当前位置:首页 - 儒释道教育专题讲座—弟子规 - 周泳杉老师主讲
儒释道教育专题讲座—弟子规  周泳杉老师主讲  (第一集)  2010/5/27  台湾台北县汐止市拱北殿  档名:55-026-0001

  尊敬的法师,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们,大家早安!今天很荣幸能够参与拱北殿一百一十周年开山的庆典,也很荣幸能够接受我们,上悟下道法师的邀请,来到这个地方跟大家一起学习我们儒释道三家的经典,今天是由末学来跟大家分享《弟子规》。

  《弟子规》是属於我们儒家的经典,在整个中国文化的学术当中,我们知道儒释道三家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主流学术。在前一阵子,少林寺发现了一个碑文,这个碑文上面记载著三教九流的一个图说。这个碑文上面有一个人,这个人其实是分作三个面孔的形相,从正面看是一个佛教的形相,从两边侧面来看,分别是道教跟我们儒教的形相。三教九流的碑文,这一个人形,头我们看到是三教的形相,到了它的身体,它拿著一个卷轴,这个卷轴上面有九条河流,这九条河流说明的就是我们三教衍生出去的九个不同学术的派别。它的碑文一开始讲到「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很简单的话语就把三教所要传递的教育思想,它的中心思想给我们点出来。佛陀的教育旨在叫我们明心见性,所以它说「佛教见性」;道家的思想让我们顺应自然,所以叫「道教保命」;儒家的教育,在让我们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叫「儒教明伦」,这个伦就是伦常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人际关系,儒教明伦。「纲常是正」,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了,人与人之间就会和平相处、平等对待,关系就正常化了,它不会偏颇,纲常是正。这三个教育统统要让我们获得一个最终的目标,就是过幸福美满的生活。所以我们就了解到这三种教育是我们生长在任何一个时代不可或缺的教育。

  我们很高兴拱北殿自从开山以来,虽然是奉行孚佑帝君的神像,但是它展现了三教教化的一个宗旨,又供奉了我们释迦牟尼佛,还有孔老夫子的圣像,表现出三教和谐、三教一家的这样宽宏大度。在我们现在社会的意义,就是把这三家的教育重新的在二十一世纪的这个科学昌明的时代再把它弘扬起来。它有没有根据?事实上是有的,我们都知道经典,「经」这个字是过去采取我们织布机,织布机它的经线是不动的,在织布的时候是织纬线,纬线是动的,经线是不动的,是采取这个不动的经线来当作我们经典的教诲,说明它是一个真理,它不会随著时代改变而有所变化。

  在上个世纪,大概七0年代的时候,日本有一位学者叫做池田大作,他和英国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教授有一段对话,后来这一段对话被记录成一本书,叫做《展望二十一世纪》。在这本书里面,英国的这个著名的历史哲学家他就讲到,人类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一定要使用大乘佛法和孔孟学说。这是英国的历史哲学家,他在上一个世纪七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预告有这样一个发展的趋势。我们也承认确实这位历史哲学家他对於社会走向的脉动观察得非常入微,才有可能讲出这样的一句话来。十年过后,在巴黎总共有七十几位的诺贝尔奖的得主,他们一起在巴黎也发表了一个巴黎宣言,这个宣言大同小异,不过措辞更为强烈。他是这样说的,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继续的生存下去,一定要回到二千五百年前汲取孔孟的智慧。

  这两次的发言相差了将近十年,在这十年的过程当中,从七0年代,就是我们大概民国六十几年的时候,一直到民国七十几年,社会的改变很大,所以在十年之后的宣言措辞就更为急迫、更为强烈。换句话说,这些科学家们在从事科学发展的过程当中,也意识到人类的过度的物质开发,已经造成了自然的破坏、心性的泯灭和人际关系的沉沦。正好这三者是我们儒释道三家所共同教化的一个内涵可以来做弥补的。对於人性的泯灭,佛教见性,告诉我们明心见性,把人固有的良知把它唤醒。对於大自然的破坏,道教保命,由道家对自然的尊重、对自然的顺从,顺应自然,顺天应人,这样的一个学术思想来挽救。对人际关系的冷漠、对人与人关系的这个破坏,正好由儒家的明伦来把它明白的彰显出来。这三个教育确实是我们承认在二十一世纪物质极大化的现代,应该要被重新认识、重新阐发出来的三种教育的思想。

  我们今天为什么选择《弟子规》?因为《弟子规》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家规的集大成。在中国本土的思想当中,最初发展的一门思想是《易经》,我们知道是我们的始祖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所为我们揭示出来的人生的真理。《易经》所阐述的就是一个概念,就是易,这个易它有三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简易」,它叫简单,简单明了。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学术思想都是简单的,它不复杂、它不罗嗦,愈罗嗦愈复杂的,事实上就不容易推广。所以老子讲「大道至简」,最伟大的道理都是最简单的道理,第一个是简易。第二个是「变易」,变易就是无常的意思,变化无常、变化不定的意思,这也是事实的真相。我们看这个世界没有一刻不在改变,就像我们在这个讲堂里面宣讲,这一刻的我跟下一刻的我已经不一样了,里面的细胞已经在代谢了,已经不一样了,它是变易的,变动不居。第三个意思就是「不易」,不易就是不变。从变动不居当中找到不变的本体,再从不变的本体以不变应万变,这只是《易经》的学术思想。我们今天为什么讲《弟子规》?我们今天是顺应《易经》的学术思想,我们讲简易。

  换句话说,今天要讲儒家的学术思想。我们中国有一部伟大的大部头的百科全书,叫《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它的分量非常非常的大,这是清朝乾隆年间编纂的一本百科全书,它汇集了中国自古以来,它把它分成四种,叫经、史、子、集这样的一个学术思想,而且造了四座的楼房把它供起来。因为部头太大,皇帝自己要学习,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学习,所以又编纂了,从当中摘录了最精华的部分,叫做《四库荟要》,放在宫廷里面提供皇帝学习、御览。这么大的分量,据说一个人他从出生,出生的那一天就能阅读,他一天花十个小时的时间在阅读,阅读一百年都阅读不完。所以我们今天讲儒家的思想,我们没有办法把《四库荟要》、《四库全书》搬出来学习,因为穷究我们一生的精力无法学习。怎么办?就讲简易,这个了不起的学问。我们看到一棵大树有几片树叶?讲老实话,我们不晓得,与其一片一片的去算这个树叶,不如掌握它的根本。所以《四库全书》是枝叶花果,而《弟子规》就是根本,它的主干是四书五经。我们就了解到这就是中国文化了不起的地方,它展开可以是一个《四库全书》,浓缩就是一千零八十个字的《弟子规》。我们今天为什么讲《弟子规》?因为我们只有十二个小时的时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掌握儒家学术思想的精华,就从《弟子规》下手。我们老祖先非常的有智慧,因为他在这么样广阔的学术思想当中,把这么样精华的东西浓缩成一千零八十个字,然后做为每个家庭家规的依据、参考。

  几乎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这个印刷术发达了,近几年来,我们也兴起了一股追溯家谱的风气,有很多的人意识到家谱的重要性。末学还听过有一个单位,是美国的一个宗教团体,它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的团体,叫做摩门教。这个教派非常的有心,它在全世界搜集了数十万种的家谱,以中文的家谱是它的大宗,它把这些家谱复制完之后放在美国的一个地方,叫盐湖城这个地方。有很多的家谱他就把它复制送到全世界各地存放,甚至有一些把它拍成微型的胶卷让我们需要的这些人士,各界的人士去查阅,然后去重修每一个人的家谱,这非常的有心。我们从这个动作看到,确实一个人要是了解了他家庭的历史,他一定爱他这个家。我们从这么多的家谱里面,家谱里面它的记载也非常的丰富,他除了记载这个家庭的历史之外,他还记载著这个家族的家规,还有它的家学,以及它的家业,这个家是做什么行业的,再来,它的家道是什么,从家谱里面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从这么多的家谱当中,我们看到这么多的家规,我们就了解到没有超出《弟子规》的范围。换句话说,《弟子规》一部就把中国这么多的家规我们统统都读到了,这是它了不起的地方。一方面认识到我们家庭的传统,一方面又掌握到我们中国五千年儒家学术思想的核心。刚刚讲五千年,确实这是保守的说法,保守的,很多人认为好像儒家的学术是从孔子才开始的,其实不然。孔老夫子叙述他自己,说他是「述而不作」,他叙述,但是他没有创作。他老人家的叙述来自於谁?根源来自於,上面可以追溯到三皇,乃至於到五帝、到夏商周三代这些圣王的待人处事接物的原理原则,他把它集大成。所以到了后代给孔老夫子的这个封号叫做「大成至圣先师」,这个大成讲的就是集大成,这个集叫汇集。汇集,他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看法,他完全是汇集三皇五帝的学术思想,我们就肯定了儒家的学术思想超过五千年,这是我们很保守的估计。纲领在《弟子规》,就在这一千零八十个字里面。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学习的这一千零八十个字,它就掌握了我们五千年学术思想的精髓。如果我们把《四库全书》跟《弟子规》摆在天平的两端一秤,我们可以发现它的重量是相等的。因此,在今天开始的时候,我们简略的介绍了一下什么是《弟子规》,它的时代意义是什么,它的价值在哪里。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到我们的主题,今天末学准备了一份讲义,这一份讲义是末学学习《弟子规》的心得报告,利用分科、分段的方法,我们把《弟子规》段落学习的把它分出来。这是末学个人的学习心得报告,在这里只提供给大家做一个参考,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还盼望各界的这些贤达能给我们提出指正。所以今天这一份讲表,我们这几天就按照它的进度来跟大家说明。而在这一份科会当中,《弟子规》的经文,我们就列在这个科会的底下。所以大家在看这一份讲表的时候,上面是末学学习把它分成段落的这个段落大纲;而下面,我们从上至下、从右到左,大家就能连贯性的把《弟子规》的经文读过一次。这里面有经文、有段落,先在讲前给大家做说明,让大家了解到我们的讲表它的简单脉络。下来,我们先来看段落。

  整个《弟子规》的经文,我们在这里面分成四大段落,四个大段落。所以前面讲「大科分四」,这个大段落跟小段落之间,我们用中国的天干来做代表,甲乙丙丁来做代表。大家可以看到甲一,乃至於到甲四,这是第一个大段落,四个大段落当中,所以有甲一、甲二、甲三、甲四,就是把《弟子规》这么多的一千零八十字的经文,我们一下子就把它分成四个大段落。我们来先看第一个大段落,这一个大段落是《弟子规》的「总叙」,末学先念一遍。

  【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一篇『总叙』就是《弟子规》全文第一个段落,也就是说,这是《弟子规》的著述者李毓秀夫子,这是我们前清的一位大儒,他著述《弟子规》的由来,学术的由来。我们非常佩服古人这样的一个心境,为什么?一样的道理,述而不作,没有自己的想法,他的汇集都是来自於古圣先贤的智慧,不是自己的想法。所以它第一句话,「总叙」,标明了整篇文章的来源。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师承,师承哪里。这个是有学问的人。我们要晓得,古人懂礼,我们请教别人的师承,这是一种礼的做法,而对方也懂礼,他会把他的师承告诉我们,在这里,李毓秀夫子就把他的师承给标出来了。师承哪里?我们孔老夫子的《论语》。这一篇《弟子规》就是由我们《论语.学而篇》的第六章,这一章书衍生出来的。「学而篇」的第六章就是我们刚刚念的那几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就从这几句话当中,去详细的把中国家规叙述出来,所以他不是自己创作的,他是述而不作。他第一句话讲『弟子规,圣人训』,非常的明白,这是圣人的教训,不是某某人讲的,某某人讲的不一定可靠。我们就可以看到,一般的贤人他不妄作(不妄创作),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我们现在的人有一点点的发明创作,我们就要把它申请专利,有没有?还后面要写个「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个心量太小。

  末学今天进到拱北殿的时候,到了大殿去参拜我们孚佑帝君。因为末学在读书的时候,读到孚佑帝君有个记载,末学非常的佩服。孚佑帝君就是我们所说的吕祖,吕祖在求道的时候,曾经跟他的师父学仙术,师父告诉他:你要学仙术,必须要先满三千善事。你要先做三千件善事,才有资格来学仙道。三千善事在一般人看起来好像很难,所以他的师父就告诉他说:没关系,你可以学一种法术,它让你可以很快的拥有很多的财富,可以去救人,这个法术叫点石成金。把石头一点,石头就变成黄金,黄金,你就可以去救很多很多的人,每救济一个人,你就做一件善事,那就很容易了。其实讲老实话,做善事一定要黄金吗?你看,老师在教导学生的时候用的这种教育的手段,我们就了解到确实这是高明的手段。他的老师用这个方法来教育他,告诉他说你看点石成金多快,你要帮助人多快!如果是我们,有人要教我们点石成金,我们怎么想?半夜都赶去,听说哪里有这个法术,半夜、漏夜就去了。可是我们吕祖果然是仙风道骨,他的品格跟凡庶是不一样的,一般的凡人他是贪财,吕祖不然。吕祖听到有这样的法术,问他的老师:请问这个黄金,我这样点下去是石头变成黄金,会不会再变回石头?你看了不起。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我们想想看,为什么?他的老师很老实的跟他讲会,「五百年后,当复本质」,五百年后会变成石头。吕祖就告诉他的老师说:我不学了。老师很惊讶:这么便宜的事情,你为什么不学?吕祖说:我不想害五百年后的人。大家想想看,这是什么样的一个心境,连五百年后的人他都不想要加害於他,请问他会害他的邻居吗?不会的,我们很肯定,能肯定的。我们想想看,我们现在的人,不要说五百年后的人我们想不到,就是连我们身边的亲人,我们未必都能想得到他们。

  末学有次到一个钢铁厂去参观,他那个钢铁做得很多,我们在最末端的时候看到铁做成了轧钢出来的时候,他就说到:你看看,印钞机,这是一个大的印钞机,日夜不停的在印出钞票。於是末学就问这位导游,末学就问他说:这个城市这样挖,什么时候会把里面的铁矿全部都挖光?他告诉我说一百年,言下之意就是你别操心,你活著看不到我们采光的那一天。末学就再继续问他:一百年后怎么办?他告诉末学:一百年后就会有替代方案。末学听了心都凉一半。为什么?我们把责任推给谁?推给一百年后的人,推给一百年后的子孙。可是吕祖,吕祖他说我不想害五百年后的人,大家看看这个心量,你看孚佑帝君这样的心量。他的老师一听到这句话就告诉他说:你三千善事已经圆满了。我们想一想,这个是教育!

  他告诉我们帮助一个人真的需要给他黄金吗?而给他黄金是真的帮助他吗?这个我们要深思,你看这个老师的教育,他学生成就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孚佑帝君,所以我们为什么拜他?因为我们看到他的故事,我们就受到一次的教育。所以我们回头想,这个书本打开来后面写著「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我们是帝君的罪人!对不起孚佑帝君,这样的心量太狭小了。古人讲「弟子规,圣人训」,了不起,这是我们说的家风,这是我们时代的、民族的风骨,我们要学习。这么大的心量,丝毫没有跟别人要一分钱,为什么?因为这是我跟圣人学来的,所以我应当义务的再传播出去。这是古人的风骨、古人他的气魄,从这里我们学习。

  再来,下面我们看到,成人的次第,末学刚刚没讲,《弟子规》到底讲什么?我们刚刚说了明伦,把人伦关系搞清楚,搞清楚了,这个人他算是能成一个人,他的人格成就了,他的目的在这里。请问成就一个人容不容易?非常困难。而成就一个人重不重要?相当重要。在《三字经》里面讲「三才者,天地人」,天地人,末学刚开始看到这个,末学不了解,为什么「三才者,天地人」?三才者为什么不是天地猫?为什么不是天地狗?为什么是天地人?后来末学看到我们释净空老教授在与一位日本的传教士谈话的过程当中,老人家就跟他谈到这样的一个问题。这位传教士他就问我们老教授说:「请问老人家,我们基督教很排斥其他的宗教,怎么办?您老人家在讲宗教团结、宗教和谐,怎么能够做到?」你看这个外教他没有深入经典,他不晓得。我们在拱北殿三教携手,三教互相尊重,彼此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是外教没办法想像的,为什么?因为是教育,它不是宗教。老人家就告诉他说:「答案在贵教的经典里面。」这个传教士就更惊讶了,他说:哪一句?居然我们的经典里面有这样的教诲,哪一句?他说「神爱世人」。老人家说神爱世人,后面并没有刮号说「中国人不爱」,他有没有刮号说「佛教徒不爱」?没有,他讲世人。换句话说,老人家就说「神爱我」,为什么?因为我是世人。老人家半开玩笑的说神不爱你,神为什么不爱你?因为你不爱我,你跟神作对,所以神不爱你。接下去,老人家接著说:神怎么爱世人?神很抽象,神没有形相,神怎么爱世人?老人家说:神是透过神职人员的双手来爱世人。

  末学听到这里恍然大悟,明白了为什么「三才者,天地人」,明白了、体会了。天跟地它怎么来爱万物?它透过人的双手来爱万物,它透过人的双手来照顾万物、来关怀自然、来照顾一切的生灵。我们讲「上天有好生之德」,谁演出来?人演出来。哪一种人可以演天地之德?成人,人格立住的人,他可以贯穿天地之德来爱这个世界。我们看现在的社会状况,人没有爱这个世界,人没有爱这个地球,为什么?因为没有成人,因为人格有缺失。所以这里讲《弟子规》,李毓秀夫子为什么要根据《论语》汇集中国家规的集大成,为什么?因为要让我们成人,让我们后世的子孙成就完美的人格,然后这个世界才有出路,才不至於毁灭。这是我们看到成人重要。

  而成就一个人必须讲求什么?讲求次第。所以他根据孔老夫子的《论语》,他讲『首孝弟,次谨信』,这个「首」跟「次」重要,这两个字代表的是什么?代表的是成就一个人不在於给他学习多少知识,不在於灌输他多少的技能,不在这个。首先成败就看哪里?首先成败看教育的先后次第。换句话说,没有依照次第,这个教化不能够成就。我们《大学》里面讲的「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论语》里面也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怎么生?务本。把根本找到了,道就生出去,问题在於有没有按照次第。我们刚刚说到整个世界现在濒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危机,这是因为人类没有爱护这个地球所造成的。而我们想,现在的教育普不普及?十分普及。这在一般人的心目当中,现在的教育是到达几千年来人类没有这么普及的教育,学校没有这么多,学生的人数没有这么多。但是为什么教出来的学生不懂得爱护地球?不懂得爱护自然?不懂得关怀其他的族群?为什么?这很显然的,我们认为教育出了问题。而它出了问题,不是在教育的内容出了问题,是在它的教育的次第出了问题,它没有知所先后,次第出了问题。

  现在的教育先教什么?先教知识技能,忽略了什么?忽略了品格。过去有一位教育专家他告诉我们,他很语重心长的讲:现在的教育什么都有了,就是缺德,缺少道德,就是缺德的教育。我们想一想有道理,我们的教育经费比五十年前增加了好几倍,我们教师的素质比起几十年前也是大幅度的提升,各种软硬体设备也都怎么样?也都非常的健全。可是我们想一想,我们的孩子是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品格比较好,还是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品格比较好?如果答案是他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品格比较好,那我们要请问的是这十几年的义务教育给了他什么?他怎么会愈学品格愈差?

  我们要想想看,古人那不一样,你看范仲淹夫子,他从年轻到他成年,他是怎么样?天天德日进,过日少,天天增长道德。等到他从穷秀才在破庙里面读书,我们知道的「饘粥糊口」,所谓饘粥就是把粥煮得很干,分成三等份,一餐就吃一等份。从这种饘粥糊口到达他最后出将入相,我们可以看得到,他一天一天在怎么样?在成长,这是什么?这是教育的成果,他拿出成绩单了。最后,他过世的时候,我们都读到「义田记」,里面讲到,「先生」,这个先生指的是范公,范文正公。这是他的一个族人帮他写的传记,里面讲到「先生忠义满朝廷」,他的忠、他的义在整个朝廷里面没有人不知道。为什么?都受过他直接或间接的提拔。「事业满边隅」,他的事业,连边疆地区都受他事业的恩泽,因为他出将入相。「功名满天下」,他的功名天下人都得到恩泽。可是他说「公殁之日」,文正公他过世的那一天,「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他的家人没有钱帮他办理丧事,买不起棺材!「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只有施舍贫人,救活族人的这个道义留给了他的孩子。你看这叫成人,他为什么能发挥这样的力量?因为他讲求「首孝弟,次谨信」的次第,他讲求这个次第,所以他成人,他成就了一代的完人。而一代的完人就一个,天下怎么样?受惠,苍生受益。我们想想看这个力量有多大。

  所以我们肯定什么?肯定国家的兴衰、团体的兴衰关键在人才;而人才之有无,关键在道术;道术之存否,关键在教化,这我们很肯定,非常肯定。所以「首孝弟,次谨信」让我们真正明白了教育必须遵守次第;而遵守了次第之后,我们发现了什么?我们就发现事半功倍。

  我们第一节课上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