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07年马来西亚雪隆区首届弟子规师资培训班—传统文化与管理科学 - 周泳杉老师主讲
2007年马来西亚雪隆区首届弟子规师资培训班—传统文化与管理科学  周泳杉老师主讲  (第二集)  2007/12/18  马来西亚金马皇宫酒店  档名:52-399-0002

  尊敬的各位校长,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大家请坐。上一节课跟大家交流到管理的心境,如果我们是一个对立的心境,是一个控制、一个占有的心境,那我们管理的方法可能是会用外在的条件来做管理,我们会希望依靠外在的条件来做管理。我们的态度可能是症状解,觉得好像症状把它解除了,我就已经达到我管理的目的。我们看到了这些方法都出现了长远的一些隐忧,跟一些隐患。因此开始让我们省思孔老夫子讲的这句话,「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最后他管理的结果是什么?管理的结果就是后面那几个字,叫做「民免而无耻」,这就是管理的结果。民免而无耻是在管理之后,我们用法律、用赏罚,试图、想要去管理一个团队所产生的结果。什么叫民免而无耻?这个免就是苟免的意思,我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只要不被你抓到就好了,我只要不被你看到就好了,该怎么做我还是怎么做。因此对策就很多了,就是底下的人他就有很多的对策,可以来防止我们管理他。可是他有没有羞耻心?没有羞耻心,这叫民免而无耻。

  我看台湾有个报导讲到,这个报导是对台湾的中学生所做的一份问卷,这份问卷问的是台湾的国中生跟高中生,问卷的结果是什么?他们就公布了问卷的结果,有三分之二的中学生认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各位朋友,如果我们是一个企业的老板,我们敢不敢把企业交给这样的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还有我们省思到另外一个问题,看到了报纸,最近,也是台湾的报纸,它就谈到大学生作弊的风气很兴盛,很多的大学生作弊,甚至於还流行了这样的一个顺口溜。我想在这里很多的朋友对台湾的大学应该也不陌生,因为在我们大学的时候,就有很多的侨生是来自於马来西亚,我们其实是很亲切的。现在的大学跟过去也已经不一样了。流行了什么样的一个顺口溜?「考试不作弊,明年当学弟」,考试不作弊的话就会被留级,明年就要当学弟了。第二句更恐怖,第二句它讲「宁可没人格,不可不及格」。

  当我看到这样的报导,我的内心当中就浮起了一个影像,什么一个影像?一个天平,就浮起了这个影像,然后天平的这一端放的是人格,另一端放的是及格。各位老师,请问这两个东西能不能放在天平两端?大家都没有经验,不能。所有人都认为这两个东西是不能放在天平两端秤的。可是现在的大学生告诉我们,不但它已经可以放上去了,而且他还告诉你,及格比较重,人格比较轻。因为宁可没人格,不可不及格。各位老师,如果我们的学生是这样的一个心境,请问他走出校园的时候,在天平的这一端,在校园里面可以放及格,请问他走出校园之后,天平这一端可以放什么?可能可以放一百块,可以放一千块,可以放任何有形的东西,您都可以用任何有形的东西买断他的人格。这就让我们想起来,这样的管理所得到的结果,请问是我们所要的吗?民免而无耻,是我们所要的吗?

  我们看到除了这个之外,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是否也从这样的一个原点慢慢的扩展出去?对!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有三分之二的中学生赞同,他觉得应该就是这样,人生的真相本来就是如此。在他的心中有没有道义?有没有恩义?有没有情义?可能统统都没有。在《孟子》的书里面告诉我们,「耻之於人大矣」,他说羞耻这件事情对人太重要了,没有第二件事情比这件事情更重要。为什么?以其得之为圣贤,失之为禽兽。因为有了这个羞耻心,他就会成圣成贤;没有这个羞耻心,他就可能会沦为禽兽。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一个人变成完美的人,我们想一想,我们教育的目的绝对不是把一个人变成禽兽。我们就想想看,一个人有羞耻心,他就不断的往圣贤的脚步迈进,像《弟子规》讲的,「圣与贤,可驯致」。一个人有羞耻心,他会和别人来做什么样的一个比较?叫做「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他会往这个方面来提升他的德行。「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因为没有什么好戚的,他认清楚他内在的价值在哪里。

  我们中国人又有一句话,这是明代末年的一个读书人所讲的,顾炎武,「士大夫无耻是谓国耻」。这个国耻很严重,一般人无耻他沦为禽兽,对这个世界伤害可能是有限的,因为他所伤害的可能只是他周遭的人而已;如果是一个读书人没有道德羞耻的观念,那他所危害的可能是整个世界,可能是整个国家,可能是整个民族。所以士大夫无耻是谓国耻。这是过去读书人所不愿意看到的,他了解自己的责任感,他了解自己对天下国家的责任感。过去的读书人是社会的良知,他知道他是社会德行的风向球,他不可以无德,他不可以无耻,不可以的。所以过去所有的人都以不如尧舜为耻,什么意思?就是他觉得自己读了书之后,没有把社会的道义承担起来,没有像尧舜一样,他觉得很可耻。请问这样的人,我们还要不要拿法律来管他?不需要了。

  在中国古代的管理学上流行两句话,第一句话叫做「刑不上大夫」,第二句叫「礼不下庶民」,很多人对这两句话有了很深的误解。什么叫刑不上大夫?很多人误解以为做官的就可以不用刑罚,可以逃避刑罚,这叫官官相护。其实这样的理解就是冤枉了经典,经典不是这个意思。但是我们为什么会把它解成这个意思?因为我们这一代距离文言文的教学已经很陌生了,我们没有文言文的教学,所以依我们自己的意思来理解经典,把这个经典的意思完全错解了。如果刑不上大夫的意思是只要做了官,只要做了大夫,只要做了国家的忠诚的领导干部,就可以不要接受法律的制裁,对一般的人民就可以不讲礼,那这个学问我第一个不学。因为它不值得学,它是小人学的,它不是君子的学问。因此这样的解释其实是曲解了经典,而这样的解释现在普遍流传在我们的社会当中,觉得中国文化就是反正你做官了,你就拿到了权力,你就可以鱼肉人民,这种解释都是因为看不懂所引起的误解。

  什么叫刑不上大夫?这是管理。因为大夫是古代国家忠诚的领导干部,怎么样的人才能做国家忠诚的领导干部?读书人。我们刚刚讲到,读书人对什么东西看得很重?对这个字看得很重,耻看得很重,他宁可自己的生命没有了,他都不可以无耻。古代的读书人不要说对耻,对礼都很讲究。子路要在战场上捐躯之前,还把自己的帽子戴好,这很不容易的。一般人是贪生怕死,可是子路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他毫无恐惧,他所想的是我怎么为天下的读书人树立起一个读书人的榜样,在死之前都还这样子想。所以死亡对他来讲是其次的,羞耻对他来讲才是排在第一。这样的人我们需要用法律来约束他吗?不需要的。这样的人犯错,请问他会怎么做?一个把羞耻心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请问当他犯错的时候,他会怎么做?他会自请处分。

  古代的读书人犯错了,他会把自己五花大绑绑起来,负荆请罪。所以皇帝要不要拿他治罪?不需要,因为他自己会处分自己,犯错本身对他来讲就已经是最大的处罚,领导人不需要再用法律来侮辱他,不需要再用刑罚来侮辱他,不需要。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到?因为太注重德行的教育,太注重羞耻的教育。《管子》里面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廉耻这四个字看起来很简单,可是如果一个国家这四个字不见了,人民不讲礼、不讲道义、不廉洁,全部都是贪官污吏,全部都讲求贪污受贿,不知羞耻,这个国家就已经很危险了。这是《管子》里面讲的,这就是管理。在经典里面就讲到,一个君子,一个读书人,他如果犯了死罪,他会怎么样?北面再拜,自裁,往国家领导人的方向拜下去,拜完之后自己拿刀子自杀。我们现在看到日本还有切腹的,有没有?日本武士切腹,那个传统其实来自於中国士大夫的知耻。对羞耻看得太重了,生命算什么?羞耻才是最重要的。

  这句话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尊贤,尊重贤能的人,尊贤。对於这么清高的人,道德修养这么高的人,我们根本不需要用刑罚来约束他,刑罚是要用来约束谁的?小人,因为「信义行於君子,而刑戮施於小人」,刑罚是用在小人身上的,不是用在君子身上的。这在古代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观念,普遍的。可是只要一个时代、一个朝代这个观念不见了,人才就不见了。管理!我们举个例子,在明朝这个观念就比较淡薄,对读书人比较侮辱。我们俗话讲「士可杀,不可辱」,可是明朝的吏治怎么侮辱读书人?大家有没有听过廷杖?廷杖就是在朝廷里面打这些读书人,廷杖。大家对历史如果再深入去了解,就会了解廷杖是打屁股。怎么打?我跟大家报告,是把裤子脱下来打,光著屁股打。很多人在被打屁股的过程当中死掉了,很多的大臣在廷杖的过程当中死掉了,死在午门,死一串。为什么?很多是羞愤而死,这个侮辱太大了。所以明朝的吏治很黑暗,为什么?因为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他不愿意出来做官,不要接受你的侮辱,他跑到山里面去隐居,多快乐!

  其实以前的人出来做官,不是因为他想要做那个官,而是因为他想要服务百姓。像范仲淹先生,范公被贬官的时候,他被贬到饶州,他写了一首诗,里面有两句话,「岂辞云水三千里,犹济疮痍十万民」。各位朋友,我们看到的第一句话,觉得他是被贬官还是想去郊游?看起来好像要去郊游。你看岂辞云水三千里,云水三千,好像要去郊游,好像要去旅游,不像被贬官的样子。如果他很伤心的话,他应该写什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才对,为什么是云水三千?很潇洒自在。而且他想岂辞,就是我不敢推辞,不敢推辞这一项这么优美的旅游。一个人被贬官,为什么他还那么高兴?下面那句就是答案,答案就在下面那一句,犹济疮痍十万民。就是我到那个地方去,我是去服务当地十万的民众。

  所以对一个读书人来讲,请问有没有不好的境界?有没有哪个境界是不好的?没有。范公在「岳阳楼记」上面讲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就是朝廷,在朝廷的位置,他在当宰相,忧的是谁?忧的是国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到了民间去,被贬官了,在江湖那么远的地方,我忧的是谁?忧的是朝廷里面的领导人。「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个人进也忧愁退也忧愁,那你什么时候快乐?好像觉得他好苦!请问范公苦不苦?一点都不苦。他说「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怎么会苦?他快乐得不得了。他那个心境,请问他有没有逆境?他没有逆境,被贬官还快乐的去赴任,为什么?因为他可以服务的人更多,他觉得快乐。

  所以你看一个人,或者是一个孩子,他的内心有这样的素质,他这一生没有逆境,他不会跑去自杀,他这一生人生没有障碍。因为所有的障碍都变成他人生的动力,他感恩所有给他逆境的人,因为这些人在提升他的能力。我们想,这样的人生多么的美好,我们希不希望我们的孩子扎下人生这么优美的态度?这叫君子。所以古代的读书人都是在学习君子的德风,哪有人在比烂的?都是在比好的,都是在比谁可以当圣贤人。哪有人在说我才贪污十万块就被抓到了,贪污一百万的都没被抓,我怎么这么倒楣?以前的读书人根本不可能有这个心境。我们就了解到,尊贤很重要。你看明朝的吏治这么样的低落,就是因为他对读书人侮辱,侮辱读书人。结果到了后来,明朝有个皇帝居然是文盲,一个大字都不认识,难怪宦官当政。宦官为什么可以把持朝政?因为皇帝是文盲。皇帝是文盲是结果,原因在哪里?因为没有人想要教他,没有人敢当他的老师,当他老师可能有生命危险。生命危险还不打紧,可能还被侮辱,士可杀不可辱。

  我们就了解到,这就是一套管理哲学,怎么管理?尊重他的人格。我们常常在讲,一个团体,各位朋友,各位老师,一个团体最大的资产是什么?人才,人才是一个团体最大的资产。古代的人搞政治,一上台找的就是什么?就是人才,这没有例外的,一上台找的就是人才。各位朋友,各位老师,人才是一个企业最大的资产,请问一个企业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人和。答对了,这位校长我们给他掌声鼓励一下!人和是一个团体最核心的价值。各位朋友,这在我们经典里面都已经说了,说得非常的透彻,大家耳熟能详的「礼运大同篇」,前面两句话讲的就是这个。「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下面一句叫「选贤与能」,有没有?再来叫「讲信修睦」。选贤与能是什么意思?讲的就是人才;讲信修睦是什么意思?讲的就是人和,就是这两个,团体最重要的元素。

  各位朋友,什么叫选贤与能?选举,现在很流行民主,很多人就讲,中国以前是专制时代,其实是不是专制时代?没有,人家讲选贤与能在两千多年以前就讲了,明明是选是不是?而且选的是谁?贤跟能。各位朋友,请问我们现在选举很流行,请问我们选到贤了吗?我们选到能了吗?请问我们选到什么?各位朋友,学了中国文化之后,只有一个态度,叫做「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听到选贤与能,我们在脑子里面不要浮现一号、二号还是三号哪个比较贤还是比较能,不是浮现这样的景象,我们要反求诸己。请问各位朋友,我们选到什么?我们选到好恶,我们所选的就是我们的好恶,我喜欢我就选他,我不喜欢我就不选他。所以一般人选到的是什么?明星,是明星。因为我喜欢他,他有没有能力重不重要?可能不是我考虑的,因为他可能是我朋友,他可能是我的亲戚,所以我选他,他有没有能力其次,不考虑。所以我们选到的可能是好恶。当一个人有好恶心的时候,请问他能选到人才吗?不可能。

  为什么领导必须要有高度的修养?答案就在这里,他不能有个人的好恶。古代有个宰相,皇帝问他,有次有个空缺,要找人来递补这个空缺,就问宰相,现在我有个空缺,哪个人适合这个位置?宰相就跟他讲,某某某很适合。皇帝就很惊讶,那个人不是你的仇家吗?这个宰相就说,报告皇帝,你问我的是谁适合坐那个位置,你并没有问我仇家是谁。隔天皇帝又跟他讲,又有一个位置,你给我推荐一个人。宰相跟他讲,某某某很适合坐这个位置。皇帝很惊讶,那个人不是你儿子吗?他说,报告皇帝,你问我的是哪个人适合坐这个位置,你并没有问我儿子是谁。各位朋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一个人要为国举才,要为团体举才,第一个要放下什么?好恶。要放下利害,放下好恶,他才有可能选,否则他选什么?选到的都是自己的好恶。那就有什么?党争。在历史上我们看到很多党争,很多党派在互相的斗争,为什么?因为选到的都是自己的人,好恶。人才没有了,人和就没有了,没有例外的,在历史上我们没有看到例外的,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我们今天讲选贤与能,我们讲民主,什么叫民主?民主就是投票吗?原来民主叫做以民为主,叫做为民做主。你看我们中国的话很有意味。如果说民主就是投票的话,那叫什么?好,我现在我是领导,我不做决策了,要有一个决策,好,大家来投票,最后投票出来的结果,我们少数服从多数,请问谁做决策?你们做决策,不是我做决策。请问领导应不应该做决策?领导应该做决策。现在领导不做决策,把责任推出去,你们做决策,那叫民主。各位朋友,我们学中文,真的帮助我们有判断力,要判断力。现在领导都不做决策,然后责任推出去,那叫民主,领导很好当。古代的领导很难当,我们看到尧怎么选领导人?选到最后选到谁?舜。有没有给自己的儿子?没有。如果尧有好恶的话,他应该选谁?选自己儿子才对,他怎么去选舜?请问舜选到谁?选到禹,他没给自己的儿子。这都是很有意味的,这才叫民主。因为他念念想的是人民,他以民为主,他为民做主。

  很有趣的一点就是古代的官员,人民叫他什么?父母官对不对?现在的官员叫什么?叫公仆。就是我们不要父母了,我们要仆人。是父母照顾比较周到,还是仆人照顾比较周到?当然是父母照顾比较周到。现在我们不要父母了,我们把父母换掉,我要仆人,我要仆人照顾我。那我们要想,仆人会很用心的照顾我们吗?其实有很多的观念,真的我们仔细的去想,问题的根本我们就找到了。在一九八八年的时候,七十五个诺贝尔奖的得主在巴黎召开的会议,最后巴黎宣言是什么?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继续的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汲取孔老夫子的智慧。为什么这些人会得到这样的结论?因为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真的可以解决问题,它不是在制造问题。

  「讲信修睦」,告诉我们人和怎么达到?各位朋友,人和怎么达到?人家已经告诉我们原理原则,讲信才能修睦,这个睦就是和谐。和谐从哪里来的?信任感来的,和谐从信任来的。我们这个团体领导人,这个团体的老板、主管,他说你们要跟我和谐。请问一个团体怎么跟领导人和谐?因为对这个领导有很深的信任,你信任他,和谐就有了;没有信任,这个和谐是表面的,因为互相的猜忌。请问各位朋友、各位老师,怎么样才能让对方信任我们?要付出。我们都不付出,对方怎么信任我们。所以要怎么样?要一直付出。请问付出,对方就会信任我们吗?不是。我们有没有遇过这样的朋友,他每次见到我们都很热情的要付出,然后我们就追给他跑有没有?为什么我们很热情的要付出的时候,别人会追给我们跑?因为我们的付出没有达到他的需要,我们付出都是他不需要的,所以他跑给我们追。

  各位朋友、各位老师,怎么样才能有信任?这个信任就是念念付出都达到他的需要,这样的信任感就非常的稳固。我们看历史上有没有这样例子?有的,在历史上我们看到了贞观之治,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他的宰相是个非常好的宰相,叫魏徵,魏徵帮助唐太宗建立了贞观之治,建立了唐朝这样的一个恢弘的气度。为什么君臣两个人会这么的信任?有没有很信任?信任感很重。为什么唐太宗那么信任魏徵?因为魏徵念念都为唐太宗的需要著想。我们就讲,其实付出得到信任不一定是要用金钱,有时候一句安慰的话,有时候一句正直的语言,都可以得到对方的信任感,赢得对方的信任,关键在我们是不是站在他的立场去想。我们看到魏徵念念站在唐太宗的立场想。

  我举个例子,唐太宗的爱妃,长孙皇后过世了。长孙皇后,我们知道是个非常贤明的皇后,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唐太宗是个非常有恩义的人,太太过世了,非常想念他的太太。但是任何事过犹不及,虽然我们看到夫妻的情感很好,可是他毕竟是一国之君,他这么想念太太,一定会耽误了国家的政事。他想念到什么程度?他盖了一个高台,一个非常高的台子在皇宫里面,这个台子为什么要盖起来?因为当唐太宗踏上这个台子的时候,就能看到长孙皇后的陵墓,他常常跑到台子上面去看太太的陵墓,对他的太太非常思念。长孙皇后在三十几岁就过世了,非常年轻的一个年华就过世了。皇帝这样子怎么办?请问大臣怎么劝他?你要关心国事,你不可以这么思念你太太。能不能这样讲?如果我们都这样子去劝的话有没有用?我们周遭很多的朋友,我们可能都这样劝他,你意志不要消沉,你要振作起来,其实帮助都有限。

  魏徵他看到这样的状况,他按兵不动,他很有耐心的,为了劝一个人,非常有耐心的。我们讲「亲有过,谏使更」,不但要「怡吾色,柔吾声」,而且要怎么样?「谏不入,悦复谏」,要很有耐心。你看这个方法,原理原则统统都讲到了,而且「号泣随,挞无怨」。魏徵做到了。魏徵他也都不讲,反正就在找时机,找劝谏的那个点出现。有次唐太宗就把魏徵带到高台上,然后指著远方的陵墓,这个陵墓叫做昭陵,就是长孙皇后的陵墓叫昭陵,他指著昭陵就跟魏徵讲,你有没有看到,你看,你有没有看到?魏徵他说,我没有看到,你说什么我没有看到。他说,就在那里,你没看到吗?魏徵说,没看到。其实很清楚的就可以看到昭陵。这个时候魏徵就说,我没有看到。他说,你再仔细看,昭陵就在那里。魏徵就说,我还以为你叫我看的是献陵,原来你叫我看的是昭陵。

  请问献陵是谁的陵墓?是唐太宗妈妈的陵墓,这是他妈妈的陵墓。你看这句话一说出来,我以为你叫我看的是献陵,原来你叫我看的是昭陵。然后这句话讲完之后,魏徵就走下那个台子,就从那台子走下来了。唐太宗也从那个台子走下来,走下来之后,叫人家马上把那个台子拆掉。为什么要把那台子拆掉?古代的人都有孝心、都有孝道,圣王以孝治天下。我的丞相提醒我什么?你连你妈妈都没有那么怀念,你的太太你这么怀念,你不要被人家笑了。你对你妈妈都没那么怀念,你怀念你的太太竟然超过你的妈妈。这时候唐太宗怎么样?很恐惧,赶快叫人把那个台子给拆了,从此之后振作起来,力行朝政。你看就一句话而已,劝人,他能够劝到他的需要。为什么唐太宗这么信任魏徵,不是没有道理的。

  各位朋友,我们想想看,当我们在劝谏我们的朋友,劝谏我们的上司的时候,我们的心境是什么?我们有没有时时站在他的需要去看?为什么我们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为什么我们得不到人和?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对方的需要去为他著想。为什么魏徵有这样高度的智慧?不是因为他比较聪明,是因为他用心,他用心去感受对方的需要。各位老师,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这样的一个教诲,老祖宗说天下第一等学问,不是我们拿几个PHD,天下第一等学问是为人著想。会替别人著想,那是天底下第一等学问。因此我们就了解到老祖宗所教的,都在教我们人和,他在教我们怎么拿到人生幸福的钥匙,他在教我们怎么样能够把一个团队经营得非常的和谐,他在教我们怎么保有人生的幸福与快乐,它不是争夺,它不是竞争,而是合作,不但是合作而且是和谐,不但是和谐而且是永恒的付出。

  为什么我们看不懂「礼运大同篇」?为什么看不懂?因为我们把「礼运大同篇」前面那两句话忘掉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而那个公字,贯穿了整部的「礼运大同篇」,也就是有那个公字,整个「礼运大同篇」就落实了。没有那个公字,选贤与能变成什么?变成推卸责任,变成选好恶;讲信修睦变成什么?变成没有人和的藉口。老有所终,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没有公心变成什么?变成养老院,变成了老人在里面度日如年,坐吃等死,这叫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吗?不是的。现在说我们已经在落实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我们已经在落实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其实我们可能正在往反的方向走。

  你看中国文字所透露出来的智慧,为什么公是这样写?古代的文字,这个字叫做私,这个字叫自私。为什么自私是一个三角形?老祖宗告诉我们,一个人他是一个君子的话,他的人格应该是正正方方的,如果这个人德行有了缺陷,他就自私,缺一个角了,他的人格是不健康的,所以这叫自私的私。然后在这个符号上面再加另外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像不像两个人背对背坐著?两个人背对背坐著象徵的是什么?反的意思,相反的意思,所以叫反私为公。就是你告诉他,你要有公心,你要公正,没有人听得懂。要怎么样来学习公正?怎么样来学习天下为公?把自私自利的心转过来就对了。请问我们有没有自私自利的经验?好像我们一想起来就想到自己。请问各位朋友,我们今天照了个大合照,回去大家拿到这个相片,先找谁?自己,一定是先找我在哪里。我们提起来的就是自私,我们好像无时无刻提起来的都是自私。

  这个时候圣贤人在文字就告诉我们,智慧,教我们怎么样?提起来想到自己的时候马上想到他人,这叫公。一想到自己就想到他人,这个方法好,想到我有儿子,我爱我的儿子,想到爱我的儿子,马上想到别人也有儿子,所以我也要像爱我儿子一样的心境爱其他人的儿子,这就是幼有所长。我孝顺我的父母,我想到其他人也有父母,他也有父母要照顾,我们想到自己的父母,我们就不忍心别人的父母没有受到照顾,这叫老有所终。各位朋友,圣贤人的学问非常的简单,就在我们那颗心愿不愿意打开来落实这样的教诲。文言文并不困难的,老祖宗讲的话并不是离我们很远的,我们只要提起一个人做人的道义,做人的恩义,做人的情义,我们就跟老祖宗的教诲相应了。就像那个电视频道调到了之后,电视的画面就出来了,一点都不困难,就在一念之间而已,我们愿不愿意去做?这叫什么?这叫刑不上大夫,这叫尊贤,这是耻的教育,羞耻的教育,教导我们的孩子要有羞耻心。

  什么叫礼不下庶民?礼不下庶民的意思,因为古代广大的群众是没有接受教育的,他没有读过书,他没有上过学,他懂不懂礼?他不懂礼。所以礼不下庶民就是不能用礼来要求一般没有学过的民众,不可以的。礼是用来要求谁的?要求自己的,礼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所以这句话绝对不是解释成对一般老百姓可以不讲礼,那错了,完全错了。读书人对自己是尊重的,他尊重自己,他表现在外一定是尊重别人;他对别人轻慢,其实是瞧不起自己。仔细的观察,这些教诲都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人很自大,其实他一定是很自卑的,这其实就是个性的一种反射。我们就了解到,当他很尊重自己,他一定尊重别人。所以礼不下庶人,这叫什么?这叫容众。「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这嘉善,就是我们对善良的事情提出嘉奖、提出赞叹,我们称赞他,让他在行善的时候能够得到肯定,来提升他做好事的信心,这是做教育工作者的一种鼓励。

  容众是什么?矜不能。尊贤而容众,嘉善矜不能,这也是经典里面的教诲。什么叫矜不能?对於没有能力的人,我们更加的扶助他,更加的支持他。你看把好恶心拿掉之后,我们就没有什么?我们的眼里就没有坏学生了,每个学生都是我们应该要成就他的,我们会希望成就每个学生。他今天能力不够,因为他可能来自一个有问题的家庭,可能他的家庭对他的关怀不够,可能他的父母离异了。他这样的一个身世更值我们去关心他,叫矜不能,去关心他、去扶助他。因此有这样的一个心境,我们的眼里就没有坏学生,统统都是缺乏爱的学生。天底下没有坏学生,只有缺乏爱的学生,他没有受到应有的鼓励,没有受到人生应有的赞扬,因此他堕落了,他自甘堕落。这些教诲都是管理,而且都会给我们的生命带来非常幸福的感觉。因为我没有嫌弃任何一个人,我没有阻碍任何一个人,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每个人都是我们需要去成就他的。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请问我们辛不辛苦?我们一点都不辛苦,我们很快乐,看到一个个孩子在我们手上成长,我们非常的快乐、非常的欣慰,这是孩子对我们最无价的回报。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能力关怀我们周遭的任何一个人,而这样的一个教诲来自我们经典的教诲。

  所以各位老师,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愈来愈有更多的问题,其实我们不要抱怨,只要我们没有丧失掉对「人之初,性本善」的这个信念,只要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做为一个好人,只要我们相信没有一个人愿意自暴自弃、自甘堕落,我们都可以用我们的智慧帮助他得到他最需要的人生价值。所以我们对於整个社会在进行观察的时候,我们没有任何的抱怨,因为我们晓得社会会走到这样的一个瓶颈,会走到这样的一个现状,那一定是某些地方出了问题。为什么羞耻心没有了?为什么所有人对价值观造成这么大的混淆?我们开始能冷静的来为这个社会把脉。因为老师是一个社会的良知,他是整个社会的良知,当一个老师冷静下来为这个社会把脉的时候,他就可以非常准确的诊断出这个社会的价值偏颇在哪里,然后予以最好的帮助。因为只有诊脉才能够断病,断了疾病之后我们才能够开药,然后药到病除。

  请问各位老师,我们现在社会病在哪里?我们开始把脉了,其实我们社会的病在於两个观念混淆了。什么观念混淆了?价值跟价格混淆了。各位老师,我们思考一下,在我们生活经验当中,我们想一想,我们在观察一件事物的时候,我们是用价格来衡量价值,还是直接可以看到这个事物的价值?还有再思考一件事情,当我们只看到一件事物的价格的时候,可能我们正在忽略它的价值。而当我们真正认真的在思考这件事物的价值,我们可能一点都不在乎价格,这是我们在焦点上如何去关注的问题。我举个例子,在台湾有个观光区在卖东西,在他的门口摆了两个这么高的花瓶,跟人一样高的花瓶,它的标价是三万六千块台币。结果这个花瓶摆了好多年,无人问津,没有人,连看都不看,好多年都没有卖出去。有一天这个老板心血来潮,拿了一枝笔在后面加了一个零,结果这两个花瓶一个礼拜之后就卖出去了。因为有一团观光客到了这里之后,看到了三十六万,这个花瓶一定很有价值,跟老板开始杀价,结果十五万台币成交,两方都很快乐。买的人也很快乐,卖的人也很快乐,十五万成交。

  北京有家餐馆,一个菜八十八块人民币,贵不贵?很贵,已经很贵了,八十八块人民币一道菜。这家餐厅怎么样?门可罗雀,就是没有人去光临,很少,门可罗雀,就是那个门口都可以捕麻雀了,因为没有人走动。有天这个老板心血来潮,拿一枝笔加了一个一,一道菜变成一百八十八,从此之后这家餐厅门庭若市,就像菜市场一样。为什么?因为现在的人都习惯用价格来衡量价值。现代人都非常习惯的用价格来衡量价值,请问他有买到价值吗?没有,他不但没有买到价值,他可能还受骗上当。我们就了解到,用价格来衡量价值,其实这是人生不幸福的开始。

  我常常跟企业家交流的时候,我跟他们说,企业家的痛苦来自於哪里?我请问他们,我说各位老板们,你们的痛苦来自於哪里?很多人回答不出来。我就讲,一个企业家的痛苦来自於为他的服务标价,只要一个人为他的服务标上价格,他的痛苦就从那一天开始。为什么?譬如说倒一杯水,为什么他倒一杯水,你给他十块,你为什么只给我五块?因为我们觉得人的服务是有价的,是有价格的。可是当我们从这个角度跳出来之后,我的服务是无价的。有个画家,他的画只送不卖,为什么不卖?因为他说我的画是无价的,如果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买的话,我的画就有价格了,它就没有价值了,因此只有够交情的我才送他。各位朋友,这个心境就是中国人的心境。

  请问医生有价值吗?各位朋友,各位老师,医生当然有价值。我们想想看,一个人生病有多少个人痛苦?至少一个家都痛苦,尤其是父母生病了,整个家愁云惨雾;孩子生病了,不也是一样吗?一个医生可以把一个病人救活,他有价值,那个价值是无上的价值。我们看到一个医生,他看到了这样的一个价值之后,我们思考一下,这样的一个医生,他就可以把他人生的方向完全改变了。从美国来了一个医生,他二十九岁到台湾,六十几岁的时候离开台湾。他接受美国基督教教会的委托,到台湾的花莲办了一家医院,为谁来做服务?为当地的原住民,最贫穷的人免费的看病。他自己本人则领基督教教会给他非常微薄的薪水,很微薄的薪水。直到他六十几岁离开台湾,他在台湾娶妻生子,离开台湾的时候,他连自己住的地方都没有,他是给人家租房子,连自己住的地方都没有。他回到美国之后,台湾有个团体跑到了美国,颁了一个医疗贡献奖给他,对他感恩。他说老人家,你来到台湾,你的一生都奉献给最贫穷的人,我们一定要给你一个奖肯定,而且要请你做一个演讲。这个医生他就出席了当天的颁奖典礼,在颁完奖之后,他就做了一个演讲。他在演讲的时候就讲到,「我多么希望把我的一生都奉献给那片土地,我多么希望台湾的医生也能像我一样无私的奉献他们的能力给最贫苦的人。然而我等了一辈子,台湾的医生可能觉得美国比较近,花莲比较远。」因为所有人都跑到了美国,就是没有人想要去花莲。

  当他讲完这句话的时候,底下在听讲的人群当中有个医生,有个黄姓的大夫,这个医生他是被喻为医生中的医生,什么意思?他是脑神经外科的医生,那是非常精密的一个手术,他一年开刀超过三百六十台的刀,也就是他几乎天天都在手术台前面指导学生怎么做开颅的手术。他年薪百万美金,出入豪华轿车,住的是高级的别墅。当他听到了这个医生这样的一个言语之后,他就反思自己,他说我的人生到底在追求什么?於是他很快的回到他的单位,把他所有的职务辞掉,他不干了,辞掉他在美国所有的职务,回到了台湾的花莲,而且回到那个医生所在的医院去当院长。有个记者就有一次去采访他,问他说,「黄医生,你在美国那么好的生活,那么优渥的生活,你为什么放弃不做,然后回来这里领这么一点点的薪水?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心境做这样的一个决定?」这个黄医生就告诉记者说,「其实我是回来台湾买灵魂的。」各位朋友,我们有灵魂吗?请问我们的灵魂在哪里?可能我们的灵魂已经被一个个的价格给蒙蔽了。当一个医生这样的反思的时候,他的生命价值就得到了体现,那是无价的,那个生命的价值是不能用价格来衡量的,他找到了。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医生非常的快乐。

  请问各位老师,老师有价值吗?当我们看到老师的价值的时候,真的我们那个嘴巴就合不拢了,笑得合不拢。在汉朝有个读书人,他就写到,「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翻成白话文就是,老师,老师,您是学生的命运,您是学生命运的灯塔,您是学生命运的指标,您是学生这一生是否有幸福命运的指示灯。我们就了解到,各位老师,当我们在面临四、五十个学生的时候,我们手上是握著四、五十条的命运!我们握的是四、五十条的命,老师的价值是无上的光荣。我们看到一个老师,不要说五十个几学生、四十几个学生都成就,只要出一个范仲淹,各位老师,您的生命在这个历史上没有人会忘记。我们就了解到,这是价值,这是人生的价值。当我们看到价值的时候,我们还会想要价格吗?不可能。中国古代有两种行业是不跟人家伸手要钱的,一个是医生,一个是老师。因为他觉得自己太有价值了,他不需要伸手去要钱,不需要,不需要伸手要价格,不需要,太有价值了。中国的社会对两种行业这么的尊敬,对医生、对老师。你看拜老师都是什么?三跪九叩首礼。为什么这么尊敬?因为老师不谈条件、不谈价格,他只想彰显人生的价值,他不要价格,伟大!

  我们看到这些老师的表演,你看史可法的老师左忠毅公,左忠毅公当得到史可法这样人才的时候,他跟他的太太讲,我所有的孩子,我们的孩子都非常的平庸,能力都不强,但是以后继承我事业的人,继承我志业的人,就是这个学生。所以史可法的老师左忠毅公,对史可法的爱护超过他的儿子。而我们看到后来史可法对他老师的报答,是用他生命来报答他的老师。当清兵入关的时候,史可法用他老师的教诲,支撑他对敌军奋勇的抵抗。这是师道。每次史可法想到要打瞌睡的时候,他就想到我不能对不起我的老师,我的老师希望我把这个国家撑起来,我如果今天在这里打瞌睡的话,我怎么对得起我的老师?你看,当他人生遇到瓶颈的时候,当他人生走到低谷的时候,谁给他力量?老师给他力量。为什么老师的力量那么的强大?因为老师是用他整颗的真心给这位学生,在灌溉学生的前途。各位朋友,老师的价值,无上的价值。

  一个民族,中华民族如何能够承传下来,两个重要的力量,孝道跟师道的力量。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了让社会进步的动力不是欲望,而是孝道跟师道。让整个社会进步的动力不就是孝道吗?一个人当他提起孝心、当他提起感恩心的时候,他对这个社会的责任感就生起来。你要不要拿欲望来诱惑他说,一个月给你多少钱,然后你不要迟到,一个月给你多少奖金,然后你要好好工作,要不要?不需要。因为真正的人才不是看价格的,是看价值,是看他能够为这个社会留下些什么。

  各位朋友,妇女有没有价值?家庭主妇有没有价值?有。昨天蔡老师讲,「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这告诉我们妇女的价值在哪里?天下太平在妇女的手上。这个时候,各位在座的女性有没有抬头挺胸,坐得很直?我们看到有贤母才会有贤子。什么叫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闺阃是女人的房间叫闺房,闺房是圣贤人走出来的地方。圣贤从哪里走出来的?从母亲的房间走出来的。为什么会有孟子?因为有孟母三迁;为什么有孔子?孔子的母亲颜徵在,颜氏,了不起的女性。因为孔老夫子的父亲在他非常小的时候就已经过世了,是颜氏一手把孔子拉大的,因为有颜氏。我们读到一篇古文叫做「泷冈阡表」,写这篇古文的人叫欧阳修,欧阳修写「泷冈阡表」为了纪念他的父亲。可是一去查历史,欧阳修是六十岁的时候写这篇文章,他的父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就过世。一个人在三岁的时候,哪里会有印象说父亲做了什么事情,然后他在六十岁的时候居然还可以把父亲的行谊写出来,然后放在父亲的坟墓旁边。我们现在讲墓志铭,一个人的坟墓旁边写了一个他这一生做了什么贡献,这也是价值。我们想想看,我们死后,我们墓志铭将写些什么?这里躺的人曾经为这个国家做了什么贡献,我们希望我们的墓志铭要怎么写?现在就可以努力,现在就是我们努力的时候。

  所以欧阳修在写「泷冈阡表」的时候,为什么三岁他就丧父了,他在六十岁的时候还有办法把他父亲的行谊那么样精确的写下来,请问是谁的功劳?妈妈的功劳。妈妈在教欧阳修的时候,时时都提起他父亲的德行,告诉欧阳修说,你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有道德的人,你的父亲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你要效法你的父亲,你不能给你的父亲丢脸。他的母亲曾经说到,我嫁到欧阳家来的时候,我的婆婆已经过世了,就是你的祖母已经过世了。而我每次看到你的父亲,就是我刚嫁来的时候,我婆婆过世没有多久,才三、四年而已。我嫁来之后,我看到你的父亲每次在祭祀你的祖母的时候,都流著眼泪说,「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什么意思?就是我现在祭祀您这么的丰富,不如你在世的时候我养你养得很微薄,我用这么样好的山珍海味来祭祀你,不如我用青菜萝卜来奉养你。每次欧阳修的父亲在祭祀他的母亲的时候,都流著眼泪说这样的话,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他的妈妈说,我以为你的父亲只是因为你的祖母过世没多久他才这么伤心,没想到你的父亲终其一生,他这辈子在祭祀他的母亲的时候,都是这样的哀戚,都是流著眼泪说同样的话语。所以你的父亲是个孝子。她告诉欧阳修。

  他的父亲是一个官员,母亲就告诉欧阳修,你的父亲每次在判案的时候,遇到了死刑犯,你的父亲都会非常的感慨,感慨什么?他说我已经尽力了,我已经尽力为这个死刑犯找他不要被判死罪的理由,可是我找不到,我已经尽力了。她说你的父亲是一个非常仁慈的人,他每次看到被判死刑的人,他不是去责备他,他是想到我怎么帮他找生路。而他每次这样感慨完之后,他总是说,你看我们这么样小心翼翼的在为一个人找他不被判死罪的理由,有时候我们还不免去冤枉一个人,还不免有冤狱。所以他说我们当官的人,真的要非常的小心谨慎,绝对不可以有个不好的念头。你看欧阳修的母亲,在他父亲过世之后一直守寡,然后带著这个儿子走人生的道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人生这样走下去?不是欲望的力量,是她先生那分正直无私孝道的德行。所以我们就看到女性的价值,那是无上的,至高无上的。

  蔡老师说中国人对另外一半叫太太,这是源自於周朝的三太,周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圣人?因为周朝出了这三位女圣人。所以我们现在讲张太太、李太太,叫的是什么?张家圣人的母亲、李家圣人的母亲,讲的是这个。我们说西方很重视女权,其实真正懂中国文化的人才了解到,再重视女权的一个民族,也未必像中华民族这样对女性有这么高的称呼,这么高的荣耀,没有,看不到。所以事实的真相是中华民族不是重男轻女,是重女轻男,这才是事实的真相。但是由於我们时代的演变,我们对中国文化不了解,我们对很多的古书读不懂,所以我们以为中国人对妇女是污蔑的,我们以为中国人是不尊重妇女的,其实我们错了。

  我举个例子,古代的先生称呼他的另一半,譬如说要介绍另一半给另外一个人认识,他会说这位是贱内。请问各位朋友、各位老师,请问贱内谁贱?自己贱,不是太太贱,太太才不贱,太太很高尚,太太值得我们尊重。贱是自称,我这个不怎么样的人的太太,这是贱内。还有一种说法叫拙荆。各位朋友,谁拙?自己拙,不是太太拙,太太是荆。什么是荆?这个荆是一个典故,就是说有个很有德行的妇人,她非常的节俭。一般有钱的妇女,她是用金子或者是银,金属来做自己的发簪。而这位贤德的妇女,因为她很节俭,节俭持家,所以她拿的是荆树所做的发簪。用荆,荆树的荆,来比喻妇女高尚的德行。所以拙荆翻成白话文是什么意思?就是我这个很笨拙的人非常贤明的太太。这是你看中国文化很美丽的地方,很优美的地方,非常的优美。中国文化都是自卑而尊人,自己眨低自己,然后去尊重别人,这就是管理。

  我们了解到中国文化的优美之后,我们反过来看中国文化的管理,你看价值跟价格,一个人提起价值的时候,他根本不会在意价格。回到中国文化的管理,我们看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第二句话叫什么?「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是孔老夫子为我们说到管理的两个层次。所以中国人用什么来管理?提起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良知,把它提起来。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良知,这叫道之以德,没有一个人没有良知的。在古代那个大流氓,十恶不赦的人,如果你跟他讲任何的话,他没有什么羞耻,你骂他然后把他抓起来,他都不会有任何的羞耻。但是你只要骂他不孝,他会跟你拼命,你说他是不孝子,他会跟你拼命。所以一个人只要提起父母,他那一颗善心就启发出来。

  在中国的古书里面,给我们讲出了人与人之间管理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孔老夫子有个学生叫子贱,在《论语》里面有「君子哉子贱」,讲这子贱是个君子。他在自己单县的时候,单县的老百姓非常的和谐,有天有一个人就到单县里面去访问一个樵夫,一个不认识字的人,他说你们为什么这么守法?你们为什么表现得这么好?这个樵夫跟他讲,我们不忍心欺骗子贱大夫,不忍欺。另外在春秋时代有一个人叫子产,子产治理郑国的时候,他可以做到什么?不能欺。还有一个人叫西门豹,在同一个时代的西门豹,西门豹治理邺,可以做到什么?不敢欺。各位朋友,各位老师,请问什么叫不敢欺?这个不敢叫做什么?敢怒而不敢言,叫做「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不敢欺。请问各位老师,我们现在的管理学在追求哪个层次?可能是在追求这个层次,可能是在追求不敢欺的层次。因为我握有大家的生杀大权,所以你们最好乖一点。可能在追求不敢欺的层次。

  而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老祖宗已经告诉我们,不要追求这个层次,这个层次太苦了,不但被管理的人很苦,管理的人幸福吗?也苦得不得了,那太苦了,那个投资报酬率太低了。要追求什么层次?不忍欺的层次,我们不忍心欺骗。一个孩子他的孝心提起来之后,他忍不忍心欺骗他的父母?不忍心。我们小时候最怕听到人家讲我们一句什么话?他说这个孩子真没家教,我们最怕听到这句话。一旦有人说这个孩子真没家教,请问他在骂谁?骂我们的父母。各位朋友,不忍欺。等到我们长大,走到任何一个地方,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第一个考虑的是会不会让我的父母伤心,会不会让我的父母丢脸?请问这样的一个孩子,还需要用法律来约束他吗?所以我们就讲到为什么现在管理出了问题?我们有没有提起孩子不忍欺的心境?我们的用心有没有足够提起孩子这样的一个心境?

  我最近看到一个新闻报导,说有个妈妈她的孩子要考大学联考,要考大学,她要聘请两个保镖陪这个孩子念书。为什么要聘请两个保镖?因为只要这个孩子脱离了保镖的视线,他就不见了。到哪里去?不知道,可能要到某个网吧,找了很久才能在某个网吧把她的孩子找回来,而且找回来之后,可能已经是二、三天以后的事情。也就是说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做到连不敢欺都没有办法达到?也就是说心与心的交流,可能在我们这个时代比较少。我们只依赖法律的力量,我们只依赖赏罚的力量,我们只晓得跟孩子谈条件,跟孩子说你下次月考如果考满分的话,我就带你去吃麦当劳,或者是我可以买什么样的礼物给你。所以有个孩子跟他的妈妈说,我不想再替你读书了。他不晓得读书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父母,不晓得。但是请问是谁提醒孩子这样的思惟逻辑?可能是父母。

  中国文化的管理是一个孝道的管理,不忍欺,以这样孝道的管理来提起一个人的责任感。《孝经》第一章,在大家的桌子上,讲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什么叫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各位朋友,我们这个身体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这个身体是父母的招牌,我们对这个身体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因为它是父母借给我们的。就像我们去租房子一样,我们对这个房子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所有权状在哪里?在父母手上。我们这个身体是父母给我的,所以我只能使用它,我没有拥有它,我没有所有权。而当我们提起这个身体是父母的招牌,我们就了解到「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父母会羞愧。

  海南监狱的干警在跟我们分享的时候就说到,他每次想到这些服刑人员,他们在里面坐的是有形的牢狱,而他的家人在外面坐的是无形的牢狱。他每次想到这个,他就觉得不能对不起这些服刑人员。真的,一个人犯错,谁替他承担这些羞辱?父母。所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告诉我们,我们这个身体是父母的招牌,是祖宗的招牌。我们华人走到哪里,只要我们华人提起了祖宗的教诲,中国人就没有丢脸,中华民族就没有丢脸。反之,如果我们忘记了祖宗的教诲,忘记我们是礼义之邦,可能我们会被其他的民族瞧不起,可能会被其他的民族说,中国人就是不讲求礼貌的。因此我们这个身体不但是父母的招牌,也是祖宗的招牌,这叫「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而且《孝经》告诉我们「孝之始也」,这才刚刚入门而已。

  所以一提起来这个,我们就了解到掌握管理的原理原则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不是用手段,而不是用权谋,而不是用伎俩,不是的,那个没有办法管理,那个有一天一定会被戳破。我有一天看到个故事,这个故事就说到,这个书本照了一个茶壶,这个茶壶上面写了两个字叫奉茶。什么叫奉茶?在台湾的乡下以前很多,就是来来往往的人很多,会口渴,以前又没有这些矿泉水、瓶装水,口渴的时候怎么办?很多人就在马路的旁边放了一个茶壶,放了一个杯子,让来往的行人、赶路的人有一杯水可以喝。这个「奉茶」它就写到,在台湾新竹的一个乡下,有个农夫他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劈柴、烧火,烧出一壶的茶来给路人饮用,叫奉茶。他为什么每天都这样做?因为他做为佃农的父亲跟地主之间的个承诺。地主告诉他说,我这块土地租给你耕作,你可以用奉茶来代替田租。就一个口头的承诺,这个家庭用了三代人来实践这个承诺。我看到这个故事之后,我眼泪就流下来,我们的祖先可以用一句话一诺千金,让一个人、让一个家庭用三代人来实现这样的承诺。各位老师,对这样的农民,对这样一个不认识字的人,我们还需要用法律来约束他吗?他用他的一生在实践他父亲的承诺,在实践他祖父的承诺。你看,我们提起这个故事让我们怎么样?满身的正气,这是人生的价值。

  所以中国人用什么来管理?用礼教来管理,用礼来管理,用德来管理。我们翻开《礼记》,《礼记》里面告诉我们中国人有很多很多的礼,八礼,全部都是礼,这些礼到底做什么用的?用来管理用的。我们在上一节课看到,为什么看到丁荣,一个不认识字的农民,他能够力行他祖先的教诲,力行孔老夫子的教诲?因为礼教,因为礼的管理,这是一种环境的教化,叫境教。昨天蔡老师讲到身教、讲到言教,我们不要忽略了还有一个境教。境教非常的重要。一个环境的氛围从哪里生起来?从礼生起来,礼义之邦。中国人用礼来管理,怎么管理?我们给大家举例,婚礼可不可以管理?婚礼可以管理,婚礼。婚礼是不是礼?是礼。在《礼记》里面有篇叫「昏义」,我初看到的时候,我以为这个字错了,结婚不应该有女字旁吗?怎么是这个字?后来我想,大概老祖宗认为,大概是发昏了才会去结婚吧!你看,依照这个文字去解释,就把我们古文给冤枉了,真的冤枉了,人家不是这个意思。

  那为什么是这个昏?就告诉我们,古代的婚礼是在黄昏的时候举行,黄昏。为什么在黄昏举行这个婚礼、这个仪式?不是看不清楚,要看得清楚,因为黄昏的时候是晚上要来了,白天要过去了,而白天,日又叫做阳,黑夜叫做阴,黄昏是白天要过去了,晚上要来了,所以叫做「阳往而阴来」。告诉我们婚礼,你看它是表法的意思,是男士要怎么样?主动,阳往;女孩子被动,要被娶来,男性要往,是这个意思,取这个意思。而我们想想看,古代的交通方不方便?不方便。一个男孩子他跟著轿夫千里迢迢的去迎亲的时候,请问这个男孩子在这路上提起的是什么?是对一个家庭的责任感。他提起的是男孩子就应该扛起家庭的责任。女孩子在那里被动的等我去把她接回来,我要扛起家庭的责任。婚礼在一开始就提起一个男孩子这样的一个责任感。而女孩子来,她是从娘家要过来,当她要过来的时候,她提起的是什么?我要去兴盛那个家族,就是「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就像桃树长的那个累累的果实一样,我要去让这个家族繁衍他的后代,昌盛他的后代,要积德。提起的都是男女双方的理智。

  而「昏义」的第一句叫做什么?「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什么叫上以事宗庙?告诉我们结婚的目的在哪里?上以事宗庙,这是什么意思?是承先;下以继后世,启后。用一个字就可以代表了,就是孝道的孝字,这个字就是承先启后。这个孝字是个会意字,上面是一个老对不对?下面是一个子。儿子背著老子,儿子背著父母,是这个意思。我们看爸爸的上面还有爸爸,推之无始;儿子的后面还有儿子,推之无终。所以这个孝字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现在人讲的永续经营、永续发展,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中国人的学问,这叫永续经营,这是一代传一代,叫什么?叫承传,婚礼教的就是这个。你看高明!我曾经在庐江讲这个昏义,讲了大概七、八个小时,这篇文章就是用白话文来讲,讲了七、八个小时。结果讲完之后,这个镇民就跟我讲,老师,以前的人结婚好麻烦,还要六礼,还要什么,非常的麻烦,你都讲了六、七个小时,麻不麻烦?太麻烦了。他说现代人多简单,盖个章,我俩今天就已经结婚了。对不对?盖个章结婚了。他说为什么古人要这么麻烦?我就跟他讲,这就是古人的智慧,一个人只要经历过这么一次婚礼,他觉得很烦对不对?他告诉你说,你不要再搞第二次了,这不是人应该搞的。所以古代为什么离婚率那么的少?因为它很麻烦。现代太容易了,一个印章盖下去就结婚了,而另外一个印章盖下去就离婚了,那太容易了。这就叫礼教。

  中国人用什么来管理?祭礼。祭礼是不是管理?是,祭礼是管理。祭礼是管理什么?很多人讲祭祀是迷信,中国人什么都拜,多神教,水也拜,山也拜,木头也拜,什么都拜,这是多神教,是低级的宗教。错了。各位老师,为什么祭拜?祭拜是管理,是礼的教化,它教什么?教两个概念,慎终追远。中国人对任何一项东西都心怀感恩,为什么要拜山?因为我们有很多的资源是从山里面拿来的,所以我感谢山。为什么要拜水?因为我们有很多的资源是从河里面捕上来的。为什么要拜太阳、拜月亮、拜星星?因为没有这些天体的运行,我们中国人没有办法有这么样高级的历法。在夏朝就已经有历法了,我们现在的历法就是夏朝的历法,阳历。中国人没有阳历的话,不可能以农立国,不可能有二十四节气,不可能有这么样精准的二十四节气教我们怎么耕作,会饿死。所以这个恩德来自於哪里?来自於这些天体的运行,我感恩它。这都是教什么?教感恩。它不是迷信,教感恩。

  当一个孩子有感恩心的时候,对他人生产生什么变化?现在的孩子考一百分,请问谁的功劳?那当然是我的功劳,因为我昨天晚上开夜车,看到十二点,看到一点,当然是我的功劳。请问父母有没有功劳?老师没有功劳?为什么他想不到?因为我们现在教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教感恩。我们古代教什么?教慎终追远。什么叫慎终?慎终,难道是人死了到殡仪馆才叫慎终吗?其实不是的,所有的结束都是另外一个开始。在《中庸》里面讲到「诚者,物之终始」,它为什么不讲始终?因为老祖宗知道每个结束都代表著另外一个开始。如果有好好的结束,下一个开始就会很快乐;如果结束的时候很草率,下一个开始就会很痛苦。

  我们举个例子,请问我们在这里这一堂课,待会下课是不是一个结束?是,待会下课可能是一个结束。而这一堂课结束之后,代表下一堂课要开始了,对不对?下一堂课可能在两个小时之后开始。如果我们这堂课没有慎终,没有好好的结束,譬如说我们垃圾乱丢,我们的桌椅弄得乱七八糟的,我们下一个开始会怎么样?很累,我们要整理得很痛苦。以前我自己住在外面,我自己一个人煮饭,因为男生煮饭,应该是我煮饭,别人煮饭可能不一样,比较懒惰,我每次吃完饭之后,我都不洗碗的,就把它放在洗手台就走了,没有慎终。可是我下一餐饭要吃的时候怎么样?很苦,刷得很痛苦。所以一个人怎么样才能慎终?因为他有爱,因为他爱下一个使用者。我们想想看,我们去一个公共厕所上完厕所,我们走出来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把厕所打扫干净再走出来?如果我们有的话,下一个上这个厕所的人会怎么样?很舒服,有没有?对。所以为什么我们会慎终?为什么我们会很谨慎的想要把这个厕所打扫干净?因为我们对下一个使用者有爱。我们爱下一个使用者,慎终教的是什么?爱。

  什么叫追远?譬如说我们穿的这件衣服,如果我们去追的话,可以追到很远,这个衣服是由什么样的材料做成的?由布做成的,你看追远。布是由什么做成的?棉花,棉花是种出来的,农夫很辛苦,这叫追远,一层一层的追过去,追得很远。在追的过程当中,我们的什么心提起来了?感恩心提起来了。我们喝一杯水都有千人之力,我们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这杯水要从别人的手上接过来的时候,请问它已经经过多少手续了?当我们提起这样的心境,我们敢不敢糟蹋这杯水?不敢,因为它来得不容易,它来得很困难。所以用什么样的心境把这杯水喝下去?用感恩的心喝下去,一点糟蹋的心境都没有,这就叫慎终追远,这就是礼教,这就叫礼教,用礼来教化。

  我们看,慎终追远教的是什么?爱与感恩。而爱是什么?爱是用心去感受,对不对?你看中国文字的智慧,中国文字那个心除了可以这样写,还可以怎么写?竖心旁。心可不可以这样写?可以对不对?而为什么爱不这样写?大家有没有想过?因为这种爱是什么?这种爱没有感同身受,它是在旁边看。所以心为什么要把它塞到受里面去?叫我们感同身受,叫我们用心去感受,叫我们换位思考,换一换,想想别人的感受是什么,用心去感受。可是现在听说爱变成这样了,这个是什么意思?交朋友就有爱了,好像做朋友就应该爱了。各位朋友,各位老师,朋友应该爱吗?应该这样爱吗?那个是爱吗?那个是欲望,那不是爱。爱是站在对方的感受去感受,那才叫爱。爱是正直的,爱是无私的,爱是付出的,爱是感同身受的。你看中国文字是传递的智慧,哪是我们可以说改就改的!

  所以我们在思考祖宗给我们这些德行的时候,给我们留下这些遗产的时候,说真的,各位老师,我们不禁留下眼泪。当我们打开每本经典,大家仔细去看,每本经典的最开端一句话,统统都是这本经典最重要的教诲,大家仔细去看一下。《礼记》你把它打开,第一句话叫「毋不敬」,毋不敬就是礼最重要、最核心的教诲,恭敬就是礼最核心的教诲;打开《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最重要的教诲,因为一个「学」字贯穿整部《论语》;打开《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最重要的教诲;《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最重要的教诲。这是巧合吗?为什么老祖宗总是在经典前面把最重要的教诲写下来,这是巧合吗?各位老师,这不是巧合。这是因为我们的老祖宗在写经典的时候,他有个心境,他有什么心境?他希望我的子孙,不管在哪个时代,只要我的子孙愿意翻开这本经典,我要让他不要浪费任何一点时间,因为人生有限,我要让我的子孙一翻开这个经典的时候,马上得到人生最重要的教诲,我不希望我的子孙走我走过的弯路。当我们想到在几千年前,居然有个我们从来没有见面过的人,时时刻刻都把我们放在他的心中的时候,请问各位老师,我们能不感动吗?而当我们想到几千年前,居然有个人念念把我们放在他的心中,这个时候我们就想到,请问我们有没有把我们的子孙放在我们的心中?

  在印地安的族群当中流传了这样的一句话,印地安人说,我们的祖先在考虑一个问题,通常都要考虑七代。各位朋友,各位老师,我们的祖先考虑的问题,考虑几代?考虑千秋万代。我曾经去参观一个钢铁厂,这个钢铁厂的钢非常的有名,一直在出产,二十四小时不停的在出产。这个导游就很自豪的告诉我说,你看,这部叫印钞机,二十四小时一直有钞票出来,你有没有看到?我问他一个问题,我请教他,请问依照这个速度挖下去,这个城市的钢铁多久会被挖光?这个导游非常训练有素的告诉我,一百年。言下之意就是,老弟,你不会活著看到这一天。而我再一次的追问他,一百年后怎么办?他非常训练有素的告诉我,你不要担心,一百年后就会有替用品。各位朋友,我们是否正在把责任推给我们的子孙?我们是不是把责任推给一百年后的人?

  有次我在看中国一部非常著名的家训,叫《了凡四训》。了凡先生告诉他的儿子,古代有一个人,汉钟离的徒弟叫做吕洞宾,有一个人叫吕洞宾。吕洞宾去拜师的时候,汉钟离跟他讲,你要学仙道,你要行三千善事,要行三千善事有一个捷径,就是我教你点石成金,这个一点下去,石头就变黄金,很好用,你就可以去帮助很多的人。各位朋友,各位老师,如果有一个人要教你这套技术,你要不要?吕洞宾就问他的老师,请问老师,这个点下去会变黄金,请问会不会变回石头?他的老师跟他讲,会,五百年后当复本质。五百年后它就会变成石头。吕洞宾说这个我不想学,因为我不想害五百年之后的人。各位老师,我们有没有信心教出这样的学生?当我们的学生念念都在考虑五百年之后的人,请问他会去害旁边的朋友吗?感恩我们的祖宗,感恩我们身为中国人,感恩我们中华民族有这么样深厚智慧的文化,灌溉我们这个民族,感恩我们有这样祖宗,能够把这样的文化传承到世界每个角落,让每个民族都能接受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

  今天我们用一点点的时间,跟大家交流传统文化与管理科学,如果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多多的指正,谢谢大家。

  主持人:让我们再次掌声感谢周老师和我们的分享。听了周老师这堂课以后,让我们非常的感动,原来我们发现我们的老祖先这么有智慧,每做一项决定的时候都想到千秋万代。诸位老师,今天时代已经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在做一项决定,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多久?也是要做千秋万代。而我们现在手里正握著可以帮助世界和平这样的法宝。中华民族承传下来几百种家训,而《弟子规》是集整个家训的大成为一体,我们把这些教诲从我们身上做出来、演出来以后,我们的家道、我们的民族就可以承传千秋万代,有这样一分孝道和感恩心的管理。就好像我们今天大家在一起学习,我们要感恩多少人?可能我们的家人在家里帮我们把家里照顾好,我们的孩子也懂得去学习,而我们的领导也成就我们这项事业,还包括我们的义工老师,背后所有人默默的付出,我们都心存感恩。诸位老师,我们要不要感恩他们?好,因为我们之前在庐江,在每次吃饭以前都会行一个感恩礼,代表我们对所有人的这种感恩,我们今天要不要一起来念一下?好,请大家端身正坐。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老师辛勤教导,感恩同学关心帮助,感恩农夫辛勤劳作,及所有付出的人。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