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山东青岛企业家交流会—中国文化与管理科学 周泳杉老师 (第一集) 2008/12 中国山东青岛 档名:52-351-0001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企业家朋友们,诸位工作人员,大家下午好。很荣幸又有第二次的机会上台跟大家做汇报。早上胡总的演讲给我们企业家们很大的鼓舞,我们终於看到一个企业家的样子。在这个时代,好的样子、好的榜样特别的重要,因为没有看到好的榜样、好的样子,我们对於传统文化怎么在企业当中落实,怎么在生活当中落实产生了怀疑,会有疑虑。我个人既不是企业的老板,也不是文化的学者,都不是。但是这个下午跟大家谈的题目又很大,「中国文化与管理科学」。这三个题目都很大,就是什么是中国文化?什么是管理?什么是科学?其实以我的阅历,远远不能跟大家来分享这样的题目,我没有能力。只能够就前面几位老师在谈传统文化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些层面,跟大家在传统文化的这个领域当中做一些总结或者是比对。
因为我是学科学的,所以在科学的领域当中对我是比较熟悉,在企业里面打工,给人家打工了好几年,所以大概也知道做企业是怎么一回事。可是中国文化确实博大精深,可能这个环境里面接触所谓的传统文化是这几年才刚刚兴起,可是在台湾,因为我们从小可能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比较多,所以占了这样的便宜,有这样的机会可以早一点接触到传统文化。可是在这几年的过程当中,我们慢慢的有一种体会,过去在接触传统文化的过程当中,把传统文化当成是一种课程,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这样认为。因为在学校里面这是一门课程,它叫做《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这是需要考试的,所以我们背的这些经句(经典的句子),最后都换成了分数,用分数来考核我们对经典的熟悉程度。从小中国文化对我们来说是分数、是成绩、是升学的踏板。它是不是生活?它不是生活,但也可以说,生活里面还有一点点中国文化的痕迹,毕竟我们的血液当中流的都是炎黄这两个祖宗的血脉。有这个痕迹,有这个样子,但是生活里面,文化的内涵随著年龄的增加慢慢的减少。
我记得在我小时候,在台湾的社会里面还很注重家庭教育。而且我们在街头巷尾常常看到一个现象,就是街坊邻居有的他会在自己家门口摆一个水桶,这个水桶里面放了开水,在这个水桶的上面写了两个字叫「奉茶」。为什么会有奉茶?因为我们知道在七0年代(我是一九七0年后出生),在七0年代那个时候没有矿泉水,没有什么方便的饮料,所以在路上行走的行人口渴的时候怎么办?这个时候很多的人就想到,为谁著想?为赶路的人著想。他就想这些赶路的人,为了他们的方便,很多人就在家门口摆了免费的茶水,方便这些过往的人们。
我记得在一个乡下,新竹的乡下流传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到,有个地主,这个地主他有很多的田地,这个田地要租给佃农去耕作;我们知道佃农都很辛苦,可是这个地主他有接受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他很仁慈,是一个很仁慈的地主。他就告诉这个佃农,就是来租他这个田地的佃农,他告诉他说,我不要你的租金,我的田可以让你白耕,让你耕作,但是你要答应我一件事情。什么事情?他说你只要在我们那个田的田埂,行人来往比较频繁的地方,你每天烧一壼开水放在那里,让来往的行人,奉茶,可以喝那个茶水。你只要做这件事情,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你只要每天都做,我这个租金可以不要。结果这户人家(这个佃农),因为时过境迁,从他的爷爷到他的爸爸,到了他,其实到了他父亲的时候,他们已经不是佃农了,家庭环境改善了,他们已经拥有自己的土地、自己的田地。可是很奇怪的是什么?到了他的儿子这一代,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烧开水,就是劈柴、烧开水,做什么?奉茶。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一个讯息?那就是在我们祖先那一代,不需要有任何的契约,就是一句口头上的承诺,一个家庭都可以用他三辈子的人去履行这个口头上的承诺。这是奉茶的故事。我小时候还看到过。
那个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很厚,厚道,很厚、很敦厚。邻居的孩子要去当兵,所有的邻居都来送,而且就像送自己的孩子一样,都哭成一团。因为我们那边的男孩子都要当两年义务役的兵役,就是任何男孩子都要当兵,服兵役。当兵了,街头巷尾都来送,张家就包点粽子,李家就蒸点馒头,就是这个样子,人情很厚。可是这个厚道,这种生活方式好像在我成长的过程当中渐渐的淡了。我记得我慢慢的长大了,旧房子拆了,奉茶也没有了,人与人之间,隔壁住了哪一户人家,新搬来的,现在好像也不关心,也不知道他姓什么、叫什么名字,不知道。慢慢的大家生活的节奏变快,精神变紧张。我相信任何一九七0年代以前的人可能都有同样的记忆。那个时候我就在回想,这种生活形态改变的同时发生在这个社会里面它有什么变化?后来我仔细的想了一想,找到答案了。
当然因为我是在台湾长大,所以我对台湾的社会比较了解,不过我看两岸的趋势是一模一样的。我小时候,电视只有三台,就是中视、台视、华视,就三台。结果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从三台变成了四台,从四台变成了二十几台,再从二十几台变成了一百多台,这是环境的改变。报纸,报纸本来是两大张,两张,从两张变成四张,从四张变成十几张。我们把这两种我们看到的现象,一个是很敦厚的现象慢慢的减少,一种是媒体慢慢的变多;这两种现象一结合起来看,我们就知道,其实我们所生长的这个年代是巨大转变的一个年代,是价值观冲突很严重的一个年代,是东西方文化剧烈震荡的一个年代。
所以我们所接触的中国文化是一种学术性的中国文化,它不是一种生活。尤其一九八0年以后的孩子,他对於中国文化极度的陌生,陌生得不得了。胡总在早上告诉我们,《弟子规》就是生活。其实讲老实话,这个话我以前也听过,可是没有感觉,完全没有感觉,因为我们的生活不是《弟子规》,对我们的生活经验来讲,《弟子规》是《弟子规》,生活是生活,它不是一回事。今天突然有个人告诉我们,《弟子规》跟生活应该把它变成一回事。这个时候我们的心,不管是心情也好,不管是我们整个精神状态的调整也好,跟不上,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因此,它就需要有一个演进的过程。
所以在胡总的演讲当中我们很清楚的感受到,他透过对《弟子规》的熟悉,慢慢的把《弟子规》变成他的生活。我们印证到《大学》里面讲的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就是一个练习进化的过程。怎么样把《弟子规》变成生活?要经过这个过程。《弟子规》如果没有变成生活,我们得不到它的利益,得不到它的好处,所以它一定要变成生活,要经过这样的一个程序。
什么叫知止?胡董的这个原则,我们发现他任何的想法、看法、做法都止在哪里?都止在《弟子规》,以《弟子规》为依止。就是任何价值观判断不来的,他不是用他过去的经验去反应,他用的是什么?他用的是《弟子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告诉我们,一开始的时候状况出现,他会请员工等一下,你先出去一下,他在办公室里面打开《弟子规》,找找看哪一句话可以适用这个状况来做解决。所以他在面对员工的时候他止在哪里?止在《弟子规》。这一点非常重要。《中庸》告诉我们,「道不可须臾离也」。那止在《弟子规》止多久?一刻都不离开;须臾就是片刻的意思,一刻、一秒钟都不离开。「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什么叫拳拳服膺?大家想一想,有个状况,一个人他掉到悬崖,他掉下去,结果掉下去的时候,他正好一手抓住一个树干,抓住了。抓住之后,他就这个手抓住树干,其他的整个身体都垂在悬崖边缘。这个时候他能不能把手放开?不可以。他的手一放开,他就掉下去了,那叫拳拳服膺。他一放开,他就没命了。这叫知止,止在《弟子规》。
他止在《弟子规》,他得到的是什么状态?定,他就定,心就定了。心定就不浮躁了,他就不会六神无主,所以他的忧虑症好了。为什么会焦虑?因为没有主,他找不到方向。有个朋友问我一个问题,他说你知道计程车的师傅在什么时候最迷茫?我说我不知道。他告诉我说:没有乘客的时候。我说对。因为没有乘客的时候,他没有方向;有乘客的时候,他就知道他往哪里开,他心就定了。没有乘客,他在这个城市绕,他很苦,不知道他要绕到哪里去。所以人为什么会焦虑?为什么会恐惧?因为他不定。没有定是因为他没有止,他没有止在一个目标上。这是做企业的智慧。
「定而后能静」,静是指我们的身心状态能够平稳下来。所谓宁静才能够致远,淡泊才能够明志。这是诸葛亮对他的孩子讲的,很简短、很精辟的一段人生哲理。静之后才能够虑,我们的思虑才能清晰,才能做出好的决策跟判断,这是智慧的选择。前面几位老师都在讲智慧的选择,我们对於智慧很陌生,什么是智慧?什么又叫做聪明?对我们来说,这些名词都很陌生,陌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很少有这样的一个经验来认识什么是智慧。智慧就是这个,「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整个身心就处於这样的状态,他的过失就慢慢的减少,后悔就慢慢的减少。那他得,得什么?得其所止。
本来对《弟子规》很陌生,一开始力行的时候很勉强,勉强的去止,止在那上面。所以为什么每天要早晚读一次?因为要熟悉,对於《弟子规》要熟得不得了。当我们熟得不得了的时候,我们才能进到下一个步骤,就是去用《弟子规》。对它很熟,这时候它跟我们可能还是两个,《弟子规》是《弟子规》,而我还是我;可是我已经跟它很熟,还没融成一体,这是一个过程。所以早晨那一遍是提醒,晚间的那一遍是反省。每天提醒,《弟子规》的教诲提醒一次;晚上,在读诵的时候就是反省,认识我们今天有哪些作为违反了《弟子规》?反省。久而久之,他就进入这样的状况。所以得,得什么?得就是行之有心得,在落实这些圣贤人的生活经验过程当中我们有心得。
其实经典就是生活,经典是圣贤人生活的心得报告。我们过去没有读经典的时候,以为经典离我们很远,事实上经典就是圣贤人生活的心得报告,就像我们写心得报告。他这些心得是来自於他生活的体验,它来自生活,它必然可以回到生活。所以今天我们面临中国文化我们就了解到,它既然是生活,所以中国文化一定没有现代化的问题,它只有如何现代化的问题,因为它必然可以现代化,必然可以本土化,这叫与时俱进。
而我们发现中国文化跟我们的差异、差距,不是语言文字上的差距,因为语言文字不构成障碍。我们不懂的,我们可以查字典,任何的字都可以查字典,然后去懂,了解它到底在说什么;其实最大的障碍是在心境上的障碍,心境。我们看到胡总,还有明天李慕松总裁,就是南京菲尼克斯,它是一个德资(中德)的企业,一个外资的企业。它百分之百的中国员工,用的是中国的管理模式,它不是拿德国人的管理模式,很成功的一个企业。明天我们聆听李总裁,还有刘克成总裁,不一样的一种形式;李总是高科技的一个产业,刘总是劳力密集的一个产业,这两种产业都不约而同的用《弟子规》来经营他的企业。
我们看到这些企业家,确实,除了给我们信心之外,我们还看到一个最重要的重点,就是他的心境非常的独特。他的心境不太像是我们一般所认识企业家的样子,很独特。所以从他们的汇报当中,我们慢慢的就了解到,其实管理不是方法的问题,它不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更重要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问题。我们愿不愿意把我们的生活方式转变成《弟子规》的方式?这样讲可能大家不容易理解,我们打个比方,就是我们愿不愿意把《弟子规》变成是剧本?什么剧本?就是我们唱人生这台戏的剧本。我们依照《弟子规》这个剧本来演我们的人生,我们愿不愿意这样子干?觉得这个剧本好不好?照著这个剧本演,确实我们看到这几位老总演得很痛快,演得很,我们古代人叫「法喜」。他的喜悦不是来自於他有多少订单,我看到胡总讲到他的业绩上升,其实那是起信,让大家感觉到有信心。其实我感觉胡董本身对於订单上不上升他不是看得那么的重,他所看重的是《弟子规》本身带来的,使这个企业里面所有工作者他的家庭、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从根本上的改变。
什么是根本?心是根本。心,那个心态是根本。就是陈老师第一天说的观念、价值观,就是那个心。而教育的过程就是改心的过程,把心改过来的过程。本来心很坚硬,现在慢慢柔软。我们听到胡总讲到员工得癌症,他在马来西亚的演讲,正好我也在场,这是上个月月底的事情,我也在场,我们都不约而同的流下眼泪。为什么流眼泪?因为那是真诚的体现。学习传统文化,当我们的眼泪流下来的时候,我们的心也跟著转;因为心转了,所以眼泪才流下来。没有经过这个过程,他是隔著一层东西在体会,体会得不深,而且不真。因此,从胡总的报告里面,我们发现了不是学习一个方法,不是这样的一个问题。他学习的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心境。而这种态度、心境,必须要透过学习不断的去提升,不断的加强。所以我们有很多的疑惑,譬如说传统文化里面有管理吗?传统文化里面有科学吗?这些疑惑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的生活模式,从我们幼年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曾经利用中国文化来过过生活,因此我们有这些疑惑,那是很正常的。
当然因为我个人是学科学的,所以我对科学接触的时间比一般行业的人更久一点,我们对科学有某一些层次上更深的认识跟了解。因为我在实验室里面待过好几年,做过研究,我做的是遗传工程。遗传工程在现今这个社会当中被认为是一个高科技的产物,我们可以从各种不同的生物体内把它的基因拿出来。譬如说我们把萤火虫,大家知道萤火虫会发光,这个发光,它一定是某一段基因来主导,我们可以把这段发光的基因拿出来。这是动物的DNA,我们可以把动物的DNA接到植物里面,把它接到烟草里面,接到其他的植物里面。结果这个植物长大之后它就发光,就像萤火虫一样可以发光。你只要喂它吃这个磷,在肥料里面让它吃磷,因为是磷这个元素激发它发光。可以做得到的,这叫雕虫小技。这将近有二十年的历史,二十年前都可以办得到。
现在还有克隆,克隆器官,甚至於很多人在谈要克隆某一些生物,都在谈这些事情。这些都做得到,我们把它认为是科技。几乎全世界的人都认为这是科技,没有例外的,所以我们把它当成科技那也是理所当然。其实这是误解,我跟大家报告,这是莫大的误解,把这样的事情当成科技是一个疏失。为什么说是疏失?因为行外的人我们不晓得,可是行内的人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心里是没底的。譬如说这些基因这样换来换去有没有什么影响?没底,不知道。我问他说,基因改良的食品,基因改良的食物,吃了会不会拉肚子?他说我不知道。如果要知道的话,那可能要怎么样?先做小白鼠的实验,先实验,实验完之后才知道,这叫科技。
我记得我在工作之后有一个经历,因为工作的时候,我做的是化学精密仪器,高精密的仪器,这个行业,我们跟制药行业很相关,了解到制药的一些讯息。我当时就听到有一个消息,那就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他们在做一项辩论,什么辩论?他说中药到底是药品还是食品?他做这个辩论。中药在美国社会被看成是食品。为什么它是食品?因为它没有上临床,他把它看成食品,不能当药品,当然这个价格就有差异。结果就在辩论,两方在辩论,辩论什么?辩论就是说,有一方就认为它是药品,譬如说要先做细胞试验,细胞试验完了之后要养小白鼠,小白鼠完了之后要上比较大的,像猫、狗这样的试验;猫、狗上完了之后要上猴子,猴子上完之后上猩猩,猩猩上完了之后才能上病人,而这个病人要签什么?签一个生死状,吃了有问题不负责任。他说我们的药要经过这么多的程序它才叫做药,这叫科学,这叫科技。结果在开会的时候有一个人听了很不耐烦,他就举手,他举手之后他就讲:中药经过了五千年的实验,让那么多的人吃过,让那么多的族群服用过,还会输给小白鼠?很多人哑口无言。大家都忽略了,这是一个实践过、留下来的经验法则,可是大家忽略了;大家认为这是反科学的,认为那个小白鼠才是科学的,没想到把真正的科学的意涵颠倒了、看错了。所以我们看到有很多的事情在我们这个时代,现在谈都还言之过早,就是下定论都还言之过早。
我们看到的科技目前它所展现的这个状态,其实大多数人有一点悲观,找不到答案,找不到为什么。其实我们讲科学、科技,它确实是生活方式,它也是生活方式,它也跟管理有莫大的关联性。甚至於我们愈学中国文化,我们愈惊讶的发现中国文化里面有高深的科技,有极为我们现在这一代的子孙的智慧所达不到的那个高度。科技应该是,我们分三个层次来跟大家谈这个问题,而谈这个问题的过程当中,我们把中国文化管理的这些概念,一并的跟大家融合起来谈,大家就发现中国文化任何一门都能入道。
科技是率性的,什么是率性?这个率性不是我们现在讲的率性而为,很有个性,不是,这个率性就是顺著本性,这个「率」是顺;当然顺的反面是逆、违背。科技是率性,那么逆著本性会怎么样?就像陈老师第一天讲的,发生灾难。逆的就发生灾难,顺的就幸福美满,就和谐。首先,科技是率性,顺著本性。可是现在这样讲不好体会,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下我们现在的科技率不率性,顺不顺著本性。什么是本性?我们这几天常常听到《三字经》的头一句话,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纲领,「人之初,性本善」,我想中国人都会来这么一、二句。本性是什么状态的?本善的。所以科技是率性的,告诉我们科技导致的结果应该是善的。是善的,我们承认它是科技,不善的,我们不承认它是科技,它不是科技,它是灾难。那怎样的科技才叫做本善的?我记得,这也是台湾一句广告词(诺基亚的广告),它说「科技始终来自於人性」,这个话我觉得它讲得很对。科技来自於人性,对不对?对,讲得很好。可是我们现在观察,目前的科技来自於什么?来自於习性,它不来自於本性。所以来自於习性的科技带给现在人的生活是负担而不是便利,那是负担。我们想想是不是这个样子?大家觉得是不是负担?
我过去在讲这堂课,我讲过很多次,我大概都会跟大家分享在网路上流传的一个网路文章,写得很写实,描述现代人的生活,活在一个极度紧张而且不安的状态。他说早上醒来先用二甘醇超标的牙膏刷牙,再用发臭的蓝藻水洗脸,再吃几个硫磺薰白了的馒头,夹几个废油漆桶里面酿出来的榨菜,出门的时候吸一口重度污染的空气,当然在家里可能还为孩子泡一杯三聚氰胺的奶粉。中午的时候约朋友吃一顿苏丹红的炸鸡,再喝一瓶苯超标的可乐,晚上到饭馆里面来一盘避孕药催大的鱼,炒一盘农药高残留的菠菜,老板再上一杯重金属高度污染的碧螺春,喝几瓶甲醛超标的啤酒,然后吃几盘地沟油炒的菜,结果算帐的时候还找回一张假币。晚上回到家的时候,被甲醛(就是装潢的甲醛)呛得直流眼泪,索性把头蒙到黑心棉被里面去;结果想到这个房子还有三、四十万的贷款加利息,辗转反侧到半夜都还睡不著,半夜起来吃安眠药,吃了半瓶都没用,结果发现这个安眠药是糯米粉做的。
各位朋友,我刚刚念的这些东西都叫高科技。地沟油,大家知道吗?那没有高级的有机化学知识,他没有办法提炼地沟油,这是高级的化学知识。用避孕药去把鱼给催大,那也不是一般农民可以想得出来的。苏丹红这个东西可能要几个博士学位才发明得出来。这高科技,科技来自於人性了吗?让人得到身心的安顿了吗?没有。很显然的,它不是来自於人性,它来自於习性。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这个社会里面随处可见。
我再举一个例子,我有一次跟我太太我们搭地铁,搭地铁的时候,有个女孩子她就上车了,当时那个车子比较挤,我们有座位坐,这个女孩就跑到我们的面前,就是站著。结果我看到她穿的那个衣服我就笑出来了,当然我笑得很含蓄。我太太就瞧了我一眼,意思就是你在笑什么?我就给她使个眼神,意思就是跟她说下车再跟你讲。我一下车就跟我太太说,你看到这个年轻女孩穿的衣服了吗?她说看到了,有什么问题?我说你看她这个肚脐露出来了,衣服显然太短,衣服太短了,但是你有没有看到她的裤子,因为现在年轻人的牛仔裤都折一大折起来,有没有?有,大家都知道,就是那个裤管折起来,折了一大折。我告诉我太太说,你看,她如果能把那块布把它补到那个地方去就恰当了,这个衣服就完美了。我太太说你太老古板了。我说我不是老古板,我说这叫科技。为什么叫科技?我说人两个最重要的穴道就是这两个穴道,肚脐眼跟它对面的这个穴道,一个叫做「命门」,一个叫做「神阙」。我们从这两个穴道的名称就知道这是要命的穴道,你把它露出来灌风,这叫科学吗?这不是科学,这是欲望。
我们的祖先,你看我身上穿的这个唐装,我说你看这个唐装流行多久?至少流行两千年。它不退流行,它没有退流行。所以我们看到什么是真正的科技?从服装就看到了,确实。所以很多人说创新,我说这是有名无实。为什么有名无实?我就问很多朋友,一支手机新多久?他们告诉我说两个礼拜。我说一台笔记本电脑新多久?顶多就是一季,下一季就换新的,换新之后那个东西就变旧了。我说那个手机我们永远都在创旧,不是在创新,创旧。为什么会有这个困境?因为不懂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易经》给我们解释了三个道理,第一个叫「变易」,《易经》告诉我们就是变易。而人生唯一不变的就是每天都在变,可不是乱变,变的过程当中它有规律,就像陈老师第一天说到的,它是「道」。道是什么?运行的法则,轨道,运行的法则。所以它除了变易之外,它有另外一个意思叫做「不易」,不变的。在万变当中要抓住这个不变的法则,这叫道,不易。什么东西不易?五伦关系不易。古今中外只要是人,都有这五种关系,都逃不了这五种关系,逃不了。父子关系这是不变的,因为没有一个人是从石头蹦出来的,除了孙悟空之外,它是猴子。所以人,他一定有父母。有夫妇之后有父母,有父母然后有兄弟,有兄弟才能推展到君臣以及朋友,这五种关系是不变的。所以五伦关系是什么?是道。一万年之后还是如此,人类如果还存在的话,那还是如此。
那什么是德?德是十义。五伦是道,道是规律、规则,不变的规则。德是依顺著,就是率性,顺著道去做就是德。所以夫妻之间什么是德?夫妇有别叫德,这个别是什么意思?就是分工。我们搞企业的都知道分工,有财务部,有销售部,有办公室,有秘书处,这叫分工。男女的关系是什么?就是分工,分工的关系,很清楚。因为男女的特徵不一样,功能性不一样,我们现在讲功能性,所以它的分工不一样,拿手的地方不一样,分工。父子,父慈子孝这是德,做到了就有德,没有做到就无德、就缺德,它是这个意思。
所以道德跟我们生活不是两个概念,它是一个概念。顺著这个去做就和谐,逆著这个去做就会发生灾难。中国古人在论证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出六个字:正德、利用、厚生,这《书经》里面讲到的。我们刚刚说到,传统文化没有现代化的问题,只有如何现代化的问题,我们要与时俱进。这个东西叫做文言文,但是我们要知道文言文没有障碍,怎么去认识它?什么叫做厚生?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叫做搞经济,这个大家都听得懂,搞经济,搞经济就是厚生。中国人对经济的观念是什么?是让民生丰厚,这叫经济。很多中国人的观念跟西洋人是不一样的,洋人认为什么是经济?炒股票是经济,而中国人认为不是的。经济叫「经世济俗」,它就是厚生,搞经济。
什么是利用?利用叫做搞科技。什么样的作为可以让民生丰厚?搞科技;搞科技可以让民生丰厚,这是对的。所以我们看到老祖先他的思考是很缜密的。民生的丰厚重不重要?重要。足食,这是孔老夫子说的,「足食,足兵」,先让老百姓吃饱,再来国防要确保,再来,「民信之矣」,人民要让他怎么样?让他的精神文明提升,这是三个步骤。第一个搞经济,可是搞经济的源头在哪里?搞科技。搞科技才能够让用锋利,就叫利用,让这个用锋利。我们看到科技的手段很锋利,十分的锋利。现在的网路,在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了任何一个问题,都能透过网络在非常短的时间之内传遍全世界,你看这个锋不锋利?很锋利。我们今天在这里的演讲,透过摄影机,把它做成光盘,可以发到家家户户去。锋不锋利?很锋利。可是我们不要忘了,刀,那个锋利的刀可以拿来救人,也可以拿来杀人。它的利度愈锋利,它造成的危害可能也就愈大。
所以我们刚刚看到的,为什么这些高科技不但没有给我们带来人性的、善的启发,反而是带来习性、恶的一个拓展,为什么?答案还在这六个字上面,因为上面这个字没有做到。我们刚刚说到厚生,要先做到利用,利用要先做到正德,把德摆正。我们不是反对科技,不是反对经济,学传统文化断不然走到那种迂腐的程度。可是《大学》里面说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它是了解什么是先,什么是后,什么是本,什么是末。所以发展科技之前一定要先普及伦理道德教育,否则科技带来的是灾难,它不是利用、厚生,它不是走这条路线。
我们感受到老祖先他在发展人类文明的过程当中,他有一套非常缜密的、生活的、实践的理论。从哪里来?从智慧来的,不是从知识来的,从知识没有可能看到这个层面。过去我在马来西亚跟那边的华人交流的时候(去年),我记得有个长辈告诉我,他说在二、三百年以前人类还懂什么叫做智慧,人类懂;可是二百年后的今天,智慧变成了什么?智慧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知识。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社会里面只剩下知识。他说再过五十年,或者是可能更短,照这个速度发展,可能再过二十年,人类的社会连知识都没有了。没有了,那剩下什么?他告诉我,资料,剩下资料。
大家了解什么是资料吗?因为大家现在都上网去搜索。所以有的孩子他就问这样的问题,他说:老师,这个还要背吗?只要上网去查就知道答案了。还要预算吗?还要背这些知识吗?很多老师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智慧下降到知识,知识再下降成资料。请问当人类的社会只剩下资料的时候,请问人还剩下什么?这是我们觉得很可怕的一件事情,反正电脑就可以取代人了。所以有的电影就拍这个到时候人类就变成电脑的奴隶,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他确实变成电脑的奴隶,因为连知识都没有了。这绝对不是我们科技所要引领的方向。所以科技是率性的,它一定是顺著本性的。
第二个特徵,科技是整体的。我们刚刚说率性是顺著本性,相反就是逆著本性;逆著本性一定会得到灾难,这个大家应该都能感受得到,我们在讲「健康饮食」的时候就看到了,这我们就不多说。整体的对面是什么呢?就是机械,机械观。中国老祖先的文化是整体的,它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人这个身体是一个小宇宙,而这个小宇宙跟这个大宇宙同等复杂;大宇宙有多复杂,小宇宙就有多复杂,同等的。而这个大宇宙怎么运行,这个小宇宙就怎么运行,所以小宇宙影响著大宇宙,大宇宙也影响著小宇宙,它们交互作用。
所以中国人的文化形态、生活形态把整个宇宙视为一体,它是一个整体。既然是一个整体,有没有办法分割?有没有办法切割?不可以的,不可以切割。所以他就没有所谓的开除这种概念,没有,不能切割。西方人的观念、价值是机械观,机械观是什么意思?我们看,中国人把身体视为一体,所以五脏都互相的有关联性,它用五行来做代表;五行不是迷信,我们不要认为人身体哪有水火木金土,这是迷信。错了。五行是性质的归类,把它归到哪一类,并不是说木就是木头,不是的。木的那一类的特徵是什么?生发,生发的特徵。只要是那个特徵的,把它归纳成木。它用五行,很简单的,我们刚刚讲「不易」。再来,要掌握不易,用的法则就是「简易」,简单的归纳,简单的法则。中国人的学问都是简单的。
所以各位领导,各位朋友,要解决最复杂的问题,各位朋友一定要用最简单的方法,不然解决不了;最复杂的问题一定要用最简单的方法才能解决。所以我们看到中国人把五脏六腑都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可是西洋人不是这么看法,西医他认为肝坏了那就可以换肝,肾脏坏了换肾脏,心脏坏了换心脏,是这个看法;这胃出问题了,可以把胃拿掉,可以把小肠接上来,这是西洋人的看法。错了!东方人不这么看,所以东方的医学不走那条路,因为它不是机械。这个表坏了,螺丝坏了就换螺丝,芯片坏了就换芯片,认为可以换,错了。中国人认为它是一体,不能换的;它不但不能换,而且还发现这一体的过程当中互相的有交互的作用,所谓相生相克,交互作用。我们看对不对,有没有道理?有道理。
所以两千多年前,诸子百家有一家列子,列子他就讲:「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於天地,应於物类」。他说人这个身体,盈虚消息指的是我们的起心动念,我们任何的想法,任何的一个念头有盈有虚;可是这个消息我们不要认为它很小,它是通於天地,它跟天地有一种交互作用,这个交互作用我们肉眼看不到,可是它存在;应於物类,它有相对应的一种交互作用。我们想想有没有道理?有道理。我们看一看我们的欲望,我们想要吃一块肉,这就是盈虚消息;这吃一块肉的念头通於天地,应於物类,变成什么?变成温室效应,人类的贪心就让地球变成这个样子。你看通,它是通的。虽然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可是当人类在起那种贪心的过程当中,它所对应的天地变化已经呈现出来了;它是同时呈现的,没有先后。
各位朋友,我们谈这个,你说那跟管理有什么关系?各位朋友,您了解这个道理,恭喜你,您就会管理。你的管理万无一失,你管理的心境已经确定。我们很习惯的认为我们管理,管什么?我每次演讲都跟大家分享这个故事,因为这个故事很直接的让我们了解到现代人对管理的一个看法。因为一般的人在谈管理的时候,他未必认识什么是管理,就像我们刚刚讲的科技,他未必知道什么是科技。所以有个学生他曾经跟我讨论过这个问题,他是读管理学院的一个学生,他跑到庐江去找我们交流了这个问题,因为他知道我是讲中国文化跟企业管理的。其实我不懂,但是他很虚心,我们交流的过程当中我也很受益。他问我说,我们在学校里面学管理,现在学的都是西方的管理,他说我愈学感觉到有点难受,为什么?中国人的学问里面到底有没有管理?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现在国学的,很多人把国学拿来讲管理,讲得很多,现在大概一般人可能认识到的国学跟管理的关系可能是在那个层次上,这是其他的一个问题。
这个同学问到这里的时候,我就知道他很想要认识自己老祖先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学问,这很了不起,很好学的一个学生。结果就反过来请教他,我说那你先谈一谈你学的管理是什么?他就告诉我说,我学的管理,当然第一个我要管人,人是我要管的。我读到这样一个学历,我还要读研究生,我可能还要读博士,所以我出来当然是要先当一个高管。当一个高管,我面临到第一个就是管人。他跟我讲了很多,人、事、时、地、物、钱都是他要管的。我们想想有没有道理?有!管人、管事、管地、管物、管钱,这都是我们现在企业管理很热门的话题,人事时地物钱。然后重要的、不重要的、紧急又重要的、重要又不紧急的,就是这些。用这些来管,有没有道理?有道理,可是他告诉我这么多,他还说到管钱,他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所以理财很重要,这是管钱。我说对。讲了十几分钟,他要管的东西很多,就一个人不用管,那知道谁不用管?自己不用管。就是自己不用管,剩下的都是他管的对象;所有都是他管的对象,就自己不用管。
我告诉他,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管理跟西方管理最大的差异点,就是这个地方。中国文化唯一要管的就是自己,其他的你先不操心,首先把自己管好,这叫修身,才能够齐家,才能够治国,才能够平天下,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这叫道,这就是规律。我们自己修身都没办法管,我管不了我自己,我说我要齐家,我说我要治国、要平天下,这个次序就颠倒了,他不是知所先后,他是已经忘所先后、失所先后,他离道就很远了。离道很远,灾难,就是灾难,他一定是失控!所以为什么现在搞管理的人搞到自己最后得忧郁症?问题在这里,跑不掉的。如是因,如是果,有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一定是那个结果,一定的,没有侥幸。
所以我就告诉他说,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一个观念,很简单的管理就四个字,叫做「正己化人」!以前讲这个不好讲,今天因为胡董在我前面讲,我就很轻松了,因为所有的案例都提胡董就好了,很容易了解。什么是化人?什么又是正己?在胡董身上我们都看到了,所以很容易解释。正己就是他首先把自己的生活完全按照《弟子规》来做指导,止於《弟子规》。只要是《弟子规》要他做的他就做,《弟子规》不让他做的,他一件都不做,正己。化人,这个「化」是重点,化有没有勉强?没有勉强,一点勉强都没有。化,我们叫感化,我们叫变化、叫潜移默化,它没有勉强。既然是这个化,我们就发现管理的秘诀就在这个化里面。
正己是对自己,化人是对别人,自他。中国文化每一句经典都有自他,都有自与他。你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对谁?对自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谁?对他。那个朋是什么?是来跟我们参学的。你看胡董,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他喜悦!他快乐!结果人家看到他这么快乐,就来问他,你为什么那么快乐?你以前每天要吃药,那个神经传达地址讯息错乱,那个病很奇怪,幸福的讯息搭在痛苦的位置上,痛苦的讯息搭在幸福的位置上。你以前那么的苦,为什么你现在那么快乐?你以前看起来那么的忧郁,为什么现在那么快乐?你以前看起来那么老,为什么现在看起来那么年轻?
真的,学中国文化第一个改变的是哪里?是这个面相改变了。没学中国文化以前,这个面相跟学中国文化以后的面相不一样。你如果可以坚持学一年,一年之后你的朋友看到你,一定会说你变了,可是他又说不出来你变在哪里。第一个,这个脸一定会变,表情、面容、面相一定会变,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什么?因为他来参学。他看到你变了,他觉得他也要跟你一样,这是他,自他。「人不知而不愠」,什么意思?那也是对他。知道我,我也要成就,我的公司也要管理好;他不知道我,我也要成就。所以他知不知道跟我没有关系。所以苦是自己找的,乐也是自己找的,这叫做自作自受。我们看到正己化人,一个是对自己,一个是对他人;他人被我们化。
所以感受到管理是什么?把三种东西拿掉,我们就会管理。哪三种东西?对立、控制、占有。我们从中国的文字里面这个「化」看到,这个「化」看到没有对立,有对立它不能化。一个整体观没有对立,你看我们的身体有没有对立?我们身体只要出现对立就是病态,一有病态,它就对立。所以我们的肝跟我们的心脏不会对立,我们的胃跟我们的小肠不会对立,它是一个整体!只要有一体的观念,没有对立。有对立,没有办法管理;有对立,你要管人就产生冲突、产生矛盾,他就管不了。只要有对立,他就没有办法管理,这点非常的重要。所以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告诉我们,管理它就一句话,就把现在的管理跟过去的管理做一个总结,让我们认识到什么样的心境产生出什么样管理的学问。
在「为政篇」第三章他讲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这个字跟导引的「导」一模一样,也是念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很短,可是它把古今中外所有管理学的理论统统含括进去了,一个都没有漏掉。它里面包括管理学的心境,包括管理学的方法,包括管理学的态度,还有管理的结果、评价、衡量,统统有了。就一个这么简单的话,涵盖了这么深的讯息量,这么大的讯息量。什么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这个政就是条文、条款,就是我们陈老师那天讲的「术」,方法、理论,方法论就是这个政;齐之以刑指的是赏罚。我们想想看,一般的人管理他会用条文来管理,会用法条来管理,会用赏罚来管理,可见得他的心境是什么?他的心境是管理者跟被管理者是对立的,所以他需要这个来管。它是一种对立的状态,所以衍生出来的管理方法就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没有例外的。只要我们有对立,衍生出来的方法就是这个方法。
大家可能对一体的这种观念好像很难理解,我做一个比喻,让大家比较清楚。我们当过父母的人,我有两个孩子,我的老大现在九岁,不大,还是个小孩子,所以我记忆犹新,当他还是婴儿的时候,我替他喂奶。大家看到这个爸爸替孩子喂奶,替孩子换尿布。这么多年了,你问我说你喂他吃过几次奶?你给他换过几次尿布?记得吗?不记得了。为什么?一体,因为这是一体。你说你的左手这一生来为你的右手抓过几次痒,你记得吗?当然不记得。为什么?一体。用左手去帮助右手要不要跟它讲,右手痒了,左手跟它讲:五百块,不然你痒死好了,我不帮你抓。不会,不可能,因为一体!所以我们绝对不会拿一个本子说:小朋友,我给你换过几次尿布,喂过几次奶,你以后要怎么回报我?我们借人家多少钱,我们自己记得一清二楚,为什么?对立,它不是一体。所以一体他没有这种感受,他没有我帮助你多少次,我要怎么约束你,你要怎么回报我,对立、控制或者是占有,你是我的,这种观念没有,他自然就没有这个观念。这就是我们李老师昨天讲的「孝道与管理」,这就是孝道,它是一体。如果是分隔了,那就不孝了;而且它是自然的,不是我勉强说我是一体,不是,自然就是一体。
时间是不是到了?那这个表还有半个小时。这个表的信息不是那么正确,我以为还有半个小时。没关系,我们休息半个小时之后,下节课除了谈管理之外,我们谈一谈,因为大家都很关心利润、很关心赚钱,我们下节课谈谈怎么赚钱?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企业家朋友们,诸位工作人员,大家下午好。很荣幸又有第二次的机会上台跟大家做汇报。早上胡总的演讲给我们企业家们很大的鼓舞,我们终於看到一个企业家的样子。在这个时代,好的样子、好的榜样特别的重要,因为没有看到好的榜样、好的样子,我们对於传统文化怎么在企业当中落实,怎么在生活当中落实产生了怀疑,会有疑虑。我个人既不是企业的老板,也不是文化的学者,都不是。但是这个下午跟大家谈的题目又很大,「中国文化与管理科学」。这三个题目都很大,就是什么是中国文化?什么是管理?什么是科学?其实以我的阅历,远远不能跟大家来分享这样的题目,我没有能力。只能够就前面几位老师在谈传统文化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些层面,跟大家在传统文化的这个领域当中做一些总结或者是比对。
因为我是学科学的,所以在科学的领域当中对我是比较熟悉,在企业里面打工,给人家打工了好几年,所以大概也知道做企业是怎么一回事。可是中国文化确实博大精深,可能这个环境里面接触所谓的传统文化是这几年才刚刚兴起,可是在台湾,因为我们从小可能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比较多,所以占了这样的便宜,有这样的机会可以早一点接触到传统文化。可是在这几年的过程当中,我们慢慢的有一种体会,过去在接触传统文化的过程当中,把传统文化当成是一种课程,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这样认为。因为在学校里面这是一门课程,它叫做《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这是需要考试的,所以我们背的这些经句(经典的句子),最后都换成了分数,用分数来考核我们对经典的熟悉程度。从小中国文化对我们来说是分数、是成绩、是升学的踏板。它是不是生活?它不是生活,但也可以说,生活里面还有一点点中国文化的痕迹,毕竟我们的血液当中流的都是炎黄这两个祖宗的血脉。有这个痕迹,有这个样子,但是生活里面,文化的内涵随著年龄的增加慢慢的减少。
我记得在我小时候,在台湾的社会里面还很注重家庭教育。而且我们在街头巷尾常常看到一个现象,就是街坊邻居有的他会在自己家门口摆一个水桶,这个水桶里面放了开水,在这个水桶的上面写了两个字叫「奉茶」。为什么会有奉茶?因为我们知道在七0年代(我是一九七0年后出生),在七0年代那个时候没有矿泉水,没有什么方便的饮料,所以在路上行走的行人口渴的时候怎么办?这个时候很多的人就想到,为谁著想?为赶路的人著想。他就想这些赶路的人,为了他们的方便,很多人就在家门口摆了免费的茶水,方便这些过往的人们。
我记得在一个乡下,新竹的乡下流传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到,有个地主,这个地主他有很多的田地,这个田地要租给佃农去耕作;我们知道佃农都很辛苦,可是这个地主他有接受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他很仁慈,是一个很仁慈的地主。他就告诉这个佃农,就是来租他这个田地的佃农,他告诉他说,我不要你的租金,我的田可以让你白耕,让你耕作,但是你要答应我一件事情。什么事情?他说你只要在我们那个田的田埂,行人来往比较频繁的地方,你每天烧一壼开水放在那里,让来往的行人,奉茶,可以喝那个茶水。你只要做这件事情,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你只要每天都做,我这个租金可以不要。结果这户人家(这个佃农),因为时过境迁,从他的爷爷到他的爸爸,到了他,其实到了他父亲的时候,他们已经不是佃农了,家庭环境改善了,他们已经拥有自己的土地、自己的田地。可是很奇怪的是什么?到了他的儿子这一代,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烧开水,就是劈柴、烧开水,做什么?奉茶。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一个讯息?那就是在我们祖先那一代,不需要有任何的契约,就是一句口头上的承诺,一个家庭都可以用他三辈子的人去履行这个口头上的承诺。这是奉茶的故事。我小时候还看到过。
那个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很厚,厚道,很厚、很敦厚。邻居的孩子要去当兵,所有的邻居都来送,而且就像送自己的孩子一样,都哭成一团。因为我们那边的男孩子都要当两年义务役的兵役,就是任何男孩子都要当兵,服兵役。当兵了,街头巷尾都来送,张家就包点粽子,李家就蒸点馒头,就是这个样子,人情很厚。可是这个厚道,这种生活方式好像在我成长的过程当中渐渐的淡了。我记得我慢慢的长大了,旧房子拆了,奉茶也没有了,人与人之间,隔壁住了哪一户人家,新搬来的,现在好像也不关心,也不知道他姓什么、叫什么名字,不知道。慢慢的大家生活的节奏变快,精神变紧张。我相信任何一九七0年代以前的人可能都有同样的记忆。那个时候我就在回想,这种生活形态改变的同时发生在这个社会里面它有什么变化?后来我仔细的想了一想,找到答案了。
当然因为我是在台湾长大,所以我对台湾的社会比较了解,不过我看两岸的趋势是一模一样的。我小时候,电视只有三台,就是中视、台视、华视,就三台。结果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从三台变成了四台,从四台变成了二十几台,再从二十几台变成了一百多台,这是环境的改变。报纸,报纸本来是两大张,两张,从两张变成四张,从四张变成十几张。我们把这两种我们看到的现象,一个是很敦厚的现象慢慢的减少,一种是媒体慢慢的变多;这两种现象一结合起来看,我们就知道,其实我们所生长的这个年代是巨大转变的一个年代,是价值观冲突很严重的一个年代,是东西方文化剧烈震荡的一个年代。
所以我们所接触的中国文化是一种学术性的中国文化,它不是一种生活。尤其一九八0年以后的孩子,他对於中国文化极度的陌生,陌生得不得了。胡总在早上告诉我们,《弟子规》就是生活。其实讲老实话,这个话我以前也听过,可是没有感觉,完全没有感觉,因为我们的生活不是《弟子规》,对我们的生活经验来讲,《弟子规》是《弟子规》,生活是生活,它不是一回事。今天突然有个人告诉我们,《弟子规》跟生活应该把它变成一回事。这个时候我们的心,不管是心情也好,不管是我们整个精神状态的调整也好,跟不上,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因此,它就需要有一个演进的过程。
所以在胡总的演讲当中我们很清楚的感受到,他透过对《弟子规》的熟悉,慢慢的把《弟子规》变成他的生活。我们印证到《大学》里面讲的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就是一个练习进化的过程。怎么样把《弟子规》变成生活?要经过这个过程。《弟子规》如果没有变成生活,我们得不到它的利益,得不到它的好处,所以它一定要变成生活,要经过这样的一个程序。
什么叫知止?胡董的这个原则,我们发现他任何的想法、看法、做法都止在哪里?都止在《弟子规》,以《弟子规》为依止。就是任何价值观判断不来的,他不是用他过去的经验去反应,他用的是什么?他用的是《弟子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告诉我们,一开始的时候状况出现,他会请员工等一下,你先出去一下,他在办公室里面打开《弟子规》,找找看哪一句话可以适用这个状况来做解决。所以他在面对员工的时候他止在哪里?止在《弟子规》。这一点非常重要。《中庸》告诉我们,「道不可须臾离也」。那止在《弟子规》止多久?一刻都不离开;须臾就是片刻的意思,一刻、一秒钟都不离开。「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什么叫拳拳服膺?大家想一想,有个状况,一个人他掉到悬崖,他掉下去,结果掉下去的时候,他正好一手抓住一个树干,抓住了。抓住之后,他就这个手抓住树干,其他的整个身体都垂在悬崖边缘。这个时候他能不能把手放开?不可以。他的手一放开,他就掉下去了,那叫拳拳服膺。他一放开,他就没命了。这叫知止,止在《弟子规》。
他止在《弟子规》,他得到的是什么状态?定,他就定,心就定了。心定就不浮躁了,他就不会六神无主,所以他的忧虑症好了。为什么会焦虑?因为没有主,他找不到方向。有个朋友问我一个问题,他说你知道计程车的师傅在什么时候最迷茫?我说我不知道。他告诉我说:没有乘客的时候。我说对。因为没有乘客的时候,他没有方向;有乘客的时候,他就知道他往哪里开,他心就定了。没有乘客,他在这个城市绕,他很苦,不知道他要绕到哪里去。所以人为什么会焦虑?为什么会恐惧?因为他不定。没有定是因为他没有止,他没有止在一个目标上。这是做企业的智慧。
「定而后能静」,静是指我们的身心状态能够平稳下来。所谓宁静才能够致远,淡泊才能够明志。这是诸葛亮对他的孩子讲的,很简短、很精辟的一段人生哲理。静之后才能够虑,我们的思虑才能清晰,才能做出好的决策跟判断,这是智慧的选择。前面几位老师都在讲智慧的选择,我们对於智慧很陌生,什么是智慧?什么又叫做聪明?对我们来说,这些名词都很陌生,陌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很少有这样的一个经验来认识什么是智慧。智慧就是这个,「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整个身心就处於这样的状态,他的过失就慢慢的减少,后悔就慢慢的减少。那他得,得什么?得其所止。
本来对《弟子规》很陌生,一开始力行的时候很勉强,勉强的去止,止在那上面。所以为什么每天要早晚读一次?因为要熟悉,对於《弟子规》要熟得不得了。当我们熟得不得了的时候,我们才能进到下一个步骤,就是去用《弟子规》。对它很熟,这时候它跟我们可能还是两个,《弟子规》是《弟子规》,而我还是我;可是我已经跟它很熟,还没融成一体,这是一个过程。所以早晨那一遍是提醒,晚间的那一遍是反省。每天提醒,《弟子规》的教诲提醒一次;晚上,在读诵的时候就是反省,认识我们今天有哪些作为违反了《弟子规》?反省。久而久之,他就进入这样的状况。所以得,得什么?得就是行之有心得,在落实这些圣贤人的生活经验过程当中我们有心得。
其实经典就是生活,经典是圣贤人生活的心得报告。我们过去没有读经典的时候,以为经典离我们很远,事实上经典就是圣贤人生活的心得报告,就像我们写心得报告。他这些心得是来自於他生活的体验,它来自生活,它必然可以回到生活。所以今天我们面临中国文化我们就了解到,它既然是生活,所以中国文化一定没有现代化的问题,它只有如何现代化的问题,因为它必然可以现代化,必然可以本土化,这叫与时俱进。
而我们发现中国文化跟我们的差异、差距,不是语言文字上的差距,因为语言文字不构成障碍。我们不懂的,我们可以查字典,任何的字都可以查字典,然后去懂,了解它到底在说什么;其实最大的障碍是在心境上的障碍,心境。我们看到胡总,还有明天李慕松总裁,就是南京菲尼克斯,它是一个德资(中德)的企业,一个外资的企业。它百分之百的中国员工,用的是中国的管理模式,它不是拿德国人的管理模式,很成功的一个企业。明天我们聆听李总裁,还有刘克成总裁,不一样的一种形式;李总是高科技的一个产业,刘总是劳力密集的一个产业,这两种产业都不约而同的用《弟子规》来经营他的企业。
我们看到这些企业家,确实,除了给我们信心之外,我们还看到一个最重要的重点,就是他的心境非常的独特。他的心境不太像是我们一般所认识企业家的样子,很独特。所以从他们的汇报当中,我们慢慢的就了解到,其实管理不是方法的问题,它不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更重要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问题。我们愿不愿意把我们的生活方式转变成《弟子规》的方式?这样讲可能大家不容易理解,我们打个比方,就是我们愿不愿意把《弟子规》变成是剧本?什么剧本?就是我们唱人生这台戏的剧本。我们依照《弟子规》这个剧本来演我们的人生,我们愿不愿意这样子干?觉得这个剧本好不好?照著这个剧本演,确实我们看到这几位老总演得很痛快,演得很,我们古代人叫「法喜」。他的喜悦不是来自於他有多少订单,我看到胡总讲到他的业绩上升,其实那是起信,让大家感觉到有信心。其实我感觉胡董本身对於订单上不上升他不是看得那么的重,他所看重的是《弟子规》本身带来的,使这个企业里面所有工作者他的家庭、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从根本上的改变。
什么是根本?心是根本。心,那个心态是根本。就是陈老师第一天说的观念、价值观,就是那个心。而教育的过程就是改心的过程,把心改过来的过程。本来心很坚硬,现在慢慢柔软。我们听到胡总讲到员工得癌症,他在马来西亚的演讲,正好我也在场,这是上个月月底的事情,我也在场,我们都不约而同的流下眼泪。为什么流眼泪?因为那是真诚的体现。学习传统文化,当我们的眼泪流下来的时候,我们的心也跟著转;因为心转了,所以眼泪才流下来。没有经过这个过程,他是隔著一层东西在体会,体会得不深,而且不真。因此,从胡总的报告里面,我们发现了不是学习一个方法,不是这样的一个问题。他学习的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心境。而这种态度、心境,必须要透过学习不断的去提升,不断的加强。所以我们有很多的疑惑,譬如说传统文化里面有管理吗?传统文化里面有科学吗?这些疑惑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的生活模式,从我们幼年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曾经利用中国文化来过过生活,因此我们有这些疑惑,那是很正常的。
当然因为我个人是学科学的,所以我对科学接触的时间比一般行业的人更久一点,我们对科学有某一些层次上更深的认识跟了解。因为我在实验室里面待过好几年,做过研究,我做的是遗传工程。遗传工程在现今这个社会当中被认为是一个高科技的产物,我们可以从各种不同的生物体内把它的基因拿出来。譬如说我们把萤火虫,大家知道萤火虫会发光,这个发光,它一定是某一段基因来主导,我们可以把这段发光的基因拿出来。这是动物的DNA,我们可以把动物的DNA接到植物里面,把它接到烟草里面,接到其他的植物里面。结果这个植物长大之后它就发光,就像萤火虫一样可以发光。你只要喂它吃这个磷,在肥料里面让它吃磷,因为是磷这个元素激发它发光。可以做得到的,这叫雕虫小技。这将近有二十年的历史,二十年前都可以办得到。
现在还有克隆,克隆器官,甚至於很多人在谈要克隆某一些生物,都在谈这些事情。这些都做得到,我们把它认为是科技。几乎全世界的人都认为这是科技,没有例外的,所以我们把它当成科技那也是理所当然。其实这是误解,我跟大家报告,这是莫大的误解,把这样的事情当成科技是一个疏失。为什么说是疏失?因为行外的人我们不晓得,可是行内的人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心里是没底的。譬如说这些基因这样换来换去有没有什么影响?没底,不知道。我问他说,基因改良的食品,基因改良的食物,吃了会不会拉肚子?他说我不知道。如果要知道的话,那可能要怎么样?先做小白鼠的实验,先实验,实验完之后才知道,这叫科技。
我记得我在工作之后有一个经历,因为工作的时候,我做的是化学精密仪器,高精密的仪器,这个行业,我们跟制药行业很相关,了解到制药的一些讯息。我当时就听到有一个消息,那就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他们在做一项辩论,什么辩论?他说中药到底是药品还是食品?他做这个辩论。中药在美国社会被看成是食品。为什么它是食品?因为它没有上临床,他把它看成食品,不能当药品,当然这个价格就有差异。结果就在辩论,两方在辩论,辩论什么?辩论就是说,有一方就认为它是药品,譬如说要先做细胞试验,细胞试验完了之后要养小白鼠,小白鼠完了之后要上比较大的,像猫、狗这样的试验;猫、狗上完了之后要上猴子,猴子上完之后上猩猩,猩猩上完了之后才能上病人,而这个病人要签什么?签一个生死状,吃了有问题不负责任。他说我们的药要经过这么多的程序它才叫做药,这叫科学,这叫科技。结果在开会的时候有一个人听了很不耐烦,他就举手,他举手之后他就讲:中药经过了五千年的实验,让那么多的人吃过,让那么多的族群服用过,还会输给小白鼠?很多人哑口无言。大家都忽略了,这是一个实践过、留下来的经验法则,可是大家忽略了;大家认为这是反科学的,认为那个小白鼠才是科学的,没想到把真正的科学的意涵颠倒了、看错了。所以我们看到有很多的事情在我们这个时代,现在谈都还言之过早,就是下定论都还言之过早。
我们看到的科技目前它所展现的这个状态,其实大多数人有一点悲观,找不到答案,找不到为什么。其实我们讲科学、科技,它确实是生活方式,它也是生活方式,它也跟管理有莫大的关联性。甚至於我们愈学中国文化,我们愈惊讶的发现中国文化里面有高深的科技,有极为我们现在这一代的子孙的智慧所达不到的那个高度。科技应该是,我们分三个层次来跟大家谈这个问题,而谈这个问题的过程当中,我们把中国文化管理的这些概念,一并的跟大家融合起来谈,大家就发现中国文化任何一门都能入道。
科技是率性的,什么是率性?这个率性不是我们现在讲的率性而为,很有个性,不是,这个率性就是顺著本性,这个「率」是顺;当然顺的反面是逆、违背。科技是率性,那么逆著本性会怎么样?就像陈老师第一天讲的,发生灾难。逆的就发生灾难,顺的就幸福美满,就和谐。首先,科技是率性,顺著本性。可是现在这样讲不好体会,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下我们现在的科技率不率性,顺不顺著本性。什么是本性?我们这几天常常听到《三字经》的头一句话,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纲领,「人之初,性本善」,我想中国人都会来这么一、二句。本性是什么状态的?本善的。所以科技是率性的,告诉我们科技导致的结果应该是善的。是善的,我们承认它是科技,不善的,我们不承认它是科技,它不是科技,它是灾难。那怎样的科技才叫做本善的?我记得,这也是台湾一句广告词(诺基亚的广告),它说「科技始终来自於人性」,这个话我觉得它讲得很对。科技来自於人性,对不对?对,讲得很好。可是我们现在观察,目前的科技来自於什么?来自於习性,它不来自於本性。所以来自於习性的科技带给现在人的生活是负担而不是便利,那是负担。我们想想是不是这个样子?大家觉得是不是负担?
我过去在讲这堂课,我讲过很多次,我大概都会跟大家分享在网路上流传的一个网路文章,写得很写实,描述现代人的生活,活在一个极度紧张而且不安的状态。他说早上醒来先用二甘醇超标的牙膏刷牙,再用发臭的蓝藻水洗脸,再吃几个硫磺薰白了的馒头,夹几个废油漆桶里面酿出来的榨菜,出门的时候吸一口重度污染的空气,当然在家里可能还为孩子泡一杯三聚氰胺的奶粉。中午的时候约朋友吃一顿苏丹红的炸鸡,再喝一瓶苯超标的可乐,晚上到饭馆里面来一盘避孕药催大的鱼,炒一盘农药高残留的菠菜,老板再上一杯重金属高度污染的碧螺春,喝几瓶甲醛超标的啤酒,然后吃几盘地沟油炒的菜,结果算帐的时候还找回一张假币。晚上回到家的时候,被甲醛(就是装潢的甲醛)呛得直流眼泪,索性把头蒙到黑心棉被里面去;结果想到这个房子还有三、四十万的贷款加利息,辗转反侧到半夜都还睡不著,半夜起来吃安眠药,吃了半瓶都没用,结果发现这个安眠药是糯米粉做的。
各位朋友,我刚刚念的这些东西都叫高科技。地沟油,大家知道吗?那没有高级的有机化学知识,他没有办法提炼地沟油,这是高级的化学知识。用避孕药去把鱼给催大,那也不是一般农民可以想得出来的。苏丹红这个东西可能要几个博士学位才发明得出来。这高科技,科技来自於人性了吗?让人得到身心的安顿了吗?没有。很显然的,它不是来自於人性,它来自於习性。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这个社会里面随处可见。
我再举一个例子,我有一次跟我太太我们搭地铁,搭地铁的时候,有个女孩子她就上车了,当时那个车子比较挤,我们有座位坐,这个女孩就跑到我们的面前,就是站著。结果我看到她穿的那个衣服我就笑出来了,当然我笑得很含蓄。我太太就瞧了我一眼,意思就是你在笑什么?我就给她使个眼神,意思就是跟她说下车再跟你讲。我一下车就跟我太太说,你看到这个年轻女孩穿的衣服了吗?她说看到了,有什么问题?我说你看她这个肚脐露出来了,衣服显然太短,衣服太短了,但是你有没有看到她的裤子,因为现在年轻人的牛仔裤都折一大折起来,有没有?有,大家都知道,就是那个裤管折起来,折了一大折。我告诉我太太说,你看,她如果能把那块布把它补到那个地方去就恰当了,这个衣服就完美了。我太太说你太老古板了。我说我不是老古板,我说这叫科技。为什么叫科技?我说人两个最重要的穴道就是这两个穴道,肚脐眼跟它对面的这个穴道,一个叫做「命门」,一个叫做「神阙」。我们从这两个穴道的名称就知道这是要命的穴道,你把它露出来灌风,这叫科学吗?这不是科学,这是欲望。
我们的祖先,你看我身上穿的这个唐装,我说你看这个唐装流行多久?至少流行两千年。它不退流行,它没有退流行。所以我们看到什么是真正的科技?从服装就看到了,确实。所以很多人说创新,我说这是有名无实。为什么有名无实?我就问很多朋友,一支手机新多久?他们告诉我说两个礼拜。我说一台笔记本电脑新多久?顶多就是一季,下一季就换新的,换新之后那个东西就变旧了。我说那个手机我们永远都在创旧,不是在创新,创旧。为什么会有这个困境?因为不懂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易经》给我们解释了三个道理,第一个叫「变易」,《易经》告诉我们就是变易。而人生唯一不变的就是每天都在变,可不是乱变,变的过程当中它有规律,就像陈老师第一天说到的,它是「道」。道是什么?运行的法则,轨道,运行的法则。所以它除了变易之外,它有另外一个意思叫做「不易」,不变的。在万变当中要抓住这个不变的法则,这叫道,不易。什么东西不易?五伦关系不易。古今中外只要是人,都有这五种关系,都逃不了这五种关系,逃不了。父子关系这是不变的,因为没有一个人是从石头蹦出来的,除了孙悟空之外,它是猴子。所以人,他一定有父母。有夫妇之后有父母,有父母然后有兄弟,有兄弟才能推展到君臣以及朋友,这五种关系是不变的。所以五伦关系是什么?是道。一万年之后还是如此,人类如果还存在的话,那还是如此。
那什么是德?德是十义。五伦是道,道是规律、规则,不变的规则。德是依顺著,就是率性,顺著道去做就是德。所以夫妻之间什么是德?夫妇有别叫德,这个别是什么意思?就是分工。我们搞企业的都知道分工,有财务部,有销售部,有办公室,有秘书处,这叫分工。男女的关系是什么?就是分工,分工的关系,很清楚。因为男女的特徵不一样,功能性不一样,我们现在讲功能性,所以它的分工不一样,拿手的地方不一样,分工。父子,父慈子孝这是德,做到了就有德,没有做到就无德、就缺德,它是这个意思。
所以道德跟我们生活不是两个概念,它是一个概念。顺著这个去做就和谐,逆著这个去做就会发生灾难。中国古人在论证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出六个字:正德、利用、厚生,这《书经》里面讲到的。我们刚刚说到,传统文化没有现代化的问题,只有如何现代化的问题,我们要与时俱进。这个东西叫做文言文,但是我们要知道文言文没有障碍,怎么去认识它?什么叫做厚生?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叫做搞经济,这个大家都听得懂,搞经济,搞经济就是厚生。中国人对经济的观念是什么?是让民生丰厚,这叫经济。很多中国人的观念跟西洋人是不一样的,洋人认为什么是经济?炒股票是经济,而中国人认为不是的。经济叫「经世济俗」,它就是厚生,搞经济。
什么是利用?利用叫做搞科技。什么样的作为可以让民生丰厚?搞科技;搞科技可以让民生丰厚,这是对的。所以我们看到老祖先他的思考是很缜密的。民生的丰厚重不重要?重要。足食,这是孔老夫子说的,「足食,足兵」,先让老百姓吃饱,再来国防要确保,再来,「民信之矣」,人民要让他怎么样?让他的精神文明提升,这是三个步骤。第一个搞经济,可是搞经济的源头在哪里?搞科技。搞科技才能够让用锋利,就叫利用,让这个用锋利。我们看到科技的手段很锋利,十分的锋利。现在的网路,在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了任何一个问题,都能透过网络在非常短的时间之内传遍全世界,你看这个锋不锋利?很锋利。我们今天在这里的演讲,透过摄影机,把它做成光盘,可以发到家家户户去。锋不锋利?很锋利。可是我们不要忘了,刀,那个锋利的刀可以拿来救人,也可以拿来杀人。它的利度愈锋利,它造成的危害可能也就愈大。
所以我们刚刚看到的,为什么这些高科技不但没有给我们带来人性的、善的启发,反而是带来习性、恶的一个拓展,为什么?答案还在这六个字上面,因为上面这个字没有做到。我们刚刚说到厚生,要先做到利用,利用要先做到正德,把德摆正。我们不是反对科技,不是反对经济,学传统文化断不然走到那种迂腐的程度。可是《大学》里面说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它是了解什么是先,什么是后,什么是本,什么是末。所以发展科技之前一定要先普及伦理道德教育,否则科技带来的是灾难,它不是利用、厚生,它不是走这条路线。
我们感受到老祖先他在发展人类文明的过程当中,他有一套非常缜密的、生活的、实践的理论。从哪里来?从智慧来的,不是从知识来的,从知识没有可能看到这个层面。过去我在马来西亚跟那边的华人交流的时候(去年),我记得有个长辈告诉我,他说在二、三百年以前人类还懂什么叫做智慧,人类懂;可是二百年后的今天,智慧变成了什么?智慧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知识。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社会里面只剩下知识。他说再过五十年,或者是可能更短,照这个速度发展,可能再过二十年,人类的社会连知识都没有了。没有了,那剩下什么?他告诉我,资料,剩下资料。
大家了解什么是资料吗?因为大家现在都上网去搜索。所以有的孩子他就问这样的问题,他说:老师,这个还要背吗?只要上网去查就知道答案了。还要预算吗?还要背这些知识吗?很多老师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智慧下降到知识,知识再下降成资料。请问当人类的社会只剩下资料的时候,请问人还剩下什么?这是我们觉得很可怕的一件事情,反正电脑就可以取代人了。所以有的电影就拍这个到时候人类就变成电脑的奴隶,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他确实变成电脑的奴隶,因为连知识都没有了。这绝对不是我们科技所要引领的方向。所以科技是率性的,它一定是顺著本性的。
第二个特徵,科技是整体的。我们刚刚说率性是顺著本性,相反就是逆著本性;逆著本性一定会得到灾难,这个大家应该都能感受得到,我们在讲「健康饮食」的时候就看到了,这我们就不多说。整体的对面是什么呢?就是机械,机械观。中国老祖先的文化是整体的,它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人这个身体是一个小宇宙,而这个小宇宙跟这个大宇宙同等复杂;大宇宙有多复杂,小宇宙就有多复杂,同等的。而这个大宇宙怎么运行,这个小宇宙就怎么运行,所以小宇宙影响著大宇宙,大宇宙也影响著小宇宙,它们交互作用。
所以中国人的文化形态、生活形态把整个宇宙视为一体,它是一个整体。既然是一个整体,有没有办法分割?有没有办法切割?不可以的,不可以切割。所以他就没有所谓的开除这种概念,没有,不能切割。西方人的观念、价值是机械观,机械观是什么意思?我们看,中国人把身体视为一体,所以五脏都互相的有关联性,它用五行来做代表;五行不是迷信,我们不要认为人身体哪有水火木金土,这是迷信。错了。五行是性质的归类,把它归到哪一类,并不是说木就是木头,不是的。木的那一类的特徵是什么?生发,生发的特徵。只要是那个特徵的,把它归纳成木。它用五行,很简单的,我们刚刚讲「不易」。再来,要掌握不易,用的法则就是「简易」,简单的归纳,简单的法则。中国人的学问都是简单的。
所以各位领导,各位朋友,要解决最复杂的问题,各位朋友一定要用最简单的方法,不然解决不了;最复杂的问题一定要用最简单的方法才能解决。所以我们看到中国人把五脏六腑都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可是西洋人不是这么看法,西医他认为肝坏了那就可以换肝,肾脏坏了换肾脏,心脏坏了换心脏,是这个看法;这胃出问题了,可以把胃拿掉,可以把小肠接上来,这是西洋人的看法。错了!东方人不这么看,所以东方的医学不走那条路,因为它不是机械。这个表坏了,螺丝坏了就换螺丝,芯片坏了就换芯片,认为可以换,错了。中国人认为它是一体,不能换的;它不但不能换,而且还发现这一体的过程当中互相的有交互的作用,所谓相生相克,交互作用。我们看对不对,有没有道理?有道理。
所以两千多年前,诸子百家有一家列子,列子他就讲:「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於天地,应於物类」。他说人这个身体,盈虚消息指的是我们的起心动念,我们任何的想法,任何的一个念头有盈有虚;可是这个消息我们不要认为它很小,它是通於天地,它跟天地有一种交互作用,这个交互作用我们肉眼看不到,可是它存在;应於物类,它有相对应的一种交互作用。我们想想有没有道理?有道理。我们看一看我们的欲望,我们想要吃一块肉,这就是盈虚消息;这吃一块肉的念头通於天地,应於物类,变成什么?变成温室效应,人类的贪心就让地球变成这个样子。你看通,它是通的。虽然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可是当人类在起那种贪心的过程当中,它所对应的天地变化已经呈现出来了;它是同时呈现的,没有先后。
各位朋友,我们谈这个,你说那跟管理有什么关系?各位朋友,您了解这个道理,恭喜你,您就会管理。你的管理万无一失,你管理的心境已经确定。我们很习惯的认为我们管理,管什么?我每次演讲都跟大家分享这个故事,因为这个故事很直接的让我们了解到现代人对管理的一个看法。因为一般的人在谈管理的时候,他未必认识什么是管理,就像我们刚刚讲的科技,他未必知道什么是科技。所以有个学生他曾经跟我讨论过这个问题,他是读管理学院的一个学生,他跑到庐江去找我们交流了这个问题,因为他知道我是讲中国文化跟企业管理的。其实我不懂,但是他很虚心,我们交流的过程当中我也很受益。他问我说,我们在学校里面学管理,现在学的都是西方的管理,他说我愈学感觉到有点难受,为什么?中国人的学问里面到底有没有管理?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现在国学的,很多人把国学拿来讲管理,讲得很多,现在大概一般人可能认识到的国学跟管理的关系可能是在那个层次上,这是其他的一个问题。
这个同学问到这里的时候,我就知道他很想要认识自己老祖先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学问,这很了不起,很好学的一个学生。结果就反过来请教他,我说那你先谈一谈你学的管理是什么?他就告诉我说,我学的管理,当然第一个我要管人,人是我要管的。我读到这样一个学历,我还要读研究生,我可能还要读博士,所以我出来当然是要先当一个高管。当一个高管,我面临到第一个就是管人。他跟我讲了很多,人、事、时、地、物、钱都是他要管的。我们想想有没有道理?有!管人、管事、管地、管物、管钱,这都是我们现在企业管理很热门的话题,人事时地物钱。然后重要的、不重要的、紧急又重要的、重要又不紧急的,就是这些。用这些来管,有没有道理?有道理,可是他告诉我这么多,他还说到管钱,他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所以理财很重要,这是管钱。我说对。讲了十几分钟,他要管的东西很多,就一个人不用管,那知道谁不用管?自己不用管。就是自己不用管,剩下的都是他管的对象;所有都是他管的对象,就自己不用管。
我告诉他,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管理跟西方管理最大的差异点,就是这个地方。中国文化唯一要管的就是自己,其他的你先不操心,首先把自己管好,这叫修身,才能够齐家,才能够治国,才能够平天下,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这叫道,这就是规律。我们自己修身都没办法管,我管不了我自己,我说我要齐家,我说我要治国、要平天下,这个次序就颠倒了,他不是知所先后,他是已经忘所先后、失所先后,他离道就很远了。离道很远,灾难,就是灾难,他一定是失控!所以为什么现在搞管理的人搞到自己最后得忧郁症?问题在这里,跑不掉的。如是因,如是果,有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一定是那个结果,一定的,没有侥幸。
所以我就告诉他说,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一个观念,很简单的管理就四个字,叫做「正己化人」!以前讲这个不好讲,今天因为胡董在我前面讲,我就很轻松了,因为所有的案例都提胡董就好了,很容易了解。什么是化人?什么又是正己?在胡董身上我们都看到了,所以很容易解释。正己就是他首先把自己的生活完全按照《弟子规》来做指导,止於《弟子规》。只要是《弟子规》要他做的他就做,《弟子规》不让他做的,他一件都不做,正己。化人,这个「化」是重点,化有没有勉强?没有勉强,一点勉强都没有。化,我们叫感化,我们叫变化、叫潜移默化,它没有勉强。既然是这个化,我们就发现管理的秘诀就在这个化里面。
正己是对自己,化人是对别人,自他。中国文化每一句经典都有自他,都有自与他。你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对谁?对自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谁?对他。那个朋是什么?是来跟我们参学的。你看胡董,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他喜悦!他快乐!结果人家看到他这么快乐,就来问他,你为什么那么快乐?你以前每天要吃药,那个神经传达地址讯息错乱,那个病很奇怪,幸福的讯息搭在痛苦的位置上,痛苦的讯息搭在幸福的位置上。你以前那么的苦,为什么你现在那么快乐?你以前看起来那么的忧郁,为什么现在那么快乐?你以前看起来那么老,为什么现在看起来那么年轻?
真的,学中国文化第一个改变的是哪里?是这个面相改变了。没学中国文化以前,这个面相跟学中国文化以后的面相不一样。你如果可以坚持学一年,一年之后你的朋友看到你,一定会说你变了,可是他又说不出来你变在哪里。第一个,这个脸一定会变,表情、面容、面相一定会变,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什么?因为他来参学。他看到你变了,他觉得他也要跟你一样,这是他,自他。「人不知而不愠」,什么意思?那也是对他。知道我,我也要成就,我的公司也要管理好;他不知道我,我也要成就。所以他知不知道跟我没有关系。所以苦是自己找的,乐也是自己找的,这叫做自作自受。我们看到正己化人,一个是对自己,一个是对他人;他人被我们化。
所以感受到管理是什么?把三种东西拿掉,我们就会管理。哪三种东西?对立、控制、占有。我们从中国的文字里面这个「化」看到,这个「化」看到没有对立,有对立它不能化。一个整体观没有对立,你看我们的身体有没有对立?我们身体只要出现对立就是病态,一有病态,它就对立。所以我们的肝跟我们的心脏不会对立,我们的胃跟我们的小肠不会对立,它是一个整体!只要有一体的观念,没有对立。有对立,没有办法管理;有对立,你要管人就产生冲突、产生矛盾,他就管不了。只要有对立,他就没有办法管理,这点非常的重要。所以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告诉我们,管理它就一句话,就把现在的管理跟过去的管理做一个总结,让我们认识到什么样的心境产生出什么样管理的学问。
在「为政篇」第三章他讲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这个字跟导引的「导」一模一样,也是念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很短,可是它把古今中外所有管理学的理论统统含括进去了,一个都没有漏掉。它里面包括管理学的心境,包括管理学的方法,包括管理学的态度,还有管理的结果、评价、衡量,统统有了。就一个这么简单的话,涵盖了这么深的讯息量,这么大的讯息量。什么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这个政就是条文、条款,就是我们陈老师那天讲的「术」,方法、理论,方法论就是这个政;齐之以刑指的是赏罚。我们想想看,一般的人管理他会用条文来管理,会用法条来管理,会用赏罚来管理,可见得他的心境是什么?他的心境是管理者跟被管理者是对立的,所以他需要这个来管。它是一种对立的状态,所以衍生出来的管理方法就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没有例外的。只要我们有对立,衍生出来的方法就是这个方法。
大家可能对一体的这种观念好像很难理解,我做一个比喻,让大家比较清楚。我们当过父母的人,我有两个孩子,我的老大现在九岁,不大,还是个小孩子,所以我记忆犹新,当他还是婴儿的时候,我替他喂奶。大家看到这个爸爸替孩子喂奶,替孩子换尿布。这么多年了,你问我说你喂他吃过几次奶?你给他换过几次尿布?记得吗?不记得了。为什么?一体,因为这是一体。你说你的左手这一生来为你的右手抓过几次痒,你记得吗?当然不记得。为什么?一体。用左手去帮助右手要不要跟它讲,右手痒了,左手跟它讲:五百块,不然你痒死好了,我不帮你抓。不会,不可能,因为一体!所以我们绝对不会拿一个本子说:小朋友,我给你换过几次尿布,喂过几次奶,你以后要怎么回报我?我们借人家多少钱,我们自己记得一清二楚,为什么?对立,它不是一体。所以一体他没有这种感受,他没有我帮助你多少次,我要怎么约束你,你要怎么回报我,对立、控制或者是占有,你是我的,这种观念没有,他自然就没有这个观念。这就是我们李老师昨天讲的「孝道与管理」,这就是孝道,它是一体。如果是分隔了,那就不孝了;而且它是自然的,不是我勉强说我是一体,不是,自然就是一体。
时间是不是到了?那这个表还有半个小时。这个表的信息不是那么正确,我以为还有半个小时。没关系,我们休息半个小时之后,下节课除了谈管理之外,我们谈一谈,因为大家都很关心利润、很关心赚钱,我们下节课谈谈怎么赚钱?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