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法修学纲领—三十七道品研习报告 - 钟茂森博士主讲
佛法修学纲领—三十七道品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十七集)  2009/6/3  中国晚晴轩  档名:52-329-0017

  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三十七道品。昨天我们讲到八正道里面的正语,在《阿弥陀经要解》里面讲,正语是「以无漏慧除四邪命,摄诸口业,住一切正语中」,这个叫正语。昨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了什么是四邪命,也就是用邪倒的心来求生,这四种邪命都跟口业有关系,今天我们来讲摄诸口业。在《无量寿经》里面我们看到阿弥陀佛在因地上修行,他「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是法藏比丘他修行善护三业。这三业当中,身、口、意,他把口业放在第一条,可见得善护口业是最重要的,因为口业最容易犯,在不经意的时候往往就会造作。古人讲「口业如山,积少成多」,在不经意的时候随便造口业,慢慢积累下来,这个业力就「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

  口业有哪一些?这在《十善业道经》里面给我们列举出四条,所谓不妄语,这是正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妄语是讲说真实话,不说假话,尤其是牵涉到跟社会、跟群众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时候,更是要坚持说实话。古人修行,诚意正心都从不妄语开始,有不妄语的戒,才能保持我们的真诚心。不妄语也有开缘的地方,凡是牵涉到社会、群众有重大伤害的,这时候就要开缘,开缘不是破戒,不仅不是破戒,而且还有功德。世尊曾经举过一个例子,说一个受持五戒十善的人,他在三岔路口遇到一个猎人正在追杀一只兔子,他看见兔子跑了,猎人追来之后问他,「你有没有看到一只兔子,从哪里跑了?」这个持戒的人就往一个方向指去,「对,我看到了,它从那里走了。」结果这猎人就追过去,当然这个方向是指错误的方向,猎人当然就追不到兔子。这个持戒的人他说了是假话,属不属於破了妄语戒?在这个时候是不属於破戒,为什么?因为他存心是为了救这只兔子,救护生命。不仅是救兔子,也是救了猎人,让猎人避免了一场杀生的罪业。所以他这一个妄语,你看救了两个众生,这叫开缘,不叫破戒。该开缘的地方不开缘,那也成了破戒。你看如果这个时候他要说老实话,兔子就往那个方向走,猎人赶紧去追,追到了,把它杀了,又害了兔子,又害了猎人。所以戒律是活活泼泼,懂得开遮持犯,在什么情况下该开,什么时候要持,这个我们必须要懂。有一个总的原则,就是凡是利益众生的时候就要开戒,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不能开,就要持戒。

  口业还有不两舌,不两舌就是不挑拨是非。挑拨是非这是一个很重的罪业,破坏别人家庭、团体不和,使他们关系不和谐,这种因果责任是很重。尤其是佛教的修行团体,如果是我们蓄意挑拨是非,说张家长李家短,让这一群修行人互相有猜忌,互相之间产生不和睦,这个罪业很重,在佛法里称为破和合僧,这个罪业是堕阿鼻地狱的。所以我们要学会不要批评人,自己随口批评人,一来你批评的不一定是对,第二即使是批评的对,也会造成团体和睦会遭到破坏,这是有很深的罪过。所以你看看,刚才讲《无量寿经》里的阿弥陀佛因地修行,「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不讥讽别人的过失,尤其不能在别人背后来讥讽,如果被别人听到,会积很深的怨恨。言者未必有心,可是听者却是有意,一旦被他听到我们在他背后讲他,说三道四,他心里那是痛如刀绞,会产生很大的不平和怨恨。而且如果我们批评一个僧团,这是一个修行的和睦的团体,也会让信众对这个僧团丧失信心,破坏僧团的形象,这也是造作无量的罪业,所以口业不能不谨慎。对於任何一个团体,我们都希望他们能够和睦相处,大而言之,一个族群团结,宗教的团结,国家的团结,小而言之,一个家庭的团结,夫妇的和睦,兄弟的友爱,我们希望能够促成,绝不可以去分化、去破坏、挑拨是非、恶意造谣生事,这是讲不两舌。

  第三个口业是不绮语,绮语是指花言巧语欺骗众生、诱惑众生。我们在社会上看到一些广告,电视里的、报纸里的,这些广告都带有很深的诱惑力,让人看了都会产生邪思,这广告的目的就是刺激你的欲望,让你去消费,这些都有绮语的罪业。还有新闻报导里面所报导的这些恶人恶事,好像那些善人善事就没有人去关注,新闻里面对那些奇奇特特的,或者是耸人听闻的事件,大张旗鼓的报导,让人们觉得这个社会怎么这么乱,好像天天都有动乱、都有冲突、都有不和、都有造恶,这会将社会导向一种很不好的状态。因为什么?人人对恶都已经开始不以为然,即使是自己做了恶,他也不会有羞耻心,为什么?别人造的恶比我造得更多、更大,我这不算什么,这是社会动乱一个重大的因素。古人教导我们要隐恶扬善,报导里面应该报导正面的、善的内容,而不去报导负面的、恶的内容,这才是把社会引导向和谐、稳定。我在去年十月份曾经代表师父上人参加过日本的一个佛教大会,当地有一个最大的华文报纸—东方时报,总编姓于,他带著一个记者来采访我,我们谈得也很愉快。他跟我也说到日本的社会现在也有很多的危机,在华人社会里面实在令人担忧,因为华人的犯罪率高於日本的平均水平,而且华人在日本人心目当中是不讲礼仪、没有道德的这一种人群,甚至很多华人到社会的社交场合都不敢说中文,不敢承认自己是华人,这种社会状态确实让有识之士深深的忧虑,他问我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社会问题?我就将师父上人平日讲经的这些理念跟他介绍,我说一个新闻媒体它对社会起到的积极作用就是隐恶扬善,你们这个新闻报纸是华文报纸最大的一家,对这个社会问题解决要负起这个责任。怎么做?不要再报导那些丑陋的事件,什么哪里有杀人的、强奸的这些罪业,犯罪的事件我们尽量不要报导,而应该多报导一些好人好事。我劝他,第一个,可以用连载把中华美德教育的内容在报纸上登出来,专门辟出个专栏,另外可以举办一些像孝子评选活动来进行表彰,专门报导那些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好事情。这个建议是师父上人第一次应印尼的副总统的邀请,到达印尼的时候跟这副总统所提出的。结果这位于总听取了我的介绍之后,很难得,真的发心,在他的报纸里辟出一个叫「中华德育」的栏目,来问我要材料。我就介绍他连载《太上感应篇白话故事》,这我们师父有题一个名,叫「集福消灾之道」,就是《感应篇汇编》的白话注解。我把它全部的文字用电子邮件传给他,结果他立即就开始刊登连载,非常的难得。这是什么?新闻的机构它对於社会安定负起责任来了,如果能够长期这么办下去,对社会风气一定有改良的作用。所以不绮语非常的重要。

  第四个口业是不恶口,恶口是讲说话粗鲁,容易伤人,伤了人自己还不自知,无形中结了怨,另外也包括一些粗言烂语,骂人的话。所以讲话一定要文明,一定要留有余地。孔子教我们,说话的时候,「再思可矣」,就是多想想该说不该说,该说的才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能说,这是正语。正语起於正心,心善了我们的口业、我们的身业才能善。在真心本性里面绝对没有丝毫的过失,过失都没有,哪里会有恶念?哪里会有恶语?《三字经》里面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性就是讲本性,讲我们的真心,本来是纯净纯善,没有丝毫的过恶。佛在《华严经》里面也讲,「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何以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就是他从本性上看,在本性上讲一切众生本善,本来是佛,只是我们现在烦恼现行,迷失了本性,迷失了本善,变成不善,这就是《三字经》第二句讲的,「性相近,习相远」。所以众生跟佛本来无二无别,但是现在差别很远,远是远在我们的习性,这个习性就是习惯,从小养成的不好的习惯,跟本性本善就相去愈来愈远。本来成佛的,结果现在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甚至三恶道的众生,十法界、六道、三恶道他本性里没有,是从习性里面变现出来的,就跟作梦一样,因为我们迷失了本真,所以产生了这种幻境,变现出眼前的这种种境界。佛菩萨他是从梦里面醒过来的人,这叫觉悟,然后他帮助我们破迷开悟,把我们从梦中叫醒,所以他们的言行都是启发我们觉悟,他们的身业是正业,他们的口业是正语,他们的意业是正思惟、正见,这都是表演给我们看,启发我们觉悟的。

  我们何时才能体会?这要看个人的根性、缘分而定。一切众生的根性可以分为上、中、下三根,这是大分,要细分是非常复杂的。上根的人,他一接触到佛法就能觉悟,就能够依教奉行,把自己的习气、习惯全部放下,能随顺佛菩萨教诲,过著跟佛菩萨一样的生活,他这一生决定成功。中根的人根性差,他听到佛的教诲也能接受,但是不是完全接受,因为他有比较深的习气和污染,他不能够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所以他一生不能够成就。所以我们怎么看一个人的根性优劣?就是看他能不能够依教奉行,听到佛的教诲,听到老师的教诲,能不能真干。下根的人就更差了,他听到佛菩萨的教诲半信半疑,虽然也肯做,但是做得很少,因为他的习气深重,他改不掉。所以他这一生学佛只能是跟佛结一个缘,在他的阿赖耶识里头种下一个种子,不知道要轮回多少世、多少劫,将来再遇到佛法,那时候善根才能够成熟。所以这种人佛看到了,称为是可怜悯者。关键我们自己要细细的检点,我的根性是上根、还是中根、还是下根,标准就在於我自己能不能够做到。这不仅是一般学佛的人,就连学讲经的这些老师们,包括我在内,也要真正去思考一下,自己学得懂了,甚至能讲,讲得也不错,可是自己做不到,那就是过去李炳南老居士说的,这种人该怎么生死就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就怎么轮回,造恶业还是得堕三途。所以讲经说法、从事圣贤教育的工作,那还是福德边事,《六祖坛经》上讲的「生死大事,福不能救」,任你讲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但是烦恼不断、业障不除,还是生死岸边的人。所以师父上人鼓励我们,学习经教最重要的是随文入观,我们随著经文契入境界,把经文里所说的这些教诲变成自己的观念,这样才是把福德变成功德,这一生才能够得度,否则只是说给别人听,别人得度了,跟自己不相干。

  随文入观,《华严经》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最好的榜样,你看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听善知识给他开示,他听得很专注,随文入观,随语入观,随行入观,他的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统统都是智慧,所以他每参访一位善知识,他的境界就往上提升一层,从初住到二住到三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一直到等觉,最后一生成佛。也许有人问了,善财童子运气很好,遇到这么多的善知识,我怎么没这么好的运气?上哪儿找善知识去?这个想法是邪见,如果你是这样的一个想法,即使是《华严经》摆在你面前,你也不可能读懂、读开悟。应该怎么样的想法?我读经,《华严经》摆在面前,我读一卷,这境界就随著这个经文往上提升。所以我如果念初住章,我就变成初住菩萨,我念二住章就变成二住菩萨,一直念到最后,就是等觉菩萨,就成佛了,这是真正随文入观。观是观念,把自己无始劫来的那些习气、那些不正确的观念改过来,改成跟如来果地境界上面的观念一样,这是上根人、上上根人,所以读经这叫会读。在净宗法门里面,善护口业,住一切正语中,该怎么说法?一句阿弥陀佛佛号就做到。你看你老实念阿弥陀佛,你没有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阿弥陀佛名号是自性的德号,是一切诸佛如来功德之所成就,你念这句佛号这就是住一切正语中。你能够念,念到功夫成片,你的境界就是观照的功夫,念到事一心不乱就照住的功夫,念到理一心不乱就有照见的功夫,照见是明心见性,「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你这也是随文入观,随著这句佛号你一直念下去,你功夫、境界不断提升,这是净宗里面的正语,至真至正的正语就是阿弥陀佛。不仅净宗用这句正语,你看其他的宗派,凡是在寺院里面修行、学佛的人,日常应对都用阿弥陀佛。譬如某人叫我们,我们就答一句阿弥陀佛,用阿弥陀佛来做问候语,用阿弥陀佛来做安慰语,这是一切宗派、法门里头通用的正语,我们要常念。正语我们就说到此地。

  八正道第四条是正业,我们看蕅益大师注解,「以无漏慧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名正业」,这个业是讲行业、事业,我们在造作的时候叫事,这个事也叫行动、行为,它的结果就叫业,事业,事是因,业是果,业有善有恶。我们的起心动念、思惟想像是属於意业,这是我们心理上的行为,心理行为里的善恶就有个结果,这叫意业。我们的言语是口,口的行为它的结果就是口业,身体的动作它的结果就是身业。因为前面已经讲到了正思惟、正语,这是讲的意业和口业,这里讲正业著重是身业。所以身、口、意我们都要正,这是八正道里面的内容。刚才讲到的《无量寿经》里说善护三业,我们的口业是不讥他过,我们的意业是清净无染,我们的身业是不失律仪,它的根本就是以无漏慧,心清净了,身、口二业都清净。所以这里讲的除身一切邪业,那是基於心地清净无染的基础上。身业是不失律仪,这个律是讲戒律,仪是讲礼仪,身要合乎礼仪,中国人讲的威仪三千,佛家讲的八万细行,这礼节是一举一动都要遵守。这里讲了礼和节,礼不能够过度,要有节,就是恰到好处,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礼节是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很重要的一环,如果礼失掉就天下大乱。所以我们现在讲的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恢复礼教,恢复礼教从我自己做起,我要守礼、遵礼,待人有礼貌,处处一举一动合乎礼仪,我就是在挽救这个社会。他不讲礼,我们要讲礼,他造恶业,我不能造恶业,各人因果各人负责。佛法里讲的这个礼是基於一切恭敬的基础上,《普贤行愿品》里面讲的「礼敬诸佛」,这个礼敬诸佛摆在十愿里头第一条,是讲他对一切众生都是像对诸佛如来那样的礼敬,将众生都看作是佛,唯有自己是凡夫,有这样谦卑的心,他才能够对别人礼敬。所以礼是基於敬的基础上,而敬是基於谦卑的基础上。所以我们对自己要谦卑,对别人要礼敬。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身业要清净,《十善业道经》里讲的,身要远离杀、盗、淫,就是不杀生、不偷盗,在家人不邪淫。杀生是指伤害一切众生的行为,当然包括伤害众生的生命,不仅不能够杀人,连一切的动物,乃至蚊虫蚂蚁,都不能够杀害,不仅不能杀害,不能有一念恼害众生的念头,如果还有恼害众生的念头,虽然还不构成杀生的事,但是杀心未断,这个杀业还有,还不清净。所以伤害众生不一定用刀枪,假如我们说一句话让对方生恼怒,生烦恼,这也是属於杀生,杀生的一分。不偷盗这是讲杜绝一切占人便宜的行为,《弟子规》上讲的,「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这个东西是别人的,你还没有问就去用了,或者说你把它挪动位置,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这就属於偷盗。譬如说道场里面的法物,这是属於常住十方的物品,如果没有徵得常住负责人的同意我们就擅自取用,哪怕是不是为自己用,你是拿去流通的,你是拿去利益别人的,但是没经过别人同意,这还是属於犯了偷盗。而且偷盗常住物这个罪过是极重的,华聚菩萨讲过,造五逆十恶我还能救,造偷盗常住物这个罪业说我不能救,可见得偷盗常住物比犯五逆十恶之罪还要重,不可不小心。假如这个偷盗的事没做,可是心里还有贪取别人便宜的念头,这是偷心未尽,有偷心,那么有缘的时候就自然会造出偷盗的事情。所以真正修行人绝对没有占人便宜的念头,一切时、一切处都淡泊守贫,「於人无争,於世无求」,知足常乐,这个偷盗业才能把它清净掉。

  不邪淫是凡是不正当的男女关系都属於邪淫,我们都不能造作,不仅是不能造作,内心里也不能有这种邪念。有一个念头生起来,按照戒经上讲,这已经犯了,属於轻可悔罪,虽然没有造,但是也犯了罪,只是程度没那么深,还能够通过忏悔来改掉。如果犯了的话,这是重戒,不能忏悔,所谓不通忏悔,就是你这个业太深,你靠普通这种忏悔不能抵消,在僧团里面讲这要开除出去,犯了四重戒的人就要开除出僧团,不能够悔过的。但是如果我们过去无知、糊涂,或者习气太重,犯了,犯了之后怎么办?还要忏悔,忏悔就是后不再造,以后不能再犯,而要发起真实的信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希望这一生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净土。念阿弥陀佛,再重的罪业我们都能够忏除掉,经上告诉我们,至诚心念一句阿弥陀佛佛号,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苦。所以阿弥陀佛佛号威德不可思议,你真正至诚心念佛,那是真实的忏悔。念佛没有忏不掉的罪业,但是关键是你至诚心,你真正后不再造。所以身语意三业它是有连带关系,不是单独独立的,所谓一而三,三而一,所以这个正业不仅是包括身业,也包括意业和口业。凡是只顾自己利益,只顾自己小团体的利益,心量狭小的,造的这些业都属於邪业。

  这里讲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什么是正身业?凡是利益一切众生,毫没有考虑自己的,这就是正身业。我们现在看到地球已经变成一个地球村,因为科技的发达,交通的便利,资讯的方便,即使是地球那一边发生的事情,很快就能传到我们的眼目,所以我们的考量,我们的说法、做法,不能再以自己一家、一国来做考虑,应该考虑到整个地球。如果单想自己,哪怕想自己的国家,对我们国家有利益的就做,不跟我们国家有利益的就不做,这就国与国也会产生冲突,战争就是为了争利,没有考虑到全球整体的利益。所以为自己的叫邪见、邪思惟,所以造出邪业来。所以我们修学,目标是纯净纯善,纯净就是心地清净,心地清净了口业也清净、身业也清净,这个清净起作用就是善,思想善、心地善、言语善,一切行为无一不善。这个善就是对全世界,用我们现前的这个范围来讲,对全世界一切众生都有利益,而不是对於个体,个人、团体有利益而已。不仅说对一切人有利益,对一切动物、一切植物、一切矿物都要有利益。如果我们没有考虑到它们,在我们的行为造作里面破坏了动植物的生态,破坏了自然的水土环境,这也是邪业,后果就是招致天灾人祸,地球温度上升,海啸、地震、飓风,种种的灾害频繁,这都是我们造作邪业的果报。所以住清净正身业中,那是要求我们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著想,佛告诉我们要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著想,心量要扩大,尽虚空遍法界,这才是纯善。

  在净土宗里面用一句佛号统摄,身口意都用阿弥陀佛来摄受,口念佛,意想佛,身礼佛,专拜阿弥陀佛,这是身业善,心里没有妄念,只想佛,这是意业善,口只念阿弥陀佛,没有其他的话,口业善,你看正思惟、正语、正业统统圆满。所以我们师父过去有提倡拜佛,他在年轻的时候一天拜上八百拜,拜佛是最好的运动,全身都是最好的放松。专修拜佛的,一天拜上三千拜,拜的时候观想阿弥陀佛,这真正消业障。过去就曾经记载一位法师,他是一天三千拜,到最后开悟了。所以我们的身业,拜佛这也是属於正业。今天我们上半节的时间到了,我们先讲到此地,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讲正命。正命,这个命是指生命,人活在世间就要活命。在《教乘法数》里面讲,「常知止足,住於清净正命故」,这叫正命。这个命是指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身体。生活要懂得知足,知足常乐,身体就能够健康长寿,远离疾病,这是养生之道。养生快乐最重要,快乐跟我们的物质生活并不是非常紧密联系,我们常常看到,人富贵但是他并不快乐,他成天愁眉苦脸。忧愁会使人衰老,人如果能够欢喜,他就能够健康,永保青春,所以欢喜心是人最好的营养。人要欢喜并不需要有财富、有名誉,关键在於知足,所谓安贫乐道。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僧团里面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著最简单的生活,但是他们很健康,没有营养不良,也不会精神不振,天天是法喜充满,这种欢喜是来源於他的清净心,他的修道有成就。所以这个正命用我们现在话来讲是养生之道,我们要懂得。生活愈简单愈好,饮食愈少愈健康,身心都不会有负担。

  正命还有一个重要的意思,就是讲我们谋生的行业,从事的行业要对社会大众有利益,这个叫做正命,那些对社会、对众生没有利益的,甚至有害的行业,我们就不能做。譬如说杀生这种行业,它不是正命,是邪命,它的果报非常可怕。世间人造作以杀生为行业的,做的时候不知道,果报现前就后悔莫及。茂森今年四月份有幸参加由国家举办的第二届佛教论坛,这是世界性的佛教论坛,在江苏无锡和台北两地举行。我们与会的代表从无锡乘专机到台北,所住的酒店是中山北路一个五星级的酒店。中山北路在台北市是最繁华的地区,曾经就听说过那条路上有一家名闻远近的烤鸭店,叫做「上品号」烤鸭店。当时这个店主姓蔡,蔡老板,他的生意非常好,因为他的烤鸭都是用活鲜的鸭子,活蹦乱跳的,就在后面的工作间里面宰杀,杀了以后放到油锅里油炸。因为这个烤鸭味道特别好,所以吸引了附近的,甚至是很远的地方的这些顾客,天天都是人们排著长龙来买烤鸭,每到逢年过节更是人山人海。结果有一年的春节,这是烤鸭店最繁忙的时间,蔡老板在这店里面张罗著,看著这么多的顾客排队,一直排到这街道上伸得很远的队伍,乐得嘴都合不拢。结果就在那天,忽然大家看到店里面一阵喧闹,不知发生什么事,结果一看,原来蔡老板他双手和双脚四肢张开,肚子伏在地上,像一只鸭子一样,在那里学著鸭子在狂叫,怎么样制服他都制服不住。结果蔡老板的夫人赶紧请救护车把他送到医院,在医院三天三夜去治疗都没有办法,救不好他,这个蔡老板三天三夜在医院里像鸭子那样的哀鸣,最后在痛苦和挣扎中断气。这个事情发生以后,远近的人们都不敢到他的烤鸭店买烤鸭,后来这个烤鸭店也就关了门。这就是发生在我们在台北参会所住的酒店那条路上,中山北路的事情。

  所以我们冷静的观察,业因果报丝毫不爽,从事的行业不正,给你赚了一点利润,得到一点财富,可是你付出的代价太惨痛。这个蔡老板现世就变成像鸭子一样,这是花报,来生果报决定是三恶道,将来还要变成这些畜生去还债。今天宰杀一个生命,来生要还它一命;今天吃它半斤,来生要还它八两,所以我们从事的行业不能不选择,这是刚才讲杀生的行业不能做。偷盗的行业也不可以做,邪淫的行业也不可以做,这些都属於邪命。正命的标准最起码的要跟十善业道相应,身不造杀、盗、邪淫,口不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用身口造作这些恶业来活命,那是愚痴人才干的,意业要把贪瞋痴给断掉,意业清净你的身口的业也就正。我们广义的来讲,正命的标准一定要随顺佛陀的教诲,佛在经教里不允许我们做的我们决定不能做,他鼓励我们做的我们要认真努力的去做。最殊胜的正命,这是世间人讲的清高的行业,清是清贫、知足,要真正把贪瞋痴断掉之后,我们才能够安住於清贫的生活,如果不能甘心贫苦,不能忍耐寂寞,贪心会增长,瞋恚、愚痴、傲慢都会增长,人也就不清高。这个高是崇高,崇高不是说我们要出名,出名的人未必崇高,崇高的人未必出名。佛给我们做的示现,你看把王位都舍掉,去做一个苦行僧,他把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舍得干干净净,这是清高。他从事什么行业?教学的行业,他悟道以后,四十九年从事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启发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所以这个行业是世间最高尚的行业。世间人也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何况释迦牟尼佛这位教师他所教导的是宇宙人生真相,可以帮助众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这是正命中最殊胜的。

  在蕅益大师《弥陀经要解》里面的解释是这样说到,「以无漏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中,名正命」,这个意思也讲到,跟《教乘法数》里说的一样,「住於清净正命中」,但是他有一层意思补充得很好,说以无漏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这五种邪命在《大智度论》里面有给我们做了注解,这五种邪命统统都是为了利养,名闻利养只要一沾染,这就会变成邪。所以不管我们从事什么样的行业,即使是从事圣贤教育的事业,假如心里还对名闻利养没放下,还有这种攀缘心,他所从事的还是邪命。所以正邪是从你的内心里头,你的希求、你的目标来划分的。我们要除掉三业中五种邪命,三业是身口意,要除掉邪命要以无漏慧,前面我们解释了无漏慧,这就是清净心产生的智慧。心里如果还夹有名闻利养、自私自利、贪瞋痴慢、五欲六尘的享受,这里头还有这些东西,清净心就失掉,心就被染污,也就没有无漏慧,那就难免三业造作,堕入邪命当中。这里讲的五种是举例子来说,五大类,每一类都讲到为名闻利养。第一种「若行者为利养故,诈现异相奇特」,这就是第一种邪命。行者是修行人,这里特指学佛的人,出家、在家人都包括。如果他为了利养,诈现异相奇特,诈是欺骗、不诚实,现是故意的表现,表现什么?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样子,异相奇特就是这些表相跟别人不一样,出很多花样。故意表现出非常奇特的样子,目的就是求得别人对他恭敬、对他赞叹、对他供养。即使是在弘扬佛法,有这种心,用那些所谓的神通感应,所谓的瑞相,故意去造作,内心里是为著名闻利养、别人的恭敬赞叹,这个弘法也是邪命。

  第二条「为利养故,自说功德」,刚才讲的是身体造作表现出异相奇特,这里是口业的造作,说自己有多少功德,自己做了什么的好事,自己在学佛上有什么样的成就,目的还是为了得到名闻利养、别人的恭敬赞叹。内心里有著傲慢的烦恼、贪爱的烦恼,所以在别人跟前就表现出自己是一位长者,自己是一位老修行,对人居高临下,显示出自己很有德行、很有功夫,这些心态都是邪命,堕到邪命当中。所以学佛人首先第一个心要正,对於名闻利养边都不能沾,一沾上这个边,那就是《楞严经》讲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心里沾染了这些东西,他的果报一定不好,心里因地纯正,你的果报、你的成就才是纯正的。

  第三种邪命是「为利养故,占相吉凶,为人说」,这种也是口业的造作,往往是一种讲法之人,所说的法不是正法,在他讲的法里头掺杂著很多看相、算命、风水这些东西,用这种手段来接引大众,使人对他尊敬,说他「你算得真神,像活神仙一样」,对他尊重供养。说这些占相吉凶的人,他的目的也是为了利养,他不是为了觉悟一切众生,或者说他利益众生的心不纯,夹杂著个人的私利在里面,这也是邪命。

  第四种「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畏敬」,这也是一种手段,这是高傲,向别人显示出自己了不起,高声的批评人、骂人,示现出很有威德的样子,令别人对他产生敬畏心,对他因为敬畏,所以不得不屈服,不得不供养。我们师父也曾经讲过这个,是他们年轻的时候,也遇到有一类的修行人,这些人喜欢骂人、喜欢教训人,往往在大众场合当众去指责人,目的是为了显示自己很有威望。特别是对於讲经说法法缘殊胜的人,他对他当众的问难,希望把他问难了,问得说不出来,显示出自己的高明,让别人敬畏他,这种心态是邪命的心态。真正一位仁厚的长者,对年轻人、对初学的人的教训是会有呵斥、有批评、有指责,但是他是一种爱心,而且要看这个人能不能够接受。如果他能够接受,用教训的口吻是帮他消业障,令他能够快速的回头,如果他不能接受,你还是要用这种教训的口吻,他会记恨在心,不仅收不到效果,往往结了冤仇,又何苦来?所以一个善知识,真正看得起他,见他真正能受教,善知识才会真心真意的教导他,如果他不能受教,善知识绝对是对他和颜悦色,非常客气,非常谦虚,不会摆出架子来,这是真正有智慧的善知识。过去我们师父讲跟随李炳南老居士学习的时候,李炳南老居士对於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态度。对有些学生那真是有打有骂,教训起来非常的严厉,那是什么?他真能接受,教训他的时候这个学生对老师会感激,这种人才能去教训他。还有一种人,李炳南老居士对他非常的客气,从来不会批评他,一切都随顺著他,这什么?他不能受教,他非常好面子,稍微点出他一点毛病,你看他脸都红了,好像还要找理由给自己辩白,不肯谦卑下来虚心承认错误,这种人李炳南老居士就不会对他严格要求。所以这种人就很可怜,为什么?他不能进步。由此可知,愈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他的心愈是平静,心平气和,不可能说在大众面前去呵斥人、去责备人、去教训人,不会,即使是教训人,也都是在一个单独的场合,让他真正能够接受。蓄意要显示自己高明,当众刁难人的,那是属於邪命。

  第五种邪命,「为利养故,称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这是对别人说我得到某人的供养得到多少,意思很明显,就是说你要向他们看齐,你得要供养至少也有他们那么多才行。所以说这些话都是在贪图供养,这是邪命。真正修行人少欲知足,绝对不会开口或者是暗示让别人来供养自己,不仅不会这么说,连念头都不会这么想。甚至别人给他供养他还会尽量的拒绝,为什么?供养来了不一定是好事,人一受供养很容易生傲慢心,觉得自己堪受供养,那就堕落了。谁才是真正堪受供养?至少你证得阿罗汉果以上,你是圣人,你来这个世间游化是为了度化众生,接受众生的供养那是给众生修福、种福田。我们有什么功德?有什么功夫?接受别人的供养那是欠债,古德讲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那个供养不是那么容易接受。所以住清净正命中,这是最要紧的,我们自己生活要简单,自己要勤俭节约,日子过得清苦一点有好处,清苦的生活习惯能使人心定下来,在物质生活上绝不奢求,愈简单愈好,东西愈少愈好,家里东西多累赘,那是会障碍自己道业,障碍自己的清净心。所以连释迦牟尼佛都这样示现给我们看,他过著最简单的生活方式,真正把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这心得清净,这是正命。

  八正道里面第六条正精进,在《教乘法数》里面说「勤修正谛,趣涅盘故」,这个正谛就是正法,谛是真理,这是讲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要跟真理相应,这是属於正谛。修因一定有果报,跟真理相应来修行,果报是大涅盘,涅盘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寂灭,古人称一念不生,这是寂灭。这个圣人做到了,凡夫做不到,凡夫念头太多,一个接一个停不下来,粗的念头都很多,更何况说那些微细的念头,念头极其微细的那只有大菩萨能够见到。在经上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跟弥勒菩萨有一段对话,佛问弥勒菩萨,说一个念,这是讲粗的念头,里面有几个念?几个相?几个识?这里讲的几个念是指细念。弥勒菩萨回答,说「举手弹指之顷,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这是讲一个弹指,这么短的时间,弹指时间,我们弹得快一秒钟能弹四下,这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也就是三百二十万亿个念头,一秒钟四弹指,就是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念头,这是细念,这我们凡夫没办法觉察。它这一个细念里面都会产生相、产生识,这个相是我们讲的物质世界,识是讲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就是我们的宇宙有情、无情的众生,统统是这个细念当中产生的。细念非常的微细,我们凡夫不能够觉察,更不能控制,它是念念相续,刹那生灭,不会停下来的,一秒钟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念头,下一秒钟也是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念头,念念相续,所以产生的现相是所现的宇宙也是相续不断,实在讲这一个宇宙就是当前这一个细念所现的境界,它存在的时间就是这么短暂,一千二百八十万亿分之一秒,这是事实真相。只是它存在的太短暂,生灭太快,一个念刚灭掉,这宇宙灭了,第二念又生了,第二个宇宙又生了,前一念和后一念没有联系,所以前一念的宇宙和后一念的宇宙也没有联系,只是我们凡夫不能够觉察,看了这么快速生灭的宇宙,觉察不到它是一念一念不同的。

  我们所看到的是相续的一个假相,佛称为是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如电是形容短暂的样子。这宇宙比电的速度还要快,它是一千二百八十万亿分之一秒,所以只有证得八地以上的菩萨他才能看到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他能够承认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不可得、无所有、毕竟空。这种智慧只要是我们一念不生就能够证得,你就能够看得清清楚楚,这个境界就是涅盘境界,我们要向这个方面精进。这个正谛是把这个道理搞清楚,我们最重要的是精进,趣涅盘道。这个圆满的智慧、德能、相好都是自性当中本具的,所以涅盘是每个人本来就能够证得,只是我们现在迷失了我们的真性,所以佛讲的如来智慧德相透不出来。好像佛他有不可思议的神通智慧,我们现在变成一个可怜兮兮的样子,非常的不平等。佛明明讲佛与众生是平等的,为什么有这些不平等?这个平等是本来本性上所说的平等,而在相上有差别,这个差别也不是真实的,是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之后才会产生。妄想分别执著是习气,儒家讲的「习相远」,习气染污了真性,所以表现出天差地别的相。

  佛菩萨出现在世间,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凡夫恢复自性、觉悟而已。自性是本有的,觉悟也是本有的,迷惑、习气本来是没有的,只是这个环境里面薰染而成,不是本有的,当然可以断除,确实是本有的,当然可以恢复。所以佛晓得,一个众生他烦恼再重,习气再深,也是肯定可以断除得掉的,如来的智慧德相肯定可以恢复,信心是建立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这叫自信心,信自己,信自己本来是佛,有了信心的建立,这才会发愤努力,这叫正精进。所以这个目标就是趣向大涅盘,这种精进是正的,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脱离三界轮回,脱离十法界。由此可知,这个正是建立在正见、正思惟的基础上,我们的见解、思惟正确了,方向、目标正确了,我们精进才是正精进。在大乘佛法来说,绝对的正精进无过於念佛求生净土,这是现前我们应当学习的。怎么学?就是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当中,起心动念点点滴滴要与净土相应。如何与净土相应?净土是清净心所现的,心净则佛土净。所以无论在何时何处,都要保持我们的清净心不受污染,在六根对六尘境界的时候,不生贪瞋痴慢、不生七情五欲,我们功夫就是用一句佛号,当内心里面起了染污的念头,什么是染污?凡是有这些贪瞋痴慢、七情五欲的念头都是染污,我们立刻用一句佛号去把它压伏住,不让它起来,这就是真修行。练习在一切境界里面不分别、不执著,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正觉心。如果不是在这上面用功,光是口里念一句佛号,心里还是这样打妄想,不能够去观照自己的心行,不能对治自己的烦恼,那就是古德所说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所以真正念佛人绝对是放下万缘,心地清净,他的行持完全跟十善业道相应,他的心善、他的思想善、他的行为善,与人交往真诚、慈悲、柔和,绝对没有控制、占有一切人事物的念头。即使是别人欺负他、损害他,他也不会放在心上,还是欢欢喜喜的念佛,保持他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种人决定成功,这就是正精进。在《阿弥陀经要解》里面他的解释是「以无漏慧相应勤精进修涅盘道,名正精进」,这个意思跟《教乘法数》里面所说的相应。这里特别提出精进是以无漏慧相应的精进,这个精是精纯,纯而不杂,进是进步,绝不退转。要真正修菩萨道,修涅盘道,用什么方式最快速成功?就是念佛法门,这念佛法门是诸佛如来都宣说,都自己修行成就的法门,所以它是如来真实智慧。我们能够念佛,在这个佛道上能精进,这是真正的正精进,就是大势至菩萨教导的净念相继。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就是自性本具性德的名号,我们用这句佛号把这自性唤醒,把自己的烦恼断除,让自性无量的功德显发出来,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净土三经都是劝导我们信愿持名,真正做到净念相继就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不间断是相继,不怀疑、不夹杂是净念。真正能够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求生西方净土,这是修大涅盘道,这个精进是正中之正。今天我们的时间到了,先说到此地,有讲得不如法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