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法修学纲领—三十七道品研习报告 - 钟茂森博士主讲
佛法修学纲领—三十七道品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十三集)  2009/5/29  中国晚晴轩  档名:52-329-0013

  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三十七道品,上一次我们讲到大乘菩萨道里面的五根,这五根我们学了前面两条信根和进根,今天我们来看第三条念根。我们来看《大智度论》里面的经文:

  【念根者。菩萨常一心念。欲具足布施。持戒。禅定。智慧。解脱。欲净身口意业。诸法生灭住异智中。常一心念。一心念苦。集。尽。道。一心念分别根。力。觉。道。禅定。解脱。生灭入出。一心念诸法不生不灭。无作无说。为得无生智慧。具足诸佛法故。一心念不令声闻。辟支佛心得入。常念不忘如是诸法甚深清净。观行得故。得如是自在念。是名念根。】

  这一段是教导我们如何学习菩萨的『念根』,这个念就是指我们的念头,念头应该放在哪里?凡夫这念头都放在烦恼当中,而菩萨在这里,他是『常一心念』,念什么?念的是佛道、菩萨道。这里最重要的字眼是「一心念」,这一心念三个字在此地出现了六次,说明非常的重要。什么叫做一心?如果内心里面还夹带著妄想分别执著,这就得不到一心。当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心里面无有一物,无有一念,这才叫做一心,所以菩萨的心是清净的,这是无住,无住还要生心,生心就是这里讲的念。无住和生心是一不是二,就好像镜子照物,镜子照物的时候会不会执著物?不会,物体摆到镜子之前,镜子是照得清清楚楚,物体离开之后,镜子里就空空洞洞,还是那么清净。不是说照物体的时候镜子就有物,不照物体的时候镜子才无物,不是这么讲,照物体的时候镜子还是清净,还是无染的,还是里面空空洞洞。如果有一物,那你可以把它拿出来给我看看,你拿不出来。所以无住和生心就从这里理解,像镜子照物一样,照的时候是生心,可是还是无住。菩萨这里讲一心念亦复如是,内心本自清净,不妄想、不分别、不执著,但是它这里生心,『欲具足布施、持戒、禅定、智慧、解脱』,这些都是菩萨道、佛道。「布施、持戒、禅定、智慧」这是菩萨六度里面其中四条,说四条也包括了六条。布施是放下,不仅要放下身外之物,连身内的这些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识都要放下,内外双舍,真的是舍得干干净净,这叫做布施波罗蜜,波罗蜜就是指圆满的意思。什么时候才布施圆满?统统都布施得干干净净这就布施波罗蜜圆满了。内心里还对一物有执著,舍不得,不管那一物是什么,是人也好,是事也好,是物也好,只要有一桩放不下,这布施就不圆满,这就是修道的障碍。

  念佛人求生净土,我们常听到念佛堂的堂主提醒修行人「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身要放下,更何况身外之物?心也要放下,世界也要放下,只要有一桩放不下,往生就会被这桩事情障碍。所以平时我们用功就是细腻的检查自己到底内心深处还有哪些没放下。怎么样去检点?你在念佛当中你自己留意,念佛时候起的妄念到底是什么样的妄念,这些妄念就是你平时放不下的这些妄念。读经的时候也是这样,读经时候会起什么样的妄念,听经的时候会起什么样的妄念,这些我们要警觉。现在我们头脑还很清醒,身体还很健康,我们如果还不能够控制这些妄念,那在临终的时候我们有把握能控制得住吗?要往生极乐世界那是临终一念,是最后一念你念著阿弥陀佛求往生,你必定往生,关键是临终一念。我们在临终的时候能不能有把握这一念还念著阿弥陀佛?如果平时常常会失念,什么是失念?忘失了正念,就是念没有根,它会漂,像水上的浮萍它会随著水波而漂,因为它没有根,它就会漂,可能漂到很远很远都回不了头。如果临终的那一念漂出去了,没念佛,那就漂到不知哪一道上去了,看你临终那一念是哪一念,如果你是贪念,就漂到饿鬼去了,如果你是瞋念,那就漂到地狱道,如果是愚痴,那就漂到畜生道。所以平时要学著控制自己的念头,不能够失念,让自己的念有根。

  这里讲「菩萨常一心念」,常是什么?时时刻刻,一天二十四小时没有间断,念念觉醒。念佛的时候、念经的时候念兹在兹,听经的时候听兹在兹,既不乱打妄想,也不会昏沉,你的念才有根、才有力。念持戒,这个戒是广义的,不仅包括止持戒,止持戒是佛不允许我们做的,像杀、盗、淫、妄、酒,这些佛都是明文禁止,这个我们要持,十善业道我们要持,它也包括广泛的,一切如来教诲,不该做的不能做,该做的你也不能不做,这叫作持。如果该做的你没去做那也算是犯戒,在菩萨戒里面尤其注重心上的戒,这心是广利一切众生,假如为著众生该做的没做,这都属於犯了菩萨戒。禅定是讲内不动心、外不著相,内不起烦恼,外不受诱惑。这个诱惑有的时候是顺境的诱惑,有的时候是逆境的诱惑;顺境的时候我们要反省自己会不会生贪爱,会不会欢喜,欢喜之后这念头漂出去了,很久都收不回来,这就没有念根,在逆境的时候会不会瞋恚,会不会生不平,特别是境界上看起来很不平的时候。譬如我对别人好,真的是真心真意为他,可是他不领情,甚至他还侮辱我、毁谤我、辱骂我,这一般人内心里很不平,不平就属於瞋恚一分。那是什么?在境界上面动心了,受了境界的诱惑,菩萨在这里有禅定的功夫,见到这个境界,他知道这个境界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梦幻泡影,就像梦境,好的、坏的不必与他计较。然后你再起一个正念,见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这些境界里面的人事物都是菩萨示现来考验我的,看我禅定功夫过不过得了关,我自己能够忍住不生烦恼,就是不受他的影响,我就过关了,考试就及格了,功夫就提升了。所以我对这些菩萨示现的境界生感恩心、生欢喜心,你看我这又考试及格了,我可以再接受第二次考试。当你功夫提升之后,下一次考试比你这次考试会更难,所以我们也不能够得少为足,过了关也不能沾沾自喜。提起正念继续加功用行,准备迎接菩萨再给我的第二次考验,这个考验肯定比上一次会更难以接受。等你一次一次考试都及格了,考到最后你就圆满毕业,那就成佛了。成佛的时候再一看,这些众生原来都是佛,都是来帮助我提升,所以我要发大愿广度一切众生,来回报这些诸佛对我的提携。

  所以你看看,当我们内心不生烦恼,不生贪瞋痴,在境界里面不动心,这就消业障了。什么是业障?这些妄想分别执著习气就是业障,更落实一点讲,生贪瞋痴慢烦恼这是业障。菩萨念禅定、念智慧,智慧是什么?认识到宇宙人生真相,明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有为法,你眼前看见的种种境界都是,如梦,这梦境,不是真实的,幻相,像泡影。我们小的时候也玩过吹肥皂泡,拿个小管吹肥皂泡,吹出来一个泡在空中漂的时候,你看它晶莹透亮,七彩缤纷,可是很快它就破掉,破了之后什么都没有,没破之前你看它好像很漂亮,但是你知道它不长久,如露亦如电,这个露水不能长久,早上这么一会功夫,太阳一出来露水就干了;如电那是更加比喻它的快速,电光一闪就没了。所以你看到了顺境,你得到功名、富贵、幸福、快乐,那是肥皂泡,你得到的种种的受用都是肥皂泡,你不会贪著它,这是智慧。你看到种种不顺心的事,折磨你的事,肥皂泡,一会就破了,也不去执著它,不生瞋恚。所以我们师父上人有一幅对联说,「处逆境,随恶缘,不生瞋恚,业障尽消;处顺境,随善缘,不生贪痴,福慧全现」,这是菩萨用智慧观察世间,他就能够做到。智慧观察世间就叫看破,看破了你就放下。放下什么?不生烦恼,不生妄想分别执著,那时你就自在了,自在就是解脱。从什么地方解脱?从烦恼当中解脱,从生死解脱,乃至从十法界解脱。十法界都是妄想分别执著变现的,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十法界也没有了,你入一真法界,那才叫做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菩萨『欲净身口意业,诸法生灭住异智中,常一心念』,因为菩萨有智慧、有禅定,身口意的造作都是纯善,这就是《十善业道经》里讲的,「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这一法是什么?「谓於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就是菩萨一心念善,纯净纯善。所以这个善法是什么?就是十善业道,就是讲我们的身口意,身不造作杀、盗、邪淫,口不造作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不造贪、瞋、痴,而在日常生活当中常用智慧。「诸法生灭住异智中」,就是看到了世间的种种现象,这诸法是一切的现象,这一切现象有生有灭这就叫有为法。生灭住异这就是我们讲的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万物有成住坏空,这些都是有为法。菩萨在这些有为法、这些现象当中看到了它的本体,这就是智慧;凡夫在这些现象当中只是被现象给迷惑,执了相就迷失了本体。本体是什么?是自性,自性不生不灭,但是它能现生灭的现相,凡夫住在相上,迷失了性,菩萨安住於自性当中,不受相的迷惑,这就是「诸法生灭住异智中,常一心念」。当我们真正了解原来万事万物本无生灭,这是讲我们的性,那才是我们真正的自己。我们的身体会有生老病死,这是个生灭的东西,可是你要知道,就在这个身体当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性,你了解了这个事实你就不会畏惧生死。当年波斯匿王听佛跟他讲,他了解了,他知道原来在六根当中就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根性,这才是真正的自己。譬如说我们眼睛是六根之一,眼能见,眼睛从小到老它有生老病死,小孩子的眼睛比较灵,眼力比较好,长大了可能要戴近视眼镜,眼力就衰,到老的时候就更衰了,甚至可能有白内障,这眼根你看它有生灭,可是眼睛能见的见性不生不灭。这见性怎么说?你看他小的时候能见,长大了也能见,到老了也能见,这个能见的见性没有生灭过。如果说它有生灭,那就小的时候他能看得见,老的时候可能就看不见,但是能见的见性不生灭,所以小的时候能见,老的时候也能见,只是眼根弱了,这器官的功能减退了,但是能见的见性没有减退。甚至是一个天生双目失明的人,你说他不能见,其实他也不是不能见,他见到什么?一片漆黑,什么都不能见,他见到什么都不能见这还是能见,只是他眼根没有了,没有这个功能,他这个能见的见性不能够起作用,可是他还有。从这一点你就能够悟入,原来这个见性不随我们的眼根生老病死而变化。再一个比喻,你白天睁开眼睛你能见,你知道有见性,你晚上闭上眼睛你睡觉你能不能见?是不是这个见性因为你闭上眼睛之后就没有?不是,你闭上眼睛你作梦,梦中你也能见,你在梦中那个能见的见性跟你醒来的时候白天睁著眼睛能见的见性是一样的。所以就说明白天你清醒的时候有见性,晚上迷惑颠倒睡梦当中也是有见性,见性不生不灭,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只是什么?佛菩萨、圣贤觉悟了,让见性的功能圆满恢复,我们凡夫就好像一个老花的、白内障很深的老人,见性功能受了障碍,实际上见性自己本身没有动摇、没有生灭。这是用眼根来做比喻,六根都是这样,眼耳鼻舌身意它的性都是一样,而且这个性都是同一个性,在有情分上叫佛性,在无情分上叫法性。这个自性它的功能就是见闻觉知,不仅有情众生有,无情众生也有。你看江本胜博士做的水实验,水它也能听、也能看、也能感知,不正说明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吗?

  下面说『一心念苦、集、尽、道』,这是讲世间、出世间两对因果,这是菩萨深信因果,而且能够起心动念对因果了了分明,不昧因果。这个「苦、集」是世间因果,苦是果报,因在哪里?在集。集是集什么?烦恼,烦恼的累积、相续,就带来苦果。烦恼是从何而来?从迷惑,迷失了自性,这就起惑造业,造业就要受苦报。菩萨明了这个因果之后就断集离苦,把烦恼放下,苦就没有了。怎么样放下烦恼?觉悟。用智慧观察世间,明了宇宙人生真相,苦就放下了。这个「尽、道」,尽也称灭,灭是什么?烦恼灭了,烦恼尽了,这叫涅盘境界,涅盘不是说人死了才叫涅盘,这跟你死不死是没关系,你只要把烦恼放下,就在你现前身体当中你就证得涅盘。要证得涅盘必须修道,这个道就是帮助我们断烦恼,佛所说的一切法门都是道,这个方向都是同一个,八万四千法门殊途同归,都是帮助我们断烦恼、证涅盘。净宗的修行,这道就是信愿持名,再加上正助双修,正修是信愿持名,助修是净业三福,这是净宗法门的道。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你往生极乐世界之后那就烦恼尽了,那个世界经上讲得很清楚,「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是烦恼断尽,苦也灭尽。所以一心念苦集灭道用在净宗上怎么解法?就是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你就断集离苦,你就修道证得涅盘。

  下面讲『一心念分别根、力、觉、道、禅定、解脱、生灭入出』,这里讲到的「根、力、觉、道」是三十七道品里面的内容,根是五根,力是五力,觉是七觉支,道是八圣道,这四科就代表了七科,也包括了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这前面的三科是后面四科的基础,菩萨在这里他是高级的修行,前面三科十二道品都圆满了,在这里是更上一著,在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上面用功。换句话说,我们要学习必定要在前面三科下手,四念处这是智慧,看破世间的智慧,四正勤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四如意足是教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三科圆满了,你念佛决定得生西方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继续圆满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就圆满成佛。在极乐世界上修行容易,你看《阿弥陀经》上面讲的很清楚,六尘都说法,说什么法?就说三十七道品,你看「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出微妙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极乐世界你看六时都说法,一天二十四小时没有间断过的。我们在这里学习三十七道品,顶多一天也就两个小时,二十四小时里面只有两个小时,十二分之一,人家极乐世界上是一刻都不间断,那你的进步有多快。而且你不会觉得累,听经在这里听,两个小时端坐挺累的,坐两个小时必定要休息,再坐下去就不行了,在极乐世界你可以躺著也能听经,为什么?树上的风吹树动,演出无量的法音,微妙、动听,里面就是讲的三十七道品,那里学习的环境太好了,所以我们要成就快,要做到一心念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不难,这环境给我们提供了方便。所以为什么要到极乐世界去?那里成就太快了,我们去那里是为了修学早日成就,成佛去广度众生,那是最好的修学环境。

  这里讲到禅定、解脱,刚才这里也讲禅定、解脱,这里也讲禅定、解脱,有什么区别?这里讲到分别,「一心念分别」,就是你对禅定的境界都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你得到了禅定,但是你不著禅定,不会在这个禅定的相里面生贪染。如果得到禅定对定的境界生贪染,那你可能只能到禅天、空天,那是四禅八定,那个还没有出三界,为什么?执著放不下。假如说出了三界,你这个定功很深,得到的是阿罗汉的九次第定,这是证得偏真涅盘。如果你对这个境界又放不下,那你的功夫又提升不了,你只能够到此为止,这是小乘。大乘菩萨得到了这个定也不执著这个定,他真空妙有、圆融自在,得到真空又不著空相,这是懂得分别禅定,这些境界他通达、明了。通过种种的境界,真的是古人讲的,「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一切的境界他都不动心,内心保持如如不动,而又能够广度一切众生,游戏自在,这个解脱是真正的解脱。假如住在偏真涅盘里面,不肯发起大乘心度化众生,那还不是真正解脱。所以佛在《法华经》里面弹偏斥小,批评小乘这些修行人堕入无为坑,在偏真涅盘里面不肯生大菩提心,这也不是佛所希望的,这种还是没有真正的解脱。所以菩萨能够这样「一心念分别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他能「生灭入出」自在,生灭是讲到相上有生有灭,入出是对禅定而言,他能入定、出定自在,在生灭的相上他见性,知道性是本不动摇,本不生灭,他能够随时入定,随处入定,但是又不著禅定,随时出定,入定、出定都自在,这个自在是真自在,这个心不会受相所影响,也不会被禅定拖累。所以你看看菩萨在度众生的时候,真像中峰国师《三时系念》里讲的,「游戏逍遥非分外」,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但是他心还是住在禅定当中,他也没有说入也没有说出,入出不二,这是古人讲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

  底下讲『一心念诸法不生不灭』,这是看到诸法一切现象的本质、本性是不生不灭。『无作无说』,无所作,这是什么?见到这些相而明了相都是虚妄,不被相所动摇,内心如如不动。这个「无说」是讲说法的时候,你见到佛菩萨天天讲经说法,你问他有没有所说法,有没有真说?他肯定会摇头,他说他无说,《金刚经》上讲,佛自己说「如来有所说法耶?」其实如来没有说法,而且佛还告诉我们,说如果你说如来说法那是谤佛。我们凡夫听了就一头雾水,怎么说如来没说法,如来不是明明说了四十九年法,讲经三百余会,天天勤勤恳恳的讲经说法,怎么你能说他无说?他是无说,这个说是随顺一切众生说的,是众生有感,如来有应。如来自己要不要说?他不要说,就好像一个大钟立在地上或吊在梁上,你去叩这个钟,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众生叩钟的时候钟声就响了,你想听大声点你就大叩一点,你想听小声点就小叩一点,这完全是众生那边的感应。众生有感,如来就应,应机说法,他内心里面空的,就像钟是空的,它才能敲得响,如果是填满了,钟就敲不响。所以无说是这么讲法,所以说法的时候内心还是清净的。『为得无生智慧,具足诸佛法故』,这是菩萨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什么?面对一切境界他都能够忍住不起妄想分别执著,念头都不动,不生了,这叫做无生法忍,这个境界不容易。他为什么能得到这个境界?因为他有智慧,他能够知道诸法不生不灭,无相无作,所以他在一切境界里头不动心,这是「具足诸佛法」。佛法就是觉悟之法,如果觉悟了,所有一切法都是佛法,所有一切境界都是佛境界,这就是具足诸佛法。如果你还看到这境界上有好丑、有善恶,不具足这个佛境界,好像只有佛才是佛的境界,一般凡夫就不是佛了,这就不具足。什么叫具足?一切众生都是佛,一切境界都是佛境界,这就具足。你心里要真正这样认同,你这样认同了之后你就绝对不会起贪瞋痴慢这些烦恼,你这个念头永远处在正念当中,念根。

  底下讲『一心念不令声闻、辟支佛心得入』,声闻、辟支佛这是小乘、中乘,不是大乘。大乘、小乘之间的区别在於发心不同,小乘发心自度,没有要去度他,大乘人要既自度又度他,而且是为了度他而去自度。你看看四弘誓愿里讲「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第一条,这是最重要的愿,为了这个愿他才会「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后面三条是自度,为了度众生他才自度,这是大乘心,他不会自私自利,这是把自私自利放下,把我执彻底放下,纯是利他之心,这就「不令声闻、辟支佛心得入」。『常念不忘如是诸法甚深清净』,这是菩萨明了常念「诸法甚深清净」,这诸法前面有两个很重要的字眼「如是」,这如是道理很深。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底下一节课再跟大家学习,谢谢大家!

  

  刚才讲到「常念不忘如是诸法甚深清净」,这里「如是」两个字意思非常的深,可以说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三藏十二部就是讲如是的道理。如是怎么个讲法?我们看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里面他解释,他分开「如」和「是」两个字来解释。如怎么解?「实相妙理,古今不变」,这叫如。实相就是我们讲的宇宙人生真相,宇宙人生真相是什么样?我们凡夫见不到,我们只能见到宇宙人生的幻相、假相,没有见到真相。用一个比喻来说,像大海,大海里面波浪起伏,你在岸边看到有波浪此起彼伏,这些波涛、这些浪花是你看到的相,那个相是假相、是幻相,它是有生有灭的,像一个波浪起来了,你看它生了,波浪伏下去以后,你看它灭了。但是你看到生灭的相,你没见到真相,真相是什么?是水,波浪是无量无边的,每一个波浪的样子都不一样,但是它的本质都是水,化学里面是H2O,是两个氢加上一个氧,两个原子合在一起叫做水,本质就是这个。所以佛菩萨是从这些相上看到本质,他不会受大海里面的波浪迷惑,大浪也好,小浪也好,浪起来也好,浪灭掉、退掉也好,他都知道那是水,不生不灭。《中观论》里面把这个实相用八不来形容,所谓「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你从这个大海里的波浪你去理解你就能体会,波浪有生有灭、有来有去,海里的水它没有生灭、没有来去,这里的水和那里的水都是水。不常不断,不能说这个浪起来了,它能够保持很长时间这是常,不是,也不能说它断,它即使断开了,它没有了,它也没断,为什么?还是水。不一不异,浪每个都不一样,不一,但是它也不异,不异是什么?都是水,都是相同的。所以在相上讲是千变万化,而且宇宙之间的这些相是刹那刹那在生灭,永恒不断的生灭,但是它的体,就是实相,是不生不灭的,这是讲到如。

  是是怎么讲?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是说「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这是是。因为《要解》是《阿弥陀经》的注解,这是净宗的经典,蕅益大师解释是依净宗的宗趣来说的,依实相理就是你明了宇宙人生真相,那会怎么做?你必定会放下,你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去圆满的证得实相,这「决定无非」,决定不错,你这么说法一点都不错。不仅是说对我们不错,即使是在华藏世界里面,你看华严法会上文殊、菩贤两位大菩萨,他们都是证得实相的人,这两位大菩萨毗卢遮那佛的左右手,统统都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且劝导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净土,这在华藏世界里面也是决定无非,绝对不错。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念佛法门是三根普被,正所谓「千经万论共指,十方诸佛同赞」,我们套用蕅益大师的这种说法。我们在此地是讲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是佛法修行的总纲领,无论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大乘小乘,他们都要修的,这也是共同科目,换句话说,它也是千经万论共指,所以我们在这里解释是是,「依实相理,修习三十七道品,决定无非」,这叫是。你在这个娑婆世界修行也要修三十七道品,在华藏世界修行也是三十七道品,在西方极乐世界修行还是三十七道品。刚才讲的只是极乐世界六尘说法,风吹、鸟语、风声、鸟声都是说法,都讲的三十七道品,这是是,决定无非。所以我们抓住这个纲领来修学,用净宗的法门来落实三十七道品,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能够证入实相理体。菩萨他是如是修习,「常念不忘」,能常念不忘他就能够常行不失。所以「如是诸法」,这是佛所说的一切法概括起来就是如是,这里的诸法就是如是之法,就是宇宙人生真相。「甚深清净」,极深奥、极深广又极清净。这是教我们要用清净心来学法,这才能够解悟如来的真实义。解了以后要把它落实到观行,观是我们的观念,行是我们的行持,落实佛菩萨的教导,言语造作、起心动念都要与佛的教诲相应,这是『观行得故』。初级的位次叫观行位,有观行位这人才是真修行,在净宗里面讲你功夫成片了,你在处事待人接物你不会失掉正念,在净宗法门里的正念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是功夫成片。再进一步是事一心不乱,进而是理一心不乱,那个真正观念、行持跟诸佛教诲完全一致,这才叫「观行得故」,你得到了,你证明了,你不做到你就不可能得到,不可能证明。这里得什么?『得如是自在念』,你真正依教奉行,你就能够得到「如是自在念」。这里讲如是就是讲实相,讲诸法甚深清净。你明了宇宙人生真相你就得到解脱,你就得到自在,这叫做念根。

  底下我们来看菩萨的定根,《大智度论》经文是这样说:

  【定根者。菩萨善取定相。能生种种禅定。了了知定门。善知入定。善知住定。善知出定。於定不著不味。不作依止。善知所缘。善知坏缘。自在游戏诸禅定。亦知无缘定。不随他语。不专随禅定行。自在出入无碍。名为定根。】

  菩萨的这个定根是讲『善取定相』,什么叫「善取定相」?我著了禅定的相这就不叫善取定相。菩萨他在得到禅定的当下就把禅定这个相放下,所以他出定、入定都没有执著。阿罗汉他有出定、有入定,我们看到《地藏经》里面讲的,光目女遇到了一位罗汉,请求他指示自己母亲去了哪一道,阿罗汉要入定之后观察,才能看到她母亲在恶道里面受苦,所以阿罗汉是有入定、有出定。但是菩萨不需要这个,「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随时随地都在定中,没有所谓入定、出定,这是善取定相。他对这个定的境界也不执著,他不执著就『能生种种禅定』。菩萨如果执著了禅定他就不能生种种禅定,执著那种他只有一种,他不执著他就能生种种。凡夫观念当中有很重的执著习气,所以他执著一样他只有那一样。就好像我们的身体,如果我们执著这个身体是我,你执著它了,你只有这一个身体,你不能再有第二个身体;假如他不执著,把这个身体放下了,放下不是说身体不要,是心上不执著它,那么他能够得到种种身。菩萨能随类化身,所谓随类化身是什么?一切众生都是他的身,好像我钟茂森这个身体是我的身体,您的身体也是我的身体,他的身体也是我的身体,不仅是有情众生的身体是我的身体,无情众生,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一切的矿物、植物,统统是我的身体,这是种种身。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讲,只要你不执著,你把这一身舍掉,你得种种身,你把现前这个禅定的境界你放下,你不执著它,你就能生种种禅定。所以修学佛法最忌讳是执著,不仅世间法不执著,连佛法也不能执著。譬如说你修行,佛讲的种种的法门都是契合不同根性众生,我们学了之后就要了解,这些法门就好像药,帮众生治病的,他患了这个病,你用这个法门就能治好他,他患了那个病,你就用那个法门治好他,你不能够执著那个药,如果你执著药你就治不了病,你只有一种药,换一个病你就不能治,这是我们向菩萨学习的地方。

  『了了知定门』,「了了」是明了、清楚、通达,「知定门」,这是禅定的境界他都非常的明了,明了而又不执著,『善知入定,善知住定,善知出定』,这个「入、住、出」这是有相的修行,像刚才我们讲的阿罗汉他要入定,入定之后住在定中,他就能看到这定中的境界,然后再出定来跟光目女讲刚才在定中看到什么样境界,你看他有入、住、出这些阶段,这是有相。菩萨没有,没有才叫真善,对这些境界明明了了,但是绝对没有丝毫的执著。『於定不著不味』,「不著」是不贪著,「不味」也是不会去执著这样的一种禅味。四禅天、四空天的天人对於禅定的境界他执著,他享受著禅定的妙乐,他不能再往上提升。所以遇到什么样的境界我们都不能动心,譬如说我们念佛人,念佛人如果念到得到一点轻安,得到一点法喜,甚至有不可思议的感应,见到阿弥陀佛,见到莲池海会,见到这些境界应该用什么态度?不能去执著它,不能够把它放在心上,这是不著不味,这样你的功夫就能提升。如果你执著,不仅功夫不能再往上提,因为你著在那里,你停住不前,而且更有甚的,过分的执著和欢喜还可能会出现魔障。所以印光大师教导学人,不要有求感应的心,见到什么佛、光现前,见如不见,不著不味。我们看到净土宗的初祖慧远大师他传记上写的,一生他见了三次莲池海会,他都没跟别人说,一直到他往生的时候他才告诉大家这个境界又现前了,我这一生见到了三次。

  底下讲『不作依止』,这个「依」是依靠,「止」就是停住不前,对於禅定的境界我们不能够起这种执著的心而停住不前,在一切的境缘当中我们都要练习不动心。这些境缘有的是世间的,有的是修学佛法上面出现的,都要保持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你才能够通过种种的考试,最后考试圆满了你就成佛。所以我们的修行当中就是天天在接受考试,你看连得到禅定了,这个境界还是考试,考你还会不会动心,还会不会执著。这门学科真的是非常的容易学,为什么?考试的答案是千篇一律,考试题出的都不一样,种种的考试,境缘不一样,考题就不一样,但是答案都是同一个,标准答案,永远是同一个答案,就是不动心。你遇到什么考题都能够不动心,你就答案正确,你一动心答案就错了。所以这是什么?开卷考试,你是知道了答案,但是考题你还不知道,跟世间考试不一样,世间考试是你拿到考题,你知道考题,可是你不知道答案,你不知道答案正不正确,但是佛法里的考试是你不知道考题,但是答案你已经知道,就是不动心。你永远保持不动心,绝对正确,所有考题都答对了。但是这个难,凡夫都会著相,见到了考题他就动心,答案就答错。所以我们练习就练这个,於一切境缘中保持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永远正确,这是定根。

  下面讲『善知所缘,善知坏缘』,对於眼前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是缘,我们都能够保持不动心,都能够保持我们的智慧,观察眼前的一切人事物都是梦幻泡影,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善知」,能善知你就能够放下对这些人事物的妄想分别执著,你就得自在。『自在游戏诸禅定』,这里讲到的不仅是世间的万物,这个佛道上面的禅定境界你都能放下。所以这里所说的这个缘是指什么?禅定的这些形式。菩萨对禅定不执著形式,他没有入定、出定的这些形式,他时时刻刻都在定中,所以他「自在游戏诸禅定」,这是比喻他那种自在的样子,时时刻刻都在定中,这叫做『无缘定』,就是没有一定形式的禅定,常在定中,连游戏他都是禅定。我很有幸跟随师父上人学习多年,在国外的时候也常常跟师父去参加一些国际和平的聚会,团结宗教的这些活动。我们师父上人在新加坡的时候提倡设立多元宗教的温馨晚宴,新加坡做起来之后,在其他地方,在印尼、在马来西亚、在澳洲我们都有做。跟这些宗教一起活动,晚宴都是非常丰富,饭菜都是非常的精美,而且活动也是很多的这些娱乐的性质,真的是歌舞升平。这是什么?游戏逍遥。但是你看看师父上人在这些境界当中他是用善巧方便来提升其他宗教的传教士,逐渐逐渐让他们明了世界宗教是一家人,大家要相亲相爱、互相合作、互相信任,不能够互相批评、互相冲突,这是世界和平的关键。宗教能和平就能带动政党、种族、国家之间的和平,所以师父上人是为了世界和平,用这种善巧方便来做佛事。如果不了解师父的这种智慧,执著於佛法,就会起疑惑,觉得怎么师父上人用我们佛教人士的供养去给外道来去服务,支持他们,而且搞这么大的花销,他会起疑惑。这什么?他没有智慧,他不懂得菩萨善巧方便,他执著,执著什么?佛法,执著这里讲的禅定,他会生烦恼,一生烦恼禅定也没有了。我们师父在做这些团结宗教的活动当中你看他还是常在定中,我们跟在他身边看见他跟这些宗教领导人的会面的交谈,跟这些世界级的领袖们谈话,所谈的都是在启发他们觉悟。师父上人在这些游戏逍遥当中他没有失念,他没有失掉他的禅定,禅定是什么?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他没有失掉他的智慧,他没有失掉他的慈悲,念念都为了帮助苦难的众生,帮助这些领导人觉悟,他们觉悟了就能给世界带来和平。所以他的定真叫「无缘定」,他没有一定条件、没有一定形式,不是说你盘腿面壁入了定那叫禅定,那个定是太粗浅,我们师父这个定我们就看到,能够慢慢体会什么叫无住生心。

  『不随他语』,这是什么?不会被外道言论所迷惑、所影响。什么叫外道?是不是其他宗教叫外道?不是,这里讲外道是心外求法就叫外道。学佛的人如果心外求法那也是外道。什么叫心外求法?就举刚才的比喻,如果认为这是佛教的,那是其他宗教的,我们佛教的供养不能用於别的宗教的活动,只能用在佛教里面的活动,帮助社会,他们做他们的,我们只能做我们自己的,这就是外道。为什么这么说?心外求法。佛告诉我们「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整个宇宙都是我们真心变现的,哪一法离开我们自心?真心也是我们的本性,也叫佛性,哪一法离开我们的佛性?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哪一法不是佛法?如果你还认为这是佛法,那不是佛法,那就是迷惑颠倒,没有觉悟。没有觉悟你这个法也不是佛法,你手捧著《大方广佛华严经》,那个法对你来讲也不是佛法,也是外道。你真正觉悟了,哪一法不是佛法?你捧著外教的经典,拿著《圣经》,拿著《古兰经》,都是佛法。你请客吃饭,你办温馨晚宴,你歌舞升平,都是佛法,为什么?觉悟之法,觉悟众生。所以在这个境界里面你不会受外道这些言论影响,你内心里有了主宰,主宰就是定。『不专随禅定行,自在出入无碍,名为定根』,这是菩萨入定不著禅定的相,他没有一定的形式,不用一定的条件,随时随地都能入定,所以「自在出入无碍」,出定、入定无障碍。实在讲出和入是不二,他无所谓出定、入定,都在定中,这叫定根。

  第五条是讲慧根,我们看《大智度论》的经文:

  【慧根者。菩萨为尽苦。圣智慧成就。是智慧为离诸法。为涅盘。以智慧观一切三界无常。为三衰。三毒火所烧。观已。於三界中。智慧亦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一心为求佛法。如救头然。是菩萨智慧无能坏者。於三界无所依。於随意五欲中。心常离之。慧根力故。积聚无量功德。於诸法实相。利入无疑无难。於世间无忧。於涅盘无喜。得自在智慧故。名为慧根。】

  这是五根最后一条。菩萨是怎么修习慧根?慧是智慧。『菩萨为尽苦』,这是把一切苦放下。苦是因为有烦恼,是因为有迷惑才会有苦,如果把迷惑、烦恼都断尽这苦也就尽了。所以菩萨精进的修学就是断烦恼,什么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三大类。把见思烦恼断尽了你就出三界,你证得阿罗汉果,入四圣法界,所谓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圣法界。但是菩萨会不会满足於这四圣法界?不会,他继续努力精进断尘沙烦恼,尘沙烦恼是讲对一切事的分别,见思烦恼是对一切事物的执著,菩萨不仅放下执著,也放下分别,最后把无明烦恼也断尽,无明烦恼是妄想,这就超越四圣法界,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天台家称为成佛了,这叫分证即佛,这是真佛不是假佛,这时候苦才叫断尽。『圣智慧成就』,那你真正是圣人,佛法里标准的圣人是入一真法界才叫圣人。在这一真法界当中你就能够应一切众生的心想而现身救度,正所谓应以什么身得度你就可以现什么身而为说法,即使是现佛身你也可以做到,你在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刹土你能示现成佛来广度众生,这一真法界的菩萨,那叫大菩萨,菩萨摩诃萨。但是在一真法界里面还有一点点的无明习气,无明烦恼断尽了,还有一点习气在。古德比喻像酒瓶里面装了酒,你把它倒干净,擦得干干净净,你去闻一闻,那瓶子里还有酒味,确实酒是一滴都没有了,可是还有酒味,这就是习气,断尽了烦恼,还有点习气。习气怎么断除?没办法,你只能慢慢的靠时间去消磨,这酒瓶子你放上一个月,再闻闻,很淡,放两个月,再闻闻,就没了。所以菩萨在一真法界里面断这些无明习气是什么?是无功用道,他不能够起心动念要去断习气,一起心动念那又落入十法界里面,堕落了。他不会堕落,他是无心,那真的是无住。他的生心是什么?广度一切众生,通过广度一切众生来断除自己的无明习气,众生度尽了习气就除尽。最后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的生相无明烦恼,这是无明的习气,把这个都断尽了就成佛,那个佛是圆满佛,那是妙觉位。『是智慧为离诸法,为涅盘』,菩萨用智慧,在一切现象当中他能做到离相,即相离相,看到了一切现象,一切的生灭,他了知这一切现象本质、本性不生不灭,它是虚妄的现象,能够了知一切法是虚妄,这就是智慧。有智慧他就没有烦恼,没有烦恼的境界就叫涅盘。

  底下讲『以智慧观一切三界无常』,他看三界里面,三界讲的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讲到六道,六道里面的一切人事物、一切的境界都是无常,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这种现象我们明了,就不要在这些现象当中起情执,生老病死这是必然的规律,你的身体有生老病死,可是你要知道那身体不是我,如果你为了这个不是我的身体它的生老病死你起烦恼,那不就是太冤枉?要把它放下。这三界当中是因为有执著的烦恼变现出来,执著里面最深重的那是贪瞋痴,那是恶。所以「三衰、三毒」都是讲的贪瞋痴这些严重的烦恼,它像火一样烧坏三界。这是比喻什么?它煎熬著三界里面的众生。我们众生贪瞋痴都有,只是有的重一点,有的轻一点,只要有贪瞋痴那就受苦,就好像被火所烧。在三界当中如果烦恼轻,他可以生到人天善道,但是时间很短,相对来讲在三恶道的时间长。为什么?因为我们内心里的种子当中恶的种子多,贪瞋痴的习气重,所以常常会起贪瞋痴,因此常在三界当中受煎熬。菩萨看透了这一点,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断这个苦因,发心超越三界六道。

  『观已』,这是这样观察,『於三界中』,在这三界里面,『智慧亦不著一切三界』,他把这个烦恼转成智慧,没有任何执著,把烦恼转成『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空、无相、无作」这是比喻解脱门,就是一个房子里的三个门,你可以从任何一个门进入都一样。有的从空门进,空门是什么?观一切法空,你就放下了执著,你就不取相,你就不应有所作。你从无相入门,无相,一切法你能看到它是幻相,这是无相,你认识到无相你也就无作了。所以这三门,空、无相、无作,你从任何一门入都能入得进去,你都能够放下执著,得到解脱,超越三界。『一心为求佛法,如救头然』,菩萨保持永恒的上求佛道,下度众生的心,而且这个心很急切,就好像救头顶上燃起来的火一样,这样是表示他的急切,他渴求佛法的愿心。『是菩萨智慧无能坏者』,因为菩萨有高度的智慧,在三界当中无所依,无所依是不执著,一切都不执著,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这个功德是什么?普度众生。怎么普度?『随意五欲中』,他用五欲来度众生,这是佛法里讲的「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众生哪个不贪欲?他用五欲来勾引他,勾引进来之后再教导他,让他入佛的真实知见,他就能离欲了。菩萨在五欲当中,『心常离之』,他能离欲,他不受欲的污染,心总是保持清净。所以有这种慧根就能生慧力,他能『积聚无量功德』,在『诸法实相,利入无疑无难』,他在一切现象当中他能够见到真相,没有丝毫的疑惑,不会起妄想分别执著。『於世间无忧,於涅盘无喜』,这是他不住生死、也不住涅盘,他在生死当中是讲世间,他没有烦恼,证得涅盘他也不欢喜,就是不住涅盘,不起贪染心,生死、涅盘都放下,得自在智慧,这是菩萨的慧根。

  今天我们时间到了,我们就简单的把大乘佛法里面的菩萨五根介绍完毕,谢谢大家!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