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法修学纲领—三十七道品研习报告 - 钟茂森博士主讲
佛法修学纲领—三十七道品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十一集)  2009/5/26  中国晚晴轩  档名:52-329-0011

  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三十七道品。昨天我们讲到信根,信根在佛法修学里面是关键,我们的成就有多大取决於我们的信心,信心愈坚定我们的愿望才能愈恳切,成就才能愈大,如果我们对我们所修学的法门半信半疑,那我们也没有办法成就。净土宗里面非常强调信心,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里面明确的告诉我们,「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所以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关键还不是在你念佛有多少,关键是在於你是不是深信切愿,深信切愿这就是大菩提心。这个信心确实很难建立,这跟过去生中所修积的善根、福德、因缘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成就不是偶然的,也不是这一生一世的事情,是过去无量生中所修积的善根福德,这一生又遇到很好的机缘,所以就能够成就。这个机缘里头一个关键就是遇到善知识,对真正善知识的教诲深信不疑,能够依教奉行,真正由信而能够肯定,而能够欢喜接受,并且能够落实到自己的生活行持当中,这样的信就有根,有了根就能够生长,长什么?长道心、长菩提心。因为有了根,信是第一个根,进而就带起精进,这第二个根,他能够真信就能够真修,精进就是真修,进是讲进步,没有后退,精是讲精纯,讲他的进步是朝著纯一的方向。我们修学佛法能够做到专精必定能够进步,修学肯定能够成功,修学最怕是夹杂,跟随很多老师学习,学很多不同的法门,读很多不同的经论,学得很多、学得很乱,把我们的时间、精力都分散掉了,精神意志不集中就很难成就,所以精进是非常重要。

  五根里面的「进根」是讲的精进,前面四神足也有讲到精进,后面有讲到五力、有七觉支、还有八正道,都有精进,由此可知,同一个名词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解释。这里讲的根和底下讲的力这个精进是不一样的,程度上面有高低不同,所以三十七道品里面有七个科目,是循序渐进。在《阿弥陀经要解》里面我们看到蕅益大师解释进根,他是用《大智度论》里面的声闻法里面的五根来解释,它的经文是这样的,「行正道及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进根」。五根是要建立在前面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的基础上,没有前面三科良好的基础,我们哪里会有根?所以我们今天如果说功夫不得力,对於烦恼还不能够降伏得住,精神还是散乱,就要先从前面三科细细的去检点,把根扎好。这里讲到,行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要勤求不息,勤是勤奋,求是求学,不息是不休息、不疲厌。为什么他能够在学习上、修行上能够勤奋而不疲厌?因为他能得到法喜,法喜充满能生智慧,所以他的精神就提起来,我们讲人逢喜事精神爽,他有法喜就能够勇猛精进。

  在《教乘法数》里面讲到进根,说到是「信诸法故,倍策精进」,这说明精进之根建立在信根的基础上。我们要精进要对於这个方向要明了,精进是朝什么方向精进,世间人他也很精进,一天到晚也是勤求不息,干什么?追求名闻利养,追求五欲六尘的享受,这些东西都障碍了菩提大道。我们学佛要反其道而行之,精进什么?要在断恶修善上精进,要在看破放下上精进。看破是前面讲的四念处,这是智慧,明了世间苦、空、无常、无我,所以对这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贪著才能放得下,在一切的境界当中都能够放下分别执著、起心动念,顺境、逆境都不动心,在顺境里放下贪爱,在逆境里放下瞋恚。我们师父上人前几年在净宗学院举办的纪念韩故馆长的法会上写了一副对联,对联是写到,在顺境中放下贪爱,在逆境里放下瞋恚,业障就消除,福慧就全现。境界往往是跟我们的道心做为一种考验,我们不发心则已,一发心往往考验都会来了。譬如说你要是发心弘法利生,马上就有考验,什么考验?第一个考验,你能不能够放下世间的功名利禄,而能够全身心投入弘法利生的这个事业上来,这是第一个考验,你得过关。过了关以后,你走上这条路了,你讲得很好,大家恭敬你、赞叹你,第二关又来了,面对名闻利养你会不会起贪爱,你会不会自己觉得沾沾自喜,生起傲慢心,这是顺境上的考验。逆境上的考验,当你遇到障碍的时候,当你想学讲经遇不到机会的时候,遇不到善知识、遇不到好的道场,这个时候会不会退心,这是讲弘法的事业。护法的事业亦复如是,护法也有名闻利养,在名闻利养现前的时候能不能够保持谦卑、恭敬。护法这桩事业是佛菩萨的事业,如果不是佛力加持、龙天护佑,护法的事业很难做好。又譬如说,师父上人提倡养老育幼这个理念,我们发心护持老人家,老人家常常都有一些怪脾气,这是他一生的这种习气,甚至有时候我们好心为他,他不仅不领情,还会跟你赌气,这时候会不会起烦恼?会不会跟他计较?在这个境界现前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放得下?放下什么?放下我相、人相,不是我在护持老人,有这个相就会有烦恼,我护持某人,他受我的恩德,有这个人相也会有烦恼。应该以什么样的心对待?这个事情是我分内应该做的,现在有缘我就好好的做,尽心尽力而没有任何的希求心,这个希求,甚至连要希求他得以能够顺我们的意思、感恩我们这些希求都要放下,这心清净,做起事来就不会有烦恼。

  佛教我们断恶修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善,这个标准我们要搞清楚,然后我们才懂得朝著善的方向去精进。这个恶,凡是能增长我执、增长贪瞋痴慢的这就是恶,凡是利益众生的这就是善。纯是利人之心而毫无自己自利的念头,这是纯善无恶,我们朝这个方向去精进,这个方向非常正确,我们朝著这个方向走,必定能够走出六道轮回,走向西方净土。所以六道轮回是什么原因才有的?就是有严重的我相、我执,起心动念有个我,顺我的意思就欢喜,逆著我的意思就起烦恼。因此我们要精进要下功夫,我们师父上人也常常讲要改心,改心就是改变念头,过去我们起心动念总是有个我在,现在起心动念把我放下,只想为人,念头转过来,不为自己想,只为众生想,这一生脱离轮回就有指望。不过这个事情说来也难,为什么?因为无量劫来我这个念头根深蒂固,习气太深,想要我们这一生放下未必能放得下。那怎么办?是不是没有指望了?幸好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建立了西方极乐世界,纵然我们还有自私自利的念头,也能往生,但是这个自私自利只能朝一个方向,就是我念佛我要求往生,这个往生他还有为自己,这是有我。我没有忘掉能不能往生?你只要一心一意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依然能往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生凡圣同居土,因为你没有破我执,你还是凡夫,到了极乐世界你就生凡圣同居土,在那里去放下我执,把我执放下了你往生极乐世界就生方便有余土。所以净宗法门是特别法门,它出离三界不需要把我执断掉,这在其他的法门不可能的,你用其他的法门必须要把我执断了你才能出三界轮回,可是净土法门他只要把我执伏住就能往生,不要求你断。伏住是什么?你用阿弥陀佛佛号把这些其他念头统统压住、控制住,不让它起现行,这就是伏住。有没有根断?没有根断,但是确实是伏住。我们现在下功夫就是要伏烦恼,如果这个烦恼太重,自私自利习气太深,佛号都伏不住,这也就不能往生,所以往生还是有一定标准的。伏住该怎么伏?《金刚经》里讲「云何降伏其心」,你怎么降伏?什么心?自私自利的心,我们讲最粗的,怎么样降伏你自私自利的心?三十七道品里面它用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念处是看破,四正勤是断恶修善,四如意足是放下,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去使用,这样功夫就渐渐会得力,这才会有根,精进有了根你自然会加倍的用功。

  第三个讲「念根」,念是指我们的念头,念头要念什么?《要解》里面经文是这么说的,「念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更无他念,名念根」,这个念是念正道和助道。《教乘法数》里面讲的跟这个一样,说「於正助道,忆念不忘」,就是念念与正道和助道相应,能够忆念不忘,没有其他的念头,这念才有根。无论我们修学哪一个法门都有正修和助修,以净宗法门为例,正修就是信愿持名,这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二六时中佛号决定不间断,这是正修,助修就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对於正助双修古德也有一种说法,正修是执持名号,助修也是执持名号,正助不二。你想想,果然你一句佛号念到底,心里更无他念,你能够佛号忆念不忘,你这个断恶修善也就圆满了,这是正助双修圆成一体。我们初学的人听到这个话就很容易听错、解错,祖师大德说正助双修不二,念佛也是正修也是助修,我就专念阿弥陀佛就好了,我就不用去断恶修善了,我就不用积功累德了,结果起心动念还有自己,甚至烦恼还常常起现行,这样正助二法都没有修好,这是曲解了祖师意。所以正助真正圆融成一体是什么?恶全断尽,没有一个恶念夹杂进来,为什么?他念头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他一切都放下了,念佛是至善,他能够止於至善。由此可知,在我们还不能够达到二六时中佛号不间断的境界之前,断恶修善就不能舍弃。恶一定要从心地上去断,恶念不生,恶的行为自然就没有。善决定要修,修善是随缘修善,遇到有缘分了,我们必定是尽心尽力的把它做好,如果没有这个缘分,我们绝对不去攀求。这是念根。

  第四个讲「定根」,在《阿弥陀经要解》里面这个话它是这么说,「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名定根」,这跟《教乘法数》里讲的「摄心正助,相应不散」是一致的。不仅是净宗法门,任何一个法门都要修定,净宗法门的定叫做念佛三昧,其他的法门统统叫禅定。我们如何修定?首先我们的心要定在自己修学的法门上,绝不轻易改变。佛法里头法门很多,佛有八万四千法门,佛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所有的法门都是帮助我们成就菩提道的,我们自己要选择一个法门,契合自己的根性,然后真正做到「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心就定了。不能够老换题目,换题目他就没有根,定不下来,没有根植物也不能成长,也不能开花结果,我们没有定根怎么能够有所成就?所以修学最忌讳的是心浮动,在这山看那山高,门门都想学,结果门门通是门门松,他不能够真正扎下根。

  我们今天选择净土宗持名念佛法门,要在这一个法里头生根实在讲很不容易。为什么?这个法门修学方法很简单,你看就念一句阿弥陀佛,连不认识字的人他都可以念。有一定文化的,特别是学了一些教理的,对这个法门往往看不起,不愿意修学,或者修学之后往往又会转到其他法门上,这是什么?他道理还不完全明了,所以他定不到这个法门上。这个法门三根普被,上根、中根、下根都能修学,上至等觉菩萨,下至不认识字的、不懂教理的老太太,他们依然都能够成就。师父在讲经里面常常提到谛闲老和尚的徒弟锅漏匠,你看他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什么都不懂,但是他的心是定在这个佛号上,老实念,这样一老实念,他五根、五力都具足了,他信、进、念、定、慧都在这句佛号里头。他信,信老师的话,依教奉行,不打折扣,他就老实念,精进。他的老师教导他,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念,他就依教奉行,真是二六时中佛号不忘,忆念不忘,这是念根。他能够一心专注,念佛时候不夹杂任何妄想,这定根。念了三年站著往生,谛闲老和尚赞叹他说你的成就超过了名山宝刹的住持、方丈,这是慧。所以真正能够做到老实念佛,信、进、念、定、慧五根具足,五力也具足,五力就是有了根它就有力了。我们现在观察这个社会,看到这个社会里面大众想的、说的、做的是什么?不外乎就是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还了得,这样发展下去真的成为宗教里面讲的世界末日。我们在现前这样的社会里头,要想挽救社会,自己要做一个好榜样,把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都要舍掉,一心一意就是求生净土。在这世间如果还能够活一天,就只做一桩事情,护持正法久住,或是自己讲经说法,做弘法的工作,或者护持讲经说法,做护法的工作,断一切恶,行一切善,心就定在正道和助道当中,正道就是念念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念念不忘阿弥陀佛,助道是什么?助道是念念不忘苦难众生,为众生做好榜样,帮助他们觉悟,这是积功累德。

  所以心定了,定就自然有慧,因定生慧。底下就是讲「慧根」。在《阿弥陀经要解》里面经文是这样说的,「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观於苦等四谛,名慧根」。这个四谛,就是苦等四谛,这是讲到苦集灭道,这是四圣谛。苦、集是讲世间的因果,世间苦、空、无常,为什么有这种苦?就是因为有烦恼,烦恼是集,灭、道是出世间的因果,灭就是涅盘,完全脱离了烦恼的束缚,烦恼灭尽。如何能得到这个境界?要修道。所以慧根里面就是勤修佛法,佛法里面想要离苦断集就要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是助道,希望能够这一生得到真正的解脱,修道入灭,我们凡夫真正有把握的法门就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是正道。在《教乘法数》里面慧根它用八个字来解释,「以观自照,抉择分明」,解释得非常的好。这里最著重就是观字,刚才《要解》里那句经文是「观於苦等四谛」,苦集灭道,这是讲的观,这里面「以观自照」这也是讲观,佛法修行的纲领就在这个观字。这个观不仅是说我们六根接触六尘的境界叫观,眼看色这是眼观,耳闻声这是耳观,鼻嗅香是鼻观,这固然是观,佛法里讲的观,更重要的是离心意识观。所以佛法里面不讲研究,因为研究是没有离开心意识,眼见色就形成眼识,耳闻声就形成耳识,六根接触六尘就形成六识,这是什么?没有离开心意识。佛家主张用参究,参究是什么?不用心意识,为什么?心意识是虚妄的,不是真的,那叫妄心。用妄心决定不能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必定要用真心,真心就是离心意识。

  所以学佛何以能够修行证果?世间人何以又做不到?总的一句话,就是世间人错用了心。我们不知道用真心,去用妄心,妄心所集的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变成阿赖耶识的种子,意识是分别,末那是执著,八识里面第六、第七、第八这都是用妄心。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我们果然不用妄心用真心,也就是没有妄想,没有妄想就不用阿赖耶,没有分别就不用第六意识,没有执著就不用第七末那识。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主张用舍识用根,就是舍掉八识五十一心所,把这妄心舍掉,用六根里面的根性,六根根性就是真心,因为这根性里面没有分别执著。所以当我们的眼睛看外面的色,耳闻外面的声,用什么来闻?用什么来见?用见性见,用闻性闻,在接触外面境界的时候不起妄想分别执著,这就见到真相。你要是会用六根根性你就成佛了,成佛不再用心意识,没有八识五十一心所起的作用,他离开八识就入一真法界,《华严经》里面讲的华藏世界,《弥陀经》里讲的西方极乐世界,这些菩萨都是不用心意识,不用心意识这才叫观。

  我们修学得有次第,观有三个阶段,最初的功夫就是观照,观照没有离开心意识,它相当於净土宗里面的功夫成片,这个程度连执著都没放下。如果是在禅宗或者教下的法门里面这不能算成就,为什么?生死还没了,还在三界六道当中,可是净土宗里面你有这个功夫你就肯定往生,往生凡圣同居土。往生凡圣同居土也是出三界,这就是净宗法门不可思议殊胜的地方。观照怎么观?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你都能够觉察到自己这个念头是善还是恶,是自私自利还是大公无私,是想自己还是想众生,如果这个念头不对,立刻把它换过来,细腻的省察、检点、改过,这就是观照。净宗法门用的是念佛,从早到晚,心里只要一起念头,当下就要叫它消灭,一句佛号细密用功,不令间断,这是功夫成片。再往上升,这个境界就提升到照住,第二个阶段,照住是什么?你得定了。再提升,这功夫叫照见,照见就是明心见性。所以《心经》里面你看一开头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他照见,他真正入了一真法界。在净土法门里面,观照对应是功夫成片,照住对应是事一心不乱,照见是对应理一心不乱。你有观照的功夫,你功夫成片了,你就能够生凡圣同居土;你有照住的功夫,就是达到事一心,你就能生方便有余土;你有照见的功夫,就是你达到理一心,你生实报庄严土。所以净土法门里面所谓三根普被,就在於虽然我们这一生未必能达到照住、照见的功夫,但是能达到观照,也能够成就,这是讲观。教下里用止观,止就是定,观就是慧,五根里面最后这两条。所以我们下功夫,在定慧上去用功,定慧都可以归在这一句阿弥陀佛上。在二六时中假如我们念头起来了,不管它是善念、恶念,我们要学著立刻用一句阿弥陀佛压下去,真正这么下功夫,三年你的功夫决定成片。在《阿弥陀经》上讲,若一日、若二日至若七日,你的功夫就应该成片了。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上根之人,若一日就成片,下根之人,若七日就能成片,人家真正用功。我们自己为什么念佛念了,不要说七天了,七年都没有成就,原因在哪里?原因就在於放不下,心里没有定、没有慧。

  刚才我们用《教乘法数》里面的一句话来解释慧根,讲到「以观自照,抉择分明」,我们刚才把以观自照这个观字给大家做了一个报告。下面讲「抉择分明」,无论世出世间法,想要成就,都需要有智慧,这个智慧表现在抉择分明,就是你选择正确。首先我们要有智慧观察自己的根性,这是以观自照,其次就要依据自己的根性选择法门,这是抉择分明。选择法门之后才选择老师,这是有层次的,如果这个次序乱了,那也不会有成就。所以我们要用智慧去选择,我这一生要走哪一条路,这条路一定要走通。我们现在有没有能力抉择?我们没有明心见性,智慧未开,如果用自己的意思去选择,往往会错误。那要怎么办?我们应该听老祖宗古圣先贤的教诲,他们帮我们抉择。谚语里面有一句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老人是指谁?就是指古圣先贤,儒释道三家里面的圣人。如果学佛的人不听佛的话,学儒的人不相信孔子的话,学道的人不相信老庄的话,这就吃亏了。这个吃亏表现在什么?自己会有劫难,世间也会有劫难。所以这些古圣先贤的教诲是真实学问、真实智慧,它在中国传了几千年,如果不是真实的早就被淘汰掉,怎么可能传到今天?这是中国人的慧根之所依。我们能够依靠圣贤的教诲,随顺诸佛菩萨的教导,这就是抉择分明,决定不能随顺自己的妄想习气。像我们现在走路还不认识路,不懂得抉择,佛菩萨认识路,他们是过来人,他们在前面走,我们就跟在他们后头,这就对了。到什么时候自己认识路了,自己可以走了,就可以不必跟他走,你自己走的路决定也是跟佛菩萨走的路是一样的。这是从远的方面来讲,我们要随顺佛菩萨的教导,跟佛菩萨走。就近的来讲,我们跟著老师走,因为老师是学习圣贤教诲的,他是跟著佛菩萨走的,跟著古圣先贤走的,他也是走了几十年,他是过来人,我们跟著他也没有错。所以我们很有幸遇到师父上人,他在经教里下了五十多年的功夫,他给我们指的方向我们能够相信,绝对没有疑虑。选择契合自己根性的法门,选择老师、善知识,选择好了之后就一心一意走到底。

  这个五根,我们讲到信、进、念、定、慧,就像五层楼一样一层一层建起来的,慧根是第五层,是建立在前面第四层定根的基础上,定根建立在念根的基础上,最底下一层是什么?是信根,信根又如何建立?是在前面三科的基础上,前面三科总共十二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我们今天省察自己,信、进、念、定、慧都没有根,原因就在於我们没有认真的去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念处是看破,正勤是断恶修善,神足是放下,这里关键在於正勤,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就是我们真干,这样我们的信、进、念、定、慧才有根。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内容非常广泛,我们修学要抓住纲领,这个纲领我们师父上人已经给我们总结出来了,他提出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是净宗同学的助修,帮助我们信愿念佛,功夫得力。这五个科目,第一科是《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净业三福,三条总共十一句,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条落实在哪里?落实在三个根上,我们学《弟子规》就是落实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学《太上感应篇》就是落实慈心不杀,学《十善业道经》就是落实修十善业。我们天天来念,天天去反省,去对照改过,这是基础的基础。我们的五根信、进、念、定、慧,在三福第一条里面也能落实。譬如说你要落实弟子规,你得信弟子规,你相信弟子规是我们做人的根基,是成圣成贤的根基,你依著弟子规去修学,你必定能够把基础打好,将来成圣成贤,你不从这里下手这就难了。你信弟子规,然后你做弟子规,就是精进。我们看到胡小林居士他自己认认真真的在弟子规上去修学,一门深入,在弟子规上精进,他发现做弟子规真正能得到幸福快乐,这是如意。他念《弟子规》,这个念是什么?是摄持不忘,起心动念都跟弟子规相应,他的心定在弟子规上,定在弟子规上他就产生智慧,智慧是什么?他懂得抉择,遇到什么事情,公司发生了事情他就对照《弟子规》,他就有了办法,有了答案,他发现经营企业,所有的问题都能在《弟子规》里解决。所以你看信、进、念、定、慧就依《弟子规》也能够去落实,《太上感应篇》亦复如是,《十善业道经》亦复如是。真正你修学得力了,你有根了,有根就有力。这是讲净业三福第一条。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也是能够这样的去落实。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我们都要依著这样的教诲去认真的落实。

  净业三福之后我们师父提出「六和敬」,这第二个科目。六和敬,所谓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最重要、最根本的是第一条见和同解,就是我们对宇宙人生一切人事物的看法要相同。要相同,不能以我自己的看法加在别人身上,用自己的看法加在别人身上肯定不和,他肯定不服你。用什么做标准?用经论做标准,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遵守经典的教训,佛教我们做的事情,我们一定认真努力去做,佛禁止我们、不允许我们违犯的,我们就决定不违犯,所以念头、观照都以经论做为标准。学习净宗法门的同修就用一句阿弥陀佛把那些不善的、不应该起的念头打掉,对佛号是忆念不忘,自己没有自己的知见,没有知见你才能和,跟大众相处就能和睦,能够尊重别人,能够互相敬爱、互相合作、互相帮助,都为同一个事业—弘法利生。弘法利生这个事业不是靠一个人做的,是一个团队来去实现的,经上讲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就好像唱戏一样,唱戏有主角也要有配角,有一个角色唱不好,整台戏都唱差了。主角、配角是看缘分,假如他的缘分在此地成熟了,跟众生有缘,我们大家把他推出来,让他做主角,我们尽心尽力的去协助他。做主角的是佛,那些唱配角的也是佛。我们做凡夫最大的毛病就是自己争当主角,自己抢著当老大,看见别人唱主角就看不顺眼,就傲慢、就轻视、就嫉妒,有这种见解就会把和合的僧团给破坏。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当时示现,他做主角,他会下出家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古佛、大菩萨再来,大家合作唱好这一台戏。前台看起来好像有主角、有配角,在后台一看都是平等的,甚至可能唱主角的是唱配角的学生,大家在一起合作演好这一出戏,为了同一个目标—广利众生。所以唱配角的没有嫉妒心,随喜功德;唱主角的没有傲慢心,知道这个事业是大众一起来成就的,不是靠一个人。譬如说上台讲经说法的法师,他一个人上台,底下可能有很多一起工作配合他的这些义工,没有他们,讲经说法就不可能实现。所以真正有这种心,大家朝著同一个方向努力,跟著自己的缘分在自己的岗位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同样成就无量的功德,功德是平等的,没有彼此,没有厚薄。做到见和底下五和就容易了,所以见和是关键。

  再下来是我们修学的目标、方向,三学、六度、普贤十愿。三学是戒、定、慧,这是佛法修学的方向;六度是指菩萨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普贤十大愿王,这是菩萨最高修行的层次,最后导归极乐世界。所以师父上人提的这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做为助修,这是非常重要的行门,我们正修就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样我们的根才坚固。有了根就产生力,五根、五力,道业才能完成,如果我们的根不牢,道力就没有了,所以现在要多做扎根的教育。过去,我们从小扎根扎得不够,现在是亡羊补牢,但是只要认真努力,现在也为时不晚。这五根我们就简单的做了一次复讲,底下我想用师父上人在《十善业道经》里的讲解做一个小结。《十善业道经》经文是说到这五根,「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忘,寂然调顺,断诸烦恼」,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回顾。信根,这里讲深信坚固,我们在讲席当中特别举出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的六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自是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决定能成佛。信他是什么?他是老师、他是佛,佛虽然不在世间,但是留有经典在,所以我们读经如同见佛,展开经卷就好像亲聆佛的教诲。佛的这些教导字字句句都是我们自性性德的流露,它不是外面的,是我们本具的智慧德能,这本具的智慧德能是因为我们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不能证得,我们迷失了自性,所以我们要信他,随顺诸佛教诲就能够明心见性。信事、信理,这是讲到,这一对,事有理无,事上是幻有,可是它的理体是空寂,我们称为真空妙有,理是真空,事是妙有,真空不空,妙有非有,这是事实的真相。第三对讲信因、信果,因果这是世间、出世间永恒不变的真理。所以我们起心动念不能不注意,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善因必得善果,种恶因必得恶报,那起心动念就不能够造恶了,知道这一切法是心想生的。心想是因,所生的境界是果,那我们为什么不想佛?你想佛就能见佛,就能成佛,这是大因果,我们对此要深信坚固,信心决定不能动摇,信就有根了。

  第二个是精勤匪懈,这是进根。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精进?原因就在於我们烦恼习气太重,想要修善,恶习气障著我们,想要念佛,妄念纷飞。所以我们精进要从这三个根下手精进,真正做到断恶修善,心里纯净纯善,这就真精进。底下讲念根,常无迷忘,念这个字是上面一个今字,下面一个心字,就是今心是念,这是念的本义。凡夫常无迷忘的是什么?是我,是自己,自私自利常无迷忘,他已经形成坚固的我执,所以沉沦在六道里面出不来。现在佛教导我们,把我这个念换成佛这个念,你能常无迷忘阿弥陀佛你就成就了,你虽然我执没有根除,但是我执不起现行,念念想佛,你的心里就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就入你的心中,是心作佛就是心是佛。所以念佛堂是给什么人去成就的?给真正作佛的人成就的。宗门里面说道场是选佛场,净宗念佛堂是什么?成佛堂,你在这里面二六时中一句阿弥陀佛,决定不夹一个杂念,你就是念念在作佛。

  下面讲的寂然调顺,这是讲定根。定一般我们讲就是心里有主宰,这个主宰不是成见,某人成见很深,好像他不会被外界动摇,不是讲这个,成见是一种执著。他这个定是从信、进、念里面所生,所以他这个定叫正定,不是邪定。世间人成见很深的人好像很有定力,那是他固执己见,那个定是邪定,唯有正定才能建大功、立大业,利益一切众生。定的结果是什么?寂然,就是心地清净,妄念不生,清净心自然就会产生调顺的作用,调是自受用,顺是他受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教导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就是顺。顺是我们自己要做到寂然调这个功夫,你对外才能做到顺,如果我们还有妄想分别执著,身心就不寂然,就不调了,那怎么能够真正恒顺众生?恒顺众生是对外面一切境界都做到不分别、不执著,虽然能够跟一切众生相处,和光同尘,但是他内心里永远都是寂然不动,这是讲到定根。

  慧根这是断诸烦恼,我们有了智慧就能断诸烦恼,所谓烦恼轻、智慧长。智慧是由定而生,在世出世间一切现象都是我们念头产生的,正是《华严经》里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把念头放下了这一切现象就没有了,这时候你就是纯真无妄。有念头,不管这个念头是善的还是恶的,是正的还是邪的,都是妄念,念头放下了才是纯真。纯真你就入一真法界,你就做法身大士,那时候你才真正断诸烦恼。因此慧要有根,没有根断不了烦恼。有根再往上提升就有力,根的成长产生了力,然后就有五力。

  这是我们对以上我们所讲的五根做了一个小结,我们以上所采用的讲席的材料主要是根据《阿弥陀经要解》和《十善业道经》、《教乘法数》,这里面包括师父上人的讲解,我们进行复讲。在《大智度论》当中也讲到五根,它讲到大乘法里头的五根跟声闻乘的五根有不一样的讲法。《阿弥陀经要解》里所讲的这五根就根据声闻法的五根,但是它非常重要。大乘跟小乘有什么不同?不同就在於智慧不一样,大乘法是菩萨法,他们用般若智慧,他们的修行建立在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基础上。我们也把《大智度论》中的五根的经文我们摘录出来做一个简单的学习。我们来看经文:

  【云何为菩萨所行五根。】

  这是提起设问,菩萨所行五根是什么?这是大乘的五根。菩萨所行的五根跟声闻、小乘学人他所行的五根区别在於智慧不一样。我们看底下经文:

  【菩萨摩诃萨观五根。修五根。信根者。信一切法从因缘生。颠倒妄见心生。如旋火轮。如梦如幻。信诸法不净。无常。苦。无我。如病。如痈。如刺。灾变败坏。信诸法无所有。如空拳诳小儿。信诸法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无所从来。灭无所至。信诸法空。无相。无作。不生不灭。无信相无相。而信持戒。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得是信根故。不复退转。以信根为首。善住持戒。住持戒已。信心不动不转。一心信依业果报。离诸邪见。更不信余语。但受佛法。信众僧。住实道中。直心柔软能忍。通达无碍。不动不坏。得力自在。是名信根。】这是讲『菩萨摩诃萨』,这是大菩萨,他们所修习的五根。其中第一条『信根』,这个名目都是一样。这里讲『观五根、修五根』,这是什么?「观」是他的智慧,这个智慧是建立在前面讲的四念处的基础上,而且这四念处是大乘菩萨法的四念处,他修五根就是他的力行,他的解门、行门都同时达到很高的境界。第一个「信根」是怎么说法?信的是什么?第一条,『信一切法从因缘生』,一切法从『颠倒妄见心生』。在事上讲,宇宙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这是说到万物没有自性。为什么没有自性?因缘所生,它就是没有主宰,都是各种条件和合而成。在理上讲,一切万物、一切因缘都是我们妄念所生,「颠倒妄见心」就是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执著是最重的妄念,有执著就见到六道轮回,有分别就有四圣法界、有十法界,所以断了执著还没断分别,他是在四圣法界里面,没有超越十法界,把分别执著断了,妄想也破了,这就入一真法界。所以自己是什么样的心就变现什么的境界,就像作梦一样,梦境就是颠倒妄心所生的,这个心要是息灭了梦境也就没有了,所以说一切法是空相,这里讲「如旋火轮,如梦如幻」,这都是比喻空。空又不碍妙有,妙有是讲它现象真有,你真看到,但是虽然看到,它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说梦境,梦境当中你看到了,可是能得到吗?能保持住吗?你能去占有、能去支配它吗?不可以。所以要放下这些妄念,放下控制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妄念,知道那些东西跟事实不相应。这是信的第一条。

  第二条是『信诸法不净、无常、苦、无我』,这就是无常、苦、空、无我,这些都是前面四念处所讲到。『如病,如痈,如刺,灾变败坏』,这都是用比喻来说它不净、无常、苦、无我。不净「如痈」,痈是什么?就是身上的皮肤疮,疮病、脓病,看起来很恶心的;「如病」,这是苦;「如刺」,也是苦;「灾变败坏」,这是讲无常,一切法都有它的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我们能够明了的。为什么一切法无常?这个根本在於一切法是由我们的念头产生,念头是无常的,念念刹那生灭,没有停止的时候,没有保持不变的时候,一念接一念,它是无常的。所以万法,就是念头所生的幻影,它本质就是无常,如果在这无常当中执著了就生苦。菩萨用智慧观察,因为他能够观察到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他的信心坚固。这个信不是他听佛说的,佛这么说,我相信佛的人格,绝对不会打妄语欺骗我,这个信只能叫正信,不能叫真信,真信是要他自己入境界,他现前看到这个事实真相,他明了了,所以他的信心坚固不会动摇。

  底下讲『信诸法无所有』,这是一切的现相都是幻有,幻有是无所有,不是真的,如梦如幻。这里讲『如空拳诳小儿』,我们想像得出来,大人跟小孩玩游戏,拿著个拳头在他前面比划,跟他讲我这拳头里面有什么?这孩子在那猜,其实拳头里面什么都没有,空拳。可是小孩他的幻想,以为这个拳头里拿著糖果,拿著他喜爱的东西,他在那里要求,那是他纯粹是妄想。我们众生迷惑颠倒,以为我们现前看到的境界是真实的,那是自己以为,其实无所有。『信诸法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这是讲没有时间的限制,根本没有时间,时间在《百法明门》当中归纳成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是抽象的概念,不是真实的,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所以它『无所从来,灭无所至』。既然没有时间,就谈不上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无所从来」,就是一切的现象你找不到它最初开始的状态,这一切现象灭了之后也找不到它的去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一切现象都是你妄念生的,妄念是什么?你当下一念,这一念里面现出的宇宙。现象说生了,其实什么?它不是真生,它是念头所现的幻相,物质现象它灭了也不是真灭,是因为念头灭了,念头一灭一切现象就没有了,你说找它去哪里,那是一种妄想。

  我们明明看到一切现象有成住坏空,有所来、有所去,那是因为我们念头在相续,一念接著一念,停不下来,好像这些现象在相续的样子,这是我们被迷惑了,不知道那是假相。就好像我们看电影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到银幕上所现出来的这些影片的情节,是一张一张的电影底片排列起来,相续所产生的幻觉,你要看它的底片,一张接一张,个个不相同。这一张底片就好像我们一个念头,你把这个底片放映到银幕上,念头一生境界就生了,可是境界有没有真的生?没有,灯光一熄,底片换第二张,有没有真灭?也没有真灭,底片还好好的在那里。这是幻相的生灭,你知道本没有生灭,凡夫只看到相上,没有看到本体,所以被那个幻相、生灭给欺骗了。就好像我们看电影,眼睛被这银幕上的相给欺骗了,不晓得那个实质是一张一张底片在不断的更换。那是一秒钟换二十四张,你看我们都没有办法觉察,事实真相,我们念头生灭的速度有多快?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弹指就有三百二十万亿个念头,你怎么能够觉察出它是本来不生不灭的?只有菩萨摩诃萨他在甚深禅定当中观察到,所以他真正信了,他证实了这些宇宙人生真相,佛讲的没错。

  今天我们时间到了,我们就先学习到此地,明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