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法修学纲领—三十七道品研习报告 - 钟茂森博士主讲
佛法修学纲领—三十七道品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九集)  2009/5/24  中国晚晴轩  档名:52-329-0009

  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这是佛法修学里面的一个主纲领,它包括七科,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大分是七科,我们已经把前面两科学习完了,就是四念处和四正勤,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科:

  【四如意足。】

  『四如意足』也称为四神足,这个「足」是满足,就是真正究竟圆满,这个神足,神又称为思惟,世间人常常都是用来做为祝福的话,一般都说称心如意、如意吉祥。我们问,如何才能称为「如意」?在古代有一种器具叫做如意,你看如意它有的时候是用木头做的,有的时候是用玉做的,拿在手上头是朝著自己。这是什么意思?叫回首如意,就是我们如果能够回头这就如意了。无论你在社会上有多高的地位、多么大的财富,如果你不能够回头你就无法如意,你什么时候能够回头你就得到如意,就得到自在。所以三十七道品前面三科非常的重要,四念处是教导我们智慧,这是看破,四正勤教我们断恶修善,四神足就是教导我们放下,你能够放下你就能够自在。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有一句经文是讲到四神足,「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这句话是告诉我们,我们能够真正做到神足(就是如意足),自然就能够得到身心的快乐自在。我们每个人都想得到身心快乐自在,如何得到?今天我们来学习。四神足或者四如意足它有四条,第一是:

  【欲如意足。】

  欲望的『欲』。第二是:

  【进如意足。】

  『进』就是精进。第三是:

  【念如意足。】

  这个『念』是心念。

  【慧如意足。】

  就是第四个,是智慧的『慧』,也称为「思惟如意足」。我们一条一条的来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来落实这四如意足,我们才能得到如意。第一条讲到「欲如意足」,《教乘法数》里面注解很简单,它用四个字来注解这个欲,叫「希向慕乐」,希是希望,向是向往,慕是你心中所羡慕的,乐是你最喜欢,最引以为快乐的这些事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欲。一切众生他们都有种种的希求、种种的向往、种种的渴慕,假如心里面有这些希求、向往、渴慕,实际上这心里就是有没有放下的。如果希求、渴慕的是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那真的就是不自在,这些往往给我们带来痛苦。所以你看世间人有一种说法,说这个世界进步是靠什么力量来推动的?是靠人类的欲望,好像人如果没有欲望,这个世界就停滞不前,就回归到原始状态,甚至可能就是大家都处在愚昧无知、烦恼痛苦的状态之中。这个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我们看欲望,现在人欲望确实是比过去大了很多倍,科技、工商、经济也是确实比过去要发达很多倍,似乎他讲的也很有道理,所以社会进步这是科技、经济、物质上面的进步,可是你要看看它最后去向是在哪里。人有欲望肯定就有竞争,你也想要得到,我也想要得到,世界资源就这么少,不争就不行,就有竞争,竞争升级就变成斗争,斗争再升级就变成战争。而现在的战争都是用高科技生化核武,所以这个战争是没有输赢的,都是同归於尽的。因此欲望推动,我们这个世界走向何方?走向毁灭。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种种的迹象出现了,地球生态严重被破坏,什么原因?科技、经济这些进步带来的后果。所以社会不断的在竞争,人不断在追求欲望,实际上面临的灾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一生如果都活在欲望的追求当中,追求名利、追求财富,追求这些,自己给自己身心带来极大的压力,即使你真正命里有这些福报,你得到了,你享受起来,实在讲得不偿失。我们怎么样才能够得到自在?佛法告诉我们,你要是能够放下你就能够自在。所以欲如意足你怎么能得到?你把欲放下你就如意了。当年释迦牟尼佛就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你看他是太子出生,功名富贵那是到了人间的极至,将来他就是一国之主,真是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是他把这些富裕的生活,五欲的享受,统统放下,出家去过苦行僧的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托钵,托钵是我们讲去乞讨,一辈子都过著这样的生活,一直到他八十岁灭度,他都是在双树林间灭度的,我们讲死在野外。他一生没有财产、没有功名,什么都没有,可是你看他心地清净、身心自在,一点负担都没有,这个日子才叫做快乐的生活。人能够把一切都放下他就得到如意足了,足是满足,他的如意圆满了,换句话说,有一丝毫没放下这就有一丝毫不圆满。

  如意足又叫神足,这神也能称为神通,你神通都圆满,所以称为如意通,你都通了。实在讲这个神通是我们的本能,本来具足的,一丝毫没有欠缺。为什么它现在不能现前?佛告诉我们,我们本有六种神通,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和漏尽,这六种神通是我们本有的。但是我们现在天眼得不到,隔著这个墙,外面是什么看不清楚,甚至现在还得了近视眼,太远的距离都看不清楚,天耳本来是可以遍听十方,现在听力变成到这么可怜的地步。这些本有的神通德能为什么透不出来?原因是因为我们有障碍。什么障碍?佛在经里常讲的,妄想分别执著,这些东西把我们心性中的德能给障碍住,本来我们的智慧、相好、德能跟佛无二无别,完全相同,但是现在我们却变得这么可怜兮兮,所以这个妄想分别执著害了我们。而我们凡夫,不要讲妄想分别,那是比较高,就是执著,执著里面都执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些都是不好的东西,那是更加严重的执著。所以佛教我们觉悟,觉悟是什么?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求要求正觉、求觉悟,不是求世间这些欲望,那些东西是累赘,身外之物愈多愈是负担,日子愈来愈辛苦,所以何必要去自找苦吃!我们这一生非常的幸运,遇到了佛法,遇到了师父上人的教诲,总算能明白一点,没明白以前跟世间人一样,都是追求这些身外之物,追求这些名利、追求功名,我们是读书人,所谓追求功名,在现在讲是学位,学士、硕士、博士,整整二十年就是追求这些,这也是很辛苦。读了二十年书,还算读得快,拿到博士学位了,走上了教学的岗位,在大学里教书,又追求什么?名望,学术的地位,发表多少篇论文,在国际上拿到多少奖,能获得多少国家级的科研项目,能够得到同事们、同行们的瞩目赞叹,追求这些。为了一点点虚荣之心,付尽了辛苦,写一篇论文,从搜集数据,做实验,建模型,写初稿,十几次的改稿,到最后发表,至少一篇论文,头尾的时间要一到两年。写了几十篇论文,你看付出了多少的心血。这些论文为什么要这么辛苦的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自己追求名利的心,为了显示自己有才华、有能力,追求这些别人的赞叹、领导的赏识、媒体的表彰、学校的破格提升、涨工资,这些统统都是身外之物。所以在名利和傲慢心驱动下,人就成为了奴隶,很辛苦。现在辞职不干了,回头再想想过去的日子,很辛苦。这些世间的名利我们现在放下了,就得到一分的自在。

  现在我们跟随师父上人学习,学习经教、学习佛法。佛法里面有没有名利?依然也是有。如果自己没有警惕心,佛法里的名利比世间的名利更可怕,不仅让我们不得自在,而且会使我们堕落。我现在常常都在反省自己,刚刚初发心的时候,把教授的工作辞掉,跟师父上人学习经教,发愿弘法利生,这个心发得很真,可是出来弘法的时候必定会遇到名闻利养。师父也提醒我们,你讲得不好,没人喜欢听,那还没什么,假如你讲得好,大家喜欢听,你到四处去讲经、去弘法,你肯定会有很多名闻利养,大家的这种赞叹、欢呼、掌声、鲜花,甚至顶礼,很容易把头脑给冲昏。这时候如果自己觉得我讲得真不错,你看法缘这么殊胜,大家听了这么感动,生起了沾沾自喜之心,这时候名闻利养的心生起来之后就很危险。问问自己有没有?有!幸亏师父常常提醒我们,让我们意识到走这条路的危险性,而且师父给我们创造一个很好的条件,教我们在摄影棚里面练讲,不要出去外面讲,出去外面讲,名闻利养现前受不了,我们没这个功夫,没有这个定力,没有这个智慧,沉浸在这里面很容易堕落。当年悟达国师,他是七岁出家,十几岁就能上台讲经,而且能够在皇宫里面给皇帝、这些达官贵人来讲经,了不起,人家是十世高僧,但是受了皇帝的一个沉香宝座,一念名利之心生起来,觉得我自己不错了,傲慢,立即都损福遭报,膝盖上长了人面疮,过去的冤家,跟了他十世,都没找到机会,终於在这次他名利心一起来,护法神都走了,有机可乘。这个人面疮把他折磨得死去活来,幸好遇到迦诺迦尊者,为他这个冤家开解,解冤释结,把他说服了,度化了,这才离开他,用三昧水忏给他洗这个人面疮,才让他好过来。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有些寺院里面做的三昧水忏,就是来源於这个典故。悟达国师这样的大德,面对名闻利养现前,尚且禁受不住考验,我们这些初学者能不远离名闻利养吗?所以我在摄影棚里面练讲,这种方式非常的好。

  在古代,人没有成就之前是独善其身,自己隐居起来,认真的深入经藏,求开悟,开悟了以后,有这个能力,有这个定慧了,才出去弘法利生,那叫兼善天下。我们现在没到兼善天下的时候,不能出去,在摄影棚里讲,把它录下来上网,我们不接触外界,我们的习讲等於是自己的一个学习,为了讲就得认真学。所以这是一个最好的学习方式,对我来讲,如果不是用这个来给自己压力,恐怕自己没那么认真的学,现在为了要在摄影机前讲,留下光盘,就得认认真真的备课。讲了以后这些光盘放在网上,有缘的同修他们来看,这是一起共同学习。所以师父讲,在现在用科技,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可以兼得,这是我们今后要走的路子。在师父会下习讲,只要不是有任务,一般只是奉师命出访,在定下来的时候每天都能讲两个小时。这两年多来讲的内容也不少,习讲的小时数,自己统计了一下,都有八百多个小时。在摄影棚里面虽然不接触外界,是清净了很多,还有没有名闻利养的心?还有没有欲望?有。天天自我反省,发现心里头还是有这些名利心。如何见得?讲完以后还关注我讲完的光盘有没有按时上网,我现在讲了两年多,这么多的专题都放在网页上了,偶尔上网去看一看,自我欣赏一下,你看我讲的真不少,又关注哪些专题最受听众们的欢迎。这些心念,固然有想到为大众这方面,但是也夹杂著自己的名利,都有计较,我讲得好还是不好?大众对我喜欢不喜欢?我的法缘殊胜不殊胜?想到这些念头,这是佛法里面的欲望,有这些欲望就肯定有不自在,欲如意足就难以得到。

  所以现在我终於就明白了,为什么师父在讲经当中对我们单独的开示里面都有提到,他老人家很希望隐居起来闭关讲经。实际上他老人家这个定慧力,闭关和出去外面跟大众在一起和光同尘都是一样,但是他这么说是提醒我们后学,让我们觉悟真正要隐居的是我们。明白了以后,真正要把一切的欲望都要放下,世间名利固然要放下,佛法的名利也要放下,在一个地方安定下来,隐居起来不接触外界,一心就深入经教,天天习讲不断,相信有上十年的工夫必定能成就。这个信心不是盲目的自信,是看到从古至今的祖师大德都是从这里成就的,一生不离开讲台,一味的深入经教,这是后面讲到的精进,得定了,得定才能开智慧。所以现在的这个心态跟刚刚开始走上学习弘法的道路那个心态不一样,现在所希求的不是希望法缘殊胜,不是希望自己讲的经有多少人喜欢听,没有那个心了,希望什么?好好的隐居起来,没有听众没有关系,对著摄影机。这两年来已经很习惯单独对著摄影机讲课,一开始是不习惯,讲课起来好像怎么讲怎么不自在,面前没有听众,一个人讲,摄影机没有反应,讲的不知对方是什么样的一个接受程度,讲好笑的又听不到笑声,讲到感动的也没看人擦眼泪,现在这些念头都没有了,有这些念头夹杂在里头都不清净。就对著摄影机,真叫如入无人之境,慢慢的体会到了,习讲是讲给自己听,不是讲给别人听,这些经教都是教导自己的,所以习讲这就是修行。

  现在正好有一个因缘,是我的爷爷奶奶年纪很大,需要人照顾。我在十二年前曾经发过愿,要护持他们二老往生净土,现在他们身体也比较弱,爷爷九十一岁,奶奶八十八岁,所以我就发心照顾他。正好有几位志同道合的同修道友非常的护持,在一个很僻静的地方找了一栋房子,我们就住在里面闭门修学,一方面照顾爷爷奶奶,帮助他们念佛求生净土,另一方面自己还能够深入的学习经教,每天对著摄影机,我们临时搭了一个简易的摄影棚,习讲不断。我把这事情跟师父上人汇报,师父上人非常赞许,他跟我讲,只要习讲不断,最终必定能成就。他现在也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因为现在灾难层出不穷,需要大力的推广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以他跟我讲,你可以隐居为主,偶尔有缘的地方,很有必要的这些讲演活动,你可以出来,去给大家结结法缘。我就依教奉行,所以现在是避开一切的外缘,把一切世法、佛法的欲望都放下。师父上人给我今年讲习的任务,把「三十七道品」和《四书》讲解完,我们正朝著这方面努力。所以,师父常教导我们,要把我们的念头转过来,念念为众生造福,为社会造福,完全不要为自己,不要夹杂任何自己的私心在里头,那才能真正得到快乐,得到自在,为什么?因为有了自己这个念头就有得失,就有苦。失的时候固然是苦,得的时候也不快乐,这怎么说?得的时候常常忧虑不能保住,患得患失,还时刻要去追求,所以那个心是痛苦的。把念头转过来之后,只为众生不为自己,自己没有了,没有自己,做起事来,不管是弘法也好、护法也好,那就真正自在,为什么?事情成功了,大众有福,我们非常随喜,很高兴,如果事情失败了,缘分不具足,我们自己於心无愧,我们已经尽心尽力了,只是缘不具足,大众还没有这个福报,与我不相干,我在里面没有得失,所以真是心安理得,理得心安,这是欲如意足。你欲望放下了,才能真正得到自在。

  所以我们自己要求,求什么?就求成正觉,一切身心世界都要放下,能够放下必定得自在。放下之后怎么做?放下之后随缘过,哪里有缘我们就安住在哪里,没有计较,没有患得患失,一切随顺著因缘,而道心不变,所谓随缘不变。所以心里放下了,不是说这事相上统统都不做,事相上没有障碍,佛在《华严经》里告诉我们「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事实真相。障碍发生在什么地方?在我们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所以放下是放下这些,放下自己的欲望,放下自己的贪瞋痴慢的烦恼,事相上依然是认真努力的去修行、去用功。所以真正把这一切内心里有的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你就能得到佛菩萨的自在,自己的性德就能够圆满流露出来,这就是欲如意足。

  第二个是讲到「精进如意足」,我们的欲望放下了之后,刚才讲到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什么?更加的精进。《教乘法数》里面讲「精进无间』,间是间断,精进而没有间断。我们来解释一下精进这两个字,进就是进步,人不断的进步他才能得到自在快乐,如果人退步就懊丧,就会烦恼。所以《论语》里面你看第一句话孔老夫子就告诉我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悦就是自在快乐,这种快乐不是从外界那个五欲六尘刺激得来的快乐,而是他内心当中得到的法喜。怎么得到这个法喜?您能够学而时习,这就是法喜;学是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不学不可能的,因为古圣先贤的道理,我们这种根性的人不可能是生而知之,必定是要靠学而知之。学而知之,学了以后,关键是习,学了一点就落实一点,把所学的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你去练习著看破放下,你去练习著不起分别执著,这是习。学了之后你要真用,你要真干,那才能得到快乐。这快乐是怎么来的?你证实了古圣先贤教导的没有错。清凉大师在《华严经》注解里面讲到的信解行证,你对古圣先贤的教诲你信了,你能理解了,这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行,你把你信的、你解的变成你自己的日常生活,用在你的待人处事接物当中,这是行,你真用的话你就证实了佛在经里讲的没错,那时候就法喜了。所以你能够行你就天天进步;如果不肯行,光在经教上学,听经听得再多,书看得再多,不肯依教奉行,不肯去真做,得不到法喜,在待人处事接物当中还是原来的习气起用,还是贪瞋痴慢这些烦恼现行,怎么能得到快乐?所以这个进,关键是你要真干,听明白了一点就做一点,做了一点之后你能更明白一点,这就是所谓的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人的进步就是不断的看破放下,一直到最后圆满成佛为止,这是进步到了顶点,佛道无上。

  所以真精进,佛法的标准是什么?我们的心地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是慈悲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的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日益的加深,这就是进步;如果我们的心愈来愈不清净,愈来愈计较,愈来愈对物质上的享受要求,愈来愈产生分别执著,这就是退步。所以佛家讲的做功德,做功德不是说我们拿多少钱去行多少善,布施、救济贫苦,做这些慈善的事情,这要看有没有真功德。怎么看?看心是不是真清净,如果我们的心不清净,做了这些事没有功德,那只能够叫做福德。你做的事是有福,你布施行善肯定是有福报,但是你烦恼放不下,将来享福的时候你会有气,气是什么?烦恼,所以福气,你得的是福气。佛教我们修的是功德,功德是什么?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从哪里下功夫?是放下。首先从不善这里开始放下,断恶修善,这是前面讲的四正勤。用什么做标准?师父常讲的,用《弟子规》、用《太上感应篇》、用《十善业道经》这三个根做为标准,每天都反省检点,看看我这一天下来,对照这三个根有哪些犯了,犯了马上要忏悔,要改过,第二天不能再犯,从这里下手。

  所以忏悔的功夫非常重要,如果有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修能够在一起相互的忏悔,那是最殊胜的。我们过去在庐江的时候,这去年,师父上人让我带华严班,我们同学每天晚上都用半个小时来发露忏悔,内部关起门来,自己说自己今天犯了什么过失,犯了三个根哪一条,向大众发露。有这个忏悔的勇气就有改过的勇气,你能把这个过失忏悔出来,发露出来,你就是跟它远离了。你说过一遍,印象深了,第二次再遇到同样的情况,你犯错的机率就少了很多,即使是很深的习气,改的都很快。我们看到胡小林居士他这两年来修学进步相当神速,师父上人对他都很赞叹。他得力处在哪里?就是忏悔二字。他说自己的过失不要怕讲出来,讲出来让别人听到,愈多人听到愈好。所以他说他忏悔最喜欢是在大庭广众下,在讲演的时候,甚至上电视台来忏悔。深刻的忏悔之后就能把过失改掉,这是修行功夫得力的地方。

  忏悔是进步的基础,所谓进步就是改过,过能够愈来愈少这就是进步。古人讲「过则勿惮改」,就是有过失不要怕改。如果有了过失不肯改,不可能有进步。怎么样才能够改?你要忏悔。这个忏悔,首先我们自己要认识到自己的过失,认识自己的过失这叫开悟。开悟不是什么很玄的事情,你只要认识到自己错了你就叫开悟。认识错了之后就把它改过来这叫修行。所以古人常讲悟后起修,就是认识错误了,把错误改掉,这叫真忏悔。所以忏悔就是颜回所说的「不贰过」,你第一次有过,第二次不能再犯,就叫不贰过。忏悔有多种,刚才我们讲了胡小林居士用的方法是发露忏悔,这是过则不惮说,自己把自己的过失不要怕说出来,然后你才能过则不惮改。你说都不好意思说,我想你改肯定不得力,你的心不彻底。这个发露,对大众发露是一种,也有的,没有大众的时候,对佛前发露,向佛菩萨表白自己改过的决心。还有就是如果这个过失牵涉到其他人,对人不起,伤害了别人,让别人生烦恼,这时候怎么样?要向那个人发露,就是向他承认错误,向他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对不起他,以后再不犯了,这样向他承认错误的话,一方面自己改过,另一方面是把这个冤结给解开。所以忏悔有多种,在不同的因缘下面用不同的方式,但是同样是这个改过的决心。

  还有一种方法是什么?用念佛、用念经。当我们念佛、念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怎么今天念经的念头这么多,好像念著念著,自己都思想跑到九霄云外,嘴上还在念,但是已经心不在焉,这时候我们就要警觉,我们在念经的时候或者念佛的时候出现的这些念头,都是我们放不下的,这就是过失,凡是有放不下的我们都要放下,这叫改过。所以念佛帮助我们觉照,看到自己原来有这么多放不下,这是开悟,念佛能开悟。开悟之后怎么办?修行,怎么修?还是用念佛,用一句佛号把这些念头给压住,不要想这些念头,把念头转过来想佛。建立一个习惯,念头刚刚起来立即提起佛号,这种改过进步会很神速。为什么?了凡先生在自己写给儿子的四篇训导里面说到,改过有从事上改的,有从理上改的,有从心上改的,功夫不同,效验亦异。念佛是从心上改,你念头刚起的时候,立即用佛号给压住,念头能够控制得住,不让它相续不断,你就不会去犯这种过失,这用功是上乘功夫。果然这样努力修行念阿弥陀佛,不出三年你的功夫就成就了,至少能得到功夫成片。什么叫功夫成片?从早到晚一句佛号不会间断。到睡觉会不会间断?也不间断。睡觉怎么不间断?是的,睡觉不间断,就像我们呼吸,你白天清醒的时候你要呼吸,你晚上睡觉也要呼吸,呼吸有没有间断?没有间断,念佛也可以这样,白天清醒的时候也是念,晚上睡觉还是念,佛号不间断。

  再用功,就是再放下,你就再能进步,得到事一心不乱,这是上乘事一心不乱,在小乘来说这是证得阿罗汉果,到这个境界,也就是你能够出离三界,就在你现前父母所生身你就已经转凡成圣,阿罗汉就是圣人。而且你念佛不是小乘是大乘,在《华严经》里讲你是七信位的菩萨,这时候你的执著都彻底放下了,但是你还有妄想,这妄想是很细微的,还有分别。这个妄想分别也放下了,你就得理一心不乱,这个境界就是《华严经》里讲的法身大士,那是成佛的境界,把无明烦恼都破掉了,只剩下一点无明的习气,但是不妨碍,你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习气都破尽了,你就圆成无上佛果,这进步就到圆满了,这真正是足了,「进如意足」,你真的满足了,圆满了。所以这个进步来源是什么?不外乎就是改过而已。这个改过到什么时候为止?到成佛才为止,那时候是没有过失。即使是等觉菩萨,还尚有一品生相无明烦恼的习气没有断尽,这还算是一分过失,把这分过失都改掉才能圆满成佛。所以刚才讲的这个进是改过,我们现前下手处就是三个根,把三个根做成功过格,每天对照。在华严讲堂我们也是用这个功过格,《弟子规》一百一十三句,我们做成功过格的表,每天对照一下,错了、犯了的打一个×,算算一天有多少个×,《太上感应篇》也是这样犯了就打×。算一算这一天,刚开始检点,往往《弟子规》一百一十三条,恐怕四、五十条都会错,慢慢改,愈改错得愈少,这就是进步,从这里学起。如果不肯脚踏实地从这些基础来学起,这功夫很难长进,因为它底下没有根基,可能学了很多,学了很久,最后都是到了一个瓶颈上不去,原因就是这个地基不牢。所以我们现在重视在扎根。

  师父上人给我三年的时间让我扎根,从什么时候开始算?过去学的不算,正式拜师以后,二00六年底,辞掉职务了,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圣教以后,跟随师父,在师父会下学习,从这时候开始算。到现在还不到三年,两年半,都在学习基础的课程,围绕著三个根来学习。我们学习的方式主要是靠习讲,习讲的同时,讲给别人听就是讲给自己听,自度度他是不二,确实得到很大的利益。希望这三年真正能把根扎好,可以跟著师父学法。学法,师父是希望我学《华严》,为什么?《华严经》分量大,讲的理事、性相、因果非常圆满,对於那种妄想多的、疑问多的知识分子来讲是最好的教材。所以当年弘一大师劝导知识分子学习佛法,入门的经典是用《华严》。我们师父上人现在正在讲《华严》,讲到四千多个小时,时间有十多年,但是还没讲到一半,大概是讲到五分之一的样子,现在停下来专门讲《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这是唐朝贤首国师他学习《华严》的一个心得报告,可以说这是开启华严境界的一把钥匙。师父很慈悲,为我们学《华严》的学生讲解这篇《奥旨》,让我们先掌握开启《华严》大门的钥匙,然后再深入到《华严》,你才能够得心应手。所以我们现在还在扎根,老老实实,不能快,三年扎根,十年专修,这是师父给我们定的学习原则。所以要进步必须依教奉行。而这里讲到的精进,进步关键在於你能不能精,精是什么?纯而不杂,如果你不能够精纯,不能够专一,那学习很难成就。所以初学入手必须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我们师父上人反覆强调。深入到什么时候才算是合格?必须你把烦恼断尽,什么烦恼?三种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是常讲的妄想分别执著。见思烦恼是执著,尘沙烦恼是分别,无明烦恼是妄想,这些都得断尽,在《华严经》里面你是证得初住菩萨的果位,这时候你才可以出去广学多闻,遍访名师,为什么?你根本智得到了,底下是圆满你的后得智。

  所以《华严经》到末后我们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是广学多闻,他有五十三位善知识做老师,这些老师有示现善人、有示现恶人的,在家出家、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代表什么?代表我们的社会,换句话说,你走入社会你遇到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都是在学法,都是在圆满你的后得智,你的功夫可以不断的提升,最后圆证无上菩提,可是这个条件是什么?必须你得得到根本智,你得把烦恼断尽。所以善财童子没有出山之前他在文殊菩萨会下来学习,跟一个老师学,他没有去跟很多老师,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是什么?他出山以后,他已经在文殊菩萨会下成就了,断尽烦恼,成就根本智了,这时候出去外面是圆满后得智。所以在文殊会下是一门深入,出去外面才是广学多闻,这是精。

  跟一个老师学,学一个法门,学一部经,这是精,精纯到极处你用功你就进步,一直深入,最后你就通了,通到哪里?通到自性。那时候真是智慧开了,你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是初住菩萨。这是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一个最好的榜样。读《华严》也是师父上人给我们开解出来,如果不是这样开解,恐怕读也是当故事这么看看就算了,里头的深奥义理、启示看不出来。师父这样反覆强调,我们对这方面的警觉心、警惕的心就高了。我们是非常的感恩师父,师父是过来人,在经教上用功用了五十多年,所以他讲的这些都是真正的精髓的心得。我自己反省,我这个人毛病也是喜欢搞杂、搞多,有一点学习的能力,喜欢看书,也是喜欢广学多闻那种,所以从世间的工作退下来之后,当时真是有这些念头,想要深入儒释道三家的经典,样样都想涉猎,甚至还萌发要学习大经大论的念头,可能自己讲课,在大学里讲课讲过八年,有一点小小的口才,对一些经论好像也能够似懂非懂,所以自己就不自量力,样样都想学,还样样都想讲。心里有这样的念头外面就有这样的境界,真的有不少的居士同修大德,写信来的,或者当面启请的,要我讲这个讲那个。师父看出来我有问题,曾经就有一位大德居士,当著师父的面向师父请法,让我讲《无量寿经》,当时师父一口就拒绝,说他现在需要一门深入,师父非常的爱护我。后来师父就明确的指定,我将来就学《华严经》,这是一门深入就在这个法门上,这样把我的心就定下来了,其他的经典,再好,不要再去想,就定在一门上,长时薰修。《华严经》这是大经,恐怕用十年的工夫还不够,我看得用三十年,你看师父讲《华严》讲了十几年才讲了五分之一。这样定好,这一辈子如果定在一部经上,即使是我们根性再劣再钝,都是有成就的。因此现在立定决心,除了完成今年师父的任务,讲完「三十七道品」和《四书》以外,这是基础科目,属於扎根教育的范围,真正学法门就定在一部经上面,其他的这些邀请,或者是要求我讲什么专题、什么经典,除非是师父上人允许同意的,其他的我都不敢承接了。知道自己根性不够,定慧力很弱,假如还不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一辈子可能就空过了。

  所以四如意足里面讲到的头两条「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欲是什么?你要放下欲望,不仅世法的欲望要放下,佛法的欲望也要放下。想学这个,想学那个,什么都想学,这也是欲望,不知足,不知道一部经通了部部经都通,一个法门你学成就了,八万四千法门你都通达,为什么?都通到自性,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佛自性性德流露,你通到自性了你跟佛一样都通了。所以欲如意足教我们什么?知足,知足常乐,你就自在。知足的人才能够精进,你才能一门深入,你才真正尝到法喜,那个不亦悦乎你才能够知道,才能够证明,你真正快乐了,真正不亦悦乎,你肯定能够精进不止。为什么我们精进到最后堕落下来,退心了?就是因为没真正尝到法喜。学佛一开头是很难,万事开头难,学佛开头更难。难在哪?还没尝到法喜之前容易退心。这需要什么?有善知识的引导,有同修道友的提携,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能够让你在这里面精进,你果然精进了你就觉得乐趣无穷,欲罢不能,那时候你自己绝对不会退。

  所以师父教导我们入佛门怎么样入手?这个精进也要讲求方法。古人不是从听经、听讲入手的,而是从什么样的方式入手?是从读诵,就是学习经教的人从读诵入手。读诵一般时间是五年,五年学戒,这个戒是什么?老师的教诫,老师的教诫也是佛的教诫,老师是跟佛学的,传承佛法的,所以老师的教诫肯定跟佛的教诫是一致。这里不仅是包括我们说的五戒十善这三个根,这固然是教诫,这是基本要做到,还有广义的,老师教导你这个法门,教导你读这部经典,你就老老实实的学,老老实实的念,读经读上五年。这是什么?老师指导,看你的根性,你适合学习哪个法门,适合深入哪部经典,他会指定你,那你就听话。譬如说你学《华严》的,师父讲你就专念《华严》,这《华严经》至少念五年。《华严经》分量很长,有八十卷,再加上末后《普贤行愿品》四十卷,合在一起,去除一些重复的部分,总共九十九卷,叫「九九华严」,这是弘一大师当年把《华严》这样来会集。我们师父现在讲《华严》也是准备讲「九九华严」,开始用八十卷的《华严》,唐朝译的,然后接《四十华严》。这九十九卷分量这么大,五年我看不可能背下来,但是至少你能够念熟了。曾经我就跟师父请教过,我说一部《华严经》,我记得是一九九七年的时候,第一次在美国跟师父见面,那时打佛七,在达拉斯净宗学会,当时因为听经当中知道师父准备开讲《华严》,师父讲《华严》是一九九八年五月十八号开始讲的,一九九七年正在做准备,他希望收华严班的学生,我听了之后很向往,向师父表达自己愿意跟师父学习《华严》的心愿,这是十二年前。结果师父送了我一套《华严经》读本,跟我说你先把《华严经》能念,一生能念上一遍这就是了不起的功德。我就请教师父,这《华严经》从头到尾念一遍要多长时间?师父说如果你每天念八个小时,从头到尾至少得两个礼拜;换句话说,假如每天念两个小时,至少要八个礼拜,两个月,如果是每天念一个小时,要四个月。先是从读诵入手,把经读熟了,意思很容易契入,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能够容易起观照,再加上专心的听师父讲《华严》,明了这里面的义理,这是属於随文入观,在日常生活当中,因为你经文熟了你就能提得起来。

  所以古人学法从读诵经典入手,如果是专门想要深入净宗的,净土宗第一经是《无量寿经》,我们师父教导我们先把《无量寿经》念上三千遍,从读诵入手。这三千遍如果一天能念上三遍,你三年差不多就能念完。我知道有同修已经念了一万遍,这一万遍的《无量寿经》读下来这个心就定了,然后你去学法门那就容易开智慧,这是佛法讲的戒定慧三学。你遵依老师教诫,这是戒,你就得定,因定就开慧,智慧开了你学法门那才快。所以精进就很重要,定在一个法门上就容易心得定,如果专念阿弥陀佛的,这一句佛号要念到相应才能得力。念佛的功夫是更高,它的精进的程度愈深,这一部经,像《无量寿经》一万多字,阿弥陀佛就四个字,比那个更精。如果你果然能够把心定在这一句佛号上,定上三年,你决定能够成就,这个成就就是你这一生必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过去深圳的黄忠昌居士给我们做了一个最好的榜样,他是止语念佛,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这心就定在这上面,结果念了三年还不到,两年十个月,他预知时至往生了,才三十八岁,你看他有这样的成就。所以精进才能成就得快。

  精进如意足之后,第三个如意足叫『念如意足』,「念如意足」也叫心如意足,在《教乘法数》的注解里面称为「一心正住」,这个住就叫存心,就是我们的心应该住在哪里,存什么样的心。我们存什么样的心就得什么样的果报,通常讲佛存什么心?存平等心,菩萨存六度的心,声闻是住於四谛,缘觉住於十二因缘,存心不同他们得到的果报不一样,就是你的心住在何地你的成就不一样。刚才讲的是四圣法界,是圣贤的存心。六道凡夫里面,天人住十善,他真正十善做得很好,还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他住在这里。人住什么?住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道德仁义这上面,佛法用五戒来说明,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如果你这五戒做得不错,能够打上七、八十分,你这人身就能保得住。五戒也对应儒家讲的五常,所谓仁义礼智信,你看不杀生这是仁,仁爱,所以不伤害众生;不偷盗,这是义;不邪淫,这是礼;不妄语,这是信;不饮酒,这是智,饮酒伤智慧、乱性,所以不饮酒就是这个头脑保持清醒,不会沉迷於酒色财气当中,智慧。所以仁义礼智信这是做人的根本,如果这五常,佛法说的五戒没有,虽然我们现在还是人身,这心已经不是住在人道上了,心已经住在三恶道里头,俗话里面讲所谓衣冠禽兽,现前还是一个人身,穿著人的衣服,实际上已经是禽兽之心,将来必定堕三恶道。三恶道住哪里?住在贪瞋痴里头,贪感应饿鬼道,瞋感应地狱道,痴感应畜生道。所以我们的心住在哪里我们的果报不一样,这里最重要是「一心正住」,如果我们念念都搞贪瞋痴,就一心正住到三恶道里,这就不叫正住,这叫邪住,心住在恶道,将来必定在恶道受身。这里所谓一心正住是住在哪里?住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当中。所以我们想想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光阴,一弹指就过去了,为什么我们的心要去想贪瞋痴,起这些恶念?人身一失,到了恶道里面那是千百劫沉沦。所以起心动念我们要警觉,不要再搞自私自利,不要再搞贪瞋痴慢,搞人我是非,那个心是三恶道的心。假如我们的心是三恶道的心,即使学佛、念佛,将来还是要堕三恶道,这个佛菩萨也帮不上忙,为什么?一切法由心想生。正所谓心作心是,你这个心作什么,你就是什么,你作贪瞋痴,你就是三恶道的众生。为什么不作佛?你能念佛,你就是在作佛,你作佛就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观无量寿佛经》里告诉我们的原理。

  所以这里面讲的念如意足,这是念头你住在哪你才能得如意,如意刚才讲了你回头,原来这个念头是搞贪瞋痴,要从这里回头,回归到清净平等觉上,原来这些念头充满了妄想分别执著,这是变现十法界、变现六道,你从这里回头,回归到清净平等觉上,你才能够得到如意。入手之处,最重要的就是从断恶修善开始,一心正住就是从一心向善开始。《十善业道经》里面教导我们,这是什么?菩萨的学处,经上讲「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这一法是什么?就是十善业道,身不做杀生、偷盗、邪淫,口不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不起贪、瞋、痴,这十善。而告诉我们要「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是我们的念应该住的地方,住在哪?住在十善业道,而且念念让十善业增长,这就是四正勤。不容毫分的不善夹杂在我们的心念当中,这一丝毫不善夹杂进来就把我们的心给污染,心就不得其正。所以一心正住就是心里纯净纯善。

  功夫提升那就不仅是要放下恶,还要把善也要放下,如果执著善,还是在凡夫位。所以《金刚经》告诉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心正住,到底心应该住在哪?应无所住,你有所住就不叫正住,要无所住才叫做正住,也就是心不动了,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样才叫无所住。无所住之后还得生其心,生什么心?生广度一切众生的心,生圆满无上菩提的心。所以对什么都不执著,不仅世法不执著,佛法也不能执著。《金刚经》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个法就是讲佛法,佛法尚且不能够执著,更何况非法?非法是讲世间法,这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更要舍掉,先得舍那个。佛法都是方便法,佛讲经说法都是方便,度化众生用的,《金刚经》比喻,就像渡我们过河的船,佛法像船一样,渡我们过河的,过到涅盘彼岸,你过了河就得放下,把船得放下,不能把船背著走。佛法就是这样,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心里面真正干干净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心地是清净的,心里清清净净,但是又能够生起广度众生的大慈大悲,无住和生心是一不是二,真心现前了。真心到底是什么样子?古人讲「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个寂就是无住,照就是生心,所谓寂照双融。我们凡夫很难入这个境界,我们凡夫,你让我无住就不能生心,让我生心就肯定有住,总离不开妄想分别执著。如何契入这个境界?净土宗里面有一个绝妙的法门,教你念一句阿弥陀佛,你只要老实念就能契入,念到一心不乱这就是一心正住。

  所以当我们念佛的时候,最关键是老实,老实里面没有疑惑、也没有夹杂、没有间断。《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教给我们一个纲领,叫做「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给摄住,我们现在话讲聚精会神,全神贯注,这是一心,净念相继这是正住,净念是阿弥陀佛的佛号一句接一句这么往下念,这就是一心正住。所以能够老实念佛这就是念如意足,这个法门太妙了,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不管你有没有文化,不管你学佛学多少年,你只要老实念你就能够得到。所以你看看很多这些老太婆,她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她念一句佛号念得法喜充满,功夫很得力,甚至到最后预知时至自在往生,她用什么功夫?就是老实念佛,她没有怀疑,对於阿弥陀佛没有怀疑,对自己也没有怀疑,相信阿弥陀佛肯定会来接我,也不管阿弥陀佛什么时候来,她就信定了阿弥陀佛,等著阿弥陀佛来,心里一无所求,发愿往生,愿很坚固,九牛都拉不回来,真是身心世界都放下,信愿坚固,一心念佛,她得念如意足,这一生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明天我们还有一个「慧如意足」。今天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