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纲领—三十七道品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八集) 2009/5/21 中国晚晴轩 档名:52-329-0008
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三十七道品。昨天我们学习到《大智度论》里面大乘菩萨的四念处,还没有讲完,把前面三个「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学习了,底下还有一个「法念处」。我们来看经文:
【菩萨云何观法念处。观一切法。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过去。未来。现在世中。但从因缘和合妄见生。无有实定。无有是法。是谁法。诸法中法相不可得。亦无法若合若散。一切法无所有如虚空。一切法虚诳如幻。诸法性净。不相污染。诸法无所受。诸受无所有故。诸法无所知。心心数法虚诳故。如是观时。不见有法。若一相。若异相。观一切法空无我。】
先看到这里。这一段讲到的理很深,是讲菩萨如何修习『法念处』,这个「法」用我们现在话来讲就是宇宙的现象,法念处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正确的宇宙观,我们应该存著什么样的正确的观念?这里讲到『观一切法』,对一切的现象我们要作如是观察,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也就是说它没有方所,这个内、外、中间是一种空间的概念,因为有空间才会有内外,或者是中间,或者是东南西北,假如空间不存在,讲内、外、中间也就没有意义。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万事万物,小至这些分子、原子、粒子,大至星球、星系、星云,好像都有空间,都有大小,都有方所,都有内外,为什么佛在这里讲「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为什么说没有空间?佛告诉我们,空间实际上就是我们的一个妄念,真实里头没有空间,没有空间就没有内外、没有大小。所以佛给我们讲大小不二,给我们讲「芥子纳须弥」,芥子是芥菜子,须弥是须弥山,芥菜子这么小,怎么能把须弥山容纳到里面去?如果有大小那是肯定容纳不下的,不可能的。佛告诉我们,不仅空间是人的妄念,连时间也都是人的妄念。所以这里讲『不过去、未来、现在世中』,也就是没有「过去、未来、现在」这些时间概念,没有这些真实的时间。所以时空全都是我们妄想分别执著里面所变现的东西,你只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见到性,这些相有没有障碍?有内、有外,内就不是外,外就不是内,这是障碍,是过去就不是未来,是现在也不是过去,这都是障碍,这些障碍都是我们自己妄想分别执著,把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放下,障碍统统没有了,时空也没有了,你就入无障碍的法界,那时候你才是见到一切法的真相。
所以一切法真相到底是什么?从事上讲是从因缘和合,我们见到的事物真有,那是怎么来的?因缘和合,是一种因果的相续。从理上讲它是什么?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识就是妄见,我们的真心里头本来无一物,本自清净,只要有妄念生了就有这种宇宙的现象产生,这叫唯识所变,看我们这个识到底是什么识,我们这个念是什么念,如果是善念,就变现善的法界,如果是恶念,就变现恶的法界。所以当我们起贪瞋痴的时候,虽然看起来现在还是人身,还在人道里面,可是已经堕入了三途当中,因为自己的境界由自己的妄见生、妄念生。
宇宙的现象『无有实定』,「无有实」就是不是实在的,是虚幻的,也是不定的,不定是无常的。为什么是无常的?佛告诉我们,因为我们的念头是无常的,这念头是刹那刹那在生灭。所以我们的法界是念头生的,它也是刹那刹那在生灭,哪能有一定?所以要转我们的法界从哪儿转?从我们的念头转,念头一转境界跟著就转,同时转,一念善你就在天堂,一念恶你就在地狱,哪有一定?明朝的了凡先生告诉我们,「命自我作,福自己求」,这是教导我们改造命运的原理,命由心作,也要由心改。佛在这里给我们讲到的理更加彻底,你的命运就是你的念头在相续产生的,也就是你现前的宇宙,你的所有的境界,人、事、物统统是你这念头中变现的,所以要改造他们从念头上改,一改一切都改了,而且当下就改。改造命运了凡先生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俞净意公用了三年的时间,在理上讲不用那么长,一念之间就改了。我们如果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的当下你心清净了,你的国土就清净,所以你当下便就在极乐世界当中。所以法界都能改,有什么不能改?无有实定,这就是真正的原理。如果实在的,如果是定的,你怎么可能改?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改造命运有信心,我们往生净土也有信心,为什么?这都是我们自己的念头决定的。
『无有是法,是谁法』,这是讲现象是根本没有的,它没有主宰的,它是空的、是无我的。为什么说它是空?因为它是念头变现的,念头不是实体,当然它所变现的境界更不是实体,变现出来的万法,因缘和合,它没有自性,没有「是谁法」。底下讲『诸法中法相不可得』,我们看到了这一切的现象,明明看到了,为什么说「不可得」?这里讲的不可得是你没有办法控制它、占有它,因为这些法相都是我们自己念头刹那刹那生灭相续产生的幻相,而且它生灭的速度极快。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我们如果弹得快,一秒钟能弹四下,也就是一秒钟有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生灭。所以这个法相你怎么能可得?你怎么可能占有、怎么能控制?所以有控制、占有的这个念头这是愚痴,不了解事实真相。这些法,这些现象,包括人、包括事、包括物,它有因缘的聚散,『若合若散』,这是在现象上看确实也看到了,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这都是因缘聚散。当你了解这些聚散实际上就是自己念头在刹那刹那生灭产生的这种幻觉,像人作梦一样,梦中的境界是有合有散、有生有灭,但是梦里的境界哪是真的?所以这些合散、生灭当然也不是真的,因此讲『无法若合若散』。讲到合散那是讲到相上,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讲它的聚散、生灭没有意义。
『一切法无所有如虚空』,这前面我们讲的很多,既然「无所有」,我们怎么能占有它?既然「如虚空」,我们怎么能控制它?所以学佛要先把控制占有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念头放下,知道这个念头是错误的,是不符合事实真相,『一切法虚诳如幻』。我们师父讲经当中常用万花筒来做比喻,比喻这种「虚诳如幻」的现象。你看万花筒,如果你打开盖子看里面的装置,是三片玻璃片,里头放点纸的碎片,五彩的碎片。你如果是对著光看里面,就看到五彩斑斓,各种各样的花纹都会出现。可是这些花纹是真有吗?不是,它是虚诳的,它不是真的。当我们转动万花筒的时候,就看到这些花纹在不断的呈现出千变万化的这种现象。孩子看的不亦乐乎,看了很久都舍不得放下,完全就迷在里头。他看到这么多的现象,没有一个现象是相同的,不断的转动万花筒,它呈现的花纹各种各样,形形色色,这些都是什么?虚诳如幻,幻相,你去找花纹找不到。用这个比喻我们就能了解,我们现前的宇宙就是这样,林林总总万千的现象,完全是我们念头在不断的生灭,产生的幻相。凡夫迷在这个幻相里,就像小孩迷在万花筒里头,不了解这些现象是虚幻不实的。不仅是迷失了真相,而且凡夫在这现象当中他会起分别执著,还会起贪瞋痴慢,起控制占有这些烦恼,就产生了业,业将来会有果报,就会受苦,轮回就是这样产生的,惑业苦。但是凡夫始终不明了事实真相,始终不肯放下分别执著,所以念念都是在相续。什么念头在相续?妄想分别执著在相续,停不下来,所以业因果报也就一直在相续不断,他的受苦也就一直相续不断,什么时候突然觉悟,念头戛然而止,就不再相续。
放下念头,这大千世界、宇宙万有一时顿灭,这时候自性就现前,你能看到『诸法性净,不相污染』,你在诸法,就是一切现相当中,你见到性了,你发现原来自性本自清净,这些现相根本没有污染到我们的自性,自性始终没有动摇过,我们的念头虽然在动,自性没有动,这些现相虽然有生灭,自性没有生灭,本不生灭。一切众生,包括我们有情众生,也包括无情众生,都本自具足这个自性,换句话说,自性是遍一切处的,遍一切人、遍一切事、遍一切物、遍一切处,本自具足。当我们念头一动,自性它就起作用,这个作用是能生万法。能生万法,万法会不会污染自性?没有污染自性,也没有动摇自性。这是六祖惠能大师开悟之后告诉我们这个真相,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要去证入这种境界,这个证是你去证实佛和祖师所说的确实如此。
『诸法无所受』,这个「受」是感受,一切的众生他们的感受其实是什么?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完全是有妄想分别执著的时候才会出现。你问这个感受到底有没有?没有,『诸受无所有』。前面我们讲到受念处那里已经分析过,你从理上去思惟,这个受是过去的受?还是未来的受?还是现在的受?譬如说你烦恼的时候一下想不通,想到某人对我怎么这么不好,很气。这是感受,这个感受你仔细观察观察,肯定不是过去的感受,也不是未来的感受,过去和未来,过去已灭,未来未至,应该是现前的感受。可是现前这个感受是什么?是刹那刹那在生灭的念头在起作用,只是你这个念头不肯放下,所以让这个念头相续,让你的感受在相续。你仔细去一观察,那个能受的念头,你还没有觉察到,它已经灭掉了,生灭太快。所以那个念头也是不能够停住,所以那个受哪里是真有?念头一止,实际上什么感受都没有,你才知道受是妄,是虚幻的。
『诸法无所知』,这是讲宇宙一切的众生,众生是众缘和合生起的这种现象,包括有情和无情。无情,我们说无情的生命,山河大地、矿物、植物,它无所知,它没有知觉,你可能勉强能够接受,有情生命怎么能说没有知觉?这里讲它「无所知」是因为什么?这个念头,谁的念头?我们自己的念头,念头生灭速度太快,这里讲『心心数法虚诳』。诸法是由念头产生的,念头相续不断,而且刹那生灭,容不得你去知觉,这里讲的知觉是指我们用分别执著所获得的知觉。所以你才晓得分别执著这些念头它根本也是不可得。当年禅宗的二祖慧可大师向达摩祖师求法,跪在雪地里,非常的诚心,跪到雪都没过膝盖,达摩祖师不理他。结果慧可大师拿著戒刀把自己的一只手臂砍下来,用这个手臂供养达摩祖师,鲜血把旁边的雪地都染红了。达摩祖师问他,你何苦来?慧可大师说:「我心不安。」结果达摩祖师伸出一只手跟他讲:「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慧可大师回头去找,我这个心在哪?我这个心,就是念头,这个妄想,这个分别,这个执著,这种知觉,这种感受,你回头去找在哪里?一回头找,找来找去找不到。为什么?那叫妄念,念头都是妄念,所谓妄就是不真实,你怎么能找到?回头跟达摩祖师说:「觅心了不可得。」我的心找不到。然后达摩祖师跟他讲了一句:「吾与汝安心竟。」说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言下慧可大师就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做了禅宗二祖。所以这些心,这个心不是讲真心,是讲我们的妄心,虚诳的,不是真实,你回头去找它找不到,你当下放下了你就当下证得自性,你就回归本来面目。
菩萨是用这样的一种智慧,他如此去观察宇宙,所以他『不见有法』。念头一放下,就是永嘉大师讲的「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个觉悟是什么?放下妄念。「不见有法」,就是宇宙万有现象统统都没有实有,也不见有『一相』、有『异相』,这是《中观论》里讲的「不一不异」,这个异是多,也不能说这宇宙万有是一,也不能说它是多,一多都是落二边,二边放下这就见到性。所以他看到『一切法』,这一切现相,见到了『空』,这个「空」不是什么都没有,是见到这一切的现相如梦如幻,像万花筒里的这些花纹,看上去有,实际上没有,这是空,是『无我』,「无我」是没有自性,没有自体,它不能做主宰。这是观宇宙的现象正确的观念,这叫法念处。底下经文又说,我们来看经文:
【是时作是念。一切诸法因缘生故。无有自性。是为实空。实空故无有相。无有相故无作。无作故不见法若生若灭。住是智慧中。入无生法忍门。尔时虽观诸法生灭。亦入无相门。何以故。一切法离诸相。智者之所解。如是观时。系心缘中。随顺诸法相。不念身。受。心。法。知是四法无处所。】
先看到这里。菩萨作如是的观察,提起正念,这是用什么?用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观照宇宙一切现相的本质,这叫实智。他看到什么?『一切诸法』,就是一切的现相,『因缘』所生,既然是因缘所生就是没有『自性』。好比一张桌子,它由很多的这些木材组成,用钉子钉起来,加以人工,这就形成桌子。桌子有没有「自性」?没有,因缘所生。这些木板、钉子、人工合成起来就成为一个桌子,把它分解了就不成桌子,所以哪有真的桌子?所以一切现相都是『实空』。桌子是「实空」的,这个桌子是个假名,只是把这个因缘假合之体命一个名字叫桌子,实际上没有一个真的东西叫桌子,因缘所生。所以这里叫做实空。你见一切法为空,你就不会去执著它。
『空故无有相』,所以这个桌子的相我们看到的,它这个相是不是一个真的相?不是,是个虚幻的相,是一个因缘合成之后暂时的相。『无有相故无作』,这个「作」是造作,从这里你渐渐去悟入,谁是桌子的主宰,你一看没有,它是无作,无作就是它没有主宰,实际上因缘和合之后你再看它的实相,实际上这些因缘全都是妄念所生,既然是妄念所生,这些现相本来都是空,本来就无有相,本来也无有造作,所以你这样无作,空、无相、无作,你才见到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什么?不生不灭。木板合成桌子,不能说桌子生了,为什么?因为如果说桌子真生了,这个桌子它就会有自己的自性,有自己的主宰,它没有,分解之后桌子就没了。不仅是说分解之后没了,当下这桌子也是没有的,这叫无相。所以分解了不能说灭,只能说是因缘散了。没有一个实体的东西在生灭,况且这个东西,包括这些因缘,统统都是妄念所现的境界,哪里有什么真实的生灭?你就看到诸法实相,心就定了,不会被境界所动摇。看到的一切现象,因缘聚散,花开花落,月亮的阴晴圆缺,人间的悲欢离合,你都不会动心,知道那都是幻相,你住在智慧当中,『入无生法忍门』,这叫「无生法忍」。
无生是什么?见一切法无生,无生当然也就无灭,你见到不生不灭的境界,一切法不生不灭,你的念头当然也就放下,你也不生不灭。你在一切境界当中你都能保持念头不动,不受它影响,你就真的入了门。问题是我们见到这些境界现前的时候能不能忍得住?忍住什么?不生念头。见到好的境界能不能忍住不生贪爱?见到不好的逆境能不能忍住不生情绪、不生瞋恚?从这里学习起,先忍住我们不要生这些执著,进而提升不生分别,再进而提升不起念头,当你不起念头的时候你就能入无生法忍。但是入手处,我们从最粗的烦恼开始断起,断我们的执著。菩萨入无生法忍,忍住念头不动,他观察诸法实相他就不是用妄识,不是用妄想分别执著,他是用他的真心、用他的自性。观是什么?是照见,看得清清楚楚,但是念头不动,就好像镜子照一切万物,照的是清清楚楚,可是镜子自己有没有念头,有没有分别这个人长得很美,那个人长得那么丑?它没有这样分别,更没有执著,见到这个美人就贪爱,多照一点,见到个丑陋的,不好,不要照他,执著,镜子不会这么做。菩萨的心就如同镜子一样。
『观诸法生灭』,还是『入无相门』,「无相门」就是无生法忍,他忍住自己不起妄想分别执著,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是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我们现在明了事实真相就要真修,修什么?忍住,不论见什么境界,忍住不动心,渐渐用功,你就必定能入无相门,无生法忍,那时候境界再动摇也动不了你的心。为什么?『何以故?一切法离诸相,智者之所解』,「智者」就是菩萨,有智慧的人,这是般若智慧,他明了一切法实无有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为什么要在这些幻相当中去起心动念、去分别执著?你看这就是智慧,这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去练习,练习自己不起心不动念。但是这个确实不容易,为什么?因为这是我们无始劫来的习气,太深重了,想不动念头真是太难,难如登天。佛告诉我们一个好方法,可以念阿弥陀佛,当我们看到一切现相境界的时候,刚要动心,立刻提起佛号,佛号也是个念头,它也是妄想分别执著,可是这个妄想分别执著可以帮助你压伏住其他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压伏住你其他一切的妄念,以一代万。所以只要念头一起,当下就提起佛号,不要再去想那个念头,念头你不去想它,它自然就没有了,因为它是虚幻的,它不是真实的,不管它,它就自己灭掉,你就一句一句的念,久而久之你这个佛号相续不断,一切境界现前的时候你都是一句佛号,一心不乱。夏莲居老居士说的一句话,「境缘无好丑,佛号一扫过」,这个功夫容易下,说「境缘无好丑,好丑在於心」,这是道理,我明白了,事上起修就是佛号一扫过,一句佛号一句佛号接著念,渐渐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妄想分别执著自然脱落,那时候就入无生法忍门。所以我们明白这个理去念这句佛就肯念了,知道这句佛号可以帮助我们抵御这种习气,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不要怕我现在念头止都止不住,不要说无生法忍,这个念头,就是短短十分钟都不知生灭多少个,很苦恼,念佛的时候心都定不下来,你也不要担心,一直念下去,念到功夫成熟的时候念头自然就脱落。所以道理明白之后有好处,这是看破,看破帮助我们放下,放下什么?放下习气,用佛号去降伏住自己的习气。
菩萨『如是观时』,他这么观察宇宙,观察一切万法,他的心在一切的境界当中不会受污染,他能随顺一切的这些现象,这是恒顺众生,可是心依然是没有动摇,念头不动。他『不念身』,知道身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他也不念受,不管是苦受、是乐受,还是不苦不乐受,他不去想那个,不去感受那个,也知道受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也不念心,这个心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妄念,我们妄念很多,不要去管它,你去念阿弥陀佛,你这妄念愈想愈多,你不去想了,妄念就没有落脚的地方;也不要去念法,不念法就是不要被这些境界迷惑,知道境界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就是一切法都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菩萨用智慧去观察,他这个四念处都建立在般若智慧基础上,他『知是四法』,身、受、心、法这四种『无处所』,那就是我们讲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样才是真正大乘的四念处,这是智慧观察,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我们明白道理之后,在日常生活中去学习,在境界上去磨炼,这就是四念处。底下《大智度论》还有最后一句:
【四正勤。四如意足。亦如是应分别。观空无处所。】
上面讲四念处是建立在般若智慧基础上,底下的『四正勤』,就是三十七品的第二科,『四如意足』,这是第三个科目。实在讲,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都是如是,都建立在实相智慧的基础上。所以你勤修三十七道品,但是你不会起执著,没有那个三十七道品的相。你『观空无处所』,这就是古德讲的大做梦中佛事,这个佛事是什么?三十七道品,你的修学,你努力的修学,但是你知道这一切法都是空,都是在梦当中,你修行又没有修行的相,即相离相,这是大乘的三十七道品。
我们现在上半场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十分钟,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
我们刚才将「四念处」已经学习圆满,三十七道品底下的一科叫:
【四正勤。】
『四正勤』和四念处关系非常的密切。四念处就是用智慧来观察宇宙人生,这是我们常讲的看破。看破之后必须要积极的断恶修善,而不是消极的。所以一般我们讲看破,好像对人生没有什么希望,很消极,那是误解。真正佛法,看破之后比一般人还要积极。积极做什么?底下就是「四正勤」,这个勤是勤奋,努力发愤向上,佛法叫精进。这个正是很关键的,什么叫正?我们看到世间人也很多很积极、很勤奋,可是未必是正,他们的精进、他们的勤奋是向贪瞋痴慢,追求五欲六尘的享受,搞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这方面在精进在勤奋,那就不叫正。佛法的正是有什么标准?这里的标准就是善,要向善去精进、去勤奋。
在《十善业道经》里面也提到了三十七道品,我们的师父有详细的讲解过一遍《十善业道经》。我们此地借用《十善业道经》里的经文来认识四正勤,我们这里主要是依师父在《十善业道经》以及《阿弥陀经要解》当中的讲解来做复讲。《十善业道经》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到,「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这里就是讲四正勤。这四正勤它所谓四法,《教乘法数》里面是这样说到,「已生恶法令断,未生恶法不令生,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长」,这就是四正勤。换句话说,它是善恶两对,前面两条是已生恶法要令断,就是我们如果发现自己有恶、有不善,要把它断掉;未生恶法令不生,没有发生的恶,我们见到别人要是生了这个恶,我们立刻要反省,看看自己有没有,如果有,立即断除。《了凡四训》里有个比喻,犹如毒蛇啮指,毒蛇咬到了手指,那个毒很快就随著血液传到心脏,人就要毙命,这时候当即立断,把这个被咬的手指斩断,对这个恶法毫不留情把它断除。见到别人的恶法,自己身上还没有,也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去批评别人、毁谤别人,挑别人毛病,而是应该认真的反省、警惕、预防,就好像筑起一个堤坝防洪水,稍一不谨慎,堤坝有一点缺漏,可能就被洪水冲开。
底下两条,「已生善法令增长、未生善法令生』,这两条是如果看到别人有善法、有优点,我们自己还没有的,我们见贤思齐,立刻就要效法他、学习他,让自己也有这样的善法、有这样的优点,所谓如钻木出火,勤勤恳恳、认认真真的向善人学习。所以亲近善知识就很重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向善法去努力。如果自己有的善法,要保持,要令它增长。《十善业道经》里面讲到的四正勤,「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就是这两条,这两条归纳了四正勤。那我们问,一切不善法或者恶法,和一切的善法,标准在哪里?标准就是十善业道,身不造杀、盗、淫,口不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不造贪、瞋、痴,身三、口四、意三这十种恶业都断除掉这就是善法,善恶标准就在这里。这是我们下手的最初方便,我们用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用这十条标准来检点,来修正自己。凡是有恶的,一定要断除、要忏悔,后不再造;凡是善的,认真保持,念念增长。
到什么时候才叫做成就一切善法?《十善业道经》里面告诉我们,菩萨也修这四正勤,修到什么地步?他能够「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昼夜常念这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念善法是心地善良,心善;思惟善法是思想善,从早到晚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以十善相待;观察善法,观察是奉行,就是把我们的善的存心、善的思想,落实在生活行为当中,成就一切善法,念念都让善法增长,这就是四正勤。到什么地步?不容毫分不善间杂,一丝毫不善都没有。善法到了纯真圆满,到了圆满的地步这就证无上菩提,就证得圆满的佛果。所以大家不可以忽视十善业道,它是大乘佛法的基础,但是要把这十善业道修圆满了你也就成佛了。
所以这一切善法是怎么说?只要有执著这善就不圆满,换句话说,那个执著就是恶。执著什么?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执相。你要能做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就与十善相应。十善是事,事对面有个理,理事不二。《无量寿经》里教我们「观法如化,三昧常寂」,观法如化是用般若智慧,刚才我们讲到的菩萨的四念处,这就是智慧。断恶、修善都是与这个智慧相应,断恶不执著断恶,修善不执著修善,这样才能做到三昧常寂。三昧常寂是永远保持真诚、清净、平等、觉,这是我们的真心,《楞严经》上讲的常住真心。只要我们把这些一切不善法都扫除干净,真心就常现前。这个真心人人都有,但是非常可惜,它被这些不善法给蒙蔽,透不出来。现在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这就是修四正勤,就是扫除这些蒙蔽真心的业障。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时、一切处念念都提得起来,念头一起立刻就要觉察,我这个念是善还是恶?我们真正学佛了,往往都能够很勤恳的断恶修善,都有一个愿心,能够自己成就,能够弘法、能够护法,这是善愿。在善愿生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要细细的观察检点,我们内心里面的善是不是纯的?会不会夹杂著自私自利的念头?会不会夹杂著名闻利养的念头?有这些念头这是不善法,它污染我们的真心,要赶紧扫除干净。
如果已经在做弘法、护法事业的同修,我常常也是这样观察自己,发了一个愿要弘法利生,学习圣教,希望将来真能够为佛法做点贡献。每天在习讲,不少的同修一直在听,大概也听得很感动,所以走到很多地方大家都有很多的赞叹,对我们非常恭敬。这时候往往就生傲慢心,觉得自己真不错,可以为人师了。你看这个善里面立即就夹杂上不善,傲慢心生起来,这就染污了心性。所以有句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刚起一个善念,立刻随之而来就有恶念跟著来,假如我们不能高度警觉,可能初发心这个善心后来已经被这些恶念不知不觉当中给污染,还觉得自己很不错还在弘法利生,这已经是堕落了都不知道。
所以这里特别要注意断恶修善都不得执著,一执著往往就变成恶,你不执著,这个路子才走得纯正。大乘佛法里讲这叫走中道,中道是菩萨道,断恶修善如果还有分别执著,甚至还夹带烦恼,这就不是菩萨道。不过这也属於人天善道,这个善是带著烦恼的善,将来也有福。在哪里受?在人天两道,是六道中的福,世间人讲的福气,这个福后面带著气,就是你这个福享起来会有烦恼。你不分别不执著这是菩萨道,有分别有执著是二乘道。善恶这个标准,我们说基本的标准,就是十善业道。我们师父在讲经当中强调三个根,儒之根是《弟子规》,道之根是《太上感应篇》,佛之根是《十善业道经》,这三个根都是标准。《十善业道》它的标准是建立在《弟子规》和《太上感应篇》的基础上,《弟子规》帮助我们修身,《太上感应篇》帮助我们正心、诚意,有了这种标准《十善业道》才能做到。
这三个根都教导我们善,善恶是从哪里去做分水岭?它有没有更深的标准?《弟子规》一百一十三句,《太上感应篇》经文也有一定篇幅,《十善业道经》也不算短,看起来我们能不能够用一个很简单的标准来划分善恶?佛告诉我们,为自己就是恶,为别人、为众生的就是善。世间人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好像起心动念为自己是正常的,哪一个不为自己,佛为什么说它是恶?这个道理我们要了解,如果起心动念为自己这是著我相,著我相这个心是轮回心,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它是恶。所以佛教我们把这个念头转过来,不要再想自己,断掉这个轮回心,起心动念为众生、为佛法,这个念头换过来之后,即使还有妄想分别,但是你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至少提升到四圣法界。如果你把妄想分别都破了,那就不得了,你是法身大士,你超越十法界,你入一真法界。
我们断恶修善要从这里去检点,还有没有一个自己?有自己的,恶没断尽,善不纯。我自己检点自己,常常犯这个毛病,学了佛,也肯去行善、去布施,但是分别心放不下,执著心放不下。譬如说你去布施,去帮助别人,看到对方对我好,我看到挺顺眼的,我就肯对他多布施,很甘心情愿;如果对方对我不好,或者我看他不顺眼,即使他在做有益於众生的事业,我也不肯去帮助他,或者是帮他帮得很不甘心情愿,很勉强,帮他的时候还有很重的傲慢、不平,这就是恶法,这些就是分别执著。你问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念头?归根到底是私心在作祟,因为有自己,用自己来判别对方好坏,把自己的感受来作为标准,人家对我好,我感受挺好的,才肯去布施,人家要是对我不够好,有意的或者无意的,我心里就不平。你看这都是私心,因为有自己才会有这些念头,要把这些念头断掉,这是断恶修善,这是四正勤。
我们要修正所有错误的观念,提升自己,先把恶念转成善念,然后善也不执著,执著分别都放下,最后连念头都放下。前面讲的,大乘菩萨四念处,知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起心动念干什么?所以把自己提升到一真法界,这一生就没有白来,人生真的就有意义、有价值。如果不能提升,不能超越轮回,契入一真法界,我们这人生依旧是醉生梦死,糊里糊涂,短暂的生命结束之后又去投胎轮回,如果我们造的恶业多,投胎都是往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里去投。所以要断恶修善,断分别执著。断恶修善,世尊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的行谊,他的生活过的最简单的方式。释迦牟尼佛当年是太子,可以继承王位,所谓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是他把这些享受都放弃掉,离开了自己的宫殿,离开了自己的王位,离开了自己的家庭,财富、地位统统放弃掉,出家做一个苦行僧,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最简单的生活。这样的示现就是教导我们要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贪瞋痴慢,这些东西不好,它会让我们堕落。释迦牟尼佛这些都放下了,他做什么?一生就做弘法利生的事业,这是真善。他修什么?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他没有钱财,一天到晚过著托钵的生活,这是乞食,他拿什么做财布施?世尊他是用内财布施,用自己的身体,你看不辞辛劳的每天讲学教化众生。世尊在世二时说法,二时是八个小时,我们这里每天只讲两个小时,才是别人的四分之一。人家真的是不疲不厌,走到哪里,大树下、恒河边,都是道场。我们这里有一个摄影棚,虽然条件比较简单,但是已经赛过世尊好多倍了,知足了。所以他是内财布施。他所教学的内容,帮助人开悟,帮助人断恶修善、离苦得乐,这是法布施。众生能离苦得乐这就是无畏布施。所以他一生就干这个事业,教学。教了多久?四十九年,从开悟三十岁开始,一直到七十九岁灭度。讲经三百余会,讲经三百余会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办班教学三百多次。所以释迦牟尼佛一生做的事业是什么?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他把菩萨的六度、四摄圆圆满满的做到,这是正勤,天天干,没有一天休息,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我们看到世尊给我们做这样的榜样,放下世间的享受、世间的名利,专门做这一行,他做真快乐,四正勤,正勤最后是快乐,快乐是下面讲的如意足,身心安乐,得到自在。你看看破、放下、自在。
善恶的标准讲到究竟处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大乘佛法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标准就是真心自性,凡是与真心自性相应的就是善,与真心自性相违背的就是恶,这是善恶真正的标准。所以这要求我们什么?念念不离自性,自性稍一迷失这就堕到恶法里面。什么人做到?明心见性的人做得到,凡夫做不到,这标准太高,我们是望尘莫及,也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在净宗法门里面有一个下手处,这个下手不难,净宗法门教导我们持名念佛,用一句佛号,一句阿弥陀佛佛号是自性性德的名号,所以念这句阿弥陀佛就叫做「称性起修,全修在性」。这很多人不了解,念佛法门,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佛号就是与自性相应吗?是的,就是与自性相应,佛号就代表自性。所以念佛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儒家《大学》里面讲的「止於至善」,至善是圆满的善,念一句阿弥陀佛,你念念都住在这佛号上,这就叫止於至善,圆圆满满,没有欠缺。念头稍离开佛号,想到别的地方去了,想到今天发生什么事了,想到某人对我好,对我不好,这些人我是非上去,想到自己怎么样改善生活,怎么样享受,这些都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上面去了,这都不善,这个念头刚一生起,立刻拉回来,又回到性德的名号上,这才是止於至善。我们只要肯一心念佛,这四正勤就圆圆满满落实。
我们念佛人为什么得不到一心?或者说念佛念了一辈子,临终都不能往生,原因在哪里?就在於我们有太多的放不下。放不下自己的家亲眷属,放不下自己的财产,放不下自己生活的享受,放不下自己的身体,连到死的时候都放不下,死了以后做什么?你要是放不下财产的,回到家里做守屋的鬼,如果放不下自己的身体的,做守尸鬼,放不下自己的家亲眷属的,可能投胎做他们的儿女,这是有福报的,能到人道来,如果没这个福报的,可能只能在这附近投胎做畜生,将来做家里的宠物。所以太多的放不下是什么?自己私心太重,自利的心太重,只想著自己,不肯念念为众生。你把这些身外之物都放下,你不用害怕,不怕自己没有福报,你在念念为众生,你的福报天天增长,你会愈来愈自在。你的财产都拿去布施,布施一切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你的财富会愈来愈丰富;你常常做法布施,你会愈来愈聪明智慧;你能帮助别人离开恐怖,离开忧虑,得到身心安稳,你就会得健康长寿,这无畏布施的果报。所以不要老想著自己,自私自利对自己其实是没有好处,你念念为众生,不要去那么计较自己的幸福,不要去计较自己的得失,你的福报才愈来愈大,这是讲到四正勤。
这个四正勤它是教我们真正去力行,如果我们学了四念处,四念处教我们看破,这道理明白了,可是不能够去力行,不能真正断恶修善,对不起,你得不到真正的受用。《弟子规》上讲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佛法也是,只学了佛理,听经、读经、学教,花的时间很多,但是不肯去力行,不肯去断恶修善,你就得不到佛法真实的受用。四正勤就是去力行,而且是勤恳的去力行,你才能够证实佛在经里所说的完全是真实的。譬如说,佛讲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我们师父上人从老师那里学到之后他就真干,财布施,原来很穷,没有钱,老师教他,你一块钱有没有?一毛钱有没有?这个有,就从这里开始布施,别人去放生、印经、做慈善,他也参与一点,从这里开始,渐渐愈修福报愈大,到现在,我们师父告诉我们,说每年布施出去的钱财超过一千万美金。
我记得去年二00八年,我有幸跟师父到泰国参加一个僧伽医院的落成典礼,就是开幕,这个医院是五年前师父资助他们两百万美金,帮助他们建成的,所以医院落成的时候请师父去参加。这个缘起是什么?当时泰国前总理查瓦利将军夫妇两人为泰国的太子庆祝五十岁生日,想建一个僧伽医院,专门给泰国出家人的这么一个医院。结果我们师父当时去参加一个泰国的国际和平会议,当时这位前总理伉俪把师父迎请到家里去应供,非常的虔诚,供养师父给他端菜端饭跪著供。席间谈起,这个总理夫人吃完饭准备去电视台去那里义演,我们都觉得很奇怪,堂堂总理夫人,还要去义演,她要到电视台去唱歌,到底是什么原因?原来总理和他的夫人去募捐,要建这个医院。师父就问了,你这医院现在还需要多少的费用?他们算了一下,大概还要两百万美金。师父说没问题,这两百万美金我来出。旁边悟行法师听到这个话也很急,立刻想要提醒师父,怕师父听错了,是两百万美金,不是两百万泰铢,泰铢这个钱是很低,美金是高。可是话已经出口了,收不回来。吃完饭下来之后,师父就问我们现在帐户上还有多少存款?才来查有多少钱。好像不够,怎么办,答应别人了。结果没想到给几位护法居士知道了,这么好的事情,师父答应别人捐助他两百万美金,他们纷纷踊跃捐助,几天时间内两百万美金就到泰国的帐号上了。所以你看看师父财布施的果报,真像《十善业道经》上讲的,得财用自在,他身上不用带钱,可是需要用钱的时候自然就有人供养,用不到钱,这才叫做财用自在。你身上还带著钱你就不够自在,你还得想这钱到底放哪儿,怕别人偷,存在银行里又怕贬值。所以我们讲师父自在到什么?身上不用带钱,到哪里有人供养,巴不得迎请他到家里去住,到哪里都受欢迎,我们看到了之后要学习。
师父他一生专门做法布施,法供养,这里面也含有内财布施,讲经到现在五十一年了,释迦牟尼佛当年是四十九年,他是五十一年。无畏布施,他常常捐助这些医院医药,帮助老人,而且讲经说法,让人能离苦得乐,这就是无畏布施,他健康长寿,你看今年八十三了,眼不花耳不聋,精神奕奕,神采飞扬,天天讲经两个小时,还有很多的帮助世界和平、安定社会的这些工作都能担当得起来,三种布施得到殊胜的果报。我们看到师父这样殊胜的果报,我们心里也很羡慕,我们也要学习,也从放下开始,先放下身外物,原来我也是在澳洲的昆士兰大学当教授,教金融的,工资待遇也不错,也是一个令社会大众尊重的职业。看到现在的社会缺乏的不是金融教授,而真正缺乏的是什么?是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的师资,是圣贤教育的弘法人才。所以在师父上人的感召下,在我母亲的支持下,就把这工作辞掉,薪水也不要了。在澳洲原来有一套房子,也不错的,也不要了,原来也有汽车,捐给了净宗学院。我们来试试看,你把这些东西布施出去,是不是就没有福报?结果发现,虽然没有薪水,没有财,把财布施出去了,现在用不上钱,到哪里都有很好的招待,我们也不需要太多的这些供养,能吃得饱,有一个小房子遮蔽风雨足已。把房子布施出去了,你看这房子也能住得很安稳、很自在,把车布施出去了,到哪里都有车坐,还不用自己开车,你看这不就证实佛讲的话吗?你得真干,你去验证,佛法都是可以证实的。信、解、行、证,你明白道理你相信了,相信之后理解了,理解之后,最关键的是行,真干,真放下,四正勤你真的去落实,断恶修善,那你就证,证是什么?证明佛讲的一点没错。
我们现在也学师父那样,一生就专走弘法的道路,这是我们的事业,也专做法布施、无畏布施,我们很有信心到晚年也能够像师父那样有这样殊胜的果报。但是这个果报我们也不能执著,那是什么?那是自然而然,如果起了执著那又不善。这些果报得到之后都得放下,舍得舍得,第一步,你舍了就得,得到之后,第二步,得继续舍,愈舍愈多,愈得的多愈要舍,舍尽了你最后就能成就无上菩提。所以《金刚经》上讲,「以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成佛了。所以四正勤一直做到最后,到什么地步为止?成佛了才能叫结束。成佛以后还是给众生示现四正勤,断恶修善。
今天我们时间到了,我们就讲解到此地。如果有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三十七道品。昨天我们学习到《大智度论》里面大乘菩萨的四念处,还没有讲完,把前面三个「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学习了,底下还有一个「法念处」。我们来看经文:
【菩萨云何观法念处。观一切法。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过去。未来。现在世中。但从因缘和合妄见生。无有实定。无有是法。是谁法。诸法中法相不可得。亦无法若合若散。一切法无所有如虚空。一切法虚诳如幻。诸法性净。不相污染。诸法无所受。诸受无所有故。诸法无所知。心心数法虚诳故。如是观时。不见有法。若一相。若异相。观一切法空无我。】
先看到这里。这一段讲到的理很深,是讲菩萨如何修习『法念处』,这个「法」用我们现在话来讲就是宇宙的现象,法念处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正确的宇宙观,我们应该存著什么样的正确的观念?这里讲到『观一切法』,对一切的现象我们要作如是观察,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也就是说它没有方所,这个内、外、中间是一种空间的概念,因为有空间才会有内外,或者是中间,或者是东南西北,假如空间不存在,讲内、外、中间也就没有意义。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万事万物,小至这些分子、原子、粒子,大至星球、星系、星云,好像都有空间,都有大小,都有方所,都有内外,为什么佛在这里讲「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为什么说没有空间?佛告诉我们,空间实际上就是我们的一个妄念,真实里头没有空间,没有空间就没有内外、没有大小。所以佛给我们讲大小不二,给我们讲「芥子纳须弥」,芥子是芥菜子,须弥是须弥山,芥菜子这么小,怎么能把须弥山容纳到里面去?如果有大小那是肯定容纳不下的,不可能的。佛告诉我们,不仅空间是人的妄念,连时间也都是人的妄念。所以这里讲『不过去、未来、现在世中』,也就是没有「过去、未来、现在」这些时间概念,没有这些真实的时间。所以时空全都是我们妄想分别执著里面所变现的东西,你只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见到性,这些相有没有障碍?有内、有外,内就不是外,外就不是内,这是障碍,是过去就不是未来,是现在也不是过去,这都是障碍,这些障碍都是我们自己妄想分别执著,把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放下,障碍统统没有了,时空也没有了,你就入无障碍的法界,那时候你才是见到一切法的真相。
所以一切法真相到底是什么?从事上讲是从因缘和合,我们见到的事物真有,那是怎么来的?因缘和合,是一种因果的相续。从理上讲它是什么?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识就是妄见,我们的真心里头本来无一物,本自清净,只要有妄念生了就有这种宇宙的现象产生,这叫唯识所变,看我们这个识到底是什么识,我们这个念是什么念,如果是善念,就变现善的法界,如果是恶念,就变现恶的法界。所以当我们起贪瞋痴的时候,虽然看起来现在还是人身,还在人道里面,可是已经堕入了三途当中,因为自己的境界由自己的妄见生、妄念生。
宇宙的现象『无有实定』,「无有实」就是不是实在的,是虚幻的,也是不定的,不定是无常的。为什么是无常的?佛告诉我们,因为我们的念头是无常的,这念头是刹那刹那在生灭。所以我们的法界是念头生的,它也是刹那刹那在生灭,哪能有一定?所以要转我们的法界从哪儿转?从我们的念头转,念头一转境界跟著就转,同时转,一念善你就在天堂,一念恶你就在地狱,哪有一定?明朝的了凡先生告诉我们,「命自我作,福自己求」,这是教导我们改造命运的原理,命由心作,也要由心改。佛在这里给我们讲到的理更加彻底,你的命运就是你的念头在相续产生的,也就是你现前的宇宙,你的所有的境界,人、事、物统统是你这念头中变现的,所以要改造他们从念头上改,一改一切都改了,而且当下就改。改造命运了凡先生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俞净意公用了三年的时间,在理上讲不用那么长,一念之间就改了。我们如果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的当下你心清净了,你的国土就清净,所以你当下便就在极乐世界当中。所以法界都能改,有什么不能改?无有实定,这就是真正的原理。如果实在的,如果是定的,你怎么可能改?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改造命运有信心,我们往生净土也有信心,为什么?这都是我们自己的念头决定的。
『无有是法,是谁法』,这是讲现象是根本没有的,它没有主宰的,它是空的、是无我的。为什么说它是空?因为它是念头变现的,念头不是实体,当然它所变现的境界更不是实体,变现出来的万法,因缘和合,它没有自性,没有「是谁法」。底下讲『诸法中法相不可得』,我们看到了这一切的现象,明明看到了,为什么说「不可得」?这里讲的不可得是你没有办法控制它、占有它,因为这些法相都是我们自己念头刹那刹那生灭相续产生的幻相,而且它生灭的速度极快。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我们如果弹得快,一秒钟能弹四下,也就是一秒钟有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生灭。所以这个法相你怎么能可得?你怎么可能占有、怎么能控制?所以有控制、占有的这个念头这是愚痴,不了解事实真相。这些法,这些现象,包括人、包括事、包括物,它有因缘的聚散,『若合若散』,这是在现象上看确实也看到了,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这都是因缘聚散。当你了解这些聚散实际上就是自己念头在刹那刹那生灭产生的这种幻觉,像人作梦一样,梦中的境界是有合有散、有生有灭,但是梦里的境界哪是真的?所以这些合散、生灭当然也不是真的,因此讲『无法若合若散』。讲到合散那是讲到相上,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讲它的聚散、生灭没有意义。
『一切法无所有如虚空』,这前面我们讲的很多,既然「无所有」,我们怎么能占有它?既然「如虚空」,我们怎么能控制它?所以学佛要先把控制占有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念头放下,知道这个念头是错误的,是不符合事实真相,『一切法虚诳如幻』。我们师父讲经当中常用万花筒来做比喻,比喻这种「虚诳如幻」的现象。你看万花筒,如果你打开盖子看里面的装置,是三片玻璃片,里头放点纸的碎片,五彩的碎片。你如果是对著光看里面,就看到五彩斑斓,各种各样的花纹都会出现。可是这些花纹是真有吗?不是,它是虚诳的,它不是真的。当我们转动万花筒的时候,就看到这些花纹在不断的呈现出千变万化的这种现象。孩子看的不亦乐乎,看了很久都舍不得放下,完全就迷在里头。他看到这么多的现象,没有一个现象是相同的,不断的转动万花筒,它呈现的花纹各种各样,形形色色,这些都是什么?虚诳如幻,幻相,你去找花纹找不到。用这个比喻我们就能了解,我们现前的宇宙就是这样,林林总总万千的现象,完全是我们念头在不断的生灭,产生的幻相。凡夫迷在这个幻相里,就像小孩迷在万花筒里头,不了解这些现象是虚幻不实的。不仅是迷失了真相,而且凡夫在这现象当中他会起分别执著,还会起贪瞋痴慢,起控制占有这些烦恼,就产生了业,业将来会有果报,就会受苦,轮回就是这样产生的,惑业苦。但是凡夫始终不明了事实真相,始终不肯放下分别执著,所以念念都是在相续。什么念头在相续?妄想分别执著在相续,停不下来,所以业因果报也就一直在相续不断,他的受苦也就一直相续不断,什么时候突然觉悟,念头戛然而止,就不再相续。
放下念头,这大千世界、宇宙万有一时顿灭,这时候自性就现前,你能看到『诸法性净,不相污染』,你在诸法,就是一切现相当中,你见到性了,你发现原来自性本自清净,这些现相根本没有污染到我们的自性,自性始终没有动摇过,我们的念头虽然在动,自性没有动,这些现相虽然有生灭,自性没有生灭,本不生灭。一切众生,包括我们有情众生,也包括无情众生,都本自具足这个自性,换句话说,自性是遍一切处的,遍一切人、遍一切事、遍一切物、遍一切处,本自具足。当我们念头一动,自性它就起作用,这个作用是能生万法。能生万法,万法会不会污染自性?没有污染自性,也没有动摇自性。这是六祖惠能大师开悟之后告诉我们这个真相,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要去证入这种境界,这个证是你去证实佛和祖师所说的确实如此。
『诸法无所受』,这个「受」是感受,一切的众生他们的感受其实是什么?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完全是有妄想分别执著的时候才会出现。你问这个感受到底有没有?没有,『诸受无所有』。前面我们讲到受念处那里已经分析过,你从理上去思惟,这个受是过去的受?还是未来的受?还是现在的受?譬如说你烦恼的时候一下想不通,想到某人对我怎么这么不好,很气。这是感受,这个感受你仔细观察观察,肯定不是过去的感受,也不是未来的感受,过去和未来,过去已灭,未来未至,应该是现前的感受。可是现前这个感受是什么?是刹那刹那在生灭的念头在起作用,只是你这个念头不肯放下,所以让这个念头相续,让你的感受在相续。你仔细去一观察,那个能受的念头,你还没有觉察到,它已经灭掉了,生灭太快。所以那个念头也是不能够停住,所以那个受哪里是真有?念头一止,实际上什么感受都没有,你才知道受是妄,是虚幻的。
『诸法无所知』,这是讲宇宙一切的众生,众生是众缘和合生起的这种现象,包括有情和无情。无情,我们说无情的生命,山河大地、矿物、植物,它无所知,它没有知觉,你可能勉强能够接受,有情生命怎么能说没有知觉?这里讲它「无所知」是因为什么?这个念头,谁的念头?我们自己的念头,念头生灭速度太快,这里讲『心心数法虚诳』。诸法是由念头产生的,念头相续不断,而且刹那生灭,容不得你去知觉,这里讲的知觉是指我们用分别执著所获得的知觉。所以你才晓得分别执著这些念头它根本也是不可得。当年禅宗的二祖慧可大师向达摩祖师求法,跪在雪地里,非常的诚心,跪到雪都没过膝盖,达摩祖师不理他。结果慧可大师拿著戒刀把自己的一只手臂砍下来,用这个手臂供养达摩祖师,鲜血把旁边的雪地都染红了。达摩祖师问他,你何苦来?慧可大师说:「我心不安。」结果达摩祖师伸出一只手跟他讲:「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慧可大师回头去找,我这个心在哪?我这个心,就是念头,这个妄想,这个分别,这个执著,这种知觉,这种感受,你回头去找在哪里?一回头找,找来找去找不到。为什么?那叫妄念,念头都是妄念,所谓妄就是不真实,你怎么能找到?回头跟达摩祖师说:「觅心了不可得。」我的心找不到。然后达摩祖师跟他讲了一句:「吾与汝安心竟。」说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言下慧可大师就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做了禅宗二祖。所以这些心,这个心不是讲真心,是讲我们的妄心,虚诳的,不是真实,你回头去找它找不到,你当下放下了你就当下证得自性,你就回归本来面目。
菩萨是用这样的一种智慧,他如此去观察宇宙,所以他『不见有法』。念头一放下,就是永嘉大师讲的「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个觉悟是什么?放下妄念。「不见有法」,就是宇宙万有现象统统都没有实有,也不见有『一相』、有『异相』,这是《中观论》里讲的「不一不异」,这个异是多,也不能说这宇宙万有是一,也不能说它是多,一多都是落二边,二边放下这就见到性。所以他看到『一切法』,这一切现相,见到了『空』,这个「空」不是什么都没有,是见到这一切的现相如梦如幻,像万花筒里的这些花纹,看上去有,实际上没有,这是空,是『无我』,「无我」是没有自性,没有自体,它不能做主宰。这是观宇宙的现象正确的观念,这叫法念处。底下经文又说,我们来看经文:
【是时作是念。一切诸法因缘生故。无有自性。是为实空。实空故无有相。无有相故无作。无作故不见法若生若灭。住是智慧中。入无生法忍门。尔时虽观诸法生灭。亦入无相门。何以故。一切法离诸相。智者之所解。如是观时。系心缘中。随顺诸法相。不念身。受。心。法。知是四法无处所。】
先看到这里。菩萨作如是的观察,提起正念,这是用什么?用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观照宇宙一切现相的本质,这叫实智。他看到什么?『一切诸法』,就是一切的现相,『因缘』所生,既然是因缘所生就是没有『自性』。好比一张桌子,它由很多的这些木材组成,用钉子钉起来,加以人工,这就形成桌子。桌子有没有「自性」?没有,因缘所生。这些木板、钉子、人工合成起来就成为一个桌子,把它分解了就不成桌子,所以哪有真的桌子?所以一切现相都是『实空』。桌子是「实空」的,这个桌子是个假名,只是把这个因缘假合之体命一个名字叫桌子,实际上没有一个真的东西叫桌子,因缘所生。所以这里叫做实空。你见一切法为空,你就不会去执著它。
『空故无有相』,所以这个桌子的相我们看到的,它这个相是不是一个真的相?不是,是个虚幻的相,是一个因缘合成之后暂时的相。『无有相故无作』,这个「作」是造作,从这里你渐渐去悟入,谁是桌子的主宰,你一看没有,它是无作,无作就是它没有主宰,实际上因缘和合之后你再看它的实相,实际上这些因缘全都是妄念所生,既然是妄念所生,这些现相本来都是空,本来就无有相,本来也无有造作,所以你这样无作,空、无相、无作,你才见到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什么?不生不灭。木板合成桌子,不能说桌子生了,为什么?因为如果说桌子真生了,这个桌子它就会有自己的自性,有自己的主宰,它没有,分解之后桌子就没了。不仅是说分解之后没了,当下这桌子也是没有的,这叫无相。所以分解了不能说灭,只能说是因缘散了。没有一个实体的东西在生灭,况且这个东西,包括这些因缘,统统都是妄念所现的境界,哪里有什么真实的生灭?你就看到诸法实相,心就定了,不会被境界所动摇。看到的一切现象,因缘聚散,花开花落,月亮的阴晴圆缺,人间的悲欢离合,你都不会动心,知道那都是幻相,你住在智慧当中,『入无生法忍门』,这叫「无生法忍」。
无生是什么?见一切法无生,无生当然也就无灭,你见到不生不灭的境界,一切法不生不灭,你的念头当然也就放下,你也不生不灭。你在一切境界当中你都能保持念头不动,不受它影响,你就真的入了门。问题是我们见到这些境界现前的时候能不能忍得住?忍住什么?不生念头。见到好的境界能不能忍住不生贪爱?见到不好的逆境能不能忍住不生情绪、不生瞋恚?从这里学习起,先忍住我们不要生这些执著,进而提升不生分别,再进而提升不起念头,当你不起念头的时候你就能入无生法忍。但是入手处,我们从最粗的烦恼开始断起,断我们的执著。菩萨入无生法忍,忍住念头不动,他观察诸法实相他就不是用妄识,不是用妄想分别执著,他是用他的真心、用他的自性。观是什么?是照见,看得清清楚楚,但是念头不动,就好像镜子照一切万物,照的是清清楚楚,可是镜子自己有没有念头,有没有分别这个人长得很美,那个人长得那么丑?它没有这样分别,更没有执著,见到这个美人就贪爱,多照一点,见到个丑陋的,不好,不要照他,执著,镜子不会这么做。菩萨的心就如同镜子一样。
『观诸法生灭』,还是『入无相门』,「无相门」就是无生法忍,他忍住自己不起妄想分别执著,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是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我们现在明了事实真相就要真修,修什么?忍住,不论见什么境界,忍住不动心,渐渐用功,你就必定能入无相门,无生法忍,那时候境界再动摇也动不了你的心。为什么?『何以故?一切法离诸相,智者之所解』,「智者」就是菩萨,有智慧的人,这是般若智慧,他明了一切法实无有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为什么要在这些幻相当中去起心动念、去分别执著?你看这就是智慧,这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去练习,练习自己不起心不动念。但是这个确实不容易,为什么?因为这是我们无始劫来的习气,太深重了,想不动念头真是太难,难如登天。佛告诉我们一个好方法,可以念阿弥陀佛,当我们看到一切现相境界的时候,刚要动心,立刻提起佛号,佛号也是个念头,它也是妄想分别执著,可是这个妄想分别执著可以帮助你压伏住其他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压伏住你其他一切的妄念,以一代万。所以只要念头一起,当下就提起佛号,不要再去想那个念头,念头你不去想它,它自然就没有了,因为它是虚幻的,它不是真实的,不管它,它就自己灭掉,你就一句一句的念,久而久之你这个佛号相续不断,一切境界现前的时候你都是一句佛号,一心不乱。夏莲居老居士说的一句话,「境缘无好丑,佛号一扫过」,这个功夫容易下,说「境缘无好丑,好丑在於心」,这是道理,我明白了,事上起修就是佛号一扫过,一句佛号一句佛号接著念,渐渐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妄想分别执著自然脱落,那时候就入无生法忍门。所以我们明白这个理去念这句佛就肯念了,知道这句佛号可以帮助我们抵御这种习气,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不要怕我现在念头止都止不住,不要说无生法忍,这个念头,就是短短十分钟都不知生灭多少个,很苦恼,念佛的时候心都定不下来,你也不要担心,一直念下去,念到功夫成熟的时候念头自然就脱落。所以道理明白之后有好处,这是看破,看破帮助我们放下,放下什么?放下习气,用佛号去降伏住自己的习气。
菩萨『如是观时』,他这么观察宇宙,观察一切万法,他的心在一切的境界当中不会受污染,他能随顺一切的这些现象,这是恒顺众生,可是心依然是没有动摇,念头不动。他『不念身』,知道身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他也不念受,不管是苦受、是乐受,还是不苦不乐受,他不去想那个,不去感受那个,也知道受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也不念心,这个心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妄念,我们妄念很多,不要去管它,你去念阿弥陀佛,你这妄念愈想愈多,你不去想了,妄念就没有落脚的地方;也不要去念法,不念法就是不要被这些境界迷惑,知道境界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就是一切法都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菩萨用智慧去观察,他这个四念处都建立在般若智慧基础上,他『知是四法』,身、受、心、法这四种『无处所』,那就是我们讲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样才是真正大乘的四念处,这是智慧观察,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我们明白道理之后,在日常生活中去学习,在境界上去磨炼,这就是四念处。底下《大智度论》还有最后一句:
【四正勤。四如意足。亦如是应分别。观空无处所。】
上面讲四念处是建立在般若智慧基础上,底下的『四正勤』,就是三十七品的第二科,『四如意足』,这是第三个科目。实在讲,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都是如是,都建立在实相智慧的基础上。所以你勤修三十七道品,但是你不会起执著,没有那个三十七道品的相。你『观空无处所』,这就是古德讲的大做梦中佛事,这个佛事是什么?三十七道品,你的修学,你努力的修学,但是你知道这一切法都是空,都是在梦当中,你修行又没有修行的相,即相离相,这是大乘的三十七道品。
我们现在上半场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十分钟,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
我们刚才将「四念处」已经学习圆满,三十七道品底下的一科叫:
【四正勤。】
『四正勤』和四念处关系非常的密切。四念处就是用智慧来观察宇宙人生,这是我们常讲的看破。看破之后必须要积极的断恶修善,而不是消极的。所以一般我们讲看破,好像对人生没有什么希望,很消极,那是误解。真正佛法,看破之后比一般人还要积极。积极做什么?底下就是「四正勤」,这个勤是勤奋,努力发愤向上,佛法叫精进。这个正是很关键的,什么叫正?我们看到世间人也很多很积极、很勤奋,可是未必是正,他们的精进、他们的勤奋是向贪瞋痴慢,追求五欲六尘的享受,搞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这方面在精进在勤奋,那就不叫正。佛法的正是有什么标准?这里的标准就是善,要向善去精进、去勤奋。
在《十善业道经》里面也提到了三十七道品,我们的师父有详细的讲解过一遍《十善业道经》。我们此地借用《十善业道经》里的经文来认识四正勤,我们这里主要是依师父在《十善业道经》以及《阿弥陀经要解》当中的讲解来做复讲。《十善业道经》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到,「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这里就是讲四正勤。这四正勤它所谓四法,《教乘法数》里面是这样说到,「已生恶法令断,未生恶法不令生,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长」,这就是四正勤。换句话说,它是善恶两对,前面两条是已生恶法要令断,就是我们如果发现自己有恶、有不善,要把它断掉;未生恶法令不生,没有发生的恶,我们见到别人要是生了这个恶,我们立刻要反省,看看自己有没有,如果有,立即断除。《了凡四训》里有个比喻,犹如毒蛇啮指,毒蛇咬到了手指,那个毒很快就随著血液传到心脏,人就要毙命,这时候当即立断,把这个被咬的手指斩断,对这个恶法毫不留情把它断除。见到别人的恶法,自己身上还没有,也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去批评别人、毁谤别人,挑别人毛病,而是应该认真的反省、警惕、预防,就好像筑起一个堤坝防洪水,稍一不谨慎,堤坝有一点缺漏,可能就被洪水冲开。
底下两条,「已生善法令增长、未生善法令生』,这两条是如果看到别人有善法、有优点,我们自己还没有的,我们见贤思齐,立刻就要效法他、学习他,让自己也有这样的善法、有这样的优点,所谓如钻木出火,勤勤恳恳、认认真真的向善人学习。所以亲近善知识就很重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向善法去努力。如果自己有的善法,要保持,要令它增长。《十善业道经》里面讲到的四正勤,「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就是这两条,这两条归纳了四正勤。那我们问,一切不善法或者恶法,和一切的善法,标准在哪里?标准就是十善业道,身不造杀、盗、淫,口不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不造贪、瞋、痴,身三、口四、意三这十种恶业都断除掉这就是善法,善恶标准就在这里。这是我们下手的最初方便,我们用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用这十条标准来检点,来修正自己。凡是有恶的,一定要断除、要忏悔,后不再造;凡是善的,认真保持,念念增长。
到什么时候才叫做成就一切善法?《十善业道经》里面告诉我们,菩萨也修这四正勤,修到什么地步?他能够「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昼夜常念这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念善法是心地善良,心善;思惟善法是思想善,从早到晚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以十善相待;观察善法,观察是奉行,就是把我们的善的存心、善的思想,落实在生活行为当中,成就一切善法,念念都让善法增长,这就是四正勤。到什么地步?不容毫分不善间杂,一丝毫不善都没有。善法到了纯真圆满,到了圆满的地步这就证无上菩提,就证得圆满的佛果。所以大家不可以忽视十善业道,它是大乘佛法的基础,但是要把这十善业道修圆满了你也就成佛了。
所以这一切善法是怎么说?只要有执著这善就不圆满,换句话说,那个执著就是恶。执著什么?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执相。你要能做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就与十善相应。十善是事,事对面有个理,理事不二。《无量寿经》里教我们「观法如化,三昧常寂」,观法如化是用般若智慧,刚才我们讲到的菩萨的四念处,这就是智慧。断恶、修善都是与这个智慧相应,断恶不执著断恶,修善不执著修善,这样才能做到三昧常寂。三昧常寂是永远保持真诚、清净、平等、觉,这是我们的真心,《楞严经》上讲的常住真心。只要我们把这些一切不善法都扫除干净,真心就常现前。这个真心人人都有,但是非常可惜,它被这些不善法给蒙蔽,透不出来。现在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这就是修四正勤,就是扫除这些蒙蔽真心的业障。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时、一切处念念都提得起来,念头一起立刻就要觉察,我这个念是善还是恶?我们真正学佛了,往往都能够很勤恳的断恶修善,都有一个愿心,能够自己成就,能够弘法、能够护法,这是善愿。在善愿生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要细细的观察检点,我们内心里面的善是不是纯的?会不会夹杂著自私自利的念头?会不会夹杂著名闻利养的念头?有这些念头这是不善法,它污染我们的真心,要赶紧扫除干净。
如果已经在做弘法、护法事业的同修,我常常也是这样观察自己,发了一个愿要弘法利生,学习圣教,希望将来真能够为佛法做点贡献。每天在习讲,不少的同修一直在听,大概也听得很感动,所以走到很多地方大家都有很多的赞叹,对我们非常恭敬。这时候往往就生傲慢心,觉得自己真不错,可以为人师了。你看这个善里面立即就夹杂上不善,傲慢心生起来,这就染污了心性。所以有句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刚起一个善念,立刻随之而来就有恶念跟著来,假如我们不能高度警觉,可能初发心这个善心后来已经被这些恶念不知不觉当中给污染,还觉得自己很不错还在弘法利生,这已经是堕落了都不知道。
所以这里特别要注意断恶修善都不得执著,一执著往往就变成恶,你不执著,这个路子才走得纯正。大乘佛法里讲这叫走中道,中道是菩萨道,断恶修善如果还有分别执著,甚至还夹带烦恼,这就不是菩萨道。不过这也属於人天善道,这个善是带著烦恼的善,将来也有福。在哪里受?在人天两道,是六道中的福,世间人讲的福气,这个福后面带著气,就是你这个福享起来会有烦恼。你不分别不执著这是菩萨道,有分别有执著是二乘道。善恶这个标准,我们说基本的标准,就是十善业道。我们师父在讲经当中强调三个根,儒之根是《弟子规》,道之根是《太上感应篇》,佛之根是《十善业道经》,这三个根都是标准。《十善业道》它的标准是建立在《弟子规》和《太上感应篇》的基础上,《弟子规》帮助我们修身,《太上感应篇》帮助我们正心、诚意,有了这种标准《十善业道》才能做到。
这三个根都教导我们善,善恶是从哪里去做分水岭?它有没有更深的标准?《弟子规》一百一十三句,《太上感应篇》经文也有一定篇幅,《十善业道经》也不算短,看起来我们能不能够用一个很简单的标准来划分善恶?佛告诉我们,为自己就是恶,为别人、为众生的就是善。世间人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好像起心动念为自己是正常的,哪一个不为自己,佛为什么说它是恶?这个道理我们要了解,如果起心动念为自己这是著我相,著我相这个心是轮回心,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它是恶。所以佛教我们把这个念头转过来,不要再想自己,断掉这个轮回心,起心动念为众生、为佛法,这个念头换过来之后,即使还有妄想分别,但是你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至少提升到四圣法界。如果你把妄想分别都破了,那就不得了,你是法身大士,你超越十法界,你入一真法界。
我们断恶修善要从这里去检点,还有没有一个自己?有自己的,恶没断尽,善不纯。我自己检点自己,常常犯这个毛病,学了佛,也肯去行善、去布施,但是分别心放不下,执著心放不下。譬如说你去布施,去帮助别人,看到对方对我好,我看到挺顺眼的,我就肯对他多布施,很甘心情愿;如果对方对我不好,或者我看他不顺眼,即使他在做有益於众生的事业,我也不肯去帮助他,或者是帮他帮得很不甘心情愿,很勉强,帮他的时候还有很重的傲慢、不平,这就是恶法,这些就是分别执著。你问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念头?归根到底是私心在作祟,因为有自己,用自己来判别对方好坏,把自己的感受来作为标准,人家对我好,我感受挺好的,才肯去布施,人家要是对我不够好,有意的或者无意的,我心里就不平。你看这都是私心,因为有自己才会有这些念头,要把这些念头断掉,这是断恶修善,这是四正勤。
我们要修正所有错误的观念,提升自己,先把恶念转成善念,然后善也不执著,执著分别都放下,最后连念头都放下。前面讲的,大乘菩萨四念处,知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起心动念干什么?所以把自己提升到一真法界,这一生就没有白来,人生真的就有意义、有价值。如果不能提升,不能超越轮回,契入一真法界,我们这人生依旧是醉生梦死,糊里糊涂,短暂的生命结束之后又去投胎轮回,如果我们造的恶业多,投胎都是往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里去投。所以要断恶修善,断分别执著。断恶修善,世尊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的行谊,他的生活过的最简单的方式。释迦牟尼佛当年是太子,可以继承王位,所谓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是他把这些享受都放弃掉,离开了自己的宫殿,离开了自己的王位,离开了自己的家庭,财富、地位统统放弃掉,出家做一个苦行僧,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最简单的生活。这样的示现就是教导我们要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贪瞋痴慢,这些东西不好,它会让我们堕落。释迦牟尼佛这些都放下了,他做什么?一生就做弘法利生的事业,这是真善。他修什么?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他没有钱财,一天到晚过著托钵的生活,这是乞食,他拿什么做财布施?世尊他是用内财布施,用自己的身体,你看不辞辛劳的每天讲学教化众生。世尊在世二时说法,二时是八个小时,我们这里每天只讲两个小时,才是别人的四分之一。人家真的是不疲不厌,走到哪里,大树下、恒河边,都是道场。我们这里有一个摄影棚,虽然条件比较简单,但是已经赛过世尊好多倍了,知足了。所以他是内财布施。他所教学的内容,帮助人开悟,帮助人断恶修善、离苦得乐,这是法布施。众生能离苦得乐这就是无畏布施。所以他一生就干这个事业,教学。教了多久?四十九年,从开悟三十岁开始,一直到七十九岁灭度。讲经三百余会,讲经三百余会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办班教学三百多次。所以释迦牟尼佛一生做的事业是什么?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他把菩萨的六度、四摄圆圆满满的做到,这是正勤,天天干,没有一天休息,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我们看到世尊给我们做这样的榜样,放下世间的享受、世间的名利,专门做这一行,他做真快乐,四正勤,正勤最后是快乐,快乐是下面讲的如意足,身心安乐,得到自在。你看看破、放下、自在。
善恶的标准讲到究竟处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大乘佛法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标准就是真心自性,凡是与真心自性相应的就是善,与真心自性相违背的就是恶,这是善恶真正的标准。所以这要求我们什么?念念不离自性,自性稍一迷失这就堕到恶法里面。什么人做到?明心见性的人做得到,凡夫做不到,这标准太高,我们是望尘莫及,也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在净宗法门里面有一个下手处,这个下手不难,净宗法门教导我们持名念佛,用一句佛号,一句阿弥陀佛佛号是自性性德的名号,所以念这句阿弥陀佛就叫做「称性起修,全修在性」。这很多人不了解,念佛法门,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佛号就是与自性相应吗?是的,就是与自性相应,佛号就代表自性。所以念佛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儒家《大学》里面讲的「止於至善」,至善是圆满的善,念一句阿弥陀佛,你念念都住在这佛号上,这就叫止於至善,圆圆满满,没有欠缺。念头稍离开佛号,想到别的地方去了,想到今天发生什么事了,想到某人对我好,对我不好,这些人我是非上去,想到自己怎么样改善生活,怎么样享受,这些都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上面去了,这都不善,这个念头刚一生起,立刻拉回来,又回到性德的名号上,这才是止於至善。我们只要肯一心念佛,这四正勤就圆圆满满落实。
我们念佛人为什么得不到一心?或者说念佛念了一辈子,临终都不能往生,原因在哪里?就在於我们有太多的放不下。放不下自己的家亲眷属,放不下自己的财产,放不下自己生活的享受,放不下自己的身体,连到死的时候都放不下,死了以后做什么?你要是放不下财产的,回到家里做守屋的鬼,如果放不下自己的身体的,做守尸鬼,放不下自己的家亲眷属的,可能投胎做他们的儿女,这是有福报的,能到人道来,如果没这个福报的,可能只能在这附近投胎做畜生,将来做家里的宠物。所以太多的放不下是什么?自己私心太重,自利的心太重,只想著自己,不肯念念为众生。你把这些身外之物都放下,你不用害怕,不怕自己没有福报,你在念念为众生,你的福报天天增长,你会愈来愈自在。你的财产都拿去布施,布施一切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你的财富会愈来愈丰富;你常常做法布施,你会愈来愈聪明智慧;你能帮助别人离开恐怖,离开忧虑,得到身心安稳,你就会得健康长寿,这无畏布施的果报。所以不要老想著自己,自私自利对自己其实是没有好处,你念念为众生,不要去那么计较自己的幸福,不要去计较自己的得失,你的福报才愈来愈大,这是讲到四正勤。
这个四正勤它是教我们真正去力行,如果我们学了四念处,四念处教我们看破,这道理明白了,可是不能够去力行,不能真正断恶修善,对不起,你得不到真正的受用。《弟子规》上讲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佛法也是,只学了佛理,听经、读经、学教,花的时间很多,但是不肯去力行,不肯去断恶修善,你就得不到佛法真实的受用。四正勤就是去力行,而且是勤恳的去力行,你才能够证实佛在经里所说的完全是真实的。譬如说,佛讲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我们师父上人从老师那里学到之后他就真干,财布施,原来很穷,没有钱,老师教他,你一块钱有没有?一毛钱有没有?这个有,就从这里开始布施,别人去放生、印经、做慈善,他也参与一点,从这里开始,渐渐愈修福报愈大,到现在,我们师父告诉我们,说每年布施出去的钱财超过一千万美金。
我记得去年二00八年,我有幸跟师父到泰国参加一个僧伽医院的落成典礼,就是开幕,这个医院是五年前师父资助他们两百万美金,帮助他们建成的,所以医院落成的时候请师父去参加。这个缘起是什么?当时泰国前总理查瓦利将军夫妇两人为泰国的太子庆祝五十岁生日,想建一个僧伽医院,专门给泰国出家人的这么一个医院。结果我们师父当时去参加一个泰国的国际和平会议,当时这位前总理伉俪把师父迎请到家里去应供,非常的虔诚,供养师父给他端菜端饭跪著供。席间谈起,这个总理夫人吃完饭准备去电视台去那里义演,我们都觉得很奇怪,堂堂总理夫人,还要去义演,她要到电视台去唱歌,到底是什么原因?原来总理和他的夫人去募捐,要建这个医院。师父就问了,你这医院现在还需要多少的费用?他们算了一下,大概还要两百万美金。师父说没问题,这两百万美金我来出。旁边悟行法师听到这个话也很急,立刻想要提醒师父,怕师父听错了,是两百万美金,不是两百万泰铢,泰铢这个钱是很低,美金是高。可是话已经出口了,收不回来。吃完饭下来之后,师父就问我们现在帐户上还有多少存款?才来查有多少钱。好像不够,怎么办,答应别人了。结果没想到给几位护法居士知道了,这么好的事情,师父答应别人捐助他两百万美金,他们纷纷踊跃捐助,几天时间内两百万美金就到泰国的帐号上了。所以你看看师父财布施的果报,真像《十善业道经》上讲的,得财用自在,他身上不用带钱,可是需要用钱的时候自然就有人供养,用不到钱,这才叫做财用自在。你身上还带著钱你就不够自在,你还得想这钱到底放哪儿,怕别人偷,存在银行里又怕贬值。所以我们讲师父自在到什么?身上不用带钱,到哪里有人供养,巴不得迎请他到家里去住,到哪里都受欢迎,我们看到了之后要学习。
师父他一生专门做法布施,法供养,这里面也含有内财布施,讲经到现在五十一年了,释迦牟尼佛当年是四十九年,他是五十一年。无畏布施,他常常捐助这些医院医药,帮助老人,而且讲经说法,让人能离苦得乐,这就是无畏布施,他健康长寿,你看今年八十三了,眼不花耳不聋,精神奕奕,神采飞扬,天天讲经两个小时,还有很多的帮助世界和平、安定社会的这些工作都能担当得起来,三种布施得到殊胜的果报。我们看到师父这样殊胜的果报,我们心里也很羡慕,我们也要学习,也从放下开始,先放下身外物,原来我也是在澳洲的昆士兰大学当教授,教金融的,工资待遇也不错,也是一个令社会大众尊重的职业。看到现在的社会缺乏的不是金融教授,而真正缺乏的是什么?是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的师资,是圣贤教育的弘法人才。所以在师父上人的感召下,在我母亲的支持下,就把这工作辞掉,薪水也不要了。在澳洲原来有一套房子,也不错的,也不要了,原来也有汽车,捐给了净宗学院。我们来试试看,你把这些东西布施出去,是不是就没有福报?结果发现,虽然没有薪水,没有财,把财布施出去了,现在用不上钱,到哪里都有很好的招待,我们也不需要太多的这些供养,能吃得饱,有一个小房子遮蔽风雨足已。把房子布施出去了,你看这房子也能住得很安稳、很自在,把车布施出去了,到哪里都有车坐,还不用自己开车,你看这不就证实佛讲的话吗?你得真干,你去验证,佛法都是可以证实的。信、解、行、证,你明白道理你相信了,相信之后理解了,理解之后,最关键的是行,真干,真放下,四正勤你真的去落实,断恶修善,那你就证,证是什么?证明佛讲的一点没错。
我们现在也学师父那样,一生就专走弘法的道路,这是我们的事业,也专做法布施、无畏布施,我们很有信心到晚年也能够像师父那样有这样殊胜的果报。但是这个果报我们也不能执著,那是什么?那是自然而然,如果起了执著那又不善。这些果报得到之后都得放下,舍得舍得,第一步,你舍了就得,得到之后,第二步,得继续舍,愈舍愈多,愈得的多愈要舍,舍尽了你最后就能成就无上菩提。所以《金刚经》上讲,「以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成佛了。所以四正勤一直做到最后,到什么地步为止?成佛了才能叫结束。成佛以后还是给众生示现四正勤,断恶修善。
今天我们时间到了,我们就讲解到此地。如果有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