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纲领—三十七道品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七集) 2009/5/20 中国晚晴轩 档名:52-329-0007
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三十七道品。上一回我们跟大家一起学习了四念处在《大智度论》里面依声闻法所说的内容,《大智度论》里面又给我们讲到大乘佛法里面的四念处。大乘和小乘的区别在於发心不同,在於智慧不同,小乘人发心是自度,只要自己了脱生死就可以了,没有真正发心广度一切众生,大乘的发心是发愿度尽法界一切众生,这个心发得大,所以叫大乘。智慧也是相差很大的,大乘菩萨的智慧比小乘人要高得太多。三十七道品它是佛法修学的总纲领,它是通大小乘的,是非常重要的修学的科目,可以说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都要修学的。我们来看今天我们学习大乘法里面的四念处是怎么讲法的。我们来看《大智度论》里面的一些经文,因为经文比较长,我们做了一些节要,主要能掌握其中的意思,请看经文:
【菩萨摩诃萨。行四念处。观是内身无常。苦。如病如痈。肉聚败坏。不净充满。九孔流出。是为行厕。如是观身恶露无一净处。骨干肉涂。筋缠皮裹。】
先看到这里。这个经文是告诉我们菩萨是怎样修行四念处的,这里讲的『菩萨摩诃萨』是指大菩萨,不是一般初发心的菩萨,他是有高度的智慧。『四念处』我们之前也有一直在学习,它是讲看破,这个念是观念,是说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正确的宇宙人生的观念,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宇宙观、人生观。这「四念处」,所谓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菩萨是如何来修行四念处,就是他是怎么样提起这个观照的?首先这里讲身,身念处,他观自己身是『无常』的、是『苦』的,这个苦就是因为我们有身。老子也曾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他说到「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如果没有这个身我就没有这些忧患,所以身是苦的根源。实际上讲有身并不一定是苦,但是如果有身你执著它这就有苦,有身你不执著它就不会有苦,因此这个苦是执著而来,身没有障碍。但是菩萨认识到,如果有了身,生起了一丝毫的贪染,那就会受苦,所以菩萨有智慧,不会执著这个身体,而用这个身体做为工具来服务於一切众生,你看这身就不能障碍他。
这个身还『如病如痈』,这个「痈」就是指那些化脓的,我们讲皮肤的炎症。我们这个身体常常都会得病,因为它是四大假合的身躯,地水火风四大,这个因缘和合而来的肉体很容易就会得病,四大不调,风寒感冒,它就会得病。身也是很脆弱,很容易腐坏。菩萨观察身体只是这些骨肉聚合在一起,很容易败坏。我们这个身体,即使长得再好看,都是表层的那一层皮,里面所包的都是不净之物,你看身体里面这些体液,这些血液、尿液,肚子里面、肠胃里头的这些屎尿、排泄物,『九孔』,我们讲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两个鼻孔、一个嘴巴,这七孔,再加上大小便处,「九孔」,流出来的东西都很肮脏、很臭秽。所以经文比喻身体像『行厕』,行走的一个厕所,我们说流动厕所,这人体不就是一个流动厕所吗?你看吃进去的东西,没过多久排出来的臭不可闻。这么一个臭皮囊,有什么值得我们去迷恋、去执著的?要知道这个身体不是我,它给我们只会带来忧患和苦恼。菩萨『如是观身』,你细细的去观察身体里面的这一切不净,充满了『恶露』,就是那些体液都是恶臭的,没有一个地方是真正清净的。你看我们如果三天不洗澡,身上穿的衣服都染上臭味了,更不要说身体本身。你看从里头冒出来的都是这些臭气,你就可以想到里头是多么肮脏、多么臭秽。即使是如花美貌的人,身体亦复如是,只要是在这个地球上的人类,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所以看明白了,我们的执著心淡了,欲望淡了,真正把欲望放下我们心才能得自在。
底下又讲『骨干肉涂』,这些骨、肉用筋缠在一起,用皮包裹起来,形成我们这么一个肉体,这有什么值得可乐的?有什么值得我们去珍爱?要把它放下。在净土念佛堂里面往往会听到这么一句话,「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句话它理论的基础就是四念处,观身不净,所以要放下身,观心无常,要放下心,观受是苦,把身心都放下,观法无我,把世界也放下,所以看破了你才能放得下。很多人念佛念了很多年,好像对於往生净土一点消息都没有,不能说他不精进、不努力,看他一天到晚也真在努力的修学,读经、念佛、听经用的时间也不少,为什么心里还不够踏实,对於往生还没有把握?就是因为放不下,还执著这个身要去享受。要想放下一定要从看破入手,道理明白了,知道这个身不是我,不仅不是我,而且是很肮脏、很臭秽的东西,它是苦恼的根源,它是无常的,何必去执著它,为它所累?真正修行人为什么要以苦为师?就是从清苦的生活里面去练习放下对身的执著。底下经文我们来看:
【是身四大和合造。如水沫聚。虚无坚固。是身无常。久必破坏。是身相。身中不可得。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间。身不自觉。无知无作。如墙壁瓦石。是身中无定身相。无有作是身者。亦无使作者。是身先际。后际。中际。皆不可得。】
先看到这里。这是具体的为我们说明这个身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佛经里面给我们分析得非常透彻,这个身是『四大和合』所造。「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地就是坚硬的这些部分,像骨头、肉,物质的东西;水是流动的,像血液、汗液、体液;火是讲我们身体的温度;风是讲我们的呼吸。你看人体物质的构造是不是就是这四样东西合在一起的,叫因缘和合,如果把这四大全都分开这身体就没有了,就坏烂了。所以生命,生也就是四大和合起来,就形成肉体,死就是所谓的四大分离。其实你看透了,哪有生死?只有因缘的聚散而已。所以因缘聚的时候我们不必生欢喜,因缘散的时候也不必生苦恼,它是自然的规律。『如水沫聚』,这是讲身体这四大和合起来没有那么坚固,非常的脆弱,像水泡一样很快就破裂。人的身体就是这样『虚无坚固』,它没有坚固的,没有不坏的身体,没有不死的身体。明白这一点,我们对身体这个生死不要那么在乎。
第二个『是身无常』,「无常」是一切有为法的规律,有为法就是无常的这些现象。所谓无常,它是不恒久的,它逐渐就会『破坏』,它会腐败,它会散坏。所以自古以来有诗曰:「人生自古谁无死」,都有死,即使你当了皇帝,像秦始皇想寻找什么灵丹妙药可以不老不死,没有办法,他死的也很早。认识它是无常,我们的心要泰然一点,它本来就是无常,如果你希望它有常,你希望它恒久,那叫做自寻烦恼。为什么人会希望自己的身体有常,希望自己不老、不病、不死呢?这人人都希望。这个念头是基於一个观念基础上,什么观念?就是有身的这个相,就是我的身体就是我,他把身体当成我,他就误以为身体的生死就是我自己的生死。这是个错误的观念,有了这个错误观念以后他的烦恼就来了,这在佛法里面讲的身见,这是个见烦恼,见惑,这是迷惑颠倒的知见,所以他的心情随著身体的生老病死而变化,身体强健了他就生欢喜心、生贪恋心,身体要是病了、死了他就生起悲恼心,这个错误观念引起这些忧悲苦恼。
底下这句讲的『身相』,我这个「身相」到底在哪里?你说你这个念头有我,那我问问你,我到底是在哪里?你说我钟茂森,坐在这是个钟茂森,有我,可是你找找看,到底我是存在於身体里面,还是身体外面,还是在中间,你去找,到底哪一个真正叫做钟茂森的主体?身体中间的、里头的,我们找心脏,这五脏六腑,头脑里面的这些脑髓,里面包的这些体液、骨肉,这是『身中』,你说是哪一块真正叫钟茂森?你说我的心是我,代表我。现在外科手术发达,可以移植心脏,把张三、李四的心脏移植到我钟茂森身里,那我成了钟茂森还是成了张三、李四?我到底在哪?可见得它不在「身中」。也『不在外』,「外」是什么?你外头的这些五官,你说眼睛,眼睛是钟茂森吗?鼻子是钟茂森吗?把它挖出来、割下来给你,恐怕你也不要,这些都不代表钟茂森。也『不在中间』,不在内、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间」,这中间,你去找,你找不到中间,这个肉,外面是皮,里头是骨,好了,你去找中间,肉是中间,肉也不是钟茂森。你这么去观察,好像明明看到钟茂森,又不知道钟茂森在哪里。所以身相是了不可得,它只是这些因缘假合而成的一个现相,你把它挖出来哪一块都不是我。
这个东西它有没有自己知觉的能力?现在西方哲学里面讲的「我思故我在」,它可以承认身体不是我钟茂森,我的思惟、我的这些能推理能想像的这个心、这个思惟是钟茂森,所以身它就不能够自觉了,不自觉是身体里面它不带有思惟,不带有知觉。我思故我在的理念就比以为身是我这个理念要高超,他能意识到身体不自觉,它无知也无作。一般很多西方的这些医学界里面认为,这个思惟能力是因为脑细胞在运动构成思惟,这是错误的,身体如果没有灵魂附著在身体里面,身体本身它是无知无觉的。你看一个死人怎么有知觉?如果人死了以后,脑电波都已经停止了,他脑细胞还没死,还没完全死定,为什么他就没有知觉?证明知觉不在於肉体本身。它也不是一个自己能动作的东西,它为什么会动作?为什么它能够行走,能够伸手、弯腰?这是因为有一个支配身体的东西,西方讲的思(思惟)。思惟实际上是什么?它是离开身体的另外一部分,我们称为灵魂,在佛教里面称为识。有识附著在身上,身才会有这些知觉,才会动作,如果没有识,它就如『墙壁瓦石』没什么两样。
底下又讲『身中无定身相』,刚才有讲到的,我这个身相到底在哪?它不能够找到一个固定的地方,这身体里面你找我找不到。所以这个我本身是一个虚妄的概念,如果它真有实体你就能找得到,你找不到那是你的妄念,这叫做我执。这个『无有作是身者』,这个身是谁来作的?我们讲四大和合,到底谁去和合?我们不讲过去从娘胎里出来逐渐逐渐长大,那个时间当然是四大和合,就讲当下我们这个四大和合体,是什么东西把它合在一起,谁去作的?你去找那个「作是身」的主体你也找不到,它就是这样因缘假合,没有一个主体去和合它。也『无使作者』,所以不是自己作,也不是别人作,不自作、不他作,完全就是一个因缘假合的一个东西。这个因缘怎么和合的?我们一般讲是业力,这个业力把因缘和合了,成为你现在的身。所以你得到现前的身是你过去所造作的善恶因果所决定,这是业力。业力也不是一个主体,我们如果想找业力是什么样东西,你拿给我看看,也找不到。为什么会有业?就是因为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才产生这些业力,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业力也没有了。所以业力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有的人学佛觉得自己业障深重,担心自己业障太重往生不了,那是什么?那真的叫业障重,为什么?这是他的妄想分别执著特别严重,他把业执著成一个实体,叫自生障碍,你当下念佛心地清净,哪有什么业力。我们讲愿力大於业力其实是什么?你的业已经空掉了,完全是你这个清净心做主,所以当下念佛的时候当下你是作佛的时候。
又回头讲这个身,底下还有一句,说『先际、后际、中际,皆不可得』,这是讲时间,过去、未来和现前,这叫三际。我们认为这个身可得的话,现在身是我的身体,我能够控制它、能够支配它是可得,你为什么说它不可得?这里是从时间上来给你分析,你说它可得,那是过去可得?还是现在可得?还是未来可得?过去,过去当然不可得,已经过去了,怎么再能够追回来?不可得。未来,未来还没到,未来的那个身体还不能去控制,不能去占有,因为还没来,不是你的,当然也是不可得,这我们也能承认。现前的身体总该可得。现前的身体还是不可得,我们把这个时间段一直细分,你说去年的身体不可得,我能同意,明年的身体不可得,我也能同意,但是我今年的身体总该可得。那我问问,今年里面三百六十五天哪一天可得?昨天的可得吗?昨天的不可得,过去了。明天的?明天也不可得,是未来的。今天?今天总该可得。今天二十四小时,上一个小时的身体过去了,不可得,下一个小时的身体未来,也不可得。你说我现在这个小时的身体可得。一小时有六十分钟,一分钟有六十秒,这一秒钟里面又可以分成无量的时间段,假设分成一亿分,亿分之一秒,亿分之一秒之前的那个身还是过去了,不可得,亿分之一秒的未来那个身未来,还不可得,当下亿分之一秒你想可得它已经过去了,太快了,你说它现在有吗?不可得。况且亿分之一秒底下还能分,亿亿亿分之一秒,分成无量,你就想现在到底是哪一点?不可得。你看这是从时间上给你推理,你就能明了原来身体真的是不可得,过去身不可得,未来身不可得,现在身也是不可得。既然不可得,你要想起一个念头想得到它、想控制它、想支配它,那是妄念,你叫自找苦吃。所以有句话讲得好,「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些庸人是谁?不要说别人,就是我自己,我要是不明了这个真相,还真以为这个身体是我的,整天想著怎么保养它,怎么爱护它,怎么增强它的营养,怎么去锻炼,怎么保健,这些统统都是庸人自扰之。所以菩萨有智慧,能观照出来,他就不执著。不执著之后是不是身体就不要了?也不是,身体是个工具,用它来可以服务於一切众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世间人的好榜样。世间人迷惑颠倒,他执著身,菩萨不执著,他就给这些执著的人表演出来一个好样子,启发他们觉悟,借著这个因缘假合的工具来做佛事,所以菩萨就得到自在,他不执著身,自己没有苦受,而能够做佛事,自在未曾有,这就是智慧。底下讲到,我们看经文:
【八万户虫。无量诸病。及诸饥渴。寒热。刑残等。常恼此身。菩萨摩诃萨观身如是。知非我身。亦非他有。不得自在。有作及所不作。是身。身相空。从虚妄因缘生。是身假有。属本业因缘。】
这一段是告诉我们,如果执著这个身体就会有苦恼,为什么?因为身体脆弱,常常会得病。『八万户虫』,这是身上我们现在讲的细菌。现在的医学用显微镜观察肉体里面的细菌那真是无量,从一个病变的一个细胞里面,从这些切片里面你用显微镜去观察,就能看到很多很多的细菌,更不要说大的这些所谓寄生虫,身体里面就很多了。所以会产生『无量』的『诸病』,各种各样的病都来了,尤其是现在,现代社会的人吃的东西不健康,吃这些肉食,肉食里面就有很多的病菌,你看现在的禽流感、猪流感,这都是病毒。即使是素食者,这些植物里面也有很多的细菌,再加上现在用农药、用化肥,都会导致人生病。所以现在你看为什么肾病、肝病的特别多,肝是用来解毒的,肾是用来排毒的,人吃的毒太多,解不过来,排不过来,这些器官都得病。还有身体要受『饥渴』的苦恼,一天得吃三餐,少吃一餐就觉得饥饿,口渴的时候非得要喝水,不喝水很苦恼。冬天冷,夏天热,这都是煎熬。如果遇到官司,受刑了,或者是遇到意外身体受到残害,这都是苦恼。所以有了身体它自然就带著这些苦恼来,所以菩萨摩诃萨观自己的身体,知道它是苦恼的来源。菩萨跟凡夫不同在於凡夫执著它,所以有这个苦受,而菩萨有智慧,他能了知这个身不是我,不是我的身。所以既不是我,也不是我的,你还有什么苦恼?你如果看到别人有病你会不会痛苦?你的身体不会觉得痛苦,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把他的身体执著成自己的身体,你知道它不是我身,所以你没有这个苦受,如果你执著他的身体是我身的话那你就有苦受了。
这个身体是不是他的?其实也不是他的,都是因缘假合之物。我们看到瑞典的科学家们做过一个试验,所谓附体的现象,现在可以用试验来证明。他怎么做?有两个志愿者来做试验,一个人他的眼睛上戴著一个摄影机镜头,他自己不能看东西,用摄影机来对外面摄像,这个摄像的讯号传到谁那里?另外一个志愿者的眼前,放著两个很小的萤幕显示器,接收另外那个人的摄影机镜头所摄来的这些讯息、这些景象。所以甲、乙两个人,乙(戴著萤屏的人)看到的实际上是甲他的眼睛上的摄像机镜头所照的东西,然后经过一段时间他们习惯於这样的一种方式之后,乙他就会执著甲的身体是自己的身体,为什么?因为每逢甲转头的时候他所看到的,实际上乙自己看到了,所以他看到有人去打他的时候,甲他没有回避,而是乙回避,以为他是打他,这个我们能理解。过了一段时间,你用针刺甲的身体,乙身体都会感觉到痛苦,这就是附体。为什么?因为乙经过这样的一种试验,他把甲的身体执著成自己的身体,所以就有苦受。这个试验给我们很大启示,假如我们不执著这个身体是我,你会不会有苦受?没有苦受,你拿针去刺这个身体不是跟刺别人是一样吗?你身体不会感觉到痛苦。所以这个身体自己本身『不得自在』,这个「不得自在」,一是讲它常常有病苦、有苦恼,它不能自在,另外一个,它没有一个真正的自性在,你说这个身体到底哪一个部位是我,刚才讲你找不出来,自己它不能有一个实体在,所以就不自在。也没『有作』和『所不作』,它自己本身不能做主宰,是因为有这个灵附在这个身体上,这个灵来支配这个身体,这就是我们讲神识,如果神识离开了身体换了另外一个身体,这就是投胎。生生世世我们都不知道投胎过多少回,每一次投胎都没觉悟,都把那一次生命里面的身体当作自己的身体,换了无量次还没觉悟过来,还以为这个现在的身是自己的身,不肯用它来帮助别人,搞自私自利,追求五欲六尘的享受,统统错了。
菩萨他的观念,知道身相是空,身为什么是空?因为四大假合而成。既然是四大这些因缘和合体,它本身就是空,没有自性,缘聚了才形成身,缘散了身就没有了。如果它真有一个实体的自性的身,它不会因为因缘的聚散而生灭,所以身是当体即空。这『身相』,实际上是讲我相,也是空,有了「我」这个观念,这个观念本身是个错误观念,你找不到,都是什么?『从虚妄因缘生』,这不仅是说因缘和合而生,而且这些因缘本身也是虚妄,为什么?《金刚经》里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像梦一样。这些因缘存在在哪里?在我们梦中,梦里确实有地水火风四大假合,形成这个人的身,可是你一觉醒来那身体也没有了。你就是刚刚做了梦,一觉醒来之后刚刚那个身体都不存在了。试问是不是因为你梦醒了才不存在,没醒之前还真的存在,有没有?没有,你作梦的时候它也是当体即空,梦,哪里是真的?虚妄的。因缘所生,还加了个虚妄因缘所生,你看你执著它是不是太冤枉,太愚痴了!所以『是身假有』,通过这样的分析真的明白了,这身是假有,有这么个现象,它是假有,不是真有。『属本业因缘』,这个「本业」是自己无量劫来造作的这些善恶之业聚合而成,产生这些因缘,形成我们的身相,过去生中你造的善业,这身相就庄严,如果过去造的恶业,这个身相就丑陋,如是而已。底下我们继续看经文:
【菩萨自念。我不应惜身命。何以故。是身相不合不散。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依猗。循身观是身无我。无我所故空。空故无男女等诸相。无相故不作愿。如是观者。得入无作智门。知身无作。无作者。但从诸法因缘和合生。是诸因缘作是身者,亦从虚妄颠倒故有。是因缘中亦无因缘相。是因缘生亦无生相。如是思惟。知是身从本以来。无有生相。知是身无相无可取。无生故无相,无相故无生。但诳凡夫故名为身。】
这一段讲得非常好,告诉我们菩萨他所存的这个观念。菩萨自己思惟,我不应珍惜自己的身命,这个身体、这个身命不用那样去执著,如果能够用它来为众生效力,那是不疲不厌,一切所有,乃至头目、骨髓,都能拿去供养众生。『何以故』,为什么?菩萨明白,『是身相』,身体这个相,『不合不散』,我们一般来讲这四大假合,合了身体就形成了,四大分散了身体就灭了,死了,可是从真实上来说有没有合和散?没有,如果说真有因缘和合、真有因缘散坏,那就有实体了。你看地水火风这四大它真能和合,这地水火风也有实体,和合出来它也是一个实体,它散了之后它应该不会消失的。还有我们现在科学讲的物质不灭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而实在讲,因缘的合与散全都是在我们妄念所生起的现相,没有真有。如果真有我们才能叫真合、真散,它合的时候、散的时候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它不合不散,也没有来,也没有去。有来去这是讲有空间,空间是什么?是假相。你看现在科学家,大科学家爱因斯坦都承认这一点,他老人家说「时间与空间都是人类的错觉」,这是他用相对论证实出来的。佛法里早说了,时间、空间是什么?叫不相应行法,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虚妄的、抽象的概念,哪有真实的时空?没有。没有时间与空间,没有时间它就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没有空间就没有来也没有去,这我们就能明了,全都是我们自己的妄念在作祟,才产生这种合散、来去、生灭的错误观念。真实是什么?真实我们讲自性,无有动摇、无有生灭、『不来不去、不生不灭』。
『不依猗』,这个「猗」也是依靠,它没有一个所依靠的东西,不从一个主体而产生,就是没有一个真正所谓的造物主,一切法都是梦幻泡影。菩萨这样观察自己的身相,这叫『身观』,四念处叫身念处,知道『是身无我』,这个身没有我,我就代表主体,代表自性,它是因缘假合,所以无我。也『无我所』,没有我了当然也没有我所有的,这身体都不是我,你身体外面穿的衣服、住的房子、坐的汽车、吃的饮食是你所有的吗?当然不是,这些都是空。知道一切法皆空,所以也就没有那种相的分别执著,他『无男女等诸相』,这是从身上来讲,这身相本身是空。既然是空,你就谈不上什么男女的分别,都是空,男的身也是空,女的身也是空,所以叫无相,没有相,无相是指没有一个真实实体的相,只有空。『无相故不作愿』,这个「愿」就是没有希求,相都没有了你还有什么希求,身体都不是你的你还要想怎么去保养它,怎么去让它健康、长寿,这些希求都不必了。如是观察你能『入无作智门』,这个「无作智门」就是我们常讲的三解脱门,所谓空、无相、无愿,这里就讲到三解脱门,这是智慧门,用智慧观察这个世间自然就能够放下,放下什么?放下的是妄想分别执著,不是说放下你这个事情、放下你的身体,是在心上要放下这些妄想分别执著,事上还是要积极努力的去为众生服务。
他『知身无作』,就是没有所谓一个主宰他就没有作,没有作为,也没有作为的主体,就『无作者』。『但从诸法因缘和合生』,都是这些骨肉、体液、呼吸、体温和合而成。所以『诸因缘』,就是这种四大的这些因缘形成这个身,这个因缘又是从哪来的?它亦不是真有,是『从虚妄颠倒』当中才产生的妄念,因为有妄想、有分别执著,所以才看到这些因缘,因缘本身也是虚妄的,『因缘中』也没有因缘的相,『无因缘相』,如果真有个「因缘相」它就能够形成一个真的东西,一个实体的东西,它没有,因缘也是虚妄。所以你看看你这个身分析到最后,身体是由各种骨肉、器官组成,器官是由各种的细胞组成,细胞由各种的分子、原子组成,一直分到最后,那些因缘,我们讲基本粒子。这些基本粒子又是从什么生的?现在天文学家提出一个弦理论,英文叫string theory,弦理论告诉我们,基本粒子内部实际上它是一种振动而已,它不是真正的物质,只有振动,不同振动的方式组成这些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是物质最小的单位,所以它内部已经没有物质,它是物质最小的单位,它的内部只有振动,由振动产生粒子,由粒子组合成为原子、分子,一直组合成我们的身体。身体如是,外面的世界亦如是,宇宙亦如是,都是从最基本的那种波动、振动而产生。科学家用琴弦来做比喻,像弦的振动就发出这种音响,就像音符组成一个大的交响曲。所以这个宇宙怎么来的?由无数的这些小音符的振动而组成这个大宇宙。所以你去看看宇宙的本体是什么?是空,振动,没有。
这个振动到底是什么振动?现在科学家还没有探讨到这么深,只能承认它是一种振动,纯粹是一种动。到底是什么动?过去六祖惠能大师在广州法性寺看到有两个人看到风吹著幡动争执起来,一个人说风动,一个人说幡动,六祖惠能大师说你们都别争了,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所以这宇宙到最后什么在动?是仁者心动,你的念头动,念头动才有现相的发生,现出宇宙和我们的身体这些相。所以有没有真实的因缘相?没有,它是动相、空相,没有动就没有这些相。所以我们说『因缘生』,身体是因缘所生,宇宙万物都是因缘所生,可是还是『无生』,没有真实的生,无生当然也就无灭,这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死。你了解这个情况,认识这个真相,这叫了生死,你安住在这种智慧当中,不受外部的境界动摇,你就了生死。『如是思惟』,你去这样的先是在理论上通达,然后慢慢的落实到你自己日常生活,知道一切法无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知道『是身从本以来,无有生相』,「从本以来」是它本来就没有生过。本来是什么?是念头所生,妄念才生出这么一种虚幻的相,你知道『是身无相无可取』,哪有什么真的相?没有相当然也不可取、不可得,所以你也不必去控制它、占有它、支配它,不用为它去苦恼。长得好看的、强健的不用骄傲,那是什么?「无相无可取」;长得难看的、丑陋的、多病的也不用悲恼,这也是无相无可取。你知是身无相无可取这就是智慧,我们常常念这句话你对身体就放下了,你的烦恼减轻了一大半。『无生故无相』,既然它没有生哪有说真的相?相是生出来的,没有生也就没有相,『无相故无生』,相都没有了何谈生?不生不灭,你回光返照,反观自性,不生不灭。「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楞严经》告诉我们,就是我们迷惑颠倒的这个念头停不下来,你一停下来你就证得菩提,证得菩提就是成佛了,那真的是你入解脱门了。有这些身相的,那只是那些颠倒的凡夫他的观念,假名为身,把这个身体给它起个概念叫身,其实你分析这个身,什么都没有。我们再看下面一句:
【菩萨如是观身实相时。离诸染欲著。心常系念在身。循身观如是。名为菩萨身念处。】
菩萨用智慧观察,了解这个身体的『实相』,这个「实相」是什么?无生、无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当然就能够离『染欲著』,这世间五欲六尘的追求那种心就放下,不会为这个身去做徒劳无益的事情,你的心安住在『身观』,就是你正确的观念,时时刻刻都提起这个觉悟,这是『身念处』,就是你对身有正确的观念。我们继续看下面「观受是苦」,受念处,我们来看《大智度论》里面的经文:
【菩萨云何观诸受。观内受。是受有三种。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是诸受无所从来。灭无所至。但从虚诳颠倒妄想生。是报果。属先世业因缘。是菩萨如是求诸受。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知是诸受空。无我。无我所。无常破坏法。】
先看到这里。这是讲到菩萨他是如何提起受念处的观照,他观自己的『受有三种』,所谓『苦』、『乐』和『不苦不乐』。确实我们人的感受不外乎就是这三种。这种受,我们都说感受,它从哪里来的?它消失以后又到哪里?我们去细细思惟,这个受你说它是从身体来的,身体有苦乐的感受,可是我们刚才分析了,身体本身是无生、无相,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身都无所从来,这个受不更是『无所从来』?你说受是心来的,心有忧喜的感受,我们底下会讲到心是无常的,它也是了不可得的,所以心的感受当然也是了不可得,所以无所从来,既然没有来,也不能说得上去,它也无所至,『灭无所至』,就是感受消失了,也不是说去哪里。换句话说,这个感受是从哪生的?是『从虚诳颠倒妄想生』,就是你的妄念,因为你有妄念你才有这些虚妄的感受,当下你把感受放下了它就没有,它虚妄的。所以这个感受,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这是菩萨用的智慧观照。这些感受实际上这里讲的是业因果报的缘故,为什么我们会有苦乐的感受?因为前生所造的善恶业不一样,这一生遇到缘了就产生果报。如果前生修善、积德、多布施、多帮助别人,你这一生的受用就好,你多财布施的,这一生你就得财富,你过去多无畏布施的,经常帮助病人、照顾老人、不杀生、多放生,就是无畏布施,你这生得健康长寿的果报,这是乐受,你过去常常法布施,你这生得聪明智慧的果报,这些都是一些业因果报。
『菩萨如是求诸受』,「求诸受」就是你去找那个感受它从哪来的?它又往哪去?什么时候产生的?这个感受『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也『不在现在』,我们刚才已经做了一个推理,过去、现在、未来这是时间的概念,佛法叫寿者相,这本身也是虚妄、颠倒、妄想。你说这个感受,我真有这个感受,我很苦。这个苦是过去的苦吗?不可能,过去的苦已经过去了,了不可得。是未来的苦吗?未来的还没到,不应该是未来的苦,应该是现在的苦。可是现在又是刹那刹那生灭不住,你到底是哪一个时刻真正感受苦?想在这个感受刚提起这些念头的时候,念头已经成了过去,你的感受已经成了过去,所以感受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知道这种『诸受』,就是你的感受,是『空』的、是『无我』的、『无我所』的、『无常』的,你在感受到乐的时候你也不会执著乐,不会生贪恋的心。譬如说家庭很美满、很幸福,这是凡夫都讲的乐,你知道这个感受乐受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万一出现家庭不幸你也不会有苦受,知道那个苦的受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想求这个受,找这个受,找不到,得不到,它是「空」的、也是「无我」的,这个受没有自性,它不是自己生的,它是假借因缘而生的,因为有身才有身的苦乐的感受,假借身这个因缘,因为有我们的心念就有忧喜的感受,这就有假借心念的因缘,它自己不会自生,既然不自生是无我,没有主体的,也就是说它不是一个实体。「无我所」就是没有我所有的我们的感受,说我的感受,这句话本身是一个颠倒妄想,我没有,我所更没有。「无常」这个感受能永恒吗?不可能,你说肚子饿了,吃饱了,吃饱了这是很快乐,可是老让你吃,你吃两碗饭饱了,给你吃四碗饭、五碗饭,一直增,十碗饭,这乐就变成苦了,所以那个感受不就无常的吗?世间人追求五欲之乐这都是无常的,而且最后都是苦,那个苦是永恒的,那个乐是暂时的,所以那个乐是什么乐?苦暂时减少一点,停息一点,那就叫乐。譬如说肚子饿了,吃饭,吃饭是乐,那是什么?你那个饥饿的苦暂时减缓一些,你就觉得乐。你追求财色名食睡这五欲之乐都是这样子,最后这个乐受会破坏掉,剩下都是苦受。
当然这苦受也是了不可得,你也不能把它执著实在,苦受也要放下。怎么放下?不要去想它,念头转过来,最好的方式,净宗法门用一句阿弥陀佛,你快乐的时候,提起佛号,阿弥陀佛,不要去沉浸在那个乐受那里不出来,那就成了贪染,在苦受的时候,身体很病痛,心里很难受,那时候你也提起一句佛号,不要想那种受。提起佛号受也就没了,你把那个念头换过来,换成阿弥陀佛,这叫净念,净念相继你就不会有这些苦受。底下经文说:
【观是三世诸受。空。无相。无作。入解脱门。亦观诸受生灭。亦知诸受不合不散。不生不灭。如是入不生门。知诸受不生故无相。无相故不生。如是知已。系心缘中。若有苦。乐。不苦不乐来。心不受不著。不作依止。如是等因缘观诸受。是名受念处。】
这一段是告诉我们,菩萨用智慧观察我们的感受,观察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这叫三世的感受,了解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前面讲是空的、是无我的、无我所的,是无常的。既然是空当然也就无相,没有一个实体的相,没有相也就没有造作,这就入三『解脱门』。入了「解脱门」得大自在,在一切的境缘当中他不会染著、不会烦恼,生起智慧,随顺著因缘度化众生,圆满他的菩提大愿。你看菩萨跟凡夫那真的是天渊之别,同样的境界,可是有不同的处理,菩萨用智慧处理,凡夫用烦恼来处理,所以遇到境界现前就会产生烦恼,贪瞋痴慢的烦恼、苦乐忧喜的烦恼,菩萨不会有这些,菩萨观受生灭,感受产生了或者是消失了,这个受实际上有没有真的产生和消失?我们说产生,这实际上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因缘它不会生。身体的病痛,因为有身,因为有病,有这些因缘就产生了,病好了身体也就没有病痛的感受,就散了,这是一般的讲法。可是菩萨他用智慧一观察,这个感受也是『不合不散』,为什么?因为因缘本身也是空、无相,所以哪有什么因缘之聚散?都是虚妄、颠倒、妄想所生,根本就没有生也没有灭。所以菩萨的念处跟小乘的念处就不一样,菩萨用智慧,他能当下从我们的身从我们的受里『入不生门』,这不生门就是我们常讲的无生法忍。他不生什么?不生妄想分别执著。见到的相都是一样,小乘人看的相、大乘人看的相、凡夫看的相都是一样,可是凡夫在相里面生烦恼,小乘他能够放下执著的烦恼,可是他还生妄想、分别,他不能够真正入不生之门,他还会起这些妄念;大乘菩萨不起妄念,知道这些因缘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不生不灭。实在讲叫一无所有,哪有什么真的这些因缘、这些身体、这些感受,统统是因为妄念所生,一切法由心想生,没有心想不会有生。这就是永嘉大师悟道以后所说的,「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他在这个颠倒当中,没有觉悟的时候,他生妄想分别执著,看见有六道,有这些宇宙万有,当他念头觉悟了,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他再一看,什么都没有,念头一息灭大千世界就息灭。所以菩萨知道感受没有生也没有灭,因此它也没有相,没有相就谈不上生,有相才能生,现相出生了,它没有相也没有生。
所以当我们苦恼的时候,你去问问自己,这苦恼到底在哪,找一找,是在我的心内还是在我的身内?你去找,拿出来给我看看,把苦恼给我看看,你也找不出来,这什么?它无相,无相哪来的有生?你觉悟了马上就放下,不再去想它,想它叫自找苦吃,你不去想就没苦了。所以要转念头,最好的是念阿弥陀佛,你想佛不要想苦,想苦就念念是苦,想佛就念念作佛,你看天差地别就在你那一念。所以菩萨了解这个身相他就聪明了,他不想苦,他『如是知已』,他就是明白了,他『系心缘中』,他的心是什么?在这些境界现前的时候,这是缘,现前了,他提起观照,如果有苦受、有乐受、或者不苦不乐受,这讲三受,不管你的感受是什么,只要是感受都叫妄念,你不要去寻思这个妄念,咂这个滋味。有很多人就喜欢咂苦恼的滋味,老是想苦恼,那个念头从这苦恼当中出不来,深深陷在里头。这是什么?著了,著在这个相上。菩萨『心不受不著』,我不去感受这个,我不去执著这个,我离开这个,『不作依止』,我不要依止那个苦受,也不依止乐受,也不依止不苦不乐受,完全就跟这个感受隔离开。隔离开之后这念头摆在哪?如果是用《金刚经》里的话来讲,应该是心无所住,这个念头不能摆在哪,你摆在哪了那就错了,那就所住了,住无所住,这我们一般凡夫听起来一头雾水,「无所住」到底是哪?净土宗里告诉你,你就住在阿弥陀佛上,你住在阿弥陀佛上你看你的心『不受』也『不著』,也不依止那个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你就达到了菩萨的受念处。
『如是等因缘观诸受』,你用这种方式观察这个因缘,受的因缘是什么,你看明白了,这叫『受念处』,看明白了肯定放下,把感受放下你就没有苦了。放下之后提起什么?提起阿弥陀佛佛号,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才是我们真正的依止。在极乐世界的受,那也不是苦受,也不是乐受,也不是不苦不乐受,他的心完全是清净的,这个境界我们凡夫难以思惟。经上讲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个乐叫极乐,他没有分别对待的那个乐。一般我们凡夫的乐是跟苦相对的这叫乐,因为有苦才会有乐,因为有饿的苦才会有饱的乐,如果没有饿的苦也不会有饱的乐,这叫不苦不乐。不苦不乐它也是落到中道,中道也不著这就是极乐,你有一个不苦不乐的念头,这还是不清净。这就是什么?极乐世界菩萨们心地完全清净,这个乐叫极乐,极乐也是一个名,在那个境界当中真是离言绝虑,说不出来也想不到,但是那个自在真有。底下我们继续看,这是刚才讲完了「受念处」,下面第三个是「心念处」。
【菩萨云何观心念处。菩萨观内心。是内心有三相。生。住。灭。作是念。是心无所从来。灭亦无所至。但从内外因缘和合生。是心无有定实相。亦无实生。住。灭。亦不在过去。未来。现在世中。是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是心亦无性无相。亦无生者。无使生者。外有种种杂六尘因缘。内有颠倒心相。生灭相续故。强名为心。如是心中实心相不可得。是心性不生不灭。常是净相。客烦恼相著故。名为不净心。】
先看到这里。这是菩萨他的『心念处』他是怎么样提起这种观照,一般我们讲观心无常。菩萨用智慧观察,『内心有三相』,这个「心」就是我们的念头,念头是无常,就是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的生灭,所以它有『生』的时候,念头产生了。念头产生的时候它有停住的一段时间,尽管时间很短暂,一刹那,但是还是有『住』的时间,然后就『灭』掉了。所以有「生」的相、有「住」的相、有「灭」的相,这是我们的念头。菩萨怎么观察?说『是心』,这个念头,『无所从来』,你说这念头从哪来?它没有一个方所,你说从东方来的?还是西方来的?还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这念头它不是一个方所来的。『灭亦无所至』,它灭掉了以后它也不是去哪了,它消失在哪了,这念头是什么?它没有从哪生,也没有说去哪里,只是什么?内外因缘和合而生。内的因缘是什么?是我们有识,一般讲八识,外面有境界,一般讲在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的时候,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物、意缘法,眼耳鼻舌身意缘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和合在一起,产生你的识,这个识是念头,你起念头,你眼睛看见美色,起了贪爱,见到冤家,起了瞋恚,那是眼见色产生了念头,这是因缘和合而生,心是这么生的,所以它还是因缘和合生,既然因缘和合生它就没有自性,它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所以『是心无有定实相』,它没有固定的一个主宰、一个主体,它是因缘和合的。也没有实在的所谓的生相、住相、灭相,刚才讲念头生了,念头停止一段时间然后灭掉,这三种相实际上也都没有。你说如果有生,应该实实在在生出一个东西来,念头哪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灭了它连一点残渣都没有,也不在过去、未来、现在这三世当中,刚才也是用这个逻辑分析这个念头,你说现在念头产生了,那肯定不是过去的念头,过去的念头已经灭掉,了不可得,未来的念头还未生,也是了不可得,现在的念头刹那刹那在生灭而不住,所以也是了不可得。这个心也『不在内』、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间』,这是讲它没有一个固定的处所,所以你没办法找到它。心也没有性、也没有相,这个性是讲它的自性,就是我们的念头它没有自性,它是因缘和合,它也没有相,如果有相,你拿出来给我看看,你能不能拿出来?拿不出来,它没有形相。这个念头它『无生者』,就是它自己不能够自生,也『无使生者』,也不是由他生,它是什么?底下讲的,『外有种种杂六尘因缘』,这个「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外面的境界,跟里面有颠倒之心,颠倒是什么?无明,在境界上迷惑了,所以就会生起念头。所以这个念头不是境界而生,也不是自己的无明而生,是无明跟境界和合才有的,生起这些念头。它『生灭相续』,念念刹那不住,它停不下来,一念接著一念。我们现在说有个什么想法,有个什么心,这些都是什么?念头在相续而已,它不是一个单一的念头,而是众多的念头一个一个生灭把它接在一起,所以是相续的一个念,不是真有。
『如是心中实心相不可得』,没有一个真实的心相,那是什么?『是心性不生不灭,常是净相』,这个念头它是迷失了真心之后才产生的,而真心本性「不生不灭」,这叫「净相」,而且是常相,它不动摇。如果迷失了真心以后就随顺著烦恼,这个烦恼叫『客烦恼』,它不是主,主是真心本性,烦恼是客,随著烦恼这个客人你还『相著』,著在境界里面,让烦恼的这个妄念在相续,这种心叫『不净心』,心地不清净,什么都不著这叫做净心,这是我们的真心。所以菩萨是如是观察自己的心,念念都是住在真心本性上,不会随顺烦恼,他就得到自在,这是菩萨的念处,叫心念处。
我们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此地。如果讲得有不妥之处,请各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三十七道品。上一回我们跟大家一起学习了四念处在《大智度论》里面依声闻法所说的内容,《大智度论》里面又给我们讲到大乘佛法里面的四念处。大乘和小乘的区别在於发心不同,在於智慧不同,小乘人发心是自度,只要自己了脱生死就可以了,没有真正发心广度一切众生,大乘的发心是发愿度尽法界一切众生,这个心发得大,所以叫大乘。智慧也是相差很大的,大乘菩萨的智慧比小乘人要高得太多。三十七道品它是佛法修学的总纲领,它是通大小乘的,是非常重要的修学的科目,可以说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都要修学的。我们来看今天我们学习大乘法里面的四念处是怎么讲法的。我们来看《大智度论》里面的一些经文,因为经文比较长,我们做了一些节要,主要能掌握其中的意思,请看经文:
【菩萨摩诃萨。行四念处。观是内身无常。苦。如病如痈。肉聚败坏。不净充满。九孔流出。是为行厕。如是观身恶露无一净处。骨干肉涂。筋缠皮裹。】
先看到这里。这个经文是告诉我们菩萨是怎样修行四念处的,这里讲的『菩萨摩诃萨』是指大菩萨,不是一般初发心的菩萨,他是有高度的智慧。『四念处』我们之前也有一直在学习,它是讲看破,这个念是观念,是说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正确的宇宙人生的观念,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宇宙观、人生观。这「四念处」,所谓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菩萨是如何来修行四念处,就是他是怎么样提起这个观照的?首先这里讲身,身念处,他观自己身是『无常』的、是『苦』的,这个苦就是因为我们有身。老子也曾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他说到「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如果没有这个身我就没有这些忧患,所以身是苦的根源。实际上讲有身并不一定是苦,但是如果有身你执著它这就有苦,有身你不执著它就不会有苦,因此这个苦是执著而来,身没有障碍。但是菩萨认识到,如果有了身,生起了一丝毫的贪染,那就会受苦,所以菩萨有智慧,不会执著这个身体,而用这个身体做为工具来服务於一切众生,你看这身就不能障碍他。
这个身还『如病如痈』,这个「痈」就是指那些化脓的,我们讲皮肤的炎症。我们这个身体常常都会得病,因为它是四大假合的身躯,地水火风四大,这个因缘和合而来的肉体很容易就会得病,四大不调,风寒感冒,它就会得病。身也是很脆弱,很容易腐坏。菩萨观察身体只是这些骨肉聚合在一起,很容易败坏。我们这个身体,即使长得再好看,都是表层的那一层皮,里面所包的都是不净之物,你看身体里面这些体液,这些血液、尿液,肚子里面、肠胃里头的这些屎尿、排泄物,『九孔』,我们讲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两个鼻孔、一个嘴巴,这七孔,再加上大小便处,「九孔」,流出来的东西都很肮脏、很臭秽。所以经文比喻身体像『行厕』,行走的一个厕所,我们说流动厕所,这人体不就是一个流动厕所吗?你看吃进去的东西,没过多久排出来的臭不可闻。这么一个臭皮囊,有什么值得我们去迷恋、去执著的?要知道这个身体不是我,它给我们只会带来忧患和苦恼。菩萨『如是观身』,你细细的去观察身体里面的这一切不净,充满了『恶露』,就是那些体液都是恶臭的,没有一个地方是真正清净的。你看我们如果三天不洗澡,身上穿的衣服都染上臭味了,更不要说身体本身。你看从里头冒出来的都是这些臭气,你就可以想到里头是多么肮脏、多么臭秽。即使是如花美貌的人,身体亦复如是,只要是在这个地球上的人类,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所以看明白了,我们的执著心淡了,欲望淡了,真正把欲望放下我们心才能得自在。
底下又讲『骨干肉涂』,这些骨、肉用筋缠在一起,用皮包裹起来,形成我们这么一个肉体,这有什么值得可乐的?有什么值得我们去珍爱?要把它放下。在净土念佛堂里面往往会听到这么一句话,「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句话它理论的基础就是四念处,观身不净,所以要放下身,观心无常,要放下心,观受是苦,把身心都放下,观法无我,把世界也放下,所以看破了你才能放得下。很多人念佛念了很多年,好像对於往生净土一点消息都没有,不能说他不精进、不努力,看他一天到晚也真在努力的修学,读经、念佛、听经用的时间也不少,为什么心里还不够踏实,对於往生还没有把握?就是因为放不下,还执著这个身要去享受。要想放下一定要从看破入手,道理明白了,知道这个身不是我,不仅不是我,而且是很肮脏、很臭秽的东西,它是苦恼的根源,它是无常的,何必去执著它,为它所累?真正修行人为什么要以苦为师?就是从清苦的生活里面去练习放下对身的执著。底下经文我们来看:
【是身四大和合造。如水沫聚。虚无坚固。是身无常。久必破坏。是身相。身中不可得。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间。身不自觉。无知无作。如墙壁瓦石。是身中无定身相。无有作是身者。亦无使作者。是身先际。后际。中际。皆不可得。】
先看到这里。这是具体的为我们说明这个身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佛经里面给我们分析得非常透彻,这个身是『四大和合』所造。「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地就是坚硬的这些部分,像骨头、肉,物质的东西;水是流动的,像血液、汗液、体液;火是讲我们身体的温度;风是讲我们的呼吸。你看人体物质的构造是不是就是这四样东西合在一起的,叫因缘和合,如果把这四大全都分开这身体就没有了,就坏烂了。所以生命,生也就是四大和合起来,就形成肉体,死就是所谓的四大分离。其实你看透了,哪有生死?只有因缘的聚散而已。所以因缘聚的时候我们不必生欢喜,因缘散的时候也不必生苦恼,它是自然的规律。『如水沫聚』,这是讲身体这四大和合起来没有那么坚固,非常的脆弱,像水泡一样很快就破裂。人的身体就是这样『虚无坚固』,它没有坚固的,没有不坏的身体,没有不死的身体。明白这一点,我们对身体这个生死不要那么在乎。
第二个『是身无常』,「无常」是一切有为法的规律,有为法就是无常的这些现象。所谓无常,它是不恒久的,它逐渐就会『破坏』,它会腐败,它会散坏。所以自古以来有诗曰:「人生自古谁无死」,都有死,即使你当了皇帝,像秦始皇想寻找什么灵丹妙药可以不老不死,没有办法,他死的也很早。认识它是无常,我们的心要泰然一点,它本来就是无常,如果你希望它有常,你希望它恒久,那叫做自寻烦恼。为什么人会希望自己的身体有常,希望自己不老、不病、不死呢?这人人都希望。这个念头是基於一个观念基础上,什么观念?就是有身的这个相,就是我的身体就是我,他把身体当成我,他就误以为身体的生死就是我自己的生死。这是个错误的观念,有了这个错误观念以后他的烦恼就来了,这在佛法里面讲的身见,这是个见烦恼,见惑,这是迷惑颠倒的知见,所以他的心情随著身体的生老病死而变化,身体强健了他就生欢喜心、生贪恋心,身体要是病了、死了他就生起悲恼心,这个错误观念引起这些忧悲苦恼。
底下这句讲的『身相』,我这个「身相」到底在哪里?你说你这个念头有我,那我问问你,我到底是在哪里?你说我钟茂森,坐在这是个钟茂森,有我,可是你找找看,到底我是存在於身体里面,还是身体外面,还是在中间,你去找,到底哪一个真正叫做钟茂森的主体?身体中间的、里头的,我们找心脏,这五脏六腑,头脑里面的这些脑髓,里面包的这些体液、骨肉,这是『身中』,你说是哪一块真正叫钟茂森?你说我的心是我,代表我。现在外科手术发达,可以移植心脏,把张三、李四的心脏移植到我钟茂森身里,那我成了钟茂森还是成了张三、李四?我到底在哪?可见得它不在「身中」。也『不在外』,「外」是什么?你外头的这些五官,你说眼睛,眼睛是钟茂森吗?鼻子是钟茂森吗?把它挖出来、割下来给你,恐怕你也不要,这些都不代表钟茂森。也『不在中间』,不在内、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间」,这中间,你去找,你找不到中间,这个肉,外面是皮,里头是骨,好了,你去找中间,肉是中间,肉也不是钟茂森。你这么去观察,好像明明看到钟茂森,又不知道钟茂森在哪里。所以身相是了不可得,它只是这些因缘假合而成的一个现相,你把它挖出来哪一块都不是我。
这个东西它有没有自己知觉的能力?现在西方哲学里面讲的「我思故我在」,它可以承认身体不是我钟茂森,我的思惟、我的这些能推理能想像的这个心、这个思惟是钟茂森,所以身它就不能够自觉了,不自觉是身体里面它不带有思惟,不带有知觉。我思故我在的理念就比以为身是我这个理念要高超,他能意识到身体不自觉,它无知也无作。一般很多西方的这些医学界里面认为,这个思惟能力是因为脑细胞在运动构成思惟,这是错误的,身体如果没有灵魂附著在身体里面,身体本身它是无知无觉的。你看一个死人怎么有知觉?如果人死了以后,脑电波都已经停止了,他脑细胞还没死,还没完全死定,为什么他就没有知觉?证明知觉不在於肉体本身。它也不是一个自己能动作的东西,它为什么会动作?为什么它能够行走,能够伸手、弯腰?这是因为有一个支配身体的东西,西方讲的思(思惟)。思惟实际上是什么?它是离开身体的另外一部分,我们称为灵魂,在佛教里面称为识。有识附著在身上,身才会有这些知觉,才会动作,如果没有识,它就如『墙壁瓦石』没什么两样。
底下又讲『身中无定身相』,刚才有讲到的,我这个身相到底在哪?它不能够找到一个固定的地方,这身体里面你找我找不到。所以这个我本身是一个虚妄的概念,如果它真有实体你就能找得到,你找不到那是你的妄念,这叫做我执。这个『无有作是身者』,这个身是谁来作的?我们讲四大和合,到底谁去和合?我们不讲过去从娘胎里出来逐渐逐渐长大,那个时间当然是四大和合,就讲当下我们这个四大和合体,是什么东西把它合在一起,谁去作的?你去找那个「作是身」的主体你也找不到,它就是这样因缘假合,没有一个主体去和合它。也『无使作者』,所以不是自己作,也不是别人作,不自作、不他作,完全就是一个因缘假合的一个东西。这个因缘怎么和合的?我们一般讲是业力,这个业力把因缘和合了,成为你现在的身。所以你得到现前的身是你过去所造作的善恶因果所决定,这是业力。业力也不是一个主体,我们如果想找业力是什么样东西,你拿给我看看,也找不到。为什么会有业?就是因为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才产生这些业力,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业力也没有了。所以业力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有的人学佛觉得自己业障深重,担心自己业障太重往生不了,那是什么?那真的叫业障重,为什么?这是他的妄想分别执著特别严重,他把业执著成一个实体,叫自生障碍,你当下念佛心地清净,哪有什么业力。我们讲愿力大於业力其实是什么?你的业已经空掉了,完全是你这个清净心做主,所以当下念佛的时候当下你是作佛的时候。
又回头讲这个身,底下还有一句,说『先际、后际、中际,皆不可得』,这是讲时间,过去、未来和现前,这叫三际。我们认为这个身可得的话,现在身是我的身体,我能够控制它、能够支配它是可得,你为什么说它不可得?这里是从时间上来给你分析,你说它可得,那是过去可得?还是现在可得?还是未来可得?过去,过去当然不可得,已经过去了,怎么再能够追回来?不可得。未来,未来还没到,未来的那个身体还不能去控制,不能去占有,因为还没来,不是你的,当然也是不可得,这我们也能承认。现前的身体总该可得。现前的身体还是不可得,我们把这个时间段一直细分,你说去年的身体不可得,我能同意,明年的身体不可得,我也能同意,但是我今年的身体总该可得。那我问问,今年里面三百六十五天哪一天可得?昨天的可得吗?昨天的不可得,过去了。明天的?明天也不可得,是未来的。今天?今天总该可得。今天二十四小时,上一个小时的身体过去了,不可得,下一个小时的身体未来,也不可得。你说我现在这个小时的身体可得。一小时有六十分钟,一分钟有六十秒,这一秒钟里面又可以分成无量的时间段,假设分成一亿分,亿分之一秒,亿分之一秒之前的那个身还是过去了,不可得,亿分之一秒的未来那个身未来,还不可得,当下亿分之一秒你想可得它已经过去了,太快了,你说它现在有吗?不可得。况且亿分之一秒底下还能分,亿亿亿分之一秒,分成无量,你就想现在到底是哪一点?不可得。你看这是从时间上给你推理,你就能明了原来身体真的是不可得,过去身不可得,未来身不可得,现在身也是不可得。既然不可得,你要想起一个念头想得到它、想控制它、想支配它,那是妄念,你叫自找苦吃。所以有句话讲得好,「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些庸人是谁?不要说别人,就是我自己,我要是不明了这个真相,还真以为这个身体是我的,整天想著怎么保养它,怎么爱护它,怎么增强它的营养,怎么去锻炼,怎么保健,这些统统都是庸人自扰之。所以菩萨有智慧,能观照出来,他就不执著。不执著之后是不是身体就不要了?也不是,身体是个工具,用它来可以服务於一切众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世间人的好榜样。世间人迷惑颠倒,他执著身,菩萨不执著,他就给这些执著的人表演出来一个好样子,启发他们觉悟,借著这个因缘假合的工具来做佛事,所以菩萨就得到自在,他不执著身,自己没有苦受,而能够做佛事,自在未曾有,这就是智慧。底下讲到,我们看经文:
【八万户虫。无量诸病。及诸饥渴。寒热。刑残等。常恼此身。菩萨摩诃萨观身如是。知非我身。亦非他有。不得自在。有作及所不作。是身。身相空。从虚妄因缘生。是身假有。属本业因缘。】
这一段是告诉我们,如果执著这个身体就会有苦恼,为什么?因为身体脆弱,常常会得病。『八万户虫』,这是身上我们现在讲的细菌。现在的医学用显微镜观察肉体里面的细菌那真是无量,从一个病变的一个细胞里面,从这些切片里面你用显微镜去观察,就能看到很多很多的细菌,更不要说大的这些所谓寄生虫,身体里面就很多了。所以会产生『无量』的『诸病』,各种各样的病都来了,尤其是现在,现代社会的人吃的东西不健康,吃这些肉食,肉食里面就有很多的病菌,你看现在的禽流感、猪流感,这都是病毒。即使是素食者,这些植物里面也有很多的细菌,再加上现在用农药、用化肥,都会导致人生病。所以现在你看为什么肾病、肝病的特别多,肝是用来解毒的,肾是用来排毒的,人吃的毒太多,解不过来,排不过来,这些器官都得病。还有身体要受『饥渴』的苦恼,一天得吃三餐,少吃一餐就觉得饥饿,口渴的时候非得要喝水,不喝水很苦恼。冬天冷,夏天热,这都是煎熬。如果遇到官司,受刑了,或者是遇到意外身体受到残害,这都是苦恼。所以有了身体它自然就带著这些苦恼来,所以菩萨摩诃萨观自己的身体,知道它是苦恼的来源。菩萨跟凡夫不同在於凡夫执著它,所以有这个苦受,而菩萨有智慧,他能了知这个身不是我,不是我的身。所以既不是我,也不是我的,你还有什么苦恼?你如果看到别人有病你会不会痛苦?你的身体不会觉得痛苦,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把他的身体执著成自己的身体,你知道它不是我身,所以你没有这个苦受,如果你执著他的身体是我身的话那你就有苦受了。
这个身体是不是他的?其实也不是他的,都是因缘假合之物。我们看到瑞典的科学家们做过一个试验,所谓附体的现象,现在可以用试验来证明。他怎么做?有两个志愿者来做试验,一个人他的眼睛上戴著一个摄影机镜头,他自己不能看东西,用摄影机来对外面摄像,这个摄像的讯号传到谁那里?另外一个志愿者的眼前,放著两个很小的萤幕显示器,接收另外那个人的摄影机镜头所摄来的这些讯息、这些景象。所以甲、乙两个人,乙(戴著萤屏的人)看到的实际上是甲他的眼睛上的摄像机镜头所照的东西,然后经过一段时间他们习惯於这样的一种方式之后,乙他就会执著甲的身体是自己的身体,为什么?因为每逢甲转头的时候他所看到的,实际上乙自己看到了,所以他看到有人去打他的时候,甲他没有回避,而是乙回避,以为他是打他,这个我们能理解。过了一段时间,你用针刺甲的身体,乙身体都会感觉到痛苦,这就是附体。为什么?因为乙经过这样的一种试验,他把甲的身体执著成自己的身体,所以就有苦受。这个试验给我们很大启示,假如我们不执著这个身体是我,你会不会有苦受?没有苦受,你拿针去刺这个身体不是跟刺别人是一样吗?你身体不会感觉到痛苦。所以这个身体自己本身『不得自在』,这个「不得自在」,一是讲它常常有病苦、有苦恼,它不能自在,另外一个,它没有一个真正的自性在,你说这个身体到底哪一个部位是我,刚才讲你找不出来,自己它不能有一个实体在,所以就不自在。也没『有作』和『所不作』,它自己本身不能做主宰,是因为有这个灵附在这个身体上,这个灵来支配这个身体,这就是我们讲神识,如果神识离开了身体换了另外一个身体,这就是投胎。生生世世我们都不知道投胎过多少回,每一次投胎都没觉悟,都把那一次生命里面的身体当作自己的身体,换了无量次还没觉悟过来,还以为这个现在的身是自己的身,不肯用它来帮助别人,搞自私自利,追求五欲六尘的享受,统统错了。
菩萨他的观念,知道身相是空,身为什么是空?因为四大假合而成。既然是四大这些因缘和合体,它本身就是空,没有自性,缘聚了才形成身,缘散了身就没有了。如果它真有一个实体的自性的身,它不会因为因缘的聚散而生灭,所以身是当体即空。这『身相』,实际上是讲我相,也是空,有了「我」这个观念,这个观念本身是个错误观念,你找不到,都是什么?『从虚妄因缘生』,这不仅是说因缘和合而生,而且这些因缘本身也是虚妄,为什么?《金刚经》里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像梦一样。这些因缘存在在哪里?在我们梦中,梦里确实有地水火风四大假合,形成这个人的身,可是你一觉醒来那身体也没有了。你就是刚刚做了梦,一觉醒来之后刚刚那个身体都不存在了。试问是不是因为你梦醒了才不存在,没醒之前还真的存在,有没有?没有,你作梦的时候它也是当体即空,梦,哪里是真的?虚妄的。因缘所生,还加了个虚妄因缘所生,你看你执著它是不是太冤枉,太愚痴了!所以『是身假有』,通过这样的分析真的明白了,这身是假有,有这么个现象,它是假有,不是真有。『属本业因缘』,这个「本业」是自己无量劫来造作的这些善恶之业聚合而成,产生这些因缘,形成我们的身相,过去生中你造的善业,这身相就庄严,如果过去造的恶业,这个身相就丑陋,如是而已。底下我们继续看经文:
【菩萨自念。我不应惜身命。何以故。是身相不合不散。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依猗。循身观是身无我。无我所故空。空故无男女等诸相。无相故不作愿。如是观者。得入无作智门。知身无作。无作者。但从诸法因缘和合生。是诸因缘作是身者,亦从虚妄颠倒故有。是因缘中亦无因缘相。是因缘生亦无生相。如是思惟。知是身从本以来。无有生相。知是身无相无可取。无生故无相,无相故无生。但诳凡夫故名为身。】
这一段讲得非常好,告诉我们菩萨他所存的这个观念。菩萨自己思惟,我不应珍惜自己的身命,这个身体、这个身命不用那样去执著,如果能够用它来为众生效力,那是不疲不厌,一切所有,乃至头目、骨髓,都能拿去供养众生。『何以故』,为什么?菩萨明白,『是身相』,身体这个相,『不合不散』,我们一般来讲这四大假合,合了身体就形成了,四大分散了身体就灭了,死了,可是从真实上来说有没有合和散?没有,如果说真有因缘和合、真有因缘散坏,那就有实体了。你看地水火风这四大它真能和合,这地水火风也有实体,和合出来它也是一个实体,它散了之后它应该不会消失的。还有我们现在科学讲的物质不灭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而实在讲,因缘的合与散全都是在我们妄念所生起的现相,没有真有。如果真有我们才能叫真合、真散,它合的时候、散的时候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它不合不散,也没有来,也没有去。有来去这是讲有空间,空间是什么?是假相。你看现在科学家,大科学家爱因斯坦都承认这一点,他老人家说「时间与空间都是人类的错觉」,这是他用相对论证实出来的。佛法里早说了,时间、空间是什么?叫不相应行法,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虚妄的、抽象的概念,哪有真实的时空?没有。没有时间与空间,没有时间它就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没有空间就没有来也没有去,这我们就能明了,全都是我们自己的妄念在作祟,才产生这种合散、来去、生灭的错误观念。真实是什么?真实我们讲自性,无有动摇、无有生灭、『不来不去、不生不灭』。
『不依猗』,这个「猗」也是依靠,它没有一个所依靠的东西,不从一个主体而产生,就是没有一个真正所谓的造物主,一切法都是梦幻泡影。菩萨这样观察自己的身相,这叫『身观』,四念处叫身念处,知道『是身无我』,这个身没有我,我就代表主体,代表自性,它是因缘假合,所以无我。也『无我所』,没有我了当然也没有我所有的,这身体都不是我,你身体外面穿的衣服、住的房子、坐的汽车、吃的饮食是你所有的吗?当然不是,这些都是空。知道一切法皆空,所以也就没有那种相的分别执著,他『无男女等诸相』,这是从身上来讲,这身相本身是空。既然是空,你就谈不上什么男女的分别,都是空,男的身也是空,女的身也是空,所以叫无相,没有相,无相是指没有一个真实实体的相,只有空。『无相故不作愿』,这个「愿」就是没有希求,相都没有了你还有什么希求,身体都不是你的你还要想怎么去保养它,怎么去让它健康、长寿,这些希求都不必了。如是观察你能『入无作智门』,这个「无作智门」就是我们常讲的三解脱门,所谓空、无相、无愿,这里就讲到三解脱门,这是智慧门,用智慧观察这个世间自然就能够放下,放下什么?放下的是妄想分别执著,不是说放下你这个事情、放下你的身体,是在心上要放下这些妄想分别执著,事上还是要积极努力的去为众生服务。
他『知身无作』,就是没有所谓一个主宰他就没有作,没有作为,也没有作为的主体,就『无作者』。『但从诸法因缘和合生』,都是这些骨肉、体液、呼吸、体温和合而成。所以『诸因缘』,就是这种四大的这些因缘形成这个身,这个因缘又是从哪来的?它亦不是真有,是『从虚妄颠倒』当中才产生的妄念,因为有妄想、有分别执著,所以才看到这些因缘,因缘本身也是虚妄的,『因缘中』也没有因缘的相,『无因缘相』,如果真有个「因缘相」它就能够形成一个真的东西,一个实体的东西,它没有,因缘也是虚妄。所以你看看你这个身分析到最后,身体是由各种骨肉、器官组成,器官是由各种的细胞组成,细胞由各种的分子、原子组成,一直分到最后,那些因缘,我们讲基本粒子。这些基本粒子又是从什么生的?现在天文学家提出一个弦理论,英文叫string theory,弦理论告诉我们,基本粒子内部实际上它是一种振动而已,它不是真正的物质,只有振动,不同振动的方式组成这些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是物质最小的单位,所以它内部已经没有物质,它是物质最小的单位,它的内部只有振动,由振动产生粒子,由粒子组合成为原子、分子,一直组合成我们的身体。身体如是,外面的世界亦如是,宇宙亦如是,都是从最基本的那种波动、振动而产生。科学家用琴弦来做比喻,像弦的振动就发出这种音响,就像音符组成一个大的交响曲。所以这个宇宙怎么来的?由无数的这些小音符的振动而组成这个大宇宙。所以你去看看宇宙的本体是什么?是空,振动,没有。
这个振动到底是什么振动?现在科学家还没有探讨到这么深,只能承认它是一种振动,纯粹是一种动。到底是什么动?过去六祖惠能大师在广州法性寺看到有两个人看到风吹著幡动争执起来,一个人说风动,一个人说幡动,六祖惠能大师说你们都别争了,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所以这宇宙到最后什么在动?是仁者心动,你的念头动,念头动才有现相的发生,现出宇宙和我们的身体这些相。所以有没有真实的因缘相?没有,它是动相、空相,没有动就没有这些相。所以我们说『因缘生』,身体是因缘所生,宇宙万物都是因缘所生,可是还是『无生』,没有真实的生,无生当然也就无灭,这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死。你了解这个情况,认识这个真相,这叫了生死,你安住在这种智慧当中,不受外部的境界动摇,你就了生死。『如是思惟』,你去这样的先是在理论上通达,然后慢慢的落实到你自己日常生活,知道一切法无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知道『是身从本以来,无有生相』,「从本以来」是它本来就没有生过。本来是什么?是念头所生,妄念才生出这么一种虚幻的相,你知道『是身无相无可取』,哪有什么真的相?没有相当然也不可取、不可得,所以你也不必去控制它、占有它、支配它,不用为它去苦恼。长得好看的、强健的不用骄傲,那是什么?「无相无可取」;长得难看的、丑陋的、多病的也不用悲恼,这也是无相无可取。你知是身无相无可取这就是智慧,我们常常念这句话你对身体就放下了,你的烦恼减轻了一大半。『无生故无相』,既然它没有生哪有说真的相?相是生出来的,没有生也就没有相,『无相故无生』,相都没有了何谈生?不生不灭,你回光返照,反观自性,不生不灭。「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楞严经》告诉我们,就是我们迷惑颠倒的这个念头停不下来,你一停下来你就证得菩提,证得菩提就是成佛了,那真的是你入解脱门了。有这些身相的,那只是那些颠倒的凡夫他的观念,假名为身,把这个身体给它起个概念叫身,其实你分析这个身,什么都没有。我们再看下面一句:
【菩萨如是观身实相时。离诸染欲著。心常系念在身。循身观如是。名为菩萨身念处。】
菩萨用智慧观察,了解这个身体的『实相』,这个「实相」是什么?无生、无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当然就能够离『染欲著』,这世间五欲六尘的追求那种心就放下,不会为这个身去做徒劳无益的事情,你的心安住在『身观』,就是你正确的观念,时时刻刻都提起这个觉悟,这是『身念处』,就是你对身有正确的观念。我们继续看下面「观受是苦」,受念处,我们来看《大智度论》里面的经文:
【菩萨云何观诸受。观内受。是受有三种。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是诸受无所从来。灭无所至。但从虚诳颠倒妄想生。是报果。属先世业因缘。是菩萨如是求诸受。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知是诸受空。无我。无我所。无常破坏法。】
先看到这里。这是讲到菩萨他是如何提起受念处的观照,他观自己的『受有三种』,所谓『苦』、『乐』和『不苦不乐』。确实我们人的感受不外乎就是这三种。这种受,我们都说感受,它从哪里来的?它消失以后又到哪里?我们去细细思惟,这个受你说它是从身体来的,身体有苦乐的感受,可是我们刚才分析了,身体本身是无生、无相,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身都无所从来,这个受不更是『无所从来』?你说受是心来的,心有忧喜的感受,我们底下会讲到心是无常的,它也是了不可得的,所以心的感受当然也是了不可得,所以无所从来,既然没有来,也不能说得上去,它也无所至,『灭无所至』,就是感受消失了,也不是说去哪里。换句话说,这个感受是从哪生的?是『从虚诳颠倒妄想生』,就是你的妄念,因为你有妄念你才有这些虚妄的感受,当下你把感受放下了它就没有,它虚妄的。所以这个感受,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这是菩萨用的智慧观照。这些感受实际上这里讲的是业因果报的缘故,为什么我们会有苦乐的感受?因为前生所造的善恶业不一样,这一生遇到缘了就产生果报。如果前生修善、积德、多布施、多帮助别人,你这一生的受用就好,你多财布施的,这一生你就得财富,你过去多无畏布施的,经常帮助病人、照顾老人、不杀生、多放生,就是无畏布施,你这生得健康长寿的果报,这是乐受,你过去常常法布施,你这生得聪明智慧的果报,这些都是一些业因果报。
『菩萨如是求诸受』,「求诸受」就是你去找那个感受它从哪来的?它又往哪去?什么时候产生的?这个感受『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也『不在现在』,我们刚才已经做了一个推理,过去、现在、未来这是时间的概念,佛法叫寿者相,这本身也是虚妄、颠倒、妄想。你说这个感受,我真有这个感受,我很苦。这个苦是过去的苦吗?不可能,过去的苦已经过去了,了不可得。是未来的苦吗?未来的还没到,不应该是未来的苦,应该是现在的苦。可是现在又是刹那刹那生灭不住,你到底是哪一个时刻真正感受苦?想在这个感受刚提起这些念头的时候,念头已经成了过去,你的感受已经成了过去,所以感受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知道这种『诸受』,就是你的感受,是『空』的、是『无我』的、『无我所』的、『无常』的,你在感受到乐的时候你也不会执著乐,不会生贪恋的心。譬如说家庭很美满、很幸福,这是凡夫都讲的乐,你知道这个感受乐受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万一出现家庭不幸你也不会有苦受,知道那个苦的受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想求这个受,找这个受,找不到,得不到,它是「空」的、也是「无我」的,这个受没有自性,它不是自己生的,它是假借因缘而生的,因为有身才有身的苦乐的感受,假借身这个因缘,因为有我们的心念就有忧喜的感受,这就有假借心念的因缘,它自己不会自生,既然不自生是无我,没有主体的,也就是说它不是一个实体。「无我所」就是没有我所有的我们的感受,说我的感受,这句话本身是一个颠倒妄想,我没有,我所更没有。「无常」这个感受能永恒吗?不可能,你说肚子饿了,吃饱了,吃饱了这是很快乐,可是老让你吃,你吃两碗饭饱了,给你吃四碗饭、五碗饭,一直增,十碗饭,这乐就变成苦了,所以那个感受不就无常的吗?世间人追求五欲之乐这都是无常的,而且最后都是苦,那个苦是永恒的,那个乐是暂时的,所以那个乐是什么乐?苦暂时减少一点,停息一点,那就叫乐。譬如说肚子饿了,吃饭,吃饭是乐,那是什么?你那个饥饿的苦暂时减缓一些,你就觉得乐。你追求财色名食睡这五欲之乐都是这样子,最后这个乐受会破坏掉,剩下都是苦受。
当然这苦受也是了不可得,你也不能把它执著实在,苦受也要放下。怎么放下?不要去想它,念头转过来,最好的方式,净宗法门用一句阿弥陀佛,你快乐的时候,提起佛号,阿弥陀佛,不要去沉浸在那个乐受那里不出来,那就成了贪染,在苦受的时候,身体很病痛,心里很难受,那时候你也提起一句佛号,不要想那种受。提起佛号受也就没了,你把那个念头换过来,换成阿弥陀佛,这叫净念,净念相继你就不会有这些苦受。底下经文说:
【观是三世诸受。空。无相。无作。入解脱门。亦观诸受生灭。亦知诸受不合不散。不生不灭。如是入不生门。知诸受不生故无相。无相故不生。如是知已。系心缘中。若有苦。乐。不苦不乐来。心不受不著。不作依止。如是等因缘观诸受。是名受念处。】
这一段是告诉我们,菩萨用智慧观察我们的感受,观察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这叫三世的感受,了解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前面讲是空的、是无我的、无我所的,是无常的。既然是空当然也就无相,没有一个实体的相,没有相也就没有造作,这就入三『解脱门』。入了「解脱门」得大自在,在一切的境缘当中他不会染著、不会烦恼,生起智慧,随顺著因缘度化众生,圆满他的菩提大愿。你看菩萨跟凡夫那真的是天渊之别,同样的境界,可是有不同的处理,菩萨用智慧处理,凡夫用烦恼来处理,所以遇到境界现前就会产生烦恼,贪瞋痴慢的烦恼、苦乐忧喜的烦恼,菩萨不会有这些,菩萨观受生灭,感受产生了或者是消失了,这个受实际上有没有真的产生和消失?我们说产生,这实际上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因缘它不会生。身体的病痛,因为有身,因为有病,有这些因缘就产生了,病好了身体也就没有病痛的感受,就散了,这是一般的讲法。可是菩萨他用智慧一观察,这个感受也是『不合不散』,为什么?因为因缘本身也是空、无相,所以哪有什么因缘之聚散?都是虚妄、颠倒、妄想所生,根本就没有生也没有灭。所以菩萨的念处跟小乘的念处就不一样,菩萨用智慧,他能当下从我们的身从我们的受里『入不生门』,这不生门就是我们常讲的无生法忍。他不生什么?不生妄想分别执著。见到的相都是一样,小乘人看的相、大乘人看的相、凡夫看的相都是一样,可是凡夫在相里面生烦恼,小乘他能够放下执著的烦恼,可是他还生妄想、分别,他不能够真正入不生之门,他还会起这些妄念;大乘菩萨不起妄念,知道这些因缘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不生不灭。实在讲叫一无所有,哪有什么真的这些因缘、这些身体、这些感受,统统是因为妄念所生,一切法由心想生,没有心想不会有生。这就是永嘉大师悟道以后所说的,「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他在这个颠倒当中,没有觉悟的时候,他生妄想分别执著,看见有六道,有这些宇宙万有,当他念头觉悟了,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他再一看,什么都没有,念头一息灭大千世界就息灭。所以菩萨知道感受没有生也没有灭,因此它也没有相,没有相就谈不上生,有相才能生,现相出生了,它没有相也没有生。
所以当我们苦恼的时候,你去问问自己,这苦恼到底在哪,找一找,是在我的心内还是在我的身内?你去找,拿出来给我看看,把苦恼给我看看,你也找不出来,这什么?它无相,无相哪来的有生?你觉悟了马上就放下,不再去想它,想它叫自找苦吃,你不去想就没苦了。所以要转念头,最好的是念阿弥陀佛,你想佛不要想苦,想苦就念念是苦,想佛就念念作佛,你看天差地别就在你那一念。所以菩萨了解这个身相他就聪明了,他不想苦,他『如是知已』,他就是明白了,他『系心缘中』,他的心是什么?在这些境界现前的时候,这是缘,现前了,他提起观照,如果有苦受、有乐受、或者不苦不乐受,这讲三受,不管你的感受是什么,只要是感受都叫妄念,你不要去寻思这个妄念,咂这个滋味。有很多人就喜欢咂苦恼的滋味,老是想苦恼,那个念头从这苦恼当中出不来,深深陷在里头。这是什么?著了,著在这个相上。菩萨『心不受不著』,我不去感受这个,我不去执著这个,我离开这个,『不作依止』,我不要依止那个苦受,也不依止乐受,也不依止不苦不乐受,完全就跟这个感受隔离开。隔离开之后这念头摆在哪?如果是用《金刚经》里的话来讲,应该是心无所住,这个念头不能摆在哪,你摆在哪了那就错了,那就所住了,住无所住,这我们一般凡夫听起来一头雾水,「无所住」到底是哪?净土宗里告诉你,你就住在阿弥陀佛上,你住在阿弥陀佛上你看你的心『不受』也『不著』,也不依止那个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你就达到了菩萨的受念处。
『如是等因缘观诸受』,你用这种方式观察这个因缘,受的因缘是什么,你看明白了,这叫『受念处』,看明白了肯定放下,把感受放下你就没有苦了。放下之后提起什么?提起阿弥陀佛佛号,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才是我们真正的依止。在极乐世界的受,那也不是苦受,也不是乐受,也不是不苦不乐受,他的心完全是清净的,这个境界我们凡夫难以思惟。经上讲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个乐叫极乐,他没有分别对待的那个乐。一般我们凡夫的乐是跟苦相对的这叫乐,因为有苦才会有乐,因为有饿的苦才会有饱的乐,如果没有饿的苦也不会有饱的乐,这叫不苦不乐。不苦不乐它也是落到中道,中道也不著这就是极乐,你有一个不苦不乐的念头,这还是不清净。这就是什么?极乐世界菩萨们心地完全清净,这个乐叫极乐,极乐也是一个名,在那个境界当中真是离言绝虑,说不出来也想不到,但是那个自在真有。底下我们继续看,这是刚才讲完了「受念处」,下面第三个是「心念处」。
【菩萨云何观心念处。菩萨观内心。是内心有三相。生。住。灭。作是念。是心无所从来。灭亦无所至。但从内外因缘和合生。是心无有定实相。亦无实生。住。灭。亦不在过去。未来。现在世中。是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是心亦无性无相。亦无生者。无使生者。外有种种杂六尘因缘。内有颠倒心相。生灭相续故。强名为心。如是心中实心相不可得。是心性不生不灭。常是净相。客烦恼相著故。名为不净心。】
先看到这里。这是菩萨他的『心念处』他是怎么样提起这种观照,一般我们讲观心无常。菩萨用智慧观察,『内心有三相』,这个「心」就是我们的念头,念头是无常,就是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的生灭,所以它有『生』的时候,念头产生了。念头产生的时候它有停住的一段时间,尽管时间很短暂,一刹那,但是还是有『住』的时间,然后就『灭』掉了。所以有「生」的相、有「住」的相、有「灭」的相,这是我们的念头。菩萨怎么观察?说『是心』,这个念头,『无所从来』,你说这念头从哪来?它没有一个方所,你说从东方来的?还是西方来的?还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这念头它不是一个方所来的。『灭亦无所至』,它灭掉了以后它也不是去哪了,它消失在哪了,这念头是什么?它没有从哪生,也没有说去哪里,只是什么?内外因缘和合而生。内的因缘是什么?是我们有识,一般讲八识,外面有境界,一般讲在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的时候,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物、意缘法,眼耳鼻舌身意缘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和合在一起,产生你的识,这个识是念头,你起念头,你眼睛看见美色,起了贪爱,见到冤家,起了瞋恚,那是眼见色产生了念头,这是因缘和合而生,心是这么生的,所以它还是因缘和合生,既然因缘和合生它就没有自性,它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所以『是心无有定实相』,它没有固定的一个主宰、一个主体,它是因缘和合的。也没有实在的所谓的生相、住相、灭相,刚才讲念头生了,念头停止一段时间然后灭掉,这三种相实际上也都没有。你说如果有生,应该实实在在生出一个东西来,念头哪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灭了它连一点残渣都没有,也不在过去、未来、现在这三世当中,刚才也是用这个逻辑分析这个念头,你说现在念头产生了,那肯定不是过去的念头,过去的念头已经灭掉,了不可得,未来的念头还未生,也是了不可得,现在的念头刹那刹那在生灭而不住,所以也是了不可得。这个心也『不在内』、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间』,这是讲它没有一个固定的处所,所以你没办法找到它。心也没有性、也没有相,这个性是讲它的自性,就是我们的念头它没有自性,它是因缘和合,它也没有相,如果有相,你拿出来给我看看,你能不能拿出来?拿不出来,它没有形相。这个念头它『无生者』,就是它自己不能够自生,也『无使生者』,也不是由他生,它是什么?底下讲的,『外有种种杂六尘因缘』,这个「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外面的境界,跟里面有颠倒之心,颠倒是什么?无明,在境界上迷惑了,所以就会生起念头。所以这个念头不是境界而生,也不是自己的无明而生,是无明跟境界和合才有的,生起这些念头。它『生灭相续』,念念刹那不住,它停不下来,一念接著一念。我们现在说有个什么想法,有个什么心,这些都是什么?念头在相续而已,它不是一个单一的念头,而是众多的念头一个一个生灭把它接在一起,所以是相续的一个念,不是真有。
『如是心中实心相不可得』,没有一个真实的心相,那是什么?『是心性不生不灭,常是净相』,这个念头它是迷失了真心之后才产生的,而真心本性「不生不灭」,这叫「净相」,而且是常相,它不动摇。如果迷失了真心以后就随顺著烦恼,这个烦恼叫『客烦恼』,它不是主,主是真心本性,烦恼是客,随著烦恼这个客人你还『相著』,著在境界里面,让烦恼的这个妄念在相续,这种心叫『不净心』,心地不清净,什么都不著这叫做净心,这是我们的真心。所以菩萨是如是观察自己的心,念念都是住在真心本性上,不会随顺烦恼,他就得到自在,这是菩萨的念处,叫心念处。
我们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此地。如果讲得有不妥之处,请各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