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纲领—三十七道品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三集) 2009/2/10 华严讲堂 档名:52-329-0003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菩萨,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三十七道品。我们上两节课为大家介绍了大乘学人为什么要学习三十七道品,我们用整整四个小时来介绍这个序言,旨在引起大家的重视,不可以忽略三十七道品的学习。三十七道品是通大小乘,涵盖整个佛法,净土宗的行人也应该努力的修学。而且在《阿弥陀经》里面也为我们明确的提到三十七道品里面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但是对前面的三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却没有提,我们可想而知,极乐世界的菩萨们这前面三科已经修学圆满,到极乐世界继续修学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你看还是在修三十七道品。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应该首先打好这个基础,尤其是前面三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这三科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基础,这个基础打好了,到极乐世界就进入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的修学。
今天我们就正式的开始来研习三十七道品。前面我们给大家大略的介绍了三十七道品分为这七科,今天我们首先为大家介绍第一科四念处。我们依据的教材有多种,首先我们依据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当中所述的「三十七道品料简」,而且我们参考、复讲师父上人上净下空老和尚讲述的《阿弥陀经要解》。在《佛说十善业道经》里面也有简要的提到三十七道品,我们师父上人也有讲解,这些都是我们所参考的、借鉴的版本。同时我们也采用《教乘法数》里面的有关三十七道品所提到的这些内容,这些内容很简单,纲目式的。另外我们还引用《大智度论》里面关於三十七道品分为小乘与大乘三十七道品的内容。师父上人吩咐末学,把那些我们能够读得懂的,大家能够明白的内容,提取出来跟大家分享。所以我们这次的习讲可以说是一个会集的版本,把上述提到的这些经典,祖师大德的著述经论,我们师父上人的讲解,会集在一起,为大家做一次比较详细的汇报。
首先这四念处,四念处是属於观智,我们师父上人常讲看破,四念处是教我们看破的,底下四正勤、四如意足这两科教我们放下。所以这四念处是智慧,智慧的观察,我们常讲的宇宙人生观,四念处就是教导我们对人生、对宇宙,要有正确的观念、看法。这个念就是观的意思,智慧的观察,这个处是所观的境界,所以四念处就是四种以观智为境界的,这就叫做四念处。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有一句经文提到,「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就是讲到四念处。四念处以什么为庄严?《十善业道经》告诉我们,十善是庄严四念处的,换句话说,我们要修习四念处观首先要达到十善的标准,如果十善做不到,那四念处也不可能做到。十善就是身三、口四、意三,身业不造杀生、偷盗、邪淫,口业不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业不造贪、瞋、痴,可见得十善业道是佛法的基础。而十善业道前面还有两个基础,那就是《弟子规》和《太上感应篇》,这是基本做人的教育,伦理、道德和因果,人做好了你才能作佛。四念处是教导我们提升修学入门的基础,教我们作佛,那前面的基础就非常重要。
在《阿弥陀经要解》当中,蕅益大师非常简要的介绍这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这是四种智慧的观察。蕅益大师没有详细的来讲解这四种念处,我们查《教乘法数》,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工具书,把佛法里的名词术语按照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这些数字的排列给我们做一个解释,我们查四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观身不净就是对身体的正确的看法。《教乘法数》上解释说,「自他身一切色法皆不净」,这个自是自己,他是外面一切众生,自己和众生的身都不净,一切色法是指一切物质,都是不净的,这是身念处的意思。佛在经上为我们分析,我们这个物质的身体构造不清净,最明显、最简易的观察就是看我们身体的七窍,常常排泄出来不净之物。七窍之外还有更微细的毛细孔,排出来的这些汗液,现在称为叫尿素,统统都是不清净的。古人讲我们这个肉身是皮袋,一个臭皮囊,里面包裹的这些脓血、粪便、五脏六腑,都是臭秽不堪。大家如果看过尸体解剖,真人尸体解剖,你会觉得非常恶心。人体被开膛剖腹之后,看看里面红红黄黄的一大堆东西,都是不净之物。我们生人吃下的东西,不管是再好、味道再香的东西,吃下去之后,没过多久就变成臭秽不堪的东西排出来,可见得这个身体多么肮脏,它是生产肮脏东西的一个机器。身上常流著这些汗液,散发的气味都很难闻,一个人如果三天不洗澡,身上就有一种怪味。这个味道是什么味?烦恼的味道。烦恼愈重的,他身上的体味愈浓,愈难闻;那些身心清净的人,他身上的气味是香的,是清净的。我们师父上人也给我们提到,过去虚云老和尚他一年才剃一次头,一年洗一次澡,可是身上的味道是一股清香味,虽然衣服已经很破旧,这个领和袖上的油垢还很厚,可是一点不难闻,像一股檀香一样。这是他老人家修行有真功夫,心地清净,心清净就身清净。佛法里讲「一切法由心想生」,我们是什么样的心,就会得什么样的身。所以身不清净,那要观察是自己心不清净的结果。
佛教里面称为自他身一切色法都不清净,就是凡是有情众生的身体(色身)都是不净物,为什么?因为心不清净,所以感得的身也不清净,境界也不清净,正所谓境随心转,境由心造。所以你要想得一个好的身体,清净的身体,首先要转自己的心念。学佛的人看有没有进步,有没有功夫,首先看我们自己的身体,这个身体、这个相貌有没有改变。如果学佛学了一、两年,相貌变得更庄严,身体变得更健康,这就说明你学佛很如法。假如身体、相貌一点都没有改观,那说明我们的修行不如理、不如法。如果身体愈学愈糟糕,相貌愈变愈丑陋,我们就要反省学佛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肯定是有问题,要进行纠正。所以你有一个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身,就会什么样的相貌。人投胎的时候,很多人说人的身体、相貌是遗传的,这个不然,佛法里给我们讲得清楚,当我们投胎,是因为喜欢自己的父母,对父母产生了爱恋,一切法由心想生,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就像自己的爸爸、妈妈。所以你出生之后,这个相貌长得就跟父母很相像,这不是遗传,是你的心想生。古人讲四十岁以前大多都是受前世的影响,可是四十岁以后,你自己的容貌、你自己的身体要自己负责任。为什么?这是你四十年当中,你自己的思想、心态改变了你自己的容貌。所以你如果念头恶、行为恶,相貌就变得凶恶;心地刻薄,相貌也变得刻薄;如果心地善良、慈悲、厚道,你的相貌也变得很慈善、很厚道,让人一看到就有一种信赖感。所以《十善业道经》里面提醒我们,要「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是让我们的心调整到纯净纯善的水平,那我们的果报就十分殊胜,身相庄严。所以学佛功夫到哪里,瞒不过别人,有智慧的人一看,看你的相貌,看你的身体,就知道你平日修学的功夫。
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到的是紫磨真金色身,这个身是清净身。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身是不净,到极乐世界的身是清净的,为什么?因为极乐世界的人心清净,感得正报、依报的清净庄严。所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要把这个娑婆世界污秽的色身放下,看破了你就能放下,希求到极乐世界换一个紫磨真金色身,不肯放下你就得不到真正的极乐。所以对这个娑婆世界一切身心的这些境界,都要把它放下,放下六道轮回,你就得到真正解脱。六道轮回怎么来的?我执来的。执著里面第一个就是执著这个身见,以为这个身体是我,爱护得不得了,有几个人知道这个身体,这个臭皮囊是我们的拖累。世间有智慧的人都晓得,你看老子,他在《道德经》上面就说到,「吾之大患,为吾有身」,他也懂得身体是一个忧患,被这个身体拖累了,所以要把它放下。我们对身体不去执著它,不去贪图它,把它放下,但是也不是说要把它任意的糟蹋,糟蹋它也是有过失的,《弟子规》上讲,「身有伤,贻亲忧」。我们采取什么态度?随缘就好,这个身体是我们这一生的果报,不受也得受,所以随缘消旧业。借假修真,借这个假身修我们真实的道业。什么是真实的道业?往生净土。所以有这个身的时候,我们用它来精进修道,一心念佛,除念佛之外,身心世界统统放下,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放在心上,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是真实的。为什么不是真实的?一切法因缘生,要靠因缘生的就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
所以我们念佛,执持名号,因为很难放下念头,所以佛教导我们,用念佛的佛念来取代其他一切妄念,教导我们放下,能够执著一句佛名,那么你这一生一样能够往生净土,生到西方凡圣同居土,在那里继续修行,你就把执著整个放下,连佛号都不执著,也不分别了,甚至把一切念头都放下,把妄想、无明都断了,那么你就证得佛果。凡夫对这些道理不明白,就执著这个身,爱惜这个身,对身体起了严重的贪爱、执著,有执著就有六道的境界。所以把身放下这是断执著第一步,小乘初果须陀洹就已经把身见放下了,知道身不是我。实在讲,不仅是身,一切的现象都是幻相,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金刚经》上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既然知道它是梦幻泡影、是幻相,为什么还要执著它?你执著它,自己冤枉的受苦。所以我们要懂得用智慧来观察我们的身相,观身不净。观身不净,这个贪爱身体的念头就放下了。放下了以后不是说身体不要了,身体依然要去保养,因为它是一个修行的工具,而你的心清净了,你把它放下了,反而你的身体更健康,你懂得随顺自然的生活,随顺自然这就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我们现在真正懂得养生之道的很少,中国古人是最会养生,你看《黄帝内经》,你看《礼记・月令篇》,教导我们生活起居。真正懂得的人,他在这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中,每一个月应该吃什么东西,都有讲究的,不是随便吃的,甚至烧柴火,烧什么样的柴火,每个月都不一样,这是真正懂得养生,这是一门大学问。养生的原则是身要动,多劳动,身体就像一部机器,它要运转,所以身一定要动,而心一定要静。佛法里常用一个法轮做为表法,你看法轮转的时候,圆周是动的,圆心是静止的,不动的。这代表什么?我们的心要定,身要动。法轮上的圆心,你知道肯定有圆心,可是你去找,找不到,哪一点是圆心?找不到。所以心是空的,《楞严经》上讲「觅心了不可得」,心空、心定,身体动,这是最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是现在人刚好反过来,他心老胡思乱想,装了很多东西,而身体贪舒服,老是定在那里不动,结果犯出很多这些身体的毛病,这是不懂得如何养身,不懂得如何调心。所以这个道理我们应当明了。这是讲到观身不净。
第二条,四念处里面第二念处是「观受是苦」。《教乘法数》里面讲到「三受若违若顺等皆是苦」,受念处就是观我们的感受,这个感受都是苦的。这个受,《教乘法数》里面讲到三受,这个三受是指内受、外受和内外受。内受是指什么?我们的意根所缘的,所感受的,这是内受,意根是我们的思想。外受是我们的五根,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前面五条,眼耳鼻舌身是五根,这是感受外境。还有内外受,就是六根同时所缘。这称为三受,三受各有三种感受,所谓顺、违和不违顺受,若违、若顺,等就是指第三种。违受就是我们讲的逆境,就是一种苦受,是实实在在感到有苦的。顺受就是顺境上的感受,是一种乐,实际上乐也是一种苦,是属於坏苦。不违顺受,这是一种中道中庸的感受,不苦也不乐,实际上不苦也不乐却不能保持,所以还有行苦。所以你观察这个感受,三受里面全部都包括了,一般讲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实际上都是苦受,在我们三界当中,只有苦,没有乐。三界里面讲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在欲界天里面,欲界天以下,这六道,都有八苦,八苦实在来讲就是苦苦,三苦里面的苦苦。这八苦我们的感受最贴切,每个人都能感受得到的,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八种苦,每个人都不能避免的,在这世间上,上至皇上,下至乞丐,谁能避免得了生老病死?八苦没办法避免的。
生的苦我们已经忘记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生时候的苦不容易忍受,在母亲的子宫里面,佛比作胎狱,像坐监牢狱一样,母亲要是喝一口热水,这个胎儿就好像进入了火烧地狱,母亲要是喝一口凉水,他好像进入了寒冻地狱,母亲要是动弹一下,他就好像在里面地震一样,苦不可言。你再想想这胎儿在母体里面倒悬著,十月怀胎,那可真不容易熬。不信诸位可以尝试一下,你把自己身体缩起来放在一个木桶里面,这木桶口朝下倒扣著,你就在这木桶里面蜷缩著身体,你试试看一天二十四小时你能不能忍,二十四小时都不能忍,何况是十个月!出生的时候更苦,佛比喻像进入夹山地狱,出来以后,这婴儿身体皮肤极其的细嫩,接触到外面的空气,感受到像针扎一样的痛苦。所以你看婴儿一出生都是哇哇大哭,为什么哭?他苦!苦才哭,假如他很快乐,他肯定是微笑的。诸位有没有看见婴儿一出生笑咪咪的?没有。他苦我们成年人还感受不到,看到婴儿出生还欢呼雀跃,生之苦我们现在都淡忘了。可是老、病、死苦却是我们有亲身的体验。人到老了,身体衰弱,如果是儿孙不孝顺,没有人照顾,那就真是苦。所以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如果不是大力的提倡伦理道德教育,提倡孝亲敬老,到老的时候就苦了,大家都唯利是图,老年人都没用了,都不管了,晚景凄凉比什么都苦。古人讲养儿防老,可是现在我们问一问,养儿真能防老吗?儿孙要是能孝顺那才能防老,儿孙不孝顺的,有儿孙不如无儿孙。为什么?没有儿孙还心地清净一点,不会瞋恚,儿孙不孝,老人心里面窝火,心里面有怨气。所以我们师父上人提倡建设老人乐园,就是为了让老人能够在非常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下,精神生活丰富的状态下,安度晚年,他的心境平和快乐,他下一生才能到好的地方去。所以我们要懂得敬老爱老,等我们老的时候也会有年轻人照顾我们,这是因果循环。谁不会老?谁愿意受老苦,如果你不愿意受老苦你去自杀。所以想到这点,我们要生起对老人的关怀、爱怜之心。
病的苦我相信每个人都会遭遇过,不容多说,特别是得了重病的,甚至是不治之症的,那个苦真叫苦不堪言。死苦那就更苦了,佛比喻如生龟脱壳,像一只乌龟活生生的被拔出这个壳,可知他的那种苦受。人在死的时候所谓四大分离,四大是代表我们的色身,地水火风,地大是指物质这一部分,像骨头、肉体,这是地大,水大是指我们的体液、血液,风大是指我们的呼吸,火大是指我们的体温,这些慢慢的分解,那个苦非常难熬。所以佛称我们这个世界叫做堪忍世界,娑婆世界这个梵文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堪忍世界,堪忍是什么?真难忍。观受是苦,除了生老病死这个苦以外,还有怨憎会,怨憎会是什么?我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这些东西、这些事情,偏偏遇到,没有办法避开,古人所谓的不是冤家不对头,愈讨厌的人偏偏就在眼前。还有一种是爱别离,是我们喜欢的人,喜欢的事,喜欢的生活环境,偏偏不能长久,不能够在一起,真的是花无百日香,人无千日好。求不得苦,这是讲我们的愿望、我们的希求不能够实现,古人有所谓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这求不得。最后一种苦是五阴炽盛苦,五阴是指我们的身体和精神,色受想行识,前面一种色是指物质世界,我们的身体,受想行识,后面四种是我们精神上的,所以五阴炽盛是指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在煎熬著我们,身心都痛苦。这是讲到八苦,八苦里面,前面七种是讲果报,后面一种是苦因,五阴炽盛是苦因,前面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这是指苦果。五阴炽盛使我们身心都在造作不善,所以感得不善的果报,如果心地能够纯净纯善,那么苦因没有了,苦果也就消失了。
欲界里面八苦交煎,上升到色界天,色界天依然有坏苦、有行苦,无色界天还有行苦,所谓三苦,三界统苦,总在这个娑婆世界里面只有苦没有乐。所以想真正离苦得乐,唯有一条路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谓忆佛念佛,到极乐世界必定成佛。你看我们一心一意念佛,净念相继的时候,这八苦统统都放下了。我们师父常说,真正念佛人不老、不病、不死,他也没有爱别离苦,也没有怨憎会苦,也没有求不得苦,身心都住在佛号当中,都在佛光的加持之下,八苦都没有了,现前就跟佛感应道交,临终往生自在潇洒。我们看到《往生传》、《净土圣贤录》里面,往生的例子太多了,近代的这些往生的例子也真不少,我们亲耳所闻的,亲眼所见的,都不少。往生的人真正叫离苦得乐。所以观受是苦,让我们能够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心。
第三种念处,这是「观心无常」。在《教乘法数》上给我们的解释是「心王不住,本性流动,念念无常」,这个心是指我们的念头,这个念头是虚妄的,是不真实的。《楞严经》上有讲到「常住真心」,真心才是常住的,念头是妄心,不是真心,所以它总在变动,这个称为无明。无明是一种动相,真心寂然不动,六祖大师讲的「本不动摇、本不生灭」。佛家重视禅定的修行,修行禅定就是让我们把念头止住,前念灭了后念不再生,这就是修行。一般凡夫做不到,前念灭了后念就生,念头一个接一个,永远不会停止,这就是「心王不住,本性流动」,你没有办法停止你的妄念,念念生灭不住,这是无常。所以佛法的修学就是让我们把念头止住,八万四千法门统统都是教我们修戒定慧,念佛也不例外,念佛也是教我们修戒、修定、修慧。戒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看你念佛的时候,心止於至善,不再作恶,戒圆满了。念佛念念都住在佛号上,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净念相继,这是定。从定才能生起智慧,智慧是朗照,那是真心在起作用,不是妄心起作用,妄心起作用是意识,那不是智慧。所以我们真正念佛人练什么功夫?就是在境界现前的时候,练我们的心不动摇,把这个念头定在一句阿弥陀佛佛号上,不管这个念头是善念还是恶念,统统用一句佛号把它打掉,控制住,不让念头起来,因为恶念有果报,善念也有果报,总出不了六道轮回。世间人把这些恶念,起自私自利的念头,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享受、贪瞋痴慢的念头,这些念头感得三恶报,恶道的苦报。如果起善念,念念与伦理道德相应,与十善相应,但是如果执著了,这个念头不能止住,你也有果报,那个果报还是六道里面的人天福报,总出不了六道轮回。要想出六道轮回,不思善也不思恶,二边都不落。二边不落了,好了,有个中道的念头,也不对,中道亦不存,这才叫做住真实慧,你才能够见到真相,真相是心性。我们学净土的人就用念佛来契入,一句阿弥陀佛佛号,当下不思善也不思恶,就是念佛,就从一句佛号当中,逐渐逐渐把所有的分别、执著都放下,不知不觉连佛号也忘了,佛号也放下了,这就证入心性,这是入无生法忍。所以这个念佛法门太方便了,简单容易,好修。
所以观心无常这种修法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能够观出我们的心是无常的,当下起了觉照,当下就用佛号把那妄心替换过来,把妄心止住了你的真心才现前。真心本没有动摇,可是我们的六根里面都有真心的作用,真心作用就是见闻觉知,《楞严经》上讲,「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怎么样让真心起作用?把妄心放下,真心就起作用,我们才见到真我。这个真我是《华严经》上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同一个性,同一个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真心,只是它里面带著妄想分别执著。弥勒菩萨他给我们说,我们的念头念念无常,到什么样的程度?念头起灭的速度非常的快,弥勒菩萨说,一弹指,这是一念,就有三百二十万亿个念头。假如说我们用一秒钟来算,一秒钟算四次弹指,这个弹指的速度如果快的话,一秒钟可以四次,就是说一秒钟有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念头,这个念头生灭速度太快了。念念都成形,形皆有识,成形就是形成物质世界,识是我们的精神世界,就在这一念当中,就会起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而念头生灭这么快速,我们没办法想像。所以佛告诉我们观心无常,这个无常到底是什么样的境界,我们光读这句话很难体会,经弥勒菩萨这么一讲,我们就能够有所明了,原来无常迅速到这样的一种境界,一秒钟里面有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念头,而且每一个念头里都产生境界,都产生宇宙当中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我们的身体,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所见到的一切众生,统统是这一念当中产生的。所以我们所见到的只不过是这个念念相续的境界,而我们被这个境界给迷惑了,认为它是长久的,不是无常的,这是我们自己迷惑颠倒。
我们师父上人常举出放映机做例子,放映机你看它一秒钟过二十四张底片,每一张底片照在银幕上成为一个画面,可是这个画面是无常的,它是生灭的,刚放出来,马上要换第二张,一张一张的换,速度多快?一秒钟换二十四张,然后我们看到银幕上的画面它形成相续的现象,看电影它有情节,很生动,那什么?我们被这个境界给迷了,本来是一个无常的境界,我们以为它是有常的。你看一秒钟二十四次的生灭,就把我们给骗了,如果是一秒钟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生灭,这个我们怎么可能觉察到它生灭不住的事实?如果不是佛给我们说出来我们真的不懂得。所以念头真的是刹那刹那在生灭,这才是事实真相。我们看到这个世间,有情众生的生老病死,植物的生住异灭,矿物成住坏空,这些都是什么?相似的一种相续的生灭,不是真实的,真实的我们看不到,那种刹那生灭的现象我们看不到,因为它太快了,因为太快了,所以佛告诉我们不生不灭。你看一个念头起来的时候,你刚觉察,它已经换了不知多少个念头,境界刚现前的时候,它已经不知换了多少个境界。所以境界没有办法控制、占有,不可得、毕竟空、无所有,所以佛就告诉我们这叫不生不灭。实际上不生不灭不是真的没有生灭,真的没有生灭讲不生不灭那不就是废话吗?是刹那的生灭而你不可得,所以叫它不生不灭。
有没有真的不生不灭的东西?佛告诉我们真有。什么东西不生不灭?佛讲真心不生不灭。六祖惠能大师在开悟的时候对他的师父五祖报告,「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自性就是真心,本没有生灭,这是不生不灭的。这个境界就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没有念头,叫一心,一心就是没有念头,有念头就变成二心了。所以一心所现的境界就叫一真法界,念头刚起,这十法界就现前了,念念相续十法界就在相续。看我们这念头是什么样的念头,如果我们的念头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相应的,与上品十善相应的,我们就生天道,念头所现的境界就是天的境界;如果我们念头与五戒十善基本相应,这就是与人道相应,人道现前;假如我们修五戒十善里头还有傲慢、还有嫉妒这些烦恼、好争的烦恼,这就与阿修罗相应,阿修罗的境界现前;假如我们的念头里面是有贪,饿鬼道现前;有瞋,地狱道现前;有愚痴,就是对宇宙人生真相、对因果报应的定律丝毫不了解,愚痴,畜生道现前,六道都是我们的念头所现的。假如我们的执著没有了,只有分别,这时候是四圣法界里面的缘觉、声闻法界现前;分别也没有了,菩萨法界现前;分别也断尽了,妄想都能够放下,佛法界现前了。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是我们自己的念头变现的,而这个念头都是妄心,不是真心,念头放下了,真心就现前,一真法界就现前。到了极乐世界的人,人人都是常住真心,都不起念头,要起念头,只起什么?念佛、念法、念僧,起的是净念。这个净念也现境界,现的是极乐清净的国土。所以这桩事情要我们自己来成就,其他人帮不上忙,佛也帮不上忙,你自己的境界都是你自己念头做主宰的。所以我们对念头要有观照,观照之后要学会放下,这是佛教导我们修行观心无常这个科目,这是帮助我们功夫得力。
下面第四种念处,所谓「观法无我」。《教乘法数》里面解释说,「善恶无记,计我能行,求不可得」,这是解释观法无我。这是教导我们於自身要有正确的观法,而后再看世界,再看宇宙一切的万事万物,佛称为法。法是无我,为什么无我?因为万法是因缘所生,所谓因缘就是条件。宇宙当中任何一事一物都是各种条件聚合而成的,哪一桩事情都不例外,都是因缘和合,既然讲是因缘和合,缘生之法就没有自性,所以称为观法无我。经上讲「万法皆空」,一切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个求不可得。为什么法不可得?就是因为它是因缘和合。我们举个例子来讲,我们这个人体,观我们这个身是由各种器官,五脏六腑、皮肤、毛发、五官等等这些条件聚合而成,这个身体我们假称它是人,给它起个名字叫钟茂森,这个身体到底有没有我?你仔细观察,它没有我。你说有我,哪一桩东西是我?哪一个器官代表我钟茂森?就像《楞严经》上,阿难遭摩登伽女之难,后来佛把他救出来,佛问摩登伽女,你为什么喜欢阿难?她说我喜欢阿难的眼睛,喜欢阿难的鼻子,喜欢阿难的耳朵,样样都喜欢。佛说既然如此,我把阿难的眼睛挖给你,把阿难的耳朵挖给你,把阿难的鼻子割给你,你喜欢的东西我都一桩桩的拿给你。结果摩登伽女就开悟了,她明了了,阿难有没有我?没有我。你喜欢的这桩东西,实际上什么?因缘和合而生,你自己也不知道你喜欢的这个东西到底自体在哪里,它是了不可得的。现在医学也很发达,人体器官都可以换的,五脏六腑样样都能换。假如说钟茂森,我这个心代表钟茂森,那好了,把这个心挖出来移植到别人身上,再把别人的心移植到我身上,那我到底是钟茂森还是别人?说不出来。这个身体样样都能换,哪样东西是我?不可得。
现在瑞典的科学家用试验来证明所谓附体的现象是完全可以证实的,他怎么证实?找两个人来做试验,一个张三,一个李四,张三眼睛上戴著一个小银幕,李四眼上戴著一个小摄影机,李四所看到的一切东西都被摄像下来传递到张三的银幕上,张三眼睛只能看到李四眼中那个摄影机所摄到的景象。这什么?把他的视觉转移到李四上面。所以张三不管他看到什么都是李四所看到的,时间久了以后,结果张三他的意识就附在李四身上。科学家做试验,假如用一根棍子来刺激李四的身体,张三会觉得自己很痛苦,他感觉到那个刺激的痛苦。为什么?因为张三他把他自己的意念整个就附在李四身上,这不叫附体吗?而自己的身体忘掉了,说明他的意识没有附在他自己身体上,已经转移了。那这个身体还能叫张三吗?我们好好想想,万法无我,没有自体,我们所认为的自体是我们的一个妄念,是错觉,实际上整个宇宙都是自己,为什么偏偏把这个意念附著在这个臭皮囊的身体上,不去附著其他的万事万物一切众生身上?菩萨他懂得这个道理,他知道身不是我,把身放下了,念念想著一切众生,以众生为我,这个宇宙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自己,所以他懂,他能够全心全意为一切众生,绝不执著自己的身相。
一切法无我,自性了不可得,因缘所生法,当体皆空。明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能看破,看得破才能放得下,功夫才能入门。我们师父上人教导我们,四念处是教我们看破,四正勤、四如意足是教我们放下。看破、放下,整个佛法就是修这个,彻底放下,彻底看破,就圆满成佛。所以「观法无我」,这个我意思包括两种,一种是主宰,万法都没有主宰,第二种是自在,就是自己不得自在。《中观论》上面说,「诸法不自生」,就是自己不能生,也不能共生,因为这是一切诸法因缘而生,又说到,「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这是讲真实说,不是共生,也不是无缘无故生的,所以佛称为无生。诸佛菩萨清楚,才真正在这个境界上得大自在,证得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三德里面都有常乐我净。你看四念处里讲,观身不净,但是他得到净了,观受是苦,他得了乐,观心无常,他得常住真心,观法无我,无我是没有主宰,可是诸佛菩萨真正有了主宰,真正得到自在。所以常乐我净凡夫境界上没有,不仅六道没有,十法界里面也没有,只有在一真法界里面才有。所以佛劝导我们把假的要放下,要追求真的,真的是什么?法身、般若、解脱,这些是真的,常乐我净这是真的。
前面讲到观心无常,跟这一句观法无我相应。《金刚经》上讲观心无常说到「三心不可得」,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不可得,观法无我就是讲万法皆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诸法都是缘生的,缘生就没有自性、没有主宰,所以称它为空。万法怎么现前的?缘聚合就现前了。像我是钟茂森这个身体,各种因缘条件聚合就现前了,把这个身体各方面都解剖掉,缘散了,钟茂森也没有了,所以缘散万法就消失了。我们凡夫看有生有灭的现象,实际上哪有生灭,只有缘聚缘散而已,所以没有生灭,没有生死。真正看破了心也就清净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切放下就得大自在,就能入境界,所谓得大自在,这是自受用,对众生必定是方便教化,启发众生也能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他受用。
所以四念处是教导我们改变我们的观念,把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改正过来,用佛的知见、佛的看法,《法华经》上讲入佛知见。真正能够观法无我,心才能够得到清净,像诸佛菩萨一样,能够无量无边劫数度化一切有情众生,而度化一切有情众生会不会著相?他不会著相。你看《金刚经》上讲,度无量无边众生已,实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这句话什么意思?是他心里不著相,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些相。为什么?众生是因缘和合,哪有一个众生有实体?所以度尽一切众生,实际上也没有度众生,众生根本是求不可得,这个心真正的清净,这才是真正的功德,功德是清净心,如果计较得失、人我,心就不清净了,这是造业。造业不外乎三种:善、恶、无记。善业、恶业、无记业都是造业,都在六道里面有果报,果报不在极乐世界,为什么?因为心不清净,还有执著。计我能行,这就是执著,好像有人说我做了好多好事。古代就有这么一个例子,梁武帝见到了达摩祖师,梁武帝是大护法,修建了四百八十座寺庙,度僧十万余众,他见到达摩祖师有傲慢心,问达摩祖师说,你看看,我功德大不大?计我能行,执著自己所修的福。结果达摩祖师怎么回答他?说并无功德,没有功德!结果梁武帝听了之后还很不高兴,不去护他的法,达摩祖师就是给我们后人留下这句话,所以他到嵩山少林寺去面壁去了,梁武帝不能护法,大善知识就走了。留下这句话让我们后辈的、后代的学佛人知道什么叫真正功德,计较、分别自己所做的这些善事,认为我做的,有个我在,这就没有功德。
所以佛告诉我们布施要三轮体空,所谓三轮体空就是内不著我能布施的这个相,外不著人相,谁去受我的布施我们不计较,也没有中间布施的物这个相,正所谓三轮体空,这才是心清净,这个布施才是真实功德。为什么要存这个观念?因为这是符合事实真相的,万法无我。你说人(我自己)可得吗?不可得;他(众生)?也不可得;中间的物?也是不可得,都是因缘假合的现象。所以佛告诉我们,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四相都没有,都是假相,这个道理在这里。所以一切万法根本就不存在,《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我就是虚妄,一切都是不可得、毕竟空、无所有。愚昧的人,不晓得这个真相的,以为这个不可得的境界里面他有所得,这个错误的观念就带来烦恼,所以他起贪,会起瞋,顺境上就贪,逆境上就瞋,贪、瞋都属於愚痴,他是贪瞋痴做了主宰,在虚妄的境界里面造业,这是佛在经上讲「可怜悯者」,真可怜。愚痴造作罪业,虚受轮回,虚受苦报,你看多可怜。如果说你去贪这样东西,你真能得到,你贪还情有可原,可是你贪不到,哪样东西你能够留得住?俗话讲得好,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哪一样东西是你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还要据为己有,还要坚固的执著,这不就愚痴吗?
所以真正认识这个身是假的、是不净的、是无我的,一切万物都是不净的、都是无我的、都是无常的,我们在这境界里面一著相,一贪恋,苦就来了。所以四念处,根都在愚痴,不明白事实真相,明白以后,身放下了,观身不净你做到,心定了,对一切顺违境界你都不去追求,不去贪著,不受它影响,心也定了,也认识到万法无我,统统放下,你的苦也就没有了。四念处实在讲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真相,这是一个正确的观念,我们真正明白,真正理解,什么顾虑都没有了。自己对这一生未来什么样打算,不用操心,不用担心,不为自己,不为将来,一心为善,念念就想为一切众生,把自己忘掉了,为自己这是恶,为众生才是善。所以断恶修善要抓住根本,根本是什么?要放下自私自利,有自私自利的念头,恶的根断不了,遇到境缘它还会起现行,还会造恶。把自私自利放下,念念想著众生、想著社会,想著为佛法、为苦难众生,把自己忘掉了,你真正得大快乐。有一天的光阴,为众生做一天的事情,明天,明天要是往生了,丝毫留恋都没有。这是了解事实真相之后,我们跟世俗人的看法、想法、做法就完全不相同。绝没有恐惧,绝没有顾虑,不会说怕别人来害我们,来障碍我们,来阻挠我们,没有的事,一切随顺著因缘,对一切众生都是慈悲爱护。对善人我们要慈悲爱护,对恶人、对冤亲债主?还是要慈悲爱护,化怨为亲,化敌为友,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这四念处我们看了师父上人在《十善业道经》和《弥陀要解》里面的解释,我们可以做一个归纳总结,四念处讲的就是看得破,教我们看破,这是智慧,用智慧去观察宇宙人生。《心经》上一开始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他观什么?观察宇宙万事万物,用智慧,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智慧,在甚深智慧当中他能照见,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就是一切物质和精神的世界都是空相,所以他才能够得大自在,这是我们应有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四念处前面三条讲的是人生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这是我们的人生观,后面一条是讲宇宙观。人生观,看我们自身的变化,自身的规律,身心的这些状态,这个真相我们要明了,这什么?对自己明了。宇宙观就是观法无我,这是对宇宙中万事万物它的变化、它的发展,我们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种见解、思想跟诸佛菩萨相同,你然后才能够体会诸佛菩萨在十法界里面游戏神通,他不受苦报。我们六道众生造业受报,冤枉受苦,这个苦都是因为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导致错误的做法,这样得来的,经上讲这是惑业苦,这是轮回。
因此真正把四念处明了之后,我们修持的功夫才能提升,这就是师父常讲的看破帮助放下。看破是明白,对宇宙人生真相你明白了,你自然就能放得下,这个不需要硬来的,真明白了你就真能放下,明白这个身不是我,身是不净的,你肯定把身放下。为什么不把身放下?因为还没有明白。所以人还有执著是因为他还没有明白。那怎么办?要多听经,多学习,彻底的把这桩事情搞明白,然后你才能放下。所以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都是教我们明白的,明白得愈深愈好,你放下的功夫才能得力。念佛的人讲的念佛功夫得力,怎么得力?你要看得破,功夫得力是你放得下,你放下了功夫就得力了。为什么不得力?因为你还有很多放不下的,这叫业障。所以四念处这四种修持帮助我们消除业障,帮助我们开发智慧,智慧不开,业障不消,念佛三昧难成。所以我们要在这个方面多留意,平时多存著这种观念,多去这样的体会,看看我们的身、心、感受和宇宙万物是什么样的状态,这是讲四念处。
你智慧增长了你修行功夫自然也就能上去,功夫提升了你的信心也增长了,你信心增长了你的愿就更切了,知道娑婆世界不可留,欣求极乐世界,那种对极乐世界的信愿更加真实、更加坚固,你往生极乐世界愈来愈有把握。所以我们在平日日常生活当中要去落实四念处,不仅落实四念处,三十七道品我们都要去落实,这样我们的信才真,我们的愿才切,念阿弥陀佛自然就能够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这四念处要讲起来义理无有穷尽,我们要细心的去体会,认真的去落实,这样我们才能够转自己的业报身成为愿力身,入佛境界,得大自在。然后在这个世间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念念都是为佛法、为众生,都在行善,而这个行善的念头都没有,这心真正清净,绝对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朝著这样的目标、方向迈进,这就是成佛之道。
今天我们的时间到了,我们把四念处给大家介绍了一遍,从明天开始,我们把《大智度论》里面的小乘法与大乘法当中四念处的内容再跟大家做详细的汇报。今天有讲得不妥之处,恳请各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菩萨,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三十七道品。我们上两节课为大家介绍了大乘学人为什么要学习三十七道品,我们用整整四个小时来介绍这个序言,旨在引起大家的重视,不可以忽略三十七道品的学习。三十七道品是通大小乘,涵盖整个佛法,净土宗的行人也应该努力的修学。而且在《阿弥陀经》里面也为我们明确的提到三十七道品里面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但是对前面的三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却没有提,我们可想而知,极乐世界的菩萨们这前面三科已经修学圆满,到极乐世界继续修学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你看还是在修三十七道品。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应该首先打好这个基础,尤其是前面三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这三科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基础,这个基础打好了,到极乐世界就进入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的修学。
今天我们就正式的开始来研习三十七道品。前面我们给大家大略的介绍了三十七道品分为这七科,今天我们首先为大家介绍第一科四念处。我们依据的教材有多种,首先我们依据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当中所述的「三十七道品料简」,而且我们参考、复讲师父上人上净下空老和尚讲述的《阿弥陀经要解》。在《佛说十善业道经》里面也有简要的提到三十七道品,我们师父上人也有讲解,这些都是我们所参考的、借鉴的版本。同时我们也采用《教乘法数》里面的有关三十七道品所提到的这些内容,这些内容很简单,纲目式的。另外我们还引用《大智度论》里面关於三十七道品分为小乘与大乘三十七道品的内容。师父上人吩咐末学,把那些我们能够读得懂的,大家能够明白的内容,提取出来跟大家分享。所以我们这次的习讲可以说是一个会集的版本,把上述提到的这些经典,祖师大德的著述经论,我们师父上人的讲解,会集在一起,为大家做一次比较详细的汇报。
首先这四念处,四念处是属於观智,我们师父上人常讲看破,四念处是教我们看破的,底下四正勤、四如意足这两科教我们放下。所以这四念处是智慧,智慧的观察,我们常讲的宇宙人生观,四念处就是教导我们对人生、对宇宙,要有正确的观念、看法。这个念就是观的意思,智慧的观察,这个处是所观的境界,所以四念处就是四种以观智为境界的,这就叫做四念处。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有一句经文提到,「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就是讲到四念处。四念处以什么为庄严?《十善业道经》告诉我们,十善是庄严四念处的,换句话说,我们要修习四念处观首先要达到十善的标准,如果十善做不到,那四念处也不可能做到。十善就是身三、口四、意三,身业不造杀生、偷盗、邪淫,口业不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业不造贪、瞋、痴,可见得十善业道是佛法的基础。而十善业道前面还有两个基础,那就是《弟子规》和《太上感应篇》,这是基本做人的教育,伦理、道德和因果,人做好了你才能作佛。四念处是教导我们提升修学入门的基础,教我们作佛,那前面的基础就非常重要。
在《阿弥陀经要解》当中,蕅益大师非常简要的介绍这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这是四种智慧的观察。蕅益大师没有详细的来讲解这四种念处,我们查《教乘法数》,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工具书,把佛法里的名词术语按照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这些数字的排列给我们做一个解释,我们查四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观身不净就是对身体的正确的看法。《教乘法数》上解释说,「自他身一切色法皆不净」,这个自是自己,他是外面一切众生,自己和众生的身都不净,一切色法是指一切物质,都是不净的,这是身念处的意思。佛在经上为我们分析,我们这个物质的身体构造不清净,最明显、最简易的观察就是看我们身体的七窍,常常排泄出来不净之物。七窍之外还有更微细的毛细孔,排出来的这些汗液,现在称为叫尿素,统统都是不清净的。古人讲我们这个肉身是皮袋,一个臭皮囊,里面包裹的这些脓血、粪便、五脏六腑,都是臭秽不堪。大家如果看过尸体解剖,真人尸体解剖,你会觉得非常恶心。人体被开膛剖腹之后,看看里面红红黄黄的一大堆东西,都是不净之物。我们生人吃下的东西,不管是再好、味道再香的东西,吃下去之后,没过多久就变成臭秽不堪的东西排出来,可见得这个身体多么肮脏,它是生产肮脏东西的一个机器。身上常流著这些汗液,散发的气味都很难闻,一个人如果三天不洗澡,身上就有一种怪味。这个味道是什么味?烦恼的味道。烦恼愈重的,他身上的体味愈浓,愈难闻;那些身心清净的人,他身上的气味是香的,是清净的。我们师父上人也给我们提到,过去虚云老和尚他一年才剃一次头,一年洗一次澡,可是身上的味道是一股清香味,虽然衣服已经很破旧,这个领和袖上的油垢还很厚,可是一点不难闻,像一股檀香一样。这是他老人家修行有真功夫,心地清净,心清净就身清净。佛法里讲「一切法由心想生」,我们是什么样的心,就会得什么样的身。所以身不清净,那要观察是自己心不清净的结果。
佛教里面称为自他身一切色法都不清净,就是凡是有情众生的身体(色身)都是不净物,为什么?因为心不清净,所以感得的身也不清净,境界也不清净,正所谓境随心转,境由心造。所以你要想得一个好的身体,清净的身体,首先要转自己的心念。学佛的人看有没有进步,有没有功夫,首先看我们自己的身体,这个身体、这个相貌有没有改变。如果学佛学了一、两年,相貌变得更庄严,身体变得更健康,这就说明你学佛很如法。假如身体、相貌一点都没有改观,那说明我们的修行不如理、不如法。如果身体愈学愈糟糕,相貌愈变愈丑陋,我们就要反省学佛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肯定是有问题,要进行纠正。所以你有一个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身,就会什么样的相貌。人投胎的时候,很多人说人的身体、相貌是遗传的,这个不然,佛法里给我们讲得清楚,当我们投胎,是因为喜欢自己的父母,对父母产生了爱恋,一切法由心想生,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就像自己的爸爸、妈妈。所以你出生之后,这个相貌长得就跟父母很相像,这不是遗传,是你的心想生。古人讲四十岁以前大多都是受前世的影响,可是四十岁以后,你自己的容貌、你自己的身体要自己负责任。为什么?这是你四十年当中,你自己的思想、心态改变了你自己的容貌。所以你如果念头恶、行为恶,相貌就变得凶恶;心地刻薄,相貌也变得刻薄;如果心地善良、慈悲、厚道,你的相貌也变得很慈善、很厚道,让人一看到就有一种信赖感。所以《十善业道经》里面提醒我们,要「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是让我们的心调整到纯净纯善的水平,那我们的果报就十分殊胜,身相庄严。所以学佛功夫到哪里,瞒不过别人,有智慧的人一看,看你的相貌,看你的身体,就知道你平日修学的功夫。
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到的是紫磨真金色身,这个身是清净身。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身是不净,到极乐世界的身是清净的,为什么?因为极乐世界的人心清净,感得正报、依报的清净庄严。所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要把这个娑婆世界污秽的色身放下,看破了你就能放下,希求到极乐世界换一个紫磨真金色身,不肯放下你就得不到真正的极乐。所以对这个娑婆世界一切身心的这些境界,都要把它放下,放下六道轮回,你就得到真正解脱。六道轮回怎么来的?我执来的。执著里面第一个就是执著这个身见,以为这个身体是我,爱护得不得了,有几个人知道这个身体,这个臭皮囊是我们的拖累。世间有智慧的人都晓得,你看老子,他在《道德经》上面就说到,「吾之大患,为吾有身」,他也懂得身体是一个忧患,被这个身体拖累了,所以要把它放下。我们对身体不去执著它,不去贪图它,把它放下,但是也不是说要把它任意的糟蹋,糟蹋它也是有过失的,《弟子规》上讲,「身有伤,贻亲忧」。我们采取什么态度?随缘就好,这个身体是我们这一生的果报,不受也得受,所以随缘消旧业。借假修真,借这个假身修我们真实的道业。什么是真实的道业?往生净土。所以有这个身的时候,我们用它来精进修道,一心念佛,除念佛之外,身心世界统统放下,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放在心上,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是真实的。为什么不是真实的?一切法因缘生,要靠因缘生的就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
所以我们念佛,执持名号,因为很难放下念头,所以佛教导我们,用念佛的佛念来取代其他一切妄念,教导我们放下,能够执著一句佛名,那么你这一生一样能够往生净土,生到西方凡圣同居土,在那里继续修行,你就把执著整个放下,连佛号都不执著,也不分别了,甚至把一切念头都放下,把妄想、无明都断了,那么你就证得佛果。凡夫对这些道理不明白,就执著这个身,爱惜这个身,对身体起了严重的贪爱、执著,有执著就有六道的境界。所以把身放下这是断执著第一步,小乘初果须陀洹就已经把身见放下了,知道身不是我。实在讲,不仅是身,一切的现象都是幻相,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金刚经》上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既然知道它是梦幻泡影、是幻相,为什么还要执著它?你执著它,自己冤枉的受苦。所以我们要懂得用智慧来观察我们的身相,观身不净。观身不净,这个贪爱身体的念头就放下了。放下了以后不是说身体不要了,身体依然要去保养,因为它是一个修行的工具,而你的心清净了,你把它放下了,反而你的身体更健康,你懂得随顺自然的生活,随顺自然这就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我们现在真正懂得养生之道的很少,中国古人是最会养生,你看《黄帝内经》,你看《礼记・月令篇》,教导我们生活起居。真正懂得的人,他在这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中,每一个月应该吃什么东西,都有讲究的,不是随便吃的,甚至烧柴火,烧什么样的柴火,每个月都不一样,这是真正懂得养生,这是一门大学问。养生的原则是身要动,多劳动,身体就像一部机器,它要运转,所以身一定要动,而心一定要静。佛法里常用一个法轮做为表法,你看法轮转的时候,圆周是动的,圆心是静止的,不动的。这代表什么?我们的心要定,身要动。法轮上的圆心,你知道肯定有圆心,可是你去找,找不到,哪一点是圆心?找不到。所以心是空的,《楞严经》上讲「觅心了不可得」,心空、心定,身体动,这是最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是现在人刚好反过来,他心老胡思乱想,装了很多东西,而身体贪舒服,老是定在那里不动,结果犯出很多这些身体的毛病,这是不懂得如何养身,不懂得如何调心。所以这个道理我们应当明了。这是讲到观身不净。
第二条,四念处里面第二念处是「观受是苦」。《教乘法数》里面讲到「三受若违若顺等皆是苦」,受念处就是观我们的感受,这个感受都是苦的。这个受,《教乘法数》里面讲到三受,这个三受是指内受、外受和内外受。内受是指什么?我们的意根所缘的,所感受的,这是内受,意根是我们的思想。外受是我们的五根,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前面五条,眼耳鼻舌身是五根,这是感受外境。还有内外受,就是六根同时所缘。这称为三受,三受各有三种感受,所谓顺、违和不违顺受,若违、若顺,等就是指第三种。违受就是我们讲的逆境,就是一种苦受,是实实在在感到有苦的。顺受就是顺境上的感受,是一种乐,实际上乐也是一种苦,是属於坏苦。不违顺受,这是一种中道中庸的感受,不苦也不乐,实际上不苦也不乐却不能保持,所以还有行苦。所以你观察这个感受,三受里面全部都包括了,一般讲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实际上都是苦受,在我们三界当中,只有苦,没有乐。三界里面讲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在欲界天里面,欲界天以下,这六道,都有八苦,八苦实在来讲就是苦苦,三苦里面的苦苦。这八苦我们的感受最贴切,每个人都能感受得到的,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八种苦,每个人都不能避免的,在这世间上,上至皇上,下至乞丐,谁能避免得了生老病死?八苦没办法避免的。
生的苦我们已经忘记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生时候的苦不容易忍受,在母亲的子宫里面,佛比作胎狱,像坐监牢狱一样,母亲要是喝一口热水,这个胎儿就好像进入了火烧地狱,母亲要是喝一口凉水,他好像进入了寒冻地狱,母亲要是动弹一下,他就好像在里面地震一样,苦不可言。你再想想这胎儿在母体里面倒悬著,十月怀胎,那可真不容易熬。不信诸位可以尝试一下,你把自己身体缩起来放在一个木桶里面,这木桶口朝下倒扣著,你就在这木桶里面蜷缩著身体,你试试看一天二十四小时你能不能忍,二十四小时都不能忍,何况是十个月!出生的时候更苦,佛比喻像进入夹山地狱,出来以后,这婴儿身体皮肤极其的细嫩,接触到外面的空气,感受到像针扎一样的痛苦。所以你看婴儿一出生都是哇哇大哭,为什么哭?他苦!苦才哭,假如他很快乐,他肯定是微笑的。诸位有没有看见婴儿一出生笑咪咪的?没有。他苦我们成年人还感受不到,看到婴儿出生还欢呼雀跃,生之苦我们现在都淡忘了。可是老、病、死苦却是我们有亲身的体验。人到老了,身体衰弱,如果是儿孙不孝顺,没有人照顾,那就真是苦。所以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如果不是大力的提倡伦理道德教育,提倡孝亲敬老,到老的时候就苦了,大家都唯利是图,老年人都没用了,都不管了,晚景凄凉比什么都苦。古人讲养儿防老,可是现在我们问一问,养儿真能防老吗?儿孙要是能孝顺那才能防老,儿孙不孝顺的,有儿孙不如无儿孙。为什么?没有儿孙还心地清净一点,不会瞋恚,儿孙不孝,老人心里面窝火,心里面有怨气。所以我们师父上人提倡建设老人乐园,就是为了让老人能够在非常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下,精神生活丰富的状态下,安度晚年,他的心境平和快乐,他下一生才能到好的地方去。所以我们要懂得敬老爱老,等我们老的时候也会有年轻人照顾我们,这是因果循环。谁不会老?谁愿意受老苦,如果你不愿意受老苦你去自杀。所以想到这点,我们要生起对老人的关怀、爱怜之心。
病的苦我相信每个人都会遭遇过,不容多说,特别是得了重病的,甚至是不治之症的,那个苦真叫苦不堪言。死苦那就更苦了,佛比喻如生龟脱壳,像一只乌龟活生生的被拔出这个壳,可知他的那种苦受。人在死的时候所谓四大分离,四大是代表我们的色身,地水火风,地大是指物质这一部分,像骨头、肉体,这是地大,水大是指我们的体液、血液,风大是指我们的呼吸,火大是指我们的体温,这些慢慢的分解,那个苦非常难熬。所以佛称我们这个世界叫做堪忍世界,娑婆世界这个梵文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堪忍世界,堪忍是什么?真难忍。观受是苦,除了生老病死这个苦以外,还有怨憎会,怨憎会是什么?我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这些东西、这些事情,偏偏遇到,没有办法避开,古人所谓的不是冤家不对头,愈讨厌的人偏偏就在眼前。还有一种是爱别离,是我们喜欢的人,喜欢的事,喜欢的生活环境,偏偏不能长久,不能够在一起,真的是花无百日香,人无千日好。求不得苦,这是讲我们的愿望、我们的希求不能够实现,古人有所谓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这求不得。最后一种苦是五阴炽盛苦,五阴是指我们的身体和精神,色受想行识,前面一种色是指物质世界,我们的身体,受想行识,后面四种是我们精神上的,所以五阴炽盛是指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在煎熬著我们,身心都痛苦。这是讲到八苦,八苦里面,前面七种是讲果报,后面一种是苦因,五阴炽盛是苦因,前面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这是指苦果。五阴炽盛使我们身心都在造作不善,所以感得不善的果报,如果心地能够纯净纯善,那么苦因没有了,苦果也就消失了。
欲界里面八苦交煎,上升到色界天,色界天依然有坏苦、有行苦,无色界天还有行苦,所谓三苦,三界统苦,总在这个娑婆世界里面只有苦没有乐。所以想真正离苦得乐,唯有一条路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谓忆佛念佛,到极乐世界必定成佛。你看我们一心一意念佛,净念相继的时候,这八苦统统都放下了。我们师父常说,真正念佛人不老、不病、不死,他也没有爱别离苦,也没有怨憎会苦,也没有求不得苦,身心都住在佛号当中,都在佛光的加持之下,八苦都没有了,现前就跟佛感应道交,临终往生自在潇洒。我们看到《往生传》、《净土圣贤录》里面,往生的例子太多了,近代的这些往生的例子也真不少,我们亲耳所闻的,亲眼所见的,都不少。往生的人真正叫离苦得乐。所以观受是苦,让我们能够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心。
第三种念处,这是「观心无常」。在《教乘法数》上给我们的解释是「心王不住,本性流动,念念无常」,这个心是指我们的念头,这个念头是虚妄的,是不真实的。《楞严经》上有讲到「常住真心」,真心才是常住的,念头是妄心,不是真心,所以它总在变动,这个称为无明。无明是一种动相,真心寂然不动,六祖大师讲的「本不动摇、本不生灭」。佛家重视禅定的修行,修行禅定就是让我们把念头止住,前念灭了后念不再生,这就是修行。一般凡夫做不到,前念灭了后念就生,念头一个接一个,永远不会停止,这就是「心王不住,本性流动」,你没有办法停止你的妄念,念念生灭不住,这是无常。所以佛法的修学就是让我们把念头止住,八万四千法门统统都是教我们修戒定慧,念佛也不例外,念佛也是教我们修戒、修定、修慧。戒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看你念佛的时候,心止於至善,不再作恶,戒圆满了。念佛念念都住在佛号上,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净念相继,这是定。从定才能生起智慧,智慧是朗照,那是真心在起作用,不是妄心起作用,妄心起作用是意识,那不是智慧。所以我们真正念佛人练什么功夫?就是在境界现前的时候,练我们的心不动摇,把这个念头定在一句阿弥陀佛佛号上,不管这个念头是善念还是恶念,统统用一句佛号把它打掉,控制住,不让念头起来,因为恶念有果报,善念也有果报,总出不了六道轮回。世间人把这些恶念,起自私自利的念头,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享受、贪瞋痴慢的念头,这些念头感得三恶报,恶道的苦报。如果起善念,念念与伦理道德相应,与十善相应,但是如果执著了,这个念头不能止住,你也有果报,那个果报还是六道里面的人天福报,总出不了六道轮回。要想出六道轮回,不思善也不思恶,二边都不落。二边不落了,好了,有个中道的念头,也不对,中道亦不存,这才叫做住真实慧,你才能够见到真相,真相是心性。我们学净土的人就用念佛来契入,一句阿弥陀佛佛号,当下不思善也不思恶,就是念佛,就从一句佛号当中,逐渐逐渐把所有的分别、执著都放下,不知不觉连佛号也忘了,佛号也放下了,这就证入心性,这是入无生法忍。所以这个念佛法门太方便了,简单容易,好修。
所以观心无常这种修法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能够观出我们的心是无常的,当下起了觉照,当下就用佛号把那妄心替换过来,把妄心止住了你的真心才现前。真心本没有动摇,可是我们的六根里面都有真心的作用,真心作用就是见闻觉知,《楞严经》上讲,「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怎么样让真心起作用?把妄心放下,真心就起作用,我们才见到真我。这个真我是《华严经》上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同一个性,同一个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真心,只是它里面带著妄想分别执著。弥勒菩萨他给我们说,我们的念头念念无常,到什么样的程度?念头起灭的速度非常的快,弥勒菩萨说,一弹指,这是一念,就有三百二十万亿个念头。假如说我们用一秒钟来算,一秒钟算四次弹指,这个弹指的速度如果快的话,一秒钟可以四次,就是说一秒钟有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念头,这个念头生灭速度太快了。念念都成形,形皆有识,成形就是形成物质世界,识是我们的精神世界,就在这一念当中,就会起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而念头生灭这么快速,我们没办法想像。所以佛告诉我们观心无常,这个无常到底是什么样的境界,我们光读这句话很难体会,经弥勒菩萨这么一讲,我们就能够有所明了,原来无常迅速到这样的一种境界,一秒钟里面有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念头,而且每一个念头里都产生境界,都产生宇宙当中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我们的身体,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所见到的一切众生,统统是这一念当中产生的。所以我们所见到的只不过是这个念念相续的境界,而我们被这个境界给迷惑了,认为它是长久的,不是无常的,这是我们自己迷惑颠倒。
我们师父上人常举出放映机做例子,放映机你看它一秒钟过二十四张底片,每一张底片照在银幕上成为一个画面,可是这个画面是无常的,它是生灭的,刚放出来,马上要换第二张,一张一张的换,速度多快?一秒钟换二十四张,然后我们看到银幕上的画面它形成相续的现象,看电影它有情节,很生动,那什么?我们被这个境界给迷了,本来是一个无常的境界,我们以为它是有常的。你看一秒钟二十四次的生灭,就把我们给骗了,如果是一秒钟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生灭,这个我们怎么可能觉察到它生灭不住的事实?如果不是佛给我们说出来我们真的不懂得。所以念头真的是刹那刹那在生灭,这才是事实真相。我们看到这个世间,有情众生的生老病死,植物的生住异灭,矿物成住坏空,这些都是什么?相似的一种相续的生灭,不是真实的,真实的我们看不到,那种刹那生灭的现象我们看不到,因为它太快了,因为太快了,所以佛告诉我们不生不灭。你看一个念头起来的时候,你刚觉察,它已经换了不知多少个念头,境界刚现前的时候,它已经不知换了多少个境界。所以境界没有办法控制、占有,不可得、毕竟空、无所有,所以佛就告诉我们这叫不生不灭。实际上不生不灭不是真的没有生灭,真的没有生灭讲不生不灭那不就是废话吗?是刹那的生灭而你不可得,所以叫它不生不灭。
有没有真的不生不灭的东西?佛告诉我们真有。什么东西不生不灭?佛讲真心不生不灭。六祖惠能大师在开悟的时候对他的师父五祖报告,「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自性就是真心,本没有生灭,这是不生不灭的。这个境界就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没有念头,叫一心,一心就是没有念头,有念头就变成二心了。所以一心所现的境界就叫一真法界,念头刚起,这十法界就现前了,念念相续十法界就在相续。看我们这念头是什么样的念头,如果我们的念头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相应的,与上品十善相应的,我们就生天道,念头所现的境界就是天的境界;如果我们念头与五戒十善基本相应,这就是与人道相应,人道现前;假如我们修五戒十善里头还有傲慢、还有嫉妒这些烦恼、好争的烦恼,这就与阿修罗相应,阿修罗的境界现前;假如我们的念头里面是有贪,饿鬼道现前;有瞋,地狱道现前;有愚痴,就是对宇宙人生真相、对因果报应的定律丝毫不了解,愚痴,畜生道现前,六道都是我们的念头所现的。假如我们的执著没有了,只有分别,这时候是四圣法界里面的缘觉、声闻法界现前;分别也没有了,菩萨法界现前;分别也断尽了,妄想都能够放下,佛法界现前了。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是我们自己的念头变现的,而这个念头都是妄心,不是真心,念头放下了,真心就现前,一真法界就现前。到了极乐世界的人,人人都是常住真心,都不起念头,要起念头,只起什么?念佛、念法、念僧,起的是净念。这个净念也现境界,现的是极乐清净的国土。所以这桩事情要我们自己来成就,其他人帮不上忙,佛也帮不上忙,你自己的境界都是你自己念头做主宰的。所以我们对念头要有观照,观照之后要学会放下,这是佛教导我们修行观心无常这个科目,这是帮助我们功夫得力。
下面第四种念处,所谓「观法无我」。《教乘法数》里面解释说,「善恶无记,计我能行,求不可得」,这是解释观法无我。这是教导我们於自身要有正确的观法,而后再看世界,再看宇宙一切的万事万物,佛称为法。法是无我,为什么无我?因为万法是因缘所生,所谓因缘就是条件。宇宙当中任何一事一物都是各种条件聚合而成的,哪一桩事情都不例外,都是因缘和合,既然讲是因缘和合,缘生之法就没有自性,所以称为观法无我。经上讲「万法皆空」,一切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个求不可得。为什么法不可得?就是因为它是因缘和合。我们举个例子来讲,我们这个人体,观我们这个身是由各种器官,五脏六腑、皮肤、毛发、五官等等这些条件聚合而成,这个身体我们假称它是人,给它起个名字叫钟茂森,这个身体到底有没有我?你仔细观察,它没有我。你说有我,哪一桩东西是我?哪一个器官代表我钟茂森?就像《楞严经》上,阿难遭摩登伽女之难,后来佛把他救出来,佛问摩登伽女,你为什么喜欢阿难?她说我喜欢阿难的眼睛,喜欢阿难的鼻子,喜欢阿难的耳朵,样样都喜欢。佛说既然如此,我把阿难的眼睛挖给你,把阿难的耳朵挖给你,把阿难的鼻子割给你,你喜欢的东西我都一桩桩的拿给你。结果摩登伽女就开悟了,她明了了,阿难有没有我?没有我。你喜欢的这桩东西,实际上什么?因缘和合而生,你自己也不知道你喜欢的这个东西到底自体在哪里,它是了不可得的。现在医学也很发达,人体器官都可以换的,五脏六腑样样都能换。假如说钟茂森,我这个心代表钟茂森,那好了,把这个心挖出来移植到别人身上,再把别人的心移植到我身上,那我到底是钟茂森还是别人?说不出来。这个身体样样都能换,哪样东西是我?不可得。
现在瑞典的科学家用试验来证明所谓附体的现象是完全可以证实的,他怎么证实?找两个人来做试验,一个张三,一个李四,张三眼睛上戴著一个小银幕,李四眼上戴著一个小摄影机,李四所看到的一切东西都被摄像下来传递到张三的银幕上,张三眼睛只能看到李四眼中那个摄影机所摄到的景象。这什么?把他的视觉转移到李四上面。所以张三不管他看到什么都是李四所看到的,时间久了以后,结果张三他的意识就附在李四身上。科学家做试验,假如用一根棍子来刺激李四的身体,张三会觉得自己很痛苦,他感觉到那个刺激的痛苦。为什么?因为张三他把他自己的意念整个就附在李四身上,这不叫附体吗?而自己的身体忘掉了,说明他的意识没有附在他自己身体上,已经转移了。那这个身体还能叫张三吗?我们好好想想,万法无我,没有自体,我们所认为的自体是我们的一个妄念,是错觉,实际上整个宇宙都是自己,为什么偏偏把这个意念附著在这个臭皮囊的身体上,不去附著其他的万事万物一切众生身上?菩萨他懂得这个道理,他知道身不是我,把身放下了,念念想著一切众生,以众生为我,这个宇宙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自己,所以他懂,他能够全心全意为一切众生,绝不执著自己的身相。
一切法无我,自性了不可得,因缘所生法,当体皆空。明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能看破,看得破才能放得下,功夫才能入门。我们师父上人教导我们,四念处是教我们看破,四正勤、四如意足是教我们放下。看破、放下,整个佛法就是修这个,彻底放下,彻底看破,就圆满成佛。所以「观法无我」,这个我意思包括两种,一种是主宰,万法都没有主宰,第二种是自在,就是自己不得自在。《中观论》上面说,「诸法不自生」,就是自己不能生,也不能共生,因为这是一切诸法因缘而生,又说到,「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这是讲真实说,不是共生,也不是无缘无故生的,所以佛称为无生。诸佛菩萨清楚,才真正在这个境界上得大自在,证得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三德里面都有常乐我净。你看四念处里讲,观身不净,但是他得到净了,观受是苦,他得了乐,观心无常,他得常住真心,观法无我,无我是没有主宰,可是诸佛菩萨真正有了主宰,真正得到自在。所以常乐我净凡夫境界上没有,不仅六道没有,十法界里面也没有,只有在一真法界里面才有。所以佛劝导我们把假的要放下,要追求真的,真的是什么?法身、般若、解脱,这些是真的,常乐我净这是真的。
前面讲到观心无常,跟这一句观法无我相应。《金刚经》上讲观心无常说到「三心不可得」,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不可得,观法无我就是讲万法皆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诸法都是缘生的,缘生就没有自性、没有主宰,所以称它为空。万法怎么现前的?缘聚合就现前了。像我是钟茂森这个身体,各种因缘条件聚合就现前了,把这个身体各方面都解剖掉,缘散了,钟茂森也没有了,所以缘散万法就消失了。我们凡夫看有生有灭的现象,实际上哪有生灭,只有缘聚缘散而已,所以没有生灭,没有生死。真正看破了心也就清净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切放下就得大自在,就能入境界,所谓得大自在,这是自受用,对众生必定是方便教化,启发众生也能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他受用。
所以四念处是教导我们改变我们的观念,把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改正过来,用佛的知见、佛的看法,《法华经》上讲入佛知见。真正能够观法无我,心才能够得到清净,像诸佛菩萨一样,能够无量无边劫数度化一切有情众生,而度化一切有情众生会不会著相?他不会著相。你看《金刚经》上讲,度无量无边众生已,实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这句话什么意思?是他心里不著相,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些相。为什么?众生是因缘和合,哪有一个众生有实体?所以度尽一切众生,实际上也没有度众生,众生根本是求不可得,这个心真正的清净,这才是真正的功德,功德是清净心,如果计较得失、人我,心就不清净了,这是造业。造业不外乎三种:善、恶、无记。善业、恶业、无记业都是造业,都在六道里面有果报,果报不在极乐世界,为什么?因为心不清净,还有执著。计我能行,这就是执著,好像有人说我做了好多好事。古代就有这么一个例子,梁武帝见到了达摩祖师,梁武帝是大护法,修建了四百八十座寺庙,度僧十万余众,他见到达摩祖师有傲慢心,问达摩祖师说,你看看,我功德大不大?计我能行,执著自己所修的福。结果达摩祖师怎么回答他?说并无功德,没有功德!结果梁武帝听了之后还很不高兴,不去护他的法,达摩祖师就是给我们后人留下这句话,所以他到嵩山少林寺去面壁去了,梁武帝不能护法,大善知识就走了。留下这句话让我们后辈的、后代的学佛人知道什么叫真正功德,计较、分别自己所做的这些善事,认为我做的,有个我在,这就没有功德。
所以佛告诉我们布施要三轮体空,所谓三轮体空就是内不著我能布施的这个相,外不著人相,谁去受我的布施我们不计较,也没有中间布施的物这个相,正所谓三轮体空,这才是心清净,这个布施才是真实功德。为什么要存这个观念?因为这是符合事实真相的,万法无我。你说人(我自己)可得吗?不可得;他(众生)?也不可得;中间的物?也是不可得,都是因缘假合的现象。所以佛告诉我们,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四相都没有,都是假相,这个道理在这里。所以一切万法根本就不存在,《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我就是虚妄,一切都是不可得、毕竟空、无所有。愚昧的人,不晓得这个真相的,以为这个不可得的境界里面他有所得,这个错误的观念就带来烦恼,所以他起贪,会起瞋,顺境上就贪,逆境上就瞋,贪、瞋都属於愚痴,他是贪瞋痴做了主宰,在虚妄的境界里面造业,这是佛在经上讲「可怜悯者」,真可怜。愚痴造作罪业,虚受轮回,虚受苦报,你看多可怜。如果说你去贪这样东西,你真能得到,你贪还情有可原,可是你贪不到,哪样东西你能够留得住?俗话讲得好,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哪一样东西是你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还要据为己有,还要坚固的执著,这不就愚痴吗?
所以真正认识这个身是假的、是不净的、是无我的,一切万物都是不净的、都是无我的、都是无常的,我们在这境界里面一著相,一贪恋,苦就来了。所以四念处,根都在愚痴,不明白事实真相,明白以后,身放下了,观身不净你做到,心定了,对一切顺违境界你都不去追求,不去贪著,不受它影响,心也定了,也认识到万法无我,统统放下,你的苦也就没有了。四念处实在讲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真相,这是一个正确的观念,我们真正明白,真正理解,什么顾虑都没有了。自己对这一生未来什么样打算,不用操心,不用担心,不为自己,不为将来,一心为善,念念就想为一切众生,把自己忘掉了,为自己这是恶,为众生才是善。所以断恶修善要抓住根本,根本是什么?要放下自私自利,有自私自利的念头,恶的根断不了,遇到境缘它还会起现行,还会造恶。把自私自利放下,念念想著众生、想著社会,想著为佛法、为苦难众生,把自己忘掉了,你真正得大快乐。有一天的光阴,为众生做一天的事情,明天,明天要是往生了,丝毫留恋都没有。这是了解事实真相之后,我们跟世俗人的看法、想法、做法就完全不相同。绝没有恐惧,绝没有顾虑,不会说怕别人来害我们,来障碍我们,来阻挠我们,没有的事,一切随顺著因缘,对一切众生都是慈悲爱护。对善人我们要慈悲爱护,对恶人、对冤亲债主?还是要慈悲爱护,化怨为亲,化敌为友,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这四念处我们看了师父上人在《十善业道经》和《弥陀要解》里面的解释,我们可以做一个归纳总结,四念处讲的就是看得破,教我们看破,这是智慧,用智慧去观察宇宙人生。《心经》上一开始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他观什么?观察宇宙万事万物,用智慧,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智慧,在甚深智慧当中他能照见,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就是一切物质和精神的世界都是空相,所以他才能够得大自在,这是我们应有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四念处前面三条讲的是人生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这是我们的人生观,后面一条是讲宇宙观。人生观,看我们自身的变化,自身的规律,身心的这些状态,这个真相我们要明了,这什么?对自己明了。宇宙观就是观法无我,这是对宇宙中万事万物它的变化、它的发展,我们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种见解、思想跟诸佛菩萨相同,你然后才能够体会诸佛菩萨在十法界里面游戏神通,他不受苦报。我们六道众生造业受报,冤枉受苦,这个苦都是因为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导致错误的做法,这样得来的,经上讲这是惑业苦,这是轮回。
因此真正把四念处明了之后,我们修持的功夫才能提升,这就是师父常讲的看破帮助放下。看破是明白,对宇宙人生真相你明白了,你自然就能放得下,这个不需要硬来的,真明白了你就真能放下,明白这个身不是我,身是不净的,你肯定把身放下。为什么不把身放下?因为还没有明白。所以人还有执著是因为他还没有明白。那怎么办?要多听经,多学习,彻底的把这桩事情搞明白,然后你才能放下。所以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都是教我们明白的,明白得愈深愈好,你放下的功夫才能得力。念佛的人讲的念佛功夫得力,怎么得力?你要看得破,功夫得力是你放得下,你放下了功夫就得力了。为什么不得力?因为你还有很多放不下的,这叫业障。所以四念处这四种修持帮助我们消除业障,帮助我们开发智慧,智慧不开,业障不消,念佛三昧难成。所以我们要在这个方面多留意,平时多存著这种观念,多去这样的体会,看看我们的身、心、感受和宇宙万物是什么样的状态,这是讲四念处。
你智慧增长了你修行功夫自然也就能上去,功夫提升了你的信心也增长了,你信心增长了你的愿就更切了,知道娑婆世界不可留,欣求极乐世界,那种对极乐世界的信愿更加真实、更加坚固,你往生极乐世界愈来愈有把握。所以我们在平日日常生活当中要去落实四念处,不仅落实四念处,三十七道品我们都要去落实,这样我们的信才真,我们的愿才切,念阿弥陀佛自然就能够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这四念处要讲起来义理无有穷尽,我们要细心的去体会,认真的去落实,这样我们才能够转自己的业报身成为愿力身,入佛境界,得大自在。然后在这个世间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念念都是为佛法、为众生,都在行善,而这个行善的念头都没有,这心真正清净,绝对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朝著这样的目标、方向迈进,这就是成佛之道。
今天我们的时间到了,我们把四念处给大家介绍了一遍,从明天开始,我们把《大智度论》里面的小乘法与大乘法当中四念处的内容再跟大家做详细的汇报。今天有讲得不妥之处,恳请各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