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纲领—三十七道品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集) 2009/1/24 华严讲堂 档名:52-329-0002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三十七道品,昨天我们给大家序言部分中介绍了菩萨为什么要学习三十七道品,我们引用了《大智度论》第十九卷中的经文,为大家介绍了三十七道品不仅通小乘,也通大乘法。佛讲这三十七道品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众生的根基不同,因此所得的利益也就不一样。根性劣的,心量小的,得到的利益就小;根性利的,心量广大的,他们得到的利益就大。正如龙王降雨,下的雨是平等的、均匀的,普润万物,但是大树根大,所以它吸收的水分也就多,而小树小草根小,所以吸收的水分就少,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法无定法,佛讲的大乘、小乘都是一种方便说,实际上如果以大乘的心量来学习一切佛法,统统都是大乘法。华严宗里面有一句话说得好,「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华严经》是大乘圆教,实在讲大乘圆教何止《华严经》,有圆人的那种心量、智慧,法法都是圆教。
我记得末学在二00七年在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讲解《佛说十善业道经》。这部经有的觉得是小乘,有的觉得是大乘,这部经也是通大小乘的,我们师父讲《十善业道经》是佛法的根。当时师父上人要末学发心学《华严》,我讲这个《十善业道经》,我就尝试著写了一个《十善业道经》玄义,玄义也就是一篇文章的概要,末学当时是用华严宗法十门开启来做为玄义的架构,就是从十个方面来分析这部经。其中讲到一经宗趣,这是十门开启里面最重要的一分,讲这部经它的宗趣是什么,宗是宗旨,也就是修行的方法、纲领,趣就是趣向,就是你修学这部经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我看到这部经上面,佛每讲一条善,十条善,讲完之后都劝导我们「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劝了十次。所以末学就把一经之宗旨定为修善回向为宗,这是我们这部经的修学纲领,修善就是依十善法而修行,不仅修善,还要回向,回向无上菩提。这部经的趣是什么?这个趣(趣向)是以无上菩提为趣,因为佛不只是希望我们得一个人天小果,或者是声闻、缘觉,这都是小果,而是希望我们真正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无上佛果。
我把这个玄义呈给师父上人审阅,师父上人看了之后,通篇改了三个字,加了三个字,没有改,是加三个字,就是一经宗趣这里面,这个趣,我是讲「以无上菩提为趣」,他加了三个字,「以无上菩提之阶梯为趣」,加了「之阶梯」三个字。我这一看,太圆满了,因为这部经确实佛最希望我们是能够得到无上菩提,但是有的人心量没有那么大,他不是希求无上菩提,他可能只希求个缘觉果位,或者是声闻果位,或者只是人天福报,他来修十善,也能得到利益。这就是一般讲的五乘佛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这是无上菩提的阶梯。所以师父上人改得好。结果末学在最近在准备讲三十七道品的时候,参看了师父上人早年讲的《阿弥陀经疏钞演义》,这是莲池大师所作的。师父上人在讲解这部经的时候,也说到相似的例子,说到过去在他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会下学习,学《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部经是小乘经,在阿含部里面,可是师父上人当时也用华严教义来讲解这部经,把小乘经也讲成大乘经。而且师父上人也给这部经定为一乘圆教,这个真了不起,因为在佛法里面讲一乘圆教只有三部经,《华严经》、《法华经》,还有《梵网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是小乘经,居然给我们师父定为是一乘圆教,这不是一般人手笔。
他在讲经的时候也说,把这个事情告诉了李炳老,李炳老也给他加了三个字,「一乘圆教之阶梯」,这三个字恰恰跟师父上人给我在讲《十善业道经》的玄义里面加的三个字一模一样。师父上人他对我没有说明为什么要加三个字,是我自己在那里悟的。可是原来师父上人在讲《阿弥陀经疏钞》的时候,已经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了,他说李炳南老居士加了这三个字,使到整个教法更圆满,别人看了也服气。《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它是无上菩提的阶梯,你心量小的,小乘心量,你能学这个,得小乘的利益,你要是有大乘心量,就得大乘利益,你要有一乘圆教华严的心量,那么你得的就是一乘圆教的利益。正如佛在经里讲的,用龙王降雨的例子是一模一样的。佛随众生根基演说妙法,「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所以三十七道品我们应该以一个大乘修学者的态度来学习,把它做为我们大乘修学必备的一个科目,不仅以大乘,而且以华严圆教的心态看三十七道品,了解三十七道品也能帮助我们圆证无上菩提。莲池大师在《疏钞》里面说,三十七道品是圆摄一切佛法,《大智度论》里面也是这么说的,无所不摄,摄就是涵盖,所有的佛法都涵盖在其中。今天我们继续来看《大智度论》里面的经文,来深入的体会佛说三十七道品的缘由。请看经文:
【问曰。四念处则能具足得道。何以说三十七。若汝以略说故四念处。广说故三十七。此则不然。何以故。若广应无量。】
这又是提起一个设问,这个问到『四念处』,这是三十七道品七科里面的第一科,『则能具足得道』。我们学「四念处」,四念处是帮助我们看破,念是观念,我们应该存一个什么样的观念,四念处就是佛教给我们对待宇宙人生正确的观念,佛法里称为看破。看破才能放下,后面四正勤、四如意足,乃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都是行门里面的放下。四念处就「具足得道」了,也就是说佛法如果说用最简练的语言总结,四念处也就是很好的一个总结,具足是圆满,你真能以四念处修学,你就必得圆满菩提,具足得道就是圆满得道。为什么?因为你真正看破了,你就必定会放下,看破一分,你就放下一分,看破二分,放下二分,圆满的看破了,也就圆满的放下了,圆满放下就圆满具足得道了。所以这句话说得对。既然四念处就已经能够帮助我们具足得道,为什么还要说三十七品,这么麻烦?『若汝以略说故四念处,广说故三十七,此则不然』,如果你说四念处是略说,佛法的略说、总结、概括,广说是三十七,如果你这么说。但是看来也不是这个样子,为什么?如果佛法广说,又不止三十七品。『何以故』,为什么?『若广应无量』,如果你说广说,那佛法是无量无边的,为什么你偏偏用三十七品?这个问得好,我们来看回答。
【答曰。四念处虽具足能得道。亦应说四正勤等诸法。何以故。众生心种种不同。结使亦种种。所乐所解法亦种种。佛法虽一实一相。为众生故。於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聚。作是分别说。若不尔。初转法轮说四谛则足。不须余法。】
我们先看到这。这里给我们说明,『四念处』就可以帮助我们『具足得道』,但是佛随机说法,还是要说其他的法门,所以『四正勤等诸法』也应该去说。『何以故』,为什么?『众生心种种不同』,众生的心态、心念还有心量都不一样,千差万别,所以他们的境界、福报、根性都是千差万别的。『结使亦种种』,「结使」是烦恼的别名,有烦恼就叫做众生,没有烦恼就叫做佛。实在讲佛与众生没有差别,差别就在於众生有烦恼,不觉悟,佛觉悟了,没有烦恼了。这个结使,结就是系缚身心的意思,烦恼系缚身心,不得自在,使是什么?使众生沉溺於轮回苦海当中,就叫结使。『所乐所解法亦种种』,「乐」是喜爱,众生的喜爱不一样,有的人喜欢听这个法,有的人喜欢听那个法,所以佛就得随著众生的喜爱来给他们说法,这叫做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所解法」,解是理解,众生理解力不一样,有的人他对於般若能够理解、能够契入,所以佛给他们讲空,让他们从空门来入,有的人对唯识比较容易了解、契入,佛就给他们讲有,用有门来契入,说空、说有都是随顺众生根性,所以理解力不一样佛说的法就不一样。
在佛那头,『佛法虽一实一相』,佛那边只有一法,没有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一实一相」,实是真实、真理,相就是法相,这里讲的就是理和相都是一,没有二的。『为众生故,於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聚,作是分别说』。虽然佛法是一,但是众生根性不一样,所以一就演变出无量,这个无量是在众生这边所说的。所以佛讲十二部经,十二部经是佛经典的体例有十二个类别,有的讲本生、有的讲本事、有的讲因缘等等,我们这里就不详细的介绍十二部经了,这个可以查查《佛学字典》就能够找到,不同的体例。『八万四千法聚』,这是讲八万四千法门,这都是分别说。为什么佛讲这么多法门?因为众生的根性不一样。我们自己就要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根性,应该学什么样的法门,不是说佛讲八万四千法门,我们法法都学,那不行。就好像一个大学里面有好多的科系,我们要学,想要毕业,只能学一门,一个专业,学四年你就大学毕业,你就拿到文凭。假如你要是学很多很杂,今天去这个系上一门课,明天去那个系上一门课,一年下来,可能这么多课还没上完,那你要学到哪年才能毕业?永远拿不到文凭。所以学佛,我们师父上人强调,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不能学得杂。
我们现代的众生根基应该学什么法门?我们自己没有法眼,择法眼没有,不懂得选择法门,甚至可能对自己的根基也不甚了解,又很难再遇到佛菩萨,没有办法得到他们的指点,怎么办?我们要听佛的话,佛在《大集经》里面告诉我们,说正法时代以戒律成就,像法时代以禅定成就,末法时代以净土成就。我们现在是末法时代,学什么法门?佛已经给我们选择好了,应该学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我们只学这一种。这是什么?随顺佛的教诲,一门深入,信愿念佛,必定得生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就叫做具足得道,你必定能圆证无上菩提,因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上告诉我们,就是圆证三不退的菩萨,只有进步,没有退步,一直到成佛为止都不会退转。所以我们自己要懂得择法,佛讲这么多的法门是度不同根基的众生,我们明了,选择适合自己修学的法门,但是对其他法门我们尊敬、赞叹,绝不毁谤,绝不自赞毁他,这就对了,知道这是佛『作是分别说』。
下面讲,『若不尔,初转法轮说四谛则足,不须余法』,如果佛不作分别说,那么佛成道以后,在鹿野苑对五比丘初转法轮就说四谛法了,四谛是苦集灭道四谛,谛是真谛、真理的意思,四谛法就具足了,就圆满了。确实也是圆满,「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四谛法它也是通大小乘。实在讲法法皆圆,《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修学的法门浅深相继,互相含摄,浅法和深法互相融通的,所以四谛法就具足了,「不须余法」,其他的法门也就不需要了。那为什么佛还讲这么多法?就是因为众生根基不一样,因为他们不一样,所以佛就讲不一样的法门,可是法法都让众生通向同一个目标,叫殊途同归。这里也简单的给我们介绍了四谛法,我们看下面经文:
【以有众生厌苦著乐。为是众生故说四谛。身心等诸法皆是苦。无有乐。是苦因缘。由爱等诸烦恼。是苦所尽处。名涅盘。方便至涅盘。是为道。】
这里就是给我们讲什么是四谛,佛为什么讲四谛法?因为『众生厌苦著乐』,众生都有一种厌苦欣乐的心,谁都不喜欢苦,而喜欢快乐,这是所谓的人之常情,所以佛随顺众生的根基,给我们讲四谛法。四谛是苦、集、灭、道,这是讲两种因果,苦、集讲的是世间的因果,苦是果,集是因,灭、道是讲出世间的因果,灭是出世的果,道是出世的因。第一句是讲苦,苦谛,『身心等诸法皆是苦,无有乐』,我们看我们的身心感受,仔细想想真的都是苦。譬如说这个身体如果饿了,饿是苦,所以就想吃饭,吃第一碗饭,觉得填饱了一下肚子,挺乐的,这个乐是什么?也不是真乐,是把苦暂时减轻一点,而且如果继续这么加下去,这个乐也会变成苦,所以佛法称为这叫坏苦。我们吃第一碗,觉得好受了,吃第二碗,就比较饱了,再吃第三碗,快受不了,再吃第四碗、第五碗、第六碗,让你吃十碗,我想你是苦不堪言。所以吃饭能给我们带来乐吗?没有,皆是苦。所以身是苦,身的感受都是苦的。心的感受也是苦,如果有烦恼,固然是苦,心受到折磨,如果是顺意的事情、欢乐的事情发生了,我们很高兴,心是乐,但是这些欢乐的事情不能长久,乐极就会生悲。就像我们喜爱的人跟我们在一起,我们很乐,可是他总有走的一天,会离开我们的,这就是爱别离苦。常言有道,「人生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再好的筵席都要散,再美的花也要谢,所以心所感受的还是苦。世间诸法皆是苦,没有乐。
所以四念处里面告诉我们,「观受是苦」,所有的感受的都是苦的。苦的原因是什么?苦是果,我们要找原因,把这原因一消除了才真正叫离苦得乐。原因就是集,所以下面讲集谛。『是苦因缘,由爱等诸烦恼』,「苦因缘」,就是苦是怎么来的?「由爱等诸烦恼」,爱是贪爱,等就是其他的方面,贪、瞋、痴、慢、疑、恶见,这是等,这些烦恼不断的增加,这是苦的因。所以只有把烦恼放下,苦才能够离开,把贪爱放下,就没有失去的、得失的苦恼,把瞋恚放下,人也就心平气和,没有瞋恼,所以贪瞋痴慢疑都要放下。再广泛来讲,执著是烦恼,把执著放下了苦也就没有了,世间人的苦都是因为执著而来的。那么执著放下以后还有没有苦?还有苦,执著都放下了,成阿罗汉,可是阿罗汉没能够证法身,智慧没开,他还是苦。所以要进一步把分别放下、把妄想也放下,这才能够证得法身,证得了法身才真正叫做离苦得乐。
所以佛为我们说世间的因果,这个苦的因果,让我们生起厌离心,然后跟我们讲出世间的因果,让我们生起欣求心。出世间的因果是灭、道,灭谛是『是苦所尽处,名涅盘』,「涅盘」是真乐。什么叫涅盘?「苦所尽处」,就是苦没有了,这样的境界就叫涅盘,没有烦恼了,不生不灭的境界,这是涅盘,这才是真正的离苦得乐。小乘证得的是小乘涅盘果,还是不圆满,佛教导我们要求大乘,得无上菩提,究竟涅盘,那个苦才真正根除了。怎么样得道?下面讲道,道谛是『方便至涅盘,是为道』,「方便」是佛所说的法门,通过修学这些法门达到涅盘道,所以这是出世间的圣果。我们继续看《大智度论》下面的经文:
【有众生多念。乱心颠倒故。著此身。受。心。法中作邪行。为是人故说四念处。如是等诸道法。各各为众生说。】
先看到这里。这一句是讲『众生多念,乱心颠倒』,「念」是念头,众生念头太多了,念念相续不止,「乱心颠倒」,胡思乱想,对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都错了,想法、看法错了,当然做法也就会错。想错了、做错了,造成了苦恼的因,所以造业受苦,这就是所谓的惑业苦。惑就是因为多念,乱心颠倒叫惑,迷惑,所以造业,造业就要受苦报,很可怜。所以佛为这些众生说四念处法,他们『著此身、受、心、法中作邪行』,「身」是身体,「受」是感受,「心」是念头,「法」是一切的现象,对这些,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宇宙人生种种的现象他们想错了,所以做错了,「作邪行」就是做错了,因此佛针对这些众生说四念处,四念处是正确的观念,正知正见。众生以为身很可爱,身就是我,佛劝告我们「观身不净」,这个身很臭秽,无所乐者,没什么可乐的。说老实话,也不是我,它只是我所有的一个臭皮囊。众生以为自己的感受是快乐的,追求身心感受,五欲六尘的享受,佛告诉我们,「观受是苦」,感受都是苦,无有乐,破我们的错误观念。众生以为心念是恒常,这是错误的观念,佛告诉我们「观心无常」,念头一起一灭,刹那在生灭,没有停止的,无常。有时候我们看到青年的男女谈恋爱的时候真的是如漆如胶,信誓旦旦,说我对你永远不变心,他又说我对你一直到海枯石烂也永不变情,可是没过多久,结了婚,结了婚之后就离婚了。观心无常!凡夫的誓言都不值得信赖,哪有恒常?念念不住,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念头,随著因缘而变化。只有阿罗汉以上的圣人他们才能够有把握所发的誓言能够做到,阿罗汉以下的讲的话都未必可靠。
这个法,凡夫都以为一切万法都有自性,譬如说你见我钟茂森这个人,这就是钟茂森,有一个自性叫钟茂森,自性就是我的主体,我这个人的身体站在这,你就知道他是钟茂森。可是你看错了,佛告诉我们观法无我,这个躯体在你面前,你说他是钟茂森,可是我问你,他哪一部分才是钟茂森的主体?这身体里面哪一种才能够构成叫做钟茂森这个特徵?你说他的眼睛是钟茂森,把眼睛挖出来,这个剩下的躯体还叫不叫钟茂森?不能了。你说鼻子是钟茂森,那鼻子挖下来?你说我这个身体里面的内脏、我的心是钟茂森,现在的医学技术都很高超,可以做内脏移植手术,把别人的心脏移植到我的身体里面,张三的心脏移进来了,那我现在成了张三还是钟茂森?所以你想想,这个肉体在这里摆著只是一个因缘假合体,四大五蕴假合之身,怎么能够有自性?我们把它假名叫钟茂森,不是钟茂森,钟茂森不存在,这叫观法无我。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对身也不执著了,再看看一切万物,都是无我的,没有自性,都不执著了。身不执著了,身外之物更不执著了,一切贪欲都放下了,烦恼就放下了,烦恼放下了苦也就没有了。所以你看四念处能够帮助我们离苦得乐。底下我们会更详细的给大家介绍四念处。所以『如是等诸道法』,「等」就是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诸道法」,道法就是法门,种种法门都是给不同众生演说的,度不同根性的众生。下面举一个譬喻来说明:
【譬如药师。不得以一药治众病。众病不同。药亦不一。佛亦如是。随众生心病种种。以众药治之。】
这是举一个譬喻来说,像一个『药师』,我们讲医生,医生治病他不是只用一种药来给所有的人治病,『众病不同,药亦不一』,每个人犯的病不一样,所以开的药当然也就不一样,怎么能够以一个药方对所有众生,这个道理很简单。『佛亦如是』,佛是大医王,他是来治我们众生的病,众生什么病?心病,『心病种种』,千奇百怪,什么样的病都有,所以佛开出无量的药方,『以众药治之』,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治病的药方,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所以才讲出这种种道法。三十七道品就好像七大类的药方,治七大类的病患,这是大类,就好像医院里面有外科、有内科、有五官科等等,不同的科里面众生的病也很不同,每一科里面药方也是无量的。所以三十七道品是七大科,每一科里面也有无量的法门,都是来治众生的心病。底下说:
【或说一法度众生。如佛告一比丘。非汝物莫取。比丘言。知已。世尊。佛言。云何知。比丘言。诸法非我物。不应取。或以二法度众生。定及慧。或以三法。戒。定。慧。或以四法。四念处。是故四念处虽可得道。余法行异。分别多少异。观亦异。以是故应说四正勤等诸余法。】
先看到这里。所以佛讲出种种的法门,度种种的众生,或以『一法度众生』,讲一个法门就让这个众生得度了。这里举出《杂阿含经》里面的一个公案,公案就是故事,『如佛告一比丘』,经上讲,佛对一个比丘弟子来说,比丘就是出家受了比丘戒的人就叫比丘,佛告诉他,『非汝物莫取』,不是你的东西你不能拿。这是什么?犯盗戒的。不与取,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拿别人的东西,那个东西不是你的,你拿了,那就是犯偷盗。这是很简单的一句开示,告诉我们不能犯盗戒。可是我们会不会听?能不能听懂佛讲话的深义?这位比丘听懂了,『比丘言:知已!世尊!』他说我知道了,已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圆满了,我都懂了。听一句话,世尊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的教义统统都懂了,这叫知已。这个比丘了不起,就听佛一句话,全懂了,全部佛法通达了。「知已!世尊!」世尊是对佛的尊称,也是感恩佛的教诲。佛又考问他,『佛言:云何知?』你真听懂了吗?你知道什么?这是佛考考这一位学生,看他到底听懂了没有。『比丘言』,这个比丘就向佛回答他自己听懂了什么,这是他的心得报告。『诸法非我物,不应取』,诸法是一切的万物,宇宙万有叫诸法,诸法都不是我的,不是我的东西,所以我「不应取」。你看这位比丘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一闻千悟,佛只告诉他「非汝物莫取」,不是你的东西你不能拿,不能取,结果他就悟了,这一切的东西都不是我的东西,宇宙万有哪个是我的?没有我的,我不能控制占有。说老实话,我也没有,诸法无我,像刚才讲的,钟茂森根本是个假名,没有一个实体叫钟茂森,都是因缘和合的假相。我都没有了,那我的更加没有了,诸法也没有,哪一样东西是实在的?都是空的、假的、虚的,如梦幻泡影。所以诸法都不是我的,不应取,不应取诸法,这就是《金刚经》里面告诉我们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位比丘证果了,言下大悟,听佛讲一句话他就大彻大悟,你看不取於相,不取於相就证得实相,就得涅盘。你看佛讲一法他就搞定了,就毕业了,所以佛给他开这个药把他的病全部治好了,佛大智慧,这个比丘也是悟性很高。这是举出说一法度众生的例子。
底下略说,『或以二法度众生』,讲二法,定和慧这是二法,就是两个法门,定是禅定,慧是智慧,禅定是智慧的前方便,是基础,没有定何来有慧?前面讲一法,那是什么?戒定慧都圆满了,三就是一,一就是三。你看前面讲的「非汝物莫取」,这是教他持不偷盗戒,这戒,由戒生定,由定开慧。可是这个比丘圆融起来了,跟他讲一法,戒定慧都圆满了。所以佛只给他讲一法,不要分二法。有的众生没办法,非得先跟他讲定,才能够开慧,那佛给他讲二法。有的众生二法还不行,跟他讲『三法,戒、定、慧』,持戒而后得定,得定之后开慧,这是三法。实在讲,三法也是一法,一即是三。『或以四法』,或者跟他讲四法,『四念处』是四法,四正勤、四如意足这都是四法。还有可以讲五法,五根、五力是五法,六法,七法,八法,十法,无量法,众生因什么得度,佛就给他说什么法,佛无有定法可说,都要看众生的根基。
所以下面说『是故四念处虽可得道』,佛讲四念处虽然确实没错,你依四念处修行能得道,可是『余法行异』,「余法」是四念处以外的其他的法门,譬如四正勤等等,在行门上不同,分别多少不同,四念处是四法,五根、五力是五法,七菩提分是七法,八圣道分是八法,分别多少不一样。『观亦异』,「观」是观念,是解门,前面讲行是行门,解门、行门都有不一样。『以是故应说四正勤等诸余法』,所以佛应该来讲其他的法门,帮助不同的众生。这是讲明佛说法是应病与药这个意思。再看下面一句:
【复次。诸菩萨摩诃萨信力大故。为度一切众生故。是中佛为一时说三十七品。若说异法道门。十想等皆摄在三十七品中。】
我们先看到这里。『复次』,是又进一个层次来说明。『诸菩萨摩诃萨』,这是大菩萨,『信力大故』,菩萨有坚厚的信力,『为度一切众生故』,菩萨有度尽一切众生的悲心,『是中佛为一时说三十七品』,所以佛对菩萨们「一时说三十七品」。这个一时意思很深很广,本经《大智度论》对一时的解释很长,这个一时是宇宙的真相,宇宙只有一时,没有二时。一时是什么?一念就是一时。这个宇宙是一念产生的,就是当下这一念,十方三世都在这一念当中。所以佛为我们说法,度众生,都在这一念当中,这一念要是灭了,整个宇宙就消失了。所以宇宙怎么来的?一念产生的,念头没有了宇宙也没有了。这就是禅宗永嘉大师《证道歌》里面说的,「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有念头就好像作梦似的,梦境怎么产生的?你作梦的那个心产生的,作梦的心就是你的念头,有念头就有梦境。觉后,醒了以后,念头没有了,空空无大千,大千世界、虚空法界统统没有了。这是什么状态?这叫做常寂光土,大光明藏,这是无念的状态,什么都没有。佛在常寂光当中,而能够随顺一切众生而为说法,众生喜好听什么法,佛就感应,众生有感,佛在常寂光中就有应,感应道交,在众生念中显现,为众生说三十七道品,为一切菩萨说三十七道品。
下面说『若说异法道门』,「异法道门」就是其他的法门。其他的法门,这里举出一个『十想』,十想等都含摄在三十七道品当中,所以三十七道品它是涵盖了世尊所说的一切法门。这里讲到「十想」,这也是出在《大智度论》里面佛法的名词,在这里我们简单的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因为十想跟三十七道品里面的四念处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所以我们也有学习的必要。这十想,第一想叫「无常想」,这个想就叫观想,无常的观想。我们观察众生、宇宙、一切万有,都是迁流代谢,都是无常的,念念不住,能够这样观察,这个控制、占有的念头也就放下了,知道什么?没办法占有,没办法控制。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都控制不了,譬如说你能不老吗?你要是能不老,你应该年年十八岁,为什么你会老?你能不死吗?你不能不死,无常。所以自己的身体都控制不了,你还能控制什么?真的要放下,把这个身心世界都放下,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阿弥陀佛那里,回归自性常寂光土。极乐世界叫法性土,四土圆融的,我们虽然是凡夫,一品烦恼没断,到了极乐世界,往生是凡圣同居土,但是凡圣同居土里的众生他的受用也能得到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这样的受用,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要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心。无常想对我们很有帮助,特别是年纪大了,看到过去的这些朋友亲人一个一个都不在了,真的要提起无常的观念,精进念佛,早成道业。
第二个是「苦想」,这个苦想是讲五阴之身,我们这个五阴身,乃至一切的诸法,都是为诸苦所逼。我们的色身是由四大五蕴结合起来的,四大是物质,地水火风。我们的身体刚硬的部分,像骨头,这些是地大;流动的部分,像体液、血液,那是水大;呼吸属於风大;体温属於火大,身体是这么样来的,四大假合,这是色身。除了色以外,这是物质方面的,还有受想行识,这属於精神方面的,也就是说身和心都是苦。刚才我们已经跟大家报告过了,身心只有苦没有乐,人生有什么快乐可言?真正要厌离这个娑婆世界,赶紧要往生,多在这里留一天不就等於多受一天苦吗?
第三是「无我想」,这就是四念处里的观法无我。一切诸法都没有自性、没有主体,就没有我,都是因缘假合,所以一切的贪念、欲念都应该放下,因为什么?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第四是「食不净想」,这是我们吃的饮食,饮食不洁净。世间人吃肉,肉是很不洁净的,这个肉你看从这些畜生身上得来的,畜生所吃的糟糠,或者吃这些地上很肮脏的东西,所以肉都是很不干净。特别是现在,这些畜生都养在饲养场里面,养鸡场、养鸭场、养猪场都给这些众生打这些催生剂或者是打那种防疫针,不要让它得病,打激素,让它快大,这肉里面很多化学药品,很不卫生。肉体都是从这个精血通道里出来的,一切动物都有父母,父精母血结合,生下这些动物,所以都是肮脏不净。乃至我们吃的牛奶、乳酪,那都是血变成的,血本身也是不净,可以说这些乳酪跟这些烂脓没什么两样。还有吃鸡蛋,我曾经听过一个朋友跟我开玩笑,说得也满有道理,他说鸡蛋实际上是母鸡月经时候的排泄物。真的,动物身上来的东西都很不洁净。我们现在吃素了,吃素好很多,要干净不少。可是现在也很麻烦,这些农夫都洒化肥、洒农药。另外厨师,你要去饭店里看看,他们做饭菜的时候直接是用手来拿那些食品,可能手上的那些汗、排泄物也都染上去了,如果是那个餐馆卫生条件差的,吃了都会得病。你要去看看一般小食店,看看他们后面的厨房,肮脏得很,都恶心,怎么能吃得下饭?所以吃饭最好是自己家里做,菜也自己种,这样比较清洁卫生。所以食不净想可以帮助我们断荤、断腥,另外应该吃净食。
第五是「世间不可乐想」,这是观察世间种种的五欲六尘的享受都无可乐者。财色名食睡、名闻利养这些享受,能够给我们带来真正快乐吗?这是来自於身外的刺激,它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享受那些心里是愈来愈空虚。真正的快乐是内心当中因为求道而得来的法喜,法喜就像泉水一样汩汩的涌出来,从里面往外透的,这才是真正的法乐。世间五欲六尘之乐那不是真乐,就像打吗啡、吃毒品一样,吃的时候暂时麻醉一下,觉得挺乐的,吃完之后苦更甚。所以如是观想能够断世间贪乐,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这心才能够清净下来,才能学道。
第六想是「死想」,每个人都会死的,人一天一天的成长,从生下来开始,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是什么?我们师父上人昨天讲经的时候还提到这个,这是老人家十几岁还没学佛之前他就悟到了,人从生下来开始就一天一天努力精进的朝哪里走?朝坟墓里走,一步也不停的,一刻也不留的。我们的身体一天一天在衰老,今天的我就比昨天的我要老了。一般人可能觉察不到这么细致,至少一年比一年老,大概这个可以看得出来。心再粗一点的,十年十年的比也能看得出来,十年前的我跟现在的我不一样,人在老。实在讲,不是一年比一年老,也不是一天比一天老,人的身体,一秒钟比一秒钟要老。一秒钟都太长了,应该是念念无常,刹那的在衰老,刹那刹那的衰老。我们现在人用一个名词术语,就说新陈代谢,陈是过去的,新是新来的,新和陈代谢,身体细胞在不断的生灭,不断的老化,一天一天走向死亡。我们真正有这个观念,警觉心就提起来了,修道的意念也就真诚起来了。所以印光大师提醒我们,真正要求生净土的人要把死字挂在额头上,常常想到要死了,精进心就提起来了。确实人除了自然老化而死以外,还有可能有那种无常的突如其来的祸患。每年车祸死的人就不少,还有天灾人祸,各种不幸,谁知道自己今天好好活著,明天会不会死?晚上睡觉,第二天早上能不能起来?谁都说不准。所以趁著自己一息尚存,努力的修学,求生净土,这个要紧,世间一切都是假的。
第七是「不净想」,这是观身不净。看我们这个身体,内外不净,内里面装的这些内脏,心、肺、肝、肾、胆、肠、胃、膀胱等等,统统都是很污臭的。如果你要是看过解剖手术,尸体解剖,医生把尸体剪开来,打开他的皮肤外面这一层,看看里面的内脏,你看到觉得很恶心。每个人里头都是一样的。外面长的毛发、牙齿、指甲,眼睛里有泪,鼻子里有鼻涕,耳朵里有耳屎,口里有唾液,大小便出来的东西,身体流的汗,都是臭秽不堪,真叫九窍常流不净,身体哪有什么可乐的、可爱的?对身体要放下,远离对身体的执著。把身体能放下,求往生你也就进一大步了。
第八想是「断想」,断想这是修出世道,断烦恼,希求证得涅盘,烦恼最重的叫贪瞋痴三毒烦恼。小乘人他们能够断见思烦恼,证得阿罗汉果。阿罗汉身体还留在世间,可是已经断了烦恼,断了见思烦恼,就证得涅盘,这个涅盘叫有余涅盘,因为身体还留在世间,但是他已经断了见思二惑,所以称为有余涅盘。这是我们心求出世,愿断烦恼。
第九是「离想」,离是远离,远离什么?远离烦恼,远离爱欲。爱欲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我们要出离三界,证得涅盘,必须把爱欲根除,把执著断掉。所以离想就是断这些爱欲、烦恼,离这个娑婆世界。在净土宗里面这个离想是非常具体的,就是厌离娑婆,我对娑婆世界真的讨厌了,一点不觉得它可爱,而愿意赶快离开,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证涅盘,这叫离想。
第十是「尽想」,尽想是断尽一切烦恼,连色身都不留在这个世间,这叫无余涅盘。娑婆世界跟我们的缘要尽了,我们这个身体在这个世间叫最后身,我们不要再想将来还要在这里轮回,我们的业报身在此生就尽了。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就是乘愿再来的大菩萨,那个时候就不是业力身,而是愿力身,这个生死烦恼的身就尽了。所以我们观察这个无余涅盘之相,色身都没有了,都放下了,我们念念欣求极乐世界,尽想。
这十想都是帮助我们断烦恼,跟三十七道品里面很多地方是相应的,尤其是四念处,还有跟四谛也都很相应。这里讲的十想也含摄在三十七道品里面,所以三十七道品它涵盖了一切的法门。下面这是一段小结,我们把经文念一下:
【是三十七品。众药和合。足疗一切众生病。是故不用多说。如佛虽有无量力。但说十力。於度众生事足。】
这里讲到三十七道品,这一服药是『众药和合』,佛法里的所有的药都合在这里头了,这种药可以治疗一切众生的疾病,这个药真的是神药,其实这个神药是涵盖了所有一切药。『足疗』,这个足是圆满,使众生的病都能圆满得到治疗。所以『不用多说』,不用再说其他的修学的法门,三十七道品就足够用了。所以这一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三十七道品涵盖了整个佛法。下面是举一个例子说,说如来度众生的十力,『如佛虽有无量力』,佛有无量的神通道力,但是经上只告诉我们『十力』,这个「十力」在《教乘法数》、在《佛学字典》里面也都有,如来十力,我们在这里就不花时间来多说,只是简单的把它的名相给大家报告一下。
十力,第一是「知觉处非处智力」,这是讲能够辨识理跟非理的这种智慧。第二种力是「知三世业报智力」,是如来能够知道一切众生三世的因果业报。第三种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佛有能力知道各种禅定、解脱三昧的这个智慧,佛有智慧都能够了解一切众生的这种境界。第四种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这是能够知道众生对佛的悟性,知道众生根性,只有知道众生根性才能够更好的去度众生。第五是「知种种解智力」,就是知道众生种种智慧的能力。前面讲的知道众生的境界、知道众生的根性,这里说知道众生的智慧理解,有这些能力才能够度众生。第六种是「知种种界智力」,知道众生各界的素质状况。第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也就是知道众生转生於轮回的情况,也知道众生来生的情况,知道三世因果。第八种「知天眼无碍智力」,这是知道众生的善恶,有这种天眼一样的观察,能够无所障碍,我们讲他是无所不知。第九种能力是「知宿命无漏智力」,能够知道众生宿命,能够知道众生他各种烦恼、或者是断除烦恼的这些境界。第十是「知永断习气智力」,就是能够知道众生永断烦恼惑业,而不再轮回於生死的这种智力。这是如来十力。我们师父上人在讲解《十善业道经》里面就有跟大家做过介绍。我记得末学复讲这部经,《十善业道经》,也有跟大家做过汇报。这是讲如来十力,也是概括了佛的无量力,讲这十力,『度众生事足』,这十力度众生也圆满了。所以佛在这里举出十力来说明,也就涵盖了无量力。这个例子也说明三十七品亦复如是,三十七品虽然只有三十七道品,但是它也涵盖了整个佛法所有修学的法门,无所不摄,所以三十七品称为是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我们把佛为什么要讲三十七品的缘由给大家介绍出来,让大家重视三十七道品的学习。
下面我们就正式来讲解三十七道品,首先讲解一下「三十七道品」这个题目。三十七就是三十七个项目,这里面有三十七条。这个道品是什么意思?莲池大师在注解《阿弥陀经疏钞》里面说到,他引用《净名经》,《净名经》就是《维摩诘经》,道品就是道场,有道的场所就叫道场,所以这个道品也有道场的意思,通过在这里面的学习你能得道。又说道品是法身因,证得法身的因就是道品,换句话说,你依这个道品修学,你将来能够证得法身,你能圆成道果,这三十七品。这三十七品可以分为七个科目,第一个叫四念处,第二是四正勤,第三是四如意足,也称为四神足,第四是五根,第五是五力,第六是七菩提分,也称为七觉支,第七科是八圣道分,也称为八正道分,这里总共加起来是三十七道品,七大类。我们讲解这个三十七道品,这一次希望能够较为详细的来给大家做介绍。末学也搜集了我们师父上人过去讲解过三十七品的这些讲义,以及《大智度论》第十九卷里面这些介绍,还有《教乘法数》也简略的提到三十七道品,我们做为依据。师父的讲义,他在不同版本的讲解《阿弥陀经要解》里面有讲到,还有讲《阿弥陀经疏钞演义》有讲到,还有讲《十善业道经》里面也有讲到。我们这一次就以《阿弥陀经要解》,这是明末清初净宗祖师蕅益大师所作的,以《弥陀要解》的文来做为我们主要学习的依据,他有讲三十七道品的一个简略讲解,叫做「三十七道品料简」,我们再以其他的这些教材的内容做为相应补充。从下一次上课我们就细细的来学习三十七道品。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先学习到此地,今天有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三十七道品,昨天我们给大家序言部分中介绍了菩萨为什么要学习三十七道品,我们引用了《大智度论》第十九卷中的经文,为大家介绍了三十七道品不仅通小乘,也通大乘法。佛讲这三十七道品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众生的根基不同,因此所得的利益也就不一样。根性劣的,心量小的,得到的利益就小;根性利的,心量广大的,他们得到的利益就大。正如龙王降雨,下的雨是平等的、均匀的,普润万物,但是大树根大,所以它吸收的水分也就多,而小树小草根小,所以吸收的水分就少,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法无定法,佛讲的大乘、小乘都是一种方便说,实际上如果以大乘的心量来学习一切佛法,统统都是大乘法。华严宗里面有一句话说得好,「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华严经》是大乘圆教,实在讲大乘圆教何止《华严经》,有圆人的那种心量、智慧,法法都是圆教。
我记得末学在二00七年在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讲解《佛说十善业道经》。这部经有的觉得是小乘,有的觉得是大乘,这部经也是通大小乘的,我们师父讲《十善业道经》是佛法的根。当时师父上人要末学发心学《华严》,我讲这个《十善业道经》,我就尝试著写了一个《十善业道经》玄义,玄义也就是一篇文章的概要,末学当时是用华严宗法十门开启来做为玄义的架构,就是从十个方面来分析这部经。其中讲到一经宗趣,这是十门开启里面最重要的一分,讲这部经它的宗趣是什么,宗是宗旨,也就是修行的方法、纲领,趣就是趣向,就是你修学这部经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我看到这部经上面,佛每讲一条善,十条善,讲完之后都劝导我们「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劝了十次。所以末学就把一经之宗旨定为修善回向为宗,这是我们这部经的修学纲领,修善就是依十善法而修行,不仅修善,还要回向,回向无上菩提。这部经的趣是什么?这个趣(趣向)是以无上菩提为趣,因为佛不只是希望我们得一个人天小果,或者是声闻、缘觉,这都是小果,而是希望我们真正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无上佛果。
我把这个玄义呈给师父上人审阅,师父上人看了之后,通篇改了三个字,加了三个字,没有改,是加三个字,就是一经宗趣这里面,这个趣,我是讲「以无上菩提为趣」,他加了三个字,「以无上菩提之阶梯为趣」,加了「之阶梯」三个字。我这一看,太圆满了,因为这部经确实佛最希望我们是能够得到无上菩提,但是有的人心量没有那么大,他不是希求无上菩提,他可能只希求个缘觉果位,或者是声闻果位,或者只是人天福报,他来修十善,也能得到利益。这就是一般讲的五乘佛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这是无上菩提的阶梯。所以师父上人改得好。结果末学在最近在准备讲三十七道品的时候,参看了师父上人早年讲的《阿弥陀经疏钞演义》,这是莲池大师所作的。师父上人在讲解这部经的时候,也说到相似的例子,说到过去在他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会下学习,学《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部经是小乘经,在阿含部里面,可是师父上人当时也用华严教义来讲解这部经,把小乘经也讲成大乘经。而且师父上人也给这部经定为一乘圆教,这个真了不起,因为在佛法里面讲一乘圆教只有三部经,《华严经》、《法华经》,还有《梵网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是小乘经,居然给我们师父定为是一乘圆教,这不是一般人手笔。
他在讲经的时候也说,把这个事情告诉了李炳老,李炳老也给他加了三个字,「一乘圆教之阶梯」,这三个字恰恰跟师父上人给我在讲《十善业道经》的玄义里面加的三个字一模一样。师父上人他对我没有说明为什么要加三个字,是我自己在那里悟的。可是原来师父上人在讲《阿弥陀经疏钞》的时候,已经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了,他说李炳南老居士加了这三个字,使到整个教法更圆满,别人看了也服气。《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它是无上菩提的阶梯,你心量小的,小乘心量,你能学这个,得小乘的利益,你要是有大乘心量,就得大乘利益,你要有一乘圆教华严的心量,那么你得的就是一乘圆教的利益。正如佛在经里讲的,用龙王降雨的例子是一模一样的。佛随众生根基演说妙法,「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所以三十七道品我们应该以一个大乘修学者的态度来学习,把它做为我们大乘修学必备的一个科目,不仅以大乘,而且以华严圆教的心态看三十七道品,了解三十七道品也能帮助我们圆证无上菩提。莲池大师在《疏钞》里面说,三十七道品是圆摄一切佛法,《大智度论》里面也是这么说的,无所不摄,摄就是涵盖,所有的佛法都涵盖在其中。今天我们继续来看《大智度论》里面的经文,来深入的体会佛说三十七道品的缘由。请看经文:
【问曰。四念处则能具足得道。何以说三十七。若汝以略说故四念处。广说故三十七。此则不然。何以故。若广应无量。】
这又是提起一个设问,这个问到『四念处』,这是三十七道品七科里面的第一科,『则能具足得道』。我们学「四念处」,四念处是帮助我们看破,念是观念,我们应该存一个什么样的观念,四念处就是佛教给我们对待宇宙人生正确的观念,佛法里称为看破。看破才能放下,后面四正勤、四如意足,乃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都是行门里面的放下。四念处就「具足得道」了,也就是说佛法如果说用最简练的语言总结,四念处也就是很好的一个总结,具足是圆满,你真能以四念处修学,你就必得圆满菩提,具足得道就是圆满得道。为什么?因为你真正看破了,你就必定会放下,看破一分,你就放下一分,看破二分,放下二分,圆满的看破了,也就圆满的放下了,圆满放下就圆满具足得道了。所以这句话说得对。既然四念处就已经能够帮助我们具足得道,为什么还要说三十七品,这么麻烦?『若汝以略说故四念处,广说故三十七,此则不然』,如果你说四念处是略说,佛法的略说、总结、概括,广说是三十七,如果你这么说。但是看来也不是这个样子,为什么?如果佛法广说,又不止三十七品。『何以故』,为什么?『若广应无量』,如果你说广说,那佛法是无量无边的,为什么你偏偏用三十七品?这个问得好,我们来看回答。
【答曰。四念处虽具足能得道。亦应说四正勤等诸法。何以故。众生心种种不同。结使亦种种。所乐所解法亦种种。佛法虽一实一相。为众生故。於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聚。作是分别说。若不尔。初转法轮说四谛则足。不须余法。】
我们先看到这。这里给我们说明,『四念处』就可以帮助我们『具足得道』,但是佛随机说法,还是要说其他的法门,所以『四正勤等诸法』也应该去说。『何以故』,为什么?『众生心种种不同』,众生的心态、心念还有心量都不一样,千差万别,所以他们的境界、福报、根性都是千差万别的。『结使亦种种』,「结使」是烦恼的别名,有烦恼就叫做众生,没有烦恼就叫做佛。实在讲佛与众生没有差别,差别就在於众生有烦恼,不觉悟,佛觉悟了,没有烦恼了。这个结使,结就是系缚身心的意思,烦恼系缚身心,不得自在,使是什么?使众生沉溺於轮回苦海当中,就叫结使。『所乐所解法亦种种』,「乐」是喜爱,众生的喜爱不一样,有的人喜欢听这个法,有的人喜欢听那个法,所以佛就得随著众生的喜爱来给他们说法,这叫做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所解法」,解是理解,众生理解力不一样,有的人他对於般若能够理解、能够契入,所以佛给他们讲空,让他们从空门来入,有的人对唯识比较容易了解、契入,佛就给他们讲有,用有门来契入,说空、说有都是随顺众生根性,所以理解力不一样佛说的法就不一样。
在佛那头,『佛法虽一实一相』,佛那边只有一法,没有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一实一相」,实是真实、真理,相就是法相,这里讲的就是理和相都是一,没有二的。『为众生故,於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聚,作是分别说』。虽然佛法是一,但是众生根性不一样,所以一就演变出无量,这个无量是在众生这边所说的。所以佛讲十二部经,十二部经是佛经典的体例有十二个类别,有的讲本生、有的讲本事、有的讲因缘等等,我们这里就不详细的介绍十二部经了,这个可以查查《佛学字典》就能够找到,不同的体例。『八万四千法聚』,这是讲八万四千法门,这都是分别说。为什么佛讲这么多法门?因为众生的根性不一样。我们自己就要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根性,应该学什么样的法门,不是说佛讲八万四千法门,我们法法都学,那不行。就好像一个大学里面有好多的科系,我们要学,想要毕业,只能学一门,一个专业,学四年你就大学毕业,你就拿到文凭。假如你要是学很多很杂,今天去这个系上一门课,明天去那个系上一门课,一年下来,可能这么多课还没上完,那你要学到哪年才能毕业?永远拿不到文凭。所以学佛,我们师父上人强调,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不能学得杂。
我们现代的众生根基应该学什么法门?我们自己没有法眼,择法眼没有,不懂得选择法门,甚至可能对自己的根基也不甚了解,又很难再遇到佛菩萨,没有办法得到他们的指点,怎么办?我们要听佛的话,佛在《大集经》里面告诉我们,说正法时代以戒律成就,像法时代以禅定成就,末法时代以净土成就。我们现在是末法时代,学什么法门?佛已经给我们选择好了,应该学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我们只学这一种。这是什么?随顺佛的教诲,一门深入,信愿念佛,必定得生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就叫做具足得道,你必定能圆证无上菩提,因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上告诉我们,就是圆证三不退的菩萨,只有进步,没有退步,一直到成佛为止都不会退转。所以我们自己要懂得择法,佛讲这么多的法门是度不同根基的众生,我们明了,选择适合自己修学的法门,但是对其他法门我们尊敬、赞叹,绝不毁谤,绝不自赞毁他,这就对了,知道这是佛『作是分别说』。
下面讲,『若不尔,初转法轮说四谛则足,不须余法』,如果佛不作分别说,那么佛成道以后,在鹿野苑对五比丘初转法轮就说四谛法了,四谛是苦集灭道四谛,谛是真谛、真理的意思,四谛法就具足了,就圆满了。确实也是圆满,「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四谛法它也是通大小乘。实在讲法法皆圆,《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修学的法门浅深相继,互相含摄,浅法和深法互相融通的,所以四谛法就具足了,「不须余法」,其他的法门也就不需要了。那为什么佛还讲这么多法?就是因为众生根基不一样,因为他们不一样,所以佛就讲不一样的法门,可是法法都让众生通向同一个目标,叫殊途同归。这里也简单的给我们介绍了四谛法,我们看下面经文:
【以有众生厌苦著乐。为是众生故说四谛。身心等诸法皆是苦。无有乐。是苦因缘。由爱等诸烦恼。是苦所尽处。名涅盘。方便至涅盘。是为道。】
这里就是给我们讲什么是四谛,佛为什么讲四谛法?因为『众生厌苦著乐』,众生都有一种厌苦欣乐的心,谁都不喜欢苦,而喜欢快乐,这是所谓的人之常情,所以佛随顺众生的根基,给我们讲四谛法。四谛是苦、集、灭、道,这是讲两种因果,苦、集讲的是世间的因果,苦是果,集是因,灭、道是讲出世间的因果,灭是出世的果,道是出世的因。第一句是讲苦,苦谛,『身心等诸法皆是苦,无有乐』,我们看我们的身心感受,仔细想想真的都是苦。譬如说这个身体如果饿了,饿是苦,所以就想吃饭,吃第一碗饭,觉得填饱了一下肚子,挺乐的,这个乐是什么?也不是真乐,是把苦暂时减轻一点,而且如果继续这么加下去,这个乐也会变成苦,所以佛法称为这叫坏苦。我们吃第一碗,觉得好受了,吃第二碗,就比较饱了,再吃第三碗,快受不了,再吃第四碗、第五碗、第六碗,让你吃十碗,我想你是苦不堪言。所以吃饭能给我们带来乐吗?没有,皆是苦。所以身是苦,身的感受都是苦的。心的感受也是苦,如果有烦恼,固然是苦,心受到折磨,如果是顺意的事情、欢乐的事情发生了,我们很高兴,心是乐,但是这些欢乐的事情不能长久,乐极就会生悲。就像我们喜爱的人跟我们在一起,我们很乐,可是他总有走的一天,会离开我们的,这就是爱别离苦。常言有道,「人生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再好的筵席都要散,再美的花也要谢,所以心所感受的还是苦。世间诸法皆是苦,没有乐。
所以四念处里面告诉我们,「观受是苦」,所有的感受的都是苦的。苦的原因是什么?苦是果,我们要找原因,把这原因一消除了才真正叫离苦得乐。原因就是集,所以下面讲集谛。『是苦因缘,由爱等诸烦恼』,「苦因缘」,就是苦是怎么来的?「由爱等诸烦恼」,爱是贪爱,等就是其他的方面,贪、瞋、痴、慢、疑、恶见,这是等,这些烦恼不断的增加,这是苦的因。所以只有把烦恼放下,苦才能够离开,把贪爱放下,就没有失去的、得失的苦恼,把瞋恚放下,人也就心平气和,没有瞋恼,所以贪瞋痴慢疑都要放下。再广泛来讲,执著是烦恼,把执著放下了苦也就没有了,世间人的苦都是因为执著而来的。那么执著放下以后还有没有苦?还有苦,执著都放下了,成阿罗汉,可是阿罗汉没能够证法身,智慧没开,他还是苦。所以要进一步把分别放下、把妄想也放下,这才能够证得法身,证得了法身才真正叫做离苦得乐。
所以佛为我们说世间的因果,这个苦的因果,让我们生起厌离心,然后跟我们讲出世间的因果,让我们生起欣求心。出世间的因果是灭、道,灭谛是『是苦所尽处,名涅盘』,「涅盘」是真乐。什么叫涅盘?「苦所尽处」,就是苦没有了,这样的境界就叫涅盘,没有烦恼了,不生不灭的境界,这是涅盘,这才是真正的离苦得乐。小乘证得的是小乘涅盘果,还是不圆满,佛教导我们要求大乘,得无上菩提,究竟涅盘,那个苦才真正根除了。怎么样得道?下面讲道,道谛是『方便至涅盘,是为道』,「方便」是佛所说的法门,通过修学这些法门达到涅盘道,所以这是出世间的圣果。我们继续看《大智度论》下面的经文:
【有众生多念。乱心颠倒故。著此身。受。心。法中作邪行。为是人故说四念处。如是等诸道法。各各为众生说。】
先看到这里。这一句是讲『众生多念,乱心颠倒』,「念」是念头,众生念头太多了,念念相续不止,「乱心颠倒」,胡思乱想,对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都错了,想法、看法错了,当然做法也就会错。想错了、做错了,造成了苦恼的因,所以造业受苦,这就是所谓的惑业苦。惑就是因为多念,乱心颠倒叫惑,迷惑,所以造业,造业就要受苦报,很可怜。所以佛为这些众生说四念处法,他们『著此身、受、心、法中作邪行』,「身」是身体,「受」是感受,「心」是念头,「法」是一切的现象,对这些,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宇宙人生种种的现象他们想错了,所以做错了,「作邪行」就是做错了,因此佛针对这些众生说四念处,四念处是正确的观念,正知正见。众生以为身很可爱,身就是我,佛劝告我们「观身不净」,这个身很臭秽,无所乐者,没什么可乐的。说老实话,也不是我,它只是我所有的一个臭皮囊。众生以为自己的感受是快乐的,追求身心感受,五欲六尘的享受,佛告诉我们,「观受是苦」,感受都是苦,无有乐,破我们的错误观念。众生以为心念是恒常,这是错误的观念,佛告诉我们「观心无常」,念头一起一灭,刹那在生灭,没有停止的,无常。有时候我们看到青年的男女谈恋爱的时候真的是如漆如胶,信誓旦旦,说我对你永远不变心,他又说我对你一直到海枯石烂也永不变情,可是没过多久,结了婚,结了婚之后就离婚了。观心无常!凡夫的誓言都不值得信赖,哪有恒常?念念不住,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念头,随著因缘而变化。只有阿罗汉以上的圣人他们才能够有把握所发的誓言能够做到,阿罗汉以下的讲的话都未必可靠。
这个法,凡夫都以为一切万法都有自性,譬如说你见我钟茂森这个人,这就是钟茂森,有一个自性叫钟茂森,自性就是我的主体,我这个人的身体站在这,你就知道他是钟茂森。可是你看错了,佛告诉我们观法无我,这个躯体在你面前,你说他是钟茂森,可是我问你,他哪一部分才是钟茂森的主体?这身体里面哪一种才能够构成叫做钟茂森这个特徵?你说他的眼睛是钟茂森,把眼睛挖出来,这个剩下的躯体还叫不叫钟茂森?不能了。你说鼻子是钟茂森,那鼻子挖下来?你说我这个身体里面的内脏、我的心是钟茂森,现在的医学技术都很高超,可以做内脏移植手术,把别人的心脏移植到我的身体里面,张三的心脏移进来了,那我现在成了张三还是钟茂森?所以你想想,这个肉体在这里摆著只是一个因缘假合体,四大五蕴假合之身,怎么能够有自性?我们把它假名叫钟茂森,不是钟茂森,钟茂森不存在,这叫观法无我。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对身也不执著了,再看看一切万物,都是无我的,没有自性,都不执著了。身不执著了,身外之物更不执著了,一切贪欲都放下了,烦恼就放下了,烦恼放下了苦也就没有了。所以你看四念处能够帮助我们离苦得乐。底下我们会更详细的给大家介绍四念处。所以『如是等诸道法』,「等」就是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诸道法」,道法就是法门,种种法门都是给不同众生演说的,度不同根性的众生。下面举一个譬喻来说明:
【譬如药师。不得以一药治众病。众病不同。药亦不一。佛亦如是。随众生心病种种。以众药治之。】
这是举一个譬喻来说,像一个『药师』,我们讲医生,医生治病他不是只用一种药来给所有的人治病,『众病不同,药亦不一』,每个人犯的病不一样,所以开的药当然也就不一样,怎么能够以一个药方对所有众生,这个道理很简单。『佛亦如是』,佛是大医王,他是来治我们众生的病,众生什么病?心病,『心病种种』,千奇百怪,什么样的病都有,所以佛开出无量的药方,『以众药治之』,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治病的药方,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所以才讲出这种种道法。三十七道品就好像七大类的药方,治七大类的病患,这是大类,就好像医院里面有外科、有内科、有五官科等等,不同的科里面众生的病也很不同,每一科里面药方也是无量的。所以三十七道品是七大科,每一科里面也有无量的法门,都是来治众生的心病。底下说:
【或说一法度众生。如佛告一比丘。非汝物莫取。比丘言。知已。世尊。佛言。云何知。比丘言。诸法非我物。不应取。或以二法度众生。定及慧。或以三法。戒。定。慧。或以四法。四念处。是故四念处虽可得道。余法行异。分别多少异。观亦异。以是故应说四正勤等诸余法。】
先看到这里。所以佛讲出种种的法门,度种种的众生,或以『一法度众生』,讲一个法门就让这个众生得度了。这里举出《杂阿含经》里面的一个公案,公案就是故事,『如佛告一比丘』,经上讲,佛对一个比丘弟子来说,比丘就是出家受了比丘戒的人就叫比丘,佛告诉他,『非汝物莫取』,不是你的东西你不能拿。这是什么?犯盗戒的。不与取,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拿别人的东西,那个东西不是你的,你拿了,那就是犯偷盗。这是很简单的一句开示,告诉我们不能犯盗戒。可是我们会不会听?能不能听懂佛讲话的深义?这位比丘听懂了,『比丘言:知已!世尊!』他说我知道了,已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圆满了,我都懂了。听一句话,世尊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的教义统统都懂了,这叫知已。这个比丘了不起,就听佛一句话,全懂了,全部佛法通达了。「知已!世尊!」世尊是对佛的尊称,也是感恩佛的教诲。佛又考问他,『佛言:云何知?』你真听懂了吗?你知道什么?这是佛考考这一位学生,看他到底听懂了没有。『比丘言』,这个比丘就向佛回答他自己听懂了什么,这是他的心得报告。『诸法非我物,不应取』,诸法是一切的万物,宇宙万有叫诸法,诸法都不是我的,不是我的东西,所以我「不应取」。你看这位比丘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一闻千悟,佛只告诉他「非汝物莫取」,不是你的东西你不能拿,不能取,结果他就悟了,这一切的东西都不是我的东西,宇宙万有哪个是我的?没有我的,我不能控制占有。说老实话,我也没有,诸法无我,像刚才讲的,钟茂森根本是个假名,没有一个实体叫钟茂森,都是因缘和合的假相。我都没有了,那我的更加没有了,诸法也没有,哪一样东西是实在的?都是空的、假的、虚的,如梦幻泡影。所以诸法都不是我的,不应取,不应取诸法,这就是《金刚经》里面告诉我们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位比丘证果了,言下大悟,听佛讲一句话他就大彻大悟,你看不取於相,不取於相就证得实相,就得涅盘。你看佛讲一法他就搞定了,就毕业了,所以佛给他开这个药把他的病全部治好了,佛大智慧,这个比丘也是悟性很高。这是举出说一法度众生的例子。
底下略说,『或以二法度众生』,讲二法,定和慧这是二法,就是两个法门,定是禅定,慧是智慧,禅定是智慧的前方便,是基础,没有定何来有慧?前面讲一法,那是什么?戒定慧都圆满了,三就是一,一就是三。你看前面讲的「非汝物莫取」,这是教他持不偷盗戒,这戒,由戒生定,由定开慧。可是这个比丘圆融起来了,跟他讲一法,戒定慧都圆满了。所以佛只给他讲一法,不要分二法。有的众生没办法,非得先跟他讲定,才能够开慧,那佛给他讲二法。有的众生二法还不行,跟他讲『三法,戒、定、慧』,持戒而后得定,得定之后开慧,这是三法。实在讲,三法也是一法,一即是三。『或以四法』,或者跟他讲四法,『四念处』是四法,四正勤、四如意足这都是四法。还有可以讲五法,五根、五力是五法,六法,七法,八法,十法,无量法,众生因什么得度,佛就给他说什么法,佛无有定法可说,都要看众生的根基。
所以下面说『是故四念处虽可得道』,佛讲四念处虽然确实没错,你依四念处修行能得道,可是『余法行异』,「余法」是四念处以外的其他的法门,譬如四正勤等等,在行门上不同,分别多少不同,四念处是四法,五根、五力是五法,七菩提分是七法,八圣道分是八法,分别多少不一样。『观亦异』,「观」是观念,是解门,前面讲行是行门,解门、行门都有不一样。『以是故应说四正勤等诸余法』,所以佛应该来讲其他的法门,帮助不同的众生。这是讲明佛说法是应病与药这个意思。再看下面一句:
【复次。诸菩萨摩诃萨信力大故。为度一切众生故。是中佛为一时说三十七品。若说异法道门。十想等皆摄在三十七品中。】
我们先看到这里。『复次』,是又进一个层次来说明。『诸菩萨摩诃萨』,这是大菩萨,『信力大故』,菩萨有坚厚的信力,『为度一切众生故』,菩萨有度尽一切众生的悲心,『是中佛为一时说三十七品』,所以佛对菩萨们「一时说三十七品」。这个一时意思很深很广,本经《大智度论》对一时的解释很长,这个一时是宇宙的真相,宇宙只有一时,没有二时。一时是什么?一念就是一时。这个宇宙是一念产生的,就是当下这一念,十方三世都在这一念当中。所以佛为我们说法,度众生,都在这一念当中,这一念要是灭了,整个宇宙就消失了。所以宇宙怎么来的?一念产生的,念头没有了宇宙也没有了。这就是禅宗永嘉大师《证道歌》里面说的,「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有念头就好像作梦似的,梦境怎么产生的?你作梦的那个心产生的,作梦的心就是你的念头,有念头就有梦境。觉后,醒了以后,念头没有了,空空无大千,大千世界、虚空法界统统没有了。这是什么状态?这叫做常寂光土,大光明藏,这是无念的状态,什么都没有。佛在常寂光当中,而能够随顺一切众生而为说法,众生喜好听什么法,佛就感应,众生有感,佛在常寂光中就有应,感应道交,在众生念中显现,为众生说三十七道品,为一切菩萨说三十七道品。
下面说『若说异法道门』,「异法道门」就是其他的法门。其他的法门,这里举出一个『十想』,十想等都含摄在三十七道品当中,所以三十七道品它是涵盖了世尊所说的一切法门。这里讲到「十想」,这也是出在《大智度论》里面佛法的名词,在这里我们简单的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因为十想跟三十七道品里面的四念处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所以我们也有学习的必要。这十想,第一想叫「无常想」,这个想就叫观想,无常的观想。我们观察众生、宇宙、一切万有,都是迁流代谢,都是无常的,念念不住,能够这样观察,这个控制、占有的念头也就放下了,知道什么?没办法占有,没办法控制。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都控制不了,譬如说你能不老吗?你要是能不老,你应该年年十八岁,为什么你会老?你能不死吗?你不能不死,无常。所以自己的身体都控制不了,你还能控制什么?真的要放下,把这个身心世界都放下,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阿弥陀佛那里,回归自性常寂光土。极乐世界叫法性土,四土圆融的,我们虽然是凡夫,一品烦恼没断,到了极乐世界,往生是凡圣同居土,但是凡圣同居土里的众生他的受用也能得到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这样的受用,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要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心。无常想对我们很有帮助,特别是年纪大了,看到过去的这些朋友亲人一个一个都不在了,真的要提起无常的观念,精进念佛,早成道业。
第二个是「苦想」,这个苦想是讲五阴之身,我们这个五阴身,乃至一切的诸法,都是为诸苦所逼。我们的色身是由四大五蕴结合起来的,四大是物质,地水火风。我们的身体刚硬的部分,像骨头,这些是地大;流动的部分,像体液、血液,那是水大;呼吸属於风大;体温属於火大,身体是这么样来的,四大假合,这是色身。除了色以外,这是物质方面的,还有受想行识,这属於精神方面的,也就是说身和心都是苦。刚才我们已经跟大家报告过了,身心只有苦没有乐,人生有什么快乐可言?真正要厌离这个娑婆世界,赶紧要往生,多在这里留一天不就等於多受一天苦吗?
第三是「无我想」,这就是四念处里的观法无我。一切诸法都没有自性、没有主体,就没有我,都是因缘假合,所以一切的贪念、欲念都应该放下,因为什么?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第四是「食不净想」,这是我们吃的饮食,饮食不洁净。世间人吃肉,肉是很不洁净的,这个肉你看从这些畜生身上得来的,畜生所吃的糟糠,或者吃这些地上很肮脏的东西,所以肉都是很不干净。特别是现在,这些畜生都养在饲养场里面,养鸡场、养鸭场、养猪场都给这些众生打这些催生剂或者是打那种防疫针,不要让它得病,打激素,让它快大,这肉里面很多化学药品,很不卫生。肉体都是从这个精血通道里出来的,一切动物都有父母,父精母血结合,生下这些动物,所以都是肮脏不净。乃至我们吃的牛奶、乳酪,那都是血变成的,血本身也是不净,可以说这些乳酪跟这些烂脓没什么两样。还有吃鸡蛋,我曾经听过一个朋友跟我开玩笑,说得也满有道理,他说鸡蛋实际上是母鸡月经时候的排泄物。真的,动物身上来的东西都很不洁净。我们现在吃素了,吃素好很多,要干净不少。可是现在也很麻烦,这些农夫都洒化肥、洒农药。另外厨师,你要去饭店里看看,他们做饭菜的时候直接是用手来拿那些食品,可能手上的那些汗、排泄物也都染上去了,如果是那个餐馆卫生条件差的,吃了都会得病。你要去看看一般小食店,看看他们后面的厨房,肮脏得很,都恶心,怎么能吃得下饭?所以吃饭最好是自己家里做,菜也自己种,这样比较清洁卫生。所以食不净想可以帮助我们断荤、断腥,另外应该吃净食。
第五是「世间不可乐想」,这是观察世间种种的五欲六尘的享受都无可乐者。财色名食睡、名闻利养这些享受,能够给我们带来真正快乐吗?这是来自於身外的刺激,它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享受那些心里是愈来愈空虚。真正的快乐是内心当中因为求道而得来的法喜,法喜就像泉水一样汩汩的涌出来,从里面往外透的,这才是真正的法乐。世间五欲六尘之乐那不是真乐,就像打吗啡、吃毒品一样,吃的时候暂时麻醉一下,觉得挺乐的,吃完之后苦更甚。所以如是观想能够断世间贪乐,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这心才能够清净下来,才能学道。
第六想是「死想」,每个人都会死的,人一天一天的成长,从生下来开始,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是什么?我们师父上人昨天讲经的时候还提到这个,这是老人家十几岁还没学佛之前他就悟到了,人从生下来开始就一天一天努力精进的朝哪里走?朝坟墓里走,一步也不停的,一刻也不留的。我们的身体一天一天在衰老,今天的我就比昨天的我要老了。一般人可能觉察不到这么细致,至少一年比一年老,大概这个可以看得出来。心再粗一点的,十年十年的比也能看得出来,十年前的我跟现在的我不一样,人在老。实在讲,不是一年比一年老,也不是一天比一天老,人的身体,一秒钟比一秒钟要老。一秒钟都太长了,应该是念念无常,刹那的在衰老,刹那刹那的衰老。我们现在人用一个名词术语,就说新陈代谢,陈是过去的,新是新来的,新和陈代谢,身体细胞在不断的生灭,不断的老化,一天一天走向死亡。我们真正有这个观念,警觉心就提起来了,修道的意念也就真诚起来了。所以印光大师提醒我们,真正要求生净土的人要把死字挂在额头上,常常想到要死了,精进心就提起来了。确实人除了自然老化而死以外,还有可能有那种无常的突如其来的祸患。每年车祸死的人就不少,还有天灾人祸,各种不幸,谁知道自己今天好好活著,明天会不会死?晚上睡觉,第二天早上能不能起来?谁都说不准。所以趁著自己一息尚存,努力的修学,求生净土,这个要紧,世间一切都是假的。
第七是「不净想」,这是观身不净。看我们这个身体,内外不净,内里面装的这些内脏,心、肺、肝、肾、胆、肠、胃、膀胱等等,统统都是很污臭的。如果你要是看过解剖手术,尸体解剖,医生把尸体剪开来,打开他的皮肤外面这一层,看看里面的内脏,你看到觉得很恶心。每个人里头都是一样的。外面长的毛发、牙齿、指甲,眼睛里有泪,鼻子里有鼻涕,耳朵里有耳屎,口里有唾液,大小便出来的东西,身体流的汗,都是臭秽不堪,真叫九窍常流不净,身体哪有什么可乐的、可爱的?对身体要放下,远离对身体的执著。把身体能放下,求往生你也就进一大步了。
第八想是「断想」,断想这是修出世道,断烦恼,希求证得涅盘,烦恼最重的叫贪瞋痴三毒烦恼。小乘人他们能够断见思烦恼,证得阿罗汉果。阿罗汉身体还留在世间,可是已经断了烦恼,断了见思烦恼,就证得涅盘,这个涅盘叫有余涅盘,因为身体还留在世间,但是他已经断了见思二惑,所以称为有余涅盘。这是我们心求出世,愿断烦恼。
第九是「离想」,离是远离,远离什么?远离烦恼,远离爱欲。爱欲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我们要出离三界,证得涅盘,必须把爱欲根除,把执著断掉。所以离想就是断这些爱欲、烦恼,离这个娑婆世界。在净土宗里面这个离想是非常具体的,就是厌离娑婆,我对娑婆世界真的讨厌了,一点不觉得它可爱,而愿意赶快离开,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证涅盘,这叫离想。
第十是「尽想」,尽想是断尽一切烦恼,连色身都不留在这个世间,这叫无余涅盘。娑婆世界跟我们的缘要尽了,我们这个身体在这个世间叫最后身,我们不要再想将来还要在这里轮回,我们的业报身在此生就尽了。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就是乘愿再来的大菩萨,那个时候就不是业力身,而是愿力身,这个生死烦恼的身就尽了。所以我们观察这个无余涅盘之相,色身都没有了,都放下了,我们念念欣求极乐世界,尽想。
这十想都是帮助我们断烦恼,跟三十七道品里面很多地方是相应的,尤其是四念处,还有跟四谛也都很相应。这里讲的十想也含摄在三十七道品里面,所以三十七道品它涵盖了一切的法门。下面这是一段小结,我们把经文念一下:
【是三十七品。众药和合。足疗一切众生病。是故不用多说。如佛虽有无量力。但说十力。於度众生事足。】
这里讲到三十七道品,这一服药是『众药和合』,佛法里的所有的药都合在这里头了,这种药可以治疗一切众生的疾病,这个药真的是神药,其实这个神药是涵盖了所有一切药。『足疗』,这个足是圆满,使众生的病都能圆满得到治疗。所以『不用多说』,不用再说其他的修学的法门,三十七道品就足够用了。所以这一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三十七道品涵盖了整个佛法。下面是举一个例子说,说如来度众生的十力,『如佛虽有无量力』,佛有无量的神通道力,但是经上只告诉我们『十力』,这个「十力」在《教乘法数》、在《佛学字典》里面也都有,如来十力,我们在这里就不花时间来多说,只是简单的把它的名相给大家报告一下。
十力,第一是「知觉处非处智力」,这是讲能够辨识理跟非理的这种智慧。第二种力是「知三世业报智力」,是如来能够知道一切众生三世的因果业报。第三种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佛有能力知道各种禅定、解脱三昧的这个智慧,佛有智慧都能够了解一切众生的这种境界。第四种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这是能够知道众生对佛的悟性,知道众生根性,只有知道众生根性才能够更好的去度众生。第五是「知种种解智力」,就是知道众生种种智慧的能力。前面讲的知道众生的境界、知道众生的根性,这里说知道众生的智慧理解,有这些能力才能够度众生。第六种是「知种种界智力」,知道众生各界的素质状况。第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也就是知道众生转生於轮回的情况,也知道众生来生的情况,知道三世因果。第八种「知天眼无碍智力」,这是知道众生的善恶,有这种天眼一样的观察,能够无所障碍,我们讲他是无所不知。第九种能力是「知宿命无漏智力」,能够知道众生宿命,能够知道众生他各种烦恼、或者是断除烦恼的这些境界。第十是「知永断习气智力」,就是能够知道众生永断烦恼惑业,而不再轮回於生死的这种智力。这是如来十力。我们师父上人在讲解《十善业道经》里面就有跟大家做过介绍。我记得末学复讲这部经,《十善业道经》,也有跟大家做过汇报。这是讲如来十力,也是概括了佛的无量力,讲这十力,『度众生事足』,这十力度众生也圆满了。所以佛在这里举出十力来说明,也就涵盖了无量力。这个例子也说明三十七品亦复如是,三十七品虽然只有三十七道品,但是它也涵盖了整个佛法所有修学的法门,无所不摄,所以三十七品称为是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我们把佛为什么要讲三十七品的缘由给大家介绍出来,让大家重视三十七道品的学习。
下面我们就正式来讲解三十七道品,首先讲解一下「三十七道品」这个题目。三十七就是三十七个项目,这里面有三十七条。这个道品是什么意思?莲池大师在注解《阿弥陀经疏钞》里面说到,他引用《净名经》,《净名经》就是《维摩诘经》,道品就是道场,有道的场所就叫道场,所以这个道品也有道场的意思,通过在这里面的学习你能得道。又说道品是法身因,证得法身的因就是道品,换句话说,你依这个道品修学,你将来能够证得法身,你能圆成道果,这三十七品。这三十七品可以分为七个科目,第一个叫四念处,第二是四正勤,第三是四如意足,也称为四神足,第四是五根,第五是五力,第六是七菩提分,也称为七觉支,第七科是八圣道分,也称为八正道分,这里总共加起来是三十七道品,七大类。我们讲解这个三十七道品,这一次希望能够较为详细的来给大家做介绍。末学也搜集了我们师父上人过去讲解过三十七品的这些讲义,以及《大智度论》第十九卷里面这些介绍,还有《教乘法数》也简略的提到三十七道品,我们做为依据。师父的讲义,他在不同版本的讲解《阿弥陀经要解》里面有讲到,还有讲《阿弥陀经疏钞演义》有讲到,还有讲《十善业道经》里面也有讲到。我们这一次就以《阿弥陀经要解》,这是明末清初净宗祖师蕅益大师所作的,以《弥陀要解》的文来做为我们主要学习的依据,他有讲三十七道品的一个简略讲解,叫做「三十七道品料简」,我们再以其他的这些教材的内容做为相应补充。从下一次上课我们就细细的来学习三十七道品。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先学习到此地,今天有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