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 钟茂森博士主讲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十六集)  2008/11/07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26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讲到第二十六句「或拜佛念经」,昨天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了什么是佛教,以及佛经它是如何结集的,如何传到中国来的。佛不在世了,经典就等於佛在世,它是佛留给我们的教诲,因此能够恭敬三宝这叫拜佛,拜就是恭敬礼拜,念经是接受佛陀的教育,所得的利益就无量无边。一般说来有三种利益,第一是化恶为善,第二是化迷为悟,第三是化凡为圣,我们人就转化了。不仅人得到殊胜的利益,实在讲九法界一切的众生,能够闻到佛法,亲近三宝,都会得到殊胜的利益。周安士先生在给我们引用的几个公案当中就给我们说明,他给我们讲了六则公案,首先是讲天人能够拜佛念经得到的利益,然后讲人拜佛念经得到的利益。

  先看第一个故事,是「得免驴胎」,这是记录在《法句喻经》里面的,讲的是过去忉利天天主,就是帝释,这是过去的一位天主,他的寿命要到了,所以五德离身,就是五种天人的德能失去了。他自己知道命快要终了,知道自己这一期天人寿命完了之后将要下生到凡间做驴,就做畜生,他会投生到一个做陶器的人家里面做驴,所以他就非常的恐怖、非常的忧愁。天道和畜生道真的是天渊之别!但是天人天福享尽了还是要堕落,业力驱使,自己也无可奈何。突然就想到,因为过去曾经接受过佛法,所以就想到,在三界六道当中,能够救济人苦难的只有佛陀。这时候正好佛在世,他就马上奔往佛讲经的地方,对著佛礼拜,非常的恳切,至诚的皈依。就在他这种生起至诚皈依佛法僧三宝的时候,这个念头起来了,忽然就命终了,寿命到这个时候就结束了。由於他的业力牵引,他真的就进入了驴胎,在做陶器的人家里做驴,进入驴胎,还没有出生,它的母亲,就是这个母驴,因为畜生不懂,就践踏了主人的陶器,搞坏了很多陶器,主人就非常生气,於是就非常严重的打这个驴。结果这个母驴被这样的毒打之后,它的胎被伤了,这个胎儿就死了,也就是这个帝释天他就在这个母腹里面就命终了。在畜生道命终这也不是坏事,他马上就脱离了畜生道。由於他拜佛、皈依的这个功德,又回到了忉利天上来,又重新恢复了他忉利天主的这个身体。佛这个时候就对他说,说善哉善哉,你能够在临命终时那一刹那皈依三宝,因此得免驴胎。於是佛就给他说法,佛给他说法,因为佛知道众生的根基,所以一说法,这位天帝就证得了须陀洹果。须陀洹果是小乘四果里面的初果,是见惑断了就可以证得。须陀洹虽然没有离开三界六道,但是就决定不会堕落到三恶道去,他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就能够证得阿罗汉果,也就是出三界。为什么他不堕三恶道?因为他的知见正确,他不会去作恶、不会起贪瞋痴,所以他就不会堕恶道。这是记载在经典上的故事,佛法妄语是大戒,所以我们很相信这是事实,正说明皈依三宝的殊胜利益。这个皈依要真皈依才行,如果这个心不真诚,就很难得到这么殊胜的利益。

  下来安士先生在评论当中引用《涅盘经》说到,他说「《涅盘经》云:虽得梵天之身,乃至生非想非非想天,命终之时,还堕三恶道中」。这是证明在三界当中,哪怕是天道的众生,也不究竟。不仅是说欲界天,哪怕是你得了色界天的天神,做梵天,大梵天王,乃至非想非非想天。梵天是初禅,非想非非想天是无色界里面最高的一层,四空天里面最高的。也就是说欲界、色界乃至无色界,不论你的禅定功夫有多深,如果你不能够出六道,你的天福享尽,禅定失掉以后,命终之时还会堕落三恶道,刚才帝释天这个故事就为我们说明了。所以学人要真正永离三恶道苦,必须要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不在我们三界当中,它是阿弥陀佛愿力之所成就,我们念阿弥陀佛叫横出三界,这样子永离六道了,才能够杜绝三恶道的可能性,否则在六道当中,虽然暂时能得人天福报,福享完了还会堕落。

  下面我们继续看第二则公案,叫「得免猪胎」,这是记录在《折伏罗汉经》里面的故事。这是讲到忉利天宫有一位天人,他的寿命也要尽了,五衰相现前了。一般来讲,天人他的这个色身、相貌、他的受用都是非常的美好,但是到临命终的时候就会有五种衰相现前,天人就知道了,这五种衰相便是命终的预兆。一般七天就要死了,天道死了以后那必定是堕下来,因为天是最高那一道,六道里面最高是天,再往上没有了,他就要堕落。这五衰相一般来讲有大五衰、有小五衰,大五衰这是天人的衣服产生污垢,一般来讲天人的衣服非常的光洁、庄严,没有任何的污垢,污垢染不上,但是衣服如果脏了这就是第一个衰相,天人会觉得很痛苦。第二个他头上的花,一般头上都戴著花冠,这个花冠都是鲜花,永远是新鲜的,可是命终的时候这花会凋谢,这个也会令天人非常的痛苦。还有腋下流汗,流汗对於人来讲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天人他不流汗。第四种是身体臭秽,大概是因为身体有出汗,就产生难闻的气味。天人一般身体都是非常香洁的,还带著香气,这种香气叫天香,凡间都闻不到的,可是在临命终的时候这个香味没有了,身上会起难闻的气味。对於人来讲这都不算什么,人如果三天不洗澡身上都发出难闻的气味。可是天人就受不了,为什么?因为天人享的福太殊胜,所以稍稍有一点不如意,他会觉得非常的痛苦。这就是很麻烦,享福的时候享惯了,所谓是从奢入俭难,你已经奢侈惯了,享福享惯了,现在稍微有一点不如意,你就会觉得非常痛苦。第五种叫不乐本座,一般天人都很安乐,可是到了命终的时候坐卧不安,他不喜欢或者是很厌烦,不能安心坐在自己本座上面。这叫大五衰。还有小五衰,这是讲天乐不再扬起,一般天人所过的地方自自然然有天乐,可是现在没有了。

  第二种小五衰是身上散发的光芒逐渐退散。第三种是洗澡的水会沾在皮肤上,一般天人身体很光洁,水是沾不上来的,可是现在皮肤可能已经没有那么光洁,水会沾上来。第四种,天人对事物会起恋恋不舍的这个心,执著心、贪恋心比较重。天人一般来讲不太执著,对很多事物他不会生起贪恋,这是十善业道里面,他贪瞋痴比较少,很淡很淡。一来是因为他们福报大,所以没必要贪,因为想要什么,应念现前,他可以变化,受用很丰足,他就不会有那些贪心,二来是他本来就是心地善良,可是现在贪心重。第五是天眼受到影响,本来天人可以看到很远,甚至能够看到三世,但是现在天眼受到影响,就像我们肉眼到老的时候老花了,他的天眼也是老花了。这是小五衰。首先会有小五衰,然后会有大五衰,大五衰之后一般来讲七天就要命终。这个忉利天宫的天人他出现了这个五衰相,知道自己命终,所以很恐怖,而且他能看到自己将要生到凡间鸠夷那渴国,做一个母猪肚子里的小猪,要投猪胎了,非常的恐惧。有一天他的一个同行,另外一个同伴天人告诉他,说现在佛就在我们这里给他母亲说法。我们知道佛这时候正是在忉利天宫讲《地藏经》,这是佛在入灭之前为报母亲的恩德到忉利天宫来,待了三个月。结果这个时候,这天人听了就很高兴,就立即来到佛讲经的地方,非常诚恳的向佛顶礼,请佛授三皈。结果佛给他说法以后,他又七天精进的修行,七天之后就寿终了,下生到人间到了维耶离国,就做了一个大长者子。长者子这是一种有身分、有地位、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他就比做猪要强多了。所以这是拜佛念经,你看天人都得到好处。

  安士先生在评论当中说到,说「大富贵人临终,欲舍官爵财宝,田宅妻孥,如割身肉,其苦无量。天人寿终,亦复如是」。这是大富大贵的人,我们能看到,他到命终的时候要舍离他的财产,他所拥有的一切,妻子、儿女、田宅他放不下,非常的痛苦,像割肉一样。为什么大富大贵的人他应有尽有,反而那么痛苦?原因就是因为他生前念念在积累,真是像《无量寿经》所讲的,「累念积虑,为心走使」。他念念增加的、增长的是什么?贪吝,放不下!愈富有是愈放不下。所以钱财不是好事情,害人不浅。富贵的人走的时候痛苦,反倒贫穷的人走的时候得到了解脱,因为他贫穷他苦,他对世间不再留恋,反而他死是一种解脱,不会那么苦。所以在享福当中我们要觉醒,我们现在享的福是不是真的福?假如没有智慧,心里起了执著,这个福可能变成祸。正如老子所说的,「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就是这个道理。人如此,我们同理可以推断,天人亦复如是。所以享天福如果执著心还在,那么享的福反而成为自己将来的苦的因。

  所以《正法念处经》这么说到,「若先世有偷盗业,尔时见诸天女,夺其所著庄严之具,奉余天子」。这里安士先生是引用《正法念处经》里面所说的五衰相,这是从对应五戒来讲的,这个五衰相是果报,有果必有因,这个因是前世造的。这里举出杀、盗、淫、妄、酒这五戒来给我们说明先世造作五种恶业,现在寿终就会感得这五衰。所以先世有偷盗业的,这个时候命终了,业力所牵他会看到自己身边的天女,就是来照顾他、侍奉他的这些天女,会把他的庄严器具给夺走。天人用的这些庄严具,包括很多金银财宝、珠宝,那都是天上的宝,还有天衣、天香、宝座等等。这些天女看到这个天人命终了,把他的东西拿走去供奉其他的天人。「若先世有妄语业,诸天女等,闻其所说,生颠倒解,谓其恶骂」。所以一个人如果前世有造过妄语,妄语业是什么?包括四种,第一种叫妄语,就是欺骗人,自欺欺人,第二个是恶口,就是骂人,说那些难听的话,第三种是两舌,说人是非,第四种是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讲那些不真实的话。这四种口业统统都叫妄语,妄就是不真,与自性性德相背离的这些业就叫做妄语,就叫妄,口业叫妄语。所以真的是自己造作的业自己要受,在临终的时候,由於业力的作用,周围这些天女听到自己所说的话,她们会误解,以为我在骂她。这些我们有时候会感觉到,譬如说我们在讲话,平时跟人讲话的时候,本来没有任何的意思去骂他,也没有一个念头说要含沙射影去批评他,我们就这么讲了,可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就给听歪了,他以为你在骂他,以为你在含沙射影的指责他,这个事情常有,我自己都会遇到过。看到这段经文我们就晓得,固然对方他有责任,可能他听歪了,他自己分别、执著,但其实因还在我们自己。因是什么?先世有妄语业,自己过去曾经造过妄语的这些口业。所以业力不可思议,它就能够让对方起这些不好的念头,生颠倒解,所以我们要反求诸己,不能责怪对方,要怪就怪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以前造作的业,这叫业障。所以对他更要用真诚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纯真无妄,念头里没有妄,口业上自然这个妄就没有了,这是天人在临终的时候这些业障现前。

  还有第三个是「若先世以酒施持戒人,或破戒而自饮酒,临终迷乱,失其正念,堕於地狱」。这是饮酒的业障,先世,过去生中可能用酒给那个持戒人来喝,本来他持戒,持戒是持五戒,其中一条就是不饮酒。为什么不饮酒?因为酒能乱性,喝了酒之后会迷乱,智慧生不起来,会做出糊涂事。所以佛制这个酒戒是为了防止我们喝醉会做出糊涂事。在经里记载著一位优婆塞,这是一个在家的男居士,本来持戒都很好,结果有一天不小心喝酒,结果喝得有点醉,在糊里糊涂之中就干了杀盗淫妄这四重重戒都犯了。所以酒戒叫遮戒,它会导致我们犯前面的四重性戒。所谓遮戒跟性戒不同的是性戒它是本来就该戒的,就是你不持戒你要是犯杀盗淫妄这都有罪。酒戒,如果不持酒戒的人他喝酒没有罪,但是他喝醉了犯那些杀盗淫妄那他就有罪。佛制定酒戒是让我们杜绝造前面四条性罪的这个因缘,所以叫遮戒。我们对於持戒人来讲应该护持,不能够去诱导他去破戒。所以,譬如说我们知道一个人持五戒,招待他的时候不能够用酒,防止他破戒。在中国,学佛的人大部分都吃素,不杀生,我们知道以后,招待这些人就不可以用肉食,这都是护戒。如果是用酒引发一个持戒人破戒,或者是自己破戒饮酒,自己受酒戒了但是又饮酒,这种业就会导致天人在临终的时候迷乱颠倒,失掉正念。人失掉正念以后肯定堕三恶道,因为三恶道都是糊里糊涂去的,如果人清醒,正念分明,怎么可能堕三恶道?所以在《阿弥陀经》当中说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名号,若一日至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个心不颠倒就是不失正念,他心能够不颠倒、不迷乱,他就能够念佛,他一念佛,临终一念是佛号,他肯定往生极乐世界。最怕的是临终颠倒,平时虽然念佛,但是临终用不上。所以平时我们要持戒就重要了,持戒就是保证我们在临终的时候心不颠倒,一失掉正念就容易堕恶道,很可怕!所以为什么我们师父上人重视我们三个根的修学,三个根是戒律的基础。古德告诉我们要持戒念佛,如果戒律守不好,念佛就不一定能往生,看你临终幸不幸运,会不会心不颠倒,往往破戒之人临终心都是颠倒的、糊里糊涂的。

  下面又说到,「若先世有杀生业,寿命短促,疾速命终」。杀生的因招感的是疾病、短命。人如此,天人也不例外,他过去有杀业的,他天福一到享尽的时候,他的寿命很短促,通常来讲,这五衰相一现,七天就要命终,但是有的天人可能很快,不用七天就要死了,这是他前生杀业比较重。下面又说,「若先世有邪淫业,见诸天女,皆悉舍己,共余天子,互相娱乐」。这是讲到过去生有做过邪淫的,这个邪淫包括事上犯的、也包括心上犯的。什么叫邪淫?凡是不属於正当夫妻之间的这些行为,男女的关系,就叫邪淫。在家人断邪淫,出家人要断淫欲。如果是有邪淫的事,这果报就非常的严重;如果没有这个事,但是有这个心,也是有果报。这个心如果是念念在相续的话这就很麻烦,这个念头要是不断,将来这个三恶道的果报就免不了。天人过去造作过邪淫的话,他这一生虽然有这些天女来侍奉,可是感得这个果报是这些天女都不忠贞,所以到自己最需要她们的时候,她们就舍离了自己,反而去跟别的天人走了。这些情况天道和人道都很相似。所以当我们如果是在这种境遇当中,自己要反省、要忏悔,不可以怨天尤人,不能责怪那些背信弃义的,我最需要他的时候,反而他离我而去,你怨天尤人这是增加自己的罪业,应该忏悔自己先世有邪淫的业,凡事都有因果,没有偶然发生的事情。所以天人因为过去生中有造作这些恶业,他在临命终时现出这些衰相,这叫名为五衰相。这是另外一种说法,跟我们前面所说的不同。两种说法都很好,前面是就天人的形体上来讲五衰相,这里就天人的德行感得的果报,这是前生造作五种罪业感来的果报。当我们有这些衰相现前的时候,其实我们不要讲这是天人的事,常常要联系自己,学这些古圣先贤的教诲才能得益处。假如我有这些衰相的时候怎么办?经上已经告诉你,应该皈依三宝、拜佛念经,深入学习佛陀教育,这才能够消除自己的业障,增长自己的智慧和福德,这些五衰相很快就会消失,自己的心也能够恢复安乐。

  下面安士先生给我们讲了另外一则故事,叫「经救全城」,是出自《法苑珠林》里面。这是讲到人道,刚才两则故事讲天,这里讲人拜佛念经有什么好处。这是讲到晋朝有一位叫刘度的人,他是平原人士,他的家乡有一千多个家庭,这一千多家人,全城的人都信奉佛法,供养出家人。这个时候刚好遇到北方的这些逃难的人,大概那些逃难的人是被他们的首领虐待,他们自己逃出来了,就逃到了这个城里面躲起来。这个北方的首领就非常的气愤,就追杀过来,在这城里找不到人,他就下令要屠城,把全城的人都要杀掉。结果刘度这时候立即率领全城的大小、男女老幼一起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结果没有多久,这个首领就看到天上掉了一个东西下来,掉到他自己的庭院里面。这首领拿来一看,原来是一本经,是《法华经》里面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个首领看了之后非常欢喜,认为这是佛菩萨赐给他的宝物,於是他也就断恶为善,把这个屠城的命令撤销,所以全城的人都得到生命保障。这是讲到读经、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有这样殊胜的利益。观世音菩萨有愿,在十方一切世界,任何一个众生,只要在急难恐怖当中虔诚的归命念观世音菩萨名号,都当下得到解脱,这些故事确实屡试不爽。

  下面又讲了一则故事,叫「枷锁自脱」,这也是出自《法苑珠林》,也在晋朝,在河内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叫窦传,他是在永和年间做并州刺史高昌的部下,后来被吕护擒拿了,结果一起被俘的有六、七个人,吕护把他们关在一个监牢狱里面,已经定了日期,到那一天会问斩。窦传他是学佛的,在这个急难当中他就很专心的念观世音菩萨,三天三夜都没有懈怠。结果奇迹出现了,他的枷锁突然扑登一下就断开了,他心里面就很高兴,就想赶快走,可是又看到自己的很多同伴他们都是被枷锁给绑住,所以他就不忍心离去,於是就跟这些同伴们讲,请他们也一起来念。所以他们大家一起念观世音菩萨,最后每个人的枷锁都脱开了。所以他们马上就往监狱外面跑,翻墙出去,连夜逃命,一直走了四、五里地,就隐藏在一堆灌木丛里面。第二天一早这些守狱的卫兵可能发现了这人都走了,立即派兵追赶,结果就来到这个灌木丛,找不到人,就下令放火来烧,结果这些人又在灌木丛里面拚命念观世音菩萨,结果这火一直烧烧,烧到他们在的地方就不烧了,所以后来这些追兵走了以后,他们都保存了性命。所以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有讲到,说在急难恐怖当中,「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能够念观世音菩萨就蒙菩萨威力加持,可以得到解脱。自古以来像这些公案、故事,那是多得不计其数,像入水不会被淹死,入火不会被烧死,这里就不再赘述。

  下面又有一个故事,叫做「僧作天王」,是出自於《唐高僧传》。这是记述在隋朝相州这个地方,有一位法师叫元景法师,他俗家姓石,沧州人,因为仰慕大乘,所以天天读诵大乘经典。后来到命终,抱病,卧床三日,就告诉他的侍者说,我现在准备去见弥勒尊佛,结果为什么偏偏做了夜摩天王?就跟他侍者这么说。然后自己又说,我看见这宾客很多很多。结果大家有点不太明白他所说的什么话。然后他又说到,现在有很多天人来迎接我,我要走了,说完之后果然满室异香,这位法师安然而逝。等到这个法师去世以后,大家把他的遗体葬到了紫柏河最深的地方,结果三日之后再去看,就发现那水中喷射出像泉水一样的水流,这个河道就分成两道,分开,这是一种异相,验证了这位出家人确实他已经生天做了夜摩天王。夜摩天这是在欲界天里面,忉利天再往上一层就是夜摩天,他做了夜摩天王。一般来讲,欲界天乃至三界的天人,那都属於凡夫,还没有出六道,可是这些天上的天王,往往有一些菩萨示现来做天主、天王教化众生。在经上有说到,发光地菩萨常常就现作夜摩天主教化众生。所以这一位高僧元景法师他说自己到夜摩天去做天王,是不是也是发光地菩萨示现的?

  下面又给我们说的一则故事,是出自於《北史》,叫「盲者得视」。这是出在五代十国的时期,在五代最后一个朝代叫后周,五代是在唐之后、宋之前这段时期。后周有一个人叫做张元,字孝始,他在十六岁的时候他的爷爷就双目失明,三年过后,这三年当中张元每天都虔诚昼夜的礼佛为他的爷爷祈福。有一日他在读《药师经》,看到经文上讲到说「盲者得视」这一段经文,就是你虔诚读诵《药师经》,感得药师如来加被,能够让双目失明的人也能复明。於是他就很感动,马上请了七位僧人,点了七盏油灯,七天七夜转读《药师经》,而且一边读还一边拜,非常的真诚,一直都流著眼泪。他自己边拜边祈祷说,佛你是天人师,我自己做孙子不孝,使到自己的爷爷双目失明,现在我要在佛前供灯,普施法界,令法界一切众生都见到光明,愿我代替自己的祖父失明,使到自己祖父眼睛能够看得见。你看他这样子的真诚,殷勤的来祈祷,连续干了七天七夜。结果有一天晚上就梦到了一位老翁,这个老翁用一种金鎞,就是古代治疗眼睛的一种工具,用金鎞去刮他爷爷的眼睛,他在梦中见到,这个老翁就告诉张元说,你不要担忧,三天之后你的爷爷就会复明。张元做了这个梦非常欢喜,知道这是佛菩萨感应,所以跟家人也说了,果然到了三天之后,他的祖父真的双目复明。这是为我们说明至诚感通真的是效应很明显,所以拜佛念经所得的利益大小完全靠我们自己那种至诚之心。为什么有的人拜佛念经得到利益殊胜,有的人拜佛念经得到的利益很少,甚至没有利益?原因就在於有没有至诚心。

  安士先生在评论当中说到,「善医病者,莫如对证发药」。你能够真正是个良医,你能够治好病的,那是对症来下药的,你知道症因在哪里。「失明之故,多由宿生谤佛、谤法」。人为什么会双目失明?真正的因在於过去毁谤三宝,这个谤佛、谤法也包括谤僧,自己一知半解,不懂得佛法的真谛,於是毁骂佛教说是迷信,毁谤经典,毁谤出家僧人,也包括毁谤说法师,在家居士也包括在内,这是毁谤三宝,得到的果报是双目失明。「故欲救生盲,须是点金刚正眼」。要救双目失明的疾病要对症下药,把那个因给化解掉。它的因既然是毁谤三宝,现在要用至诚心皈依三宝、拜佛念经,这是点金刚正眼。金刚正眼是比喻佛法给我们众生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所谓正法眼藏,让我们看得清要怎么样去走我们的路。

  下面引《大集经》说,「若有众生,於过去世,或毁於法,或谤圣人。於说法者,或作障碍;或抄写经法,洗脱文字;或损坏他法,或暗藏他法,由此业缘,今得盲报」。这是《大集经》上说的,这因果丝毫不爽,说如果有众生在过去世曾经毁谤过正法的,或者毁谤过圣人。圣人,这里的法和圣人是广义的,不仅包括佛法,也包括儒释道三教圣人,乃至其他正教他们的创始人都是圣人,我们也不可以毁谤。或者「於说法者,或作障碍」,说法的人他是发心弘扬正法、利益众生的,可能他不一定是圣人,他未必是断烦恼的,未必能出三界的,可是他所说的法没有错误。尽管他没有真正做到,但是他说的法没错,我们就应该护持,不能障碍。如果是障碍说法的人,这也是障碍众生的法身慧命,那么自己也会得到失明的果报。「或抄写经法,洗脱文字」。抄经,古代没有印刷术,要流通经典是要用抄写。抄写的时候如果文字给漏掉了,或者是不注意文字洗掉了,如果不是故意,是因为不谨慎,不谨慎也有果报,所以抄写经典要恭恭敬敬。现在印刷经典亦复如是,我们看到很多经典印得很精美,一看大家生欢喜心,这就是利益众生。如果这个经典印得很随便,文字没有认真校对过,出错误很多,印的纸张质量又很差,人家拿了之后不生欢喜心,可能把它当作废纸就扔掉了,糟蹋经典,这都会有果报。所以印经,不仅是经典,乃至世间善书,不印则已,要印那就要认真的、谨慎的来校对。印刷最好用比较好的纸质,不要为了省钱而让这个经典印得很难看,或者是很容易损坏,这里面都有过失。或损坏他法,或暗藏他法,这里是讲到破坏其他的法门,这是蓄意来破坏,也包括其他的宗教,我们都不应该诋毁。凡是能够帮助众生断恶修善的,我们要随喜,我们自己好好修我们自己一门,对其他的法门我们虽然不学习,但是绝对不毁谤,这样子就不会造作不善的因。由此业缘,今得盲报,这不善的因造出来之后得的不善的果报。

  下面又引《付法藏经》里面说到,「障人出家,必堕恶道,恶道罪毕,得生人中,生盲无目」。这经上讲的,不能够障碍别人出家,因为一个人能出家,他的发心是为了出三界、成就圣道的,或者是弘法利生、利益众生。如果你障碍他,断了他的慧命,也断了众生的慧命,这个业极重,必定是堕恶道。但是这个出家要真出家的人,他是身心俱出,那最殊胜,不是那种真的是走投无路,想在佛门里混一口饭吃,这种出家我们就不必去随喜,应该对那种发真诚心出家的人要随喜、要护持。印光大师对这些方面曾经有过评点,他说真正要想出家,目标要很明确,那是要荷担如来家业。为这个目的出家的,那动机纯正。出家不仅是自利,也要利他,绍隆佛种,弘法利生。所以出家人的素质很重要,因为这是代表佛门的形象,出家就要真正提起那种大愿,绍隆佛种。要自己认真学习,就不辜负出家之志,这就堪作天人之师,那必得人天护持,诸佛菩萨、天龙鬼神护佑。这里就讲到,如果是障碍这种人出家,那个业很重。当然出家有身不出但是心出了,譬如说有年轻人希望走上圣贤教育之路,全身心投入这个工作,他不考虑自己这些成家立业的问题,他就想著全身心奉献到这个教育事业上来。对这种人我们要随喜、要赞叹、要护持,绝对不能障碍,一障碍那果报很严重。普遍来讲,障碍人学佛,障碍人学习圣贤教育,这个果报都是很严重。这里说堕了恶道,恶道罪满了得生人中,这是三恶道受够了,那个罪业消了,生到人道里面还会做双目失明的人,这是余报,儒家讲余殃。这里评论说,张孝始可谓对证发药者矣!张孝始就是前面讲的张元,为他祖父祈三宝加被,双目复明,这叫对证发药,这个证也是通那个病症的症。这是在因上对治,消除不善的因,这不善的果也就消除了。这里是把「或拜佛念经」这一大段我们讲解完了。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十七句。

  【报答四恩。】

  安士先生解释『报答四恩』的「四恩」是什么?他说「四恩者:一父,二母,三如来,四说法师也」。这是四个对我们有恩的人,父亲、母亲、还有如来,如来是我们的本师,另外有说法师。「父与母生育我之形骸」,父母生我、养我,身体是父母给的,「如来法师,长养我之智慧,皆恩之极重而难报者」,如来和法师是生我的慧命,人有两种命,一种是身命,一种是慧命,身命得自於父母,慧命得自於师长,所以这些都是恩德极重的、极难报答的。佛门里有讲《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如来和师长的教诲之恩也是一样极重难报。下面引用《观佛相海经》云,「有恩不报,是阿鼻因」。这个阿鼻就是阿鼻地狱,地狱里面最苦的那个地狱,又称作无间地狱,它的苦没有间断,而且一堕到这个地狱里面这个时间太漫长了,用劫来论。堕阿鼻地狱的因很多,如果归纳起来就是这四个字,有恩不报,也就是世间讲的忘恩负义之人,这是堕阿鼻地狱的因。所以有其因必有其果,一个人如果不知父母恩德、不报师长的恩德,将来真的就会堕地狱,不孝、不敬。「然则报答之事,可忽乎哉」?刚才那句是总说,有恩不报这是因,地狱的业因,我们现在要报答四恩,这个事上很广泛,我们不可以轻忽。首先讲的是报父母恩,「报答父母之恩,唯有尽劳尽养,得亲之心,引导父母以出世之法而已」。这里讲到报父母亲恩三重层次,第一个是尽劳尽养,父母对我们的恩德首先是生育,母亲十月怀胎,出生以后三年不离父母之怀,长大了,父母为我们操办上学、工作、婚姻,甚至帮我们带儿女,可以说父母是一生都给我们奉献,这些恩德真的报不尽。所以父母需要我们奉养的时候要尽心尽力,这叫孝养父母之身,在物质生活上照顾父母无微不至,这是第一个层次。那够不够?不够,因为光只是报父母恩德,养父母之身而已,这个其实动物界都有,乌鸦有反哺,小羊懂得跪乳,这都是养父母之身,如果不能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这不能说是尽孝。所以下面讲要得亲之心,这是养父母之心,让父母生欢喜心,不能有忧愁、烦恼,他们如果有这些烦恼的话,我们要想尽方法帮他们解决,总要做到尽心尽力。

  第三条是养父母之志,志是志向。养亲之志有两种,一种是父母对我们的志向,我们要努力去做到。一般来讲父母都希望自己儿女出人头地,有一番的事业,得到一番成就,这个我们要努力去做到。那学佛以后,父母希望自己儿女成就圣贤、成佛成菩萨,这个志向就更加大了,但是也要努力去做到。过去我母亲在没有学佛之前,她对我的志向,希望我做博士、当教授,做一个正人君子。我们要努力去做,这是报答父母恩德,养父母之志。学了佛之后我母亲对我的志向更高了,她对我说她是一个希望自己儿子作佛的母亲。佛是世出世间最尊贵,可以说大孝显亲只有作佛才能做到圆满。这个志向确实太大了,可是不能因为它很大、很难,我们这个心就没有,还要发出来,这养亲之志。幸好我们很幸运,遇到净土法门,作佛就不那么难了,只要我们这一生能够保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往生就不退成佛,这就能够满足母亲的大愿、大志。所以如果这一生不往生极乐世界,那真的叫大不孝!这是从一个角度来说,是父母对我们的志向我们要努力去做到。另外一个志向是倒过来的,父母如果没有立志,我们应该帮助父母立志。一般讲父母比我们年龄大一倍,他们在世间你说再立什么志向也未必能达到,但是世间志向无所谓,出世的志向要立起来。所以要引导父母以出世之法,帮助父母立志出三界、了脱轮回,甚至能够圆成佛道。我们也是要用净土法门,因为净土法门最保险,就是劝导自己父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养亲之志。父母如果没有这个志向,我们要帮助他生养这种志向,所以也叫养亲之志。像我母亲带我学佛,我学了佛以后要发愿求生净土,还有我父亲?还有我爷爷、奶奶?也要劝导他们求生净土,总要做到尽心尽力,这都是养亲之志。所以报答父母,圆满的报答是让父母这一生真正能够出三界、生净土。

  下面是讲报答师长的恩德,「报答师长之恩,唯有依教奉行,四事供养而已」。这里主要讲的师长是教我们的老师、说法师,我们著重在带领我们学佛的、学习圣贤之道的师长,师长他所希望的是自己的学生能够真正成圣成贤。所以如何报师恩?唯有依教奉行。老师并不期望自己学生给他很多供养,因为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的老师都淡泊名利,对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享受真的能放得下,所以他对学生可以说是一无所求的,只有一个心愿,成就学生,成就他们的圣贤之道。所以做学生的要懂得老师的心,不能以世俗的心去跟老师来交往,世俗人是讲到互相有礼尚往来,供养一些物质上的东西可以关系会打得很好,这是世俗的这种感情,但是跟真正有德行的师长不能用这个,你用这个反而让师长看不起,会让师长失望。要怎么样?依教奉行,老师讲的道理我们不折不扣的落实,老实、听话。像我们师父上人教我们要落实四个根,我们就老老实实的落实,虽然没有能够给师长任何供养,但是依教奉行这叫法供养。《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讲到的,「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法供养有七种,第一个就是如教修行供养,这叫报答师恩,这是最重要的。当然奉事师长也包括对师长的四事供养。在佛门里面,特别是出家人,生活都是非常俭朴,过去佛的时代出家人是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在物质上真的是降到最低的水平。所以一般四事,这四种供养是包括饮食、卧具、还有医药、衣服,这四种物质上的东西拿来供养师父,除了四事以外其他都不需要。所以真正奉事师长还在於自己依教奉行,这是报师恩。

  下面讲报如来恩,「至於如来之恩,尤难言报」,报如来恩德那就更加难以报答了!要怎么报答?「唯有发菩提心,立宏誓愿,仰学菩萨而已」。对如来,如来也是老师,叫本师,所以对他的报恩也是依教奉行。他教我们要发菩提心、要发四弘誓愿,要学菩萨、要作佛,那我们也要如教奉行。菩提心,常问问自己有没有发?什么叫菩提心?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我是不是真的发出来了?对一切众生是不是有一个真心帮助他们、爱护他们、关怀他们、照顾他们、教导他们的这种心,这叫度众生。而且是无分别的,不能说某个众生我喜欢,我就多度一些,某个众生我讨厌,我就不度他,这种分别心就不是菩提心。菩提心真正落实必须是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必须是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最后要成佛道,「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才是圆满菩提心。我们末法时代具体怎么落实?唯有真信切愿求生净土,这就是真实菩提心,这是净土宗九祖蕅益大师说的。因为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真正圆满四弘誓愿,能够不退成佛,如果不往生,这四弘誓愿都会落空的。所以我们就想想我们对这世间还有没有放不下的,有放不下的,这说明往生净土的心不切、愿不足,对於人我是非还挂怀,贪瞋痴慢还常常生起,心里面还有对立、还有矛盾、还有冲突,跟别人相处还不能和谐,这种种的过失都表明我们菩提心不够,自私自利、执著的心还很重。所以这就不是报如来恩,这有负佛恩,那我们就要忏悔,天天检点改过,不忘失我们的菩提心。

  下面说,「莲大师云」,这是莲池大师,净土宗八祖,「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说父母真正脱离三界六道了,尘垢是比喻三界六道,儿女的孝道才算是圆满。假如我们父母还在六道当中,试想想我们没有办法让父母脱离苦难,能叫做孝道吗?所以我们才知道为什么地藏菩萨发这个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真的是大孝!因为他看到一切的众生都是自己父母,所以要度尽一切众生他才成佛,他的子道方成就。因此孝道,孝心是菩提心的根基,如果没有孝心就不可能有真实菩提心,没有菩提心不可能在学佛上有成就,往生净土也不可能。因为《无量寿经》讲,往生净土三辈九品的条件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首先第一个是发菩提心,然后才讲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菩提心都没有了怎么可能往生?孝心都没有了怎么可能有菩提心?所以才知道孝道的可贵,这真是根!孝亲才会尊师,尊师才是重道,这真正会报答四恩,这心才能起来。所以《楞严经》上讲,「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尘刹就是微尘刹,这是比喻数量像微尘一样。一个世界有多少微尘?我们现在科学家讲的基本粒子,有多少基本粒子?无量无边。这么多数量的刹土、世界,我们都要去奉献、要服务。要用什么心去服务?要用深心,这个深心就是菩提心。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讲,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就讲了这个深心。一般来讲深心是好善好德之心,断恶修善这种心,但是他的心非常真切、非常真诚,所以叫深心。也是代表用菩提心,用这种真实菩提心去为一切众生奉献、服务,这叫做报佛恩。所以佛恩难报,如果不是用这样的心去服务众生、度众生的话,佛恩是报不尽。报不尽佛恩就是负恩、负义了,那怎么能够脱离苦难?所以这句话我们要常常念著,要心心念念想到报佛恩。这是安士先生解释「报答四恩」这一段。

  下面讲了三则故事,第一则是「礼塔度亲」,出自於《缁门崇行录》。讲的是唐朝范家,有一位母亲叫王氏,不信三宝,他的儿子,就是范先生,常常劝导他母亲信佛,但是都不听,最后没有办法了,范先生只好出家,而且跟随一位律师学律。出家先学戒律,这很如法,因为戒律是无上菩提本,没有戒律就没有佛法。所谓「毗尼在世,佛法永住」,毗尼就是戒律,戒律在佛法就在,如果戒律不在了,佛法虽然经典在,已经只有空架子了,没有真实的佛法。这位法师出家以后,号子邻,子邻法师,他持戒修为非常好。后来回家去探视他母亲,结果才知道他母亲已经过世三年,他知道自己母亲因为不信三宝,造了不少罪业,所以肯定是堕恶道,他要救度他母亲,於是就来到一个庙里面。这个庙是个神庙,但是他到庙里面至心的来读诵《法华经》,《法华经》是一乘了义的经典,他发誓一定要见到岳帝,就是主管地狱的头,一般讲阎王。因为求母心切,读经也是非常的诚恳、真诚,结果后来果然梦到了阎王,告诉他,说你的母亲被关到地狱里面,受很多的苦,现在你要想救度你的母亲,可以到鄮山那里去礼阿育王塔,这样或许能够帮你母亲超度出来。结果这位法师听了以后马上就到了阿育王塔虔诚的礼拜,非常的诚恳,一边拜一边哭泣。结果拜著拜著,忽然听到他母亲的声音来答谢他,说因为你这种法力,我已经从地狱超生到忉利天。这是「礼塔度亲」。这是讲到真正报亲恩,能够让他母亲从恶道里出离,就像《地藏经》里讲的,婆罗门女可以把她的母亲超度到天上,从地狱里超拔,这是真正报恩。如果不用佛法就很难做到。

  下面又讲了一则故事,是「诚感父骨」,这个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孝道的故事,出自於《高僧传》。这是讲到五代后周这个时期,有一位姓李的人家,他是唐朝的宗室,也就是个贵族家庭出身,但是唐朝已经灭了,现在是五代后周,这种所谓的没落的家族。他的父亲因为战死在沙场,这个孩子七岁出家,就叫道丕禅师。道丕法师他在十九岁的时候,正好遇到皇帝到长安,因为长安是唐朝的故都,皇帝带兵到那里进行扫荡,唐朝宗室的后代肯定要逃难,所以背著他的母亲就入了华山。结果这母子两个人没有东西吃,道丕法师为了救他的母亲,省下粮食,自己就决定辟谷,就是不吃东西,自己就去乞食,把乞讨来的这些东西奉养他的母亲。母亲也很关怀这个孩子,问他说你吃了没有?他总是说我已经吃了。母亲有一天跟他讲,说你的父亲在霍山阵亡了,大概尸骨都暴露在外面,能不能够把尸骨收取回来安葬?於是道丕法师就到了霍山去寻找,结果看到满地都是白骨,大概这场战役战死的人很多,不知道哪一个骨头是自己父亲的骨头。所以他昼夜都诵经,代他父亲忏悔,因为这种战争死亡的都是因为杀业所感,佛法里讲刀兵劫,战争来源於杀业。所以道丕法师代他父亲忏悔杀业,而且祈祷说,这么多骨头里面,如果能有转动的这些骨头,就是我父亲的遗骨,希望得到这些感应。然后他一心的持诵,眼睛就看著这些骨头,目不转睛,一直诵经诵了好几天,忽然之间就看到这些白骨堆里面有一些骨头就跳了出来,而且就在地上摇来摇去。道丕法师就明白了,立即把这些跳出来的骨头捡起来,捡成一堆,很伤心,也很感动,把这些骨头都包装好,带回来跟他母亲重新相聚。

  结果他母亲在等他,道丕法师还没回来之前那个晚上,他母亲就梦到他的父亲回到家里来了,等到第二天一早,果然看到道丕法师回来了。这都是不可思议的感应,诚心招感,有这些效应产生。所以我们知道孝心真纯,就会有不可思议的感应,能够感应诸佛菩萨、龙天善神来庇佑。所以人有善愿天必从之。安士先生有一段评论,他说「孝有二,有世间孝、有出世间孝」。孝有两种,世间孝、出世间孝。「师盖兼而有之矣」!这师就是道丕法师,两种孝都有。「若夫道纪荷亲而讲演,法云居丧而毁瘠」。这都是讲到过去在佛门里面的高僧大德,道纪法师背著他的父母来讲演,法云法师在居丧的时候毁瘠。「鉴宗医父病而两股皆刳」,鉴宗法师为了医他父亲的病,割股疗亲,把大腿肉给割掉来做为药引。「智聚丁母忧而三年泣血」,这是智聚法师为母亲奔丧,三年哭泣得血都出来了。「如斯之类,罄竹难书」,像这一类的出家大德演示出来的孝道,可以说是真实感人,罄竹难书是说用所有的竹子来书写这些感人事迹都说不尽。这个罄竹难书在过去也用做这些赞颂美德的,现在常常用到不好的地方去,但是古时候罄竹难书是讲说这个美德表扬不尽。这是讲到出家法师的孝道不亚於在家人,而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倘谓辞亲出家,父母遂可不必奉养,岂识孝名为戒之义乎」?他说倘若说出家以后就不用养父母,这种说法就不对了。因为《梵网经》上面讲的,说「孝名为戒」,孝名为戒这是讲到真正孝道这是真正的戒律,因为这个戒是广义上讲佛的教戒,佛教我们第一是「孝养父母」,然后是「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所以孝道是戒的根基,三福的第一条,孝名为戒。所以出家之后还是应该赡养父母。所以出家以后,别人对我的供养,应该自己尽量的节俭,分出供养出来供养父母,这是可以的。当然如果父母以外的亲人,那就不要了,因为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我们要报答,其他的亲人都跟众生平等,要平等的报恩。这是讲到这两则故事,还有一则,我们因为时间到了,我们今天不能够继续的分享,明天我们再来学习。如果讲得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