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十四集) 2008/10/7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14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学习:
【欲广福田须凭心地。】
这一句,这句可以说是整篇《阴骘文》的核心和纲领,代表这篇《阴骘文》的中心,就是我们希望能够广种福田,获得福报,最重要的是在心地上去修,让心地转成纯净纯善,这就生无量的福报。我们来看安士先生的注解文,他说「此句,乃一篇纲领。上述因果之事,此明因果之理」,所以这一篇文章的纲领就在这一句话。这句话之前是文昌帝君为我们讲述了因果之事,讲了很多的故事,包括他自己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的时候,他在每一世当中所做的这些事情,都显示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同时引徵了历史上的真实案例,都是在事上为我们显示出来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底下从这句话开始,下面讲的是因果的理,事和理相得益彰,底下讲的这些都是道理,都是伦理道德,为人处事接物应该有的存心。
下面说到「心地是因,福田是果」,真正讲因果讲到究竟处那就要讲到心缘了。因果到底怎么来的?我们常常听到这句话,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万法都是空,为什么称为空?因为它因缘和合,它没有主宰、没有自体,什么东西都是这样。譬如说一本书,这一本书我们把它称为书,这是一个东西,可是它怎么来的?是由每一页纸装订而成的,这个纸如果单把它提出来的话,你不能称为它是书,只能把它叫做纸,不同的纸合在一起,每一页装在一起,这样我们就把它称为书。其实书就是由不同的纸合而为一的,因此它是因缘假合之物,我们假名为书。纸本身也是因缘假合之物,纸是由这些木材打成纸浆制作成的,经过这些工序来生产,这些都是因缘,因缘就是条件,条件具足了才有这样东西出现。再往下追,这些木材又从哪里来的?木材它是由种子长成变成树木就成为木材,树木它又由不同的这些分子、原子、这些基本粒子组成。一直你去追究下去,这些分子、原子、粒子它又是由什么组成的?现在科学已经发展到很高的一种地步,现在发明的所谓超弦理论,能够解释物质是从什么来的,物质是从弦振动而来,也就是最微细的粒子(基本粒子),我们讲电子,原子核里面的夸克,这是不可再分割的最小的物质,它们是什么产生的?弦振动。就像一根琴弦它在振动,弦的振动的方式不同,就组成不同的原子、分子,带有不同的能量,所以最后它就是振动而已,你分析到所有的东西所有物质原来最后只有振动。弦振动也不是说真有根弦,它是来比喻,就像弦,你要弹奏的时候琴弦会振动,产生不同的这些音符,这些音符好比是能量,能量和物质是一不是二,物质只是能量的集合体。所以最后你看只有振动,整个宇宙全都是不同种振动的组合的一个整体。所以宇宙本来都是空的,一切物质都是空的,万法皆空。
我们追究了,到底什么东西在振动?科学家们现在用一个概念,叫弦振动,比喻它好像琴弦在不断的振动。琴弦也是物质?它不是物质,它只代表一种振动,换句话说,除了振动之外没有物质。那到底是什么在动?争论这个问题,早在一千多年前,六祖惠能大师他受了五祖的衣钵以后来到南方,在广州,到达了现在的光孝寺,(光孝寺就在我家附近),在那里印宗法师正在讲经,结果门外有两个人,是两个出家人在争论,他们看见这旗杆上的幡在动,一个说这是幡动,另外一个说不是幡动,是风在动,风吹幡才动,风不吹幡怎么动?两个人在争论不休。这时候六祖惠能大师来到他们跟前跟他们讲,说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仁者心动。明白了,到底什么在动?不是物质在动,根本没有物质,是仁者你心动。所以这个振动是什么动?心在动。这个心到底是什么心?六祖大师他在黄梅听五祖给他传授《金刚经》他开悟了,然后说了五句话,其中一句说到「何期自性,本不动摇」,自性就是我们的真心,真心本来不动摇,真心不动,到底什么在动?是我们的妄心在动。会动的都是妄,真的东西不动,因为有妄心,这一动叫无明,无明一产生相就跟著出现,我们就说物质的世界、精神世界都会产生,这一动摇就会产生相,这样因果也就跟著产生。所以因果怎么来的?因为心在动,就有因果,这个心就是我们的念头,那是妄心。这个念头有多少?弥勒菩萨说一弹指有三百二十兆,换句话说,一秒钟有一千二百八十兆,这么多念头,动的太厉害了,太快速了。每一念,这一动就是因,现的相就是果,念头它永不停息,因果也就永不停息。这个因果讲什么?因果不空是讲它的相续不空,它的循环不空,它的转化不空,心一动就有因了,立即现出果,这个不空;你一动就有相,这个不空;我们念念在动,那就念念因果相续,这个不空。所以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是这样讲法,这真是高深的哲学,也是高深的科学。指导我们生活如何落实,就是我们讲的伦理、道德、因果。你看《文昌帝君阴骘文》这一篇文章里面全都含有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的教育,讲得很圆满,安士先生这么一注解真的是很圆满。
我们知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的道理有什么好处?就是要谨慎,对我们的起心动念不得不防范,因为起一个念头必定有果报。我们起善念,什么是善念?为人、为一切众生著想,这是善念,得到的就是福报,就是一切众生为你著想。如果我们起一个恶念,什么叫恶念?为自己叫恶,自私自利的念头,那就会得恶报。所以这里讲心地是因,福田是果,因果它是同时的,念头再小,只要一动,这就是因,马上你就会有果报。你的心地是善良的,哪怕是再微弱的善,它也会有福,你的善心愈真纯福报愈大,所谓因果同时。因果同时我们又有点不太了解,不是明明讲前因后果吗?我今天做善事,来日得福报,可能来日不行就来生,来生不行还有后世,怎么你能说因果同时?我现在做好事能马上得好报吗?这因果同时讲的理也是很深的,这是事实真相。为什么说因果同时?现在科学家也明白这个道理。你看爱因斯坦称为现代科学之父,这个人真了不起,他发明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光电效应,这些理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重要的支柱,现在科学家探索太空都离不开爱因斯坦的这些理论。他明白了一部分宇宙人生真相,他告诉我们,他说时间、空间都是人的错觉。时间,我们讲有过去、现在、未来,这是时间,这是什么?你的错觉,不是真的。什么叫错觉?佛法有个专有名词,叫妄想,你看错对妄,觉对想,错觉就是妄想。时间是什么?你自己的妄想、妄念,你以为有过去、现在、未来,实际上没有,只有什么?只有现前一念。所以你说有前因才有后果,今天做善事,来日得好报,这是什么?你心里面有对时间的执著,《金刚经》里讲的叫「寿者相」,这个相是假的。真正觉悟的人他能看到这个境界,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这是真的。所以我们现在起一个善念,做一件善事,当下果报就已经定了。我们有妄念,所以看到果报在将来,实际上对一个觉悟的人来讲,果报就是现在,将来的果报也是现在,说得好懂一点,就是现在注定了你将来有果报。实际上注定的那个将来的果报还是在现在,现前这一念,这一念就具足过去、现在、未来,不用等再多长时间才到那个未来,你这一念当中具足了。不仅具足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也具足十方,十方三世皆在你一念之中。
这一念有多快速?一秒钟有一千二百八十兆,这么多念头,念念都具足十方三世,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你这一念生起来如果不善,这一念所变现的境界就是恶道,你自己去受。什么时候你能够突然生起一个善念,这个善念它变现的是善道,你自己去受,真的叫自作自受,没人主宰你,只是自己做主宰,谁做主宰?心地是主宰,念头是主宰。所以我们怎能不对自己念头负责任?眼前一切境界,自己所有的命运,都是自己造作的、自己掌控的。所以古德有说「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有智慧的人他知道境界是我心所现的,他不去改变境界,他改变自己的心,想要境界好那就把心转好就行了。我们有时候忘了这个真理,就会怨天尤人,埋怨我们自己为什么命运这么差,老天爷这么不公平,我这么苦,别人对我这么糟糕,常常排挤我、侮辱我、毁谤我、讥笑我,我为什么业障这么重,遇到这些遭遇就这么差,老天爷真的不公平,你看怨天尤人。这是什么?愚人,愚人除境不除心,他想改变的是境界,不晓得境界就是你的心变现的。所以回光返照,改变自己的心地,自然福报就现前,心地是因,福田是果,这才真正叫因果丝毫不爽。
下面说「世儒不信因果,由於未能理会儒书耳」,这是讲很多世间读书人,特别是学了点儒家的,学个半吊子,没学透的,他驳斥因果,他只相信什么?圣贤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说这跟因果无关。这是什么?理解圣人的教训太浅了,他不信,他不能够真正领会儒书,圣人的存心、他的心法没得到,他所领会的还是自己的分别执著。下面说「故论及余庆余殃之说则信,谈及因果即不信」。这是世儒,这些读儒书的人,他不相信因果,他驳斥说根本没有因果报应,但是他又看到儒家典籍里面,你看《易经》就说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余庆、余殃这种说法他信,为什么?这是儒家十三经,这是圣人讲的话,所以他就信了,可是他不理解什么叫余殃?什么叫余庆?为什么用这个余字?庆就是福报,殃就是灾殃,积善之家它必有余庆,余之外,余是剩余的、额外的,这个余庆可以福荫子孙,余,有余就必有个正庆,有个主体的才有额外的。那主体的福报是什么?主体福报是自己,自己有正庆,这是正福报,自己享受。你已经死了怎么能享受?死了以后来生享这个福报。所以圣人他这个话里面讲的很有深义,就是除了你自己来生享的福报以外,你的余福还能够庇荫子孙。如果是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余殃是祸延子孙,可是这是额外的,还有一个主体的,那是你自己要受的,那就是正殃、正报,那是来生堕三恶道,去地狱、饿鬼、畜生那一道去消你的罪业,这个我们得相信。
所以如果说只信余庆、余殃之说,而不相信因果报应之说,你说有什么办法?就像安士先生下面的比喻,说「犹之但能呼日,而不知其即为太阳也」,他说我看到的是日,因为圣人只说有日(日头),但是没有说有太阳,日头不是太阳,就这么个意思,换个说法他就不能够相信,这不就等於太愚迷、太迂腐了!不晓得日即是太阳,太阳就是日,说法不同,其理一也。所以我们要相信儒讲的还是因果,就拿刚才那句话讲,《大学》里面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逻辑也是个因果关系,从小到大,其实什么?大小不二。你格物致知,格物是格除物欲,降伏欲望,致知是你才能有智慧,欲望、烦恼放下了,智慧才能现前,智慧现前了,自然你的意地就真诚,你的心正了,身修了,家齐了,国治了,天下太平了。这个我们一般讲有先后顺序,实际上也没有先后顺序,同时的。你当下克己复礼,格物致知,当下你就能达到家齐、国治、天下平,同时产生,为什么?因为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你的心和天下没有大小,天下不大,心也不小,心能包天下。正如《华严经》里讲的,芥子能纳须弥,芥菜子,这小芝麻,能够纳须弥山,大小不二。我们平时凡夫的思想没办法理解,芥菜子这么小的体积,能够容纳须弥山吗?须弥山是银河系的中心,这么大的一个天体,能容纳到一个小芥菜子里面?可以,为什么?没有空间,空间是你的错觉,体积大小都是你的错觉。
你看连南宋大儒陆九渊他都能说的出来,说「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我的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的心,不只是天下,他讲的是宇宙,这讲得更彻底。所以怎么能说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不能够同时治国、平天下?可以的,因为你的心就是天下,天下就是你的心,这不也是因果同时吗?你心是善心、是仁爱,「天下归仁」,这是孔子说的,孔子在《论语》当中对颜回说的。颜回问什么叫仁?仁爱的仁,仁是孔子一生追求的境界。孔子告诉他,「克己复礼曰仁」,什么叫仁?你能克己复礼就是仁,克己复礼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诚意、正心,那就叫仁。然后孔子又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今天你能克己复礼,今天是讲一日,这一日就是今日,今天什么时候?就是现在,现在你的心克己复礼了,你的天下归仁,仁爱大道、大同世界都实现了。其实不只是天下归仁,宇宙归仁,陆九渊说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我心归仁当然宇宙归仁,同时的,有因即有果,因果同时,这是儒家里头的深义。可是一般读儒书读了半吊子是很难懂,孔子的心传只有颜回受得起。所以孔子为什么最喜欢颜回?颜回能明白。所以孔子这句话,「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不对其他人讲,只对颜回讲,这是颜回是大根性人物,所以孔子称为至圣,颜回称为复圣。因此不能够以儒的观点驳斥说没有因果,凡是驳斥因果,说明他对於这个道理还没明了,还没有得到孔子的真传,才会说这个话。
下面讲「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则不敢为恶;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荡,荡则无所忌惮」,这是讲到信因果的好处和不信因果的坏处。你信因果,心常畏,畏惧,畏惧报应,所以就不敢作恶。因果教育能使人断恶修善,而且他断恶修善是自觉的,不用人督促的,他有这种恐惧的心,害怕受苦报,所以不敢干坏事。所以我们师父常说,伦理道德的教育让人耻於作恶,作恶是可耻的事情,圣人君子怎么能作恶?有人格的人不会作恶,他以此为耻,因果教育让人不敢作恶。所以这个伦理道德和因果教育要相辅相成。对现代人来讲,实在讲因果教育更为有效,为什么?因为现在人他真的叫做不知廉耻,你看比起古人,现代人的羞耻心几乎已经荡然无存。走在大街上你看男男女女那种放荡的行为,过去哪有?大街上的这些广告画面画的这些女人头这些,过去哪有?电视电影媒体这些报导、这些影片,杀盗淫妄,好像不播这些就没人看,这比起古人真的叫世风日下,差远了。因此这个污染这么重,廉耻心真的太薄弱。怎么办?有没有的救?还行,用因果教育,因果报应让人不敢作恶,他虽然没有羞耻心,可是他想到我不能干这坏事,干了坏事天打雷轰,自己有报应的,自己可能身有病,会横死,或者是断子绝孙,他想到自己的利益,他会害怕,他不敢作恶,这个好,因此要大力的提倡因果教育。真正把这些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的这些事实真相广泛的向世人说明,相信这个社会很快就得到大治,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不难实现。所以信因果有好处。
底下讲「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荡」,你看一个人连因果都不信了,那他真的是放荡,心没有任何约束,他没有任何忌惮,忌是忌讳,惮是恐惧,换句话说,他是敢作敢为,目无法纪,什么天地鬼神,什么因果报应,全没放在眼里,因此肯定会胡作非为,因为他不怕。其实他是不是真不怕?不是,他只是不知道,真正果报现前你看他害不害怕,你把他扔到油锅里,他害不害怕?你让他上刀山、下火海,他害不害怕?他肯定害怕,只是他现在愚痴得很,他不明白,他以为没有,所以他才肆无忌惮。对这种人我们要可怜他,正像古人所说的,「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虽然他的行为很可恶,可是他其实是很可怜的,他不知道因果报应,所以他敢造这些恶业。他没受过因果教育,不懂得做人,我们得原谅他,还得起个慈悲心来教导他,把这些因果报应的事实告诉他,希望他能回头。他回头了,能忏悔了,还有得救,不要等到真的是到了地狱里油锅面前了,那悔之已晚。看到社会上有一类人无所忌惮的,我们自己要反省,实际上真的我们的教育没跟上,所以才会出现这一类人,我们也有一分责任,我们没教好他。这是以父母之心来存心,子不教父之过,他不好我也有责任,我没教好他。所以应该大力的宣扬因果教育。而《文昌帝君阴骘文》这是最好的因果教材,它跟《感应篇》是同一部。印光大师当年,你看他印佛经还没印那么多,他印这三部因果教材印的最多,第一部就是《安士全书》,第二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三《了凡四训》,这是真正大智慧人他的行动,真正挽救世道人心。
下面说「一人畏而行一善,万人即增万善」,信因果的人心常畏惧,所谓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他知道凡事皆有因果,一言一行乃至起心动念都有因果的,他有这个畏惧心他自然就会行善。一人明白因果他就一人行一善,一万人明白因果那就增加了万善,这个社会能不和睦吗?古代的帝王都懂得这个道理,他知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他用什么教人民?用伦理、道德、因果,三教并行教育。尤其是清朝,你看开国的几个皇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那都是大聪明人。清朝是少数民族,入关来统治中华大地之多数民族,能够统治的这么安定,大家都能服,这不容易。它靠什么?就靠教育,就用中华老祖宗的三教,儒释道三教,就用伦理、道德、因果,所以社会安定团结,历史上称为「康干盛世」,康是康熙,干是乾隆,康熙、乾隆中间还有个雍正,这都是大智慧人。现在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还得要用这种老方法,用教育。现在用教育方便了,有媒体、有电视、有网路,国家一号令,全部媒体共同来弘扬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真的像我们师父讲的,不出一年,你能看到社会大治,人心向善了,天灾人祸都会慢慢减少,最后化解了。那么反过来,「一人荡而造一恶,万人即增万恶」,假如不用因果教育,人民会慢慢变得放荡,肆无忌惮,他敢造恶。一天一个人造一个恶,这个恶包括身口意,身造杀、盗、淫,口造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造贪、瞋、痴,你看我们不是常常会造这些恶吗?一个人一天造一个恶就不得了,一万人就增万恶,那我们国家十三亿人口,世界上五十多亿人口,那个恶不得了,怎能不招感天灾人祸?果报。
所以安士先生下面说,「故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乱之道也」,这句话讲得太精彩了,印光大师常常引用这句话来说。他说人人知道因果,晓得有报应,这是大治之道也,治就是安定、就是和谐。我们现在天天喊著要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怎么做?人人知因果就行了,人人知因果人人就不敢作恶,人人都喜欢行善,他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知道帮助人就是帮助自己,利益人就是利益自己,自私自利自然就淡化了,损人利己的行为自然没有了,大治之道。如果不信因果,人人都不信,现在就是很麻烦,谈起因果,真的,你问问有几个人相信?这是大乱之道。社会的治乱没有别的,就看教育兴不兴盛,这个教育不用讲其他的,就是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过去古人为什么社会都安定,历史上动乱的时间是少数,大多数时间都是安定的,民心都是厚道的,即使是在乱世,人民都是善良、厚道,为什么?他们相信因果、相信报应。他们哪学的?古代没有现在这样的这些媒体这么发达,资讯没那么快捷,靠什么教育?在古代很多这些戏剧、民间的艺术,你看对百姓都教因果。即使是在农村里面,没有文化的村夫村妇,他们白天去耕田,晚上没事了,到大树底下看戏,这戏演什么?都是讲因果,都是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这些伦理道德。这是很著名的戏剧,什么「花木兰从军」,孝道,「六郎探母」,孝道,还有什么包公的故事,包青天,刚正不阿,斩潘仁美,为恶的就被铡除。这些故事都是历史上真实故事,都反映出因果报应,所以老百姓他内心里都深信不疑,知道为善必得福报,为恶必得灾殃,因此社会基本都是稳定的。现在这些戏剧都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西方涌进来的暴力片、色情片,特别是我们年轻这一代,看不了那些古代忠臣义士的故事,没得看,只能看什么?打开电视都是杀盗淫妄,所以他观念中认为恶还有善报,善的人还有恶报,他颠倒过来了,不信因果,你看这是很麻烦。
所以印光大师当年他就已经指出来,当时还是在民国那个时代,三十年代,他就已经说了,要挽回世道人心,除因果报应以外,哪怕是圣贤、佛菩萨再来,也无可奈何。说明什么?圣贤、佛菩萨要再来这个世间,他肯定选择推动因果教育,除了这个以外没有办法,再救不了这个世间,唯有因果报应能够救。所以安士先生这句话我们真的要认真的依教奉行,自己首先要相信因果,然后要劝化大众也来相信因果。其实你冷静看看,因果都是眼前的事实,只要稍微细心一点去体会体会,能不信吗?安士先生在注解了这一段以后,注解的虽然不长,但是意思都是非常的深刻。注解之后给我们列出「福田心地图」,这是告诉我们『欲广福田须凭心地』,如何在心地里面种这个福田,福田不在外面,在我们内心。一般讲福田有三种,一种叫「报恩田」,报恩田就是对我有恩的人我要去报恩,这是种福。哪些人对我有恩?父母,也包括我们的亲人,还有师长,这是教导我们的老师,还有和尚,和尚这里是佛法里面的老师。和尚这个字现在都用滥了,在过去和尚是一个极尊贵的称呼,和尚它是梵文,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叫亲教师,就是我专跟他学习的,他就叫我的亲教师,他是我的和尚。和尚只有一位,就像我们现在就跟著上净下空老法师学习,净空老法师就是我们的和尚、亲教师。这位和尚对我们法身慧命这种生养、成长有不可思量的恩德,我们要报恩。所以佛法里面都是讲师生关系,我们跟老师学习。
对父母要报恩,首先我们要赡养父母,在物质上供养,如果父母退休了,年老了,那我们更要去赡养他们,让他们衣食无忧,安度晚年,这是报恩。我们从小到大成长都是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把我们抚养大的,现在我们要反馈、要报恩,除了养父母之身以外,要养父母之心,就是让父母生欢喜心。要孝敬父母,不仅是说给几个钱,买点东西,这叫做孝敬,那差得远了,孝敬最重要的是我有这颗敬心,我有真正让父母欢喜、安乐的这分真心,父母真的欢喜。可能你工资很少,供养父母不多,可是父母还是很欢喜,为什么?因为你是真心的。过去我在美国留学,拿奖学金,靠奖学金维持生活。奖学金当然是很少,在美国生活费用很高,我当时在学校已经算不错了,成绩还算可以,每个月拿八百美金奖学金,我自己吃用都非常节俭,住最便宜的房子,吃饭菜,一个礼拜去买一次菜,都是挑最便宜的这些菜果。冬天最冷的时候都不舍得买棉被,靠一张毛毯过冬。煮饭都不肯买一个锅,捡别人的锅回来,别人不要了我捡回来用。省吃俭用,我给我父母每个月寄回三百美元,三百美元相当於人民币二千四百块钱,这十几年前,对我父母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帮补。钱虽然不算多,可是我这是真心供养的,所以父母很欢喜。最重要的是你要有那分真心,自己生活差一点苦一点无所谓,保证让父母开心,他要快乐,养父母之心。
养父母之志,就是父母对我们的志向我们要努力达到。父母都希望自己儿女出人头地,那是讲世间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光耀门楣,这每一个父母都希望的,你要努力的去做好。像我父母希望我能够把书读好,把人类最高的学位拿下来,我母亲的父亲是教授,书香门第,所以她很希望我也做教授,这都是她明确表示的,那就努力要实现。所以很快的把博士拿下来,在美国当上教授,教书,后来又到澳洲。这是父母的志向,我们要努力去实现。这是养父母之身、父母之心、父母之志,这是报恩。你报恩你才会有福,这是恩田,这个田你得去种,种田你才能有收获,你不种就没有收获,第一个恩德就是父母。师长、和尚这是我们的老师,师长是普遍意义上说的,凡是教过我们的,哪怕是只教我们一技之长,他也是师长,我们也要报恩。和尚那是专门教我们道德、圣贤教育的这一位老师,他是身教、言教带领我们成长的,这个恩德可以说比父母更重。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父母是生养我们的身命,身体来自於父母,可是和尚生养我们的慧命,法身慧命来自於师长、和尚,身命只有一世,法身慧命生生世世,所以这种恩德绝不亚於父母,高於父母。包括佛菩萨、这些圣贤人,他们的恩德对我们也很大。如何报恩?那就是要依教奉行。老师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认认真真的落实,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这是真实报恩,这叫做如教修行供养,你真干这是真供养、真报恩。
所以我跟著净空老法师学习,从开始听经是一九九二年开始接触,后来到美国留学,一九九七年正式拜见老法师,这之后就常常能够亲近老法师,老法师身教、言教对我改变很大,自己深深的感到这种恩德是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要报恩报不尽,只能是像《楞严经》里阿难尊者所说的,要「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要把自己身心都布施出去,供养尘刹众生、尘刹诸佛。这个意思就是说你要放下身心世界,断你的贪瞋痴烦恼,断你的分别执著,你的成就才是真实报恩。要放下不容易,首先从身外物放起。我徵得父母同意以后,就放弃了大学终身教授的工作,跟著老法师学习,这是迈出第一步,先放下身外物,身外的功名、富贵,大家的这种赞叹,你自己的享受,都得先放下。然后你得要认真的深入经藏,学习经教,练讲,扎根,依教奉行,这是真正要去做,希望真正早日成就,可以报和尚之恩。真有这种真心,你就是在种恩田了,这个福就很大。这个福第一个,你在现前就无忧无虑,你物质生活不用忧虑,你身心安定,这都是福报。虽然你钱没有以前多,没钱,可是你比以前安乐,你什么都不用愁,有佛菩萨照顾你、有护法照顾你,你就一心一意的深入经藏,这就是大福报,这世间人的福不能比的,这叫清福。福怎么来的?你得种,你种恩田,种这些福田,你才会有福。你看现前看到的不就是因果吗?这增长我们的信心,我们要真努力干,相信前途一片光明。这是第一种恩田。
第二种福田叫「功德田」,所谓佛菩萨、圣贤僧,这些都是开悟证果的大圣大贤,你供养他们,这个功德很大,为什么?因为他们在这个世间应化可以教化很多众生,让他们觉悟。佛菩萨、圣贤他们的工作就是教育,他来这个世间不干别的,就是来教化众生。你供养他,让他能够在这个世间久住,利益无量无边众生,这是修大功德。下面讲第三种「贫穷田」,所谓贫穷田就是你去布施那些饥饿困厄人畜之类的,这是第三种,这是以慈悲救济这些苦难众生。贫穷田,这是用贫穷两个字代表一切受苦受难的众生,饥饿当然是苦,对饥饿的人布施食品,让他充饥,得以饱满,包括佛法里面放焰口这些佛事,这也是布施饿鬼。困厄的,他没钱的,遇到困难的,或者是遇到疾病求助的,要给他一点周济,帮他从这些困难里面解脱出来。这里包括人、包括畜生,畜生如果是要被屠宰,你马上拿钱把它买下来放生,这也是你的慈悲救助,放生功德很大。这一类的就是你以慈悲心救济,叫贫穷田,也叫悲田。
这三种福田你要是拼命的种,那你的福就不得了,这是要有智慧的人他能把握住机会。要种福也不容易,种福也得你要有福才能种得上,你才能遇到福田,你没福遇不到福田,你种不上。所以有福田的时候得赶紧种,不种,错过机会,以后可能没有了。要处处留心要种福,我们要知道首先我们这个心要养成一种布施、供养的这种心,念念都想著要供养,都想著要布施,都想著周济别人。有这种心,一遇到缘,自然他就会行动,没这个心的,遇到缘,他也不会行动,所以他就错过了福田。所以关键还是得要反求诸己,还要看自己,不能抱怨说他怎么这么幸运,一下就种到这么好的福田,我怎么不幸运,都没遇上福田,那是因为你没那个心,真有慈悲救世的心,处处都是福田。这里「福田心地图」里面还列举了其他的种类,大同小异,我们就略过不讲,大家自己可以看。包括所谓「二种八福田」,还有「世间七事不齐皆由心造」,就是比较心地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果报。另外还有十恶招感的正报、余报的不同的果报,这就是讲的十善业道。我们老法师讲过《十善业道经》,讲得很详细,我本人也讲过《十善业道》这部经典,讲得比较简略,是按照老法师的讲解抽取其中的精要部分,简讲,复讲,这些都可以拿来参考,这里就不多费时间去讲这个理论。底下还有二十七种善恶的果报,这些表自己可以看。
我们继续来看下面,安士先生他举出「福田心地说」,这里头列举了二十二种种福的因果有不一样。这里面也很有学问,就看我们要怎样用心,我们可以来学习一下。第一种他讲的是「有果无用」,有果无用就是你表面上有这个福报,你的果报很好,可是你用不上。什么叫用不上?就是你不能享受。这个我们在世间常常能够看到,有一些大富大贵的人,家财亿万,可是他忙得不得了,家里大别墅他没时间去住,常常住哪?住旅馆,经常都飞这飞那,都是只能住酒店,住个小房间,家里大别墅谁去住?他家佣人,他请了很多清洁的家里的工人在那里享受他的大别墅、大花园,这种人他就是有果无用。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他过去也布施,可是他布施不是发出真心,是别人劝他,你要种福,你应该来参与,他就勉强拿出点钱布施,这一生的果报他就大富大贵,他财布施就得财报,财果报,钱很多,银行数字很大,可是他自己享用方面就很稀少。即使买了大别墅,他自己不能享用,可能家里买了豪华的宝马汽车,还请了司机专门来给他照看这部车,可是他老在外面,出去外面只能坐公共汽车或打的,坐那很一般的车。或者是他有钱,他自己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饮食都很差,穿得也是很普通,看不出他是个大富大贵的人。最明显的就是法国巴尔扎克作家他笔下的格朗台老头,那就是一个吝啬鬼,家财万贯,可是他享用方面很可怜,每天还是吃冷面包,住的都是那种残旧不堪的房子,灯也没多一盏,对自己很吝啬,对家人也很吝啬,全家人都没有享福。这就是什么?有果无用。原因是他修这个因里头夹杂著吝啬,他不是真诚心,勉强布施,或者布施以后他又后悔,这种人将来的果报,有果无用。
第二种是「有用无果」,这个就倒过来了,就像他家里的别墅房子里请的工人,还住的都是豪华别墅,每天享受他家里的豪宅,吃的也很好,跟主人一样,穿的也不错,他享用方面很好,可是这财产不是他的,他没有主权,他只能用一用。这是什么?他是因为过去生中他自己不能布施,或者自己不肯布施,劝别人布施,见到好事,他自己其实没有发自内心想去做,可是他想这是好事,应该做,你去做,你去做就行了,他就躲在后面,这个果报就变得,他布施他得果报,我因为随喜他布施,或者劝导他布施,我也能享用他的果实,但是这果实不是我的。你看真的是什么因就得什么果,一点都不差。
第三种是「先富后贫」,佛在《业报差别经》里面说到,如果有众生,因别人规劝而布施,布施之后又后悔,这样的因缘他来生就是先富后贫。他就是一开始很富有,富有怎么来的?他财布施。世间有一类人是这样,你让他布施,他一个冲动,慷慨解囊,可是事后想想后悔了,大呼我怎么这么冲动,我不能这么布施,做什么善事他都是这个样子,他来生变成这样的果报,就是可能他年轻的时候乍富起来,一下子变成亿万富翁,这是因为他前生财布施的果报,可是他后来又后悔了,后悔这就没福了,本来你种了福,一后悔你的福报就马上减少,所以他这一生他的富贵也会很快就没有。
还有一种是「先贫后富」,这种是倒过来,他是年轻的时候可能是很贫穷,很多现在的所谓大富长者,包括像霍英东、李嘉诚,他们这些年轻的时候都很贫穷的,霍英东称为赤脚绅士,过去是农村赤著脚的,李嘉诚是早年丧父,靠自己十四岁就出来打工,一开始都是很贫穷,后来愈来愈富有,李嘉诚是香港首富。这种因缘是什么?佛在经上讲,说是因为别人规劝他布施,他就想著那就先布施一点看看,发心一开始很微弱,然后逐渐逐渐觉得应该布施,於是愈布施是愈欢喜,这个心量愈来愈大,布施的心愈来愈强,布施愈来愈多,结果他招感这个果报就是他在这一生先贫后富。你看都是没有白布施的,因果一丝一毫都不差的,而且因果里面也是很复杂的,造如是因得如是报。
下面第五种是「劳而致富」,所谓劳而致富就是他很富有,可是他这种富贵是他非常辛苦操劳换来的,每一分钱都是他血汗换来的,很不容易挣得的身家,劳而致富。佛家里讲的各种因果都不一样,劳苦有劳苦的因,富有富的因。这种人是怎么回事?这里安士先生举了佛经上的一个说法,他说譬如说你供养出家人,这是种功德田,出家人是佛陀教育的老师,他教化众生,你供养他这是种功德田,你就有福报,可是你当时供养出家人,自己不愿意太过麻烦,於是就叫这些出家人到你家里来应供,你自己不愿意跑到寺院去张罗,给他做饭做菜挺麻烦的,干脆你请他们来,我也不费事到外面奔波,让他们来,让他们去奔波,让他们受劳苦来你家里吃顿饭。结果你请他们、供养他们,你得福报,你会富贵,可是你让他们劳累才让你种得福田,你将来要得这个福你也得要用劳力换来,这一报对一报真的是丝毫不差。
所以我们要布施供养应该想到尽量让对方要少劳累、少辛苦,让他能够很安乐的享受我的供养,有这种心,那么你就是下面讲的「逸而得富」,逸就是你非常安逸的,你将来的果报就是你很安逸,钱自动来了,你不用去殚精竭虑去想怎么赚钱,自然你的财产不断的往上升,你的富贵都不知道怎么来的,一点都不用操心。像我的外公,我外公年轻的时候是大富贵的家里出生的,他家在东北,他的父亲拥有很多房地产,主要房地产在齐齐哈尔,基本一半的城都是他的,所以人称赵半城,他的绰号,你看他房地产有多少。我外公出生以后非常的安逸,少爷,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连鞋带都不用自己绑,出门当时就已经坐上轿车,那已经是解放之前,三、四十年代那时候,家里就很富有,他自己很安逸,逸而得富。大概是过去他供养人都让人很安乐,所以他富贵不用自己愁,老爹、老妈全部照顾好了,所以我们供养人也要注意到这个。很多我们同修很想供养法师,或是甚至想请老法师到家里来应供;过去有,现在就比较少一点。记得我有一次跟著老法师,有一位护法大居士请老法师到他家里去吃饭,那个时候,我也不说在哪儿,那个地方塞车很严重,从四点多钟开车出门,一直塞车塞到晚上七、八点钟才到他家,吃这一顿饭,吃完饭之后又得塞车塞回去。这个供养是难得,可是让老人家这么劳累,他将来的福报我们就可想而知,他肯定是劳而致富那种,他不是逸而得富。真正是想逸而得富的人,那就是让老人家尽量的安定一点。供养要想到这个,这就是体贴人的心、关怀照顾人的心。所以做如是因得如是报,一点都不错。
像我外公他逸而得富,可是他是先富后贫,他在四十岁之前家里大富大贵,结果解放之后土改,一土改,全家家产就被没收了,一没收,行了,你就成为一个身无分文的人,你就得靠教书。幸亏他还留学过日本,他会讲日文,他教日文,他也懂俄语,因为他在东北,以前跟俄罗斯的那些朋友有不少来往,家里佣人都是俄罗斯人,所以他会俄语,他就在大学里教俄语、教日语,可是得靠自己挣钱。这是什么?先富后贫。我们就想到了《业报差别经》里讲的,大概是他过去布施一开始是很豪爽布施,让人享受他的布施也很安乐,可是到最后可能他后悔了,这一后悔,完了,你果报就不圆满。
我们再看第七条「贫而能施」,这是讲虽然贫穷但是他却很肯布施,这种人他得的福报就很大。我们常常会看到有这一类人,他虽然很贫穷,可是他布施的心很强。我有一个姑姑,她在香港,家境并不是很好,身体也不好,医药费花了不少,她自己很少钱,可以说她自己都是需要救济,可是她这个人很难得,很爱布施,回来对我爷爷、奶奶,就是她父母,每次回来都拿著很多礼物,她个子不高,很矮小,可是她拿的东西可是很多,大包小包的,给父母的钱也很多,给这些兄弟姐妹也很多,很能够布施,可是她确实贫穷。什么原因?这是过去,经上讲的,过去没能遇到真实的福田。所以她虽然布施,可是种的福很少,她没遇上真正好的福田,因此果报也就很微劣。什么叫果报微劣?你这一生贫穷下贱、多病短命,这是没福,可是却很有布施的习惯,这个习惯是过去生中养成的,见人她就爱布施,她布施里头没有很多智慧。譬如说看见小孩,我给点钱你去打游戏,你去买玩具,这也是布施,而且买的玩具都很高级的,花了钱不少,能施,可是没种上福田。你给这小孩买玩具,是对他有利益还是对他有害处?自己想想。这就是不懂得怎么种福田,换句话说,她不明理,不明理不知道什么是福田,不知道如何修福。前面我们讲的恩田、功德田、贫穷田她不懂,为什么不懂?不明白道理。所以做这布施,随著自己的分别执著来做,她喜欢的她就多布施,不喜欢的就不肯布施。譬如说父母喜欢打麻将、喜欢赌钱,你就多给他钱,满足他打麻将、满足他赌博的欲望,请问这是报恩田吗?你是能布施,可是你没种上福田,帮助父母造业。所以布施里头要有智慧。又譬如说你要种功德田,你到寺院去布施,你供养出家人,见到一个出家人很年轻,你就供他,供得很足,侍候得好好的,让他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是什么?是不是对他的道业真有长进,这也是一个问题。包括这些从事圣贤教育的老师,你对他恭敬、顶礼、赞叹,让他生起傲慢心,觉得了不起,目中无人,觉得世界上最厉害的就是他了,这是种功德田吗?所以布施当中如果缺乏智慧,那么得到的果报就不圆满,不仅不圆满,可能会很微劣,这就是贫而能施,它是这么一回事。
还有一种是「富而不施」的,就是你看他很富贵,富贵人本来应该是多布施得来的果报,可是你看他偏偏很吝啬,不肯布施,就好像格朗台,吝啬鬼,家财万贯很富有,可是他非常吝啬,一毛不拔,连家里人都不肯布施。这说明什么?他富贵是他种的福田而来,可是他布施习惯没养成,他过去生中种这个福田正好给他种上了殊胜的福田。譬如说他在过去生中从来不布施的,可是突然有一天走在街上遇到了一位阿罗汉,他想我今天该布施了,就布施了一碗饭,经上讲布施辟支佛,辟支佛比阿罗汉更高,遇到圣人了,你给他布施一钵饭,得什么?九十一劫不受饥寒果报,这么殊胜的果报,就一碗饭就换来了。为什么?他缘分好,偏偏给他遇上了,从来没布施,结果一下子种这种因缘,他这一生大富大贵,种了这个殊胜的福田,感得的是富贵,可是他从来没有养成布施的习惯,这一生还是一毛不拔。但是这种人很麻烦,为什么?他如果很吝啬不肯布施,那他这一生就不可能修福,没有种福田,来生你的富贵总有享完的时候,享完了以后就是长劫的贫困,要知道福田不容易遇到。所以在我们自己来讲要养成布施的心,而且要有智慧,广种福田,这样子这个福就会生生世世用不完。
第九条讲的是「施多福少」,施多福少就是你布施很多,但是得到的福很少。这又是怎么回事?安士先生引用《菩萨本行经》里面说到,「若有众生,不能至心施,不能以恭敬心施,不能以欢喜心施,或贡高自大而施,或受施者,信邪倒见」,这就是会得到这种施多福少,就如在很差的土地上去耕种,「譬如耕於薄地」,就是很差的土地上去种,「下种虽多,所收甚少」,你下的种子很多,种的福多,可是收获少。这就说明布施的时候用心很重要,要以什么?至心布施,至心是至诚心,完全真诚的,没有丝毫自私自利,没有保留的,这种心叫至心。以恭敬心我布施,我不是那种傲慢自大,想著「你过来,我给你两文钱」,那种心态自高自大,一点恭敬心都没有,这怎么能生福?福由恭敬心而得来。所以这里讲要以恭敬心、以欢喜心布施,你以恭敬心得的福报这真实福报,你以欢喜心布施得到的福报就殊胜、就圆满,你得到的这些福报会让你很安乐。
如果反过来,以贡高自大来布施,傲慢,布施的人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想著我是布施的人,我是施主,你是被我布施的,你是受惠的人,有这种高下的心,他没把对方看成自己的福田,没有珍惜、恭敬这种心,这个福就少了。真的是种的很多,我们讲可能是大施主,一出手几百万拿来布施,可是就是因为有这个自高自大的心,他得到的果报微乎其微。如果以恭敬至诚心来布施,一点点的布施,得无量无边的福报,这叫舍一得万报。反过来,以贡高我慢心来布施,舍万得一报,你才能得万分之一,你看这多冤枉!存心有这些偏差,得到的果报就有这么大的差异。或者是你布施的受施人有邪见,就是你没种上真实福田。譬如说你布施佛门,供养法师,供养从事圣贤教育的人,假如他知见不正,他讲经说法可能是讲的都是自己的邪知邪见,用自己邪知邪见来领会佛的意思,全解错了,你去供养他,说得不好听,这叫助纣为虐,他的知见污染大众,你有一分责任,那怎么种得上福田?所以我们讲护法,护法的人他真的懂法他才能护得住。我们师父上人常说,弘法的人是菩萨,护法的人是佛陀,那比菩萨要高;护法人要是比弘法的人差,你这法不能护好。护法的人他真有慧眼,真有抉择、正法眼,他才能够护得住,他种的福田才是真实福田。
所以要想布施,很重要的,先要明白道理,不懂道理那就胡乱护持种不到福田。所以我们看到现代人为什么他做慈善事业做得很多,可是果报还不是很殊胜,甚至有一些所谓大慈善家,最后都死於非命,有!有这样的人,这里不点名了,为什么?没种上真正福田,甚至可能在做这个事情当中造了很多罪业,自己又没有德行,招致这种果报。这是讲到施多福少。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二十二条只讲到第九条,明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学习:
【欲广福田须凭心地。】
这一句,这句可以说是整篇《阴骘文》的核心和纲领,代表这篇《阴骘文》的中心,就是我们希望能够广种福田,获得福报,最重要的是在心地上去修,让心地转成纯净纯善,这就生无量的福报。我们来看安士先生的注解文,他说「此句,乃一篇纲领。上述因果之事,此明因果之理」,所以这一篇文章的纲领就在这一句话。这句话之前是文昌帝君为我们讲述了因果之事,讲了很多的故事,包括他自己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的时候,他在每一世当中所做的这些事情,都显示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同时引徵了历史上的真实案例,都是在事上为我们显示出来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底下从这句话开始,下面讲的是因果的理,事和理相得益彰,底下讲的这些都是道理,都是伦理道德,为人处事接物应该有的存心。
下面说到「心地是因,福田是果」,真正讲因果讲到究竟处那就要讲到心缘了。因果到底怎么来的?我们常常听到这句话,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万法都是空,为什么称为空?因为它因缘和合,它没有主宰、没有自体,什么东西都是这样。譬如说一本书,这一本书我们把它称为书,这是一个东西,可是它怎么来的?是由每一页纸装订而成的,这个纸如果单把它提出来的话,你不能称为它是书,只能把它叫做纸,不同的纸合在一起,每一页装在一起,这样我们就把它称为书。其实书就是由不同的纸合而为一的,因此它是因缘假合之物,我们假名为书。纸本身也是因缘假合之物,纸是由这些木材打成纸浆制作成的,经过这些工序来生产,这些都是因缘,因缘就是条件,条件具足了才有这样东西出现。再往下追,这些木材又从哪里来的?木材它是由种子长成变成树木就成为木材,树木它又由不同的这些分子、原子、这些基本粒子组成。一直你去追究下去,这些分子、原子、粒子它又是由什么组成的?现在科学已经发展到很高的一种地步,现在发明的所谓超弦理论,能够解释物质是从什么来的,物质是从弦振动而来,也就是最微细的粒子(基本粒子),我们讲电子,原子核里面的夸克,这是不可再分割的最小的物质,它们是什么产生的?弦振动。就像一根琴弦它在振动,弦的振动的方式不同,就组成不同的原子、分子,带有不同的能量,所以最后它就是振动而已,你分析到所有的东西所有物质原来最后只有振动。弦振动也不是说真有根弦,它是来比喻,就像弦,你要弹奏的时候琴弦会振动,产生不同的这些音符,这些音符好比是能量,能量和物质是一不是二,物质只是能量的集合体。所以最后你看只有振动,整个宇宙全都是不同种振动的组合的一个整体。所以宇宙本来都是空的,一切物质都是空的,万法皆空。
我们追究了,到底什么东西在振动?科学家们现在用一个概念,叫弦振动,比喻它好像琴弦在不断的振动。琴弦也是物质?它不是物质,它只代表一种振动,换句话说,除了振动之外没有物质。那到底是什么在动?争论这个问题,早在一千多年前,六祖惠能大师他受了五祖的衣钵以后来到南方,在广州,到达了现在的光孝寺,(光孝寺就在我家附近),在那里印宗法师正在讲经,结果门外有两个人,是两个出家人在争论,他们看见这旗杆上的幡在动,一个说这是幡动,另外一个说不是幡动,是风在动,风吹幡才动,风不吹幡怎么动?两个人在争论不休。这时候六祖惠能大师来到他们跟前跟他们讲,说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仁者心动。明白了,到底什么在动?不是物质在动,根本没有物质,是仁者你心动。所以这个振动是什么动?心在动。这个心到底是什么心?六祖大师他在黄梅听五祖给他传授《金刚经》他开悟了,然后说了五句话,其中一句说到「何期自性,本不动摇」,自性就是我们的真心,真心本来不动摇,真心不动,到底什么在动?是我们的妄心在动。会动的都是妄,真的东西不动,因为有妄心,这一动叫无明,无明一产生相就跟著出现,我们就说物质的世界、精神世界都会产生,这一动摇就会产生相,这样因果也就跟著产生。所以因果怎么来的?因为心在动,就有因果,这个心就是我们的念头,那是妄心。这个念头有多少?弥勒菩萨说一弹指有三百二十兆,换句话说,一秒钟有一千二百八十兆,这么多念头,动的太厉害了,太快速了。每一念,这一动就是因,现的相就是果,念头它永不停息,因果也就永不停息。这个因果讲什么?因果不空是讲它的相续不空,它的循环不空,它的转化不空,心一动就有因了,立即现出果,这个不空;你一动就有相,这个不空;我们念念在动,那就念念因果相续,这个不空。所以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是这样讲法,这真是高深的哲学,也是高深的科学。指导我们生活如何落实,就是我们讲的伦理、道德、因果。你看《文昌帝君阴骘文》这一篇文章里面全都含有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的教育,讲得很圆满,安士先生这么一注解真的是很圆满。
我们知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的道理有什么好处?就是要谨慎,对我们的起心动念不得不防范,因为起一个念头必定有果报。我们起善念,什么是善念?为人、为一切众生著想,这是善念,得到的就是福报,就是一切众生为你著想。如果我们起一个恶念,什么叫恶念?为自己叫恶,自私自利的念头,那就会得恶报。所以这里讲心地是因,福田是果,因果它是同时的,念头再小,只要一动,这就是因,马上你就会有果报。你的心地是善良的,哪怕是再微弱的善,它也会有福,你的善心愈真纯福报愈大,所谓因果同时。因果同时我们又有点不太了解,不是明明讲前因后果吗?我今天做善事,来日得福报,可能来日不行就来生,来生不行还有后世,怎么你能说因果同时?我现在做好事能马上得好报吗?这因果同时讲的理也是很深的,这是事实真相。为什么说因果同时?现在科学家也明白这个道理。你看爱因斯坦称为现代科学之父,这个人真了不起,他发明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光电效应,这些理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重要的支柱,现在科学家探索太空都离不开爱因斯坦的这些理论。他明白了一部分宇宙人生真相,他告诉我们,他说时间、空间都是人的错觉。时间,我们讲有过去、现在、未来,这是时间,这是什么?你的错觉,不是真的。什么叫错觉?佛法有个专有名词,叫妄想,你看错对妄,觉对想,错觉就是妄想。时间是什么?你自己的妄想、妄念,你以为有过去、现在、未来,实际上没有,只有什么?只有现前一念。所以你说有前因才有后果,今天做善事,来日得好报,这是什么?你心里面有对时间的执著,《金刚经》里讲的叫「寿者相」,这个相是假的。真正觉悟的人他能看到这个境界,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这是真的。所以我们现在起一个善念,做一件善事,当下果报就已经定了。我们有妄念,所以看到果报在将来,实际上对一个觉悟的人来讲,果报就是现在,将来的果报也是现在,说得好懂一点,就是现在注定了你将来有果报。实际上注定的那个将来的果报还是在现在,现前这一念,这一念就具足过去、现在、未来,不用等再多长时间才到那个未来,你这一念当中具足了。不仅具足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也具足十方,十方三世皆在你一念之中。
这一念有多快速?一秒钟有一千二百八十兆,这么多念头,念念都具足十方三世,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你这一念生起来如果不善,这一念所变现的境界就是恶道,你自己去受。什么时候你能够突然生起一个善念,这个善念它变现的是善道,你自己去受,真的叫自作自受,没人主宰你,只是自己做主宰,谁做主宰?心地是主宰,念头是主宰。所以我们怎能不对自己念头负责任?眼前一切境界,自己所有的命运,都是自己造作的、自己掌控的。所以古德有说「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有智慧的人他知道境界是我心所现的,他不去改变境界,他改变自己的心,想要境界好那就把心转好就行了。我们有时候忘了这个真理,就会怨天尤人,埋怨我们自己为什么命运这么差,老天爷这么不公平,我这么苦,别人对我这么糟糕,常常排挤我、侮辱我、毁谤我、讥笑我,我为什么业障这么重,遇到这些遭遇就这么差,老天爷真的不公平,你看怨天尤人。这是什么?愚人,愚人除境不除心,他想改变的是境界,不晓得境界就是你的心变现的。所以回光返照,改变自己的心地,自然福报就现前,心地是因,福田是果,这才真正叫因果丝毫不爽。
下面说「世儒不信因果,由於未能理会儒书耳」,这是讲很多世间读书人,特别是学了点儒家的,学个半吊子,没学透的,他驳斥因果,他只相信什么?圣贤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说这跟因果无关。这是什么?理解圣人的教训太浅了,他不信,他不能够真正领会儒书,圣人的存心、他的心法没得到,他所领会的还是自己的分别执著。下面说「故论及余庆余殃之说则信,谈及因果即不信」。这是世儒,这些读儒书的人,他不相信因果,他驳斥说根本没有因果报应,但是他又看到儒家典籍里面,你看《易经》就说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余庆、余殃这种说法他信,为什么?这是儒家十三经,这是圣人讲的话,所以他就信了,可是他不理解什么叫余殃?什么叫余庆?为什么用这个余字?庆就是福报,殃就是灾殃,积善之家它必有余庆,余之外,余是剩余的、额外的,这个余庆可以福荫子孙,余,有余就必有个正庆,有个主体的才有额外的。那主体的福报是什么?主体福报是自己,自己有正庆,这是正福报,自己享受。你已经死了怎么能享受?死了以后来生享这个福报。所以圣人他这个话里面讲的很有深义,就是除了你自己来生享的福报以外,你的余福还能够庇荫子孙。如果是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余殃是祸延子孙,可是这是额外的,还有一个主体的,那是你自己要受的,那就是正殃、正报,那是来生堕三恶道,去地狱、饿鬼、畜生那一道去消你的罪业,这个我们得相信。
所以如果说只信余庆、余殃之说,而不相信因果报应之说,你说有什么办法?就像安士先生下面的比喻,说「犹之但能呼日,而不知其即为太阳也」,他说我看到的是日,因为圣人只说有日(日头),但是没有说有太阳,日头不是太阳,就这么个意思,换个说法他就不能够相信,这不就等於太愚迷、太迂腐了!不晓得日即是太阳,太阳就是日,说法不同,其理一也。所以我们要相信儒讲的还是因果,就拿刚才那句话讲,《大学》里面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逻辑也是个因果关系,从小到大,其实什么?大小不二。你格物致知,格物是格除物欲,降伏欲望,致知是你才能有智慧,欲望、烦恼放下了,智慧才能现前,智慧现前了,自然你的意地就真诚,你的心正了,身修了,家齐了,国治了,天下太平了。这个我们一般讲有先后顺序,实际上也没有先后顺序,同时的。你当下克己复礼,格物致知,当下你就能达到家齐、国治、天下平,同时产生,为什么?因为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你的心和天下没有大小,天下不大,心也不小,心能包天下。正如《华严经》里讲的,芥子能纳须弥,芥菜子,这小芝麻,能够纳须弥山,大小不二。我们平时凡夫的思想没办法理解,芥菜子这么小的体积,能够容纳须弥山吗?须弥山是银河系的中心,这么大的一个天体,能容纳到一个小芥菜子里面?可以,为什么?没有空间,空间是你的错觉,体积大小都是你的错觉。
你看连南宋大儒陆九渊他都能说的出来,说「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我的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的心,不只是天下,他讲的是宇宙,这讲得更彻底。所以怎么能说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不能够同时治国、平天下?可以的,因为你的心就是天下,天下就是你的心,这不也是因果同时吗?你心是善心、是仁爱,「天下归仁」,这是孔子说的,孔子在《论语》当中对颜回说的。颜回问什么叫仁?仁爱的仁,仁是孔子一生追求的境界。孔子告诉他,「克己复礼曰仁」,什么叫仁?你能克己复礼就是仁,克己复礼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诚意、正心,那就叫仁。然后孔子又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今天你能克己复礼,今天是讲一日,这一日就是今日,今天什么时候?就是现在,现在你的心克己复礼了,你的天下归仁,仁爱大道、大同世界都实现了。其实不只是天下归仁,宇宙归仁,陆九渊说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我心归仁当然宇宙归仁,同时的,有因即有果,因果同时,这是儒家里头的深义。可是一般读儒书读了半吊子是很难懂,孔子的心传只有颜回受得起。所以孔子为什么最喜欢颜回?颜回能明白。所以孔子这句话,「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不对其他人讲,只对颜回讲,这是颜回是大根性人物,所以孔子称为至圣,颜回称为复圣。因此不能够以儒的观点驳斥说没有因果,凡是驳斥因果,说明他对於这个道理还没明了,还没有得到孔子的真传,才会说这个话。
下面讲「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则不敢为恶;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荡,荡则无所忌惮」,这是讲到信因果的好处和不信因果的坏处。你信因果,心常畏,畏惧,畏惧报应,所以就不敢作恶。因果教育能使人断恶修善,而且他断恶修善是自觉的,不用人督促的,他有这种恐惧的心,害怕受苦报,所以不敢干坏事。所以我们师父常说,伦理道德的教育让人耻於作恶,作恶是可耻的事情,圣人君子怎么能作恶?有人格的人不会作恶,他以此为耻,因果教育让人不敢作恶。所以这个伦理道德和因果教育要相辅相成。对现代人来讲,实在讲因果教育更为有效,为什么?因为现在人他真的叫做不知廉耻,你看比起古人,现代人的羞耻心几乎已经荡然无存。走在大街上你看男男女女那种放荡的行为,过去哪有?大街上的这些广告画面画的这些女人头这些,过去哪有?电视电影媒体这些报导、这些影片,杀盗淫妄,好像不播这些就没人看,这比起古人真的叫世风日下,差远了。因此这个污染这么重,廉耻心真的太薄弱。怎么办?有没有的救?还行,用因果教育,因果报应让人不敢作恶,他虽然没有羞耻心,可是他想到我不能干这坏事,干了坏事天打雷轰,自己有报应的,自己可能身有病,会横死,或者是断子绝孙,他想到自己的利益,他会害怕,他不敢作恶,这个好,因此要大力的提倡因果教育。真正把这些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的这些事实真相广泛的向世人说明,相信这个社会很快就得到大治,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不难实现。所以信因果有好处。
底下讲「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荡」,你看一个人连因果都不信了,那他真的是放荡,心没有任何约束,他没有任何忌惮,忌是忌讳,惮是恐惧,换句话说,他是敢作敢为,目无法纪,什么天地鬼神,什么因果报应,全没放在眼里,因此肯定会胡作非为,因为他不怕。其实他是不是真不怕?不是,他只是不知道,真正果报现前你看他害不害怕,你把他扔到油锅里,他害不害怕?你让他上刀山、下火海,他害不害怕?他肯定害怕,只是他现在愚痴得很,他不明白,他以为没有,所以他才肆无忌惮。对这种人我们要可怜他,正像古人所说的,「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虽然他的行为很可恶,可是他其实是很可怜的,他不知道因果报应,所以他敢造这些恶业。他没受过因果教育,不懂得做人,我们得原谅他,还得起个慈悲心来教导他,把这些因果报应的事实告诉他,希望他能回头。他回头了,能忏悔了,还有得救,不要等到真的是到了地狱里油锅面前了,那悔之已晚。看到社会上有一类人无所忌惮的,我们自己要反省,实际上真的我们的教育没跟上,所以才会出现这一类人,我们也有一分责任,我们没教好他。这是以父母之心来存心,子不教父之过,他不好我也有责任,我没教好他。所以应该大力的宣扬因果教育。而《文昌帝君阴骘文》这是最好的因果教材,它跟《感应篇》是同一部。印光大师当年,你看他印佛经还没印那么多,他印这三部因果教材印的最多,第一部就是《安士全书》,第二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三《了凡四训》,这是真正大智慧人他的行动,真正挽救世道人心。
下面说「一人畏而行一善,万人即增万善」,信因果的人心常畏惧,所谓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他知道凡事皆有因果,一言一行乃至起心动念都有因果的,他有这个畏惧心他自然就会行善。一人明白因果他就一人行一善,一万人明白因果那就增加了万善,这个社会能不和睦吗?古代的帝王都懂得这个道理,他知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他用什么教人民?用伦理、道德、因果,三教并行教育。尤其是清朝,你看开国的几个皇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那都是大聪明人。清朝是少数民族,入关来统治中华大地之多数民族,能够统治的这么安定,大家都能服,这不容易。它靠什么?就靠教育,就用中华老祖宗的三教,儒释道三教,就用伦理、道德、因果,所以社会安定团结,历史上称为「康干盛世」,康是康熙,干是乾隆,康熙、乾隆中间还有个雍正,这都是大智慧人。现在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还得要用这种老方法,用教育。现在用教育方便了,有媒体、有电视、有网路,国家一号令,全部媒体共同来弘扬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真的像我们师父讲的,不出一年,你能看到社会大治,人心向善了,天灾人祸都会慢慢减少,最后化解了。那么反过来,「一人荡而造一恶,万人即增万恶」,假如不用因果教育,人民会慢慢变得放荡,肆无忌惮,他敢造恶。一天一个人造一个恶,这个恶包括身口意,身造杀、盗、淫,口造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造贪、瞋、痴,你看我们不是常常会造这些恶吗?一个人一天造一个恶就不得了,一万人就增万恶,那我们国家十三亿人口,世界上五十多亿人口,那个恶不得了,怎能不招感天灾人祸?果报。
所以安士先生下面说,「故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乱之道也」,这句话讲得太精彩了,印光大师常常引用这句话来说。他说人人知道因果,晓得有报应,这是大治之道也,治就是安定、就是和谐。我们现在天天喊著要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怎么做?人人知因果就行了,人人知因果人人就不敢作恶,人人都喜欢行善,他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知道帮助人就是帮助自己,利益人就是利益自己,自私自利自然就淡化了,损人利己的行为自然没有了,大治之道。如果不信因果,人人都不信,现在就是很麻烦,谈起因果,真的,你问问有几个人相信?这是大乱之道。社会的治乱没有别的,就看教育兴不兴盛,这个教育不用讲其他的,就是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过去古人为什么社会都安定,历史上动乱的时间是少数,大多数时间都是安定的,民心都是厚道的,即使是在乱世,人民都是善良、厚道,为什么?他们相信因果、相信报应。他们哪学的?古代没有现在这样的这些媒体这么发达,资讯没那么快捷,靠什么教育?在古代很多这些戏剧、民间的艺术,你看对百姓都教因果。即使是在农村里面,没有文化的村夫村妇,他们白天去耕田,晚上没事了,到大树底下看戏,这戏演什么?都是讲因果,都是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这些伦理道德。这是很著名的戏剧,什么「花木兰从军」,孝道,「六郎探母」,孝道,还有什么包公的故事,包青天,刚正不阿,斩潘仁美,为恶的就被铡除。这些故事都是历史上真实故事,都反映出因果报应,所以老百姓他内心里都深信不疑,知道为善必得福报,为恶必得灾殃,因此社会基本都是稳定的。现在这些戏剧都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西方涌进来的暴力片、色情片,特别是我们年轻这一代,看不了那些古代忠臣义士的故事,没得看,只能看什么?打开电视都是杀盗淫妄,所以他观念中认为恶还有善报,善的人还有恶报,他颠倒过来了,不信因果,你看这是很麻烦。
所以印光大师当年他就已经指出来,当时还是在民国那个时代,三十年代,他就已经说了,要挽回世道人心,除因果报应以外,哪怕是圣贤、佛菩萨再来,也无可奈何。说明什么?圣贤、佛菩萨要再来这个世间,他肯定选择推动因果教育,除了这个以外没有办法,再救不了这个世间,唯有因果报应能够救。所以安士先生这句话我们真的要认真的依教奉行,自己首先要相信因果,然后要劝化大众也来相信因果。其实你冷静看看,因果都是眼前的事实,只要稍微细心一点去体会体会,能不信吗?安士先生在注解了这一段以后,注解的虽然不长,但是意思都是非常的深刻。注解之后给我们列出「福田心地图」,这是告诉我们『欲广福田须凭心地』,如何在心地里面种这个福田,福田不在外面,在我们内心。一般讲福田有三种,一种叫「报恩田」,报恩田就是对我有恩的人我要去报恩,这是种福。哪些人对我有恩?父母,也包括我们的亲人,还有师长,这是教导我们的老师,还有和尚,和尚这里是佛法里面的老师。和尚这个字现在都用滥了,在过去和尚是一个极尊贵的称呼,和尚它是梵文,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叫亲教师,就是我专跟他学习的,他就叫我的亲教师,他是我的和尚。和尚只有一位,就像我们现在就跟著上净下空老法师学习,净空老法师就是我们的和尚、亲教师。这位和尚对我们法身慧命这种生养、成长有不可思量的恩德,我们要报恩。所以佛法里面都是讲师生关系,我们跟老师学习。
对父母要报恩,首先我们要赡养父母,在物质上供养,如果父母退休了,年老了,那我们更要去赡养他们,让他们衣食无忧,安度晚年,这是报恩。我们从小到大成长都是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把我们抚养大的,现在我们要反馈、要报恩,除了养父母之身以外,要养父母之心,就是让父母生欢喜心。要孝敬父母,不仅是说给几个钱,买点东西,这叫做孝敬,那差得远了,孝敬最重要的是我有这颗敬心,我有真正让父母欢喜、安乐的这分真心,父母真的欢喜。可能你工资很少,供养父母不多,可是父母还是很欢喜,为什么?因为你是真心的。过去我在美国留学,拿奖学金,靠奖学金维持生活。奖学金当然是很少,在美国生活费用很高,我当时在学校已经算不错了,成绩还算可以,每个月拿八百美金奖学金,我自己吃用都非常节俭,住最便宜的房子,吃饭菜,一个礼拜去买一次菜,都是挑最便宜的这些菜果。冬天最冷的时候都不舍得买棉被,靠一张毛毯过冬。煮饭都不肯买一个锅,捡别人的锅回来,别人不要了我捡回来用。省吃俭用,我给我父母每个月寄回三百美元,三百美元相当於人民币二千四百块钱,这十几年前,对我父母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帮补。钱虽然不算多,可是我这是真心供养的,所以父母很欢喜。最重要的是你要有那分真心,自己生活差一点苦一点无所谓,保证让父母开心,他要快乐,养父母之心。
养父母之志,就是父母对我们的志向我们要努力达到。父母都希望自己儿女出人头地,那是讲世间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光耀门楣,这每一个父母都希望的,你要努力的去做好。像我父母希望我能够把书读好,把人类最高的学位拿下来,我母亲的父亲是教授,书香门第,所以她很希望我也做教授,这都是她明确表示的,那就努力要实现。所以很快的把博士拿下来,在美国当上教授,教书,后来又到澳洲。这是父母的志向,我们要努力去实现。这是养父母之身、父母之心、父母之志,这是报恩。你报恩你才会有福,这是恩田,这个田你得去种,种田你才能有收获,你不种就没有收获,第一个恩德就是父母。师长、和尚这是我们的老师,师长是普遍意义上说的,凡是教过我们的,哪怕是只教我们一技之长,他也是师长,我们也要报恩。和尚那是专门教我们道德、圣贤教育的这一位老师,他是身教、言教带领我们成长的,这个恩德可以说比父母更重。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父母是生养我们的身命,身体来自於父母,可是和尚生养我们的慧命,法身慧命来自於师长、和尚,身命只有一世,法身慧命生生世世,所以这种恩德绝不亚於父母,高於父母。包括佛菩萨、这些圣贤人,他们的恩德对我们也很大。如何报恩?那就是要依教奉行。老师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认认真真的落实,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这是真实报恩,这叫做如教修行供养,你真干这是真供养、真报恩。
所以我跟著净空老法师学习,从开始听经是一九九二年开始接触,后来到美国留学,一九九七年正式拜见老法师,这之后就常常能够亲近老法师,老法师身教、言教对我改变很大,自己深深的感到这种恩德是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要报恩报不尽,只能是像《楞严经》里阿难尊者所说的,要「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要把自己身心都布施出去,供养尘刹众生、尘刹诸佛。这个意思就是说你要放下身心世界,断你的贪瞋痴烦恼,断你的分别执著,你的成就才是真实报恩。要放下不容易,首先从身外物放起。我徵得父母同意以后,就放弃了大学终身教授的工作,跟著老法师学习,这是迈出第一步,先放下身外物,身外的功名、富贵,大家的这种赞叹,你自己的享受,都得先放下。然后你得要认真的深入经藏,学习经教,练讲,扎根,依教奉行,这是真正要去做,希望真正早日成就,可以报和尚之恩。真有这种真心,你就是在种恩田了,这个福就很大。这个福第一个,你在现前就无忧无虑,你物质生活不用忧虑,你身心安定,这都是福报。虽然你钱没有以前多,没钱,可是你比以前安乐,你什么都不用愁,有佛菩萨照顾你、有护法照顾你,你就一心一意的深入经藏,这就是大福报,这世间人的福不能比的,这叫清福。福怎么来的?你得种,你种恩田,种这些福田,你才会有福。你看现前看到的不就是因果吗?这增长我们的信心,我们要真努力干,相信前途一片光明。这是第一种恩田。
第二种福田叫「功德田」,所谓佛菩萨、圣贤僧,这些都是开悟证果的大圣大贤,你供养他们,这个功德很大,为什么?因为他们在这个世间应化可以教化很多众生,让他们觉悟。佛菩萨、圣贤他们的工作就是教育,他来这个世间不干别的,就是来教化众生。你供养他,让他能够在这个世间久住,利益无量无边众生,这是修大功德。下面讲第三种「贫穷田」,所谓贫穷田就是你去布施那些饥饿困厄人畜之类的,这是第三种,这是以慈悲救济这些苦难众生。贫穷田,这是用贫穷两个字代表一切受苦受难的众生,饥饿当然是苦,对饥饿的人布施食品,让他充饥,得以饱满,包括佛法里面放焰口这些佛事,这也是布施饿鬼。困厄的,他没钱的,遇到困难的,或者是遇到疾病求助的,要给他一点周济,帮他从这些困难里面解脱出来。这里包括人、包括畜生,畜生如果是要被屠宰,你马上拿钱把它买下来放生,这也是你的慈悲救助,放生功德很大。这一类的就是你以慈悲心救济,叫贫穷田,也叫悲田。
这三种福田你要是拼命的种,那你的福就不得了,这是要有智慧的人他能把握住机会。要种福也不容易,种福也得你要有福才能种得上,你才能遇到福田,你没福遇不到福田,你种不上。所以有福田的时候得赶紧种,不种,错过机会,以后可能没有了。要处处留心要种福,我们要知道首先我们这个心要养成一种布施、供养的这种心,念念都想著要供养,都想著要布施,都想著周济别人。有这种心,一遇到缘,自然他就会行动,没这个心的,遇到缘,他也不会行动,所以他就错过了福田。所以关键还是得要反求诸己,还要看自己,不能抱怨说他怎么这么幸运,一下就种到这么好的福田,我怎么不幸运,都没遇上福田,那是因为你没那个心,真有慈悲救世的心,处处都是福田。这里「福田心地图」里面还列举了其他的种类,大同小异,我们就略过不讲,大家自己可以看。包括所谓「二种八福田」,还有「世间七事不齐皆由心造」,就是比较心地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果报。另外还有十恶招感的正报、余报的不同的果报,这就是讲的十善业道。我们老法师讲过《十善业道经》,讲得很详细,我本人也讲过《十善业道》这部经典,讲得比较简略,是按照老法师的讲解抽取其中的精要部分,简讲,复讲,这些都可以拿来参考,这里就不多费时间去讲这个理论。底下还有二十七种善恶的果报,这些表自己可以看。
我们继续来看下面,安士先生他举出「福田心地说」,这里头列举了二十二种种福的因果有不一样。这里面也很有学问,就看我们要怎样用心,我们可以来学习一下。第一种他讲的是「有果无用」,有果无用就是你表面上有这个福报,你的果报很好,可是你用不上。什么叫用不上?就是你不能享受。这个我们在世间常常能够看到,有一些大富大贵的人,家财亿万,可是他忙得不得了,家里大别墅他没时间去住,常常住哪?住旅馆,经常都飞这飞那,都是只能住酒店,住个小房间,家里大别墅谁去住?他家佣人,他请了很多清洁的家里的工人在那里享受他的大别墅、大花园,这种人他就是有果无用。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他过去也布施,可是他布施不是发出真心,是别人劝他,你要种福,你应该来参与,他就勉强拿出点钱布施,这一生的果报他就大富大贵,他财布施就得财报,财果报,钱很多,银行数字很大,可是他自己享用方面就很稀少。即使买了大别墅,他自己不能享用,可能家里买了豪华的宝马汽车,还请了司机专门来给他照看这部车,可是他老在外面,出去外面只能坐公共汽车或打的,坐那很一般的车。或者是他有钱,他自己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饮食都很差,穿得也是很普通,看不出他是个大富大贵的人。最明显的就是法国巴尔扎克作家他笔下的格朗台老头,那就是一个吝啬鬼,家财万贯,可是他享用方面很可怜,每天还是吃冷面包,住的都是那种残旧不堪的房子,灯也没多一盏,对自己很吝啬,对家人也很吝啬,全家人都没有享福。这就是什么?有果无用。原因是他修这个因里头夹杂著吝啬,他不是真诚心,勉强布施,或者布施以后他又后悔,这种人将来的果报,有果无用。
第二种是「有用无果」,这个就倒过来了,就像他家里的别墅房子里请的工人,还住的都是豪华别墅,每天享受他家里的豪宅,吃的也很好,跟主人一样,穿的也不错,他享用方面很好,可是这财产不是他的,他没有主权,他只能用一用。这是什么?他是因为过去生中他自己不能布施,或者自己不肯布施,劝别人布施,见到好事,他自己其实没有发自内心想去做,可是他想这是好事,应该做,你去做,你去做就行了,他就躲在后面,这个果报就变得,他布施他得果报,我因为随喜他布施,或者劝导他布施,我也能享用他的果实,但是这果实不是我的。你看真的是什么因就得什么果,一点都不差。
第三种是「先富后贫」,佛在《业报差别经》里面说到,如果有众生,因别人规劝而布施,布施之后又后悔,这样的因缘他来生就是先富后贫。他就是一开始很富有,富有怎么来的?他财布施。世间有一类人是这样,你让他布施,他一个冲动,慷慨解囊,可是事后想想后悔了,大呼我怎么这么冲动,我不能这么布施,做什么善事他都是这个样子,他来生变成这样的果报,就是可能他年轻的时候乍富起来,一下子变成亿万富翁,这是因为他前生财布施的果报,可是他后来又后悔了,后悔这就没福了,本来你种了福,一后悔你的福报就马上减少,所以他这一生他的富贵也会很快就没有。
还有一种是「先贫后富」,这种是倒过来,他是年轻的时候可能是很贫穷,很多现在的所谓大富长者,包括像霍英东、李嘉诚,他们这些年轻的时候都很贫穷的,霍英东称为赤脚绅士,过去是农村赤著脚的,李嘉诚是早年丧父,靠自己十四岁就出来打工,一开始都是很贫穷,后来愈来愈富有,李嘉诚是香港首富。这种因缘是什么?佛在经上讲,说是因为别人规劝他布施,他就想著那就先布施一点看看,发心一开始很微弱,然后逐渐逐渐觉得应该布施,於是愈布施是愈欢喜,这个心量愈来愈大,布施的心愈来愈强,布施愈来愈多,结果他招感这个果报就是他在这一生先贫后富。你看都是没有白布施的,因果一丝一毫都不差的,而且因果里面也是很复杂的,造如是因得如是报。
下面第五种是「劳而致富」,所谓劳而致富就是他很富有,可是他这种富贵是他非常辛苦操劳换来的,每一分钱都是他血汗换来的,很不容易挣得的身家,劳而致富。佛家里讲的各种因果都不一样,劳苦有劳苦的因,富有富的因。这种人是怎么回事?这里安士先生举了佛经上的一个说法,他说譬如说你供养出家人,这是种功德田,出家人是佛陀教育的老师,他教化众生,你供养他这是种功德田,你就有福报,可是你当时供养出家人,自己不愿意太过麻烦,於是就叫这些出家人到你家里来应供,你自己不愿意跑到寺院去张罗,给他做饭做菜挺麻烦的,干脆你请他们来,我也不费事到外面奔波,让他们来,让他们去奔波,让他们受劳苦来你家里吃顿饭。结果你请他们、供养他们,你得福报,你会富贵,可是你让他们劳累才让你种得福田,你将来要得这个福你也得要用劳力换来,这一报对一报真的是丝毫不差。
所以我们要布施供养应该想到尽量让对方要少劳累、少辛苦,让他能够很安乐的享受我的供养,有这种心,那么你就是下面讲的「逸而得富」,逸就是你非常安逸的,你将来的果报就是你很安逸,钱自动来了,你不用去殚精竭虑去想怎么赚钱,自然你的财产不断的往上升,你的富贵都不知道怎么来的,一点都不用操心。像我的外公,我外公年轻的时候是大富贵的家里出生的,他家在东北,他的父亲拥有很多房地产,主要房地产在齐齐哈尔,基本一半的城都是他的,所以人称赵半城,他的绰号,你看他房地产有多少。我外公出生以后非常的安逸,少爷,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连鞋带都不用自己绑,出门当时就已经坐上轿车,那已经是解放之前,三、四十年代那时候,家里就很富有,他自己很安逸,逸而得富。大概是过去他供养人都让人很安乐,所以他富贵不用自己愁,老爹、老妈全部照顾好了,所以我们供养人也要注意到这个。很多我们同修很想供养法师,或是甚至想请老法师到家里来应供;过去有,现在就比较少一点。记得我有一次跟著老法师,有一位护法大居士请老法师到他家里去吃饭,那个时候,我也不说在哪儿,那个地方塞车很严重,从四点多钟开车出门,一直塞车塞到晚上七、八点钟才到他家,吃这一顿饭,吃完饭之后又得塞车塞回去。这个供养是难得,可是让老人家这么劳累,他将来的福报我们就可想而知,他肯定是劳而致富那种,他不是逸而得富。真正是想逸而得富的人,那就是让老人家尽量的安定一点。供养要想到这个,这就是体贴人的心、关怀照顾人的心。所以做如是因得如是报,一点都不错。
像我外公他逸而得富,可是他是先富后贫,他在四十岁之前家里大富大贵,结果解放之后土改,一土改,全家家产就被没收了,一没收,行了,你就成为一个身无分文的人,你就得靠教书。幸亏他还留学过日本,他会讲日文,他教日文,他也懂俄语,因为他在东北,以前跟俄罗斯的那些朋友有不少来往,家里佣人都是俄罗斯人,所以他会俄语,他就在大学里教俄语、教日语,可是得靠自己挣钱。这是什么?先富后贫。我们就想到了《业报差别经》里讲的,大概是他过去布施一开始是很豪爽布施,让人享受他的布施也很安乐,可是到最后可能他后悔了,这一后悔,完了,你果报就不圆满。
我们再看第七条「贫而能施」,这是讲虽然贫穷但是他却很肯布施,这种人他得的福报就很大。我们常常会看到有这一类人,他虽然很贫穷,可是他布施的心很强。我有一个姑姑,她在香港,家境并不是很好,身体也不好,医药费花了不少,她自己很少钱,可以说她自己都是需要救济,可是她这个人很难得,很爱布施,回来对我爷爷、奶奶,就是她父母,每次回来都拿著很多礼物,她个子不高,很矮小,可是她拿的东西可是很多,大包小包的,给父母的钱也很多,给这些兄弟姐妹也很多,很能够布施,可是她确实贫穷。什么原因?这是过去,经上讲的,过去没能遇到真实的福田。所以她虽然布施,可是种的福很少,她没遇上真正好的福田,因此果报也就很微劣。什么叫果报微劣?你这一生贫穷下贱、多病短命,这是没福,可是却很有布施的习惯,这个习惯是过去生中养成的,见人她就爱布施,她布施里头没有很多智慧。譬如说看见小孩,我给点钱你去打游戏,你去买玩具,这也是布施,而且买的玩具都很高级的,花了钱不少,能施,可是没种上福田。你给这小孩买玩具,是对他有利益还是对他有害处?自己想想。这就是不懂得怎么种福田,换句话说,她不明理,不明理不知道什么是福田,不知道如何修福。前面我们讲的恩田、功德田、贫穷田她不懂,为什么不懂?不明白道理。所以做这布施,随著自己的分别执著来做,她喜欢的她就多布施,不喜欢的就不肯布施。譬如说父母喜欢打麻将、喜欢赌钱,你就多给他钱,满足他打麻将、满足他赌博的欲望,请问这是报恩田吗?你是能布施,可是你没种上福田,帮助父母造业。所以布施里头要有智慧。又譬如说你要种功德田,你到寺院去布施,你供养出家人,见到一个出家人很年轻,你就供他,供得很足,侍候得好好的,让他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是什么?是不是对他的道业真有长进,这也是一个问题。包括这些从事圣贤教育的老师,你对他恭敬、顶礼、赞叹,让他生起傲慢心,觉得了不起,目中无人,觉得世界上最厉害的就是他了,这是种功德田吗?所以布施当中如果缺乏智慧,那么得到的果报就不圆满,不仅不圆满,可能会很微劣,这就是贫而能施,它是这么一回事。
还有一种是「富而不施」的,就是你看他很富贵,富贵人本来应该是多布施得来的果报,可是你看他偏偏很吝啬,不肯布施,就好像格朗台,吝啬鬼,家财万贯很富有,可是他非常吝啬,一毛不拔,连家里人都不肯布施。这说明什么?他富贵是他种的福田而来,可是他布施习惯没养成,他过去生中种这个福田正好给他种上了殊胜的福田。譬如说他在过去生中从来不布施的,可是突然有一天走在街上遇到了一位阿罗汉,他想我今天该布施了,就布施了一碗饭,经上讲布施辟支佛,辟支佛比阿罗汉更高,遇到圣人了,你给他布施一钵饭,得什么?九十一劫不受饥寒果报,这么殊胜的果报,就一碗饭就换来了。为什么?他缘分好,偏偏给他遇上了,从来没布施,结果一下子种这种因缘,他这一生大富大贵,种了这个殊胜的福田,感得的是富贵,可是他从来没有养成布施的习惯,这一生还是一毛不拔。但是这种人很麻烦,为什么?他如果很吝啬不肯布施,那他这一生就不可能修福,没有种福田,来生你的富贵总有享完的时候,享完了以后就是长劫的贫困,要知道福田不容易遇到。所以在我们自己来讲要养成布施的心,而且要有智慧,广种福田,这样子这个福就会生生世世用不完。
第九条讲的是「施多福少」,施多福少就是你布施很多,但是得到的福很少。这又是怎么回事?安士先生引用《菩萨本行经》里面说到,「若有众生,不能至心施,不能以恭敬心施,不能以欢喜心施,或贡高自大而施,或受施者,信邪倒见」,这就是会得到这种施多福少,就如在很差的土地上去耕种,「譬如耕於薄地」,就是很差的土地上去种,「下种虽多,所收甚少」,你下的种子很多,种的福多,可是收获少。这就说明布施的时候用心很重要,要以什么?至心布施,至心是至诚心,完全真诚的,没有丝毫自私自利,没有保留的,这种心叫至心。以恭敬心我布施,我不是那种傲慢自大,想著「你过来,我给你两文钱」,那种心态自高自大,一点恭敬心都没有,这怎么能生福?福由恭敬心而得来。所以这里讲要以恭敬心、以欢喜心布施,你以恭敬心得的福报这真实福报,你以欢喜心布施得到的福报就殊胜、就圆满,你得到的这些福报会让你很安乐。
如果反过来,以贡高自大来布施,傲慢,布施的人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想著我是布施的人,我是施主,你是被我布施的,你是受惠的人,有这种高下的心,他没把对方看成自己的福田,没有珍惜、恭敬这种心,这个福就少了。真的是种的很多,我们讲可能是大施主,一出手几百万拿来布施,可是就是因为有这个自高自大的心,他得到的果报微乎其微。如果以恭敬至诚心来布施,一点点的布施,得无量无边的福报,这叫舍一得万报。反过来,以贡高我慢心来布施,舍万得一报,你才能得万分之一,你看这多冤枉!存心有这些偏差,得到的果报就有这么大的差异。或者是你布施的受施人有邪见,就是你没种上真实福田。譬如说你布施佛门,供养法师,供养从事圣贤教育的人,假如他知见不正,他讲经说法可能是讲的都是自己的邪知邪见,用自己邪知邪见来领会佛的意思,全解错了,你去供养他,说得不好听,这叫助纣为虐,他的知见污染大众,你有一分责任,那怎么种得上福田?所以我们讲护法,护法的人他真的懂法他才能护得住。我们师父上人常说,弘法的人是菩萨,护法的人是佛陀,那比菩萨要高;护法人要是比弘法的人差,你这法不能护好。护法的人他真有慧眼,真有抉择、正法眼,他才能够护得住,他种的福田才是真实福田。
所以要想布施,很重要的,先要明白道理,不懂道理那就胡乱护持种不到福田。所以我们看到现代人为什么他做慈善事业做得很多,可是果报还不是很殊胜,甚至有一些所谓大慈善家,最后都死於非命,有!有这样的人,这里不点名了,为什么?没种上真正福田,甚至可能在做这个事情当中造了很多罪业,自己又没有德行,招致这种果报。这是讲到施多福少。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二十二条只讲到第九条,明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