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 钟茂森博士主讲
《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十一集)  2008/10/03  华严讲堂  档名:52-297-0011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上一次我们讲到「於是训於人曰」这一句,这一句是承上启后,我们著重把这个「人」字提出来进行分析,让我们识得什么是人,从而就会做人。这里安士先生列举了十一个方面来谈人,我们上次讲到第十个方面,就是人的福报有古重今轻之验,就是古时候人的福报比较大,现在愈来愈小了,表现在很多个方面,我们上次有谈到人的寿命愈来愈短,体重愈来愈轻,身高愈来愈小,这都是福报在减轻的这种表现。除了这些方面以外,安士先生还列举了十四个方面来给我们分析人确实是福报愈来愈轻。福报是来自於德行,有德之人他才有福,所以福报小也证明了现在人比古人德行要低,所以感得的一些果报也就没有古人那么好。

  这里面提到十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讲七宝,七宝渐渐隐没。这是在古代,很多的宝矿,根据过去的记载,像宝玉、宝珠这些宝物都是非常多见的。我们过去都看过这些故事,和氏璧,凤凰都栖息在玉石的石头上,这些价值连城的宝物过去有,现在我们只是听说过去有,现在看不到。还有一些像夜明珠那些宝物,也愈来愈稀少。在过去,根据记载,黄金很充足,基本上所用的这些钱财都是黄金,之后黄金少了,就改用白银,这是讲银两,金就少了。银用到清朝末年慢慢也改了,改成像大洋、像纸票。现在我们都是用纸币,金银都不用,这不是证明宝物愈来愈少了吗?第二个方面,五谷渐渐歉收。这是讲土地的产出量减少,产出这些粮食、蔬菜、水果的质量也在降低。我们现在吃的这些粮食谷米都是用人工制作的肥料、这些化学制品催化出来的,实际上质量来讲大大不如前,而且这些食品里头都有毒素,都有很多化学的制品,土地这种超负荷的产出,实际上已经超出它本来可以产出的那个量。所以土地现在我们是用短期行为来去使用,再过十年、二十年这土地都长不出东西。

  第三个方面,衣食渐渐艰难,这是讲工作愈来愈劳累。古时候的人那真的是很自在,农忙的季节是稍微忙一些,但是一年当中很多时间都是轻轻松松过。所以过去,你看我们师父常讲,他们小的时候过年,那是从腊月一直过到农历的二月二「龙抬头」,过年过二、三个月,现在你要能够休假休个五天这都是很长的假期了。所以现在人比过去人工作辛苦很多。第四个方面,容貌渐渐丑陋,这个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是一代不如一代。我记得我曾经看过我外公年轻时候的照片,他真的是很英俊的,一米八的高个,长的面相也很好,我的姥姥面相也是很好,一看都是淑女的样子,有机会给你们看看他们的照片,这在「母慈子孝」,我妈妈跟我一起讲的这个片子上有打出来过。到我舅父这一代也不错,我舅父年轻的时候也是英俊小伙子,到了我们这一代又不如前面了。就从这一代一代来看,都能看出来容貌在变化,这是什么?福报比过去人少。

  下面说,天资渐渐昏愚。这是讲人的聪明智慧也是一代不如一代。这个话听起来好像有些人不以为然,明明不是说现在科技发达了,知识水平都提高了,现在人应该比过去人聪明才对。这个不是这样说,现在人知识可能会更丰富,随著科技的发达他懂得多了,但是这里讲的资质、天资、聪明智慧不如以前,悟性不如以前。你看看过去古人留下来的这些著作,现代人看得真的是叹为观止。譬如说一部《黄帝内经》,现代人能写出来吗?一部《易经》,现代人能看得懂吗?看都看不懂,别说写出来了。这些古代的一些哲人说的话那么有智慧,即使是说科学技术,在古代也是很了不起。你看修长城,这就是了不起的伟大的建筑,在月球上宇航员能看到地球上的这些人工的建筑,长城就是少数的几个之一,这是建筑在两千多年前。金字塔,这是埃及建筑的,后人现在才发现原来它们的结构、它们的位置跟天象完全是相应的,这些古人的智慧确实比我们现代人要高得多。为什么我们现代人没有智慧,只有知识没有智慧?有知识你只是了解得多,但是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所以现在人问题都解决不了,知识很丰富,但是他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家里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常常还在家里面都有闹矛盾,家也不齐,当然国就不治,天下不能太平,这个我们要承认。之所以天资昏愚,就是因为烦恼重、欲望浓,障碍住我们本性的智慧。智慧其实本来人人平等,跟诸佛菩萨都平等,《华严经》上讲的,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众生的智慧跟如来智慧一样的,那为什么我们智慧愈来愈昏愚?这是因为我们有妄想执著很重,欲望太浓了,因此智慧就不如古人。古人生活简单,他清净,没有那么多妄念,所以他的智慧容易出来。这都是福薄,我们现在人福薄的表现。

  第六个方面,精神渐渐衰弱,这是精力不够用,体力也差了。你看过去古人精神、体力都是很好的,过去我们读这些小说,这些人物的传记,古人读书可以几天几夜不睡觉。连我们师父他年轻的时候都是这样,三天三夜不睡觉,一点没事,精神头够。我们现在就不行了,至少我自己,三十五岁了,你让我三天三夜不睡觉看书我不行,精神不够过去人好,这福比过去人薄了。在佛陀时代那些人都不用睡觉,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树下一宿他也不是睡觉,在树下打坐,坐一会精神就养够了,第二天一点不困。这个我们得承认,古人确实精神好,体力也好。我们看过去那些将领,岳飞,他的老师周侗给他一把弓,这个弓三百斤,这么重的弓你要拉拉不动,岳飞拿著这种弓能上场,能够去杀敌,你就看到他的体力有多大。这都是过去的人福比较大,这种事实我们也要承认。

  第七个方面,风俗渐渐的骄慢,人心愈来愈傲慢、愈来愈自大。这个不用讲别人,就讲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这样,特别是有了学位,有了点知识水平,那就眼睛长到头顶上去了,看不起人了。不仅看不起现代人,连古人都看不起了,甚至连圣人都批评,现代人都敢这么做。古人求学都是这么谦虚,哪怕像孔子、像释迦牟尼佛,圣人都是这么谦虚,哪里说敢看不起人。过去的记载,王公卿相,尊贵的人,他们这样的身分,譬如说在汉唐盛世的时候,他们出行都不坐车的,要跟百姓一样,这都是过去人谦恭、有礼、平等,现代人不行了。

  第八个方面,六亲渐渐不和。这个最明显了,现在离婚率年年攀升,古人哪有听说什么叫离婚的,太少了,没听讲,离婚这个词是最近一百年才产生这么个概念。过去人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讲父子有亲,讲夫和妇顺,讲兄友弟恭,这都是家和万事兴的理念,六亲大致上都能和睦,而且一个很大的家族也都能够和平相处,互相关怀,互相帮助。历史上记载的,郑濂这一家,一千多口人,大家在一起,和睦相处,不闹矛盾,连朱元璋看到都赞叹,给他们题字叫「天下第一家」,这真的是难得。我们现在不要说一千口人在一起,两口人在一起夫妻俩都吵架,不能和睦,这就是说明六亲渐渐不和了。

  第九个方面,赋役渐渐繁重。这是讲到我们的负担,包括给国家的这些缴税,我们自己的家庭生活各方面的负担都加重,现代人的压力确实比古人要大很多倍。所以年纪轻轻,到了中年说没病的人都很少,什么三高,这个病那个病的,都是因为压力太重,自己不懂得怎么样调理好自己,因此人到中年就患了各种病,这都是现在压力重的一种现象。第十个方面,水火盗贼灾害也渐渐的繁盛了,灾难愈来愈多。水灾,像现在由於温室效应,导致南北极的冰快速融化,科学家已经预言,说再过好像是五年,北极的冰,在夏天就没有冰了。所以现在北极熊饿死的很多,已经濒临绝种,为什么?因为北极熊生长在冰上,冰没有了它们就没有栖身之地。冰融化了,海平面上升,沿海的海拔比较低的城市都面临著被淹没的急难。还有这些海啸,江河的泛滥,这是水灾。火灾,包括火山爆发、森林大火,澳洲几乎每年都会有这种原始森林大火。各种的灾害,地震、瘟疫、飓风、台风等等。还有人为的灾害,这里讲盗贼。现在的盗贼也跟以前的不一样,过去盗亦有道,他抢了你的财不会要你的命,只要你给钱他就走,现在盗贼,拿了钱还要斩草除根,心狠手辣到极处。还有人祸,灾难、战争、恐怖主义。现在的战争可不像以往的战争,那都是高科技,生化武器,核子战争,一打起来真的完了,全球毁灭。就像爱因斯坦曾经讲过这么一句话,他讲得很幽默,他经历过一次大战、二次大战,当别人问他,你觉得会不会有第三次世界大战?他说我也不知道人类会不会有第三次世界大战,但是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打起来之后,我能预言第四次世界大战是怎么回事,他说第四次世界大战人类互相打只能是用木头、石头、木棍,回到原始状态。为什么?这第三次世界大战把整个文明都毁了,所以到四次大战也就是变成原始人的大战了。所以现在的灾难其实真的是危险的因素很多,渐渐繁盛,繁是繁多,盛是更加严重。

  这些天灾人祸根源在哪里?印光大师说,根源就在於人做恶业受的果报,这一句话就点到了根本。《楞严经》上告诉我们,这些水火、风灾、地震都是人心恶念招感。水灾那是贪欲所感,贪欲之水,决堤之泛滥,那是很难收拾。这个火,火灾是怎么感应?瞋恚。你看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火冒三丈,你就知道什么叫火灾,把脸都烧红了。真的是全球为什么温度上升?大家都爱发脾气,全球的火都往上升。风灾是愚痴造成的。地震是傲慢造成的,傲慢是不平,不平就来地震。所以这都是人心作恶而得的感应。人祸就更不用说了,那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所以要减轻灾难,只有是劝导世人断恶修善。

  第十一个方面,佛法渐渐衰落,这是我们进入末法时期,末法不如正法、不如像法,渐渐衰残。最明显的一个体现,古人敬佛、敬三宝。你看古代即使是帝王,都恭敬三宝。唐玄奘他是从古印度取经回来,翻译经典,为唐朝的佛教兴盛出了很大的贡献,他逝世的时候唐高宗很悲痛,对左右的人说,我失去了一个国宝,把高僧大德看成是国宝。古代历代的帝王都封有修有证的这些出家人为国师,国师就是皇帝的老师,做得了皇帝的老师也做得了全国人民的老师。皇帝见到出家人,以师生之礼相待,出家人不需要向皇帝跪拜,反过来皇帝向出家人跪拜,古人这么敬重三宝。历史上有很多皇帝都是虔诚的佛教徒,笃信佛法,弘扬佛法,最有名的几位,像梁武帝,他喜欢弘扬佛法,修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度出家众十万人以上。每个朝代都有,所以你看到很多寺院,都写著「敕建」,敕就是皇帝下令建的这个寺院,皇家的。清朝开国的几位皇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都是虔诚的佛弟子,顺治皇帝自己出家了,你就看到他是多么笃信佛法,康熙、雍正、乾隆虽然没有出家,但是他们对佛法的研究很深入。雍正皇帝他在佛法的造诣很深,他把永明大师作的《宗镜录》一百卷,古人称为是小藏经,他经过研读提炼出二十卷,称为《宗镜大纲》,这也都是在佛法上面的贡献。乾隆大家都晓得,编订《乾隆大藏经》。这些皇帝都是有智慧、有福报,所以在他们治理天下的时候那是盛世,历史上称康干盛世。大凡在历史上尊重佛法的那个时代,像唐朝、宋朝前期、明朝前期,都是出现过盛世。最早汉朝,汉朝汉明帝迎请佛法到中国来,这些都是表示古人对於佛法那种重视,现在人确实是不重视了,修行人少了,成就的人更少,佛法衰落。

  第十二个方面,善人渐渐衰残。善人也是愈来愈少,世道也因此愈来愈衰微,为什么?因为污染愈来愈严重,杀、盗、淫、妄,你看这些媒体里面播放的内容,充斥在这些人民的生活当中,很难不受污染。尤其是现在还有网路,网路的内容更污染人,所以善念就很难生起来,恶人也就因此愈来愈多,社会风气当然也就愈来愈糟糕。主要的问题还是出自於教育没跟上,现在的教育偏重在科学技术知识的这种传授,没有注重伦理道德做人的这些培养,因此会导致这个社会风气愈来愈乱。要改变这个状况,还唯有再回到古圣先贤这个教育上来。其实本来人没有善恶,人之初,性本善,之所以产生善人、恶人,就是因为他后天所受到的这些薰陶,他有善法的薰陶他就成为善人,有恶法的薰陶就变成恶人,就这么回事。

  第十三个方面,真儒渐渐稀少。所谓真儒就是真在学儒的人。我们师父非常精辟的指出了学儒和儒学的不同,什么叫儒学?就是搞学问研究的,你能够很懂得儒家发展的历史,对於四书五经里头的内容你能够倒背如流,你甚至能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做不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理能懂,但是没能落实,这叫儒学,但是不是学儒。儒学可以令你成为一个大学知名的教授、学者,但是圣人他们的心法、他们的喜乐我们得不到。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习是实习、是落实,学到的这些圣贤教诲我们把它落实,把它演习出来,这就是不亦悦乎。如果只是搞儒学,不能真正落实,那得不到这个不亦悦乎,喜悦出不来。所以我们师父讲得也是非常的一针见血。儒学能不能够救社会?光靠儒学不行,为什么?儒家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救社会是治国、平天下的事情,为什么不能治国、平天下?因为家还没齐。你看如果跟自己的太太还闹矛盾,还闹离婚,跟父母兄弟亲人还合不来,这就是家没齐,怎么能够谈得上治国、平天下?欲治国、平天下者先齐其家,《大学》上讲的,家没有齐就不可能治国、不可能平天下,我们现在讲不可能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怎么样能实现和谐社会、和谐世界?首先家要齐。家为什么不齐?身没修,「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所以先要修身。真正修身才叫学儒,学儒是学得跟圣贤孔孟一样,这叫学儒。要学习孔孟、要修身,从哪学?前面还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前面是基础,我们要正心,心要正,意要诚,意诚就是没有妄念,这是诚,退一步来讲,没有私心,这就诚,有私心,意不可能诚,心也不可能正。怎么样能达到诚意正心?前面是格物致知。格物,朱熹是讲要把物质世界里的这些知识文化都要搞清楚,格尽事物之理,那个不对。格物,印光大师讲得对,格就是格斗,物是物欲,跟物欲格斗,也就是放下物欲,放下我们的欲望,这就叫格物。格物之后才能致知,欲望放下了,贪心没有了,智慧才能现前,这个智慧现前了,看问题清楚了,私心没有了,自然意诚心正,能做到大公无私,自然你能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这一步步来的这叫做真儒,所以我们学要学这个。现在确实是少了,不仅是儒如此,其他的这些学派,道家的、佛家的也是这样,真学道的、真学佛的愈来愈稀少。其他宗教的也是这样,基督教里面真信神的少了,真信神的那一定是像神那样爱人,因为神爱世人,如果他不能够无私的去爱世人,那他不是真信神,真信神的,用基督教的话来讲,那是做一个义人,这少了。伊斯兰教也是这样,每个宗教都是这样。这就是末法时代这个表现,福薄了,德浅了。

  第十四个方面,谤佛的人愈来愈受到推崇。你看讲的真是这样,现在是民主自由开放时代,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随便就可以毁谤,自己有一点邪知邪见,於是就开始对圣人进行批判,反而世间人还觉得他了不起,觉得他有见地,有自己的创新、意见,推崇他。这就是圣教衰残,无知的这些百姓就被他带领到邪道去了,这种人的果报必定是在三途地狱,因为他断人的法身慧命。最后,还有第十五个方面,富人渐渐悭吝。富裕的人不肯布施,愈来愈吝啬,爱心愈来愈淡薄,这都是确实讲的我们的这种现象,归根到柢,这些现象出现都是因为缺乏教育。其实法没有什么正法、末法的区别,正法、末法是就众生根机来讲。众生的根机要看他的缘,如果遇到很好的缘,他受到很好的教育,他的根机就好,他就处在正法时代;如果他遇到缘不好,他不能够学到圣教,染上了邪知邪见,根机就差,这就是处在末法时代。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要增加众生的福德,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因此古德有所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讲的是太正确了。这是讲到末法,这是我们末世众生的福德浅。

  下面第十一个方面讲到人最后死,人有生必有死,有死他有六验,就是六种徵兆。为什么有六种?因为有六道的轮回。人死了往哪一道去他会有徵兆,一般说来,有一句诗讲,说「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傍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这句诗也是一种经验的总结。所谓顶圣就是我们的神识要离开身体的时候,从头顶上出去的,这是超生到圣人的这个境界里,我们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从头顶出去,所以全身冷透之后头顶还有点余温;从眼睛出去的,那就是往生到天道,包括我们的额头,这个上半部出去的;人心饿鬼腹,人道往生那是从心口这个部位离开的,要往生到饿鬼这一道,从肚子那里出去;到畜生道,膝盖那出去;下地狱的,从脚板底下出去,这就是经验的总结。但是我们要送人往生最好是念阿弥陀佛,不要去探摸他的身体,不要好奇看看他往生哪一道,去摸他,这就不好,因为人走的时候如果你去碰他、动他,他会觉得很痛苦。人死的时候就好比生龟脱壳,你把一只活乌龟从它的壳里头拔出来,就那么一种痛苦。所以最好是不要动他,给他念阿弥陀佛,助念至少一天一夜,这能保证他的神识安详的离开身体。他最后一念是念佛,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这都是讲整个人的这些学问,从生到死,来龙去脉,这些道理、这些事实我们应该了解。这是讲到「於是训於人曰」这一句,我们就讲到此地。

  底下总共有四句,这是帝君为我们举出四桩历史的事实来证明广积阴骘得到很大的福分。我们看第一句讲:

  【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

  这个『昔』就是往昔,在过去。什么时代?『于公』他是在西汉时期的一个人物,他姓于,叫「于公」,公就是对他的尊称,他治理监狱,也就是他是一个法官,断案的,断案非常清明,确实是存著仁爱之心,里面没有冤枉过人,因此积了很大的阴德。『大兴驷马之门』,这里有一段典故,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于公这位长者他是山东东海人士,他处理案件非常的公正,当时百姓都非常的感激他,还给他立了一个祠。其中有一条案件这是很著名的,东海有一位孝妇对她的婆婆非常孝顺,虽然这个孝妇的先生早逝,但是她对於婆婆依然是殷勤的照顾,毫没有二心,她婆婆也很疼爱她。孝妇她自己本身也没有孩子,婆婆就想到不能够老是拖累她,因为她还是年轻的,所以就劝她再嫁,不要再留在自己家,可是这个孝妇始终都不肯,不忍心离开她婆婆。这个婆婆逼於无奈就想了一条计策,自己就自杀了,想到她自杀了,媳妇也就没什么牵挂了。结果这么一死反而出了问题,死因不明。结果这个媳妇她的姑姑诬告这个媳妇,说她是谋她的家产,害她的命,自己想改嫁,婆婆不肯,结果把她婆婆给杀了,诬告她。官府於是这一看有道理,就给她判了死罪,要去问斩。结果于公当时就调查里面的原因,觉得这个有问题,跟这位太守(断案的这个官员)祈请他能够暂缓,不要那么快杀人,先把这个案件调查明白。结果这个太守没有听,他觉得这个案子已经很清楚,还断个什么?於是就把这个孝妇给斩了。结果这么一斩,当地就连续三年大旱,这个冤气很重,导致三年大旱。于公就劝谏这位太守,他说这位孝妇不应当死,现在冤死,所以天降干旱三年,所以请求太守说让我去祭祀这位孝妇,於是他就去祭祀,给她修坟,另外表彰她的美德,结果没多久就天降下大雨,三年没下过雨,这就下大雨了。可见得于公他那种仁慈之心也感动了这位孝妇的冤魂,于公替她伸冤了,也感动了上苍。这是一个例子,说明他对於办案那么细心。为什么这么细心?因为这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怎么能够草率去行事?所以后来他的儿子,叫做于定国,做了宰相,他的孙子于永侣,做了汉朝的御史,而且都封侯传世。「驷马之门」也就是他家里极其的富贵,因为儿子、孙子都当大官,所以都建一个大的门房可以四匹马并排拉著马车通过这个大门,这是讲的这么一个公案。

  底下安士先生在「发明」当中是这样说,「于公六句,乃帝君偶举四则因果,为欲广福田二语张本」。这是讲到于公治狱底下总共六句,四桩事情,四桩因果故事,这是为了广述福田。底下是讲的「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这句是全文的核心,是为了给下面的这一句来做一个铺垫,做一个证明。底下讲「济人救蚁是顺种福田,治狱埋蛇是逆种福田」,这里讲到四个故事,济人是讲「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救蚁这是讲「救蚁中状元之选」,那是讲的是顺种福田,这是做好事,利人利物的,这叫顺种福田,底下治狱埋蛇,治狱是于公治狱,埋蛇是讲孙叔敖他「埋蛇享宰相之荣」,这是逆种福田,逆种福田,这个事情看来不是好事情,像治理监狱,这是处理犯人,埋蛇这是把蛇杀了,这个本身看起来不是好事,所以叫逆,可是他种了福田,为什么?因为他们有这个纯善仁厚的心地。福田在我们的心地,不管你是顺种福田还是逆种福田,只要你发心是大公无私的,这就是有福。

  下面说到「治狱,恶事也,而反兴驷马之门,何哉?」一般讲说管理监狱,处理这些犯人,一般人说这是狠心才做的事情,这是恶事,实际上这个恶事,表面上看好像没那么好,实际上不一定,看你的存心,存心仁厚的,像于公似的,他反而能够大做阴德,兴驷马之门,他能够感得子孙的荣贵。这里问「何哉?」为什么?底下就是解释,「盖于公之官守,是治狱之官守,而于公之心地,非治狱之心地也」,他虽然做这个职务是治理监狱,管犯人的,可是他的心地不是来治理监狱,他的心地是什么?他心地是救人的,他是对犯人一种怜悯的心,不是去管他、去打压他、去折磨他、去惩罚他,不是那种心,这个心地就是积阴德的心地。我们看到海南省司法厅的张发副厅长,他治理海南监狱,他的心就是用仁厚的心,他不是想著我怎么样惩罚这些犯人,而是想著怎么样去改造他们,让他们回头是岸。他发现过去改造的方法那是填鸭式的、机械式的改造,效果不彰,於是他想到要用传统文化,用《弟子规》来改造服刑人员,从孝道入手改造他们。要改造他们先改造自己,自己先学《弟子规》。所以他领著这些监狱的警官们学习传统文化,到了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来学习,回去海南之后自己落实。那些服刑人员看到警官们都变样了,所以他们也生起敬佩之心,警官的话他们能听。又聘请了庐江文化教育中心的老师们到监狱里面给服刑人员们上课,让大家听了都感动得痛哭流涕。还做很多的活动,譬如说跟父母、家人的聚会,亲情教育会,让犯人短期的回家探视父母。这些犯人学了这些传统文化,知道自己大不孝,自己错了,愿意改正,整个心态、整个人生观改过来了。所以当他们这些犯人出狱以后,张厅长基本能保证他们不会再犯这些同样的罪,他们浪子回头。你看这样的治理监狱的心地,这里讲不是治狱之心地,他是救人的心地,这就是阴德。

  下面又说到,「人命关天,狱词最重,略失检点,悔之无及」。真正有仁慈之心,要想到人命关天,非同小可,所以审案断案的时候要写这个狱词(供词)就很小心,不可以有妄加罪名的这些语句,稍稍失去了检点,不注意,那就是导致断送人命,后悔都来不及。所以底下讲「吾辈不幸而职司其事,便当刻刻小心,临深履薄,恍若天地鬼神,瞋目而视我,罪人之父母妻子,呼号而望我」,有这样的一分心地来判案,来写狱词,自然过失就会少。自己既然担当了这分职务,就要刻刻小心,非常小心谨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好像天地鬼神都怒目看著我,如果我稍有不慎,那就会引起天地鬼神的惩罚。又好像罪人的父母妻子她在哀号,望著我,求我宽恕罪人。因为一个人犯罪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一家人都受到连累,特别是犯了死罪的,假如他死了,那他的父母怎么办,谁去养?他的妻儿怎么办,谁去照顾?想到此地就不可以草率,草率了那真叫草菅人命。

  底下说「不可立意深文,不可误听左右,不可逼打成招,不可潦草塞责,不可恃聪明而凭臆断,不可徇嘱托而用严刑,不可逢迎上官之意,不可但据下吏之文,不可因他端而迁怒,不可乘酒醉而作威」。这里说了好多个方面不可,不可做的事情不能做。不能够立意深文,就是不能够故意的用一些法律条文挖空心思来加重他的罪名,也不能够听信左右的谗言,他们的这些想法、他们的建议不一定是正确的,不一定是大公无私的,也不能够用严刑逼打成招,也不能够潦潦草草马虎了事,不能够凭著自己的主观臆断,要调查客观事实,也不能够用严刑拷打,屈打成招,对於别人的一些嘱托,譬如说这里有人想贿赂你,跟你打招呼,希望你替他办事,不可以,不能够阿谀奉承,逢迎上官的意旨,要按照客观的事实来办案,更不能够只是用下级官吏的这些报告,不去审核,不去落实调查,也不可以因为别的事情而迁怒到罪人,譬如说自己家里发生问题不高兴了,来断案的时候迁怒於人,这都不对,或者是喝醉了酒,乘著酒兴来大耍威风。或者是底下讲的,「苟非罪当情真,不可动加鞭打」,对於这些案件,如果不是确证有罪的不能用刑罚,不可以逼打成招。「苟非人命大盗,不可轻系囹圄」,囹圄就是牢狱,不是很大的这些案件,关系到人命的,不是大盗,不可以轻易把人关到牢狱里,因为关到牢狱,第一个,这牢狱里面可能是有这些狱卒的拳打脚踢,或者是这个牢狱生活他未必受得了,往往会出现把人的健康、生命导致危害,如果他是冤枉的,那就很遗憾。

  所以底下又说,「严反坐之条,以惩诬告」,我们断案,即使是重罪,都尽量往轻的来断,用严刑的尽量减低,用轻的刑,更何况是诬告?如果有人蓄意诬告,那就更不可以按照这个诬告去给无辜的人定罪用刑。这个反坐就是什么?对诬告的人进行惩罚。一般来说这个反坐,譬如说诬告的人诬告某人他犯了偷盗罪,按照这个罪名他应该判刑坐牢三年,结果这是诬告,就应该把这个诬告的人判刑判三年,让他自己承受这样的惩罚,这叫反坐,就是惩罚诬告,杜绝这类事情发生。「杜株连之累,以安善良」,定罪不可以株连无辜,杜绝这种株连的现象。没有罪的人,哪怕跟他是亲属、朋友,也不可以受到连累。这是安善良人,让他得到保护。「人犯随到随审,不使今日守候而复来朝」,如果有人犯押来了要审判,马上就得给他审判,处理这个案件,不要拖延时日,今天办的案不要拖到来日,第二天早上都不可以。为什么?因为假如这个人犯是无辜的,给他拖延一天,他要无辜受苦多一天,他的家人就会操心焦虑多一日,假如你想想我自己如果是他,我多么想法官早日断案,让我真相大白,我就好无罪释放。即使是对有罪的人,早日判案,也让受害者早日他的心能够平下来,这就是一种仁心,一种恕道,推己及人,想到别人如同自己一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下面说「讼师随访随拏,勿令构斗两家而复渔利」,这里讲的讼师,这是讲出现案件了,有人起诉了,要马上进行调查来办案,不能够使争讼的两家争斗起来,而自己坐收渔利。有这种坐收渔利的心,譬如说你希望两家都来贿赂我,你给他们断案有这样的一种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有这种心是最损阴德的。

  下面一句说「发其议和,所以释其罪;假以颜色,所以尽其词」。这是讲启发人的这种道义,让他们尽量的能够通过商议和好,化解冲突,开释他们的罪过,这是尽量的避免用诉讼对簿公堂的方式来解决冲突,尽量用和解。假以颜色,这就是说在公堂之上审案子有时候是需要显露一下厉害的颜色,通过质问而使做罪的人他能够招供实情,这也是一片的苦心。下面说「清廉,美名也,当济之以宽厚;静镇,大度也,当辅之以精勤」。清廉这是为官的美德,往往清廉的人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由於对自己要求严格,如果没注意他会出现一种副作用,那就是对别人要求也是很苛刻。实际上圣人教导我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但对别人尽量的宽容。所以有清廉的美德,你是有这个美名,要以宽厚仁爱的这些做法来做为辅助,千万不可以为了追求所谓清廉的美名,而加重对犯人的责罚,如果是以此来显示自己清廉,那么这就是错。静镇,静是冷静,镇是镇定,断案是要冷静沉著,这是显得有所谓的大将风度,大度,不要急急躁躁。不仅断案,凡是做事情,都需要有这种冷静沉著的风度,这个要辅之以精勤。冷静沉著,千万不可以是拖拖拉拉,拖泥带水,案子尽量的早结束,早有一个圆满,而不可以把拖拉做为镇定这样的一种做法。所以精勤就是要勤恳的工作,精进的去工作,把这个事情做圆满。

  下面讲「效蒲鞭之德政,则竹板务取其轻,而毛节必削」,这是讲到要仿效蒲鞭德政的宽容精神,蒲鞭就是用蒲草做的鞭子,它是用来比喻刑罚宽仁,用的刑罚尽量的把重改为轻。譬如说这个竹板,这是用竹板来做为刑具,要用轻的,鞭子上面的这些毛节最好是把它削平,也就是说尽量的让这个刑罚减轻给罪人带来的痛苦,这是出於仁爱。「睹牢狱之堪怜,则禁子务惩其恶,而饮食宜时」,这个睹就是看到,看到坐牢的很可怜,虽然对关押的这些犯人要治他的罪,但是也要保证他们的饮食,他们的生活必需品也要提供,不可以虐待这些囚犯。「宁於必死之中求其生,勿於可生之处任其死」,宁愿将这个已经判了死罪的这些囚犯,从他那里再尽量的给他开拓出生路,看看还有没有办法救他,让他有悔改的机会。所以重刑尽量的往轻处判,而不能反过来,於可生之处任其死,他本来不应该判的死罪,但是重判,而我们也不能够认真的审查,任由他死亡,这也是很损阴德的。

  下面说「其老於我者,常作伯叔想;等於我者,常作兄弟想;幼於我者,常作子侄想」。这是以亲爱这种心对待囚犯,年纪老的,是我的长辈这样的人,我要把他当作叔伯,跟父亲同一辈分,用孝敬心对他们,不可以看他们是阶下囚就对他们虐待、轻视,这个不人道,把自己的天良给减损了,何必要这么做?他沦为阶下囚也是因为一时糊涂造了这些罪业,他本性也是本善的,跟我们本来一样的,谁没有糊涂一时的时候?他糊涂一时犯了这个罪,我们更应该怜悯他,更应该多多的关爱他,不能够把他推到对立面,跟他生起敌对的心,而去虐待他们,要以伯叔长辈来对他们。跟我们年龄相彷的,要把他们当作兄弟一样,比我们幼小的,是我们晚辈的人,要把他们当作自己子侄一样。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待所有的老年人就好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这是一种孝心,这是仁爱,对待所有的晚辈像对待自己子女一样,这是要自己去修积阴德。下面说「上思何以资祖考,下念何以荫儿孙」。人能常常这样想,他必定是天天积阴德,他能够常思念自己能不能够报祖先之恩,能不能够积功累德,留下阴德福荫儿孙。在治理监狱办案的执法人员来讲,也是最能够积累阴德的行业,所谓公门里面好修行,在官场当中你存著一颗仁爱的心,公正廉明的心,你就能够积大功累大德,还用在外面去找什么机会布施修福吗?当下你就能做到。所以有智慧的人,懂道理的人,自然能够多替儿孙后世想。

  下面说「虽藉此以度世可也,岂特兴驷马之门乎」,真有仁爱的心来对世人,他就可以救济度化一切的百姓,何止说他能够兴驷马之门?于公他兴驷马之门使到儿孙显贵,显贵的原因是因为于公他积累了很多阴德。实际上他的这种阴德已经不止令自己儿孙显贵,他可以做为世间人学习的一个典范,可以让世间人都能够效法,都能够回头。安士先生在后面注解当中为我们列了八个表,慎刑图,就是对执法人员来讲要慎用刑罚,这是存养自己的仁心、积累自己的阴德要很注意的。我们简单的把这个表看一遍,它第一个是讲「五不该打」,这五类人不应该打,第一个「年老不该打」,第二个「年幼不该打」,这是讲抓来的囚犯,对他上刑,你看他年纪很大,不能够去用刑,或者年纪很小的,儿童、少年也不能用刑。或者「人既打过不该打」,已经上过刑的,还没有恢复的,不能再用。「有病」或者是「废疾」,就是残废的,不能打,就是老弱病残,这就不能用刑,他本来就已经身体有很多的折磨,怎么还能够再给他雪上加霜?

  第二个是「四勿就打」,这就是有四种人不能够马上就打,这四种人,第一是「人急」,这个人急匆匆的,他心很多焦虑。或者「人忿」,他在很愤怒的点上,这时候你打他,可能会一下气急败坏,怒火攻心,说不定人都会一命呜呼。「人醉」的时候不能打。「远来」不能打,这是很远的地方刚刚流放来的,他身体很劳累,元气没有恢复,一打可能就坏事。你看这都是从这些细节上面去为人著想,慎用刑罚这就是仁恕之心。下面第三个说「五且缓打」,有五类要暂缓,不能够马上用刑,第一个是,这是对我自己来讲,就是执法的人,判案的人,怒的时候,他正在气头上,不能用刑,一用刑,往往在气头上不加以节制,也会过分。醉的时候不能打,自己醉了,思惟不清晰,可能会判错案,让人受冤枉。「吾不能处分」,就是不属於我职权范围内用刑的,这就不能打。另外有疑惑的,对这桩案子总觉得有一点蹊跷,哪里好像不太对劲,还不能够落得水落石出,那就不能够轻易用刑,以免冤枉好人。另外我病的时候不能打,自己有病了,身体虚弱,如果是打人、责罚人,引起这种怨气,那对自己也是不好,我们说磁场会有负面的影响。

  下面第四个方面,说「四莫轻打」,有四种人不能轻易的打,一个是「生员」,这是学生,包括是读书人,读书人他自己做了错事他很羞愧,读书明理的人羞耻心特别强,他已经自己很自责了,这时候如果再给他用刑,可能他会一时想不通,说不定会轻生。「出家人」是为人师表,出家人是老师,古时候真正出家人是人天师范,我们尊重佛法,尊重圣贤教育,所以出家人统指圣贤教育的老师,即使是他犯了罪,我们也不能够轻易打他,一来这是尊师重道,就是我们讲的「不看僧面看佛面」,第二个方面,他们也是像读书人一样,他们也是有很深的羞耻心,所以对於这种人就不要轻易的用刑。另外「上司人」,就是我们的上司,职位比我们高的,他们也是有他们的面子、尊严,被自己的下级来责罚,他会或者成为恼羞成怒,怨恨心很重,跟你是结下不解之怨,另外一方面,他也会觉得声名扫地,可能也会出现轻生的念头。「妇人」也是,妇女身体、精神都比较脆弱,相对男子而言,就不要轻易上刑。你看这都是想到不同的人不同的考虑,仁慈。

  下面说「三莫又打」,就是三种人已经上过刑了,就不能够再用刑,「已拶,已夹,要枷」,拶就是夹腿,或者是夹手指,上了枷锁的,他们已经受过刑罚了,再打怕他受不了。第六个方面是「三怜不打」,这三种可怜他们这样的情况,就不要打了,不要用刑了。第一个是「严寒酷暑」,在寒冬如果是上刑了,出现伤口会很痛,酷暑里面伤口容易发炎。另外「令节佳辰」,这是佳节的时候,大家都庆贺的时候,这时候不要用刑,包括这一年节气的正日子。像《太上感应篇》上讲的,不能够八节行刑,这八节就是春夏秋冬每个季节两天,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节当中不要用刑,这是天神下来人间监查善恶的时候,天心仁爱,这个日子不宜用刑。「人方伤心」的时候,就是正在伤心,这样的人不要再给他用刑。「四禁打」,这是四种状况禁止上刑,禁止打的。第一个是「重杖」,不能够用太重的这些刑具。另外一个「佐贰非刑」,这就是做为副职的官员就禁止动刑。「捕役在家」,就是如果是去家里抓人,不要在家里打。另外「伤命处」,这个不要打。第八个方面「三应打不打」,这就是讲到这三种情况,譬如说尊长的被卑幼的打,这时候不应该打。第二百姓被官差打的时候,这个不应该打。第三是这些工商业的这些为了私用之物,应打也不要打。这是讲到不同的事,从这些事当中我们要体会那种仁慈的心。

  底下安士先生给我们讲了几个历史的故事做为佐证,第一个故事是讲到处理罪案宽容公正的故事。这讲到唐朝贞观元年,这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刚刚建国的时候,贞观元年,贞观是他的年号,在山东青州这个地方发生了谋反事件,结果抓了很多人,皇上就下令薛仁师去复查,看看这个案子。薛仁师到了以后,就打开所有的枷锁,给这些囚犯供给饮食,送水洗澡,后来只是查办了为首的几个人,其他人统统都放了。当时有一位刑部郎中叫做孙伏伽的,就怀疑他是不是平反的人太多了。结果仁师就跟他解释说,大凡处理这些罪案都应该以仁爱宽恕为本,怎么能够为自己怕被上面责罚而去冤枉那些无辜的人,我宁愿以身殉职也在所不惜。结果后来皇帝派人查问,才知道果然这些被平反的人确实是无辜的。安士先生他这里引用一个古人的著述上说,他说从来重罪轻罚的过失都轻於轻罪重罚的过失。所以判案,宁愿把重的案子判轻了,也不要把轻的案子办重了,这都是仁爱。唐太宗他是位英明的皇帝,他以仁恕之道来治理百姓,不重刑罚而重伦理道德的教育,让百姓自己自我约束。所以根据历史记载,在贞观四年的时候,那一年全年的死刑犯只有二十九人,而且当时刚刚在隋末唐初这段混乱的时期过后,国家也很贫困,百废待兴,当时年成也不好,但是社会都是非常的安定,这都是因为皇帝他能够减轻刑罚,重视教育的结果。

  下面我们再来看安士先生的一个故事,讲的是明朝有一位官员叫盛吉,他判案都非常的认真,很公正廉明,每到冬天要判决囚犯的时候,他在家里看这些名册,太太举著蜡烛在旁边,他们俩都相对流泪,为什么?怜悯这些罪犯。太太对他说,你判案一定要公正宽恕,千万不要滥用刑罚,滥判人罪,以免祸延子孙。盛吉这位官员确实是以仁恕之心来断案,后来感得他家院子树上忽然有白雀来做巢,这是很吉祥的,之后他们家生了三个儿子,都得到显贵。所以真是善有善报,积阴德就福荫子孙。我们再来看有一位元朝的王克敬这位官员,他曾经做过两浙的盐运使,有一次在温州押来一批囚犯,这些囚犯大概是私运盐,这是犯法的,结果发现这批囚犯当中有一位妇女,王克敬看了之后非常生气,说怎么可以抓拿妇女走上千里的路押送过来,况且还混在这么多囚犯当中,从今以后再不可以逮捕妇女,王克敬这样一种命令这是救了多少的妇女。评论当中说到,真正我们执法人员,既要有公正,更要有仁恕,不仅对妇女,对老弱病残、对僧尼道士、对有体面的人,我们也不能够轻易的逮捕。

  最后还有一个故事是讲到执法过於严厉,导致断子绝孙的果报。这是讲到明朝末年在江苏高邮这个地方有一位官员姓徐,徐某,他为人是清高耿直,执法很严厉,但是过於苛刻,他对下属要求非常的严格,凡是有差役办案,要是违限一天,过期一天,就要鞭打五板。刚好有一个差役他拖延了六天,结果就被责打了三十大板,这个差役苦苦求饶,也没有得到应许,最后他竟然就死在杖下。结果这个差役的儿子很小,知道自己父亲被打死了,受了惊也死了,他的太太看见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儿子都死了,也绝望了,最后也上吊自杀,这一连三口都死掉了。后来这位徐某退休回家,他有一个儿子,他很钟爱,可是突然有一天生了病,对他父亲说:「爸爸有人追我」,他看到有人追他,然后过了一会他孩子就变了一个声音,变成那个他打死的差役的声音说到:「有什么大罪,杀了我一家三口」,这个话说完之后他的孩子也就死了,徐家也就绝后了。所以自古以来清廉的官员往往都不能保全他的家业,只是因为在执法当中可能过於严厉,太多的苛刻而少了仁爱,结果导致自己有这个果报,这都是我们引以为戒的。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这一条就学习到这里。不妥之处请各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