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时系念十偈学习心得—第二次宣讲 钟茂森博士主讲 (共一集) 2008/5/8 华严讲堂 档名:52-267-0001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各位菩萨,大家好!请坐。今天末学跟大家一起学习《中峰三时系念》的精要十偈。这个分享的因缘是末学在最近应一些同修的启请,把《三时系念法事全集》复讲了一遍,复讲以后,末学对於《三时系念》确实体会比以前更深了,学习的心得就将十偈提取出来,末学觉得十首偈子可以说是《中峰三时系念法事》的精要。适逢我们此地庐江实际禅寺正在举行护国息灾三时系念法会,准备做四十九天的三时系念,这是我们师父上人大力的倡导之下落实的,每天有很多的同修都在此地打三时系念,也做得非常的欢喜。当然,这堂法事主要目的是超度亡灵,也同时是自己求念佛三昧。如果是对於系念的义理不甚了解,超度的效果就会大大的打折扣,因此有必要解行并重。在这个《三时系念法事》当中,我们再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把《三时系念》中的精华,十首偈子提取出来,跟大家一起学习。希望我们在明了净土奥趣之后再做这三时系念能够做到随文入观,这样子真的有无量功德。
十偈的学习心得,末学在上个月讲完《三时系念法事全集》以后做过一个报告,那次是完全按照师父的讲记做为末学讲解的底稿,讲完以后末学就试图做了一个尝试,把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写了下来,就做了一篇《精要十偈浅析》呈给师父上人审阅,请求师父上人来指教。师父看完以后,增加了几个字,基本都没有改动,说:「很好,可以跟大家来做分享。」所以承师父的慈命,今天在这里斗胆把自己的心得提出来向各位大德来请教、来汇报。这个浅析真的是非常的粗浅,因为自己智慧没开,念佛也是功夫非常浅,只是把这个做为自己的一段修学之后的体会,向在座的和网上的各位老师、各位大德来报告。
我们首先来看名题,「中峰三时系念之精要十偈浅析」,中峰是人名,就是中峰国师,他是宋朝末年元朝初年的人,生於宋末,他的法名是上明下本,光明的明,本末的本,中峰是他的别号,当时他也是元朝的国师,皇帝封他做国师。我们从他的传记上可以看到他不是个普通人,当他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他母亲生他以前做了个梦,梦到一位老人提著个灯笼到他家里来,第二天就出生了,可见得中峰禅师也是一个再来人。他出生以后跟别的小孩不同,很喜欢做法事这些仪式,别的小孩都玩泥沙玩别的东西,他就很喜欢自己在那里唱梵呗。刚学会说话他就会唱这些梵呗,而且威仪非常好,我们就知道这个人前世一定是个高僧,带著前生的习气来的,我们一般说他是个再来人。至於他是哪一位佛菩萨再来,传记上没有去写清楚,但是我们可以想到他决定不是普通人。
禅师在十五岁的时候就萌发了出家的念头,而且精进的学佛,每天持诵《法华经》、《圆觉经》和《金刚经》,而且日夜都不休息。晚上疲倦的时候甚至用脑袋撞柱子,保持自己的清醒,用这种方法逼著自己用功。看到他这样子的一种行持,我们非常的佩服、景仰,有他这样子的精进用功,成就一定是相当快速的。他有一天读《金刚经》读到「荷担如来」这个地方,就突然开解了,恍然大悟,但这个悟还不是大彻大悟,但是从那个时候起,他只要读任何经典,他都能够很快的通达,智慧生起来了。到了二十五岁,他的出家因缘就成熟了,在高峰妙禅师座下出家。高峰禅师也是当时的国师,非常有德行的,也是一位明心见性的大德。中峰禅师在出家以后,第三年的时候,有一次,因为他们是住在天目山,天目山有很多的瀑布、泉水,他看到那泉水就有觉悟了,这个时候他已经到了大彻大悟的边缘。
当时正好民间有一个传言,那是一些谣传,说官府要选童男童女。中峰禅师他就拿这件事情去请问自己的老师高峰禅师,就请教高峰说,如果有人来问和尚您要来讨童男童女,怎么办?结果高峰禅师就给他回答说:「我但度竹篦子与他」。竹篦子就是古来用来梳头用的,比梳子更细更密,竹子做的。当高峰禅师就说了一句,如果有人来向我讨童男童女,我就送一把竹篦子给他。这句话一般人听起来好像答非所问,好像有点摸不著头脑,但是就在中峰禅师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言下大悟,大彻大悟,所谓彻法底源,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高峰禅师,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能够抓住这样一个机会点化他,一下子把中峰禅师的穴道给打通了,破了无明,把自性给点开了。
自此以后高峰禅师就等於是把他的衣钵传给了中峰禅师,中峰禅师代替他的老师来教学,凡是有人来请教高峰禅师的时候,高峰禅师都让中峰禅师去回答。因为这样子,中峰禅师的名望也就愈来愈高,向他讨教的人也愈来愈多,包括官府的达官贵人,甚至包括皇帝。当时是元朝仁宗皇帝,这是第四位皇帝,多次的想礼请中峰和尚出来,也有当时的宰相想礼请中峰禅师做杭州灵隐寺的住持,但是中峰禅师都藉故推托掉了,可见得中峰禅师真的是淡泊名利,远离名闻利养。他一生不做住持,正像我们师父上人一样,一生不管事、不管人、不管财,行持非常清净,这都是给我们后学做出最好的榜样。中峰禅师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天目山,他是六十一岁往生的,是念佛坐著走的。他为我们后人留下这一部《系念法事全集》,这是一部专修净土的法事,专门超度亡灵往生净土的,可谓是冥阳两利,对於我们修学的人来讲,这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净土教材。
名题里面的「三时系念」我们也简单的报告一下,三时就是法事里面有第一时、第二时、第三时。这个时,中国古代一时相当於我们现在的两小时,三时大概是六个小时,所以这部法事要做下来差不多是六个小时的时间。这里我们此地做三时系念法事的同修现在也对这个仪轨很熟悉了。当然这个三时,它还有引申的意思,这是印度讲昼三时、夜三时,这个时又比中国古代的时大,印度古时代的一时相当於四个小时,所以昼三时、夜三时,合起来正好是二十四个小时。换句话说,昼夜六时都要系念佛号,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这个系念就是心里面真有阿弥陀佛,念念不舍。这个「念」,中国古代的文字,这个念是会意字,你看上面是个今,下面是个心,就是现在的心是佛,那叫念佛。这个系念就是念念都不舍,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什么样的环境当中,心里面的这句佛号都不间断。如果偶然打了一个妄想,起了一个念头,就要立即觉察,把这个念头换成阿弥陀佛。觉悟要快,换得要快,古人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因为起心动念这是我们无始劫来的习气。
我们为什么变成凡夫?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我们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无明,这个习气是最难破的,我们用什么方法破?用念佛的方法,念头一旦起来,立即用阿弥陀佛把它压下去。只要让佛号相续,不可以让念头在那里相续,念头相续就是打妄想,那就是迷。如果能够真正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时能够这样系念阿弥陀佛,这个系字就像根绳子绑住一样,把自己的心跟阿弥陀佛绑在一起,真正做到这一点,决定能往生。所以系念是心里头真有,口里头未必要念出来,但是心里面不能断。对於这个世间任何的境缘都要放得下,放不下就必定会起念头,系念就被破坏了。所以这一部三时系念的法事,法是方法,事是求生净土之事,这部法事就是教导我们念佛的。中峰国师为我们编订的这个法本叫全集,全就是很完整的,集就是会集本,就是这一部法本是一部会集本。会集了什么?你看,法事里面有诵经,《弥陀经》,每一时都有,《弥陀经》后面就会有往生咒,然后有开示,有赞佛、有念佛、有忏悔、有发愿、有回向,到最后还有三皈依,所以这部法事可以说是一个很圆满的修法。这是中峰国师给我们做的会集本,证明会集本是应该这么做的,能够帮助我们很容易的契入净土的修学。
这部法事全集师父上人在二00三年有讲过一遍,总共讲了一百一十四个小时。末学在今年的复讲有讲了四十个小时。我们今天就利用这两个小时把《三时系念》精华的十首偈子提出来给大家做一个汇报,网上也有讲义可以下载。我们一起来看这个讲义,这个《三时系念》可以说是体现了解行并重这种行门,它里面有开示,开示是解门,又以念佛为主,所以念佛是行门。解门帮助我们建立信愿,蕅益大师说得好,他在《弥陀经要解》里面为我们说明,往生净土的关键,能不能往生在信愿之有无,看你是不是真信切愿求生净土。我们要得到真正的信愿要明白道理,所以解门很重要。行门就是念佛。所以这部法事是以念佛为主,而插入了很多的开示,启发我们的信愿。
开示当中,这十首偈子可以说是义理圆融玄妙,我们师父上人也肯定它是整部法事开示的精华,可谓是提纲挈领,就是你能够把这十首偈子弄通了,整部法事的开示都弄通了,可以说是和盘托出系念的宗趣,宗就是修行的方法,趣就是修行的归向,你要往哪里去?系念宗趣就是净宗的宗趣。蕅益大师为我们说明,这是他在注解《弥陀经要解》里头告诉我们,《阿弥陀经》的宗就是信愿持名,这也是这部《系念法事》的宗,趣就是归向极乐世界,因此它也是圆满的展示净宗的奥义。我们现在把它摘录出来,末学为这十首偈子加了个科题,就以类似科判的形式帮助我们去解析,更加明了这里面的义趣,也加了简短的解释、分析,也是跟大家来请教。
我们先看这十首偈子的第一首,第一首可以说是「总明系念宗趣」。这是在第一时之前,一开头就有这首偈子,这首偈子就为我们提纲挈领,开门见山说明了这部系念法事的宗趣,是什么?总明系念法事之宗趣乃信愿念佛,求生净土,返妄归真,不退成佛,这是告诉我们宗趣。宗就是信愿念佛,趣是求生净土,返妄归真,不退成佛。我们要知道,凡夫之所以成为凡夫,就是因为迷,迷了之后就会有妄想,无明妄动。现在我们用念佛的方法来把我们的妄心息灭,让真心现前,返妄归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圆证三不退,三不退就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种地位是什么地位?是圆教里面的七地以上的菩萨,经上讲是阿鞞跋致菩萨,《无量寿经》说的阿惟越致菩萨,这是真正三不退的菩萨,圆证三不退。圆教的初住菩萨他就能够三不退,但是不圆,圆证三不退要七地以上。你想想你一往生净土就能够得到,这是蒙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往生到净土你决定一生成佛。我们先把第一首偈子念一念:
【觉海虚空起。娑婆业浪流。若人登彼岸。极乐有归舟。】
我们也简单的解释一下这首偈子。『觉海』,这是讲的自性,《楞严经》上把自性比作大海,所谓是性海,这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但是这个时候如果是起了无明,无明就是个动向,心动了,如果是觉海当中,没有动的,自性本无动摇,可是心一动,立即虚空法界就现前,虚空起了,宇宙就随之现前了。所以我们要知道,宇宙是怎样来的?宇宙是迷了以后出现的,如果是觉悟了,觉悟了就没有了。像永嘉大师《证道歌》里面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迷了之后才看到有这些六道轮回,有这些虚空法界,觉悟了,一念不生,这些虚空法界都没有了。迷了以后的现象会是什么?就会造业,由我们起了妄想,妄想加重变成分别,分别又更加重变成执著,妄想分别执著起来了,於是就现出六道轮回。
『娑婆业浪流』,这个娑婆世界三界六道完全是我们妄想分别执著所变现出来的。如果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娑婆世界也没有了,空空无大千。所以我们知道,眼前的这些境界统统是虚幻的,都是因为我们迷了以后看到的幻象。就像我们看万花筒,万花筒的原理实际上很简单,这里面有三片玻璃,中间放点碎花,你看的时候不动,不动的相我们比作一真法界,那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可是我们一动,把万花筒一旋转,里面的相就跟著动,真的是让你眼花撩乱。可是这么一动,你要知道,所现出的相都是虚幻,如果迷在这个相上,起了分别执著,甚至起贪瞋痴慢,那么造这个业就必定有果报,所以六道轮回就来了。六道轮回怎么来的?惑业苦,起惑造业,造业受报,统统都是迷了以后产生的虚幻境界,这是讲的宇宙人生真相。
我们现在听到佛跟我们这么讲,明白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要去分别执著、不要去起心动念,可是我们凡夫很难做到。你自己试试看,让你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你做一刻钟都做不下来,为什么?这叫习气太重。佛怜悯我们这些凡夫,想要觉悟,但是习气业障又很深重,特别为我们开示净土法门,净土法门叫二力法门,不仅是自己这方面的修行,自己修行就是信愿持名,也是仰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威神加持,让我们能够蒙佛力加持,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以后,妄想分别执著自自然然就不起来,就很容易断掉,就很容易觉悟,回归觉海,就是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是成佛。
所以底下讲的,『若人登彼岸,极乐有归舟』,「彼岸」就是大涅盘,成佛的彼岸。我们真正有这个愿心,这一生遇到了佛法,明白了,不想再搞轮回,觉悟了,想要成佛,能不能做到?可以。「极乐有归舟」,归舟就是说一种运输工具,就是比喻方法,用什么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这一生成佛?就是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大集经》佛告诉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靠净土得度。我们现在是处於末法时代,距离佛灭度已经是二千五百年,这是外国人的算法,中国人算法是三千年,都是末法时代,末法时代真正帮助我们得度的就是靠净土法门。所以这一首偈子就给我们和盘托出系念的宗趣,这是一个总说。下面九首偈子是给我们别说,就是分别详细的来介绍系念的宗趣。
我们来看,这可以算是一个大段。「甲二是别明系念宗趣」,有九首偈子。末学的浅析的文里头是这么说的,「别明系念法事之宗趣,乃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中所云信愿行三资粮」,就是信愿持名,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三时中,每一时《弥陀经》、往生咒后,皆有一段短开示」,对於三时系念仪轨比较熟悉的同修就很了解,《阿弥陀经》和往生咒以后就会有一段比较短的开示。「开示皆以一偈开端」,首先拈出一首偈子,然后再开示,「再接赞佛偈,念佛、赞颂」,这些都是系念的主要部分。「然后又有一段长开示,此长开示,以一偈开头,以一偈结束,故每时有三首偈」。末学把三时各三首的偈子判作「信愿行为主」,这是采取蕅益大师提出的信愿持名的净宗的修行方法做为这三时的纲领。
「第一时以劝信为主,兼劝愿行」,就是第一时是劝我们深信净土宗所讲的理事因果等等,当然里头也有劝愿、劝行。「第二时以劝愿为主,兼劝信行。第三时以劝行为主,兼劝信愿」,这是三时里面可以分别用信愿行做纲领,所谓由信起愿,以愿导行,所以信愿行它是虽有次第又是圆融。能够真正深信净土法门,深信极乐世界,深信阿弥陀佛接引我们往生,也深信我们自己有往生之分,这样子愿力才能够坚定。所以信帮助我们开启愿的,有愿就能有行,所以愿是行的导引。「中峰禅师开示云,信行愿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所以中峰禅师他这里给我们在开示当中讲到,信愿行三资粮像一个鼎的三个脚。古时候的鼎都是三脚的,叫三足鼎立,不能够缺一个,缺了一个脚这个鼎就倒了。这是比喻信愿行三个都不能缺少,不能只有信、愿,而没有行。那你想想,一个人说,我真信净土,我真愿意往生,但就是不念佛,这种人怎么可能往生?换句话说,他不肯念佛,说明他的信愿都不真,所以信愿行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每时虽各有侧重,实则三者俱全,主伴圆融」,每一时的系念法事里面,虽然我们可以判做分别以信愿行为纲,但是这个信愿行在每一时里面其实都是俱存的,不是单独存在,它是圆融在一起的,所谓主伴圆融,只是每一时以一纲为主,其他两个是伴,所以叫主伴圆融。
下文又说到,「第一时三偈劝信」,这是讲到第一时以劝信为主。「合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玄义中六信」,我们可借助蕅益大师《要解》里面讲的六信来解释。这六信分做三对,事理、因果、自他,所谓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自、信他,我们底下会详细的做一个介绍。「第二时三偈劝愿」,我们仔细去看,「亦可合事理、因果、自他这三对。第三时,三偈劝行,亦可合事理、因果、自他三对」,这正好是三首偈子用三对来劝起来,这个我们仔细看就能够明了。「信愿行三资粮皆以实相正理为依」,这个信愿行就是往生三个条件,叫三资粮,比喻我们要出远门了,得带上一些钱财,带上一些粮食,这是表示我们要上路必备的条件。信愿行都要以正理做为基础,正理皆以实相做为正理,如果一个信不是在实相正理基础上的信,我们叫做迷信。至少我们要做到正信,就是要跟理要相通。正信基础上我们还要做到真信,真信是你真干了,那个信才是真信。愿也是,我们也要看我们的愿是不是符合正理,如果与理不合的,那个愿就偏了,这跟阿弥陀佛的愿不相应。我们要明白净土宗的这些理,所以发的愿才能够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
中峰禅师也是这么告诉我们,「所谓愿者,要与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愿愿相应」。那我们都不了解这四十八大愿是什么,该怎么个发愿法,这个愿当然发的就不正。行就是念佛,念佛也要懂得念佛的道理、念佛的方法。所以中峰禅师底下的这九首偈子就给我们详细的开解信愿行这三个条件的理。明了道理以后我们才真会契入,才能做到真信真愿真行。这三时,先劝信为主,再劝愿为主,再劝行为主,这是有次第。这个道理我们能够理解,因为信是最基础的,如果信都不信了,怎么可能发愿?所以第一时以劝信为主,信了以后,第二时就深入了,要发愿,以劝愿为主,到第三时又更深入了,以劝行为主,有真信切愿了,那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了。我们来看一看,首先第一时,第一时劝信。我们先看第一时里面的第一首偈,「第一偈,劝信事信理」,我们把这首偈念一念。
【世界何缘称极乐,只因众苦不能侵。道人若要寻归路,但向尘中了自心。】
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告诉我们事,『世界何缘称极乐』,极乐世界为什么称为极乐世界?『只因众苦不能侵』,也就是《阿弥陀经》里面告诉我们的,「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你看这句话就解释了这前面两句。末学的文里面这样说的,「信事上真有西方净土,真有阿弥陀佛摄取众生,其土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是讲信事,事上真有,决定不是假的。西方极乐世界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距离十万亿佛国土,净土里面真有阿弥陀佛在教化众生。事上虽然真有,但是我们明了事后面必定有个理,所以也要信理,真正理上相信,事信的才真实。
我们下文又说,「亦信此极乐世界唯心所现」,极乐世界在事上真有,可是它也是唯心所现的,宇宙万物都是我们这颗心所变现的,既然是唯心所现,不离我们这一颗心。「十万亿程,东西不隔」,都在心内,心内哪有说相隔十万亿这样的真实距离?就像我们晚上作梦一样,倒在床上睡觉做了个梦,譬如我们现在在中国庐江实际禅寺,晚上在这里睡觉,梦到去了美国,美国离这里一万多公里,这么长距离,试问一下,你是不是真的到了美国?没有,你是在梦中。梦中的美国跟梦中的中国虽然是隔了一万公里,但是是东西不隔,都在你那个作梦的心里头,你人也躺在床上,真的没动,哪里有什么隔?没隔。
所以我们从这个例子可以体会到,极乐世界跟我们娑婆世界在事上是真有,相距十万亿佛国土,那都是好像在梦境当中,唯心所现的境界。所以它那个距离也是佛跟我们讲的,所谓是方便说,真实说是什么?真实说是没有距离。因此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眼前。所以底下文中说,「二六时内,凡圣同途」,二六时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眼前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因为我们迷了,见不到极乐世界的境界,实际上极乐世界真的就在眼前,被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给扭曲了,所谓唯识所变,它本来唯心所现,是一真法界,唯识所变,就变成现在我们看到的六道轮回,我们就称为凡夫,佛?佛看到的还是眼前的一真法界,他们叫圣人。可是凡圣同途,同在这极乐世界当中,只是佛得到极乐世界的受用,但凡夫因为他起了妄想分别执著,把这样的一个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变成了六道轮回的苦难,只是因为迷悟不同。
因此下文说,「究竟不居心外,分明只在目前,心净则国土净」,极乐世界也好,娑婆世界也好,十方一切世界,都在我们内心当中,这个心是我们一颗真心,就是蕅益大师《要解》当中说的,一念介尔之心都是唯心所现,真正觉悟的人分明看到就在眼前,这个境界是唯心所现,所以心净则国土净,心不净的,有妄想分别执著,那个国土原本清净的面目被自己给扭曲了。虽然是被自己扭曲了,它只能够障碍自己,它不能障碍别人,诸佛菩萨看到的还是清净的极乐世界。所以凡夫可怜,自己把外面境界扭曲了,自己在这扭曲的境界里面冤枉受苦,搞六道轮回。因此偈子上告诉我们,『道人若要寻归路,但向尘中了自心』。「归路」就是我们要回归本性,返妄归真,从迷惑颠倒那里回头,依自性觉悟。所以就在这个六尘当中觉悟了自心,知道外面境界都是我心所现的,这个境界跟禅宗大彻大悟的境界是一样的。这是劝信事、信理,极乐世界是事,后头的理就是唯心所现。
第二首偈子是劝信因信果。我们把这个偈子念一念:
【诸苦尽从贪欲起,不知贪欲起於何。因忘自性弥陀佛,异念纷驰总是魔。】
这是从因果上来讲。这里讲到『诸苦尽从贪欲起』,「苦」就是我们六道轮回里面的苦果,这个苦果从哪里起来的?从贪欲起来的,所以贪欲是因,轮回就是果。所以要断轮回,那就是要把我们的贪欲断掉,贪欲是根本的烦恼。在这个六尘境界当中起了爱著,起心动念了、分别执著了,这是轮回的根本的原因,所以贪欲是根本因。那么贪欲又起於何?我们又继续追问下去。贪欲是果,因是什么?因是迷失了自性,『因忘自性弥陀佛,异念纷驰总是魔』。迷失了自性就会起贪欲,贪就是造业,造业就受报,报就是苦,所以惑业苦。要知道什么是自性?这里说「因忘自性」,这个自性也称为法性,法性是「灵明湛寂,玄妙真常。个个不无,人人本具。本不动摇,本不生灭。」这都是中峰禅师开示中的原话。我们的自性,在无情分上称为法性,在有情众生分上称为佛性,都是一个性,是灵明湛寂的。灵是讲到它有见闻觉知,明它是觉悟,湛寂这是讲它是清净。明是指照,所谓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是玄妙真常,就是六祖大师开悟以后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真常是它本无动摇、本不生灭。每个众生都有,个个不无,人人本具的,本来就有的。
诸佛跟我们众生毫无差别,差别是在哪?「众生只因最初不觉,忽尔动心,认妄为真,迷己逐物」,这是最初不觉,就是迷了。迷的现象是什么?动心,忽然就动心了,动心就迷惑了。迷惑相续就认妄为真,把动心之后现的境界,这是妄境,以为是真实,就把自己本性迷失了。迷己,逐物就是追逐外面的六尘境界,不知道那些都是虚妄的,这就造业了。所以「由是业网牵缠,流转五道」,造业,这个业像个大网似的罩住我们,在五道中轮回。五道是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加上人道和天道。如果说阿修罗道,这是指天的阿修罗,也做为一道,就成为六道。所以五道和六道是一样的。所以六道轮回是怎么来的?造业的果报。造业怎么来的?迷惑了,动心了。所以这个果报,「恒随生死以升沉,亘古至今而靡间」,就在生死轮回的苦海当中升沉,从古到今都没有断过。亘古是无量劫来,都没有断过,为什么?从来没觉悟,总在这个无明当中,妄想分别执著总是放不下。「此为世间之苦集之因果」,佛讲的苦集灭道,这个苦集是世间因果,苦是果,集是因,集是什么?是烦恼、造业。底下一段是讲出世间的乐因果,就讲灭道。「诸佛觉悟,於俨然生灭中,唯见无生,此为出世间之灭道因果」。灭,这是指大涅盘,道,这是修行的方法。按照佛告诉我们的方法来修学,能够出离苦海、能够证道,能够证大涅盘,这是出世间因果。要得到大涅盘,就是成佛,禅宗说见性了,怎么样子?原理就是这句话讲的,诸佛觉悟,他念念不迷,他能够「於俨然生灭中,唯见无生」,生灭是指的法相,就是一切境界。境界都有生有灭,可是一切境界都是法性变现的,法性是无生无灭,这是讲的自性。自性虽然不生不灭,它能现这些生灭相。如果我们觉悟了,从这些生灭相里头能够见到性,知道性是不生不灭的,这就成佛了。所以这是出世间的灭道因果,我们要相信,信因、信果。
凡夫跟诸佛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底下这句说得好,这也是禅师的话,「只因迷悟之自殊,何有圣凡而彼此」,所以迷是因,这些六道轮回、生死升沉这就是果,悟是因,它能於俨然生灭中见到性,如如不动,不造业就不受果报,所以他就是称为诸佛。所以但有迷悟不同,根本上是没有不同,圣人、凡夫,诸佛跟众生本没有区别,区别的就是诸佛他觉悟了,众生还在迷,迷失了自性。所以因忘自性弥陀佛,这个弥陀佛就是自性的名号阿弥陀佛。「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所以阿弥陀佛就是无量觉,自性的名号。这句偈子这句话说「因忘自性」就好了,为什么后面还加个「弥陀佛」?这里又有一层深意,因为虽然我们了解了迷和悟是造成圣凡不同的原因,但是现在要想觉悟,觉悟不过来,还在起心动念,还在迷惑颠倒,怎么办?用念佛,念阿弥陀佛来当下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给压伏住,不让它起现行,渐渐就能够把它断掉。所以如果起心动念,佛号断了,那就是意念纷弛,那就落入了魔网。所以我们应该如是解,如是信,因果是同时的,一迷惑的时候,同时轮回果报就现前。也就是当我们一起这些意念纷弛,妄念一动,境界就会现前。我们现在一旦觉悟了,马上把妄念放下,就念这句阿弥陀佛,这里讲的「如是信解已」,真正明了了,相信了,「当下运转舌根,念自性阿弥陀佛名号」,阿弥陀佛名号就是自性名号,念这句阿弥陀佛四字或者是六字,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可以,那就是念自性。
「决志求生唯心之净土」,真信切愿往生净土,净土也是唯心所现,既然是唯心所现,那我一定可以得生,这不是求别人的事,是求自己,所以往生净土也是分内之事,信心就足了。往生净土之后,这就是断世间之苦因果,成就出世间之乐因果,苦集断了,灭道成就了。所以这个信因、信果,这一首偈子给我们说的很明了,世间出世间的因果都讲的究竟圆满。我们再看下面第三首偈子,是「劝信自信他」。我们先把偈子念一下:
【生灭无生生不生,乐邦那肯禁人行。谁知万丈红尘里,菡萏华开月正明。】
这是讲到信自、信他,这个自就是讲自性,一切的现相无非是自性所现。这个自性也叫法性,文中说的,「信法性之自体本无生灭,不随缘俱生,亦不随缘俱灭」,这是中峰国师开示里头讲的意思。真正要信自,就是信我们法性自体,这是万法的本体,它本来是无生无灭的。它无生无灭,可是它能现相,现相就有缘,缘有生有灭,可是法性不随缘生灭。「生灭者,一切法相也,皆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也,性相一体,自他不二」。这是讲法相是有生灭的,可是虽有生灭,它不离自性,就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这个唯心是真心,真心能现,就是法性就是真心,它能现,我们众生因为有妄识,妄识把真心现的境界给变了。所以我们师父上人常用这三片胶片来代表妄想分别执著,黄色代表妄想,蓝色代表分别,红色代表执著。凡夫这三样统统具足,六道轮回的众生。你把这三样东西拿来障碍自己的眼睛,眼睛好比是能见的法性,外面的境界是所见的法相,这三样东西一挡,我的眼睛所看到的色彩就变了,不是原本的那个样子。虽然它把外面的境界给变了色,可是要知道,它不是真正把境界变色了,外面境界还是那样子,一真法界,这三样东西也没有改变我的眼睛,我眼睛依然能看,但是我现在因为有这三样东西,我就看到的是变了的色彩,这叫唯心所变。实际上变的是什么?自己那个识里头的那个相,外面的那个境界它没有真的变。所以佛告诉我们,你只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一放下之后,见到的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极乐世界。如果你放不下,不能一起放下,佛告诉你,先放下执著,放下执著成阿罗汉,他看到的外面境界就比较清晰一点,接近了一些外面的真相,但还是唯识所变。你把分别也放下,又清楚很多了,更接近於真实,但还不是真实,还是变了色,它还是唯识所变,这种是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你要把妄想也放下了,出十法界了,入一真法界了,见到的就是真相,发现自己本来是佛。
所以这个性和相,性是体,相是体上的相,所以性相是一体的。在相上讲就有所谓他,他包括什么?娑婆世界、极乐世界。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还有一切众生,这都是他,自他不二,因为这些统统是自性所现出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我这里讲「娑婆极乐非是他物,众生弥陀皆是自己」,哪有说真正的他,自他不二的,娑婆也好,极乐也好,统统都是自心所现所变,讲到底就是一个本心,一个自己,心外无法,自己以外没有众生,也没有弥陀。所以下面讲的,这是解释『谁知万丈红尘里,菡萏花开月正明』,前面介绍的是「生灭无生生不生」,生灭是法相,无生是法性,法相是有生也有灭,法性是不生不灭,所以生和不生是一体,极乐世界就在我们自性之内。所以『乐邦那肯禁人行』?阿弥陀佛是自性之弥陀,极乐世界是唯心之净土,谁能挡得住你往生?「谁知万丈红尘里,菡萏花开月正明」,月是代表自性,明心见性。所以文中说的,「眼前六道万丈红尘里面,正有极乐世界华开月明之风光,只因迷悟之有差,遂致现量之不一」。迷的时候才看到六道的万丈红尘,万丈红尘就是比喻六道轮回,悟了,轮回的境界没有了,极乐世界现前了。
所以「蕅益大师曰,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诸仁者知么?信么?」知么?信么?这是中峰禅师的口吻,我们这里套用一下。「诸仁者悉么?」就是说你知道吗?你能信吗?信什么?自他不二。蕅益大师《要解》当中说的,何必要等到你在娑婆世界业报身尽了,才会往生到极乐世界七宝莲池?只今现前信愿持名,这个时候,「莲萼光荣,金台影现」,这是极乐世界的风光,莲萼是莲花底下的那个花瓣。莲花放光,光现诸佛,这是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的。金台,是莲花下的台,影现,就现出来了。当你当下念佛的时候,这句佛号里面具足了信愿行,当下境界就转了,「便非娑婆界内人」,你已经不是娑婆人,你是极乐世界人了。那我们说得好懂一点,就是你现在真正信愿持名了,在极乐世界里面七宝池已经长出一朵莲花,这朵莲花上面还有你的名字,你不断的念佛,花愈来愈大,阿弥陀佛到时候就会拿著这朵莲花来接引你,所以你当下就等於拿到了极乐世界的移民签证,你肯定能去。但是它在理上讲这个极乐世界也是我唯心所现,只要念佛念到心清净,极乐世界就现前。这是第一时三首偈子。我们紧接著看第二时,第二时劝愿为主,第一偈是「深信理事圆融,以发愿求生」,这是从理事这一对上讲的。我们把这首偈念一下:
【便就今朝成佛去,乐邦化主已嫌迟。那堪更欲之乎者,管取轮回没了时。】
这是讲「理上虽明遍十方是极乐世界」,理上你虽然能够明了十方就是极乐世界,只是你迷悟有不同,悟了真的十方都是极乐世界。「然念佛之人,若事上不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纵有功行,亦成虚设,以不顺佛故」。所以事上要真发愿求生净土。如果理上虽能够明了,但是事上不肯真正发愿,不肯放下我们娑婆世界的活计,那叫什么?执理而废事。这种人什么呢?他的理义不圆!所以事理是圆融的。不能说我明白道理就行了,反正十方都是极乐世界,我就不必要发愿往生了,我现在就在极乐世界了,那叫执理而废事,事上废了他理也不圆,说到底是什么?自欺欺人。所以底下这句是蕅益大师当头棒喝,「饶他『之乎者也』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这是蕅益大师在《示念佛法门》里的话,讲得十二分教,这种是什么?讲经说法的人,所谓之乎者也,能讲得三藏十二部,下得千七百转语,那是禅宗公案,一千七百则的公案,他讲的也头头是道。这是批评我们这些讲经说法的人,假如不肯发愿往生的,那还是在生死岸边,到临命终时还是这些功夫用不上力,所以到头来还是轮回没了时!
所以中峰禅师这句偈子劝导我们,『便就今朝成佛去』,你现在就要成佛去,去往生净土,『乐邦化主』,这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已嫌你来的太迟了。大概是我们搞这些之乎者也搞了无量劫,还没有真正明了,没有真正觉悟,所以事上不肯真修,阿弥陀佛等我们等了很久。极乐世界成就已经十劫,为什么我们现在才去?嫌我们太迟了。那些还放不下的,事上不肯真修、真发愿的,那真的『那堪更欲之乎者,管取轮回没了时』。所以,「理圆者,事必全。信深者,愿必切」。真正理圆融的,通达明了的,他的事必定完全,他事上一定是真修真干,因为理事是圆融。所以我们看一个人他理是不是真通达明了,看他怎么做的,他真的一切放下,像印光大师到晚年,就一句佛号,一部《阿弥陀经》,统统都放下了。莲池大师说「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与他人行」,你们去干吧,我就念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死心塌地,这种人他的理才圆。所以信深的人愿才切。所以理事要通达明了,但是要知道,理是帮助我们建立信愿的,真正深信切愿,统统放下了,心里只有一句佛号,决志求生净土。这是第一首偈子教导我们。第二首偈子是深信因果不爽,以发愿求生。我们念一下:
【是心是佛将心念,念到心空佛亦忘。撒手归来重检点,华开赤白与青黄。】
『是心是佛将心念』,这句话就是《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是心是什么心?中峰禅师在开示当中告诉我们,「是心即是灵知之心,混千差而不乱,历三际以靡迁」,千差是比喻一切的境界,一切的相,他都不乱。虽然灵知心,这是真心,能现相,相有生灭,相有动摇,可是心没有生灭、没有动摇,这是混千差而不乱。历三际,三际是过去、现在、未来,没有动过,靡迁就是没有动摇过,本不动摇。「炳然独照,卓尔不群,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这是讲到自性、真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没有对立的。「卓尔不群」,它没有相对的,它遍一切处。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它变现的,可是它是本不动摇,本不生灭,而且是本自具足,众生具足,佛也具足。「在圣不增」,就是佛他没有增加一点,凡夫、众生没有减少一点。
圣凡是怎么分出来的?就是因为有迷悟。所以底下讲,「诸佛悟之,大千即空。众生迷之,便有六趣」,这是迷悟不同。如果悟了,永嘉大师说得好,「觉后空空无大千」,为什么?他见到了性,见到了灵知心,灵知心就是本自清净,空寂的,所谓空寂是我们六根没办法接触到的。众生迷了,迷了以后就是心动了,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於是六道轮回的这个幻象就现前了。但是虽然现前,它没有真有,它是虚妄的,就像人作梦似的,梦境里面你真的看到有这些相,可是假的、虚幻的,迷的人看到的是这些世间相的相续,所谓世间因果。世间有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它的体是什么?「因心成体」,体还是这颗灵知心,就是法性、就是自性,因果还是自性变现的。「因迷相续」,迷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有因果的相续不空。所以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是因为有念头,念头是因,境界是果,因果是同时的,什么时候没有念头了,没有念头的时候,果报,这个境界也没有了,因为有念头相续,就有因果的相续。这里下面讲的,「成佛因果」,这是讲出世间因果了,「亦因心成体」,这都是《楞严经》上所说的,「一切因果因心成体」,一切因果包括世间因果和出世间因果,都是心性为体,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那么这因果,因念佛相续,所谓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所以念念是佛就是念念作佛。这就是「是心是佛将心念,念到心空佛亦忘」,这个境界就成佛了,念到能念之心、所念之佛统统忘了,就是放下了,这些念头都没有了,当下成佛。所以因果不爽,我们真正相信念佛成佛的大因果,决定要往生净土,发愿求生,实现我们成佛的因果。因果同时而相续不空,知道相续不空我们就知道不可以打妄念,打妄念就落到世间相续因果当中。我们现在念佛,念佛是净念,让净念相继相续,这样子的话,那就是念念成佛。所以这里讲「心性全体,入此弥陀名号」,整个心性全体,体相用都入到阿弥陀佛一句名号当中,这是《华严经》讲的,「所谓一切入一,一多相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一句佛号它就代表了,不是代表了,就是完全就是心性全体,说代表都已经不是那么真实,它确实就是心性的全体。我们现在「持一佛名」,我们举起一声自性阿弥陀佛佛号,阿弥陀佛名号就是自性,持一佛名,「全收法界」。这句话是《华严念佛三昧论》里面讲的,彭际清大居士给我们开解出来的。华严境界说的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念一句佛号,当然含收法界全体。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浑然一体,这个时候就是成佛的时候。
所以这个偈子上讲的,『撒手归来重检点』,那是开悟的境界。一回头一看,其实自己就在极乐世界当中,所以『花开赤白与青黄』,这是四色莲花。所以底下文说,「深信此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之大因果」,我们真正相信这个念佛是因,往生不退成佛是果,才生起恳切愿心,切愿求生净土。「无一念不依慈父,则无一时不达莲邦」,这一念念阿弥陀佛,这一刻就在极乐世界,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就时时都在极乐世界。所以说「举目惟一真法界,低头皆四色宝莲」,不知不觉当中已经念佛成佛,已经在极乐世界当中。我们来看第三偈,「深信自他不二,以发愿求生」。我们先把这个偈子念一下:
【大圆镜里绝纤埃,碧藕华中有圣胎。遥望金沙池沼外,宝光常照玉楼台。】
这是在深信自他不二的基础上发起恳切的愿心。『大圆镜』,这是讲的自性,自性里头本来无一物,『绝纤埃』,何处惹尘埃?这是讲自,自性。『碧藕华中有圣胎』,这是讲到他,这是讲自性所现的相,那就是极乐世界的相,就是一真法界的相。「碧藕华中」,这就是极乐世界莲花化生,「圣胎」,他不是父母所生的。我这里文中所讲的,「除一个自己本心以外,无佛亦无众生」。真的,整个法界是什么?就是一个本心,就是一个自性。自性所现的相还是自性,所以性相一如,自他不二。所以无佛亦无众生,佛也好,众生也好,那都是他,自他是不二,所以整个宇宙就是一个本心。既然如是,「则《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总不出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也」。《阿弥陀经》讲的这一段是讲到事相上说的,从是西方,就是从我们这个地球往西过十万亿佛土,这是很遥远的距离,那里有一个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在教化众生,在接引法界众生往生。事相上的这些净土、弥陀,都是唯心净土,本性弥陀,自他不二,都是一个本心所现之物。
所以我们往生净土不是说心外还有什么净土,就是我们这颗清净心中所现的净土,关键,念佛要念到有清净心,清净心不现,极乐世界也就不现。阿弥陀佛不是外人,就是自己,是觉悟了以后,我们念阿弥陀佛,就见到自心所现阿弥陀佛,接引我们到自心所现的净土,没有离开我们这颗心。所以真正这么相信自他不二,那个愿就踏实了。这不是求外人,求人是很难的事,求自己。所以下面文说,「碧藕华中之圣胎,金沙池外之楼台,无非自己本来面目。若不发愿求生净土,还我本来面目,岂非忍心害己,自甘堕落?」明白了以后,真的,这都是我们的本性,本来面目,现在要回归本来面目,发愿求生净土,如果不肯发愿,那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这是第二时劝愿。底下我们来看第三时劝行。第一偈,「示由事持达理,持以立行」,念佛持名有事持、有理持。我们先把偈子念一下:
【十万余程不隔尘,休将迷悟自疏亲。刹那念尽恒沙佛,便是莲华国里人。】
我们先介绍事持和理持。「蕅益大师曰: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心作心是之理,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执持名号,无时暂忘」,这是讲到事持,就是事上真念阿弥陀佛。虽然不太明了极乐世界是唯心净土,阿弥陀佛是本性弥陀,现在念佛是是心念佛,是心作佛,这个理不是很明了,但是他事上真发愿求生净土,就像孩子忆念自己的母亲,念念不忘,孝子!这样来执持名号,这叫事持。虽然他不明理,但是事上他真愿求生,真念佛,他必定往生。莲池大师说的,九品有分。如果是执理而废事的,那往生不了。这是讲到事持。理持,我们看下文,「理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这是理上通达了,阿弥陀佛就是我本心所现的,极乐世界也是我本心所造的,我现在念这句佛号还是本心所现所造,那我持名就是持这一句佛号,把它当作我的境界,我念念不忘就是念念回归自性。道理通达了,念佛恳切。所以理通达,持名念佛心就更恳切。但是不管事持也好,理持也好,只要持到一心不乱,功夫是平等的。
下文说「由事持达理持,即凡心为佛心」,事上念阿弥陀佛,不懂道理,但是一句一句的佛号念下去,最后不知不觉凡心就成佛了。所以「凡圣之分,但是一念迷悟,非隔十万余程。一句阿弥陀佛,便是恒沙佛之万德总名」,这是解释念尽恒沙佛。「直下念去,持至心开,见本性佛,达理一心不乱,当下便是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里人」。真正理一心不乱的人,往生到极乐世界,那就往生到实报庄严净土。我们继续来看第二偈,「示六字统摄,自他以立行」。这是自他来讲的。
【打破虚空笑满腮,玲珑宝藏豁然开。直饶空劫生前事,六字洪名毕竟该。】
这是讲的用六字洪名统摄自他,这个文中讲「一句名号统摄万法,按定此六字洪名,一一出口入耳」。所以虚空也好,空劫生前世也好,统统都由阿弥陀佛一句六字名号来统摄。一一出口入耳是教导我们怎么念佛,口里念出来,耳里听进去,清清楚楚,「自是一念,而至十念,乃至念念不移」,这叫净念相继。「巧入无生,暗合道妙」,这是不知不觉当中就证得无生法忍,就明心见性了。「忽入自他不二之境,打破迷妄之虚空,豁开自性之宝藏」,这个境界就是理一心不乱,那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的境界。我们再看第三首偈子,「示修胜因证大果以立行」,从因果上来讲。
【是心空寂念何依,故国云归孰未归。华外玉鸡啼晓日,远迎新佛奉慈威。】
这是教导我们念佛,念到『是心空寂』,佛号也没有了,就是念头统统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一念未萌以前,才是真我故乡」,这是故国,本来面目现前了。所以「举起一声佛名,直下更无异见。念至一心不乱,能所两忘」,念到这个境界,「当下玉鸡啼晓,破无明暗,因圆果满,成就新佛」,这是把这句偈子最后的证大果给我们显示出来。无明破了,妄想分别执著也没有了,能念之心、所念之佛都忘了,这是成佛了,因圆果满。
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今天就很简单的把这十首精要的偈子给大家分享了一遍,如果讲的不妥之处,请各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各位菩萨,大家好!请坐。今天末学跟大家一起学习《中峰三时系念》的精要十偈。这个分享的因缘是末学在最近应一些同修的启请,把《三时系念法事全集》复讲了一遍,复讲以后,末学对於《三时系念》确实体会比以前更深了,学习的心得就将十偈提取出来,末学觉得十首偈子可以说是《中峰三时系念法事》的精要。适逢我们此地庐江实际禅寺正在举行护国息灾三时系念法会,准备做四十九天的三时系念,这是我们师父上人大力的倡导之下落实的,每天有很多的同修都在此地打三时系念,也做得非常的欢喜。当然,这堂法事主要目的是超度亡灵,也同时是自己求念佛三昧。如果是对於系念的义理不甚了解,超度的效果就会大大的打折扣,因此有必要解行并重。在这个《三时系念法事》当中,我们再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把《三时系念》中的精华,十首偈子提取出来,跟大家一起学习。希望我们在明了净土奥趣之后再做这三时系念能够做到随文入观,这样子真的有无量功德。
十偈的学习心得,末学在上个月讲完《三时系念法事全集》以后做过一个报告,那次是完全按照师父的讲记做为末学讲解的底稿,讲完以后末学就试图做了一个尝试,把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写了下来,就做了一篇《精要十偈浅析》呈给师父上人审阅,请求师父上人来指教。师父看完以后,增加了几个字,基本都没有改动,说:「很好,可以跟大家来做分享。」所以承师父的慈命,今天在这里斗胆把自己的心得提出来向各位大德来请教、来汇报。这个浅析真的是非常的粗浅,因为自己智慧没开,念佛也是功夫非常浅,只是把这个做为自己的一段修学之后的体会,向在座的和网上的各位老师、各位大德来报告。
我们首先来看名题,「中峰三时系念之精要十偈浅析」,中峰是人名,就是中峰国师,他是宋朝末年元朝初年的人,生於宋末,他的法名是上明下本,光明的明,本末的本,中峰是他的别号,当时他也是元朝的国师,皇帝封他做国师。我们从他的传记上可以看到他不是个普通人,当他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他母亲生他以前做了个梦,梦到一位老人提著个灯笼到他家里来,第二天就出生了,可见得中峰禅师也是一个再来人。他出生以后跟别的小孩不同,很喜欢做法事这些仪式,别的小孩都玩泥沙玩别的东西,他就很喜欢自己在那里唱梵呗。刚学会说话他就会唱这些梵呗,而且威仪非常好,我们就知道这个人前世一定是个高僧,带著前生的习气来的,我们一般说他是个再来人。至於他是哪一位佛菩萨再来,传记上没有去写清楚,但是我们可以想到他决定不是普通人。
禅师在十五岁的时候就萌发了出家的念头,而且精进的学佛,每天持诵《法华经》、《圆觉经》和《金刚经》,而且日夜都不休息。晚上疲倦的时候甚至用脑袋撞柱子,保持自己的清醒,用这种方法逼著自己用功。看到他这样子的一种行持,我们非常的佩服、景仰,有他这样子的精进用功,成就一定是相当快速的。他有一天读《金刚经》读到「荷担如来」这个地方,就突然开解了,恍然大悟,但这个悟还不是大彻大悟,但是从那个时候起,他只要读任何经典,他都能够很快的通达,智慧生起来了。到了二十五岁,他的出家因缘就成熟了,在高峰妙禅师座下出家。高峰禅师也是当时的国师,非常有德行的,也是一位明心见性的大德。中峰禅师在出家以后,第三年的时候,有一次,因为他们是住在天目山,天目山有很多的瀑布、泉水,他看到那泉水就有觉悟了,这个时候他已经到了大彻大悟的边缘。
当时正好民间有一个传言,那是一些谣传,说官府要选童男童女。中峰禅师他就拿这件事情去请问自己的老师高峰禅师,就请教高峰说,如果有人来问和尚您要来讨童男童女,怎么办?结果高峰禅师就给他回答说:「我但度竹篦子与他」。竹篦子就是古来用来梳头用的,比梳子更细更密,竹子做的。当高峰禅师就说了一句,如果有人来向我讨童男童女,我就送一把竹篦子给他。这句话一般人听起来好像答非所问,好像有点摸不著头脑,但是就在中峰禅师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言下大悟,大彻大悟,所谓彻法底源,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高峰禅师,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能够抓住这样一个机会点化他,一下子把中峰禅师的穴道给打通了,破了无明,把自性给点开了。
自此以后高峰禅师就等於是把他的衣钵传给了中峰禅师,中峰禅师代替他的老师来教学,凡是有人来请教高峰禅师的时候,高峰禅师都让中峰禅师去回答。因为这样子,中峰禅师的名望也就愈来愈高,向他讨教的人也愈来愈多,包括官府的达官贵人,甚至包括皇帝。当时是元朝仁宗皇帝,这是第四位皇帝,多次的想礼请中峰和尚出来,也有当时的宰相想礼请中峰禅师做杭州灵隐寺的住持,但是中峰禅师都藉故推托掉了,可见得中峰禅师真的是淡泊名利,远离名闻利养。他一生不做住持,正像我们师父上人一样,一生不管事、不管人、不管财,行持非常清净,这都是给我们后学做出最好的榜样。中峰禅师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天目山,他是六十一岁往生的,是念佛坐著走的。他为我们后人留下这一部《系念法事全集》,这是一部专修净土的法事,专门超度亡灵往生净土的,可谓是冥阳两利,对於我们修学的人来讲,这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净土教材。
名题里面的「三时系念」我们也简单的报告一下,三时就是法事里面有第一时、第二时、第三时。这个时,中国古代一时相当於我们现在的两小时,三时大概是六个小时,所以这部法事要做下来差不多是六个小时的时间。这里我们此地做三时系念法事的同修现在也对这个仪轨很熟悉了。当然这个三时,它还有引申的意思,这是印度讲昼三时、夜三时,这个时又比中国古代的时大,印度古时代的一时相当於四个小时,所以昼三时、夜三时,合起来正好是二十四个小时。换句话说,昼夜六时都要系念佛号,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这个系念就是心里面真有阿弥陀佛,念念不舍。这个「念」,中国古代的文字,这个念是会意字,你看上面是个今,下面是个心,就是现在的心是佛,那叫念佛。这个系念就是念念都不舍,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什么样的环境当中,心里面的这句佛号都不间断。如果偶然打了一个妄想,起了一个念头,就要立即觉察,把这个念头换成阿弥陀佛。觉悟要快,换得要快,古人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因为起心动念这是我们无始劫来的习气。
我们为什么变成凡夫?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我们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无明,这个习气是最难破的,我们用什么方法破?用念佛的方法,念头一旦起来,立即用阿弥陀佛把它压下去。只要让佛号相续,不可以让念头在那里相续,念头相续就是打妄想,那就是迷。如果能够真正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时能够这样系念阿弥陀佛,这个系字就像根绳子绑住一样,把自己的心跟阿弥陀佛绑在一起,真正做到这一点,决定能往生。所以系念是心里头真有,口里头未必要念出来,但是心里面不能断。对於这个世间任何的境缘都要放得下,放不下就必定会起念头,系念就被破坏了。所以这一部三时系念的法事,法是方法,事是求生净土之事,这部法事就是教导我们念佛的。中峰国师为我们编订的这个法本叫全集,全就是很完整的,集就是会集本,就是这一部法本是一部会集本。会集了什么?你看,法事里面有诵经,《弥陀经》,每一时都有,《弥陀经》后面就会有往生咒,然后有开示,有赞佛、有念佛、有忏悔、有发愿、有回向,到最后还有三皈依,所以这部法事可以说是一个很圆满的修法。这是中峰国师给我们做的会集本,证明会集本是应该这么做的,能够帮助我们很容易的契入净土的修学。
这部法事全集师父上人在二00三年有讲过一遍,总共讲了一百一十四个小时。末学在今年的复讲有讲了四十个小时。我们今天就利用这两个小时把《三时系念》精华的十首偈子提出来给大家做一个汇报,网上也有讲义可以下载。我们一起来看这个讲义,这个《三时系念》可以说是体现了解行并重这种行门,它里面有开示,开示是解门,又以念佛为主,所以念佛是行门。解门帮助我们建立信愿,蕅益大师说得好,他在《弥陀经要解》里面为我们说明,往生净土的关键,能不能往生在信愿之有无,看你是不是真信切愿求生净土。我们要得到真正的信愿要明白道理,所以解门很重要。行门就是念佛。所以这部法事是以念佛为主,而插入了很多的开示,启发我们的信愿。
开示当中,这十首偈子可以说是义理圆融玄妙,我们师父上人也肯定它是整部法事开示的精华,可谓是提纲挈领,就是你能够把这十首偈子弄通了,整部法事的开示都弄通了,可以说是和盘托出系念的宗趣,宗就是修行的方法,趣就是修行的归向,你要往哪里去?系念宗趣就是净宗的宗趣。蕅益大师为我们说明,这是他在注解《弥陀经要解》里头告诉我们,《阿弥陀经》的宗就是信愿持名,这也是这部《系念法事》的宗,趣就是归向极乐世界,因此它也是圆满的展示净宗的奥义。我们现在把它摘录出来,末学为这十首偈子加了个科题,就以类似科判的形式帮助我们去解析,更加明了这里面的义趣,也加了简短的解释、分析,也是跟大家来请教。
我们先看这十首偈子的第一首,第一首可以说是「总明系念宗趣」。这是在第一时之前,一开头就有这首偈子,这首偈子就为我们提纲挈领,开门见山说明了这部系念法事的宗趣,是什么?总明系念法事之宗趣乃信愿念佛,求生净土,返妄归真,不退成佛,这是告诉我们宗趣。宗就是信愿念佛,趣是求生净土,返妄归真,不退成佛。我们要知道,凡夫之所以成为凡夫,就是因为迷,迷了之后就会有妄想,无明妄动。现在我们用念佛的方法来把我们的妄心息灭,让真心现前,返妄归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圆证三不退,三不退就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种地位是什么地位?是圆教里面的七地以上的菩萨,经上讲是阿鞞跋致菩萨,《无量寿经》说的阿惟越致菩萨,这是真正三不退的菩萨,圆证三不退。圆教的初住菩萨他就能够三不退,但是不圆,圆证三不退要七地以上。你想想你一往生净土就能够得到,这是蒙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往生到净土你决定一生成佛。我们先把第一首偈子念一念:
【觉海虚空起。娑婆业浪流。若人登彼岸。极乐有归舟。】
我们也简单的解释一下这首偈子。『觉海』,这是讲的自性,《楞严经》上把自性比作大海,所谓是性海,这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但是这个时候如果是起了无明,无明就是个动向,心动了,如果是觉海当中,没有动的,自性本无动摇,可是心一动,立即虚空法界就现前,虚空起了,宇宙就随之现前了。所以我们要知道,宇宙是怎样来的?宇宙是迷了以后出现的,如果是觉悟了,觉悟了就没有了。像永嘉大师《证道歌》里面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迷了之后才看到有这些六道轮回,有这些虚空法界,觉悟了,一念不生,这些虚空法界都没有了。迷了以后的现象会是什么?就会造业,由我们起了妄想,妄想加重变成分别,分别又更加重变成执著,妄想分别执著起来了,於是就现出六道轮回。
『娑婆业浪流』,这个娑婆世界三界六道完全是我们妄想分别执著所变现出来的。如果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娑婆世界也没有了,空空无大千。所以我们知道,眼前的这些境界统统是虚幻的,都是因为我们迷了以后看到的幻象。就像我们看万花筒,万花筒的原理实际上很简单,这里面有三片玻璃,中间放点碎花,你看的时候不动,不动的相我们比作一真法界,那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可是我们一动,把万花筒一旋转,里面的相就跟著动,真的是让你眼花撩乱。可是这么一动,你要知道,所现出的相都是虚幻,如果迷在这个相上,起了分别执著,甚至起贪瞋痴慢,那么造这个业就必定有果报,所以六道轮回就来了。六道轮回怎么来的?惑业苦,起惑造业,造业受报,统统都是迷了以后产生的虚幻境界,这是讲的宇宙人生真相。
我们现在听到佛跟我们这么讲,明白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要去分别执著、不要去起心动念,可是我们凡夫很难做到。你自己试试看,让你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你做一刻钟都做不下来,为什么?这叫习气太重。佛怜悯我们这些凡夫,想要觉悟,但是习气业障又很深重,特别为我们开示净土法门,净土法门叫二力法门,不仅是自己这方面的修行,自己修行就是信愿持名,也是仰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威神加持,让我们能够蒙佛力加持,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以后,妄想分别执著自自然然就不起来,就很容易断掉,就很容易觉悟,回归觉海,就是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是成佛。
所以底下讲的,『若人登彼岸,极乐有归舟』,「彼岸」就是大涅盘,成佛的彼岸。我们真正有这个愿心,这一生遇到了佛法,明白了,不想再搞轮回,觉悟了,想要成佛,能不能做到?可以。「极乐有归舟」,归舟就是说一种运输工具,就是比喻方法,用什么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这一生成佛?就是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大集经》佛告诉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靠净土得度。我们现在是处於末法时代,距离佛灭度已经是二千五百年,这是外国人的算法,中国人算法是三千年,都是末法时代,末法时代真正帮助我们得度的就是靠净土法门。所以这一首偈子就给我们和盘托出系念的宗趣,这是一个总说。下面九首偈子是给我们别说,就是分别详细的来介绍系念的宗趣。
我们来看,这可以算是一个大段。「甲二是别明系念宗趣」,有九首偈子。末学的浅析的文里头是这么说的,「别明系念法事之宗趣,乃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中所云信愿行三资粮」,就是信愿持名,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三时中,每一时《弥陀经》、往生咒后,皆有一段短开示」,对於三时系念仪轨比较熟悉的同修就很了解,《阿弥陀经》和往生咒以后就会有一段比较短的开示。「开示皆以一偈开端」,首先拈出一首偈子,然后再开示,「再接赞佛偈,念佛、赞颂」,这些都是系念的主要部分。「然后又有一段长开示,此长开示,以一偈开头,以一偈结束,故每时有三首偈」。末学把三时各三首的偈子判作「信愿行为主」,这是采取蕅益大师提出的信愿持名的净宗的修行方法做为这三时的纲领。
「第一时以劝信为主,兼劝愿行」,就是第一时是劝我们深信净土宗所讲的理事因果等等,当然里头也有劝愿、劝行。「第二时以劝愿为主,兼劝信行。第三时以劝行为主,兼劝信愿」,这是三时里面可以分别用信愿行做纲领,所谓由信起愿,以愿导行,所以信愿行它是虽有次第又是圆融。能够真正深信净土法门,深信极乐世界,深信阿弥陀佛接引我们往生,也深信我们自己有往生之分,这样子愿力才能够坚定。所以信帮助我们开启愿的,有愿就能有行,所以愿是行的导引。「中峰禅师开示云,信行愿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所以中峰禅师他这里给我们在开示当中讲到,信愿行三资粮像一个鼎的三个脚。古时候的鼎都是三脚的,叫三足鼎立,不能够缺一个,缺了一个脚这个鼎就倒了。这是比喻信愿行三个都不能缺少,不能只有信、愿,而没有行。那你想想,一个人说,我真信净土,我真愿意往生,但就是不念佛,这种人怎么可能往生?换句话说,他不肯念佛,说明他的信愿都不真,所以信愿行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每时虽各有侧重,实则三者俱全,主伴圆融」,每一时的系念法事里面,虽然我们可以判做分别以信愿行为纲,但是这个信愿行在每一时里面其实都是俱存的,不是单独存在,它是圆融在一起的,所谓主伴圆融,只是每一时以一纲为主,其他两个是伴,所以叫主伴圆融。
下文又说到,「第一时三偈劝信」,这是讲到第一时以劝信为主。「合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玄义中六信」,我们可借助蕅益大师《要解》里面讲的六信来解释。这六信分做三对,事理、因果、自他,所谓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自、信他,我们底下会详细的做一个介绍。「第二时三偈劝愿」,我们仔细去看,「亦可合事理、因果、自他这三对。第三时,三偈劝行,亦可合事理、因果、自他三对」,这正好是三首偈子用三对来劝起来,这个我们仔细看就能够明了。「信愿行三资粮皆以实相正理为依」,这个信愿行就是往生三个条件,叫三资粮,比喻我们要出远门了,得带上一些钱财,带上一些粮食,这是表示我们要上路必备的条件。信愿行都要以正理做为基础,正理皆以实相做为正理,如果一个信不是在实相正理基础上的信,我们叫做迷信。至少我们要做到正信,就是要跟理要相通。正信基础上我们还要做到真信,真信是你真干了,那个信才是真信。愿也是,我们也要看我们的愿是不是符合正理,如果与理不合的,那个愿就偏了,这跟阿弥陀佛的愿不相应。我们要明白净土宗的这些理,所以发的愿才能够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
中峰禅师也是这么告诉我们,「所谓愿者,要与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愿愿相应」。那我们都不了解这四十八大愿是什么,该怎么个发愿法,这个愿当然发的就不正。行就是念佛,念佛也要懂得念佛的道理、念佛的方法。所以中峰禅师底下的这九首偈子就给我们详细的开解信愿行这三个条件的理。明了道理以后我们才真会契入,才能做到真信真愿真行。这三时,先劝信为主,再劝愿为主,再劝行为主,这是有次第。这个道理我们能够理解,因为信是最基础的,如果信都不信了,怎么可能发愿?所以第一时以劝信为主,信了以后,第二时就深入了,要发愿,以劝愿为主,到第三时又更深入了,以劝行为主,有真信切愿了,那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了。我们来看一看,首先第一时,第一时劝信。我们先看第一时里面的第一首偈,「第一偈,劝信事信理」,我们把这首偈念一念。
【世界何缘称极乐,只因众苦不能侵。道人若要寻归路,但向尘中了自心。】
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告诉我们事,『世界何缘称极乐』,极乐世界为什么称为极乐世界?『只因众苦不能侵』,也就是《阿弥陀经》里面告诉我们的,「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你看这句话就解释了这前面两句。末学的文里面这样说的,「信事上真有西方净土,真有阿弥陀佛摄取众生,其土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是讲信事,事上真有,决定不是假的。西方极乐世界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距离十万亿佛国土,净土里面真有阿弥陀佛在教化众生。事上虽然真有,但是我们明了事后面必定有个理,所以也要信理,真正理上相信,事信的才真实。
我们下文又说,「亦信此极乐世界唯心所现」,极乐世界在事上真有,可是它也是唯心所现的,宇宙万物都是我们这颗心所变现的,既然是唯心所现,不离我们这一颗心。「十万亿程,东西不隔」,都在心内,心内哪有说相隔十万亿这样的真实距离?就像我们晚上作梦一样,倒在床上睡觉做了个梦,譬如我们现在在中国庐江实际禅寺,晚上在这里睡觉,梦到去了美国,美国离这里一万多公里,这么长距离,试问一下,你是不是真的到了美国?没有,你是在梦中。梦中的美国跟梦中的中国虽然是隔了一万公里,但是是东西不隔,都在你那个作梦的心里头,你人也躺在床上,真的没动,哪里有什么隔?没隔。
所以我们从这个例子可以体会到,极乐世界跟我们娑婆世界在事上是真有,相距十万亿佛国土,那都是好像在梦境当中,唯心所现的境界。所以它那个距离也是佛跟我们讲的,所谓是方便说,真实说是什么?真实说是没有距离。因此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眼前。所以底下文中说,「二六时内,凡圣同途」,二六时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眼前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因为我们迷了,见不到极乐世界的境界,实际上极乐世界真的就在眼前,被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给扭曲了,所谓唯识所变,它本来唯心所现,是一真法界,唯识所变,就变成现在我们看到的六道轮回,我们就称为凡夫,佛?佛看到的还是眼前的一真法界,他们叫圣人。可是凡圣同途,同在这极乐世界当中,只是佛得到极乐世界的受用,但凡夫因为他起了妄想分别执著,把这样的一个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变成了六道轮回的苦难,只是因为迷悟不同。
因此下文说,「究竟不居心外,分明只在目前,心净则国土净」,极乐世界也好,娑婆世界也好,十方一切世界,都在我们内心当中,这个心是我们一颗真心,就是蕅益大师《要解》当中说的,一念介尔之心都是唯心所现,真正觉悟的人分明看到就在眼前,这个境界是唯心所现,所以心净则国土净,心不净的,有妄想分别执著,那个国土原本清净的面目被自己给扭曲了。虽然是被自己扭曲了,它只能够障碍自己,它不能障碍别人,诸佛菩萨看到的还是清净的极乐世界。所以凡夫可怜,自己把外面境界扭曲了,自己在这扭曲的境界里面冤枉受苦,搞六道轮回。因此偈子上告诉我们,『道人若要寻归路,但向尘中了自心』。「归路」就是我们要回归本性,返妄归真,从迷惑颠倒那里回头,依自性觉悟。所以就在这个六尘当中觉悟了自心,知道外面境界都是我心所现的,这个境界跟禅宗大彻大悟的境界是一样的。这是劝信事、信理,极乐世界是事,后头的理就是唯心所现。
第二首偈子是劝信因信果。我们把这个偈子念一念:
【诸苦尽从贪欲起,不知贪欲起於何。因忘自性弥陀佛,异念纷驰总是魔。】
这是从因果上来讲。这里讲到『诸苦尽从贪欲起』,「苦」就是我们六道轮回里面的苦果,这个苦果从哪里起来的?从贪欲起来的,所以贪欲是因,轮回就是果。所以要断轮回,那就是要把我们的贪欲断掉,贪欲是根本的烦恼。在这个六尘境界当中起了爱著,起心动念了、分别执著了,这是轮回的根本的原因,所以贪欲是根本因。那么贪欲又起於何?我们又继续追问下去。贪欲是果,因是什么?因是迷失了自性,『因忘自性弥陀佛,异念纷驰总是魔』。迷失了自性就会起贪欲,贪就是造业,造业就受报,报就是苦,所以惑业苦。要知道什么是自性?这里说「因忘自性」,这个自性也称为法性,法性是「灵明湛寂,玄妙真常。个个不无,人人本具。本不动摇,本不生灭。」这都是中峰禅师开示中的原话。我们的自性,在无情分上称为法性,在有情众生分上称为佛性,都是一个性,是灵明湛寂的。灵是讲到它有见闻觉知,明它是觉悟,湛寂这是讲它是清净。明是指照,所谓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是玄妙真常,就是六祖大师开悟以后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真常是它本无动摇、本不生灭。每个众生都有,个个不无,人人本具的,本来就有的。
诸佛跟我们众生毫无差别,差别是在哪?「众生只因最初不觉,忽尔动心,认妄为真,迷己逐物」,这是最初不觉,就是迷了。迷的现象是什么?动心,忽然就动心了,动心就迷惑了。迷惑相续就认妄为真,把动心之后现的境界,这是妄境,以为是真实,就把自己本性迷失了。迷己,逐物就是追逐外面的六尘境界,不知道那些都是虚妄的,这就造业了。所以「由是业网牵缠,流转五道」,造业,这个业像个大网似的罩住我们,在五道中轮回。五道是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加上人道和天道。如果说阿修罗道,这是指天的阿修罗,也做为一道,就成为六道。所以五道和六道是一样的。所以六道轮回是怎么来的?造业的果报。造业怎么来的?迷惑了,动心了。所以这个果报,「恒随生死以升沉,亘古至今而靡间」,就在生死轮回的苦海当中升沉,从古到今都没有断过。亘古是无量劫来,都没有断过,为什么?从来没觉悟,总在这个无明当中,妄想分别执著总是放不下。「此为世间之苦集之因果」,佛讲的苦集灭道,这个苦集是世间因果,苦是果,集是因,集是什么?是烦恼、造业。底下一段是讲出世间的乐因果,就讲灭道。「诸佛觉悟,於俨然生灭中,唯见无生,此为出世间之灭道因果」。灭,这是指大涅盘,道,这是修行的方法。按照佛告诉我们的方法来修学,能够出离苦海、能够证道,能够证大涅盘,这是出世间因果。要得到大涅盘,就是成佛,禅宗说见性了,怎么样子?原理就是这句话讲的,诸佛觉悟,他念念不迷,他能够「於俨然生灭中,唯见无生」,生灭是指的法相,就是一切境界。境界都有生有灭,可是一切境界都是法性变现的,法性是无生无灭,这是讲的自性。自性虽然不生不灭,它能现这些生灭相。如果我们觉悟了,从这些生灭相里头能够见到性,知道性是不生不灭的,这就成佛了。所以这是出世间的灭道因果,我们要相信,信因、信果。
凡夫跟诸佛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底下这句说得好,这也是禅师的话,「只因迷悟之自殊,何有圣凡而彼此」,所以迷是因,这些六道轮回、生死升沉这就是果,悟是因,它能於俨然生灭中见到性,如如不动,不造业就不受果报,所以他就是称为诸佛。所以但有迷悟不同,根本上是没有不同,圣人、凡夫,诸佛跟众生本没有区别,区别的就是诸佛他觉悟了,众生还在迷,迷失了自性。所以因忘自性弥陀佛,这个弥陀佛就是自性的名号阿弥陀佛。「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所以阿弥陀佛就是无量觉,自性的名号。这句偈子这句话说「因忘自性」就好了,为什么后面还加个「弥陀佛」?这里又有一层深意,因为虽然我们了解了迷和悟是造成圣凡不同的原因,但是现在要想觉悟,觉悟不过来,还在起心动念,还在迷惑颠倒,怎么办?用念佛,念阿弥陀佛来当下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给压伏住,不让它起现行,渐渐就能够把它断掉。所以如果起心动念,佛号断了,那就是意念纷弛,那就落入了魔网。所以我们应该如是解,如是信,因果是同时的,一迷惑的时候,同时轮回果报就现前。也就是当我们一起这些意念纷弛,妄念一动,境界就会现前。我们现在一旦觉悟了,马上把妄念放下,就念这句阿弥陀佛,这里讲的「如是信解已」,真正明了了,相信了,「当下运转舌根,念自性阿弥陀佛名号」,阿弥陀佛名号就是自性名号,念这句阿弥陀佛四字或者是六字,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可以,那就是念自性。
「决志求生唯心之净土」,真信切愿往生净土,净土也是唯心所现,既然是唯心所现,那我一定可以得生,这不是求别人的事,是求自己,所以往生净土也是分内之事,信心就足了。往生净土之后,这就是断世间之苦因果,成就出世间之乐因果,苦集断了,灭道成就了。所以这个信因、信果,这一首偈子给我们说的很明了,世间出世间的因果都讲的究竟圆满。我们再看下面第三首偈子,是「劝信自信他」。我们先把偈子念一下:
【生灭无生生不生,乐邦那肯禁人行。谁知万丈红尘里,菡萏华开月正明。】
这是讲到信自、信他,这个自就是讲自性,一切的现相无非是自性所现。这个自性也叫法性,文中说的,「信法性之自体本无生灭,不随缘俱生,亦不随缘俱灭」,这是中峰国师开示里头讲的意思。真正要信自,就是信我们法性自体,这是万法的本体,它本来是无生无灭的。它无生无灭,可是它能现相,现相就有缘,缘有生有灭,可是法性不随缘生灭。「生灭者,一切法相也,皆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也,性相一体,自他不二」。这是讲法相是有生灭的,可是虽有生灭,它不离自性,就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这个唯心是真心,真心能现,就是法性就是真心,它能现,我们众生因为有妄识,妄识把真心现的境界给变了。所以我们师父上人常用这三片胶片来代表妄想分别执著,黄色代表妄想,蓝色代表分别,红色代表执著。凡夫这三样统统具足,六道轮回的众生。你把这三样东西拿来障碍自己的眼睛,眼睛好比是能见的法性,外面的境界是所见的法相,这三样东西一挡,我的眼睛所看到的色彩就变了,不是原本的那个样子。虽然它把外面的境界给变了色,可是要知道,它不是真正把境界变色了,外面境界还是那样子,一真法界,这三样东西也没有改变我的眼睛,我眼睛依然能看,但是我现在因为有这三样东西,我就看到的是变了的色彩,这叫唯心所变。实际上变的是什么?自己那个识里头的那个相,外面的那个境界它没有真的变。所以佛告诉我们,你只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一放下之后,见到的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极乐世界。如果你放不下,不能一起放下,佛告诉你,先放下执著,放下执著成阿罗汉,他看到的外面境界就比较清晰一点,接近了一些外面的真相,但还是唯识所变。你把分别也放下,又清楚很多了,更接近於真实,但还不是真实,还是变了色,它还是唯识所变,这种是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你要把妄想也放下了,出十法界了,入一真法界了,见到的就是真相,发现自己本来是佛。
所以这个性和相,性是体,相是体上的相,所以性相是一体的。在相上讲就有所谓他,他包括什么?娑婆世界、极乐世界。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还有一切众生,这都是他,自他不二,因为这些统统是自性所现出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我这里讲「娑婆极乐非是他物,众生弥陀皆是自己」,哪有说真正的他,自他不二的,娑婆也好,极乐也好,统统都是自心所现所变,讲到底就是一个本心,一个自己,心外无法,自己以外没有众生,也没有弥陀。所以下面讲的,这是解释『谁知万丈红尘里,菡萏花开月正明』,前面介绍的是「生灭无生生不生」,生灭是法相,无生是法性,法相是有生也有灭,法性是不生不灭,所以生和不生是一体,极乐世界就在我们自性之内。所以『乐邦那肯禁人行』?阿弥陀佛是自性之弥陀,极乐世界是唯心之净土,谁能挡得住你往生?「谁知万丈红尘里,菡萏花开月正明」,月是代表自性,明心见性。所以文中说的,「眼前六道万丈红尘里面,正有极乐世界华开月明之风光,只因迷悟之有差,遂致现量之不一」。迷的时候才看到六道的万丈红尘,万丈红尘就是比喻六道轮回,悟了,轮回的境界没有了,极乐世界现前了。
所以「蕅益大师曰,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诸仁者知么?信么?」知么?信么?这是中峰禅师的口吻,我们这里套用一下。「诸仁者悉么?」就是说你知道吗?你能信吗?信什么?自他不二。蕅益大师《要解》当中说的,何必要等到你在娑婆世界业报身尽了,才会往生到极乐世界七宝莲池?只今现前信愿持名,这个时候,「莲萼光荣,金台影现」,这是极乐世界的风光,莲萼是莲花底下的那个花瓣。莲花放光,光现诸佛,这是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的。金台,是莲花下的台,影现,就现出来了。当你当下念佛的时候,这句佛号里面具足了信愿行,当下境界就转了,「便非娑婆界内人」,你已经不是娑婆人,你是极乐世界人了。那我们说得好懂一点,就是你现在真正信愿持名了,在极乐世界里面七宝池已经长出一朵莲花,这朵莲花上面还有你的名字,你不断的念佛,花愈来愈大,阿弥陀佛到时候就会拿著这朵莲花来接引你,所以你当下就等於拿到了极乐世界的移民签证,你肯定能去。但是它在理上讲这个极乐世界也是我唯心所现,只要念佛念到心清净,极乐世界就现前。这是第一时三首偈子。我们紧接著看第二时,第二时劝愿为主,第一偈是「深信理事圆融,以发愿求生」,这是从理事这一对上讲的。我们把这首偈念一下:
【便就今朝成佛去,乐邦化主已嫌迟。那堪更欲之乎者,管取轮回没了时。】
这是讲「理上虽明遍十方是极乐世界」,理上你虽然能够明了十方就是极乐世界,只是你迷悟有不同,悟了真的十方都是极乐世界。「然念佛之人,若事上不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纵有功行,亦成虚设,以不顺佛故」。所以事上要真发愿求生净土。如果理上虽能够明了,但是事上不肯真正发愿,不肯放下我们娑婆世界的活计,那叫什么?执理而废事。这种人什么呢?他的理义不圆!所以事理是圆融的。不能说我明白道理就行了,反正十方都是极乐世界,我就不必要发愿往生了,我现在就在极乐世界了,那叫执理而废事,事上废了他理也不圆,说到底是什么?自欺欺人。所以底下这句是蕅益大师当头棒喝,「饶他『之乎者也』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这是蕅益大师在《示念佛法门》里的话,讲得十二分教,这种是什么?讲经说法的人,所谓之乎者也,能讲得三藏十二部,下得千七百转语,那是禅宗公案,一千七百则的公案,他讲的也头头是道。这是批评我们这些讲经说法的人,假如不肯发愿往生的,那还是在生死岸边,到临命终时还是这些功夫用不上力,所以到头来还是轮回没了时!
所以中峰禅师这句偈子劝导我们,『便就今朝成佛去』,你现在就要成佛去,去往生净土,『乐邦化主』,这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已嫌你来的太迟了。大概是我们搞这些之乎者也搞了无量劫,还没有真正明了,没有真正觉悟,所以事上不肯真修,阿弥陀佛等我们等了很久。极乐世界成就已经十劫,为什么我们现在才去?嫌我们太迟了。那些还放不下的,事上不肯真修、真发愿的,那真的『那堪更欲之乎者,管取轮回没了时』。所以,「理圆者,事必全。信深者,愿必切」。真正理圆融的,通达明了的,他的事必定完全,他事上一定是真修真干,因为理事是圆融。所以我们看一个人他理是不是真通达明了,看他怎么做的,他真的一切放下,像印光大师到晚年,就一句佛号,一部《阿弥陀经》,统统都放下了。莲池大师说「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与他人行」,你们去干吧,我就念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死心塌地,这种人他的理才圆。所以信深的人愿才切。所以理事要通达明了,但是要知道,理是帮助我们建立信愿的,真正深信切愿,统统放下了,心里只有一句佛号,决志求生净土。这是第一首偈子教导我们。第二首偈子是深信因果不爽,以发愿求生。我们念一下:
【是心是佛将心念,念到心空佛亦忘。撒手归来重检点,华开赤白与青黄。】
『是心是佛将心念』,这句话就是《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是心是什么心?中峰禅师在开示当中告诉我们,「是心即是灵知之心,混千差而不乱,历三际以靡迁」,千差是比喻一切的境界,一切的相,他都不乱。虽然灵知心,这是真心,能现相,相有生灭,相有动摇,可是心没有生灭、没有动摇,这是混千差而不乱。历三际,三际是过去、现在、未来,没有动过,靡迁就是没有动摇过,本不动摇。「炳然独照,卓尔不群,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这是讲到自性、真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没有对立的。「卓尔不群」,它没有相对的,它遍一切处。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它变现的,可是它是本不动摇,本不生灭,而且是本自具足,众生具足,佛也具足。「在圣不增」,就是佛他没有增加一点,凡夫、众生没有减少一点。
圣凡是怎么分出来的?就是因为有迷悟。所以底下讲,「诸佛悟之,大千即空。众生迷之,便有六趣」,这是迷悟不同。如果悟了,永嘉大师说得好,「觉后空空无大千」,为什么?他见到了性,见到了灵知心,灵知心就是本自清净,空寂的,所谓空寂是我们六根没办法接触到的。众生迷了,迷了以后就是心动了,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於是六道轮回的这个幻象就现前了。但是虽然现前,它没有真有,它是虚妄的,就像人作梦似的,梦境里面你真的看到有这些相,可是假的、虚幻的,迷的人看到的是这些世间相的相续,所谓世间因果。世间有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它的体是什么?「因心成体」,体还是这颗灵知心,就是法性、就是自性,因果还是自性变现的。「因迷相续」,迷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有因果的相续不空。所以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是因为有念头,念头是因,境界是果,因果是同时的,什么时候没有念头了,没有念头的时候,果报,这个境界也没有了,因为有念头相续,就有因果的相续。这里下面讲的,「成佛因果」,这是讲出世间因果了,「亦因心成体」,这都是《楞严经》上所说的,「一切因果因心成体」,一切因果包括世间因果和出世间因果,都是心性为体,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那么这因果,因念佛相续,所谓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所以念念是佛就是念念作佛。这就是「是心是佛将心念,念到心空佛亦忘」,这个境界就成佛了,念到能念之心、所念之佛统统忘了,就是放下了,这些念头都没有了,当下成佛。所以因果不爽,我们真正相信念佛成佛的大因果,决定要往生净土,发愿求生,实现我们成佛的因果。因果同时而相续不空,知道相续不空我们就知道不可以打妄念,打妄念就落到世间相续因果当中。我们现在念佛,念佛是净念,让净念相继相续,这样子的话,那就是念念成佛。所以这里讲「心性全体,入此弥陀名号」,整个心性全体,体相用都入到阿弥陀佛一句名号当中,这是《华严经》讲的,「所谓一切入一,一多相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一句佛号它就代表了,不是代表了,就是完全就是心性全体,说代表都已经不是那么真实,它确实就是心性的全体。我们现在「持一佛名」,我们举起一声自性阿弥陀佛佛号,阿弥陀佛名号就是自性,持一佛名,「全收法界」。这句话是《华严念佛三昧论》里面讲的,彭际清大居士给我们开解出来的。华严境界说的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念一句佛号,当然含收法界全体。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浑然一体,这个时候就是成佛的时候。
所以这个偈子上讲的,『撒手归来重检点』,那是开悟的境界。一回头一看,其实自己就在极乐世界当中,所以『花开赤白与青黄』,这是四色莲花。所以底下文说,「深信此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之大因果」,我们真正相信这个念佛是因,往生不退成佛是果,才生起恳切愿心,切愿求生净土。「无一念不依慈父,则无一时不达莲邦」,这一念念阿弥陀佛,这一刻就在极乐世界,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就时时都在极乐世界。所以说「举目惟一真法界,低头皆四色宝莲」,不知不觉当中已经念佛成佛,已经在极乐世界当中。我们来看第三偈,「深信自他不二,以发愿求生」。我们先把这个偈子念一下:
【大圆镜里绝纤埃,碧藕华中有圣胎。遥望金沙池沼外,宝光常照玉楼台。】
这是在深信自他不二的基础上发起恳切的愿心。『大圆镜』,这是讲的自性,自性里头本来无一物,『绝纤埃』,何处惹尘埃?这是讲自,自性。『碧藕华中有圣胎』,这是讲到他,这是讲自性所现的相,那就是极乐世界的相,就是一真法界的相。「碧藕华中」,这就是极乐世界莲花化生,「圣胎」,他不是父母所生的。我这里文中所讲的,「除一个自己本心以外,无佛亦无众生」。真的,整个法界是什么?就是一个本心,就是一个自性。自性所现的相还是自性,所以性相一如,自他不二。所以无佛亦无众生,佛也好,众生也好,那都是他,自他是不二,所以整个宇宙就是一个本心。既然如是,「则《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总不出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也」。《阿弥陀经》讲的这一段是讲到事相上说的,从是西方,就是从我们这个地球往西过十万亿佛土,这是很遥远的距离,那里有一个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在教化众生,在接引法界众生往生。事相上的这些净土、弥陀,都是唯心净土,本性弥陀,自他不二,都是一个本心所现之物。
所以我们往生净土不是说心外还有什么净土,就是我们这颗清净心中所现的净土,关键,念佛要念到有清净心,清净心不现,极乐世界也就不现。阿弥陀佛不是外人,就是自己,是觉悟了以后,我们念阿弥陀佛,就见到自心所现阿弥陀佛,接引我们到自心所现的净土,没有离开我们这颗心。所以真正这么相信自他不二,那个愿就踏实了。这不是求外人,求人是很难的事,求自己。所以下面文说,「碧藕华中之圣胎,金沙池外之楼台,无非自己本来面目。若不发愿求生净土,还我本来面目,岂非忍心害己,自甘堕落?」明白了以后,真的,这都是我们的本性,本来面目,现在要回归本来面目,发愿求生净土,如果不肯发愿,那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这是第二时劝愿。底下我们来看第三时劝行。第一偈,「示由事持达理,持以立行」,念佛持名有事持、有理持。我们先把偈子念一下:
【十万余程不隔尘,休将迷悟自疏亲。刹那念尽恒沙佛,便是莲华国里人。】
我们先介绍事持和理持。「蕅益大师曰: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心作心是之理,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执持名号,无时暂忘」,这是讲到事持,就是事上真念阿弥陀佛。虽然不太明了极乐世界是唯心净土,阿弥陀佛是本性弥陀,现在念佛是是心念佛,是心作佛,这个理不是很明了,但是他事上真发愿求生净土,就像孩子忆念自己的母亲,念念不忘,孝子!这样来执持名号,这叫事持。虽然他不明理,但是事上他真愿求生,真念佛,他必定往生。莲池大师说的,九品有分。如果是执理而废事的,那往生不了。这是讲到事持。理持,我们看下文,「理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这是理上通达了,阿弥陀佛就是我本心所现的,极乐世界也是我本心所造的,我现在念这句佛号还是本心所现所造,那我持名就是持这一句佛号,把它当作我的境界,我念念不忘就是念念回归自性。道理通达了,念佛恳切。所以理通达,持名念佛心就更恳切。但是不管事持也好,理持也好,只要持到一心不乱,功夫是平等的。
下文说「由事持达理持,即凡心为佛心」,事上念阿弥陀佛,不懂道理,但是一句一句的佛号念下去,最后不知不觉凡心就成佛了。所以「凡圣之分,但是一念迷悟,非隔十万余程。一句阿弥陀佛,便是恒沙佛之万德总名」,这是解释念尽恒沙佛。「直下念去,持至心开,见本性佛,达理一心不乱,当下便是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里人」。真正理一心不乱的人,往生到极乐世界,那就往生到实报庄严净土。我们继续来看第二偈,「示六字统摄,自他以立行」。这是自他来讲的。
【打破虚空笑满腮,玲珑宝藏豁然开。直饶空劫生前事,六字洪名毕竟该。】
这是讲的用六字洪名统摄自他,这个文中讲「一句名号统摄万法,按定此六字洪名,一一出口入耳」。所以虚空也好,空劫生前世也好,统统都由阿弥陀佛一句六字名号来统摄。一一出口入耳是教导我们怎么念佛,口里念出来,耳里听进去,清清楚楚,「自是一念,而至十念,乃至念念不移」,这叫净念相继。「巧入无生,暗合道妙」,这是不知不觉当中就证得无生法忍,就明心见性了。「忽入自他不二之境,打破迷妄之虚空,豁开自性之宝藏」,这个境界就是理一心不乱,那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的境界。我们再看第三首偈子,「示修胜因证大果以立行」,从因果上来讲。
【是心空寂念何依,故国云归孰未归。华外玉鸡啼晓日,远迎新佛奉慈威。】
这是教导我们念佛,念到『是心空寂』,佛号也没有了,就是念头统统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一念未萌以前,才是真我故乡」,这是故国,本来面目现前了。所以「举起一声佛名,直下更无异见。念至一心不乱,能所两忘」,念到这个境界,「当下玉鸡啼晓,破无明暗,因圆果满,成就新佛」,这是把这句偈子最后的证大果给我们显示出来。无明破了,妄想分别执著也没有了,能念之心、所念之佛都忘了,这是成佛了,因圆果满。
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今天就很简单的把这十首精要的偈子给大家分享了一遍,如果讲的不妥之处,请各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