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孝经》研习报告 - 钟茂森博士主讲
《孝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十集)  2008/5/30  华严讲堂  档名:52-266-0010

  尊敬的各位仁者,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孝经》,上一次我们讲到「三才章第七」,我们讲到一半,还没有讲完整,今天我们继续从这章经文来学起。首先我们把这章的经文再读一遍。

  【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於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我们上一次学习到「三才章」前面一半部分,主要是讲到孝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就是孝这种德行如天之恒常,经是恒常,如大地平等的利益万物,而天地之德由人去行出来,去表现出来,所以孝道乃是天经地义,而顺乎民情,顺天地、顺人情的。圣人如果能够随顺著天地之德,随顺著人心而行教化,就能得到『不肃而成』,不用很严厉的、严肃的手段教学,也能够成就,如果以孝道治理天下,则天下大治,『其政不严而治』,不需要用严厉的统治方法,就能够使得社会和谐。

  我们继续往下来学习,首先来看底下一句,『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这一句话唐玄宗在《御注》里面解释得很简单,他说「见因天地教化,民之易也」。这句话也就是说,能够顺应著天地而行教化,让人民受到教育以后,转化是很容易的。这是古圣先王很有智慧,他知道唯有通过教育,才能够真正的转化人心,能够使人民和睦、社会和谐。教育最关键的就是因天地教,这个因就是顺应、顺著,顺著天地去教育,天地是什么?天地就是道。老子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这个太极就是道,是宇宙的本体,由太极而生两仪,两仪就是天地,也是阴阳。换句话说,教育是要随顺著道,随顺著本性,那么教化起来就很容易,因为人人都有本性,在本性上说人人平等的,而这个本性是本善。所以用孝道教化人民,正是开显本性本善,孝心一开百善皆开,所以古人称孝为百善之先,转化民众那是非常简单的事情。现在很多的父母抱怨儿女不好教,老师在学校也抱怨学生不听话,不好教,企业的老板也在抱怨员工不听话。为什么现在人觉得这么难教?是因为不懂得因天地教,不懂得顺著本性来施教,所以教得很辛苦,效果还不佳。

  从哪里下手进行教育?要从教孝开始,因为孝是人的天性,因此夫子在「开宗明义章」说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我们看到在中国海南省海口监狱,那些服刑人员学习《弟子规》,结果起到很大的转变,中央电视台特别播放了这个专访的节目。这些海口监狱的领导们很有智慧,他们进行改造服刑人员的探索,尝试著用传统文化来教化那些服刑人员,过去的那种说教式的、机械式的教育他们觉得效果不佳,於是来到汤池,这是我们老师释净空老教授的故乡,安徽省庐江县,在汤池镇有一个文化教育中心,这些海口监狱的领导们带著考察团来参学,然后把《弟子规》的教育带回到监狱里面,并且聘请中心的老师们去担任教育的工作。教育从教孝开始,启发服刑人员的孝心,当这些服刑人员听到孝道的故事,学习到《弟子规》「入则孝」,他们深刻的认识到自己是大不孝,他们忏悔,他们流泪,知道自己错了,真是「德有伤,贻亲羞」。父母把自己养大成人,自己却干出违法乱纪的行为,所以在跟父母见面的时候,都跪在地上流著眼泪向父母忏悔、认错,然后给父母洗脚,见面时和临走时都向父母深深的九十度鞠躬,在场的这些干警们看到都感动得流下眼泪。我们看到中央电视台的这种专访,看到这些镜头,也感动得流眼泪。这些服刑人员从内心深处有了大的转化,真正立志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所以看到转化这些服刑人员,就用孝道的教育,就用《弟子规》的教育,效果很大,为什么?因为这是因天地教,真能够转化民心。连服刑人员,一般说囚犯,这是一般人认为是社会的渣子,都能够转化,所以没有不能够教化的人,每个人都可以用教育教得好的。

  这个化它比教的意思又更深一层,教只是在因上讲,化是从果上讲。因为教育而人产生转化、变化,我们说变化气质,从过去的那种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贪瞋痴慢这些习气那里回头,变得现在能够有爱心,愿意服务、愿意奉献、大公无私,这就是转化。所以先王,这是古代的帝王,他们有智慧,见到用教育的方法来治理国家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如果不搞教育,单纯发展经济,人民生活是富裕了,物质生活是发达了,但是伦理道德却在下降,人们愈来愈自私,甚至以伦理、道德、因果的这些传统教育以为是迷信,以为是落伍,觉得这种教育不适合现代,把它抛弃,这就是导致社会出现乱象。所以我们现在要真正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大力的推动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

  讲伦理道德,人民就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底下讲的『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所以他耻於作恶,教导他们因果报应的道理,他们就不敢造恶。所以用教育,请几位老师天天讲学,现在有这些科技,有媒体,把教育送到社会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家庭不是难事,天天如果能够讲课教育,文艺节目也要筛选,要有真正顺应道德的这些节目才能播放,这样天天教,不出三年,社会一定是一片祥和,这比养几百万的军队、警察要强得多,真的不需要那些国家机器也能够让天下大治。所以「其政不严而治」,这真的。我们的师父上人净空老教授在几年前第一次到印尼,这是他们印尼前副总统邀请。到了印尼,副总统请问我们老师,说如何能够帮助解决印尼的经济问题,因为在一九九八年金融危机之后,印尼的经济一直都是很糟糕,所以副总统开口就问,如何能够把经济搞上去?第二个问题,我们现在的社会治安也不行,如何能够让社会稳定?结果我们老师告诉他,这两个问题,其实第一个问题是社会治安的问题,第二个才是经济问题,社会如果稳定,投资者们就放心,敢来投资,经济自然就能繁荣,自然能够上去。如果想要社会安定,怎么做?我们老师就提议,国家教育部门从这些宗教、从这些文化领域当中精选出一些有德行、有学问的老师来进行教育。印尼是一个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它是百分之八十五以上人口都是伊斯兰教徒,所以我们老师就建议他,你们就用伊斯兰教的这些教义,把里头的因果、伦理、道德的教育提出来,由这些老师们天天上课,在电视台上课,录制的节目,经过教育部的审核,确定没有那种激进的言论,没有那些误导的言辞,就拿到电视台、电台上播放。印尼国家有一万七千个岛屿,所谓千岛之国,很多地方设立学校不容易,但是通过这种远程教学,很顺利的就把这些伦理道德的教育送到每一个地方。我们老师告诉他,告诉这位副总统先生,不出一年,整个社会的治安会得到很大改观,再过三年,整个社会就一片祥和,这个社会安定,投资者就有信心,他就敢来投资,经济自然就繁荣昌盛。所以我们老师给他这样提议,这真的是治国之道。《孝经》里你看二千五百年前孔老夫子也是这么说的,这真的是,古人讲的,用教育来治国,可以垂拱坐致太平,不用很费心思,不用花很大力气,自自然然就能够让社会安定和谐。这是古圣先王的智慧,古圣先王的至德要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教育以孝为先。

  下面这一句的经文是,『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唐玄宗的注解说的是,「君爱其亲,则人化之,无有遗其亲者」。教育想要真正达到有效的效果,必须要教育者本人先要做到,所以这里讲「先之以博爱」,这里是讲到领导人,谁先之以博爱?先王,古圣先王,他们做为国家领导人,「爱其亲」,他自己对自己的父母尽到孝道,对自己的父母尽孝,然后把这颗孝心扩展对待所有的人,把年长的人都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的尽孝,把年少的人当作自己的儿女一样爱护,这叫先之以博爱。我自己能这么做,当然人民百姓也就跟著学习、效法,所以「则人化之」,化是转化,看见领导人都这样的尽孝,自己哪敢不尽孝?所以「无有遗其亲者」,这个遗是遗弃,不会有遗弃父母的人。

  现在我们看到这个社会遗弃父母的人很多,老人家辛辛苦苦一辈子把儿女养大,结果儿女成家以后不管父母,自己挣钱可以买一个很漂亮的小楼,而让父母住在那个很小很简陋的房子里面,这我们都看到,这种现象真的有。曾经有一个这样的报导,兄弟两人他们自己都经营生意,赚的钱也不少,但对他们的老母亲却是不管,每个月,由於这些邻里邻居的压力,所以只好每个月拿出五块钱人民币,一人拿五块钱出来,算作是给自己老母亲的赡养费。一个月十块钱能怎么生活?结果这位老母亲因为收入没有,没有人照顾,身体也不好,心情也不好,就这样在郁闷当中死去。死去以后,结果这两兄弟忽然好像良心发现,就想到咱们家的母亲现在走了,我们就应该好好给她办一个后事,别人看到我们俩也不至於说我们俩大不孝,我们要把这个送终后事要办得风风光光的,显示一下我们还是有孝心的,所以每个人拿出五千块钱来办这个后事。结果这些邻居们都骂他们,说他们没良心,如果真能够拿出这些钱来赡养自己的老母亲,他老母亲就不会这么早死。这是什么?遗弃自己的父母,大不孝。

  这种现象归根结柢还是缺乏教育所致。所以人如果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不懂得孝亲、尊师,不懂得礼义廉耻,以功利之心来做为做事做人的标准,凡事对自己有利的才做,对自己没有丝毫利益的就决定不做,这样完全是搞功利,自私自利,所以产生这种现象。要转变它必须要用教育,其实人人都是本善的,用很好的教育可以帮助人回头的。怎么教?这里讲要「先之以博爱」,做领导人能够率先表现出孝道,表现出博爱,博爱是以孝心对待百姓,这是爱民。我们看到温家宝总理,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他自己本身是一个孝子,在中南海不论多忙,总要挤时间回来陪老母亲吃午饭。在五一二大地震之后,我们看到温总理就在地震发生以后两小时,马上就赶往地震的现场指挥救援,而且是夜以继日,非常的辛苦,忘我的工作,这是博爱。地震的地区还有余震还是很危险的,但是温总理不顾个人安危,战斗在第一线上。做为国家领导人能够表现出这种博爱的精神,人怎么会对自己父母不孝不敬?所以教育是从教育者、领导者本身做起,这就有很好的效果。

  下面一句说,『陈之於德义,而民兴行』,玄宗的解释说,「陈说德义之美,为众所慕,则人起心而行之」。陈说这是教学,要通过讲课才能够达到正式的教学的效果。讲课讲的内容是德义之美,德是道德,义是仁义,道德、仁义这是伦理道德的教育,人民百姓听到这些伦理道德的教育以后,都产生羡慕的心、仰慕的心,愿意来效法,所以人起心而行之。起心是他真正愿意这么做,他立志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人,做一个君子,做圣贤。所以教育能够唤起人的善心,这颗善心人人本有,只是在污染当中会被名利这种贪求所覆盖,当人听到这种德义之美,这些伦理道德的教育,那种良心就被唤醒。我们的老师在前年二00六年十月在法国巴黎,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跟他们一起,跟联合国、跟其他的一些和平机构共同组织了一次国际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学习释迦牟尼佛办班教学为人类做出贡献,这是探讨佛教徒对人类的贡献。这种贡献是什么?我们老师点出来,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的教学,帮助人们断恶修善、破迷开悟,不仅帮助当时的人,还帮助后世的人,他的贡献就是用办班教学。办班教学是陈说,要讲,不讲光是给我们做出个好样子,有时候我们还看不出来,根性未必那么利,所以光看未必看出来,看了以后再听他一讲就真明白。所以先王是先之以博爱,先要做出好样子,然后才陈之於德义,才跟你讲,做到了再说效果就非常大。释迦牟尼佛是这样的,孔老夫子也是这样的,一生就是教学,到最后你看回到自己家乡鲁国就专职的办班教学。过去周游列国的时候还想出仕为官,搞政治,能够帮助一个国家建立礼制,推行周公之礼,但是哪一个国家都不用他,他只好回到自己家乡鲁国办班教学。虽然只最后教了五年,但是你看他竟成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所以教学是最好的转化社会风气的方法,它真是让人觉悟,觉悟之后他就起心而行之。我们的老师净空老教授也是一辈子教学,到今年教了五十年,五十年的教育确实产生很大的效果,大家现在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也有不少人在依教奉行,也学得很好。这是什么?教育的效果。

  下面,『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玄宗的注解是「君行敬让,则人化而不争」。这是讲到一个领导人他自己要做敬让的样子,敬是礼敬,让是谦让,自己能够礼敬、谦让,不跟人争,则自自然然人民也能够效法他。人化而不争,化也是转化,争是什么?争名争利,现在人说的竞争。竞争不是个好事情,因为竞争的动力是自私自利,在竞争的过程中自私自利的心不断的膨胀,竞争升级就成为斗争,斗争升级就变成战争。现在的战争可不得了,用的都是生化武器、原子弹,一打起来那是全世界的毁灭,没有输赢的,是同归於尽的。所以竞争到最后,人类毁灭,怎么可以争?中国古代的圣贤都教我们敬让,对人礼敬,自己谦让、退后,让人家上前,让自己少分一点,也让别人多得一点,绝对不能够竞争。是不是说不竞争社会就不进步?这种观点是一种误解,是偏见。为什么这么说?你看古代圣王他们都以敬让来教化大众,反而能够使到社会和谐、国泰民安。历史上的这些大治时期,远古的尧、舜、禹、汤这些圣王,到「文武之治」,周朝文王、武王,汉朝有「文景之治」,唐朝有「贞观之治」,一直到近代清朝「康干之治」,每一个这种大治时期,这些君王都是提倡伦理道德教育,都是以身作则,先之以博爱,陈之於德义,以敬让、以礼乐来教化人民,没有说搞竞争的。现在是西方人提出竞争的概念,好像暂时得逞,看到好像科技是发达了,经济是进步快了,可是产生很多后遗症,科技发达到现在已经产生地球的危机,温室效应,南北极的冰川融化,气候反常,地震、海啸频繁,乃至人为的战争愈演愈烈,仇恨愈变愈深,这都是竞争搞出来的。所以英明的领导不提倡竞争,提倡敬让。

  下面一句,『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玄宗解释是「礼以检其迹,乐以正其心,则和睦矣」。礼乐的治理天下比法律治理天下要高,为什么?这里讲的,礼是什么?治身的,礼以检其迹,迹是我们的身体造作、言行,这是表现在外面的叫迹,可以看得见的。礼是什么?帮助我们收敛我们的言行造作的这些不对的地方,改正这些过失,断这些习气,这是遵循礼可以给我们这些帮助。乐,这是音乐,乐正其心。古代的音乐真是帮助我们提升灵性,不像现在的这些所谓的音乐、歌曲、艺术,很多是叫靡靡之音,乱人心志的。所以夫子过去在删订《诗经》的时候,《诗经》就是古代的那些歌曲、民谣,有一些善、有一些恶的,夫子把它删订,只取善的部分,把恶的部分统统给去掉。删理《诗经》用的标准,三个字,「思无邪」,所以凡是让人的思想走上邪路的那些内容统统给删去,留下来的部分都是纯善的。这种《诗经》,这种艺术,真正是正其心,让人的心纯正善良,没有不善夹杂在其中。当人的身心都能够正这就和睦,和睦第一步就是我们自己身心和谐,身的和谐是身的言行造作统统符合礼、符合伦理道德,我们心的和谐,心里没有对立、矛盾、冲突,跟一切人都能够和谐相处,这样就身心和谐。身心和谐人就健康,心和谐就没有心理毛病,很安泰,怡然自得,身和谐身体健康。生活符合礼,礼是一种健康生活的标准,包括我们的饮食起居都是健康的,这都是属於礼的。《礼记》里面都有这方面的内容,怎么样去生活,包括一年四季吃什么菜。你看《礼记》里面有「月令」这篇,都讲到如何来生活。遵守礼人的身体也健康,身心健康,这是和谐第一步,自己身心和谐,然后进而影响到家里人,让家人也都能够效法跟著做,家庭和谐,家庭和谐就能影响一个社区,社区和谐,进而广之,社会和谐,最后达到世界和谐。所以古人讲的是用礼乐来治理天下。

  下面我们来看,『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唐玄宗解释这一句说到,「示好以引之,示恶以止之」,这个好也可以念成耗,「示好以引之,示恶以止之,则人知有禁令,不敢犯也」。这个好恶也就是喜欢和不喜欢,好就是喜好,恶就是讨厌。一个国家领导人他用自己的好恶的表现来教育大家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用喜好的这种表情、言行来引导大家也学好,对待那些不善的、恶的事情,表现出讨厌,表现出不去跟它们亲近,这样就能够帮助大家防非止恶,百姓都能够知有禁令,不敢犯也,看见领导对善恶那种态度,自然他就有所禁止,不敢造次,不敢违犯。所以国家,一个领导人,他肩负著是教化整个国民的重任,一个企业的领导也是一样,他肩负著是一个企业的教化这种重担,这些员工就是自己的学生一样,对他们我们要起到一个教育者的这种职责,要教他。怎么教?首先我们要懂得好坏、善恶的标准,处处表现出学好、做好,所谓行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做好人,那么底下的员工们看到他也就效法。一国如此,一个企业如此,一个家庭也如此,每一个团体都如此。乃至对自己而言,虽然我可能不是家庭的领导,就是家长,或者不是一个企业的老板,更不是国家领导人,我能不能够做到「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也可以,就在我的这个生活小圈子里面我坚持原则做好事,不做坏事,说好话,不讲那些难听的话。什么是难听的话?一般讲有四种,第一种是妄语,说那些骗人的话,欺骗人也欺骗自己,这种话不说,不打妄语。第二种两舌,是说某某人的是非,张家长李家短,这些人我是非我们不评论。第三种是恶口,恶口是骂人,说难听的话,粗言乱语,统统戒掉。第四绮语,绮语是说那些花言巧语,浮华的语言,不实在的话,这些话统统不说。身体行为不造杀盗淫,杀是杀生,盗是偷盗,淫是淫乱,搞男女的不正常的关系。身不造杀盗淫,口不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念上,这个思想不起贪瞋痴,这就是真正做到行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做好人。我自己做到自然就能影响周遭的人,周遭的人他就知道有所禁止。譬如说我在单位里面我不滥用公物,我树立这个好形象,周围的人都不好意思滥用公物。我不去那些不好的黄色的场所,那些什么KTV那种带有色情性质的场所,跟我在一起的人他也就不好意思去。我这个家里面我不看那些黄色的网路,那些色情暴力的节目不看,家里人他也受我们的影响他们也不看。这是什么?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自自然然的,不用勉强去要求别人,只要把自己好的样子拿出来,大家就跟著你行善,跟著你断恶。这是玄宗皇帝解释「三才章」后半部的经文。

  我们再看邢昺《正义》里面的解释,首先邢昺有一段总说的文字,「《正义》曰:言先王见因天地之常,不肃不严之政教,可以率先化下人也。故须身行博爱之道,以率先之,则人渐其风教,无有遗其亲者。於是陈说德义之美,以顺教诲人,则人起心而行之也。先王又以身行敬让之道,以率先之,则人渐其德而不争竞也。又导之以礼乐之教,正其心迹,则人被其教,自和睦也。又示之以好者必爱之,恶者必讨之,则人见之,而知国有禁也」。这段文字可以做为我们刚才讨论的一个总结。《正义》里面说的这段意思我们刚才都说到。「先王见因天地之常,不肃不严之政教」,这是先王见到用教育可以转化民心,而教育要因天地来教育,也就是刚才讲的,随顺著道,天地是恒常的,道才是恒常的。道在佛家里称为自性,自性是不生不灭的,这是真常。所以随顺著道而行就是德,用道德教育可以其政不严而治,其教不肃而成,所以叫「不肃不严之政教」。

  古人,这些古代的圣王,教育和政治是联系在一起分不开的。所以古人你看这些政治的部门,宰相,这是像总理这种位置,宰相底下六个部,头一个就是礼部,礼部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教育部,教育摆在最先,这是古代君王都知道要搞好政治首先注重教育。教育要起到好的效果,最关键的是教育者本身要做出好样子,所以说可以率先化下人也,率是表率,要先自己做一个表率才能够教化下人。教育是上行而下效,上面人怎么做下面人就跟著怎么做。所以父母假如抱怨孩子很难教,首先回头问问自己我做得怎么样?如果我自己都不孝父母,怎么可能让孩子孝顺我?如果我不能够大公无私,不能够奉献,不能够以博爱的这种存心待人,孩子当然也会自私自利,他也会遗其亲,遗是遗弃。所以不可以养成孩子那种自私自利的习气,这是纯粹於在教育者本身有没有做到。

  这里讲到,「故须身行博爱之道」,自己做到博爱,没有自私自利,「以率先之」,这是先自己做,做到好的样子、好的表率,「则人渐其风教」,人民也就受到你的德行的感化,渐渐的也就转化,就没有遗弃父母的。遗弃父母的人那是自私自利到极点,连父母都容不下,你想想他的自私自利到了什么程度。所以要改变这种状况,领导人要做一个好样子,要博爱,博爱来化解自私自利。我认识一位北京的老总,他曾经跟我讲过一个事情,说他的员工们对他都很忠心耿耿,自己不用怎么样去管公司的事情,公司自己就很正常的运作,真的是其政不严而治。他就给我讲过一个例子,说有一个员工他的父亲患了病,家里负担很困难,这个员工他没有向老板提出要任何的补助,因为老板平时对他们很好,他觉得已经不能够再对老板要求什么,是他的这个有病的老父亲偷偷的给他老板写了一封信请求援助,看能不能够帮他报销一些医药费。这个老板接到这封信立即就拨款帮他报销医药费,连这个员工自己都不知道,感动得不得了。所以这是什么?先之以博爱,这个员工怎么可能遗弃他的父母?他一定是尽孝,对父母尽孝他必定是对老板尽忠。

  下面说,「於是陈说德义之美,以顺教诲人,则人起心而行之也」,先做到以后然后再来陈说,再来教化大众,大家听了服,他也起心来效法。所以当父母的如果希望自己儿女孝顺,很简单,在儿女面前表现出孝敬父母的样子。我的母亲是一位孝女,在文化大革命的时代我们的家遭到影响,我的外公是属於黑五类之一,他是家里头过去因为有历史的问题,家里过去是大富人家,所以在文化大革命当中遭到压迫,被下放到广东北部粤北山区劳动。我的姥姥跟母亲两个人在家里,我的这些舅父、姨母当时都在外地工作,所以只有我母亲照顾我姥姥。在那种紧张的政治气候当中,母女俩人相依为命,互相的鼓励、支持,所以能够平安度过。当时我外公的工资被冻结,他在大学里教书,但是工资被冻结,因为要审查他的历史问题。我姥姥也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家里也没办法开锅,我母亲当时很年轻,就跑到大学里面跟文革委员会的这些领导们要求、谈判,跟他们挖出这些被冻结的工资,一点点的挖,这样度过难关。所以我姥姥在文革结束以后对我们这些孩子说,我跟你妈妈是共过患难的。

  我妈妈对我姥姥是非常孝顺,不仅在物质生活上供给得很充足,而且常常想方设法让老人家开心。老人家最喜欢的是逢年过节这些儿孙们都欢聚在一堂,大家有说有笑,享受天伦之乐。我母亲每次都主动的组织大家在家庭里聚会,让这些孩子们都表演节目。像我小的时候常常表演朗诵诗词给老人家,表演这些节目老人家听了也很高兴,这是让老人欢喜。而且常常自己写诗赞叹母亲、赞叹老人,这是我们家庭一个重要的文化,就是常常赞颂父母的恩德。我在此地也想为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母亲在一九七九年,刚刚文化大革命过后,给我姥姥写的一个生日贺诗,当时我姥姥是六十九岁。这个贺诗是这样写到的:「献给亲爱的妈妈——祝贺您六十九岁生日。哪一朵葵花不向著太阳?哪一个孩子不热爱自己的娘?亲爱的妈妈,一个幸福的家庭,您是舵手,有了您,爸爸才有成就!有了您,哥哥、姐姐才能上大学;有了您,我的户口才能从农村转回城。您是我们幸福的源泉!您是我们成功的后盾!您是大北路之家的砥柱栋梁!亲爱的妈妈,您的性格就是:永远给予,不求报酬。您的爱,像大海那样深广,而我们回敬的,却是一滴水啊!您给予我们生命、学识和财富,您给予我们温暖、快乐和幸福。我们说上帝,就是指您——亲爱的妈妈!我们说您,就是指降福於我们的上帝!小女良玉敬呈,一九七九年正月」。

  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孝道的家庭文化氛围当中我慢慢的成长,也就潜移默化,知道如何来孝亲。在十三年以后,那是一九九二年,当我考上中山大学以后,给我母亲在母亲节的时候献上一首贺诗,我也想把这首贺诗给大家分享一下。「亲爱的妈妈:母亲节快乐!您和爸爸的爱,长出了我的胚胎,一团模糊不清的心肉,损耗了您的生命精华、窈窕青春。才有了嘴巴、耳朵、眼睛,创造了未来的大脑和胸怀。您以痛苦的受难和乳血,使我从无到有,庄严存在!您教我牙牙学语,您教我认识世界,走第一步路,念第一个字,读第一首诗……您凭著伟大的母爱与超人的远见,在我很小时就开始了对我的教育。您把我送到幼儿园全托,以锻炼我独立生活的能力。您在家里的门板上教会了我唐诗、宋词、ABCD。您手把手教我写毛笔字,您是我人生启蒙的第一个教师啊!您循序渐进,诲人不倦,把一个淘气顽童教养大。您孜孜不倦辅导我升中考试,使我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州市一流中学——华师附中。您犹如一位向导,带著我走上了光明之路。我上了大学之后,您对我又提出了更高要求。您为我规划一生的道路,给我讲如何处理人际和社会关系,提高我的综合素质,为我做留学的准备。您用心良苦,望子成龙。从衣食住行到书本用具,处处都有您慷慨的给予。您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给予儿子很多很多,这全是基於您无私圣洁的爱!如今孩儿的翅膀逐渐硬朗,羽毛逐渐丰满,然而饮水思源,我一切的一切,哪一点没有您的关心、爱护、劳动、智慧、教育和启迪?您是母亲中的典范,是我心目中永恒不灭的星斗!在母亲节之际,我要深情的说一声:『谢谢您,亲爱的妈妈!』儿茂森叩敬。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号母亲节」。

  教育真的是贵在上行而下效,正己而后化人。当母亲对待姥姥能够尽心孝养的时候,我们做孩子的也能学到对父母要尽心孝养。不仅孝养父母之身,而且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将自己的母亲永远摆在圣洁的位置上,所以我母亲能够说出「母亲就是上帝」。而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母亲是我心目中永恒不灭的星斗。大舜终生都慕父母,都敬慕父母,这是一种至孝的心。而我们要养成这种至孝的心,这种纯净纯善的心,这种真挚的爱心,然后以这颗心对待一切人,就能够起到感化大众的效果,正所谓「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因此教育的成败关键就在於教育者、领导者他自己有没有做到,做到之后再说。所以这里是讲要先行博爱,然后才能陈说德义,如果先陈说德义,没有去行博爱,大家怎么可能服?就像父母让孩子学习《弟子规》,自己没有学,自己都做不到,孩子怎么可能服气?一个父亲知道孩子准备要期末考试,督促自己的孩子说你赶快上楼去学习,不准看电视。孩子上了楼,自己就在下面把电视打开,里头的情节的声音就传到楼上,这个孩子边写作业边准备功课一边听著情节那种这个电影那些紧凑的情节的声音,你说他的心怎么能安住得下来,可能他偷偷的就打开门下楼瞄几眼。所以当父母的首先要学《弟子规》,要把《弟子规》做出来给孩子看,孩子才能够学到真实的《弟子规》。所以《弟子规》不是让孩子背的,而是让父母做的,它好比是一个剧本,父母把这个剧本演出来孩子就学到。《孝经》,孔子说「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孝经》是孔子的行门。孔子说的很多,这六经都是孔子述说的,真正落实就在《孝经》,所以《孝经》就是孔子的行门落实。《弟子规》又是《孝经》的落实,这真是落到实处,《弟子规》虽然是个蒙学教材,讲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但是小事当中有大道理,把这些德行都落实,《孝经》就自然能够做到,圣贤也能够成就。

  下面《正义》里面继续说,「先王又以身行敬让之道,以率先之」,你看都是要自己做个好榜样,做出表率,先自己做到,自己行敬让,「则人渐其德而不争竞也」,敬让是德,当我们看到领导能够行敬让之德,我们自然就不争,领导都不争,我们还争什么?争竞就是竞争,不搞竞争。「又导之以礼乐之教,正其心迹」,这是用礼乐来教化,用乐正其心,用礼正其迹,这心、迹是分别对乐和礼而言的,以礼治身,以乐治心。「则人被其教,自和睦也」,这个被是念披,「被其教」就是接受这种教化,接受礼乐的教化,自自然然就和睦,对自身而言,身心和睦,乃至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又示之以好者必爱之」,这个好这是喜好,但也可以当好(音郝)字讲,就是把善的、好的这方面,我们表现出喜爱它,愿意去行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做好人。「恶者必讨之」,恶者就是不好的,它念恶(音饿)、念恶(音悟)都可以,这两个意思都具有,恶(音饿)是不好的,恶(音悟)是厌恶,不好的我们就厌恶,讨是批评,讨伐、批评。通过这种褒贬善恶表现出自己的喜好和厌恶,让人见到以后,「则人见之,而知国有禁也」。人民百姓见到自然他就会收敛,知道这样东西不好,我们领导不喜欢,他就不肯去做,不敢去做,这就是自自然然的禁令。这种禁令比法律的效果更好,更有效率,这是让人在心地上建起一道防火墙,他自己就能禁止恶行、恶的心念,知道这是不符合礼法。所以礼乐之治比法治要高明,当然法治还是要,法治可以做为辅助,礼治做为主要的治理天下的方法。

  下面我们看《正义》里面有一些话,这些议论都非常的好,我们节取出一些片断来进行学习。「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这句话是讲到礼乐,先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礼乐它是能帮助人治理身心,所以要说礼乐。《诗》、《书》就是《诗经》和《书经》,敦就是遵从。我们提倡礼乐的教育,又遵从《诗》、《书》,《诗》、《书》里面都给我们示出好恶,这个善恶都从《诗》、《书》里能够看到,这叫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这也是陈说德义,《诗》、《书》里也把德义讲得很多。这里说的,「《诗》、《书》,义之府也」,《诗经》、《书经》是什么?是义之府,府就是我们说的宅府、住处。义就住在哪里?住在《诗》、《书》里面,换句话说,《诗》、《书》是义的载体。所以《诗》、《书》所称述的,讲的什么内容?义。义,古代称为「义者,宜也」,就是应该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也就是说什么是正当的、什么是不正当的。是非、邪正、善恶、好丑、利害,这些统统都可以归纳成义这个字。这是通过学习《诗》、《书》,我们就能够懂得这些道理,这也是懂得如何做人。《诗》、《书》也泛指一切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

  「礼、乐,德之则也」,则是法则、规则,道德的规则在礼乐。礼、乐也属於六经之一,《礼经》、《乐经》,但是它现在也是可以泛指,礼是一切伦理、道德这些教诲,都可以称为是礼,也包括风俗习惯,正当的生活行为的准则,它也是教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处事待人接物,这里头都是规则。规则体现的是什么?是德,德之则也。乐,乐经,这已经失传,我们就知道这可以是做为一种帮助人提升德行的艺术,它也不一定专指音乐,可以泛指艺术,也包括绘画,也包括书法,包括一切有利於调和身心的艺术,都要以「思无邪」做为标准。「德、义,利之本也」,这讲到德、义,德是礼、乐,义讲的是诗、书。这一些是什么?利之本也,利就是利益,利之本是什么?根本利益。德和义才是我们根本的利益,根本利益不是经济利益,经济利益并不一定会带来真正名声的提升。很多人都抱怨、叹息,现在是比以前富有,但是好像生活更烦恼,没有过去的那种洒脱的、安逸的心情。主要原因是经济发达,人都在竞争,竞争过程中德义就没有了。所以根本的利益失去了,皮毛的利益不会带来真正的幸福快乐。我们现在说什么是根本利益?最贴近的,我们人身心健康,这是利益。遵循德义的人他自己身心健康,他没有烦恼,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这都是大利益,这种利益不是个人的所谓的自私自利,有自私自利的心德义就没了,德义没有了根本利益就失去。

  所以自私自利没有好处,带给人们的最终就是烦恼,就是不健康,就是灾难,天灾人祸都是从私心里产生的。把自私自利放下,起心动念不要为一个我,而要为天下万民,范仲淹先生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想自己,这个小我放下,大我才能现前。大我是什么?整个天下就是自己。这还说得不够究竟圆满,究竟圆满怎么说?整个宇宙是一个自己,那才是真我,这个身体不是真我,充其量这是我的一小部分。这个身体就像我的衣服,可以利用它给大家做一个示现、做一个榜样,给大众工作做一个工具,但是它不是真我,可以把它放下的。你看人生死不等於把身体放下了吗?人死了以后还去投胎,这个身体没有了,再换另外一个身体,就等於脱了衣服又换另一件衣服一样,因此放下小我才得到真我。而现在人在自私自利、在竞争当中迷失了真我,生活就很苦。所以要把这个根本利益找回来就要修德、遵义。

  下面还有一句,这是《正义》里面引用《礼记.乡饮酒义》这一篇文章说的一句话,「先礼而后财,则民作敬让而不争矣。言君身先行敬让,则天下之人自息贪竞也」。你看《礼记》里面就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做人要先礼而后财。这个财如果把它放在第一位就会产生竞争,大家都争这个财,争财的过程中就忘了礼,忘了礼就忘了德,那就叫缺德。现在我们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外国,你看,我在美国大学也教过书,在澳洲大学教过书,都是在商学院,每个大学商学院里头都是最爆棚的,人数是最多的,学费也是最贵的,大家都要来读商学院,为什么?都想发财。如果一个大学要开一个系,专门教礼的,你看有几个人去读?所以现在都已经调过来,先财而后礼,所以问题就很多。《礼记》上讲,「先礼而后财,则民作敬让而不争矣」,大家都能够互相尊敬、礼让,不会竞争。如果先财而后礼怎么办?就倒过来,民作竞争而不敬让矣,所以会出现社会的这些现象,大家争名逐利、损人利己,社会不公,怨气很多,这些都是缺乏礼义的教育。做为一个国家领导人,这里说「言君」,君是国家领导人,「身先行敬让,则天下之人自息贪竞也」,要改变社会风气,最有能力的是国家领导人,他自己先做出敬让的好样子,尊敬人、礼让人,那这一国之人都能够息灭贪心,不求竞争,都讲礼让,这就是太平盛世的出现。

  下面我们再看《正义》里的一段话,「案《礼记》云: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中,谓心在其中也;外,谓迹见於外也。由心以出者,宜听乐以正之;自迹以见者,当用礼以检之。检之谓检束也。言心迹不违於礼乐,则人当自和睦也」,这一段议论是解释玄宗的「礼以检其迹,乐以正其心,则和睦矣」这句话。《礼记》当中说「乐由中出」,中就是心,所以用乐来治心。「礼自外作」,外就是指我们的身体的造作,造作出来的要符合礼。所以这里讲「中,谓心在其中也」,这是讲我们的心,调心之法用这些艺术,用这个乐,没有邪思的这些艺术,帮助我们提升灵性。「外,谓迹见於外」,这是讲我们的造作可以看到,这个见,古音是念现,见於外,这是表现在外在的,可以让人看到的。「由心以出者,宜听乐以正之」,因为乐是由心出的,所谓艺术都是心显发出来的一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人能够看一幅艺术作品就能体会到创作者的心态,因为艺术是由心而出,真正圣贤人的心,他们出来的这个乐一定是最美的。所以你看看孔子听「文王操」这个音乐,悟了很久悟出只有文王这样的德行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音乐,听这种乐当然心就正。「自迹以见者,当用礼以检之」,这是讲到礼,帮助规范自己的身行。「检之谓检束」,就是约束,本来礼是我们本性本善,现在我们放逸久了,就要用礼来规范我们的身,规范久了,习惯了,就自自然然就跟本性相应。所以一开始会有约束感,久了以后就自然了。所以这是「言心迹不违於礼乐,则人当自和睦也」,身心都符合礼乐这个人身心健康,身心和睦、和谐。

  再看本章最后一句,这是引用《诗经》,『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这个是玄宗皇帝《御注》里面讲的,「赫赫,明盛貌也。尹氏为太师,周之三公也。义取大臣助君行化,人皆瞻之也」。这句《诗经》是讲到师尹,这是周朝三公,所谓太师、太保、太傅,三公之首叫太师,尹是太师的姓,所以叫师尹。做为三公之一,这是很显赫的,所以大家都看著。三公,这是大臣,帮助君王推行教化,这是全国人民的榜样,所以「人皆瞻之也」。这个「民具尔瞻」,民就是人,具就是皆,就是大家都瞻之,尔是你,瞻是看,都看著你,学习你,所以你要做一个好样子。这一章「三才章」给我们讲到最重要的教化就是自己要做好样子,然后才能够教化大众。所以先之很重要,先之以博爱,然后才要去说,才有「陈之於德义,导之以礼乐,示之以好恶」,这样才能够真正帮助国家得到大治。「三才章」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今天时间到了,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仁者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