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十八集) 2008/3/31 华严讲堂 档名:52-255-0018
尊敬的各位菩萨,各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我们继续来看第一时佛事里面的中峰大师在忏悔文以后的开示,我们先把文念一下。
【上来忏悔发愿已竟。】
这里是接著前面「往昔所造诸恶业」这个忏悔文,发愿是讲的「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发愿偈,忏悔和发愿做完了,底下接著开示说:
【亡灵某当知。】
这个『某』是我们这堂法事是为某某亡灵所做的,如果超度的亡灵很多,我们通常也可以讲「往生堂上众等亡灵」,这是所超度的亡灵的这些名字。『当知』就是应当要知道。
【夫净土之为教也。】
『夫』是语气词。『净土之为教』,就是讲净土的教学。
【仰承阿弥陀佛四十有八大慈大悲。深重愿力。摄取十方一切众生。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
这一段是把净土教学的梗概内容为亡灵讲清楚,对亡灵讲也就是对我们讲。净土教是从哪里来的?是『仰承阿弥陀佛四十有八大慈大悲深重愿力』,是根据这四十八愿而来的。所以《无量寿经》里面的四十八愿是净土教的核心,是净土教的基本理论。「仰承」这两个字是尊敬,以最尊敬的心态来讲净土经教。净土经是以四十八愿做核心,所以我们只要掌握这个核心,掌握这个纲领,净土经教我们就能够总持。所以四十八愿是净土教的总持法门,修学要懂得抓住这个纲领。
四十八愿都是大慈大悲深重的愿力,它是『摄取十方一切众生』,「摄」就是摄受,「取」就是录取。就像我们这个世界上,你要到另外一个国家去移民,也要去申请,符合移民的条件,它的签证才能够发给你。阿弥陀佛是录取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阿弥陀佛都欢迎大家去极乐世界。录取的条件很简单,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的,信愿持名,这三资粮,你真信切愿念佛求生净土,你就能够往生。中峰禅师在此地说,『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真正具备信心的,一定他发出真切的愿,也一定会念佛,这就能够感得阿弥陀佛摄受,录取你移民到极乐世界。我们继续看下面开示:
【信者。】
这是讲什么叫『信』?底下给我们讲了三桩事情,第一个
【信有西方净土。】
这个『信』非常重要,我们要完全肯定在娑婆世界的西方有极乐世界。第二个
【信有阿弥陀佛。摄取众生之事。】
这是讲的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在极乐世界接引十方众生往生到他的佛国土。这是事相上讲的,确确实实有这么一回事,这个事情正在发生。你果然有信、有愿,阿弥陀佛必定会来接引你,我们要有信心。第三个
【我等众生。信有往生之分。】
这是要讲你自己有自信心,相信自己有『往生之分』,这个「分」就是条件的意思、资格的意思,相信我具备往生的条件和资格,这个信心很重要。如果你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你怀疑自己可能往生不了,那么你真的就往生不了。所以往生极乐世界的信心要具备这三种,果然具备这三种信心,那么你在世间你的言行、心态,跟一般人就不同,一般人贪恋世间的五欲六尘,处处在这个世间想要占有控制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而你呢?你相信有极乐世界,你相信极乐世界就是我的老家,我相信我自己能往生,我到这个世间是来作客的,是来旅游的,只是来这里玩一玩,过几天就走了,对这个世间就没有丝毫的留恋,随时放得下。底下说:
【然虽谓弥陀摄取众生往生。要信唯是随心自现。感应道交。究竟非从外得。如是信者。是为真信。】
这一段给我们讲,不仅要信这个事,还要信这个理,这样才叫做真信;如果相信事,前面三种,信有西方净土,信有阿弥陀佛摄取众生之事,信我等有往生之分,这是信事,如果不知道道理,能不能往生?也能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因为你还没悟,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那你的品位就会高了。所以有其事必有其理,理跟事都是真的,不可以执理而废事,也不可以对理怀疑。如果执理废事,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因为往生极乐世界,信愿持名三个条件不能少。如果只是信理,而在事上不肯去修,不肯去念佛,换句话说,那个信、那个愿都不真实。这样子还不如信事不懂理的,那种人,像老太公、老太婆,他们道理不懂,但是他真的发愿求生净土,真能念佛,他真能往生,所以这不可以疏忽。这一段话是讲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这些事情。
『要信唯是随心自现,感应道交』,唯心自现就是理,《华严经》上这个理讲得圆满,它说一切法,包括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都是唯心所现,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唯心所现,不离自心。所以我们常常听到「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确实,离开了心性,弥陀和净土都没有,他们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这是理。所以我们有求就有感应,「感应道交」。『究竟非从外得』,不是在心性以外而得到,心性以外没有东西,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所以极乐世界都是我们心性之内所现物,阿弥陀佛也是我们心性的阿弥陀佛。
『如是信者,是为真信』。这样子信才叫真信。一般人说信佛,其实他没有真信,没有真信就叫迷信。什么是佛他也不知道,他就来相信了,他就皈依了,糊里糊涂的皈依,糊里糊涂的信佛,你看这不就是迷信?有的人他的信比较好一点,他认识释迦牟尼佛,他了解释迦牟尼佛是一个有大智慧、有大德行的人,他不会骗人的,就是我们讲相信世尊的人格,所以世尊所说的我们能相信,这种信叫正信。这种信,虽然是正信,但还不是真信,因为他的信还是比较勉强的。如果更深入一层,学佛久了,对於佛经里面的义理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有相当程度的通达,这就是高级的的正信,但是还没有说得上是真信,这种信是相似的真信。为什么?因为虽然我们信「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理,可是我们还没有证得。只有自己真正证得了,你的信才是真的,这是自己的境界。我们此地能够相信佛的教诲,能够接受中峰禅师的教诲,能够深信不疑,这样子就决定能往生。我们相信了,就要检验一下自己信心到底具不具足。下面的开示文说:
【信而无行。即不成其信。】
所以信愿行这三个条件是一而三、三而一,有一个其他两个一定具足,三个是缺一不可的。如果缺了一个,譬如说,你说我信了,信了但是没有行动,这就不能叫做真信。你有了信决定会有愿、决定会有行,从愿上来讲,你有愿必定有信、必定有行,有行必定信愿具足。所以这是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下面开示说:
【行者楞严经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行』,该如何去行?『净念相继』,讲的念佛,念佛要怎么个念法?这就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里面教导我们的十六个字,这是念佛的秘诀,『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假方便」,就是不需要用其他的方法来帮助,就靠念佛,把六根摄住来念佛,让「净念相继」。这种方法简便、快速、稳当,不需要坐禅观,不需要去念咒、念经,都不需要,就用这个念佛,自自然然就心开了。「自得心开」就是禅宗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教下里面讲的大开圆解,这是同一个境界,念佛念到此地就是理一心不乱了。所以这十六个字是念佛的秘诀。
念佛功夫成就的有三个层次,首先第一个是功夫成片,第二个是事一心不乱,第三个是理一心不乱,方法都在都摄六根。所以我们今天念佛为什么成片这个功夫都达不到?我们知道毛病出在哪里,六根没摄住。眼看外面的境界就会跟著外面境界跑,耳听声也向外面跑,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跑出去,收不回来。所以怎么样把这六根收回来?眼从色的境界上收回来,耳闻声,从声的境界上收回来,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都从这些外境上收回来,能够不受外面的境界影响,这叫都摄六根,你才能够做到净念相继,这个净念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说到净,念如何才能够算是净?这个功夫就是九个字,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有怀疑、有夹杂就不能够叫净,有间断就不能够相继,功夫就不能成片。所以我们要把我们的疑虑、怀疑要破除,如果对这个法门怀疑还没有破掉,还有大量的夹杂,净念就不可能相继。
下面开示是引用《弥陀经》的经文,因为前面《阿弥陀经》已经学过了,我们在此地就念一下。
【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是讲到行最后的果报就是往生极乐世界。
【如是行者。是名正行。】
所以我们平常念佛要跟经典对照,看看是不是跟经上说的相应?有没有跟《楞严经》里面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相应?有没有跟《阿弥陀经》刚才这段经文上讲的相应?《阿弥陀经》是从事上来讲,《楞严经》是从方法、从理上来讲,这两段经文都是讲的同一个道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讲到修因,果就是一心不乱,这是《阿弥陀经》里讲的。有一心不乱这个果,必定有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因,因果是相应的。所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印祖把它做为净土五经之一,确实非常有道理。这里所讲的方法跟《阿弥陀经》是异曲同工,这样的修行才叫正行。真的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相应就是跟一心不乱相应,一心不乱就是佛。下面讲的:
【行而无愿。即不成其行。】
这是讲愿,信、愿、行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我们看到,如果有行,能念佛,但是没有愿,那就不能成其行,他的行也不可能有结果,他不能往生。为什么?他不愿。愿是什么?
【愿者。要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相应。是为大愿也。】
所以这里讲到,我们发愿是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都相应,这才叫做『大愿』。所以我们师父上人把《无量寿经》第六品「发大誓愿」这一品做为我们净宗同学的早课,非常有道理。早课提醒我们要发跟阿弥陀佛同样的愿,阿弥陀佛的大愿愿愿接引众生往生净土不退成佛,我们要求生净土这就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这里我们也不能够误会,因为曾经有一种说法,说四十八愿里头最关键的是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我们就发第十八愿,跟第十八愿相应就可以了,临终十念往生,其他四十七愿也可以不要。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四十八愿它是互相融通的,缺一不可的,如果少了一条愿,其他四十七愿都不能够圆满。所以它是愿愿互摄,任何一愿都具足四十八愿,不能说我只要第十八愿,只要其中一愿,其他的愿我都可以不要,那是误会。
所以中峰禅师在此地你看看为我们非常明显的点出来,要与四十八愿愿愿都相应,这样的愿愿才能圆满。下面说到:
【信行愿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这句话就非常重要,信愿行三个条件决定我们能不能往生,这叫三资粮,它是如一个鼎的三条腿,缺一不可的。如果一个鼎三条腿缺了一个腿,这鼎就倒了,所以说明三个条件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少。所以有信必须有愿、必须有行,这样才具足往生的资粮。
下面就是继续来劝导参与法会里头的亡灵、鬼神众,劝导鬼神众也是等於劝导我们。
【今尔亡灵当知现前一念。本自圆常。】
就是我们应当知道现前这一念是圆满的。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圆满的现象发生,我们看到的境界不圆满?那是因为自己有妄想分别执著,把自性圆满的性德破坏了,六道众生无不如是。现在『当知』,「当知」是真正觉悟过来了。
【信行愿。原是自己本来具有。如是性德。】
所以信愿行这三资粮就是本性本具的,本来就具有的这个德能,这叫『性德』,不是从外头来的,不是说佛给我们的,也不是我们从外面学到的,是我们本来就具足的。现在承蒙诸佛如来教诲,祖师大德的开导,能够开显出来而已。所以底下说:
【今者但是本性光明显发耳。】
信愿行就是本性的光明,本性中具足,现在我们明白了、觉悟了,本性的光明就显发出来了,就是信愿行放光了,破迷开悟了。这一段开示之后,下面佛事做到最后有一段赞佛。
【阿弥陀佛。无上医王。巍巍金相放毫光。苦海作慈航。九品莲邦。同愿往西方。】
这个赞颂配上音乐,用梵音把它唱颂出来,这是表达自己对於三宝、对於阿弥陀佛的礼敬赞叹,这也是供养。所以三时系念法事它内容很全面,你看看它在行法当中,有礼敬、有赞叹、有忏悔、有发愿等等,无不具足。『阿弥陀佛,无上医王』,他能医治众生一切的病苦。众生的病苦从哪里来的?都是从贪瞋痴三毒烦恼里头产生的。三毒烦恼这是最毒的,毒害众生,如果能够把贪瞋痴三毒拔掉,三恶道的苦就没有了。所以阿弥陀佛帮助我们医治,帮助我们拔掉这三毒。三毒拔掉以后,甚至脱离了六道,在四圣法界里面,有没有病?还是有病,做了菩萨还是有病。什么病?懈怠,不能够精进。所以世间的善根是三种,无贪、无瞋、无痴,到了菩萨,菩萨是唯一善根,就是精进。所以懈怠就是病,阿弥陀佛也帮助我们来医治,恢复健康。
『巍巍金相放毫光』,这一句是赞叹阿弥陀佛自性的功德,阿弥陀佛在此地是表演,为人演说,九法界的众生都有病,阿弥陀佛在这里表现出一个健康的样子。「巍巍金相放毫光」,毫光就是白毫光,就是赞佛偈里头我们常念到的,「白毫宛转五须弥,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这是白毫放光,光中化佛、化菩萨,化出这些佛菩萨是为了度苦难众生,『苦海作慈航』。所以这一句就是落实四弘誓愿里头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功德。
底下一句,『九品莲邦,同愿往西方』。这是表达自己的愿望,我今天也像阿弥陀佛那样发四十八愿,我真信有极乐世界,真信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真信我依照经典努力修学可以这一生往生极乐世界。「同愿往西方」,我真发愿,生到极乐世界有九品,这是根据我们念佛功夫的浅深不同分为九个品位,极乐世界四土都有九品。赞佛之后我们就三称「莲池会菩萨」做为总结。
【南无莲池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就是皈依的意思、归命的意思,我现在愿意归命『莲池会菩萨摩诃萨』,也希望到极乐世界成为「莲池会菩萨摩诃萨」中的一员。到这里第一时的佛事就圆满了,我们接著来看第二时的佛事。第二时一开头还是念《阿弥陀经》、念往生咒,这个每一时都有。我们前面已经把《弥陀经》、往生咒介绍过了,在这里就不重复了。我们继续来看底下的这些开示,开示以前先称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莲池海会佛菩萨』是在《弥陀经》之前称的,《弥陀经》和往生咒念完以后就念「南无莲池会菩萨摩诃萨」,这两个有一点点的区别,一个是莲池海会,一个是莲池会,既然一个讲莲池海会,一个讲莲池会,一定意思上会有一点区别。我们师父上人解释,莲池会讲的是极乐世界里面的佛菩萨,莲池海会,有个「海」字,包括的范围就广大了,包括十方世界的诸佛菩萨,也包括我们这些凡夫,甚至还没有发心的,还没有发愿往生净土,今天只是闻到弥陀的名号,见到阿弥陀佛的圣像,在阿赖耶识里落一个金刚种子,但是将来也必定往生,所以都算是莲池海会的,所以这里讲的范围是遍法界虚空界。《弥陀经》、念咒之后,我们就看到中峰禅师有开示,开示之前照例有一首偈子,我们先看这首偈子。
【便就今朝成佛去。乐邦化主已嫌迟。那堪更欲之乎者。管取轮回没了时。】
这是中峰禅师一开口就当头棒喝,希望这一棒打下去把我们给打醒,让我们放下身心世界。这里讲的『便就今朝成佛去』,「成佛去」就是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成佛,成佛去了!大师讲,就是现在我们往生成佛去,『乐邦化主已嫌迟』,「乐邦」就是极乐世界,「化主」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已经嫌你来得太迟了,你早该来了,为什么现在时候才来?阿弥陀佛成佛已经十劫了,怎么才来?这是显示阿弥陀佛悲愿之深重,希望我们赶快出离苦海,不要有丝毫的等待。
下面一句说,『那堪更欲之乎者』,这是祖师当头一棒,不能再搞那些之乎者也的事情了。之乎者也的事情是什么?去读经、研教、修行其他的法门,还留恋这个世间的一切法,祖师叫我们赶紧的放下,赶紧回头,往生极乐世界去。如果还不放下,还不马上往生,就『管取轮回没了时』,你继续要搞六道轮回,没完没了!所以真正把净土教搞清楚、搞明白之后,一切放下了。就像祖师大德给我们做的示现,一句阿弥陀佛、一部《阿弥陀经》,其他都不搞了。莲池大师你看他说「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与他人行」。佛的这些浩瀚的经典,三藏十二部,让别人去悟去,我自己老实念佛;八万四千法门,你们爱修什么法门就修什么法门,我就老实念佛。一部《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佛号,你看他修成功了,他圆满了,他成佛去了。我们在这里还不能够死心塌地的相信,不能死心塌地的放下,求愿往生,这说明什么?还没能够彻底觉悟。所以经教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彻底觉悟,经教是把理告诉我们,明理之后就真正相信、真正觉悟,觉悟以后统统都放下了,到最后就是一门深入,一句弥陀念到底,你就成功了,不再搞六道轮回了。下面开示说:
【原夫遍十方是极乐世界。山光水色。似空合空。尽大地是清泰故乡。华笑鸟啼。如镜照镜。】
『原夫遍十方是极乐世界』。「原夫」就是原来、本来的意思,夫就是语气词,遍十方本来就是极乐世界。所以无量无边诸佛刹土都是极乐世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也是极乐世界。为什么这个地方变得这么个样子,跟极乐世界差别这么大?原因就是我们迷惑,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我们起了无明,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个无明就是迷惑、妄动,就把一真法界给扭曲了。在这里还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甚至搞贪瞋痴慢,种种的烦恼,把原来是极乐世界的境界全部扭曲了,变成我们现前这个五浊恶世。所以只要一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就把一真的法界给变形了。
下面是形容极乐世界那种景象是什么样子。『山光水色,似空合空』,这里讲的山光水色,山河大地,山影在水里头,水是清净的、平静的,没有染污,没有波澜,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把外面的山色照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尽大地是清泰故乡』,「清」就是清净,「泰」是和平安乐,清泰故乡就是极乐世界,它是清泰世界,整个大地、整个法界统统都是极乐世界。我们现在感官中的这个世界为什么这么浊恶,不清也不泰,是浊而不清,是恶而不泰?原因在大乘经教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此地众生的心想浊恶,不清净,变现出五浊恶世;极乐世界他们每一个众生都是一心不乱,念念一心不乱,清泰的境界就现前了,这是本来的境界。所以「故乡」这个名词用在这里味道很浓,这是讲我们本来的家园就是这个样子的,极乐世界是我们真正的家园,我们现在到这个五浊恶世里头是来旅行的,它不是我们真正的家园。因为我们离开家园太久了,这个家园的样子我们都忘掉了,迷在这一个苦海当中,不知道原本的境界是如此的安泰、安乐。
『华笑鸟啼,如镜照镜』,这两句是比喻、是形容,里头讲的义理很深。「如镜照镜」,就是讲的镜子的光光互照,像我们上一次讲经里面用镜子来演示,镜子里头有镜子,镜子互照,所现的境界重重无尽。这是比喻重重无尽的法界,都是一尘不染,湛寂灵明,自在快乐,「华笑鸟啼」是自在快乐的样子。下面中峰说的: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我们凡夫迷失了自性,不知道回头,『自是不归』,自以为是,不肯回头。不肯回头是什么?不肯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你一放下、你一回头你就得到了,『归便得』。所以回归必定是信愿念佛,真的像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五湖烟景』,这是比喻秀美的风景,任凭人去欣赏,没有人去争。这里是比喻极乐世界,就在我们眼前,人人本有,谁跟你争?极乐世界的人都是逍遥自在,没有人去争,没有人想要去占有、去控制。不像我们这个世间,对一切的境界都会占有、控制,患得患失。所以这里是教导我们回归,用通俗的话来讲,回归自然,回归自然就是念念跟法性相应,就回归到极乐世界了。中峰禅师在底下开示说:
【黄金臂昼夜长垂。】
这讲的是阿弥陀佛垂臂接引,昼夜都没有间断,希望我们赶紧回头。
【惟许行人独委。】
这个『委』就是委身归命。『行人』,在这里是双关语,一个是讲修行人,要一心归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来接引你往生,另一个意思,「行人」是讲旅行的人,我们这些六道凡夫都是远离了清泰故乡来这里旅行,结果出来的时间太久,把家乡给忘掉了。我们如果真正的觉悟、真正的回头,就要怎么样?要委身归命阿弥陀佛,也就是说要拜托阿弥陀佛照顾。我们真正把自己全部交托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真照顾你。下面讲的:
【白玉毫古今不昧。全凭愿者承当。】
『白玉毫』,这是讲的阿弥陀佛白毫放光,光照注著你。佛光,我们用现在人的话来讲是磁场,佛的磁场是遍法界虚空界,整个宇宙不同维次的空间它都遍及的,光是遍照的。不仅是遍照,而且『古今不昧』,永远、永恒的照耀,这是阿弥陀佛究竟圆满的性德。为什么会是这样?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子的,这是性德。现在『全凭愿者承当』,「承当」就是直下承当,我们愿意接受佛光照耀,就能得到佛光注照的利益。这个「愿」,刚才讲的,必定有信、必定有行,信愿行三资粮必定是具足的。下面讲:
【所以道。万法是心光。诸缘惟性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
所以说道,『万法是心光』,「万法」就是讲的虚空法界一切的众生、一切的现象,是什么?是心光,这是真心的光影。所以一切的现象都是光影而已,它不是一个真实的现象。现在的科学家他们也能够研究出来,证明宇宙里头根本没有物质的存在,只有什么?只有波动。像现在的物理学里面讲的弦理论,弦这是一种波动,好像那个琴弦一样在那振动。它也没有一个真的东西在振动,它就是只有振动,这是构成宇宙一切万事万物的根本的一个东西。所以换句话说,整个宇宙没有物质存在,只有什么?波动而已,佛法里叫做心光。所以一切万法就是心光的波动,都是我们起的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
『诸缘惟性晓』,这个「性」就是真性,「诸缘」也就是讲一切万法。这一切万法从哪里来的?缘生的,这叫诸缘。缘是什么?就是真性习染的幻觉,这是识,所以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万法是心光」可以说的是「唯心所现」的意思,「诸缘惟性晓」可以把它讲成是「唯识所变」的意思,这样讲我们就懂了。『本无迷悟人』,没有迷悟,「人」这里是代表一切的物质、一切的境界。真的境界上没有迷悟,法性也没有迷悟,迷悟是什么?迷悟是我们的妄识,妄识里头有迷悟,真心里面没有迷悟。所以『只要今日了』,今天我们忽然了了,觉了了、明了了,这问题就解决了。所以理论上讲凡夫成佛是一念之间,哪一天你觉悟了,你回头了,你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你就明了了,你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
我们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万法是心光,诸缘惟性晓」、「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就应该在我们心地上要学著放下。从哪里放起?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贪瞋痴慢。知道、明了这些东西无量劫来害得我们生生世世搞轮回,吃尽了苦头,今日我们了了,回头了,要把它们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我们本来面目就现前了,清泰故乡极乐世界也就回归了。再看底下开示:
【即今现前众等。系念第二时佛事。】
这是讲到现前我们的大众在『系念第二时佛事』。
【且了之一句。如何举扬。】
『了之』,这一句话是怎么个说法?『举扬』就是说法,前面大师已经给我们开示了这些大道理,并且说到「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我们怎么个了法?大师在这里所举的是禅意,让我们去参,真正参透了才能够得到受用。我们如果参不透那也不要紧,底下是老实念佛,这也行。所以禅师底下就拈出了两句:
【琉璃池上悬明月。菡萏华间戏水禽。】
这是讲到我们现前的大众如何了之。这里第一句,『琉璃池上悬明月』,说的是明心见性。心性本来是明的,「月」就是心性,本来是明,现在却不明,为什么?因为上头有障碍,就像月亮被乌云挡住了。这些乌云是什么?烦恼习气。这些烦恼习气,我们讲二障,烦恼障跟所知障,把心性给障住了。所以我们的「琉璃池」,讲我们的心有污染的话,这个琉璃池就不清了,或者是不平了,那里头月亮的影子就不见了。如何来让我们心上的琉璃池恢复清净、平静?就是放下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这才能恢复本性。
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们要觉醒,不能够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不能随顺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要随顺佛菩萨的教诲,随顺佛菩萨的教诲就是随顺性德。果然能够这么做,认真的去做,日夜都不离,功夫下去了,三年到五年就有很好的效果,最殊胜的效果就是大彻大悟,如果不能大彻大悟,大悟也是有的。所以三年到五年时时刻刻去检点,去对照经典的教诲来反省,改过自新,时时刻刻有小悟,积小悟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彻悟,这样子我们的心性明月就能够显现了。
底下这一句是讲的游戏神通。『菡萏华间戏水禽』,「菡萏」是指莲花,莲花池里面这些水鸟在莲池当中很自在、很逍遥。这是形容那种自在的境界,这是我们自己要去体会的。体会不到这种境界也没什么关系,我们就老实念佛,专持名号。下面就是赞佛偈,因为前面讲过,我们在这里也是念一念。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这一段文是系念的中心,前面念的经咒以及开示都是助缘,法事的中心就是念佛。所以在法事当中念阿弥陀佛念得愈多愈好,一般简单的就念一百声,如果能够念上一千声那就更好,这个心真的能定下来,这样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这里念佛,念佛之后,底下是赞佛。
【第一大愿。观想弥陀。四十八愿度娑婆。九品涌金波。宝网交罗。度亡灵出爱河。南无莲池会菩萨摩诃萨。】
这是三称。这一段我们也学习过,这一段是讲修行。我们这样根性的人,老实念佛才能得真正利益。底下是第二时佛事里头的第二番开示,前面也是四句偈:
【是心是佛将心念。念到心空佛亦忘。撒手归来重检点。华开赤白与青黄。】
『是心是佛将心念』,这就是《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怎么样作佛?念佛来作佛。我们的本心是佛,现在起心念佛,怎么会不成佛?『念到心空佛亦忘』,这是念佛功夫成熟的时候,三昧现前,性天全现。这就是念佛里头讲的理一心不乱,跟宗门所说的大彻大悟是同一个境界。这个时候分别执著断了,妄想也破了一分,超越十法界,超越了六道轮回,入了一真法界。后头两句就是讲入一真法界之后的境界,这是法身菩萨他们的果报。
『撒手归来重检点』,「撒手」是放下,真的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妄想分别执著都放下了,「归来」就是回归自性。自性,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有的现象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现在拿来检点,真的是法尔如是,一切的境界完全是自然的,没有丝毫人工的造作。『华开赤白与青黄』,这是讲的那种大自然的本来的风光,这是讲的极乐世界七宝池四色莲花,来用这个现象为我们显示法尔如是的其中的一种现象。从这里我们能够体会,法身菩萨他们的生活完全是随顺法性、随顺自然,境界是法尔如是,没有丝毫的意思、没有丝毫的造作。所以这四句偈,第一句是说理,「是心是佛将心念」是讲理,「念到心空佛亦忘」是讲的念佛的功夫,第三、第四句「撒手归来重检点,华开赤白与青黄」,这是讲的境界。底下大师开示说:
【教中道。】
这是讲世尊教学里面说道。
【惟心佛亦尔。惟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这里讲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真的,心跟佛、跟众生,一而三,三而一。『惟心佛亦尔』,是讲的心是体,佛是觉的相,如果你的心觉而不迷,你就是佛,『惟佛众生然』,讲的众生是迷的相,如果你迷而不觉你就叫众生,实际上,同一个心体,「三无差别」。所以这里提出这个心,心是最要紧的,宗门讲「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所以底下中峰禅师就给我们开示什么叫心。
【所谓心者。心有多种。】
这是讲到心的定义有不同。第一种:
【曰肉团心。乃现在身中。父母血气所生者是。】
一般人讲的心,特别是医学上讲,我们的心是我们的心脏,在我们的身体当中,这叫『肉团心』,这个心不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那里的心。底下讲第二种心:
【曰缘虑心。即现今善恶顺逆境界上种种分别者是。】
我们世间凡夫都会用这种『缘虑心』。大家都能够明了,身体里头的心脏,那个肉团心不是我,不是我真正的心,因为现在医科手术很发达,可以帮你做心脏移植,如果你把这肉团心当作是我,你把这个心脏移植了,切除掉了,那不是我没有了吗?所以现在西方你看哲学家们他们讲,「我思故我在」。所以真正这个我是什么?那个能思惟、能想像,就是这里讲的,能够辨别善恶、顺境逆境这些境界的,那个是我,是我的心。
在《楞严经》上面我们看到,世尊问阿难心在哪里?阿难也把这个「缘虑心」,能思惟、能想像、能分别的这个心当作是我自己的心。释迦牟尼佛很高明,反正你说你有个心,不管你说的是真心、是妄心,问你,心在哪里?阿难他也很聪明,说了七处,这是七处徵心。他有办法讲了七个地方,我们都说不出来。结果七处都被世尊给否定了,因为他讲的心是缘虑心,缘虑心是妄心,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这个缘虑心,说老实话,也找不到。它在哪里?它跟真心一样,真心迷了之后就叫缘虑心,觉悟了之后就叫灵知心,灵知心是佛,缘虑心是众生、是凡夫,所以心、佛跟众生没有差别,都是同一个。如果说众生跟佛有差别,那就是一个迷,一个是觉,只有这一个差别。迷了以后灵知心就变成缘虑心,变成妄心。所以十法界的依正庄严都从我们这个妄心、缘虑心当中变现出来的,六道凡夫如是,十法界里头的众生都如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和佛,四圣法界里面的佛,都是用这颗缘虑心,他们都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这都是妄心,所以十法界是「唯识所变」。这里讲的,
【曰灵知心。】
这个『灵知心』就是真心,真心能现,所现的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所谓的本地风光,一丝毫的扭曲都没有,完全是本来的面目,美好到极处了。这个本来的风光为什么变成现在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统统都是缘虑心把它给变了。缘虑心里头,在善恶、顺逆境界里头分别,实际上没有善恶、没有顺逆,都是自己的分别执著。如果我们的缘虑心里头,也就是妄心里面,只有善没有恶,能够随顺法性,这个境界是什么境界?是天人境界,不是欲界天,是色界天、无色界天,还有四圣法界。如果善恶交杂,不能够纯,这个境界里头就变现出六道。甚至如果恶多善少,境界就变成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所以灵知心它的功能就是能现相,所现的相被缘虑心给扭曲了,这个境界被它给搞坏了。诸佛菩萨晓得这个道理,就不用缘虑心,不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转八识成四智,回归到本来的面目。这个本来面目就是儒家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什么是本善?一真法界就是本善,极乐世界是本善。这个灵知心它的功能,也就是它的本能,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非有非无,它能知能觉,具足了见闻觉知。它能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它是万法本体,就好像我们用金器来比喻,「以金做器,器器皆金」,用黄金来做成这些器皿,林林总总,琳琅满目,这些器皿再多,只有一个,都是黄金,这就是一切器皿的体。虚空法界都好比是黄金器皿,一切的众生都是器皿,黄金是什么?黄金就是这个灵知心,都是灵知心所现出来的。既然都是这个灵知心所现的,当然一切万法都具有灵知心的性能,这个性能就是见闻觉知。
所以你看江本胜博士他用水结晶实验证明了,水也能够看,也能够听,也能够感应感知,它具足见闻觉知。我们乍听起来好像很奇怪,其实根本不奇怪。为什么?因为水它也是灵知心所现之物,当然它具足了灵知心的性能,当然有见闻觉知。这种性能是本有的,不是外面来的,本来就是这样子的。有些同学他用各种东西来做实验,用馒头、用米饭,看看你对它用善念善言,或者恶念恶言对它,或者是不理它,发现它们的反应就不一样。你用善心善意对它,它的反应很好,那个米饭发酵了,那个气味就很香。你要是用恶语恶念对待它,甚至是不理它,它发酵出来的气味就很难闻。
这些道理其实佛在经上早在三千年前就给我们讲了,统统都具足见闻觉知。佛在经上讲,大到世界,小到微尘,「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这个心就是灵知心,既然体是灵知,当然一切的现象都有见闻觉知。现在这些科学工作者为我们证明出这个现象,让我们对大乘经教所讲的信心倍增。下面开示说:
【是混千差而不乱。历三际以靡迁。】
『混』就是融合、交融的意思。这个灵知心它跟十法界一切的众生、一切的现象融合在一起,它不乱,它一点都不受到干扰,它还是这样子的灵明觉知,它的见闻觉知的功能一点没有受到妨碍。所以灵知心讲的就是法性。万法是缘生的,但是「法性不与缘俱生」,因此它能够『混千差而不乱』。它「不与缘俱灭」,因此能够『历三际以靡迁』,它永恒不变的。
【炳然独照。】
这个『炳』就是光明显著的意思。灵知心它的功能是『独照』。
【卓而不群。】
这个『卓』是独立,独立的意思是跟一切的万法虽然交融在一起,可是它独立。一切万法是缘生的,有生有灭,但是它不生不灭,它没有动摇、没有迷悟。
【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这个『圣』就是诸佛如来,诸佛如来的灵知心跟我们凡夫的灵知心是一样的,所以在圣没有增加,在凡夫那里没有减少,同是一个灵知心,不是两个心,是一个心。所以大乘经里头说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所以这讲的十方三世佛,也包括我们这些凡夫,未来佛,共同一法身,同一个心,这个心就是灵知心,这个智慧,力,力是十力,如来果地上的十力,无畏是四无畏。这些都是佛的自性本有的德能,我们统统具足。为什么我们也具足?因为我们跟佛是同一个心,灵知心是一样的。这个灵知心也称为真心,也称为真如,或者叫本性、佛性、法性,或者是第一义,名词术语很多,讲的是一桩事情。佛为什么用这么多名词?他有用意,用这么多名词,不要让我们执著名相,我们了解有这个意思就好,不能够执著。所以佛在教学里面善巧方便,破我们的分别执著。下面讲:
【处生死流。骊珠独耀於沧海。】
这是比喻灵知心随顺於六道轮回生死当中,可是它『骊珠独耀於沧海』,虽然我们众生在六道里面打滚,可是我们的灵知心从来没有受到污染。「骊珠」,骊是黑龙,古人讲的探龙得珠,黑龙吐出来的宝珠,「沧海」就是比喻六道轮回这个苦海,在苦海里头这个明珠还是照耀著。所以我们缘虑心在六道里面迷惑,造业受报,在舍身受身当中,我们的灵知心还是如如不动,这是讲的「在凡不减」这个意思。
【居涅盘岸。桂轮孤朗於中天。】
这句话是讲「在圣不增」。『居涅盘岸』的是谁?就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证得无住涅盘,没有生死了。『桂轮』就是讲的中秋的月亮,很圆满,这是比喻灵知心,秋高气爽,满月当空,月亮光明,所以星星的光就显不出来了,因此『孤朗於中天』,这是比喻它不受干扰。
【诸佛悟之。假名惟心。】
诸佛悟的就是这个,悟什么?悟的是真心,这个能现万法的真心。它在哪里?就在我们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我们的眼见色,耳听声,六根接触六尘,灵知心就在起作用,这是见闻觉知,它不生不灭,虽然我们在搞六道轮回,可是它一丝毫不受影响。受影响的是我们的缘虑心,这里头有善有恶、有顺有逆、有苦有乐,那都是缘虑心在作用。灵知心就在我们六根门头,没有动摇。古大德说这就是我们第一念,这是真心。我们眼睛看外面的境界,第一念看得清清楚楚,这是用见性来见色性,这个时候没有起心动念,可是我们凡夫保持不了这第一念,很快就起了第二念、第三念,就落到缘虑心当中,就起了妄想分别执著。所以诸佛他悟了,悟了之后他能够保持第一念,就是眼见色,耳听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用什么去见,什么去闻?他用见性见,用闻性闻,这是灵知心,他不再用妄心,他转八识成四智,这是悟了。悟了以后这个灵知心,我们『假名惟心』,给它勉强取一个名字,叫灵知心,叫真心,实际上它没有名字。你看老子都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给它起个名字只是一种教学的方便。
【众生迷之。便成妄识。】
我们众生迷了,怎么迷的?当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会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就是迷。迷了以后这个灵知心不起作用,它隐没了,我们就用妄识了。可是要知道,真心跟妄识是一不是二,迷了的时候叫识,悟了就叫心,真心。所以我们知道,真心跟妄识的区别,就在於真心里头它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妄识里头带著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大师为我们说清楚了这个宇宙人生真相,底下给我们做了一个总结。
【是以佛即众生。众生即佛。】
既然真心跟妄识是一不是二,所以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佛是悟了的众生,他用的是真心,众生迷了,迷了他就用妄识,实际上没有区别的,只有迷悟不同。
【且心外无佛。亦无众生。】
这里的『众生』比刚才讲的众生即佛的范围要大,这里的「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统统称为众生,连虚空法界都是众生,不仅是有情的众生,无情众生也包括在内。都是什么?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外没有一法,无佛、无众生,心外没有虚空、没有世界。
【惟迷悟之有间。】
『间』就是差别。
【故凡圣而迥异。】
所以唯有什么?迷和悟,才有凡圣的区别,实际上讲,凡圣是一不是二,哪一天我觉悟了,我就叫圣,如果我在这境界当中迷了,我就叫做凡夫。所以外面境界没有迷悟,迷悟就在自己,不在外面的境界。
【岂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所以把这个关系我们现在搞清楚了,心跟佛跟众生,一而三,三而一。心是能现能变,佛是所现,众生是所变,能所是一不是二。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这段开示还没有讲完,等明天继续来学习。讲得有不如法的地方、不妥之处,请各位菩萨、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菩萨,各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我们继续来看第一时佛事里面的中峰大师在忏悔文以后的开示,我们先把文念一下。
【上来忏悔发愿已竟。】
这里是接著前面「往昔所造诸恶业」这个忏悔文,发愿是讲的「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发愿偈,忏悔和发愿做完了,底下接著开示说:
【亡灵某当知。】
这个『某』是我们这堂法事是为某某亡灵所做的,如果超度的亡灵很多,我们通常也可以讲「往生堂上众等亡灵」,这是所超度的亡灵的这些名字。『当知』就是应当要知道。
【夫净土之为教也。】
『夫』是语气词。『净土之为教』,就是讲净土的教学。
【仰承阿弥陀佛四十有八大慈大悲。深重愿力。摄取十方一切众生。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
这一段是把净土教学的梗概内容为亡灵讲清楚,对亡灵讲也就是对我们讲。净土教是从哪里来的?是『仰承阿弥陀佛四十有八大慈大悲深重愿力』,是根据这四十八愿而来的。所以《无量寿经》里面的四十八愿是净土教的核心,是净土教的基本理论。「仰承」这两个字是尊敬,以最尊敬的心态来讲净土经教。净土经是以四十八愿做核心,所以我们只要掌握这个核心,掌握这个纲领,净土经教我们就能够总持。所以四十八愿是净土教的总持法门,修学要懂得抓住这个纲领。
四十八愿都是大慈大悲深重的愿力,它是『摄取十方一切众生』,「摄」就是摄受,「取」就是录取。就像我们这个世界上,你要到另外一个国家去移民,也要去申请,符合移民的条件,它的签证才能够发给你。阿弥陀佛是录取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阿弥陀佛都欢迎大家去极乐世界。录取的条件很简单,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的,信愿持名,这三资粮,你真信切愿念佛求生净土,你就能够往生。中峰禅师在此地说,『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真正具备信心的,一定他发出真切的愿,也一定会念佛,这就能够感得阿弥陀佛摄受,录取你移民到极乐世界。我们继续看下面开示:
【信者。】
这是讲什么叫『信』?底下给我们讲了三桩事情,第一个
【信有西方净土。】
这个『信』非常重要,我们要完全肯定在娑婆世界的西方有极乐世界。第二个
【信有阿弥陀佛。摄取众生之事。】
这是讲的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在极乐世界接引十方众生往生到他的佛国土。这是事相上讲的,确确实实有这么一回事,这个事情正在发生。你果然有信、有愿,阿弥陀佛必定会来接引你,我们要有信心。第三个
【我等众生。信有往生之分。】
这是要讲你自己有自信心,相信自己有『往生之分』,这个「分」就是条件的意思、资格的意思,相信我具备往生的条件和资格,这个信心很重要。如果你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你怀疑自己可能往生不了,那么你真的就往生不了。所以往生极乐世界的信心要具备这三种,果然具备这三种信心,那么你在世间你的言行、心态,跟一般人就不同,一般人贪恋世间的五欲六尘,处处在这个世间想要占有控制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而你呢?你相信有极乐世界,你相信极乐世界就是我的老家,我相信我自己能往生,我到这个世间是来作客的,是来旅游的,只是来这里玩一玩,过几天就走了,对这个世间就没有丝毫的留恋,随时放得下。底下说:
【然虽谓弥陀摄取众生往生。要信唯是随心自现。感应道交。究竟非从外得。如是信者。是为真信。】
这一段给我们讲,不仅要信这个事,还要信这个理,这样才叫做真信;如果相信事,前面三种,信有西方净土,信有阿弥陀佛摄取众生之事,信我等有往生之分,这是信事,如果不知道道理,能不能往生?也能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因为你还没悟,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那你的品位就会高了。所以有其事必有其理,理跟事都是真的,不可以执理而废事,也不可以对理怀疑。如果执理废事,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因为往生极乐世界,信愿持名三个条件不能少。如果只是信理,而在事上不肯去修,不肯去念佛,换句话说,那个信、那个愿都不真实。这样子还不如信事不懂理的,那种人,像老太公、老太婆,他们道理不懂,但是他真的发愿求生净土,真能念佛,他真能往生,所以这不可以疏忽。这一段话是讲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这些事情。
『要信唯是随心自现,感应道交』,唯心自现就是理,《华严经》上这个理讲得圆满,它说一切法,包括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都是唯心所现,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唯心所现,不离自心。所以我们常常听到「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确实,离开了心性,弥陀和净土都没有,他们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这是理。所以我们有求就有感应,「感应道交」。『究竟非从外得』,不是在心性以外而得到,心性以外没有东西,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所以极乐世界都是我们心性之内所现物,阿弥陀佛也是我们心性的阿弥陀佛。
『如是信者,是为真信』。这样子信才叫真信。一般人说信佛,其实他没有真信,没有真信就叫迷信。什么是佛他也不知道,他就来相信了,他就皈依了,糊里糊涂的皈依,糊里糊涂的信佛,你看这不就是迷信?有的人他的信比较好一点,他认识释迦牟尼佛,他了解释迦牟尼佛是一个有大智慧、有大德行的人,他不会骗人的,就是我们讲相信世尊的人格,所以世尊所说的我们能相信,这种信叫正信。这种信,虽然是正信,但还不是真信,因为他的信还是比较勉强的。如果更深入一层,学佛久了,对於佛经里面的义理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有相当程度的通达,这就是高级的的正信,但是还没有说得上是真信,这种信是相似的真信。为什么?因为虽然我们信「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理,可是我们还没有证得。只有自己真正证得了,你的信才是真的,这是自己的境界。我们此地能够相信佛的教诲,能够接受中峰禅师的教诲,能够深信不疑,这样子就决定能往生。我们相信了,就要检验一下自己信心到底具不具足。下面的开示文说:
【信而无行。即不成其信。】
所以信愿行这三个条件是一而三、三而一,有一个其他两个一定具足,三个是缺一不可的。如果缺了一个,譬如说,你说我信了,信了但是没有行动,这就不能叫做真信。你有了信决定会有愿、决定会有行,从愿上来讲,你有愿必定有信、必定有行,有行必定信愿具足。所以这是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下面开示说:
【行者楞严经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行』,该如何去行?『净念相继』,讲的念佛,念佛要怎么个念法?这就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里面教导我们的十六个字,这是念佛的秘诀,『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假方便」,就是不需要用其他的方法来帮助,就靠念佛,把六根摄住来念佛,让「净念相继」。这种方法简便、快速、稳当,不需要坐禅观,不需要去念咒、念经,都不需要,就用这个念佛,自自然然就心开了。「自得心开」就是禅宗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教下里面讲的大开圆解,这是同一个境界,念佛念到此地就是理一心不乱了。所以这十六个字是念佛的秘诀。
念佛功夫成就的有三个层次,首先第一个是功夫成片,第二个是事一心不乱,第三个是理一心不乱,方法都在都摄六根。所以我们今天念佛为什么成片这个功夫都达不到?我们知道毛病出在哪里,六根没摄住。眼看外面的境界就会跟著外面境界跑,耳听声也向外面跑,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跑出去,收不回来。所以怎么样把这六根收回来?眼从色的境界上收回来,耳闻声,从声的境界上收回来,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都从这些外境上收回来,能够不受外面的境界影响,这叫都摄六根,你才能够做到净念相继,这个净念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说到净,念如何才能够算是净?这个功夫就是九个字,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有怀疑、有夹杂就不能够叫净,有间断就不能够相继,功夫就不能成片。所以我们要把我们的疑虑、怀疑要破除,如果对这个法门怀疑还没有破掉,还有大量的夹杂,净念就不可能相继。
下面开示是引用《弥陀经》的经文,因为前面《阿弥陀经》已经学过了,我们在此地就念一下。
【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是讲到行最后的果报就是往生极乐世界。
【如是行者。是名正行。】
所以我们平常念佛要跟经典对照,看看是不是跟经上说的相应?有没有跟《楞严经》里面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相应?有没有跟《阿弥陀经》刚才这段经文上讲的相应?《阿弥陀经》是从事上来讲,《楞严经》是从方法、从理上来讲,这两段经文都是讲的同一个道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讲到修因,果就是一心不乱,这是《阿弥陀经》里讲的。有一心不乱这个果,必定有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因,因果是相应的。所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印祖把它做为净土五经之一,确实非常有道理。这里所讲的方法跟《阿弥陀经》是异曲同工,这样的修行才叫正行。真的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相应就是跟一心不乱相应,一心不乱就是佛。下面讲的:
【行而无愿。即不成其行。】
这是讲愿,信、愿、行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我们看到,如果有行,能念佛,但是没有愿,那就不能成其行,他的行也不可能有结果,他不能往生。为什么?他不愿。愿是什么?
【愿者。要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相应。是为大愿也。】
所以这里讲到,我们发愿是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都相应,这才叫做『大愿』。所以我们师父上人把《无量寿经》第六品「发大誓愿」这一品做为我们净宗同学的早课,非常有道理。早课提醒我们要发跟阿弥陀佛同样的愿,阿弥陀佛的大愿愿愿接引众生往生净土不退成佛,我们要求生净土这就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这里我们也不能够误会,因为曾经有一种说法,说四十八愿里头最关键的是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我们就发第十八愿,跟第十八愿相应就可以了,临终十念往生,其他四十七愿也可以不要。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四十八愿它是互相融通的,缺一不可的,如果少了一条愿,其他四十七愿都不能够圆满。所以它是愿愿互摄,任何一愿都具足四十八愿,不能说我只要第十八愿,只要其中一愿,其他的愿我都可以不要,那是误会。
所以中峰禅师在此地你看看为我们非常明显的点出来,要与四十八愿愿愿都相应,这样的愿愿才能圆满。下面说到:
【信行愿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这句话就非常重要,信愿行三个条件决定我们能不能往生,这叫三资粮,它是如一个鼎的三条腿,缺一不可的。如果一个鼎三条腿缺了一个腿,这鼎就倒了,所以说明三个条件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少。所以有信必须有愿、必须有行,这样才具足往生的资粮。
下面就是继续来劝导参与法会里头的亡灵、鬼神众,劝导鬼神众也是等於劝导我们。
【今尔亡灵当知现前一念。本自圆常。】
就是我们应当知道现前这一念是圆满的。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圆满的现象发生,我们看到的境界不圆满?那是因为自己有妄想分别执著,把自性圆满的性德破坏了,六道众生无不如是。现在『当知』,「当知」是真正觉悟过来了。
【信行愿。原是自己本来具有。如是性德。】
所以信愿行这三资粮就是本性本具的,本来就具有的这个德能,这叫『性德』,不是从外头来的,不是说佛给我们的,也不是我们从外面学到的,是我们本来就具足的。现在承蒙诸佛如来教诲,祖师大德的开导,能够开显出来而已。所以底下说:
【今者但是本性光明显发耳。】
信愿行就是本性的光明,本性中具足,现在我们明白了、觉悟了,本性的光明就显发出来了,就是信愿行放光了,破迷开悟了。这一段开示之后,下面佛事做到最后有一段赞佛。
【阿弥陀佛。无上医王。巍巍金相放毫光。苦海作慈航。九品莲邦。同愿往西方。】
这个赞颂配上音乐,用梵音把它唱颂出来,这是表达自己对於三宝、对於阿弥陀佛的礼敬赞叹,这也是供养。所以三时系念法事它内容很全面,你看看它在行法当中,有礼敬、有赞叹、有忏悔、有发愿等等,无不具足。『阿弥陀佛,无上医王』,他能医治众生一切的病苦。众生的病苦从哪里来的?都是从贪瞋痴三毒烦恼里头产生的。三毒烦恼这是最毒的,毒害众生,如果能够把贪瞋痴三毒拔掉,三恶道的苦就没有了。所以阿弥陀佛帮助我们医治,帮助我们拔掉这三毒。三毒拔掉以后,甚至脱离了六道,在四圣法界里面,有没有病?还是有病,做了菩萨还是有病。什么病?懈怠,不能够精进。所以世间的善根是三种,无贪、无瞋、无痴,到了菩萨,菩萨是唯一善根,就是精进。所以懈怠就是病,阿弥陀佛也帮助我们来医治,恢复健康。
『巍巍金相放毫光』,这一句是赞叹阿弥陀佛自性的功德,阿弥陀佛在此地是表演,为人演说,九法界的众生都有病,阿弥陀佛在这里表现出一个健康的样子。「巍巍金相放毫光」,毫光就是白毫光,就是赞佛偈里头我们常念到的,「白毫宛转五须弥,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这是白毫放光,光中化佛、化菩萨,化出这些佛菩萨是为了度苦难众生,『苦海作慈航』。所以这一句就是落实四弘誓愿里头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功德。
底下一句,『九品莲邦,同愿往西方』。这是表达自己的愿望,我今天也像阿弥陀佛那样发四十八愿,我真信有极乐世界,真信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真信我依照经典努力修学可以这一生往生极乐世界。「同愿往西方」,我真发愿,生到极乐世界有九品,这是根据我们念佛功夫的浅深不同分为九个品位,极乐世界四土都有九品。赞佛之后我们就三称「莲池会菩萨」做为总结。
【南无莲池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就是皈依的意思、归命的意思,我现在愿意归命『莲池会菩萨摩诃萨』,也希望到极乐世界成为「莲池会菩萨摩诃萨」中的一员。到这里第一时的佛事就圆满了,我们接著来看第二时的佛事。第二时一开头还是念《阿弥陀经》、念往生咒,这个每一时都有。我们前面已经把《弥陀经》、往生咒介绍过了,在这里就不重复了。我们继续来看底下的这些开示,开示以前先称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莲池海会佛菩萨』是在《弥陀经》之前称的,《弥陀经》和往生咒念完以后就念「南无莲池会菩萨摩诃萨」,这两个有一点点的区别,一个是莲池海会,一个是莲池会,既然一个讲莲池海会,一个讲莲池会,一定意思上会有一点区别。我们师父上人解释,莲池会讲的是极乐世界里面的佛菩萨,莲池海会,有个「海」字,包括的范围就广大了,包括十方世界的诸佛菩萨,也包括我们这些凡夫,甚至还没有发心的,还没有发愿往生净土,今天只是闻到弥陀的名号,见到阿弥陀佛的圣像,在阿赖耶识里落一个金刚种子,但是将来也必定往生,所以都算是莲池海会的,所以这里讲的范围是遍法界虚空界。《弥陀经》、念咒之后,我们就看到中峰禅师有开示,开示之前照例有一首偈子,我们先看这首偈子。
【便就今朝成佛去。乐邦化主已嫌迟。那堪更欲之乎者。管取轮回没了时。】
这是中峰禅师一开口就当头棒喝,希望这一棒打下去把我们给打醒,让我们放下身心世界。这里讲的『便就今朝成佛去』,「成佛去」就是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成佛,成佛去了!大师讲,就是现在我们往生成佛去,『乐邦化主已嫌迟』,「乐邦」就是极乐世界,「化主」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已经嫌你来得太迟了,你早该来了,为什么现在时候才来?阿弥陀佛成佛已经十劫了,怎么才来?这是显示阿弥陀佛悲愿之深重,希望我们赶快出离苦海,不要有丝毫的等待。
下面一句说,『那堪更欲之乎者』,这是祖师当头一棒,不能再搞那些之乎者也的事情了。之乎者也的事情是什么?去读经、研教、修行其他的法门,还留恋这个世间的一切法,祖师叫我们赶紧的放下,赶紧回头,往生极乐世界去。如果还不放下,还不马上往生,就『管取轮回没了时』,你继续要搞六道轮回,没完没了!所以真正把净土教搞清楚、搞明白之后,一切放下了。就像祖师大德给我们做的示现,一句阿弥陀佛、一部《阿弥陀经》,其他都不搞了。莲池大师你看他说「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与他人行」。佛的这些浩瀚的经典,三藏十二部,让别人去悟去,我自己老实念佛;八万四千法门,你们爱修什么法门就修什么法门,我就老实念佛。一部《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佛号,你看他修成功了,他圆满了,他成佛去了。我们在这里还不能够死心塌地的相信,不能死心塌地的放下,求愿往生,这说明什么?还没能够彻底觉悟。所以经教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彻底觉悟,经教是把理告诉我们,明理之后就真正相信、真正觉悟,觉悟以后统统都放下了,到最后就是一门深入,一句弥陀念到底,你就成功了,不再搞六道轮回了。下面开示说:
【原夫遍十方是极乐世界。山光水色。似空合空。尽大地是清泰故乡。华笑鸟啼。如镜照镜。】
『原夫遍十方是极乐世界』。「原夫」就是原来、本来的意思,夫就是语气词,遍十方本来就是极乐世界。所以无量无边诸佛刹土都是极乐世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也是极乐世界。为什么这个地方变得这么个样子,跟极乐世界差别这么大?原因就是我们迷惑,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我们起了无明,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个无明就是迷惑、妄动,就把一真法界给扭曲了。在这里还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甚至搞贪瞋痴慢,种种的烦恼,把原来是极乐世界的境界全部扭曲了,变成我们现前这个五浊恶世。所以只要一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就把一真的法界给变形了。
下面是形容极乐世界那种景象是什么样子。『山光水色,似空合空』,这里讲的山光水色,山河大地,山影在水里头,水是清净的、平静的,没有染污,没有波澜,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把外面的山色照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尽大地是清泰故乡』,「清」就是清净,「泰」是和平安乐,清泰故乡就是极乐世界,它是清泰世界,整个大地、整个法界统统都是极乐世界。我们现在感官中的这个世界为什么这么浊恶,不清也不泰,是浊而不清,是恶而不泰?原因在大乘经教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此地众生的心想浊恶,不清净,变现出五浊恶世;极乐世界他们每一个众生都是一心不乱,念念一心不乱,清泰的境界就现前了,这是本来的境界。所以「故乡」这个名词用在这里味道很浓,这是讲我们本来的家园就是这个样子的,极乐世界是我们真正的家园,我们现在到这个五浊恶世里头是来旅行的,它不是我们真正的家园。因为我们离开家园太久了,这个家园的样子我们都忘掉了,迷在这一个苦海当中,不知道原本的境界是如此的安泰、安乐。
『华笑鸟啼,如镜照镜』,这两句是比喻、是形容,里头讲的义理很深。「如镜照镜」,就是讲的镜子的光光互照,像我们上一次讲经里面用镜子来演示,镜子里头有镜子,镜子互照,所现的境界重重无尽。这是比喻重重无尽的法界,都是一尘不染,湛寂灵明,自在快乐,「华笑鸟啼」是自在快乐的样子。下面中峰说的: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我们凡夫迷失了自性,不知道回头,『自是不归』,自以为是,不肯回头。不肯回头是什么?不肯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你一放下、你一回头你就得到了,『归便得』。所以回归必定是信愿念佛,真的像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五湖烟景』,这是比喻秀美的风景,任凭人去欣赏,没有人去争。这里是比喻极乐世界,就在我们眼前,人人本有,谁跟你争?极乐世界的人都是逍遥自在,没有人去争,没有人想要去占有、去控制。不像我们这个世间,对一切的境界都会占有、控制,患得患失。所以这里是教导我们回归,用通俗的话来讲,回归自然,回归自然就是念念跟法性相应,就回归到极乐世界了。中峰禅师在底下开示说:
【黄金臂昼夜长垂。】
这讲的是阿弥陀佛垂臂接引,昼夜都没有间断,希望我们赶紧回头。
【惟许行人独委。】
这个『委』就是委身归命。『行人』,在这里是双关语,一个是讲修行人,要一心归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来接引你往生,另一个意思,「行人」是讲旅行的人,我们这些六道凡夫都是远离了清泰故乡来这里旅行,结果出来的时间太久,把家乡给忘掉了。我们如果真正的觉悟、真正的回头,就要怎么样?要委身归命阿弥陀佛,也就是说要拜托阿弥陀佛照顾。我们真正把自己全部交托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真照顾你。下面讲的:
【白玉毫古今不昧。全凭愿者承当。】
『白玉毫』,这是讲的阿弥陀佛白毫放光,光照注著你。佛光,我们用现在人的话来讲是磁场,佛的磁场是遍法界虚空界,整个宇宙不同维次的空间它都遍及的,光是遍照的。不仅是遍照,而且『古今不昧』,永远、永恒的照耀,这是阿弥陀佛究竟圆满的性德。为什么会是这样?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子的,这是性德。现在『全凭愿者承当』,「承当」就是直下承当,我们愿意接受佛光照耀,就能得到佛光注照的利益。这个「愿」,刚才讲的,必定有信、必定有行,信愿行三资粮必定是具足的。下面讲:
【所以道。万法是心光。诸缘惟性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
所以说道,『万法是心光』,「万法」就是讲的虚空法界一切的众生、一切的现象,是什么?是心光,这是真心的光影。所以一切的现象都是光影而已,它不是一个真实的现象。现在的科学家他们也能够研究出来,证明宇宙里头根本没有物质的存在,只有什么?只有波动。像现在的物理学里面讲的弦理论,弦这是一种波动,好像那个琴弦一样在那振动。它也没有一个真的东西在振动,它就是只有振动,这是构成宇宙一切万事万物的根本的一个东西。所以换句话说,整个宇宙没有物质存在,只有什么?波动而已,佛法里叫做心光。所以一切万法就是心光的波动,都是我们起的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
『诸缘惟性晓』,这个「性」就是真性,「诸缘」也就是讲一切万法。这一切万法从哪里来的?缘生的,这叫诸缘。缘是什么?就是真性习染的幻觉,这是识,所以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万法是心光」可以说的是「唯心所现」的意思,「诸缘惟性晓」可以把它讲成是「唯识所变」的意思,这样讲我们就懂了。『本无迷悟人』,没有迷悟,「人」这里是代表一切的物质、一切的境界。真的境界上没有迷悟,法性也没有迷悟,迷悟是什么?迷悟是我们的妄识,妄识里头有迷悟,真心里面没有迷悟。所以『只要今日了』,今天我们忽然了了,觉了了、明了了,这问题就解决了。所以理论上讲凡夫成佛是一念之间,哪一天你觉悟了,你回头了,你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你就明了了,你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
我们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万法是心光,诸缘惟性晓」、「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就应该在我们心地上要学著放下。从哪里放起?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贪瞋痴慢。知道、明了这些东西无量劫来害得我们生生世世搞轮回,吃尽了苦头,今日我们了了,回头了,要把它们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我们本来面目就现前了,清泰故乡极乐世界也就回归了。再看底下开示:
【即今现前众等。系念第二时佛事。】
这是讲到现前我们的大众在『系念第二时佛事』。
【且了之一句。如何举扬。】
『了之』,这一句话是怎么个说法?『举扬』就是说法,前面大师已经给我们开示了这些大道理,并且说到「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我们怎么个了法?大师在这里所举的是禅意,让我们去参,真正参透了才能够得到受用。我们如果参不透那也不要紧,底下是老实念佛,这也行。所以禅师底下就拈出了两句:
【琉璃池上悬明月。菡萏华间戏水禽。】
这是讲到我们现前的大众如何了之。这里第一句,『琉璃池上悬明月』,说的是明心见性。心性本来是明的,「月」就是心性,本来是明,现在却不明,为什么?因为上头有障碍,就像月亮被乌云挡住了。这些乌云是什么?烦恼习气。这些烦恼习气,我们讲二障,烦恼障跟所知障,把心性给障住了。所以我们的「琉璃池」,讲我们的心有污染的话,这个琉璃池就不清了,或者是不平了,那里头月亮的影子就不见了。如何来让我们心上的琉璃池恢复清净、平静?就是放下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这才能恢复本性。
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们要觉醒,不能够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不能随顺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要随顺佛菩萨的教诲,随顺佛菩萨的教诲就是随顺性德。果然能够这么做,认真的去做,日夜都不离,功夫下去了,三年到五年就有很好的效果,最殊胜的效果就是大彻大悟,如果不能大彻大悟,大悟也是有的。所以三年到五年时时刻刻去检点,去对照经典的教诲来反省,改过自新,时时刻刻有小悟,积小悟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彻悟,这样子我们的心性明月就能够显现了。
底下这一句是讲的游戏神通。『菡萏华间戏水禽』,「菡萏」是指莲花,莲花池里面这些水鸟在莲池当中很自在、很逍遥。这是形容那种自在的境界,这是我们自己要去体会的。体会不到这种境界也没什么关系,我们就老实念佛,专持名号。下面就是赞佛偈,因为前面讲过,我们在这里也是念一念。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这一段文是系念的中心,前面念的经咒以及开示都是助缘,法事的中心就是念佛。所以在法事当中念阿弥陀佛念得愈多愈好,一般简单的就念一百声,如果能够念上一千声那就更好,这个心真的能定下来,这样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这里念佛,念佛之后,底下是赞佛。
【第一大愿。观想弥陀。四十八愿度娑婆。九品涌金波。宝网交罗。度亡灵出爱河。南无莲池会菩萨摩诃萨。】
这是三称。这一段我们也学习过,这一段是讲修行。我们这样根性的人,老实念佛才能得真正利益。底下是第二时佛事里头的第二番开示,前面也是四句偈:
【是心是佛将心念。念到心空佛亦忘。撒手归来重检点。华开赤白与青黄。】
『是心是佛将心念』,这就是《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怎么样作佛?念佛来作佛。我们的本心是佛,现在起心念佛,怎么会不成佛?『念到心空佛亦忘』,这是念佛功夫成熟的时候,三昧现前,性天全现。这就是念佛里头讲的理一心不乱,跟宗门所说的大彻大悟是同一个境界。这个时候分别执著断了,妄想也破了一分,超越十法界,超越了六道轮回,入了一真法界。后头两句就是讲入一真法界之后的境界,这是法身菩萨他们的果报。
『撒手归来重检点』,「撒手」是放下,真的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妄想分别执著都放下了,「归来」就是回归自性。自性,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有的现象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现在拿来检点,真的是法尔如是,一切的境界完全是自然的,没有丝毫人工的造作。『华开赤白与青黄』,这是讲的那种大自然的本来的风光,这是讲的极乐世界七宝池四色莲花,来用这个现象为我们显示法尔如是的其中的一种现象。从这里我们能够体会,法身菩萨他们的生活完全是随顺法性、随顺自然,境界是法尔如是,没有丝毫的意思、没有丝毫的造作。所以这四句偈,第一句是说理,「是心是佛将心念」是讲理,「念到心空佛亦忘」是讲的念佛的功夫,第三、第四句「撒手归来重检点,华开赤白与青黄」,这是讲的境界。底下大师开示说:
【教中道。】
这是讲世尊教学里面说道。
【惟心佛亦尔。惟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这里讲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真的,心跟佛、跟众生,一而三,三而一。『惟心佛亦尔』,是讲的心是体,佛是觉的相,如果你的心觉而不迷,你就是佛,『惟佛众生然』,讲的众生是迷的相,如果你迷而不觉你就叫众生,实际上,同一个心体,「三无差别」。所以这里提出这个心,心是最要紧的,宗门讲「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所以底下中峰禅师就给我们开示什么叫心。
【所谓心者。心有多种。】
这是讲到心的定义有不同。第一种:
【曰肉团心。乃现在身中。父母血气所生者是。】
一般人讲的心,特别是医学上讲,我们的心是我们的心脏,在我们的身体当中,这叫『肉团心』,这个心不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那里的心。底下讲第二种心:
【曰缘虑心。即现今善恶顺逆境界上种种分别者是。】
我们世间凡夫都会用这种『缘虑心』。大家都能够明了,身体里头的心脏,那个肉团心不是我,不是我真正的心,因为现在医科手术很发达,可以帮你做心脏移植,如果你把这肉团心当作是我,你把这个心脏移植了,切除掉了,那不是我没有了吗?所以现在西方你看哲学家们他们讲,「我思故我在」。所以真正这个我是什么?那个能思惟、能想像,就是这里讲的,能够辨别善恶、顺境逆境这些境界的,那个是我,是我的心。
在《楞严经》上面我们看到,世尊问阿难心在哪里?阿难也把这个「缘虑心」,能思惟、能想像、能分别的这个心当作是我自己的心。释迦牟尼佛很高明,反正你说你有个心,不管你说的是真心、是妄心,问你,心在哪里?阿难他也很聪明,说了七处,这是七处徵心。他有办法讲了七个地方,我们都说不出来。结果七处都被世尊给否定了,因为他讲的心是缘虑心,缘虑心是妄心,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这个缘虑心,说老实话,也找不到。它在哪里?它跟真心一样,真心迷了之后就叫缘虑心,觉悟了之后就叫灵知心,灵知心是佛,缘虑心是众生、是凡夫,所以心、佛跟众生没有差别,都是同一个。如果说众生跟佛有差别,那就是一个迷,一个是觉,只有这一个差别。迷了以后灵知心就变成缘虑心,变成妄心。所以十法界的依正庄严都从我们这个妄心、缘虑心当中变现出来的,六道凡夫如是,十法界里头的众生都如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和佛,四圣法界里面的佛,都是用这颗缘虑心,他们都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这都是妄心,所以十法界是「唯识所变」。这里讲的,
【曰灵知心。】
这个『灵知心』就是真心,真心能现,所现的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所谓的本地风光,一丝毫的扭曲都没有,完全是本来的面目,美好到极处了。这个本来的风光为什么变成现在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统统都是缘虑心把它给变了。缘虑心里头,在善恶、顺逆境界里头分别,实际上没有善恶、没有顺逆,都是自己的分别执著。如果我们的缘虑心里头,也就是妄心里面,只有善没有恶,能够随顺法性,这个境界是什么境界?是天人境界,不是欲界天,是色界天、无色界天,还有四圣法界。如果善恶交杂,不能够纯,这个境界里头就变现出六道。甚至如果恶多善少,境界就变成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所以灵知心它的功能就是能现相,所现的相被缘虑心给扭曲了,这个境界被它给搞坏了。诸佛菩萨晓得这个道理,就不用缘虑心,不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转八识成四智,回归到本来的面目。这个本来面目就是儒家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什么是本善?一真法界就是本善,极乐世界是本善。这个灵知心它的功能,也就是它的本能,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非有非无,它能知能觉,具足了见闻觉知。它能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它是万法本体,就好像我们用金器来比喻,「以金做器,器器皆金」,用黄金来做成这些器皿,林林总总,琳琅满目,这些器皿再多,只有一个,都是黄金,这就是一切器皿的体。虚空法界都好比是黄金器皿,一切的众生都是器皿,黄金是什么?黄金就是这个灵知心,都是灵知心所现出来的。既然都是这个灵知心所现的,当然一切万法都具有灵知心的性能,这个性能就是见闻觉知。
所以你看江本胜博士他用水结晶实验证明了,水也能够看,也能够听,也能够感应感知,它具足见闻觉知。我们乍听起来好像很奇怪,其实根本不奇怪。为什么?因为水它也是灵知心所现之物,当然它具足了灵知心的性能,当然有见闻觉知。这种性能是本有的,不是外面来的,本来就是这样子的。有些同学他用各种东西来做实验,用馒头、用米饭,看看你对它用善念善言,或者恶念恶言对它,或者是不理它,发现它们的反应就不一样。你用善心善意对它,它的反应很好,那个米饭发酵了,那个气味就很香。你要是用恶语恶念对待它,甚至是不理它,它发酵出来的气味就很难闻。
这些道理其实佛在经上早在三千年前就给我们讲了,统统都具足见闻觉知。佛在经上讲,大到世界,小到微尘,「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这个心就是灵知心,既然体是灵知,当然一切的现象都有见闻觉知。现在这些科学工作者为我们证明出这个现象,让我们对大乘经教所讲的信心倍增。下面开示说:
【是混千差而不乱。历三际以靡迁。】
『混』就是融合、交融的意思。这个灵知心它跟十法界一切的众生、一切的现象融合在一起,它不乱,它一点都不受到干扰,它还是这样子的灵明觉知,它的见闻觉知的功能一点没有受到妨碍。所以灵知心讲的就是法性。万法是缘生的,但是「法性不与缘俱生」,因此它能够『混千差而不乱』。它「不与缘俱灭」,因此能够『历三际以靡迁』,它永恒不变的。
【炳然独照。】
这个『炳』就是光明显著的意思。灵知心它的功能是『独照』。
【卓而不群。】
这个『卓』是独立,独立的意思是跟一切的万法虽然交融在一起,可是它独立。一切万法是缘生的,有生有灭,但是它不生不灭,它没有动摇、没有迷悟。
【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这个『圣』就是诸佛如来,诸佛如来的灵知心跟我们凡夫的灵知心是一样的,所以在圣没有增加,在凡夫那里没有减少,同是一个灵知心,不是两个心,是一个心。所以大乘经里头说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所以这讲的十方三世佛,也包括我们这些凡夫,未来佛,共同一法身,同一个心,这个心就是灵知心,这个智慧,力,力是十力,如来果地上的十力,无畏是四无畏。这些都是佛的自性本有的德能,我们统统具足。为什么我们也具足?因为我们跟佛是同一个心,灵知心是一样的。这个灵知心也称为真心,也称为真如,或者叫本性、佛性、法性,或者是第一义,名词术语很多,讲的是一桩事情。佛为什么用这么多名词?他有用意,用这么多名词,不要让我们执著名相,我们了解有这个意思就好,不能够执著。所以佛在教学里面善巧方便,破我们的分别执著。下面讲:
【处生死流。骊珠独耀於沧海。】
这是比喻灵知心随顺於六道轮回生死当中,可是它『骊珠独耀於沧海』,虽然我们众生在六道里面打滚,可是我们的灵知心从来没有受到污染。「骊珠」,骊是黑龙,古人讲的探龙得珠,黑龙吐出来的宝珠,「沧海」就是比喻六道轮回这个苦海,在苦海里头这个明珠还是照耀著。所以我们缘虑心在六道里面迷惑,造业受报,在舍身受身当中,我们的灵知心还是如如不动,这是讲的「在凡不减」这个意思。
【居涅盘岸。桂轮孤朗於中天。】
这句话是讲「在圣不增」。『居涅盘岸』的是谁?就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证得无住涅盘,没有生死了。『桂轮』就是讲的中秋的月亮,很圆满,这是比喻灵知心,秋高气爽,满月当空,月亮光明,所以星星的光就显不出来了,因此『孤朗於中天』,这是比喻它不受干扰。
【诸佛悟之。假名惟心。】
诸佛悟的就是这个,悟什么?悟的是真心,这个能现万法的真心。它在哪里?就在我们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我们的眼见色,耳听声,六根接触六尘,灵知心就在起作用,这是见闻觉知,它不生不灭,虽然我们在搞六道轮回,可是它一丝毫不受影响。受影响的是我们的缘虑心,这里头有善有恶、有顺有逆、有苦有乐,那都是缘虑心在作用。灵知心就在我们六根门头,没有动摇。古大德说这就是我们第一念,这是真心。我们眼睛看外面的境界,第一念看得清清楚楚,这是用见性来见色性,这个时候没有起心动念,可是我们凡夫保持不了这第一念,很快就起了第二念、第三念,就落到缘虑心当中,就起了妄想分别执著。所以诸佛他悟了,悟了之后他能够保持第一念,就是眼见色,耳听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用什么去见,什么去闻?他用见性见,用闻性闻,这是灵知心,他不再用妄心,他转八识成四智,这是悟了。悟了以后这个灵知心,我们『假名惟心』,给它勉强取一个名字,叫灵知心,叫真心,实际上它没有名字。你看老子都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给它起个名字只是一种教学的方便。
【众生迷之。便成妄识。】
我们众生迷了,怎么迷的?当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会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就是迷。迷了以后这个灵知心不起作用,它隐没了,我们就用妄识了。可是要知道,真心跟妄识是一不是二,迷了的时候叫识,悟了就叫心,真心。所以我们知道,真心跟妄识的区别,就在於真心里头它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妄识里头带著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大师为我们说清楚了这个宇宙人生真相,底下给我们做了一个总结。
【是以佛即众生。众生即佛。】
既然真心跟妄识是一不是二,所以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佛是悟了的众生,他用的是真心,众生迷了,迷了他就用妄识,实际上没有区别的,只有迷悟不同。
【且心外无佛。亦无众生。】
这里的『众生』比刚才讲的众生即佛的范围要大,这里的「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统统称为众生,连虚空法界都是众生,不仅是有情的众生,无情众生也包括在内。都是什么?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外没有一法,无佛、无众生,心外没有虚空、没有世界。
【惟迷悟之有间。】
『间』就是差别。
【故凡圣而迥异。】
所以唯有什么?迷和悟,才有凡圣的区别,实际上讲,凡圣是一不是二,哪一天我觉悟了,我就叫圣,如果我在这境界当中迷了,我就叫做凡夫。所以外面境界没有迷悟,迷悟就在自己,不在外面的境界。
【岂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所以把这个关系我们现在搞清楚了,心跟佛跟众生,一而三,三而一。心是能现能变,佛是所现,众生是所变,能所是一不是二。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这段开示还没有讲完,等明天继续来学习。讲得有不如法的地方、不妥之处,请各位菩萨、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