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十七集) 2008/3/30 华严讲堂 档名:52-255-0017
尊敬的各位菩萨,各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学习《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我们来看第一时法事里面的发愿这一段,昨天我们讲到普贤十愿讲了头两条,「礼敬诸佛」和「称赞如来」,今天从第三条开始说起。
【三者广修供养。】
前面讲的礼敬、称赞,第三条『广修供养』,是落实到具体的行动。看到众生有苦难,我们要去帮助,不要等到众生来请求,我们看到了、听到了,便要尽心尽力的帮助他们,而且这个帮助是无条件的。供养就是布施,无条件的布施,而且供养比布施更有恭敬心,这是在布施上面加上了真诚、恭敬,所以就称为供养,不叫布施了。所以普贤菩萨他是「广修供养」,没有说广修布施,这是一种恭敬心,是礼敬诸佛的落实。这个广是心量广大、平等,对一切众生都像对诸佛一样来供养,这是普贤行。
十愿的第四条:
【四者忏悔业障。】
古人常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改过就很重要,这里的『忏悔业障』就是改过。可以说一切世出世间圣贤的学问,都是教导我们改过的。你看其他的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教我们忏悔、教我们悔改,忏悔、悔改就是改过。「忏悔」这两个字是梵华合译的,忏字是梵语,悔字是中文,两个字合在一起的,忏叫忏摩,悔就是悔改,梵文里面的忏跟中国的悔字意思很接近,所以把两个字合在一起就称为忏悔。忏悔著重在发露,就是向大众把自己的过失说出来,坦白,接受大众的批评,接受大众的责备,然后这样子才能够痛下决心改过自新,后不再造,这就是发露忏悔的功德。
忏悔里头最要紧的就是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过失,知道自己的业障之所在,这叫觉悟。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你怎么样子改过?怎么忏悔?而在修学上面最难的就是知道自己的过失,人能知道自己的过失这个人就觉悟了,佛法里讲的开悟。开悟是什么?知道自己的过失,知道过失之后就来改正,那叫修行。我们每个人可以说过失都是无量无边的,你看《地藏经》里讲的,「阎浮提众生」,这是讲我们地球上的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我们初学的人乍听这一句,好像觉得讲得太过分了,怎么说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这个意思很深,地藏菩萨是等觉菩萨,《地藏经》是大乘经,是一乘了义的经典,所以这里讲的标准是用法身菩萨来做为标准的。换句话说,以这个标准来看我们六道的众生,确确实实都在造业、都在造罪。哪怕是生天,生天还是不善,为什么?出不了轮回,天福享尽了,阿赖耶识的那些恶习种子又现行,还要往下堕落,所以这个不能算善。
超越六道了,超越六道就比天要好,这是进入了四圣法界,四圣法界算是小善,还不能称为大善,因为他还在十法界的范围当中,没有突破,他虽然断了执著,六道超越了,但是还有分别、还有妄想。因此佛希望我们超越十法界、超越四圣法界,入一真法界。所以没入一真法界的,统统叫做造业。因此忏悔法门,我们就晓得了,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都离不开的。入了一真法界的叫做分证即佛,他们是入如来地了,入了一真法界以后还有无明习气没断干净,因此有四十一品的阶级,还是要忏悔业障,把这些无始的无明习气忏除干净。到了等觉菩萨了,他还有业障吗?还有,因为他还有一品的生相无明习气没断,所以他还是要忏悔。因此只有到了如来圆满的果地,忏悔业障才能修圆满。所以从这里我们也看到,极乐世界都是带业往生的,连等觉菩萨念佛求生净土,他也带著一品生相无明的习气,还是带业,只是带得很少很少。我们六道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断的,见思烦恼具足的,念佛求生净土生凡圣同居土,那也是带业,带得多。所以念佛法门是在佛法里面最殊胜的一门,我们凡夫都有分修成功。
忏悔要天天干,做的方法是每天都要反省,想自己的过失。我们在这里,实际禅寺的学员们在这里每天就是反省过失,发露忏悔,天天都干这个,这是一门功课。我们师父给我们定的早晚功课,早课是提醒我们,用佛菩萨的教诲提醒,让我们读到这些经文能够起观照,这一天我们常常要想到,我的想法、我的行为、我的言语造作,符不符合经典的教训,符不符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跟它相不相应,这是提醒,到晚上就要忏悔,反省这一天有哪些犯了,有没有起自私自利?有没有生贪瞋痴慢?我们具体的对照就用三个根,《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上面讲得很细致,我们一条条对照,看看自己到底犯了哪一些。犯了的我们要发露忏悔,后不再造,没有犯的我们要保持不犯。所以这个是把业障给忏掉。
业障里面严重的一条是没有恭敬心,对人没有礼貌,不懂得礼敬,自己自高自大、目中无人。所以用什么方法对治这样傲慢的习气?我们就是要用礼敬诸佛。所以礼敬诸佛也是忏悔业障,称赞如来也是忏悔业障。看到别人好的、善的这些地方,我们生嫉妒心,看到别人不好、不善,我们就去毁谤他,这些就是嫉妒、障碍,这高下的心,不平等。我们用称赞如来来忏悔我们的业障,要随喜别人的功德。看到别人有困难,我们要伸出援手帮助他,这是打破自己的自私自利,打破自己的心量狭小的这些过失、这些业障。所以你从这里体会,普贤十愿其他的九愿统统都是忏悔业障,每一愿都是忏悔,都是帮助我们改过自新,恢复本性本善,恢复纯净纯善。
下面第五条:
【五者随喜功德。】
这一条是非常非常重要,对治嫉妒这个烦恼。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好事,心里就不痛快,严重的还要想去障碍他、毁谤他,希望他的好事不要成功,我这样心里才痛快。这是一般人都会有,这种是根本的烦恼,嫉妒,不能够随喜别人的功德。别人有好事,如果我们能随喜,那么自己的功德跟别人的功德是无二无别。所以有智慧的人就懂得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我们随喜的是功德,与性德相应的善事、好事,对社会、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我们随喜。如果能够帮助,我们就帮助他,如果不能帮助,我们也要在旁边赞叹他,替他高兴。这样子把心量拓开,不能够心量狭小,妒嫉别人。
下面第六条:
【六者请转法轮。】
『请转法轮』的意思就是请佛菩萨常常来教导我们,请善知识来给我们教诲。佛菩萨、善知识他们都是过来人,都已经恢复了自性,得到了究竟圆满的觉悟,我们希求跟他们一样,也希望这一生能恢复自性,恢复圆满的觉悟,所以我们要向他学习。他告诉我们,这种自性的性德,圆满的觉悟,每个众生都有,只是我们现在迷了。迷了会怎么样?就错用了心,没有用真心,用的是妄心。只要我们觉悟了,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恢复自性圆满的性德。因此我们要请这些觉悟的人来常常教导我们,这就是「请转法轮」,一般来说,这是请善知识来讲经说法,教导我们。我们是业障深重的凡夫,习气很重,不是说一教就能够教明白的,没有那么容易觉悟的。那怎么办?就要懂得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所以短时间不行,要长时间。所以就要更进一步了,这是下面第七愿:
【七者请佛住世。】
佛就是老师,这一位老师如果能够在这个世间、这个地方来教导我们,那我们一定会得到很大的受用,我们会觉悟得很快。他教导我们也是要用长时间,像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我们的师父上人讲经说法到今年是五十年了,真的众生觉悟时间要很长,没有长时间的住世,佛菩萨就很难帮助我们彻底觉悟,是我们业障太重。我们希望佛菩萨住世,那要请他住世,怎么请?绝对不是说我给他很高的礼遇,用很丰厚的衣食住行这些物质条件来供养他,这些名闻利养去供给他,这样子未必能够留得住他。为什么?因为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绝不会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也绝对不会贪图名闻利养,所以我们不可能用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来留住他。那怎么样子如何去请他住世?必须要自己依教奉行,换句话说,我们要真干,听到他的教诲我们要真的去做、真的落实,这才是真正『请佛住世』。我们不一定要口头上去请,真正在做了他就不能走,他就要在这里住世,因为这个世间还有能听他话的,能够相信他所说的,不怀疑,能够理解、能够接受、能够依教奉行的,那佛菩萨就欢喜在这里教学。
普贤十愿到这里是第七条,都算是真正的愿,就是从「礼敬诸佛」一直到这里「请佛住世」,后头第八、第九、第十愿是属於回向,所谓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实际。为什么要回向?是要把心量拓开,我们凡夫心量狭小,念念都是为了自己,用回向这个法门把我们的心量拓开,我们想的不是自己了,是为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所以普贤行愿跟一般菩萨的行愿不同的地方,关键就在心量广大,普贤菩萨的心真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样子才能够恢复自性,心量小的就不能够见性。所以第八愿是回向菩提:
【八者常随佛学。】
菩提,我们说是佛果,这是我们修学的目标,这是我们希求的,落实到事相上来讲,我们如何来『常随佛学』?如何能够得到菩提的正果?这就需要正法久住,也就是我们希望在这个世间振兴、恢复、复兴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我们希望这个教育在这个世间长住,不要衰、不要断。所以这一条「常随佛学」跟前面的「请佛住世」可以连在一起,我们想要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就是要常随佛学。我喜欢接受佛陀的教育,我爱好学习,我认真的把佛陀的教诲落实到我的生活、我的待人处事接物,我们就能够留住佛菩萨住世,能够让正法久住。第九愿:
【九者恒顺众生。】
这里讲的顺是恒顺,就是永远、永恒的随顺众生,只有随顺众生才能够帮助众生。如果我们好意去帮助众生,但是不能够随顺他,他不欢喜他也就不能接受我们的帮助。因此我们看到诸佛菩萨要度众生,首先第一个要顺众生。所以普贤菩萨『恒顺众生』就是为了帮助众生觉悟,所以不是顺自己,是随顺著众生的意思。《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讲的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而得度者,即现什么身而为说法,这就是「恒顺众生」。下面最后一条:
【十者普皆回向。】
这就是讲回向实际,什么叫实际?实际就是本性,『普皆回向』就是讲回向本性,一切都是从本性生的,最后也回归到本性。本性也叫自性、真如、实际,它是一切法的理体。如何来回归本性理体?念念行行都与真如自性、法身理体相应,这叫契理。普贤十愿这一愿「普皆回向」是契理,契入实际理体,前面九愿是契机。我们简单的说,怎么样子来回归自性?怎么样子契理?契理就是要依靠这个理。我们还没有证入真如自性,这个理体我们还不能够证得,我们现在要依经教,经教所说的教诲就跟自性理体相应,因此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跟经典教诲相应,这就是讲普皆回向的意思。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也可以说是菩萨的总愿,这十条大愿总离不开四条四弘誓愿,一切诸佛、一切菩萨他们的愿都跟四弘誓愿相应,连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你看归纳起来也就是四弘誓愿的展开,所以四弘誓愿是总纲领。下面《三时系念》的文里头就把这个四弘誓愿讲出来了,我们念一念: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三时系念这个法事当中,四弘誓愿以及忏悔每一时都有,我们这四句留在底下来说明。我们接著往下看,下面是赞三宝了。首先第一时是赞佛宝,赞佛宝就是普贤十愿的第二条「称赞如来」。三宝,第一时赞佛宝,第二时赞法宝,第三时赞僧宝。这个宝是比喻,像世间人他得到了财宝,就能够过上富裕的生活,他就很快乐。佛法僧称为是三宝,这个世间财宝没有办法跟他相比的。为什么?世间的宝只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物质生活的问题,而且只能帮助这一生,三宝是帮助我们解决六道轮回的问题,这是生生世世的问题,而且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出离十法界的问题,解决证得无上菩提的问题,这都靠三宝的力量,所以它真的是宝!
三宝能够解决这些生生世世的大问题,那我们问了,能不能够解决我们现前现实生活上的问题?这个问得很现实。答案是肯定的,生生世世的大问题都能够解决,现前的小问题怎么可能不能解决?所以世间人迷而不觉,忽略了三宝,因此随顺著自己的错误知见、烦恼习气,造作了这些恶业,受苦报。三宝,这里讲的就是自性的三宝,佛是自性觉,法是自性正,僧是自性清净,觉正净这是自性三宝,它不是从外面得到的,它是自性里面本有的,从自性当中去求的。我们真能做到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现前的生活一定是幸福美满。我们来看佛宝赞,第一段:
【佛宝赞无穷。】
先看一句,一句句来看,这一句意思是双关的,『佛宝』,既是事相上的佛宝,也是自性的佛宝。在事相上的佛宝,我们举最近的,跟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释迦牟尼佛,如果不是他老人家示现作佛,表演出觉正净的样子,教导我们觉正净的真实法,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因为没有人能够说得出来,所以这是宝!自性的佛宝是讲我们人人本有的自性觉悟,就是《华严》上讲的「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这里讲的佛宝,自性的、理上的佛宝和事相上的佛宝都包括了。体性无穷,事相上也无穷,值得我们赞叹不尽。下面一句是:
【功成无量劫中。】
这个『功』是讲,事相上说,修行的功夫。佛是人修成的。要修多久?修无量劫,这可不是短时间。我们一看,无量劫,太长了,我们的心一下子就退转了,无量劫,修到什么时候才能够成就,成佛真的是遥遥无期。可是大乘经教里面跟我们讲的事实真相我们要了解,佛告诉我们时间是假的,不仅时间是假的,空间也是假的。时空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我们的妄念当中产生的,它不是真实的。如果我们迷了,迷了以后的境界就有时空,如果我们转迷为悟,时空就没有了,无量劫就变成一刹那了。所以无量劫是讲迷而不觉里头的境界,真正觉而不迷,一念顿超,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你当下放下当下就成功了。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么做的,他做出一个好榜样给我们看。『功成无量劫中』,也是功成一念之中,当下放下了妄想分别执著,成佛了!
【巍巍丈六紫金容。】
这一句是形容佛身相好,『巍巍』是高大的样子。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这里讲身高一丈六。一丈六我们听起来那个身太高了,真的是巨人一样。实际上古代用的度量衡跟我们现在不相同,过去的长度单位,一丈、一尺,都比我们现在的单位要小。所以丈六身高应该也是属於正常的身高,只是他是比一般人要高。佛的身体肤色是紫金色的,这是赞叹佛身相的庄严。为什么有这么好的身相?因为他的心好,相由心生。我们看到佛的相貌,这世间人讲的贵相,真的是福相,让每个人看到都生起羡慕、敬仰、喜爱,所有的福相佛统统都具足。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果报?果必有因,因就是他的心纯净纯善。所以佛这也是为我们现身说法,你想要得到这么好的身相、这么好的果报,你必须要好好修行。
相由心生,这是心转境界了。转境界第一步先转自己的容貌,第二步转自己的体质,体质变好了,然后再接著,你的生活环境,我们说风水,也转了,人事环境也跟著转了,你周围的人,平时可能有人见到你都会生气,他是一个跟你有怨怼的人,你心转好了,他跟你的怨怼也化解了。即使是一个恶人,走到你旁边来,他也不起恶念。这是为什么?我们现在人说这是磁场,人身边都有一种磁场,你的心纯净纯善你的磁场就好,这个磁场中国人讲是气氛,就是你的那团气,佛家里面讲是光,都很好、很祥和,在这么样的善良、美好的气氛之下,恶人走到你的身边他也不起恶念,他也能够感动,也能够断恶修善。底下一句说:
【觉道雪山峰。】
这是讲释迦牟尼佛的修行。前面一句把果报给我们亮出来,「巍巍丈六紫金容」这是果报,这里是讲因行。『觉道雪山峰』,「雪山」就是指的喜马拉雅山,「觉道」在雪山的顶峰。这是比喻,比喻什么?他老人家修行证果证到了顶点,究竟圆满的佛果他得到了。再看下面一句:
【眉际玉毫光灿烂。照开六道昏蒙。】
佛自己成就了,就要出来帮助众生。『眉际玉毫』,这是他三十二相之一,这是佛在眉间放光,这个光是从他的白毫那里放出来的,毫光里头有化佛、有化菩萨,所谓「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所以这里是讲白毫放光。『照开六道昏蒙』,这一句就是说明诸佛如来跟六道众生那种感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应化到六道里头来教化一切众生。佛教化众生没有起心动念,完全是应众生的机感,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虽然现身,但是他也不起心动念,这是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境界。下头一句说:
【龙华三会愿相逢。】
前面讲的是释迦牟尼佛,这里『龙华三会』讲的是弥勒尊佛。弥勒菩萨现在是等觉菩萨,正在兜率天的内院,等到将来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菩萨又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里面成佛,所以他现在是后补佛。到他成佛的时候,他是召开三次弘法大会,他只需要三次就够了,叫「龙华三会」,就把释迦牟尼佛当年所教化过的众生,在正法时代、在像法时代、在末法时代,总共一万二千年法运当中这些凡是种过善根的人,在释迦牟尼佛法运里头还没有得度的这些众生,统统都在弥勒菩萨成佛的那个弘法大会上面成就,所以这一句是讲的这个事情。这也是讲的因果,因是种在释迦牟尼佛的法运里面,在这里种了善根,在龙华三会上面结果了。
所以很多人听到这桩事情,都想要求生弥勒净土,希望将来弥勒菩萨从兜率内院里头下来,他也随著弥勒菩萨下来,侍奉在左右做为弟子,也能够证果,证阿罗汉果,证辟支佛果,甚至是证菩萨果,这个是很难得。底下一句说:
【演说法真宗。】
这个『法真宗』是什么?真正的真宗是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弥勒菩萨跟阿难尊者在《无量寿经》的会上都是当机者,佛对弥勒菩萨讲净土法门,当然用意就是希望什么?让弥勒菩萨出世之后,示现成佛之后,也来宣讲这个念佛法门,也让众生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所以弥勒菩萨如何能够帮助在释迦牟尼佛法运中种过善根的人成就?就是给他们讲《阿弥陀经》、讲《无量寿经》、讲《观无量寿佛经》,讲净土法门,劝导他们求生净土,这个才是「法真宗」。
所以由此可知,我们现在这些人,念佛往生的,等弥勒菩萨下生成佛的时候,我们已经在极乐世界过了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如果你不肯现在往生,你要去弥勒菩萨的内院,就算你功夫到家,你能够去到,等到跟弥勒菩萨下生之后,弥勒菩萨再劝导你,你要往生极乐世界,那你到极乐世界已经落后很多,在辈分上你就是小辈了。所以这个道理我们不能够不懂,要觉悟,这一生一定要求生净土。遇到念佛法门,我们机会难得,不能够错过,一错过之后,你想想,还要去搞轮回,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么长的时间里面流转於六道,在六道当中是三恶道的时间居多,你想想这个苦难真的是有得受了!这是赞颂,赞颂的后面就又是一番说法开示,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一大段的开示。
【人人分上。本有弥陀。个个心中。总为净土。了则头头见佛。悟来步步西方。】
中峰禅师告诉我们,『人人分上,本有弥陀』,就是人人的本分,法尔如是,都有弥陀自性,弥陀就是讲的自性,也就是前面开示讲的,「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弥陀佛」。可是我们现在颠倒了、迷惑了,结果迷失了弥陀自性,变成凡夫,搞六道轮回了。『个个心中,总为净土』。如果我们觉悟了,净土就现前了;如果是迷了,秽土就现前了,娑婆世界就现前了。所以土没有净秽之分,都是什么?众生迷悟的差别,在自性里面没有众生、也没有佛、没有圣凡、没有净秽。佛和众生、净土秽土都是自己心想生,心里面不清净,这就是众生,秽土现前了,心要是觉悟了,凡夫就成佛了,众生就成佛了,秽土就变成了净土。
『了则头头见佛』,这个「了」是明了,觉悟了,悟了以后就见佛了,就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了,『悟来步步西方』。所以「头头见佛」讲的是转凡成圣,见佛就是成佛,如果你不成佛你怎么能够见到佛?你成了菩萨你才能见菩萨,如果你见到众生都是凡夫,那么你自己也是凡夫。所以我们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善财童子拜访第一位善知识,吉祥云比丘,他是初住菩萨,善财童子他自己证得初住位了他才能见到吉祥云比丘,他这才能够见到初住菩萨,接著他证得二住了,就见海云比丘,这是二住菩萨,然后三住、四住,一步步的提升。所以你自己成什么样的境界,你就能够见什么样的境界,所以头头见佛,讲你成佛了。「步步西方」,这是讲到你转秽为净,把秽土转成净土了。当然你往生极乐世界不一定要开悟见性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殊胜的地方就在於我们虽然没开悟、没见性,但是具足信愿,求生净土,也能够往生,这个是不可思议的。下面开示继续说:
【上来启建三时系念净业道场。今当第一时佛事已圆。】
这是讲三时系念法事第一时到这里圆满了。
【如上殊勋。】
『如上』就是我们前面所看到的,这法事里头有礼赞、有诵经、有念咒、有念佛、还有开示、还有忏悔、还有发愿、还有称扬佛宝,这些法事都是为了超度亡灵的,到这里第一时法事就圆满了。所积累的功德,『殊勋』就是功德,「殊」就是殊胜,「勋」是功勋,大众在一起来做三时系念的佛事,共同为亡灵祝福,帮他们消业障,为他们助念,这是殊胜的功勋。
【投入弥陀大愿海中。】
『弥陀大愿』就是四十八愿,愿愿都是普度虚空法界苦难的众生,所以叫愿海,这是形容这个愿之大、之广。我们这里修的功德,在法事里所修的是与阿弥陀佛的愿海相应,这叫「投入弥陀大愿海中」。
【专为亡灵求生净土。】
这个系念法事不是为别的,是『专为亡灵』的,专为帮助他们『求生净土』,这是主要的,还有附带的,超度的人就很多了,凡是有缘的,在这个时候都得度了。所以我们心量要广大,观想九法界一切众生都在这个法事里头得度,都求生净土。我们真能这么观想,他们就真正得到利益。佛法里讲「一切法由心想生」,这是真实的境界。下面禅师又为我们开示:
【但念自从无始。迄至今生。】
这句话就是讲从无始劫以来到今天。
【一念违真。六根逐妄。随情造业。纵我为非。】
这是大师很感慨,希望我们痛切的忏悔,从无始劫到今生所造的这些罪业。罪业的原因是『一念违真』,这是起了疑惑。这个一念是什么?起心动念了。我们的真心本性没有动过,它永远是清净寂灭的,如果有一念起来了,这是妄动,这是无明,那么就有麻烦来了。『六根逐妄』,「六根」讲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就在这个妄动的时候迷了,迷了之后在境界上面生起妄想分别执著,因此真心本性就被覆盖了。我们所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这就违真了,违背真性了,在这个虚妄的境界里面去追逐,就『随情造业,纵我为非』。这个「情」就是我们的情识,也就是妄想分别执著。「造业」,造身口意三业。「纵我为非」,这是讲自以为是,随顺著自己的烦恼习气在造业。这一句是总说,下面是别说。
【身业则杀盗邪淫。】
这是讲身三业,杀生、偷盗、邪行。个『杀』,不仅杀人,杀害一切众生,凡是损人利己、伤害众生的,都是包括在杀这个范围之内。偷盗,盗是什么?夺取别人的利益。这个是身三业。下面讲口业。
【口过则妄言。】
这是讲妄语,欺骗别人。
【绮语。】
花言巧语诱惑别人。
【两舌。恶口。】
『两舌』是挑拨是非。有意无意的去批评别人,毁谤别人,赞扬自己,自赞毁他,这是属於「两舌」。『恶口』,这是讲毁谤,讲这些恶言恶语。下面:
【意恶则常起贪瞋。深生痴爱。】
这是讲贪瞋痴,意业。这十恶业,我们自己反省,从早到晚造作了多少。从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睡觉,十几个小时,能不能够不造这十恶业。如果这一天当中能够不造十恶业,你的功德就太大了;凡人不可能不造十恶业。所以我们今天学佛,觉悟了,觉悟以后就要学习断恶修善,不再造这个十恶业了。所以《十善业道经》,这是学佛的根基,非常重要。要往生极乐世界要把这些恶业把它断掉,如果还造这些十恶,不断,都成为你往生的累赘,这个累赘就是到时候障碍你往生,即使是你相信,你发愿、念佛,都去不了。为什么?因为这些恶业像绳索一样,把你紧紧的绑在六道当中,绑在三恶道里面。
所以我们今天觉悟了,再不敢造这些十恶了,宁舍生命,绝不造恶。我们的生命算不了什么,这一期的生命死了还会有再一期的。如果我们不造十恶业,那我们来世是往上升的,即使是不念佛,不求生净土,也会生人天;如果我们造十恶业,那么来生的果报就是三恶道。三恶道主要的业因是贪瞋痴,贪变饿鬼,瞋感地狱,痴变畜生。所以我们常常问问自己,我这一生造的这些业,将来去哪一道,自己就明白了,不需要去问人,自己最了解自己。所以这个时候觉悟了,回头,把十恶业断掉,心里头念念都是阿弥陀佛,不再搞是非人我,不再搞自私自利、贪瞋痴慢,念念都是阿弥陀佛,那么就恭喜你了,你不是娑婆界内人了,你是极乐世界的人了,到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接引你。底下文继续说:
【由兹三业。钩锁妄缘。】
这个『妄缘』就是外面的境界,我们内里起烦恼,外面又跟这些恶缘集合在一起,所以就造业了,造业必定受报。所以底下就讲受报了。
【常汩汩於尘劳。但茫茫於岁月。】
『尘劳』是讲六道,说得不好听就是三途。『汩汩』就是讲沉沦的样子,常常沉沦於三途六道之中。「尘」就是染污。「劳」就是劳苦。『茫茫』则是讲没有边际,没有出离的机会,这是讲今生后世长劫的受苦。确确实实我们在六道里面轮回那是长劫的时间,无量劫!进入六道容易,出来不容易,进三恶道容易,出来就难了。到了地狱里面时间是论劫来算的,到了饿鬼、畜生也都是如此,那个寿命很长。这个寿命不一定是说他死了以后,他这一生很短暂。我们看畜生好像寿命也不长,但是它因为愚痴、固执,深厚的执著,念头转不过来,它以为自己的畜生身就是自己,所以从来没想到过出离。就像经典里面有一个公案,释迦牟尼佛有一次在只树给孤独园看到了一窝蚂蚁,看了之后他笑,弟子们就问他了,佛为什么看著蚂蚁笑?释迦牟尼佛就告诉他们,说你看这一窝蚂蚁,七尊佛过世了,它们还在做蚂蚁。换句话说,它已经在蚂蚁这个畜生身里头经历了多少劫数了,我们不要说长了,算一尊佛三大阿僧只劫,七尊佛就是二十一个阿僧只劫了,它还在这里当蚂蚁。死了以后又当蚂蚁,生生世世都没有脱离蚂蚁身,所以这是很不容易出离的,「但茫茫於岁月」。下面讲:
【欲思出离。唯凭忏悔熏修之力。】
这是讲到要出离三恶道,出离六道轮回,要靠忏悔薰修。所以三时系念里面每一时都有忏悔,这是希望帮助这些亡灵,这些苦难的众生他能够觉悟,他听到这些开示以后,也欢喜来修忏悔法。底下开示说:
【俾眼耳鼻舌身意之过愆。应念顿消。】
这是讲的消业障。在眼耳鼻舌身意上面所造的这些过失、这些罪过,现在我们要真正忏悔,靠大众的力量,用念佛、用善心善愿来加持,希望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过失『应念顿消』。下面讲:
【使色声香味触法之浮尘。即时清净。】
消业障的果报就是得清净。『色声香味触法』这是讲六尘,六根所接触的境界。这里讲『浮尘』,「浮尘」就是它是一个虚妄的、不实的这么一种果报,这些果报,九法界众生他们的感受,感受到的六尘都不一样。我们人间的色声香味触法跟饿鬼道里头的色声香味触法就不一样,跟地狱道里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就更不一样,这都是他们的不同的果报。这个果报怎么来的?业力变现的。六道里头不同的境界是因为造业轻重有差别,造业轻的就好一点,造业重的就苦一点。所以我们了解这个道理,就知道要从身口意去防范恶业,我们希求我们的生活环境好,那就要少造恶业多造善业。我们现在居住在这个地球上,地球上的人,造恶的多,行善的少,所以才感得这些天灾人祸频繁。像南极现在的冰加速度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人的贪瞋痴。贪是水,感得水的灾难,像海啸、水平面的上升,贪心的作用,瞋是火,火使地球温度上升,所以我们要明白灾难背后的根本原因。那我们就要懂得救自己,也帮助别人。把这个事实真相说清楚,自己先做一个好样子,断恶修善,改过自新,希望自己消除罪业,然后才能够帮助别人消除罪业,这样子能够转我们的环境,『即时清净』。下面教我们发愿。
【又极乐求生。】
这是讲我们现在要求愿往生极乐世界。
【全凭发愿。】
这个话跟蕅益大师讲的话一样的。蕅益大师说,往生极乐世界与否,决定在信愿之有无。我们如果能够真信切愿,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品位的高下,在我们念佛功夫的浅深。所以求生净土,『全凭发愿』,真信切愿,决定往生。我们念这个发愿偈要用真实心来去念,用真的心才能够感动鬼神、感动这些亡灵,他们得到利益了。跟九法界众生沟通都要用真诚心,如果我们的心不诚,自己念这个自己都没有去做,没有真正发愿,信不真,愿不切,搞假的,那你是在开玩笑!你跟鬼神开玩笑,那鬼神也会跟你开玩笑,他也会捉弄你。所以我们处处都要用真诚心,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的心待人处事接物。一真一切真,一诚一切诚,把自己的境界转过来,转娑婆为极乐,转凡夫成佛菩萨。所以这里讲的,求生净土全凭发愿。你能真发愿,你往生才真有把握。
【仰劳法众。】
中峰禅师用的语气非常的恳切、非常的谦虚,对人尊重。你看这是一位明心见性的大德,他对人如此的恭敬。『仰劳』,它比那个「请」更加恭敬,恭敬到极处了,就是拜托你,非常恳切、恭敬的来拜托。拜托谁?参加法会的大众,你们来
【异口同音。】
一起异口同声。
【敬为亡灵至心忏悔发愿。】
为亡灵来祝福,代亡灵至心的『忏悔发愿』。我们参加法事的大众在这里要带头,经上讲的,为人演说,我们来为亡灵做表演,给他们说法,代他们忏悔、代他们发愿。下面就是忏悔偈和发愿,我们来读一下普贤菩萨的忏悔偈。
【往昔所造诸恶业。】
这是第一句。『往昔』是讲从无始劫来一直到今天,所造作的无量无边的恶业,真的是无量无边!《地藏经》里讲的,「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你想想我们过去造作的恶业有多少。
【皆由无始贪瞋痴。】
我们承认自己有这些罪业,现在是发露忏悔。为什么会造业?贪瞋痴!佛为什么不造业?佛没有贪瞋痴。我们贪瞋痴没有断,遇到了外面的境界一诱惑,马上这些三毒烦恼起现行,就造业了,造恶了,所以就免不了要受恶报,苦不堪言!所以一般参加法事的这些大众们,如果是诚心诚意的来念这首偈子,都会流眼泪、都会感动。下面讲的:
【从身语意之所生。】
这是讲业因,业的因是因为我们身口意三业的造作,造作这些种种不善,损人利己,所以感得三途恶报。现在要忏悔。
【今对佛前求忏悔。】
对著佛像面前,我们知道佛是大智大觉、大慈大悲,我们现在觉悟了,认识到自己的业障深重,求佛来证明我们今天是真的忏悔了。这里求佛是求证明的,不是说求佛来赦罪的,佛赦不了你的罪。如果说我们造了这些罪业,来求佛菩萨赦免、饶罪,饶恕我们,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佛菩萨绝对不会怪你,说你犯了罪业,他不会,他也不管你这些事情,你自己造作的罪业自己要受,自作自受,谁能管得了你?谁能代替得了你?所以我们今天求忏悔是在佛前痛切的发愿,改过自新,断恶修善,从今以后不再犯这些罪业,我们求佛来证明,求佛来加持。担心我们自己定慧不足,遇到外面境界的诱惑,又会犯同样的毛病,所以求佛菩萨威神加持,在诱惑现前的时候,使自己有高度的警觉心。忏悔之后就发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学佛头一个要发大愿,我们要发跟佛一样的愿。佛的愿是普度众生,这个度就是为众生服务,利益众生,我们要发这个心、发这个愿。众生范围非常之广,九法界一切有情众生都包括在内,也包括虚空法界无情众生。这一条愿是要我们起心动念为众生利益著想,帮助他们破迷开悟,圆成佛道。你真正发了这个愿,诸佛菩萨就欢喜了,他们一定来保佑你。为什么?因为你已是跟他同心同愿了,是志同道合,所以他当然会护念你。哪怕你没有求他护念,他也会护念你,为什么?因为你发了这个愿,了不起,诸佛称赞。
我们这个愿到底现在发了没有?自己检验一下,原来还是没发。为什么没发?我们心目中还看这个人讨厌,看那个人不顺眼,『众生无边誓愿度』里头还加上注解,某某人除外,我不度他,我就是不度他,这些分别执著,你说这个愿有没有发?所以这个愿没真发出来,这个是假的愿,是空的愿,说出来是自欺欺人的,不仅是欺自己、欺别人,还欺骗佛菩萨,讲大妄语,所以你想想,这罪上加罪。我们真正发了愿,愿以导行,后头必定有行为。我们现在发了愿,想要去度众生,可是现在没有能力度,度众生需要有智慧、有福报,我们现在还不具备这些条件,怎么办?要懂得随喜,看见别人做利益众生的事我们要欢喜,等於我自己做的一样,这样善心善念生起来了,自自然然就会改过自新。自己没有智慧、没有福报,那是因为有烦恼障碍。所以底下这一句是断烦恼。
【烦恼无尽誓愿断。】
发了大愿以后首先要成就自己的德行,德行就是断烦恼,我们说首先你必须要做一个善人,善人的根我们叫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首先你要断自己的贪瞋痴,不能够再造恶了。然后把这些种种的烦恼要去断,因为如果不断烦恼,就没有办法自度,不能够自度又何以去度众生?所以首先要断自己的烦恼习气,无量劫来的烦恼习气很重,也要把它断尽,断了烦恼之后再来学法门。学法门是什么?学本事,真正去度众生,因为自己如果没有本事,那也没办法帮助众生。所以第三条愿是:
【法门无量誓愿学。】
真正断烦恼了,智慧开了,可以修学法门了。这个四弘誓愿是有次第的,你看第一愿是度众生,这是总的愿。其实四弘誓愿真正的愿就是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底下三愿都是帮助我们成就这第一愿的。第一愿,我们要把心量拓开,要帮助虚空法界众生,然后我们要去断烦恼,成就自己的德行。『法门无量誓愿学』是成就自己的学问,自己有德行、有学问了,才能够真正帮助众生,才能够圆满我们度众生的大愿。最后还要:
【佛道无上誓愿成。】
因为如果不成无上佛道,度众生还不能够圆满。为什么?你不成佛你就度不了地上菩萨、度不了等觉菩萨。所以真正要成圆满的佛果了,九法界一切众生你才能够普度。所以四弘誓愿它的次第我们要了解。如果我们说没有断烦恼就想学法门,度众生的愿发的难得,结果一发了大愿以后,烦恼没断先学法门,样样都学,学得很多、很杂,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反而妨害了你的菩提道,有害,没有利益。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烦恼没断我们的定慧还不足,容易受外头的五欲六尘的诱惑。所以真正学法门什么时候学?最起码的一个标准,是你的念头里面真正放下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你不再有自私自利的念头,这个样子还算是断了一些烦恼,有一点小智慧,那个时候学法门还算尚可。没断烦恼之前我们学法门,就要把握住祖师大德的教诲,「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们学就学一门,在这一门里头得定、得慧,得到我们的根本智,根本智开了以后,出去外面学法门那是成就后得智。这是有次第的,不能够乱,「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华严经》上我们看到善财童子为我们的表演就很明显,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下成就了根本智,文殊菩萨是他的老师,他在老师会下成就了定、成就了慧,慧发了以后这才去学法门,才去五十三参,参访善知识。学法门,真正的法门是什么?老实告诉诸位,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这也是善财童子所修的,也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所修的。只有这一个方法叫真的法门,其他的法门统统叫方便法门,这是我们师父上人常常跟我们讲的。所以你看看《华严经》上,文殊、普贤带领著华藏世界所有的菩萨统统念佛求生净土。三贤位的菩萨,他们如果是善根深厚的,福德因缘深厚的,他们就马上发心念佛往生;如果是善根福德因缘差一点的,也必须在华藏世界修到地上菩萨,这个时候登了地,智慧开了,智慧开了以后,对於念佛法门没有疑惑了,死心塌地的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华严》上面讲,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就是讲的初地,终就是讲的等觉菩萨,十一地,他们肯定没有怀疑,都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去圆成无上佛道,满『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大愿。
这是四弘誓愿,我们简单的介绍到这里。下面是称普贤菩萨的名号。
【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
三称。『南无』是皈依的意思、是礼敬的意思。『普贤』,普贤菩萨这个德号也可以翻译成遍吉,遍是普遍,吉是吉祥,遍就是普的意思,吉就是贤的意思,所以两个名号都有人用,「普贤菩萨」用得多。这里称为『王』,这是对他的尊敬,尊称。普贤菩萨代表诸佛的礼德定德、行德,这是讲的自性的性德。普贤十愿是行德,这是教导我们回归法性,恢复我们圆满的性德,所以三称普贤菩萨的名号就是皆归性德这个意思。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这里。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菩萨、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菩萨,各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学习《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我们来看第一时法事里面的发愿这一段,昨天我们讲到普贤十愿讲了头两条,「礼敬诸佛」和「称赞如来」,今天从第三条开始说起。
【三者广修供养。】
前面讲的礼敬、称赞,第三条『广修供养』,是落实到具体的行动。看到众生有苦难,我们要去帮助,不要等到众生来请求,我们看到了、听到了,便要尽心尽力的帮助他们,而且这个帮助是无条件的。供养就是布施,无条件的布施,而且供养比布施更有恭敬心,这是在布施上面加上了真诚、恭敬,所以就称为供养,不叫布施了。所以普贤菩萨他是「广修供养」,没有说广修布施,这是一种恭敬心,是礼敬诸佛的落实。这个广是心量广大、平等,对一切众生都像对诸佛一样来供养,这是普贤行。
十愿的第四条:
【四者忏悔业障。】
古人常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改过就很重要,这里的『忏悔业障』就是改过。可以说一切世出世间圣贤的学问,都是教导我们改过的。你看其他的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教我们忏悔、教我们悔改,忏悔、悔改就是改过。「忏悔」这两个字是梵华合译的,忏字是梵语,悔字是中文,两个字合在一起的,忏叫忏摩,悔就是悔改,梵文里面的忏跟中国的悔字意思很接近,所以把两个字合在一起就称为忏悔。忏悔著重在发露,就是向大众把自己的过失说出来,坦白,接受大众的批评,接受大众的责备,然后这样子才能够痛下决心改过自新,后不再造,这就是发露忏悔的功德。
忏悔里头最要紧的就是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过失,知道自己的业障之所在,这叫觉悟。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你怎么样子改过?怎么忏悔?而在修学上面最难的就是知道自己的过失,人能知道自己的过失这个人就觉悟了,佛法里讲的开悟。开悟是什么?知道自己的过失,知道过失之后就来改正,那叫修行。我们每个人可以说过失都是无量无边的,你看《地藏经》里讲的,「阎浮提众生」,这是讲我们地球上的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我们初学的人乍听这一句,好像觉得讲得太过分了,怎么说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这个意思很深,地藏菩萨是等觉菩萨,《地藏经》是大乘经,是一乘了义的经典,所以这里讲的标准是用法身菩萨来做为标准的。换句话说,以这个标准来看我们六道的众生,确确实实都在造业、都在造罪。哪怕是生天,生天还是不善,为什么?出不了轮回,天福享尽了,阿赖耶识的那些恶习种子又现行,还要往下堕落,所以这个不能算善。
超越六道了,超越六道就比天要好,这是进入了四圣法界,四圣法界算是小善,还不能称为大善,因为他还在十法界的范围当中,没有突破,他虽然断了执著,六道超越了,但是还有分别、还有妄想。因此佛希望我们超越十法界、超越四圣法界,入一真法界。所以没入一真法界的,统统叫做造业。因此忏悔法门,我们就晓得了,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都离不开的。入了一真法界的叫做分证即佛,他们是入如来地了,入了一真法界以后还有无明习气没断干净,因此有四十一品的阶级,还是要忏悔业障,把这些无始的无明习气忏除干净。到了等觉菩萨了,他还有业障吗?还有,因为他还有一品的生相无明习气没断,所以他还是要忏悔。因此只有到了如来圆满的果地,忏悔业障才能修圆满。所以从这里我们也看到,极乐世界都是带业往生的,连等觉菩萨念佛求生净土,他也带著一品生相无明的习气,还是带业,只是带得很少很少。我们六道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断的,见思烦恼具足的,念佛求生净土生凡圣同居土,那也是带业,带得多。所以念佛法门是在佛法里面最殊胜的一门,我们凡夫都有分修成功。
忏悔要天天干,做的方法是每天都要反省,想自己的过失。我们在这里,实际禅寺的学员们在这里每天就是反省过失,发露忏悔,天天都干这个,这是一门功课。我们师父给我们定的早晚功课,早课是提醒我们,用佛菩萨的教诲提醒,让我们读到这些经文能够起观照,这一天我们常常要想到,我的想法、我的行为、我的言语造作,符不符合经典的教训,符不符合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跟它相不相应,这是提醒,到晚上就要忏悔,反省这一天有哪些犯了,有没有起自私自利?有没有生贪瞋痴慢?我们具体的对照就用三个根,《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上面讲得很细致,我们一条条对照,看看自己到底犯了哪一些。犯了的我们要发露忏悔,后不再造,没有犯的我们要保持不犯。所以这个是把业障给忏掉。
业障里面严重的一条是没有恭敬心,对人没有礼貌,不懂得礼敬,自己自高自大、目中无人。所以用什么方法对治这样傲慢的习气?我们就是要用礼敬诸佛。所以礼敬诸佛也是忏悔业障,称赞如来也是忏悔业障。看到别人好的、善的这些地方,我们生嫉妒心,看到别人不好、不善,我们就去毁谤他,这些就是嫉妒、障碍,这高下的心,不平等。我们用称赞如来来忏悔我们的业障,要随喜别人的功德。看到别人有困难,我们要伸出援手帮助他,这是打破自己的自私自利,打破自己的心量狭小的这些过失、这些业障。所以你从这里体会,普贤十愿其他的九愿统统都是忏悔业障,每一愿都是忏悔,都是帮助我们改过自新,恢复本性本善,恢复纯净纯善。
下面第五条:
【五者随喜功德。】
这一条是非常非常重要,对治嫉妒这个烦恼。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好事,心里就不痛快,严重的还要想去障碍他、毁谤他,希望他的好事不要成功,我这样心里才痛快。这是一般人都会有,这种是根本的烦恼,嫉妒,不能够随喜别人的功德。别人有好事,如果我们能随喜,那么自己的功德跟别人的功德是无二无别。所以有智慧的人就懂得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我们随喜的是功德,与性德相应的善事、好事,对社会、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我们随喜。如果能够帮助,我们就帮助他,如果不能帮助,我们也要在旁边赞叹他,替他高兴。这样子把心量拓开,不能够心量狭小,妒嫉别人。
下面第六条:
【六者请转法轮。】
『请转法轮』的意思就是请佛菩萨常常来教导我们,请善知识来给我们教诲。佛菩萨、善知识他们都是过来人,都已经恢复了自性,得到了究竟圆满的觉悟,我们希求跟他们一样,也希望这一生能恢复自性,恢复圆满的觉悟,所以我们要向他学习。他告诉我们,这种自性的性德,圆满的觉悟,每个众生都有,只是我们现在迷了。迷了会怎么样?就错用了心,没有用真心,用的是妄心。只要我们觉悟了,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恢复自性圆满的性德。因此我们要请这些觉悟的人来常常教导我们,这就是「请转法轮」,一般来说,这是请善知识来讲经说法,教导我们。我们是业障深重的凡夫,习气很重,不是说一教就能够教明白的,没有那么容易觉悟的。那怎么办?就要懂得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所以短时间不行,要长时间。所以就要更进一步了,这是下面第七愿:
【七者请佛住世。】
佛就是老师,这一位老师如果能够在这个世间、这个地方来教导我们,那我们一定会得到很大的受用,我们会觉悟得很快。他教导我们也是要用长时间,像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我们的师父上人讲经说法到今年是五十年了,真的众生觉悟时间要很长,没有长时间的住世,佛菩萨就很难帮助我们彻底觉悟,是我们业障太重。我们希望佛菩萨住世,那要请他住世,怎么请?绝对不是说我给他很高的礼遇,用很丰厚的衣食住行这些物质条件来供养他,这些名闻利养去供给他,这样子未必能够留得住他。为什么?因为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绝不会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也绝对不会贪图名闻利养,所以我们不可能用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来留住他。那怎么样子如何去请他住世?必须要自己依教奉行,换句话说,我们要真干,听到他的教诲我们要真的去做、真的落实,这才是真正『请佛住世』。我们不一定要口头上去请,真正在做了他就不能走,他就要在这里住世,因为这个世间还有能听他话的,能够相信他所说的,不怀疑,能够理解、能够接受、能够依教奉行的,那佛菩萨就欢喜在这里教学。
普贤十愿到这里是第七条,都算是真正的愿,就是从「礼敬诸佛」一直到这里「请佛住世」,后头第八、第九、第十愿是属於回向,所谓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实际。为什么要回向?是要把心量拓开,我们凡夫心量狭小,念念都是为了自己,用回向这个法门把我们的心量拓开,我们想的不是自己了,是为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所以普贤行愿跟一般菩萨的行愿不同的地方,关键就在心量广大,普贤菩萨的心真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样子才能够恢复自性,心量小的就不能够见性。所以第八愿是回向菩提:
【八者常随佛学。】
菩提,我们说是佛果,这是我们修学的目标,这是我们希求的,落实到事相上来讲,我们如何来『常随佛学』?如何能够得到菩提的正果?这就需要正法久住,也就是我们希望在这个世间振兴、恢复、复兴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我们希望这个教育在这个世间长住,不要衰、不要断。所以这一条「常随佛学」跟前面的「请佛住世」可以连在一起,我们想要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就是要常随佛学。我喜欢接受佛陀的教育,我爱好学习,我认真的把佛陀的教诲落实到我的生活、我的待人处事接物,我们就能够留住佛菩萨住世,能够让正法久住。第九愿:
【九者恒顺众生。】
这里讲的顺是恒顺,就是永远、永恒的随顺众生,只有随顺众生才能够帮助众生。如果我们好意去帮助众生,但是不能够随顺他,他不欢喜他也就不能接受我们的帮助。因此我们看到诸佛菩萨要度众生,首先第一个要顺众生。所以普贤菩萨『恒顺众生』就是为了帮助众生觉悟,所以不是顺自己,是随顺著众生的意思。《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讲的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而得度者,即现什么身而为说法,这就是「恒顺众生」。下面最后一条:
【十者普皆回向。】
这就是讲回向实际,什么叫实际?实际就是本性,『普皆回向』就是讲回向本性,一切都是从本性生的,最后也回归到本性。本性也叫自性、真如、实际,它是一切法的理体。如何来回归本性理体?念念行行都与真如自性、法身理体相应,这叫契理。普贤十愿这一愿「普皆回向」是契理,契入实际理体,前面九愿是契机。我们简单的说,怎么样子来回归自性?怎么样子契理?契理就是要依靠这个理。我们还没有证入真如自性,这个理体我们还不能够证得,我们现在要依经教,经教所说的教诲就跟自性理体相应,因此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跟经典教诲相应,这就是讲普皆回向的意思。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也可以说是菩萨的总愿,这十条大愿总离不开四条四弘誓愿,一切诸佛、一切菩萨他们的愿都跟四弘誓愿相应,连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你看归纳起来也就是四弘誓愿的展开,所以四弘誓愿是总纲领。下面《三时系念》的文里头就把这个四弘誓愿讲出来了,我们念一念: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三时系念这个法事当中,四弘誓愿以及忏悔每一时都有,我们这四句留在底下来说明。我们接著往下看,下面是赞三宝了。首先第一时是赞佛宝,赞佛宝就是普贤十愿的第二条「称赞如来」。三宝,第一时赞佛宝,第二时赞法宝,第三时赞僧宝。这个宝是比喻,像世间人他得到了财宝,就能够过上富裕的生活,他就很快乐。佛法僧称为是三宝,这个世间财宝没有办法跟他相比的。为什么?世间的宝只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物质生活的问题,而且只能帮助这一生,三宝是帮助我们解决六道轮回的问题,这是生生世世的问题,而且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出离十法界的问题,解决证得无上菩提的问题,这都靠三宝的力量,所以它真的是宝!
三宝能够解决这些生生世世的大问题,那我们问了,能不能够解决我们现前现实生活上的问题?这个问得很现实。答案是肯定的,生生世世的大问题都能够解决,现前的小问题怎么可能不能解决?所以世间人迷而不觉,忽略了三宝,因此随顺著自己的错误知见、烦恼习气,造作了这些恶业,受苦报。三宝,这里讲的就是自性的三宝,佛是自性觉,法是自性正,僧是自性清净,觉正净这是自性三宝,它不是从外面得到的,它是自性里面本有的,从自性当中去求的。我们真能做到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现前的生活一定是幸福美满。我们来看佛宝赞,第一段:
【佛宝赞无穷。】
先看一句,一句句来看,这一句意思是双关的,『佛宝』,既是事相上的佛宝,也是自性的佛宝。在事相上的佛宝,我们举最近的,跟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释迦牟尼佛,如果不是他老人家示现作佛,表演出觉正净的样子,教导我们觉正净的真实法,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因为没有人能够说得出来,所以这是宝!自性的佛宝是讲我们人人本有的自性觉悟,就是《华严》上讲的「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这里讲的佛宝,自性的、理上的佛宝和事相上的佛宝都包括了。体性无穷,事相上也无穷,值得我们赞叹不尽。下面一句是:
【功成无量劫中。】
这个『功』是讲,事相上说,修行的功夫。佛是人修成的。要修多久?修无量劫,这可不是短时间。我们一看,无量劫,太长了,我们的心一下子就退转了,无量劫,修到什么时候才能够成就,成佛真的是遥遥无期。可是大乘经教里面跟我们讲的事实真相我们要了解,佛告诉我们时间是假的,不仅时间是假的,空间也是假的。时空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我们的妄念当中产生的,它不是真实的。如果我们迷了,迷了以后的境界就有时空,如果我们转迷为悟,时空就没有了,无量劫就变成一刹那了。所以无量劫是讲迷而不觉里头的境界,真正觉而不迷,一念顿超,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你当下放下当下就成功了。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么做的,他做出一个好榜样给我们看。『功成无量劫中』,也是功成一念之中,当下放下了妄想分别执著,成佛了!
【巍巍丈六紫金容。】
这一句是形容佛身相好,『巍巍』是高大的样子。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这里讲身高一丈六。一丈六我们听起来那个身太高了,真的是巨人一样。实际上古代用的度量衡跟我们现在不相同,过去的长度单位,一丈、一尺,都比我们现在的单位要小。所以丈六身高应该也是属於正常的身高,只是他是比一般人要高。佛的身体肤色是紫金色的,这是赞叹佛身相的庄严。为什么有这么好的身相?因为他的心好,相由心生。我们看到佛的相貌,这世间人讲的贵相,真的是福相,让每个人看到都生起羡慕、敬仰、喜爱,所有的福相佛统统都具足。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果报?果必有因,因就是他的心纯净纯善。所以佛这也是为我们现身说法,你想要得到这么好的身相、这么好的果报,你必须要好好修行。
相由心生,这是心转境界了。转境界第一步先转自己的容貌,第二步转自己的体质,体质变好了,然后再接著,你的生活环境,我们说风水,也转了,人事环境也跟著转了,你周围的人,平时可能有人见到你都会生气,他是一个跟你有怨怼的人,你心转好了,他跟你的怨怼也化解了。即使是一个恶人,走到你旁边来,他也不起恶念。这是为什么?我们现在人说这是磁场,人身边都有一种磁场,你的心纯净纯善你的磁场就好,这个磁场中国人讲是气氛,就是你的那团气,佛家里面讲是光,都很好、很祥和,在这么样的善良、美好的气氛之下,恶人走到你的身边他也不起恶念,他也能够感动,也能够断恶修善。底下一句说:
【觉道雪山峰。】
这是讲释迦牟尼佛的修行。前面一句把果报给我们亮出来,「巍巍丈六紫金容」这是果报,这里是讲因行。『觉道雪山峰』,「雪山」就是指的喜马拉雅山,「觉道」在雪山的顶峰。这是比喻,比喻什么?他老人家修行证果证到了顶点,究竟圆满的佛果他得到了。再看下面一句:
【眉际玉毫光灿烂。照开六道昏蒙。】
佛自己成就了,就要出来帮助众生。『眉际玉毫』,这是他三十二相之一,这是佛在眉间放光,这个光是从他的白毫那里放出来的,毫光里头有化佛、有化菩萨,所谓「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所以这里是讲白毫放光。『照开六道昏蒙』,这一句就是说明诸佛如来跟六道众生那种感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应化到六道里头来教化一切众生。佛教化众生没有起心动念,完全是应众生的机感,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虽然现身,但是他也不起心动念,这是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境界。下头一句说:
【龙华三会愿相逢。】
前面讲的是释迦牟尼佛,这里『龙华三会』讲的是弥勒尊佛。弥勒菩萨现在是等觉菩萨,正在兜率天的内院,等到将来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菩萨又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里面成佛,所以他现在是后补佛。到他成佛的时候,他是召开三次弘法大会,他只需要三次就够了,叫「龙华三会」,就把释迦牟尼佛当年所教化过的众生,在正法时代、在像法时代、在末法时代,总共一万二千年法运当中这些凡是种过善根的人,在释迦牟尼佛法运里头还没有得度的这些众生,统统都在弥勒菩萨成佛的那个弘法大会上面成就,所以这一句是讲的这个事情。这也是讲的因果,因是种在释迦牟尼佛的法运里面,在这里种了善根,在龙华三会上面结果了。
所以很多人听到这桩事情,都想要求生弥勒净土,希望将来弥勒菩萨从兜率内院里头下来,他也随著弥勒菩萨下来,侍奉在左右做为弟子,也能够证果,证阿罗汉果,证辟支佛果,甚至是证菩萨果,这个是很难得。底下一句说:
【演说法真宗。】
这个『法真宗』是什么?真正的真宗是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弥勒菩萨跟阿难尊者在《无量寿经》的会上都是当机者,佛对弥勒菩萨讲净土法门,当然用意就是希望什么?让弥勒菩萨出世之后,示现成佛之后,也来宣讲这个念佛法门,也让众生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所以弥勒菩萨如何能够帮助在释迦牟尼佛法运中种过善根的人成就?就是给他们讲《阿弥陀经》、讲《无量寿经》、讲《观无量寿佛经》,讲净土法门,劝导他们求生净土,这个才是「法真宗」。
所以由此可知,我们现在这些人,念佛往生的,等弥勒菩萨下生成佛的时候,我们已经在极乐世界过了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如果你不肯现在往生,你要去弥勒菩萨的内院,就算你功夫到家,你能够去到,等到跟弥勒菩萨下生之后,弥勒菩萨再劝导你,你要往生极乐世界,那你到极乐世界已经落后很多,在辈分上你就是小辈了。所以这个道理我们不能够不懂,要觉悟,这一生一定要求生净土。遇到念佛法门,我们机会难得,不能够错过,一错过之后,你想想,还要去搞轮回,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么长的时间里面流转於六道,在六道当中是三恶道的时间居多,你想想这个苦难真的是有得受了!这是赞颂,赞颂的后面就又是一番说法开示,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一大段的开示。
【人人分上。本有弥陀。个个心中。总为净土。了则头头见佛。悟来步步西方。】
中峰禅师告诉我们,『人人分上,本有弥陀』,就是人人的本分,法尔如是,都有弥陀自性,弥陀就是讲的自性,也就是前面开示讲的,「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弥陀佛」。可是我们现在颠倒了、迷惑了,结果迷失了弥陀自性,变成凡夫,搞六道轮回了。『个个心中,总为净土』。如果我们觉悟了,净土就现前了;如果是迷了,秽土就现前了,娑婆世界就现前了。所以土没有净秽之分,都是什么?众生迷悟的差别,在自性里面没有众生、也没有佛、没有圣凡、没有净秽。佛和众生、净土秽土都是自己心想生,心里面不清净,这就是众生,秽土现前了,心要是觉悟了,凡夫就成佛了,众生就成佛了,秽土就变成了净土。
『了则头头见佛』,这个「了」是明了,觉悟了,悟了以后就见佛了,就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了,『悟来步步西方』。所以「头头见佛」讲的是转凡成圣,见佛就是成佛,如果你不成佛你怎么能够见到佛?你成了菩萨你才能见菩萨,如果你见到众生都是凡夫,那么你自己也是凡夫。所以我们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善财童子拜访第一位善知识,吉祥云比丘,他是初住菩萨,善财童子他自己证得初住位了他才能见到吉祥云比丘,他这才能够见到初住菩萨,接著他证得二住了,就见海云比丘,这是二住菩萨,然后三住、四住,一步步的提升。所以你自己成什么样的境界,你就能够见什么样的境界,所以头头见佛,讲你成佛了。「步步西方」,这是讲到你转秽为净,把秽土转成净土了。当然你往生极乐世界不一定要开悟见性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殊胜的地方就在於我们虽然没开悟、没见性,但是具足信愿,求生净土,也能够往生,这个是不可思议的。下面开示继续说:
【上来启建三时系念净业道场。今当第一时佛事已圆。】
这是讲三时系念法事第一时到这里圆满了。
【如上殊勋。】
『如上』就是我们前面所看到的,这法事里头有礼赞、有诵经、有念咒、有念佛、还有开示、还有忏悔、还有发愿、还有称扬佛宝,这些法事都是为了超度亡灵的,到这里第一时法事就圆满了。所积累的功德,『殊勋』就是功德,「殊」就是殊胜,「勋」是功勋,大众在一起来做三时系念的佛事,共同为亡灵祝福,帮他们消业障,为他们助念,这是殊胜的功勋。
【投入弥陀大愿海中。】
『弥陀大愿』就是四十八愿,愿愿都是普度虚空法界苦难的众生,所以叫愿海,这是形容这个愿之大、之广。我们这里修的功德,在法事里所修的是与阿弥陀佛的愿海相应,这叫「投入弥陀大愿海中」。
【专为亡灵求生净土。】
这个系念法事不是为别的,是『专为亡灵』的,专为帮助他们『求生净土』,这是主要的,还有附带的,超度的人就很多了,凡是有缘的,在这个时候都得度了。所以我们心量要广大,观想九法界一切众生都在这个法事里头得度,都求生净土。我们真能这么观想,他们就真正得到利益。佛法里讲「一切法由心想生」,这是真实的境界。下面禅师又为我们开示:
【但念自从无始。迄至今生。】
这句话就是讲从无始劫以来到今天。
【一念违真。六根逐妄。随情造业。纵我为非。】
这是大师很感慨,希望我们痛切的忏悔,从无始劫到今生所造的这些罪业。罪业的原因是『一念违真』,这是起了疑惑。这个一念是什么?起心动念了。我们的真心本性没有动过,它永远是清净寂灭的,如果有一念起来了,这是妄动,这是无明,那么就有麻烦来了。『六根逐妄』,「六根」讲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就在这个妄动的时候迷了,迷了之后在境界上面生起妄想分别执著,因此真心本性就被覆盖了。我们所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这就违真了,违背真性了,在这个虚妄的境界里面去追逐,就『随情造业,纵我为非』。这个「情」就是我们的情识,也就是妄想分别执著。「造业」,造身口意三业。「纵我为非」,这是讲自以为是,随顺著自己的烦恼习气在造业。这一句是总说,下面是别说。
【身业则杀盗邪淫。】
这是讲身三业,杀生、偷盗、邪行。个『杀』,不仅杀人,杀害一切众生,凡是损人利己、伤害众生的,都是包括在杀这个范围之内。偷盗,盗是什么?夺取别人的利益。这个是身三业。下面讲口业。
【口过则妄言。】
这是讲妄语,欺骗别人。
【绮语。】
花言巧语诱惑别人。
【两舌。恶口。】
『两舌』是挑拨是非。有意无意的去批评别人,毁谤别人,赞扬自己,自赞毁他,这是属於「两舌」。『恶口』,这是讲毁谤,讲这些恶言恶语。下面:
【意恶则常起贪瞋。深生痴爱。】
这是讲贪瞋痴,意业。这十恶业,我们自己反省,从早到晚造作了多少。从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睡觉,十几个小时,能不能够不造这十恶业。如果这一天当中能够不造十恶业,你的功德就太大了;凡人不可能不造十恶业。所以我们今天学佛,觉悟了,觉悟以后就要学习断恶修善,不再造这个十恶业了。所以《十善业道经》,这是学佛的根基,非常重要。要往生极乐世界要把这些恶业把它断掉,如果还造这些十恶,不断,都成为你往生的累赘,这个累赘就是到时候障碍你往生,即使是你相信,你发愿、念佛,都去不了。为什么?因为这些恶业像绳索一样,把你紧紧的绑在六道当中,绑在三恶道里面。
所以我们今天觉悟了,再不敢造这些十恶了,宁舍生命,绝不造恶。我们的生命算不了什么,这一期的生命死了还会有再一期的。如果我们不造十恶业,那我们来世是往上升的,即使是不念佛,不求生净土,也会生人天;如果我们造十恶业,那么来生的果报就是三恶道。三恶道主要的业因是贪瞋痴,贪变饿鬼,瞋感地狱,痴变畜生。所以我们常常问问自己,我这一生造的这些业,将来去哪一道,自己就明白了,不需要去问人,自己最了解自己。所以这个时候觉悟了,回头,把十恶业断掉,心里头念念都是阿弥陀佛,不再搞是非人我,不再搞自私自利、贪瞋痴慢,念念都是阿弥陀佛,那么就恭喜你了,你不是娑婆界内人了,你是极乐世界的人了,到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接引你。底下文继续说:
【由兹三业。钩锁妄缘。】
这个『妄缘』就是外面的境界,我们内里起烦恼,外面又跟这些恶缘集合在一起,所以就造业了,造业必定受报。所以底下就讲受报了。
【常汩汩於尘劳。但茫茫於岁月。】
『尘劳』是讲六道,说得不好听就是三途。『汩汩』就是讲沉沦的样子,常常沉沦於三途六道之中。「尘」就是染污。「劳」就是劳苦。『茫茫』则是讲没有边际,没有出离的机会,这是讲今生后世长劫的受苦。确确实实我们在六道里面轮回那是长劫的时间,无量劫!进入六道容易,出来不容易,进三恶道容易,出来就难了。到了地狱里面时间是论劫来算的,到了饿鬼、畜生也都是如此,那个寿命很长。这个寿命不一定是说他死了以后,他这一生很短暂。我们看畜生好像寿命也不长,但是它因为愚痴、固执,深厚的执著,念头转不过来,它以为自己的畜生身就是自己,所以从来没想到过出离。就像经典里面有一个公案,释迦牟尼佛有一次在只树给孤独园看到了一窝蚂蚁,看了之后他笑,弟子们就问他了,佛为什么看著蚂蚁笑?释迦牟尼佛就告诉他们,说你看这一窝蚂蚁,七尊佛过世了,它们还在做蚂蚁。换句话说,它已经在蚂蚁这个畜生身里头经历了多少劫数了,我们不要说长了,算一尊佛三大阿僧只劫,七尊佛就是二十一个阿僧只劫了,它还在这里当蚂蚁。死了以后又当蚂蚁,生生世世都没有脱离蚂蚁身,所以这是很不容易出离的,「但茫茫於岁月」。下面讲:
【欲思出离。唯凭忏悔熏修之力。】
这是讲到要出离三恶道,出离六道轮回,要靠忏悔薰修。所以三时系念里面每一时都有忏悔,这是希望帮助这些亡灵,这些苦难的众生他能够觉悟,他听到这些开示以后,也欢喜来修忏悔法。底下开示说:
【俾眼耳鼻舌身意之过愆。应念顿消。】
这是讲的消业障。在眼耳鼻舌身意上面所造的这些过失、这些罪过,现在我们要真正忏悔,靠大众的力量,用念佛、用善心善愿来加持,希望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过失『应念顿消』。下面讲:
【使色声香味触法之浮尘。即时清净。】
消业障的果报就是得清净。『色声香味触法』这是讲六尘,六根所接触的境界。这里讲『浮尘』,「浮尘」就是它是一个虚妄的、不实的这么一种果报,这些果报,九法界众生他们的感受,感受到的六尘都不一样。我们人间的色声香味触法跟饿鬼道里头的色声香味触法就不一样,跟地狱道里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就更不一样,这都是他们的不同的果报。这个果报怎么来的?业力变现的。六道里头不同的境界是因为造业轻重有差别,造业轻的就好一点,造业重的就苦一点。所以我们了解这个道理,就知道要从身口意去防范恶业,我们希求我们的生活环境好,那就要少造恶业多造善业。我们现在居住在这个地球上,地球上的人,造恶的多,行善的少,所以才感得这些天灾人祸频繁。像南极现在的冰加速度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人的贪瞋痴。贪是水,感得水的灾难,像海啸、水平面的上升,贪心的作用,瞋是火,火使地球温度上升,所以我们要明白灾难背后的根本原因。那我们就要懂得救自己,也帮助别人。把这个事实真相说清楚,自己先做一个好样子,断恶修善,改过自新,希望自己消除罪业,然后才能够帮助别人消除罪业,这样子能够转我们的环境,『即时清净』。下面教我们发愿。
【又极乐求生。】
这是讲我们现在要求愿往生极乐世界。
【全凭发愿。】
这个话跟蕅益大师讲的话一样的。蕅益大师说,往生极乐世界与否,决定在信愿之有无。我们如果能够真信切愿,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品位的高下,在我们念佛功夫的浅深。所以求生净土,『全凭发愿』,真信切愿,决定往生。我们念这个发愿偈要用真实心来去念,用真的心才能够感动鬼神、感动这些亡灵,他们得到利益了。跟九法界众生沟通都要用真诚心,如果我们的心不诚,自己念这个自己都没有去做,没有真正发愿,信不真,愿不切,搞假的,那你是在开玩笑!你跟鬼神开玩笑,那鬼神也会跟你开玩笑,他也会捉弄你。所以我们处处都要用真诚心,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的心待人处事接物。一真一切真,一诚一切诚,把自己的境界转过来,转娑婆为极乐,转凡夫成佛菩萨。所以这里讲的,求生净土全凭发愿。你能真发愿,你往生才真有把握。
【仰劳法众。】
中峰禅师用的语气非常的恳切、非常的谦虚,对人尊重。你看这是一位明心见性的大德,他对人如此的恭敬。『仰劳』,它比那个「请」更加恭敬,恭敬到极处了,就是拜托你,非常恳切、恭敬的来拜托。拜托谁?参加法会的大众,你们来
【异口同音。】
一起异口同声。
【敬为亡灵至心忏悔发愿。】
为亡灵来祝福,代亡灵至心的『忏悔发愿』。我们参加法事的大众在这里要带头,经上讲的,为人演说,我们来为亡灵做表演,给他们说法,代他们忏悔、代他们发愿。下面就是忏悔偈和发愿,我们来读一下普贤菩萨的忏悔偈。
【往昔所造诸恶业。】
这是第一句。『往昔』是讲从无始劫来一直到今天,所造作的无量无边的恶业,真的是无量无边!《地藏经》里讲的,「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你想想我们过去造作的恶业有多少。
【皆由无始贪瞋痴。】
我们承认自己有这些罪业,现在是发露忏悔。为什么会造业?贪瞋痴!佛为什么不造业?佛没有贪瞋痴。我们贪瞋痴没有断,遇到了外面的境界一诱惑,马上这些三毒烦恼起现行,就造业了,造恶了,所以就免不了要受恶报,苦不堪言!所以一般参加法事的这些大众们,如果是诚心诚意的来念这首偈子,都会流眼泪、都会感动。下面讲的:
【从身语意之所生。】
这是讲业因,业的因是因为我们身口意三业的造作,造作这些种种不善,损人利己,所以感得三途恶报。现在要忏悔。
【今对佛前求忏悔。】
对著佛像面前,我们知道佛是大智大觉、大慈大悲,我们现在觉悟了,认识到自己的业障深重,求佛来证明我们今天是真的忏悔了。这里求佛是求证明的,不是说求佛来赦罪的,佛赦不了你的罪。如果说我们造了这些罪业,来求佛菩萨赦免、饶罪,饶恕我们,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佛菩萨绝对不会怪你,说你犯了罪业,他不会,他也不管你这些事情,你自己造作的罪业自己要受,自作自受,谁能管得了你?谁能代替得了你?所以我们今天求忏悔是在佛前痛切的发愿,改过自新,断恶修善,从今以后不再犯这些罪业,我们求佛来证明,求佛来加持。担心我们自己定慧不足,遇到外面境界的诱惑,又会犯同样的毛病,所以求佛菩萨威神加持,在诱惑现前的时候,使自己有高度的警觉心。忏悔之后就发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学佛头一个要发大愿,我们要发跟佛一样的愿。佛的愿是普度众生,这个度就是为众生服务,利益众生,我们要发这个心、发这个愿。众生范围非常之广,九法界一切有情众生都包括在内,也包括虚空法界无情众生。这一条愿是要我们起心动念为众生利益著想,帮助他们破迷开悟,圆成佛道。你真正发了这个愿,诸佛菩萨就欢喜了,他们一定来保佑你。为什么?因为你已是跟他同心同愿了,是志同道合,所以他当然会护念你。哪怕你没有求他护念,他也会护念你,为什么?因为你发了这个愿,了不起,诸佛称赞。
我们这个愿到底现在发了没有?自己检验一下,原来还是没发。为什么没发?我们心目中还看这个人讨厌,看那个人不顺眼,『众生无边誓愿度』里头还加上注解,某某人除外,我不度他,我就是不度他,这些分别执著,你说这个愿有没有发?所以这个愿没真发出来,这个是假的愿,是空的愿,说出来是自欺欺人的,不仅是欺自己、欺别人,还欺骗佛菩萨,讲大妄语,所以你想想,这罪上加罪。我们真正发了愿,愿以导行,后头必定有行为。我们现在发了愿,想要去度众生,可是现在没有能力度,度众生需要有智慧、有福报,我们现在还不具备这些条件,怎么办?要懂得随喜,看见别人做利益众生的事我们要欢喜,等於我自己做的一样,这样善心善念生起来了,自自然然就会改过自新。自己没有智慧、没有福报,那是因为有烦恼障碍。所以底下这一句是断烦恼。
【烦恼无尽誓愿断。】
发了大愿以后首先要成就自己的德行,德行就是断烦恼,我们说首先你必须要做一个善人,善人的根我们叫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首先你要断自己的贪瞋痴,不能够再造恶了。然后把这些种种的烦恼要去断,因为如果不断烦恼,就没有办法自度,不能够自度又何以去度众生?所以首先要断自己的烦恼习气,无量劫来的烦恼习气很重,也要把它断尽,断了烦恼之后再来学法门。学法门是什么?学本事,真正去度众生,因为自己如果没有本事,那也没办法帮助众生。所以第三条愿是:
【法门无量誓愿学。】
真正断烦恼了,智慧开了,可以修学法门了。这个四弘誓愿是有次第的,你看第一愿是度众生,这是总的愿。其实四弘誓愿真正的愿就是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底下三愿都是帮助我们成就这第一愿的。第一愿,我们要把心量拓开,要帮助虚空法界众生,然后我们要去断烦恼,成就自己的德行。『法门无量誓愿学』是成就自己的学问,自己有德行、有学问了,才能够真正帮助众生,才能够圆满我们度众生的大愿。最后还要:
【佛道无上誓愿成。】
因为如果不成无上佛道,度众生还不能够圆满。为什么?你不成佛你就度不了地上菩萨、度不了等觉菩萨。所以真正要成圆满的佛果了,九法界一切众生你才能够普度。所以四弘誓愿它的次第我们要了解。如果我们说没有断烦恼就想学法门,度众生的愿发的难得,结果一发了大愿以后,烦恼没断先学法门,样样都学,学得很多、很杂,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反而妨害了你的菩提道,有害,没有利益。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烦恼没断我们的定慧还不足,容易受外头的五欲六尘的诱惑。所以真正学法门什么时候学?最起码的一个标准,是你的念头里面真正放下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你不再有自私自利的念头,这个样子还算是断了一些烦恼,有一点小智慧,那个时候学法门还算尚可。没断烦恼之前我们学法门,就要把握住祖师大德的教诲,「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们学就学一门,在这一门里头得定、得慧,得到我们的根本智,根本智开了以后,出去外面学法门那是成就后得智。这是有次第的,不能够乱,「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华严经》上我们看到善财童子为我们的表演就很明显,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下成就了根本智,文殊菩萨是他的老师,他在老师会下成就了定、成就了慧,慧发了以后这才去学法门,才去五十三参,参访善知识。学法门,真正的法门是什么?老实告诉诸位,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这也是善财童子所修的,也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所修的。只有这一个方法叫真的法门,其他的法门统统叫方便法门,这是我们师父上人常常跟我们讲的。所以你看看《华严经》上,文殊、普贤带领著华藏世界所有的菩萨统统念佛求生净土。三贤位的菩萨,他们如果是善根深厚的,福德因缘深厚的,他们就马上发心念佛往生;如果是善根福德因缘差一点的,也必须在华藏世界修到地上菩萨,这个时候登了地,智慧开了,智慧开了以后,对於念佛法门没有疑惑了,死心塌地的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华严》上面讲,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就是讲的初地,终就是讲的等觉菩萨,十一地,他们肯定没有怀疑,都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去圆成无上佛道,满『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大愿。
这是四弘誓愿,我们简单的介绍到这里。下面是称普贤菩萨的名号。
【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
三称。『南无』是皈依的意思、是礼敬的意思。『普贤』,普贤菩萨这个德号也可以翻译成遍吉,遍是普遍,吉是吉祥,遍就是普的意思,吉就是贤的意思,所以两个名号都有人用,「普贤菩萨」用得多。这里称为『王』,这是对他的尊敬,尊称。普贤菩萨代表诸佛的礼德定德、行德,这是讲的自性的性德。普贤十愿是行德,这是教导我们回归法性,恢复我们圆满的性德,所以三称普贤菩萨的名号就是皆归性德这个意思。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这里。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菩萨、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