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 - 钟茂森博士主讲
《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十二集)  2008/3/20  华严讲堂  档名:52-255-0012

  尊敬的各位菩萨,各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我们继续看《法事》里面的《阿弥陀经》,上一次我们学习到流通分里面的「诸佛劝信流通」,是六方诸佛同赞这一个法门。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有一段注解,注解得很精彩。我们昨天刚刚起了个头,意思还没有说完,我们继续从这一段开始学起。我们先把这一段文念一下,「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於缘。缘之所在,恩德弘深。种种教启,能令欢喜信入,能令触动宿种,能令魔障难遮,能令体性开发。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这里是讲到诸佛度化众生,以及众生接受诸佛的教诲,这里头总在於一个缘。所以众生能不能够受教化,受教化得到的利益有多深,也总在於缘。所以这里讲,其间难易浅深,总在於缘。世法上也要讲缘分,老师跟学生这是缘分,如果是没有缘分,再好的老师,也无法把学生教好。那么缘从哪里来看?就是看这个学生尊不尊重老师,对老师是不是真正的敬佩、仰慕、喜爱。学生能够喜爱老师、尊重老师,老师也喜爱学生,那么这个师生之间的缘分就深了。这样的缘分教化就容易,为什么?学生听话,所以老师好教。老师的话学生听了以后真正是依教奉行,学生心目中把老师看作是圣贤,所以对老师的教诲不折不扣去力行,总要去做到,如果做不到心里会不安,总觉得是对不起老师,这种力量就来自於师生的缘分。老师看到学生真正肯学,他也就好好的教、认真的教,因为如果不认真教,也觉得对不起这个学生。所以教化的难易深浅总在於这个缘字。

  缘之所在,恩德弘深,我们对老师的恩德是无限的感恩,这种缘是希有难逢。我们记得我们的师父上人讲经里面常说,他跟著三位老师学习,一位是台湾大学的方东美教授,一位是章嘉大师,一位是李炳南老居士。我们师父是一个非常听话的人,对老师的教诲真正是不折不扣依教奉行。他对老师非常的尊重、恭敬,这是缘,所以老师的教诲他就能够做到,所以他成就了,所以对老师的恩德念念不忘。现在八十二高龄,仍然每天讲经不断,教化众生,到今年是五十年了。为的是什么?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这是报老师的恩德。我们这些后学,能在这一生当中遇到师父上人,这真的是万幸,能够有这个机缘闻到佛法,能够觉悟,能够回头,能够遇到净土法门,师父上人把净土这些经典为我们讲述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让我们这一生有得度的机会。什么是得度?往生净土,不退成佛,这是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这么样殊胜的利益,也是有师父上人教化的这个缘,所以恩德弘深!

  我记得我跟师父的这个缘分,是在我念大学的时候,刚开始学习师父的录音带和录像带,后来到美国去找,找到了达拉斯佛教会,师父上人在美国的道场,在那里得以亲近师父,那是一九九七年,十一年前。当时师父见到我,送我一部《华严经》,我当时因为听经,明白《华严经》是佛法里头的根本法轮,所以心情非常殷重、非常恭敬,三步一拜,从我们的寮房拜到了佛堂,拜了两个多小时,去迎请这一套《华严经》,这是他赠送给我的《华严经》,精装本五册。当时我还请问恩师,我是很希望跟师父学《华严经》。师父当时就给我说了一句话,印象很深刻,他就说世出世间法总在一个缘分。这句话讲给我听,我也好像似懂非懂。这以后十年来就一直在听师父上人的讲经,没有中断。后来我在美国博士毕业的时候,把我母亲也接到美国一起住,在美国大学教书。有一次跟母亲一起到新加坡拜访师父上人,师父上人就劝我们离开美国到澳洲去,在澳洲要建立一个净宗学院,师父上人也接受了澳洲昆士兰大学、格里菲斯大学的聘请,做他们大学的荣誉教授,这是参加一些国际和平的会议,有这个缘推动和平和教育以及团结宗教的这些工作,师父上人就劝我到澳洲去,也能给他做一点翻译的工作。当时我的心也很欢喜,於是马上就决定放弃美国大学的工作到澳洲去,刚好在澳洲昆士兰大学聘请我在那里任教,所以就在师父身边可以做一些协助的工作。这以后三年多就跟著师父上人参加这些国际和平教育的会议,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这些国际会议,也参与促进宗教团结这方面的工作。跟著师父上人旁边,感受到师父那种慈悲的、博爱的精神,那种诚敬谦和的品德,纯净纯善的心地和他高瞻远瞩的智慧,以及他待人接物那种礼仪、威仪。所以有幸在师父的潜移默化之中成长,确实这几年也有长足的进步。

  在前年,师父就劝我,为什么不走上圣贤教育的道路,专职来做弘法工作?师父这么一提醒,我也就觉悟了,真正明了人生短暂,遇到这么好的机缘,亲近师父上人来学习,现在还年轻,是应该重新选择人生的道路。所以就决定辞掉大学的终身教授的工作,追随著师父走上了全职学习和弘扬圣贤教育的这个道路,在香港学习讲经和讲解这些基础的伦理、道德、因果的教材。一年多以后,现在跟随师父上人回到家乡,在实际禅寺这么好的一个修学环境里面修学,这是能够安心办道,能够在这里深入经藏,好好的每日改过自新,每日忏悔反省,每日接受圣贤的教诲。这种缘分真的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所以由衷的感恩师父上人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护持,以及多年来的教诲之恩。怎么样子感恩?一定要自己依教奉行。把自己修学和弘法的点滴的功德统统都回向,回向恩师,祈求三宝加持他老人家长久住世,弘扬正法。我们自己确实要发真诚心,续佛慧命,要把佛法传下去,这是珍惜这一种缘分。这个缘总在一个诚和敬。印光大师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无论是在世法还是出世法,要想成就,总在诚敬,不诚无物,就什么都谈不上。蕅益大师这里说,「种种教启」,这个教就是教诲,启就是启发,老师的这种种种善巧方便的教诲、引导、带领、启发,「能令欢喜信入」。学生果然真有真诚恭敬的心,能够尊师重道,能够听话,他听老师的教诲他欢喜、他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把老师看成是圣人、看成是佛,那么他就能够契入。这个入讲的是解悟、证悟,能解能行,最后能证,能证就叫入。所以这样的学生就好教,他真的有成绩,真的能够入。

  「能令触动宿种」,这是这个学生过去生中的善根种子,遇到了老师、遇到了善知识教诲,就把他过去生中的那些善根种子触动了,也就是这一生的学习跟前生的学习就接上了,那么这个缘就好了。本来这个种子埋藏在阿赖耶识里面,这个学习中断了,怎么会中断?因为有隔阴之迷。我们一投胎,前生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现在在善知识、老师不断的教诲开导之下,他豁然悟了,他一下子就把过去生中的那个种子就显发出来,接上了。这个悟也是有原因,过去生中曾经学过,这是他的因,老师教诲,这是他的增上缘,这种增上缘就有深厚的恩德在里面。

  下面说,「能令魔障难遮」。我们在菩提道上想要修行、想要度化众生不容易。为什么?魔来扰乱你。如果有善知识教导我们,那么这个魔障就化解了。怎么化解的?因为你有智慧,用智慧化解了。你对於善知识的教诲不怀疑、不迷惑,你就有智慧,你在顺境、逆境这里面你能够看得清清楚楚,你不为所动。在顺境里面不起贪爱,在逆境里面不起瞋恚,这样子魔障就障不住你了,所以你能够顺顺利利的在菩提道上面走。你的心是知恩报恩的心,感恩戴德的心,你会努力的去依教奉行,不会生烦恼,不生贪爱,不生瞋恚,不愚痴,这样子这个菩提道上就一帆风顺了。实在讲,菩提道上无佛亦无魔。佛和魔从哪里来的?就从你的一念那里来的,一念觉,你能够在这个境界里面不迷惑、不颠倒,这个境界就是佛境界,这一念迷,在顺境里面起贪心了,逆境里面起瞋恚了,这样子这个境界就变成魔境界了。实在讲外面没有魔也没有佛,魔跟佛都是自己变现出来的。什么东西变现?自己的自性、自己的心、自己的念头,「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觉而不迷就是佛境界,就是魔障难遮。反过来,迷而不觉,那就是著了魔。

  这个一切法由心想生的道理,你看现在科学家都证明了。日本的江本胜博士他这十多年对水做实验,就发现我们的心念对水结晶会影响,一念心是善的对它,它的水结晶就很美。什么样叫善心?感恩心、爱心。如果我们用恶念对水,讨厌它、骂它,用这些不好的念头、心态对待它,水结晶就很难看。那么这些水结晶的好丑是反映我们内心里的好丑,它随著我们念头起变化,所以外面的境界本身哪有好丑?蕅益大师就说「境缘无好丑,好丑在於心」,境这是指物质环境,缘就是人事环境,人事环境和物质环境没有好丑,没有佛也没有魔,这个好丑是我们自心起分别。你用善心善意对待它,它就是好境界,你用恶心恶意对待它,它就是丑的、魔的境界。所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就知道要转境界,把我们的内心从烦恼、妄想分别执著转过来,转成什么?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样子,就像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法事》里面给我们讲的,「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原来极乐世界跟我们这里的娑婆世界无二无别,没有两样,这里就是极乐世界。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事相上有这么大的差距?这是因为人心不一样,如果我们的心纯净纯善,你所看到的境界就是极乐世界。我们这里的众生心行不善,不要说别人,就说我们自己,反省一下,有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有没有贪瞋痴慢的念头?有没有迷恋五欲六尘的享受?有没有贪著名闻利养?所以心不一样境界就完全不同。所以真善知识他来帮助你,来教导你,你能够转心就转境界,就真的能令魔障难遮。

  下面「能令体性开发」,这就是老师帮助你觉悟。体性开发就是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开就是开悟,发就是发明,在净宗里面就讲是理一心不乱。这个体性开发就是理一心不乱,禅宗里讲的明心见性,教下讲的大开圆解,这都是同一个境界。所以宇宙万有的本体,这就是佛法里讲的佛性、法性,在有情分上称为佛性,无情分上称为法性,这个佛性、法性是一个性,叫做体性,这个体性你开发出来了。什么叫佛性?佛性在哪里?要知道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器官它的本能就是佛性,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味,身体能触摸,意能够知觉,这是本能,这个本能、这种佛性是遍虚空法界的。我们这六根所接触的六种尘,色声香味触法,这就是六根接触的对象,就是法性。我们怎么样子开发这个佛性?当我们的眼见外面的色相的时候,祖师大德教导我们,用第一念,这第一念就是正念,这就是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的,用的是性。你能够用这个性,用见性见色相,用闻性去闻声相,你懂得这样子去用根中之性,那么你就是佛,如如佛。我们的问题在哪里?第一念刚起,马上第二念就起来了,第二念就麻烦了,就堕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里面了,我们这第一念不能保持。譬如说我们眼睛见到这个书本,第一眼见到这个书本,那第一念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是用我们的见性见,但是很快就起了第二念,第二念分别,这是书本,你看分别、执著就起来了。第一念和第二念之间相隔的时间非常短暂,刚起第一念,自己还没有觉察,马上第二念、第三念都起来了。起心动念落到了意识里头,这样子就把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变成了意识,变成了八识。所以眼耳鼻舌身意,到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统统用的识,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七意识是执著,第八意识是落印象,这些统统都是染污,自性里面本来没有的。现在我们就被这些染污障碍了,看不到、见不到真相,自性就不能够开发出来,所以这叫凡夫,不觉就叫凡夫。佛跟我们不同的是他觉悟,他用第一念,永远保持第一念,他不会落在第二念,所以这叫做一心不乱。我们也有一心不乱,但是这一心刚起来,很快马上就堕到了二、三、四念,所以就把自性所现的一真法界就变成了六道轮回。这是讲体性开发,善知识的教诲就让我们从眼见色、耳闻声那里回头,回到自性上来。

  下面来看,「诸佛本从法身垂迹」。那什么是法身?法身是理体,这前面讲的,体性。所以诸佛是从哪里来的?他是从法身垂迹,也就是众生有感,法身就有应,法身能够应法,诸佛就出现了。法身本来他没有现相的,现相就是诸佛的应化身,就像三千年前我们地球上印度的释迦牟尼佛,他是应化身,众生有感,佛就来应。法身遍一切处,哪里有感哪里就有应,所以应化身就无量无边,所谓千百亿化身,无量化身,这统统都是众生感来的,诸佛是应化出来的。「固结缘种」,这个固就是坚固。为什么?为什么会坚固?「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所以这个缘,佛跟十方的众生的缘,这个缘很深、很坚固。一切诸佛如来跟我们都有缘,跟一切众生都有缘,所以「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世间和出世间,世间指的就是九法界众生,出世间是讲的四圣,这个不可思议,什么不可思议?这个缘不可思议,这一切众生跟我们都有缘,一切诸佛如来跟我们都有缘。不仅是有情众生跟我们有缘,无情众生跟我们都有缘。你看如果没有缘,我们起心动念为什么水结晶它会变化?都有缘。这个缘到底是什么?就是体性、就是法身,同一个体性、同一个法身,我们跟十方诸佛、跟十方众生,情与无情,共同一法身。这个法身,有情分上就叫佛性,无情分上就叫法性,总而言之就是一个性,所以这是不可思议!

  这里我们就把蕅益大师的一段注解的文学习完了,以上的六方诸佛劝信流通这一段我们就学习完毕。下面我们就继续看《阿弥陀经》的经文,这是讲到信愿受持此经的利益。好,我们来念一下经文: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是一句发问,世尊问『舍利弗』,你的意思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这部经,就是《阿弥陀经》,称为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下面就是答覆: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下面佛又第三次的劝导我们: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这段经文里面讲的『闻诸佛名者』,这个「诸佛名」我们要解释一下,这里不是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里所说的诸佛名是什么?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诸佛名号。世尊在这部经后面就说到,说「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那个诸佛也是指阿弥陀佛。还有「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那个彼诸佛等也是阿弥陀佛。世尊称赞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称赞世尊,佛佛互赞,互相称赞。不仅阿弥陀佛称赞世尊,连十方三世诸佛个个都赞叹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也同样称赞阿弥陀佛、称赞十方一切诸佛,这下面会讲到。所以这个诸佛名就是指阿弥陀佛名号,为什么?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以这个名号就是一切诸佛的名号。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坚定的信愿才能够出生。

  所以这里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这里的善,善男子的善很重要,大家不可以忽略。怎么样子才能称为善?《观经》里的三福要做到,这是善男子、善女人。他能听到这部经,《阿弥陀经》,能够接受、能够保持而不失掉,所谓是念兹在兹,那他们会得到什么样的利益?「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这诸佛,第一个就是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护念你,第二个,十方三世诸佛也在护念你。所以你念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十方三世诸佛都念到了,一尊佛都没有漏掉,圆满的包括了。所以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里面,一切众生只要具足了善根、福德、因缘的,没有不念阿弥陀佛的。所以你看看华藏世界里面的文殊、普贤,带领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代表华藏世界的四十一个阶级,也就是华藏世界所有的菩萨统统都包括了,一个都没有漏,从最低的初住菩萨,十住,到十行、十回向、十地,上面还有等觉,总共四十一个阶级,统统都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所以明了这个道理,我们才知道原来佛法讲到最后,告诉我们就是要求生净土,这个时候才能够死心塌地的皈依净土。

  可是这里因缘就很重要,如果我们没有遇到善知识,没有老师为我们详细的介绍,那我们对这个法门还是有怀疑,对往生净土还有犹豫,还不愿意相信,不肯去接受,那这种人是什么?这是善根、福德、因缘不够。往生极乐世界,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我们自己知不知道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有多深厚?自己也不知道。那么怎么来看?我们如果能够对於念佛法门产生信心,坚定的信心,真愿意去极乐世界,那你就知道你的善根深厚。你真愿意去、真肯干、真能念佛,你的福德就深厚。这是遇到了善知识引导,为我们讲解净土的这个道理,我们明了了之后,信愿就生起来,真念佛了,这是因缘殊胜。这样子你就晓得善根、福德、因缘深厚无比。虽然现在我们看到有些人他被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迷了,虽然他过去生中有善根、有福德,但是没有因缘,遇不到善知识提醒他,所以这些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把他的善根、福德给障碍住了,一旦遇到善知识为他讲解,他就恍然大悟,他就立即能够放下,充满了信心,一生决定往生,他决定要亲近阿弥陀佛,这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临终你看看,十念、一念都能往生。

  这是讲闻是经能够受持,怎么受持?信愿持名。「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这个护念,我们现在讲的保佑、关怀。他的利益是「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利益就不可思议。这是讲无上菩提,这个无上菩提的心它不退,无上菩提心是什么?就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是我们的本有真心。那本有的真心现在好像没有了,其实它并没有失掉,只是被我们的自私自利,被我们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贪著障碍住了,只要把障碍放下,我们的真心就现前。真心里面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福报,他所受用的环境就是华藏世界、就是极乐世界。所以华藏、极乐在哪里?真的来说,就是在眼前,只要你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就能见到,你就能受用到。如果不肯放下,还是心追逐妄境,随著自己的妄心,就变现出秽土,变现出五浊恶世,所以境由心转!《楞严经》上告诉我们的,「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这不可思议!

  下面世尊是第三次的劝导我们,「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这个劝导就是要劝导我们受持此经,受持此经就是信愿执持名号,求生净土。那我们来看,这部经所诠释的是什么?蕅益大师在这里为我们列出三桩事情。「此经独诠无上心要」,这是第一个事情。这部《阿弥陀经》经文虽然不长,但是在一切经里头是最为宝贵的。在中国我们都熟知的《金刚经》、《心经》,它们对於中国禅宗有很深的影响。可是你去问问真正修行的人他们在修什么经典?其实大部分人都是以《弥陀经》做为他主修科目。你看乃至是禅宗里面,无论是哪个宗派的,他们做晚课必定是念《阿弥陀经》,必定是念阿弥陀佛。为什么?此经独诠无上心要,无上心要就是性宗里面所说的,禅宗里面所说的真心,心是真心,要就是精华,最要紧的,真心里面最要紧的。前面还加个「无上」,无上心要是什么?就是我们能念的心性,这是第一义谛,这是本源理体。所以我们要回归到这个无上心要,返本还源。那如何返本还源?此经给我们讲到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这是罗什大师翻译这部经所用的术语,玄奘大师有一个直译的本子,他用「一心系念」。一心不乱这是讲果,讲成就,这是蒙阿弥陀佛加持、护念,你得到的果。平时我们用功一心系念,所以心里头,在平时不管在哪里,从早到晚就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心里头除了阿弥陀佛以外,任何东西都不要放在心上,没有杂念,没有分别、执著,这样子你就能够契入无上心要。这个能念佛的心就是无上心要,就是第一义谛,就是本源理体,你用念佛的方法来返本还源,所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下面蕅益大师又说了,诸佛名字,这是接著上面此经独诠无上心要,「诸佛名字,并诠无上圆满究竟万德,故闻者皆为诸佛护念」。这第二桩事情讲的是诸佛名字。第三桩是讲的「无上圆满究竟万德」。我们先看「诸佛名字」,诸佛名字就是指的阿弥陀佛。我们用真心来念,真心在我们初学的阶段就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这么老实念,念到入境界了,你这一念念佛的心成熟了,离开了妄想分别执著,那么你就得一心了。如果你还没有得一心,你能够念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样是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一心不乱里头最浅的功夫,二十四小时一天到晚佛号不间断,你有这种功夫那你决定往生,你到极乐世界你签证拿到了,你生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如果你念到事一心不乱,你提升了,那么你就生到方便有余土。再提升,能得理一心不乱,那就是实报庄严土了。用《金刚经》上的四相、四见来说,念佛念到破了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破了,那么你往生是方便有余土。如果再破了四见,念头里面都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的见了,那么你往生就是实报庄严土,理一心不乱的境界。所以诸佛名字这就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万德洪名!

  下面还有「无上圆满究竟万德」。这部经所讲的圆满究竟万德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智究竟证般若德」,智就是智慧,究竟就是圆满了,智慧圆满了,般若现前,这是讲的真心的本体,这是般若,它是能见、能闻、能觉、能知。还有「断究竟证解脱德」,断就是断烦恼,断妄想分别执著,只要能够断烦恼,断掉这些妄想分别执著,那你就解脱了,解脱就是自在,自在就是你的能力恢复了,一般讲的神通,你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等等六种神通全部圆满现前。这个功夫总在於你能够断,断就是你能够放下,放下能够多一分,你这个神通能力、自在、解脱就能够恢复多一分,放下十分就恢复十分,圆满的现前了。第三个德是「心性究竟证法身德」。所以这是讲的般若、解脱、法身三德,三德都圆满,万德都圆备,这是这部经所诠释的理,因此它讲的内容跟《华严经》没有两样,《华严经》讲的是详细,这部经讲的是简要。所以古人把《华严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称为是大、中、小三个本,三即是一,一即是三,这是讲的这个经的不可思议。所以能够闻此经皆为诸佛护念,能够闻经之后受持,就是能够信愿执持名号,那么诸佛都护念你。

  我们继续看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有一个段是解释闻诸佛名的。既然闻经、闻名有这么样殊胜的利益,那么我们这个闻名的意思我们得弄清楚。大师在《要解》里面讲到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叫局义,就是狭义的说,一个是通义,就是广义的说。我们先来看狭义的闻名是什么意思?大师《要解》里面说,「占察谓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得闻十方佛名」。这是蕅益大师引用《占察善恶业报经》来说明,这是地藏三经之一。地藏三经是《地藏菩萨本愿经》、还有一部是《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第三部就是这个《占察善恶业报经》。那么这部经里面就讲到闻名,这里主要是讲闻地藏菩萨名,义理都是通的。他说杂乱垢心,这是讲心不真诚,妄念很多,乱垢心,心里头牵肠挂肚的事情很多,还念著名闻利养,还有自私自利,还有贪瞋痴慢,这些都放不下,这是属於杂乱垢心。这个心来念地藏菩萨名号,虽诵我名,而不为闻,这个不能叫做闻慧,这个闻就是闻慧,闻思修三慧这个闻慧,这个不能算,不是真修的,因为你不能生决定信解,就是你还没有相信,你还不能理解,没有信就没有愿,信心不坚固,愿心很容易退,古人讲的露水道心。这样子念,念菩萨名号、念佛号,都怎么样?「但获世间善报」,你是口善而已。古人讲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不能够往生,为什么?因为你有杂乱垢心,所以念的佛号枉然,枉然是不能往生,你能够得世间的福报,这是肯定的,但是你出不了三界,出不了轮回,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做不到。所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这个广大深妙利益就是了生死、出三界的利益,就是这一生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的利益,这广大深妙。

  所以「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什么叫一行三昧?就是讲的念佛三昧,也叫做一向三昧。念的是哪一尊佛?就是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这叫一行三昧。所以他的成就就是清净广大微妙行心。所以这个念佛它就能够成就什么?菩提心。这个菩提心,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说得好,如果能够真信切愿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就是广大微妙行心。因为他念佛,虽然不懂什么叫菩提心,可是他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去亲近阿弥陀佛,这个世间统统放下了,不求名闻利养,不求人天福报,他就是想著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就能够契入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得闻十方佛名」,这个无生法忍讲的是圆教七地以上的菩萨,七地、八地、九地,七地是下品无生法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无生法忍高,他这里是得相似无生法忍,不是真的无生法忍。那么是讲的什么?七地以下的就叫做相似无生法忍。可是这个相似也了不起,我们凡人就没有办法去体会得,那个定功是我们无法想像的,他能够得闻十方佛名。所以这个闻,闻佛名在狭义上来讲,就是讲执持名号到一心不乱,才能够闻诸佛名,才能够蒙诸佛护念,这是讲狭义的闻名。

  下面蕅益大师还有一段讲广义的说,「诸佛慈悲,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诸佛的慈悲我们无法想像,你看看一切众生都在他的慈悲、关怀、包容之中,名号的功德也不可思议,一切众生有意无意的,不管你信不信,你听到名号,你能够念上一句,就跟佛有缘,就蒙佛护念,所以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晓得这个道理,念佛机可以多做,不管他懂不懂道理,不管他信不信佛,只要听到一句佛号,念佛机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播放,他路过了他听到一句佛号,不管是有心无心,都种下了佛种,都跟佛结了深厚的缘。所以见人一句阿弥陀佛,他听到了,不管他心里接不接受,都已经成为金刚种子。所以底下讲,「故一闻佛名,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皆成缘种」。这是讲到你曾经听过佛的名号,或者见到佛的形像,反正不论是有心的还是无心的,无心是偶然的,也不论你信不信,你信佛也好,不信佛也好,甚至你毁谤佛,说佛法是迷信,可是佛都会保佑你,这可是不可思议,慈悲不可思议,都皆成缘种,跟佛结了缘。佛给众生结缘实在讲是广大没有边际。所以我们要学会给众生做一个增上缘,佛像我们造出来之后,让众生看到了他就结了缘种,所以造像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平常念佛,能够让别人听到一句,他就结了缘种,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个道种什么时候成熟?那要等到他能信能愿,听到这个法门能够依教奉行,这个缘成熟了。所以我们这一生缘分成熟不是偶然的,多生多劫闻佛名,有心无心、若信若否,这个缘就这么结著,结得深了,到这一生遇到念佛法门了,才能信能解,欢喜学习。

  底下讲,「况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我们凡人对於佛不了解,以为讲说佛是迷信,甚至侮辱佛、毁谤佛,这个罪过很深。可是佛菩萨会不会见怪?会不会说你对我这么恶,我就不度你了?我们这是凡情在测度佛,想错了。佛菩萨绝对没有恩怨的念头,他总是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对待一切众生,不管是怨还是亲,他的度化恒无疲倦,这个心永远不会间断。所以哪怕是有人害佛,他以瞋恚心要去杀害佛,佛菩萨会不会怪他?不会。只要他一回头,回头就是他肯忏悔,知道自己以前做错了,佛马上就来度他,绝没有嫌弃。阿闍世王在生前就造这些罪业,但是佛依然是平等的度化他。所以一切众生,只要肯接受的,佛都乐意帮助他、成就他,帮他脱离六道苦海。

  下面讲,「苟闻佛名,佛必护念」,这是讲感应,这个苟就是只要,不管你对佛如何,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闻到佛名,听到佛的名号,或者是见到佛像,不管是彩画的还是木雕的,只要见到像、听到佛名,那么你跟佛就有缘了,佛就必定护念你。这个护念就是佛保佑你、关怀你,最后能够让你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於无上菩提。《要解》里面解释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觉,即大乘果觉也」。所以这句名词术语是梵文,在这里没有把它翻译成中文,而直接用梵文音译的。为什么不翻译?因为尊重不翻,因为学佛的人所希求的就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如来果觉,果德的名号,我们尊重它,所以不把它翻出来,不是不能翻。这个阿翻成无,耨多罗翻成上,这个三是翻成正,藐翻成等,菩提翻成觉,所以这句话直译过来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讲到修学的层次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一个是正觉,一个是正等正觉,一个是无上正等正觉。这三个层次怎么分法?实在讲,这三个层次就好比学校里的三个学位,得正觉的叫阿罗汉,得正等正觉的叫菩萨,得无上正等正觉叫佛。阿罗汉相当於像大学里讲的学士学位,第一个学位,菩萨相当於硕士学位,佛相当於博士学位,最高学位,所以人人都可以获得这样的学位。怎么样去获得?就是放下。放下什么?妄想分别执著。如果能够把执著放下了,你就成阿罗汉,如果把分别也放下了,你就成菩萨,最后把妄想都断掉了,那么你就是佛。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佛,只是放下而已。

  我们师父上人在讲经里面常用三个彩色的片子来说明,假如说把执著比喻成红色的片,分别是蓝色的片,黄色的片代表妄想,如果我们凡夫具足了妄想分别执著,三个片子都有,所以就会把我们的眼睛统统挡住,看不到外面的境界。那外面的境界有没有?有。有没有真的挡住?没有。我们的眼睛有没有被污染,有没有被损害?也没有。那我们的眼睛好比是法性,外面境界好比是法相,我们见不到外面的真相,全是因为这个妄想分别执著给障碍住。我们现在放下了执著,把红色这片放下,看得会清楚一点,但是还是模模糊糊,因为还有分别、还有妄想,这种功夫境界就称为阿罗汉,出离了六道轮回,你得到了正觉的果位。再把这个分别也放下了,那你就成菩萨了,你就得到正等正觉了,所以你看外面的境界就更清楚了,你只剩下妄想。假如把妄想也放下了,一看,原来你本来就是佛,我们的佛性没有丝毫的失掉,纯粹是我们被这三个妄想分别执著给挡住了,所以你只要把它们放下,自己的佛性就圆满现前。那现在放不下?佛性还在,外面的法相还是一真法界,只是我们现在看不到这个真相。要知道,妄想分别执著本来没有,纯粹是我们虚幻的、根本不存在的、错误的这种抽象概念而已,你只要放下了,就得无上佛果,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下面讲的,「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异名。故劝身子等,皆当信受」。你能够真正具足真信切愿,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那么你现在虽然还没有往生,可是你决定往生,往生之后决定是圆证三不退。可以就是说你现在已经圆证三不退了,为什么?你决定往生你就证得三不退了,你一生成佛了。所以这么样殊胜的大法,我等要皆当信受,要相信、要接受、要奉行。「闻名功德如此,释迦及十方诸佛,同所宣说,可不信乎」。你看听到一声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个功德利益就如此的大,如此的殊胜,没有办法想到的。要不是世尊释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诸佛、祖师大德为我们宣说、讲解,我们怎么能晓得?所以这是实在超胜,所以能不信吗?对诸佛所说的不可以不信。

  这里我们看《阿弥陀经》的流通分,劝信流通这一个段落我们就学习完毕了。下面讲的劝愿流通,我们把这经文念一遍: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於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这一段是讲劝愿流通。《要解》里面给我们讲,「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这个已愿就是『已发愿』,就已经往生了,『今发愿』就讲现在发愿,那就现在决定得生净土,『当发愿』是讲未来,未来有人遇到了净土经典,明了了这个道理,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了,他也发愿求生净土,那么他就决定往生。所以这样讲,过去、现在、未来,『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世尊在这里劝我们,『若有信者,应当发愿』,这是世尊第四次劝导我们。这里蕅益大师《要解》里面讲,「正显依信所发之愿无虚也」。所以能不能够往生,蕅益大师说,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你有真信切愿,就决定往生。往生极乐世界的品位高下我们看到有四土三辈九品,这是在我们持名功夫的浅深。大师说「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所以信愿行这三资粮,往生的三个条件,是一而三,三而一,互相资助,互为因缘的。所以佛在这里恳切的劝导我们,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个愿是尤为重要,大师在这里讲,「又,愿者,信之券,行之枢,尤为要务。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信愿行三资粮,愿是枢纽,有了愿就一定有信、一定有行。这个信,真正具足的信,蕅益大师在《要解》的玄义里面,就是开头的部分,就为我们举出六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自是信自性,信他是信释迦牟尼佛、信阿弥陀佛、信十方诸佛如来,所以这个信里面,自他都要信。这个自是自性能现能变,极乐世界自性所现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要信自己有往生之分,信诸佛所说的决定不虚,信有极乐世界,信有阿弥陀佛接引往生之事,这个事必有理,也要信因信果,所以念佛是因,往生不退成佛是果,这样的信才能叫具足。一个人如果真正发愿了,必定具足信心,所以叫做信之券,券就是凭券、凭证。看你的信真不真怎么看?看你有没有发愿,你真发愿了你的信才叫真信。行之枢,枢是枢要,修行关键在发愿,如果没有发愿,口里说要往生,心里面还贪恋世间的五欲六尘,还起贪瞋痴慢,一天到晚干的是娑婆活计,搞生死轮回的活计,那这个行就不是真行。所以怎么样有真的修行?真正有坚定的信心、有坚定的愿望,所以这个愿显得特别重要,尤为要务。

  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把一个愿举出来,那么信和行都在其中,信愿行是分不开的。因此大师在这里说,世尊殷勤三次劝勉,我们应当发愿,这是大师所说的三劝。那我们师父上人仔细的看看这部经典,其实是四劝。你看第一次劝,说的是「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第一次。第二次,世尊叫著舍利弗说,「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第二次劝发愿。第三次,「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这个信受我语就是劝信劝愿、劝执持名号。那第四次,「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你看看,四次的劝导,这是世尊大慈大悲,特别的恳切,可以说不厌其烦,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来劝勉我们,如果我们不依教奉行,不发愿求生净土,真的是辜负佛恩!

  我们继续看下面《阿弥陀经要解》里头的这段文,「复次愿生彼国,即欣厌二门。厌离娑婆,与依苦集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欣求极乐,与依道灭二谛所发二种弘愿相应。故得不退转於大菩提道」。这一段文极其的重要,给我们发明了信愿行三资粮跟菩提心、跟四弘誓愿原来是一体的,说法虽然不同,但是蕅益大师这里告诉我们完全通经义。这里讲的愿生彼国就含有了欣厌二门,这个欣是对极乐世界而言,欣欣向往,厌是对娑婆世界而言的,厌离娑婆,感觉到娑婆世界真的是苦。这个厌离娑婆是依苦集二谛所发二种弘誓跟它相应的。这个讲的四,四谛里面说的苦集灭道。第一个是讲苦谛,苦是什么?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太苦了,那么我们就要发愿求生净土,发愿,这个愿就是菩提愿。古德常常告诉我们,愿依四弘,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这是菩萨的总愿,即使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离不开四弘誓愿,归纳起来不外乎就是这四条。第一「众生无边誓愿度」,看到众生苦,就发愿度化众生,虚空法界一切刹土,所有的六道、所有的众生统统我们都要度尽,这个度就是帮助他、关怀他、爱护他,这叫度。这个众生所度的对象没有怨亲、好坏、善恶的区别,统统都度,不分族群、不分种类,只要是众生,我们能够帮助他一定就帮助,舍己为他。我们这个心愿要发出来,发了心以后,我们现在没有这个能力,为什么?因为有烦恼,烦恼把我们的能力给障碍了。自己的烦恼习气重,众生的烦恼习气也重,所以我们要度众生第一个得断烦恼,所以第二条弘誓是「烦恼无尽誓愿断」。这是苦集二谛。

  这欣求极乐是依道灭二谛,这是所发的誓愿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把烦恼断了我们就要学法门。法门在哪里学?告诉诸位,到极乐世界去学。在这里学就麻烦了,为什么?你学不过来,你没有这么多的时间,没有这么多的精神,为什么不往生以后再学?往生以后无量寿,每天闻十万亿佛给你说法,那个学法门快速。最后,「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指自己圆成佛道。圆成佛道也还在极乐世界,为什么?只有往生极乐世界才能一生不退成佛。所以《华严经》里面你看看,文殊、普贤率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在那里成佛道快速。所以这是念佛法门的殊胜之处,这是故得不退转於大菩提。所以十方世界里头你想要普度一切众生,必须要断烦恼,往生极乐世界这是要信愿持名,到了极乐世界以后烦恼才能断尽,法门无量才能够学得圆满,佛道无上你才能成。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先说到这里。末学习讲,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菩萨、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