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五集) 2008/3/8 华严讲堂 档名:52-255-0005
尊敬的各位菩萨,各位大德,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我们上次讲到《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是讲到「众鸟说法」这一段,我们先把这一段经文念一下: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众鸟是阿弥陀佛神力变现的。说法的内容就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也就是《大智度论》里面所讲的三十七道品,在这里简单只是略举了「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前面还有三科,这三科是四念处、四正勤和四如意足。在这一段,我们来介绍一下三十七道品的内容。在《大智度论》里面为我们说得很清楚,三十七道品是无所不摄的,换句话说,把三十七道品展开就是十方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法,这三十七道品就是佛法的纲领,可以说它是佛法的总持法门,这一切法都没有超出这三十七道品内容范围之外的。三十七道品分为七科,就是七大类,我们一大类一大类的来介绍。
首先第一大类是「四念处」,这四念处讲的是「以智观境」,换句话说,它是智慧,是用智慧来观察。四念处有四条,第一条是「观身不净」,第二条是「观受是苦」,第三条是「观心无常」,第四条是「观法无我」。我们如果常常能这样的去观察,智慧就能开。我们来看看第一条观身不净,这是讲我们这个身体很肮脏,不干净,你看我们现在如果三天不洗澡,身上就有臭味,很难闻。这个气味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就从我们身体里头,从这些汗毛孔冒出来,所以可见得这里头也是很不干净的。禅宗的大德常常比喻我们的身体是个臭皮囊,这个皮囊里面你看装的是什么东西?屎、尿、这些血液、内脏、体液,统统都是不干净的,不净之物。所以我们了解到这个事实,对这个臭皮囊不要去贪著,不值得我们去留恋。怎么办?这个臭皮囊也不能说不要,还是要去使用它,借著这个身体来修真的东西,古人讲的「以假修真」。真是什么?明心见性,这是真的。所以不可以为著这个臭皮囊去造业,现代人你看为了满足这个肉体的需要,造种种的恶业,这是迷惑颠倒。这是第一条观身不净。
下面第二条观受是苦,这个受是讲你的享受,不要以为我们这个享受是乐,实际上是什么?实际上是苦。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身分,你是富贵也好,贫贱也好,总而言之,你所受的,你去仔细观察一下,真的都是苦!一般讲我们六道的众生有三苦,苦苦、坏苦、行苦,欲界里头的众生三苦都具足。你看我们人是六道的众生,所受的苦苦是最严重的。这苦苦里头有八种,八苦,所谓是生、老、病、死这四种,再加上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这些苦前面在我们讲解《弥陀经》里面有讲到过。确实我们所受的就是这八苦,偶尔这八苦稍微减轻一点我们就觉得乐。这种乐是什么?乐是坏苦,因为乐你不能够保持。等到我们现在说不苦又不乐了,不苦不乐这是无色界天人他们的境界,可是这种境界不能够保持,他有行苦。所以三界里面统统都是苦,《法华经》上讲三界好比是火宅,这身子像一栋房子,就已经起火了,所以我们要觉悟,观受是苦。
第三种是观心无常。这是观察我们的念头,这个心就是念头,念头生灭不住,念头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是无常。这个念头是妄念,刹那刹那的在生灭,从来没有两个念头是相同的。这种刹那变化自己做不了主,自己做不了主就是下面讲的观法无我,自己没办法控制。譬如说我不想老,但是也不得不老,我不想死,也不能不死。为什么你不能够控制?因为你是妄心做主宰,妄心不是真我。真正的我是什么?是我们的真心。所以这个妄心,《华严经》上讲的是妄想分别执著,它的特徵就是千变万化,无常的。观法无我就是讲这一切法中没有一个主宰。为什么?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就没有主宰,它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因缘用我们现代话来讲就是各种条件,各种条件成就的,所以你找不出一个主宰。像这个桌子,这个桌子是由木头、由钉子,由各种条件、人力把它聚集而成,你说桌子的主宰在哪里?木头不是桌子的主宰,钉子不是桌子的主宰,你把它分开一样一样来看,谁都不是主宰。一切法都是这个样子的,所以我们要看破。看破之后你就能够放下,因为你明白了,这个身不净,这个受是苦,我们的心无常,念头无常,一切现象没有主宰,所以你就放得下,不会执著,不会搞自私自利,不会追求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你能放得下贪瞋痴慢。所以人为什么放不下?就是因为没看破,看破之后他自然放得下。这是佛跟我们讲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情形。极乐世界跟我们这个世界就不一样,极乐世界这四种统统都没有,这个世界是常、乐、我、净,所以这个境界是真的。
你看我们这个世界,身不净,但是在极乐世界,所有的人都是莲花化生,他清净,身体是透明的,一丝毫的染污都没有。实际上,因为极乐世界的众生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些东西不起现行,我们如果能够也做到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尽,我们的身体也是透明的,也是清净的。我们这个世界观受是苦,极乐世界它是真乐,是极乐,无有众苦。我们这里是观心无常,极乐世界的人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常,因为他达到一心,一心念头不动,就常了。我们这里观法无我,在极乐世界他是得到自在,跟真心本性融合在一起,得到的是真我。所以你看看,到了极乐世界,这四念处不用修自然就成就,因为它那里不会有这些不净的、苦的、无常的、无我的这些现象,极乐世界是常乐我净四净德具足。所以你看在《弥陀经》里面,讲到众鸟说法直接从五根、五力开始说,前面的三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统统不用了,在极乐世界是自然而然成就。这是讲到第一科四念处。
第二科是「四正勤」,这也是对我们现前修学很重要的,所以我们要把这前面的三科要补出来,极乐世界就不需要,我们这里需要。四正勤讲的是断恶修善。这勤就是勤奋,正就是正确,我们的勤奋是朝著正确的目标前进。四正勤前面的两句是断恶,后面两句是修善。第一句「已生恶令断」,这是讲已经生起的恶,已经造了的恶,要把它断掉。佛法里跟我们讲的善恶的分别标准,最基础的就是十善业道,跟十善业道相应的就是善,不相应的就是恶。所以我们怎么样去断恶?用十善业道来检点自己,看自己有没有身、口、意这三业造恶,如果有,要赶紧觉悟,赶紧断掉。这十恶包括身所造作的三种,杀生、偷盗、邪淫,口所造的四种恶,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所造的是贪、瞋、痴。这个十善业我们师父上人反覆的强调这是学佛的基础。《十善业》它也有个基础,它的基础是什么?是《感应篇》所说的,《十善业道》是佛的根,《感应篇》是道家的根,帮助我们认识因果,不敢造恶。《感应篇》下面还有个基础,那就是儒家的根,《弟子规》,《弟子规》是教导我们伦理道德,认识《弟子规》耻於作恶。所以这三个根非常重要,我们要断恶修善就要在这三个根那里去落实,每天以三个根来检点自己的心行,身口意的造作,已经造作的赶紧忏悔,以后不要再造,已生恶就令断了。第二句「未生恶不生」,这是我们没有造作的恶,包括身、口、意,念头里面的恶念都不可以让它生起来,因为恶念对自己有严重的伤害,而且伤害别人。所以这前面两句是断自己的恶,乃至念头里头的恶都断干净,让自己的心纯净纯善。下面两句就是讲生善,「已生善增长,未生善令生」。恶断掉,善增长,已经有的善法要让它不断的增长,还没有生起的善要让它出生,纯善。所以这十善业真正做到圆满是念念都是善,没有丝毫不善间杂在自己念头当中。做到圆满,这《十善业道经》里讲「证得圆满菩提」,所以证得圆满菩提就是十善业的圆满而已。像《十善业道经》里面讲到的,能够「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不令毫分不善间杂」,这就跟净宗里讲的净念相继相应。所以我们的无上菩提心都要从断恶修善这上面来建立。
这个善恶基础的标准是十善,再往上提升,佛法里头的一切法门都可以适应,譬如说大乘佛法里面讲的菩萨六度行,这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善,要把不善破除去修善。譬如说我们的悭贪,这是恶,这个恶要断,用布施来断悭贪,用布施的行为来去除我们的贪求、吝啬的这些行为,用布施的念头去除我们贪求、吝啬的念头。又好比第二度持戒,持戒是善,恶业是恶,用持戒断恶业。瞋恚是恶,忍辱就是善;懈怠是恶,精进就是善;散乱是恶,禅定就是善;愚痴是恶,般若智慧就是善。所以你看看这个善恶的标准不一样,但是这个原则、纲领可以通一切法。这是讲到第二科四正勤。
第三科是「四如意足」,足是满足,满足了你就如意了。这里也讲到四种。要知道人如何能得到如意?就是我们要懂得知足,要懂得回头。你看民间,特别是富贵家里的人,他们手上常常拿著一个如意,这个如意头是向著自己的,叫做回首如意。所以我们懂得回头,处处都知道回头,能够时时刻刻节制、观照,这样自然就能够如意。这里讲的四如意足,第一个是「欲如意足」,这个欲可以说就是欲望,欲望如何能够如意足?要知道有欲就不能如意,所以怎么样?要知足,知足,欲望放下了那就是如意,就是欲如意足。中国古人所讲的「知足常乐」,心安理得。
第二条是「精进如意足」。精进如意,怎么样得到如意?你能精进你就如意,如意是快乐、常乐。这个快乐不是世间五欲六尘享受的那种快乐,那种快乐佛法里叫做坏苦,它只是暂时的刺激一下,过后也就苦了,等你失去了乐那个时候就苦了。真正的快乐,佛法里讲法喜充满,儒家你看孔老夫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个悦就是喜悦,真正的快乐。快乐从哪里来?因为我学习圣教,依教奉行,天天都有进步,所以精进就是天天进步,我从这个进步里面得到的喜悦。这个精进要知道也要懂得知足,如果精进过分了,过分了之后也会伤害身体。所以我们每天就定好每天的功课,做完了就可以,不要一天要把十天的功课统统做完,这样不知足对身体有伤害,这又不能够快乐,所以要懂得中庸之道,这是讲精进如意足。重要的,要进步要懂得精,精一、专一,一门深入,我不贪求很多的法门,我只学一个法门,这知足,这样专精就能够进步,这样进步也很快速,这样真正得到法喜。下面第三个是「念如意足」,这个念就是心,用简单的话来讲,这句是讲心安,就是念如意足。心安住在道上,心知足了就安了。下面「慧如意足」,这个慧也叫做思惟如意足,就是说你的道理明白了,理明就心安,心安理得就是慧如意足。我们师父上人常常劝勉我们,要把所学到的这些教诲,圣贤的教诲,落实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到我们的修行,在修道的过程中不断的增长自己的悟处。这个四如意足也就是四条修学的纲领,四条原则,你要在日常生活修行当中去落实,落实的过程中你就得到法喜,你就得到如意。
我们再下面看「五根」、「五力」,这两科我们可以合在一起来看,因为它的内容是相通的。五根讲的信、进、念、定、慧,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和慧根,五力也是这五条,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我们先看五根,这五根好比一棵植物它有根,这根是能生能持,就是你能够去保持,让这个植物能够生长。如果没有根的植物,过几天就死掉了,要有根的植物它才能够生长得茂盛、长久。这三十七道品它是有次第的,前面讲的这三科是后面的基础,前面三科,四念处,四念处讲的是看破,四如意足讲的是放下,四正勤是让我们断恶修善,这三科通世间、出世间法,五根、五力开始讲的是出世间的大法,要知道我们修行求的是什么?求的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圆满的佛果!要结得圆满的佛果,这棵大树必须要有根才行。什么是真正的根?真正的根就是我们的自性,每个人的自性,真心本性这是根。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本来成佛就是根。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说到「本觉本有」,本觉就是根,本觉本有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本来成佛,儒家讲「人之初,性本善」,这就是根。在《三时系念》你看中峰大师给我们说「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二,这是根。世出世间的一切善法都是从这个根出生的,不管你相不相信,你信「人之初,性本善」也好,或者是信「人之初,性本恶」也好,不管你信不信这桩事,这个根都是一样的。如果不相信,那是什么?自己障碍自己,一切的恶法、恶念、恶业都是从这里出生的。所以怀疑,不相信人性本善、不相信人本来成佛,这事情就麻烦很大。他不相信我们也不能责怪他,你看儒家《三字经》里面说得很清楚,「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他不相信是什么?他有不良的习性,被社会染污了。所以「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不用圣贤的教育去教导他,他渐渐就养成那种邪知邪见,他把众生的习性就把它看成是本性,不知道众生本性是善的。所以我们学习到圣教,遇到好的老师教导我们,我们现在明白了,觉悟了,认清楚自己了,肯定什么?自己本性本善,自己本来是佛,我们有这个信心这就有根,信有根了。
古大德,像蕅益大师在他的《弥陀经要解》里面都讲到正道、助道,我们所信的是什么?是正道、助道。什么是正道、什么是助道,我们要很清楚、很明了,不能够含糊。正道是什么?就是究竟圆满的无上正等正觉,每个众生都有,本来就有,只是你现在迷失了。什么是助道?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的八万四千种法门就是助道,帮助我们的,帮助我们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法门?哪一个法门适合我?哪个法门适合我的我就采取那个法门,然后一门深入,当我们一门深入的时候,这个法门就变成我们的正道,它帮助我们回归自性。所以你看正道里面有正道和助道,助道里面也有正道和助道。我们今天跟随我们的师父上净下空老法师学习,学习净宗法门,净宗法门所依据的经典是五经一论,这是我们的正道,其他的经论是可以辅助我们的,我们可以来看,用来辅助我们念佛那叫助道,我们的正道就是念佛。所以我们要相信这个,我们修学的这种法门,这是信有根!真正相信,不能有疑惑,有真正的信心,能肯定一切众生本性本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你能够这样去肯定,善心善意就能从这里发生。当你深入大乘之后,我们就能肯定《华严经》所讲的,一切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宇宙的根。我们就晓得,极乐世界也是从这个唯心所现而生的,娑婆世界是唯识所变而生的,我们认识这个根,对我们修念佛法门就能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都不是上根人,像师父上人跟我们讲的,我们都是中下根性的人。中下根性的人也没关系,只要遇到真善知识,就能成就。你看像当年谛闲老法师那个锅漏匠的徒弟,他是下下根,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老法师就教他念一句阿弥陀佛,你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这个锅漏匠真的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这么念,他成功了。这是为什么成功?因为他信有根,真正相信善知识讲的话,他不会动摇、不会疑惑,一生不改变,道业一定成功。这是讲信根。
第二个讲的是进根,精进根。当我们信了之后,对我们所修的法门绝不怀疑,就发起了勇猛精进,勤求不息,对於我们的正道跟助道绝对没有一天放松,努力的去修学,渐渐就能契入境界。契入境界的人得到法喜,他乐此不疲,他真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他得到了。
第三个根是念根。念就是系念,心里面所系念的是正道和助道,系念我们这法门修学的内容。我们念佛人目标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所以正道是念佛,一心系念阿弥陀佛。助道呢?助道就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善恶的标准前面我们说过是《十善业道经》,要常常用十善业来检点自己,断一切恶,修一切善。
第四个根就是定根,这个定就是摄心、收心。孟子说得好,「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这里讲的就是定功,我们的心不再向外攀缘了,对世法不攀缘,对佛法也不攀缘,心完全定下来,定在自己修学的法门上面。念佛法门,世尊在《大集经》里讲的,念佛就是「无上深妙禅」。所以我们把心定在一句佛号上面,心里面什么念头都没有,得定了,这个禅定就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你的定根就得到了。除了念佛之外其他什么念头都没有,念念都跟佛号阿弥陀佛相应,跟净宗经教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第五个是慧根,慧根是智慧的观照,你能够见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你这个慧有根,你就不动摇,你脚跟站得稳,如如不动。为什么?因为你智慧去观照,你明了了,你自度就成就了。可是你要去帮助别人这个五根还不够,还得有五力才行,五根、五力,五根增长了就有力量,有力量之后就可以去度他,帮助别人破除疑惑,帮助别人建立五根。所以这五根增长再提升就是五力,五力也是信、进、念、定、慧。就好像一棵大树,它的根很深,植在这个土地里面,这个树就非常的挺拔、牢固,风吹雨打都对它没有影响,它就有力量。我们看第一个「信力」,信力增长能破疑惑,对於正法、正知正见绝对没有丝毫疑惑,你能够辨别真妄、辨别正邪,能够令烦恼轻,你不仅是能够自己断除烦恼,也能帮助众生去断除疑惑、断除烦恼。所以世间众生他的烦恼习气重,原因是什么?就是不相信正法,不相信圣贤的教诲。所以我们能够对於正法、对於正知正见、圣贤的教诲深信不疑,烦恼就去了一大半。
下面的「精进力」就是不会懈怠。懈怠是很严重的烦恼,所以你看菩萨六波罗蜜里面用精进来度懈怠。如果人能够精进不懈怠,他不管做什么事,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要成就,最贵的就是能坚持,有恒心,他不退!这是进力。下面讲「念力」,念根增长了邪念就不生,你的念就有力。今天我们看到社会上邪知邪见充斥著大街小巷,弥漫著整个世间,你的念根有力你对这些邪知邪见你就看得清楚,不会受它的影响,这就是像禅宗大德所说的,「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你能够成就一切世出世间正念的功德。下面讲的「定」,定根增长了就有定力,你的心有主宰,绝对不会动摇。在形相上看,至少也像了凡先生跟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面打坐那样,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这是他有定力。念佛的人他的定力现前,我们说他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念佛三昧,这是念佛三昧最低的一个层次。是什么样子的?一切时、一切处心里面只念这句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这个佛号以外,心里面一个妄念都没有,这是真正达到功夫成片。所以我们要修学要懂得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修念佛法门是最容易修的法门,我们在这个法门把心定下去,不动摇,万缘放得下,对於其他的法门也不动心,三年下来功夫就能够得到成片,功夫成片的人有能力这一生至少生凡圣同居土。所以这个功夫的人是你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你有把握、你有能力随时自在的走,这是最低的一级,功夫成片。如果能够念到事一心不乱,你就生方便有余土,功夫成片都能够生死自在了,那事一心不乱就更不用说。所以懂得这个道理,对於我们所修的法门要老老实实、死心塌地的去修,千万不要今天看这个法门好就学这个法门,明天看那个法门好又跟著那边去了,永远在羡慕很多的这些法门,结果自己最后一事无成。一切的法门都是殊途同归,归到哪里?明心见性,当你明心见性了以后法门就平等,无有高下,都是帮助你得到明心见性的。所以古人求学、修道,没有见性绝对不会涉猎第二个法门,他会在自己的那一门努力精进下去。最后一条是「慧力」,这是慧根增长了,智慧现前,有能力辨别真妄、辨别邪正、辨别是非善恶利害,这些种种摆在面前,都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都不受迷惑,思想、见解都纯正,言行也都纯正,成就大德大能,这是慧力。这是五根、五力简单的介绍到这里。
下面是「七菩提分」,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所以菩提分也称为觉分,觉而不迷,对一切法善能觉了,这个功夫提升。七菩提分是真正觉悟了,慧力所发,无漏正智现前,所以七菩提分是依据自己的慧力。如果是慧观没有力,你怎么能得到觉悟?所以七菩提分都是觉悟。第一个是「择法觉分」。择法就是你能够善能分别真妄、正邪、是非、善恶,不会去取虚伪法。学佛的人或者是世间求学修道的,世间里面也有修道,这是修天道、修仙道,这是世间的修道,出世间修道,包括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在这些种种的修学法门你能够选择,你的选择依靠的是正理,在事上、在理上你都有智慧去辨别,这个选择依事依理。依事是什么?就是我们自己具备的条件,佛所说的无量法门,你看四弘誓愿讲的「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无量法门都是正法,我现前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在无量法门里面应该选择哪一种,这是要有智慧去拣别,要看我自己能学哪一种。譬如说我喜欢经教,我喜欢一门深入,无量法门里面我就选择一门,就跟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那样,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个人都是一门深入,所以善财来参学,每一个善知识都对善财说,我只修、只懂这个法门,其他法门我不会,你想要广学多闻我就介绍你到别的地方去。你看自己谦虚,赞叹别人,这是示现给我们看的。如果我们智慧没有开,没有能力自己选择法门,老师代替我们选择,我们相信老师。老师给我们选择的法门我们是不是不可以改?也不是,当你修学到某一个阶段的时候,你认为我还可以修另外一个法门,自己也有择法的能力,这个时候就可以。如果没有择法的能力,就要乖乖的听老师的话,遵守老师的教诲,这样安全、保险。我们要知道,法法平等,每个法门没有高下的,都能够帮我们成就的。所以老师给我们选择的必定是他认为适合我们的程度,适合我们的根性,也适合我们的生活环境,这是个好的选择。选择定了法门以后就要死尽偷心,一门深入,就一定能成就,成就以后我们对老师真正生起无限的感恩。我们在《大集经》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他劝导末法时期众生选择净土法门,他老人家告诉我们,佛法的正法时期依戒律成就,像法时期依禅定成就,末法时期依净土成就,这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选择的法门,我们来修这个法门正是世尊的意思,这是最契合自己的根性的。所以《阿弥陀经》就是帮助我们认识净土,《阿弥陀经要解》,蕅益大师作的,帮助我们明白净土的深意,对於这个法门生决定心。这是第一个择法觉分。
第二是「精进觉分」,这是「常勤於真正,不取无益苦行」。这种精进比前面五根、五力讲的精进要提升,这三十七道品它是有次第的,前面的是后面的基础,比如说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你没有修好的话,这五根、五力你就得不到,五根、五力如果修不成功,这后面七觉分也不能成就。所以这里讲的精进是建立在五根、五力的基础上,你慧根、慧力都已经成就了,智慧现前了,你用智慧来勇猛精进,这个样子就是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把心收回来,万缘放下,譬如说眼睛看外面的色尘,从色尘那里收回来,耳从声尘收回来,六根不再向外攀缘,不在外面奔逸,收回来以后,一心专念。这个专就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只求往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是净念相继。真正能这么做的这叫真精进,这个法门就万修万人去。
下面「喜觉分」,喜觉分是「住真法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这个真法喜是我们修学功夫得力,喜悦从内心里流出来的,这叫真法喜,不是外面的颠倒之法产生的喜。颠倒之法是什么?外面的刺激,世间的五欲六尘享受,像这些歌舞厅的欢乐、夜总会、卡拉OK、KTV,包括现在的电子游戏机,这些东西叫颠倒之法。你能住真法喜,依圣贤教诲修行你能够得定,你能开慧,契入境界了就法喜充满。
第四个是「除觉分」,这个除就是断除,「断除诸见烦恼,不损真正善根」。怎么样能够把烦恼断除掉又不损真正的善根?我们要懂得,经教里面常讲的「烦恼即菩提」,烦恼不是真的把它断掉,没有了,是怎么样?把它转了,烦恼转变成菩提。譬如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如果有人有意无意来毁谤你,你听了很生气、很烦恼,你就是不懂得转,你没有觉悟,你的除觉分不懂得起用。如果能够在这个境缘里头你觉悟了,你不生瞋恨,而且在这里头你不在意,而且知道这种境缘是来考验我的,看看我忍辱的功夫到达哪一个地步,你就会念阿弥陀佛,很感谢你,是你来替我消业障来了,绝对不生瞋恚心,更不会起报复的念头,你看这个烦恼就转了,烦恼转成菩提。所以烦恼怎么样转菩提?觉悟了就转了。如果是迷的话,那就是烦恼不能够转,菩提也不能够生。
第五个是「舍觉支(舍觉分)。舍所见念著境,永不追忆」。这里的舍是讲的对外,前面的除是对内,内除自己的烦恼,外不受外面的境界诱惑。对於外面的境界,它来诱惑你的,它来要把你的这些贪瞋痴的种子勾出来的,可是你觉悟了,你在这个境界里面不著相,对於这些境界自己能够守住自己身口意,烦恼种子不会起现行,就不造业。你能够常常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提起这个观照,你对外面的这些境界就永不追忆,永远不怀念它,不会去留印象。怀念它就在自己的阿赖耶识留这个种子,就又造业了。所以你能够舍,舍就是放下,放下万缘、放下身心世界,最重要的,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因为外面的境界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障碍的发生都是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不是在外面的境界,真正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外面境界就没有障碍了。
第六个是「定觉分。於诸禅定境界,不生爱见妄想」。这句对修行人来讲很重要,禅定的境界是很快乐的,所谓「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得到了禅定之后,如果心有所著,住在这个禅定境界里面,功夫就不能够再提升。他所著的禅定境界是四禅八定,色界、无色界里的境界,他没办法出六道轮回,为什么?因为他对禅定里面的这种法味他执著,他不肯舍,著相了,心里生起了贪爱,贪爱就是妄想。所以在这里七觉支就提醒我们要有高度的智慧,在禅定里面,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界,我们可以去享受,不可以去执著,更不能起贪爱心,这样一点副作用都没有。享受的时候心里面不执著,随时放得下。这是讲定觉分。
下面第七个是「念觉分」,这念觉分是「常使定慧均平」。在我们修学过程中,定和慧这两个要平均。如果是定超过了慧,出现什么情景?他会昏沉。如果是慧超过了定,就会有掉举,掉举就是心里头妄念纷飞,没有办法控制得住。所以昏沉是定多慧少,掉举是慧多定少,这两种都不是正常现象。所以定慧要保持平等,这个是属於觉分,念觉分。这是简单的介绍了七觉分。
下面这一大段是「八圣道分」,我们来也简单的介绍一下。无论我们修学哪一个法门,我们所依靠的一定是有根、有力,而且能够在日常生活修习当中调节自己的身心,这是七觉分,能够帮助我们转境界,成就真实的功夫。这八正道就是正智现前,你能够达到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觉、正、净这是自性三宝,你只要得到一条,其他两条同时都得到。所以觉而不迷的人他必定是正而不邪,他不会有邪知邪见,他也是心地清净,不会有染污,净而不染的人他心地清净的,必定是觉而不迷,必定是正知正见。所以这觉正净是一而三,三而一,一个得到了三个统统都得到,八正道就是讲觉、正、净。
具体来讲有八条,第一条讲的是「正见」。正见,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注解说,「修无漏行观,见四谛分明」。无漏,漏就是烦恼的代名词,无漏就是没有烦恼。什么叫没有烦恼?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执著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这个时候你对人生宇宙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对於人、事、物都不起妄想分别执著,这叫做无漏慧、无漏行观,这个见解就正确了,你得到正知正见,你见四谛分明。四谛讲的是苦集灭道,讲了两个因果,一个是世间因果,一个是出世间因果,苦、集就是世间的因果,灭、道是出世间的因果。我们一般说,宇宙之间的性相理事因果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正见,也就是你有正确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世间人他有妄想分别执著,就见不到真相,他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就不正确。佛看得清楚,所以他先叫我们把障碍我们正见的障碍给去除掉,让我们就观察正确,得到正知正见。
第二是「正思」,就是正思惟。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给我们讲的,「以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为令增长入大涅盘」。这个正思惟,我们师父上人的讲法比蕅益大师讲得更简单、更好懂,意思也并不违背。他用什么话?我们师父上人用「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来解释正思惟,就跟这个意思一样。这个无知是根本智,就是甚深的禅定,在这个禅定当中,不是说不知,他是知的,但是他的知没有起作用。所以这是自受用,不是他受用,他是一切明了又如如不动,如如不动这是无知,一切明了就是无所不知。这就是大乘经里讲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个寂就是一念不生,照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好像一个镜子照到外面的这些境界,东西来了就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东西离开了这个镜子还是这样如如不动,照的时候还是如如不动,东西离开了,镜子里丝毫的染污都没有留下来。佛入了这个境界,证得寂灭忍的菩萨也都是这个境界,寂灭忍的菩萨是法云地的菩萨,等觉菩萨,都是这个境界。当起作用的时候就是无所不知,所以寂灭忍的佛菩萨确确实实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有感,佛菩萨立刻就去应,就现身说法。这个现身是应化身,他是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而为说法,他绝对不会去想想看,用我们所说的思惟、推测去看看我要不要去应身,他不会,他没有思惟,这是正思惟,所有的感应都是自然而然的。如果有想这就是凡夫。所以你看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他里头没有起心动念,永远都是在寂静的境界里面。包括释迦牟尼佛世尊,他来到我们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他虽然示现八相成道,可是他有没有动念?没有,他的心仍然是寂然不动,永远住在寂灭忍里面。他的现身都是众生的感而应的,所以他的无所不知的大德大能从哪里来的?从他的无知而来的。我们会问,他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智慧?你看世间无论什么人有什么样的问题,有什么样的疑难杂症,你跟他去请教,他立刻就能回答你,想都不用想,而且回答得非常正确,无所不知。这个原因是在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他的心像一个平静的湖水,所以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我们为什么照不清楚?我们的心的水在那起波澜,而且是大风大浪,不是小的波澜,所以外面的境界怎么可能照得清楚?所以这个慧,无所不知的智慧是从定而来的。佛和法身菩萨证得心性,明心见性,他们用的是正思惟,他们的见解、思想都正确了,正知正见。这样说法我们大家就比较好懂。
我们来看第三个「正语。以无漏慧除四种邪命,摄诸口业,名正语」。无漏慧是通第三个开示正语,一直到下面的总共六条正道,都是以无漏慧贯通的。所以八正道都是依智慧,而且是无漏慧,没有烦恼的真正智慧。四种邪命在《教乘法数》或者是《佛学大词典》里面可以查出来,一般都是讲出家人,可是我们在家人也会犯这些毛病。第一种邪命叫「方口食」,用现在话来讲就是喜欢巴结权贵,在古时候讲是说客,游说四方得到名闻利养。你看正如古时候战国时代的苏秦、张仪,他们是辩才无碍,他们到诸侯列国去游说,制造各种纠纷、冲突,来凸显自己的地位,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是为国家,不是为众生,所以他不是圣人,是凡夫。如果游说是为了国家安全、为了众生的利益做这些事情,那就是正确的,就不属於邪命。所以看是不是邪命就是看他是为自己还是为众生,如果为众生的就是正语,为自己的就是邪命,这是第一种方口食。第二种讲的是「维口食」,这个食就是我们的谋生手段,我们讲说谋生的方式。维口食讲的是用咒术、占卜、算命、看相、看风水这一类来谋生。这一类的谋生方式也能取得众生的供养,但是真正修行人,特别是出家人,不做这些事情。第三种是「仰口食」。这个仰口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预言,他可以仰观天象,能够看星宿,可以预言吉凶祸福,用这些来得到众生的供养。第四种邪命是「下口食」。下口食讲的是自己去种植。佛给出家的弟子制定的制度是乞食,自己不耕种,生活完全是靠乞食。为什么自己不种植?因为种植就有生产,有收获,容易起贪心。佛为我们制定的这个乞食的方式就是教我们断贪瞋痴慢。出家人过去托钵的,自己没有生产,更没有积累,每天出去托钵乞食,人家给什么我们就吃什么,没有贪心、没有分别,决定也没有贡高我慢,这是佛为我们制定的规矩。还有这些生活的方式跟口业有关系的,我们也可以把它当作邪命的范畴。诸口业,这是不正语,口业里面我们通常讲四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妄语是欺骗人,两舌是故意制造是非争端,恶口是骂人,说难听的话。这些口业都要摄持住,这就是正语。
第四种,八正道里面的第四是「正业。以无漏慧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这个业就是讲造作,世间人所造作的这后面都留有业,业就是造作的结果,一切造作跟真实智慧相违背的都属於不正业。我们如果造作当中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这就跟无漏慧不相应,这就属於邪业。所以不管你造作什么样的事情,世间、出世间做什么行业,只要你能够离妄想分别执著,你就是正业,这是讲清净正身业。清净正身业就是你这世间的行业,不管你做什么行业,出家也好、在家也好,一定要跟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这就是正业,否则就是邪业,哪怕是讲经说法,如果跟无漏慧,跟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不相应,而是为了什么?为了得到众生的名闻利养,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希求自己法缘殊胜,被别人恭敬赞叹,有这种心,讲经说法也成了不正业。所以关键是我们用心。讲经说法是为了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转凡成圣,这里面不能夹杂自私自利,不能有一点自己的名闻利养的贪求,这样就叫做正业。
下面第五是「正命」,正命是「以无漏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这个命就是生命。凡夫总希望命长一点,命好一点。八正道里讲的这个正命是要以无漏慧,真实智慧,这无漏慧是贯通下来的。如果是心里有夹杂著自私自利,希求名闻利养还有贪瞋痴慢,希求五欲六尘享受的这些念头,这种就不是正命。这里列出三业,就是身口意三业,有五种邪命,这五种邪命是举出五个例子,实际上三业的造作比五种邪命范围要大。这五种邪命我们简单把这个名相介绍一下。第一个叫「诈现异相奇特」。这是讲心术不正的,故意表现出跟人家不同,标新立异。譬如说他修苦行,苦行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让别人对他生起信心,生起恭敬心供养他,这里夹杂著名闻利养。第二种是「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他的目的是为了引诱别人来供养自己,说自己如何如何有功德。第三种是「占相吉凶」。这是讲给人家说法,说的正法里面还夹杂著这些占卜、看相、算命、看风水等等这些世俗的那种教人趋吉避凶的这些事情,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贪求利养,这是邪命。第四种是「高声现威,令人畏敬」。用种种的方法来标榜自己、显示自己,自己没有真实的德能,他故意唱很高的调子,现出威风,来让别人敬畏他。第五个是「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这是说自己得到某某某的供养,供养多少多少,目的就是在暗示别人说你是不是也应该供养一下我?这些统统都是不正的念头,来牟取名闻利养,这些统统都是邪命,在佛法里头是不允许的,佛让我们住清净正命。所以学佛的人,无论是在家出家,要遵守佛陀的教诲。一个人一生得到多少利养,得到多少财富,这都是有因果的。布施是因,财富是果,你能够敢於布施,精进的修布施,这一切供养就不求自来。所以何必要自己起心动念贪求自己的名闻利养?
第六是「正精进。勤行精进,修涅盘道」,我们这里讲的精进,净宗里说的是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修得大涅盘道,这一生可以成就无上菩提。
第七是「正念。念正道及助道法」。正道是什么?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助道就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积功累德,回向净土,包括我们说的修五戒、十善、六度、四摄、三十七道品,统统属於我们的助道法,帮助我们断习气、断烦恼,坚定我们的信愿。这是让我们能够一心精进,这是正念。
最后一个,第八是「正定。以无漏慧相应入定」。心要入定,就是《弥陀经》里讲的「一心不乱」,这是定,心不颠倒就是慧。所以真正念佛得定了,烦恼习气统统伏住,这得初步的念佛三昧。
这是讲的八正道。所以八正道是世尊教学的纲领、原则,它跟八万四千法门都相应。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就有说,「三十七品,收法虽尽」,三十七道品收尽诸佛所说的一切法,但是因为「机缘不等」,这是遇到的缘分、机会每个人不同,就「作种种开合」,开就是展开,合是归纳。所以归纳起来不外乎就是觉正净、戒定慧三学,展开来就是三十七道品,就是诸佛所说的一切法。
今天我们就简单的把三十七道品介绍了,这是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众鸟所说法的内容。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讲的不妥之处,请各位多多的指正。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菩萨,各位大德,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我们上次讲到《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是讲到「众鸟说法」这一段,我们先把这一段经文念一下: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众鸟是阿弥陀佛神力变现的。说法的内容就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也就是《大智度论》里面所讲的三十七道品,在这里简单只是略举了「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前面还有三科,这三科是四念处、四正勤和四如意足。在这一段,我们来介绍一下三十七道品的内容。在《大智度论》里面为我们说得很清楚,三十七道品是无所不摄的,换句话说,把三十七道品展开就是十方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法,这三十七道品就是佛法的纲领,可以说它是佛法的总持法门,这一切法都没有超出这三十七道品内容范围之外的。三十七道品分为七科,就是七大类,我们一大类一大类的来介绍。
首先第一大类是「四念处」,这四念处讲的是「以智观境」,换句话说,它是智慧,是用智慧来观察。四念处有四条,第一条是「观身不净」,第二条是「观受是苦」,第三条是「观心无常」,第四条是「观法无我」。我们如果常常能这样的去观察,智慧就能开。我们来看看第一条观身不净,这是讲我们这个身体很肮脏,不干净,你看我们现在如果三天不洗澡,身上就有臭味,很难闻。这个气味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就从我们身体里头,从这些汗毛孔冒出来,所以可见得这里头也是很不干净的。禅宗的大德常常比喻我们的身体是个臭皮囊,这个皮囊里面你看装的是什么东西?屎、尿、这些血液、内脏、体液,统统都是不干净的,不净之物。所以我们了解到这个事实,对这个臭皮囊不要去贪著,不值得我们去留恋。怎么办?这个臭皮囊也不能说不要,还是要去使用它,借著这个身体来修真的东西,古人讲的「以假修真」。真是什么?明心见性,这是真的。所以不可以为著这个臭皮囊去造业,现代人你看为了满足这个肉体的需要,造种种的恶业,这是迷惑颠倒。这是第一条观身不净。
下面第二条观受是苦,这个受是讲你的享受,不要以为我们这个享受是乐,实际上是什么?实际上是苦。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身分,你是富贵也好,贫贱也好,总而言之,你所受的,你去仔细观察一下,真的都是苦!一般讲我们六道的众生有三苦,苦苦、坏苦、行苦,欲界里头的众生三苦都具足。你看我们人是六道的众生,所受的苦苦是最严重的。这苦苦里头有八种,八苦,所谓是生、老、病、死这四种,再加上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这些苦前面在我们讲解《弥陀经》里面有讲到过。确实我们所受的就是这八苦,偶尔这八苦稍微减轻一点我们就觉得乐。这种乐是什么?乐是坏苦,因为乐你不能够保持。等到我们现在说不苦又不乐了,不苦不乐这是无色界天人他们的境界,可是这种境界不能够保持,他有行苦。所以三界里面统统都是苦,《法华经》上讲三界好比是火宅,这身子像一栋房子,就已经起火了,所以我们要觉悟,观受是苦。
第三种是观心无常。这是观察我们的念头,这个心就是念头,念头生灭不住,念头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是无常。这个念头是妄念,刹那刹那的在生灭,从来没有两个念头是相同的。这种刹那变化自己做不了主,自己做不了主就是下面讲的观法无我,自己没办法控制。譬如说我不想老,但是也不得不老,我不想死,也不能不死。为什么你不能够控制?因为你是妄心做主宰,妄心不是真我。真正的我是什么?是我们的真心。所以这个妄心,《华严经》上讲的是妄想分别执著,它的特徵就是千变万化,无常的。观法无我就是讲这一切法中没有一个主宰。为什么?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就没有主宰,它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因缘用我们现代话来讲就是各种条件,各种条件成就的,所以你找不出一个主宰。像这个桌子,这个桌子是由木头、由钉子,由各种条件、人力把它聚集而成,你说桌子的主宰在哪里?木头不是桌子的主宰,钉子不是桌子的主宰,你把它分开一样一样来看,谁都不是主宰。一切法都是这个样子的,所以我们要看破。看破之后你就能够放下,因为你明白了,这个身不净,这个受是苦,我们的心无常,念头无常,一切现象没有主宰,所以你就放得下,不会执著,不会搞自私自利,不会追求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你能放得下贪瞋痴慢。所以人为什么放不下?就是因为没看破,看破之后他自然放得下。这是佛跟我们讲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情形。极乐世界跟我们这个世界就不一样,极乐世界这四种统统都没有,这个世界是常、乐、我、净,所以这个境界是真的。
你看我们这个世界,身不净,但是在极乐世界,所有的人都是莲花化生,他清净,身体是透明的,一丝毫的染污都没有。实际上,因为极乐世界的众生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些东西不起现行,我们如果能够也做到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尽,我们的身体也是透明的,也是清净的。我们这个世界观受是苦,极乐世界它是真乐,是极乐,无有众苦。我们这里是观心无常,极乐世界的人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常,因为他达到一心,一心念头不动,就常了。我们这里观法无我,在极乐世界他是得到自在,跟真心本性融合在一起,得到的是真我。所以你看看,到了极乐世界,这四念处不用修自然就成就,因为它那里不会有这些不净的、苦的、无常的、无我的这些现象,极乐世界是常乐我净四净德具足。所以你看在《弥陀经》里面,讲到众鸟说法直接从五根、五力开始说,前面的三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统统不用了,在极乐世界是自然而然成就。这是讲到第一科四念处。
第二科是「四正勤」,这也是对我们现前修学很重要的,所以我们要把这前面的三科要补出来,极乐世界就不需要,我们这里需要。四正勤讲的是断恶修善。这勤就是勤奋,正就是正确,我们的勤奋是朝著正确的目标前进。四正勤前面的两句是断恶,后面两句是修善。第一句「已生恶令断」,这是讲已经生起的恶,已经造了的恶,要把它断掉。佛法里跟我们讲的善恶的分别标准,最基础的就是十善业道,跟十善业道相应的就是善,不相应的就是恶。所以我们怎么样去断恶?用十善业道来检点自己,看自己有没有身、口、意这三业造恶,如果有,要赶紧觉悟,赶紧断掉。这十恶包括身所造作的三种,杀生、偷盗、邪淫,口所造的四种恶,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所造的是贪、瞋、痴。这个十善业我们师父上人反覆的强调这是学佛的基础。《十善业》它也有个基础,它的基础是什么?是《感应篇》所说的,《十善业道》是佛的根,《感应篇》是道家的根,帮助我们认识因果,不敢造恶。《感应篇》下面还有个基础,那就是儒家的根,《弟子规》,《弟子规》是教导我们伦理道德,认识《弟子规》耻於作恶。所以这三个根非常重要,我们要断恶修善就要在这三个根那里去落实,每天以三个根来检点自己的心行,身口意的造作,已经造作的赶紧忏悔,以后不要再造,已生恶就令断了。第二句「未生恶不生」,这是我们没有造作的恶,包括身、口、意,念头里面的恶念都不可以让它生起来,因为恶念对自己有严重的伤害,而且伤害别人。所以这前面两句是断自己的恶,乃至念头里头的恶都断干净,让自己的心纯净纯善。下面两句就是讲生善,「已生善增长,未生善令生」。恶断掉,善增长,已经有的善法要让它不断的增长,还没有生起的善要让它出生,纯善。所以这十善业真正做到圆满是念念都是善,没有丝毫不善间杂在自己念头当中。做到圆满,这《十善业道经》里讲「证得圆满菩提」,所以证得圆满菩提就是十善业的圆满而已。像《十善业道经》里面讲到的,能够「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不令毫分不善间杂」,这就跟净宗里讲的净念相继相应。所以我们的无上菩提心都要从断恶修善这上面来建立。
这个善恶基础的标准是十善,再往上提升,佛法里头的一切法门都可以适应,譬如说大乘佛法里面讲的菩萨六度行,这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善,要把不善破除去修善。譬如说我们的悭贪,这是恶,这个恶要断,用布施来断悭贪,用布施的行为来去除我们的贪求、吝啬的这些行为,用布施的念头去除我们贪求、吝啬的念头。又好比第二度持戒,持戒是善,恶业是恶,用持戒断恶业。瞋恚是恶,忍辱就是善;懈怠是恶,精进就是善;散乱是恶,禅定就是善;愚痴是恶,般若智慧就是善。所以你看看这个善恶的标准不一样,但是这个原则、纲领可以通一切法。这是讲到第二科四正勤。
第三科是「四如意足」,足是满足,满足了你就如意了。这里也讲到四种。要知道人如何能得到如意?就是我们要懂得知足,要懂得回头。你看民间,特别是富贵家里的人,他们手上常常拿著一个如意,这个如意头是向著自己的,叫做回首如意。所以我们懂得回头,处处都知道回头,能够时时刻刻节制、观照,这样自然就能够如意。这里讲的四如意足,第一个是「欲如意足」,这个欲可以说就是欲望,欲望如何能够如意足?要知道有欲就不能如意,所以怎么样?要知足,知足,欲望放下了那就是如意,就是欲如意足。中国古人所讲的「知足常乐」,心安理得。
第二条是「精进如意足」。精进如意,怎么样得到如意?你能精进你就如意,如意是快乐、常乐。这个快乐不是世间五欲六尘享受的那种快乐,那种快乐佛法里叫做坏苦,它只是暂时的刺激一下,过后也就苦了,等你失去了乐那个时候就苦了。真正的快乐,佛法里讲法喜充满,儒家你看孔老夫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个悦就是喜悦,真正的快乐。快乐从哪里来?因为我学习圣教,依教奉行,天天都有进步,所以精进就是天天进步,我从这个进步里面得到的喜悦。这个精进要知道也要懂得知足,如果精进过分了,过分了之后也会伤害身体。所以我们每天就定好每天的功课,做完了就可以,不要一天要把十天的功课统统做完,这样不知足对身体有伤害,这又不能够快乐,所以要懂得中庸之道,这是讲精进如意足。重要的,要进步要懂得精,精一、专一,一门深入,我不贪求很多的法门,我只学一个法门,这知足,这样专精就能够进步,这样进步也很快速,这样真正得到法喜。下面第三个是「念如意足」,这个念就是心,用简单的话来讲,这句是讲心安,就是念如意足。心安住在道上,心知足了就安了。下面「慧如意足」,这个慧也叫做思惟如意足,就是说你的道理明白了,理明就心安,心安理得就是慧如意足。我们师父上人常常劝勉我们,要把所学到的这些教诲,圣贤的教诲,落实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到我们的修行,在修道的过程中不断的增长自己的悟处。这个四如意足也就是四条修学的纲领,四条原则,你要在日常生活修行当中去落实,落实的过程中你就得到法喜,你就得到如意。
我们再下面看「五根」、「五力」,这两科我们可以合在一起来看,因为它的内容是相通的。五根讲的信、进、念、定、慧,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和慧根,五力也是这五条,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我们先看五根,这五根好比一棵植物它有根,这根是能生能持,就是你能够去保持,让这个植物能够生长。如果没有根的植物,过几天就死掉了,要有根的植物它才能够生长得茂盛、长久。这三十七道品它是有次第的,前面讲的这三科是后面的基础,前面三科,四念处,四念处讲的是看破,四如意足讲的是放下,四正勤是让我们断恶修善,这三科通世间、出世间法,五根、五力开始讲的是出世间的大法,要知道我们修行求的是什么?求的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圆满的佛果!要结得圆满的佛果,这棵大树必须要有根才行。什么是真正的根?真正的根就是我们的自性,每个人的自性,真心本性这是根。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本来成佛就是根。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说到「本觉本有」,本觉就是根,本觉本有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本来成佛,儒家讲「人之初,性本善」,这就是根。在《三时系念》你看中峰大师给我们说「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二,这是根。世出世间的一切善法都是从这个根出生的,不管你相不相信,你信「人之初,性本善」也好,或者是信「人之初,性本恶」也好,不管你信不信这桩事,这个根都是一样的。如果不相信,那是什么?自己障碍自己,一切的恶法、恶念、恶业都是从这里出生的。所以怀疑,不相信人性本善、不相信人本来成佛,这事情就麻烦很大。他不相信我们也不能责怪他,你看儒家《三字经》里面说得很清楚,「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他不相信是什么?他有不良的习性,被社会染污了。所以「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不用圣贤的教育去教导他,他渐渐就养成那种邪知邪见,他把众生的习性就把它看成是本性,不知道众生本性是善的。所以我们学习到圣教,遇到好的老师教导我们,我们现在明白了,觉悟了,认清楚自己了,肯定什么?自己本性本善,自己本来是佛,我们有这个信心这就有根,信有根了。
古大德,像蕅益大师在他的《弥陀经要解》里面都讲到正道、助道,我们所信的是什么?是正道、助道。什么是正道、什么是助道,我们要很清楚、很明了,不能够含糊。正道是什么?就是究竟圆满的无上正等正觉,每个众生都有,本来就有,只是你现在迷失了。什么是助道?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的八万四千种法门就是助道,帮助我们的,帮助我们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法门?哪一个法门适合我?哪个法门适合我的我就采取那个法门,然后一门深入,当我们一门深入的时候,这个法门就变成我们的正道,它帮助我们回归自性。所以你看正道里面有正道和助道,助道里面也有正道和助道。我们今天跟随我们的师父上净下空老法师学习,学习净宗法门,净宗法门所依据的经典是五经一论,这是我们的正道,其他的经论是可以辅助我们的,我们可以来看,用来辅助我们念佛那叫助道,我们的正道就是念佛。所以我们要相信这个,我们修学的这种法门,这是信有根!真正相信,不能有疑惑,有真正的信心,能肯定一切众生本性本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你能够这样去肯定,善心善意就能从这里发生。当你深入大乘之后,我们就能肯定《华严经》所讲的,一切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宇宙的根。我们就晓得,极乐世界也是从这个唯心所现而生的,娑婆世界是唯识所变而生的,我们认识这个根,对我们修念佛法门就能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都不是上根人,像师父上人跟我们讲的,我们都是中下根性的人。中下根性的人也没关系,只要遇到真善知识,就能成就。你看像当年谛闲老法师那个锅漏匠的徒弟,他是下下根,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老法师就教他念一句阿弥陀佛,你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这个锅漏匠真的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这么念,他成功了。这是为什么成功?因为他信有根,真正相信善知识讲的话,他不会动摇、不会疑惑,一生不改变,道业一定成功。这是讲信根。
第二个讲的是进根,精进根。当我们信了之后,对我们所修的法门绝不怀疑,就发起了勇猛精进,勤求不息,对於我们的正道跟助道绝对没有一天放松,努力的去修学,渐渐就能契入境界。契入境界的人得到法喜,他乐此不疲,他真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他得到了。
第三个根是念根。念就是系念,心里面所系念的是正道和助道,系念我们这法门修学的内容。我们念佛人目标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所以正道是念佛,一心系念阿弥陀佛。助道呢?助道就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善恶的标准前面我们说过是《十善业道经》,要常常用十善业来检点自己,断一切恶,修一切善。
第四个根就是定根,这个定就是摄心、收心。孟子说得好,「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这里讲的就是定功,我们的心不再向外攀缘了,对世法不攀缘,对佛法也不攀缘,心完全定下来,定在自己修学的法门上面。念佛法门,世尊在《大集经》里讲的,念佛就是「无上深妙禅」。所以我们把心定在一句佛号上面,心里面什么念头都没有,得定了,这个禅定就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你的定根就得到了。除了念佛之外其他什么念头都没有,念念都跟佛号阿弥陀佛相应,跟净宗经教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第五个是慧根,慧根是智慧的观照,你能够见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你这个慧有根,你就不动摇,你脚跟站得稳,如如不动。为什么?因为你智慧去观照,你明了了,你自度就成就了。可是你要去帮助别人这个五根还不够,还得有五力才行,五根、五力,五根增长了就有力量,有力量之后就可以去度他,帮助别人破除疑惑,帮助别人建立五根。所以这五根增长再提升就是五力,五力也是信、进、念、定、慧。就好像一棵大树,它的根很深,植在这个土地里面,这个树就非常的挺拔、牢固,风吹雨打都对它没有影响,它就有力量。我们看第一个「信力」,信力增长能破疑惑,对於正法、正知正见绝对没有丝毫疑惑,你能够辨别真妄、辨别正邪,能够令烦恼轻,你不仅是能够自己断除烦恼,也能帮助众生去断除疑惑、断除烦恼。所以世间众生他的烦恼习气重,原因是什么?就是不相信正法,不相信圣贤的教诲。所以我们能够对於正法、对於正知正见、圣贤的教诲深信不疑,烦恼就去了一大半。
下面的「精进力」就是不会懈怠。懈怠是很严重的烦恼,所以你看菩萨六波罗蜜里面用精进来度懈怠。如果人能够精进不懈怠,他不管做什么事,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要成就,最贵的就是能坚持,有恒心,他不退!这是进力。下面讲「念力」,念根增长了邪念就不生,你的念就有力。今天我们看到社会上邪知邪见充斥著大街小巷,弥漫著整个世间,你的念根有力你对这些邪知邪见你就看得清楚,不会受它的影响,这就是像禅宗大德所说的,「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你能够成就一切世出世间正念的功德。下面讲的「定」,定根增长了就有定力,你的心有主宰,绝对不会动摇。在形相上看,至少也像了凡先生跟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面打坐那样,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这是他有定力。念佛的人他的定力现前,我们说他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念佛三昧,这是念佛三昧最低的一个层次。是什么样子的?一切时、一切处心里面只念这句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这个佛号以外,心里面一个妄念都没有,这是真正达到功夫成片。所以我们要修学要懂得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修念佛法门是最容易修的法门,我们在这个法门把心定下去,不动摇,万缘放得下,对於其他的法门也不动心,三年下来功夫就能够得到成片,功夫成片的人有能力这一生至少生凡圣同居土。所以这个功夫的人是你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你有把握、你有能力随时自在的走,这是最低的一级,功夫成片。如果能够念到事一心不乱,你就生方便有余土,功夫成片都能够生死自在了,那事一心不乱就更不用说。所以懂得这个道理,对於我们所修的法门要老老实实、死心塌地的去修,千万不要今天看这个法门好就学这个法门,明天看那个法门好又跟著那边去了,永远在羡慕很多的这些法门,结果自己最后一事无成。一切的法门都是殊途同归,归到哪里?明心见性,当你明心见性了以后法门就平等,无有高下,都是帮助你得到明心见性的。所以古人求学、修道,没有见性绝对不会涉猎第二个法门,他会在自己的那一门努力精进下去。最后一条是「慧力」,这是慧根增长了,智慧现前,有能力辨别真妄、辨别邪正、辨别是非善恶利害,这些种种摆在面前,都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都不受迷惑,思想、见解都纯正,言行也都纯正,成就大德大能,这是慧力。这是五根、五力简单的介绍到这里。
下面是「七菩提分」,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所以菩提分也称为觉分,觉而不迷,对一切法善能觉了,这个功夫提升。七菩提分是真正觉悟了,慧力所发,无漏正智现前,所以七菩提分是依据自己的慧力。如果是慧观没有力,你怎么能得到觉悟?所以七菩提分都是觉悟。第一个是「择法觉分」。择法就是你能够善能分别真妄、正邪、是非、善恶,不会去取虚伪法。学佛的人或者是世间求学修道的,世间里面也有修道,这是修天道、修仙道,这是世间的修道,出世间修道,包括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在这些种种的修学法门你能够选择,你的选择依靠的是正理,在事上、在理上你都有智慧去辨别,这个选择依事依理。依事是什么?就是我们自己具备的条件,佛所说的无量法门,你看四弘誓愿讲的「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无量法门都是正法,我现前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在无量法门里面应该选择哪一种,这是要有智慧去拣别,要看我自己能学哪一种。譬如说我喜欢经教,我喜欢一门深入,无量法门里面我就选择一门,就跟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那样,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个人都是一门深入,所以善财来参学,每一个善知识都对善财说,我只修、只懂这个法门,其他法门我不会,你想要广学多闻我就介绍你到别的地方去。你看自己谦虚,赞叹别人,这是示现给我们看的。如果我们智慧没有开,没有能力自己选择法门,老师代替我们选择,我们相信老师。老师给我们选择的法门我们是不是不可以改?也不是,当你修学到某一个阶段的时候,你认为我还可以修另外一个法门,自己也有择法的能力,这个时候就可以。如果没有择法的能力,就要乖乖的听老师的话,遵守老师的教诲,这样安全、保险。我们要知道,法法平等,每个法门没有高下的,都能够帮我们成就的。所以老师给我们选择的必定是他认为适合我们的程度,适合我们的根性,也适合我们的生活环境,这是个好的选择。选择定了法门以后就要死尽偷心,一门深入,就一定能成就,成就以后我们对老师真正生起无限的感恩。我们在《大集经》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他劝导末法时期众生选择净土法门,他老人家告诉我们,佛法的正法时期依戒律成就,像法时期依禅定成就,末法时期依净土成就,这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选择的法门,我们来修这个法门正是世尊的意思,这是最契合自己的根性的。所以《阿弥陀经》就是帮助我们认识净土,《阿弥陀经要解》,蕅益大师作的,帮助我们明白净土的深意,对於这个法门生决定心。这是第一个择法觉分。
第二是「精进觉分」,这是「常勤於真正,不取无益苦行」。这种精进比前面五根、五力讲的精进要提升,这三十七道品它是有次第的,前面的是后面的基础,比如说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你没有修好的话,这五根、五力你就得不到,五根、五力如果修不成功,这后面七觉分也不能成就。所以这里讲的精进是建立在五根、五力的基础上,你慧根、慧力都已经成就了,智慧现前了,你用智慧来勇猛精进,这个样子就是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把心收回来,万缘放下,譬如说眼睛看外面的色尘,从色尘那里收回来,耳从声尘收回来,六根不再向外攀缘,不在外面奔逸,收回来以后,一心专念。这个专就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只求往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是净念相继。真正能这么做的这叫真精进,这个法门就万修万人去。
下面「喜觉分」,喜觉分是「住真法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这个真法喜是我们修学功夫得力,喜悦从内心里流出来的,这叫真法喜,不是外面的颠倒之法产生的喜。颠倒之法是什么?外面的刺激,世间的五欲六尘享受,像这些歌舞厅的欢乐、夜总会、卡拉OK、KTV,包括现在的电子游戏机,这些东西叫颠倒之法。你能住真法喜,依圣贤教诲修行你能够得定,你能开慧,契入境界了就法喜充满。
第四个是「除觉分」,这个除就是断除,「断除诸见烦恼,不损真正善根」。怎么样能够把烦恼断除掉又不损真正的善根?我们要懂得,经教里面常讲的「烦恼即菩提」,烦恼不是真的把它断掉,没有了,是怎么样?把它转了,烦恼转变成菩提。譬如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如果有人有意无意来毁谤你,你听了很生气、很烦恼,你就是不懂得转,你没有觉悟,你的除觉分不懂得起用。如果能够在这个境缘里头你觉悟了,你不生瞋恨,而且在这里头你不在意,而且知道这种境缘是来考验我的,看看我忍辱的功夫到达哪一个地步,你就会念阿弥陀佛,很感谢你,是你来替我消业障来了,绝对不生瞋恚心,更不会起报复的念头,你看这个烦恼就转了,烦恼转成菩提。所以烦恼怎么样转菩提?觉悟了就转了。如果是迷的话,那就是烦恼不能够转,菩提也不能够生。
第五个是「舍觉支(舍觉分)。舍所见念著境,永不追忆」。这里的舍是讲的对外,前面的除是对内,内除自己的烦恼,外不受外面的境界诱惑。对於外面的境界,它来诱惑你的,它来要把你的这些贪瞋痴的种子勾出来的,可是你觉悟了,你在这个境界里面不著相,对於这些境界自己能够守住自己身口意,烦恼种子不会起现行,就不造业。你能够常常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提起这个观照,你对外面的这些境界就永不追忆,永远不怀念它,不会去留印象。怀念它就在自己的阿赖耶识留这个种子,就又造业了。所以你能够舍,舍就是放下,放下万缘、放下身心世界,最重要的,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因为外面的境界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障碍的发生都是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不是在外面的境界,真正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外面境界就没有障碍了。
第六个是「定觉分。於诸禅定境界,不生爱见妄想」。这句对修行人来讲很重要,禅定的境界是很快乐的,所谓「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得到了禅定之后,如果心有所著,住在这个禅定境界里面,功夫就不能够再提升。他所著的禅定境界是四禅八定,色界、无色界里的境界,他没办法出六道轮回,为什么?因为他对禅定里面的这种法味他执著,他不肯舍,著相了,心里生起了贪爱,贪爱就是妄想。所以在这里七觉支就提醒我们要有高度的智慧,在禅定里面,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界,我们可以去享受,不可以去执著,更不能起贪爱心,这样一点副作用都没有。享受的时候心里面不执著,随时放得下。这是讲定觉分。
下面第七个是「念觉分」,这念觉分是「常使定慧均平」。在我们修学过程中,定和慧这两个要平均。如果是定超过了慧,出现什么情景?他会昏沉。如果是慧超过了定,就会有掉举,掉举就是心里头妄念纷飞,没有办法控制得住。所以昏沉是定多慧少,掉举是慧多定少,这两种都不是正常现象。所以定慧要保持平等,这个是属於觉分,念觉分。这是简单的介绍了七觉分。
下面这一大段是「八圣道分」,我们来也简单的介绍一下。无论我们修学哪一个法门,我们所依靠的一定是有根、有力,而且能够在日常生活修习当中调节自己的身心,这是七觉分,能够帮助我们转境界,成就真实的功夫。这八正道就是正智现前,你能够达到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觉、正、净这是自性三宝,你只要得到一条,其他两条同时都得到。所以觉而不迷的人他必定是正而不邪,他不会有邪知邪见,他也是心地清净,不会有染污,净而不染的人他心地清净的,必定是觉而不迷,必定是正知正见。所以这觉正净是一而三,三而一,一个得到了三个统统都得到,八正道就是讲觉、正、净。
具体来讲有八条,第一条讲的是「正见」。正见,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注解说,「修无漏行观,见四谛分明」。无漏,漏就是烦恼的代名词,无漏就是没有烦恼。什么叫没有烦恼?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执著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这个时候你对人生宇宙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对於人、事、物都不起妄想分别执著,这叫做无漏慧、无漏行观,这个见解就正确了,你得到正知正见,你见四谛分明。四谛讲的是苦集灭道,讲了两个因果,一个是世间因果,一个是出世间因果,苦、集就是世间的因果,灭、道是出世间的因果。我们一般说,宇宙之间的性相理事因果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正见,也就是你有正确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世间人他有妄想分别执著,就见不到真相,他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就不正确。佛看得清楚,所以他先叫我们把障碍我们正见的障碍给去除掉,让我们就观察正确,得到正知正见。
第二是「正思」,就是正思惟。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给我们讲的,「以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为令增长入大涅盘」。这个正思惟,我们师父上人的讲法比蕅益大师讲得更简单、更好懂,意思也并不违背。他用什么话?我们师父上人用「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来解释正思惟,就跟这个意思一样。这个无知是根本智,就是甚深的禅定,在这个禅定当中,不是说不知,他是知的,但是他的知没有起作用。所以这是自受用,不是他受用,他是一切明了又如如不动,如如不动这是无知,一切明了就是无所不知。这就是大乘经里讲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个寂就是一念不生,照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好像一个镜子照到外面的这些境界,东西来了就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东西离开了这个镜子还是这样如如不动,照的时候还是如如不动,东西离开了,镜子里丝毫的染污都没有留下来。佛入了这个境界,证得寂灭忍的菩萨也都是这个境界,寂灭忍的菩萨是法云地的菩萨,等觉菩萨,都是这个境界。当起作用的时候就是无所不知,所以寂灭忍的佛菩萨确确实实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有感,佛菩萨立刻就去应,就现身说法。这个现身是应化身,他是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而为说法,他绝对不会去想想看,用我们所说的思惟、推测去看看我要不要去应身,他不会,他没有思惟,这是正思惟,所有的感应都是自然而然的。如果有想这就是凡夫。所以你看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他里头没有起心动念,永远都是在寂静的境界里面。包括释迦牟尼佛世尊,他来到我们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他虽然示现八相成道,可是他有没有动念?没有,他的心仍然是寂然不动,永远住在寂灭忍里面。他的现身都是众生的感而应的,所以他的无所不知的大德大能从哪里来的?从他的无知而来的。我们会问,他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智慧?你看世间无论什么人有什么样的问题,有什么样的疑难杂症,你跟他去请教,他立刻就能回答你,想都不用想,而且回答得非常正确,无所不知。这个原因是在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他的心像一个平静的湖水,所以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我们为什么照不清楚?我们的心的水在那起波澜,而且是大风大浪,不是小的波澜,所以外面的境界怎么可能照得清楚?所以这个慧,无所不知的智慧是从定而来的。佛和法身菩萨证得心性,明心见性,他们用的是正思惟,他们的见解、思想都正确了,正知正见。这样说法我们大家就比较好懂。
我们来看第三个「正语。以无漏慧除四种邪命,摄诸口业,名正语」。无漏慧是通第三个开示正语,一直到下面的总共六条正道,都是以无漏慧贯通的。所以八正道都是依智慧,而且是无漏慧,没有烦恼的真正智慧。四种邪命在《教乘法数》或者是《佛学大词典》里面可以查出来,一般都是讲出家人,可是我们在家人也会犯这些毛病。第一种邪命叫「方口食」,用现在话来讲就是喜欢巴结权贵,在古时候讲是说客,游说四方得到名闻利养。你看正如古时候战国时代的苏秦、张仪,他们是辩才无碍,他们到诸侯列国去游说,制造各种纠纷、冲突,来凸显自己的地位,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是为国家,不是为众生,所以他不是圣人,是凡夫。如果游说是为了国家安全、为了众生的利益做这些事情,那就是正确的,就不属於邪命。所以看是不是邪命就是看他是为自己还是为众生,如果为众生的就是正语,为自己的就是邪命,这是第一种方口食。第二种讲的是「维口食」,这个食就是我们的谋生手段,我们讲说谋生的方式。维口食讲的是用咒术、占卜、算命、看相、看风水这一类来谋生。这一类的谋生方式也能取得众生的供养,但是真正修行人,特别是出家人,不做这些事情。第三种是「仰口食」。这个仰口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预言,他可以仰观天象,能够看星宿,可以预言吉凶祸福,用这些来得到众生的供养。第四种邪命是「下口食」。下口食讲的是自己去种植。佛给出家的弟子制定的制度是乞食,自己不耕种,生活完全是靠乞食。为什么自己不种植?因为种植就有生产,有收获,容易起贪心。佛为我们制定的这个乞食的方式就是教我们断贪瞋痴慢。出家人过去托钵的,自己没有生产,更没有积累,每天出去托钵乞食,人家给什么我们就吃什么,没有贪心、没有分别,决定也没有贡高我慢,这是佛为我们制定的规矩。还有这些生活的方式跟口业有关系的,我们也可以把它当作邪命的范畴。诸口业,这是不正语,口业里面我们通常讲四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妄语是欺骗人,两舌是故意制造是非争端,恶口是骂人,说难听的话。这些口业都要摄持住,这就是正语。
第四种,八正道里面的第四是「正业。以无漏慧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这个业就是讲造作,世间人所造作的这后面都留有业,业就是造作的结果,一切造作跟真实智慧相违背的都属於不正业。我们如果造作当中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这就跟无漏慧不相应,这就属於邪业。所以不管你造作什么样的事情,世间、出世间做什么行业,只要你能够离妄想分别执著,你就是正业,这是讲清净正身业。清净正身业就是你这世间的行业,不管你做什么行业,出家也好、在家也好,一定要跟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这就是正业,否则就是邪业,哪怕是讲经说法,如果跟无漏慧,跟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不相应,而是为了什么?为了得到众生的名闻利养,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希求自己法缘殊胜,被别人恭敬赞叹,有这种心,讲经说法也成了不正业。所以关键是我们用心。讲经说法是为了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转凡成圣,这里面不能夹杂自私自利,不能有一点自己的名闻利养的贪求,这样就叫做正业。
下面第五是「正命」,正命是「以无漏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这个命就是生命。凡夫总希望命长一点,命好一点。八正道里讲的这个正命是要以无漏慧,真实智慧,这无漏慧是贯通下来的。如果是心里有夹杂著自私自利,希求名闻利养还有贪瞋痴慢,希求五欲六尘享受的这些念头,这种就不是正命。这里列出三业,就是身口意三业,有五种邪命,这五种邪命是举出五个例子,实际上三业的造作比五种邪命范围要大。这五种邪命我们简单把这个名相介绍一下。第一个叫「诈现异相奇特」。这是讲心术不正的,故意表现出跟人家不同,标新立异。譬如说他修苦行,苦行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让别人对他生起信心,生起恭敬心供养他,这里夹杂著名闻利养。第二种是「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他的目的是为了引诱别人来供养自己,说自己如何如何有功德。第三种是「占相吉凶」。这是讲给人家说法,说的正法里面还夹杂著这些占卜、看相、算命、看风水等等这些世俗的那种教人趋吉避凶的这些事情,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贪求利养,这是邪命。第四种是「高声现威,令人畏敬」。用种种的方法来标榜自己、显示自己,自己没有真实的德能,他故意唱很高的调子,现出威风,来让别人敬畏他。第五个是「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这是说自己得到某某某的供养,供养多少多少,目的就是在暗示别人说你是不是也应该供养一下我?这些统统都是不正的念头,来牟取名闻利养,这些统统都是邪命,在佛法里头是不允许的,佛让我们住清净正命。所以学佛的人,无论是在家出家,要遵守佛陀的教诲。一个人一生得到多少利养,得到多少财富,这都是有因果的。布施是因,财富是果,你能够敢於布施,精进的修布施,这一切供养就不求自来。所以何必要自己起心动念贪求自己的名闻利养?
第六是「正精进。勤行精进,修涅盘道」,我们这里讲的精进,净宗里说的是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修得大涅盘道,这一生可以成就无上菩提。
第七是「正念。念正道及助道法」。正道是什么?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助道就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积功累德,回向净土,包括我们说的修五戒、十善、六度、四摄、三十七道品,统统属於我们的助道法,帮助我们断习气、断烦恼,坚定我们的信愿。这是让我们能够一心精进,这是正念。
最后一个,第八是「正定。以无漏慧相应入定」。心要入定,就是《弥陀经》里讲的「一心不乱」,这是定,心不颠倒就是慧。所以真正念佛得定了,烦恼习气统统伏住,这得初步的念佛三昧。
这是讲的八正道。所以八正道是世尊教学的纲领、原则,它跟八万四千法门都相应。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就有说,「三十七品,收法虽尽」,三十七道品收尽诸佛所说的一切法,但是因为「机缘不等」,这是遇到的缘分、机会每个人不同,就「作种种开合」,开就是展开,合是归纳。所以归纳起来不外乎就是觉正净、戒定慧三学,展开来就是三十七道品,就是诸佛所说的一切法。
今天我们就简单的把三十七道品介绍了,这是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众鸟所说法的内容。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讲的不妥之处,请各位多多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