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集) 2008/2/14 华严讲堂 档名:52-255-0002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中峰三时系念》里面《阿弥陀经》这一大段。这部经,《佛说阿弥陀经》它是在法事三时里面都有,是法事的一个主要的部分。这部经原来的题目叫做《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是经原本的经题,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出来的。我们先来讲解一下这个原本的经题,再来讲《佛说阿弥陀经》。《佛说阿弥陀经》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这部经的时候给它安上的经题。我们先来看这个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开端两个字「称赞」。称赞,能称赞的不是普通人,是一切诸佛。所称赞的呢?是不可思议功德。什么是功?什么是德?功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叫功。德是带业往生,顿超圆证,这叫德。这个功德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共同称赞的,一尊佛也没有漏掉,统统都称赞。要知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个一品烦恼没有断的凡夫,往生到极乐世界生凡圣同居土,在同居土里面,哪怕是下下品往生,这叫带业往生,一往生以后也是顿超圆证,所以这个真的是不可思议的功德。一往生到极乐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要多长时间可以圆证佛果?释迦牟尼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为我们说出来,他说下下品往生的人,在极乐世界需要十二劫就能够成佛,所谓「花开见佛悟无生」。我们来看一般的法门,在大乘经教里面世尊为我们说得很多,要悟无生,这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之后,在圆教里面称为初住菩萨,就从这一天开始算起,什么时候能够圆成佛果?需要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第一个阿僧只劫是修三十个位次,圆教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个阿僧只劫要修七个位次,从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只劫修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所以从圆教初住开始算起,要修到法云地的菩萨,这是讲十地的菩萨,需要三大阿僧只劫。法云地上面还有等觉、还有妙觉,这个八地、九地、十地,上面还有等觉、妙觉两个位次,才能够叫做圆证佛果。所以你看看,西方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一生到极乐世界,他只需要十二劫就能够成就,比起三大阿僧只劫来说,修行来说那真是太快了,因此这个功德确实是不可思议的。
他为什么能够在极乐世界修得这么快速?佛经上讲,他是蒙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所以他提升得很快速,一般我们用俗话来讲,这个人沾了阿弥陀佛的光。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面称赞阿弥陀佛,说他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就是说一切诸佛里面阿弥陀佛是最被尊重的。诸佛都是平等的,他们的智慧平等、德相平等,可是在平等诸佛里头,大家首推阿弥陀佛,对阿弥陀佛最为敬仰。所以你往生到极乐世界,做阿弥陀佛的学生,那沾了大光。你要去到其他的佛国土去供养承事诸佛,到那里他们一看,你是阿弥陀佛的学生,都对你特别招待。本经也为我们说得很清楚,到极乐世界以后每天都能够到十方供养承事诸佛。经上讲是十万亿佛国土,这个十万亿佛国土其实并不止这么少,它是讲无量无边的诸佛国土你都有能力去。而在经上讲十万亿佛国土是有用意的,因为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个佛国土,所以经上讲说你能够到十万亿佛国土去承事供养诸佛,就说明你可以随时回到娑婆世界,你能够天天回来,想回来就回来。因为你天天都去供养诸佛,你供养诸佛,诸佛一定是为你讲经说法,要知道你供养的是诸佛,不是普通法师,所以你每天听这个法,你看就拿十万亿来说,你每天去十万亿佛国土那里,每一个佛国土你就听一句佛的开示,你就听了十万亿句的开示,这还得了!供养诸佛是修福,听经闻法是修慧,每天都是福慧双修,所以你提升得就特别快速。真的最多只需要十二劫,你就能成功,这是极乐世界殊胜之处。
我们来看《华严经》里讲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他们都是华藏世界的等觉菩萨,他们也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为什么他们要去极乐世界?这是因为有两个意思,第一个,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成就比华藏世界还要快速,在华藏世界文殊、普贤可能需要一个阿僧只劫的时间,到了极乐世界只需要一、二天就能成功,所以当然要去。第二个意思,这是文殊、普贤为华藏世界的所有的菩萨带个好头,做好榜样,他们是华藏世界的上首菩萨,所有的菩萨对他们都尊重,他们带头往生极乐世界,大家就跟著后面走。怎么样去?经上给我们讲到,「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带业往生,顿超圆证,这就是诸佛所赞叹的不可思议功德。这个经题后半部分说「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部经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所护的、一切诸佛所念的,护就是护法,念就是念佛。这个念佛法门是一切诸佛度众生的第一大法,所以一切诸佛赞叹,一切诸佛宣扬,一切诸佛护念。这个护是真正给我们做好榜样,一切诸佛自行化他,我们说弘护如来慧命,这是护。念呢?念佛圆证无上菩提,这是诸佛为我们做好榜样,诸大菩萨,像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他们都是久远劫来成佛的,现在倒驾慈航,以菩萨的身分为我们示现,给我们做个好榜样,念佛求生净土。所以看到这个护念,护和念不二,护就是念,念就是护。如果只是护法而不肯念佛,这个护念它是不可分,不可能说护而不念,或者是念而不护。因此护法一定是念佛,念佛就是护法,这是原本这个经题给我们显示的义理。
鸠摩罗什大师在翻译这部经的时候他把它换了一个题目,这是罗什大师契理契机,他慈悲心很重,度众生的心很切,这部经所讲的义理就是劝我们念阿弥陀佛的,所以大师干脆把经题换做《佛说阿弥陀经》,以阿弥陀佛的名号做为经题,这是直截了当。这个《佛说阿弥陀经》前面两个字「佛说」,当然所有的经都是佛说的,在这个经题前面冠以「佛说」两个字这还有一层深意,这个说字在古代跟喜悦的悦字是相通的,所谓畅悦所怀,所以佛说就是佛特别的欢喜。我们看到《论语》里面讲「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那个悦在古代就是用说字,所以这两个字是通的,因此这个佛说是畅悦所怀的意思。佛所怀的愿望是什么?佛就是愿一切众生快速成佛,这是一切诸佛如来最欢喜的事情。现在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佛看到众生能够接受这个净土法门了,你跟他讲他就能信、能解、能行,这是众生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了,因此佛必定要跟他们讲这个特别的法门,为他们讲这个法门,令他们一生究竟圆满的成就。所以这个法门不用等来生,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一往生极乐世界就不退成佛,而且是快速成佛,所以这个法门是诸佛最欢喜讲的。
《阿弥陀经》这个「阿弥陀」他是佛的名号,是梵语,翻译成中文的意思,阿翻作无,弥陀翻成量,佛翻成觉,所以阿弥陀佛中文的意思就是翻成无量觉。阿弥陀是无量,这个无量是代表自性的智慧、德能,自性当中有说不尽的德能、说不尽的相好,一切都是无量的。一切无量可以归纳成三大类,就是智慧、德能、相好。所以可见得阿弥陀这个名号就是自性的德号,它就是自性。所以中峰国师在这个《三时系念法事》里面开示说,「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弥陀佛」,这个我心也就是自性。所以阿弥陀佛是什么?就是自性的德号。《阿弥陀经》的「经」字,它是中文,在印度的话来讲叫修多罗,修多罗翻成中国的意思叫做契经。这个契是什么意思?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这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契理契机。
一般来讲经有四个意思,叫贯、摄、常、法。贯就是贯穿的意思。一部经的经文,不论长短,它的章法结构、思想体系都非常的严整,我们如果用科判的方法,科判就是给它分段落,去研究这个经文的文章结构,看到它很有次第、很有条理,我们说它逻辑性很强。一篇好文章,真是做到了极处的,你不能加一个字,也不能减一个字,你加了一个字,这个意思就多余出来,如果你少了一个字,这文章就不通顺了。所以真正绝妙的文章它的文字不可增不可减,佛经就是这样子。贯摄常法第二个是摄,摄就是摄受,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它很有吸引力。像世间的好的文学作品,让人读了之后还想读,譬如说古典的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这些好的著作确实让人看了之后还想看,回味。在世间圣贤的经典,像儒家的四书,从小孩开始念,一直念到老都念不腻。所以圣贤的经典真的是百读不厌,这是吸引力强,我们说摄受力强。佛经它的摄受力是最大的,一部经你从初发心开始读,一直读,读到如来果地,生生世世,在时间上来讲,以阿僧只劫来计算,漫长的时间里面去读诵,都读不腻味,愈读愈有味道,永远都不厌,这叫摄受力。经的第三个意思是常,常是讲真理永恒不变,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我们看到世间的典籍,往往受到时空的局限,这一部书所讲的道理只适於这个地方、这一个时期的人。但是佛经、佛法它是超越时空的,这个真理是适合於尽虚空遍法界的,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这是叫常,叫常法。法,这是经的第四个意思就是法,法就是法则,我们现在讲,经里面讲的原理原则。这个原理原则,无论是哪一个众生,只要依据这个原理原则去修学都可以成就。这是简单的把经这个意思介绍了。
《佛说阿弥陀经》这个经题我们就介绍到此地。下面我们就正式来学习这个经文。这个经文我们是根据师父上人在二00三年讲《中峰三时系念》的时候讲这部经的讲记,也结合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来给大家做一个报告。一部经它通常分为三个部分,所谓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序分就是像一个文章的前面的开头,前言部分,正宗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流通分就好比是一个结束语,一个后记。我们先来看第一段,这是本经的序分。序分里面蕅益大师分做两个部分,一个是通序,一个是别序。我们先把经文念一下: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少/兔]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干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这一大段是通序。底下还有一段是别序,我们把别序也念一下: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这两个段落蕅益大师分做序分。莲池大师和幽溪大师他们也有对《阿弥陀经》做过注解,他们所判的段落又不太一样,这个都是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我们这里主要是依据蕅益大师分段。蕅益大师他做这个《阿弥陀经要解》印光大师非常的赞叹,印光大师是莲宗十三祖,他赞叹蕅益大师的这个《要解》,说即使是古佛再来为《阿弥陀经》做一个注解,也不能够超过於《要解》之上。我们从印祖的传记当中我们晓得印祖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他这样赞叹蕅益大师的《要解》,蕅益大师是什么人?虽然他的身分没有暴露,可是我们能想到,能够当得起大势至菩萨这样的赞叹,如果不是阿弥陀佛再来,也必定是观音菩萨再来,那一定是佛再来的。
我们来学习第一句经文,第一句经文里面给我们标出这次的法会的时、处,时间、地点。『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这个「如是」是标出信顺,「我闻」是标师承,「一时」标机感,「佛」是教主,「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是说经的处所。再底下,『舍利弗』一直到下面『无量诸天大众俱』,这一段是标出参加法会的听众。这就是佛经一开头讲的六种成就,这种佛经的体例就有点像我们现代人做会议纪要。你看写会议纪要的时候总是要先写上这次会议的时间、地点、出席会议有哪些人、主持会议是谁等等,就这个意思。所以这个六种成就,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还有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下面「舍利弗」这些听经大众是众成就。六种成就把它标示出来这是为了取信於后世,证明佛经不是伪造的,是确确实实在当时发生过的,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的。
所有的佛经前面都有「如是我闻」这一句。这是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都没有记载成文字,他自己没有写书、没有著作。像孔子也一样,孔子在世的时候他自己也没有写书,自己把自己的言语、教诲他都不写,是孔子的学生们回忆孔子平日的教诲把它写下来,这叫《论语》。释迦牟尼佛当年也一样,佛灭度之后,是佛的一个多闻第一的学生,阿难尊者,他主持会集的,把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统统记载下来,做为经典流传给我们后世。阿难尊者他记忆力非常的强,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他统统都记住,真的是这个脑瓜像电脑一样,你跟他说一遍他就能够记下来,然后等佛灭度之后他就上台复讲,把世尊当年所说的,老老实实,不加任何自己的意思,把它重复的再讲出来。讲出来以后,下面听众是五百阿罗汉,这五百阿罗汉都是跟随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他们来听,来鉴定阿难所说的正不正确。如果五百罗汉里面有一个人提出,说阿难你这句话讲得好像不对,我在世尊身边没听他是这么说的,他反对,那么这句话就不可以记录到经典里面,一定要五百罗汉每个人都同意、都鉴定,才把这句话记录到经典里面。所以这是非常严格的取信於后世。所以如是就是阿难他说的,这个如是就是讲释迦牟尼佛当年是怎么说的,我现在就怎么样讲,这叫复讲。
我闻,我是阿难自己自称,他说我是亲自听佛所说的,这个闻就是我亲耳所闻,不是传闻。我们晓得释迦牟尼佛他的岁数比阿难尊者大很多,阿难是世尊的堂弟,阿难是在释迦牟尼佛成道那一天出生的,长到二十岁佛才度他出家。那么佛在头二十年所讲的,比如说《阿含经》,讲了十二年,《方等经》,讲了八年,这二十年里的经阿难没听说、没听到,他怎么能够说四十九年的经都能够听到呢?经典里是有一个故事,我们应该清楚。这是释迦牟尼佛度阿难出家的时候,阿难给佛提了一个条件,当时他二十岁,要出家,因为阿难他喜欢听经,他就要求世尊,说我出家的时候,您老人家要把以前二十年之内所讲的经要给我重复讲一边。释迦牟尼佛很慈悲,就答应他,所以把前面二十年讲的《阿含》、《方等》,阿难没听到的,就统统重复给他再讲一遍。所以阿难把它记下来,用这个记忆,这真是博闻强记,全部记得很清楚,后来集结经典的时候阿难就重复的讲出来。
这个是复讲的方法,我们看出是从阿难那里传下来的,以后学经教的弟子都是用这种方法来学的,祖祖相传,一直传到我们师父,师父也是复讲他老师所讲的。我们现在来学经教也是复讲我们师父上人所讲的,是这样的一种传统的学经教的方法。阿难当时升座讲经,升座讲经得佛力加持,所以阿难在座上讲经的时候,他的语言、神态就跟释迦牟尼佛非常的相似,底下的听众看到就有疑惑,想到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又再来了?还是说阿难已经成佛了?大家都有这个疑惑,看见阿难真的是讲得跟释迦牟尼佛一模一样,结果阿难一开口说了「如是我闻」,大家就知道这个不是释迦牟尼佛,那个是阿难自己在复讲,所以大家的疑惑就没有了。这是从事上来解释「如是我闻」这一句。这是世尊交代给阿难,在每一部经典之前所冠上的语句。
从理上来讲,如是我闻这个「如是」两个字意思极其的深妙。这个如怎么解?在《阿弥陀经要解》里面讲,「实相妙理,古今不变」,这叫如。实相,这是我们讲宇宙人生的真实相。我们凡夫看不到真相,所看到的都是幻相、都是假相,这个幻相、假相千变万化,而看不到真相。就好比我们看大海,看到大海里面波涛汹涌,浪花打在岩石上面溅起来,我们就看到这些相。真相是什么?真相是水。我们只看到海的这个浪、浪花这些相,就没有看到它的本体。宇宙之间的这些幻相千变万化,从来都没有一分一秒停驻下来,这是佛经里讲的刹那生灭的现象,就好像大海里的波涛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被这些相所迷了,不了解它的实相,实相是水,水没有变化。所以这里讲的实相妙理是讲体、讲它的真相,虽然一切现象都是刹那生灭、千变万化的,但是它的理体是古今不变、永恒不变的。正如《中观论》里面讲到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这是讲的真相,这是讲的本体。禅宗里讲的,我们自己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在佛经里面就用「如」这个字来代表。也有说真如、如如、自性、真心等等,说的这个名相有很多种,但是都指的是一桩事情。为什么要说这么多种?这是佛善巧方便,他让我们不执著於名相,通过这个名相悟入真实,所以佛为我们讲了这么多的名字。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不能够执文字相、不能够执言说相,这是讲的如。这个「是」又是怎么解?《要解》里面讲,「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这个无非就是不错,决定没错,这叫是。所以本经所说的法门,念佛求生净土,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在此界也好,在他方也好,都是正确的,决定无非的。我们娑婆世界要往生极乐世界要念佛求生净土,那么在华藏世界里面呢?这是一真法界,在华藏世界里面,你看文殊、普贤菩萨他也念佛求生净土,可见得这个法门真的是决定无非。
现在师父上人给我们讲《华严经》已经讲到将近四千个小时。老人家为什么要给我们讲《华严》?老人家一生专修专弘净土法门,为什么现在又开始讲《华严》了?要知道,通过学习《华严》,我们才能够对於净土法门彻底明了。《华严经》讲得细、讲得清楚,它的理讲得圆备,所以师父为我们讲《华严》还是让我们深信不疑,下定决心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华严》,祖师大德讲的,导归净土。所以学《弥陀经》或者是《无量寿经》,这是净土经的大部、小部,《华严》是帮助我们入《弥陀》、《无量寿》的这个经典的义趣,真正帮我们把这个疑根拔除,这才能够断疑生信,念佛的功夫才能得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愿才能落实。
好,下面我们来看「一时」。这个一时,佛经里面都用这个一时,有的人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不写上年月日时?统统用这个一时,好像很敷衍了事。其实他这个深意不了解,一时是讲真相,真的年月日时是假的。为什么?因为时间根本是一个虚妄的概念,不是真实的。你看科学家们他们都了解,时间、空间都是人类的错觉,不是真有的,它是在不断变化的。更何况当时印度时间,我们说记录年月日的这些历法没有统一,所以你要是记录一个年月日时就把它时间搞死了,而这个一时是活的。所以一时应该是怎么解?是师资道合,机缘成熟之时。所以这个一时跟前面讲的契经,契理、契机意思相应,是机感相应,因缘时节成熟了,就在这个时候。师资道合这个因缘是非常的难得,老师遇到好的学生,学生也遇到好的老师,老师欢喜教,学生欢喜学,师资道合,就在这个时候佛为我们讲《阿弥陀经》,讲这净土法门,这是佛愿意教,众生的机缘也成熟了,他欢喜接受了,所以这个是师资道合的时候。这种缘分非常的难得,一个人能不能够在这一生修行成就,真的是善导大师所讲的,「总在遇缘不同」,这个缘分非常的稀有难逢。所以能够在这样的一种机缘的时候,随顺佛陀的教诲,努力依教奉行,那么成就就特别的快速。这一个法门是当生成佛的法门,真肯干的这一生就能够成就,这一时就成就。
好,我们来看下面第四种成就,是佛,他是主成就。佛这个字是梵文,它的全称是佛陀耶。中国人喜欢简单,把后面两个字去掉,就剩一个佛字。佛陀耶的意思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天大师,这叫佛。这个字的意义很广,它的体是智慧,所谓三种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智起作用就叫觉,他自己觉悟叫自觉,觉悟以后能帮助别人也觉悟,这叫觉他。为什么要帮助别人觉悟?因为自他是一体的,自他不二。所以不能够去觉悟别人的,自己也不能够得到圆满的觉悟。所以觉行圆满就是智慧达到圆满,宇宙人生一切的现象统统都明了,我们说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个赞美通常都是宗教徒赞美上帝的话,殊不知我们每个人本来如是,每个人都是本来就是佛,现在我们去修行,自觉觉他,到觉行圆满了,也就能够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了,这个人成就了我们就把他称为佛。所以佛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做的。人天大师是讲他是人间的好老师,也是天上的好老师,这是把佛这种德行、学问形容出来。所以大师不是普通的称呼,那是对佛的尊称。
好,我们来看下面第五个成就是处成就,「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这个舍卫也是梵语音译过来的,它翻成中文的意思叫闻物,闻就是多闻的闻,物就是物产的物。从这个意思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地方的人,这个国家的人他们都见多识广,都很多闻,都很有学识、很有文化,我们说这个地区的教育文化水平很高。物是表示这个地方物产丰富。我们可以想像出来,当时舍卫国这个地区一定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相当的高,所以这里佛法很顺利的建立。舍卫它是个城市的名字,把城市的名字来代表国名,这是因为舍卫国,舍卫这个城市当时的名声特别的高,所以大家知道这个城市的名字也就等於这个国家,就好像我们说北京,就是中国,美国的华盛顿DC,就代表美国,一样的意思。这个只树,只是只陀,给孤独,这是梵语,叫做须达多,这是两个人的名字。只陀是舍卫国的太子,须达多也叫做给孤独长者,他是那个国家的一位大臣、长者,他很富有。这个道场,佛讲这部经的道场是两个人共同布施出来的、建立的,所以称为只树给孤独园。这里面有个故事,给孤独长者,这是须达多长者,他是一个慈善家,他对於老人、孤独的人特别的爱护、照顾,所以别人都送他一个给孤独长者的尊号。给就是布施,专门布施鳏寡孤独的老人。他想请佛来讲法,找了很多地方,就发现只陀太子的花园很好,就想向他买来供佛和僧。太子就跟他开玩笑,说你要我把花园卖给你,我知道你家里很富有,除非你把这个花园的地面都铺上黄金,你铺满了,我才肯卖。结果须达多长者就真干了,真的把家里的这些金砖统统都拿出来铺这个花园,黄金铺地,感动了只陀太子。就问,什么人来,值得您老人家这样的去费心?须达多告诉他说,这是请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僧团来这里讲经说法,所以我要来供养他们。只陀太子一听,说好,我也来供养,我跟你一起。结果须达多长者说不行,这功德我一个人来做,不允许你来参加。结果太子没办法,想出一个主意,说这个花园里的这么多树木我没有说要卖给你,我只卖给你花园,我得把树都砍掉。结果这样一来,这两个人就争执不下,只好去见佛。佛说没问题,这个道场你们两个人一起来供养。所以就给这个道场起了个名字,叫只树给孤独园,这个树是只陀太子的,就叫只树,这个花园已经卖给给孤独长者,所以叫给孤独园。这么一来两个人都没有意见,都和和气气、高高兴兴。你看释迦牟尼佛很有智慧,一下子就摆平了,而且把只陀太子的名字还放在前面,两个人共同合作建立道场。这一点我们还能得到一个启示,这个道场是两个人建立,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可是释迦牟尼佛有没有接受这个道场的所有权?没有,这个道场还是以两个人的名字命名,释迦牟尼佛他只有使用权,他不要所有权。我们来这边教学的,这个场地我们借用,教化众生圆满了我们就离开,这个道场还归还给你们。这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对於这些财产毫没有执著。如果释迦牟尼佛当时就接受了这个道场,做了道场的主人,有所有权,那不等於出家之后又回家了?所以释迦牟尼佛一生到处游化,没有丝毫的贪心,没有丝毫的分别、执著,心永远是清净的。
跟随释迦牟尼佛来的这些学生们总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们都是跟随著世尊很久的,所谓常随弟子。这些弟子他们都有不同的专长,底下就列了好几位上首的弟子,这些上首弟子他都有表法的意思。表法,每个经都有不同的表法,表法的内容、意思这都是有讲究的,不是随便列举的。我们来看经文里面讲的,这是通序里面第二个段,是引「大众同闻」。这是讲『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这一段一直到「无量诸天大众俱」,这是讲大众。首先这是讲声闻众,在讲这个听众里面为什么要先讲比丘僧,这些是声闻众?《要解》里面给我们讲了三个意思,「声闻居首,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这是讲出家人,他们是以出家相,不同於菩萨,菩萨不一定是出家相,而且是在家相居多。菩萨不一定常常跟著佛,但是声闻是常常要跟著佛,不离开的,为什么?因为声闻还没有毕业。这里讲的比丘僧,比丘就是学生,他们还没有毕业,所以要天天跟著老师学习。菩萨他已经毕业了,他可以离开老师在外面去担负起教化众生的使命。
这里讲的比丘僧,这都是跟随释迦牟尼佛学习的,他们是出世相故,就是都示现了出世的形象,这是出家人。什么是真正的出世?这是讲对於世间法一丝毫的染著都没有,这叫出世。对於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没有丝毫的贪恋之心,自己念念学佛菩萨,念念修行,在境缘当中我们要懂得历事炼心,在这个世间我们要常常观察自己,想想自己有没有对於世间这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起妄想执著?把这些妄想执著放下了这叫真正出世,这是对自己的修学。对大众呢?我们要代替佛菩萨接引众生,把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在我们身上落实,教化帮助世间一切苦难的众生。
上首首先列出大比丘僧还有第二个意思,是「常随从故」,这是跟随世尊学习的,不离开世尊的,世尊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不离开佛的教诲。今天佛不在世了,我们怎么样学习常随从故?这是讲的要常随经教,经教不能够一天离开,天天都要听经闻法,天天都要学习。见到佛菩萨的形像生起真诚恭敬之心,然后把这一分真诚恭敬的心遍及我们现前的一切众生,这是常随佛陀教诲。如果不能够认真的依教奉行的话,那就等於离开了佛菩萨。所以对老师的教诫不可以不认真努力奉行。第三层意思是佛法赖僧传故,这是讲出家人的使命,是承担如来的教学任务,这是如来的家业。如来的家业是什么?用我们现代话来讲,就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教导什么?教导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里头包括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佛法这五大科目都讲得究竟圆满。我们要努力的修学,要把这个教学发扬光大,而且要世世代代的传下去,这是每一位佛弟子应该肩负的使命,救度苦难的众生。这是讲到比丘僧。
《要解》里面还有一段文,介绍声闻居首,菩萨居中,讲菩萨为什么要放在中间这个部分?这是因为「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故」。第一个意思是相不定,就是菩萨他现的是在家相或者是出家相,他的相不一定。像《华严经》里讲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的形相都不一样,真的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不常随就是指他们没有常跟随佛陀,不像声闻,天天不可以离开佛陀,因为他们还没有毕业,而菩萨已经毕业了,他们自己能够到世间去教化众生,这是比声闻更高,他们的程度更高。就好像学校里面,声闻好比是小学生,非得跟著老师,因为自己还没有成就,就得要遵守老师的规矩。而菩萨他是大学生、是研究生,他们自己已经有能力自制,所以他们可以照顾自己,有能力辨别真伪、辨别邪正是非、辨别善恶利害,他自己懂得趋吉避凶,所以可以不用常随老师。还有一个是表中道,菩萨行的是中道。
还有讲的是「天人列后」,这是蕅益大师讲的,「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这是讲世间的人天,这些都是世俗之人,世间相,可是他们的品类、他们的身分,很可能都是菩萨来应化的。菩萨在这世间表演出各行各业各种角色,这是讲天人众。把他们放在最后是因为他属於世间的凡众。他们还有一个工作,就是护法,这是外护,帮助佛陀、帮助僧团来推动佛陀教育。所以这些人有的是国王、大臣,或者是长者、居士,还有天人,他们都非常的热心来帮助世尊、声闻、菩萨教化大众,这是外护。要知道外护也不是简单人,都要是内行人,所谓,在佛门里面讲的,「一佛出世,千佛拥护」,来护法的,以在家俗人的身分来护法的,很多都是大菩萨来的,就好像大家一起唱一台戏,各种样的角色都是目的教化众生。
我们来细细的学习这一段的经文,这是把蕅益大师前面的这一段简单的介绍我们讲解了。现在我们来看,「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个大比丘僧就是出家受具足戒的出家人。比丘前面加一个「大」字,那就不是小乘,他们是大乘比丘,是跟释迦牟尼佛学大乘法的。他们常随世尊,可能跟著世尊一辈子都不离开的。有多少人?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里讲的千二百五十人是因为字句为了简练,所以把零头这个五去掉了,实际上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大家一起俱会。
这个僧团,这个大比丘僧,这个僧就是指僧团,它是指一个团体,在梵文里面叫僧伽。僧伽的意思就是和合众,众也是团体的意思。这个团体是在世间所有一切团体里头最值得人尊敬的,为什么?因为这个团体的人和合,我们说团结,最团结的一个团体,所以令人尊敬。和合,《要解》里面讲到,有理、有事。这个理是讲「同证无为解脱」,大家一起证解脱道,在净土宗里面讲,是「同证一心不乱无上菩提」,这个团体里面的每一个人,他们的目标、方向都是一致的,都是要证得一心不乱,就是取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同证无上菩提,圆满成佛,这是在理上讲。在事上讲,和合的意思,就是我们这个僧团这些成员共同生活在一起要遵守六和敬。这六和敬佛制定的。第一个是「见和同解」,这是讲大家的想法、看法要一致,见解要一致。怎么样一致?不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看法,把自己的想法、看法放下,依照经典、依照佛陀的教诲,这就见和同解了。有自己的意思,有我的看法、想法,这是我执、我见,就不可能跟别人和合。所以要见和同解必须把自己的知见先放下,这是最关键的。第二条是「戒和同修」,戒是戒律,大家生活在一起共同遵守的生活规范、规矩。第三条是「身和同住」,这个身体,我们大家居住在一起要和睦相处。第四是「口和无诤」,彼此之间没有争论,没有意见。为什么?因为大家都见和同解,大家想法、看法一致。在净土宗里面就一句阿弥陀佛,这就口和无诤了,没有废话。第五个是「意和同悦」,这是讲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大家都是这样。最后一条是「利和同均」,这是讲的生活的受用方面大家要平等,我们说贫富均等,大家的一切享用,物质生活统统平等,没有差别,这是利和同均。还有一个,僧团里面讲的是同羯磨,羯磨是梵语,用我们现代话来讲就是会议,就是大家在一起开会商量决定事情,不能够一个人独断独行,不是搞独裁,我们说现在要搞民主。其实僧团早在三千年前佛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有民主了,同羯磨就是民主。佛法要靠僧团来维系、来传承、来发扬光大,所以经里列出比丘僧做为第一种听众,这是僧团的责任,最为重要。
我们来看下面一句,『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阿罗汉」,这也是梵语,翻译成中国的意思,阿就是无,罗汉是学,所以阿罗汉叫无学。无学是什么意思?我们讲说今天我们毕业了,该学的都学满了,学习全部圆满这就无学了。小乘的无学是四谛法修圆满了,这叫阿罗汉,证得了正觉。阿罗汉他是见思烦恼断尽了,经论上讲,三界八十八品的见惑断尽了,三界九地八十一品的思惑也断尽了,见思烦恼统统断尽以后成正觉了,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他的境界是什么?没有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怎么来的?见思烦恼所致,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六道轮回的因就没有了,所以他就超越了轮回。我们想想这个见思烦恼真的不容易断,这个是执著。不要说其他执著,就说一个,对身体的执著,就不容易断,把身体认为是我,百般的爱惜,不肯放下。这个执著是见思烦恼的第一条身见,这个都断不了,你想想六道轮回要出去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太难太难了。我们今天遇到净土法门真的是稀有难逢,为什么?因为我们仰仗阿弥陀佛的威神愿力可以带业往生,带什么业?见思烦恼的种子,我们带这个业可以往生。虽然见思烦恼没断,但是信愿念佛,我们这一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生凡圣同居土,也是一生成就,一生成佛,所以这个是无比殊胜的法门。
这里来听经的大众,「皆是大阿罗汉」,这个阿罗汉可不是普通阿罗汉,是大阿罗汉,这个大阿罗汉是指大乘,阿罗汉是无学,也就是大乘都毕业了。大乘毕业的是什么人?那是法云地的菩萨,十地菩萨,他真正大乘毕业,不是小乘阿罗汉。所以这些弟子们统统都是诸佛菩萨示现来的,真的好比是大家一起来这演戏,释迦牟尼佛唱主角,其他的诸佛菩萨来这里唱配角,来当弟子的,来做护法的,一起来把这场戏唱好,来推动佛陀教育。所以你看诸佛菩萨他们心地清净、平等,没有分别执著。不像世间人,看到别人有成就,就嫉妒、就障碍他,甚至要想方设法来破坏他、打击他,这是造罪业,那是迷。觉悟的人呢?他绝对不会有嫉妒别人这个念头,看到别人有成就,他能够利益众生,一定全心全意去协助他,由他来唱主角,我们大家来唱配角,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真正利益众生。这些都是诸佛菩萨为我们做出的示现,所以这一些阿罗汉都不是普通人,大权示现。
阿罗汉在《要解》里面还有讲了三个意思。第一个是「应供」,这是讲阿罗汉他们的福慧都圆满,他们是大阿罗汉,所以他们福慧达到大圆满,他们都是以善心善意来教化众生,所以应当接受大众的供养,这叫应供,我们说他是福田僧,供养他真正得无量无边的福报,种福田。第二个意思,阿罗汉叫「杀贼」,这个杀贼,贼不是人,阿罗汉怎么可能去杀人?这个贼是表法的意思,表什么?表烦恼,烦恼是贼。贼是偷你家里的财物,让你遭受损失,佛告诉我们,如果人有烦恼就会把自性的功德法财给障碍住,给损伤掉,就好比小偷进来把这个财物偷走。所以杀贼是比喻断烦恼。阿罗汉第三个意思是「无生」,阿罗汉断了烦恼,他就把见思烦恼断了,不在六道轮回里面受生,叫无生。要知道,六道里的众生都是业力受生,因为他有见思烦恼,所以就得搞六道轮回。阿罗汉他是在六道里面乘愿再来的,他来是愿力来的,不是业力来的。大阿罗汉他们的应供、杀贼、无生,我们讲他应受供养、他断烦恼、他无生都也做得圆满。烦恼里头不仅是见思烦恼,断见思烦恼是小乘阿罗汉,这里的大阿罗汉是把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断尽,无明也快要断尽了,他真的是到了无生。所以他们都是法身大士,今天示现做声闻的身分来参加这个净土的法会,是为我们来做证明的。证明什么?念佛法门不可思议。
「众所知识」,这是讲这些大阿罗汉,世尊的弟子,他们在世间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因为什么?他们都有特殊的才华、特殊的能力,我们讲他有专长,别人都比不上他,很有道德、很有学问,帮助佛来教化众生,所以受到大众的敬仰。这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些大阿罗汉,在经文里面列举了十六位做代表,可以把他们分成六大类,他们有的是,第一类,道德、智慧、才能第一的,有的是讲的是愚昧钝根的,讲的一个人,周利盘陀伽,这我们后面会介绍到,另外也讲到显示因果的,他们为我们展示因果丝毫不爽,也有的是善藏养晦的,就是这些阿罗汉很有道德、学问的,很有才华、能力的,但是他不显露出来,很谦虚,看他的样子看不出来,我们讲他深藏不露,这叫善藏养晦,韬光养晦,还有第五类,是世法方便的,他们能随顺世间,行方便法,最后一个,精进破障的,他们能勇猛精进破除业障。这是分为六大类,我们来学习。
我们首先看第一位,这是『长老舍利弗』。「舍利弗」他在世尊的弟子里面是德高望重,大概是有一点年纪,道德、学问也都在众人当中受到推崇,所以被称为「长老」。这个长老舍利弗他是同学里面代表智慧,是智慧第一的,用我们现代话来讲他是一位哲学家。他的智慧真的是非常了不起,在他的一生当中,他的智慧、辩才没有遇到过对手的。像他这样这么有智慧的人,能够跟释迦牟尼佛学习,而且一生都不离开世尊,这是为我们显示老师不是普通人,能够让舍利弗这样智慧第一的人心服口服,这样的去尊重、敬仰,这是把老师推高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必定也是更有智慧、更有德行、学问的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你看,做学生的他也帮助老师,提升老师的声望。释迦牟尼佛说舍利弗也不是普通人,他也是古佛再来的,在释迦牟尼佛这里示现做学生,以声闻的身分来给世尊当助教。
好,看第二位『摩诃目犍连』。「摩诃」是梵语,它的意思是「大」,也就是大目犍连。这个大也是讲他的名气很大,知名度很高,也是对他的尊称。目犍连尊者他是神通第一,在佛的学生里面他的能力特别的高,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他是一位科学家,他科学的神通现代科学家比不上。为什么?譬如说,目犍连他的天眼能够看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多少?一个小世界,单位世界,这是指一个银河系,一个银河系多大?太阳系都围绕著银河系转,一千个这种单位世界,这银河系,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一个大千世界。所以三千大千世界,这三千是指三个一千相乘,乘起来,这叫一个大千世界。你看有多大,在数学来看,十个亿,这么多的世界里的情况,目犍连的天眼看得很清楚,他不用望远镜,科学家用望远镜也比不过他。所以目犍连是神通第一,他的这个神通变幻令人尊敬,是一位杰出的弟子。
好,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此地。如果有末学讲得不对的地方、不妥当的地方,请各位大德、菩萨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中峰三时系念》里面《阿弥陀经》这一大段。这部经,《佛说阿弥陀经》它是在法事三时里面都有,是法事的一个主要的部分。这部经原来的题目叫做《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是经原本的经题,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出来的。我们先来讲解一下这个原本的经题,再来讲《佛说阿弥陀经》。《佛说阿弥陀经》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这部经的时候给它安上的经题。我们先来看这个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开端两个字「称赞」。称赞,能称赞的不是普通人,是一切诸佛。所称赞的呢?是不可思议功德。什么是功?什么是德?功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叫功。德是带业往生,顿超圆证,这叫德。这个功德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共同称赞的,一尊佛也没有漏掉,统统都称赞。要知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个一品烦恼没有断的凡夫,往生到极乐世界生凡圣同居土,在同居土里面,哪怕是下下品往生,这叫带业往生,一往生以后也是顿超圆证,所以这个真的是不可思议的功德。一往生到极乐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要多长时间可以圆证佛果?释迦牟尼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为我们说出来,他说下下品往生的人,在极乐世界需要十二劫就能够成佛,所谓「花开见佛悟无生」。我们来看一般的法门,在大乘经教里面世尊为我们说得很多,要悟无生,这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之后,在圆教里面称为初住菩萨,就从这一天开始算起,什么时候能够圆成佛果?需要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第一个阿僧只劫是修三十个位次,圆教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个阿僧只劫要修七个位次,从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只劫修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所以从圆教初住开始算起,要修到法云地的菩萨,这是讲十地的菩萨,需要三大阿僧只劫。法云地上面还有等觉、还有妙觉,这个八地、九地、十地,上面还有等觉、妙觉两个位次,才能够叫做圆证佛果。所以你看看,西方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一生到极乐世界,他只需要十二劫就能够成就,比起三大阿僧只劫来说,修行来说那真是太快了,因此这个功德确实是不可思议的。
他为什么能够在极乐世界修得这么快速?佛经上讲,他是蒙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所以他提升得很快速,一般我们用俗话来讲,这个人沾了阿弥陀佛的光。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面称赞阿弥陀佛,说他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就是说一切诸佛里面阿弥陀佛是最被尊重的。诸佛都是平等的,他们的智慧平等、德相平等,可是在平等诸佛里头,大家首推阿弥陀佛,对阿弥陀佛最为敬仰。所以你往生到极乐世界,做阿弥陀佛的学生,那沾了大光。你要去到其他的佛国土去供养承事诸佛,到那里他们一看,你是阿弥陀佛的学生,都对你特别招待。本经也为我们说得很清楚,到极乐世界以后每天都能够到十方供养承事诸佛。经上讲是十万亿佛国土,这个十万亿佛国土其实并不止这么少,它是讲无量无边的诸佛国土你都有能力去。而在经上讲十万亿佛国土是有用意的,因为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个佛国土,所以经上讲说你能够到十万亿佛国土去承事供养诸佛,就说明你可以随时回到娑婆世界,你能够天天回来,想回来就回来。因为你天天都去供养诸佛,你供养诸佛,诸佛一定是为你讲经说法,要知道你供养的是诸佛,不是普通法师,所以你每天听这个法,你看就拿十万亿来说,你每天去十万亿佛国土那里,每一个佛国土你就听一句佛的开示,你就听了十万亿句的开示,这还得了!供养诸佛是修福,听经闻法是修慧,每天都是福慧双修,所以你提升得就特别快速。真的最多只需要十二劫,你就能成功,这是极乐世界殊胜之处。
我们来看《华严经》里讲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他们都是华藏世界的等觉菩萨,他们也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为什么他们要去极乐世界?这是因为有两个意思,第一个,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成就比华藏世界还要快速,在华藏世界文殊、普贤可能需要一个阿僧只劫的时间,到了极乐世界只需要一、二天就能成功,所以当然要去。第二个意思,这是文殊、普贤为华藏世界的所有的菩萨带个好头,做好榜样,他们是华藏世界的上首菩萨,所有的菩萨对他们都尊重,他们带头往生极乐世界,大家就跟著后面走。怎么样去?经上给我们讲到,「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带业往生,顿超圆证,这就是诸佛所赞叹的不可思议功德。这个经题后半部分说「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部经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所护的、一切诸佛所念的,护就是护法,念就是念佛。这个念佛法门是一切诸佛度众生的第一大法,所以一切诸佛赞叹,一切诸佛宣扬,一切诸佛护念。这个护是真正给我们做好榜样,一切诸佛自行化他,我们说弘护如来慧命,这是护。念呢?念佛圆证无上菩提,这是诸佛为我们做好榜样,诸大菩萨,像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他们都是久远劫来成佛的,现在倒驾慈航,以菩萨的身分为我们示现,给我们做个好榜样,念佛求生净土。所以看到这个护念,护和念不二,护就是念,念就是护。如果只是护法而不肯念佛,这个护念它是不可分,不可能说护而不念,或者是念而不护。因此护法一定是念佛,念佛就是护法,这是原本这个经题给我们显示的义理。
鸠摩罗什大师在翻译这部经的时候他把它换了一个题目,这是罗什大师契理契机,他慈悲心很重,度众生的心很切,这部经所讲的义理就是劝我们念阿弥陀佛的,所以大师干脆把经题换做《佛说阿弥陀经》,以阿弥陀佛的名号做为经题,这是直截了当。这个《佛说阿弥陀经》前面两个字「佛说」,当然所有的经都是佛说的,在这个经题前面冠以「佛说」两个字这还有一层深意,这个说字在古代跟喜悦的悦字是相通的,所谓畅悦所怀,所以佛说就是佛特别的欢喜。我们看到《论语》里面讲「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那个悦在古代就是用说字,所以这两个字是通的,因此这个佛说是畅悦所怀的意思。佛所怀的愿望是什么?佛就是愿一切众生快速成佛,这是一切诸佛如来最欢喜的事情。现在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佛看到众生能够接受这个净土法门了,你跟他讲他就能信、能解、能行,这是众生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了,因此佛必定要跟他们讲这个特别的法门,为他们讲这个法门,令他们一生究竟圆满的成就。所以这个法门不用等来生,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一往生极乐世界就不退成佛,而且是快速成佛,所以这个法门是诸佛最欢喜讲的。
《阿弥陀经》这个「阿弥陀」他是佛的名号,是梵语,翻译成中文的意思,阿翻作无,弥陀翻成量,佛翻成觉,所以阿弥陀佛中文的意思就是翻成无量觉。阿弥陀是无量,这个无量是代表自性的智慧、德能,自性当中有说不尽的德能、说不尽的相好,一切都是无量的。一切无量可以归纳成三大类,就是智慧、德能、相好。所以可见得阿弥陀这个名号就是自性的德号,它就是自性。所以中峰国师在这个《三时系念法事》里面开示说,「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弥陀佛」,这个我心也就是自性。所以阿弥陀佛是什么?就是自性的德号。《阿弥陀经》的「经」字,它是中文,在印度的话来讲叫修多罗,修多罗翻成中国的意思叫做契经。这个契是什么意思?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这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契理契机。
一般来讲经有四个意思,叫贯、摄、常、法。贯就是贯穿的意思。一部经的经文,不论长短,它的章法结构、思想体系都非常的严整,我们如果用科判的方法,科判就是给它分段落,去研究这个经文的文章结构,看到它很有次第、很有条理,我们说它逻辑性很强。一篇好文章,真是做到了极处的,你不能加一个字,也不能减一个字,你加了一个字,这个意思就多余出来,如果你少了一个字,这文章就不通顺了。所以真正绝妙的文章它的文字不可增不可减,佛经就是这样子。贯摄常法第二个是摄,摄就是摄受,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它很有吸引力。像世间的好的文学作品,让人读了之后还想读,譬如说古典的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这些好的著作确实让人看了之后还想看,回味。在世间圣贤的经典,像儒家的四书,从小孩开始念,一直念到老都念不腻。所以圣贤的经典真的是百读不厌,这是吸引力强,我们说摄受力强。佛经它的摄受力是最大的,一部经你从初发心开始读,一直读,读到如来果地,生生世世,在时间上来讲,以阿僧只劫来计算,漫长的时间里面去读诵,都读不腻味,愈读愈有味道,永远都不厌,这叫摄受力。经的第三个意思是常,常是讲真理永恒不变,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我们看到世间的典籍,往往受到时空的局限,这一部书所讲的道理只适於这个地方、这一个时期的人。但是佛经、佛法它是超越时空的,这个真理是适合於尽虚空遍法界的,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这是叫常,叫常法。法,这是经的第四个意思就是法,法就是法则,我们现在讲,经里面讲的原理原则。这个原理原则,无论是哪一个众生,只要依据这个原理原则去修学都可以成就。这是简单的把经这个意思介绍了。
《佛说阿弥陀经》这个经题我们就介绍到此地。下面我们就正式来学习这个经文。这个经文我们是根据师父上人在二00三年讲《中峰三时系念》的时候讲这部经的讲记,也结合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来给大家做一个报告。一部经它通常分为三个部分,所谓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序分就是像一个文章的前面的开头,前言部分,正宗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流通分就好比是一个结束语,一个后记。我们先来看第一段,这是本经的序分。序分里面蕅益大师分做两个部分,一个是通序,一个是别序。我们先把经文念一下: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少/兔]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干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这一大段是通序。底下还有一段是别序,我们把别序也念一下: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这两个段落蕅益大师分做序分。莲池大师和幽溪大师他们也有对《阿弥陀经》做过注解,他们所判的段落又不太一样,这个都是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我们这里主要是依据蕅益大师分段。蕅益大师他做这个《阿弥陀经要解》印光大师非常的赞叹,印光大师是莲宗十三祖,他赞叹蕅益大师的这个《要解》,说即使是古佛再来为《阿弥陀经》做一个注解,也不能够超过於《要解》之上。我们从印祖的传记当中我们晓得印祖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他这样赞叹蕅益大师的《要解》,蕅益大师是什么人?虽然他的身分没有暴露,可是我们能想到,能够当得起大势至菩萨这样的赞叹,如果不是阿弥陀佛再来,也必定是观音菩萨再来,那一定是佛再来的。
我们来学习第一句经文,第一句经文里面给我们标出这次的法会的时、处,时间、地点。『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这个「如是」是标出信顺,「我闻」是标师承,「一时」标机感,「佛」是教主,「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是说经的处所。再底下,『舍利弗』一直到下面『无量诸天大众俱』,这一段是标出参加法会的听众。这就是佛经一开头讲的六种成就,这种佛经的体例就有点像我们现代人做会议纪要。你看写会议纪要的时候总是要先写上这次会议的时间、地点、出席会议有哪些人、主持会议是谁等等,就这个意思。所以这个六种成就,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还有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下面「舍利弗」这些听经大众是众成就。六种成就把它标示出来这是为了取信於后世,证明佛经不是伪造的,是确确实实在当时发生过的,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的。
所有的佛经前面都有「如是我闻」这一句。这是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都没有记载成文字,他自己没有写书、没有著作。像孔子也一样,孔子在世的时候他自己也没有写书,自己把自己的言语、教诲他都不写,是孔子的学生们回忆孔子平日的教诲把它写下来,这叫《论语》。释迦牟尼佛当年也一样,佛灭度之后,是佛的一个多闻第一的学生,阿难尊者,他主持会集的,把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统统记载下来,做为经典流传给我们后世。阿难尊者他记忆力非常的强,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他统统都记住,真的是这个脑瓜像电脑一样,你跟他说一遍他就能够记下来,然后等佛灭度之后他就上台复讲,把世尊当年所说的,老老实实,不加任何自己的意思,把它重复的再讲出来。讲出来以后,下面听众是五百阿罗汉,这五百阿罗汉都是跟随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他们来听,来鉴定阿难所说的正不正确。如果五百罗汉里面有一个人提出,说阿难你这句话讲得好像不对,我在世尊身边没听他是这么说的,他反对,那么这句话就不可以记录到经典里面,一定要五百罗汉每个人都同意、都鉴定,才把这句话记录到经典里面。所以这是非常严格的取信於后世。所以如是就是阿难他说的,这个如是就是讲释迦牟尼佛当年是怎么说的,我现在就怎么样讲,这叫复讲。
我闻,我是阿难自己自称,他说我是亲自听佛所说的,这个闻就是我亲耳所闻,不是传闻。我们晓得释迦牟尼佛他的岁数比阿难尊者大很多,阿难是世尊的堂弟,阿难是在释迦牟尼佛成道那一天出生的,长到二十岁佛才度他出家。那么佛在头二十年所讲的,比如说《阿含经》,讲了十二年,《方等经》,讲了八年,这二十年里的经阿难没听说、没听到,他怎么能够说四十九年的经都能够听到呢?经典里是有一个故事,我们应该清楚。这是释迦牟尼佛度阿难出家的时候,阿难给佛提了一个条件,当时他二十岁,要出家,因为阿难他喜欢听经,他就要求世尊,说我出家的时候,您老人家要把以前二十年之内所讲的经要给我重复讲一边。释迦牟尼佛很慈悲,就答应他,所以把前面二十年讲的《阿含》、《方等》,阿难没听到的,就统统重复给他再讲一遍。所以阿难把它记下来,用这个记忆,这真是博闻强记,全部记得很清楚,后来集结经典的时候阿难就重复的讲出来。
这个是复讲的方法,我们看出是从阿难那里传下来的,以后学经教的弟子都是用这种方法来学的,祖祖相传,一直传到我们师父,师父也是复讲他老师所讲的。我们现在来学经教也是复讲我们师父上人所讲的,是这样的一种传统的学经教的方法。阿难当时升座讲经,升座讲经得佛力加持,所以阿难在座上讲经的时候,他的语言、神态就跟释迦牟尼佛非常的相似,底下的听众看到就有疑惑,想到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又再来了?还是说阿难已经成佛了?大家都有这个疑惑,看见阿难真的是讲得跟释迦牟尼佛一模一样,结果阿难一开口说了「如是我闻」,大家就知道这个不是释迦牟尼佛,那个是阿难自己在复讲,所以大家的疑惑就没有了。这是从事上来解释「如是我闻」这一句。这是世尊交代给阿难,在每一部经典之前所冠上的语句。
从理上来讲,如是我闻这个「如是」两个字意思极其的深妙。这个如怎么解?在《阿弥陀经要解》里面讲,「实相妙理,古今不变」,这叫如。实相,这是我们讲宇宙人生的真实相。我们凡夫看不到真相,所看到的都是幻相、都是假相,这个幻相、假相千变万化,而看不到真相。就好比我们看大海,看到大海里面波涛汹涌,浪花打在岩石上面溅起来,我们就看到这些相。真相是什么?真相是水。我们只看到海的这个浪、浪花这些相,就没有看到它的本体。宇宙之间的这些幻相千变万化,从来都没有一分一秒停驻下来,这是佛经里讲的刹那生灭的现象,就好像大海里的波涛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被这些相所迷了,不了解它的实相,实相是水,水没有变化。所以这里讲的实相妙理是讲体、讲它的真相,虽然一切现象都是刹那生灭、千变万化的,但是它的理体是古今不变、永恒不变的。正如《中观论》里面讲到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这是讲的真相,这是讲的本体。禅宗里讲的,我们自己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在佛经里面就用「如」这个字来代表。也有说真如、如如、自性、真心等等,说的这个名相有很多种,但是都指的是一桩事情。为什么要说这么多种?这是佛善巧方便,他让我们不执著於名相,通过这个名相悟入真实,所以佛为我们讲了这么多的名字。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不能够执文字相、不能够执言说相,这是讲的如。这个「是」又是怎么解?《要解》里面讲,「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这个无非就是不错,决定没错,这叫是。所以本经所说的法门,念佛求生净土,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在此界也好,在他方也好,都是正确的,决定无非的。我们娑婆世界要往生极乐世界要念佛求生净土,那么在华藏世界里面呢?这是一真法界,在华藏世界里面,你看文殊、普贤菩萨他也念佛求生净土,可见得这个法门真的是决定无非。
现在师父上人给我们讲《华严经》已经讲到将近四千个小时。老人家为什么要给我们讲《华严》?老人家一生专修专弘净土法门,为什么现在又开始讲《华严》了?要知道,通过学习《华严》,我们才能够对於净土法门彻底明了。《华严经》讲得细、讲得清楚,它的理讲得圆备,所以师父为我们讲《华严》还是让我们深信不疑,下定决心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华严》,祖师大德讲的,导归净土。所以学《弥陀经》或者是《无量寿经》,这是净土经的大部、小部,《华严》是帮助我们入《弥陀》、《无量寿》的这个经典的义趣,真正帮我们把这个疑根拔除,这才能够断疑生信,念佛的功夫才能得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愿才能落实。
好,下面我们来看「一时」。这个一时,佛经里面都用这个一时,有的人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不写上年月日时?统统用这个一时,好像很敷衍了事。其实他这个深意不了解,一时是讲真相,真的年月日时是假的。为什么?因为时间根本是一个虚妄的概念,不是真实的。你看科学家们他们都了解,时间、空间都是人类的错觉,不是真有的,它是在不断变化的。更何况当时印度时间,我们说记录年月日的这些历法没有统一,所以你要是记录一个年月日时就把它时间搞死了,而这个一时是活的。所以一时应该是怎么解?是师资道合,机缘成熟之时。所以这个一时跟前面讲的契经,契理、契机意思相应,是机感相应,因缘时节成熟了,就在这个时候。师资道合这个因缘是非常的难得,老师遇到好的学生,学生也遇到好的老师,老师欢喜教,学生欢喜学,师资道合,就在这个时候佛为我们讲《阿弥陀经》,讲这净土法门,这是佛愿意教,众生的机缘也成熟了,他欢喜接受了,所以这个是师资道合的时候。这种缘分非常的难得,一个人能不能够在这一生修行成就,真的是善导大师所讲的,「总在遇缘不同」,这个缘分非常的稀有难逢。所以能够在这样的一种机缘的时候,随顺佛陀的教诲,努力依教奉行,那么成就就特别的快速。这一个法门是当生成佛的法门,真肯干的这一生就能够成就,这一时就成就。
好,我们来看下面第四种成就,是佛,他是主成就。佛这个字是梵文,它的全称是佛陀耶。中国人喜欢简单,把后面两个字去掉,就剩一个佛字。佛陀耶的意思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天大师,这叫佛。这个字的意义很广,它的体是智慧,所谓三种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智起作用就叫觉,他自己觉悟叫自觉,觉悟以后能帮助别人也觉悟,这叫觉他。为什么要帮助别人觉悟?因为自他是一体的,自他不二。所以不能够去觉悟别人的,自己也不能够得到圆满的觉悟。所以觉行圆满就是智慧达到圆满,宇宙人生一切的现象统统都明了,我们说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个赞美通常都是宗教徒赞美上帝的话,殊不知我们每个人本来如是,每个人都是本来就是佛,现在我们去修行,自觉觉他,到觉行圆满了,也就能够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了,这个人成就了我们就把他称为佛。所以佛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做的。人天大师是讲他是人间的好老师,也是天上的好老师,这是把佛这种德行、学问形容出来。所以大师不是普通的称呼,那是对佛的尊称。
好,我们来看下面第五个成就是处成就,「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这个舍卫也是梵语音译过来的,它翻成中文的意思叫闻物,闻就是多闻的闻,物就是物产的物。从这个意思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地方的人,这个国家的人他们都见多识广,都很多闻,都很有学识、很有文化,我们说这个地区的教育文化水平很高。物是表示这个地方物产丰富。我们可以想像出来,当时舍卫国这个地区一定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相当的高,所以这里佛法很顺利的建立。舍卫它是个城市的名字,把城市的名字来代表国名,这是因为舍卫国,舍卫这个城市当时的名声特别的高,所以大家知道这个城市的名字也就等於这个国家,就好像我们说北京,就是中国,美国的华盛顿DC,就代表美国,一样的意思。这个只树,只是只陀,给孤独,这是梵语,叫做须达多,这是两个人的名字。只陀是舍卫国的太子,须达多也叫做给孤独长者,他是那个国家的一位大臣、长者,他很富有。这个道场,佛讲这部经的道场是两个人共同布施出来的、建立的,所以称为只树给孤独园。这里面有个故事,给孤独长者,这是须达多长者,他是一个慈善家,他对於老人、孤独的人特别的爱护、照顾,所以别人都送他一个给孤独长者的尊号。给就是布施,专门布施鳏寡孤独的老人。他想请佛来讲法,找了很多地方,就发现只陀太子的花园很好,就想向他买来供佛和僧。太子就跟他开玩笑,说你要我把花园卖给你,我知道你家里很富有,除非你把这个花园的地面都铺上黄金,你铺满了,我才肯卖。结果须达多长者就真干了,真的把家里的这些金砖统统都拿出来铺这个花园,黄金铺地,感动了只陀太子。就问,什么人来,值得您老人家这样的去费心?须达多告诉他说,这是请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僧团来这里讲经说法,所以我要来供养他们。只陀太子一听,说好,我也来供养,我跟你一起。结果须达多长者说不行,这功德我一个人来做,不允许你来参加。结果太子没办法,想出一个主意,说这个花园里的这么多树木我没有说要卖给你,我只卖给你花园,我得把树都砍掉。结果这样一来,这两个人就争执不下,只好去见佛。佛说没问题,这个道场你们两个人一起来供养。所以就给这个道场起了个名字,叫只树给孤独园,这个树是只陀太子的,就叫只树,这个花园已经卖给给孤独长者,所以叫给孤独园。这么一来两个人都没有意见,都和和气气、高高兴兴。你看释迦牟尼佛很有智慧,一下子就摆平了,而且把只陀太子的名字还放在前面,两个人共同合作建立道场。这一点我们还能得到一个启示,这个道场是两个人建立,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可是释迦牟尼佛有没有接受这个道场的所有权?没有,这个道场还是以两个人的名字命名,释迦牟尼佛他只有使用权,他不要所有权。我们来这边教学的,这个场地我们借用,教化众生圆满了我们就离开,这个道场还归还给你们。这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对於这些财产毫没有执著。如果释迦牟尼佛当时就接受了这个道场,做了道场的主人,有所有权,那不等於出家之后又回家了?所以释迦牟尼佛一生到处游化,没有丝毫的贪心,没有丝毫的分别、执著,心永远是清净的。
跟随释迦牟尼佛来的这些学生们总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们都是跟随著世尊很久的,所谓常随弟子。这些弟子他们都有不同的专长,底下就列了好几位上首的弟子,这些上首弟子他都有表法的意思。表法,每个经都有不同的表法,表法的内容、意思这都是有讲究的,不是随便列举的。我们来看经文里面讲的,这是通序里面第二个段,是引「大众同闻」。这是讲『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这一段一直到「无量诸天大众俱」,这是讲大众。首先这是讲声闻众,在讲这个听众里面为什么要先讲比丘僧,这些是声闻众?《要解》里面给我们讲了三个意思,「声闻居首,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这是讲出家人,他们是以出家相,不同於菩萨,菩萨不一定是出家相,而且是在家相居多。菩萨不一定常常跟著佛,但是声闻是常常要跟著佛,不离开的,为什么?因为声闻还没有毕业。这里讲的比丘僧,比丘就是学生,他们还没有毕业,所以要天天跟著老师学习。菩萨他已经毕业了,他可以离开老师在外面去担负起教化众生的使命。
这里讲的比丘僧,这都是跟随释迦牟尼佛学习的,他们是出世相故,就是都示现了出世的形象,这是出家人。什么是真正的出世?这是讲对於世间法一丝毫的染著都没有,这叫出世。对於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没有丝毫的贪恋之心,自己念念学佛菩萨,念念修行,在境缘当中我们要懂得历事炼心,在这个世间我们要常常观察自己,想想自己有没有对於世间这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起妄想执著?把这些妄想执著放下了这叫真正出世,这是对自己的修学。对大众呢?我们要代替佛菩萨接引众生,把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在我们身上落实,教化帮助世间一切苦难的众生。
上首首先列出大比丘僧还有第二个意思,是「常随从故」,这是跟随世尊学习的,不离开世尊的,世尊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不离开佛的教诲。今天佛不在世了,我们怎么样学习常随从故?这是讲的要常随经教,经教不能够一天离开,天天都要听经闻法,天天都要学习。见到佛菩萨的形像生起真诚恭敬之心,然后把这一分真诚恭敬的心遍及我们现前的一切众生,这是常随佛陀教诲。如果不能够认真的依教奉行的话,那就等於离开了佛菩萨。所以对老师的教诫不可以不认真努力奉行。第三层意思是佛法赖僧传故,这是讲出家人的使命,是承担如来的教学任务,这是如来的家业。如来的家业是什么?用我们现代话来讲,就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教导什么?教导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里头包括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佛法这五大科目都讲得究竟圆满。我们要努力的修学,要把这个教学发扬光大,而且要世世代代的传下去,这是每一位佛弟子应该肩负的使命,救度苦难的众生。这是讲到比丘僧。
《要解》里面还有一段文,介绍声闻居首,菩萨居中,讲菩萨为什么要放在中间这个部分?这是因为「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故」。第一个意思是相不定,就是菩萨他现的是在家相或者是出家相,他的相不一定。像《华严经》里讲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的形相都不一样,真的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不常随就是指他们没有常跟随佛陀,不像声闻,天天不可以离开佛陀,因为他们还没有毕业,而菩萨已经毕业了,他们自己能够到世间去教化众生,这是比声闻更高,他们的程度更高。就好像学校里面,声闻好比是小学生,非得跟著老师,因为自己还没有成就,就得要遵守老师的规矩。而菩萨他是大学生、是研究生,他们自己已经有能力自制,所以他们可以照顾自己,有能力辨别真伪、辨别邪正是非、辨别善恶利害,他自己懂得趋吉避凶,所以可以不用常随老师。还有一个是表中道,菩萨行的是中道。
还有讲的是「天人列后」,这是蕅益大师讲的,「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这是讲世间的人天,这些都是世俗之人,世间相,可是他们的品类、他们的身分,很可能都是菩萨来应化的。菩萨在这世间表演出各行各业各种角色,这是讲天人众。把他们放在最后是因为他属於世间的凡众。他们还有一个工作,就是护法,这是外护,帮助佛陀、帮助僧团来推动佛陀教育。所以这些人有的是国王、大臣,或者是长者、居士,还有天人,他们都非常的热心来帮助世尊、声闻、菩萨教化大众,这是外护。要知道外护也不是简单人,都要是内行人,所谓,在佛门里面讲的,「一佛出世,千佛拥护」,来护法的,以在家俗人的身分来护法的,很多都是大菩萨来的,就好像大家一起唱一台戏,各种样的角色都是目的教化众生。
我们来细细的学习这一段的经文,这是把蕅益大师前面的这一段简单的介绍我们讲解了。现在我们来看,「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个大比丘僧就是出家受具足戒的出家人。比丘前面加一个「大」字,那就不是小乘,他们是大乘比丘,是跟释迦牟尼佛学大乘法的。他们常随世尊,可能跟著世尊一辈子都不离开的。有多少人?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里讲的千二百五十人是因为字句为了简练,所以把零头这个五去掉了,实际上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大家一起俱会。
这个僧团,这个大比丘僧,这个僧就是指僧团,它是指一个团体,在梵文里面叫僧伽。僧伽的意思就是和合众,众也是团体的意思。这个团体是在世间所有一切团体里头最值得人尊敬的,为什么?因为这个团体的人和合,我们说团结,最团结的一个团体,所以令人尊敬。和合,《要解》里面讲到,有理、有事。这个理是讲「同证无为解脱」,大家一起证解脱道,在净土宗里面讲,是「同证一心不乱无上菩提」,这个团体里面的每一个人,他们的目标、方向都是一致的,都是要证得一心不乱,就是取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同证无上菩提,圆满成佛,这是在理上讲。在事上讲,和合的意思,就是我们这个僧团这些成员共同生活在一起要遵守六和敬。这六和敬佛制定的。第一个是「见和同解」,这是讲大家的想法、看法要一致,见解要一致。怎么样一致?不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看法,把自己的想法、看法放下,依照经典、依照佛陀的教诲,这就见和同解了。有自己的意思,有我的看法、想法,这是我执、我见,就不可能跟别人和合。所以要见和同解必须把自己的知见先放下,这是最关键的。第二条是「戒和同修」,戒是戒律,大家生活在一起共同遵守的生活规范、规矩。第三条是「身和同住」,这个身体,我们大家居住在一起要和睦相处。第四是「口和无诤」,彼此之间没有争论,没有意见。为什么?因为大家都见和同解,大家想法、看法一致。在净土宗里面就一句阿弥陀佛,这就口和无诤了,没有废话。第五个是「意和同悦」,这是讲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大家都是这样。最后一条是「利和同均」,这是讲的生活的受用方面大家要平等,我们说贫富均等,大家的一切享用,物质生活统统平等,没有差别,这是利和同均。还有一个,僧团里面讲的是同羯磨,羯磨是梵语,用我们现代话来讲就是会议,就是大家在一起开会商量决定事情,不能够一个人独断独行,不是搞独裁,我们说现在要搞民主。其实僧团早在三千年前佛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有民主了,同羯磨就是民主。佛法要靠僧团来维系、来传承、来发扬光大,所以经里列出比丘僧做为第一种听众,这是僧团的责任,最为重要。
我们来看下面一句,『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阿罗汉」,这也是梵语,翻译成中国的意思,阿就是无,罗汉是学,所以阿罗汉叫无学。无学是什么意思?我们讲说今天我们毕业了,该学的都学满了,学习全部圆满这就无学了。小乘的无学是四谛法修圆满了,这叫阿罗汉,证得了正觉。阿罗汉他是见思烦恼断尽了,经论上讲,三界八十八品的见惑断尽了,三界九地八十一品的思惑也断尽了,见思烦恼统统断尽以后成正觉了,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他的境界是什么?没有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怎么来的?见思烦恼所致,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六道轮回的因就没有了,所以他就超越了轮回。我们想想这个见思烦恼真的不容易断,这个是执著。不要说其他执著,就说一个,对身体的执著,就不容易断,把身体认为是我,百般的爱惜,不肯放下。这个执著是见思烦恼的第一条身见,这个都断不了,你想想六道轮回要出去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太难太难了。我们今天遇到净土法门真的是稀有难逢,为什么?因为我们仰仗阿弥陀佛的威神愿力可以带业往生,带什么业?见思烦恼的种子,我们带这个业可以往生。虽然见思烦恼没断,但是信愿念佛,我们这一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生凡圣同居土,也是一生成就,一生成佛,所以这个是无比殊胜的法门。
这里来听经的大众,「皆是大阿罗汉」,这个阿罗汉可不是普通阿罗汉,是大阿罗汉,这个大阿罗汉是指大乘,阿罗汉是无学,也就是大乘都毕业了。大乘毕业的是什么人?那是法云地的菩萨,十地菩萨,他真正大乘毕业,不是小乘阿罗汉。所以这些弟子们统统都是诸佛菩萨示现来的,真的好比是大家一起来这演戏,释迦牟尼佛唱主角,其他的诸佛菩萨来这里唱配角,来当弟子的,来做护法的,一起来把这场戏唱好,来推动佛陀教育。所以你看诸佛菩萨他们心地清净、平等,没有分别执著。不像世间人,看到别人有成就,就嫉妒、就障碍他,甚至要想方设法来破坏他、打击他,这是造罪业,那是迷。觉悟的人呢?他绝对不会有嫉妒别人这个念头,看到别人有成就,他能够利益众生,一定全心全意去协助他,由他来唱主角,我们大家来唱配角,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真正利益众生。这些都是诸佛菩萨为我们做出的示现,所以这一些阿罗汉都不是普通人,大权示现。
阿罗汉在《要解》里面还有讲了三个意思。第一个是「应供」,这是讲阿罗汉他们的福慧都圆满,他们是大阿罗汉,所以他们福慧达到大圆满,他们都是以善心善意来教化众生,所以应当接受大众的供养,这叫应供,我们说他是福田僧,供养他真正得无量无边的福报,种福田。第二个意思,阿罗汉叫「杀贼」,这个杀贼,贼不是人,阿罗汉怎么可能去杀人?这个贼是表法的意思,表什么?表烦恼,烦恼是贼。贼是偷你家里的财物,让你遭受损失,佛告诉我们,如果人有烦恼就会把自性的功德法财给障碍住,给损伤掉,就好比小偷进来把这个财物偷走。所以杀贼是比喻断烦恼。阿罗汉第三个意思是「无生」,阿罗汉断了烦恼,他就把见思烦恼断了,不在六道轮回里面受生,叫无生。要知道,六道里的众生都是业力受生,因为他有见思烦恼,所以就得搞六道轮回。阿罗汉他是在六道里面乘愿再来的,他来是愿力来的,不是业力来的。大阿罗汉他们的应供、杀贼、无生,我们讲他应受供养、他断烦恼、他无生都也做得圆满。烦恼里头不仅是见思烦恼,断见思烦恼是小乘阿罗汉,这里的大阿罗汉是把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断尽,无明也快要断尽了,他真的是到了无生。所以他们都是法身大士,今天示现做声闻的身分来参加这个净土的法会,是为我们来做证明的。证明什么?念佛法门不可思议。
「众所知识」,这是讲这些大阿罗汉,世尊的弟子,他们在世间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因为什么?他们都有特殊的才华、特殊的能力,我们讲他有专长,别人都比不上他,很有道德、很有学问,帮助佛来教化众生,所以受到大众的敬仰。这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些大阿罗汉,在经文里面列举了十六位做代表,可以把他们分成六大类,他们有的是,第一类,道德、智慧、才能第一的,有的是讲的是愚昧钝根的,讲的一个人,周利盘陀伽,这我们后面会介绍到,另外也讲到显示因果的,他们为我们展示因果丝毫不爽,也有的是善藏养晦的,就是这些阿罗汉很有道德、学问的,很有才华、能力的,但是他不显露出来,很谦虚,看他的样子看不出来,我们讲他深藏不露,这叫善藏养晦,韬光养晦,还有第五类,是世法方便的,他们能随顺世间,行方便法,最后一个,精进破障的,他们能勇猛精进破除业障。这是分为六大类,我们来学习。
我们首先看第一位,这是『长老舍利弗』。「舍利弗」他在世尊的弟子里面是德高望重,大概是有一点年纪,道德、学问也都在众人当中受到推崇,所以被称为「长老」。这个长老舍利弗他是同学里面代表智慧,是智慧第一的,用我们现代话来讲他是一位哲学家。他的智慧真的是非常了不起,在他的一生当中,他的智慧、辩才没有遇到过对手的。像他这样这么有智慧的人,能够跟释迦牟尼佛学习,而且一生都不离开世尊,这是为我们显示老师不是普通人,能够让舍利弗这样智慧第一的人心服口服,这样的去尊重、敬仰,这是把老师推高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必定也是更有智慧、更有德行、学问的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你看,做学生的他也帮助老师,提升老师的声望。释迦牟尼佛说舍利弗也不是普通人,他也是古佛再来的,在释迦牟尼佛这里示现做学生,以声闻的身分来给世尊当助教。
好,看第二位『摩诃目犍连』。「摩诃」是梵语,它的意思是「大」,也就是大目犍连。这个大也是讲他的名气很大,知名度很高,也是对他的尊称。目犍连尊者他是神通第一,在佛的学生里面他的能力特别的高,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他是一位科学家,他科学的神通现代科学家比不上。为什么?譬如说,目犍连他的天眼能够看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多少?一个小世界,单位世界,这是指一个银河系,一个银河系多大?太阳系都围绕著银河系转,一千个这种单位世界,这银河系,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一个大千世界。所以三千大千世界,这三千是指三个一千相乘,乘起来,这叫一个大千世界。你看有多大,在数学来看,十个亿,这么多的世界里的情况,目犍连的天眼看得很清楚,他不用望远镜,科学家用望远镜也比不过他。所以目犍连是神通第一,他的这个神通变幻令人尊敬,是一位杰出的弟子。
好,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此地。如果有末学讲得不对的地方、不妥当的地方,请各位大德、菩萨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