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 - 钟茂森博士主讲
《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集)  2008/2/12  华严讲堂  档名:52-255-0001

  尊敬的各位菩萨,各位大德,大家好!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这个三时系念的法事在世界各地有很多净宗的道场都在举行,很多的莲友们也参加过好多次,所以对这个法事也相当的熟悉,做得也非常的欢喜。凡是做佛教的法事,关键在於对於法事里头的这些文句要了解意思,做起法事来就能够随文入观,这样子得到的利益就很大,真的是冥阳两利。师父上人在二00三年五月曾经讲过这一部《中峰三时系念》的法事。最近有不少的同修希望我用最简练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里面,把师父上人讲过的这一百一十四个小时的讲演把它复讲一遍。这个事情末学也跟师父上人请示,师父也很赞许。所以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一部法事。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坚定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信心和愿力,从而也能够提升我们念佛的功夫。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这个《法事全集》的名题,名题是《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我们先把「中峰」这两个字简单的介绍一下。中峰是人名,这是元朝的一位明心见性的大德,他是一位禅师,他的法名是上「明」下「本」,明是光明的明,本就是本末的本,中峰是他的别号。在记载里面讲他是杭州钱塘人,钱塘就是在钱塘江边上,可能就是现在在杭州的萧山。我有一个过去在昆士兰大学跟我读书的一个博士生,他就是萧山人。大师生於宋朝的末年,出生在宋理宗景定四年癸亥,也就是公元的一二六三年,在十一月初二出生的,所以他是属於宋末元初的人。他的俗家姓孙,他母亲姓李,他母亲在生他之前做了一个梦,就梦到一个老人手上提著灯笼来到她家里,第二天就生了中峰禅师。所以我们想到中峰禅师也不是普通人,他是再来人。他出生以后,这个孩子的威仪、相好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在记载中说,他刚刚会走路的时候就懂得打坐,才会说话他就懂得唱梵呗,梵呗就是佛教里面的这些赞颂。他跟其他的孩子一起玩的时候,你仔细去观察,他所玩的东西都是佛事,就是像佛门里的法会这些事情。所以可见得这个孩子肯定前世也是一个出家人,而且是精通佛事,因此这一生也带著过去生中的习气,因为根本没人教他,无师自通的,自己就会的,这就不是凡人。他的本迹因缘我们凡人不知道,是不是佛菩萨应化来的?这个很难讲。

  大师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住在杭州的天目山。大师在九岁的时候他母亲就过世了。他十五岁就萌发了出家的念头,但是他父亲不同意他出家,大师非常孝顺,虽有出家的念头,可是父亲不同意,也就不能够出家。他在家里自己学佛修行,非常精进。家里有个佛堂,他每天拜佛,燃臂供佛。燃臂就是在手臂上燃香,这是在家居士受菩萨戒的时候在手臂上燃香,出家人是在头顶上。他发誓持五戒。每天都念《法华经》、《圆觉经》、《金刚经》。你看他,十几岁的孩子,能够这样日夜精进,晚上都不休息,真正瞌睡的时候他用自己的头去撞柱子,保持清醒,用这样的方式来警惕自己。所以我们想想,自古以来像这样子真正知道勇猛精进的人不多,像中峰禅师那样,还没有出家,十几岁的时候已经有这样的行持,为我们做出非常好的榜样,真的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大师他家住在靠近灵洞山,也常常到山顶坐禅。到了二十岁,他读禅宗里面的《传灯录》,记载著禅宗一千七百则公案。这个孩子天分非常的好。有一天遇到了一个出家人,这位出家人叫上「明」下「山」,是明字辈的。我们想到他一定也是高峰和尚的徒弟,因为中峰禅师后来是跟高峰和尚出家的,也是明字辈的。这位出家人就带著中峰禅师到天目山拜见高峰妙禅师,这是他未来的师父。这位高峰禅师在禅宗历史上也是很有名的,当时也是元朝的国师。高峰禅师他门槛很高,他真正是得道的高僧,他看人就很不一样。他一看到中峰禅师这个孩子就说不出的欢喜,马上就说要给他剃度。中峰禅师跟他报告说,现在父亲还不准他出家,所以暂时要回去跟他父亲好好谈谈。高峰妙禅师就跟他讲,行,你就回家跟你父亲谈谈,希望他同意你出家。这是中峰禅师二十出头的事情。后来禅师有一天在念《金刚经》,念到「荷担如来」这个地方突然间就豁然开解,恍然大悟,大悟,还不是彻悟,但是他已经能够一下子通达内外典籍。内典是佛经,外典是包括儒家、道家、诸子百家的典籍。他能够一看就能够通达里头的义理,这是智慧现前,这一年他是二十四岁。到第二年,他出家因缘成熟了,於是就跟从高峰妙禅师剃度出家,这个时候他是二十五岁,第二年二十六岁就受戒。到他二十七岁这一年,禅师有一次在天目山观流水、观瀑布,突然之间就有醒悟,就觉得有悟处。这个时候是他将悟未悟的边缘,高峰妙禅师是他的师父,能够观出来,於是就点化他。当时民间正好流传著一个讹传,一个谣言,说官府要选童男童女。这个时候中峰禅师就问他的老师,说如果有人来问和尚来讨童男童女的时候该如何?结果老师就给他应对说,说「我但度竹篦子与他」。这个竹篦子是古人用的梳头的梳子,用竹子做的,它的齿比梳子要密。你看高峰禅师这个回答好像对得有点莫名其妙,中峰问,如果有人来问你要童男童女怎么办?他说那我就给他一把梳子。这些话都充满了禅机。当中峰禅师听了这句话以后,就豁然大悟,彻法源底,我们说他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所以真正有道行的师父,点化弟子抓住机缘,一下子就触动了他的禅机,打通了他的穴道,所以这个都是真正过来的人才能做得到。我们听了这些话也真的是丈二金刚摸不著头脑,只有那个开悟的人他自己知道,另外还有他的老师晓得。

  所以等到高峰禅师点化他以后,从此对中峰禅师就特别的赞叹、特别的器重,凡是有人来向师父讨教的,高峰禅师都让中峰禅师来去给他解答。因为老师的这种器重,中峰禅师的名望也就愈来愈高,向他讨教的人也愈来愈多。但是中峰禅师自己很喜欢清净,他自己不愿意做佛门里面的执事,像住持、当家,这些他统统不想做,他喜欢自己住茅蓬,或者是到各个地方参学,生活非常的朴素、简单。由於他老人家的这种德行,威望也就愈来愈高,所以当时蒙古人入主中国以后,建立了元朝,很多高官显要都来讨教,都非常的尊敬这位禅师。记载中有一段讲到,说在元仁宗皇帝时代,那是公元一三一三年,这个皇帝是元朝的第四代皇帝,当时宰相就想礼请禅师,把禅师请到了宰相府里面来跟他讲,恳请中峰禅师出来做杭州灵隐寺的住持。我们知道杭州灵隐寺在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济公活佛,这是相当有知名度的,也是在杭州可以说是第一道场。大家都推举、都希望禅师出来任住持,但是禅师他辞谢了,不愿意出来。虽然大家一再的启请,但是禅师都坚决的谢绝。他说了几句话真的非常的有意义,他说要做住持必须要有三种力,才不至於败事,才能够做得好。因为做寺院的住持,护持正法,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这个事情不是简单的事情,他说必须具三种力,第一种叫道力,第二种叫缘力,第三种叫智力,也就是要这三个条件具足才可当住持。

  什么叫道力?道力是我们真正有道行,明心见性就是道。中峰禅师非常谦虚,他说自己没有道、也没有智、也没有缘,说自己没开悟,真正要有道力的人,也就是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说宇宙人生真相都通达、明了,能够保持觉而不迷,所以他能在一切的境缘当中,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不管是善缘还是逆缘,他都保持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他对於世出世法都不染著,在生活当中真的是随缘而不攀缘,要有这种道行,那才能领众。所以禅师为我们做一个好榜样,说自己没有道行,所以不能够出来担任住持,这是很重的一个责任。除了道力以外还要有缘力,缘力就是说法缘,我们俗话讲的,要有人缘,你的法缘殊胜,人缘好,容易办事,有很多人来帮助你,你就做起事来很顺利,少操心。所以你看一个道场,特别是大道场,人很多,住众多,这里饮食起居都需要经济的后盾,如果是人力、物力、财力艰难,大家在一起修行难免会有障碍。佛法里讲「法轮未转食轮先」,所以大家一起修行,总得先吃得饱、穿得暖,有一个小房子能够避避风雨,如果这些条件不能满足,修行就有妨碍。所谓「身安则道隆」,物质条件并不需要富裕,能够吃得饱、穿得暖,哪怕是粗茶淡饭,能够果腹,这就足矣。除了缘力,禅师说还要有智力,智就是智慧,处理事情要有智慧,要圆融,如果没有智慧,不能圆融,做起事来事情很难成功,而且会让人生烦恼。禅师说这三个条件具足才能当住持。而最重要的条件就是道,道是体,缘和智那是用。禅师说,「有其体而阙其用,尚可为之」,就是有道力,而缺乏缘力和智力,勉强还能够做得来,但是总是禅师讲的,「化权不周,事仪不备」,这个做起事来总是不够圆满。但是如果说「道体即亏」,如果说没有了道体,而只有什么?缘和智,这就不可以去做,这没办法补救。所以弘法利生、续佛慧命这桩事情这是大事,如果做得不好那是要负因果的责任,这个因果很重。

  所以我们要了解禅师给我们开的这三个条件。有道力,这个缘也要让它自自然然的成熟,不可以去攀缘,如果是起心动念去攀缘那就是邪知邪见。要知道,这个缘,特别是法缘,是前生所结的,那是自自然然成就的,并不是说我们这一生勉强的去找来的。你看看古时的祖师大德他们建立道场都是自自然然成就的,护持的人自自然然来的,并不是去攀缘来的,而且怎么样?拒都拒不了,他非得来修福,这种就是真正缘成熟了。祖师在这里建立道场,教化一方,有很高的名望,也是实至名归,并不是自己想贪名,要自己怎么样子提高知名度,这些搞名闻利养统统都错了。所以一个真正修道人决定不会要这些,决定不攀缘,像中峰禅师为我们做出非常好的榜样,他到底把这个灵隐寺方丈的职务给推辞掉了。

  记载里面也记载了一段,那时仁宗皇帝当时也仰慕天目山中峰和尚的道行,好几次想要召他来京城,约见他,但是禅师总是推说身体不好,不愿意来见面,所以没有去奉诏。所以你看看,像这样的一些机会,一般人看到了,那真的是天掉下来的好事,去面见皇帝,争都要争著去。但是禅师拒绝。所以皇帝反而愈加的尊重、佩服他,就给他赐了一个封号,叫做「佛慈圆照广慧禅师」,封他做国师。皇帝也特别送给他袈裟、送给他礼物,并且指示杭州当时的首长,政府的首长以及地方的官员为禅师护法,让禅师在天目山安心办道。这是禅师他的一些简单的介绍,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翻阅中峰禅师的传记来看,这确实是一位稀有的大德。

  他是在元朝英宗癸亥年,也就是一三二三年往生的,往生的岁数正好是六十一岁,一个甲子,他是坐著走的。这里就简单的把中峰和尚这位编集法事的作者介绍出来。下面我们介绍名题里的「三时」,三时系念这个三时是讲三个时辰,这是讲第一时、第二时、第三时。在印度时间分为昼三时、夜三时,它的一个时等於我们现在的四个小时;在中国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在这里它是指中国的时间,所以三时系念做下来大约也是要六个小时。这是从狭义的时间上来讲。深一步引申的意思,这是讲用印度的三时,叫昼三时、夜三时,就是白天这三时、晚上这三时都要系念佛号,这是讲念佛昼夜不间断、不松懈,这是引申的意思。

  好,我们下来看「系念」,这个系念就是系念阿弥陀佛。你看这个念字,中国的文字意思很好,你看这个字就能够体会意思。你看念字,上面一个「今」,下面一个「心」,这今就是现在,现在的心就叫念。所以不是过去的心,也不是将来的心,就在当下的心,心里头有佛这叫念佛。系念就是念念不舍,念念都不间断,从早到晚、从晚到早就一个念头,念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念头以外其他念头统统都没有,统统都放下。古人讲,妄念一起的时候,马上就要把念头归到阿弥陀佛上面去,「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个念起就是妄念起来了,妄念是迷,一迷惑就会起妄念、妄想。那怎么办?要转,转得要快,马上要提起阿弥陀佛。所以第一念是个妄念,第二念就提起阿弥陀佛,转得是愈快愈好,这个心就系在阿弥陀佛佛号上面,这叫系念。所以如果能够真正做到一心系念,那么这一生就决定能往生极乐世界。

  名题里面这个「法事」,法是方法,事就是专求往生净土之事,这是中峰国师为我们定的法本,让我们能够依靠这个方法来修往生净土的事情。「全集」,这是讲完整的一部会集本,我们现在说会集本。这个法事是中峰国师他编集的,这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有赞颂,像香赞、赞佛偈等等,也有诵经,主要是诵《阿弥陀经》,也有念咒,像往生咒等等,也有礼拜、有开示、有忏悔、有回向,所以这个修法就很圆满。我们在这里学习这一部法事全集,因为各地的净宗同修对於法事的仪轨都相当的熟悉,我们也把这个仪轨的部分省略掉,主要来介绍全集里面的义理,经文开示的这些义理,重复的经文我们也省略,介绍一遍就省略掉其余。

  好,我们先看这个《法事全集》里的第一段,第一段就是香赞,他用的是「戒定真香」这个赞。中峰国师在这里他不用普遍采用的「炉香赞」,而在这里首先用「戒定真香」这个香赞,他是有很深的意思。我们想到,大师一生教人注重德行,他当时的时期距离我们现在也有七百多年,当时他就感觉到佛门里面也是世风日下,佛家的弟子真修的人少了,真正持戒的人少了,所以老人家在这里就拈出「戒定真香」做为第一首香赞。我们从这里体会老人家他的悲心,希望我们弟子能够好好的持戒修定。这一生我们遇到佛法,特别是遇到净土法门,真的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一次机会,可以出生死。要想在这一生成就,不再搞轮回,要往生净土,必须要在戒行上下功夫。像我们师父上人常常提倡的,要扎三个根、扎四个根,要把《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出家人再加一个,《沙弥律仪》,要完完全全的落实、做到,这叫持戒。所以我们看到中峰国师他一生当中教学就是常常提醒大众生死事大,不可以轻忽,要脚踏实地的修行,要把出离生死当作最重要的一桩大事来办。「戒定真香」这个题目表法的意思就很清楚了,什么是真香?戒定就是真香。绝不是说我们把香燃起来供佛菩萨那个香就是真香,不是,真香是戒定,由戒生定,由定开慧,这是对佛菩萨的真香供养。好,我们来看这首香赞:

  【戒定真香。焚起冲天上。弟子虔诚。爇在金炉放。顷刻氤氲。即遍满十方。】

  我们先看到这里。这「戒定真香」就是说我们在燃香的时候想到修戒、修定。这个香燃起来了,香烟往上升,『冲天上』。这是祈求感应,祈求诸佛菩萨、龙天善神加持。这个「天上」不是说在方位的上方,这也是表法的意思,它表我们恭敬之心,所以这个天上是指恭敬这个方位,那是佛菩萨所在的处所。『弟子虔诚』,「弟子」是修法事的这些大众自称,我们对佛菩萨称自己是弟子,佛菩萨是我们的老师,佛法是师道、是教育,所以在教育里面我们看到老师和学生这个关系,所以我们自称是弟子。「虔诚」,这是诚敬到了极处。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就得十分利益」。在这里的利益是感应,如果没有诚敬,怎么可能感应得诸佛菩萨?要把诚意拿出来首先要放下自己的烦恼习气,如果有烦恼习气就会把我们的诚意给障碍住。下面讲『爇在金炉放』,这是讲点香,在炉子里点香,香燃起来了。『顷刻氤氲』,这是很快,这个「氤氲」就是香烟弥漫起来了。我们想到,这里通常是烧檀香,烧檀香这烟升起来之后弥漫於空中。『即遍满十方』,这「十方」是指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所以这里,可见得他前面讲的焚起冲天上就不是指方位,它确实是代表诸佛菩萨的处所,对应这里,这个香烟遍满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处所。好,我们再继续看下面的文:

  【昔日耶输。免难消灾障。】

  这是一段公案,『耶输』就是耶输陀罗,她是释迦牟尼佛还没有出家之前的太太,他的妃子。释迦牟尼佛成年以后,他的父王就为这个太子选妃,就娶了耶输陀罗做妃子。相传耶输陀罗她的容貌非常端正,聪明智慧,而且贤德过人,所谓知书达礼。但是释迦牟尼佛,还没有出家的时候叫悉达多太子,他觉悟到生老病死之苦,决意要出家,以自度度他。他的父亲不准许他出家,就跟他讲,说我们家现在还没有后代,你得给我留一个后代你才能出家,你一出家那我们这个家族不是等於断了后代?释迦牟尼佛,当时记载中说,虽然纳妃了,但是毫无世俗之意,所以跟妃子没有夫妇的行为。他父王这样跟他讲,他就指著耶输陀罗说她已经怀孕了。当时耶输陀罗听了这个话吓了一跳,结果她真的就怀孕了,六年以后生了儿子罗睺罗。因为罗睺罗是在释迦牟尼佛出家之后你看六年才出世,就难免引起很多人的非议、毁谤,种种的谣言,让耶输陀罗很难堪。结果耶输陀罗就发誓,她抱著孩子发誓说,这确实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如果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的话,那么我们母子一起跳到火坑里就烧死,假如我们跳到火坑里面不会烧死,那么这就确实证明罗睺罗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结果说完以后她就跳下去,结果母子俩竟然在大火里面安然无事,这个时候大家都相信了,於是这谣言就止息了。所以这是讲戒定真香。这个事情当然有前世的这些因果,在这里,香赞这里特别提出为耶输陀罗消灾免难,『免难消灾障』,这是讲的这一段的公案(故事)。所以戒定感应就是这样不可思议的,果真没有越轨的行为,确实清净戒行,得龙天护法的加佑。

  下面是三称: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这里讲『南无』就是皈命、皈依的意思,这是梵语,翻成中文就是皈命、皈依,皈命、皈依『香云盖菩萨摩诃萨』。「香云盖」是比喻香烟升在空中结成一个宝盖。「菩萨」翻译成中文叫觉有情。「摩诃萨」是大菩萨。这里讲的香云它也是表戒定的意思,所以香云盖就是菩萨,以戒定觉悟一切有情众生,这就是香云盖菩萨,这些菩萨是大菩萨,所以称为菩萨摩诃萨。菩萨没有一定的形相,他是随著众生喜好的形相化现出众生喜爱的形相来教化,所谓「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菩萨化身度生不可思议的境界。好,这是香赞,我们简单介绍完了,下面看有一个四句偈的开示:

  【觉海虚空起。娑婆业浪流。若人登彼岸。极乐有归舟。】

  这个四句偈内容非常的丰富,它所说的是宇宙、生命的起源。我们的宇宙怎么来的?生命怎么来的?简单的头两句就给我们揭示得清清楚楚,后面两句是教导我们回头是岸,觉悟这个方法。我们因为迷失了真心,所以就『觉海虚空起』了。如何来出离?如何回头?这是后面的两句,『若人登彼岸,极乐有归舟』。我们来细细的学习这四句偈。这个「觉海」就是性海,我们说心性、真心,这个觉海里面本没有虚空,觉海是人人本有的,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本觉就是我们的自性,就是觉海,这是本来人人具足,现在呢?现在我们迷惑颠倒,迷惑颠倒,其实这是随顺凡夫的话来讲的,自性本没有迷悟,本来哪有迷惑颠倒?自性本来是觉的,叫本觉。凡夫好像是迷了,迷了以后会看到什么现象?「虚空起」,这个虚空起来了,就产生了世界,我们的宇宙就随之展开,我们说宇宙形成了。怎么样形成的?经上讲,唯心所现,这现得太快太快了,一下子就起来了,佛法里讲一时顿现,就是现这个虚空法界是一下子起来的,那个速度非常非常的快。它没有先后的次第的,它的速度用亿万万分之一秒来讲都太长了,它比那个亿万万分之一秒还要短,在《楞严经》里面跟我们讲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是它一下子就起来了。当处就是现前,现前没有远近,就是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就是现前这一念,时间和空间都是我们凡夫的情执,不是个事实。你看现在科学家都晓得这个道理,爱因斯坦都说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的错觉。所以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时间、空间。

  到底为什么会有看到虚空,看到时间、空间,看到这些宇宙形成?佛法里讲这是因为迷了,所以原因在觉和迷不同,一念不觉的时候这就迷了,这一念时间非常非常短,就迷了,迷了以后虚空就起了,宇宙就变现出来了。这个时间有多短?在《仁王经》里面佛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他讲这一弹指里头有六十刹那,我们一秒钟如果能够弹得快可以弹四下,每一弹指这么短暂的时间里面有六十个刹那,这是个时间单位,一刹那里面就有九百个生灭,这个是念头的生灭。所以你想想一秒钟有多少生灭?这是四个弹指乘上六十刹那,再乘上九百,总共是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所以它的速度相当之快,我们没办法觉察,这虚空就现前了。什么人能够看到这个一念的速度?佛经里讲,八地以上的菩萨,他真正看到了,因为他定功很深,在他这个大定里面,空间没有了,时间也没有了,他看这个世间看到了真实相。真实相是什么?就是《金刚经》里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所以它是个幻相,这个宇宙没有真实相,统统都是幻相,幻相在一念一念的极短时间里面在相续而已。而我们在这些相中起了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迷得深了。那怎么办?『娑婆业浪流』。所以迷了之后,这个娑婆世界六道轮回它就现前了,「业浪流」就是六道轮回,所以依六道轮回那是迷的更深了,那是在做恶梦。在这个梦幻泡影的境界里面不能够觉悟,而且做的梦还都是恶梦,是愈迷愈深、愈陷愈苦。我们凡夫就在这轮回当中迷惑、造业、受苦。

  如何能够出离?后面两句说,『若人登彼岸,极乐有归舟』,「彼岸」就是觉岸,就是人要想觉悟,不再造业轮回了,要靠什么方法?《大集经》里面佛给我们讲,末法时期要靠净土成就,也就是念阿弥陀佛带业往生极乐世界。带业,大家要晓得,不是带新业,是带旧业,就是带业的种子,但是不带现行。所以如果我们的烦恼、习气还常常现行,这个没有把握往生。我们是有种子,但是能够控制它,烦恼习气不现行,这可以往生,这叫带业往生。那个种子虽然没有断,但是它不起作用,这一句佛号把它压住,所以一心系念阿弥陀佛这就重要了。「极乐有归舟」,这个归舟就是比喻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法门就是救度众生出苦海的船,这个船可以载著我们登上佛菩萨那边的觉岸,从我们迷这边的岸渡到觉岸,回归觉海、回归自性。这四句偈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可是意思极深极广,可以说它把三时系念的宗旨都给我们说出来。真正想要在这一生往生净土,确实就是要一心系念阿弥陀佛,能够出轮回,一生不退成佛,这是开宗明义把法事主旨为我们和盘托出。下面仪轨上面讲到,就开始念佛号,念到牌位之前,唱:

  【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

  这是称菩萨的名号,『清凉地』那就是极乐世界。接著就念《心经》,在这里我们把《心经》的讲解就省略了。后头跟著有变食真言、甘露水真言、普供养真言,以及莲池赞,还有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这个回向偈。这些意思都非常的好懂,也是常常在法事中见到的,我们这里统统省略不讲。我们再下面看有一段超度的祈祷文,这里有四句,这开头:

  【法王利物。悲智洪深。普遍十方。冥阳靡隔。】

  这个『法王』就是指如来,在此地是指阿弥陀佛、毗卢遮那佛和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在这里要说三佛?因为三尊佛代表法、报、化三身,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阿弥陀佛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这法、报、化三身,三而一,一而三,全都是自性佛。「法王利物」,这个物是指九法界一切众生。你看他这里没有讲人,他讲物,这是显然他不仅仅是指人道,确实包括九法界一切众生。众生,所谓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众生里面也包括植物、矿物,这是讲一切自然现象,都是如来利益的对象,所以情与无情都是如来帮助的对象。『悲智洪深』,这里是讲诸佛如来用什么来利益众生?大悲大智。这个「洪」就是大,「深」就像大海一样的,这讲深广无际。要利益众生,只有悲,就是只有慈悲没有智慧不行,或者是只有智慧没有慈悲也不行。所以都得悲智双运,慈悲与智慧都要有,才能够利益众生。所以慈悲、智慧都是性德,就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德能。觉悟的人就大慈大悲,有大智大能。迷惑颠倒的人,凡夫,智慧、慈悲都迷失掉了。被什么东西迷失的?是自己的自私自利,慈悲心变成了自私自利,所以自性中的德能都没有办法现前。自性的智慧变成愚痴糊涂,自性的慈悲变成自私自利,这是迷的现象。我们跟诸佛如来所不一样的就是因为诸佛是悟了,所以性德现前,我们是迷了,性德不能现前。

  下面两句讲,『普遍十方,冥阳靡隔』,这个「靡隔」就是没有障碍、没有隔碍。这个「十方」是讲十法界,这个是包含了十法界的一切众生。「冥阳」在这里是指我们现前在阳间还有在幽冥界的众生,这是我们超度的对象,像我们过世的家亲眷属等等。我们看来冥界和阳界是重重隔碍,不能够沟通,但是佛菩萨看来真的冥界和阳界没有障碍,通的。为什么不通?因为迷了,有分别、执著就不通了。好,下面讲:

  【今蒙斋主恭为某某届逢法会之期。】

  这个『斋主』就是这个法会的发起人。「斋主」发起这个法事他一定有特别的事情,特别的超度和回向。回向到底这个功德有多大?这是取决於参加超度法事人的那种虔敬之心,他是不是真能够随文入观,是不是真能够依教奉行。真正依教奉行,这法事劝我们求生极乐世界,他就真干了,那么他的功德就有了,这个功德可以超度亡灵。亡灵得多大的利益?《地藏经》里跟我们讲,能够得七分之一,就是参加法事的人,他的功德七分之一可以给他,七分之六是生者自利的。所以这里我们知道,我们所超度的亡灵到底能够得多大的利益完全取决於我们自己,我们得到的功德利益大,他们就得的大,我们得功德利益少,他们就得的少,这是完全按比例的。所以做法事一定要认真,如果做起来有口无心、敷衍塞责,那根本没有功德利益可言。好,我们下面看:

  【特请山僧登座。依凭教法。作三时系念佛事。】

  这是特地礼请『山僧登座』,「山僧」这是主法人的自谦,谦虚的称呼。这个『依凭教法』是根据、依据中峰大师在这里编的《三时系念法事》这个教法来做这个佛事。好,我们继续看:

  【乃尔亡灵。遭此胜缘。自宜严肃威仪。来临座下。恭聆妙法。一心受度。】

  这是讲你们这些亡灵,对亡灵的称呼,这些亡灵,我们说九法界的众生,他们都迷惑,都需要超度,他不知道往生极乐世界的这个法门,我们在这里就要把这个无上的法门介绍给他,这是『胜缘』,殊胜的因缘,我们讲大事因缘。为什么大事因缘?因为这一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那就一生不退成佛。我们深深相信,这些众生、这些亡灵他们过去生中都有善根,只要一启发他,他就能觉悟,这一觉悟,当然这觉悟不一定是指明心见性,但是他能够善根发现,一心一意的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那么这个因缘就是无比的殊胜,真的是开经偈里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一生能够出生死,往生净土。

  『自宜严肃威仪』,这是讲把自己的威仪严肃起来,这是真诚心表露。古人讲「诚於中而形於外」,内心里真正虔诚、恭敬的,外表一定是很严肃、很庄严。所以在法会当中,在受教这个里面能得到多少的利益,全在我们恭敬之心。所以把仪表、威仪庄严起来,把这个心也恭敬起来。『来临座下,恭聆妙法』,这是欢迎这些众生来参与我们这个法会,恭恭敬敬的来听妙法。『一心受度』,「受度」就是受教诲,这个度就是教导的意思,但是它比教导的意思更好,因为教导这是从因上讲的,教学。他能不能够得到利益?也不一定,要看他自己的根器,要看他自己的诚心。度这是从果上讲的,也就是教学真的有效果,他有成就了。度是个比喻,好比是渡河一样,从迷的这个岸渡到觉悟的岸,渡过去了。我们讲三个层次,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这都是度的效果。

  要真正受度重要的是要一心,一心接受教诲才能够真正的把境界转过来,才能真正得度。一心就是真诚心,在诚心里面没有二念,二念、二心就不诚了。你看清朝曾国藩先生给「诚」下了个定义,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所以什么是诚?一念不生,他只有一念,没有妄念,他是一心,妄念统统都断尽。在心里面还有妄念,喜好的,见到顺境起喜爱的心,见到逆境起瞋恚的心,这统统都是障碍一心的,所以都要把它放下,放下,一心现前。下面是炉香赞,我们把这个炉香赞的文一起念一念: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先念到这里。这个炉香赞这是祈祷的意思,就像宗教里面都有一个祈祷文,它以赞颂、诗歌的这种形式来表达祈祷,祈求诸佛菩萨感应道交,来加持这个法会。第一句是『炉香乍爇』,炉里头的香热起来了,「乍」就是刚刚,刚刚热,刚刚烧起来了,这烟就薰起来了。『法界蒙熏』,「法界」就是指虚空法界,这个是太大了。炉香赞里讲的,炉香的香气刚刚起来,怎么法界都能够薰得到,是不是太夸张了,比光的速度还要快,法界是整个宇宙,哪能这么快,是不是有问题?我们知道确实心念的速度比光的速度快得太多了,光的速度不能比。爱因斯坦相对论假设,说光是宇宙里的最高速度,结果在一九八二年法国巴黎大学的一位物理学家阿斯派克特他领导的小组证明,用实验证明,有超光速的速度存在,证明光速不是最高速度,光的速度只是每秒钟三十万公里。速度最快的是什么?是我们的意念,念头一生,马上这个波动就遍及虚空法界。《楞严经》里讲的「净极光通达」,净就是清净,清净到极处了,这个光是什么?心光,这个自性里面的智慧光明通达了,可以通虚空法界。我们凡夫是妄念纷飞,想要通很难做到,佛菩萨的心清净,真的是净极光通,所以他能够尽虚空遍法界的这个波动他都能接收得到,所以虚空法界里面的任何众生起心动念,起这些妄想杂念,诸佛菩萨统统都能够接收得到,所以法界蒙熏是真的。

  『诸佛海会悉遥闻』,你看这里讲得很清楚,「诸佛海会」,诸佛菩萨在这虚空法界里多得不计其数,太多太多了,他们都有能力接收,「悉遥闻」,都能够接收到我们凡夫的这个心念。这个遥闻是随顺众生讲的,遥是遥远。其实在诸佛菩萨的那个境界里面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就没有远近,没有时间就没有先后,时间、空间都归一了。所以这一边刚起念,佛菩萨马上就应了,随处有感随处就有应。『随处结祥云』,这个「祥云」这是讲的器世间,诸佛菩萨他是智正觉世间,结祥云是器世间。你看器世间和这个智正觉世间统统跟我们凡夫都能够起到感应道交。江本胜博士,日本的学者,他研究水实验就为我们证明,物质也能够跟人的心念起感应道交的作用。他做的水结晶实验,你看如果我们心念是善的,水结晶结构就很美,心要是恶的,不善的念头,这水结晶就很丑陋,证明器世间也起感应道交。所以随处结祥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水结晶,善的念头去感,它就会起很美的图案,这就是祥云。怎么个感法?诚意去感。『诚意方殷』是我们讲众生能感,要用真诚的意念去感得诸佛菩萨现身。这个感应的速度很快,你看「炉香乍爇」,这里讲的「诚意方殷」,这都是讲的刚刚去感,以诚意去感,马上诸佛菩萨就应了,『现全身』。这个『诸佛』不仅是包括圆满佛,也包括法身大士,已经断了一品无明烦恼,已经是圆教里初住以上的菩萨,从圆教初住到等觉,总共四十一个位次的法身大士,统统都可以称为诸佛,他们都能够应一切众生的感。下面是三称:

  【南无云来集菩萨摩诃萨。】

  这里讲的『云来集』是形容诸佛菩萨无量无边,像云一样统统都云集到道场来了,无量无边的诸佛菩萨都是应众生的感来应化的。我们三称这个『菩萨摩诃萨』,这是表示我们的诚意,恳切的启请。这一段是用赞颂,佛门里叫梵呗的这个方式把它唱出来的,这是祈祷文。下面我们看下面一段的祈祷文,是白文,用白话讲出来的,这是主法和尚念的:

  【此一瓣香。根蟠劫外。枝播尘寰。不经天地以生成。岂属阴阳而造化。爇向炉中。专伸供养。常住三宝。刹海万灵。】

  我们先念到这里。这个『此一瓣香』,就是我们烧檀香,把檀香劈成一片片的。这个香代表什么?代表我们的心香,这是我们虔诚、恭敬的心,这是心香,燃起这一瓣心香,它不是物质上的香。这个香,『根蟠劫外』,「劫」是时间,「根」,因为檀香是旃檀树,这个树的根,这也是比喻,比喻什么?这个树比喻我们的法身,这一片香是心香,我们的法身是「根蟠劫外」,也就是超越了时间,『枝播尘寰』,这「尘寰」是指空间,是指我们的虚空法界,这八个字讲的意思就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那是什么?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的法身香。『不经天地以生成』,我们的真心不是天地所生的,它从哪里来的?是本具的,所谓自性本来具足。所以这个香我们就很清楚了,确实是自性中的真香,我们用这个真香来供佛。下面讲『岂属阴阳而造化』,「造」就是造作,「化」就是变化。这个香它是永恒不变的,是真心,是永恒不变的,有变化的就不真了。所以阴阳造作变化的那都不是真的,所谓梦幻泡影,那是假的,幻化的,是有生灭的,而我们的真心是永恒不变,不生不灭的。

  『爇向炉中』,这个是讲表法,这一片香是燃在香炉里头,那个香是表示我们的性德,这「炉」是表示什么?炉是表示法界,这个虚空法界我们都用我们的真香去供养。『专伸供养』,这是供养下面讲的对象。首先『常住三宝,刹海万灵』,这「常住三宝」是智正觉世间,这是佛、法、僧,这是讲智正觉世间,「刹海万灵」是讲的有情世间跟器世间。所以你看一切世间统统包括尽了,我们统统供养到了,一个都不漏。所以我们唱这段祈祷文要生起这个心,随文入观,把这个心量就扩大了,真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下面又特别的讲到,我们来念念:

  【极乐导师。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悉仗真香。普同供养。】

  前面这个「常住三宝,刹海万灵」已经把一切世间包含了,包括智正觉世间,这里又特别来指出『极乐导师,阿弥陀佛』,还有『观音势至,清净海众』,这个特别提到这是有他的意思,因为这个三时系念是劝导众生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所以虽然前面有统指,这里要特别指出极乐世界的佛菩萨。我们要供养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怎么样子供养?要依教奉行。所以要求生净土要知道求生净土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无量寿经》里面讲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是往生净土的条件。什么是菩提心?我们师父上人讲了五个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心是菩提心。以真实的菩提心来供养,而且这个菩提心真的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你看真诚心,尽虚空遍法界,清净心,尽虚空遍法界,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统统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我们想要亲近阿弥陀佛、亲近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亲近极乐世界的清净大海众菩萨,一定要懂得修自己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的心,这是纯净纯善的心,用这种心去感,那么极乐世界佛菩萨就应。如果我们心里面有一桩事情放不下,心里面还跟别人有对立,甚至还有怨恨,这一些念头夹杂在心里,这纯净纯善就破坏了,害了自己。所以读到『悉仗真香,普同供养』,我们的心行要跟性德相应,这个真香就是性德的香光,用我们性德的香光来供养。供养,《普贤行愿品》里面教给我们七种供养,第一种就是如教修行供养,这叫真供养,这种供养叫修德,所以修德与性德相应这是供养。下面就三称: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这个意思前面已经提到了,这里就不再重复。这一段祈祷文完了之后,这个法事的序分就到此结束,下面就正式进入到三时系念的法事,这是第一时法事。每一时的法事一开端都是念《阿弥陀经》,接著念咒,念往生咒。因为《阿弥陀经》这是告诉我们求生净土的事相、理论、方法,要求生净土必须依净土的经论。我们在念经之前都要念三句: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这个『南无』就是皈命,『莲池海会』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些佛菩萨。西方极乐世界有这个莲池,在经上我们看到七宝池、八功德水,都是众宝所成,池底都是用金沙铺地,不是用泥沙,用金沙。这个莲池里面还有很多的莲花,莲花都放光,非常的庄严美好。佛告诉我们,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要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在阿弥陀佛的讲堂前面的莲池里头就会长出一朵莲花,这个人如果很精进努力的去念佛,他的莲花就会愈来愈长大,这个莲花上还有他的名字,等到这个人因缘成熟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拿著这朵莲花来接引他。如果这个人退心了,他念佛念到一半就不想念了,不想往生极乐世界了,那么这个莲花就枯萎了。所以极乐世界里面所有的现象都不生不灭,唯独是这个莲池里的莲花它是有生有灭,原因就是在这里,这是跟十方众生的感应,所以现出这种生灭相。所以我们自己要晓得,这一生最大的目标,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拼命念佛,让我们的莲花长得又大又好,等我们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拿著这个大莲花来接我们。如果我们自己不用功修学,或者修学里面有夹杂,这个莲花光彩就不好看,长不大。所以常常想到自己那个在极乐世界的莲花够不够大,对这个世界不能有任何贪恋,贪恋是障碍我们莲花的成长。极乐世界的莲池德水都是自性变现,唯心所现。其实所有的大众,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都是自性变现的,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中峰国师在这个开示里面跟我们讲,「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这都是告诉我们很深的真相,一般人学佛把自己跟佛分开了,佛不是我,我不是佛,极乐世界里这是不二的。所以我们要懂得,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是一不是二。为什么会有二?这是由於妄想分别执著得来的,妄想分别执著本来没有,一切无情众生也没有,器世间和智正觉世间都没有,唯独是我们有情众生有妄想分别执著,而这个无情众生和智正觉世间的众生,佛菩萨是随顺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叫境随心转。懂得这个道理就懂得在心上下功夫,修我们的清净心,把我们的意念修成纯净纯善,这样子莲池海会就能现前。

  好,我们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此地。谢谢大家。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