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幸福成功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 钟茂森博士主讲
幸福成功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十集)  2008/1/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51-0010

  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弟子规》「泛爱众」这一章,我们从第三条开始学起: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这句话是讲一个人的名望很高的话,实际上要跟他的才华相称,才华大的他的名望自然就大,人们佩服是佩服他的才华,而并非佩服他的那种大话。这是讲一个人要注重有真才实学,当一个人有真才实学,他自然就有让人信服的言语。在春秋战国时代赵国有位贤士叫做蔺相如,他出身很平凡,后来经人推荐给赵国的国君。那个时候秦国的国君知道赵国有块和氏璧,和氏璧是稀世的珍宝,秦王垂涎很久,因此想把这块和氏璧夺到手。赵国是小国,秦国是大国,秦王跟丞相们就想了个主意,说要用秦国的十五个城池来换这块和氏璧,实际上秦王根本不想交换,而是想用这种手段把和氏璧骗取到手。赵国国君和大臣们商量,赵王就说,如果我们不去交换,就显得赵国理亏,如果去交换,又恐怕秦王故意设陷阱,怎么办?蔺相如说,还是我带著和氏璧去见秦王,如果秦王他真愿意交换,我们就跟他交换,如果秦王他是设圈套,那我一定让这块和氏璧完璧归赵。於是赵王就派蔺相如去出使秦国,蔺相如把大话说在前面,那是因为他真有才华,真有才华,才大他言也大,他有这种胆识。所以就带著几个随从带著这块价值连城的碧玉到秦国去出使。

  见了秦国国君以后献上这块宝玉,结果秦王看了之后愈看是愈欢喜,看了之后又让自己的大臣和这些婢女们轮流来看,根本就没有想要用城池换碧玉的意思。蔺相如看出秦王的意思,於是就跟秦王说:大王,这块和氏璧上面有一块污点,我来指给您看看。秦王说是吗?就赶快给他看。结果当蔺相如接过这块宝玉之后立即退到大堂的柱子旁边,厉声的对秦王说,秦王,今天你让我们过来是想要用十五个城池换和氏璧,赵国是守信约的,所以赵王特地斋戒五日来把这块和氏璧送出来,如果你们真正想要用城池交换美玉,秦王你也应该五天斋戒才来接受,如果你是设圈套来骗取这块碧玉的,那我现在就连同我的人头跟这块碧玉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蔺相如的这种威武不屈的气势,让秦王和大臣们看到之后都震服,马上就赔笑说,不要这样,我们是想要跟你换,那我们就斋戒五天。等蔺相如回到自己的客栈,他也知道秦王真正不想换,所以就连夜派自己的随从乔装打扮成平民的样子,拿著这块和氏璧偷偷的跑回赵国去。

  五天以后秦王又召见蔺相如说,我们现在要来交换了。结果蔺相如就说,秦王,您这个国家的国君好几代都有背弃信义的前科,你们今天想要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我们也知道你们并没有诚意,我已经把和氏璧偷偷的派人送回赵国,如果你们真正想要和氏璧来换,我们国君一定跟你们签订这个条约。但是如果我们赵国的国君弃约,秦国是大国,你可以来打我们小国。假如你们没有诚意,你现在想要毁约把我杀掉,我也没有关系。蔺相如这番话让秦王也觉得非常懊恼,和氏璧也走掉了,想想就算了,不要再落个小人的恶名,於是就把蔺相如放回赵国去,结果和氏璧果然是完璧归赵。

  事后秦王又想了个主意想要侮辱赵王,有一次在庆贺生日的时候就邀请赵王来到边界上举行庆典,赵王当时就请蔺相如一起出去,另外请廉颇将军,廉颇是赵国的大将,带上重兵偷偷的镇守在边疆,准备一出事就开始反击。蔺相如陪著赵王来赴宴,在宴会上面秦王就故意对赵王说,听说国君你很懂弹琴,今天是我的生日,请您给我弹奏一曲。赵王无可奈何,只好弹奏古琴。结果秦王马上命自己的史官在旁边记下来,说某年某月某日赵王为秦王弹琴,这显然是一种羞辱。这时候蔺相如看到就拿起了一个瓦缶,就是那种瓦器、瓦盆来到秦王旁边,跪下说听说秦王很会敲瓦器,现在请秦王为我们赵国国君敲瓦器来祝寿。秦王听了大怒拒绝。结果蔺相如走前两步,拿著瓦器怒气冲冲的对秦王说,我们现在就近在咫尺,我要用我的颈血(脖子上的血)跟你同归於尽。秦王看到这种情势也吓得不敢动,旁边的军士也不敢轻举妄动,怕伤害了秦国国君。结果就在这种形势下,秦王无可奈何就敲了那个瓦器几下,蔺相如马上对史官说,请你们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击那个瓦器。当时大臣们也都跃跃欲试想要动手,但是知道廉颇将军带著重兵把守在边界,最后这个宴会也就不了了之,大家就散去了。

  蔺相如他的机智勇敢令赵国国君没有被秦王羞辱,回到赵国,赵王非常高兴,就把蔺相如提拔到很高的位置,位置在廉颇将军之上。廉颇将军很不服气,我是为赵国出生入死,蔺相如就光凭著几句话,竟然骑到我的头上!就很不服,就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就处处故意躲避廉颇,甚至托病不上朝,不要跟廉颇将军见面,以免发生不愉快。有一天蔺相如和家人坐车出去,迎面看到廉颇将军的马队来了,蔺相如赶紧撤回来。家人们就很不服气说,我们来投靠你是仰慕你的那种机智、勇敢、正义,怎么你见到廉颇反而变得胆小如鼠?结果蔺相如就对家人们说,你们说廉颇将军跟秦王比起来哪个更厉害?家人说当然秦王更加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怎么会怕廉颇将军?我避让他是因为赵国不能够没有廉颇将军跟我,我们这一文一武才使到赵国能够不被大国欺负,如果我们两个人斗起来,龙虎相争,那是两败俱伤,最后必定是让国家处於危难,所以我一定要以和为贵。这些话后来传到廉颇将军那里,廉颇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听了蔺相如这番话非常的惭愧,知道自己错了,自己是因为有嫉妒心,嫉妒人家的才华、嫉妒人家的名望而不服,把个人的恩怨摆在国家利益之上,这是私心,所以他忏悔。怎么忏悔?他就把上衣都脱掉,光著膀子背著荆棘走到蔺相如的府上向蔺相如请罪,这就是有名的「负荆请罪」。后来廉颇跟蔺相如成为生死之交,两个人互相都非常尊敬、非常敬服,联手来辅助赵国。

  从这个历史故事我们看到,一个人他的名望跟他的才华相称,真正有这样的才华、有这样的见识、有这样的德行,不要怕别人不服,他不服是因为他暂时对我们不了解,我们的心是坦然的,等到有一天他了解我们他也会服的,不必用语言来辩驳,这就是蔺相如他德行高於平常人所在的地方。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当人家比我们能力、才华都高的时候,我们要对他尊重,知道他是名副其实的,我们不能够不服,不服是因为有嫉妒心,嫉妒的心是对自己心里最大的伤害,不仅伤害自己而且伤害别人,甚至伤害国家、伤害人民的利益,可能会导致国家灭亡,甚至世界动乱,特别是有一定的地位、有一定身分的人,这些要非常的小心谨慎。嫉妒心强的人往往总是在找别人的毛病,看到别人才华高、名望大,心里不服,於是千方百计的来刁难他,用各种难听的语言来侮辱他,这种行为一定会反而导致自己身败名裂,自己是自食其果。要伤害这个人,那个人如果真正有德有才,不会因为我们的嫉妒而让他的德行才华降低,对他的伤害并不大,而对自己的伤害是非常严重。所以看到别人有优秀的地方我们应该懂得赞叹,懂得向他学习,为他高兴,这叫随喜。

  《朱子治家格言》上面说,「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欣幸心」,看见别人有好的地方我们不能够嫉妒,看到别人有灾祸我们不能够欢喜,应该同情怜悯他,而且要帮助他,这是养自己的厚德。当我们把私心放下的时候,嫉妒心就没有了,同情怜悯别人的心、仁爱的心就能生起来,见到人家好的就会生欢喜,见到人不好就会生同情,这是本性的本善,要把这个本善发扬光大。见到别人好的这种欢喜心不是装出来的,不是说我学了《弟子规》这一条,看到别人好就说几句恭维的话赞叹他,但是心里并没有真正由衷的去欢喜,这样还是虚伪,还是心中有自私自利的恶念在作怪,所以不能生起跟人同体、跟人同乐同悲的那种心情。《弟子规》这句给我们很多方面的启示,教导我们如何用心。下面我们来看第四条: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这一条是讲自己如果有能力,不可以自私,要把这种能力跟大家分享,教导别人,只要有人来学习,我们就乐意的去教导他。别人有能力的,能力比我强的,我也跟他一起生欢喜心,他的能力就好比我自己的能力一样,我替他高兴。不可以去轻贱他、轻视他,甚至找机会去指责他、侮辱他。这是因为人有一颗本来的爱心,这种爱心是跟一切人一体的这种心,所以自己的能力一定跟大众来分享,绝对不吝啬自己的才华,别人的能力也如同我自己的能力一样,为他高兴。有的人心量窄小,自己有能力不肯去传授给别人,有很好的学问不肯全盘的去教导别人,总要自己留一手。师傅教徒弟,想著教会徒弟就饿死师傅,这种观念就是自私的观念,当这个私心还在,哪怕是一点点,就障碍他的本性,障碍他的本善流露,他的能力肯定不圆满,因为他的能力被他的私心障碍住。

  一个人真正是大公无私的,他的能力是能圆满的,为什么?因为能力是本性中本有的,只是在我们这个本性的宝藏里面没有开发。真正把私放下,一点自私自利都没有,这个人他本性中的这种才华能力就像泉水一样汩汩的涌出来,没有障碍。见到人家有这个能力,比如说这个人讲传统文化讲得很好,心里就坐不住,古人讲同行相轻、文人相轻,互相就要轻贱,不懂得尊重别人,就大张旗鼓的去批评别人,从他讲的内容里面去找毛病,一字一句都不放过,稍微有一点错漏的就抓住不放,这叫吹毛求疵。目的是什么?要把他的信心打垮,打垮他之后他就可以不要讲了,那他就不会超过我,显得自己在这方面突出出来,我比他高明,我能够对他样样都了解都批评他,这叫轻訾别人。要知道,这件事情如果是好事,对国家、对世界带来利益的事情,就不可以去随便的来批评,应该多鼓励、多扶持别人,让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多一些人来替人民做好事,这种心才是一种仁爱的心。哪怕是批评人,一个慈悲的人,即使是批评别人的缺点、错漏,都是非常委婉的。我们来看下面第五和第六条:

  【勿谄富。勿骄贫。】

  这句话是讲看到富贵的人我们不要生阿谀奉承、谄媚巴结的心;看见贫贱的人不可以生骄慢,露出骄态。谄媚、巴结和骄慢这都是一般人很重的习气,这种习气障碍本性,因为本性是平等的,人人本性本善。在本性上讲是平等而没有高下,在一个人的身分现相来讲,确实是有高下、有贫富,有好运的、有不好运的,但是不可以被这些表相迷惑了,让自己的本性之心受到障碍。《朱子治家格言》上面说,「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看见富贵的人就生谄媚、巴结,这种人其实是最可耻,君子绝对不会干这种事情,君子注重自己的人格,丢人格的事情绝对不做;看到贫穷的人就生起骄慢之心,看不起别人,这种人反而自己是最贫贱的。所以一个人的贵贱不是看他的财富拥有多少,他的品格高尚这种人就贵;如果是他品格低下,见到富贵就谄媚巴结,见到贫贱的、低层的人就生骄慢,这种人反而是最贱的。《中庸》上面告诉我们,「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这真正是德行涵养。

  君子安分守己,自己是什么样的地位就做什么样的事情,绝对不贪慕自己地位以外的事情,因为贪慕跟自己地位以外的事就往往会自取其辱。君子素富贵行乎富贵,他本来是出身富贵的,就做好富贵人本分的事情,他素贫贱就行乎贫贱,出身贫贱他就做好贫贱人本分的事情。富贵的人能够好礼,讲礼貌,懂礼节,懂得恭敬人,明辨是非善恶而能够择善而行,富贵的人里面他做君子、做圣贤。贫贱的人他如果能懂得好学,他不以贫贱为耻,安分守己,顺应天时,顺应自己的缘分,在自己的位置上进德修业,也能够做君子,也能成圣成贤。圣贤并不分富贵贫贱,孔子的学生里面,富的人,像子贡,贫贱的人,像颜回,颜回是箪食瓢饮,吃饭的时候连饭碗都没有,用个竹篓子来盛饭,喝水用个葫芦瓢,穷到这种地位,他不改其乐。为什么?因为他懂得安於本分,就在自己的本分上面去行圣贤之道,所以他依然是快乐的,不管在什么样的位置上面,都能够成就完美的品德。下面是第七和第八条:

  【勿厌故。勿喜新。】

  这一条就是讲不可以喜新厌旧,喜新厌旧是现代人一个非常严重的毛病,在生活物品上喜新厌旧,造成很多的浪费。比如说我们身上穿的衣服,很多人就追求时髦、追求潮流,每年都换多少次的衣服,春夏秋冬都在赶潮流,去年买的衣服没穿过几次,今年又换新的,家里的衣服堆积起来都发霉生虫,造成很大的浪费。要知道我们现在有很好的衣服穿,这个地球上依然有很多人挣扎在贫困生死线上,怎么可以奢侈浪费?一件衣服好好的穿,穿上十年都没问题,我们就在这种物质上面节约来养自己的厚德。像我们师长他的老师李炳南老教授一生就守住节俭,他的收入很丰厚,是大学教授,又是很高明的中医,还在政府部门担任官职,他办医院、办老人院、办传统文化的讲堂,他的钱都拿来捐献给公益事业、教育事业,而自己生活非常的节俭,真的是节俭到不能再节俭的程度,一天他就吃一顿饭,省下点钱来帮助人。他自己穿的衣服,外面的衣服总是那套中山装,没有换新的,里面内衣我们不知道,等到他老人家走了以后,后人把他的这些物品拿出来一看,发现他的那些内衣内裤还有袜子都是打了很多补钉,自己补。前年我也去过老人家当时居住的地方,现在是个纪念馆,看到老人家那些当年用的物品都是非常简单朴素,我们看了很感动,真正的大德是这样珍惜自己的福报,把自己的福省下来供养一切大众。

  喜新厌旧这种毛病要不得,当我们在物质上面常常喜新厌旧的时候,人的道义就愈来愈稀薄,最后变得人跟人的交往也喜新厌旧,不注重道义、恩义、情义。在这个社会上最明显的是看到离婚率年年在攀升,为什么年年的离婚率愈来愈高?喜新厌旧这个心理就是主要的一个原因。根据二00四年的一个统计,在台湾有十三万的新人结婚,可是同年离婚的有六点二万对。十三万对的新人结婚,六点二万对离婚,换句话说,将近一半的人离婚,离婚率高达百分之五十。为什么有这个悲剧?这是因为大部分的现代人都有这种喜新厌旧的问题。像我们看到先贤他们的这些故事让我们非常敬佩,在东汉光武帝的时候有个大臣叫宋弘,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见到宋弘就很喜欢,因为公主的夫婿刚刚去世,这个公主就看上了宋弘,就请光武帝为她做媒去说亲。皇帝就到宋弘家里先去问问他,我听说谚语曾经讲富贵就要换朋友、就要换妻子,这是不是人情?宋弘听光武帝这么一说,马上就知道来意,因为宋弘已经有妻室,他对光武帝就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在贫贱的时候、患难的时候的朋友不能忘记,那种友情是最真挚的,跟我们一起共过患难的,所谓糟糠之妻,一起创立家业,辅助我成就事业的太太是绝对不能够换的,一定要白头偕老。宋弘跟光武帝这么一说,光武帝知道这门亲事是谈不成。你看宋弘不攀权贵,光武帝亲自来说媒,让他来做皇亲国戚他都不要,这是真正念旧念恩的厚德君子。当时朝廷上下知道宋弘的这种道义、恩义、情义的事情非常的敬佩,朝野上下都讲求道义。宋弘一个人置身清白,忠义就能影响到朝廷、影响到社会,这就是古人讲的修身,然后齐家,然后能治国和平天下。

  我们看到现前社会里面也有那种念旧念恩的道义夫妻,让我们也很感动。在报纸新闻里面看到在中国有一对夫妇,他太太在二十三年前跟这个先生结婚,结婚以后就发现太太很怕冷,体质很弱,先生就二十三年如一日每天为太太揉搓脚,帮助她的身体得到温暖,后来在一九九0年的那年太太就站不起来,她得的是骨头坏死的病症,结果先生侍候太太,树立太太生活的信心,家里虽然很穷,但是工作养家的重担先生扛起来,而且先生对太太发了愿,说要背著太太去走遍中国的大中城市。他们已经在走了,他们计画用三年时间把中国走完,而且边走边把自己二十三年夫妻共患难、互相帮助的这个事情跟大家宣讲,用这种爱心希望让他的太太重新站起来。

  还有报纸上登的河南郑州的一个男子因为车祸变成植物人,他的太太三年在他床前侍候他。虽然这个植物人一点动作都没有,昏迷不醒,甚至用针扎他的腿都不动,太太就每天守在床前照顾自己的先生,为她先生翻身、擦洗,为她先生唱歌,跟她的先生聊家常。每两个小时就要让他翻身一次、擦洗一次,三年如一日,连医生都很感叹说,这三年的时间一个全没有意识、毫没有动弹能力的人,身上竟然没有生任何的疮,皮肤保存得很好,这种事我们医生都叹为观止。妻子刚来的时候还很胖,结果三年瘦下去三十多斤。结果这个太太说夫妻夫妻,是祸福共同承担才叫夫妻,做人要讲良心。他都这样了,而且医院又主动给我们减免医疗费用,我要一走了之不管不问,还配做人吗?太太语气很坚决,真的是念著道义、恩义、情义,在最患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守在自己的配偶身边,结果奇迹出现了,三年以后先生竟然苏醒了,他能够睁开眼睛用手指著他自己的女儿能够开心的笑,还能够说这是我的女儿吗?能讲话了。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脑外科主治医生说这是爱心坚持救治创造的医学奇迹。这都是感人至深的念旧念恩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现代,一个人不讲道义、不讲恩义、不讲情义,真的像这个植物人的太太说的,还配做人吗?下面请看第九条:

  【人不闲。勿事搅。】

  《弟子规》教导我们处处要有一种仁爱之心,时时提起关心爱护别人的念头。当人家没空的时候,或者是他正在忙,或者没有得到充分休息,这时候我们看到了,不要去跟人家谈事情,不要去打扰别人,这些都是关心的表现。又比如说我们在打电话的时候,电话接通了,先问对方一句:「请问您现在说话方便吗?」对方听到你这句话就感觉到你那种对他的关怀,心里面就有温暖。他如果方便,我们才继续说下去,他如果不方便,我们再约时间谈。这是在生活点滴里面要养成一种爱护别人的心、恭敬别人的心,这就是本善。下面一句:

  【人不安。勿话扰。】

  这是讲当我们看到别人心神不安的时候,我们就不要去打扰他,不要跟他讲话,因为他可能现在心里正在难过,或者是心里有恐惧,不愿意跟别人谈话,我们就不要去骚扰他。如果当时有能够安慰他的方式我们就可以去做,比如说静静的给他递上一杯茶,或者在宿舍里面给他铺好床褥让他休息等等,因时因地不同表现对他的关爱。如果一个人他需要安慰,也不妨用这种轻声的话语去安慰他,这都是看当时的情境。总之就是让对方得到安宁,从这种不安的精神状态中走出来。我们常常养成一种安慰别人的心,让别人心神得到安宁,我们自己也能够得到心神安宁,有其因必有其果,当我们不安的时候别人也会安慰我们,来报答我们。做人要懂得察言观色,察言观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关怀别人。

  在《论语》里面有一段对话,子张问孔子说「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士就是读书人,他怎么样做才可以说是通情达理、通达事理?这个「达」字。孔子就回答他说,「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这句话是讲真正通达事理的人是怎么样?他的资质正直,爱好正义而能够察言观色,而且能够谦卑的对待别人,这种人他就能够称得上通达事理的人。这是圣人教导我们存心要善良,要懂得常常看到别人的需要,察言观色,不要等别人说,我们就能够看出他需要什么、他不需要什么,常常替别人著想,谦虚恭敬别人,这样就能够受人欢迎。下面来看第十一条:

  【人有短。切莫揭。】

  这是讲当别人有短处的时候,我们千万不可以去揭发他的短,这是给别人留个面子,这是爱护他。每个人都有自尊,都有个面子,我们自己不想自己的自尊、面子受到侮辱,我们也不能够这样对待别人,所以看到别人有短处要懂得包容,甚至可以帮助他在没有人的情况下告诉他,用很柔和的方式跟他讲,请他改过,不可以当众揭发人的短处,这样做跟人家结怨,自己也把德行败坏。不仅我们不能够把别人的短处跟人家揭发,而且甚至心里面不要去想著别人的短处,想著别人的短处是把别人的缺点、别人的错误放在自己的心上,本来是一个本善的心变成装著别人短处的垃圾桶,把别人的那些垃圾、那些缺点全部装在自己的心里,这也对不起自己。而且我们眼中看别人的短处也未必是真实的,可能我们了解的并不全面,如果一知半解、道听涂说就跟别人大肆宣扬去揭发,这是又跟他结怨又把自己的德行败坏掉。古人常用一个比喻说,看到别人的短,实际上就好像自己的鼻头有个污点,去照镜子发现镜子里面的那个人怎么鼻头上有个污点?就说他你怎么长得这么难看,鼻子上这么脏,批评对方。结果批评对方实际上是批评谁?批评自己。所以揭发人家短的时候就是揭发自己的短,讲别人的缺点、讲别人的短处正显得自己是个好说是非的小人。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对那些流言蜚语都不闻不问,古人讲流言止於智者,智慧的人从来不去传那些流言蜚语,那些是是非非的事情,「好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我们要注意这方面的修学。请看下面一条:

  【人有私。切莫说。】

  这一条跟上面那一条有相关联,这是说人如果有隐私,我们千万不能说,如果把别人的隐私揭露出来就往往跟人结怨,伤和气、伤厚道,自己叫折损阴德,折损阴德就折损寿命,这种事情有智慧的人怎么会去干?古人讲「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搬上口边」,关系别人终身大事的事情这些隐私,即使是你真见到,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都不可以去讲。「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酒谑,应谨慎不要溜出口」,凡是讲话有伤厚道的、有伤体面的,即使是闲聊都不可以随便讲。像这些男女之间的关系的事情,是事关人终身的清白,这怎么能够乱说?说了就伤厚道。还有有关人名节的事情,有关人家终身大计,或者是一个企业里面、一个国家里面的机密,这些都不可以乱说,这不仅是对人、对团体、对国家的一种尊重,也确实不能够造成对他人团体的伤害。下面请看第十三条: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这句话是讲别人如果有善行,我们看到了,去赞叹他,你这么一赞叹,你也是善。为什么?因为被你赞叹的人他知道了,他会觉得更加的要努力,受到你的鼓舞要更加努力向上,把他的善更加的提升,如果是另外的人听到你赞叹,他也能够效法这个善人,所以对所有的人都是好事。因此能够常常去看别人的优点、看别人的善行,我们常常称赞别人的优点、长处、善行,这本身就是善行,这就是对大众的勉励,希望大众见贤思齐。这个善的标准在哪里?标准必定是跟本性相应的就是真的善,那叫本善。《三字经》里面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来就是善的,所以跟本性相应的那就是善,跟本性违背的那就是恶。本性可以说我们现在都迷失本性,怎么办?那就要用圣贤人所说的标准,因为圣贤人他们恢复了本善,他见到了本性,所以他们讲的是正确的,符合宇宙人生真相的。像我们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三家的圣人都是见到本性、恢复本善的,所以用他们的教诲作为依凭,帮助我们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所以圣贤的教育就很重要。现代人不要说去『道人善』,就连什么是善都不甚了解,原因是什么?因为上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圣贤教育被严重破坏,现在要恢复,如果能够把传统文化教育复兴起来,这就是最大的善,叫善中之善,它能够帮助人认识本善,修学恢复本善,这种真的叫功德无量。

  要恢复传统文化教育最关键的是要有人才、师资,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传统文化教育是要靠人来弘扬光大,人要把这个教育做出来,落实了,真正把老祖宗、圣贤人的教诲表演出来,他才能真正弘道。现在这些师资人才实在是少之又少,因此如果有年轻人能够立志走圣贤教育之路来发扬光大中华文化,这个人真的是大善人。我们看到中共中央十七大的报告,胡锦涛主席就在报告里提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这个文化能使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能有大一统,生生不息,有顽强的生命力,你看其他的文明都没落了,都没有了,只有中华文明历久弥新。这个文化不仅是属於中国人,也属於世界,要向世界去推广,帮助构建和谐世界,让整个地球的人类能够真正和谐团结、生生不息,这种工作真叫圣贤的工作。

  我们跟著师长学习了这么多年,也了解弘扬中华文化的意义,就生起使命感,做为一个中国人,做为一个炎黄子孙,应该承担起弘扬文化的使命工作。所以我就将我在昆士兰大学的终身教授工作辞掉,很多人还不理解,这个工作大家都很羡慕,你在同龄人里面也算是佼佼者,事业正是要走向如日中天的时候,三十几岁正是可以在你的事业上有所建树,为什么你把事业放弃掉,要重新开始?那是因为现在我们明了要拯救这个世界,要复兴我们的民族,最关键的还是要靠传统文化教育儒释道三家教育。现在这个人才最缺乏,这个世界要和谐,不是真正急需所谓的金融教授,真正急需的是圣贤教育的师资,所以我们才立志辞掉原来的工作,换一个工作,就是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通过自己学习、通过自己力行,能够得到真正的体验,然后边学边向大众介绍,这叫『道人善』。道谁的善?古圣先贤的善,孔子、孟子、老庄、释迦牟尼佛他们都是圣人,我们把他们的教诲道出来、讲出来叫道人善,这就叫真善,这种善真正可以帮助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因为和谐要从心来构建,有了和谐的心态,心里面真正放下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对立冲突,心里就和谐,心上和谐了你对外界的人事物自然就和谐,社会也和谐了,世界也和谐了。所以和谐从哪里做起?从心做起。从谁的心做起?从我的心做起。怎么样做?用教育,用教育转化人心,这是善中之善。下来一句,第十四句: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这是讲假如我们讲人家的恶,宣扬人家的过失,这种做法就是恶,自己就是最大的过失。这种过失如果是严重,『疾』就是指这种病,什么病?常常造口业的病,讲人家的过失、讲人家的是非,这些毛病如果愈来愈厉害的话,『甚』就是愈来愈厉害,到最后『祸且作』,自己就灾祸临头。为什么这么说?古人讲三寸之舌是祸福之门,一个人如果在自己的言语方面没有谨慎,往往都会种下祸根,跟人结怨。所以常常讲人家的过失,去张扬人家的恶,这种行为最开始可能是因为一念私心要把别人打倒、要把别人贬低,到处跟别人讲这个人怎么样坏,要把那个人说臭,这是私心作祟。久而久之习惯了,动不动就说人家的过失,可能说的时候在谈笑之间自己都没有能够觉察自己在造恶,跟很多人这样结怨,最后别人报复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要懂得对别人的恶要有包容的心量,他如果能改,我们就劝导他,他如果不能改,我们就不闻不问,敬而远之就好,千万不可以去张扬他的恶跟他结怨。

  历史上像这种结怨导致杀身灭门灾祸的很多。《菜根谭》上说,「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人可从」,这是讲去攻击别人,批评别人的恶,不可以太严格,要看他能不能接受,他能接受我们才能批评,不能接受就不可以,而且即使是批评,都要用非常温和委婉的言语。教导人行善也不能够把善的标准提得过高,要看他能不能够做到,不能做到说出来就是对他的羞辱。这是讲「疾之甚,祸且作」,这是跟你所批评、攻击的人结怨,造成的灾祸。除此之外还有更大的灾祸,是什么?当我们扬人之恶,扬一个社会的丑陋面,比如说现在新闻媒体里面就很喜欢报导那些负面的、那些丑恶的事情,这是扬人恶,这就是很不好。为什么?如果新闻报导里面常常都讲到这些恶人恶事,就让老百姓看到社会风气怎么这么糟糕,常常有这些恶人恶事,逐渐的大家对於那种善良的社会风气就会信心丧失,大家不愿意行善,好像个个人都在造恶我行善自己就不好意思,自己就同流合污去了。那些造了恶的人看到新闻报导里面都讲了这么多恶人恶事,我干这么一点恶算不了什么,所以他也就肆无忌惮的造恶,因为他知道山外有山,恶里头还有更恶的,他也就无所谓,不肯改恶行善、改过自新,最后的结果造成社会风气的败坏,人们变得没有羞耻之心,你看这个灾祸有多么严重。

  去年一月份我代表师长去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印尼巴里岛召开的国际和平会议,探讨的主题就是如何将媒体改造成促进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工具。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媒体里面都过分的渲染那些负面的东西,那些暴力、冲突、恶人恶事成为媒体报导的焦点,这种问题很严重。比如说在会上我们遇到一位伊拉克来的参会者,他在那里批评国际上的那些发达国家的媒体,说这些媒体报导美国跟伊拉克的冲突过分的渲染,把这种冲突渲染成一种种族之间、宗教之间的冲突。而且本来伊拉克和平的地方多,人们还是过著比较安定的生活,经过这些媒体的渲染之后,使伊拉克国内居民和外国所有的人都人心惶惶,都觉得冲突非常严重,结果愈严重愈造成仇恨,仇恨不断升级,导致冲突不断升级。所以这个冲突怎么来的?媒体制造出来的。这就是「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搞到最后可能导致世界大战。

  我们师长常常提到,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可以拯救世界,也可以毁灭世界,第一种人是政府的领导人,第二种就是媒体。媒体的这些主持人、记者,他们如果报导正面的内容,把善人善事、把伦理道德、圣贤教育广泛的宣扬,这就是「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带动良好的社会风气,能创建一个和谐的互助互爱、互相帮助、共存共荣的社会秩序;如果是常常报导负面的,暴力的恶人恶事、冲突,那就是「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导致最后世界大乱。所以我们师长当时让我去代他发表的一个论文就是「让媒体成为和平天使」,媒体能做到的,关键是媒体工作者们能不能意识到这一点,报导正面的善人善事,把民众导向道德、正义,这就是媒体成为和平天使。

  我们现在看到西方的教育里面大学里面都有新闻系,新闻系现在有一种很可怕的哲学理念,英文叫做「Bad news is good news」,有坏消息就是好消息。为什么?因为有这些坏消息,有这些暴力冲突的事情,媒体就能报了,对媒体是好消息。这个问题就严重了,搞到社会充斥的都是坏消息,人们真的是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这就不得了。《弟子规》这句话我们真正能够会用,真正懂得「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这才是真正的哲学,可以救世。我们来看下面一句:

  【善相劝。德皆建。】

  这句话教导我们要懂得互相劝善、互相鼓励,提升德行。这是讲我们共同学习的同学们,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想要学习,想要真正努力落实能提升自己的,大家互相以善相劝,互相的鼓励,大家共同提高,这个德就建立起来了。最好的方式就是每天都能够有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所以我们师长现在让我们每天都在摄影棚里面来讲课,把这种课程通过网路传播到全世界,跟世界有缘的同学一起『善相劝,德皆建』,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大家一起来学习的都是对於圣贤教育有兴趣的好学之人,我们志同道合在圣贤教育的道路上共同携手共进,我相信孔子如果现在在世他也会很高兴。

  讲到善、讲到德,根本是什么?圣贤教育有基础,这个基础,儒家是《弟子规》,道家是《太上感应篇》;《感应篇》是讲因果教育,劝人断恶修善,《弟子规》是讲伦理道德的。佛家有《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这十善业是跟本性相应的善,这三门是基础课,我们要学习,古代读书人都在这三家基础上扎根,能够共同的在这基础课程上面来落实,这叫「德皆建」。我们现在每天在摄影棚里面讲课,确实也有不少的同学们寄来一些讲课的素材,像这些善人善事的例子,还有一些因果报应的事实,现代的,时常有收到,而且有时候有收到一些远方的朋友的来信,或者是一张卡片,给予鼓励,我们接到之后也觉得很安慰,知道在这个圣贤教育的道路上并不是孤独的。虽然很多人我们没有见过面,只是可能他在网路的另一端来收看,常常也把他的一些心得体会,甚至对我们的指正,用电子邮件或者信函、传真传过来,这都是「善相劝,德皆建」,我们感到非常的安慰和感动。

  这个善、德,古人都曾经讲「孝为百善之先」、「孝者,德之本也」,孝道是善之先、德之本。所以劝善、劝德从哪里下手?从劝孝开始最好,这一点孔子他老人家二千五百年前就讲过,《孝经》里就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道德的根本在孝道,所以教育要从教孝开始。而孝道孔子说得非常清楚,它是先王的至德要道,能够令天下和顺,上下无怨,民用和睦,用我们现代话来讲,就是能够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媒体里面如果能够常常播放孝的故事,不管是古代的也好还是现代的也好,常常播放这些,这就是对民众「善相劝,德皆建」,对於和谐社会将是非常有力的支持。

  我们也看到比如说像山东电视台有个「天下父母」的专栏节目就播放过不少现代的孝子孝女、父子有亲的感人事例,现在很多地方也评十大孝子。我记得去年二00七年四月被邀请参加在中国西安举办的国际《道德经》论坛里面我就发表了一个演讲,我的演讲跟他们主题有相应,《道德经》论坛的主题是「和谐世界,以道相通」,我的演讲题目是「和谐之道,以孝贯通」,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和谐社会最好的是用孝道,孔子曾经跟老子学过,也是得到了老子的真传,他讲《孝经》里面就讲到「教民亲爱,莫善於孝」,让大众相亲相爱,和谐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孝道。我在那个演讲里面最后提出三条建议,这三条建议后来西安晚报都把它登出来,会议总结的时候主持人也特别把我的三条建议又提出来说,大家都能认同。

  这三条建议第一条是希望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能够每年评选十大孝子的活动,媒体进行广泛的传播,教民亲爱莫善於孝,一定能够使社会和谐。大家看到这样的孝子的故事,现前的、身边发生的案例,大家都能够把善心生起来,懂得孝顺父母他自然懂得忠於祖国、懂得服务人民。我提的第二条建议是希望国家能够提倡祭祖的活动,把清明节、冬至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过去都是祭祀祖先的日子,把它做为法定假日,然后能够由国家领导、政府领导共同来祭祀祖先。祭祀祖先,毛泽东主席当年一九三七年就曾经率领中共中央所有的领导祭祀炎黄祖先。祭祀祖先能够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古人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能够使社会风气淳厚,这是孝道。第三个建议,希望能够建立像庐江文化教育中心这样的教育机构,民办的也好,政府办的也好,全国都有这样的点,办班教学,启发大家善心,「善相劝,德皆建」。这三条建议都是我们师长的理念,结果在社会上也得到一些响应,不少地方也愿意去做像十大孝子的活动,办这些教育中心推广办班教学,我们看到也非常欣慰,希望社会能够把圣贤教育复兴起来,带动和谐风气。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先说到这里。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朋友多多的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