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幸福成功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 钟茂森博士主讲
幸福成功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五集)  2008/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51-0005

  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新年好!今天是二00八年的元旦,古人曾经说过元旦是人间第一日,而孝道是人间的第一事,在今天的元旦佳节我们来一起学习《弟子规》,学习孝道,这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今天继续从「入则孝」这一篇的中间看起:

  【亲所恶。谨为去。】

  『亲所恶,谨为去』,意思就是说父母双亲如果是不喜欢的、厌恶的这些事情或者是东西,我们要谨慎的、小心的把它去除掉。父母不喜欢的东西、不喜欢的事情包括很多,不仅是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比如说我们在道德上面有所亏欠,这是父母不喜欢看到的,或者是我们的学业成绩不能够优秀,这也是父母不愿意看到的,我们都应该谨为去。谨包括我们平时要留心注意看看父母亲的好恶是什么,让父母能够常生欢喜心。所以这句兼前面那一句,「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都是对父母亲供养欢喜。谨是指我们平时日常生活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每一言每一动都要以父母做为主要的考虑。小心到什么程度?小心到我们念头起动的地方都要留意。当我们起个坏念头,这个坏念头对不起父母,比如说起了贪心,起了跟人家斗争的心,不能够原谅别人,不能够好学,不能够进取,种种的不善的念头,我们都要小心的把它去除掉,这才叫真正的大孝。所以真正的孝子处处都管好自己的念头,凡是有不善的念头,违背本性、违背道德的,不要说不能做,连想都不可以去想。

  记得我在大学里就曾经遇到一件事情,我在广州中山大学念书,在念书的时候我学习还算不错,而且在活动方面也很活跃,我是大学里头的经济学社的社长,我们那个学社有七百多个社员,因为自己有一定的才华,有一定的能力,大学里面难免有些女同学就注意到。我的母亲是一位非常细致的人,她对我的一言一动都很留意,真正是慈母关怀孩子是无微不至的,包括我们的思想行为都在她观察当中。我的母亲曾经二、三次无意中接到一位我们大学的女同学的电话来找我,我母亲也曾经跟这个女同学见过面,她长得也很漂亮,学习也非常好,而且家境也很不错,各方面都很优越,对我也产生好感,我当时对她也很有好感,两个人也就产生了感情。当时我的母亲曾经跟我提醒过,人应当立志高远,在上大学的时候一定要把书读好,把学业放在首位,不能够在男女感情上面受到羁绊。现在你在读大学,年龄还小,可以说人生的阅历还是很不成熟的,不适合现在来谈恋爱,无论对方的条件如何的优越,现在还是应该把学业放在首要位置,不能够去分心。

  我妈妈对我管教也很严格,担心我在男女感情问题上会走入深渊,所以就曾经跟我做过两次非常诚恳的谈话。她对我提出三条意见,她说:第一,读书的期间就是读书,不谈恋爱,这是做学生的宗旨。父母供你上大学,不管出现什么情况,这个宗旨是绝不动摇的。男孩子应当先立业后成家,包括谈恋爱都要放在后面,要先完成道德、完成学业。我母亲说这是大道理,这是硬道理,其他的都要放在脚下。母亲提的第二条意见,如果现在谈恋爱一定会分心,会影响到学业、影响功课。在大学里面谈恋爱可以说是一场消耗战,消耗人的时间、精力、金钱,这一场消耗战现在你不宜参加,应该把时间、精力、金钱都用在自己的学业上面,在学业上面有所成就,将来你要出国留学深造,以后的路还长著,不能急。第三个意见,她跟我讲,我们读圣贤书要懂得学以致用,《大学》里面告诉我们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是什么意思?物是物欲,格是革除,革除物欲才能够让自己的智慧显发出来,这叫格物致知。我们读圣贤书不是搞纸上谈兵,在诱惑当前的时候,当自己处在这样的境缘里头,自己要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够动摇自己的志向,要把理智放在感情之上,革除物欲,不可以在男女情感上受到缠缚,这样你才能够专心致志完成学业。我母亲跟我进行了两次长时间的谈话,母子两人是开诚布公真诚的交流。最后我自己也听从了母亲的劝告,於是就把这个女同学的照片也退回给她,从此把心专在学业上。

  所以父母亲不希望我们做的事情,我们知道这是对的,要懂得把它去除掉,这才叫做孝道。孝是一种理智的、理性的爱,是把父母摆在自己的私情之上。当人处在理智和感情,或者说是天理和人欲之间要去抉择的时候,要懂得把理智、把天理提起来。所以真正要做到孝顺父母是要把自己的七情五欲放淡,不能够全部放下也要把它放淡,这种孝顺比起拿金钱供养父母还要难能可贵。拿金钱物质上去供养父母,那是供养父母之身,真正做到这样「亲所恶」而「谨为去」,放下自己的贪欲,放下自己的情执,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这样的孝才真正叫孝方贤。

  其实当我们能够放得下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得到的更多。在大学里面放下感情的纠缠之后,这个心就专了,学业也就能够提升。所以后来我出国留学很顺利,在留学当中也可以说清心寡欲,二十六岁就完成硕士、博士的学业,走上美国大学的讲坛,带研究生,当时我的研究生里头有很多年纪都比我大,在美国,这是很多同龄人都很羡慕你有这样的一种成绩。我工作以后就把母亲接到美国奉养,而且能够供养我的父亲、爷爷、奶奶。这样才懂得原来放下之后得到更多,退一步其实真正是向前。所以从小能够听父母的话、父母的教诲,我们能够放下自己的主观意识而随顺父母的教诲,发现自己真是获益无穷。我们这里学《弟子规》一定要懂得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父母亲的「亲」,我们要晓得,它不仅是包括我们自己现在的父母,也包括我们的长辈,包括我们的老师,也包括祖国人民。所以老师不喜欢我们做的事情、人民不喜欢我们做的事情我们不能做,这叫做「亲所恶,谨为去」。下面我们来看:

  【身有伤。贻亲忧。】

  这一条的意思是说为人子如果身体有损伤,就会使父母很忧虑。《孝经》上有句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从哪来的?都是父精母血逐渐长大而成,所以我们的身体就如同父母的身体一样,我们爱护自己的身体就是爱护父母,我们身体受到损伤,父母就觉得很心痛、很忧虑,所以我们要懂得如何来保重自己、爱护身体。爱护身体我们要知道,第一有规律的起居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二个要有定时定量的锻炼,第三我们要晓得爱护自己的精神、爱护自己的心,因为身体是由心理来决定。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多思,整天爱胡思乱想、思虑很多,伤他的精;如果是这个人话很多,伤他的气;欲望很多的,伤他的精神。所以要保养我们的精气神要懂得少思、少言、少欲,这都是爱护身体。要知道身体是我们任何事业的一个本钱,我们想这一生有成绩,在学业上、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身体就是一个关键。不要求快,不要激进,如果是太激进、太忙乱,操之过急,往往你的心走得太前,身体的体能跟不上,这就容易累倒,所以要有一种恒常心,这样才能够保证我们有成功的基础,身体是成功的基础。下面看:

  【德有伤。贻亲羞。】

  这是讲在道德上有亏欠,做了不好的事情就让父母蒙羞。一个有孝心的人绝不会去做出伤天害理、让父母痛心的事情,也就是说他绝不会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情,因为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就是对不起父母。即使是没有人看到的时候,我们也要管好自己的存心,不可以放纵自己,因为放纵自己就是德行在往下堕,这就会让父母蒙羞。儿女对父母如此,学生对老师也是这种心态,比如说我们跟随一个老师学习,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他是首重德行,我们跟这位老师学习,假如自己没有真正落实老师的教诲,而在道德上有所亏欠,这叫有辱师门,父母、老师都会蒙羞。别人说「这个孩子是谁家养的,是哪个老师教出来的,怎么这么缺德?」这句话就是对父母、老师最大的羞辱。

  我们看到中国海南省海口监狱有不少的服刑人员学了《弟子规》以后,忏悔自己过去所犯的这些罪恶,对不起父母。有一位服刑人员看到『德有伤,贻亲羞』,心里非常的悲痛,他在自己的反省录里面写到,过去父母非常爱护他,但是自己并没有珍惜,反而对父母的那种严格的要求不仅是不接受,而且逃离,离开家乡,后来跟一些所谓的江湖朋友在一起,就学坏了,追求物质的享受,满足自己的虚荣欲望,就犯罪了,犯罪的时候自己全把父母亲人忘在脑后。结果入到监牢狱里面之后学习了《弟子规》,就彷佛是茅塞顿开一样,真正体会到原来天底下最爱自己的是自己的父母,而自己竟然犯下这么大的过失,让父母亲蒙羞。他自己反省说,如果当时没有被这些欲望、虚荣心理控制,就不至於有今天。自己从小没有认真的学习过传统文化,所以走入了社会,哪里能够顶得住诱惑?追求那些都是虚幻不实的物质享受,那些虚荣享受都叫做水中月、镜中花,真正得不到,所得到的是自己的悔恨。他现在明白了要孝顺父母,很希望自己刑期满了以后回归到父母身旁,能够天天为自己父母尽孝,给他洗洗脚、剪剪指甲,他也能够心安。请看《弟子规》下面一句:

  【亲爱我。孝何难。】

  这句是讲父母亲如果是疼爱我的,孝顺起来并不算难。要知道父母跟子女之间的那种亲情是天性,所谓天性是自然而然,没人教他就会的,这叫天性。父母跟儿女本来是心连著心,所以孝顺父母有什么难事?很多人谈孝道都觉得孝顺父母很难,要知道孝是天性,有什么难?既然是不难,为什么不能去做?所以知道孝顺不难要更努力去做,努力去行孝,甚至连细节我们也不能忽略,处处要对父母尽心尽力,这样我们才不至於到以后有悔恨。古人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一天天的年老了,我们要抓紧机会尽孝,有一天的日子就尽一日的孝道。父母跟我们这样的心连著心,孝不难,如果不难还不能够尽孝,这就叫做自暴自弃、自甘堕落,那就成什么样的人?下面又讲:

  【亲憎我。孝方贤。】

  这是说父母亲假如是憎恨我的,我也不改我的孝心,这样的孝才真正叫贤德。要知道父母亲对我们的爱是一种本性的爱,如果父母亲憎恨我,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自己实在做得太缺德、太不孝,让父母都寒心,所以父母对我都会起憎恨,那我的德已经可以说去尽了。这时候要赶紧回头向父母忏悔,努力的改过自新,父母一样会重新爱我们的,这是一种天性,憎恨我们是暂时的,这是一种可能。另外一种可能是父母他迷惑颠倒,他自己可能被物欲所蒙蔽,或者是受人挑唆,听了人家说的坏话,对我起了憎恶的心,我这个时候也绝不能够用憎恨的心来对抗,要知道如果我用憎恨心对父母我自己是大不孝,父母即使是憎恨我我也要对父母尽孝,这样的孝真正是难能可贵。

  在中国历史上,《二十四孝》里面的第一孝是四千五百年前的舜,当时大舜是生长在一个平凡的家庭里,他的亲生母亲很早就过世了,他的父亲娶了后母,后母憎恨他、嫌弃他,后母自己生了儿女,偏爱自己的亲生儿女而虐待舜。他的父亲也是糊涂,听信了后母的话,父亲、母亲两个人就合起来虐待舜,甚至要谋害舜。舜虽然他尽心尽力的去行孝,但是却常常受到父母的那种恶骂、欺负,而舜绝没有因此而生怨恨,反而处处回头检讨自己,是我自己做得不好,不能够孝顺,才会让父母的心起这些烦恼。有一次舜的父母要害舜,就让舜下到一个枯井里面去干活,当舜下到井里之后,他的父母就一起把土埋到井里面要把舜活活的埋死。幸好舜他很有智慧,事前他已经知道父母的用心,於是在这井里面事先挖好了一条通道通出去,结果没死,从这个通道里钻出来。当他回到家里面,父母很惊讶,怎么这个儿子没死,看到舜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还是这样老实、还是这样温顺孝顺自己的父母。后来有一次舜的父母又把舜骗上草屋的顶上去,当舜上到房顶以后,父母就把梯子拿走,舜就下不来了,结果父母就在底下放火,想把舜活活烧死,结果舜他也早有预料,事先准备好了两个大斗笠,就从屋顶上拿著这个大斗笠跳了下来,像降落伞一样慢慢的降到地上,也没死。所以你看,父母这样的对待他,而舜绝没有因此有一句的怨言,甚至不生一念的憎恨,这样的大孝感动天地,传说舜在耕田的时候大象都帮助他拉犁,小鸟都来帮助他播种,衔著种子给他下种,也感动了这些百姓,感动了当时的帝王。当时帝王是尧,尧帝听到有这样的大孝子,非常欢喜,把舜请出来辅佐他治理天下,甚至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舜。舜给尧做助手做了二十八年,然后尧就把帝位传给了舜,这是有名的历史上的禅让。你看看,正因为舜能够在这样的困境里面依然行孝,他的德就厚,他的结果竟然是这么样的美满,你看他得到的是幸福人生,他娶的是尧帝的两位公主,得到了天下的皇位,做天子。他治理下的天下国家百姓也都能够幸福快乐,因为舜他是以孝治天下。这样的一种福分从哪里来的?从孝德而来的。福报是逆著加的,如果我们能够承受得起,就叫有福,如果不能承受,就没福,叫薄福之人。

  这句话也可以有些引申的意思,「亲憎我」可以理解成父母亲对我们所做的事业可能不理解,假如我们做的事业是好的事业,比如说真正是为国家、为人民、为世界谋福利的,创造和谐的这些事业,假如说父母不能理解,那我们应不应该干?应该干。虽然父母不理解,但我们真正为国家、为民族、为世界、为人民做真正的贡献,这是对父母在尽孝。《孝经》上讲孝有三个层次,「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第一个层次是孝养我们现前的父母亲;第二个层次是为国家、为人民、为世界谋福利,这是尽忠;第三个层次,这是最终极的层次,叫立身,立身行道,做出真正的为国为民的好事,这是让父母得到了光显,父母那个时候也就能够理解了。比如说我们要从事圣贤教育的工作,推动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教育,要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这些道德规范向社会传播,帮助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是古圣先贤赞叹的事业,我们现在也来立志从事这个事业,可能要做出一些牺牲。父母如果能同意,这个父母是大贤大德,如果父母他不能同意,这也很正常,我们这个时候要能够委婉的跟父母劝说,让父母明白,自己努力的在圣贤之道上学习,自己做到了以身来做示范,让父母了解我们从事这个行业的伟大、崇高。在父母不理解我们的时候或者不支持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要懂得尽心尽力的劝导,让父母能够理解、支持,这样的孝叫孝方贤。下面《弟子规》上,这是「入则孝」里的第二十一句: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这句话是说父母亲有过失的时候我们要懂得劝谏父母,要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只要不是圣贤都会有过失。想想我们自己,过失也很多,以前没有学传统文化,还觉得自己了不起,一学了传统文化,才发现自己确实是一无是处,比起古圣先贤差远了,所以要自责就自然对别人也就能够包容。父母他有过失,我们不可以去强求父母改正,甚至还要批评父母,对父母可以说是词严色厉,像批斗一样,把关系弄得非常的紧张,父母受不了。所以学习传统文化,我们要懂得传统的伦理道德是用来要求自己的,不要把传统文化学了以后就用这个文化当做一面镜子一样去照别人、去衡量别人,别人要是做不到就去骂人、去批评人,说别人「德有伤,贻亲羞」,别人跟你辩论的时候,你又加一句:你还不承认,「倘掩饰,增一辜」!句句都是矛头对准别人,没想到当我们对人求全责备的时候自己已经犯了《弟子规》,犯了哪一条?「扬人恶,即是恶」。古人讲责己之心重的话,自然责人之心就轻;责人之心重的话,责己之心就轻。我们学习圣教要处处检讨、反省自己,事事懂得反求诸己,这是应有的一个学习态度。所以父母真正有过失,我们当然希望父母改过,但是你要看他能不能够接受我们劝谏,如果不能够接受劝谏,我们就淡淡的提一提,不可以让父母生烦恼,对人要多宽容,「严於律己,宽以待人」,让人生欢喜心。

  劝谏,这是『谏使更』,「更」就是很多次,劝谏要好多次、很耐心的慢慢去引导。我们反省自己一个过失毛病要改,可能要改上好几年才能够改得过来,怎么能够要求别人听一次劝谏就改得过来?所以『亲有过』,我们要慢慢的进行劝导,而且劝导也要注重艺术、注重方式,所谓『怡吾色,柔吾声』,这是让我们的脸色变得很喜悦的样子,对父母要有恭敬的态度,也要用很温柔的语言,因为如果我们用强硬的态度和言词,往往效果适得其反,所以往往一句温柔的劝谏,那个效果特别好。原则上就是讲,在欢喜心的时候,父母能够接受劝谏。假如父母不能够接受劝谏的时候,你怎么办?甚至是父母听我们劝谏都听腻味了,甚至还要打我们、骂我们,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样?我们也不能够退心,对待父母绝不会有怨言,帮助父母的心绝不退,这是讲『号泣随,挞无怨』。

  唐朝李世民在年轻的时候他跟随父亲一起打天下,父子两个都是能征善战,结果在一次作战的时候父亲做了一个不善的决策,这个决策会引起全军覆没。当时李世民了解情况,他知道父亲这个决策错误,所以力谏父亲,让父亲改变主意。但是父亲开始的时候不听,甚至骂他,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当军事行动准备要开始之前,李世民非常焦虑,晚上睡不著觉,在父亲的军帐外面大声的哭泣,哭得很凄惨,让他父亲听了之后也很难受,结果重新把心定下来再考虑一下儿子的建议,人心静的时候考虑问题就比较清楚,忽然就想通了,於是就改变了原有的主张,改变了军事行动,保全了这个军队,不至於全军覆没。李世民后来也当了皇帝,就是唐太宗,他之所以有这个福分做皇帝,有这种德才可以,他的孝心就表现在他的「号泣随,挞无怨」。因为对父母的劝谏是真心的,父母不听的时候,我们想方设法让父母感动,如果父母不能感动,那是因为我们诚心还不够,诚心够了自然可以感动父母。不仅父母能感动,连天地都可以感动,更何况是肉团做的父母心?

  当父母不听我们劝告的时候,甚至鞭打我们的时候,我们也不可以有对父母丝毫的怨恨之心,为什么?因为我们劝谏父母的心是真心,真是要为父母好,不是为自己私利的,自己是一无所图的。有所图的心这是不真诚的,所以遭到拒绝,甚至遭到鞭打,他会起怨恨。假如无所求的心,真诚的为父母好,哪怕是父母打我,我也不起怨恨心。

  我们看看现在社会里的这些儿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因为物质条件很好,在家里父母对他也是百依百顺,所以养成他那种骄慢的态度,父母批评两句他就受不了,他就会起怨恨心,别说父母去鞭打他,可能批评他重一点他就离家出走,有的甚至会对父母下毒手。这种不孝的现象,归根结柢的原因就在於缺乏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所以要真正帮助社会、帮助下一代,关键就在於把这个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复兴起来,这个社会就能有救。《弟子规》「入则孝」第二十二句: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这句是讲当父母亲有病的时候,我们做儿女的当然心里是非常难过,也非常的焦虑,日夜思考的都是为父母解决病痛,替父母医治。古人熬中药在给父母服用之前都要试尝一下,这是一种孝心的流露,侍奉在父母的床前昼夜都不休息。在汉朝汉文帝刘恒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仁孝皇帝,他的母亲不是正宫皇后,叫做薄姬,这位薄太后她的生性非常仁善,她养的这个儿子刘恒也是生性仁孝。后来刘恒长大以后,汉高祖刘邦就派他出去边疆镇守,平定了叛乱。刘恒当时也是尽忠为国家效力,把边疆治理得井井有条,让边疆恢复安定。结果不久以后吕后的宗亲谋反,忠臣就把这些叛贼给平定了,结果众臣就拥护刘恒登位,就是汉文帝。虽然他不是正宫皇后所生的,但是大家都非常敬仰他的仁孝德行,把他扶上了皇位。所以一个人有这么深厚的道德,才有这样高的成就。

  他做了皇帝,虽然日理万机很忙,但是他每天必定向自己的母亲请安,每天必定抽出时间来陪伴在母亲的左右。有一次母亲因为患病,一病就是三年,当时汉文帝请了最好的太医为母亲医治,而且自己亲力亲为守候在母亲的床前,还亲自学习药的煎熬方法,药效用什么样的温度最适宜,给母亲去食用,给母亲服药之前也必定是把药自己先尝尝,看看火候到了没有,非常的细心。他侍奉在母亲的床前三年如一日,都是衣不解带,他晚上都不脱衣服,就侍奉在母亲的床边来照顾母亲。母亲有时候看不过去,说宫里这么多宫女,你就不用亲自忙了,让宫女做就行了,但是汉文帝不放心,非要自己亲力亲为。汉文帝贵为帝王,日理万机,他也能做到『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当时他以这种仁孝之心治理天下国家,为国家百姓减税,照顾孤寡老人,而且自己的生活享用非常俭朴,二十三年从没有增添过宫室或者是园苑、花园、车骑、华丽的服装,二十三年来都没有增添过,真正为天下人民做孝廉的示范,所以让天下万民爱敬,边疆的少数民族也都心悦诚服,天下大治,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的历史时期。我们看看做皇帝的也能做到这一条,我们现代人也没有做皇帝这么忙,还没轮到我们治理国家大事,为什么终日忙於名利的追逐,而对父母却这么冷淡?认真的去反思自己,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不肯做。孝亲不是难事,只要我们肯承担,只要我们真正生起对父母那种报恩之心,就没有难的事情。

  现在我们也看到很多孝子他们的行为也不让古人,像山东电视台评出的「天下父母」里头有个真人真事的故事,叫做王希海,这位王希海二十四年如一日照顾他的老父。他的父亲在一九八0年就患了脑出血,成了植物人,母亲因为体弱多病,王希海的弟弟又是先天性的肢体残疾,也不能就业,一家的重担就落在王希海身上。当时王希海才二十三岁,他有很好的出国工作的机会,但是他为了照顾躺在病床上的父亲和帮助家里人,舍弃了这么好的机会,甚至舍弃了成家的机会,二十四年来每天不间断的照顾自己的父亲,到今年他已经五十岁。这二十四年,这是算到二00四年为止,当时他四十七岁,今年五十岁了,许多人问他,为什么你没有成家?王希海怎么说?他说如果成家,肯定把家庭放在第一位,但是我不成家,我的父亲永远是第一位,这样我才能够一心一意的照顾我的父亲。当他的父亲躺在病床上,王希海每隔半小时要帮他的父亲翻一次身,每天给父亲换一次床单。有人问为什么要换得这么勤?他回答说,父亲中风很难受,身上有体温、有热气,会把这个床单弄得很潮湿,这样让父亲很难受,所以要每天换床单。卧床的病人,植物人只有呼吸,但是不能动弹,如果口里面有痰就是很危险的事情,很容易就憋死,王希海几十年就用一根吸管,这一头插到父亲的嘴里,这一头放到自己嘴里,然后猛吸一口,把父亲口里的痰吸到自己口里,然后自己吐出来。这样的动作,连他的母亲都很叹息说我自己都没有这样的恒心做二十四年。王希海每天晚上十二点钟要侍候他父亲吃下第六顿饭。到二00四年他的父亲过八十大寿,王希海曾经对他父亲说:「爸爸,你就好好的活著,我要一直侍候到你八十大寿,只要你活著我就永远侍候你。」结果他如愿以偿,父亲真的到二00四年,二十四年之后过上八十大寿。

  二00四年九月的时候王希海发现他的父亲身上有一块瘀肿,就把父亲送到医院去,有一位从医四十多年的老教授检查了他父亲的身体状况,就问你父亲卧床有多久?王希海说二十多年了。这个老教授听了之后把脸一沉就离开了,他认为王希海讲这个话是骗他,怎么可能二十四年,你给他料理,让他父亲这个身体还能够这么好。结果后来他出去之后捧著王希海父亲厚厚的一大叠病例回来,流著眼泪说,我已经行医四十年了,从来没有见到像你这样来侍候你自己的老父亲,你的老父亲真正有福。然后他对王希海说,你能够二十几年给你父亲做护理做得这么好,你可以在医学院给学生们上护理课,因为再有水平的护士也没有办法像你这样做得这么细腻,做得这么精微。王希海家境很贫穷,甚至要靠过救济金来维持生活,曾经有一位大款的女子向王希海求婚,感佩他的德行要嫁给他,但是王希海婉言拒绝了,他说只要父亲还在,我就不能成家,把父亲永远放在第一位。古人讲的「大孝终身慕父母」,我们自己扪心自问,问一问自己对待父母有没有尽心?父母健在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尽力的去服侍父母?有没有让父母身心得到安稳、得到愉快?我们的德行有没有亏欠让父母蒙羞?想想王希海,真的让我们生起无限的感佩和向往之心。

  在二00四年初,中国也评了「十大孝子」;十大孝子这种评选实在是太好了,在十三亿的人口里面能够找到我们学习的榜样。孔子说「教民亲爱,莫善於孝」,能够把孝悌之风弘扬起来的话,让孝子的精神得以在全国推广,民众自然就懂得相亲相爱。在二00四年初评选的「十大孝子」里面,有一位叫戴永胜,他是山东省枣庄的一个煤矿工人,当时他二十七岁,他的母亲患了癌症,已经是癌症晚期,医生说没救了,跟戴永胜讲可以把母亲接回去准备料理后事,已经放弃对她的治疗。这位孝子家境很贫穷,但是非常的孝顺,看到母亲那种病痛的样子,发高烧、呕吐、下不了床,心里面非常的难受,就决心一定要把他母亲的病治好,发起这个大愿出来。由於西医已经拒绝治疗,他就找中医,找很多民间的医生,到处寻医找药,有时候为了找医生或者是去找药要靠步行三天三夜。根据报导,他为了寻医找药曾经徒步走过九个省找回来这些治疗癌症的良方,他自己也成为专家,因为用心就是专家。他为什么能这么用心?要救母亲的心切,所以这个潜能就被激发出来,一个初中毕业的煤矿工人,竟然成为治癌的专家,每天熬药给他母亲喝,经过了半年他母亲的病况得到了很大的好转。后来又到医院去检查,医生看了吓了一跳,怎么还在?给她检查了,发现他母亲的癌细胞已经萎缩了百分之七十,也就是说她的病好了七成。当时医生们都很赞叹,说这样的一个病例可以说是医学史上的奇迹。要知道这个奇迹从哪里来的?奇迹就是孝心的感召。

  很多人觉得这种现象不可思议,好像不太能够用科学解释得通,其实现在的科学也都已经在探索新的能量。像日本的一位著名的科学工作者江本胜博士,这位江本博士他专门研究水的实验,他的研究表明人的心态、人的念头、人的语言对水的结晶会产生影响。他做实验的方式就是拿两个试管的水,这是其中一个实验,这两个试管的水是相同的,同样水源来的水,在同样的温度里头、同样的湿度,在这个试管上面贴上一些不好的语言、咒骂的语言,像「我恨你、我讨厌你」,把这个纸贴上去,然后进行冷却结冰,在显微镜下面观察,拍下来它结晶的相片。另外一个试管也是如此,但是他贴上去的语言是美好的语言,比如说「我感谢你、我爱你」,这是对水的一种感谢,还加上人的意念,对水感恩,然后也是这样冷却结冰。结果拍下来的相片一对照,发现贴上咒骂语言的水结晶非常难看,看起来很恶心,那个好的心态和语言下面的水结晶就非常的美好,很漂亮。你看同样的水,结晶形状截然不同。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人的心态会对水结晶结构产生影响,因为语言也是人心态的反应,所以心能够改变物质结构。江本博士做的这个水实验做了几十万次,做了十年,这种实验结果是没有出入的,为我们有力的证明人的心的能量确实不可思议。

  我们再看看这位戴永胜孝子,他侍候自己的母亲,给她煎药,帮助她治癌症,他这样熬的药让母亲喝下去,用什么心去熬的?真是真纯的孝心,这种孝心熬出来的药它里头的水结晶一定是很美丽的,喝下去以后帮助她治病。要知道人身体上百分之七十的成分是水,细胞里百分之七十都是水,用孝心可以改变人身体上这些水结晶的结构,所以她的癌症细胞也都改变了,这是奇迹的原因。古人讲「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无所不通」,真正用这个至孝之心,可以创造医学史上的奇迹。《弟子规》这句话,「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要晓得不是只做一个形式,关键要有那种至诚心,至诚心可以帮助父母脱离病魔。请看下面一句: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这句是讲当父母亲离开我们的时候,去世了,孝子心里非常悲痛,常常哭泣,三年之内心里都免除不了这种悲伤,常常怀念父母,叹息自己在父母在世的时候没有尽到心,没有来得及报恩,父母就离我们而去,所以常常的悲叹,常常的哭泣。『居处变』,这是讲居住的地方都变了,我们讲如果是夫妻,夫妻分房,酒肉都戒绝,这是讲生活上的一切享受全都停止,因为心里对父母的那种悲伤哀痛,一切世间的享乐都不忍心去受。「居处变」,古时候特别要讲到三年守墓,守在父母的墓前来缅怀自己的父母,真正反思过去父母对我教诲之恩、养育之恩,把心静下来能够提起对父母那种报恩的心,立愿要做一个君子、做一个圣贤来报答自己的父母。古人很多人都是父母过世以后就不再喝酒吃肉,不仅是三年不吃肉,他一生都不吃肉。

  像唐朝的崔沔,他侍奉母亲非常的孝顺。母亲在世的时候双目失明,崔沔为了让他母亲高兴,常常带著母亲出去外面郊游,或者是跟一些兄弟姐妹们大家一起团聚,然后把这些良辰美景说给母亲听,让母亲一起来共享天伦之乐。后来母亲过世,崔沔终生吃素,以此来缅怀自己的母亲,而且对於母亲的其他儿女,就是自己的兄弟姐妹非常的照顾。他说母亲如果在世,心里一定都记挂著自己的儿女,现在母亲不在了,我也要替母亲来照顾儿女,这是报答母亲在天之灵。崔沔在唐朝做到了侍郎的高官,我们现在讲的副部长。

  我记得在一九九四年我的外婆去世,当时我还在中山大学读书,老人家走之前身体也有些因为老化,所以常常大便不能够自主,母亲和我就在她身边为她清洗这些大便之后的床褥、衣物,有的时候一天好几回,但是我母亲带著我来做,不仅没有一点厌烦的心理,而且心里也非常的哀痛,知道外婆在世不久了,要更提起那种奉养老人的心。所以孝亲不能等,再一等可能以后没机会了。我的外婆去世以后,母亲就带著我一起吃素,这里讲「居处变,酒肉绝」,当时我们想吃素吃四十九天,用这个来纪念自己的外婆,但是后来我们也发愿一生吃素。吃素其实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结果四十九天吃完素以后,以后真的再也不想碰酒肉,身心都比较清净,酒肉的味道就觉得很难受、很污浊。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医学的报导讲,吃素确实会帮我们减少很多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的这些疾病可以大大的降低机率。像我的一位在美国的亲戚,他是华盛顿大学心脑专科的教授,他曾经就告诉过我,他说现在心脑血管的疾病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杀手,死在这上面的人很多。究其原因,根本就在於吃肉太多,要防治最好的是吃素。要知道人的身体小肠、大肠的长度都很长,这都属於吃素、吃植物性的食物的消化系统,不像老虎、豹子它们的小肠、大肠都很短,吃东西下去很快就排出来,不会在肚子里积留很久。人如果是吃肉吃多了,在肚子里面积留的太久,消化不了,你想想,一个肉假如是一天不放冰箱,放在外面,它都会发臭,何况在体内温度这么高,经过这么长的肠子。人的肠子是脊椎的七倍,通过这么长的通道,在里面发酵、发臭,产生的毒素,影响身体健康。古人的这些开示都是对我们身心有很大好处,真正依教奉行,自己得到很大的好处。「入则孝」里面最后一条: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这一条是讲当父母亲离我们而去,走的时候我们要『丧尽礼』,这是讲举行丧礼、举行哀悼的仪式,这是尽自己的一分诚孝。父母走了以后,每年定日子要祭祀父母、祭祀祖先,祭祀的时候要诚心诚意,这是孝道的落实。孝顺父母,父母生的时候、死的时候都是一样,孝心没有改变。《孝经》上讲,「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这是讲父母走了以后,我们每逢春秋二季都要祭祀父母,春天的祭日是清明节,后半年是冬至,清明节、冬至节都是祭祀的日子。我们祭祀父母,这是一种缅怀父母恩德的活动,这是一种学习孝道的一堂教育课,我们一定要尽我们的诚心,对待父母的灵位如同父母站在眼前。父母在生的时候我们要爱敬自己的父母,父母不在了,我们对父母的那种怀念也是一生不改,特别是要更加努力的来做人、来行义,不可以做出亏欠父母,让父母在天之灵蒙羞的事情,这是对父母的尽孝。

  孝顺的人能够常常不忘父母,这种人他就有福。像我的爷爷他这一生就是『祭尽诚』这一方面做得很好。我爷爷现在还健在,已经将近九十岁的人,他很早就失去了双亲,虽然双亲不在,但是他祭祀父母那种诚心却让我们做儿孙非常的感动。每到春秋祭祀的日子都带著全家人,像我父亲、我的两个叔叔,还有我们这些孙子辈的,到后山我们说太公、太婆祖先的陵墓之前来扫墓、来除草、来祭祀,一辈子没有停过。这种诚心、这种孝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我有很大的影响,虽然我自己也可以说是高级知识分子,读了博士,当了教授,但是我也是每年春秋祭祀,在家里到祭祀的日子必定是为祖先上香,朗读一些传统文化的经典在祖先的牌位之前,发愿要好好做人,古人讲光耀门楣,我们希望这一生的德行不要有亏缺,让祖宗也能够开心。所以祭祀祖先不是一种迷信的活动,它是一个孝道的落实,古人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如果社会有祭祀祖先的风气,大家都能祭祀祖先,要知道,对祖先都有这样的孝顺心,那对眼前的父母怎么会不孝顺?所以民风自然就纯厚,和谐社会这一条是非常好的做法。

  因此前年二00六年我在全国各地也有做过演讲,讲孝道、讲八荣八耻、讲青少年的美德教育,所到之处也都向当地提出一个建议,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把清明节、冬至节定为法定的假日来做祭祀父母的日子、祭祀祖先的日子,这是提倡孝道。孝是人之根,是德之本,当一个人有了孝心的时候他的道德也就自然展开,孝心一发,善心就发起来了。所以古人讲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那个根就在孝道。你看孔子在《孝经》里面极力赞叹孝的德用,因为孝道可以使天下和顺,可以使上下无怨,可以使社会和谐,它的作用太大了,这是对社会国家而言,对自己来说,可以使自己得到幸福美满的人生、成功的事业、圣贤的品德。

  孟子有讲「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尧舜是圣贤,圣贤之道在哪里?也就是落实孝悌而已。所以《弟子规》「入则孝」这一篇是一切道德的根,我们要从这里入手来学习,关键要学到心地上,自己真正把孝道做到了,自己成为一个孝子,然后要把这个孝道向社会广泛的推扬。所以教,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要教育大众首先教孝道,最能够启发人的良善之心,连囚犯他都因为孝道而改变他的存心。教孝道,这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佳途径。孔子在《孝经》里曾经说过,「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能够用孝道来教导民众,用悌道,悌是恭敬,教孝敬,这就是敬天下的父母,就是敬天下的兄长,敬天下所有的人,能够敬天下所有的人,也就得到天下所有的人的恭敬。这就是「入则孝」里面所教导我们的,让我们从孝入手,培养自己那种圣贤的美德,自然就得到无限的福分。

  今天我们的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这里,明天我们从「出则悌」开始学习。我在讲课过程中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朋友多多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