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幸福人生讲座-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二集) 2007/7/11 台湾中坜善果林 档名:52-237-0012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们上一节课讲到开智慧,人生当中最重要的,我们有了智慧,才能引领我们的孩子、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而求智慧经过四个阶段,信、解、行、证。说到信,很重要的要先相信自己,我们之前也提到「欲知人者,先自知」,我们自己了不了解自己?知不知道自己?在还没有遇到圣贤经典以前,我们了解自己吗?我们回想起在以前谈到自己,我这个人就是怎样怎样,我已经改很多了,假如像以前你跟我讲这种话,你早就怎么样了。就这些话,这些话是不是真的了解自己?
我记得那时候在南师读书的时候,我的同学寄了一些心理测验给我,那个测验几十题题目,测验完它会给你评分。比方你的分数总分最后是五十分,它会下一个结论说你是老虎型的,我们就高兴半天,有没有?或者是四十五分,你是孔雀型的;得了四十分,你是无尾熊型的。你看我们跟畜生很像,心里怎么样?高兴。所以,人有没有愈活愈倒退的感觉?为什么会一代不如一代?因为我们不了解我们自己,因为我们不了解做人的意义在哪里,而我们却觉得跟畜生比我们还高兴,甚至於我们还觉得像畜生是对的。
昨天周老师讲课的时候提到,现在有企业说要是狼的文化,引狼入室会怎么样?很危险。你看都是跟畜生在学,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做的心理测验,它的结论是你的个性、你的人格跟周文王很像,「视民如伤」;跟范仲淹很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跟唐太宗很像,肚量很宽广,雄才大略。这样的心理测验怎么都没出来?甚至於我们在成长的过程都会觉得,这些圣贤人是可远观而怎么样?好像那都是很遥远的,现代人根本不可能做得到的。其实在这样的认知里面,我们的信心就已经不足了。
突然我们读到《弟子规》,「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好像还在内心里面信心、决心慢慢的被唤醒起来。我是比较幸运,学了经典以后,学了这些古圣先贤教诲,我才去念师范院校,才去接触很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我们有判断的能力。比方说行为心理学派,它所有的理论大部分是从哪里出来的?它大部分是从动物实验结果出来的。把狗的结果,把实验猫的结果、把实验老鼠的结果拿来教育谁?你们怎么这么小声,大家当初都读过的,拿来教谁?当初我们读的时候觉得这个方法好不好?你看判断力重要。我们几千年来从来没有这样教孩子,教的都是仁义礼智信。孟子讲:「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哪有说在长欲望的!动物它本身它就是满足欲望的目的而已!而我们人是要成就天地人三才的人格,要明明德,要开显自己的本善。
没有读经典,我们真的可能这一辈子都不知道人生应该这样去做,甚至於觉得这些欲望是正常的,愈来愈放纵,把不正常当成正常。当我们在看那些电影的时候,那些杀盗淫妄的东西,是不是愈来愈让我们觉得那才是正常?所以我们必须先明白,才能扭转这些偏颇之处,「得乎道而喜,其喜曷已;得乎欲而喜,悲可立俟」。我们在引发孩子是他的善心、他的爱心,还是在引发他的欲望?行为主义学派他们的思惟是引发人的欲望,你看拿东西给狗吃,然后口水就流下来,那不都是用欲望在引发人吗?
我们现在冷静来看看,我们父亲那一代,他生命的动力在哪里?他向学的动力在哪?他们是孝心、是责任心,他们读书不用人家推。我父亲那一辈的所有的长辈,他们读书都是自动自发的,都读到我爷爷说去睡觉,不能再读了,他们就乖乖的去睡觉。等我爷爷睡著了他们又起来读书,很顺从父亲的意思,但是心里面更期许自己这辈子要有成就,父母太辛苦了。以至於父亲那一辈他们踏入家庭,他们经营事业,有没有让父母操一个心?在我的整个成长二十多年来,我没看过我的爷爷奶奶,因为父亲家庭、夫妻或者是事业当中,让爷爷奶奶操过一点心,没有。我们反观自己,现在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在家庭跟事业当中,我们让父母操了多少心!为什么?我们的心境远远不如我们父亲那一代的孝心跟责任心。
再看看我们的下一代,现在八岁、十岁的孩子,他的人生动力有孝心吗?我们曾经看到上海一个四年级的孩子考第一名,他的爸爸给他买一辆BMW。他爸爸很高兴送给他,他高不高兴?他也很高兴。这是得乎道还是得乎欲?欲。这个孩子假如高中联考要给他什么?到时候连命都要给他。欲望,欲是深渊,他会愈打愈开。有一个妈妈她自己也是老师,当老师不见得懂得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我们不要被老师两个字给冲昏了头,好像我们什么都一定懂,我们不从经典当中去学习,人生很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真理是什么。这位母亲刚好有一天在我们上课教室的门前,她的孩子在那里耍脾气,不肯回家。她看到我们的老师在那里,妈妈就有点不好意思,孩子在那里吵。但是这个母亲突然露出很诡异的表情,好像她想到什么好的方法,很诡异的看著我们。她的孩子在那里滚来滚去都不肯回去,她已经叫了三、五次了,叫不动。后来她就从皮包里面拿出一根棒棒糖,就晃到她儿子的脸前。她儿子本来在那里滚半天,突然看到那个棒棒糖的时候眼睛就放光,盯著那个棒棒糖。这个母亲就把棒棒糖慢慢的拉起来,那孩子也慢慢站起来。
大家看到这一幕想起什么景像?看到什么?有没有看到马戏团里面在训练动物怎么训练?就这么训练的!拉起来的时候,妈妈就说了「想不想吃?」孩子点点头。「想吃就跟我回家。」然后孩子就跟著妈妈走的时候,这位老师还回头对我们的老师笑一笑:你看,我很有本事吧!问题解决没有?好像解决了,但是孩子的心呈现什么状态?呈现的是欲望重要。一根棒棒糖的威力已经大於妈妈的重要性,有没有?你看妈妈喊好几次喊不动,一根棒棒糖就动了。当我们的孩子都是被欲望驱使著走,他这一辈子会因为欲望而做出什么,我们连想都很难想得到。假如是这样去引导孩子,已经让孩子这一辈子成为欲望的奴隶。
那时候我们看到一个报导,在深圳有一个六岁的女孩,她母亲带她出去买东西,结果钱带不够,她还想买,她母亲说不行,没钱了。她马上脾气上来就打她妈妈,打得鼻青脸肿。路人看了觉得很受不了,说你这个孩子太不像话,你也不教训教训她,这个母亲说我舍不得打。以前都看到是妈妈教训孩子,现在大家假如一不小心看到路旁是儿子在教训父母,有没有?你们都没看过?那一次听有一位朋友他卖电脑的,他的母亲带著他儿子,那个儿子才念小学。这个东西要多少钱?老板说要两千。母亲说:太贵了一点!儿子说:你给我闭嘴。小孩子!那个卖电脑的老板都愣住了,现在的孩子对父母讲话这么没有礼貌。当孩子说你给我闭嘴的时候,妈妈真闭嘴。你看倒得太厉害,孩子这种傲慢无礼的心什么时候形成的?这都是该教而没有教。我们都觉得小孩很可爱、很好玩,所以小时候都玩坏了,该教他孝道、该教他恭敬的时候都没教,还觉得很有意思。
所以古圣先贤对教育非常慎重的是慎於始,「禁於未发之谓豫」。他的不好的存心、人格还没起来,就要把它调伏掉,禁於未发,这是预防法。「发然后禁」,他已经形成这些错误的心态你才要禁止,「则捍格而不胜」。这种状态就好像他形成坏习惯已经错了,你给他打得半死他都不承认错误,还斜著眼看你,还瞪你,这就捍格而不胜,他已经形成了。这个小女孩才六岁,可以把母亲打成这样,路人假如管她再打她,她不见得能够接受。我们从这个六岁女孩的行为,这是结果,把原因找出来,回到它的原点,问题出在哪?可能在她一岁、二岁的时候出去买东西,看到想要的东西,妈妈不买,她在地上打滚。妈妈说这个东西家里都有了,别再买了。我不管,你要给我买,就一直哭。这样的景像熟不熟悉?我们以前有没有干过?还是我们的孩子干过?你看当下母亲说「好啦!好啦!给你买」,马上破涕为笑。这时候孩子在那里笑,那是欲望,满足了,她觉得高兴。当她笑的时候父母笑不笑?假如父母跟著一起笑,觉得「她高兴就好了」,到底是因什么而高兴不知道,所以才造成她六岁这个结果。
像这样的事我也干过,我也是给我妈耍赖皮要东西,我妈在那里看书,我就在那里吵。本来是站著吵,后来没什么效果,就在地上打滚。滚了十几分钟,我妈妈还是如如不动在那里看书,可能我妈妈以前读过「关公看春秋」,定住了。我妈连看都不看我,可能是我妈妈怕看我以后会破功,会原则把持不住,所以都不看我。十几分钟之后我就开悟了,我了悟到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在地上打滚很累,然后地又很冷,所以只好自己拍拍屁股就走了。你看只要大人坚持原则,孩子下一次会不会再用这种手段来要求?他不是吃饱闲著。所以往往都是,为什么他会吵?因为他很清楚用什么方法就能让父母就范,他可以攻城掠地,父母是节节败退。
现在不只小孩有这个功力,连家里养的狗都有这个功力,大家要注意。那个狗你给它宠坏了,它跳到床上,「你给我下来,不然我打你」,它甩都不甩你,因为它把你的底细摸得太清楚了。所以我们自己到底有没有原则?家道才建立起来,班风才建立得起来。得乎欲而喜,悲开始了,谁的悲哀?家里的悲哀,他自己的悲哀,以至於是他走到哪里,他都会带给别人悲哀。这个六岁的女孩嫁出去之后会怎么样?奉劝诸位为人父母者,这种女儿就不要放出来,做人要有道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以前人真有这个道德,以前的人,《德育故事》里面有一则故事,这个也是道义。钱灼他有个儿子,要娶林氏,林应麒的女儿。结果钱灼的儿子突然四肢有点萎缩,就突然病了。这个钱先生,钱灼就写信给林应麒林家,告诉他说我儿子已经病得那么严重了,这个婚事就算了。你看他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去连累一个女子。林应麒这位先生他非常,也是读书人,他说不行,既然已经谈了婚事,我们不能因为你那里的状况,我们就没有信用,就回掉了。但是钱先生觉得孩子这样,现在不适合结婚,就等,等,结果等了十年。钱先生又写信来了,告诉林先生,我看这婚事就算了,你看我儿子十年了都没有好过来。林先生心里想,我们也已经等十年了,他就去跟女儿说,这样我们这个婚事就算了。结果他的女儿就说到,父亲,不能这样,人之所贵者,心也。人最可贵的就是这颗良心,心我已经许了,这件事我已经承诺了,我这辈子都不会再退。本来她的父亲也动心了,反正我们也等十年了,反而是女儿更坚持。后来嫁过去之后,她先生的病就好过来了。你看古人他们的存心,慕贤当慕其心,他们这辈子不管再怎么苦,绝对不违背自己的这颗道义、良知。而我们现在这颗道义、良知有这样的一种心态吗?还是遇到一些境界来了,我们可能就会退缩了?
刚刚讲到的,当我们在满足孩子欲望当中,很可能他人生的悲哀来了,很可能他往后这样的价值观会造成更多人的灾难,甚至於是天下、国家的灾难。当欲望很重的人有了高学历,当了大官,他所贪污的面,民脂民膏都被他搜括完。所以,我们要启发孩子的是「得乎道而喜」。我们前一期有位老师,他很小的时候,站还不算站得很稳,他的母亲跟他一起去坐公车。母亲怕他站不稳,叫他先坐好。结果上来了一个老奶奶,年纪很大了,当下这位老师他心里想,这个老人,我母亲也会老,所以应该要照顾老人。当他自己从座位当中站起来,让老奶奶坐下来的那一刻,他看著他的母亲,母亲看到他让座给老奶奶,内心非常的欢喜,就灿烂的笑了。你看他母亲这个笑容,他记得多久?三十年不忘,一辈子不忘,得乎道。他这个道得乎一个仁爱之道,他让给了老奶奶,而这样的行为让他母亲欢喜,他觉得非常高兴,孝心都起来了。有这样心境的人,他这辈子会得到很多人爱护,因为他有孝心、他有敬老的心、他有感恩的心。
我们《弟子规》当中的经句,其实每一句都是得乎道,道在心地。「置冠服,有定位」,有没有得乎道?有,恭敬心对人、对事、对物。诸位老师,有时候,比方我们以前读书的时候,房间很乱,突然心血来潮要把它整理干净,花了三个小时,整理好了,当下我们的心情如何?会觉得很清爽,有没有?会觉得那些东西摆在那里,自己看了都舒服。当我们去礼敬一切人事物的时候,那就是得乎道的感受;反而是我们不尊重这些东西,心里会愈来愈烦。《弟子规》讲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我们现在吃东西谁先吃?很多都是小孩子跳上去吃。所以现在都颠倒了,小时候就倒了,现在变成这样也不足为奇。
有一个妈妈,她的儿子交女朋友,说要带回家来给她看看,结果带回来了。妈妈还挺高兴的,就赶快煮几个好菜,炒了两道菜出来,看他们两个已经在那里吃起来了。她说你爸爸还没回来,待会儿再吃,后来又进去煮。煮出来两个人吃饱了,说妈我们要出去玩了,再见。你看会不会气死!这个时候气也没有用,掌握情绪才能掌握未来,这个时候要想起我们那次参加「幸福人生讲座」,有一位七十五岁的长者,她抓住机会给孩子吃早餐的时候,赶快放他最需要听的那一段。气没有用,要亡羊补牢才行,这时候要只想著怎么样把他们引导对!。
我们就回想自己小的时候,吃饭一定是爷爷奶奶先上座,都是我们出去叫爷爷奶奶吃饭的,这一幕有没有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那时候走出自己的家门,因为跟爷爷很有默契了,知道可能爷爷礼拜一会在哪,礼拜三会在哪,赶快去找,去土地公庙去找。然后「爷爷吃饭了」,这个声音传出去之后,爷爷听到了马上很满足的对著朋友讲,「我孙子叫我吃饭了,我要回去了」。爷爷很高兴,然后爷爷走过来牵著小孙子的手,我也很高兴,两个祖孙就这样走回家里去。但是我那个声音喊出去的时候,很多邻居听到了也笑。你看得乎道而喜,谁高兴了?看到的人都欢喜。
这样的表演,这种敬老、爱老的风气愈多,整个人民就劝善了。问题是诸位老师们,我们多久没有听到小孙子在叫爷爷奶奶吃饭的声音了?多久没听过了?看现在好像都是爷爷奶奶出来叫孙子吃饭的,而且叫完回去还要陪他跑马拉松好几圈。喂一口他就又要再跑两圈,所以老人家都快要没气了,而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在旁边,居然觉得这个叫正常,都没有去管。所以真的,年轻男女结婚前要上课,这都是当务之急。以后我们来办这个课,年轻男女如何当夫妻,如何教育小孩,当好爸爸、好妈妈。我们人生就一个态度,什么事情最急,我们看到了就做,不退缩,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我也常常会想到,记得我去校外教学,比方到一个风景区去玩,我是很节省的人,大家看得出来吗?我很节俭。但是我这个节省是有家传的,因为我奶奶很节省,小时候看到奶奶这么省,只要她走过的地方,电灯一定全部关得精光,一个都不留。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太节省了,但是节俭是美德,它还是会烙在你的心田上。后来自己长大了,赚钱了,也觉得钱很难赚,很不由自主的就会去关电灯,走到哪也关到哪。在关的时候,奶奶的影像就会出来。所以我母亲常常说,我们三个姊弟很省,比他们还省。我会跟我妈妈说,因为我们的祖师是奶奶。
虽然我很省,但是看到我奶奶喜欢吃的东西我会买。像我奶奶喜欢吃豆腐乳,我就买个一罐,像到桃园来一定要买豆腐乳。抱在身上,当我买下来的时候,一抱在身上很高兴,因为我的脑海里想到什么?想到我奶奶接到这一罐的时候,不知会高兴成什么样子?光想到这个就很高兴,然后是一路抱著想。真的奶奶拿到这一罐豆腐乳,高兴多久?你们都没有经验吗?高兴多久?你看「其喜曷已」,这个已就是没有停止,高兴一辈子。而且那一个礼拜只要有客人来,她一定会跟他说我孙子非常的孝顺,假如又在我们家吃饭,他一定会吃到一道豆腐乳,分他吃。所以我们得乎道,我们很欢喜。刚刚我们在讲这一段的时候,我看大家都露出灿烂的笑容,你看这种是不用钱的快乐,却能够快乐这么久。所以,我们教育孩子确实要从心地上来看,从根本上来看。
我们刚刚讲到信,要相信自己,能相信自己才能够栽培自己,才能够成就自己。这个世间要找到真正有自信的人,容不容易?诸位老师们,您曾经看过真的有自信的人吗?有。多不多?甚至於我们觉得有自信的人,其实他是自傲,你看他什么事都「我可以,没问题」,其实很多是自傲。真自信的人,自卑而尊人。而自傲跟自卑是一件事,人为什么要在人群当中表现得很强的样子?为什么?因为他内心很自卑。大家冷静去看看,这样的人会很累,他可能在背后都在那里擦眼泪,我们都不知道。很可能在他成长过程当中,他的心境会觉得很压抑,或者没有受重视,所以形成他的人格特质会这样。那个不叫自信,真正的自信是真了解自己的真面目,本来面目。我是因为看了《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看到《三字经》讲的「人之初,性本善」,「三才者,天地人」,「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我们真的体会到圣贤人不可能欺骗我们,所以我们从这里开始去了解这个真相。
所以佛陀也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跟《大学》讲的不谋而合,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能、相好。明德要把它找回来,所以要明明德,如何明明德?《大学》讲从哪里开始做?从格物开始做,革除我们的物欲,我们的智慧德能被物欲给障住了。所以在佛家讲的「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都是被这些烦恼给障住了,只要把烦恼去掉,就能够拨云见日。现在大家不要嫌弃,我做个魔术给大家看。这个好像是我们本有的如来智慧、德相,本有的明德,有没有看到它发光了?配合一下,有没有?但是因为我们成长过程当中没有得乎道,反而得乎欲了,有贪心,这个光明就被遮住了一点。又起了坏脾气怎么办?现在孩子脾气几个好的?不好!他脾气什么时候来的?更障住了他本来的智慧德能。再来,又很愚痴、很傲慢,又形成这些坏习惯,还看不看得到本来的光明?现在已经一片漆黑了。
我们现在在认识人看到的是什么?看到的是他后来的污染、习气,这个人很贪心,这个人脾气很大,认假为真。这就好像一个摩尼宝珠,被一些尘埃、泥土给沾染上了。结果我们一看,完全看不到摩尼宝珠,只看到什么?灰尘,我们就说那个是灰尘,看到真相了吗?看不到。所以每个人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我们都没看到。我们常说,那个人我可认识他了,我可清楚他了,这句话对不对?有待商榷。我们所认知的都是他染上的习性,不是他的本来面目。其实我们想想孩子希不希望好?他希不希望老师常常瞧不起他,带著异样的眼光看他?他不希望,但是他被这些坏习惯控制了。
有个孩子就说到,说他有一天醒过来,觉得我今天一定要好好表现,我要改掉这些坏习惯。他就很兴高采烈,去帮忙做事情,主动去帮忙。结果因为很兴奋,愈帮愈忙,愈把事情给做坏了。老师马上给他一句话:我就知道你存什么心。这个孩子本来这一天是想要好好表现,结果老师这一句下去,这个孩子心里有没有障碍?好多年都没有去除。这也是我们一个子弟学校的孩子说的,后来是老师真的用爱心爱护他们,他才把这事情讲出来。他心里想,你们这些老师都叫我们读经典,自己的行为有没有跟经典一样做?所以我们能有教育的耐心、爱心,也是取自於我们对事实真相的明白。孩子是「苟不教,性乃迁」,明白这句,不只不会瞧不起孩子,反而是一种包容,一种怜惜、疼惜、不忍心的心境。所以协助他,比方把傲慢去掉、把愚痴去掉,把坏脾气也去掉、把贪心也去掉,他的本来面目就可以回归。配合一下,我表演完了。
我们从这里了解自己之后,进一步成就自己。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去除掉,把贪瞋痴慢疑去除掉,我们本有的如来智就回来了。所以我们要去贪、瞋、痴、慢、疑,怎么去掉贪心?只要能从小扎孝悌的根,「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我们从小一拿到吃的东西,是先问爷爷奶奶,所以贪心就没有长。以前的人家,我们很多同仁他回想到二十年前他们小的时候,自己家买了个大西瓜,一定是切成好几份,隔壁家叔叔、阿姨家都要拿去,最后自己家里留一小块,分著吃,好不好吃?很好吃。结果现在邻居都不分了,自个儿吃,吃到最后不好吃,有没有?吃到最后都厌了。你看现在孩子很浪费,吃没几口,我不吃了。我们都分给别人吃,改天邻居家里有好吃的,很自然的就会分给其他的邻居。当下那个氛围,敦亲睦邻,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那种感情非常深厚。我们小的时候,家里要出去了,可能家里没半个人,要不要锁门?不用。甚至於要锁门了,旁边家的阿姨说锁什么锁,我帮你们看就好了。现在可能隔壁家要帮你们看门,一个小时一百块,现在都要谈钱,现在连兄弟、连父子都要谈钱,而且还是好像是一个小时算多少钱,都有。当亲情都只有利害的时候,人会有真正的快乐吗?我们到底在走哪一个方向去了?所以要去掉贪心。
当孝心起来了,在烟台有个孩子,读小学,他的母亲得了尿毒症。母亲得这么重的病已经很难受了,他的父亲又抛弃了他们母子,他母亲在连续的打击当中受不了,就自杀了。这个孩子很孝顺,他感受到有事情,发现以后赶快送母亲送急救,把母亲救回来。这个孩子在他母亲的病床前跪著哭,告诉他的母亲:「母亲您不能死,您一定要等我长大,我要念医生把你的病治好。」你看他的孝心起来了,母亲感受到了也很感动,对著孩子讲,妈妈不会再做这样的事情了。这个孩子从此除了要学习之外,他还扛起了家里面的重担,要把家里打理好,要煮饭给他的母亲吃。诸位老师们,他苦不苦?他不苦。他只要想著我母亲高兴,我母亲能活下来,他就满足了。
他比其他的同学少时间读书,可是他却代表烟台市参加比赛,都得奖,成绩也很好。我们都在那里计较多给孩子一点读书的时间,但他心性的启发很可能比他读书的时间更重要。这个孩子可能在上课当中他就期许自己,我回去还有很多事要帮忙,所以当下老师讲的我要马上就把它听会。这个孩子的学习能力会提升得很快,他的专注力一定比其他同学高。在这种逆境当中,反而淬炼了他的能力。而家里很有钱的,还可以送到安亲班去学习的,他可能在听课的时候心里怎么想?反正我没听懂到补习班还有老师可以教。当他在当下都不能专注,他能到哪里去专注?所以钱不见得能解决问题,反而心性是关键。所以孝悌、仁爱能转贪念。
贪财、色、名、食、睡,当我们能真正领受《弟子规》,孩子能学《弟子规》,这些财色名食睡的染著他有免疫力。你看贪财,「物虽小,勿私藏」、「德有伤,贻亲羞」,他有这样的态度了,他不会去沾染这些东西。贪色,「居有常,业无变」,他懂得要经营好自己的家庭;「亲所好,力为具」,这些心境,他会想著不要让父母担忧,要让父母安慰、欢喜才对。所以,孝是百善之门,可以转人的贪念,而孝悌自然会延伸到仁爱。
有个小孩,他有一天跟他父母一起出门,刚好经过一个地方看到一个老奶奶在乞讨,父母看了也是很心疼,就拿了些钱叫孩子去给这个老奶奶。这个孩子回来,回来没多久就哭起来了,父母也很惊讶:你不是已经把钱送给老奶奶了吗?这个孩子讲,因为他的家里人都有学《弟子规》,所以父母对奶奶爷爷也很孝敬。这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他体会到了对爷爷奶奶要孝顺。所以他就对著父母讲,这个老奶奶的孩子去哪里了?这个老奶奶为什么不能像奶奶这样幸福?不能像奶奶这样能有他孩子、孙子的照顾。所以他是很舍不得这样的老人的遭遇。后来这个孩子给父母讲到,我以后假如能很有钱、很有成就,我一定要盖很多养老院来照顾这些老人家。你看他的孝悌很自然的延伸到爱心上面去。
再来第二个是瞋,坏脾气。我们常说掌握情绪才能掌握未来,怎么样改善坏的脾气?其实我们这几天也有提到很多的道理,都可以调伏我们的坏脾气。比方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们遇到一个逆的境界,其实真正的原因还在自己身上,所以要反求诸己,就不会生气了。假如我们利益大众的心,希望大众他们的家庭早闻正法,这样的心很切的时候,我们会调伏自己的脾气。不然因为我脾气不好,让人家误会中国文化,这样就不好。我可要当圣贤人的好招牌,要在圣贤佛菩萨脸上贴金,不可以给圣贤人抹黑。有这样的自我期许,掌控情绪的能力也会提高,这都是很好的锻炼。
大家想锻炼这样的心境,可以到孔庙去锻炼。每一次孔庙结束的时候,我们可以站在门口发馒头,希望自己灿烂的笑容留给每一个人,人家下一次就会想再来听课。你们的表情好像不大愿意。这都是锻炼的机会,你对一个人很真诚,当你同一天对五百个人,你能真诚吗?我们有时候办课程来了六、七百个,就在那里鞠六、七百个躬,鞠到最后笑容还是一样,这个时候觉得有所突破。好,这节课我们先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们上一节课讲到开智慧,人生当中最重要的,我们有了智慧,才能引领我们的孩子、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而求智慧经过四个阶段,信、解、行、证。说到信,很重要的要先相信自己,我们之前也提到「欲知人者,先自知」,我们自己了不了解自己?知不知道自己?在还没有遇到圣贤经典以前,我们了解自己吗?我们回想起在以前谈到自己,我这个人就是怎样怎样,我已经改很多了,假如像以前你跟我讲这种话,你早就怎么样了。就这些话,这些话是不是真的了解自己?
我记得那时候在南师读书的时候,我的同学寄了一些心理测验给我,那个测验几十题题目,测验完它会给你评分。比方你的分数总分最后是五十分,它会下一个结论说你是老虎型的,我们就高兴半天,有没有?或者是四十五分,你是孔雀型的;得了四十分,你是无尾熊型的。你看我们跟畜生很像,心里怎么样?高兴。所以,人有没有愈活愈倒退的感觉?为什么会一代不如一代?因为我们不了解我们自己,因为我们不了解做人的意义在哪里,而我们却觉得跟畜生比我们还高兴,甚至於我们还觉得像畜生是对的。
昨天周老师讲课的时候提到,现在有企业说要是狼的文化,引狼入室会怎么样?很危险。你看都是跟畜生在学,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做的心理测验,它的结论是你的个性、你的人格跟周文王很像,「视民如伤」;跟范仲淹很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跟唐太宗很像,肚量很宽广,雄才大略。这样的心理测验怎么都没出来?甚至於我们在成长的过程都会觉得,这些圣贤人是可远观而怎么样?好像那都是很遥远的,现代人根本不可能做得到的。其实在这样的认知里面,我们的信心就已经不足了。
突然我们读到《弟子规》,「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好像还在内心里面信心、决心慢慢的被唤醒起来。我是比较幸运,学了经典以后,学了这些古圣先贤教诲,我才去念师范院校,才去接触很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我们有判断的能力。比方说行为心理学派,它所有的理论大部分是从哪里出来的?它大部分是从动物实验结果出来的。把狗的结果,把实验猫的结果、把实验老鼠的结果拿来教育谁?你们怎么这么小声,大家当初都读过的,拿来教谁?当初我们读的时候觉得这个方法好不好?你看判断力重要。我们几千年来从来没有这样教孩子,教的都是仁义礼智信。孟子讲:「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哪有说在长欲望的!动物它本身它就是满足欲望的目的而已!而我们人是要成就天地人三才的人格,要明明德,要开显自己的本善。
没有读经典,我们真的可能这一辈子都不知道人生应该这样去做,甚至於觉得这些欲望是正常的,愈来愈放纵,把不正常当成正常。当我们在看那些电影的时候,那些杀盗淫妄的东西,是不是愈来愈让我们觉得那才是正常?所以我们必须先明白,才能扭转这些偏颇之处,「得乎道而喜,其喜曷已;得乎欲而喜,悲可立俟」。我们在引发孩子是他的善心、他的爱心,还是在引发他的欲望?行为主义学派他们的思惟是引发人的欲望,你看拿东西给狗吃,然后口水就流下来,那不都是用欲望在引发人吗?
我们现在冷静来看看,我们父亲那一代,他生命的动力在哪里?他向学的动力在哪?他们是孝心、是责任心,他们读书不用人家推。我父亲那一辈的所有的长辈,他们读书都是自动自发的,都读到我爷爷说去睡觉,不能再读了,他们就乖乖的去睡觉。等我爷爷睡著了他们又起来读书,很顺从父亲的意思,但是心里面更期许自己这辈子要有成就,父母太辛苦了。以至於父亲那一辈他们踏入家庭,他们经营事业,有没有让父母操一个心?在我的整个成长二十多年来,我没看过我的爷爷奶奶,因为父亲家庭、夫妻或者是事业当中,让爷爷奶奶操过一点心,没有。我们反观自己,现在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在家庭跟事业当中,我们让父母操了多少心!为什么?我们的心境远远不如我们父亲那一代的孝心跟责任心。
再看看我们的下一代,现在八岁、十岁的孩子,他的人生动力有孝心吗?我们曾经看到上海一个四年级的孩子考第一名,他的爸爸给他买一辆BMW。他爸爸很高兴送给他,他高不高兴?他也很高兴。这是得乎道还是得乎欲?欲。这个孩子假如高中联考要给他什么?到时候连命都要给他。欲望,欲是深渊,他会愈打愈开。有一个妈妈她自己也是老师,当老师不见得懂得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我们不要被老师两个字给冲昏了头,好像我们什么都一定懂,我们不从经典当中去学习,人生很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真理是什么。这位母亲刚好有一天在我们上课教室的门前,她的孩子在那里耍脾气,不肯回家。她看到我们的老师在那里,妈妈就有点不好意思,孩子在那里吵。但是这个母亲突然露出很诡异的表情,好像她想到什么好的方法,很诡异的看著我们。她的孩子在那里滚来滚去都不肯回去,她已经叫了三、五次了,叫不动。后来她就从皮包里面拿出一根棒棒糖,就晃到她儿子的脸前。她儿子本来在那里滚半天,突然看到那个棒棒糖的时候眼睛就放光,盯著那个棒棒糖。这个母亲就把棒棒糖慢慢的拉起来,那孩子也慢慢站起来。
大家看到这一幕想起什么景像?看到什么?有没有看到马戏团里面在训练动物怎么训练?就这么训练的!拉起来的时候,妈妈就说了「想不想吃?」孩子点点头。「想吃就跟我回家。」然后孩子就跟著妈妈走的时候,这位老师还回头对我们的老师笑一笑:你看,我很有本事吧!问题解决没有?好像解决了,但是孩子的心呈现什么状态?呈现的是欲望重要。一根棒棒糖的威力已经大於妈妈的重要性,有没有?你看妈妈喊好几次喊不动,一根棒棒糖就动了。当我们的孩子都是被欲望驱使著走,他这一辈子会因为欲望而做出什么,我们连想都很难想得到。假如是这样去引导孩子,已经让孩子这一辈子成为欲望的奴隶。
那时候我们看到一个报导,在深圳有一个六岁的女孩,她母亲带她出去买东西,结果钱带不够,她还想买,她母亲说不行,没钱了。她马上脾气上来就打她妈妈,打得鼻青脸肿。路人看了觉得很受不了,说你这个孩子太不像话,你也不教训教训她,这个母亲说我舍不得打。以前都看到是妈妈教训孩子,现在大家假如一不小心看到路旁是儿子在教训父母,有没有?你们都没看过?那一次听有一位朋友他卖电脑的,他的母亲带著他儿子,那个儿子才念小学。这个东西要多少钱?老板说要两千。母亲说:太贵了一点!儿子说:你给我闭嘴。小孩子!那个卖电脑的老板都愣住了,现在的孩子对父母讲话这么没有礼貌。当孩子说你给我闭嘴的时候,妈妈真闭嘴。你看倒得太厉害,孩子这种傲慢无礼的心什么时候形成的?这都是该教而没有教。我们都觉得小孩很可爱、很好玩,所以小时候都玩坏了,该教他孝道、该教他恭敬的时候都没教,还觉得很有意思。
所以古圣先贤对教育非常慎重的是慎於始,「禁於未发之谓豫」。他的不好的存心、人格还没起来,就要把它调伏掉,禁於未发,这是预防法。「发然后禁」,他已经形成这些错误的心态你才要禁止,「则捍格而不胜」。这种状态就好像他形成坏习惯已经错了,你给他打得半死他都不承认错误,还斜著眼看你,还瞪你,这就捍格而不胜,他已经形成了。这个小女孩才六岁,可以把母亲打成这样,路人假如管她再打她,她不见得能够接受。我们从这个六岁女孩的行为,这是结果,把原因找出来,回到它的原点,问题出在哪?可能在她一岁、二岁的时候出去买东西,看到想要的东西,妈妈不买,她在地上打滚。妈妈说这个东西家里都有了,别再买了。我不管,你要给我买,就一直哭。这样的景像熟不熟悉?我们以前有没有干过?还是我们的孩子干过?你看当下母亲说「好啦!好啦!给你买」,马上破涕为笑。这时候孩子在那里笑,那是欲望,满足了,她觉得高兴。当她笑的时候父母笑不笑?假如父母跟著一起笑,觉得「她高兴就好了」,到底是因什么而高兴不知道,所以才造成她六岁这个结果。
像这样的事我也干过,我也是给我妈耍赖皮要东西,我妈在那里看书,我就在那里吵。本来是站著吵,后来没什么效果,就在地上打滚。滚了十几分钟,我妈妈还是如如不动在那里看书,可能我妈妈以前读过「关公看春秋」,定住了。我妈连看都不看我,可能是我妈妈怕看我以后会破功,会原则把持不住,所以都不看我。十几分钟之后我就开悟了,我了悟到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在地上打滚很累,然后地又很冷,所以只好自己拍拍屁股就走了。你看只要大人坚持原则,孩子下一次会不会再用这种手段来要求?他不是吃饱闲著。所以往往都是,为什么他会吵?因为他很清楚用什么方法就能让父母就范,他可以攻城掠地,父母是节节败退。
现在不只小孩有这个功力,连家里养的狗都有这个功力,大家要注意。那个狗你给它宠坏了,它跳到床上,「你给我下来,不然我打你」,它甩都不甩你,因为它把你的底细摸得太清楚了。所以我们自己到底有没有原则?家道才建立起来,班风才建立得起来。得乎欲而喜,悲开始了,谁的悲哀?家里的悲哀,他自己的悲哀,以至於是他走到哪里,他都会带给别人悲哀。这个六岁的女孩嫁出去之后会怎么样?奉劝诸位为人父母者,这种女儿就不要放出来,做人要有道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以前人真有这个道德,以前的人,《德育故事》里面有一则故事,这个也是道义。钱灼他有个儿子,要娶林氏,林应麒的女儿。结果钱灼的儿子突然四肢有点萎缩,就突然病了。这个钱先生,钱灼就写信给林应麒林家,告诉他说我儿子已经病得那么严重了,这个婚事就算了。你看他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去连累一个女子。林应麒这位先生他非常,也是读书人,他说不行,既然已经谈了婚事,我们不能因为你那里的状况,我们就没有信用,就回掉了。但是钱先生觉得孩子这样,现在不适合结婚,就等,等,结果等了十年。钱先生又写信来了,告诉林先生,我看这婚事就算了,你看我儿子十年了都没有好过来。林先生心里想,我们也已经等十年了,他就去跟女儿说,这样我们这个婚事就算了。结果他的女儿就说到,父亲,不能这样,人之所贵者,心也。人最可贵的就是这颗良心,心我已经许了,这件事我已经承诺了,我这辈子都不会再退。本来她的父亲也动心了,反正我们也等十年了,反而是女儿更坚持。后来嫁过去之后,她先生的病就好过来了。你看古人他们的存心,慕贤当慕其心,他们这辈子不管再怎么苦,绝对不违背自己的这颗道义、良知。而我们现在这颗道义、良知有这样的一种心态吗?还是遇到一些境界来了,我们可能就会退缩了?
刚刚讲到的,当我们在满足孩子欲望当中,很可能他人生的悲哀来了,很可能他往后这样的价值观会造成更多人的灾难,甚至於是天下、国家的灾难。当欲望很重的人有了高学历,当了大官,他所贪污的面,民脂民膏都被他搜括完。所以,我们要启发孩子的是「得乎道而喜」。我们前一期有位老师,他很小的时候,站还不算站得很稳,他的母亲跟他一起去坐公车。母亲怕他站不稳,叫他先坐好。结果上来了一个老奶奶,年纪很大了,当下这位老师他心里想,这个老人,我母亲也会老,所以应该要照顾老人。当他自己从座位当中站起来,让老奶奶坐下来的那一刻,他看著他的母亲,母亲看到他让座给老奶奶,内心非常的欢喜,就灿烂的笑了。你看他母亲这个笑容,他记得多久?三十年不忘,一辈子不忘,得乎道。他这个道得乎一个仁爱之道,他让给了老奶奶,而这样的行为让他母亲欢喜,他觉得非常高兴,孝心都起来了。有这样心境的人,他这辈子会得到很多人爱护,因为他有孝心、他有敬老的心、他有感恩的心。
我们《弟子规》当中的经句,其实每一句都是得乎道,道在心地。「置冠服,有定位」,有没有得乎道?有,恭敬心对人、对事、对物。诸位老师,有时候,比方我们以前读书的时候,房间很乱,突然心血来潮要把它整理干净,花了三个小时,整理好了,当下我们的心情如何?会觉得很清爽,有没有?会觉得那些东西摆在那里,自己看了都舒服。当我们去礼敬一切人事物的时候,那就是得乎道的感受;反而是我们不尊重这些东西,心里会愈来愈烦。《弟子规》讲的,「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我们现在吃东西谁先吃?很多都是小孩子跳上去吃。所以现在都颠倒了,小时候就倒了,现在变成这样也不足为奇。
有一个妈妈,她的儿子交女朋友,说要带回家来给她看看,结果带回来了。妈妈还挺高兴的,就赶快煮几个好菜,炒了两道菜出来,看他们两个已经在那里吃起来了。她说你爸爸还没回来,待会儿再吃,后来又进去煮。煮出来两个人吃饱了,说妈我们要出去玩了,再见。你看会不会气死!这个时候气也没有用,掌握情绪才能掌握未来,这个时候要想起我们那次参加「幸福人生讲座」,有一位七十五岁的长者,她抓住机会给孩子吃早餐的时候,赶快放他最需要听的那一段。气没有用,要亡羊补牢才行,这时候要只想著怎么样把他们引导对!。
我们就回想自己小的时候,吃饭一定是爷爷奶奶先上座,都是我们出去叫爷爷奶奶吃饭的,这一幕有没有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那时候走出自己的家门,因为跟爷爷很有默契了,知道可能爷爷礼拜一会在哪,礼拜三会在哪,赶快去找,去土地公庙去找。然后「爷爷吃饭了」,这个声音传出去之后,爷爷听到了马上很满足的对著朋友讲,「我孙子叫我吃饭了,我要回去了」。爷爷很高兴,然后爷爷走过来牵著小孙子的手,我也很高兴,两个祖孙就这样走回家里去。但是我那个声音喊出去的时候,很多邻居听到了也笑。你看得乎道而喜,谁高兴了?看到的人都欢喜。
这样的表演,这种敬老、爱老的风气愈多,整个人民就劝善了。问题是诸位老师们,我们多久没有听到小孙子在叫爷爷奶奶吃饭的声音了?多久没听过了?看现在好像都是爷爷奶奶出来叫孙子吃饭的,而且叫完回去还要陪他跑马拉松好几圈。喂一口他就又要再跑两圈,所以老人家都快要没气了,而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在旁边,居然觉得这个叫正常,都没有去管。所以真的,年轻男女结婚前要上课,这都是当务之急。以后我们来办这个课,年轻男女如何当夫妻,如何教育小孩,当好爸爸、好妈妈。我们人生就一个态度,什么事情最急,我们看到了就做,不退缩,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我也常常会想到,记得我去校外教学,比方到一个风景区去玩,我是很节省的人,大家看得出来吗?我很节俭。但是我这个节省是有家传的,因为我奶奶很节省,小时候看到奶奶这么省,只要她走过的地方,电灯一定全部关得精光,一个都不留。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太节省了,但是节俭是美德,它还是会烙在你的心田上。后来自己长大了,赚钱了,也觉得钱很难赚,很不由自主的就会去关电灯,走到哪也关到哪。在关的时候,奶奶的影像就会出来。所以我母亲常常说,我们三个姊弟很省,比他们还省。我会跟我妈妈说,因为我们的祖师是奶奶。
虽然我很省,但是看到我奶奶喜欢吃的东西我会买。像我奶奶喜欢吃豆腐乳,我就买个一罐,像到桃园来一定要买豆腐乳。抱在身上,当我买下来的时候,一抱在身上很高兴,因为我的脑海里想到什么?想到我奶奶接到这一罐的时候,不知会高兴成什么样子?光想到这个就很高兴,然后是一路抱著想。真的奶奶拿到这一罐豆腐乳,高兴多久?你们都没有经验吗?高兴多久?你看「其喜曷已」,这个已就是没有停止,高兴一辈子。而且那一个礼拜只要有客人来,她一定会跟他说我孙子非常的孝顺,假如又在我们家吃饭,他一定会吃到一道豆腐乳,分他吃。所以我们得乎道,我们很欢喜。刚刚我们在讲这一段的时候,我看大家都露出灿烂的笑容,你看这种是不用钱的快乐,却能够快乐这么久。所以,我们教育孩子确实要从心地上来看,从根本上来看。
我们刚刚讲到信,要相信自己,能相信自己才能够栽培自己,才能够成就自己。这个世间要找到真正有自信的人,容不容易?诸位老师们,您曾经看过真的有自信的人吗?有。多不多?甚至於我们觉得有自信的人,其实他是自傲,你看他什么事都「我可以,没问题」,其实很多是自傲。真自信的人,自卑而尊人。而自傲跟自卑是一件事,人为什么要在人群当中表现得很强的样子?为什么?因为他内心很自卑。大家冷静去看看,这样的人会很累,他可能在背后都在那里擦眼泪,我们都不知道。很可能在他成长过程当中,他的心境会觉得很压抑,或者没有受重视,所以形成他的人格特质会这样。那个不叫自信,真正的自信是真了解自己的真面目,本来面目。我是因为看了《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看到《三字经》讲的「人之初,性本善」,「三才者,天地人」,「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我们真的体会到圣贤人不可能欺骗我们,所以我们从这里开始去了解这个真相。
所以佛陀也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跟《大学》讲的不谋而合,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能、相好。明德要把它找回来,所以要明明德,如何明明德?《大学》讲从哪里开始做?从格物开始做,革除我们的物欲,我们的智慧德能被物欲给障住了。所以在佛家讲的「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都是被这些烦恼给障住了,只要把烦恼去掉,就能够拨云见日。现在大家不要嫌弃,我做个魔术给大家看。这个好像是我们本有的如来智慧、德相,本有的明德,有没有看到它发光了?配合一下,有没有?但是因为我们成长过程当中没有得乎道,反而得乎欲了,有贪心,这个光明就被遮住了一点。又起了坏脾气怎么办?现在孩子脾气几个好的?不好!他脾气什么时候来的?更障住了他本来的智慧德能。再来,又很愚痴、很傲慢,又形成这些坏习惯,还看不看得到本来的光明?现在已经一片漆黑了。
我们现在在认识人看到的是什么?看到的是他后来的污染、习气,这个人很贪心,这个人脾气很大,认假为真。这就好像一个摩尼宝珠,被一些尘埃、泥土给沾染上了。结果我们一看,完全看不到摩尼宝珠,只看到什么?灰尘,我们就说那个是灰尘,看到真相了吗?看不到。所以每个人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我们都没看到。我们常说,那个人我可认识他了,我可清楚他了,这句话对不对?有待商榷。我们所认知的都是他染上的习性,不是他的本来面目。其实我们想想孩子希不希望好?他希不希望老师常常瞧不起他,带著异样的眼光看他?他不希望,但是他被这些坏习惯控制了。
有个孩子就说到,说他有一天醒过来,觉得我今天一定要好好表现,我要改掉这些坏习惯。他就很兴高采烈,去帮忙做事情,主动去帮忙。结果因为很兴奋,愈帮愈忙,愈把事情给做坏了。老师马上给他一句话:我就知道你存什么心。这个孩子本来这一天是想要好好表现,结果老师这一句下去,这个孩子心里有没有障碍?好多年都没有去除。这也是我们一个子弟学校的孩子说的,后来是老师真的用爱心爱护他们,他才把这事情讲出来。他心里想,你们这些老师都叫我们读经典,自己的行为有没有跟经典一样做?所以我们能有教育的耐心、爱心,也是取自於我们对事实真相的明白。孩子是「苟不教,性乃迁」,明白这句,不只不会瞧不起孩子,反而是一种包容,一种怜惜、疼惜、不忍心的心境。所以协助他,比方把傲慢去掉、把愚痴去掉,把坏脾气也去掉、把贪心也去掉,他的本来面目就可以回归。配合一下,我表演完了。
我们从这里了解自己之后,进一步成就自己。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去除掉,把贪瞋痴慢疑去除掉,我们本有的如来智就回来了。所以我们要去贪、瞋、痴、慢、疑,怎么去掉贪心?只要能从小扎孝悌的根,「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我们从小一拿到吃的东西,是先问爷爷奶奶,所以贪心就没有长。以前的人家,我们很多同仁他回想到二十年前他们小的时候,自己家买了个大西瓜,一定是切成好几份,隔壁家叔叔、阿姨家都要拿去,最后自己家里留一小块,分著吃,好不好吃?很好吃。结果现在邻居都不分了,自个儿吃,吃到最后不好吃,有没有?吃到最后都厌了。你看现在孩子很浪费,吃没几口,我不吃了。我们都分给别人吃,改天邻居家里有好吃的,很自然的就会分给其他的邻居。当下那个氛围,敦亲睦邻,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那种感情非常深厚。我们小的时候,家里要出去了,可能家里没半个人,要不要锁门?不用。甚至於要锁门了,旁边家的阿姨说锁什么锁,我帮你们看就好了。现在可能隔壁家要帮你们看门,一个小时一百块,现在都要谈钱,现在连兄弟、连父子都要谈钱,而且还是好像是一个小时算多少钱,都有。当亲情都只有利害的时候,人会有真正的快乐吗?我们到底在走哪一个方向去了?所以要去掉贪心。
当孝心起来了,在烟台有个孩子,读小学,他的母亲得了尿毒症。母亲得这么重的病已经很难受了,他的父亲又抛弃了他们母子,他母亲在连续的打击当中受不了,就自杀了。这个孩子很孝顺,他感受到有事情,发现以后赶快送母亲送急救,把母亲救回来。这个孩子在他母亲的病床前跪著哭,告诉他的母亲:「母亲您不能死,您一定要等我长大,我要念医生把你的病治好。」你看他的孝心起来了,母亲感受到了也很感动,对著孩子讲,妈妈不会再做这样的事情了。这个孩子从此除了要学习之外,他还扛起了家里面的重担,要把家里打理好,要煮饭给他的母亲吃。诸位老师们,他苦不苦?他不苦。他只要想著我母亲高兴,我母亲能活下来,他就满足了。
他比其他的同学少时间读书,可是他却代表烟台市参加比赛,都得奖,成绩也很好。我们都在那里计较多给孩子一点读书的时间,但他心性的启发很可能比他读书的时间更重要。这个孩子可能在上课当中他就期许自己,我回去还有很多事要帮忙,所以当下老师讲的我要马上就把它听会。这个孩子的学习能力会提升得很快,他的专注力一定比其他同学高。在这种逆境当中,反而淬炼了他的能力。而家里很有钱的,还可以送到安亲班去学习的,他可能在听课的时候心里怎么想?反正我没听懂到补习班还有老师可以教。当他在当下都不能专注,他能到哪里去专注?所以钱不见得能解决问题,反而心性是关键。所以孝悌、仁爱能转贪念。
贪财、色、名、食、睡,当我们能真正领受《弟子规》,孩子能学《弟子规》,这些财色名食睡的染著他有免疫力。你看贪财,「物虽小,勿私藏」、「德有伤,贻亲羞」,他有这样的态度了,他不会去沾染这些东西。贪色,「居有常,业无变」,他懂得要经营好自己的家庭;「亲所好,力为具」,这些心境,他会想著不要让父母担忧,要让父母安慰、欢喜才对。所以,孝是百善之门,可以转人的贪念,而孝悌自然会延伸到仁爱。
有个小孩,他有一天跟他父母一起出门,刚好经过一个地方看到一个老奶奶在乞讨,父母看了也是很心疼,就拿了些钱叫孩子去给这个老奶奶。这个孩子回来,回来没多久就哭起来了,父母也很惊讶:你不是已经把钱送给老奶奶了吗?这个孩子讲,因为他的家里人都有学《弟子规》,所以父母对奶奶爷爷也很孝敬。这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他体会到了对爷爷奶奶要孝顺。所以他就对著父母讲,这个老奶奶的孩子去哪里了?这个老奶奶为什么不能像奶奶这样幸福?不能像奶奶这样能有他孩子、孙子的照顾。所以他是很舍不得这样的老人的遭遇。后来这个孩子给父母讲到,我以后假如能很有钱、很有成就,我一定要盖很多养老院来照顾这些老人家。你看他的孝悌很自然的延伸到爱心上面去。
再来第二个是瞋,坏脾气。我们常说掌握情绪才能掌握未来,怎么样改善坏的脾气?其实我们这几天也有提到很多的道理,都可以调伏我们的坏脾气。比方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们遇到一个逆的境界,其实真正的原因还在自己身上,所以要反求诸己,就不会生气了。假如我们利益大众的心,希望大众他们的家庭早闻正法,这样的心很切的时候,我们会调伏自己的脾气。不然因为我脾气不好,让人家误会中国文化,这样就不好。我可要当圣贤人的好招牌,要在圣贤佛菩萨脸上贴金,不可以给圣贤人抹黑。有这样的自我期许,掌控情绪的能力也会提高,这都是很好的锻炼。
大家想锻炼这样的心境,可以到孔庙去锻炼。每一次孔庙结束的时候,我们可以站在门口发馒头,希望自己灿烂的笑容留给每一个人,人家下一次就会想再来听课。你们的表情好像不大愿意。这都是锻炼的机会,你对一个人很真诚,当你同一天对五百个人,你能真诚吗?我们有时候办课程来了六、七百个,就在那里鞠六、七百个躬,鞠到最后笑容还是一样,这个时候觉得有所突破。好,这节课我们先上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