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修学的基础—地藏菩萨本愿经(国语)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十四集) 2007/9/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18-0024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见闻利益品第十二」。我们先把今天要讲的经文念一念: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发广大慈心救度一切众生者。欲修无上菩提者。欲出离三界者。】
这里这一段是世尊应观世音菩萨的启请,为我们说明见闻地藏菩萨所得的殊胜利益。世尊为我们讲了八个例子,这一段是第四个例子,为我们说明见闻地藏菩萨能够成就度生之愿,证得无上菩提之果。『复次观世音菩萨』,这是佛叫著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代我们启请,所以这里佛等於也是叫著我们,让我们留意,下面的开示就很重要。『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未来世」正是指著我们现前这个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这里最关键就是善字。本经是大乘经,所以这个善也是依大乘菩萨的善作为标准,也就是《观无量寿佛经》里净业三福里头三福十一条统统都能做到,这种善才合格,你才是善男子、善女人。你这样子修学,按照经上的如法修行,你才能真正得到这个利益。所以我们要常常检点自己,用《观经》三福来检点,看看是不是真正是一个善人。
这样的一个善人,『欲发广大慈心』,他发起广大的慈悲心,这个慈悲心之所以称为广大,就是它遍虚空法界,虚空法界里面一切的众生他都要救度,所以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视众生为一体,跟自己是一体的,所以众生苦就等於自己苦,众生得乐自己才能够得乐。所以真正发起这种广大同体的慈悲心,自然念念都欲度一切众生,念念希望众生离苦得乐,这个心真实。这种真实的慈悲心也是智慧,像《无量寿经》上讲的「住真实慧」,这种真实的智慧和慈悲,人人本来具有如是性德,只是因为我们现在迷惑颠倒,迷失了本心,所以性德不彰。迷失了之后的样子是什么?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真正觉悟的人,他就自然能做到慈悲一切,他不会分彼此,真的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这个关键,要发起这种真实的慈悲心,这是四弘誓愿里面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他这个心发得真实。底下『欲修无上菩提者』,这是四弘誓愿里的「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目标,他要誓愿成就佛道,获得无上的菩提果。要知道这个佛果也是本来就有,自己具足,一点不缺,他是真正回归自性而已,自有的佛果自己去求,哪能说求不到?
下面『欲出离三界者』,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统指六道。三界里面的众生都是凡夫,为什么叫他凡夫?因为他有烦恼,最根本的烦恼,见思烦恼,就是执著;尘沙烦恼,就是分别;无明烦恼,就是妄想,他三大烦恼统统具足,这烦恼要断才能够出离三界。所以这条就是四弘誓愿里的「烦恼无尽誓愿断」。你看看,这个善男子、善女人发起了真正的四弘誓愿,非常难得。要出离三界,最起码的,断见思烦恼,也就是执著没有了。三界六道怎么来的?执著变现的,要是离开了执著,三界就没了,出离了,这种人称为阿罗汉。见思烦恼里面分见惑和思惑,见烦恼、思烦恼。见烦恼里面五大类,八十八品见惑分为五大类,所谓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这五大类烦恼。思惑里面,贪、瞋、痴、慢、疑、恶见,这是思想上的烦恼。如果把见烦恼断了就证得小乘的初果须陀洹,须陀洹就不会堕落恶道,他在人天七次往返就能出离三界,这是入圣流了。在大乘佛法里面来讲,他是圆教的初信位菩萨,在断烦恼的功夫上面来讲,等於小乘的须陀洹。小乘阿罗汉在断烦恼的功夫上等於圆教七信位菩萨,真正出离三界了。
见思烦恼里面你看,第一条见惑就是身见,从这里断起。身见是什么?认为自己这个身体就是我,执著这个身体,这是见解上的错误,叫身见。所以首先要明白这个身体不是我,这是我拥有的一样东西,像我的衣服一样,我穿著这个身体,这身体就像衣服,总有穿旧的时候,穿破了,没办法修补了,这时候就要把它脱下来,换一件衣服,这就是舍身受身。所以那件衣服哪里是你?你要是把衣服错认为是自己,那叫自寻烦恼。所以这种执著,凡夫哪个没有?为著这个身体造业,满足他的五欲,你看财、色、名、食、睡五欲,我们都做了这五欲的奴隶,为什么?就是错把这个身体当作我。你贪恋身体、执著身体,为了这个身体做牛、做马、做奴隶,苦不堪言,最后造业必然受报,堕落三途,都是被这个错误的见解害的。所以要出离三界,首先要做的,要看破,看破,真正明了身体不是我,放下执著,样样学会随缘,把执著放下就能出离三界。好,我们继续看下面经文:
【是诸人等。见地藏形像。及闻名者。至心归依。或以香华衣服。宝贝饮食。供养瞻礼。是善男女等。所愿速成。永无障碍。】
『是诸人等』,就是说这一位善男女,真正发起道心了,见到地藏菩萨的形像及闻名,这是讲见像闻名,见到地藏菩萨形像,一定这个心要跟地藏菩萨心相应,看到这个形像,马上想到地藏菩萨的功德、地藏菩萨是如何为众生做个好榜样,我要效法地藏菩萨,学习孝亲尊师,做到十善业道。闻名也是这个意思,名号就是提醒我们忆念地藏菩萨的功德,所以这里面一定是把《地藏菩萨本愿经》所教诲的统统要做到,这是名号里含有了整部《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说的教诲。『至心归依』,「至心」是真诚心,「归」就是回头,「依」是依靠,从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回过头来,依靠《地藏菩萨本愿经》来修学,这就是闻名见形的功德利益。如果不肯回头,不肯依靠《地藏菩萨本愿经》修学,还是搞贪瞋痴,还是搞迷邪染,这没有归依,见到地藏菩萨形像也是视而不见,闻到地藏菩萨名也是听而不闻,没有用,得不到经上所说的利益,所以这就不是至心归依了,没有真诚心。所以要真心诚意的来如法修行,这就真正叫归依。
归依之后必定是供养,『或以香华衣服,宝贝饮食,供养瞻礼』,这些所用的供具都有表法的意思。「香」代表戒定。「华」是代表六度因行,开花之后结果,修六度的因就能证无上菩提的果,这就是这个善男女所希求的。「衣服」表忍辱,衣服穿在身上,你看能够随顺这个身体,这就是忍辱。「宝贝」,这是代表什么?三宝,归依三宝,这是真正的宝。「饮食」是代表法味。这里用这些供具供养,代表的意思,不仅是要自度,而且要度他,所以你看供养香,这就是什么?不仅自己要持戒修定,而且教导大众一起来持戒修定,自己做个好样子。花也是这样,自己修六度,也带动众生一起修六度,自己修忍辱,带动大家修忍辱,自己归依三宝,也带动大家归依三宝,自己深入经藏,尝到了佛法的法味,也要带动大家深入经藏,把法味通过讲学、研究讨论跟大家分享,这样子修行是真供养。「瞻礼」,瞻仰顶礼,这是恭敬三宝、恭敬地藏菩萨,要恭敬地藏菩萨一定要落实,把地藏菩萨的行愿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中,每日早晚课都是提醒自己和反省自己有没有按照《地藏经》的教导去做,早课提醒自己,晚课检点这一天有没有违犯,如果有违犯的,立即忏悔,改过自新,第二天不能再犯,这叫真修行、真供养。如果真能这样去做,经上讲『是善男女等,所愿速成,永无障碍』,他所愿的是什么?是四弘誓愿,就是欲度一切众生,欲成无上菩提,欲出离三界,这是他所希求的,他能「永无障碍」,永远没有障碍,在出三界、证菩提的大道上一帆风顺,因为这个人是真心真干,所以得到这种殊胜的利益。
好,我们继续来看下面的经文,下面这一段是讲他能成就所求愿的一切事情,不仅是前面讲的四弘誓愿,一般的大小各种愿也能够求地藏菩萨加持得到,成就无上菩提都能成就了,其他的愿当然没有问题。我们来看经文:
【复次观世音。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现在未来。百千万亿等愿。百千万亿等事。】
这段经文一开端也是讲『复次观世音』,佛叫著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一定是以三福做标准,真正有这个善才能达到有求必应,心想事成。『欲求现在未来,百千万亿等愿,百千万亿等事』,这里是讲他的希求无量无边的,每个人所希求的都不一样,事上讲很广,但是真正如理如法的来求,没有一件不能满愿,真正是佛家常讲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样样都能够称心如意。我们看到世间有人他在佛门里面求,有的人求愿能够得到,有的人得不到,那是怎么回事?难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句话有问题吗?要知道,一般世间人所求的这些我们说名闻利养、功名富贵、或者求长寿、求健康、求儿女,所求的,如果命里有,自然你就能得到,你不求,也能得到,你命里有的,如果命里没有,你就未必求得到,这种求确实就不是有求必应,为什么?因为它不如理不如法,那就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他也求不来。
我们看到明朝的了凡先生,他懂得这个道理,年轻的时候遇到一位算命高手孔先生,为他把一生吉凶祸福都算出来了,算他考哪个试得第几名,将来只有秀才,没有举人、进士,没有功名,官做到多大,有多少俸禄,命中无子,五十三岁寿终正寝,你看这一生算都算得很精细。真的了凡先生前半生确实按照孔先生给他算的走他的人生路,一点都没有差错。后来遇到了云谷禅师给他点化,告诉他「命自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他真明白了,原来这一生的命运是前生定的,前生善恶业汇集起来就成为你这一生的命运。所以要改变命运,还是要从断恶修善下手,把恶改正、消除了,不好的命运就能改过来。修善就是增加福报,增加你命中原来没有的,所以这种求,是你命中没有的你都能得到,那才叫做有求必应。所以经里所说的,要求得这些「百千万亿等愿,百千万亿等事」,统统是你命中没有的,那才叫做所求遂意。所以经里教我们如何求?必须依照佛菩萨的教诲,明了这个因果的关系,而断恶修善,这样求就真正能得的到。我们继续看下面经文:
【但当归依瞻礼。供养赞叹。地藏菩萨形像。如是所愿所求。悉皆成就。】
这是教导我们如何来求。要『但当归依』,「归依」就是回头、依靠,从错误、从过失那里回过头来,改正过来,依靠地藏菩萨的教诲,这也是佛门里所讲的忏悔业障。忏悔,真正的忏悔是后不再造,这是过去造作的罪业,以后真的不做了,这罪业就忏悔了,儒家所讲的「不贰过」,犯了一次,不能再犯第二次,这是真正的归依。所以归依就是断恶修善,你在真干,命运就能改过来。『瞻礼』,这是瞻仰地藏菩萨的形像,礼拜地藏菩萨形像,这是表自己的恭敬心。恭敬心一定是听话,听地藏菩萨的话,真正依靠《地藏菩萨本愿经》来修行,这样瞻礼才叫诚心诚意。如果地藏菩萨这些教诲我们都不能够落实,还明知故犯,你去瞻礼地藏菩萨的时候还有什么脸面?自己都不好意思。因此瞻礼必定是真干,用自己真实的修学向地藏菩萨汇报,用这个来供养。所以供养是天天照做,这就是《普贤行愿品》所讲的供养当中的法供养。法供养有七条,第一条就是「如说修行供养」,你真正依教奉行。
『赞叹』,这是劝化别人,不仅自己做,也给众生带个好头,向别人介绍地藏菩萨、介绍这个地藏法门,赞叹地藏菩萨形像。地藏菩萨的形像是什么?就是孝慈,孝顺一切众生。从孝养自己父母做起,然后把这种孝敬心扩展,对待一切众生,自己要做一个好样子,这就叫做赞叹地藏菩萨形像。『如是所愿所求,悉皆成就』,真正能够这样做的,当然就感得地藏菩萨加持。所愿所求的也是自己善行的一种回报,善因得善果,这都是自性功德自然现前,自自然然的,佛菩萨的加持作为你善因的一种增上缘。所以总在你自求多福,真正明了这个道理就不迷信,就不会妄求了。真正怎么求?反求诸己,自己真正依教奉行,真的,你就可以做到所愿辄得,心想事成。好,请看下面经文:
【复愿地藏菩萨。具大慈悲。永拥护我。是人於睡梦中。即得菩萨摩顶授记。】
这里讲到这个善男子、善女人他能够如法修学,真的所愿辄得,他还希望『地藏菩萨,具大慈悲,永拥护我』,实际上地藏菩萨大慈大悲,肯定是拥护众生。他这种求也是求感应,因为他依教奉行,达到了所愿能够得到成就,信心就更坚定,对地藏菩萨的信仰、对佛法的信仰更深、更坚固,这是得到法喜了,真的佛说得没错,我这么做我能够得到。这是他得到了验证,因此就更有信心,他又进一步祈求菩萨感应。『是人於睡梦中,即得菩萨摩顶授记』,菩萨教学善巧方便,「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先满足你众生的这种需要,你的愿得到满足了,你真正生法喜了,对佛菩萨更有信心了,那菩萨一定会启发你。不要只希求世间的名闻利养,要提升,世间一切的现象都是假的,应该求无上道。所以感得菩萨,这个人真正有清净信心,他的感应,在睡梦中感得菩萨为他摩顶授记。摩顶也是对他的一种安慰,也是对他的提升,更坚固了他修学的信愿。他要发愿这一生得到无上菩提,菩萨就给他授记,授记是预言他将来成佛。凡夫想要这一生成佛,最好的捷径是什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真的,这一生能够成就无上菩提。所以菩萨在这里也是为他指示往生成佛之道。
所以修学佛道最好一开端用《地藏菩萨本愿经》来打基础,这个基础打稳固了,你可以保住人天,不会堕落三恶道,然后进一步提升就是归依净土,学习《无量寿经》,这一生发愿求生净土,这样很保险。我自己本人也是如此,我一开始学佛就接触了《地藏菩萨本愿经》,相信这也是地藏菩萨的加持,从地藏法门入门,当然,到现在还是在学习、在落实地藏法门。地藏法门落实就是儒释道的三个根,这就是讲地藏法门,孝亲尊师是《弟子规》,慈心不杀是《感应篇》,修十善业是《十善业道经》,三福里的第一福。真正入门了,就一门深入《无量寿经》,导归净土,这就是菩萨为我们的「摩顶授记」。好,我们来看下面的经文,这是第六段经文,这一段是讲有善男子、善女人他发愿读诵经典,祈求菩萨感应,增长智慧。好,请看经文: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善男子善女人。於大乘经典。深生珍重。发不思议心。欲读欲诵。纵遇明师。教视令熟。旋得旋忘。动经年月。不能读诵。是善男子等。有宿业障。未得消除。故於大乘经典。无读诵性。】
这一段也是『复次观世音菩萨』,讲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他具有《观经》的三福。『於大乘经典,深生珍重』,「大乘经典」,这是佛为我们开示的佛的知见,让我们这一生依教修学能成无上佛道,所以这是极稀有、极难得的智慧。这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法宝,这一生我们遇到了,「深生珍重」,真的生起珍重之心,珍是珍爱,重是敬重,这是这个善男女有深厚的善根。他『发不思议心,欲读欲诵』,他发心要深入经藏,不仅自度,也希望度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希望学做圣贤,弘扬圣贤教育,发了这个心,这是不思议心。这个不思议,在别人的角度来看,别人也觉得他不可思议,一般凡人所希求的都是名闻利养,哪有人说名闻利养他不要,他要去深入经藏,他要学习做圣贤,多苦的事情,别人觉得他不可思议,真是难以理解。这也很正常,因为什么?他没有体会到圣贤教育里面的法味,他不知道世味哪有法味好。
像去年我发心跟随师父上人学习,向昆士兰大学商学院的院长辞去我的教授工作,当时我是副教授,我们的院长就觉得我很不可思议。他跟我讲,你是我们学校里最年轻的教授,你前途无量,难道你觉得我们学校给你的待遇还不够吗?你为什么要走?我跟他解释说,我不是说待遇不好,你们对我非常好,非常感恩,但是我现在很希望跟随我的老师深入学习儒释道的圣贤教育。这么好的教育,如果没遇到,那就没有话说,现在遇到了,如果不发心深入经藏、不发心去弘扬,既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众生。所以希望「欲读欲诵」,希望能够深入。青春易逝,转眼三十多岁了,还没有真正深入,错过了太可惜。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有这个机缘遇到了明师,遇到了真道,不学就不行。所以向院长表明了这个意思,当时学院确实所有的老师都觉得不太理解。后来今年四月份我们的院长应邀到中国河南郑州大学做一个主题演讲,刚好我们的师父上人也去郑州大学,在同一个时间做一个主题演讲,这两位就遇到了。我就介绍院长认识师父,我们的院长是个澳洲人,他看到师父之后对我说,他说我现在明白为什么你愿意辞掉工作,他说你们的师父太有魅力了,他被我们师父上人那种君子的风度,那种仁厚长者、圣贤的磁场所感染,所以他也觉得能够理解,确实有比当教授更好的。
经上讲如是的善男子、善女人发了心,要深入了,可是他有业障,什么业障?『纵遇明师,教视令熟』,他遇到了明师,这个明不是名气的名,有名气的老师不一定是开明的老师,开明的明是说这个老师有真实的智慧,在佛法里面有修、有学、有证,是真善知识。真善知识不一定有名气,因为真善知识都谦虚,不愿意自己出名,他的名气也是实至名归。就像印光大师,三十年在藏经楼里面深入经藏,后来被人发现才请出来,一下就有名了。他决定不贪求世间的名闻利养,这种明师确实可遇不可求。我们今天遇到了,我们师父上人你看五十六年来深入经藏,我们总能看得清楚了,五十六年都不变的,这个人学佛真的真心,用真心学佛他的成就自然是不可思议,所以我们依止明师门下学习。
这位明师天天教学,「教视令熟」,教我们学习经典,让我们对经典熟悉。可是我们『旋得旋忘,动经年月,不能读诵』,这是讲什么?我们业障重,老师教给我们的,我们听懂了,好像懂了,没多久又忘了,老师的教诲我们没有办法落实到生活,所以在生活里面,境界一现前,就把老师的教诲统统忘得干干净净。譬如说有人得罪我,马上就起瞋恨,老师教我们看破放下、要忍辱,就记不得了,就忘掉了。而且「动经年月,不能读诵」,这个读诵一定是他记住了,深信了,能落实,可是他好多年都不能落实。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听经总有十几年了,老师教我们看破放下,这一条有没有落实?在讲堂里面听的时候听明白,出了讲堂又忘掉了,这是我们业障严重,根性鲁钝,没办法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所以「旋得旋忘」,不能够成就。怎么办?办法就是要多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长时间的薰习,总有一天把我们自己的烦恼习气能克服住。所以十多年来,看看自己的修学,确实还是有进步,烦恼习气确实比十年前少多了,这就是进步,但是还远远不够,还要进一步的消业障。底下经文就教我们如何消业障。现在上半场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五分钟。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见闻利益品第十二」。刚才我们讲到有一位善男子或者善女人他对於大乘经典生起珍重心,想要深入,想要读诵,但是纵遇明师,教视令熟,还是旋得旋忘,不能够记忆,老师教的记不住。这是什么?他的烦恼习气太深,所以障碍了他的智慧,这就是业障。下面的经文就给我们说明为什么记不住?为什么不能读诵?
【是善男子等。有宿业障。未得消除。故於大乘经典。无读诵性。】
这经文讲得很明白,『宿业障』,业障是过去的,为什么没有这个智慧?我们说记忆力很差,经典重复了好多遍,还是记不住,老师的教诲反覆的讲,苦口婆心讲了几十年,还是没记住,确实我们的根性很钝。这个业,《科注》上青莲大师为我们说出,也是往昔造的宿业,过去不能够亲近佛法,对佛法不能生起珍重心,他怠慢佛法,或者对老师、对修行人不能够恭敬,贡高我慢很严重,慢法,慢法的果报就是愚痴,甚至障碍别人讲经说法,障碍别人听法,障碍别人读诵经典,或者是障碍流通。譬如说,现在很普遍的,在经典后面加上个「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不让人去翻印,不让人去流通经典,这么好的教育,他要去控制,为了自己的所谓知识产权,一点报酬,这些经济上的利益,来障碍别人流通,障碍别人学习,这罪很重,将来就得愚痴的果报。所以这是他过去生中造作种种不善的因,导致这一生根性很钝,纵使遇到了明师教诫,还是不能够成就。所以这个业障要消除,怎么样消除?就是对佛法、对圣贤教育真正生起恭敬心,不能再怠慢,过去就是因为轻慢圣教,这一生才得愚痴果报,这一生还要干这个事情吗?那真的愈来愈愚痴。
譬如说《弟子规》,大家一听,《弟子规》,这是小孩子学的,马上轻慢之心就生起来。慢法的报应就是这里说的,他得愚痴果报,所以纵遇明师苦口婆心教诲,他还是旋得旋忘,他所学的落实不到生活,境界一来他就忘了,为什么?他学的没有根,他轻慢《弟子规》,不肯去从根本下手,所以学了几十年,还是个门外汉。讲到《太上感应篇》,这是道家的根,一听是道家的经典,我们学佛的用不著学,又把这个抬到门外去了,又是慢法。印光大师当年对於《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了凡四训》,这统统不是佛门的经典,但是他的提倡过於佛经,比佛经更重视,为什么?因为现代人就是没这个根,这是因果教育,这也是含有伦理道德的教育。所以我们真正要功夫得力,要有所成就,从这个根下手,不能再轻慢法了,否则真的,『故於大乘经典,无读诵性』。大乘经典,《华严》、《法华》,净土里头的《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这都是大乘经典,可是你能不能够深解义趣?能不能够真正落实?不能,不能就是你记不住,你这个方法没落实。「无读诵性」,为什么?没有根,那些大乘经典都是空中楼阁,你没有根,就像建高楼,没有地基,怎么可能把高楼建起来?所以真正学习就要先扎根,这里消业障就是扎根。
《地藏经》也是帮我们扎根,从孝道扎根、从师道扎根,师道是孝心对老师,这就是师道,尊师重道。老师就如同父母一样,他是我们的法身父母,他对我们教导之恩,给我们以法身慧命,这个恩德绝不亚於父母。所以从孝亲尊师下手,从《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经》下手,这就是消除业障,再加上平时念佛、拜佛,求忏悔,求早日得到清净心,这是忏悔业障。好,请看下面的经文:
【如是之人。闻地藏菩萨名。见地藏菩萨像。具以本心。恭敬陈白。更以香华衣服饮食一切玩具。供养菩萨。以净水一盏。经一日一夜。安菩萨前。然后合掌请服。回首向南。临入口时。至心郑重。服水既毕。慎五辛酒肉。邪淫妄语。及诸杀害。一七日。或三七日。】
这一段是教导我们具体如何修法。『如是之人』,这是讲发了心要深入经藏,可是又有业障,这么一个人。『闻地藏菩萨名,见地藏菩萨像』,这是见闻菩萨,这一见一闻,立即心里要想到地藏菩萨的行谊、想到地藏菩萨的本愿,我们要效法、要落实,活出一个真实的地藏菩萨来,为世人做一个孝亲尊师的好榜样。『具以本心,恭敬陈白』,恭敬最重要,恭敬里面必定是至诚,「具以本心」是至诚心,至诚心里面没有夹杂任何的妄念,这叫真心。他用这个真心,用至诚恭敬来求,求这个感应,古人讲诚则灵,「诚之所至,金石为开」,真诚到了极处,连金石都会感动,更何况是菩萨?所以感应是肯定的;如果感应不到,那是自己诚心不够。他以真诚恭敬的心来向菩萨表白自己的愿望,希望消除业障,希望能够真正读诵大乘,能够过目不忘,过耳不忘,能够入佛境界。恭敬表现出来必定是供养,所以『更以香华衣服饮食一切玩具,供养菩萨』,这些统统都有表法的意思,前面我们也说过好几次,「香」表戒定,「华」表六度因行,「衣服」表忍辱,「饮食」表法味,「玩具」是表游戏神通,用这些来供养菩萨。换句话说,真正修学,以真实的修行来供养,这是平时要懂得看破、放下,这是菩萨教导我们的。所以供养里面,虽然很恭敬,但是心里绝对没有执著。所以前面讲的闻名见像,虽闻名见像,但是心里能够了达相本空,相有理无,事有性空,名字也是假名,心里也不会执名字相,这是离四相,真正离四相那叫真供养。
这里跟大家报告一件事情,在二00一年美国纽约一个艺术馆里面做了一次展览,他们请了两位西藏的法师去那里设一个坛城。坛城就是用有颜色的沙子(金沙),或者用宝石磨成的碎粉,来撒在一个地板上,一点点来做,做成一个很漂亮的坛城。我们大家看看这个照片,这是两位法师在木板上画坛城的构造、构型,然后一点点的把这些金粉、这些有颜色的沙子按照它的构型撒上去。我们就一直看这个图。第二张大家看到,你看这是很仔细的一点点这么做,真正是要恭敬心。他们做的是药师坛城,药师佛的佛国土,历时一个月之久,每天认真的干好多小时,一个月以后完工了。大家看,完工以后,这个坛城建得很美。上个月跟著师父到马来西亚,丹斯里李金友先生他在家里也设一个坛城,也请了几位西藏的法师去那里做,我们也有幸参观,他们是用宝石磨碎的粉末,不同的颜色做出来,真的极庄严、极富丽堂皇。做完之后怎么办?大家再看下一幅图,你看看,这两位法师就用铲子把这些金沙统统都铲掉,一个月辛辛苦苦的劳动就这样付之东流,大家看下面一幅图,什么都没了,观众们也看得目瞪口呆,都不能理解,不可思议。可是这是一种修行的方法,这是告诉我们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你再繁华的、再辉煌的成就,最后也是什么都带不走,得到的是一场空。所以这是教我们不要执著,不执著的心当下就不执著。所以两位法师设坛城的时候他们已经知道做好的坛城也是要把它铲掉,所以做的时候他们就不执著。虽然不执著,但是还是很认真、很恭敬的来做,不执著是不住有,可是真诚恭敬做这是不住空,空有二边都不住,这叫做不住相而行布施,这叫真供养。所以菩萨了达一切法本空,可是还是认真恭敬全心全意的来度众生,来教化众生,我们说这是建水月道场,做梦中佛事。这样子的供养心清净,与实相相应,能够入佛经里面所说的境界,你这个业障真的全部消除了。业障就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你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而去努力的学佛,努力的弘法利生,为大家做个好样子,你哪有业障?你这是真实供养佛菩萨。当然这里最关键的,供养里面要以至诚恭敬的态度。
下面举了一个例子,这是讲『以净水一盏,经一日一夜』,「净水」,水也是表法,它是帮助我们清洗,清洗什么?清洗我们的业障、清洗我们的染污。什么是染污?贪瞋痴是染污,染污我们自性的性德;妄想执著是业障,障碍我们见性。所以《无量寿经》里讲「洗心易行」,要把这个心的那些染污垢秽洗干净,这是净水代表的意思。所以供净水一盏,这一杯净水供到地藏菩萨像前,心里要想到要离染污、要清净,清净心里面能开智慧。经过「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时,『然后合掌请服』,把水请下来倒到自己的杯里,不可以用供佛的杯子来喝,倒到自己的杯子,然后请服,自己服用。喝水的时候『回首向南』,地藏菩萨坐在南方。『临入口时,至心郑重』,喝的时候保持这种真诚心、恭敬心,很郑重的喝下去,一边喝一边想到把自己心里的贪瞋痴慢、这些烦恼习气要洗干净,不要再让它起现行,把这个恶业洗干净,转恶为善,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要想到自己已经在菩萨前饮这个水了,要洗干净自己的这些污染,就不能够再染污,如果洗干净了又再染污,这就对不起佛菩萨。
所以『服水既毕,慎五辛酒肉』,喝完水以后要戒除不善的业习。这里举出『五辛酒肉,邪淫妄语,及诸杀害』,「五辛」是讲五种荤菜,它们对我们的性情有很不好的影响,葱、蒜、韭菜、荞头(荞头也称小蒜)、还有洋葱,这五种称为五辛,也叫五荤。荤不是肉,肉叫腥,荤腥,荤是五荤,腥就是指这些肉,也要戒酒肉。这五荤为什么要戒除?因为它对我们的性情影响,如果熟吃的话容易增加荷尔蒙,增加自己的性欲冲动,如果生吃会增加自己的火气,容易暴躁,容易生瞋恨,所以修行人尽量的避免。酒会乱性,所以酒喝多了断智慧种,吃肉,肉是杀生得来的,所以吃肉是断慈悲种;我们要戒杀、要素食。「邪淫妄语,及诸杀害」,这是举出十恶业里面的身口两种,当然它代表十恶业,十恶业里面他先讲邪淫,为什么先讲邪淫?古人讲「万恶淫为首」,淫这条罪恶是最厉害的,所以淫念一生,邪缘就凑上来,伤天害理、大不孝的事情都会做得出来,所以古人首戒邪淫。妄语包括了口的四种恶业,这四种恶业都违背了性德,所以称为妄,妄就不真,违背性德叫妄,所以它包括四种恶业,所谓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要戒这个口业。杀害就是杀生,这里代表了十恶业,身,杀、盗、邪淫;口,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里的贪、瞋、痴,这十恶业都要断除。时间有多久?至少要『一七日或三七日』,这是讲克期取证,限定时间要把十恶业断除,在一个礼拜之内,一七,一七不行,二七,二七不行,三七,必须要做到十善业。如果根性钝的,我们都是根性钝的,三七日都做不了,可能要三个月,甚至要半年、一年,一年非得要做到,咬紧牙根要做到。我们继续看下面经文,真正这么做到的人有什么样的感应。
【是善男子善女人。於睡梦中。具见地藏菩萨。现无边身。於是人处。授灌顶水。其人梦觉。即获聪明。应是经典。一历耳根。即当永记。更不忘失一句一偈。】
感应不可思议,这个善男子、善女人在睡梦当中,这睡梦不一定是晚上作梦,也可能在定中,见到地藏菩萨现身,现的是无边身。『於是人处』,在这个人那里给他『授灌顶水』,用慈悲智慧的水给他灌顶,这都是表法,表菩萨为他加持,让他智慧顿开。实际上这都是他的感应,因为他有这种诚敬心,也发心要深入经藏,这个善愿感得菩萨现身加持。『其人梦觉,即获聪明』,他梦醒了,出定了,马上聪明了,有智慧了,这个智慧不是我们世间人说的所谓世智辩聪,世智辩聪很伶俐,那个不是真智慧,往往成为智慧的障碍,这里的智慧是什么?真是他对佛法能够信解、能够记住。『应是经典,一历耳根』,对於经典里的这些话看过一遍,对於老师的教诫听过一遍,这是「一历耳根」,『即当永记,更不忘失一句一偈』,这是讲过目不忘,过耳不忘,记性不得了。这种智慧实际上是本有的,只是因为他有业障给障碍住了,这个烦恼习气去除以后他就自自然然智慧现前。所以修行就是除障而已,除障就是把自己心里这些烦恼习气、那些妄想执著放下,恢复真诚心。这是孟子所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这个心放出去,这是什么?讲你有妄想执著、有这些烦恼习气,你没有收回来,收回来是什么?回归本性,智慧是自己本有的。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陈烈,他也是自己没有记性,很苦恼,读的经典记不住。有一天突然读到孟子的这句话,「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他就有所悟了,悟到什么?其实我的心放出去还没有收回来,既然不能收得,如何能记得?所以他就摒弃万缘,闭门谢客,在家里也不看书,就是静坐,希望把他的乱心收回来,结果一百日以后他智慧开了,真的看这些经典过目不忘。这也是说明他的心到了至诚,心里没有杂念,这就是放心了。把妄想、妄念、烦恼习气控制住,心地真诚,诚则明矣,《中庸》上告诉我们,诚到极处它就明了,明是开智慧。这是讲这个善男女深入经藏,求菩萨加持得到的感应。下面第七段是讲转恶业的,请看经文: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
这一段是讲『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这没有讲善男子、善女人,讲「有诸人等」,没有说善,善人就不会有这些衣食不足等等的恶报,有这些恶报的一定是不善感得的苦报。这里讲『衣食不足』,就是温饱都不能够得到,这是很苦,贫穷。『求者乖愿』,这是所求的都不能如意,事与愿违。『或多病疾,或多凶衰』,这是身上又有病,家里穷,还有病,这是很苦的一桩事情。「或多凶衰」,这是家里很多的不幸。我们想到俞净意公他在早年没遇到灶神点化之前就是这样,凶衰很多,自己九个儿女,死的死,散的散,剩下一个女儿,自己又贫穷,太太因为哭儿女的原因双目都失明,真的贫窘到极处,生活非常艰难。『家宅不安,眷属分散』,家里有很多不安宁的,或者是家中眷属不和,吵吵闹闹,或者有些鬼神在这里搞他们,让他们不得安宁,这些家亲眷属也分散,譬如说离婚的,或者是儿女离家出走的,或者是亲戚朋友看他又贫穷又多凶衰,就不想跟他来往,都分散而去。『或诸横事,多来忤身』,这是讲很多意外的灾害,譬如说一些交通事故、天灾人祸,常常降临到他身上。『睡梦之间,多有惊怖』,睡觉常常做恶梦,惊醒、恐惧,这些统统都是他阿赖耶识里的恶种子起现行,过去有可能造恶,留下的业力,在睡梦当中起现行。所以常有恶梦就要检点自己,一定是恶念还有很多,要忏悔、要改过。好,我们来看下面一条经文:
【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满万遍。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即得安乐。衣食丰溢。乃至於睡梦中。悉皆安乐。】
『如是人等』,就是讲遭遇到这些不幸的人,『闻地藏名,见地藏形』,是讲他闻名见像,见和闻我们说过好多次,就是一定要与地藏菩萨的心相应,地藏菩萨的心就是孝亲尊师的心,孝亲尊师是善的根源。他为什么有这些不幸的果报?就是前生没有善的根基。所以要修善、要培福,从哪里做起?从孝亲尊师做起,慢慢的戒除自己的贪瞋痴,无贪、无瞋、无痴,这是三善根。『至心恭敬,念满万遍』,这个「至心」是真诚恭敬,恭敬心到了极处,这就是跟性德相应,所以他的心直通到自性。《华严经》告诉我们,虚空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唯心所现的,我们现前这些环境也是唯识所变的,都是心识的作用。所以要改变就要从心地上改,把过去的不善转成善,过去的不敬转成恭敬,这是跟性德相应。「念满万遍」,这是指念菩萨名,这个念一定要心上念,心里真有。万遍不一定是指数字,万代表圆满,我们的心要跟菩萨孝亲尊师、大慈大悲的爱心圆满相应,这是万遍。当然我们一定要念菩萨名,念名提醒我们要跟菩萨相应,要效法菩萨全心全意帮助众生,自己才能够消灾免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所以『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他断恶这个灾难就免除了,这些「不如意事」就是前面讲的衣食不足、求者乖愿、多疾病、多凶衰等等,统统都能够消除。这里讲「渐渐消除」,意思味道很深,没有说多久,没有告诉你半年还是一年,渐渐,这是时间不固定,看修学的人勇猛精进的程度,如果你很勇猛、很精进,感应就快,如果是懈怠懒散,感应就慢。『即得安乐』,包括什么?『衣食丰溢』,这是衣食不足变成衣食丰溢,所有的这些灾害统统都改过来了。乃至睡梦中『悉皆安乐』,这是讲到种种的恶报统统消除,连睡梦当中都没有恶梦,都安乐,这是他恶念消除之后的现象。恶没有了,善报自然现前,这是如理如法修学得到的感应。好,我们继续来看下面一段: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过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经险道。】
这一段是讲见闻菩萨之后过险道能得到安全。这是讲这些未来世的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是具足三福。『或因治生』,这是讲因为要出外谋生的缘故;『或因公私』,可能是因为公差,或者是因为自己的私事,像探望亲属、访友,私事;『或因生死』,这是有出生,有喜事的,或者是有丧事,要去奔丧的,生死的事情;『或因急事』,这急事是这些急难的,可能是要逃难,或者是有强盗来追等等。不管什么原因,『入山林中,过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经险道』,这些是路过艰险的道路,高山老林、或者是大江大河、或者是入大海,现在还有飞行,海陆空交通上的这些事故都可能会发生,当然,险道里面还有可能是洪水猛兽或者是妖魔鬼怪。好,请看下面经文:
【是人先当念地藏菩萨名万遍。所过土地鬼神卫护。行住坐卧。永保安乐。乃至逢於虎狼师子。一切毒害。不能损之。】
这是教导我们,欲过险道之前如何能得平安,特别是我们现前灾难很多,天灾人祸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如果要出门,怎么样确保平安?经里就告诉我们,『是人先当念地藏菩萨名万遍』,这是讲要称菩萨的名号。这个人是个善男子、善女人,又能够念地藏菩萨名号,他要满万遍。这个万遍是给我们设一个标准,如果念不满一万遍我们的心不够诚,所以这是讲念到要有至诚心出来,至诚心就不在乎一万遍,你是念得愈多愈好。由於你修善积德,又能够念地藏菩萨、能够效法地藏菩萨,依照《本愿经》来修学,这都是念名的功德,自然得到天地鬼神的尊敬卫护。所以『所过土地,鬼神卫护,行住坐卧,永保安乐』,这里是讲在险道里面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但是土地鬼神他们来保护你,自然你就能够在行住坐卧里头都能得到安乐,就是平安了,灾害不临了。
『乃至逢於虎狼师子,一切毒害,不能损之』,这些「虎狼师子」,这是讲一些猛兽,险道里面可能有猛兽,「一切毒害」,这是很广泛,凡是给你带来伤害的,可能有强盗、或者可能有鬼神、或者是一些天灾、或者是一些战争等等,人祸,要知道,这些伤害我们的都是我们的冤亲债主,过去我们伤害过他,所以他们这一生遇到我们了就会伤害我们。所以这也是提醒我们不可以跟众生结怨,对冤亲债主我们一定要能忍,绝对心里不能起怨恨心,起怨恨心这个怨结就没解开,冤冤相报就没完没了,愈报这个仇恨愈深,报得愈惨。所以我们学习地藏法门,用孝敬心对待一切的冤亲债主,就化解了怨恨。蒙菩萨加持,鬼神卫护,他们也不会损害我们。这是讲到第八种见闻的利益。后面这句经文是总说,我们把它念一念:
【佛告观世音菩萨。是地藏菩萨。於阎浮提。有大因缘。若说於诸众生。见闻利益等事。百千劫中。说不能尽。】
这句是佛告诉我们,也是跟观世音菩萨说,地藏菩萨跟我们阎浮提,这是地球上的众生,有大因缘。实际上地藏菩萨跟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都有缘,这里特别举出跟我们阎浮提的众生特别有缘,也是加强我们的信心,让我们恭敬,依教奉行。『若说於诸众生,见闻利益等事,百千劫中,说不能尽』,这里经文只举出八条,八个例子来说明,实际上真正依照地藏法门修学的功德利益,百千劫中说不尽,诸佛来说都说不尽,所以我们一定要依教奉行。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这里,有不妥之处,请各位大德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见闻利益品第十二」。我们先把今天要讲的经文念一念: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发广大慈心救度一切众生者。欲修无上菩提者。欲出离三界者。】
这里这一段是世尊应观世音菩萨的启请,为我们说明见闻地藏菩萨所得的殊胜利益。世尊为我们讲了八个例子,这一段是第四个例子,为我们说明见闻地藏菩萨能够成就度生之愿,证得无上菩提之果。『复次观世音菩萨』,这是佛叫著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代我们启请,所以这里佛等於也是叫著我们,让我们留意,下面的开示就很重要。『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未来世」正是指著我们现前这个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这里最关键就是善字。本经是大乘经,所以这个善也是依大乘菩萨的善作为标准,也就是《观无量寿佛经》里净业三福里头三福十一条统统都能做到,这种善才合格,你才是善男子、善女人。你这样子修学,按照经上的如法修行,你才能真正得到这个利益。所以我们要常常检点自己,用《观经》三福来检点,看看是不是真正是一个善人。
这样的一个善人,『欲发广大慈心』,他发起广大的慈悲心,这个慈悲心之所以称为广大,就是它遍虚空法界,虚空法界里面一切的众生他都要救度,所以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视众生为一体,跟自己是一体的,所以众生苦就等於自己苦,众生得乐自己才能够得乐。所以真正发起这种广大同体的慈悲心,自然念念都欲度一切众生,念念希望众生离苦得乐,这个心真实。这种真实的慈悲心也是智慧,像《无量寿经》上讲的「住真实慧」,这种真实的智慧和慈悲,人人本来具有如是性德,只是因为我们现在迷惑颠倒,迷失了本心,所以性德不彰。迷失了之后的样子是什么?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真正觉悟的人,他就自然能做到慈悲一切,他不会分彼此,真的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这个关键,要发起这种真实的慈悲心,这是四弘誓愿里面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他这个心发得真实。底下『欲修无上菩提者』,这是四弘誓愿里的「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目标,他要誓愿成就佛道,获得无上的菩提果。要知道这个佛果也是本来就有,自己具足,一点不缺,他是真正回归自性而已,自有的佛果自己去求,哪能说求不到?
下面『欲出离三界者』,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统指六道。三界里面的众生都是凡夫,为什么叫他凡夫?因为他有烦恼,最根本的烦恼,见思烦恼,就是执著;尘沙烦恼,就是分别;无明烦恼,就是妄想,他三大烦恼统统具足,这烦恼要断才能够出离三界。所以这条就是四弘誓愿里的「烦恼无尽誓愿断」。你看看,这个善男子、善女人发起了真正的四弘誓愿,非常难得。要出离三界,最起码的,断见思烦恼,也就是执著没有了。三界六道怎么来的?执著变现的,要是离开了执著,三界就没了,出离了,这种人称为阿罗汉。见思烦恼里面分见惑和思惑,见烦恼、思烦恼。见烦恼里面五大类,八十八品见惑分为五大类,所谓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这五大类烦恼。思惑里面,贪、瞋、痴、慢、疑、恶见,这是思想上的烦恼。如果把见烦恼断了就证得小乘的初果须陀洹,须陀洹就不会堕落恶道,他在人天七次往返就能出离三界,这是入圣流了。在大乘佛法里面来讲,他是圆教的初信位菩萨,在断烦恼的功夫上面来讲,等於小乘的须陀洹。小乘阿罗汉在断烦恼的功夫上等於圆教七信位菩萨,真正出离三界了。
见思烦恼里面你看,第一条见惑就是身见,从这里断起。身见是什么?认为自己这个身体就是我,执著这个身体,这是见解上的错误,叫身见。所以首先要明白这个身体不是我,这是我拥有的一样东西,像我的衣服一样,我穿著这个身体,这身体就像衣服,总有穿旧的时候,穿破了,没办法修补了,这时候就要把它脱下来,换一件衣服,这就是舍身受身。所以那件衣服哪里是你?你要是把衣服错认为是自己,那叫自寻烦恼。所以这种执著,凡夫哪个没有?为著这个身体造业,满足他的五欲,你看财、色、名、食、睡五欲,我们都做了这五欲的奴隶,为什么?就是错把这个身体当作我。你贪恋身体、执著身体,为了这个身体做牛、做马、做奴隶,苦不堪言,最后造业必然受报,堕落三途,都是被这个错误的见解害的。所以要出离三界,首先要做的,要看破,看破,真正明了身体不是我,放下执著,样样学会随缘,把执著放下就能出离三界。好,我们继续看下面经文:
【是诸人等。见地藏形像。及闻名者。至心归依。或以香华衣服。宝贝饮食。供养瞻礼。是善男女等。所愿速成。永无障碍。】
『是诸人等』,就是说这一位善男女,真正发起道心了,见到地藏菩萨的形像及闻名,这是讲见像闻名,见到地藏菩萨形像,一定这个心要跟地藏菩萨心相应,看到这个形像,马上想到地藏菩萨的功德、地藏菩萨是如何为众生做个好榜样,我要效法地藏菩萨,学习孝亲尊师,做到十善业道。闻名也是这个意思,名号就是提醒我们忆念地藏菩萨的功德,所以这里面一定是把《地藏菩萨本愿经》所教诲的统统要做到,这是名号里含有了整部《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说的教诲。『至心归依』,「至心」是真诚心,「归」就是回头,「依」是依靠,从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回过头来,依靠《地藏菩萨本愿经》来修学,这就是闻名见形的功德利益。如果不肯回头,不肯依靠《地藏菩萨本愿经》修学,还是搞贪瞋痴,还是搞迷邪染,这没有归依,见到地藏菩萨形像也是视而不见,闻到地藏菩萨名也是听而不闻,没有用,得不到经上所说的利益,所以这就不是至心归依了,没有真诚心。所以要真心诚意的来如法修行,这就真正叫归依。
归依之后必定是供养,『或以香华衣服,宝贝饮食,供养瞻礼』,这些所用的供具都有表法的意思。「香」代表戒定。「华」是代表六度因行,开花之后结果,修六度的因就能证无上菩提的果,这就是这个善男女所希求的。「衣服」表忍辱,衣服穿在身上,你看能够随顺这个身体,这就是忍辱。「宝贝」,这是代表什么?三宝,归依三宝,这是真正的宝。「饮食」是代表法味。这里用这些供具供养,代表的意思,不仅是要自度,而且要度他,所以你看供养香,这就是什么?不仅自己要持戒修定,而且教导大众一起来持戒修定,自己做个好样子。花也是这样,自己修六度,也带动众生一起修六度,自己修忍辱,带动大家修忍辱,自己归依三宝,也带动大家归依三宝,自己深入经藏,尝到了佛法的法味,也要带动大家深入经藏,把法味通过讲学、研究讨论跟大家分享,这样子修行是真供养。「瞻礼」,瞻仰顶礼,这是恭敬三宝、恭敬地藏菩萨,要恭敬地藏菩萨一定要落实,把地藏菩萨的行愿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中,每日早晚课都是提醒自己和反省自己有没有按照《地藏经》的教导去做,早课提醒自己,晚课检点这一天有没有违犯,如果有违犯的,立即忏悔,改过自新,第二天不能再犯,这叫真修行、真供养。如果真能这样去做,经上讲『是善男女等,所愿速成,永无障碍』,他所愿的是什么?是四弘誓愿,就是欲度一切众生,欲成无上菩提,欲出离三界,这是他所希求的,他能「永无障碍」,永远没有障碍,在出三界、证菩提的大道上一帆风顺,因为这个人是真心真干,所以得到这种殊胜的利益。
好,我们继续来看下面的经文,下面这一段是讲他能成就所求愿的一切事情,不仅是前面讲的四弘誓愿,一般的大小各种愿也能够求地藏菩萨加持得到,成就无上菩提都能成就了,其他的愿当然没有问题。我们来看经文:
【复次观世音。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现在未来。百千万亿等愿。百千万亿等事。】
这段经文一开端也是讲『复次观世音』,佛叫著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一定是以三福做标准,真正有这个善才能达到有求必应,心想事成。『欲求现在未来,百千万亿等愿,百千万亿等事』,这里是讲他的希求无量无边的,每个人所希求的都不一样,事上讲很广,但是真正如理如法的来求,没有一件不能满愿,真正是佛家常讲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样样都能够称心如意。我们看到世间有人他在佛门里面求,有的人求愿能够得到,有的人得不到,那是怎么回事?难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句话有问题吗?要知道,一般世间人所求的这些我们说名闻利养、功名富贵、或者求长寿、求健康、求儿女,所求的,如果命里有,自然你就能得到,你不求,也能得到,你命里有的,如果命里没有,你就未必求得到,这种求确实就不是有求必应,为什么?因为它不如理不如法,那就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他也求不来。
我们看到明朝的了凡先生,他懂得这个道理,年轻的时候遇到一位算命高手孔先生,为他把一生吉凶祸福都算出来了,算他考哪个试得第几名,将来只有秀才,没有举人、进士,没有功名,官做到多大,有多少俸禄,命中无子,五十三岁寿终正寝,你看这一生算都算得很精细。真的了凡先生前半生确实按照孔先生给他算的走他的人生路,一点都没有差错。后来遇到了云谷禅师给他点化,告诉他「命自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他真明白了,原来这一生的命运是前生定的,前生善恶业汇集起来就成为你这一生的命运。所以要改变命运,还是要从断恶修善下手,把恶改正、消除了,不好的命运就能改过来。修善就是增加福报,增加你命中原来没有的,所以这种求,是你命中没有的你都能得到,那才叫做有求必应。所以经里所说的,要求得这些「百千万亿等愿,百千万亿等事」,统统是你命中没有的,那才叫做所求遂意。所以经里教我们如何求?必须依照佛菩萨的教诲,明了这个因果的关系,而断恶修善,这样求就真正能得的到。我们继续看下面经文:
【但当归依瞻礼。供养赞叹。地藏菩萨形像。如是所愿所求。悉皆成就。】
这是教导我们如何来求。要『但当归依』,「归依」就是回头、依靠,从错误、从过失那里回过头来,改正过来,依靠地藏菩萨的教诲,这也是佛门里所讲的忏悔业障。忏悔,真正的忏悔是后不再造,这是过去造作的罪业,以后真的不做了,这罪业就忏悔了,儒家所讲的「不贰过」,犯了一次,不能再犯第二次,这是真正的归依。所以归依就是断恶修善,你在真干,命运就能改过来。『瞻礼』,这是瞻仰地藏菩萨的形像,礼拜地藏菩萨形像,这是表自己的恭敬心。恭敬心一定是听话,听地藏菩萨的话,真正依靠《地藏菩萨本愿经》来修行,这样瞻礼才叫诚心诚意。如果地藏菩萨这些教诲我们都不能够落实,还明知故犯,你去瞻礼地藏菩萨的时候还有什么脸面?自己都不好意思。因此瞻礼必定是真干,用自己真实的修学向地藏菩萨汇报,用这个来供养。所以供养是天天照做,这就是《普贤行愿品》所讲的供养当中的法供养。法供养有七条,第一条就是「如说修行供养」,你真正依教奉行。
『赞叹』,这是劝化别人,不仅自己做,也给众生带个好头,向别人介绍地藏菩萨、介绍这个地藏法门,赞叹地藏菩萨形像。地藏菩萨的形像是什么?就是孝慈,孝顺一切众生。从孝养自己父母做起,然后把这种孝敬心扩展,对待一切众生,自己要做一个好样子,这就叫做赞叹地藏菩萨形像。『如是所愿所求,悉皆成就』,真正能够这样做的,当然就感得地藏菩萨加持。所愿所求的也是自己善行的一种回报,善因得善果,这都是自性功德自然现前,自自然然的,佛菩萨的加持作为你善因的一种增上缘。所以总在你自求多福,真正明了这个道理就不迷信,就不会妄求了。真正怎么求?反求诸己,自己真正依教奉行,真的,你就可以做到所愿辄得,心想事成。好,请看下面经文:
【复愿地藏菩萨。具大慈悲。永拥护我。是人於睡梦中。即得菩萨摩顶授记。】
这里讲到这个善男子、善女人他能够如法修学,真的所愿辄得,他还希望『地藏菩萨,具大慈悲,永拥护我』,实际上地藏菩萨大慈大悲,肯定是拥护众生。他这种求也是求感应,因为他依教奉行,达到了所愿能够得到成就,信心就更坚定,对地藏菩萨的信仰、对佛法的信仰更深、更坚固,这是得到法喜了,真的佛说得没错,我这么做我能够得到。这是他得到了验证,因此就更有信心,他又进一步祈求菩萨感应。『是人於睡梦中,即得菩萨摩顶授记』,菩萨教学善巧方便,「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先满足你众生的这种需要,你的愿得到满足了,你真正生法喜了,对佛菩萨更有信心了,那菩萨一定会启发你。不要只希求世间的名闻利养,要提升,世间一切的现象都是假的,应该求无上道。所以感得菩萨,这个人真正有清净信心,他的感应,在睡梦中感得菩萨为他摩顶授记。摩顶也是对他的一种安慰,也是对他的提升,更坚固了他修学的信愿。他要发愿这一生得到无上菩提,菩萨就给他授记,授记是预言他将来成佛。凡夫想要这一生成佛,最好的捷径是什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真的,这一生能够成就无上菩提。所以菩萨在这里也是为他指示往生成佛之道。
所以修学佛道最好一开端用《地藏菩萨本愿经》来打基础,这个基础打稳固了,你可以保住人天,不会堕落三恶道,然后进一步提升就是归依净土,学习《无量寿经》,这一生发愿求生净土,这样很保险。我自己本人也是如此,我一开始学佛就接触了《地藏菩萨本愿经》,相信这也是地藏菩萨的加持,从地藏法门入门,当然,到现在还是在学习、在落实地藏法门。地藏法门落实就是儒释道的三个根,这就是讲地藏法门,孝亲尊师是《弟子规》,慈心不杀是《感应篇》,修十善业是《十善业道经》,三福里的第一福。真正入门了,就一门深入《无量寿经》,导归净土,这就是菩萨为我们的「摩顶授记」。好,我们来看下面的经文,这是第六段经文,这一段是讲有善男子、善女人他发愿读诵经典,祈求菩萨感应,增长智慧。好,请看经文: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善男子善女人。於大乘经典。深生珍重。发不思议心。欲读欲诵。纵遇明师。教视令熟。旋得旋忘。动经年月。不能读诵。是善男子等。有宿业障。未得消除。故於大乘经典。无读诵性。】
这一段也是『复次观世音菩萨』,讲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他具有《观经》的三福。『於大乘经典,深生珍重』,「大乘经典」,这是佛为我们开示的佛的知见,让我们这一生依教修学能成无上佛道,所以这是极稀有、极难得的智慧。这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法宝,这一生我们遇到了,「深生珍重」,真的生起珍重之心,珍是珍爱,重是敬重,这是这个善男女有深厚的善根。他『发不思议心,欲读欲诵』,他发心要深入经藏,不仅自度,也希望度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希望学做圣贤,弘扬圣贤教育,发了这个心,这是不思议心。这个不思议,在别人的角度来看,别人也觉得他不可思议,一般凡人所希求的都是名闻利养,哪有人说名闻利养他不要,他要去深入经藏,他要学习做圣贤,多苦的事情,别人觉得他不可思议,真是难以理解。这也很正常,因为什么?他没有体会到圣贤教育里面的法味,他不知道世味哪有法味好。
像去年我发心跟随师父上人学习,向昆士兰大学商学院的院长辞去我的教授工作,当时我是副教授,我们的院长就觉得我很不可思议。他跟我讲,你是我们学校里最年轻的教授,你前途无量,难道你觉得我们学校给你的待遇还不够吗?你为什么要走?我跟他解释说,我不是说待遇不好,你们对我非常好,非常感恩,但是我现在很希望跟随我的老师深入学习儒释道的圣贤教育。这么好的教育,如果没遇到,那就没有话说,现在遇到了,如果不发心深入经藏、不发心去弘扬,既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众生。所以希望「欲读欲诵」,希望能够深入。青春易逝,转眼三十多岁了,还没有真正深入,错过了太可惜。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有这个机缘遇到了明师,遇到了真道,不学就不行。所以向院长表明了这个意思,当时学院确实所有的老师都觉得不太理解。后来今年四月份我们的院长应邀到中国河南郑州大学做一个主题演讲,刚好我们的师父上人也去郑州大学,在同一个时间做一个主题演讲,这两位就遇到了。我就介绍院长认识师父,我们的院长是个澳洲人,他看到师父之后对我说,他说我现在明白为什么你愿意辞掉工作,他说你们的师父太有魅力了,他被我们师父上人那种君子的风度,那种仁厚长者、圣贤的磁场所感染,所以他也觉得能够理解,确实有比当教授更好的。
经上讲如是的善男子、善女人发了心,要深入了,可是他有业障,什么业障?『纵遇明师,教视令熟』,他遇到了明师,这个明不是名气的名,有名气的老师不一定是开明的老师,开明的明是说这个老师有真实的智慧,在佛法里面有修、有学、有证,是真善知识。真善知识不一定有名气,因为真善知识都谦虚,不愿意自己出名,他的名气也是实至名归。就像印光大师,三十年在藏经楼里面深入经藏,后来被人发现才请出来,一下就有名了。他决定不贪求世间的名闻利养,这种明师确实可遇不可求。我们今天遇到了,我们师父上人你看五十六年来深入经藏,我们总能看得清楚了,五十六年都不变的,这个人学佛真的真心,用真心学佛他的成就自然是不可思议,所以我们依止明师门下学习。
这位明师天天教学,「教视令熟」,教我们学习经典,让我们对经典熟悉。可是我们『旋得旋忘,动经年月,不能读诵』,这是讲什么?我们业障重,老师教给我们的,我们听懂了,好像懂了,没多久又忘了,老师的教诲我们没有办法落实到生活,所以在生活里面,境界一现前,就把老师的教诲统统忘得干干净净。譬如说有人得罪我,马上就起瞋恨,老师教我们看破放下、要忍辱,就记不得了,就忘掉了。而且「动经年月,不能读诵」,这个读诵一定是他记住了,深信了,能落实,可是他好多年都不能落实。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听经总有十几年了,老师教我们看破放下,这一条有没有落实?在讲堂里面听的时候听明白,出了讲堂又忘掉了,这是我们业障严重,根性鲁钝,没办法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所以「旋得旋忘」,不能够成就。怎么办?办法就是要多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长时间的薰习,总有一天把我们自己的烦恼习气能克服住。所以十多年来,看看自己的修学,确实还是有进步,烦恼习气确实比十年前少多了,这就是进步,但是还远远不够,还要进一步的消业障。底下经文就教我们如何消业障。现在上半场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五分钟。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见闻利益品第十二」。刚才我们讲到有一位善男子或者善女人他对於大乘经典生起珍重心,想要深入,想要读诵,但是纵遇明师,教视令熟,还是旋得旋忘,不能够记忆,老师教的记不住。这是什么?他的烦恼习气太深,所以障碍了他的智慧,这就是业障。下面的经文就给我们说明为什么记不住?为什么不能读诵?
【是善男子等。有宿业障。未得消除。故於大乘经典。无读诵性。】
这经文讲得很明白,『宿业障』,业障是过去的,为什么没有这个智慧?我们说记忆力很差,经典重复了好多遍,还是记不住,老师的教诲反覆的讲,苦口婆心讲了几十年,还是没记住,确实我们的根性很钝。这个业,《科注》上青莲大师为我们说出,也是往昔造的宿业,过去不能够亲近佛法,对佛法不能生起珍重心,他怠慢佛法,或者对老师、对修行人不能够恭敬,贡高我慢很严重,慢法,慢法的果报就是愚痴,甚至障碍别人讲经说法,障碍别人听法,障碍别人读诵经典,或者是障碍流通。譬如说,现在很普遍的,在经典后面加上个「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不让人去翻印,不让人去流通经典,这么好的教育,他要去控制,为了自己的所谓知识产权,一点报酬,这些经济上的利益,来障碍别人流通,障碍别人学习,这罪很重,将来就得愚痴的果报。所以这是他过去生中造作种种不善的因,导致这一生根性很钝,纵使遇到了明师教诫,还是不能够成就。所以这个业障要消除,怎么样消除?就是对佛法、对圣贤教育真正生起恭敬心,不能再怠慢,过去就是因为轻慢圣教,这一生才得愚痴果报,这一生还要干这个事情吗?那真的愈来愈愚痴。
譬如说《弟子规》,大家一听,《弟子规》,这是小孩子学的,马上轻慢之心就生起来。慢法的报应就是这里说的,他得愚痴果报,所以纵遇明师苦口婆心教诲,他还是旋得旋忘,他所学的落实不到生活,境界一来他就忘了,为什么?他学的没有根,他轻慢《弟子规》,不肯去从根本下手,所以学了几十年,还是个门外汉。讲到《太上感应篇》,这是道家的根,一听是道家的经典,我们学佛的用不著学,又把这个抬到门外去了,又是慢法。印光大师当年对於《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了凡四训》,这统统不是佛门的经典,但是他的提倡过於佛经,比佛经更重视,为什么?因为现代人就是没这个根,这是因果教育,这也是含有伦理道德的教育。所以我们真正要功夫得力,要有所成就,从这个根下手,不能再轻慢法了,否则真的,『故於大乘经典,无读诵性』。大乘经典,《华严》、《法华》,净土里头的《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这都是大乘经典,可是你能不能够深解义趣?能不能够真正落实?不能,不能就是你记不住,你这个方法没落实。「无读诵性」,为什么?没有根,那些大乘经典都是空中楼阁,你没有根,就像建高楼,没有地基,怎么可能把高楼建起来?所以真正学习就要先扎根,这里消业障就是扎根。
《地藏经》也是帮我们扎根,从孝道扎根、从师道扎根,师道是孝心对老师,这就是师道,尊师重道。老师就如同父母一样,他是我们的法身父母,他对我们教导之恩,给我们以法身慧命,这个恩德绝不亚於父母。所以从孝亲尊师下手,从《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经》下手,这就是消除业障,再加上平时念佛、拜佛,求忏悔,求早日得到清净心,这是忏悔业障。好,请看下面的经文:
【如是之人。闻地藏菩萨名。见地藏菩萨像。具以本心。恭敬陈白。更以香华衣服饮食一切玩具。供养菩萨。以净水一盏。经一日一夜。安菩萨前。然后合掌请服。回首向南。临入口时。至心郑重。服水既毕。慎五辛酒肉。邪淫妄语。及诸杀害。一七日。或三七日。】
这一段是教导我们具体如何修法。『如是之人』,这是讲发了心要深入经藏,可是又有业障,这么一个人。『闻地藏菩萨名,见地藏菩萨像』,这是见闻菩萨,这一见一闻,立即心里要想到地藏菩萨的行谊、想到地藏菩萨的本愿,我们要效法、要落实,活出一个真实的地藏菩萨来,为世人做一个孝亲尊师的好榜样。『具以本心,恭敬陈白』,恭敬最重要,恭敬里面必定是至诚,「具以本心」是至诚心,至诚心里面没有夹杂任何的妄念,这叫真心。他用这个真心,用至诚恭敬来求,求这个感应,古人讲诚则灵,「诚之所至,金石为开」,真诚到了极处,连金石都会感动,更何况是菩萨?所以感应是肯定的;如果感应不到,那是自己诚心不够。他以真诚恭敬的心来向菩萨表白自己的愿望,希望消除业障,希望能够真正读诵大乘,能够过目不忘,过耳不忘,能够入佛境界。恭敬表现出来必定是供养,所以『更以香华衣服饮食一切玩具,供养菩萨』,这些统统都有表法的意思,前面我们也说过好几次,「香」表戒定,「华」表六度因行,「衣服」表忍辱,「饮食」表法味,「玩具」是表游戏神通,用这些来供养菩萨。换句话说,真正修学,以真实的修行来供养,这是平时要懂得看破、放下,这是菩萨教导我们的。所以供养里面,虽然很恭敬,但是心里绝对没有执著。所以前面讲的闻名见像,虽闻名见像,但是心里能够了达相本空,相有理无,事有性空,名字也是假名,心里也不会执名字相,这是离四相,真正离四相那叫真供养。
这里跟大家报告一件事情,在二00一年美国纽约一个艺术馆里面做了一次展览,他们请了两位西藏的法师去那里设一个坛城。坛城就是用有颜色的沙子(金沙),或者用宝石磨成的碎粉,来撒在一个地板上,一点点来做,做成一个很漂亮的坛城。我们大家看看这个照片,这是两位法师在木板上画坛城的构造、构型,然后一点点的把这些金粉、这些有颜色的沙子按照它的构型撒上去。我们就一直看这个图。第二张大家看到,你看这是很仔细的一点点这么做,真正是要恭敬心。他们做的是药师坛城,药师佛的佛国土,历时一个月之久,每天认真的干好多小时,一个月以后完工了。大家看,完工以后,这个坛城建得很美。上个月跟著师父到马来西亚,丹斯里李金友先生他在家里也设一个坛城,也请了几位西藏的法师去那里做,我们也有幸参观,他们是用宝石磨碎的粉末,不同的颜色做出来,真的极庄严、极富丽堂皇。做完之后怎么办?大家再看下一幅图,你看看,这两位法师就用铲子把这些金沙统统都铲掉,一个月辛辛苦苦的劳动就这样付之东流,大家看下面一幅图,什么都没了,观众们也看得目瞪口呆,都不能理解,不可思议。可是这是一种修行的方法,这是告诉我们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你再繁华的、再辉煌的成就,最后也是什么都带不走,得到的是一场空。所以这是教我们不要执著,不执著的心当下就不执著。所以两位法师设坛城的时候他们已经知道做好的坛城也是要把它铲掉,所以做的时候他们就不执著。虽然不执著,但是还是很认真、很恭敬的来做,不执著是不住有,可是真诚恭敬做这是不住空,空有二边都不住,这叫做不住相而行布施,这叫真供养。所以菩萨了达一切法本空,可是还是认真恭敬全心全意的来度众生,来教化众生,我们说这是建水月道场,做梦中佛事。这样子的供养心清净,与实相相应,能够入佛经里面所说的境界,你这个业障真的全部消除了。业障就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你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而去努力的学佛,努力的弘法利生,为大家做个好样子,你哪有业障?你这是真实供养佛菩萨。当然这里最关键的,供养里面要以至诚恭敬的态度。
下面举了一个例子,这是讲『以净水一盏,经一日一夜』,「净水」,水也是表法,它是帮助我们清洗,清洗什么?清洗我们的业障、清洗我们的染污。什么是染污?贪瞋痴是染污,染污我们自性的性德;妄想执著是业障,障碍我们见性。所以《无量寿经》里讲「洗心易行」,要把这个心的那些染污垢秽洗干净,这是净水代表的意思。所以供净水一盏,这一杯净水供到地藏菩萨像前,心里要想到要离染污、要清净,清净心里面能开智慧。经过「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时,『然后合掌请服』,把水请下来倒到自己的杯里,不可以用供佛的杯子来喝,倒到自己的杯子,然后请服,自己服用。喝水的时候『回首向南』,地藏菩萨坐在南方。『临入口时,至心郑重』,喝的时候保持这种真诚心、恭敬心,很郑重的喝下去,一边喝一边想到把自己心里的贪瞋痴慢、这些烦恼习气要洗干净,不要再让它起现行,把这个恶业洗干净,转恶为善,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要想到自己已经在菩萨前饮这个水了,要洗干净自己的这些污染,就不能够再染污,如果洗干净了又再染污,这就对不起佛菩萨。
所以『服水既毕,慎五辛酒肉』,喝完水以后要戒除不善的业习。这里举出『五辛酒肉,邪淫妄语,及诸杀害』,「五辛」是讲五种荤菜,它们对我们的性情有很不好的影响,葱、蒜、韭菜、荞头(荞头也称小蒜)、还有洋葱,这五种称为五辛,也叫五荤。荤不是肉,肉叫腥,荤腥,荤是五荤,腥就是指这些肉,也要戒酒肉。这五荤为什么要戒除?因为它对我们的性情影响,如果熟吃的话容易增加荷尔蒙,增加自己的性欲冲动,如果生吃会增加自己的火气,容易暴躁,容易生瞋恨,所以修行人尽量的避免。酒会乱性,所以酒喝多了断智慧种,吃肉,肉是杀生得来的,所以吃肉是断慈悲种;我们要戒杀、要素食。「邪淫妄语,及诸杀害」,这是举出十恶业里面的身口两种,当然它代表十恶业,十恶业里面他先讲邪淫,为什么先讲邪淫?古人讲「万恶淫为首」,淫这条罪恶是最厉害的,所以淫念一生,邪缘就凑上来,伤天害理、大不孝的事情都会做得出来,所以古人首戒邪淫。妄语包括了口的四种恶业,这四种恶业都违背了性德,所以称为妄,妄就不真,违背性德叫妄,所以它包括四种恶业,所谓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要戒这个口业。杀害就是杀生,这里代表了十恶业,身,杀、盗、邪淫;口,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里的贪、瞋、痴,这十恶业都要断除。时间有多久?至少要『一七日或三七日』,这是讲克期取证,限定时间要把十恶业断除,在一个礼拜之内,一七,一七不行,二七,二七不行,三七,必须要做到十善业。如果根性钝的,我们都是根性钝的,三七日都做不了,可能要三个月,甚至要半年、一年,一年非得要做到,咬紧牙根要做到。我们继续看下面经文,真正这么做到的人有什么样的感应。
【是善男子善女人。於睡梦中。具见地藏菩萨。现无边身。於是人处。授灌顶水。其人梦觉。即获聪明。应是经典。一历耳根。即当永记。更不忘失一句一偈。】
感应不可思议,这个善男子、善女人在睡梦当中,这睡梦不一定是晚上作梦,也可能在定中,见到地藏菩萨现身,现的是无边身。『於是人处』,在这个人那里给他『授灌顶水』,用慈悲智慧的水给他灌顶,这都是表法,表菩萨为他加持,让他智慧顿开。实际上这都是他的感应,因为他有这种诚敬心,也发心要深入经藏,这个善愿感得菩萨现身加持。『其人梦觉,即获聪明』,他梦醒了,出定了,马上聪明了,有智慧了,这个智慧不是我们世间人说的所谓世智辩聪,世智辩聪很伶俐,那个不是真智慧,往往成为智慧的障碍,这里的智慧是什么?真是他对佛法能够信解、能够记住。『应是经典,一历耳根』,对於经典里的这些话看过一遍,对於老师的教诫听过一遍,这是「一历耳根」,『即当永记,更不忘失一句一偈』,这是讲过目不忘,过耳不忘,记性不得了。这种智慧实际上是本有的,只是因为他有业障给障碍住了,这个烦恼习气去除以后他就自自然然智慧现前。所以修行就是除障而已,除障就是把自己心里这些烦恼习气、那些妄想执著放下,恢复真诚心。这是孟子所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这个心放出去,这是什么?讲你有妄想执著、有这些烦恼习气,你没有收回来,收回来是什么?回归本性,智慧是自己本有的。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陈烈,他也是自己没有记性,很苦恼,读的经典记不住。有一天突然读到孟子的这句话,「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他就有所悟了,悟到什么?其实我的心放出去还没有收回来,既然不能收得,如何能记得?所以他就摒弃万缘,闭门谢客,在家里也不看书,就是静坐,希望把他的乱心收回来,结果一百日以后他智慧开了,真的看这些经典过目不忘。这也是说明他的心到了至诚,心里没有杂念,这就是放心了。把妄想、妄念、烦恼习气控制住,心地真诚,诚则明矣,《中庸》上告诉我们,诚到极处它就明了,明是开智慧。这是讲这个善男女深入经藏,求菩萨加持得到的感应。下面第七段是讲转恶业的,请看经文: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
这一段是讲『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这没有讲善男子、善女人,讲「有诸人等」,没有说善,善人就不会有这些衣食不足等等的恶报,有这些恶报的一定是不善感得的苦报。这里讲『衣食不足』,就是温饱都不能够得到,这是很苦,贫穷。『求者乖愿』,这是所求的都不能如意,事与愿违。『或多病疾,或多凶衰』,这是身上又有病,家里穷,还有病,这是很苦的一桩事情。「或多凶衰」,这是家里很多的不幸。我们想到俞净意公他在早年没遇到灶神点化之前就是这样,凶衰很多,自己九个儿女,死的死,散的散,剩下一个女儿,自己又贫穷,太太因为哭儿女的原因双目都失明,真的贫窘到极处,生活非常艰难。『家宅不安,眷属分散』,家里有很多不安宁的,或者是家中眷属不和,吵吵闹闹,或者有些鬼神在这里搞他们,让他们不得安宁,这些家亲眷属也分散,譬如说离婚的,或者是儿女离家出走的,或者是亲戚朋友看他又贫穷又多凶衰,就不想跟他来往,都分散而去。『或诸横事,多来忤身』,这是讲很多意外的灾害,譬如说一些交通事故、天灾人祸,常常降临到他身上。『睡梦之间,多有惊怖』,睡觉常常做恶梦,惊醒、恐惧,这些统统都是他阿赖耶识里的恶种子起现行,过去有可能造恶,留下的业力,在睡梦当中起现行。所以常有恶梦就要检点自己,一定是恶念还有很多,要忏悔、要改过。好,我们来看下面一条经文:
【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满万遍。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即得安乐。衣食丰溢。乃至於睡梦中。悉皆安乐。】
『如是人等』,就是讲遭遇到这些不幸的人,『闻地藏名,见地藏形』,是讲他闻名见像,见和闻我们说过好多次,就是一定要与地藏菩萨的心相应,地藏菩萨的心就是孝亲尊师的心,孝亲尊师是善的根源。他为什么有这些不幸的果报?就是前生没有善的根基。所以要修善、要培福,从哪里做起?从孝亲尊师做起,慢慢的戒除自己的贪瞋痴,无贪、无瞋、无痴,这是三善根。『至心恭敬,念满万遍』,这个「至心」是真诚恭敬,恭敬心到了极处,这就是跟性德相应,所以他的心直通到自性。《华严经》告诉我们,虚空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唯心所现的,我们现前这些环境也是唯识所变的,都是心识的作用。所以要改变就要从心地上改,把过去的不善转成善,过去的不敬转成恭敬,这是跟性德相应。「念满万遍」,这是指念菩萨名,这个念一定要心上念,心里真有。万遍不一定是指数字,万代表圆满,我们的心要跟菩萨孝亲尊师、大慈大悲的爱心圆满相应,这是万遍。当然我们一定要念菩萨名,念名提醒我们要跟菩萨相应,要效法菩萨全心全意帮助众生,自己才能够消灾免难,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所以『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他断恶这个灾难就免除了,这些「不如意事」就是前面讲的衣食不足、求者乖愿、多疾病、多凶衰等等,统统都能够消除。这里讲「渐渐消除」,意思味道很深,没有说多久,没有告诉你半年还是一年,渐渐,这是时间不固定,看修学的人勇猛精进的程度,如果你很勇猛、很精进,感应就快,如果是懈怠懒散,感应就慢。『即得安乐』,包括什么?『衣食丰溢』,这是衣食不足变成衣食丰溢,所有的这些灾害统统都改过来了。乃至睡梦中『悉皆安乐』,这是讲到种种的恶报统统消除,连睡梦当中都没有恶梦,都安乐,这是他恶念消除之后的现象。恶没有了,善报自然现前,这是如理如法修学得到的感应。好,我们继续来看下面一段: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过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经险道。】
这一段是讲见闻菩萨之后过险道能得到安全。这是讲这些未来世的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是具足三福。『或因治生』,这是讲因为要出外谋生的缘故;『或因公私』,可能是因为公差,或者是因为自己的私事,像探望亲属、访友,私事;『或因生死』,这是有出生,有喜事的,或者是有丧事,要去奔丧的,生死的事情;『或因急事』,这急事是这些急难的,可能是要逃难,或者是有强盗来追等等。不管什么原因,『入山林中,过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经险道』,这些是路过艰险的道路,高山老林、或者是大江大河、或者是入大海,现在还有飞行,海陆空交通上的这些事故都可能会发生,当然,险道里面还有可能是洪水猛兽或者是妖魔鬼怪。好,请看下面经文:
【是人先当念地藏菩萨名万遍。所过土地鬼神卫护。行住坐卧。永保安乐。乃至逢於虎狼师子。一切毒害。不能损之。】
这是教导我们,欲过险道之前如何能得平安,特别是我们现前灾难很多,天灾人祸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如果要出门,怎么样确保平安?经里就告诉我们,『是人先当念地藏菩萨名万遍』,这是讲要称菩萨的名号。这个人是个善男子、善女人,又能够念地藏菩萨名号,他要满万遍。这个万遍是给我们设一个标准,如果念不满一万遍我们的心不够诚,所以这是讲念到要有至诚心出来,至诚心就不在乎一万遍,你是念得愈多愈好。由於你修善积德,又能够念地藏菩萨、能够效法地藏菩萨,依照《本愿经》来修学,这都是念名的功德,自然得到天地鬼神的尊敬卫护。所以『所过土地,鬼神卫护,行住坐卧,永保安乐』,这里是讲在险道里面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但是土地鬼神他们来保护你,自然你就能够在行住坐卧里头都能得到安乐,就是平安了,灾害不临了。
『乃至逢於虎狼师子,一切毒害,不能损之』,这些「虎狼师子」,这是讲一些猛兽,险道里面可能有猛兽,「一切毒害」,这是很广泛,凡是给你带来伤害的,可能有强盗、或者可能有鬼神、或者是一些天灾、或者是一些战争等等,人祸,要知道,这些伤害我们的都是我们的冤亲债主,过去我们伤害过他,所以他们这一生遇到我们了就会伤害我们。所以这也是提醒我们不可以跟众生结怨,对冤亲债主我们一定要能忍,绝对心里不能起怨恨心,起怨恨心这个怨结就没解开,冤冤相报就没完没了,愈报这个仇恨愈深,报得愈惨。所以我们学习地藏法门,用孝敬心对待一切的冤亲债主,就化解了怨恨。蒙菩萨加持,鬼神卫护,他们也不会损害我们。这是讲到第八种见闻的利益。后面这句经文是总说,我们把它念一念:
【佛告观世音菩萨。是地藏菩萨。於阎浮提。有大因缘。若说於诸众生。见闻利益等事。百千劫中。说不能尽。】
这句是佛告诉我们,也是跟观世音菩萨说,地藏菩萨跟我们阎浮提,这是地球上的众生,有大因缘。实际上地藏菩萨跟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都有缘,这里特别举出跟我们阎浮提的众生特别有缘,也是加强我们的信心,让我们恭敬,依教奉行。『若说於诸众生,见闻利益等事,百千劫中,说不能尽』,这里经文只举出八条,八个例子来说明,实际上真正依照地藏法门修学的功德利益,百千劫中说不尽,诸佛来说都说不尽,所以我们一定要依教奉行。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这里,有不妥之处,请各位大德多多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