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乘修学的基础—地藏菩萨本愿经(国语) - 钟茂森博士主讲
大乘修学的基础—地藏菩萨本愿经(国语)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十集)  2007/8/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18-0020

  尊敬的各位菩萨,各位大德,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我们来看「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我们上次学习了世尊为我们开示的如何布施修福,这是讲国王大臣、大长者、大刹利、大婆罗门等,我们说豪门贵族,他们布施是如何得福的。经文在讲完四个王臣施福所得的果报之后,有一个小节,我们来把经文念一念: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中。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能作如是布施。获福无量。更能回向。不问多少。毕竟成佛。何况释梵转轮之报。】

  『复次地藏』,这是释迦牟尼佛叫著地藏菩萨,『若未来世中』就是指我们现前所在的世间,『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这里所列举的能布施的人主要是讲有福报的,有身分、有地位、有财富的这些人,我们也要把自己看作在内,学习如何来布施修福。『能作如是布施,获福无量』,这里讲的「如是布施」就是总结上述的那种布施,总共说了四种,譬如说有布施贫穷下贱的、有布施塔寺的、供养经像的、修复这些塔寺经像、以及布施老、病、产妇等等。这些如是的布施,就是在布施的时候最关键的是要以大慈心,大慈大悲,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这样来布施。布施绝对是义务的,不讲报酬、不讲条件,尽心尽力的去服务,也绝对不贪图果报。真正把帮助众生的这个事情看作自己的本分,不希求名闻利养、果报,能够这样的布施,「获福无量」,你得的福报是圆满的。

  『更能回向』,这是讲把所修的福报回向法界众生,不是希望自己得利益,而是真正希望一切众生得利益。这种心,心量广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种心是跟佛心相应。所以你所做的这些布施的事是称性的,与自性相应。称性的事情、称性的布施,『不问多少,毕竟成佛』,称性的,哪有多少的分别?哪里有大小的区别?哪怕是做一毛一尘、一沙一渧,极小的布施,所得到的福报都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得到毕竟成佛。佛在十法界里面福慧都是圆满的,这里用「毕竟成佛」来代表你的福德圆满。成佛尚且可以达到,『何况释梵,转轮之报』,「释」就是帝释天,忉利天主,那是六欲天里头的,「梵」就是色界天的大梵天王,「转轮」就是指转轮圣王,是人道里面福报最大的。释梵转轮之报是总括了六道里面人天的大福报,人天的福报对於成佛来讲这叫小果,并不大,是人天小果,当然这是一定能得到的。

  所以真正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就肯布施了,要知道人生世间短短几十年的光阴,为什么不做好事?为什么不布施?我们要走的时候哪一样能带得去?正是佛法里讲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世间一样你都带不去,眼睛一闭腿一伸,你带走的只有你的业,连身体都带不走,所以这个世间哪一样是你的?既然知道不是你的,要放下,有机会就要去布施。你布施修的这些善业、善福你可以带走,你带走的是这种善业,如果不肯布施,悭贪吝啬,等走的时候带走的是那种恶业,将来就要在三恶道里面受生。所以世出世间唯有真正积功累德是真实的,其他的都是身外之物,包括我们的身体,都是虚妄的。《金刚经》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然是虚妄的,我们要放下,真实的,我们要去修。

  我们看到很多人修福,修福的果报又不一样,这个原因就在於我们的心量。如果我们修福是为了图自己一生的果报,为了来世的果报,这是为自己想,有的人修福是为家里人求福,那是为一家想,这个心量都不大,不大的心量得福也不大。真正明白了,我们要布施就要扩大心量,起心动念不要为自己想,为别人想,为天下众生想,为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这样拓开心量,我们得的福报就殊胜。所以真正得福的大小都在你自己一念之间。世尊为我们开示到这里,最后他劝导我们,我们看经文:

  【是故地藏。普劝众生。当如是学。】

  这是世尊劝导我们,劝导众生应该如是的学习。这里也是嘱咐地藏菩萨在未来世中,尤其是我们的末法时代,应该广泛的劝导众生如是学习布施修福。只要如理如法的去布施、去修福,经上所说的功德利益你确实是可以得到的。所以真正要修福,必须要明白道里,古人说得好,经书不可不读,所以『当如是学』。下来世尊又继续为我们开示善男子、善女人这种修福,在佛法里修福所得的福利。我们来看经文: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种少善根。毛发沙尘等许。所受福利。不可为喻。】

  佛又一次的叫著地藏菩萨,这里讲『复次地藏』,底下就有重要的开示。『未来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未来世」是指佛之后我们这个世间,包括我们现前的世间。「善男子善女人」,我们想想我们符不符合善男子、善女人的资格?这个关键是善字,善的标准在哪里?《地藏经》是大乘经典,所说的善是以大乘为标准,这里就是用《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三福作为善的标准。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福有四句,我们想一想有没有做到?这是善福的基础,属於人天善。如果这一福做到了,再提升,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一福是二乘善福,小乘的。再往上提升就是大乘福,所谓「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大乘菩萨要修的福,帮你成就菩萨。三福里头十一句话,前面十句讲自利,后面劝进行者是利他,所以要把这三福统统落实、统统做到,你才能够称为善男子、善女人,所以这是关键。

  『於佛法中,种少善根,毛发沙尘等许』,有这样善根的人,这种善男子、善女人他心里不会有自私自利,他确实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自私自利的念头,他念念想的是一切众生,心量广大。所以在佛法中只要种少善根,少到什么程度?「毛发沙尘等许」,这是比喻所种的善根非常稀少,像毛发、像一颗沙、一粒尘这么小,可是因为心量广大,所做的善事虽小,但是所得的福利不可思议,所以说『所受福利,不可为喻』。所以这里我们能够晓得,真正要修大福报的,首先我们要懂得必须要在佛法中求,这里讲於佛法中所修善根。佛法,三宝是十法界里面第一福田,所以你能够种福,在哪里种?在三宝里头,无上福田。第二个我们要懂得扩大心量,又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我们不认识福田,如果心量小,我们哪怕是有好的福田,我们种下去了,得到的还是小,因为心量太小。福田,我们在现前的这个社会看,在哪里?是不是一般的道场都是福田?这个很难说,寺院丛林是不是真有道?这个不一定。道场里有道它才是福田,如果有场没有道就不能称为福田,因此没有智慧怎么可能认识福田。

  在中国历史上护持正法的帝王里面可以说梁武帝是首屈一指,他对佛法非常的虔诚信仰,护持佛法,建立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度出家众度了几十万人,对佛法我们说贡献很大,所修的佛像、成就的这些出家人不计其数。可是我们看他到了晚年并不称心如意,他自己到了八十岁以后反而出现了侯景之乱,朝廷出现了政变,他自己最后是病死的,郁闷而病死的。我们来看他为什么在佛法里面做了这么多事情,但是所受的福利好像没有得到经里所讲的「不可为喻」,是什么原因?这个原因是他心量不大,他智慧太少,或者说没有智慧,不认识福田,自己做了这些护持佛法的事情心里面还会生贡高我慢,贡高我慢是烦恼,所以做了这个事情就没有功德。

  所以你看禅宗达摩祖师从印度过来中国,来准备传法,见了梁武帝,梁武帝向达摩祖师夸耀,你看我建了这么多寺院,度了这么多出家人,我的功德如何?可是达摩祖师,这位是证果的圣人,对梁武帝说并无功德,没有功德。梁武帝听到他这么一说,心里很不痛快,也就不护持达摩祖师。你看达摩祖师真正是圣人,他真正是福田,梁武帝不认识,没有智慧,为什么没有智慧?被他的烦恼给障住,他生贡高我慢,心量也不大。因此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布施的时候,关键,要懂得谦虚、恭敬、真诚,用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来布施,不要有分别、不要有执著,这样的心量才是尽虚空遍法界。有一点分别执著,心里不平等,有高下,寺院我去建,但是看到达摩祖师他就不供养,这是分别执著,心里有高下,不平等,心量就太小了,所以得不到经上所说的福利。

  我们认识这种布施的原理原则,我们来看经文里以下给我们讲了三个例子,第一个是讲供圣像得福的,请看经文: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萨形像。辟支佛形像。转轮王形像。布施供养。得无量福。常在人天。受胜妙乐。】

  佛这里又叫著地藏菩萨,说『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我们现在明了了,具足三福的人。『遇佛形像、菩萨形像、辟支佛形像、转轮王形像,布施供养』,这些佛像、菩萨像、辟支佛像都是圣贤的形像,圣贤人是众生的敬田,我们对他恭敬就能够生福。转轮王虽然没有出六道,不能说是圣贤,但是他以十善业道教化众生,对众生也有很大的恩德,因此也可以说他是恩田,我们也应该供养。对这些形像我们布施供养,经上讲,得无量的福报。我们看到很多同修,大概也是看了这句经文,他天天去布施供养佛像、菩萨像,做得也很积极努力,可是能不能够保证,像经上说的,『得无量福,常在人天,受胜妙乐』?能不能得到这种果报?这个要看他布施时候的心态。

  慈云灌顶大师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里面,这是对於《念佛圆通章》的注解,他总结说到,学佛人念佛的有一百种果报,这一百种果报,第一条念佛堕阿鼻地狱。很多人看了这句话他不理解,念佛再怎么差也不至於堕阿鼻地狱!虽然经上的这些果报、利益得不到,怎么可能会堕阿鼻地狱?以前我们师父上人就曾经把这个问题问李师公,后来李师公给我们师父解答,真正让老人家明了了。为什么念佛、学佛得不到福报,反而会堕阿鼻地狱?原因就是他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他的心里充满著贪瞋痴,用贪心、瞋心、痴心去念佛,去干这些布施供养的事情,他没有改心,所以还是招感地狱的果报。所以真正了解了,心最重要,学佛首先要改心。这里教我们布施供养是让我们把贪吝放下,把这些烦恼放下。

  《科注》在引《大论》句子说,「财为恶心因缘,常应自舍,何况施得大福,而不布施。悭为凶衰相,为之生忧畏,洗之以施水,则为生福利」。这一段的经文告诉我们,财物很多人爱,都贪财,不知道它是恶心因缘,它能够引发人的恶念。什么是恶念?贪心就是恶念,贪而不得就瞋,贪和瞋都是愚痴。所以财物引发我们的贪瞋痴,会让我们堕恶道,三恶道就是贪瞋痴感应来的。所以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常应自舍」,应该自己懂得舍离,不用人去鼓励、逼迫,自己就会懂得舍,更何况布施能得大福报,如经中所说的。如果不肯布施,很悭贪吝啬的,这种人有凶衰相,他带给人忧患、恐惧。譬如说我们见到很多有钱的人,他不学佛,不肯布施,看见那些需要救助的他也不拔一毛,他自己一天到晚患得患失,做守财奴,自己老想著如何保他的财富,而偏偏很多不如意事发生,那些小偷、强盗都会打他家的主意,因为他是为富不仁,所以自然他就有那些不好的事情发生。甚至他家起火了,别人见到起火了,在旁边拍掌说「好,烧得好!」为什么?他为富不仁,所以这叫凶衰相。

  财不是一个好事情,要懂得施舍,这样子真正可以生大福大利。所以你了解布施的好处,布施财,你的财富愈来愈多,布施法,就是你懂得的知识、技能常常跟人分享,这是布施法,布施无畏,让人家能够解脱忧愁,你常做布施你就能够得大福利。「常在人天,受胜妙乐」,不会堕三恶道,在人天道享大福报。好,请看下面经文:

  【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为喻。】

  自己所修的福报不要想著自己享受,自己享受很快就享完了,享完了又会堕落,更何况享福的期间容易迷,一迷了就会造业,造业将来就得恶报。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回向法界』,不要想自己的一个身、一个家,甚至你想自己的一个星球(地球),那都是太小,所回向的是法界,整个宇宙,所以这种心量真的是量周沙界,心包太虚。所以『是人福利,不可为喻』,他获得的福报也随著他的心量变得无量无边。这就是佛果地上的福报,因为你的心是佛心,也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你得的福利也是如佛果地上一样。所以在修福的时候不要求自己的名闻利养,不要求果报,就是为了把这个大悲心弘扬出来,度尽一切众生,这样子所得的福报,你这种施叫做清净法施,所以经文所讲的施一得万报,你真能够得到。

  如果是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或者为了自己将来的果报,很多人求佛菩萨保佑,保佑自己升官发财,保佑自己的儿孙考试考第一名,自己身体健康,全家人平安,求来求去都是为自个家打算。《科注》上在这里讲的很不客气,说如此布施法叫做「市易法」,市是市场,易是交易,就好像在市场里交易似的,跟佛菩萨谈判,我布施多少之后你得给我多少,祈求舍一得万报,所谓一本万利的生意,你看这样子的心态布施,怎么可能得福利?所以那个心不清净。真正要以清净不染的心、平等的心,布施的时候不要染著於布施、不要染著於果报,你得到的福利才是无有穷尽的。这是讲的第一个例子,这是讲在佛法中布施所得的福报。第二个例子是讲施供大乘的福报,供养大乘经典所得的福利。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经典。或听闻一偈一句。发殷重心。赞叹恭敬。布施供养。是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

  先看到这里。这里讲『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还是要强调这个善字,如果没有善的基础,即使是做这些事情,也得不到经中所说的福利,所以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善人。『遇大乘经典』,要知道「大乘」这是讲佛法里的大乘经,它是能够让我们一生成佛,让我们成佛的经典。《起信论》上面有给大乘做了一个定义,所谓体大、相大、用大,体相用都大。体大就是讲它的本体,一切法真如平等,所谓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所以这在体上讲它是大,这个大不是大小对待的大,它是一种赞美本体的一个形容词。第二个是相大,这是讲经典所在的如来宝藏,具足无量性功德,如来本性功德,所以这是相大。用大是讲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世间、出世间你能修善因、得善果。所以一切诸佛都是遵照这种经典里的原理原则来修的,一切菩萨也因为修这种法门而得以成就的,所以这是出世圆满佛果所乘的,乘就好像乘车似的,你乘著这个车就能够到达如来果地,因此称为大乘经典,所以是非常殊胜。

  这里讲在大乘经典里面,『或听闻一偈一句』,「一偈一句」是指任何一偈一句,能够听闻。这个闻要懂得,必须有信有解,对於经典理解了,深信不疑,所谓「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是《金刚经》上告诉我们的。有这种清净的信心,自然能够依教奉行,有信不可能没有行,所以信愿行都能够具足。清净到极处则生实相,生实相就是明心见性,所以他听闻这一偈一句就能深解义趣,就能够成就,所以这个功德不可思议。当年唐朝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没有文化,一个樵夫,家里很穷,自己养自己的老母亲,很孝顺,每天去砍柴,卖柴生活,养他母亲。有一天送柴送到一家人门口,在门口听到里面一位读书人在念《金刚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听到就开悟了,然后马上请教,这个经是哪里来的,他想去学习。后来大家觉得惠能非常有善根,发心帮助他母亲,照顾他母亲,让他去五祖那里学习。到了黄梅,投到五祖会下,最后在五祖那里,五祖也给他讲《金刚经》,也是讲到这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言下大彻大悟,一大悟之后就做祖师了,成为禅宗六祖,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你看看,这一偈一句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你所得到的功德完全是你在这一偈一句上面悟的深度有多少。

  『发殷重心』,这里讲「发殷重心」就是以最真诚的心,遇到大乘法真诚来学习。这个真诚心自然就『赞叹恭敬』。所以学习能不能够得到成就,关键是你的真诚、恭敬的心态。印光大师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起心动念如果还有私心、还有求名闻利养果报的心,这个心就不真诚了。善导大师劝导我们,一切都要从真实心中作,你这里布施供养也是要从真实心中作,真实就是不虚妄、没有自私自利、不自欺、不欺人。你这样子念念为著众生著想,为著能够自己成无上正觉而又度化他人,自度度他,如是修行,你的布施供养才能够获大果报,无量无边。所以这里讲布施供养,这里布施供养都没有讲财物,而是在经典里的一偈一句。所以我们这里要了解它的意思,不是讲财布施,这里布施就是让我们舍弃,舍弃什么?舍弃虚妄、舍弃障道的这些心态。供养是什么?供养是学习真实,所谓「舍妄学真」。所以真正能够舍妄学真你就能成就。

  当然这里面老师的恩德非常重,这一偈一句我们自己看,看不明白,六祖自己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还没有大彻大悟,他只是大悟,他还要去找五祖,五祖给他讲《金刚经》,他才大彻大悟。《科注》上面引用《善恭敬经》里面说到,这段话是佛告诉阿难的,一偈一句大乘经典,得无量的福。我们要感恩老师,是老师能让我们得这个无量的果报。所以经上讲,假使有人有这样的一种缘分,听到人读经或讲经,虽然时间很短,只听到一四句偈,或者是把一句偈写在一个竹简上,或者是一个布匹上,这个人有善根,听了以后深解义趣,他开悟了,传授这一偈一句的这个老师的恩德有多大?佛比喻就说,「於若干劫,取彼和尚阿闍黎等,荷担肩上,或背负顶戴。常将一切音乐之具,供养是师,尚不能具报师恩」。就是告诉我们,对我们的恩师,如果把他背在肩膀上,或者顶在头顶上,再以一切音乐来供养他,这样经过若干劫,都报答不尽。这是比喻我们要懂得知恩报恩。

  经上又讲,「若於和尚所,起不敬心,恒说於过,我说愚痴,极受多苦。於当来世,必堕恶道。是故我教汝等,常行恭敬尊重之心,爱重三宝甚深之法,必获无量无边之大果矣」。所以如果对老师没有恭敬心,甚至常常说他的过失,实际上老师有没有过失?老师的过失都是在你自己心里看出来的,你自己心里有烦恼,以烦恼心、以是非心看老师,老师就有过失。如果我们以真诚心、以清净心看待老师,老师怎么有过失?蕅益大师说得好,「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外面的境界你看到过失,那是你自己心里面有过失。所以真正善心,看一切人都是善人,以恶心看一切人,一切人都是恶人。所以这样来对待老师的话,真叫愚痴,他自己现世就会受苦,来世必堕恶道。所以佛教导我们,要对老师,特别是对我们亲自教导的,就是和尚、亲教师,常行恭敬尊重之心。这是爱重三宝,懂得尊重三宝,三宝讲的是甚深之法,能够以这样的恭敬心、爱重心对待老师,也能够得无量无边的大果报。最后一句说:

  【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为喻。】

  得到这个大果报也不要自己贪图享受,要回向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都能够度生死苦,到涅盘岸,这样的功德才圆满,这样的福就不可思议。我们上半场的时间到了,先休息五分钟。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菩萨,各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看「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先把经文念一念: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经典。新者。布施供养。瞻礼赞叹。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毁坏者。修补营理。或独发心。或劝多人。同共发心。】

  这一段是讲修经典得的福报。『复次地藏,若未来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这里还是要讲他们是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修这些福,功德、利益才能够得的到。『遇佛塔寺,大乘经典』,佛塔,这是供佛舍利的,佛寺是一种永久性的教育机构。在古代由皇帝管理的机构就叫做寺。像古代的鸿胪寺,这是皇帝属下的外交部。所以寺不是讲一般的鬼神庙,它是永久的办事机构。佛寺就是办佛陀教育的永久性机构。古代佛陀教育是由皇帝亲自来推动,儒家的教育是由宰相推动,宰相属下有礼部,礼部就是专门从事推动儒家教育的,佛家的教育由皇帝亲自来推动。所以提到寺大家不要误会,这里好像搞鬼神的、迷信的场所,这是大错特错。为了避免一般人对於寺的原意误解,近代夏莲居老居士提倡用「学会」。所以净宗,像我们师父上人所提倡的,这都是按照夏老居士的遗愿,在各地鼓励大家建立净宗学会。净宗学会就是推动净宗修学的场所,我们不叫寺,叫学会。这里就是说办佛陀教育,当然所依据的课本就是大乘经典。

  『新者,布施供养』,如果能够发心印制经典,或者是建立新的教育机构、新的塔寺,就是新的这些学校,专门培养弘法利生的人才,或者是在学会里面进行讲经说法,办教育,这是讲「新者」。能够如此布施供养,能够让人看到之后生欢喜心,能够让来学习的人『瞻礼赞叹,恭敬合掌』,这是生欢喜心,生恭敬心,这些做法得无量无边的福德。『若遇故者』,这是讲已经旧了的塔寺,这是古道场,或者是经典、经书已经旧了,甚至是毁坏了,我们要『修补营理』,「修补」是能够把原来的道场恢复。古道场里面有很好的磁场,因为这是古大德曾经修行过的地方。古老的这些典籍也是非常有文化、历史的价值。谈到这些古老的经典,真正让我们感受到古人那种学习的气氛。古大德所念过的这些经典,我们说这都有加持力,所谓加持力就是你能够感受古时候读经人的那种虔诚、恭敬的心态,你也能够这么做,这样就得到加持。所以遇到经典我们也要懂得修补,那些老的、古版的、线装的经本,我们可以用现代技术来进行维护。

  《科注》里面特别又提到了一个要注意的事情,就是说如果是典籍放久了就会生虫,就是虫蛀了,所以一定要常常把典籍翻出来整理,以免被虫蛀,所以每年都应该晒一晒书,防潮。当然,现在科技发达,有比较好的干燥剂,防虫的、除湿的,都是可以帮助书本保持良好。对於已经破损了的书,也不要烧掉,《科注》上讲到说,如果烧经书,这是有罪过的,它引用的《五百问》里面讲到,说如果是古代的这些经书、戒律这些典籍,如果已经没用了,已经毁坏了,能不能烧掉?不能,不能够烧掉。因为如果我们知道烧经书的罪过还是要烧,这个罪过就很大,不知道而烧了,也是有很大的过失。知罪而仍犯,这里讲到说这是故意烧经书,就等同於破和合僧,也等同於烧父母这样的罪过。所以我们如果犯了这些,要懂得真正忏悔,以后后不再造,对於真正这些经书典籍要懂得好好的维护,好好的修补,流通大乘经典,这才叫做忏悔罪业。

  当然,我们由於过去无知,难免犯下很多的过失,包括我自己在内,犯的罪过真的很多,现在明白了,拿出经典一对照,条条都是让自己堕地狱的,所以真正生畏惧心,这一生一定要求生极乐世界。如果不往生极乐世界,这一生,不要说前世,过去生的我们不晓得,就是这一生犯下的这些罪过,都足以让我们堕地狱。所以真的,摆在面前,对我自己来讲就是两条路,不是往生极乐世界,底下就是恶道。如果真正发心求生净土,一直信愿行保持到临终,就不会堕恶道。经上我们前面学习过,临终的时候能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一辟支佛名,都能除五无间罪业。所以念佛灭罪的功德我们非常有信心,所以这一生一定要求生净土。

  经上讲遇到这些毁坏了的经典,自己懂得修补,『或独发心,或劝多人同共发心』,你可以自己发心,有能力的就自己做,如果能力不足,也可以劝导大家一起做,劝导大家一起发心,一起来修菩萨行,一起来做功德,这是非常殊胜,一起来流通经典。用现在的话说,我们来一起办佛陀教育,办这个事业,可以说在一个地区,有缘的,学佛人多的,我们可以建立净宗学会,一起来推动净宗的修学,或者是在大学里面,像澳洲昆士兰大学我们就建立了昆士兰大学佛陀教育学会,来留学的华人同学都是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有,还有老师参加,每个礼拜我们都有学习的活动,念经、有请法师讲座等等,或者流通法宝,大家回家听经。这些都是在推动佛陀教育,我们一起发心做这个好事情,果报是非常殊胜的。我们来看下面经文:

  【如是等辈。三十生中。常为诸小国王。檀越之人。常为轮王。还以善法。教化诸小国王。】

  『如是等辈』,就是说如是的来建塔寺,或者修补塔寺、流通经典、修补经典等等,做了这些。『三十生中』他们『常为诸小国王』,这些共同来发心的人,他们的果报可以在三十生中当小国王。「小国王」是一个地方的统治者,他们的福报都是过去生中修的。古代的国家,很小的一个地方,方圆几十里也能称为一个国家,大的国可能是方圆几百里。所以我们看周朝,很多诸侯国,八百诸侯都是在中原地带,所以我们可想而知,一个小国大概就是现在的一个小县,甚至一个村庄,都可以称为一个小国。我们也可以知道,现在的我们说省长、市长,乃至县长、村长这些领袖,不论大小,都是过去生中修福之人,这不是等於小国王一样吗?当然古代的小国王福报更大,因为他是世袭的,他做一辈子的,自己死了就传给自己的儿孙,现在就不行。

  『檀越之人,常为轮王』,「檀越」就是施主的意思,这位施主就是他带头来做的,他能够成为轮王,这也是三十生中成为轮王,转轮圣王。转轮圣王他有福德,他劝导众人修福,他的飞行工具也是他的武器,是一个转轮,叫轮王,用它来统驭四洲。我们这个地球叫南赡部洲,属於这个洲,北方有北俱卢洲,东西南北这叫四天下,都是转轮圣王统辖的范围。转轮圣王『还以善法,教化诸小国王』,他统摄天下的这些小国,他所用的方法就是十善业道,以善法来教化诸小国王。所以我们能够相信《礼记.学记》上面为我们说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转轮圣王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他不是用武力,他是用教育,真正用教育,才能够构建和谐世界,转轮圣王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推行十善业道的教化。好,我们继续看下面经文: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

  这一段是总结前面三个小段,讲的是『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他们在佛法中所修的善根、福利,前面讲了三段,这里是个总结。佛法中所说的善根是什么?善根有三种,就是无贪、无瞋、无痴。为什么叫善根?因为世间一切的善法都是从这三善根里面生长出来的,所以它是三个善的根。这里所说的善根特别是指布施供养、修补塔寺、装理经典等等。『布施供养』,乃至用一花一盖,再少的东西供养,或者是法供养,持戒修行,这些所修的善根都是很不可思议的。这里所说的布施供养还有『修补塔寺,装理经典』,总括来说,这是推动佛陀的教育。佛法跟一般的社会福利事业不一样,社会福利事业,譬如说赈灾、救贫,这些慈善事业当然是好事情,但是跟佛法、跟推动佛陀教育的这个事业比起来,佛陀教育的事业更加重要。为什么?因为这些慈善事业固然能够帮助一部分的众生离苦得乐,可是他的离苦得乐是暂时的,不能根本解决他的问题。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悲惨遭遇,那是因为过去生中有不圆满的因,没有真正去修善,这是他的果报。如何才能够根本解决他们的苦难?必须要通过教育,教导他们断恶修善,教导他们破迷开悟,他们自己懂得修福。他们自己觉悟了就懂得修善,懂得抛弃烦恼,那样他们的苦难才能根本解决,而社会也能够得到长治久安,所以教育的事业是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布施供养、修补塔寺、装理经典,尤其是指推行教育,印赠经典,大量的流通善书,流通善书也包括流通这些光盘、讲法的录相带、DVD和网路上的节目、卫星上的这些弘法节目,多多向人介绍,这些都是属於这里面的布施供养。

  如果能够自己发心出来专门从事弘扬佛陀教育、弘扬圣贤教育的工作,就如同中国的孔老夫子、印度的释迦牟尼佛一样,一生专门从事教育事业,这种布施供养是大布施、大供养,它里面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像释迦牟尼佛,三衣一钵,没有财产,用什么布施?用内财布施,用他的体力、用他的精力、用他的脑力来教学,这是内财布施。众生听到这个法觉悟了,离苦得乐,那就是法布施、无畏布施。所以真正发心出来投身於教育事业,尤其是年轻人,真正力行布施供养来修补塔寺、装理经典。所以明白我们现前这句经文的意义,如果能够有能力发心讲经、发心弘法更好。如果能够发心护持讲经弘法,这也是功德无量,因为讲经弘法的人如果没有人护持,他没有办法上讲台,他讲得再好也没有听众。所以护持的功德,我们师父说比讲经的功德还要大,这些都是属於布施供养的内容。

  能如是在佛法中布施供养,做的事情哪怕是一点点,再小,『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因为你的心广大,心大你的福就大,你的心包含整个法界,希望佛法振兴,希望一切苦难众生得闻佛法,离苦得乐,你发这种广大心,你的福等同虚空法界。所以我们来看下面经文讲:

  【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

  为什么能够得『百千生中,受上妙乐』这么殊胜的功德?这是因为你的心量广大,你哪怕做「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可是都是称性功德。所以《华严经》上说「法界即是一心」,法界怎么来的?就是一心变现的。所以以一心来修福、来修善,你这个福善等同於虚空,等同於法界,所以你的功德能够「百千生中,受上妙乐」。《科注》上面引用《杂藏经》里面的一段故事,这是讲目犍连尊者,佛陀的一位神通第一的大弟子,有一天他用天眼看到一位天女坐在一个莲花上,这个莲花非常大,广百由旬,一由旬八十里,你看百由旬,好大的莲花,跟极乐世界的莲花是一样,这么大。这个花非常的殊胜,就等於她的房屋一样,里面所有的生活用品、饮食、衣物等等,一切上好的这些供养之具统统应念具足,她想要什么,马上那个东西就现前,极乐世界也是这样的,可以随心所欲,都从这个花里面出来的。而且这个花随著这个天女走到哪里这个花就托她到哪里,就像极乐世界讲宫殿随身,这个宫殿就是大莲花。

  目犍连看到这位天女有这么殊胜的果报,就向她请问了,说你过去做了什么样的善业,能够得这么殊胜的果报,真正是受上妙乐?这个天女就回答他说,因为在迦叶佛灭度之后,这是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一尊佛,佛灭度了,大家分舍利,每到一处就建一个舍利塔来供养,这个塔高广都有四十里,非常大,当时这个天女是一个女人,见到了佛像和舍利塔,她发起了真诚的信心,发起了真诚的恭敬,念佛功德,思念佛的功德,八相成道来度化一切有情众生,她想著想著就把自己头上的花解下来,来供养佛像,这是以最最真诚的心,至诚恭敬来供养,才供养一朵花,就是因为这样的因缘,所以在天上受这样的上妙之乐。所以我们想到,所供的花虽少,因小,可是果大,因为她能够念佛功德,她所修的塔寺、供养的经典等等,再小的一毛一渧的功德,如果能够回向法界,自自然然百千生中受上妙乐一定能达得到的。再看下面经文:

  【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

  这里如果她没有回向法界,她是『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这是为自己著想,求自己的健康平安,得一点小果,这个心量就很小,这种果报自然就不大,『即三生受乐』,所以比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这就差远了。要知道,家亲眷属这都是我们有缘人,过去生中有缘的才能够感召到一家人。《科注》上面引用《五苦章句经》为我们讲,说父子、夫妇、兄弟、家室、老师乃至奴婢等等,你这些亲戚、你的家里人,有五种因缘,成为一家人。第一种因缘是「怨家」,这是过去生中结了怨的,这一世来报怨。所以看到,特别是现前社会,父子相杀的、兄弟相杀的、夫妇相杀的,好像都不是新闻,这是什么?现在这个社会来报怨的人太多了。第二个因缘是「债主」,过去你欠了他的钱,欠了很多,他投生到你家里来,成为你家的败家子,你辛辛苦苦赚了一辈子的钱,他二、三年给你败光,他吃喝嫖赌,败光了,败光了之后他就走了。有的你欠他少的,可能他投生你家里做一个小孩,三、五岁就走了,他的债讨完就走了。你要是欠他欠得多的,他可能到二十几岁,大学毕业,甚至博士毕业,他走了,这都是来讨债的。第三个因缘是「偿债」的,儿子来投胎,那是过去这个儿子欠了父母的,所以他给父母的钱能够供养,虽然供养父母,但是他没有真正的爱心,对父母不恭敬,每个月也规定就给这么多,多了他就不给。如果他欠你多的他就供养多,欠得少的,他就供养你每个月就这么一点点,这是他来还债的。

  第四个因缘是「本愿」,这是讲在过去世你对他有恩,他发大愿要来报恩,所以他就投生到你家里成为你的孝子贤孙,对你百般的恭敬、爱护,非常的孝顺,夫妻之间非常的和爱,兄弟之间非常的照顾,这些关系过去生中都是互相有恩的,他们来报恩,他们带著这种报恩的愿力来的,这种确实是很好的关系。所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要常常施恩於人,常常布施恩德,将来来报你恩的人就多,你要是很吝啬,不肯去施恩,谁会来报恩?来你家里的都是冤亲债主。第五个因缘是「真友」,这个就更殊胜,投胎到你家里来成为你的同修道友,一家人都学佛,成为法眷属,或者是夫妻、或者是兄弟、或者是朋友,过去生中可能是有过愿,大家约好了,来到这个世间继续共同修行,成为法友,互相成为善知识、善友,这是最殊胜的。所以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不外乎这五种因缘。

  我们修积功德,当然,除了回向给这些自家眷属以外,还应该回向法界众生,扩大心量,这样才能够得殊胜的果报,舍一得万报。舍一得万报,在《科注》里面也引用了一段故事。很多人对舍一得万报可能觉得难以理解,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就舍这么一点点,供养一朵花、一杯水、一毛一尘,能够得这么殊胜的果报吗?我们要相信,真正相信佛说的话你就真能成就。这个故事说,有一天佛来到了一户夫妇家门口乞食,这个妇人就供养佛一钵饭,佛就对妇人说,「种一生十,种十生百,种百生千,种千生万,种万生亿,得见谛道」。这是说你供养一点点,你供养一成收十成,供养十成收百成,福报会很大,而且将来能够得真谛,谛道就是起码能得须陀洹果,小乘的初果。妇人的先生在屋里听到了佛这么讲,就出来对佛说,这我不相信,怎么可能有这么便宜的事情?是不是言过其实,你是不是就是希望我们供养你,你这么说就是为了让我们多供养,是不是?他不明白。佛就给他讲了一个比喻,所以佛来乞食都是为了教化众生,接受众生的饭,就是财布施,让众生修福,同时以法布施给众生。佛就说了,你有没有见到尼拘陀树?这是古代印度的一种树,有多高?这棵树很高,她的丈夫说这个树都有高四、五里。古代的里数可能是比较小的,四、五里,我们想至少也有十几米,甚至几十米高的大树。它一年会下很多的种子,就是从树上结的小果掉下来,这个果子有多大?就跟芥子差不多,芥子就是像芝麻,芝麻有多大,就这么一点,从这个树上掉下来的不计其数,数以万计的。佛就反过来问这位丈夫,他说你说的是不是也太过分了,怎么可能说你种这一颗芥子,长成这个树这么高,然后它又能够下数十万的种子。丈夫说是,确实是这样,我们亲眼看到的。然后佛就开导他,说你看你种树都能够得这样的果报,种一颗小小的种子种在地上,结果长成这么高的大树,每年下几十万的种子,回报几十万,更何况说以欢喜心供养一钵饭给佛,这个福就不可思议了。夫妻俩听到这样的话,心开意解,马上就得须陀洹果,证果了。所以你看看,真正懂得布施,以真诚心、欢喜心来种福田,舍一得万报,我们一定要相信。有这种信心你才肯施舍,你施舍的才能够真诚。好,下面佛做个总结:

  【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这句话涵盖了本品「校量布施功德」所说的这些事理,意思很深很广,无有穷尽,『如是』就是讲的无有穷尽。布施所得的果报确实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在这里佛也是教导我们要多多布施修福。在《科注》上面引用《譬喻经》有两个故事,说古时候有两个比丘,就是修行人,出家修行,一位比丘很喜欢修福,常常布施,另外一位比丘他不搞这些布施,他自己躲在家里坐禅,很喜欢坐禅打坐,结果两个人命终之后,修福的比丘成为大长者,成为一个很富贵的人,衣食很丰富,快乐无极,那位喜欢坐禅的人,不肯修福的,命终成为一个奴婢的儿子,生在贫穷下贱的人家,而且经常都是饥渴啼哭。所以青莲大师在《科注》里面劝导我们,「行道之人不但要持戒禅诵,亦当布施作福」,不光要持戒、不光要在家里读经、坐禅、念佛,这些当然非常重要,有机会的时候可以布施的、可以修福的,要懂得认真的布施修福,这样你得的果报才能够圆满。

  即使是修福得到了福报,像富贵都是修福得来的,最重要的,我们在修福的时候以清净心修福,得到福报也不要去享福,因为一享福就很容易迷,一迷了之后就很麻烦,真的,不如持戒、坐禅、念佛的人,他没有福报他不迷惑,福报大享乐去了,那就是迷惑颠倒。所以佛非常赞叹苦行,像佛的弟子里面大迦叶尊者,他是苦行第一,头陀第一,虽然大迦叶尊者出生於富贵,但是出家以后乐意吃苦,以苦为师、以戒为师,真正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只修福不享福,把我们的福报留到临终的时候来享,这一生念佛求生净土,到临终的时候身体健康,没病没痛,头脑清楚,见到阿弥陀佛,跟大家说「拜拜」,然后就往生,这就是福报最大的,我们所祈求的就祈求这桩事情。

  这里就是把本经的正宗分介绍完了,「校量布施功德缘品」是本经正宗分最后一品,在这里圆满。下面第十一品开始到第十三品是本经的流通分。我们继续看下面的经文:

  【地神护法品第十一】

  流通分总共有三品,这是第一品,第十一品是地神护法流通、第十二品是见闻利益流通、第十三品是嘱累人天流通,三品流通。流就是流传,通就是没有障碍。所以我们希望本经所说的地藏法门能够流通到十方三世,流通久远,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流通品里面,这三品,第一品是地神出来护法流通。『地神』,我们知道她是属於土地、属於鬼神。整个地球最大的地神叫坚牢地神,坚牢地神属下也有很多的土地神,乃至一个县、一个乡,都有土地公。地神是男的还是女的?她是主管整个地球的,她也是护持这个地球生态和地球的安全,消灾免难,所以她对我们的恩德很大。地神是一位女神,为什么是女神?像古人都了解,天为阳,地为阴,所以天地叫阴阳,阳代表父亲,天如同父亲,地如同母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效法天那种自强不息,日月星辰不断的运作,没有停下来,很有规律;学习地那种厚德载物,那种没有分别,不管好丑都这样的包容,这样的负载,这是母亲的德行。这是根据《科注》上引用的经文记载,他是说在过去的时候,地神听法,听佛说法,听到开解欢喜,得到了法眼,所以她也是一位证果的圣人,她也发愿来护持地球的众生,要做优婆夷,优婆夷就是在家的清净女,女众、女居士。所以地神她首先出来表态愿意护法,愿意流通《地藏经》。确实,如果地球都不安全,流通经典就不可能,所以首先得要地神出来护法流通,所以这是流通品的第一品。

  我们看到本经流通分就占了三品,确实这是大经的气势,像《华严经》、《法华经》、《无量寿经》,这都是大经,它们有很长的序分,有很长的流通分,本经也是如此,序分就占了第一品,流通分这里是三品,这是大经的气概。为什么要流通品这么长?这是因为本经非常重要的是它流通的部分,经典是佛祖大慈悲宣说,也要大力的去传扬,所以流通品非常重要。我们学佛的弟子也要懂得把佛祖传下来的法宝去弘扬、去承传,代代相传,不要让佛法在我们这一代断掉,这是真正的孝敬。这就是第一品,「地神护法品第十一」,我们简单的把品题含义介绍出来。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此地,明天再继续学习经文。有不妥之处,请各位大德多多的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