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修学的基础—地藏菩萨本愿经(国语)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十九集) 2007/8/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18-0019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品「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这一品跟上面第九品「称佛名号品第九」都属於「明成佛之因」这一段,也就是说是本经教导我们如何成佛的。成佛是果,因在哪里?因有正因、有助因,正因就是称佛名号,是念佛,所谓「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光是有正因还不够,成佛固然以念佛为根本,但是如果没有助缘,什么是助缘?布施、修福这是助缘,如果没有这种助缘这个根本就不深、不大,所以要令它开花结果这也很难。所以本经在讲完「称佛名号品」之后,这里又给我们说明「校量布施功德缘品」,以显明成佛的助缘,这个缘就是助缘。
我们来看这个品题,「校量布施功德」这种作为成佛的助缘。成佛,凡是菩萨要修成佛道都是要修六度的因,所谓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就是六度都能修到圆满,就叫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是以布施为开头的,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般若就是智慧,这六度是成佛之道。虽然说六度,其实这六度总归纳起来都是指布施,布施里面有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看六度里面的后面五度,持戒、忍辱这是无畏布施,你能够持戒,人家就不会担心,譬如说他的财务不会担心被你拿走,因为他知道你是个持戒的人,你能忍辱,别人得罪你了,也不会害怕你报复他。所以持戒、忍辱是无畏布施,令人没有忧虑、畏惧。精进、禅定、般若这是法布施。所以六波罗蜜可以用一个布施来总括。
布施功德的大小不一样,那么就需要进行比较、进行衡量。如果不懂得如何布施,可能你做得很辛苦、很努力,但是所得的功德并不大。会布施的人,他们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布施,都有无量功德,所以如何布施就不得不认真的去学习。布施功德如果要较量的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比较,一个是从福田上来进行比较。福田包括恩田、悲田、敬田。恩田是指对我们有恩的人我们要回报,像父母,这就是恩田,我们能够孝养父母,这就是无量功德。悲田是对苦难的众生,看到众生很可怜、很悲惨,我们发心,发起慈悲心来帮助他们、救济他们,这就是种悲田。还有是种敬田,这是专门指恭敬三宝、恭敬圣贤人,也能得无量的福德。在福田上面来比较,当然,你所种的福田不同,你所得的功德也就不一样,这个福田是指你布施的对象。
在《科注》里面青莲大师为我们举了一些例子说明,他说过去有人以一朵花来布施供养佛塔,就这么一种布施,他得到九十一劫的人天福报,九十一劫享乐,还有余报,余福竟然也能让他得到阿罗汉果。所以真正种福田,在三宝里面种,得大果报。又说如果布施一百个辟支佛,辟支佛是二乘的圣人,他比阿罗汉地位还要高,如果布施一百位辟支佛,所得的福报比不上布施一尊如来、布施一尊佛功德大。这个我们也能理解,因为如来是三界特尊,天上、天下这是最高,智慧、福德圆满的,所以布施供养佛的功德是最殊胜的。这是在福田上来较量,我们能够好理解。为什么福田不同你布施的功德就不一样?其实说到底,主要的原因不是在福田,是在你的心,因为你见到佛你那种恭敬心很圆满,你要布施佛跟布施普通人那个用心决定不一样,你对佛那种百分之百的恭敬、虔诚这样来布施,所以令你有这么大的福报。所以真正的大福是从心,并不是在乎田,那个福田是什么,其实不是关键,关键是你的用心。如果你能布施一个普通众生都能用对待供养佛的那种心,你得的这个福德、功德也如同布施供养佛的功德。
青莲大师在《科注》上也举了一个例子,他说世尊当年的一个弟子舍利弗,这是智慧第一的大弟子,他有一天将一钵饭供养世尊,世尊接受以后就把这钵饭转供养给一只狗吃。然后佛就问舍利弗,他说你今天供养我这一钵饭所得的福,跟我把你这一钵饭转供养一只狗所得的福,哪个大?你说说,哪个大。舍利弗是智慧第一,他能明了,所以他跟佛报告说,是佛把饭供养狗所得的福更大。你看这个例子给我们很深的启示,舍利弗用这钵饭供养的是佛,佛供养的是狗,供养的东西是一样的,同样这一钵饭,一个是供佛,一个是供狗,没想到供狗的功德竟然还要大,为什么?因为舍利弗和佛的用心不同。释迦牟尼佛供养狗那是圆满的慈悲心、真正圆满的恭敬心,把众生视为自己一体,真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是用这个心,狗的身就是我的身,一切众生都是同体。狗它本来也是佛,佛眼睛里看那只狗也是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佛也是在供养佛。他这个用心确实比舍利弗供养佛的时候的用心更清净、更平等、更慈悲、更恭敬,因此佛供养狗所得的功德比舍利弗供养佛的功德还要大。所以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真正种福在心不在事,在心不在田。那个福田是什么并不是最关键,关键是你真正能够懂得用心,用心要清净、平等、慈悲。
像佛他了知四相本空。青莲大师告诉我们,布施的大要在於「了四相之原空,达三轮之本寂,体财即法,无住生心,是布施第一义门」。意思是说在布施的时候要了达我、人、众生、寿者这四相是空寂的,是因缘所生,因此没有自性,本来是空。所以布施的时候不著我在布施的相,也不著布施给谁的这个相,也不著用什么东西布施,这叫三轮体空。这样子布施,布施财就是布施法,做到了无住生心,无住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生心是真正做到生慈悲心、生清净平等正觉的心。所以布施努力的去做,但是毫不分别执著,这是布施的第一义门,这是大要。佛懂得这么布施,因此他得的功德无量无边,因为他的心量是无量无边的。如果著相,心量就小了,所以心量小所得的功德就小。所以布施,意思就是放下,就是让你舍,舍什么?舍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这些东西统统都放下。不是让我们事上放下,事上还是要去布施,还是要去帮助一切众生,但是心上不能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叫真的舍。
舍财里面有内财、外财,布施内财就是用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这些精力、劳力、智慧来为众生服务,这是内财布施,外财布施是拿自己的财物来布施,所以内财布施比外财布施更殊胜。内财布施是真正来当义工。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的是健康长寿。这些福报都是我们所希求,你要知道如何去修因。修因得了福报,不能够执著这个福报,一执著,你的果报就到此为止,不能再增加。舍了之后得,要把得的也要舍,不断的舍就不断的得,不断的得也不断的舍,舍得干干净净,你最后就能够入诸佛菩萨的境界。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他也是行大布施,让一切法界众生,有缘的、愿意来往生极乐世界的,统统来到这里,在这里成就,而阿弥陀佛自己决定不会执著极乐世界,他这是全部为众生的,不是为自己受用的。《华严经》上讲的毗卢遮那佛,他建立华藏世界,让十方修学大乘的人都能够来华藏世界得到种种受用,来修行,他自己也没有享受,毗卢遮那佛也不是为自己享受的。这些都是为我们做最好的榜样,真正学习佛菩萨没有丝毫的私心,全心全意为众生服务、为人民服务,不论你是干哪个行业的,你都用这种布施的心态,供养的心态来服务於社会、服务於人群,那你的果报就愈来愈殊胜。这是本品的品题为我们显明的意义。这一品经文非常重要,我们来认真的学习。好,先来看经文: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从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
先看到这里。『尔时』,这里所讲的就是地藏菩萨在上一品经文里面为我们说明念佛的功德利益之后,地藏菩萨这时候,『承佛威神,从座而起』,他要向佛请教。这里地藏菩萨是用他的身教来为我们示现要谦虚、要恭敬,你看,「承佛威神」,这是承蒙世尊威神加持,所以才能够从座位上起来向佛世尊请教问题。实际上地藏菩萨他自己早已证得如来果位,他的学生成佛的都不计其数,这里他还是说要承佛威神,为什么?这是因为地藏菩萨他发愿,度尽众生自己才示现成佛,众生还没有度尽,所以他还保留在等觉菩萨的位置上。等觉菩萨对佛来讲还是学生,所以在忉利天宫这个地藏大讲堂上面,这个法会就是个大讲堂,在这个讲堂里面,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就要站起来恭恭敬敬的请教,这是懂得自己的本分,懂得谦虚、恭敬,把傲慢的烦恼折伏掉。我们六道凡夫与生俱来就带有六种根本烦恼,所谓贪、瞋、痴、慢、疑、恶见,这六种烦恼不用人教的,生来就懂的,这叫根本烦恼。慢就是傲慢。所以要降伏我们的傲慢心,就要处处谦虚、恭敬,地藏菩萨在这里就为我们示现。
『白佛言』就是向佛报告,他是跪著的,右膝跪在地上合掌报告。你看这样的一种形态,确实恭敬到极处。所以谦卑是大德,「满招损,谦受益」,古人是这么讲的。《易经》上一切的卦,六十四卦里头,除了一个卦以外,其他卦都是有吉、有凶的爻,唯有谦卦是六爻皆吉。所以可见得谦虚是天地间推崇第一德。地藏菩萨在这里跟佛报告说,我们来看经文:
【世尊。我观业道众生。校量布施。有轻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愿世尊。为我说之。】
地藏菩萨跟世尊请问,说『我观业道众生』,这个「业道」就是指六道,六道的众生都造业,造善业的得善报,造恶业的得恶报。这些众生他们如果是布施,就会得福报。『较量布施』,布施的这个福报如果来比较比较,看到是『有轻有重』,有的布施他得福很少,另外人的布施,他们布施的可能是一样的,但是得的福很多,轻重不一样。看到布施的果报,『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千生受大福利者』,确实我们很多人也会有这种疑问,看到不同的人做同样的布施,为什么他们所得的福利这么不一样。像百生受福的,中国就有这么一个例子,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他一生从事圣贤教育,恢复古圣先贤的教化,在他晚年回到自己的家乡专门进行教学,教学了五年,这是专门教学。他的福利,我们看到,确实后代世世代代都享他老人家的福报。孔子他的第七十七代的嫡孙孔德成先生,在美国访问的时候得到了大家的尊敬,大家都知道他是孔子的后人,所以格外的恭敬,这都是他享老祖宗的福。孔子第八十代嫡孙在去年元旦在台湾出生,社会新闻都做了报导。你看看,孔子第八十代孙都受到世人的恭敬,这是孔子德行的感召。跟孔子差不多同一时代的印度的圣人释迦牟尼佛,我们的本师,他一生从事圣贤教育,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办班教学三百余会,度生无量。到今天,你看按西方人的算法,已经二千五百五十一年,按中国人的算法,已经超过三千年,但是世间人对释迦牟尼佛的仰慕、那种恭敬,真的几千年都没有改变,所以这都是他们修大福利得的果报。我们想要了解如何布施修福才能得大福利?地藏菩萨在这里也是代我们请问。『是事云何』,这个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唯愿世尊,为我说之』,请世尊慈悲,为我们来说明,说明如何布施才能得大福利。好,我们来看下面的经文: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吾今於忉利天宫一切众会。说阎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轻重。汝当谛听。吾为汝说。】
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向地藏菩萨说明,说我现在就在忉利天宫这个大讲堂里面,对『一切众会』,「一切众会」是参加这次讲堂里的听课的大众,那是无量无边,上至诸佛如来、一切菩萨摩诃萨,下至六道众生、天龙八部,十法界众生统统都来齐了。佛在这里面『说阎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轻重』,「阎浮提」就是我们地球上的人,我们所修的布施得的功德不一样,到底是怎么个修法才能够如理如法、才能够得到大功德?我们要认真的学习。所以『汝当谛听,吾为汝说』,这个「谛听」就是认真听、专心听,你们要认真听,佛说我为你们说明。佛叮嘱我们要认真听,所以下面的开示就非常重要。我们来看,首先地藏菩萨跟佛说,我们来看经文: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愿乐欲闻。佛告地藏菩萨。南阎浮提。有诸国王。宰辅大臣。大长者。大刹利。大婆罗门等。若遇最下贫穷。乃至癃残瘖哑。聋痴无目。如是种种不完具者。】
地藏菩萨这里跟佛报告说,『我疑是事,愿乐欲闻』,这个乐,古音是读乐(音要),地藏菩萨说我对这个事情有疑惑。实际上这是他在表演,他哪会有什么疑惑,是我们众生有疑惑,所以他是代众生启请世尊来说法。「愿乐欲闻」,愿就是愿意,乐(音要)就是乐(音勒),快乐,非常欢喜接受,欲就是很渴望来闻法,这是真正学习的心态,希望世尊为我们说明真相。佛就告诉地藏菩萨,『南阎浮提,有诸国王、宰辅大臣』,「南阎浮提」就是我们这个地球上,地球上如果有一个国家的国王,「宰辅大臣」,这是辅佐国王的这些大臣,宰相、尚书,古时候叫尚书,现在叫部长,国王就是现在国家的领袖,总统、主席这一类。『大长者、大刹利、大婆罗门等』,这些都是有社会地位、有名望的、受世人尊敬的这些人。他们『若遇最下贫穷』,在这里佛虽然是列举国王大臣施福,布施所修的福,我们要知道,每个人都适用,所以我们要直下承当。听佛说法,就是佛对我们说的,教导我们如何修福的。怎么修福?当我们遇到最下贫穷,贫穷是没有家财,最下是下贱到了极处,没有地位。『乃至癃残瘖哑』,「癃」就是我们说驼背,「残」就是残废,「瘖哑」就是口不能说话的哑巴,『聋』就是聋子,耳朵听不到,『痴』就是愚痴的、痴呆的、患痴呆症的、弱智的,『无目』就是瞎眼睛,这都是悲惨到极处的人。『如是种种,不完具者』,就是那些残废的,「种种」就是包括这种不同的状况,「不完具」就是他有身体的欠缺。这些贫穷下贱、诸根不具的人,固然是前世修不善业所得的果报,我们要对他们生怜悯心。
《科注》上列举了一些得到这种果报的因,那是因为前世如果有财富不肯布施,或者是布施以后后悔,后悔不应该布施,甚至还要向别人要回来,贪吝之心很重,来世就感最下贫穷的果报。如果是前世见到来乞讨的人,或者是来求助的,我们不肯帮助,甚至面带恶色,厌恶他们,甚至还要开口骂他们,造这个恶口,甚至还用鞭子抽他们、打他们,把他们赶走,见到别人施舍给他们,我们竟然也会劝别人不要施舍,造这些种种的恶业,就会得癃残瘖哑、聋痴无目种种的恶报。所以什么样的情况都是有前因后果的。经上告诉我们,「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想知道你前生造了什么因,就看你现在受的这个果报你就晓得了;你想知道你将来会有什么果报,看看现在造作的是什么,总不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当我们看到了这些受恶报的人,应该用什么心态?应该怎么帮助他?我们来看下面经文:
【是大国王等。欲布施时。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软言慰喻。是国王等。所获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是大国王等』,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这些国王、宰辅大臣、大长者、大刹利、大婆罗门等,也包括我们自己,『欲布施时』,就是要布施给这些贫贱、痛苦的众生。『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这里教导我们怎么存心,虽然身为这些高贵的,地位很高、家里很富有的这种阶层,那是知道过去曾经修过善因,所以才感得这样的福报,我们更要修福,才能使我们的福报生生世世享不尽。如果我们不肯修福,看到那些下贱贫穷的和残废的人士不能生慈悲心,不能够去帮助他们、施舍救助他们,我们下一生也会像他们那样,福报这一生就享尽了,来生就没有福了,所以我们要懂得具大慈悲。这个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众生跟我们都是一样,所以对待他们如同对待自己,我跟他们是一体的,这叫大慈悲,叫同体大悲。用平等心,用这种清净心、真诚心、恭敬心来去布施,心里面不要有任何的分别执著,用这样的一种慈悲心,就是爱心,来去布施。布施的时候还要「下心含笑」,下心就是用谦下的心,不要因为自己身为尊贵而瞧不起他们,有这种高下傲慢的心这就没有功德。所以以那种平等心、谦卑的那种心态来对待他们,毫没有傲慢。含笑,这就是谦卑、礼敬的这个态度表现出来了,所谓「诚於中而形於外」,非常欢喜的来布施。
『亲手遍布施』,布施的时候要亲自来做,亲手来做,表示很亲切。如果自己实在没有办法亲自做布施,这个布施是普遍的布施,就是平等的布施,没办法自己亲自布施的时候,就委派人来代为布施。『软言慰喻』,这是要和颜悦色,布施的时候,一边布施还一边安慰这些接受布施的人,让他们心里得到舒畅。其实人的痛苦,物质上的痛苦并不是主要的,主要还是心灵上的痛苦。所以我们能够用柔软言词来安慰他们,让他们得到真正的那种亲情,真正让他们离苦得乐。这里「软言慰喻」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如果是请人代为布施的话,也要嘱咐这些代施的人要好好的、谦卑恭敬的来布施,不可生傲慢心。如果这样子来布施,他得的果报就不可思议。『是国王等,所获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所以他所获得的这种福利就如同供养百条恒河沙数的诸佛。供养一尊佛就不得了,更何况供养百恒河沙数的诸佛。如此布施跟供诸佛的功德相当,为什么?因为这位布施的人真正能够用大慈悲心、平等心、恭敬心来布施,这就是佛心。所以种福田,这个心是关键。底下经文说:
【何以故。缘是国王等。於是最贫贱辈及不完具者。发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报。百千生中。常得七宝具足。何况衣食受用。】
这里就说为什么能得这么大的福利?因为,『缘是』就是因为,这些『国王等』,布施的人,对最贫贱的、残疾的人他能够『发大慈心』,大慈心就是佛心,用佛心来布施,得的果报当然是不可思议的。今天上半场的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五分钟,等一下我们接下来继续学习这一段。好,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我们刚才这一段意思还没有讲完,我们再把这一段经文念一念:
【何以故。缘是国王等。於是最贫贱辈及不完具者。发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报。百千生中。常得七宝具足。何况衣食受用。】
这就是讲能够以谦敬、慈悲心来布施那些贫穷、下贱、残疾的人,他能够得如此大的福利,这里最关键的就是他们能够『发大慈心』,「慈心」就是慈悲。佛家讲慈悲有四种,第一种叫「爱缘慈悲」,就是你爱的,这是世间一般凡夫的慈悲心,自己爱的人就对他慈悲,像自己的儿女,对他就很慈悲,但是不是自己所爱的,别人家的儿女就不爱了,所以这种慈悲心量很小。第二种慈悲是「众生缘慈悲」,就是世间人说的比较伟大的,这些圣贤、仁人、君子他们的慈悲,他们是以帮助众生为己任,真正爱国家、爱人民、爱自己的民族,甚至心量更大的,爱整个地球上的众生,这个爱心就广阔得多了,这叫众生缘慈悲。第三种慈悲是「法缘慈悲」,这种慈悲心比众生缘慈悲又提升了,是菩萨的慈悲。菩萨觉悟了,他明了一切众生都是自己过去的父母,都是未来的诸佛,所以对他们的慈悲如同是孝敬自己的父母,如同供养诸佛如来,这叫法缘慈悲。他们的心真诚,不只是把众生当成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当成这个心里面还有一点分别,事实真相是什么?他们确实是自己过去父母,确实是未来诸佛,这样来修孝敬、修供养。第四种慈悲叫「无缘慈悲」,这个无缘就是没有条件的,没有条件的慈悲才是真慈悲。这里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看众生跟我是一体,跟自己是一个自己,所以对众生慈悲就是对自己慈悲,对自己慈悲有什么条件可讲,自然而然的。所以佛法里面讲「法尔如是」,这就是讲自然而然的,本来就是要这样的,这叫无缘慈悲,这就是佛的慈悲。所以大慈大悲,我们要学习用佛的这种大慈悲心对待这些苦难的众生。
『是故福利,有如此报』,所以你布施,同样的布施,用心不同,你得的福利就不同。你要是用心量很小来布施,你得的福利就小,如果你真能够用大慈悲心看这些贫贱人、这些残疾人如同是自己,这样来对他们恭敬、爱护,你的果报就不可思议。果报是什么?『百千生中,常得七宝具足』,你这种布施如同布施供养诸佛如来,所以你得的不是一生、二生,是百千生,生生世世能「常得七宝具足」,你能得大富大贵,你的受用极其的美好。『何况衣食受用』,既然七宝都具足了,生活必须的衣食自然就非常美好。所以从这里我们看到,真正布施所得的福利就看你用心,会用心的,修一点点布施就得无量的福报。这是刚才讲的,种悲田的果报。下来这一段是讲种敬田,布施供养塔寺、圣像所得的福报。好,来看经文: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萨声闻辟支佛像。躬自营办。供养布施。】
这一段是讲『若未来世』,「未来世」就是指我们现前的世间,所以我们看佛的经典都要想到就是指我们现在当下。『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这还是这些大富长者,有名望、有富贵的人,这是能布施的人。『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萨、声闻、辟支佛像』,这些塔寺、圣像就是敬田,三宝。我们要以恭敬心、真诚心来供养,所得的福报也是不可思议的。这里讲『躬自营办』,就是亲自来布施,来做种种的供具,来进行供养。说到供养道场,佛寺、塔寺这是道场,「塔」就是供养佛舍利的地方,「寺」是古时候推行佛陀教育的地方。为什么要供养塔?为什么要建寺?为什么要供养圣像?我们要了解这个意义,对这个意义我们明了了,我们去布施才能够真正得到利益。
谈到建塔,塔是供养佛的舍利、祖师的舍利,是告诉我们不忘佛祖的恩德,懂得知恩报恩。所以要把这个教育的意义跟大家说明白,教导社会大众知恩报恩。为什么要建寺?寺院是推行佛陀教育的场所,佛陀教育让人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所以这种教育我们要大力的推动。所以建寺的功德就在於兴办教育。现在我们看到,佛法,是有很多寺院,寺院里面也很庄严,但是道场里面有没有道?来供养、来顶礼膜拜的人懂不懂得佛陀的教育?他有没有真正断恶修善,破迷开悟?如果没有,这是有场没有道。古人讲的,「有庙无道,不能兴教」。我们希望把佛法兴旺起来,希望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关键的是什么?要办教育。办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培养师资。所以我们师父上人他讲经里面多次提到,鼓励大家现在不要搞寺院、道场,不要搞那种古代宫殿式的建筑物,要办什么?办教育学院、办书院,培养圣贤教育的师资,这真的叫做供养布施塔寺。
在这个书院里面来学习的学子们,首先要扎好三个根,儒释道三家的根,就是落实《弟子规》、落实《感应篇》、落实《十善业道经》,真正百分之百做到。再提升,要做到《沙弥律仪》,《沙弥律仪》是出家人所受的最初、最基本的戒律。师父上人说在家人也可以修,它的基本精神是五戒。把这四个根都扎好,这是奠定圣贤的根基,然后十年里面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用十年的时间在一部经上面下功夫。自己选择一部经,儒释道三家的典籍,你自己可以根据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譬如说你选择儒家的《论语》,就在《论语》上面下十年的功夫,我喜欢佛教的《华严经》,那就在《华严经》上面下十年功夫。师父说希望有十个这样的学生,在一起参学,每天大家讨论,互相报告学习心得,每人可以报告半个小时,我可以把我今天《论语》的心得跟大家讲,他可以把《华严经》的心得跟大家讲,自己博取别人的专长,加深自己对本门的学习和深入,自己做自己这一门的专家,又是通家,十个人就这样讨论。同时用卫星网路把学习的这个讲堂大家的内容、课程传遍全世界,让世界上有缘的同学一起来学习,这样子培养圣贤师资,十年下来,真的每个人可以成为大师,他能真正做到。学《论语》的,他做到真的像孔子一样,当代的孔子;学《道德经》的,他成为当代的老子;学《华严经》的,他成为当代的华严菩萨;学《无量寿经》的,成为当代的阿弥陀佛。所以这样子的书院,培养人才是振兴佛教的当务之急。所以我们如果能够这样做,就是等於建塔寺,你修的福确实如同经上所说的,不可思议。所以我们要懂得实质,不能只讲求形式。
塑造佛菩萨的形像,这些佛菩萨、辟支佛这些圣像有两个意义,一个是报本反始,这是佛菩萨对我们有大恩大德,我们要知恩报恩,常常供养佛菩萨的形像,这是缅怀佛菩萨的恩德,就跟中国人供养祖宗牌位,缅怀祖先的意义是一样的。第二个意义,见贤思齐,看到佛菩萨形像马上要想到,我要向他学习,我要做到,要对佛菩萨的教诲依教奉行。所以一定要把这些教育的内涵跟社会大众讲清楚,你的这些塔寺、所供养的、布施的佛菩萨形像,真的你就有功德。功德有多大?后面经文说到:
【是国王等。当得三劫。为帝释身。受胜妙乐。】
『是国王等』,就是能布施的这些人,他们『当得三劫』,「三劫」是指三个小劫,这个福报就很大了。三劫里面当『帝释』,「帝释」就是忉利天主,中国人所说的玉皇大帝,在天上享受胜妙之乐。这是讲到,如果我们这样子修布施供养,为的是自己得福报,心量是小的,只为自己,虽然是为自己,但是你能得到的果报就很不可思议,如果能够把这个心量扩大,你所得的福报就随著你心量的扩大而扩大。我们来看下面经文:
【若能以此布施福利。回向法界。是大国王等。於十劫中。常为大梵天王。】
布施的事你做的是一样的,但是你如果心量扩大,你布施所得的福利也就扩大。所以经文这里劝导我们,要把这个布施福利回向法界,回向法界就不是为自己,为自己你所得的福小,你回向的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你这个福利跟一切众生共享,那么你自己所得的果报也就更大。所以『是大国王等』,就是能布施的这些人,『於十劫中,常为大梵天王』,就不是三小劫,是十个劫,他得的也不是忉利天王,得到的是更高,大梵天王。大梵天王不是欲界的,忉利天宫我们都知道是在欲界天里面,是欲界第二层天,欲界有六层天,大梵天是超越欲界,在色界天。所以能够在色界天上面享福利,比忉利天要好得多,这都是因为你的心量扩大,所以你布施的福利就扩大。我们再继续看下面这一段经文,下面讲的是修补经像所得到的福报: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
这是讲在『未来世』,也就是我们所在的这个世间,这些国王,乃至婆罗门等,还是讲这些能布施的人,『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这是毁坏破落。「先佛塔庙」是指过去的,已经有很长历史的佛塔、佛庙,它们不是新建的,这是古来就有的,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科注》上面说到,这些塔庙如果你能够去修复,就有三个很重要的意义。第一个「表人胜」,这是因为过去的这些寺院、丛林、道场都有修行人在这里成就,如果能够把它们修复,也等於是让来这里修学、来这里参访的人能生起见贤思齐的念头。像我们去过庐山东林寺,这是过去慧远大师的古道场,他带领著念佛人在那里修行,统统都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到达那里确实能够瞻仰古道场那种遗迹,思考、怀念古大德的这种遗风,确实是很有摄受力,新的道场就没有这么殊胜。第二个意义就是「令他信」,因为道场道风渊远流长,来参访的时候我们自然能生起信心。第三个意义是「为报恩」,这是祖师的道场,我们要把这个古寺院道场修复,这也是对祖师的一种报恩,所以恢复先佛塔庙、古道场比建新道场的功德要更大。经像也是这样,如果是古时候遗留下来的经书还有这些佛像,都是很有历史文物价值的,接到这些经像,想到在历史上它们代代相传,所以自然有一分怀古的思念,对於祖师、古来修行大德的那种恩情油然而生。所以能够见到这些古老的经书、佛像,应该把它们好好的修补。
『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修补的功德是很大的。我们要想想,见到古道场、古经书、古画像我们都要修补,佛遗留下来的遗教,到现在已经衰微到极处,我们有没有发心修补?有没有说要发心真正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如果是光有道场、经书、佛像,没有人修行,佛教就等於灭了,这些经书典籍也只有文物价值,没有人学习。所以我们看到这些经文就要联想到,我们身处今天这个所谓科技文明发达的时代,但是人的精神、人的心里确实都是痛苦,为什么会有痛苦?因为没有圣教,所以要发心修补圣教,恢复圣教,让圣教发扬光大。古德所说的,「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这是真正修补的意义。如果能这么做,经文上讲,功德不可思议。
【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
能布施的这些国王等人,就是他有这些能力,能够帮助修补塔寺、经像,现在来说就是恢复圣贤教育的。『或自营办』,就是自己有能力最好自己做,自己如果能力不足,可以劝导别人一起来随喜参与。『乃至百千人』,这是希望劝百人、千人都这么做,自己固然要做,如果百人、千人每个人都做,佛法就容易兴旺了。现在做的人太少了,建道场的很多,但是谈到要办教育的很少。所以我们这里要劝他人,乃至百千人,共同来布施结缘,一起来做,恢复教育,培养圣贤教育的人才。这个『结缘』就是指修福,跟大家结法缘。『是国王等』,这些能布施的人,『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你看他的福报,百千生里头都做转轮圣王。转轮圣王经上讲福报非常大,他是在人寿命八万四千岁的时候出生,所以他的寿命就很长,他统辖著四天下。转轮圣王我们没有看到,因为他所用的飞行工具是一个轮,但是我们常常会见到飞碟,我们有时候听说不明飞行物,发现空中有飞碟,一下子又不见了,可能是转轮王,或者是他派的使者,乘著他的飞行工具,像个轮一样的飞碟,来我们地球上视察。他是人道里面福报最大的。现在我们看我们地球上有些所谓政治领袖,那些超级大国的领袖就好比是我们地球上的转轮王一样,他的福报很大。
『如是他人,同布施者』,跟著这些国王等一起来布施,他们不是最初发起的,但是有人发起,他们就跟著来随喜、跟著来参与,一同来布施。得的福报也很大,虽然没有带头布施的人的福报大,但是他也是『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小国王当然福报不如转轮王,这是我们现在可以想像,大概是转轮王的一些诸侯国,像中国古代所说的藩王,他们向转轮王进贡,但是自己也有很大的福报。所以看到,真正的福都是从佛法里面修来的。不管是我们看到现在政治上的领袖也好,或者是各行各业那些领袖、领导人物,像工商业的巨子、大富贵的,他们的福报都是过去生中在佛门里面修的,如果不在佛门里面修,绝对很难有这么殊胜的果报。
经上引用《法华经玄义》的注解来说明,转轮王过去曾经修行的七种善法,因此能够得转轮王的这种果报。这七种法,第一是「施贫乏」,帮助贫乏、贫贱的人;第二「敬民孝养」,孝养父母亲,而且能够用孝心对待百姓;第三是「四时八节以祭四海」,这是祭天地鬼神,按时祭祀,这是对天地鬼神的恭敬;第四「时修忍辱」,他能够修忍辱;第五「除贪」;第六「除瞋」;第七「除痴」,把贪瞋痴三毒烦恼他能去除,然后能够「沐浴斋戒」,发誓要服务於众生,因此来世就能够得转轮圣王的这种果报,召感七宝具足。好,下面经文说:
【更能於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
这里讲的布施供养的功德不要只为自己,要在『塔庙前,发回向心』,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愿意把自己的福利与大家共享,这个心量就拓开了。虽然事上我没办法服务十方法界众生,但是在心上我们要有,我们一有机会就自然能够服务这些十方众生,所以这个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能够这样的发回向心,他就能成佛道。所以如果只布施,你修福,但是你不回向,不能够真正把自己的福德、功德回向一切众生,那你不能够得成佛道这么个果报,你只能得人天福报。所以这个回向心就是佛心,念念想到一切众生,与众生是一体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决定成佛道。这个果报『无量无边』,在我们一般来说没办法去思量的,为什么?因为你的心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所以你的果报随著心量的扩大也变得无量无边。好,下面一段世尊就为我们介绍布施老、病、产妇所得的福报。我们来看经文: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见诸老病。及生产妇女。若一念间。具大慈心。布施医药饮食卧具。使令安乐。】
这里讲『未来世中』,这正是我们现前,『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这是讲能布施的人,他们有这种能力,见到老、病、生产妇女,『老』就是老人,『病』就是病人,以及产妇,他能够『一念间,具大慈心』,用他的大慈悲心来布施,布施什么?『医药、饮食、卧具』,这是他必须的。现在说生产妇女,古时候确实生产是一件危险的事情,现在由於医学的发达,生产有专门医院来进行,所以安全得多了。病人、老人,特别是老年患病者,这些人确实很可怜。在现前的社会,因为现在缺乏圣贤教育、缺乏了孝道的教育,所以儿女很多现在不能养父母,把父母推到社会,老人去老人院,享受这些社会福利。发达的国家福利条件比较好一点,但是一般的国家,发展中国家老人命运就很凄凉。即使是像美国,像这些发达国家里面的老人待遇,老人院确实物质条件不错,但是精神生活也很匮乏,老人家在老人院里面没有人跟他们讲话,服务人员对他们是机械性的服务,缺乏爱心,他没有亲情的温暖,一天天真的叫坐吃等死,我们看到了也是觉得非常的可怜。所以如何让这些老人得到安乐,这是一个现前重要的问题,也是各国都在关切的问题。
随著年龄的老化,青年负担的加重,所以如何来让老人家享受幸福的晚年,这个问题确实让各国的有志之士忧虑。我们的师父上人其实一直在提倡照顾老人,在最近大力的提倡「老人乐园」的构思,希望有能力的这些所谓国王、大臣、大长者、大婆罗门,就是有身分、有地位、有能力的人来做。这个老人乐园,师父上人说要建成五星级酒店的形式,老人家每个人一个房间,每天都有人来打扫、照顾,就像住酒店一样,自己住得很舒适。吃饭有自助餐厅,有这些活动的设施,里外的环境也布置得很优雅,常常老人家可以参加一些精神生活这方面的活动。譬如说信佛教的,他们可以在这个酒店里面参加一些听经闻法,可以上课。老人家也要学习,这样让他们的精神生活能够得以提升。不同的宗教都可以住在一起,可以分开的活动,譬如说在一个大讲堂里面,可以轮流使用,今天基督教的讲道,明天听佛法,后天可以伊斯兰教。也可以不同宗教常常进行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的联谊活动,促进大家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
这里最关键的是服务人员要接受《弟子规》的教育,真正落实《弟子规》,要对老人家行孝道,做老人的孝子慈孙,这一定要用教育,让他们真正有这种理念,对老人如同对自己的父母,让老人家享受亲情的温暖。老人院旁边也可以建一个医院、建一个托儿所,医院是能保证及时的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让老人家安心,托儿所,老人家自己的这些孙儿、孙女可以来上学,每天都看到自己的小孩,自己的孙女、孙儿,忘掉了这种老人的忧虑。经常老人和孩子们一起活动,大家联谊,很开心,真的是『使令安乐』。这里的特色就是,一定要酒店从上到下落实《弟子规》。这个老人院不要以老人院这个名称,可以用什么?某某山庄、某某别墅,不要用老人的字样,让住在里面的人也懂得享受,而不是有老人的这种压力,觉得自己老了。所以如果能够切实把这个老人乐园的构思落实,真正是按《地藏经》里这么做,对这些老人家真实布施,真的是「使令安乐」,这里就是要具大慈心的人来去做的。好,下面请看经文:
【如是福利。最不思议。一百劫中。常为净居天主。二百劫中。常为六欲天主。毕竟成佛。永不堕恶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闻苦声。】
『如是福利,最不思议』,为什么能得这么不思议的福利?因为他能够用大慈悲心来布施。心里面念念都想著为这些苦难的人服务,常存布施的心愿,这是意念上善;口里常常能够安慰人,劝导人共同来行布施,这是口善;不仅心口善,而且身体真正在做布施的事业,利益众生、利益社会。所以身口意都是这样布施,有内财布施、有外财布施,所以他得到的是不可思议的福利。这不思议还是因为来源於他的大慈心,大慈心是成佛根本。他得到的果报,『一百劫中,常为净居天主』,他在一百劫里头都做净居天的天主。净居天是色界四禅以外的最高处的天,那是二乘圣者所居住的地方,它有五层天,有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色究竟天地位最高,他是做那里的天主,你看看,这个福报有多大!『二百劫中,常为六欲天主』,即使是这个禅天的福报享完了,还有余福,在二百劫里头做六欲天主,六欲天这是欲界的六层天,所谓四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个劫都是讲小劫,二百小劫做六欲天主。
『毕竟成佛,永不堕恶道』,因为他能用大慈心来修福、布施,大慈心就与佛心相应,所以「毕竟成佛」,一定成佛,只要遇到殊胜的因缘,他在这个天上也能够成佛。怎么成佛?只要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就成佛,「永不堕恶道」,所以他不会再堕恶道,到了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闻苦声』,生生世世耳朵都听不到苦的声音,更何况去受?当然不会受苦。到了极乐世界就是这样的,真的耳不闻苦声,看不到苦的这种形相,听不到苦的声音,当然他不会受苦,不会堕落三途,这一定成佛。这里就是讲布施老、病、产妇的福报。我们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学习到此地,有讲得不妥的地方,请各位大德多多的批评指正。好,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品「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这一品跟上面第九品「称佛名号品第九」都属於「明成佛之因」这一段,也就是说是本经教导我们如何成佛的。成佛是果,因在哪里?因有正因、有助因,正因就是称佛名号,是念佛,所谓「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光是有正因还不够,成佛固然以念佛为根本,但是如果没有助缘,什么是助缘?布施、修福这是助缘,如果没有这种助缘这个根本就不深、不大,所以要令它开花结果这也很难。所以本经在讲完「称佛名号品」之后,这里又给我们说明「校量布施功德缘品」,以显明成佛的助缘,这个缘就是助缘。
我们来看这个品题,「校量布施功德」这种作为成佛的助缘。成佛,凡是菩萨要修成佛道都是要修六度的因,所谓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就是六度都能修到圆满,就叫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是以布施为开头的,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般若就是智慧,这六度是成佛之道。虽然说六度,其实这六度总归纳起来都是指布施,布施里面有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看六度里面的后面五度,持戒、忍辱这是无畏布施,你能够持戒,人家就不会担心,譬如说他的财务不会担心被你拿走,因为他知道你是个持戒的人,你能忍辱,别人得罪你了,也不会害怕你报复他。所以持戒、忍辱是无畏布施,令人没有忧虑、畏惧。精进、禅定、般若这是法布施。所以六波罗蜜可以用一个布施来总括。
布施功德的大小不一样,那么就需要进行比较、进行衡量。如果不懂得如何布施,可能你做得很辛苦、很努力,但是所得的功德并不大。会布施的人,他们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布施,都有无量功德,所以如何布施就不得不认真的去学习。布施功德如果要较量的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比较,一个是从福田上来进行比较。福田包括恩田、悲田、敬田。恩田是指对我们有恩的人我们要回报,像父母,这就是恩田,我们能够孝养父母,这就是无量功德。悲田是对苦难的众生,看到众生很可怜、很悲惨,我们发心,发起慈悲心来帮助他们、救济他们,这就是种悲田。还有是种敬田,这是专门指恭敬三宝、恭敬圣贤人,也能得无量的福德。在福田上面来比较,当然,你所种的福田不同,你所得的功德也就不一样,这个福田是指你布施的对象。
在《科注》里面青莲大师为我们举了一些例子说明,他说过去有人以一朵花来布施供养佛塔,就这么一种布施,他得到九十一劫的人天福报,九十一劫享乐,还有余报,余福竟然也能让他得到阿罗汉果。所以真正种福田,在三宝里面种,得大果报。又说如果布施一百个辟支佛,辟支佛是二乘的圣人,他比阿罗汉地位还要高,如果布施一百位辟支佛,所得的福报比不上布施一尊如来、布施一尊佛功德大。这个我们也能理解,因为如来是三界特尊,天上、天下这是最高,智慧、福德圆满的,所以布施供养佛的功德是最殊胜的。这是在福田上来较量,我们能够好理解。为什么福田不同你布施的功德就不一样?其实说到底,主要的原因不是在福田,是在你的心,因为你见到佛你那种恭敬心很圆满,你要布施佛跟布施普通人那个用心决定不一样,你对佛那种百分之百的恭敬、虔诚这样来布施,所以令你有这么大的福报。所以真正的大福是从心,并不是在乎田,那个福田是什么,其实不是关键,关键是你的用心。如果你能布施一个普通众生都能用对待供养佛的那种心,你得的这个福德、功德也如同布施供养佛的功德。
青莲大师在《科注》上也举了一个例子,他说世尊当年的一个弟子舍利弗,这是智慧第一的大弟子,他有一天将一钵饭供养世尊,世尊接受以后就把这钵饭转供养给一只狗吃。然后佛就问舍利弗,他说你今天供养我这一钵饭所得的福,跟我把你这一钵饭转供养一只狗所得的福,哪个大?你说说,哪个大。舍利弗是智慧第一,他能明了,所以他跟佛报告说,是佛把饭供养狗所得的福更大。你看这个例子给我们很深的启示,舍利弗用这钵饭供养的是佛,佛供养的是狗,供养的东西是一样的,同样这一钵饭,一个是供佛,一个是供狗,没想到供狗的功德竟然还要大,为什么?因为舍利弗和佛的用心不同。释迦牟尼佛供养狗那是圆满的慈悲心、真正圆满的恭敬心,把众生视为自己一体,真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是用这个心,狗的身就是我的身,一切众生都是同体。狗它本来也是佛,佛眼睛里看那只狗也是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佛也是在供养佛。他这个用心确实比舍利弗供养佛的时候的用心更清净、更平等、更慈悲、更恭敬,因此佛供养狗所得的功德比舍利弗供养佛的功德还要大。所以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真正种福在心不在事,在心不在田。那个福田是什么并不是最关键,关键是你真正能够懂得用心,用心要清净、平等、慈悲。
像佛他了知四相本空。青莲大师告诉我们,布施的大要在於「了四相之原空,达三轮之本寂,体财即法,无住生心,是布施第一义门」。意思是说在布施的时候要了达我、人、众生、寿者这四相是空寂的,是因缘所生,因此没有自性,本来是空。所以布施的时候不著我在布施的相,也不著布施给谁的这个相,也不著用什么东西布施,这叫三轮体空。这样子布施,布施财就是布施法,做到了无住生心,无住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生心是真正做到生慈悲心、生清净平等正觉的心。所以布施努力的去做,但是毫不分别执著,这是布施的第一义门,这是大要。佛懂得这么布施,因此他得的功德无量无边,因为他的心量是无量无边的。如果著相,心量就小了,所以心量小所得的功德就小。所以布施,意思就是放下,就是让你舍,舍什么?舍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这些东西统统都放下。不是让我们事上放下,事上还是要去布施,还是要去帮助一切众生,但是心上不能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叫真的舍。
舍财里面有内财、外财,布施内财就是用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这些精力、劳力、智慧来为众生服务,这是内财布施,外财布施是拿自己的财物来布施,所以内财布施比外财布施更殊胜。内财布施是真正来当义工。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的是健康长寿。这些福报都是我们所希求,你要知道如何去修因。修因得了福报,不能够执著这个福报,一执著,你的果报就到此为止,不能再增加。舍了之后得,要把得的也要舍,不断的舍就不断的得,不断的得也不断的舍,舍得干干净净,你最后就能够入诸佛菩萨的境界。阿弥陀佛建立西方极乐世界,他也是行大布施,让一切法界众生,有缘的、愿意来往生极乐世界的,统统来到这里,在这里成就,而阿弥陀佛自己决定不会执著极乐世界,他这是全部为众生的,不是为自己受用的。《华严经》上讲的毗卢遮那佛,他建立华藏世界,让十方修学大乘的人都能够来华藏世界得到种种受用,来修行,他自己也没有享受,毗卢遮那佛也不是为自己享受的。这些都是为我们做最好的榜样,真正学习佛菩萨没有丝毫的私心,全心全意为众生服务、为人民服务,不论你是干哪个行业的,你都用这种布施的心态,供养的心态来服务於社会、服务於人群,那你的果报就愈来愈殊胜。这是本品的品题为我们显明的意义。这一品经文非常重要,我们来认真的学习。好,先来看经文: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从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
先看到这里。『尔时』,这里所讲的就是地藏菩萨在上一品经文里面为我们说明念佛的功德利益之后,地藏菩萨这时候,『承佛威神,从座而起』,他要向佛请教。这里地藏菩萨是用他的身教来为我们示现要谦虚、要恭敬,你看,「承佛威神」,这是承蒙世尊威神加持,所以才能够从座位上起来向佛世尊请教问题。实际上地藏菩萨他自己早已证得如来果位,他的学生成佛的都不计其数,这里他还是说要承佛威神,为什么?这是因为地藏菩萨他发愿,度尽众生自己才示现成佛,众生还没有度尽,所以他还保留在等觉菩萨的位置上。等觉菩萨对佛来讲还是学生,所以在忉利天宫这个地藏大讲堂上面,这个法会就是个大讲堂,在这个讲堂里面,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就要站起来恭恭敬敬的请教,这是懂得自己的本分,懂得谦虚、恭敬,把傲慢的烦恼折伏掉。我们六道凡夫与生俱来就带有六种根本烦恼,所谓贪、瞋、痴、慢、疑、恶见,这六种烦恼不用人教的,生来就懂的,这叫根本烦恼。慢就是傲慢。所以要降伏我们的傲慢心,就要处处谦虚、恭敬,地藏菩萨在这里就为我们示现。
『白佛言』就是向佛报告,他是跪著的,右膝跪在地上合掌报告。你看这样的一种形态,确实恭敬到极处。所以谦卑是大德,「满招损,谦受益」,古人是这么讲的。《易经》上一切的卦,六十四卦里头,除了一个卦以外,其他卦都是有吉、有凶的爻,唯有谦卦是六爻皆吉。所以可见得谦虚是天地间推崇第一德。地藏菩萨在这里跟佛报告说,我们来看经文:
【世尊。我观业道众生。校量布施。有轻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愿世尊。为我说之。】
地藏菩萨跟世尊请问,说『我观业道众生』,这个「业道」就是指六道,六道的众生都造业,造善业的得善报,造恶业的得恶报。这些众生他们如果是布施,就会得福报。『较量布施』,布施的这个福报如果来比较比较,看到是『有轻有重』,有的布施他得福很少,另外人的布施,他们布施的可能是一样的,但是得的福很多,轻重不一样。看到布施的果报,『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千生受大福利者』,确实我们很多人也会有这种疑问,看到不同的人做同样的布施,为什么他们所得的福利这么不一样。像百生受福的,中国就有这么一个例子,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他一生从事圣贤教育,恢复古圣先贤的教化,在他晚年回到自己的家乡专门进行教学,教学了五年,这是专门教学。他的福利,我们看到,确实后代世世代代都享他老人家的福报。孔子他的第七十七代的嫡孙孔德成先生,在美国访问的时候得到了大家的尊敬,大家都知道他是孔子的后人,所以格外的恭敬,这都是他享老祖宗的福。孔子第八十代嫡孙在去年元旦在台湾出生,社会新闻都做了报导。你看看,孔子第八十代孙都受到世人的恭敬,这是孔子德行的感召。跟孔子差不多同一时代的印度的圣人释迦牟尼佛,我们的本师,他一生从事圣贤教育,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办班教学三百余会,度生无量。到今天,你看按西方人的算法,已经二千五百五十一年,按中国人的算法,已经超过三千年,但是世间人对释迦牟尼佛的仰慕、那种恭敬,真的几千年都没有改变,所以这都是他们修大福利得的果报。我们想要了解如何布施修福才能得大福利?地藏菩萨在这里也是代我们请问。『是事云何』,这个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唯愿世尊,为我说之』,请世尊慈悲,为我们来说明,说明如何布施才能得大福利。好,我们来看下面的经文: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吾今於忉利天宫一切众会。说阎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轻重。汝当谛听。吾为汝说。】
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向地藏菩萨说明,说我现在就在忉利天宫这个大讲堂里面,对『一切众会』,「一切众会」是参加这次讲堂里的听课的大众,那是无量无边,上至诸佛如来、一切菩萨摩诃萨,下至六道众生、天龙八部,十法界众生统统都来齐了。佛在这里面『说阎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轻重』,「阎浮提」就是我们地球上的人,我们所修的布施得的功德不一样,到底是怎么个修法才能够如理如法、才能够得到大功德?我们要认真的学习。所以『汝当谛听,吾为汝说』,这个「谛听」就是认真听、专心听,你们要认真听,佛说我为你们说明。佛叮嘱我们要认真听,所以下面的开示就非常重要。我们来看,首先地藏菩萨跟佛说,我们来看经文: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愿乐欲闻。佛告地藏菩萨。南阎浮提。有诸国王。宰辅大臣。大长者。大刹利。大婆罗门等。若遇最下贫穷。乃至癃残瘖哑。聋痴无目。如是种种不完具者。】
地藏菩萨这里跟佛报告说,『我疑是事,愿乐欲闻』,这个乐,古音是读乐(音要),地藏菩萨说我对这个事情有疑惑。实际上这是他在表演,他哪会有什么疑惑,是我们众生有疑惑,所以他是代众生启请世尊来说法。「愿乐欲闻」,愿就是愿意,乐(音要)就是乐(音勒),快乐,非常欢喜接受,欲就是很渴望来闻法,这是真正学习的心态,希望世尊为我们说明真相。佛就告诉地藏菩萨,『南阎浮提,有诸国王、宰辅大臣』,「南阎浮提」就是我们这个地球上,地球上如果有一个国家的国王,「宰辅大臣」,这是辅佐国王的这些大臣,宰相、尚书,古时候叫尚书,现在叫部长,国王就是现在国家的领袖,总统、主席这一类。『大长者、大刹利、大婆罗门等』,这些都是有社会地位、有名望的、受世人尊敬的这些人。他们『若遇最下贫穷』,在这里佛虽然是列举国王大臣施福,布施所修的福,我们要知道,每个人都适用,所以我们要直下承当。听佛说法,就是佛对我们说的,教导我们如何修福的。怎么修福?当我们遇到最下贫穷,贫穷是没有家财,最下是下贱到了极处,没有地位。『乃至癃残瘖哑』,「癃」就是我们说驼背,「残」就是残废,「瘖哑」就是口不能说话的哑巴,『聋』就是聋子,耳朵听不到,『痴』就是愚痴的、痴呆的、患痴呆症的、弱智的,『无目』就是瞎眼睛,这都是悲惨到极处的人。『如是种种,不完具者』,就是那些残废的,「种种」就是包括这种不同的状况,「不完具」就是他有身体的欠缺。这些贫穷下贱、诸根不具的人,固然是前世修不善业所得的果报,我们要对他们生怜悯心。
《科注》上列举了一些得到这种果报的因,那是因为前世如果有财富不肯布施,或者是布施以后后悔,后悔不应该布施,甚至还要向别人要回来,贪吝之心很重,来世就感最下贫穷的果报。如果是前世见到来乞讨的人,或者是来求助的,我们不肯帮助,甚至面带恶色,厌恶他们,甚至还要开口骂他们,造这个恶口,甚至还用鞭子抽他们、打他们,把他们赶走,见到别人施舍给他们,我们竟然也会劝别人不要施舍,造这些种种的恶业,就会得癃残瘖哑、聋痴无目种种的恶报。所以什么样的情况都是有前因后果的。经上告诉我们,「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想知道你前生造了什么因,就看你现在受的这个果报你就晓得了;你想知道你将来会有什么果报,看看现在造作的是什么,总不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当我们看到了这些受恶报的人,应该用什么心态?应该怎么帮助他?我们来看下面经文:
【是大国王等。欲布施时。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软言慰喻。是国王等。所获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是大国王等』,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这些国王、宰辅大臣、大长者、大刹利、大婆罗门等,也包括我们自己,『欲布施时』,就是要布施给这些贫贱、痛苦的众生。『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这里教导我们怎么存心,虽然身为这些高贵的,地位很高、家里很富有的这种阶层,那是知道过去曾经修过善因,所以才感得这样的福报,我们更要修福,才能使我们的福报生生世世享不尽。如果我们不肯修福,看到那些下贱贫穷的和残废的人士不能生慈悲心,不能够去帮助他们、施舍救助他们,我们下一生也会像他们那样,福报这一生就享尽了,来生就没有福了,所以我们要懂得具大慈悲。这个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众生跟我们都是一样,所以对待他们如同对待自己,我跟他们是一体的,这叫大慈悲,叫同体大悲。用平等心,用这种清净心、真诚心、恭敬心来去布施,心里面不要有任何的分别执著,用这样的一种慈悲心,就是爱心,来去布施。布施的时候还要「下心含笑」,下心就是用谦下的心,不要因为自己身为尊贵而瞧不起他们,有这种高下傲慢的心这就没有功德。所以以那种平等心、谦卑的那种心态来对待他们,毫没有傲慢。含笑,这就是谦卑、礼敬的这个态度表现出来了,所谓「诚於中而形於外」,非常欢喜的来布施。
『亲手遍布施』,布施的时候要亲自来做,亲手来做,表示很亲切。如果自己实在没有办法亲自做布施,这个布施是普遍的布施,就是平等的布施,没办法自己亲自布施的时候,就委派人来代为布施。『软言慰喻』,这是要和颜悦色,布施的时候,一边布施还一边安慰这些接受布施的人,让他们心里得到舒畅。其实人的痛苦,物质上的痛苦并不是主要的,主要还是心灵上的痛苦。所以我们能够用柔软言词来安慰他们,让他们得到真正的那种亲情,真正让他们离苦得乐。这里「软言慰喻」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如果是请人代为布施的话,也要嘱咐这些代施的人要好好的、谦卑恭敬的来布施,不可生傲慢心。如果这样子来布施,他得的果报就不可思议。『是国王等,所获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所以他所获得的这种福利就如同供养百条恒河沙数的诸佛。供养一尊佛就不得了,更何况供养百恒河沙数的诸佛。如此布施跟供诸佛的功德相当,为什么?因为这位布施的人真正能够用大慈悲心、平等心、恭敬心来布施,这就是佛心。所以种福田,这个心是关键。底下经文说:
【何以故。缘是国王等。於是最贫贱辈及不完具者。发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报。百千生中。常得七宝具足。何况衣食受用。】
这里就说为什么能得这么大的福利?因为,『缘是』就是因为,这些『国王等』,布施的人,对最贫贱的、残疾的人他能够『发大慈心』,大慈心就是佛心,用佛心来布施,得的果报当然是不可思议的。今天上半场的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五分钟,等一下我们接下来继续学习这一段。好,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我们刚才这一段意思还没有讲完,我们再把这一段经文念一念:
【何以故。缘是国王等。於是最贫贱辈及不完具者。发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报。百千生中。常得七宝具足。何况衣食受用。】
这就是讲能够以谦敬、慈悲心来布施那些贫穷、下贱、残疾的人,他能够得如此大的福利,这里最关键的就是他们能够『发大慈心』,「慈心」就是慈悲。佛家讲慈悲有四种,第一种叫「爱缘慈悲」,就是你爱的,这是世间一般凡夫的慈悲心,自己爱的人就对他慈悲,像自己的儿女,对他就很慈悲,但是不是自己所爱的,别人家的儿女就不爱了,所以这种慈悲心量很小。第二种慈悲是「众生缘慈悲」,就是世间人说的比较伟大的,这些圣贤、仁人、君子他们的慈悲,他们是以帮助众生为己任,真正爱国家、爱人民、爱自己的民族,甚至心量更大的,爱整个地球上的众生,这个爱心就广阔得多了,这叫众生缘慈悲。第三种慈悲是「法缘慈悲」,这种慈悲心比众生缘慈悲又提升了,是菩萨的慈悲。菩萨觉悟了,他明了一切众生都是自己过去的父母,都是未来的诸佛,所以对他们的慈悲如同是孝敬自己的父母,如同供养诸佛如来,这叫法缘慈悲。他们的心真诚,不只是把众生当成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当成这个心里面还有一点分别,事实真相是什么?他们确实是自己过去父母,确实是未来诸佛,这样来修孝敬、修供养。第四种慈悲叫「无缘慈悲」,这个无缘就是没有条件的,没有条件的慈悲才是真慈悲。这里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看众生跟我是一体,跟自己是一个自己,所以对众生慈悲就是对自己慈悲,对自己慈悲有什么条件可讲,自然而然的。所以佛法里面讲「法尔如是」,这就是讲自然而然的,本来就是要这样的,这叫无缘慈悲,这就是佛的慈悲。所以大慈大悲,我们要学习用佛的这种大慈悲心对待这些苦难的众生。
『是故福利,有如此报』,所以你布施,同样的布施,用心不同,你得的福利就不同。你要是用心量很小来布施,你得的福利就小,如果你真能够用大慈悲心看这些贫贱人、这些残疾人如同是自己,这样来对他们恭敬、爱护,你的果报就不可思议。果报是什么?『百千生中,常得七宝具足』,你这种布施如同布施供养诸佛如来,所以你得的不是一生、二生,是百千生,生生世世能「常得七宝具足」,你能得大富大贵,你的受用极其的美好。『何况衣食受用』,既然七宝都具足了,生活必须的衣食自然就非常美好。所以从这里我们看到,真正布施所得的福利就看你用心,会用心的,修一点点布施就得无量的福报。这是刚才讲的,种悲田的果报。下来这一段是讲种敬田,布施供养塔寺、圣像所得的福报。好,来看经文: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萨声闻辟支佛像。躬自营办。供养布施。】
这一段是讲『若未来世』,「未来世」就是指我们现前的世间,所以我们看佛的经典都要想到就是指我们现在当下。『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这还是这些大富长者,有名望、有富贵的人,这是能布施的人。『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萨、声闻、辟支佛像』,这些塔寺、圣像就是敬田,三宝。我们要以恭敬心、真诚心来供养,所得的福报也是不可思议的。这里讲『躬自营办』,就是亲自来布施,来做种种的供具,来进行供养。说到供养道场,佛寺、塔寺这是道场,「塔」就是供养佛舍利的地方,「寺」是古时候推行佛陀教育的地方。为什么要供养塔?为什么要建寺?为什么要供养圣像?我们要了解这个意义,对这个意义我们明了了,我们去布施才能够真正得到利益。
谈到建塔,塔是供养佛的舍利、祖师的舍利,是告诉我们不忘佛祖的恩德,懂得知恩报恩。所以要把这个教育的意义跟大家说明白,教导社会大众知恩报恩。为什么要建寺?寺院是推行佛陀教育的场所,佛陀教育让人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所以这种教育我们要大力的推动。所以建寺的功德就在於兴办教育。现在我们看到,佛法,是有很多寺院,寺院里面也很庄严,但是道场里面有没有道?来供养、来顶礼膜拜的人懂不懂得佛陀的教育?他有没有真正断恶修善,破迷开悟?如果没有,这是有场没有道。古人讲的,「有庙无道,不能兴教」。我们希望把佛法兴旺起来,希望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关键的是什么?要办教育。办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培养师资。所以我们师父上人他讲经里面多次提到,鼓励大家现在不要搞寺院、道场,不要搞那种古代宫殿式的建筑物,要办什么?办教育学院、办书院,培养圣贤教育的师资,这真的叫做供养布施塔寺。
在这个书院里面来学习的学子们,首先要扎好三个根,儒释道三家的根,就是落实《弟子规》、落实《感应篇》、落实《十善业道经》,真正百分之百做到。再提升,要做到《沙弥律仪》,《沙弥律仪》是出家人所受的最初、最基本的戒律。师父上人说在家人也可以修,它的基本精神是五戒。把这四个根都扎好,这是奠定圣贤的根基,然后十年里面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用十年的时间在一部经上面下功夫。自己选择一部经,儒释道三家的典籍,你自己可以根据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譬如说你选择儒家的《论语》,就在《论语》上面下十年的功夫,我喜欢佛教的《华严经》,那就在《华严经》上面下十年功夫。师父说希望有十个这样的学生,在一起参学,每天大家讨论,互相报告学习心得,每人可以报告半个小时,我可以把我今天《论语》的心得跟大家讲,他可以把《华严经》的心得跟大家讲,自己博取别人的专长,加深自己对本门的学习和深入,自己做自己这一门的专家,又是通家,十个人就这样讨论。同时用卫星网路把学习的这个讲堂大家的内容、课程传遍全世界,让世界上有缘的同学一起来学习,这样子培养圣贤师资,十年下来,真的每个人可以成为大师,他能真正做到。学《论语》的,他做到真的像孔子一样,当代的孔子;学《道德经》的,他成为当代的老子;学《华严经》的,他成为当代的华严菩萨;学《无量寿经》的,成为当代的阿弥陀佛。所以这样子的书院,培养人才是振兴佛教的当务之急。所以我们如果能够这样做,就是等於建塔寺,你修的福确实如同经上所说的,不可思议。所以我们要懂得实质,不能只讲求形式。
塑造佛菩萨的形像,这些佛菩萨、辟支佛这些圣像有两个意义,一个是报本反始,这是佛菩萨对我们有大恩大德,我们要知恩报恩,常常供养佛菩萨的形像,这是缅怀佛菩萨的恩德,就跟中国人供养祖宗牌位,缅怀祖先的意义是一样的。第二个意义,见贤思齐,看到佛菩萨形像马上要想到,我要向他学习,我要做到,要对佛菩萨的教诲依教奉行。所以一定要把这些教育的内涵跟社会大众讲清楚,你的这些塔寺、所供养的、布施的佛菩萨形像,真的你就有功德。功德有多大?后面经文说到:
【是国王等。当得三劫。为帝释身。受胜妙乐。】
『是国王等』,就是能布施的这些人,他们『当得三劫』,「三劫」是指三个小劫,这个福报就很大了。三劫里面当『帝释』,「帝释」就是忉利天主,中国人所说的玉皇大帝,在天上享受胜妙之乐。这是讲到,如果我们这样子修布施供养,为的是自己得福报,心量是小的,只为自己,虽然是为自己,但是你能得到的果报就很不可思议,如果能够把这个心量扩大,你所得的福报就随著你心量的扩大而扩大。我们来看下面经文:
【若能以此布施福利。回向法界。是大国王等。於十劫中。常为大梵天王。】
布施的事你做的是一样的,但是你如果心量扩大,你布施所得的福利也就扩大。所以经文这里劝导我们,要把这个布施福利回向法界,回向法界就不是为自己,为自己你所得的福小,你回向的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你这个福利跟一切众生共享,那么你自己所得的果报也就更大。所以『是大国王等』,就是能布施的这些人,『於十劫中,常为大梵天王』,就不是三小劫,是十个劫,他得的也不是忉利天王,得到的是更高,大梵天王。大梵天王不是欲界的,忉利天宫我们都知道是在欲界天里面,是欲界第二层天,欲界有六层天,大梵天是超越欲界,在色界天。所以能够在色界天上面享福利,比忉利天要好得多,这都是因为你的心量扩大,所以你布施的福利就扩大。我们再继续看下面这一段经文,下面讲的是修补经像所得到的福报: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
这是讲在『未来世』,也就是我们所在的这个世间,这些国王,乃至婆罗门等,还是讲这些能布施的人,『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这是毁坏破落。「先佛塔庙」是指过去的,已经有很长历史的佛塔、佛庙,它们不是新建的,这是古来就有的,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科注》上面说到,这些塔庙如果你能够去修复,就有三个很重要的意义。第一个「表人胜」,这是因为过去的这些寺院、丛林、道场都有修行人在这里成就,如果能够把它们修复,也等於是让来这里修学、来这里参访的人能生起见贤思齐的念头。像我们去过庐山东林寺,这是过去慧远大师的古道场,他带领著念佛人在那里修行,统统都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到达那里确实能够瞻仰古道场那种遗迹,思考、怀念古大德的这种遗风,确实是很有摄受力,新的道场就没有这么殊胜。第二个意义就是「令他信」,因为道场道风渊远流长,来参访的时候我们自然能生起信心。第三个意义是「为报恩」,这是祖师的道场,我们要把这个古寺院道场修复,这也是对祖师的一种报恩,所以恢复先佛塔庙、古道场比建新道场的功德要更大。经像也是这样,如果是古时候遗留下来的经书还有这些佛像,都是很有历史文物价值的,接到这些经像,想到在历史上它们代代相传,所以自然有一分怀古的思念,对於祖师、古来修行大德的那种恩情油然而生。所以能够见到这些古老的经书、佛像,应该把它们好好的修补。
『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修补的功德是很大的。我们要想想,见到古道场、古经书、古画像我们都要修补,佛遗留下来的遗教,到现在已经衰微到极处,我们有没有发心修补?有没有说要发心真正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如果是光有道场、经书、佛像,没有人修行,佛教就等於灭了,这些经书典籍也只有文物价值,没有人学习。所以我们看到这些经文就要联想到,我们身处今天这个所谓科技文明发达的时代,但是人的精神、人的心里确实都是痛苦,为什么会有痛苦?因为没有圣教,所以要发心修补圣教,恢复圣教,让圣教发扬光大。古德所说的,「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这是真正修补的意义。如果能这么做,经文上讲,功德不可思议。
【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
能布施的这些国王等人,就是他有这些能力,能够帮助修补塔寺、经像,现在来说就是恢复圣贤教育的。『或自营办』,就是自己有能力最好自己做,自己如果能力不足,可以劝导别人一起来随喜参与。『乃至百千人』,这是希望劝百人、千人都这么做,自己固然要做,如果百人、千人每个人都做,佛法就容易兴旺了。现在做的人太少了,建道场的很多,但是谈到要办教育的很少。所以我们这里要劝他人,乃至百千人,共同来布施结缘,一起来做,恢复教育,培养圣贤教育的人才。这个『结缘』就是指修福,跟大家结法缘。『是国王等』,这些能布施的人,『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你看他的福报,百千生里头都做转轮圣王。转轮圣王经上讲福报非常大,他是在人寿命八万四千岁的时候出生,所以他的寿命就很长,他统辖著四天下。转轮圣王我们没有看到,因为他所用的飞行工具是一个轮,但是我们常常会见到飞碟,我们有时候听说不明飞行物,发现空中有飞碟,一下子又不见了,可能是转轮王,或者是他派的使者,乘著他的飞行工具,像个轮一样的飞碟,来我们地球上视察。他是人道里面福报最大的。现在我们看我们地球上有些所谓政治领袖,那些超级大国的领袖就好比是我们地球上的转轮王一样,他的福报很大。
『如是他人,同布施者』,跟著这些国王等一起来布施,他们不是最初发起的,但是有人发起,他们就跟著来随喜、跟著来参与,一同来布施。得的福报也很大,虽然没有带头布施的人的福报大,但是他也是『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小国王当然福报不如转轮王,这是我们现在可以想像,大概是转轮王的一些诸侯国,像中国古代所说的藩王,他们向转轮王进贡,但是自己也有很大的福报。所以看到,真正的福都是从佛法里面修来的。不管是我们看到现在政治上的领袖也好,或者是各行各业那些领袖、领导人物,像工商业的巨子、大富贵的,他们的福报都是过去生中在佛门里面修的,如果不在佛门里面修,绝对很难有这么殊胜的果报。
经上引用《法华经玄义》的注解来说明,转轮王过去曾经修行的七种善法,因此能够得转轮王的这种果报。这七种法,第一是「施贫乏」,帮助贫乏、贫贱的人;第二「敬民孝养」,孝养父母亲,而且能够用孝心对待百姓;第三是「四时八节以祭四海」,这是祭天地鬼神,按时祭祀,这是对天地鬼神的恭敬;第四「时修忍辱」,他能够修忍辱;第五「除贪」;第六「除瞋」;第七「除痴」,把贪瞋痴三毒烦恼他能去除,然后能够「沐浴斋戒」,发誓要服务於众生,因此来世就能够得转轮圣王的这种果报,召感七宝具足。好,下面经文说:
【更能於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
这里讲的布施供养的功德不要只为自己,要在『塔庙前,发回向心』,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愿意把自己的福利与大家共享,这个心量就拓开了。虽然事上我没办法服务十方法界众生,但是在心上我们要有,我们一有机会就自然能够服务这些十方众生,所以这个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能够这样的发回向心,他就能成佛道。所以如果只布施,你修福,但是你不回向,不能够真正把自己的福德、功德回向一切众生,那你不能够得成佛道这么个果报,你只能得人天福报。所以这个回向心就是佛心,念念想到一切众生,与众生是一体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决定成佛道。这个果报『无量无边』,在我们一般来说没办法去思量的,为什么?因为你的心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所以你的果报随著心量的扩大也变得无量无边。好,下面一段世尊就为我们介绍布施老、病、产妇所得的福报。我们来看经文: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见诸老病。及生产妇女。若一念间。具大慈心。布施医药饮食卧具。使令安乐。】
这里讲『未来世中』,这正是我们现前,『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这是讲能布施的人,他们有这种能力,见到老、病、生产妇女,『老』就是老人,『病』就是病人,以及产妇,他能够『一念间,具大慈心』,用他的大慈悲心来布施,布施什么?『医药、饮食、卧具』,这是他必须的。现在说生产妇女,古时候确实生产是一件危险的事情,现在由於医学的发达,生产有专门医院来进行,所以安全得多了。病人、老人,特别是老年患病者,这些人确实很可怜。在现前的社会,因为现在缺乏圣贤教育、缺乏了孝道的教育,所以儿女很多现在不能养父母,把父母推到社会,老人去老人院,享受这些社会福利。发达的国家福利条件比较好一点,但是一般的国家,发展中国家老人命运就很凄凉。即使是像美国,像这些发达国家里面的老人待遇,老人院确实物质条件不错,但是精神生活也很匮乏,老人家在老人院里面没有人跟他们讲话,服务人员对他们是机械性的服务,缺乏爱心,他没有亲情的温暖,一天天真的叫坐吃等死,我们看到了也是觉得非常的可怜。所以如何让这些老人得到安乐,这是一个现前重要的问题,也是各国都在关切的问题。
随著年龄的老化,青年负担的加重,所以如何来让老人家享受幸福的晚年,这个问题确实让各国的有志之士忧虑。我们的师父上人其实一直在提倡照顾老人,在最近大力的提倡「老人乐园」的构思,希望有能力的这些所谓国王、大臣、大长者、大婆罗门,就是有身分、有地位、有能力的人来做。这个老人乐园,师父上人说要建成五星级酒店的形式,老人家每个人一个房间,每天都有人来打扫、照顾,就像住酒店一样,自己住得很舒适。吃饭有自助餐厅,有这些活动的设施,里外的环境也布置得很优雅,常常老人家可以参加一些精神生活这方面的活动。譬如说信佛教的,他们可以在这个酒店里面参加一些听经闻法,可以上课。老人家也要学习,这样让他们的精神生活能够得以提升。不同的宗教都可以住在一起,可以分开的活动,譬如说在一个大讲堂里面,可以轮流使用,今天基督教的讲道,明天听佛法,后天可以伊斯兰教。也可以不同宗教常常进行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的联谊活动,促进大家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
这里最关键的是服务人员要接受《弟子规》的教育,真正落实《弟子规》,要对老人家行孝道,做老人的孝子慈孙,这一定要用教育,让他们真正有这种理念,对老人如同对自己的父母,让老人家享受亲情的温暖。老人院旁边也可以建一个医院、建一个托儿所,医院是能保证及时的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让老人家安心,托儿所,老人家自己的这些孙儿、孙女可以来上学,每天都看到自己的小孩,自己的孙女、孙儿,忘掉了这种老人的忧虑。经常老人和孩子们一起活动,大家联谊,很开心,真的是『使令安乐』。这里的特色就是,一定要酒店从上到下落实《弟子规》。这个老人院不要以老人院这个名称,可以用什么?某某山庄、某某别墅,不要用老人的字样,让住在里面的人也懂得享受,而不是有老人的这种压力,觉得自己老了。所以如果能够切实把这个老人乐园的构思落实,真正是按《地藏经》里这么做,对这些老人家真实布施,真的是「使令安乐」,这里就是要具大慈心的人来去做的。好,下面请看经文:
【如是福利。最不思议。一百劫中。常为净居天主。二百劫中。常为六欲天主。毕竟成佛。永不堕恶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闻苦声。】
『如是福利,最不思议』,为什么能得这么不思议的福利?因为他能够用大慈悲心来布施。心里面念念都想著为这些苦难的人服务,常存布施的心愿,这是意念上善;口里常常能够安慰人,劝导人共同来行布施,这是口善;不仅心口善,而且身体真正在做布施的事业,利益众生、利益社会。所以身口意都是这样布施,有内财布施、有外财布施,所以他得到的是不可思议的福利。这不思议还是因为来源於他的大慈心,大慈心是成佛根本。他得到的果报,『一百劫中,常为净居天主』,他在一百劫里头都做净居天的天主。净居天是色界四禅以外的最高处的天,那是二乘圣者所居住的地方,它有五层天,有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色究竟天地位最高,他是做那里的天主,你看看,这个福报有多大!『二百劫中,常为六欲天主』,即使是这个禅天的福报享完了,还有余福,在二百劫里头做六欲天主,六欲天这是欲界的六层天,所谓四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个劫都是讲小劫,二百小劫做六欲天主。
『毕竟成佛,永不堕恶道』,因为他能用大慈心来修福、布施,大慈心就与佛心相应,所以「毕竟成佛」,一定成佛,只要遇到殊胜的因缘,他在这个天上也能够成佛。怎么成佛?只要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就成佛,「永不堕恶道」,所以他不会再堕恶道,到了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闻苦声』,生生世世耳朵都听不到苦的声音,更何况去受?当然不会受苦。到了极乐世界就是这样的,真的耳不闻苦声,看不到苦的这种形相,听不到苦的声音,当然他不会受苦,不会堕落三途,这一定成佛。这里就是讲布施老、病、产妇的福报。我们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学习到此地,有讲得不妥的地方,请各位大德多多的批评指正。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