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乘修学的基础—地藏菩萨本愿经(国语) - 钟茂森博士主讲
大乘修学的基础—地藏菩萨本愿经(国语)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集)  2007/7/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18-0001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从今天开始一起来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师父上人为我们这次的讲席冠以一个题目,叫做「大乘修学的基础」。在佛教里面有个惯例,通常在建设一个新道场,道场建成以后总是先要讲《地藏菩萨本愿经》。我们的师父在世界各地这么多年来,各地邀请他讲经,通常如果是个新建立的道场,他也是讲《地藏菩萨本愿经》,因此他老人家也讲了很多遍。为什么要先讲这部经?因为道场建立了,这是说学佛的设施形成了,学佛的这些房舍、土地是硬体,要成就不仅要有硬体,更重要的是要有软体,软体最重要的就是心地法门,所以《地藏菩萨本愿经》讲的就是心地的法门,它是一切大乘佛法修学的基础。

  今天我们看到佛教界里面,乃至整个传统文化,可以说面临著断层的危机,可以说衰到了极处。为什么佛教会出现断层?为什么会衰落?这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佛法修学里没有根了,大家把根给忘掉了。什么是根?大乘修学的根就在於孝亲尊师。如果没有孝道、没有师道、不孝父母、不敬师长来学佛,不管学多少年,学一辈子也都没有办法成就。这就是我们师父上人很不客气的说,这种人来学佛叫做玩弄佛法,他是消遣佛法,他不是干真的。他所修的可以说仅仅是世间一点有漏的福报。这点有漏的福报将来也决定不是在人间去享,到哪里去享?来生到三恶道里面去享,到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里去享。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人养了宠物,那些宠物,小猫、小狗那个福报大得很,它们这些福报是过去生中修学而来。根本没有了,将来这些福报就这么样的享,你看看多么冤枉!所以懂得孝亲尊师,不仅是大乘修学的根,而且是人的根,做人的基本资格,如果没有做人的基本资格,即使是有福报,将来也不得人身。所以我们修学一定要从根做起,学习大乘佛法。

  我们现在跟师父上人学习《华严经》,学习净土法门,这是一乘了义,这是根本法轮。要成就基本的修学是什么?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为我们列出三福,这就是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我们要修学佛道,要入大乘之门,首先要在这三福上面去下功夫。这三福,第一福是基础,讲的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观经》第一福是人天福,就是做人的基本资格。人做好了,才能够谈到入大乘之门,才能说成佛作祖。所以我们真正发心要学佛,就不得不重视孝亲尊师、修十善业的心地法门。师父上人现在晚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培养后续的接班人。他在最近的讲经里面常常提到,很希望能够带十个人,来传承佛法,传承儒释道三家的圣贤教育,希望能够在儒释道三个根里面,《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经》,出家人再加一个《沙弥律仪》,在这个根上面扎下去,然后十年寒窗,苦读修学,一门深入,能够成就圣贤的学问。所以老人家很希望建立这么一个圣贤的书院。我自己本人也非常愿意参加。

  我自己对《华严经》也是很感兴趣。十年前我还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我在路易斯安那州念书,有一次,那是一九九七年五月,到达拉斯净宗学会去参加佛七,刚好我们师父上人来主持佛七,并且开示。第一次见到师父上人,心里真的是非常的欣喜、兴奋。当时我把自己所发的九条孝愿读给师父上人听,这是我听经有好几年了,真正觉悟到自己过去不孝父母、不敬师长的罪恶,过去没有学圣教,还以为自己挺孝顺的,对老师挺恭敬的,学习圣教,用圣贤的标准一衡量,自己才知道是业障深重的凡夫,所以发了九条孝愿。这两天我母亲在香港,跟我为大家汇报了「三十年的家庭教育心得报告—母慈子孝」,报告会里面也为大家朗读过。当我读完这个孝愿以后,心里也觉得很沉重,感觉到要实现这个孝愿真是任重而道远。我向师父上人请教,我如何才能真正护持好这个愿?师父告诉我,要护持好这个愿,必须要认真的修学佛法。所以这十年来我也是不断的在修学,听经可以说一天都没有间断,读经也是一天没有间断。很快十年过去了。当时师父上人听我念完孝愿以后,就赠送给我一套《大方广佛华严经》。我当时心情也非常殷切,从寮房三步一拜,拜到了学会的办公室,去请这部《华严经》。师父告诉我说《华严经》如果一生能够读上一、二遍,也很殊胜。当时我就发心要跟著师父学《华严》,因为师父当时正准备开讲《华严经》,他是一九九八年五月开讲的,我是一年前见到他。

  自从那时候以后,这十年学习《华严经》一直是我的心愿。到今天真正才觉悟到人生最有意义的是从事圣贤教育的工作,因此把昆士兰大学的教职也辞去了,从今年年初开始就一心一意跟著师父上人来学习经教。这半年来也把这些儒释道的基础科目讲过一遍。也是学习,教学相长。在讲台上讲,自己深入的研究,得以能够得到最大的利益。我也习讲了儒家的《弟子规》、《了凡四训》,道家的《太上感应篇》,还有《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佛家的《十善业道经》,这些都是圣贤修学的基础。今天我们要更深入的去扎根,在前面学的课程基础上再来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这是成佛的基础,也是我们将来想学习《华严经》、想修学净土法门,这个根基必须要扎牢。

  要环顾现在的世界,可以说是灾难频繁,人心惟危。我们看到很多的报导,南北两极的冰川在加速的融化,全球的气温变暖,海啸、地震、飓风还有些瘟疫在不断的发生,还有人祸、战争日益的加剧。这些天灾人祸根本的原因在於什么?人心变恶,争名逐利,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到达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我们要希望为世间消灾免难,必定要大力的宣扬圣贤的教育,让人们转恶为善,转迷为悟。想到现在,看到这些灾难,真的好像是迫在眉睫,观察众生的造恶,我们有这种感觉。所以想到《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讲的二十八种利益,里面很多利益正是帮助我们消灾免难的。所以《地藏经》里面所讲的,能够读诵、演说、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能够依教奉行,增的福报,消的业障,那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深信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我们认真的来学习这部大经,必定能够得到《地藏经》里所说的不可思议的利益,真正可以在这个灾难当中得救,真正在众生共业当中有我们美善的别业,这生修学也得以一帆风顺。当然,我自己学习这部经,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扎好这个根,消除我自己的业障。师父上人最近也跟我讲,说以后你十年一门深入最好是搞《华严经》。我想到《华严经》是成佛的根本法轮,所以我自己志愿在第一年,二00七年里面我先扎根,儒释道三家的根都扎好,然后才进入《华严经》的学习,这可以说是消除那些障碍。

  《地藏菩萨本愿经》,我自己觉得跟这部经非常有缘分,早在我十九岁刚刚接触佛法的时候,我第一部读诵的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当时我还在广州中山大学读书,但是经常读诵,有时候在宿舍里面没有人的时候自己拿出来读诵,在家里,礼拜六、礼拜天回家,就跪在地藏菩萨像前读诵。一开始跪读要两个小时,读起来不仅是汗如雨下,因为广州也很热,汗特别多,读经的时候大汗淋漓,但是读完之后觉得身体好像很清爽,真的有点业障消除的感觉。而读经之后,最大的体会就是孝心大幅度的增加。所以每当我读诵这部经的时候,看到婆罗门女、光目女,这两位都是地藏菩萨久远劫前的前世,他们为了自己的母亲,母亲因为造恶,堕到了地狱,所以婆罗门女、光目女都为自己的母亲行大布施、念佛,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给母亲,让母亲脱离地狱之苦而超生天上。每每读到这些孝亲的感人故事,总是泪如泉涌,所以读得也很投入,因此孝心在不知不觉中就增长。

  又读到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举行这次大法会,在无量无边诸佛菩萨、天人众等的面前嘱托地藏王菩萨,告诉地藏菩萨说我灭度以后,释迦牟尼说我灭度之后,这是释迦牟尼佛涅盘之前所说的经,灭度之后,地藏菩萨你要担负起如来教化众生的事业,代替我来教化众生,特别是六道里面的众生,特别是三恶道的众生。把教化众生的责任付托给地藏菩萨,等到下一尊佛弥勒菩萨降生,他成佛为止,所以这段时间那是漫长的岁月。有多长?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么长的时间,地藏菩萨代表佛来教化我们娑婆世界的这些众生。当地藏菩萨听到佛这样的一种嘱托,跪在地上说,世尊,您不要有忧虑,我一定会好好的荷担如来家业。看到地藏菩萨这样的一种表示,真的为之深深的感动。想到自己身为一名佛弟子,有没有发这个心要为弘护正法像地藏菩萨那样担负起如来教化众生的事业?所以当时我还是十九岁,就发了个愿,希望这生能够做大护法人,守护如来正法。当时发这个愿好像也不知道什么意思,后来愈学习愈觉得这是一种我们学佛人的重要使命,在法欲灭时要守护正法。所以我们学习这部伟大的经典要有一种特殊的、殷切的心情,来感受地藏菩萨那种孝慈,来感受地藏菩萨那种为法献身的精神,效仿地藏菩萨真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众生做一个孝亲尊师、修十善业的好样子。

  在佛法里大乘的修学可以说有四位菩萨来做代表,第一位就是地藏王菩萨,他代表孝亲尊师;把这个孝心、把这个敬心扩大到一切的众生,为众生全心全意的服务,这就是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文殊菩萨是代表智慧;普贤菩萨是代表实践。学佛要落实到生活,要去实践佛的教诲,处处以智慧做先导。从这里看到这四个科目,地藏的孝亲尊师、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文殊的智慧、普贤的实践,根本在哪里?还是在地藏菩萨孝亲尊师。我们今天开始学习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完全是依照师父上人在一九九八年新加坡讲过的《地藏菩萨本愿经》的讲记。我们师父上人当年讲这部经是依据清朝的灵椉法师,他也叫青莲法师,注的《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科注前面有一篇叫「纶贯」,纶贯其实讲的就是这部经的大意,把整部经概略的为我们介绍。他在纶贯当中分三个部分来讲述,第一部分叫「通释名题」,第二个部分叫做「总起观用」,第三部分叫做「别释经文」,这三个部分就把全经的大意为我们介绍出来了。

  第一个部分「通释名题」,就是解释这部经的名题,他所用的方法是用天台宗的五重玄义。天台宗是佛法八大大乘宗派之一。五重玄义就是讲解释经含义的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第一叫「释名」,第二是「辨体」,第三是「明宗」,第四是「论用」,第五是「判教相」。所谓的五重玄义,第一个「释名」,就是解释经的名称,这部经叫「地藏菩萨本愿经」,把这个名称一个字一个字为我们解释清楚,里头的含义是什么,为我们开解出来。第二部分是讲「辨体」,就是说明这部经的中心原理,它的理论依据,佛是依什么来讲这部经,我们明白之后就能够对佛所说的教诲产生坚定的信心。第三「明宗」就是讲修行,宗就是修行的方法。我们要明了这部经教导我们怎么样去修行,怎么样把如来教诲落实到生活当中。第四个叫「论用」,论用是什么?是讲我们依照这个修行方法去修行会得到什么样的功用、什么样的利益。第五是「判教相」,教相是说明世尊教学的方式、教学的仪规。这五个方面就讲的是「通释名题」。

  第二个部分讲的「总起观用」,就是教导我们怎么样去观,怎么样去把这个观念给转过来,用经上所教导的观察宇宙人生真相的这些观念。第三个部分,纶贯里所讲的就是「别释经文」,就是把经文每一章每一品的大意为我们开解出来,这是纶贯的内容。《科注》是把经文一条一条的意思为我们做一个介绍。所以青莲法师所写的《科注》里面,前面是纶贯,后面是科注。青莲大师在五重玄义里面,这是讲第一部分「通释名题」,他用天台五重玄义,就是从五个方面来诠释经的要义。他这五个方面都是用「不思议」三个字。首先讲释名,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这个经名,他说这是以不思议人法立名。《地藏菩萨本愿经》包含著通题和别题,「经」是通题,就是通用的,每部经都有这个字,叫经,别题就是这部经是特有的,叫「地藏菩萨本愿」。别题它是以人、法来立题,地藏菩萨是人,本愿是法。他讲人法都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佛在经里面就赞叹地藏菩萨说四个不可思议,地藏菩萨的本愿也是不可思议,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说出来的。这部经的经名有三个题目,世尊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经名叫做「地藏本愿经」,第二个名字叫做「地藏本行经」,第三个名字叫做「地藏本誓力经」,这三个名字都可以把它称为本经的经题。

  我们看到第一个讲到愿,第二讲行,第三讲他的本誓力,誓愿的威力。当然,本愿里面必定含有本行,有愿就一定会有行,这个愿才能够真实。有本愿,又有本行,当然就有力,有地藏菩萨本誓的威神誓力不可思议。这是讲这部经的经名,以不思议人法立名。这部经的体,青莲法师说是「以不思议性识为体」。这个体讲得太好了,这个体就是依据,佛依据什么来讲这部经?不思议性识。性就是真如本性,是每个众生本有的。诸佛如来证得了,而一切众生迷失了。如果是迷失了,这个性我们就称它叫做识。所以九法界的凡夫不用真性,他们用的是识。性也叫做真心,识也叫做妄心,真心和妄心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觉悟的时候就叫做真心,迷了的时候就叫妄心。觉悟时真心能现法界,迷了的时候妄心能变法界,把法界变了样,看不到本来面目。所以本经依的就是这个真心,以及九法界凡夫的妄心,也就是整个宇宙的本体,所以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第三个「明宗」,宗讲的是以不思议行愿为宗,这个宗就是修行的宗旨和方法。它是以地藏菩萨大行大愿不可思议,以这个为宗旨。用,青莲法师说「以不思议方便为用」,这个用就是功用,所得到的什么样的利益,他是以不思议方便为用。方便是什么?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所以方便是最便宜的方法、最合适的方法,教化众生菩萨用的是最方便、最合适的方法。最方便、最合适的方法都不一定,每个众生根性不相同,所以用的方法、教学的手段就不相同。但是手段虽然不同,都是从大慈大悲的佛心里头出来的。

  第五个,五重玄义讲的判教相,他是讲开显不思议无上菩提为教相,五重玄义用的都是「不可思议」来立论。这个教相,在古大德用了五个比喻来说明教相,乳、酪、生酥、熟酥、醍醐,这五个都是奶制品,但是纯度由粗到精,乳是最粗的,醍醐是最精的,来表达佛法的五个阶段。地藏法门它是无上大法,它的基础就是无上大法,告诉我们孝亲尊师,告诉我们因果报应,告诉我们十善业道,这个基础就是无上大法,它所成就的也是无上菩提,无上的佛果,所以这个教相,这种教学不可思议。这讲的就是玄义的总纲领,我们很简单的为大家做一个介绍。希望把这部经的经文学习完毕以后,我们能够有时间把纶贯好好的来学习一遍。

  下面我们来学习本经的经题,「地藏菩萨本愿经」。第一个我们来看「地」,第一个字,这个地字在事上讲就是大地。我们看大地包含、容纳、负载一切万物,任何一物都不可能离开大地而生存,所以中国人看天地看得很重。在《易经》里面,你看八卦把地讲成是坤卦,《易经》里面说「至哉坤元」,这个至就是到了极处,形容大地的德到了极处,它能够出生、容纳一切万物,一切万物都是从大地而生,所以地有能持、能育、能载、能生的意思。这里把地来比喻我们的心地,我们的心地确实也有这些德,在佛法里讲是住持、生长、荷担的意思。住持是什么?依真心本性而住。一切万法从哪里来的?都是从我们自己真心本性所生的。六祖惠能大师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华严经》里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心就是十方诸佛之所住。诸佛住在哪里?住在一真法界里面,一真法界是唯心所现的,九法界凡夫住在哪里?住在九法界,这个九法界是唯识所变,他把原本的真心所现的一真法界变成了九法界,把它扭曲了、变化了。这些法界里面的万法,就是宇宙里面的一切现象,都是我们每个人自性当中本来具足。所以我们自性当中有无量的珍宝、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智慧,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迷失了,我们迷了真心本性,所以本有的这些万法都不得受用。所以佛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明心见性,就是觉悟,回归我们的真性,这样就能够得到万法具足的受用。

  我们的自性虽然是本有,一点都没有缺少,一点都不会比佛少一点,但是现在我们真性不显了,为什么?被东西给障碍住了。古大德常常用乌云比喻这些障碍,乌云障住了太阳,所以我们见不到太阳。见不到太阳不是说太阳没有了,太阳还存在,还是高高挂在天上,还在朗照,只是我们看不到。所以修行就是要把这些障碍去除掉,所谓拨开云雾见青天、见太阳。因此我们想要明心见性,这个不用去求,只要把妄给去除掉,真心就显了。我们在讲学当中,我们也常常听到师父上人,看到师父上人用三片东西来做比喻,这三片东西就代表障碍我们真心本性的东西。第一个是执著,红色代表的,第二个是分别,蓝色所代表的,第三个是妄想,是黄色所代表的。这些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了我们的真心,就好比这三片东西障碍了我们的双眼,我们就看不到东西。

  我们要把这些障碍去除,首先去除的应该是什么?执著,执著是最重的烦恼,最重的障碍。当我们把执著,你看红色的这片东西拿掉以后,我们看东西就清楚一点。执著放下了,在佛法里就说证得阿罗汉果,他就不再是六道凡夫,他是十法界里头的圣人。我们的执著放下了,还会有分别和妄想,譬如说我们可能对一些恶人、看到恶事不再生气,我们不执著善恶,但是还有分别,还看到有善恶的分别,心清净很多了,不起烦恼了,但是还有分别,有分别就障碍我们的智慧。所以要努力的又把分别放下,把分别放下以后,你看蓝色这片没有了,眼睛看到的东西就清楚多了。只有妄想留下来,这就是大乘菩萨,他还有妄想,还没有入一真法界,把妄想也放下之后才能够入一真法界。所以这三片东西原来统统没有的,现在把它全部放下,你本来的面目就现前了,你就成佛了。

  所以《地藏菩萨本愿经》所依的就是我们的真心,也是依众生的妄识。真正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我们就努力修学,放下这些妄想分别执著,这样就能够成就我们本有的如来智慧德相。但是这个道理我们虽然能够明白一点,可是无始劫来我们的迷太深了,迷得太久了,所以本有的这些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一点都不能够现前,甚至於自己都不知道了。因此佛很慈悲,大慈大悲,看到我们这些可怜的众生,本有的这些智慧德能一点都不能够现前,在这里冤枉受苦,所以他就来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恢复本有的德能,这就要修行。要修行,方法是很多,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有的方法很方便,有的方法不方便。在众多的法门当中,最方便的,佛告诉我们,就是念佛法门,念这句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最方便、最究竟的法门。

  《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它是地藏法门,地藏法门还是教我们念佛。讲地藏菩萨的三部经,一部是《地藏菩萨本愿经》,一部是《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一部是《占察善恶业报经》,这三部经都讲念佛。《十轮经》和《占察经》这两部明确的教导我们要系心一处念佛。《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婆罗门女、光目女就为我们示现念佛,而且本经里面专门有一品叫「称佛名号品」,所以它跟《无量寿经》里所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也是一个道理。我们知道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现在要念这句阿弥陀佛佛号就是「是心作佛」,我们这个心来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经上讲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你看,我们现在起心念佛的时候就圆圆满满的来作佛,不用经过阿罗汉、不用经过菩萨那些拐弯抹角,现在我们直接了当的做阿弥陀佛,所以念佛法门是第一。所以我们认识了这个法门就要懂得为人演说,自己好好的学习地藏菩萨,以真心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我们的真心不分怨亲、不分好恶,要学习地藏菩萨,学习大地不分别、不执著,对一切怨亲、一切好丑都平等对待,都能够以慈悲心来爱护他们,这是地藏菩萨的地所代表的含义。

  好,现在的时间到了,我们暂时先说到此地,先休息五分钟,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菩萨、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今天讲了五重玄义,第一就是「释名」,刚才我们讲到本经经名的第一个字「地」,现在来学习第二个字「藏」。地藏的藏是含藏的意思,含藏,我们知道世间人讲的仓库它能够含藏,宝库它能够装很多的金银财宝。世间人都希望把珍宝收藏在宝库里面,佛法也用这种意思,它是讲我们自性就是一个大的宝库,里面无奇不有,什么都有,所以叫做三德密藏,自性宝藏也称三德密藏。三德是哪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德。法身德就是讲法身,法身是我们的真身,真身不是我们现在这个身体,这个身体是虚幻的,不是永恒的,不是真实的。我们的真实身体是我们的真身,是遍虚空法界,整个宇宙就是我们自己,这是我们的真身。佛法里禅宗常用一句话,「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是我们的法身,这个法身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还有般若德,自性里面有著圆满的般若智慧,般若就是智慧,这种智慧究竟圆满,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我们本来具有的。这就是所谓的一切宇宙万事万物无所不知,宇宙是我们的所知,我们自己自性法身是能知。所知是我们本有的,现在所知道的不知道了,你看我们现在知道的东西太少了,不要说外太空、宇宙里的各种世界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就是连我们现前地球上的东西,我们都没有能够探得清楚,就是我们身体上这些器官、细胞功能运作也不甚了解。你看这些都是我们所知,本来全部统统都知道的,现在不知了。为什么不知?被障碍住,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给障住了。障住是什么?这是《楞严经》里面讲「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无明就不知。无明的本是什么?是知见立知,知见就是我们本来所知的这些东西,还要立一个知,立一个名相,立一个概念,这就障碍我们本有的般若智慧,这就是无明的根本。

  譬如说我们看见一样东西,这是一把尺,你看这把尺说「这是尺」,当你一眼看到尺的时候,这是知见,这是你的所知,你还没有起心动念,一看到知道是尺,这是第一个印象。完了第二个概念马上生起来,这是你的第二念来了,第二念是什么?这是尺,你想这是尺的时候你就落到无明里面,这就叫做知见立知。你知道的、所见到的,还要立一个知「这叫尺」,这个知见立上以后你就堕到无明,你本有的般若智慧就不显了,你用的是第二念,没有停留在第一念上。所以从这个例子我们就知道,我们观察这个宇宙统统都是用知见立知。所以你看老子他都不讲这些名相,不用这些概念,他说「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你能够给它起个名字说「这是尺」,尺本身不是常名,常名是不可以用这些思惟想像去给它起名的。

  真道,我们是真心本性,现在我们讲席里面所讲的也是个大概,因为你讲的出来的,道可道就非常道了,就不是真的那个自性了。所以自性、真心没有办法用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去缘上,去接触,眼看不到,耳听不到,鼻嗅不到,舌尝不到,身体触摸不到,连我们的意识都想不到,想都想不到,语言根本没办法表达。所以经上教我们用不思议,你不要思考,不要用思惟,用思惟是用意识,不要议是不要议论,真正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时候才能够见我们的真心。见到真心以后,为众生讲经说法,觉悟众生,让众生也来回归本性。要教导众生必须要用众生的语言,众生有执著,譬如说执著我,这个「我」是个名相,佛讲经说法也用「我」,不用「我」众生不明白,不知道讲谁,但是佛说我,不执著我、不分别我。所以你看六祖大师见到永嘉大师就问他,你还有分别吗?永嘉大师开悟了,他说「分别亦非意」,分别也不是我的意思,为什么要分别?因为众生有分别,我是随顺众生的分别、随顺众生的执著而去分别执著,心里真的没有分别执著。不单只分别执著没有了,妄想都没有了,这样子才能够明心见性。所以佛说法叫「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佛自己没有说法的这种执著分别。所以要入大乘之门需要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给放下,放下了才能入门,这是讲般若。

  解脱德,解脱就是大自在,《华严经》里面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法界,这叫解脱。这些都是我们自性里的三德密藏,本自具足的。为什么叫做密藏?密就是秘密,这个宝藏是秘密的。你说是每个众生本有的,为什么还要有秘密?确实,这个秘密是指我们众生虽然本自具足,但是凡夫六根都接触不到,不能用我们的分别执著而去开采这个三德密藏,开采不了。要用不可思议,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才能够开发我们的宝藏。我们自性的宝藏要用称性的工具才能去开采发掘,称性的工具是什么?就是性德,与性德相应的我们去修、我们去做,才有可能开发自性。所以基础的功夫就是孝道。所以孝、敬就是性德,所以大乘修学从哪里入手?孝亲尊师。如果人不能够孝亲尊师,学佛学一辈子还是在大乘门外。不仅是大乘入不了,小乘也不能成就,小乘你想证四果阿罗汉,也必须要孝亲尊师。所以佛法,你看四大菩萨,从地藏菩萨孝亲尊师做起,到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文殊、普贤的智慧、实践,这四个法门都是孝的落实,所以整个佛法可以说就是圆满的去实践孝道而已。谁能够把孝做圆满?真正做到圆圆满满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佛。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的生相无明烦恼未断,还对不起父母,孝道还有一分欠缺。所以你看地藏法门孝亲尊师,做到圆满了就得无上菩提。这是告诉我们开发心性宝藏,这是藏的意思。

  第三个讲「菩萨」的意思,「菩萨」这两个字是印度话。古人的翻译通常有两种,一种讲的是大道心众生。他是众生,但是他的心量很大,尽虚空遍法界。另外一种是唐朝的玄奘大师翻的,叫做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是菩萨。所以菩萨也是众生,也是凡夫,有情众生。什么叫有情?就是有感情的,感情就是烦恼,他还有烦恼,还没断尽,但是他觉悟了。觉悟了的有情众生,他还没有入佛境界,但是心行、修学的方向决定没有偏差,决定能够到达彼岸,这种人就叫菩萨。所以菩萨就是个明白人,我们学做菩萨就是学习对一切人事物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迷惑、不烦恼,这是菩萨。

  下来讲的「本愿」,经题里的本愿就是讲地藏菩萨本愿。本就是根本,愿就是愿望。经里所给我们揭示的是地藏菩萨无始劫来生生世世无量劫中所发的大愿,这个愿就称为本愿。绝对不是一生所发的,也不是只发一次,生生世世都坚持这个愿。愿对修学来讲非常重要,你看世法里要成就都要立志,「志当存高远」,佛法里要修学成就重视立愿,发愿,用愿导引我们的行。但是我们看看,对比一下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发的愿很真实,我们有没有发愿?或者说发了愿,有没有落实?是个空愿还是个真实愿?这个愿发了之后常常忘记,譬如说「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菩萨大愿,但是老是忘掉,还跟众生起对立、起怨恨,还过不去,这就是发的愿不真实。要求生西方净土,这是大愿,但是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样样放不下,这个愿是个假的、空的愿。为什么地藏菩萨的愿是真实,我们的愿是假的?这是因为地藏菩萨他发的愿是从真心里面发出来的,我们发的愿是从意识心里发出来的,意识会变,真心里发出的愿真诚,愿力很强,所以能够抵得住诱惑,抵得住烦恼,在逆境当中都不退。所以我们要学习如何把这个愿坚定,最重要的,常常要修忏悔,常常在外头境界里觉照。如果被外境诱惑了,退步了,忏悔,要赶快回头,久而久之我们的愿力就增强。愿力强的人,他虽然是一时糊涂,但是他很快的能够回过头来,他能够觉悟。

  你看《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阿闍世王,他跟提婆达多一起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毁谤三宝,干这些五逆十恶,他自己还杀父害母,干这些罪恶的行当。结果阿闍世王到了临终的时候病苦现前,地狱相现前,他害怕了,急忙忏悔。结果佛告诉他求生净土,他就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最后他上品中生。这是什么?他前生是个大修行人,他有坚强的愿力,虽然这一生他糊涂了,受这些外缘迷惑,但是他很快的能回头。我们在座的每位同学都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发了愿,都有坚强的愿力,这生遇到了佛法才能够认真修学,才能够老老实实坐下来,你看两个小时认认真真的听讲,这种不可思议的善根。听到净土法门,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愿也是生生世世的大愿。但是在现在这个境界里面,由於五欲六尘的诱惑,贪瞋痴慢烦恼常常起现行,往往会动摇我们的愿力。这时候关键在於我们要常常忏悔,常常听经学教薰习自己,这样能够保持我们的愿力。本愿更深层的意思,本讲的是真如本性,是我们本有的真心,这个愿是从真心本性里面发出来的,这叫做本愿。地藏菩萨他是从真心本性里面发出来的,这个愿绝对不动摇,这种愿力能禁得起风雨,禁得起考验,不会为境界所动摇。真实的修行就是要由真诚心而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经教、用佛陀的教诲来提醒自己,这样才能够与真心相应。如果发了愿而不去落实,不去修行,往往愿都会落空。

  所以十年前当我把我的九条孝愿读给师父听的时候,师父告诉我的就是好好学佛。真的,如果不学佛,发的愿就是空愿,它不能够兑现。所以这十年来得力於听师父讲经不断,念佛、念经不断,才能够使自己在愿力上不退。所以今天讲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真的是怀著感恩的心态,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师长救我法身慧命之恩,感恩三宝威神加持,能够这生又重遇佛法,这是不可思议的因缘,我们要好好的珍惜。愿力必须要兑现,这样才能够得到众生的敬仰,如果自己发的愿不能够兑现,人家看你都是搞个假样子,别人对你所说的、所讲的不相信,他怀疑,他不接受,为什么?你自己没做到。

  所以学佛的人,特别是要学习弘法利生的人,要在经教上面下功夫,关键是什么?依教奉行,这是德行。你看《道德经》上都讲「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不把经教落实到自己的生活,身体力行,这个德行不真,弘法利生的效果就很差。现在我们看到这个时代众生最需要的是什么,犯的是什么样的毛病,我们弘扬圣教要对病下药。你看现在众生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懂得孝道是什么、不懂得师道是什么,我们要做个好样子给大家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不懂得孝亲,我要做出个孝亲的好样子,而且是真心的做,几十年的做,做给他看。他不懂得尊师,我也做个好样子给他看,真正依教奉行,听老师的话,也是做一辈子给他看,让众生觉悟。又譬如说现在众生贪心很重,都贪名闻利养、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自私自利,你要做出什么的好样子?一切都放下,名闻利养你能够放得下,再好的待遇摆在面前都不动心,能够为了弘护圣教一切都能放得下,做这样的好样子才能够感动众生。

  像最近一则新闻报导,前不久,前几天河南省郑州市一位小学校长,这个校长在大庭广众下跪在地上为自己的小学生派送《弟子规》,那种虔诚的态度让在场的人都感动。这是菩萨,做出好样子。现在传统文化已经到了断层的根基,他是要用这种行动告诉世人要恢复传统,要学习《弟子规》,他跪在地上派送一万本《弟子规》。所以我们现在修学,针对众生的毛病,针对众生的烦恼习气,反其道而行之。众生现在都忘本,我们现在抓住根本,我们修学佛法也是抓住根本,学习儒释道三家都抓住根本,儒家讲「本立而道生」。你看我们师父上人现在大力的提倡恢复祭祖,祭祀祖先是孝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我们每个人,明白的人,要大声疾呼,倡导社会恢复祭祀祖先。所以我们师父最开始的时候提倡恢复百姓宗祠,后来建立万姓先祖纪念堂。此地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是全世界第一个建立万姓先祖纪念堂的地方,供奉了有两万个中华万姓先祖的牌位,这是恢复孝道。现在已经五周年了,从二00二年到现在二00七年,五年了。二00二年的那次活动我也有幸参加,这是首次的祭祀万姓先祖的活动。

  我在今年四月参加国际道德经论坛,是中国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和中国道教协会共同主办,在西安举行。大会邀请我也做个发言,我在发言当中就提倡孝道,大会的主题是「和谐世界以道相通」,我的发言题目是「和谐之道以孝相通」,把和谐之道落实到孝道上,古人讲以孝治天下。我在发言中也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点,倡导各地评选孝子活动,以孝治天下,「教民亲爱,莫善於孝」,让大家学习、效法孝子。第二点建议,倡导全国从中央到地方祭祀先祖,希望能够把清明、冬至节能够做为法定的节假日,专门来做祭祖活动,「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第三点,建立传统文化教育的中心,大力的推广伦理道德教育,让大家明了五伦十义,这是孝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孝道建立了才能谈得上师道,他能够孝敬父母的人才能够尊敬师长,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孝亲尊师都是性德,唯有恢复性德才有可能明心见性,所以这是大乘修学的基础。

  诸位看这个「孝」字,中国的文字真是智慧的符号,这个字是会意,看这个字体会这个意思,上面是个「老」字头,下面是个「子」字底,它代表什么?老一代和子一代合为一体,这是孝。我们看老一代上面还有老一代,子一代下面又有子一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都是一体,这是从时间上说。从空间上说,十方都是一体。所以这个字代表什么?十方三世都是一体,佛法里讲「竖穷三际,横遍十虚」,孝就是讲法身的理体。所以孝就是一真,就是整个法界,它是法界的符号。修学必须要以孝为基础、为根本,把孝心扩到大慈大悲,这就是观音法门。一切众生有苦难了,我都去帮忙,去救度,这就是落实《弟子规》里头的「父母呼,应勿缓」。观世音菩萨做到了千处祈求千处应,一切众生都是我的父母,都是跟我一体,所以父母呼应勿缓。从这样你可以看到,整个佛法的修学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也是孝道的圆满,所以有了孝亲的德行才谈得上尊师。

  我发愿要孝养父母,立了九条孝愿。但是这九条孝愿怎么来的?如果不是听老师讲经说法,没有觉悟,发不出来。如果不是真正去依教奉行,这个愿早就退了,还是像过去那样,成为不孝儿女。《了凡四训》上讲得很不客气,「将日沦於禽兽而不自知矣」,一天一天的跟禽兽差不多了。所以真正觉悟了,是佛法、是圣教救了我们,这样我们才不至於成为不孝的罪人,所以尊师的这种感情油然而生。《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我们看到,他是因母亲发心,发大愿,他所发的大愿,众生未尽不愿成佛,地狱不空不证菩提,这样的大愿。大愿从哪里来?从孝亲开始,因为母亲堕落到恶道,所以发愿修行。所以我们看到地藏菩萨的这种修行觉得非常亲切,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做。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但是确实都应该以孝亲,孝顺父母,尤其以孝敬母亲来作为修学的基础。

  所以地藏菩萨发了愿,永做幽冥教主,幽冥就是恶道,恶道里的教主。你看忍耐恶道的苦难而教化众生,这是地藏菩萨大慈大悲,不舍众生。幽冥还有个意思,就是谦虚卑下的意思。地藏菩萨,其实他的德行久远劫前早该成佛了,但是他不成佛,还居在菩萨的位置。而且在哪里度众生?在幽冥界里面度众生。这是多么的谦虚,默默的去为众生工作服务而觉悟众生,这我们应该好好的学习。这就是简介本经的别题「地藏菩萨本愿」。确实,这部经的经题代表了整个大经的含义,读到经题就知道如何去向地藏菩萨学习。

  底下最后一个字是通题,经,经这个字指的是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法。经是一种尊称,把圣贤的教育、经典称为经,这是中国古代本来就有的。譬如儒家有十三经,《易经》、《孝经》,这都是以经作题。道家有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这些都是以经为题。经的意思是什么?在古印度佛法传到中国来,本来经典的名称不叫经,是中国人为了尊敬圣贤的教育,所以冠以经的题目。梵文原文称经典叫修多罗,这是梵语,修多罗本意就是线的意思,英文叫sutra。线是贯穿,古代经文都写在贝叶上面,贝叶有点像大芭蕉叶,但是比它硬,也比它结实,把经文写在这个叶上之后,用条线把它给穿起来,穿成一部经。传到中国以后,中国后来发明造纸术,都用纸来写经,就不再用贝叶。

  具体的说,经包含著五个意思,第一个是「涌泉」,第二是「出生」,第三是「绳墨」,第四是「显示」,第五是「结鬘」,这五层意思,这是一种说法。第一个涌泉的意思,就是说像涌泉一样。泉水你看从地底下冒出来,不断的冒,永远都不衰竭。这是讲经的义趣无穷,它很有摄受力。你看世间的这些典籍,像这些古代的小说,它们也有摄受力,让人看了之后真的是欲罢不能,看了一遍还想看一遍。真正好的文章,好的书,看十几二十遍都不会厌,这是它的摄受力很强。大乘经典摄受力比世间的经典要强得多。你看,就说我自己,每天读《无量寿经》,读了好多年,每天读,但是没有厌倦。真的,这生没有哪部书有我读《无量寿经》读的遍数这么多,上千上千的念。这说明佛法的味道很浓,愈读你就愈觉得里面的意思无穷,愈读是愈开悟,这是世味没办法比的,世味哪里有法味浓!说老实话,读经直至成佛为止还不罢休,像泉水一样汩汩的往外涌,永不衰竭。

  第二个意思,经是出生的意思,讲能出生一切微妙法,一切善法。佛经读了以后让我们,你看心善、行善、语言善,让这个善法能够出生,这是佛经的作用,把我们的性德引发出来。经的第三个意思是绳墨,绳墨是古代用来做衡量的工具,用现代话来讲就是标准。标准是什么?衡量是非、善恶、利害的标准。经用的什么标准?以自性性德为标准,所以它是绝对的标准,绝对正确、绝对完美。我们身口意的造作一定要以经典做为衡量的标准,是这个意思。第四个意思是显示,就是经典把真理显示出来,把自性的性德为我们开解出来。第五个意思是结鬘,结鬘就是有贯穿诸法的意思。现在我们看到好的文章,结构很完整,条理很清晰,这是它有贯穿,读下来一气呵成,这是很好的文章,有条不紊,经典必须是有这样的一个结构。圣贤人、佛菩萨自性里流露出来的般若智慧,自然就成为完整圆满的体系。所以我们如果用科判去分析经典,看它的每一章每一句,真的有条不紊,很有组织性,自始至终,一脉相承。这是讲它有贯穿诸法,结鬘就是这个意思。这是讲的解释经这个字的五个意思。

  还有另外的说法,譬如说清凉国师,他注解《华严》,在《华严》的注解里面他讲经有十个意思,这十个意思代表的是圆满,因为《华严经》都是用十代表圆满。还有通常的解释用的是贯、摄、常、法四个字来解释经的意思。贯就是讲贯穿,就是刚才我们讲的结鬘,所说的道理很清楚,结构很完整,很清晰,有条不紊,这就是贯的意思。摄就是摄受力,刚才讲的涌泉就是这个意思。它能够摄受读者,让修学的人愈读愈有法味而欲罢不能。常就是指永恒,佛经里所讲的理论、方法都是自性而发的,所以永恒不变,超越时空,古人适用,今人也适用,中国人适用,印度人也适用,外国人也适用。你看现在澳洲,刚刚收到一份报导,说澳洲的佛教徒增长的数目是所有宗教里面最快的,大家都觉得学佛很好,都来学佛。而且在昆士兰省很多地方也请净宗学院的法师们去讲课。这是说明什么?佛法是超越时空的,不同的国籍、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这些人都可以学习,所以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法是法则,也是规矩的意思。经典告诉我们的这些修学的方法,你依它去修学,必然能够得到成就。所以贯、摄、常、法这四个意思讲的是经,符合这四个标准的才能称之为经。所以经不是一般的典籍都可以称的。我们依据本经,《地藏菩萨本愿经》这些理论、方法来修学,成就自己,这就是地藏法门。地藏法门是基础,是一切大乘佛法修学的根基,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

  下面我们来简单解释一下人题,解释完经题了,我们来看人题。「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这是指翻译本经的人。经典都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用梵文记录下来的,后来传到中国,由翻译经典的这些译经师来翻译。翻译必须写明这本经是谁翻译的,不是杜撰的,不是伪造的,真的是从梵文那里把佛所说的经翻过来的,这样是证明真实性。本经的译人,就是翻译的经师,他是唐朝时代的。唐朝时代有很多译经场,译经场里面有很多人合作来翻译经典。这位实叉难陀法师是译场的负责人,由他来主持,最后鉴定,这本经是他翻译的,也就是现在说的译经书院的院长,有这么个意思。法师是于阗国人,于阗国就是现在中国的新疆(西域),当时在唐朝是个西域小国,这是讲法师的籍贯。法师称为三藏沙门,沙门是梵语,一般是讲佛法修学的学生,法师自谦。三藏讲的是经、律、论,三藏都要通达的人才能够翻译经典。沙门有勤息的意思,「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种人才能称为沙门。沙门也不一定是指出家人,在家人只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也能称为沙门。我们知道实叉难陀法师也是《八十华严》的译经师。所以先读《地藏经》,再来学习《华严经》,这个很妙。实叉难陀是梵文,译成中文的意思叫喜学,就是很欢喜学习,可见得法师是位很好学的人。我们读到这部经真是要感恩,如果没有实叉难陀法师的翻译,我们今天怎么有可能修学大乘的基础大法?所以我们真正认真学习,努力修学,依教奉行,为人演说,这才是真正的报恩。

  好,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席到此地。明天开始我们正式学习经文。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