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建美满人生《了凡四训》学习心得(国语) - 钟茂森博士主讲
重建美满人生《了凡四训》学习心得(国语)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五集)  2007/6/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11-0005

  尊敬的各位大德、菩萨,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了凡四训》。我们昨天讲到第二篇「改过之法」,谈到改过的方法可以从事上改、可以从理上改、可以从心上改,用的功夫不一样,效果就不一样。从事上改的那是强忍,忍住不犯过失,但是确实用功夫很勉强,很不容易。从理上改的是明白了为什么要改过的道理,改起来心就舒坦,比较容易。最上乘的功夫就是从心上改,心上改就是一心为善,不让邪念在心里生起。我们继续在心上改这段经文上面来探讨。

  【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这是讲过失都是由心里面造出来的,所以也要在心上去改,这是从根本上改。好比要斩除一棵毒树,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断其根,把它的根都砍断,这棵树就死了,何必要一条一条的枝叶在树干上慢慢的去砍伐?所以这样的用功就不是根本上去改。

  【大抵最上者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

  所以改过用的最上乘的功夫就是对治自己的心念,当恶念起来的时候,这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刚起来的时候,马上让它当下清净,要把这些恶念放下,回归到善念上面来,回归到清净上面来,做到一念不生。所以念头刚起,马上觉察,马上放下,这就是『才动即觉,觉之即无』。所以关键的功夫就是用觉照。我们的心原本是清净的,没有任何的污染。什么叫污染?有起心动念就是污染。我们的本心是本自清净,毫没有起心动念,这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现在起了念头,起了妄念,这就叫迷。所以一迷的时候,最关键的,要觉察,我现在心里面起了念头,心动了,这一动就是迷,这个时候马上觉察,马上把这念头放下。所以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这是习气,妄想是习气,一动念,马上觉察。念佛人的功夫就是提起佛号,马上提起这句佛号,这妄念就不理它,让它自己就消除了。所以提起佛号要快,这个修行功夫就是从心上改,心永远保持一句佛号,历历分明,这是最好的方法。当然要做到这种功夫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对初学,这非常难。虽然是难,我们要慢慢的去做,可以在事上、理上、心上同时用功。所以这里了凡先生说:

  【苟未能然。】

  就是如果做不到从心上改。

  【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

  这是告诉我们,上根的人在心上改,中根的人是明理之后改过,所以假如上根达不到,我们至少要明白道理,改过就方便了。明白道理了,自然就放下。譬如说我们知道造恶业会得恶报,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怎么还会做恶业?还会做恶业说明还没明理。所以听经闻法帮助我们明理,帮助我们提升改过的功夫。下根的人这道理都不明白,『又未能然』,就『须随事以禁之』,就在事上去改正,就是严持戒律。虽然不懂得为什么要持戒,持戒的道理不明白,但还是要持。就像我们遵守法律一样,虽然你并不是读法律的,你不一定很了解法律的来龙去脉,但是还是要执行法律,遵守法律。这是分别对上中下三根这种根性不同,要用不同的方法。当然我们做起来要三者混合使用,目的只要把过失改正过来就行了。所以又说:

  【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这是讲上根的人,不要以为说我是上根人,我要从心上改就行了,下事可以不管,我可以在事上不禁止,你这样想的话就完全错误。要『以上事而兼行下功』,哪有说真正心上不起恶念的人还会造恶业?所以如果是标榜自己是上根人,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用这些话来自我标榜,说我现在造恶业没关系,我心里有佛祖就行了。你说他心里真有佛祖吗?假如他还杀生吃肉,他怎么可能有佛祖的慈悲?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真正心里存著真诚清净慈悲,就不会干那些恶事。这是要求我们不要好高骛远,要注意打基础,决定在戒律上、在《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样的一个基础科目上要努力落实。

  『执下而昧上』,反过来,如果我光在事相上去执著,不明白道理,不懂得用心去改,这样的功夫就很笨拙,这不是改过的好办法。所以我们要改过不仅要严持戒律,还需要通达这些理论、这些事相,改起来才能圆融。以上讲的是改过的方法,从事上、从理上、从心上教导我们怎么改过。下面所说的是改过的效验,我们怎么样检验我们自己改过效果如何?请看经文: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

  这个『顾』字是但是的意思。这是话锋一转,说发愿改过,除了自己要下功夫以外,还需要有『良朋提醒』。这是真正的善友,帮助我们改过,他们提醒我们。『幽须鬼神证明』,这是鬼神也需要他们的感应,需要他们的护持。这个提醒确实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的习气毛病是无始劫以来养成的,要一下子改过来很不容易。所以在修行的道路上,有几位善友、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修学,互相勉励,互相提醒、鞭策,这是莫大的福报。当然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是多生多劫的因缘。我们自己假如遇不到这些善友,自己要想方设法去提醒自己。譬如说多听经,家里每天放师父上人的讲经、这些录相,听经就是提醒,这是老师提醒,善友提醒。另外家里供的佛菩萨的像,这也是提醒。像佛菩萨的像都有表法的意思,譬如说本师释迦牟尼佛,看到这个佛像我们就想到,佛的名号释迦牟尼,释迦代表仁慈,牟尼代表清净,所以这个佛像提醒我们要仁慈、要清净,看到观世音菩萨像,提醒我们要慈悲,看到地藏王菩萨像,提醒我们懂得孝亲尊师,看到文殊菩萨像,提醒我们办事情要有智慧,懂得当机立断,不可以感情用事,普贤菩萨的像代表落实、实践,大行普贤王菩萨。所以这些佛像都有表法的意思,都是提醒我们。所以佛教里面这些佛菩萨的像都是教学的工具,绝对没有迷信的色彩。

  鬼神的感应也是很重要,我们心地光明正大,鬼神对我们就尊敬,他不会来骚扰我们,反而会护持我们,他看见我们是真干的、真修行的,他会敬佩,他会提醒我们。像有一次我在香港这边的宿舍里,我是每天备课,然后上来摄影棚这里练讲。有一次备课的时间不够,而且晚上太疲倦,睡觉就早一点,就想第二天早上早一点爬起来,赶时间备课,因为我晚上效率没有早晨的时间效率这么高。所以我就自己拨了闹钟,早上想四点钟起床,然后继续备课。结果第二天一早,我还在睡梦当中的时候,听见好像有人敲我的房间门。我觉得很奇怪,屋里只有我一个人,怎么会有人敲我房门?在屋里敲我的房门。我马上起来出去看,也没有人,才知道这是鬼神叫我起床,那时候就三点钟了,要赶紧爬起来备课,要不然时间不够用,这就是「鬼神证明」。所以,我们想这是有护法神,只要自己真愿意学好,愿意真干,哪怕自己有一些毛病习气,这些护法神他们也会怜悯我们,也会帮助我们在修学道路上精进。请看下面经文,他说:

  【一心忏悔。昼夜不断。】

  真正改过要努力的忏悔,忏悔就是改过。忏悔决定不是说我在佛菩萨像前跪著把自己的一些罪业说一遍。你说一遍又造了一遍,又在你的阿赖耶识里面落了一次印象,这不是真忏悔。真忏悔是什么?知道自己做错了,以后再也不犯了,在佛菩萨像前发誓永不再造,这是真正的忏悔,昼夜都不懈怠,就是自己一天二十四小时都能够觉照,不再犯同样的过失。『经一七、二七』,过了一个礼拜、两个礼拜,这个七是七天,乃至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只要你持之以恒,不用很长的时间,『必有效验』,真正你就有这个效果,发现你真的是改过了。改过的现象是什么?下面经文讲: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了凡先生为我们提出了八条改过的效验,这是了凡先生自己的经验介绍,当然改过的效验是不止这八条。通过这八条我们可以联想,改过之后真正是觉得自己业障消除。表现在,譬如说『心神恬旷』,自己觉得精神好了,原来提不起精神的,现在精神很旺盛、很充沛,而且很开朗、很欢喜。『或觉智慧顿开』,自己做事情有智慧了,原来讲话笨嘴笨舌的,现在会讲话了,原来做起事来总觉得糊里糊涂的,现在有条不紊,产生智慧了。或者是『处冗沓而触念皆通』,在繁杂的工作当中原来都觉得很厌烦,思绪总打不开,总觉得很不顺利,现在觉得顺手了,感觉上一做起事来有条有理,很有头绪,不像以前那样子乱糟糟的,甚至再繁杂的工作,到我手上轻而易举,这是业障消除的表现。或者『遇怨仇而回瞋作喜』。这是过去的一些怨家、仇寇,见到面,我对他不再怨恨,不再产生瞋恨,见到他也都很平淡,甚至还会生欢喜心。为什么?你心里的怨结打开了,这个怨恨化解了。他对我也如此,可能是他过去冒犯了我,看见我对他也欢欢喜喜的,原谅他了,不再跟他计较了,他也觉得很欢喜。这就是改过之后化解怨恨。

  下面第五条,『或梦吐黑物』,在作梦的时候发现吐出一些脏东西,这些脏东西都是我们的业障,或者是身上的那些肮脏的东西、疾病,在作梦的时候都吐出来了,醒来之后觉得身体轻盈了、好受了,这都是业障消除了。『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可能会梦到佛菩萨,或者是儒家、道家的圣人,他们来接引我们,这是很好的感应。在我们的同学里面都会有很多的这些体验,梦到观世音菩萨在梦里洒杨枝甘露水浇灌你的头,或者是梦到佛菩萨为你说法等等,这都是好的感应。但是要注意,如果梦到这些好的现象,千万不能执著,不能够执相。什么叫执相?心里以为这个是好现象,产生了傲慢心,甚至还要到处跟别人讲,我见到佛菩萨了,这样子好现象也变成坏现象,本来是佛境界变成魔境界了。为什么?你执著了,执著就起魔了。

  第七个是『或梦飞步太虚』,在梦中好像能够任意的飞行,身体轻盈。为什么身体轻盈?因为业障消除了,不再拖著我们了,我们的身体就轻了,梦里的境界其实是现实的反映。所以我们要平时觉得身体很笨重,走起路来很容易累,那是什么?自己身上有业障,业障消除了,觉得身体轻盈。你看我们师父上人,八十一岁了,走路起来非常的轻盈,上楼梯你看又轻又快,我们年轻人小跑追著他,这是业障消除这种好的现象。

  下面是『或梦幢幡宝盖』,这是种种的瑞相,譬如说梦到佛国,甚至梦到西方极乐世界等等,世间人梦到譬如说天宫,这些都是很好的徵兆。但是有了这些好的徵兆,种种的胜事,我们知道是过消罪灭的现象,然而不能够『执此自高,画而不进』。假如我们自己对这个境界执著了,产生傲慢心,反而这种现象成为我们进步的障碍。要知道,《金刚经》里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些梦中的境界更是虚妄了。平时白天的生活都是虚妄,都是梦幻泡影,更何况说你作梦的时候的现相?所以不可以放在心上,知道最重要的是继续努力修行改过,这样就不会画而不进。画就是自己画地为牢,终止进步。

  古人修行改过确实是锲而不舍,《了凡四训》这里举出了蘧伯玉的故事。蘧伯玉是春秋时代的一位卫国的大夫,他二十岁的时候就开始用改过的功夫,每天都能够反省自己的过失而改正。到了二十一岁,他就已经知道二十岁犯的种种过失,然后努力的改正,可是到了二十二岁,看到自己二十一岁那年还是很多过失,於是又努力的改正。结果一年一年这么改,一直改到五十岁那一年,当他回首看到自己过去四十九年,还是有过失,所以还在不懈努力的改正。所以古人改过之学如此,你看古人用的这种改过的功夫,那我们呢?

  【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所以看到古人这种改过的用功,回想一下我们自己,比起古人差得太远了。『身为凡流』,我们现在是凡夫一个。什么叫凡夫?『过恶猬集』,过失非常多,像刺猬的刺那样子,表示那个恶的这些过失太多太多。但是我们竟然自己『回思往事』,却看不到自己有过失。这是为什么?这是我们『心粗而眼翳』,我们的心太粗了,我们的眼睛有障碍,翳就是障碍,像患了白内障似的,看不清东西,看不清自己,所以有过失不能够觉察。这个问题就很严重,有过失不能改,就一步步的堕落,真的是「日沦於禽兽而不自知」,很可怕。这下面又讲: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

  你不改过,过恶愈来愈深重。

  【亦有效验。】

  怎么看出来?

  【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

  这是告诉我们,假如我们没有改过的话,放纵自己,这个过恶愈来愈重,就会出现以下这些情况,这真叫业障深重的情况。这第一个,『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这是说我们的精神愈来愈昏聩,提不起精神来,记忆力愈来愈衰退,老记不住东西,人家说一件什么事,转头他就忘掉了,心力不集中,这是被恶业所缠。另外一个,『或无事而常烦恼』,无缘无故的他就发脾气,本来一个人好好的坐著的,他坐著坐著就来火,自己烦恼得不得了,真叫自寻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见到正人君子,有德行有学问的人,他看到了并不高兴,反而会觉得心里非常的羞愧,或者是不喜欢。为什么会这样子?因为自己造恶多端,不好意思去见正人君子,或者见到正人君子他们的言行跟自己完全相反,心里就不痛快,很难接受,所以在正人君子面前好像浑身都不是个劲儿,坐卧不安。

  『或闻正论而不乐』,这是听到正派的言论、古圣先贤的教诲他不高兴,反而甚至会毁谤,这是因为他自己恶习气的作用,那些正论、圣贤教诲好像都在说他的毛病,所以他不高兴。像清朝的慈禧太后,本来清朝宫廷里面都读佛经的,到了慈禧太后当政的时候,她把这个制度给废除了。为什么?我们猜想大概就是因为慈禧太后听了这些佛经,好像条条都在骂她,都在批评她,她「闻正论而不乐」。

  『或施惠而人反怨』,布施给别人,给人家送礼,但是人家反而会怨恨他,不会感恩他。为什么?这也许是自己平日造恶人家都知道,你突然之间送礼给人家,人家觉得你是不是别有用心,他不能接受,所以反而会提防你几分,不但不会感激,还会特别留意你,看你是搞什么花招,这是自己恶业招来的果报。『或夜梦颠倒』,老是晚上做恶梦,梦那些不好的情形,这都是平日恶念太多,所以日有所思就夜有所梦,晚上都做恶梦。

  『甚则妄言失志』,造恶更甚的,他的精神都会恍惚,我们说得了精神病,或者是痴呆症,他「妄言失志」,讲话什么的都乱七八糟,胡说八道,语无伦次,精神完全不正,这些都是『作孽之相』,造作恶业太多产生的现象。我们如果看到自己有这种现象,不要看别人,关键,回头看自己,如果有这种迹象出现,要赶快提起警觉。

  【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如果真正有这些现象,哪怕是一点点的现象,我们就要警觉了,自己是造恶太多了,没有觉照,要赶紧奋发改过自新,这个『舍旧图新』就是改过自新,不要自己耽误了自己,趁著现在还有时光,还有这口气,没有到临命终时还来得及。改过要当机立断,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

  这一篇「改过之法」我们就学习完毕了。下来第三篇是「积善之方」。改过之后还要努力的积善,才能够真正改造命运,才能够营建幸福美满的人生。了凡先生一开头就引用《易经》上的两句话: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后头还有一句是「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里是讲积善的人家,一个善人的家庭,他们家人老实厚道,为人心地善良,往往以后就会发达,『余庆』就是以后的福报无穷。反过来,如果造恶的家庭,家人心地不善,就知道将来必会遭殃。我们看到这个社会上好像有不少的那些大富长者、富贵人家,他们福报很大,可是看他们都并没有去积善,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福报?要知道这些福报都是他过去生中修来的,这一生他富贵、他享福。可是享福他就迷了,他就不知道修善修福,他把过去修来的福报这一生统统的消耗尽,甚至他造恶,造恶的是加速度的消减自己的福报。你再看看他的晚年,这种人恐怕晚年都不保,再看看他的子孙,子孙都会没落。所以人们说富不过三代,能有三代都是富裕的这种家庭,那个德积的就厚,才有这样的一种福报。

  了凡先生在「积善之方」这篇文章一开头给我们讲了很多故事,古今的这些例案,来为我们证明《易经》上的这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启发我们、鼓励我们去积善修福。他首先讲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孔子的母亲的家族是姓颜的,颜氏,当嫁女的时候就去考察叔梁纥的家族,发现叔梁纥的家族祖祖辈辈都在修善、都在积德,积德很绵长,於是就可以预料这个家里将来定会出现圣人,所以就把女儿嫁给了叔梁纥,后来果然生了孔子。你看孔子是万世师表,至圣先师,这都是有来历的。

  孔子最称叹的一位大圣人就是舜王,舜王的善行是他的大孝。你看他的父母对他很不好,舜的亲生母亲早就过世了,父亲娶了一位继母,继母偏爱自己的儿女而迫害舜,好几次想把舜置之於死地,但是舜从没有把父母的这些恶念恶行放在心里,反而常常反省自己是哪里做得不够,没有让父母欢心,依然保持他的纯孝之心。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在父母要杀害他的时候,有一次让舜下井里干活,下到井里他们就把土埋到井里去,想把舜活活的埋死。幸好当时舜的妹妹跟舜关系不错,预先通报了他,所以他事先在井里已经挖了一条通道通出去,所以他就从这条通道里跑出来,没死。回到家里,父母一看都惊呆了,但是舜一句话不说,还是那样子的孝顺父母,所以感化了父母,感动了乡里,而且感动了当时的皇帝,天子尧。所以尧王派人请他出来,帮助尧王治理天下国家,甚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后来尧王把皇位都禅让给了舜。所以你看看舜的这种孝德,招感的福报,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且子孙绵长,这就是说明积善的福报长远。

  了凡先生又用近代的一些案例,他们当时的近代的案例,这是明朝时代,为自己的孩子说明白确实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讲了十个故事。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用白话简单的把这十个故事给大家讲述一遍,就不读原文了。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杨少师荣,这是在建宁,这是福建省建瓯市,现在的建瓯市这个家乡的人。这位杨少师,少师是他的官位,就是太子的老师,这是三公,官爵很高的。他的家里人原来都是以济渡为生,专门撑船渡人过河的船夫。有一次下大雨,发了大水,这个河流涨起来了,把很多的家庭都淹没了,甚至死了不少人。当时很多人,这些船夫,趁机去捞取别人家里冲出来的那些货物,家里的那些珠宝这些物品,唯独杨少师的祖父和他的曾祖父,只是为了救人,拼命的救人,根本对那些河里漂的那些物品没有拿一件。这显得他们那种救人的慈悲心,以及他的清廉。当时乡里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光救人,不拿东西,都笑他,这个人真笨。可是没想到后来这个杨少师出生以后这家里就慢慢富裕了,你看福报开始现前。慢慢富裕起来以后有一天有一位神人,化身成为一个道者,来到杨少师家里,就跟他的父亲说,说你的祖父积了很大的阴德,所以你的子孙将来会贵显,你的祖父和曾祖父应该葬在某地,那个地方风水很好。於是杨家就把他们的祖先的坟墓就葬到这个神人指示的地方,就是当时称为白兔坟,这是个风水宝地,别人都没发现,后来果然生了杨少师。这位杨少师弱冠登第,就是没到二十岁他就考取了进士,后来做到了太子的老师。而他的曾祖父和祖父,就是当时救人的这一对父子,也被朝廷追封为相同的官爵。所以我们这里看到,真的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们家有风水宝地来葬祖先,要知道都是自己善行的感应,如果自己家里面没有积过善,德不够的,也不可能感应到这样的风水宝地。所以风水哪里来?真是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这块地风水好的,是配给谁?配给有道德,曾经修过大善的,他才能担当得起。如果没有这样的大善,这种福德的根基,这块风水宝地送给你都把你压死,都不可能真正有长久的福报。所以我们晓得这个道理,重点不是在找什么风水宝地,不是把家居改成什么风水好的环境,关键是从根本上修善修福。现在的时间到了,我们先讲到此地,先休息五分钟,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菩萨、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了凡四训.积善之方》。刚才我们讲了第一个故事,这里继续给大家讲积善的故事。第二个故事讲的是鄞人杨自惩。这个鄞就是现在浙江省宁波市,这个地方的人,有一位杨自惩先生,杨先生开始的时候做一个小县吏,他的存心很仁厚,而且非常守法,做人也很公平。有一次他的长官,就是县长,在审一个囚犯的时候愈审愈来气,就命人打这个囚犯,结果打得他已经血流满地,但是县令还是不息怒,还要打。这个时候杨自惩就起来跪在县长的面前哀求县长,他说不能再打了,再打出人命了。县令就说,这个囚犯简直是太恶了,犯法,太不讲道理,不打他不行,怒气冲冲。这个杨自惩就跟他磕头,哀求他,说朝廷现在很多人也失了廉政,法律也并不一定公平,所以人民的信心都很涣散,如果我们抓到了这个囚犯,应该更多的体恤,他们这些人没有依靠,他们犯这个过失情有可原。所以我们抓到他都不应该欢喜,欢喜都不可以了,更何况要发怒?这个道理一讲,县长听了之后他的怒气就消了,一想想,是啊,想想朝廷从上到下很多官员都为非作歹,再想想自己,我自己当官是不是当得很清正?是不是没犯过失?也并不是,所以怎么可以责人责得这么严?所以他就不再惩罚这个囚犯。

  所以你看古人提倡「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当官的古代是称为父母官,做官就好像父母一样,爱自己的百姓就如同爱自己的子女一样,这是作之亲。这个官就是领导,要带一个好的样子出来,做一个好榜样,这是作之君。作之师,要教化他们,不是光是抓他们、惩罚他们,如果不教育他们而惩罚他们,这就是当官自己的责任。杨自惩家里很穷,但是这个人很慈悲,虽然家里几乎是一无所有,但是每逢看到那些囚犯,看到他们很饥饿,总是拿出自己家里的粮食分给这些囚犯吃。有一天来了几个新的囚犯,这一路上长途跋涉来充军,来到这里都已经是很饥饿了,面黄肌瘦的样子,可是这个时候杨自惩家里又缺米,自己都不够吃,怎么样去给这些囚犯?就跟他自己的太太商量,他太太就问了,说这个囚犯是从哪里来的?杨自惩说是从杭州来的,这一路上他们都已经饿坏了。结果后来两个人商量之后,这样吧,今天我们就不吃饭了,我们把米减掉一半,我们煮粥,煮粥就可以煮两倍大,就分一半去给这些囚犯。所以你看他这种仁爱之心,真的叫舍己为人。后来杨自惩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守陈,一个叫守址,他们都当了大官,成为南北吏部侍郎,侍郎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副部长。他的长孙,杨自惩的长孙做了刑部侍郎,刑部我们现在称为叫司法部,管司法的。他的第二个孙做到了四川的廉宪,廉宪就是我们称为叫钦差大臣。他们都是当时朝廷的名臣,一直到了凡先生那个时代,还有杨家子孙在做大官。这是讲善有善报。

  第三个故事了凡给我们讲的是在明朝正统年间,这是明英宗时代,当时有一个贼叫邓茂七,他在作乱,在福建搞这些叛乱,很多的那些百姓都盲目的跟从这个贼党,所以他们声势也很浩大。当时朝廷就派兵去征讨,派了张都宪,结果把这个贼党打败了。后来为了剿灭余党,就委任布政司谢都事去搜杀东路的贼党。这位谢都事就是负责剿灭贼党的官员,是一个很慈悲的人,他并不是无辜滥杀,而是在秘密的搜集了这些贼党的名册,然后就把这个小旗子送给那些无辜的百姓家里,就是凡是不属於贼党的,无辜的人,都给他一个小旗,让他们插在自己的门口,等兵到了的时候,凡是插著白旗的,我们都不要动他。这样子保存了上万家的百姓,没有滥杀。后来谢都事的子孙都贵显,他的儿子叫谢迁,中了状元,这是进士里面的第一名,后来也当了宰相。谢都事的孙子叫谢丕,也中了探花,探花也是前三名。这是说明子孙贵胜,因为祖上积德,保全人命,所以他能够让后代显贵。

  下面第四个故事了凡给我们讲的莆田林氏,莆田就是在现在的福建省,姓林的这个家族以前有一位老母亲,这个老母亲好善好施,常常煮了很多的馒头、这些饭团,就像我们现在说的馒头或者是粽子,拿到自己的屋外去布施给穷人,很多的乞丐都来乞讨,每个来乞讨的都慷慨的给他,要多少就给多少,毫不吝啬。有一个仙人他就化成一个道者来到林家门口,於是每天就来给她讨,吃这些饭团。如是过了三年,这个老母亲每天都高高兴兴的布施,没有一点疲倦的脸色,真心的布施。所以诚心修善,毫没有计较,这是真的不执著,佛门里讲这叫做无住布施。这个仙人吃她的饭团吃了三年,於是有一天就跟这个老母亲说,我吃你的饭团吃了三年,看到你真心的修善,你对我的恩德也很大,所以我想想我应该怎么报答你?老母亲说不用了,我不需要你报答。仙人说这样吧,你的府后有一块风水宝地,你自己走了以后就让你的子孙把你葬在那里,这会对你的家族带来兴旺,将来你的子孙当官的、进爵的,有一升麻子这么多,就是一升的芝麻,你看有多少,於是这仙人就走了。林家的子孙就真的以后老母亲过世以后,就把老人家的尸体葬在那块空地里头。后来果然正如仙人所预言的,第一代他们林家就有九人登了第,考上进士,以后一代代下来,确实考上进士、举人,考上功名的,加官进爵的,不计其数。所以福建当时还有一首民谣,叫做无林不开榜,就是说凡是考试公布公榜的时候,假如没有林家的子孙,这个榜就不用开了,换句话说,每一榜上面,林家的子孙都很多,这是证明真正是修善后福无穷。我们知道林家这个老母亲她的这个福,福荫子孙,她自己本人往生以后要去的地方就更好了,她没有念佛她也必定上升天道,在天上享福。

  下面第五个故事讲的是冯琢庵太史之父,太史就是从前的翰林,也是个大官。冯琢庵是当太史,他的父亲在过去是一个秀才,有一天冬天下雪,很冷,他出去上学,结果在路上发现有一个人倒卧在雪地里,已经冻僵了。冯琢庵的父亲一看这个情况,赶紧把自己身上的棉袄脱下来给这个冻僵的人裹起来,然后把他背回来家里,把他救醒,慢慢的把他救活过来。后来有一天他晚上作梦,梦到一个神人跟他讲,说你救人一命出於至诚之心,我现在要派遣韩琦来给你做儿子。韩琦大家晓得是宋朝的时候一位很有名的宰相,也是像范仲淹一样出将入相,他在朝廷里当宰相,出去外面领兵打仗也做过元帅。结果这神人说派他来给你家做儿子,后来果然就生了冯琢庵。因为有这个梦,他的父亲给冯琢庵起名就起琦,跟韩琦的名字一样,叫做冯琦,琢庵是他的字。所以冯琢庵这一世也能够这样贵显,都是前世有来头的,他能够来冯家投生也是因为冯家的老父亲修善积德。你看佛家里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就是佛塔,造佛塔功德很大,七级的佛塔,这功德很大,但是你救人一命,比造七级的佛塔功德还要大。那是告诉我们,修善积德要真正含有这种慈悲济世救人之心,这是真正的功德。

  下面一个故事讲的是台州应尚书。台州是在浙江省,有一位姓应的应先生,他后来做了尚书,尚书就是部长。这位应先生在壮年的时候在山里面苦读,考功名,他为人非常的正直,所以在山里面自己一个人孤单的苦读,也不害怕。有时候山里面会听到一些鬼的叫声,让人毛骨悚然。有一天这个应先生在读书的时候,晚上,很静的时候,突然听到外面有鬼叫,还有两个鬼在讲话。一个鬼说,明天在这里会来一个妇人,这个妇女因为她的老公很久都没回家,所以她的公公婆婆准备要逼她嫁人,这个妇女很有气节,不肯改嫁,所以明天就会来这里上吊,我现在终於能找到替身了,因为这些鬼都会找替身。通常这种自杀的鬼他很痛苦,自杀之后他每七天就要再受一次死的苦,所以他要找替身,找了替身才能解脱。所以现在有机会了,这两个鬼在商量。这位应先生在读书的时候就听到这么一段对话,他也不害怕,真的是心地光明,不受邪气的这种影响。他就想,这个妇女要真正来这上吊了,那岂不是毁了人家?所以他马上把自己家里的几亩薄田卖了,卖了之后得了四两银子,这是很少的钱,这也是他的家当,全部家当都换成四两银子。然后马上自己伪造了一封信,做为这个妇女的先生的口吻写了一封信,连著这四两银子就寄到这个妇女家。公公婆婆拿起这个信一看,怎么是自己孩子写来的信,他没有死,以为自己孩子已经死了,所以要逼自己的媳妇改嫁,但是又看这个信的字迹不像是自己儿子的,正在犹豫的时候,突然又想到,字迹是有假,但这个银子是真的,如果不是自己的儿子还活著,怎么可能寄银子回来?所以想著想著,不要逼自己的媳妇改嫁了,所以这个妇女就没有上吊。后来这个家里的儿子果然回来了,出去做生意做得太久,跟家里断了音信,后来回来之后,这夫妇又能得到保全,避免了一次家庭悲剧。

  结果这件事情发生以后,应先生还在山里头读书,晚上又听到那两个鬼在那讲话。有个鬼说,我本来已经找到替身,没想到被这个书生坏了我的事。另外一个鬼就跟他讲,说你不如去谋害他。结果那个鬼就说,我谋害不了,上帝因为这个书生心地很善良,救人一命,救人的家庭,所以已经给他封成尚书的命,将来要当尚书,他现在是阴德尚书,我怎么还能加害於他?应先生听到两个鬼这么一交谈,心里反而更生欢喜心,更加努力的去修善,知道善有善报,更不害怕。所以他是善日加修,德日加厚。到了年荒的时候,歉收,亲戚有需要他总是慷慨解囊相助,做善事也都尽量去做,委曲维持。甚至别人嘲笑他,还有恶意毁谤他的,他都自己懂得反躬内省,绝对不会跟人家辩驳。真正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修这个厚德。后来果然做了尚书,而且他的子孙也都很多考上举人、进士,得到高官。

  下面第七个故事讲的是常熟徐凤竹栻。常熟是江苏省的常熟市,那个地方当时明朝的时候有一位徐凤竹栻,凤竹是这位先生的字,他的名字叫栻,徐栻,字凤竹。他的父亲,徐凤竹的父亲家里很富裕,他也是很慈悲,好善乐施,凡是遇到荒年,一些佃农歉收,他的父亲总是率先在乡里把这些田租给减免掉,当众把这些租契给撕掉,免掉大家交租,以此来倡导所有的这些富裕人家都这么做,帮助老百姓。不仅减免田租,而且还把自己的粮仓打开分粮,以救济那些贫穷的人,所以积的善德很厚。晚上大家都听到有鬼在那唱歌,唱什么?唱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意思是说没有撒谎的,这徐家的秀才,就是徐凤竹,将来要考上举人,当时徐凤竹已经是秀才,鬼唱歌晚上都能听到。就在那一年结果徐凤竹果然考上了举人,应验了鬼唱歌的内容。凤竹的父亲知道这个事情,真有感应,所以就更加的努力积德修善,一点都不懈怠,知道善有善报,所以勤勤恳恳去做,修桥修路,斋僧接众,请出家人吃饭,供养三宝,另外接济这些贫穷的人,凡是有利益众生、利益社会的事情他都尽力去做。后来晚上又听到鬼在那唱,说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这是讲没有骗你的,没有骗你的,徐家的举人,就是徐凤竹,将来一直做到都堂,都堂就是省长,当时的江苏省长。当时江苏属於两浙这个地区,后来徐凤竹果然做到了两浙巡抚,就是两浙这个地区的省长。这说明真正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一点都不是虚假的。

  第八个故事讲的是嘉兴屠康僖公。这是讲浙江省的嘉兴市有一位姓屠的先生,屠康僖公。这个人他原来是一个刑部的官吏,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司法部里面做事的。他这个人办事非常的认真,办案子总是勤勤恳恳的去了解案情,常常都在监狱里面跟囚犯一起生活,来了解案情。在监狱里面跟这些囚犯了解到很多这些案情,知道有很多人是无辜受害的,於是就把这些情况秘密的上报给自己的主管,就是刑部的部长,就是尚书,他自己也不居功,完全把这个功劳交给自己的主管。后来进行审理,因为这个尚书,他的主管已经了解了案情,所以审问起来确实让很多人得以申冤,大家都非常的敬服,所以一下子解救了十几个人。大家都很称赞,刑部的尚书非常的清廉,真是清官,他能够明察秋毫。事后这位康僖公又跟他的主管报告,说你看现在在天子脚下,在首都都有这么多的冤案,在外面的各地离天子又更远,岂不是会有更多的冤情?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向朝廷禀奏,五年差遣一个减刑官到国家各地去进行了解案情,为大家减刑。尚书听到以后,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好,於是上报皇上,皇上就准予了这个建议。於是就差这个减刑官一起去办案,康僖公也在这个减刑官的团队里面。

  结果后来康僖公梦到了一位神仙在梦里告诉他,说你命中无子,但是你现在这个减刑的建议深合天心,上帝已经决定赐给你三个儿子,而且这三个儿子将来都做大官,都是衣紫腰金,都穿著紫袍,腰带都是金色的,这是高官。这是什么?上天有好生之德,往往不会过严的责罚人,允许人悔过,更何况如果有冤案的,更是应该平反,所以这条建议确实是很有阴德的。结果后来那天晚上他的夫人真的有了身孕,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叫应埙,一个叫应坤,一个叫应竣。这三个人真的他们的官位都很高,真是应验了神人梦中的预言。这是讲自己努力修善积德,子孙才能贵显。我有什么样的善心,才能够招感什么样的子孙来投生,这里面没有任何的偶然,完全是感应而来。

  下面第九个故事讲嘉兴包凭。这是浙江嘉兴地方有一位包先生,包凭,字信之。包信之他的父亲是池阳太守,这是安徽省的贵池这个地方的长官。当时这个父亲生了七个儿子,包凭是最小的,而且跟了凡先生家族还有一些亲戚关系,跟了凡先生的父亲过去往来很密切。包凭本人是一位很有学问、很优秀的人,可是大概是命中没有科第,所以他去考功名老是都拿不了功名,跟了凡先生是一个命运。后来包凭就开始留心道学和佛学。有一天包凭就在泖湖这个地方游玩,就来到当地乡村的一家寺院,结果看到这个寺院可能是因为年久失修,观音像竟然上面漏雨,雨水滴在观音像上面,让这个像都受了污染,看了於心不忍,就马上请这个寺院的主持出来,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钱,有十两黄金,统统赠送给这主持,希望他能够修复这个寺院。可是这个主持就跟他讲,说这个工程挺浩大的,你这十两黄金还不够用。包凭听到主持为难的话,於是马上把自己带的这些行李统统都解开,把自己的那些布匹还有七件新的衣服统统赠给这个主持,希望他能够尽力的把这个工程竣工。当时包凭跟随的一个仆从就跟包凭讲,说老爷,你不要这样子,我们什么东西都给他,那我们还穿什么?结果包凭就说,只要观音的圣像能够得以保全无恙,我哪怕是没有衣服穿,光著身子,也无所谓。当这个主持听到包凭这样的一种发心,讲出这么个话,非常感动,流著眼泪对包凭说,施舍银两和布匹其实也并不是难事,难就难在您这一点发心,非常难得。

  后来这个寺院真的修复好了,有一天包凭就拉著他的父亲又来到这个寺院游玩,晚上就住在这个寺里面,在晚上就做了个梦,梦到伽蓝菩萨,这是寺院的护法,伽蓝菩萨来给他告谢,说包先生,你修复寺院的发心功德很大,所以你的儿子将来会享很大的福,会做到高官。后来包凭的儿子,叫包汴,他的孙子叫包柽芳,都考上了进士,做了显官。所以你看看,自己虽然没有考上进士,没有做大官,但是了解善有善报,我过去生中没修好,所以这一生的福报不圆满,我现在好好的修,感应自己的子孙贵显。而真正修善修德关键是这个发心,不在乎你的能力有多大,只要你是尽心尽力,你就功德无量。包凭是把所有的身上的东西全部都布施,毫不为自己想,全部都是为这个善事的圆满,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有的人问了,为什么布施、修佛像或者是修寺庙有这么大的功德?要知道,这个寺院,古代是推行佛陀教育的学校,佛像它也是教学的艺术。所以在寺院里面你看很多读书人都来寺院里面读经,寺院里的藏经楼就是图书馆,寺院常常举行讲经说法的法会,教导大众,教导人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这是很大的功德。而佛像它表法的意思我们前面有讲过,都是提醒我们要效法先贤,譬如说观音像,观音是慈悲、救苦,提醒我们要存养慈悲心,救度苦难的众生,所以这个功德在这里。当我们看到了佛像,或者在寺院里面听经闻法开悟,这个功德就很大。所以这里面没有迷信。

  下面最后第十条故事是讲的嘉善支立之父。这是在浙江嘉善这个地方有一位支立先生,姓支名立,这是讲他的父亲积善的故事。支立的父亲过去是在司法部刑房里面做一个差役,有一天有一个囚犯被无辜诬陷入狱,而且将要被判处死刑。这个囚犯非常的哀痛,跟支立的父亲也讲了自己的情况。支立的父亲就知道他是无辜的,於是就想帮助他平反。这个囚犯看到这位差役想要发心帮助他,但是自己又不知道怎么样报答他。所以有一次当他的太太来探监的时候,就跟他太太讲,说支先生他美意,希望帮助我平反,只是我们很惭愧,没有什么报答,明天你就请支先生到我们家里,你就给他摆上酒席,而且请他留住一夜,你就侍奉他,希望这位支先生可以尽力的帮忙,我就能够得到解救。他的太太听到自己丈夫竟然出这样一个计策,想想确实也没什么办法,家里确实穷,没办法报答人家,只好哭著答应了。等到第二天,他太太真的请支先生到家里去吃饭,而且他太太就跟支先生说明了自己丈夫的意思,就给他劝酒。支先生听到他太太这么一讲,就不高兴,不但没有吃饭,扭头就走。但是虽然扭头走了,还是尽心尽力的帮助这个囚犯解救,平反了。

  这个囚犯后来平反出狱,想到这位支先生德很厚,自己很惭愧,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别人是一个不耻之徒,哪里想到支先生的气节、德行是这么高。所以就跟他的太太一起登门叩谢,然后对支先生说,您的德行非常的深厚,在我们现前这个乱世已经非常少有,您现在还没有孩子,我愿意把我的女儿送给您,就做为您的妾,服侍先生,因为你没有孩子,再娶个妾在礼上也能讲得通。这个时候支先生知道他们这一家确实是很诚恳,才答应。於是备了厚礼去迎娶,娶回来他的这个女儿。后来果然就生了支立,这个支立弱冠中魁,就是没到二十岁就考上进士,而且后来当官做到翰林孔目,也就是在翰林院里面做到书记,这是一个很高的官。支立后来又生了儿子,儿子又生了孙子,儿孙都做到很高的官职。这个孙子的儿子,就是他的曾孙,又考上了进士。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到,真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位支先生,支立的父亲,当时一念的纯正,你看后福无穷。假如在那个关头上面如果失了正念,这一念滑坡了,他将来怎么可能有这种福报?所以善恶之报唯人自召,自己的吉凶祸福,完全在你那一念而招感来的,而这一念要平时不断的积累修养而成。

  了凡先生在「积善之方」这篇文章里一开头给我们列举了十个故事,都是明朝当时近代的故事,都是脍炙人口的故事。虽然故事里面的内容不同,但是同归於善,都是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修善最关键的是我们心量要扩大,假如我们的心量很小,只为自己修善,只为自己得一些小的福报,那么你得的福报确实就小。假如我们的心量很大,我们是为天下万民而去修福,这是量大福大,那我们的福报随著心量的扩大去扩大。佛法里教导我们,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让我们的心量跟虚空法界一样大,那我们的福报就是通自性,也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的福报,哪怕是做一点点善事,福报都无量。下面了凡先生给我们点出修善还有很多学问。他说:

  【若复精而言之。】

  进一步去讨论。

  【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这是了凡先生在给他儿子的家训里面,进一步的为他阐述修善的道理。修善怎么样去细细的辨别?可以在八个方面来辨别,所以这里讲了八对。就是善里面有『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这八对,我们都要细细的去辨别,否则如果盲目的去修善,而不明白道理,往往可能心想去做善,好心做了坏事都不知道。这叫『枉费苦心,无益也』。

  下面给大家一对一对的来分析,这里面学问都很深。第一何谓真假?这是第一对。了凡先生就用一个案例,一个佛门的公案来阐述善里面怎么会有真有假?这是讲中峰国师,我们都知道中峰国师,大家可能都做过三时系念,《三时系念》就是中峰国师写的。他是元朝人,是一位开悟的大德。他在天目山修行,有很多的一些儒生来请教,就问了,说佛门里面讲善恶,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为什么看到某人他是善人,可是他家里没有善报,子孙都不兴,某人是造恶的,可是居然家门很隆盛,子孙很贵显,这是不是佛讲的这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是无稽之谈?这些人都是没有明白道理,向中峰禅师请教。中峰禅师就给他们开示,这里很精彩。

  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此地,中峰禅师的开示我们就留待明天跟大家一起学习。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