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建美满人生《了凡四训》学习心得(国语) - 钟茂森教授主讲
重建美满人生《了凡四训》学习心得(国语)  钟茂森教授主讲  (第二集)  2007/6/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11-0002

  尊敬的各位大德、菩萨,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了凡四训》。昨天我们讲到了凡先生考取了秀才以后,补了贡生,从北京的国子监留学归来,到了南京,还没有入南京国子监之前,就到栖霞山去拜访云谷禅师。他们在禅堂里对坐了三天三夜,禅师看见了凡先生竟然一个妄念都不起,所以就问他用的什么功夫?了凡先生也很坦白,告诉他,我的命已被孔先生算定了,所以也没有什么可打妄想的地方。结果禅师就笑他,说我原来以为你是豪杰,岂知你还是个凡夫。为什么?因为他还不懂得「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道理;换句话说,他还受命运的束缚,不能够像圣人一样超越阴阳之外。所以禅师就给他开示,这一大段的开示非常精彩。了凡先生受教以后就真正依教奉行,改造命运。

  我们就谈到昨天讲到禅师的开示「命自我立,福自己求」,他特别引用了佛典所说的,「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真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们就继续从这里开始学习,请看经文: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了凡先生听到云谷禅师的开示以后,他还是有疑惑,他就问,他说『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孟子说有求就可以得到的,那是因为是求在於我,像道德仁义,这是我可以求得到的,因为不受别人的支配,我可以增长自己的道德仁义,哪怕是在困境当中,也能够求得道德仁义,可是功名富贵如何求得?这功名富贵是身外之物,它不能是我自己能够支配得到,怎么样能求得到?我们来看看云谷禅师的回答: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於得也。】

  这段开示可以说是本篇点睛之笔。云谷禅师是一位真正开悟的大德,他给了凡先生点出来。因为了凡是一位学儒的,读书人,当然熟读孔孟的经典,所以他引用孟子的话,说道德仁义是可以自己求,功名富贵是不是求不到?这是了凡先生自己的理解。禅师说,『孟子之言不错』,孟子没说错,是你自己错解了孟子的真实义。错解在什么地方?这是因为下面所说的,『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我们所求的功名富贵,都是属於福报,福报要去种才能得的到,所以福田就是给我们种福的。福田在哪里?六祖说,这一切的福田就不离开我们方寸之心,我们的心就方寸大小,这是我们的心地,只要在我们心地中去求福,就能求得到;道德仁义可以求到,功名富贵也能求到,长寿、儿女、一切的福报都能求到。所以他说『从心而觅,感无不通』。真正从内心中求,一定能够感通。这个心是指我们的心性,我们的心性当中具足万法。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说到,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也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性,是每个人都具足的,都有的,谁都不缺,佛有,我们凡夫也有,而且这心性是十方三世诸佛同一心性。像释迦牟尼佛是过去佛,阿弥陀佛是现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佛,我们是未来佛,还没有成佛,还是众生、凡夫,这叫三世诸佛,是同一心体,同一心性,这个心性里头具足万法。所以六祖说是能生万法。

  功名富贵属於万法,儿女、长寿属於万法,这些都能够求得到,关键是我们要懂得怎么求。这个求,最重要的,这里说是通,「感无不通」,要通心性,才能求到。这个通就是贯通,贯通宇宙的一切维次的空间都能贯通。用什么方法来贯通?佛教导我们,要用真诚心去贯通,真的所谓至诚感通,真诚到了极处就能贯通,就能够通入我们的自性。真诚,何谓真?真就是不妄,没有一点虚妄。何谓诚?清朝的曾国藩先生给诚下了一个定义,说这个诚,「一念不生是谓诚」。当我们一个念头不生的时候,这就是诚。换句话说,假如我们心里还有一个念头,不管什么念头,只要有念,那就是妄念,那就不诚了。所以佛法教我们怎么样恢复我们的真诚?要把妄念放下,心里面不起心不动念。现在我们这些真是凡夫,什么叫凡夫?一天到晚打妄想,从早到晚是妄念不停。平时打妄念都不觉察,等到我们念佛的时候或者读经的时候,才发现那个妄念真的是铺天盖地,止都止不住。念经、念佛的时候我们才能觉察,平时连觉察都觉察不到。所以我们怎么可能能感通?我们怎么能明心见性?所以真正把我们的这些妄念放下,这就能够回归自性。

  要放下妄念第一步首先放下执著,把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执著放下。执著就是不要勉强用自己的意思去控制、去占有,非得按我自己的意思行事,这就是执著。先把这个执著放淡,要放下,再进一步把分别放下,一切的好坏、善恶、美丑,这些分别心我们要放下,对一切事、一切物都不分别了。真正能够打心里面承认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不管什么人、什么事,都是好的,都是来成就我的,这样才能够把分别放下。然后再进一步提升,就是练不起心不动念,让自己的心像镜子一样,去面对每天的大小事情,就是练这种忍,忍住不动念头,一切都随缘。如果真正能做到这样子,就回归自性了,那你就得大自在了。为什么?你真正见了性的,就整个宇宙都是你的,你跟宇宙融成一体,真的是得大自在。

  所以禅师说,『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我能够求到的不单只是道德仁义,而且『亦得功名富贵』,因为这些统统都是我心性中本自具足的,我只要从我内心心性中求,这些统统能得到。所以孟子说的『求有益於得』,那是什么?真正往心性中求,这就『内外双得』,因为既得道德仁义,又得身外的功名富贵,这叫双得,这种求就有益於得了。我们有时候就会问了,说我自己要求些什么事情,到佛菩萨那里去求,可是求不到。为什么求不到?要知道,如果是求不到的,那就是有业障,障住了你的所求。怎么来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要忏悔业障,我们的业障忏除掉了我们就能够得了。什么叫忏除业障?就是改过自新。譬如说我们的行为有过错,要把它改正过来,我们的思惟、我们的念头里面有恶的,要把这个恶转为善,这样去扭转,这业障就消除了。断恶修善就能够帮助我们回归自性,业障消除了真的就是有求必应。所以我们从这里才知道,原来增长道德仁义和增长功名富贵的福报不是两桩事情,是一桩事情,只要我们真正断恶修善,回归本性,这统统都能得到。下面禅师继续开示: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所以我们求一定要懂得向心性内求,不是向外求,求人这很难。古人讲「登天难,求人难」。你向外去驰求,这很难。在好多年前,至少五年前,有一次我有幸跟著师父上人去日本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会议。在旅途上师父就跟我提起,因为我当时在澳洲昆士兰大学任教,他提到说,在大学里面应该建立一个学佛社,让大学生们都能够有机会遇到佛法。当年我们师父的老师李炳南师公,他在台湾就举办大专佛学社,举办这些课程,结果那一批学生出来以后,都成为在佛法里属於中流砥柱的人物。所以培养人才要从这些年轻人当中开始。师父给我这么一提,我自己就发了愿,希望在大学里面能够成立学佛社。但是有了这个愿,不容易实现,因为有谁愿意来学佛?所以我自己内心就求,不向外求,我不去拉拢人,不去拉大家一起做学佛社,这很难。曾经也跟几位同学谈过,他们都表示不感兴趣,没有这样的人发心做。於是我就每天做早晚课的时候就回向也回向这一条,希望我们大学早日成立学佛社,以弘扬佛法,利益大众。结果回向了三年,终於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愿意跟我一起做。於是我们就开始每个礼拜开展这种教学课,讲《弟子规》、讲《无量寿经》,讲这些佛法,跟大家一起探讨。现在学佛社也正式成立了,因为学佛社成立要经过学校的一个比较繁琐的手续,至少要七十个人来报名参加,这才能够成立,我们顺利的过关。所以真正感觉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现在不应,那是因为自己有业障,或者是众生福报还不够,还没现前。所以从心性中求,自己每日反省改过回向给众生,众生福报增加了,好事才得以成就,这样的求也没有烦恼。如果是去求人,求这个求那个一起来做,大家不答应,你不是生烦恼了吗?这叫『内外双失』了。所以懂得如理如法的求,这就真正内外双得。所以要懂得,如果事情没有成功要懂得反躬内省,我自己德行不够,所以不能够感通,不能够感化人,没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发心来跟我一起做事情,这是我的德行不够,我们讲反躬内省,这就能够内外双得。如果是『徒向外驰求』,那么『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矣』,向外驰求这叫攀缘,攀缘的你要求,「求之有道」,这个道就是方法。确实有很多过来的人他们求到了,他们有他们的方法。譬如说一些大富人、这些长者、大财团的领袖,像Bill Gates(比尔盖茨),这是Microsoft的老总,这个人他念大学都不念了,退学,自己做电脑的软件,结果发达了,成为世界首富。人很年轻,现在还四十多岁而已。他的传记现在也出来了,大家很多人看了比尔的传记,纷纷要效仿他。可是你去这么做,你按照他走的路去走,你能够成为世界首富吗?我看不容易。为什么?得之有命,看你是不是这个大富的命,如果你命里没有这个福报,你按照他的方法去求,你也求不到;你命里有这个财富的,你才能够得的到。

  所以要了解这个情况,我们才知道,要求富贵、求福报要懂得种因,不能够只看那个果。他所做的、用的方法去求,那是他的缘,他过去生中种财布施的因,加上这一生用这个方法,这是缘,因加上缘才能结果,他就得到了世界首富的这个福报。我们光用他的缘,没有这个因,这不行。所以真正懂得种因,才能真正得到福报,否则的话就是内外双失,故无益。如果是徒向外攀求,而不懂得回归本性,不懂得种善因得善果,那么在内往往会失去道德仁义,不安守本分,甚至用那些不如法的方法去求,这就亏欠了道德仁义。在外,你命中没有这个福报的,你怎么求都求不到,哪怕是你偷、你去抢,也得不到这个财富。为什么?命里没有。所以内外双失了。这种人我们称他叫小人,他是糊涂!所以古人讲「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君子他懂得怎么求,如理如法的求,内外双得,「内得道德仁义,外得功名富贵」;小人反之,冤枉做了小人。

  下面云谷禅师就为了凡先生开示改造命运的方法,前面告诉他根本的理论,要改造命运要知道往心性中求。具体做法这下面就说出来了。禅师先问了凡先生,他说孔先生给你算的命到底算的怎么样?了凡先生就据实的报告,毫无隐瞒,说我命中没有科第,就是考不上举人、考不上进士,只有个秀才,我命中也没有儿子,把这些情况都向禅师报告。禅师是一位非常懂得教育的人,很有教育的艺术,在没有教导了凡先生改造命运的方法之前,先去问他、启发他。他就问了凡先生,说你自己好好想一想,你应不应该得到功名富贵?你能不能考上科第?你能不能够生儿子?结果这么一问,了凡先生就回光返照了,过去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今天有人这么一问,他就回头思考了。他想了很久,然后就对禅师说,我不应该得功名富贵,我也不应该有儿子,为什么?因为得到功名富贵的人他们都有福相,了凡先生他自己反省,自己没有这个福相。什么福相?我们看了凡先生他自己是怎么说的。他说:

  【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了凡先生他很诚恳,真正剖析自己,找自己为什么没有科第的这个福相的原因。他说自己有薄福之相。我们说一个人他福分浅这是有徵兆的,怎么看?怎么看他是福薄?了凡先生自己讲了六个方面,第一个,他说『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了凡先生说,在官场的人他们都是有福之人,为什么?因为他们能够「积功累行」,这就是《无量寿经》里面讲的「积功累德」,《太上感应篇》所讲的「积德累功」,他们懂得积善积福,能够培养自己的福报的根基。了凡先生他做不到,他不能够培养自己的福报的根基,不能够积累这些善行。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家,儒释道三家都是教导我们成圣成贤。这三家的根也是我们积功累行的这个根,也是这里讲的福基,福报的根基。儒家的根在《弟子规》,道家的根在《太上感应篇》,佛家的根在《十善业道经》。这三个根能够落实,能够去做到,这才是有福之人,这个福的根基就厚了。了凡先生这一点做不到,所以这是第一个薄福之相。

  第二『不耐烦剧』,就是自己不能够忍耐繁琐的事情,不耐烦,没有忍耐力,事情多了就急急躁躁,内心不能够平和,这就是没有福报。古人培养孩子的福报从小就开始。你看《弟子规》里面讲,「谨」这一篇就是教孩子谨慎耐烦做事。譬如说「缓揭帘,勿有声」。我们拉起帘子要慢慢的拉,不可以喀嚓一下就拉起来。「执虚器,如执盈」。拿著空的杯子都好像杯子里装著水那样,拿得稳稳妥妥,这是练我们的耐性。又譬如说「宽转弯,勿触棱」。我们走路转弯都要宽宽的转,不要触到了棱角,譬如说一个桌子那个角,你要是转的太急了就碰到桌子,又碰伤了身体,碰伤身体这是不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够毁伤,又碰坏了东西。所以你看《弟子规》里就教导我们如何去耐烦做事,这就是修养福报。了凡先生发现自己这方面做不到,所以没有科第的福报。因为考取科第是能做官,做官的人要耐得住烦剧,烦琐的事情很多。真正伟大的人他的事情都是很烦琐的,不是每天都是轰轰烈烈的,没有,就是每天做好平凡的小事,积累这一生,才能成为伟大的人物。所以这个不耐烦剧,了凡先生他自己反省,做不到。那我们自己也要想想,了凡先生他的这些缺点我有没有?如果没有,那很好,以后不能犯;如果有,那就赶紧改。真的是「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第三个『不能容人』,这是第三个薄福之相,他不能够容忍别人,自己很容易发脾气,这是因为他心胸窄小,心量不大,所以容纳不了这些人、这些事。要知道人并非个个是圣贤,可能他会有犯错误的时候,正如我自己也是经常犯错误。看到别人犯错误,我们是不是批评他、指责他,不肯放过人家?责备人家责备的这么严,对待自己有没有这么严厉?古德所说的,「正己然后化人」,这也是《太上感应篇》所讲的「正己化人」。自己正了,自己做好了,就自然感化别人,别人也能做得好。当我们看到别人做不好的时候,要反省,就反躬内省,是因为我没做到,所以不能感化他。修自己,不能够去指责别人,这样才是真正的德行。

  第四个薄福之相,『时或以才智盖人』。他喜欢出风头,用他的才华、用他的智慧去压治别人。这是什么?也是眼光比较浅,所以他没有那种容纳这样的一种心量。所以自己有一点才华,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不懂得谦虚,不知道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他的这个才华、这种智慧,是不是真实的才华和智慧?不是。古人所说的,「学问深时意气平」。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他一定是处处谦虚、处处恭敬,绝对不会用他的才智去盖人。所以他这种才智,佛法里称为叫做世智辩聪,不是真实的智慧。所以真正让人家服,不是用我们那种口头上,或者用我们的势力去压制人。《弟子规》上所讲的,「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有德行的人他都懂得,让人家真正服,心服口服,不是用我们的势力、不是用我们的才智去压制人家,去损人家,而是真正让他明白道理,用我们的德行去感化他,这样他才能够服。

  第五个薄福之相,『直心直行』。这个「直心直行」不是佛经《维摩诘经》里面所讲的「直心是道场」的那个直心,不是。那个直心是什么?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那种真心才是直心是道场。这里所讲的直心直行是讲他任性,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给人留面子,甚至『轻言妄谈』,第六个「轻言妄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任性执拗,这是大毛病。说的话一定要三思而后言,做的事情也是要三思而后行,要谨慎,不能够轻率,特别是不可以轻率的讲别人的毛病,不能够轻率的显示自己的才华、能力。《太上感应篇》所讲的,「不彰人短,不炫己长」,不能够去彰显人家的短处,不炫耀自己的长处。《弟子规》上讲的,「言语忍,忿自泯」。我们对人讲话,特别是在有矛盾的时候,言语要有忍耐、要柔和,这个愤恨就没有了。如果是轻言妄谈,想到什么说什么,不经过大脑,随便讲话,往往跟人家结怨。所以这些都是薄福之相!当然福薄就得不到功名,考不上科第了。

  所以真正明白道理了,绝不会怨天尤人,他自己想著心服口服。『岂宜科第哉』,怎么可以得到科第?下面他又反省不应有子的原因,他说: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了凡先生非常难得,对自己的过恶毫不隐瞒把它说出来,为什么自己得不到儿子?他讲了六条原因。第一『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这是个比喻,大地你看它虽然肮脏,但是它能够生育万物,如果水太清了,里头就养不了鱼。这是比喻,了凡先生他自己有洁癖,『余好洁』,有洁癖,所以不能够像大地那样去生养万物,所以就没有儿子。自己太爱好清洁了,清洁的一点肮脏都受不了。可能因为这个事情,也跟家人有很多的不和。因为一个家庭里面,如果一个人非常好洁,动他一点东西他都受不了,稍微有一点的灰尘,一点的污染,他就发脾气,这种人很难相处。所以家庭要和睦要懂得忍耐,家和万事兴,真正和睦的家庭才可能有后代。所以他这是第一条「余好洁」,就是太过爱清洁,就没有办法有儿子。

  第二个,『和气能育万物』。这是讲和,家里要有和气,和气就能够生育万物。但是了凡先生他说他善怒,他爱发脾气。可能是因为家里东西脏了受不了,或者是在外面看人家看不顺眼也受不了。这种好怒、爱发脾气,换言之是贡高我慢、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这些习气很严重,所以他就没有儿子的这种福报。《弟子规》上讲「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你看看,天地能生养万物,为什么?因为天地有这种无私广大的仁爱之心,所以它能生养万物。我们希望生养后代,也要效仿天地好生之德。真正有广泛的爱心爱护一切众生,我们自己才可以有后代。

  下面讲的,『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这第三条原因。首先讲了一个道理,爱,这是爱心,它是「生生之本」,一切万物都由爱心中而产生。这个「忍」,这里是残忍,心地残忍的,就没有办法生育万物了。了凡说『余矜惜名节』,我很爱惜自己的名节,爱惜到不能够舍己救人。可能当人家看到我要救人的时候,他会说点闲话,你去救他肯定是你有利可图,肯定你是要去充当一个好人,爱名爱利,外面说闲话的人很多,真是好事多磨!你听到这个话的时候,算了,他这么说我也就不去救人了。爱惜自己的名节,就不能够舍己救人,这种说老实话就是自私自利。真正发出真诚心去救人的,哪怕是自己的名节受损,也要去做。为什么?这是应该去做的。所以了凡先生做不到,就没有福报了,这是第三个原因。

  第四个原因,『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这个人爱说话,「多言」就会损伤气力。所以《弟子规》上告诉我们,「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我们讲话,话多不如话少;讲话一定是讲真诚的话,不要讲那些虚伪的客套的话,甚至无谓的玩笑,无聊的这些话,我们都不要去讲。真正少言才能养气。

  第五个原因,『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了凡先生他爱喝酒,爱喝酒就损伤自己的精神。《弟子规》上讲,「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喝酒,酒醉了以后可能丑态百出,甚至会造做罪业,这是不懂得这个道理。爱好喝酒,损伤精神、体力。

  第六个,『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这是他晚上爱打坐,彻夜长坐,不肯睡觉。可能在那里坐著会胡思乱想,损伤精神,不知道保护自己的元神。所以你看这后面三条讲的是精、气、神,多言耗气,「喜饮」就「铄精」,彻夜长坐就损伤元神。所以我们要真正爱护自己的身体,要懂得养精气神,少言以养气,少思以养神,少欲以养精。真正这样做到了,这才能够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这也是孝。了凡先生给我们反省了这六个无子的原因,最后说『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这些过失,都不能再细说了,这是了凡先生反省自己。

  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五分钟,接下去再学习云谷禅师的开示。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了凡四训》的「立命之学」。刚才我们讲到了凡先生反省自己没有科第、没有儿子的原因,非常的诚恳,云谷禅师就跟他开导。我们看经文: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这一段的开示,云谷禅师在了凡先生的反省的基础上,就跟他进一步的阐述,说岂止是考取功名科第而已?世间大富大贵的人,『享千金之产者』,我们说是千万身家的人,他们定是千金人物,他们有千金福分的人,才能担得起千金之产。如果是过去生中没有修福,这一生怎么可能有这个福报?这一生虽然有这个大福报,但是如果不好好的惜福,甚至是糟蹋自己的福报,造恶业,这就是损减福报。不能够积德累功,就会把自己前生所造的福报很快的消减殆尽,也担当不起这个千金之产。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的富贵人富不过三代。不要说三代了,现在保到晚年的都很难得。这个原因就在於不懂得惜福,任意的造恶,糟蹋自己的福报。所以要千金人物才能担当得起千金之产。『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所以你看看一个人这一生有多少福分都不是偶然的,都是过去修的善因,这一生有善缘,就得到善果;过去如果是修恶因,没有福报的,这一生注定是饿死的。他是命里定的,没办法改。所以完全是自己自作自受。他说『天不过因材而笃』。这个笃就是真实不虚。天道很公平,他绝对没有私心,善决定有善报,恶决定有恶报,「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所以老天爷非常公平,他都是按照一个人的福分多少而分配给他的福分。

  『几曾加纤毫意思』,这都是自然感应之理,因果的报应丝毫不爽,哪里有丝毫成见在里面?老天爷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夹杂在当中。所以这一句是至理名言,我们应该常常去念这一句,「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反覆玩味,才能够真正明了这宇宙之间自然感应的道理。

  禅师又开示说,『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你希望后代绵长,能够有百世来保你的家业,那么你自己要有百世之德。有百世德行的人,才会有百世的子孙来保持他的家业。你看看历史上享国最长的周朝,八百年!这八百年的基业,就是因为开国的这些天子都是圣王。你看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他们都是圣人,他们真是毫无私心,真是以天下为公,所以他们才有八百年的享国。我们中国历史上子孙代代不衰的是孔老夫子,你看孔老夫子的第八十代孙子已经出世了,仍然得到世人的尊敬。为什么?因为孔子积的德行太厚了,完全是以真诚爱心、以大公无私有教无类,从事教化众生的工作。所以真正最大的积德就是教化。所以我们希望这一生乃至生生世世都能得福报,要修这个福。

  修福最大的就是弘扬圣教,把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圣哲的教育发扬光大,这个德就积的厚。要弘扬圣教,最根本的就是自己要落实、自己要做到。你看普贤菩萨讲的供养,「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以法做供养,这是一切供养当中最殊胜的。而法供养里面第一条就是「如教修行供养」,自己真正依教奉行,做到古圣先贤的教诲,这才是积厚德、累大功。『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你看看我们宋朝的范仲淹这位宰相,他的功德也很厚,后代到了民国依然很旺盛。这都是为我们说明完全都是因果,没有丝毫的这种意思夹杂在里面。『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之薄也』。所以看我们的德行有多厚,就会有多长远的后代。如果是没有儿女、没有后代的,自己反省一下,这个德太薄了。

  所以云谷禅师举这些例子来说明,就是为了教导了凡先生,针对自己的缺点,反求诸己,改过自新。禅师劝导了凡,说你现在已经知道了你的过失,知道为什么不发科第、不生子,只要把这些薄福之相统统改刷,把它去除,你就有福了。所以禅师劝导他:

  【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

  这里的『务』就是一定,提醒他一定要『积德』,一定要『包荒』,「包荒」就是拓开心量,包容别人,包容一切。我们的心量有多大,福报就有多大,这个福报是随著我们的心量的扩大而扩大的。佛经里面教导我们「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样的福报那是通心性的,真正把心量扩大到尽虚空遍法界,我们的福报就遍虚空尽法界。『务要和爱』,就是一定要跟人和谐,一定要有仁爱之心。这都是了凡先生自己反省的缺点,就要把它改过来。他不能够和气,不能够去舍己救人,现在要改过来,要和、要爱。『务要惜精神』,了凡先生爱喝酒,伤自己的精力,爱彻夜常坐,晚上不睡觉。他不睡觉也不是说参禅打坐。佛门里有不倒单的,不倒单那是什么?真正有功夫,心地清净,他不需要那么多睡眠,所以晚上可以不睡觉。我们如果妄念很多的,心不清净的,还要拼命练著不倒单,那就会损伤精神。与其坐著睡,坐著在那里打瞌睡,不如躺著睡舒服。所以要懂得「惜精神」,爱惜精神。真正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重新做人,就能改造命运。云谷禅师告诉他: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以前过去的那些过失统统都改过来,就好像昨天的人已经死了,那些过失、毛病统统放下;今后的种种,把缺点、过失改正了,重新做人,就好像今天出生了,变成一个新人了。真正重新建造我的幸福人生,这种叫做『义理再生之身也』。能够真正发大愿,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修养自己,服务社会,服务众生,这就是用愿力把自己的业力改变过来,这就叫做「义理再生之身」。你就不再是自己血肉之身,这血肉之身受业力的支配,当然活在阴阳命理束缚当中。为什么?因为我们有私心、有杂念,有自私自利,有名闻利养,有五欲六尘这些贪图享受,所以逃不过命运的束缚,受业力的支配。现在完全把这些放下了,不再搞自私自利了,不再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把我这个身心献给社会、献给众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子就是愿力改变了业力,你就成了义理之身。

  所以义理之身和血肉之身的区别就在於我们还有没有私心。还是自私自利的,当然你就受业力支配;放下自私自利的人,这就是佛门所讲的乘愿再来之人,他就是义理再生之身。他完全跟他的业力脱离关系,业力没有办法束缚他了,他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了。禅师继续开示说: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这是禅师引用古训中所说的,这个『太甲』是商汤的孙子,是商朝的皇帝,他曾经也是作恶多端,后来受到贤臣伊尹的教化,改造自我,重新做人。这句话是对伊尹的感恩之言,他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天做的孽是什么?我们说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可以避免的,像地震、海啸、火山爆发,这是天作之孽,包括我们自己的命运,生来就有这个八字,这天生的,这些都是天作之孽,这些都可以改变的。怎么改变?用我们的心去改,真正断恶修善,自净其意,就改变了。所以佛法里讲依报随著正报转。这是一个天作之孽,这些自然灾害,譬如说现在的全球的温室效应,这些是自然的灾害。其实你想想,这些自然灾害根本就是在於人为的,没有纯自然的灾害,都是我们人为的灾害。人不爱自然,用自私自利破坏自然,才感得自然灾害。所以要改变天作之孽要改变自己的心,这才能做得到。

  「自作孽」就不可活了,假如自己不肯改,还随顺自己的自私自利、贪瞋痴慢,那么就没有法子了,无法避免受恶报。所以禅师引用《诗经》上的话说:『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这个「永言」就是我们所说的常说、常言道,古圣先贤都这么说的。说什么?「配命」,配就是匹配,命就是天命。这句话就是说要与上天的心匹配。上天的心是什么?「天有好生之德」,天的德是仁爱,我们的存心也是仁爱,也是「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就是跟天心相匹配、相契合。人心同天心,这就自求多福,就福报自然现前。所以福报要从内心中求,「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禅师告诉了凡说,孔先生算你不应该有科第,不应该生子,这都是天作之孽,这些都可以避免的,都可以改变的,但是如果你自己不肯改,那就没办法。所以禅师说:

  【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这句话是说,你现在明白了这个道理,命自我作,福自己求,你赶紧扩充德性,要积功累德,力行善事,努力的去做善事,多积阴德。这善事里面,有的是阳善,有的是阴德。阳善就是你做的善事大家都知道,都赞叹你,甚至报纸要把你的这些善事报导出来,这种叫阳善。你得了好的名声,是个大善人,你的福报就报掉了,那后福就没有了。这个阴德是别人不知道你做了善事,你做了善事没有人知道,这叫阴德。真正有阴德才是后福无穷。所以我们做善事不要求人家知道,不要为别人报导、为别人知道才去做,如果有这种心,本身就不善。为什么?还好名,这名闻利养都还没放下,这是以恶心去行善事,他能得什么福报?所以真正有德行的人他懂得修阴德,懂得韬光养晦,甚至躲到深山老林里面去修行,等到有因缘的时候才出来为大众服务,古人讲闭关。现在我们师父上人他希望招收十个学生,闭关十年不出来,不在外面抛头露面,真正韬光养晦,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为将来和谐世界做出大贡献,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做出大贡献。真正发心要这么做的人,这才是真正积阴德,他的阴德才积的厚。禅师继续开示,说: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

  『易』就是《易经》。《易经》上讲,教人『趋吉避凶』,就是要懂得如何得到吉祥,如何避免凶灾,这叫「趋吉避凶」。既然《易经》教的是君子,君子是什么?大公无私的人那是君子,他懂得修养德行的人,这是君子。所以君子用《易经》来算自己、参考自己,看到自己命运不够好,知道这是我自己过去生中做得不够,善因不够圆满,或者是有恶,这一生会有这个报应,他不会怨天尤人,他会什么?改造自我,断恶修善,就自然趋吉避凶了,这种人是君子。如果是说算了命,看到命不好,说走北方不吉,就偏偏走南方,这在果上去改。改不改得了?改不了。这种人不是君子,他不懂得反求诸己。《易经》不是为这些人来谋划的,《易经》是儒家十三经,是圣典,怎么可能教人家搞这些宿命论?它是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命运以后,好好的改造,这样是根本上的趋吉避凶。所以你看,如果说:

  【天命有常。】

  这个命运改造不了,了凡先生有这个疑问,命运可以改造吗?禅师说如果命运改造不了,那何来讲趋吉避凶?

  【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这句话不是等於废话吗?《易经》上这么说,正说明天命是可以改造的,我们是可以重建美满人生的。所以你看《易经》这个易字就是讲转变,万事万物都可以转的。怎么转?从心转,因为心是根本,心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从内心中转,从内心中求,才能够有效果。所以我们这样子来学《易经》就懂了,原来《易经》也是教导我们进德修业,不是搞宿命论。《易经》上: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了凡先生他是个读儒书的人,当然《易经》他曾经读过,儒家十三经,读书人都会读的。所以禅师就用《易经》上的话来开导他,说《易经》开章明义第一句话就告诉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讲因果的道理,所以儒家也是讲因果,不仅仅是道家、佛家讲因果,儒家也承认因果报应。真正善人的家庭,他就必定有善福。这个庆就是福庆,他真正有后福。所以了凡先生读儒书还没读通,改造命运的方法他还不能彻底明了,他还不能够深信不疑。禅师这么一点化,『汝信得及否』,你真能相信吗?所以这么一问,确实让了凡开悟了。他不是大彻大悟,但是至少他在这一点上开悟了,就是明白了,明白命运是可以改造的。所以他信其言,真正产生了信心,立志要改造自我,重建美满人生。

  之后他就把自己过去所犯的过失、这些罪业,在佛前诚心忏悔,发愿改过,还写了一篇文章,立志改过自新。首先求登科第,求考上举人。考上举人的目的是为了报祖宗天地之德。所以不是完全为自己,是为了什么?为了光耀门楣,这是一种孝心。他发愿修三千件善事,用这个来回向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这种发露忏悔是改造命运的开始,《弟子规》上讲,「过能改,归於无;倘揜饰,增一辜」。我们有过失不要怕发露忏悔,不要怕被人看见,真正肯改过,这个过失就会改掉;如果要掩饰自己,怕被别人知道,这又增加了一条过失。所以了凡先生真正觉悟了,发愿改过,这是很难得,孺子可教也!

  於是云谷禅师拿出一本功过格交给了凡先生,把功过格介绍给他,告诉他,你每天把自己善恶的事情都登记在功过格里面。这个善事记录下来以后,如果是做了恶,你要把一条善事给退除。所以以过要折功,看看一天下来,到底有多少功剩下来。而且教他念准提咒,这是佛门的咒语,念准提咒来加持,让自己效果更加灵验。禅师教了凡先生念咒,目的是让他把妄念减少,因为在念咒的时候我们身心清净,不起其他妄念,把注意力、意念都集中在这个咒语上面,这样子效果就好。一来可以帮他恢复精神元气,了凡先生他不懂得爱惜精神,这是因为思考太多,彻夜常坐,通过念咒,帮助他放下这些思虑。第二个,真正改造命运要懂得从无思无虑处去感格。真正通自性才是彻底的改造。要通自性必须要放下我们的思惟、我们的起心动念,不思不议这才能够感通。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念佛也是一样的。所以要改造命运,除了做善事以外,还要念佛。念佛的时候关键是不起妄念,用一句佛号把我们的妄念给压住,当我们的妄念起来的时候马上觉察,然后就用阿弥陀佛就压下去,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佛号上,不要被这些妄念牵著走。禅师告诉了凡:

  【语余曰。符籙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

  这里是讲『符籙家』,这是画符的,通常是道家的人士,道士他们画符,画符能不能够灵验,这里面有学问。如果不会书符,符不会画,就会被鬼神耻笑。这个学问是什么?『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所以画符原来关键在於我们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把我们的妄念统统放下,这是真正的画符的真传。不在你画什么符,关键是你不起心动念。他说:

  【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

  这是画符的真传。他说当我们拿起笔来画符的时候,这个笔拿起来的时候,把我们的妄念统统放下,然后在一尘不起的时候,念头不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一点』,这叫做『混沌开基』,这一点点到了自性。道家都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真道、常道,不能用我们的思虑、语言去达得到的,要把这些统统放下,也就是佛家讲的不执著、不分别、不妄想,那么下这一点就叫「混沌开基」。混沌就是宇宙原本最初状态,就用这一点去开。也就是说如何通自性?用不起心、不动念。然后『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这一笔画下来都没有一个妄念,这个符就很灵了。所以灵不灵的关键处就在於我们能不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

  画符如此,我们念佛道理也是一样。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关键也是在於不起心不动念,念这个佛就灵了。什么叫灵?就跟阿弥陀佛感通了。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法性土,心净则国土净。如果我们念佛的时候夹杂著很多妄念,甚至还有分别执著,还有跟人家的计较,还会念念念想到谁对我不是,谁说了我一句话冒犯了我,这些人我是非还夹杂在佛号里头,这就不灵验了。古人就讲了,「喊破喉咙也枉然」,这种念佛就是念几十年也没有办法感通。所以念佛的关键就在於不夹杂、不怀疑、不间断这九个字,这是我们师父传下来的箴言。这样子念佛就能够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感通。所以禅师说:

  【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这个『感格』就是感应。跟什么感应?跟心性感应。宇宙一切万法,包括我们的福报,包括我们的命运,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真正能够跟心性感应,这样子的改造命运那就改的彻底。怎么样感应?要从无思无虑处感应,就是我们要把我们的妄念放下,用真诚之心,所谓诚则灵,这个诚就是一念不生,不诚则无物。所以要改造命运,关键是要有这种真诚之心。下面禅师说: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

  孟子他讲的立命之学,讲到『夭寿不贰』,这个「夭」就是夭折、短命,「寿」就是长寿,短命跟长寿它是一不是二。你看孟子所说的跟佛法里讲的不二法门相应。所以孟子我们想像他也是圣人,可能都是佛菩萨再来的。为什么说「夭寿不贰」?当我们没有分别的时候,不分别短命跟长寿,这不等於不二了吗?短命不会为之悲伤,长寿不会为之欢喜,以不分别之心对待我们的命运。他说『夫夭与寿,至贰者也』,短命跟长寿这区别是最大的,『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你看如果我们不起分别的念头,心里面没有对立,那么你看谁是夭、谁是寿?短命和长寿又有什么区别?实际上短命跟长寿确实是我们人为那种虚妄的分别产生的概念。其实人根本不会有生死,他不生也不死,那何来的短命和长寿?西方的科学家们现在都已经为我们证实了,人生命轮回是确实存在。像美国的内华达大学一位雷蒙•穆迪教授,他是专门从事濒死体验研究。他发现很多这些临死的病人,抢救当中,自己的魂会出去身体以外,等他回来以后,他能够向医生报告刚才这个魂出去外面所见到的景象。有的人会见到家亲眷属,有的人甚至会见到一些神灵,这些神灵还会用一些奇妙的方法,在他面前显示他这一生的所作所为,让他自己去评价自己的一生,然后他回来之后告诉医生。这证明人有灵魂存在,我们说的死亡是我们这个肉体死亡,灵魂是不灭的,根本没有生死。你说这个灵魂哪有生?哪有死?我们见到生死是肉体的死亡。所以禅师说:

  【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

  这是用孟子所说的『夭寿不贰』来开解,细细的去推演,这个丰歉也是不贰,『丰』就是丰收,『歉』就是歉收。就是说丰富和缺乏这也没有分别,是你自己的妄念在分别。当我们不分别、不执著的时候,丰歉就不贰了。真正有这种「丰歉不贰」的境界了,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然后你就能够立贫富的命了。为什么?贫富对你都不影响,这个命运你就自己可以掌控。怎么样才叫做立「贫富之命」?就是贫者安於贫,富者安於富。我贫穷我安在贫穷上面,我也很快乐,富贵的人安住在富贵里面,他也很快乐。像孔子的弟子子贡是一个富家人,很富有,他很快乐。颜回他很贫穷,你看《论语》上讲的,「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孔子赞叹说「回也不改其乐」。他吃饭连碗都没有,拿个箪食,拿个竹子编的一个篓来做碗,喝水的时候拿个葫芦瓢,家里居住在陋巷里头,别人没有办法忍受这么样子的贫贱生活,但是孔子赞叹颜回,回也不改其乐。所以在子贡和颜回他们眼中,也是丰歉不贰,他们都得到快乐。这种是真实的学问。

  『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假如我们对「穷通」不分别了,就是我们的人生是困境重重还是很顺利,这个都不要去想,不要去分别,这样子就能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对於短命和长寿都不分别了,这就能够立生死之命了,这就是佛门讲的入不二法门。所以真正这种人叫做知天命,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他明了宇宙人生真相了,他就活在快乐当中。所以:

  【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云谷禅师跟了凡说,人生在世,看死生这个区别是最重。如果说夭寿都是不二了,死生都是不二了,那么一切的顺逆境界都包括在内,『该』就是包括。所以在顺境当中不起贪爱,在逆境当中不起瞋恚。人家来伤害我、欺骗我,甚至遗弃我、陷害我,我都能够常常怀著感恩的心对他。感恩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智;感恩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恩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恩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你应自立;感恩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你的能力;感恩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你的定慧。所以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面,这样子才是真正立命的学问。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此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