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 -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四集)  2007/3/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200-0004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有一群鸭子,它们成群结队要跟老鹰学飞,觉得老鹰能够展翅高飞翱翔於天地之间,很羡慕,看老鹰非常自在。所以它们成群结队早上四、五点就起床,吃完了早饭就去跟老鹰学飞。也非常认真,一天从早上六点学到晚上六点,总共学了十二个小时,也是非常勇猛精进。学完一天之后,这群鸭子就跟老鹰道谢,谢谢这一天的教导。说完之后就对著老鹰说,「我们要走回去了」,所以学了一天飞翔之后,还是走回去了。我们遇到师长的教诲,遇到诸位法师的教诲,这个都是希有难逢的机会,我们学完之后当下就要用。所谓历事炼心,不是听完经之后还在那里等著,赶快有人来让我历事炼心;历事炼心是在听的当下就转变自己的心境。

  师父常说什么人最傻?最傻的人就是将他人的过失放在自己纯净纯善的心中,这样的人最傻。当我们听完师父这一句话,当下还要不要做傻人?听完之后很高兴,走出了讲堂之后,继续做傻人,还是走回去了;当下听明白了,我们就放下。我们不愿糟蹋自己纯净纯善的本性,我们也不愿糟蹋父母、师长对我们的栽培,所以历事炼心就在当下当中转过去。我们也想起昨天悟威法师跟我们的开示当中说到,哪个地方是道场?何处都是道场!当我们在处大众之中,能把自私自利放下,能把贪瞋痴慢放下,念念能观照自己放下分别执著,那当下都是道场;绝对不是拿起经本的时候才是修道。这段教诲是真正让我们把执著、把分别给放下来,也唯有我们时时能够从根本起心动念去修,我们才能真正请善知识住世。

  昨天悟威法师也提到,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师长能久住世间。假如今天我们是在听经的时候有点明白,离开了讲堂还是随顺我们的习气,这个时候善知识他就不可能久住。因为假如我们听了以后没有去力行,看到善知识会不好意思;因为依教奉行之后,会法喜充满。没有依教奉行,看到善知识我们头都会低低的,慢慢的善知识觉得不要恼害我们,那他这个缘就有可能会走了。所以我们请善知识住世,绝对不是跪在面前痛哭流涕:「要多住世间!」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当下放下我们的习气,放下我们的执著,我们不能提起情执,要提起理智。理智就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不舍什么人?不舍依教奉行之人。所以,善知识不能住世,那是我们所有修学弟子的耻辱。

  记得很多年前,师父说到要离开这个世间,后来城隍菩萨来启请。这个事情我们都知道,这个对我们四众同修来说,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城隍菩萨说到:「人道假如不认真学,但是我们鬼道众生非常认真。」所以,我们是因为鬼道众生的认真精进,让善知识久住,我们要感恩这些菩萨们的启请。更不能因为我们是人道,而去轻慢了其他空间的这些众生、这些修行人。以至於我们修学念佛法门,是可以当生成就的机会,我们非常欢喜、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但是却不能因为我们遇到当生成就的法门,而对其他的宗派产生任何的轻慢心。很可能人家处世做人这些做人的态度都做得很好,我们还比不上别人。但是我们心上常常想「我是当生成就」,反而对人有个高下见,这样会让其他宗派甚至其他宗教的人,感觉我们的态度并不够谦卑。

  当我们的态度不谦卑,不只不能弘扬佛法,弘扬念佛法门,在这个心念当中,很可能已经在破坏佛法的形象。所以,修道人非常重要,要不自欺,修道人要时时勘验自己的功夫。为什么印光大师在老人家的教诲当中,最常提的一句话「敦伦尽分」?人道成,佛道才能成。所以「敦伦尽分」是让我们在每一时、每一刻,都不忘记自己的本分、自己的角色,能在当下实践「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的精神。我们感受到老人家讲的「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这段教诲,短短的一段开示而已,但是这段开示却含摄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在其中了。

  而「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时时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这段话是在一切与大众相处当中,我们都要能够提得起来,不只是在道场同修之间提起来,以至於在我们的家庭当中,我们的公司、我们的单位当中,一定要提起来。假如我们是到道场的时候上敬下和,我们到自己的公司单位,对我们的同仁、上司并没有能上敬下和,那我们其实在修道的过程已经愈学愈执著。这个时候才用,那个时候不用,那我们的心境是分别心,我们的心境是虚伪的心。为什么?面对同修我们才有上敬下和,那是贪爱,那不是觉悟,那是活在好恶当中。所以我们修道人勘验非常重要,不然我们一辈子几十年修行,没有勘验的功夫,很可能一辈子到头来徒劳无功。之后我们修行假如不得力,还怪佛菩萨,那就很冤枉佛菩萨的教诲。师长常说「一真一切真」,这些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的精神,要在我们的当下随时要提得起来,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提起佛菩萨的这些风范,这些榜样。

  我们从世界各地来到净宗学院,很可能很多同修之间第一次见面,住在同一个寝室里面,这个时候也是历事炼心。这个时候我们想起「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这句教诲是让我们从心地上,时时能够洞察得到要给人方便。慎终,所有处大众当中的用品,我们用完之后都把它放回原位,这是对东西的礼敬,这个当下就是礼敬诸佛。这个当下给人方便,让后面来用的人都能够很轻松的能够找到这些东西。其实给人方便的时候就是放下自己的自私,给人方便的时候我们就是不杀戒,不恼害后面的众生。所以不只是放东西要放回原位,我们用过任何的一个地方,我们都把它回归到原来的样子。比方我们用了厕所,用完厕所之后,很可能头发,很可能地上很湿,这时候可能会恼害后面的众生。我们能够想到后面的众生,这也是时时在提起我们的慈悲心。慈悲心绝对不是我们在读《普贤行愿品》,我们在读《普门品》的时候才提起来,是在一切时一切处为他人著想当中我们提起来。

  我记得在五年前,那个时候我跟一位长者卢叔叔住在一起。诸位同修对卢叔叔应该都很熟了,熟在哪里?是不是看到卢叔叔很高兴,然后拉著他的手:我认识你好久了。这样卢叔叔会不会很高兴?真正让这些善知识最欣慰的事情,并不是大家看到他就很高兴、很热情。善知识最希望看到的,是他们给予我们的教诲我们时时在奉行当中,这是最实质的。每个故事,我们是要吸收当下这些圣贤人的心境。我们都听过佛陀从忉利天讲经说法完之后,回到人间来,有一位比丘尼跑在最前面,然后告诉大众说「我是第一个见到佛陀的」。假如那个时候有照相机的话,很可能她还会说「佛陀,我们拍一张照!」拍了照片以后干什么?回到自己的故乡去,你看我跟佛陀拍过照。

  我们也曾经接到有位同修跟师父拍照,拍完照洗出来,拿著到处送。我拿到这张照片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人家很热情送给我们,我们也不知道要摆在哪,他跟师父拍照也要送给大家。这个时候我们在修道当中,有没有观照我们当下的心念,是在觉、还是在迷?当我们拿著跟师父拍的照片到处给人看,这个时候是觉、还是迷?「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们不要染这些名闻利养,真正实质的是依教奉行;依教奉行,纵使没有见到师父,天涯也咫尺。我们都记得师长曾经说,他的好学生很可能就是在地球的那一端都有可能,很有可能正在电视机前面,在至诚恭敬听著他老人家的教诲。很可能这个学生他这一生都没有见过,但是他却把法承传下去,他却让他的家庭成为佛化家庭。我们在听师长教诲当中,常常听到「重实质不重形式」,这句话对我们修学相当的关键。

  当下佛陀听完这位比丘尼的这段话之后,对著她说「你不是第一个见到我,须菩提他已经见到了诸法实相,他才是第一个见到我的人。」这些故事我们都不能白听,都要随文入观,当下转变我们自己的心境,提起圣贤人立身处世的心态。在五年前卢叔叔,我现在谈起来的时候,真的就像昨天一样。我们用真诚的心、用感恩的心来走我们人生的每一天,真的一回想起,虽然是三年五年的事情,就好像昨天一样。当我洗完澡走出来,卢叔叔走进去,过没有多久,长者走了出来对著我说:「你想学,我才教你!」当下我们频频点头「是、是、是」。接著长者把我带进厕所里面去,他说:「你看今天厕所湿的,假如后面老者进来了,一滑倒,老人家最怕摔!」你看当我们随顺自己习气的时候,就完全想不到后面的人;当我们随顺习气的时候,我们就完全感受不到,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著我们的后代子孙。所以我们随顺习气,我们的慈悲心提不起来。

  「还有你看这些头发,假如后面来的人是比较爱干净的人,那他不就生大烦恼!所以应该把浴室弄干净,就像你刚进来的一样。」这也是「置冠服,有定位」,能够慎终,把一件事情做好,让后面来接续的人都能生欢喜。这个慎终的心境,真是放在我们生活、工作、处世待人当中随时都可以受用的。包含我们到道场里面,以至於在公司里面,我们做一份工作、一个执事,当我们做完这件事,刚好因缘变化了,要换另外一个执事,或者是要先离开道场,会有人来接。这个时候,我们把所有累积的经验统统告诉后面来接的这个同修,这是对这件事的负责,这是慎终。这也是「置冠服,有定位」,让后面来的人很好办事。《弟子规》假如都从每一句的存心去体会,那每一句都有无穷的受用。我们学这些经句,那都是圣贤、佛菩萨的心境,我们要契入到那个心境当中。

  所以「父母呼,应勿缓」,这是时时对父母有恭敬的心。当我们对父母的恭敬心是真的,那对一切人都能时时提起恭敬,甚至一切事物,我们这颗心已经提起来,对一切事、一切物依然恭敬。假如我们对父母恭敬,对其他的人提不起这分恭敬,那对父母的恭敬也不是真实的。所以一真一切真,一真就是心境真正契入恭敬。「冬则温,夏则凊」,这虽然是两个动作,但是从心地上去契入的时候,那它是一切的言行举止。「冬则温,夏则凊」,那是时时体恤到父母的需要,体恤到他人的需要。这句经句真正契入了,那在处世待人当中,在单位以至於在共修的道场里面,都能时时看到别人的需要,这句经句我们就学到了。这句经句也是时时让我们放下自私自利,提起慈悲,提起关爱他人。

  我们真正深入每一句经句,看到我们的心地,真的这一句经句对我们修身,以至於对我们齐家都是最重要的关键。以至於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这一生事业能有成,假如没有契入「冬则温,夏则凊」,那他事业不可能有成。因为任何一个行业都是服务大众,而服务大众的事业要能成功,就是能时时替别人著想。我们愈研究《弟子规》,愈感觉到这本经典确实是世出世间学问也好、事业也好,成败的根本所在。我们今天这么殊胜的法缘,从世界各地我们聚会到净宗学院,最重要的是在当下我们透过法师们的教诲,我们勘验自己的功夫;我们透过处大众当中,勘验自己的功夫。在师长的教诲当中,我们听师长说到,一部《华严经》,一句话把它涵盖在其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很多位长者他们给我们做风范,杨老师、卢叔叔,还有我生命当中很多的贵人,我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不疲不厌的榜样,只要为大众,他们都不累。

  像那一次卢叔叔教诲我,上完厕所之后一定要把它弄整洁。隔天一出门的时候,我就跟卢叔叔讲到:「叔叔,我这个人习气很重,我以后一定常常会犯错,请您一定要马上给我指出来。」当下叔叔一句话没说,笑得很开心。我们冷静来观照,当我们听到师长,当我们听到诸位法师们,他们在讲解这些经句,刚好讲到我们的习气,我们当下是脸色不好看,还是当下露出灿烂的微笑?假如我们是露出感恩、灿烂的微笑,这个善知识会接著讲。假如一点出我们的问题,我们的脸就摆得很严肃、很不欢喜,这个时候善知识不跟我们结恶缘,第一句讲下去马上转弯:你修得不错!下一句就不敢讲了。为什么?不跟我们结恶缘。所以当下,确实我们念经念出欢喜,都是我的问题,那佛菩萨一直加持;当我们念经的时候看到我们的缺点,不高兴、不舒服,佛菩萨加持就不见了,感应都是一念之间。我们记得师长的教诲,时时都是行为世范。

  我们今天在道场里面,我们上车排队的时候就是行为世范。我们时时想到,如何让整个团体的运作能够比较顺畅,时时都礼让、诚敬、谦和,这个时候都是行为世范。以至於我们面对每一位付出的义工菩萨们,我们恭恭敬敬给他们道谢,更不可能有抱怨。因为就像我在庐江文化教育中心,我们每次办一个活动,都是要前三个礼拜、甚至於一个月以前开始筹划。我们净宗学院这个活动更大,将近千人,而且是来自世界各地,光是接机交通问题,不知道有多少人的至诚付出在其中。我们在这样的因缘里面时时感恩、知恩,这个都是行为世范。我们今天吃饭排队都规规矩矩的,心里面都想著:人家多吃点。假如我们心里面想是不是快没有了?我等一下没吃到怎么办?这个时候贪念起来,「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能吃到菜里面最后剩下的菜根,那是我们的福气。是!我们吃,欢欢喜喜;别人吃,他可能老人家牙齿不好,我们吃掉了,我们年轻多好!时时都能为人著想就是行为世范。

  在前几天,悟全法师的教诲当中提到,不能盗常住物,就像《弟子规》讲的「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不只不能盗常住物,也不能糟蹋常住物。因为我们人与人重在交心,用真诚的心交往,我们在道场里面跟无数的人在交心,很可能我们连见都没有见过他们。因为在这每一罐蕃茄汁的背后,就是有一位菩萨的发心,每一块饼干的背后都是一个菩萨的发心。他们欢欢喜喜来供养大众,我们又要用什么心境去面对这些常住物?我们一定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方受此食」。所以我们用著这些大众的供养,我们时时是提醒自己,这一生一定要有成就。这样对於这些至诚来成就我们、供养我们,没见过的菩萨们,是最好的一个回报。

  我们就更不可能喝到一半,再把它放在旁边,接著就忘记了。确实,忘记了不是故意的,也不是有意要浪费的,但是从这里我们要更观照到,我们忘记了,是因为我们这颗感念的心、感恩的心不够强,才会忘记。假如我们这颗感恩的心很强,我们没有喝完,一定会把它拿回房间,到时候再把它喝完。昨天悟威法师说到的,一切时一切处都是道场,都在勘验我们有没有依教奉行。所以,夏莲居老居士常说,修行两字信条「真干」,这个干就是没有自恕,没有宽恕自己,不随顺习气。我们没有做好,马上惭愧,马上反省;绝对没有一句「不过,是因为怎么,所以我才没怎么样」。你看我们下一个念头又是解释,那真的,这个就属於自我宽恕,这也属於自我欺骗。

  所以「真干」二字含义深远,真则不夹杂,这个觉悟的心,这个佛号不间断、不夹杂,时时心上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不能提起我们的名闻利养、自私自利。真则不自欺,不欺骗自己的良心,时时能观照我们的起心动念,有没有放下师长说的十六个字。师长说这十六个字很重要,入道的根本,这十六个字不放下,我们这一生要有成就也不容易。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我们都耳熟能详。很可能师父讲第一句的时候,我们马上在电视机前面把后面都给它讲完,我们很会接话,但是重点在我们有没有回光返照我们的心地?

  达摩祖师当初传法的时候,他几个弟子,祖师说你们把修学的心得,讲来给我听一听。讲到最后,好几个人都发表了他的感受,慧可大师一句话没有讲,站到达摩祖师面前深深三鞠躬,坐回去了。达摩祖师说慧可大师得到他的精髓。重点在内心的感悟,而不单只是言辞上的表达而已,这十六个字要印在我们的心上时时观照。我们常讲要真干真干,我们有没有时时观照不夹杂、不自欺、不懈怠、不自我宽恕?提到这个不自我宽恕,我就想起卢叔叔曾经告诉我的,「对自己要赶尽杀绝,对他人要厚道三分」。我们看到师父的大自在、大清净,我们非常的羡慕,怎么样契入?就是依教奉行。师长最欢喜的一定是我们得到法喜;师长最欢喜的,绝对不是我们飞了几万里来看看他,他就欢喜了。

  我们昨天提到整个文化,以至於正法、佛法的弘传都是建立在孝道跟师道的基础之上,而师道基础是我们知恩报恩,记住祖师大德的教诲。我们昨天提到章嘉大师给我们的教诲,「看得破、放得下」,确实看破很重要,而现在世间很多的事情真的都在帮助我们看破。我们看到了现在很多的大官,他能当到这么大的官,过去生都是佛门中人,不然修不到这么大的福。但是却在这么好的机缘当了大官的机会,却搞名闻利养,却贪污腐败,当下那个不知道会堕落到哪里去!我们看到了这些现象,要了解到修道人假如没有真实的智慧,没有了脱六道轮回,这所有的修行最后变成福报,这个叫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当大官去了;第三世就堕到三恶道,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来。

  所以我们看到弄权的人、看到贪官,不只不能跟他们生气,还要对他们生起的是一种怜悯心,因为他们不懂因果。我们生起瞋恨心,那跟他对立了,我们自己也堕落。他们教给我们看破,看破什么?修行人绝对不能求福报,统统要舍掉,只求智慧,生活中的需要够用就好,绝对不贪著。再来不能求善缘,要求法缘,因为善缘假如没有智慧,善缘之后非常相爱,爱恨一念之间,没有智慧了,爱到深处反为仇。因为没有智慧会贪,所以爱缘之后,很可能对方他的人生他有他的抉择,会跟我们的方向有点不一样。这个时候对方不能配合我们,我们生烦恼,还责怪他,说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就不跟我走。我们看到多少情侣,爱得缠绵悱恻,之后还互相伤害,这样的事情很多。这个我们都要看破,不能贪情缘,不能贪福报。

  当我们这些都看明白,人生过得很轻松简单,放下所有的执著,提起觉悟,提起一句佛号。而这一句佛号就含摄了六度总持在其中,这一句佛号也含摄普贤十愿在其中。当我们念阿弥陀佛,礼敬自己,礼敬他人;当我们念阿弥陀佛,称赞如来,称赞弥陀的悲愿,称赞弥陀的风范、行持;当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那也是对大众的广修供养;念这一句弥陀,也是忏悔我们迷失自性太久。我们慢慢从义理去体会的时候,真正就感受到万德洪名,一句佛号里面含摄著万德在其中。

  蕅益大师跟我们说到一段很重要的教诲,「真能念佛,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即大布施」。你看当我们念这一句佛号的时候,什么是最大的布施?财物的布施都还是身外之物,我们能把身心都放下,身心放下以后,时时为大众著想,为大众服务,这是大布施。在念佛当中能放下身心世界,我们在处大众服务当中,也才能放下身心世界。念佛的时候放不下,怎么可能说在处大众的时候放得下?所以,心不能有情执,要放得下,不能有分别。我们在念佛当中,一切人都是阿弥陀佛,不分别,这个时候我们面对任何的人来了,我们服务他的时候都是平等的心。

  有一次有一群同修他们坐了差不多十个小时的车,赶到我们中心来,因为他们耳闻师父到中心来了。他们一听到消息,马上「包袱款款」,包袱马上拿起来一拎就冲!二、三十人就冲过来了,其实师父没有到。你看他们一冲十个小时到了,我们的工作人员说师长不在,他们不相信,马上安营扎寨,就在我们门口坐下来,那个态势就好像帐棚要把它搭起来。我们都要冷静,当我们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是情执,还是觉悟?是!当我们给师父磕头的时候,是觉悟,还是情执?你看师长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去?在上海下飞机的时候,几千个人在机场,师父走出去,全部跪下去顶礼。其他没有学佛的人看到:这一群人在干啥?

  那个当下,三个人拉他他还坚持要顶礼,真是入无人之境,那是情执入无人之境。我们要给大众当榜样,你看现在人群一聚起来,很多大陆的同胞一想:是不是法轮功来了?对!我们要能顾及到整个社会的状况,这个都不得不时时提起觉照。我们文化中心是推广中国文化,因为在大陆现在还不是很完全理解佛教是教育,所以传统教育跟佛法宗教教育是分开的,我们能体谅整个政策的问题,我们是弘扬文化。假如我们这个态势都摆出来,那很可能又让当地的人误解原来这是个佛寺,这样会让所有接触我们的大众心里有罣碍。因为他还没了解的时候,我们先让他接受传统文化,等到他有这个做人的根基,《弟子规》的根基了,那真的要接受佛法非常的自然。

  我看他们好像坐下来不走了,我们就出去跟这一群同修们说:「同修好!」接著我们说到:「你们吃饭没有?」好几个同修异口同声(因为那时候已经傍晚),他说我们还没吃饭,连中餐都没吃。你看他们觉得中餐没吃叫勇猛精进。我说中餐还没吃,接著我跟他们分享:「诸位同修,师父告诉我们,《弟子规》是根本的根本,一定要落实。」大家马上说对对对,师父讲很多次了。「但是我们没做到《弟子规》!」我这么一说,大家眼睛都瞪得很大:「我哪里没做到?」「《弟子规》说到「身有伤,贻亲忧」,你看你们连中餐都没吃,身有伤,贻亲忧。」他们说对对对。接著我跟他们分享:我们为什么没有做到《弟子规》?因为我们心里面有个执著,哪个执著?一定要见师父,你看这一念执著,饭都没吃。不只饭没吃!

  我请这些同修们进到中心来坐,接下来我就跟他们分享,跟他们沟通。我说:「诸位同修,你们出来的时候家里人知不知道?」他们说不知道,接到电话马上就冲出来了。我说对!你看有一念执著,完全感受不到身旁人的感受。真的欲令智迷,欲望很厉害,连见师父的情执都会障我们的法眼。有一位幼儿园园长,这个幼儿园老师、学生也有几百人,但是他常常不在园里面,不在教导这些老师们、这些孩子们,常常跑佛寺,他跟人说到古佛寺去做事情有功德。这段话是一个教育局长告诉我们,我们听了捏把冷汗。这个教育局长跟我们讲这段话,请问这个过程已经多少的人把这个话传过来,这个教育局长绝对不是第一个听到的。这段话传过来,所有没有学佛的人对我们佛教徒是什么看法?真的不能有执著。佛陀的教诲是在任何一个行业都能圆成佛道,以至於是个家庭主妇都能圆成佛道。还有什么好执著,一定要怎么样才能修!

  师长还特别要破我们的执著,有一段重要的开示,就是家庭主妇如何圆成佛道,对待我们的家人都是「礼敬诸佛」。相夫教子当中,称赞如来,把先生的德行、把孩子的德行统统给他引发起来,为社会民族培养出好的人才,这「称赞如来」。每天恭恭敬敬的把家里打理好,三餐弄好,「广修供养」。自己的言行举止有不如法的地方,马上反省改过,给孩子当好榜样,「忏悔业障」。跟邻里乡党相处当中,随喜圣贤人的这些风范,随喜邻里乡党的这些好的行为,随时随地都可以落实普贤十愿。所以什么时候是道场?把分别执著放下的时候就是道场。所以跟同修们又讲到,你看你现在过来了,你的先生、你的公公婆婆一进门,家里怎么变成空城?先生回来肚子饿了,我们家太太去哪了?学佛学成这样,连家都不顾,那麻烦了。

  假如这个抱怨又传出去,我太太不知道会不会学到邪教去了?真的,我们都要敏锐得到,我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到底带给家人、带给大众什么样的印象。《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说到,要形像鲜明,要行为世范,为人演说才对。我们今天在修学的过程,为什么不能得到家人、不能得到亲朋好友的支持?因为我们没有演好,我们没有依教奉行。真正把孝道演出来了,哪有人不欢喜的道理!真正把六度、十愿落实在生活当中,谁不欢喜来随喜我们修行!很多太太学完之后很认真,之后上课时间都是先生主动提醒:今天要上课了,要记得。因为太太学完之后改变很多,先生很欢喜。

  后来我跟同修们就交流到,我们这一辈子要放下执著,这一辈子跟往生无关的事都别干了,每天就是敦伦尽分,尽好我们家庭工作的本分。有其他的时间,不打妄想,一定是念佛,一定是听经,一定是读经,这样的人生变得很单纯。我们要记住,跟往生无关的事都别干,这样才能勇猛精进不打闲岔。说完之后,有一位同修就说了:「对,蔡老师,你讲得很有道理,但是我们还是凡夫,所以你还是跟我们拍张照!」因为他们听完跟往生无关的别做了,拍照跟往生有没有关?你看当下「我们还是凡夫」!这一念就没有随顺佛菩萨教诲,这一念就是我们的执著,当下就要把它打掉。好,今天的学习就先到这边。今天有讲得不圆满的地方,还请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