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 -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集)  2007/2/2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200-0002

  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回想在到了祖国大陆这三年多的岁月,确实都是一分感恩的心。我记得刚到海南省海口的时候,那时候上课来了差不多十几位朋友,来听我们分享《弟子规》。十几个人我们看了也很感动,因为本来杨老师给我的交代,是说「什么都不用想,先讲三百场」。老师给我的指示也非常简单明了,她只有讲两点,第一点就是先讲三百场,不要打烦恼,所以我每天在那里算馒头,一场、两场这样算。第二个就是我们在外做事情,不能让师长担心、丢脸,这是杨老师给我两个最重要的教诲。

  看有十几个朋友来,我们也很感动、很欢喜。讲完课之后,看到底下有些七十几岁的长者,下了课,我马上就走过去,给他行礼、给他问好。因为这些长者在课程的过程当中,一直对著我们微笑,让我们很有信心。下去之后跟老人家行礼、问好,才了解到这些老人家听不懂普通话,他居然能在底下坐两个小时,还这么欢喜。老人家的这分心,灿烂的笑容,留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他们是全心全意在成就我们、在提携我们。这分恩情我们这一生都不可以忘怀,我们今天在修学上能有一点点的成就,一点点的提升,都是众人给予我们的帮助。

  我记得有一次,时间比较赶,我就搭著海口比较特殊的一个交通工具,叫摩的,大家可能没听过,叫Motorcycle的士,摩托计程车。坐上去很快就到了现场,我们讲课的教室,这个时候时间刚刚好,没有迟到。直接进教室就上了讲台,两个小时讲下来,我就到了厕所去照了一下镜子,突然看到镜子里面有一只公鸡。赶快出来跟我们的同仁们说到,你看我的头发像公鸡,怎么都没有人告诉我?但是我们要了解,「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什么人家都不敢说我们?最主要的原因,很可能我们讲了几堂课,慢心起来了。他人比较敏感,感觉到我们不能劝,所以不跟我们讲。人家不规劝我们,我们不能责怪别人。

  昨天悟行法师一直强调的感应,能感是我们的心,所感是境界。能不能有人规劝我们、提醒我们,那也是我们感来的。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一颗谦卑受教的心?我们愈深入《弟子规》的学习,愈了解到《弟子规》每一句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个心境。能够体会到《弟子规》每一句经句的心境,就能感受得到,这个心境对我们一生的学业、事业都是成败的关键。以至於对於我们的家道承传,对於我们整个社会民族的延续,都是最关键的一个心境。像「信」当中有一句经文提到,「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损友为什么会来?因为我们只想听好话,只想听谄媚的话,所以损友来,益友却。但是我们假如能「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我们听到称赞诚惶诚恐,确实因为一个事情的成就那是无量无边人的付出,有看得到的,有看不到的!我们在整个大事因缘当中,只是尽我们一点点的心力,绝对不能有个念头说自己有功劳。有念头觉得自己有功劳,我慢的心一起来,不但不可能让这件事情圆满,很可能还坏了事情。

  曾经听师长讲到,有一位法师他在弘法的过程当中也是非常的艰辛。有一天到了一间破庙,当晚在那里休息。他感触到弘法非常辛苦,就叹了一口气,说怎么这么累!突然从空中传来了一句话,「你累,我比你更累!」为什么?因为讲经的法师只要把经讲好,但是这些护法龙天,以至於我们护法的菩萨们,还要为我们的食衣住行、生活的点点滴滴去操心、去忙碌,所以确实护法功德大过弘法。多少人在护法,多少人在护持,我们怎么敢起一个念头说自己了不起、自己有功劳?所以,时时都非常体会得到,这整个弘法的过程当中,无量无边的至诚心含摄在其中。我们不忍心因为我们起了贪瞋痴慢,而把这个因缘给破坏了。

  这个时候的心境,就好像「如褓赤子」,好像刚出生的婴儿,为人父母、为人长辈把他抱在手上,非常的软,生怕他给滑掉了,那样的呵护这个孩子,那样的呵护弘法利生的工作。我们时时记住一句教诲,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弟子规》这一句「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这句教诲是我们成圣、成贤,或者是堕落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大禹是圣人,大禹听到别人的劝诫,听到别人好的善言、善行,他是「闻善言而拜」,当场顶礼下去感谢他,所以大禹是圣人。子路是孔夫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子路是「闻过而喜」,人家规劝他的过失,他马上很感谢,笑得很开心,谢谢你告诉我。我们学圣贤、学佛菩萨,最重要的从他们的存心去学习,我们观照自己的心境是不是闻善言而拜?是不是闻过,听到自己的过失非常高兴,感谢对方?

  而「福在受谏」,一个人最大的福气,是能接受佛菩萨、圣贤人的劝诫,那样的心境就好像在看一本经书的时候,圣贤、佛菩萨如在面前教诲他,每一句看完之后,都是随文入观。今天我们站在家业、事业的角度上,一个人要经营成就他的事业,他整个事业发展的过程,他一定会出现很多瓶颈,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得到前面,左右两边看不全,后面更看不到。诸位同修,假如现在后面有一个人拿著一根铁锤,正举起来要往我的脑袋敲下去,我能不能看得到?看不到!但是当他要敲下来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诸位同修,你们怎么都没有反应?我做人太失败了,大家连救我一命都不肯。当铁锤要下来的时候,底下应该会啊一声,这么啊一声我就警觉到后面,马上一个转身,这个祸不就过去了吗?所以,人不可能方方面面都看得到,这个时候就需要亲朋好友,以至於好的同仁很真心的来劝告我们。

  蕅益大师说「善友为依」,修道过程确实需要很多好的同参道友,互相提醒、互相劝诫。所以「福在受谏」,我们当下就想,我旁边怎么没有善友来劝我?我们时时都要反求诸己,还是我们这颗受教的心。但是大家听完这一句福在受谏,待一会儿大家下课,不要见人就说「我有什么缺点,你帮我讲出来一下」,到时候人家看了我们就赶快跑。所以修学时时放下自己,要能感知到对方的心境。同修跟我们又不熟,马上就「我有什么缺点?我们已经相处两天了,你一定要告诉我,不然你就不慈悲」。人家愈听压力愈大。

  我曾经遇到一位同修,刚好他跟末学一起坐电梯,一进电梯只有我们两个人,他说「蔡老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差不多一个礼拜了,我有什么缺点,请你帮我指出来。」当场这个电梯里面的气氛很怪异。后来我跟这位同修分享到,其实当我们要别人指出我们缺点的时候,那已经晚一步了,最重要的要自己能起观照。这个念头是贪心,这个念头是慢心,我们马上回光返照,马上转念,这是最重要的。自己劝自己最重要,等别人来劝的时候,那可能是三天、五天,甚至於一年、两年都过去了。

  师长教诲我们早晚做早课、晚课,早课在读经的当下是提醒自己,那个时候就是在接受佛菩萨给我们的教诲、劝诫。当我们在做早课的当下,都是这种不断反省自己的心境,一定能感来很多善友的相劝,都是我们这颗心。假如我们在做早晚课的时候是应付的心境,当真正有善友来劝我们,我们整个心态、还有整个表情也是应付。所以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我们善观这颗心非常的重要。晚课的时候,反省自己这一天有没有依照经教去奉行,假如没有,要后不再造,赶快把它改过来。我们一直提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任何的境界源头都是我们自己这颗心。所以真正修道人,对任何人绝对不抱怨,绝对不要求,一定是要求自己,因为万法都由自己这颗心生。

  这两天,诸位法师都给我们非常宝贵的教诲,这都是诸位法师多年来修学的体悟。我们能体会得到法师们他们的这颗慈悲心,我们与法师之间心跟心就相契,这个时候听法师们的教诲都能够随文入观。曾经我们拿到一本《弘一大师别集》,弘一大师他在整个《大藏经》以至於历代祖师大德教诲当中,给我们拣选了一百句非常重要的开示。又在我们整个文化当中,重要的人生哲理这些格言当中,也挑选将近差不多一百句左右的这些教诲。我们看到了这本《弘一大师别集》,能不能跟弘一大师那颗慈悲心感应?为什么大师要会集这本教诲出来?因为深刻感觉《大藏经》浩如烟海,透过大师的智慧,把我们当前最受用的这些经句把它拣选出来。我们怀著一颗感恩的心来读这本书,那就非常受益。

  而且人情练达皆文章,假如我们人情事理不圆融,很难让众生生欢喜心,又怎么可能会利益到众生?所以后面弘一大师搜集的《格言别录》,对於我们处世当中的分寸就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我们体会到弘一大师的悲心,我们也体会到每位法师讲课、讲经的这分存心,那我们这十天左右的课程,对於我们心境的提升就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们在跟师长修学的过程当中有一个心态,就是每一句师长的教诲,只想著如何做到,从没想过做不到。因为当我们想著做不到的时候,我们的自信心被自己给摧毁了,当我们想著我们做不到的时候,我们已经不信佛。因为佛陀的教诲是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假如我们想我们做不到,那就是不相信佛陀说的这句话。所以只想著如何做到,那是信佛。佛又告诉我们「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智慧是本有的,是要在时时刻刻观我们起心动念,把妄想分别执著给打掉,这是我们用功的地方,也是师长最常教诫我们的,从根本修,从起心动念处修。

  所以当我们提起来我做不到,那就是执著,「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我们现在是把不觉当作真的,把烦恼当真的,就变成认贼作父,认烦恼贼做自己的父亲。诸位同修,我们希不希望认贼作父?当然不希望。就好比我们背著一包垃圾,这包垃圾很臭,我们背了三十年,突然有一天善知识告诉我们,我们背的是垃圾,你还把它当宝。这个当下,真的是垃圾,其臭无比,这个臭让我们无始劫沉沦。所以明白了,马上要把这包垃圾把它扔出去,就在要扔出去的时候又拉回来,然后对著自己说,「这一包垃圾好歹也跟了我三十年,这么扔下去好像有点可惜,好像不够念旧」,这个时候就没法子了。知道烦恼对自己的害处,当下一定会把它舍掉。我们不能放下贪瞋痴慢,不能放下自私自利,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还没有彻底认知它对我们法身慧命的伤害。我们一定要坚信佛陀说的,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

  从今以后我们要自己相信自己,随时想著如何力行佛陀、还有师父的这些教诲。师父教我们要「为佛法、为众生」,我们当下就提起这样的心念,而这句话真的能破我们的烦恼。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情在那里犹豫不决,在那里生烦恼的时候,赶快把这六个字请出来。这六个字就好像一把尚方宝剑一样,真有烦恼了,尚方宝剑出鞘,马上就知道该做什么。我们之所以在烦恼当中不能出来,往往自私自利放不下,贪瞋痴慢的习气放不下;一提起来为众生、为佛法,正念一起,妄念自然就消掉。

  当初末学在要从台湾到海口去,我们是去推展中国文化,我的父亲就说到,「这个教育的工作可能一万个人做,只有一、两个人可以做得起来。」这个分析是没有错,因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接著我跟我的父亲交流,「一万个人做,只有一、两个人做得到,我们是要去问这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做不到的,还是要去问这个做得到的?」所以真的,我们在修道的过程当中,要打烦恼、要找藉口,可以找一千、一万个藉口。但是假如下定决心,这些藉口就不见了,就像《无量寿经》说的,「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真的,决心一下,很多的善知识、很多助力就感应来;这个信心不下,感来的都是业力。我们走的是业力的人生,还是愿力的人生,都在这一念之间。我们往往遇到境界,先找藉口退缩,人生,任何人都不能够打败我们,只有一个人会打败我们,就是我们自己的妄心、退缩的心。

  今天我们是「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藉口」,我们要去问的是这一个、两个做到的人。假如这一、两个做到的人,他们是有很多的财富,是有很高的官位、社会地位,那这个我们做不到,因为我们没有。但是假如不需要财富、不需要地位,而他们具备的条件我们也有,这个时候要责无旁贷去做。接著我也跟我父亲提到,我的师父,我们尊敬的老法师,他一个人到了台湾举目无亲,也没有财富,也没有社会地位。但是纯是一颗慈悲心,纯是一颗至诚的心,就感应来三位好老师,感应来我们韩馆长大护法来给他护持,这些境界都是自己的心感召来的。慈悲的心、真诚的心,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师父能修得一生这么殊胜的果报,我们也要相信自己能做得到,所以这一念心是提起对佛法的信心。

  假如我们跟著师长学习,然后对师长讲「师父,您的修行的成果,只有您做得到,我们都做不到。」诸位同修,假如师父听到了会不会哈哈笑?会不会说「太好了,我做得到,你们做不到」?不可能!父母跟老师最欢喜看到的事,就是孩子、学生的成就超过自己。而父母、老师的心境,一定是把他一生修学最精华、精髓的部分,全盘托出给他的孩子、给他的学生,希望能青出於蓝而胜於蓝。所以师长每一部讲的经,都是我们修学最重要的关键。假如我们能体会到师父对我们这颗至诚的爱心,我们会直下承担,随文入观的去听师长每一句教诲。当下我们就能少走很多的弯路,能够直截了当来走我们这一生的修学。我们体会得到师父的用心,我们体会得到每位讲课法师的用心,那我们这几天就能够心跟心的交流。每一句法师宝贵的这些教诲,以至於每个事例,都会印在我们的心田当中,都会转变成我们立身处世的态度。

  我们记得昨天悟月法师给我们教诲到,面对任何一个人要见性不著相,看到的每个人都是阿弥陀佛。有人请教师父说,师父是怎么念阿弥陀佛?师父说到「我念阿弥陀佛跟大家不一样,在我的心目当中每一个人都是阿弥陀佛,我对众生的供养,跟对阿弥陀佛的供养,绝对没有两样。」这些都是师父的教诲,我们要把它放在心上,当我们对任何一个人起了傲慢,马上想到「看一切人都是阿弥陀佛」,这个念头起来,这个妄心就下去了。

  昨天悟行法师也说到,有一位女企业家,她们开的是一个餐馆、一个饭店,安排位置刚好坐在师父的旁边,亲近师父。当然这是恒顺众生,假如我们明白经教的,亲近不在於距离,而在於心境,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心境相契了,天涯也咫尺;心境疏远了,咫尺也天涯。虽然我们现在是在末法时期,但是假如我们对佛陀的这分至诚恭敬达到极处了,虽在末法当中还是正法;假如我们没有依教奉行的心,纵使在正法时期,还是在末法。这位女同修她看到师父相貌非常的庄严,她就说「师父怎么天生丽质!」其实当下我们看到什么?是看到了她讲的「天生丽质」四个字,还是看到了她很真诚讲出这句话的心?假如我们看到了她那颗心,就没有障碍;但是假如只看到她这句话,就有障碍。因为我们觉得这个人是外行,她不懂;我们懂,她不懂,高下出来了,傲慢出来了。

  我们曾经听一个公案,有一只狗看到了观世音菩萨,它太欢喜了,马上把它刚找到的屎(大便),一下子就丢给观世音菩萨。那是什么?那是它觉得最好的东西。所以它一下子就脱离畜生道了,至诚心供养菩萨!师父常提醒我们,我们修行人不要愈学愈执著,不能只看到别人过失,都没看到自己过失。儒家修学当中有一句我们都耳熟能详的话,叫「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叫修道。假如我们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自己一天错了几十次都感觉不到;别人一做了哪个动作,我们马上就批评,这就是修颠倒的道,这个态度完全反过来。我们常常在跟各地的同修们交流,很多人听完课,跟我们的老师讲:「这一堂课我的先生最需要来听,他没来太可惜了;这个我儿子最需要听。」一大堆人需要听,就一个人不需要听。当下我们都想著谁需要听谁需要听,那叫打妄想,心外求法,都是别人要修,我们不用修,而心念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俗话讲「工於论人者」,我们对别人的过失特别看得准;那观察自己的过失,就愈来愈看不到,「察己必疏」,因为精力统统放在看别人过失上。这个时候人家会不服,你五十步笑我百步,假如是儿子的话,是敢怒不敢言;假如是先生的话,一句话就顶回去了。当别人给我们一句顶过来,我们当下要反省,为什么他人不能接受。真正修道人「正己化人」,都是要求自己。昨天我们在《感应篇》的课程当中,这个化叫自然而然,而不是要求别人出来的。有一位长者他听完课之后,过来跟我们交流,他拿著香港四十集的《弟子规讲记》,我们一看那本《讲记》都已经翻了好多次,看起来非常用功。他就翻开来告诉我,你看这一段我还下眉批,后面写什么?这一段很好,后面写「媳妇要看」,再下一段又写「儿子要看」,所以整本书都是别人要看,就自己不用看。真正我们在听课当中,都要观照得到自己的心念是不是在觉悟当中,在反省、在观照当中。

  师长的教诲非常宝贵,我们一定当场要领受,要视一切众生是阿弥陀佛,不能愈学愈执著。曾经有一位朋友,第一次到我们文化中心来,过来之后,他吃完饭,他第一次来吃完以后还剩一点点,他就问我们的工作人员,请问倒饭的桶子在哪里?诸位同修,假如我们今天看一个人拿著还没吃完的饭,来问我们倒饭的桶在哪?我们会怎么回应?会不会眼神就是「你这个人怎么这么奇怪?」当我们用异样的眼神看他,他内心会很惶恐:我哪里做错了?这个时候就是我们放不下自己的执著,感受不到对方的心境。他第一次来,这是正常的!所以是他正常,我们不正常,我们变成什么?严以律人。这个时候你跟他说,「好,我帮你处理」,我们自己去把它吃掉。他第二天、第三天他会观察,原来大家都很节省、都很惜物,他感动了。你又帮他处理,你又自己吃掉,他知道了他更佩服。我们都急於当下就要教诲别人,人和都不见了。

  有时候这个急不来,只有一件事最重要、最急,就是修我们自己。而真正都是修自己,正己自然就会化人,这不是刻意的,而是会水到渠成。什么是老实人?时时都是从自己开始用功、开始修起,这是老实人;脑海里都是看谁先修、谁先修,那就不老实。刚刚我们提到的,她说到师长是天生丽质,我们另外一位同修马上很严肃的说「是相好庄严」。大家都能感觉到当场的气氛都有点僵硬,这个时候你看师父没有执著:「都对,天生丽质就天生丽质。」所以,我们有机会跟在师长的旁边,都是学习师长的这分不分别、不执著,学习师长这种人情练达、圆融自在的修为。

  我们这一次办的追思法会,也可以深刻感觉到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一个心态,「饮水思源」。做人假如不能饮水思源,忘本,绝对失人道,绝对会堕落。在除夕那天早上,我们在「庐江文化教育中心」举行了一个祭祀,祭祀我们中华民族万姓祖宗,当场两百多个人非常恭敬的给我们的祖宗行礼。确实当下我们都感觉到祖宗在庇荫我们,祖宗都莅临了现场,在这个气氛之下,几乎所有的人都流下感动的泪。而我们缅怀祖宗的恩德,更重要的就是要依教奉行,承传先祖的教诲,心系天下的安危,心系文化的承传。这个文化不承传下去,我们拥有最悠久文化的民族,将可能成为最短视的民族。我们这一生遇到了这样的机会,我们要直下去承担,而这个并不辛苦。很多朋友见到我们一些工作的同仁,都会说你们辛苦了。我们真的不辛苦,因为这一生能做该做的事,能做想做的事,那是人生的快乐、福气。所以,我都跟我们的同仁讲,我们能够来为往圣继绝学,那是真正福气!我们同仁来自神州大地的四面八方,但是每个人都会讲一句闽南话,就是这一句「福气啦!」

  而且不只是我们的福气,也是我们祖宗的福气,对!我们的祖宗现在在天之灵都在看:我的子孙现在在弘扬正法,在弘扬佛法,好,好好的干,我也与有荣焉。佛陀讲「一人得道,九祖升天」,我们能走上修行的路,走上弘法利生的路,真的是我们祖宗的福分。因为祖宗跟后代、跟我们是完全是一体,我们的福慧,也是祖宗跟后代子孙的福慧。范仲淹先生离我们已经一千年,他的智慧承传了千年不衰,他那一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分胸怀、这分智慧、慈悲传了一千多年。范仲淹在的时候,他的义田,他买来供养大众的田地是一千亩;而到了他清代的后代子孙,把他的这个德风发扬光大,到清朝是四千亩义田。所以你看这分福分、这分智慧承传千年不衰,而且福田心耕,最重要的还是这颗心,是福田的根源所在。从宋朝以后到清朝,范仲淹的后代出了七十二个部长级以上的官员。一个家族的兴盛,一个家族的德风,能够庇荫到世世代代的社会民族安定。哪一个朝代,没有范仲淹的后代在那里为国为民?

  诸位同修,我们听到了佛菩萨、古圣先贤的风范,我们马上想起一句《弟子规》,叫「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诸位同修,我们的家风要承传多久?大家怎么一脸茫然的样子,心里要有数!我们不能带著孩子、带著孙子往前走,走著走著儿子、孙子问:爸,去哪儿?我们回头说:你问我,我问谁?那到底带哪儿去?真的,这些榜样都在我们的眼前,只要我们至心求道,只要我们真正对佛法、对民族有这一分使命感,我们的子孙一定会感应得到,能把这分承担、能把这分气节把它承传下去。所以那一天我们祭祖,每位同仁都有这分使命、共识。

  而在祖宗的教诲当中,最重要的核心就是这个「孝」字。「孝」字上面一个老,下面一个子,合成了一体不可分。上面这个老就是上一代,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爷爷奶奶,上一代又有上一代,过去无始;子是我们的下一代,下一代又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是一个整体。孝道跟师道都是这一个孝的精髓所在。我们今天要感念佛菩萨、感恩师父的教诲,也是承先启后,所以「当孝於佛,常念师恩,当令是法,久住不灭」。我们把佛菩萨的教诲、真理能够再承传下去,尽我们对佛菩萨、对师长的这分孝心。所以,师道跟孝道是一不是二。

  那一天祭完祖宗之后,我们有个同仁他们去了九个人,全家族都去了,他的父母,包含他的哥哥、大嫂,他的侄子、侄女,还有他自己的女儿、太太。总共九个人就在万姓祖宗的面前,他跟他的哥哥、嫂嫂、太太,一起给他的父母行跪拜礼,给父母拜年。拜完之后,孙子给爷爷奶奶磕头拜年。拜完年之后,接著是他的哥哥上座,他们夫妻俩给哥哥磕头拜年。因为他出来弘扬正法,在家里面都是哥哥在照顾父母,让他放心,让他全心全意来弘扬,所以他感念哥哥的付出,也给哥哥磕头。这一幕就是孝悌的承传。我们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后代,而「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这一分孝悌能够承传下来,我们的爱心自然流露,因为孝悌也者,其为仁爱心的根本所在。

  我们能孝顺自己的父母,也能够感同身受别人的父母也很辛劳。当我们看到别人的孩子,也能够感同身受的想到,假如这个孩子不好,他的父母会有多伤心,我们不可能去伤害他人的子女。当我们对自己兄长的恭敬心提起来了,那我们对一切人的兄长也有那分恭敬。所以这个孝悌的心境推演开来,就是对一切人的孝敬,老祖宗把做人的根本找到了,「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后来大年初一的时候,他们全家,哥哥跟他帮爸爸洗脚,而且还一个人洗一只;然后大媳妇、二媳妇帮婆婆洗脚,也一个人洗一只。孙子站在旁边,一个人拿著毛巾,另外一个人在拿著热水,必要的时候再添点热水,那个真的是皇帝的待遇。当场你看这个天伦之乐,不只享受了天伦之乐,全家人一起都为往圣继绝学,都为佛法、众生,这是真正的法眷属。好,今天末学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有讲得不圆满的地方,还请诸位法师、诸位同修批评、指教。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