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篇东北大鼓书六祖惠能 - 高春艳居士主讲
长篇东北大鼓书六祖惠能  高春艳居士主讲  (第六十集)  2006/3  北京  档名:52-183-0060

  第六十回 功垂千古

  话说大唐女皇武则天,一心要把惠能请到皇宫当国师,被惠能拒绝了。武则天立时大怒:「好个不识抬举的和尚,竟敢拒诏不来,朕要拿他入京问罪。」武则天说完,突然仰天大笑。

  武则天突然间笑声出

  转怒为喜把吴存颖呼

  叫一声吴爱卿别怕辛苦

  你代朕曹溪再走一途

  替朕再去把大师回覆

  感谢大师为我指迷途

  他不来即来朕已领悟

  无法即法玄机已透出

  大师他不愧为禅宗六祖

  真乃是有道高僧令朕敬服

  武则天常得神秀德业的感召,也有些人生智慧,言说之下突然省悟其中真义,不由转怒为喜:「吴爱卿,你代朕速去曹溪谢过禅师,就说他不来即来,无法即法,朕受教了。」武则天说完,提起御笔亲自书写一道圣旨,「师以道契无为,德光先圣,入大乘之顿教,表无相之真宗,既而名振十方,声誉四海,万机无恼,八识俱安,功超解脱之门,心证菩提之序。朕以身居极位,事继繁煎,空披顶戴之诚,伫想醍醐之味,恨不能趋陪下位,侧奉聆音,倾求出离之源,高步妙峰之顶,师以弘扬之内,大济群生,横舟楫於苦海之中,究沉溺於爱河之岸。今遣中书舍人吴存颖,专持水晶钵盂一副,摩衲袈裟一条,花缎袜一双,白毡两端,香茶五斛,钱三百贯。前件物微,少伸供养,以表朕之精诚,仍委韶州节加宣慰,安恤僧徒,毋使喧繁寺宇。万岁通天元年敕。」

  武则天能下这样的圣旨,赐这么多的东西,实在是不容易。这也是惠能大师德行的感召,这叫「有道人人亲,有德处处尊」。这道圣旨现在还在广东南华寺,也就是当年的曹溪宝林寺里保存著。武则天常得神秀的指点,现在又得惠能大师的开示,后来也修持得不错,有些智慧。佛经前面有一首「开经偈」,那就是武则天作的,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吴存颖当即领旨,携御赐之物,再度前往曹溪拜谢六祖惠能。神龙元年正月十五,武则天和中宗皇帝又下旨,遣内侍薛简持诏到曹溪迎请惠能入宫,惠能以老病却之,没有应召。薛简回宫后,将惠能所开示的言语表奏皇上。

  中宗皇帝蒙获法益,龙心大悦。觉得自己能得到惠能的开示,实在是积善有余,往世种下了不少的善根,今日才有如此福分。他激动之极,写下圣旨,「我朝中人,蒙大师德化,一心向善者甚众,这令朕十分的欣慰;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疾疫不临,兵革不兴,这一切的福分全赖大师所赐。」同年九月,中宗皇帝又下旨奖谕惠能,并赐惠能新州旧居为国恩寺,以旌其德,以表其功。薛简持诏迎请惠能这件事《坛经》上有记载,我就不细说了。

  其实惠能不奉召入京,除了尊重神秀,想成就神秀的道业外,也是想远离名闻利养,更好的弘扬禅宗正法。要讲真正弘法,要在一个地方如如不动才行,这样可以方便学生学法,一提到某个法门,人们马上就想到某个地方。如果你今天到这儿,明天到那儿,没个固定地方,人家学法都没法学,纵然他个人成就了,可是权威的学府就没有了。唐代大诗人王维,为惠能撰写的碑铭中用了「子牟之心,敢忘凤阙,远公之足,不过虎溪」两句话,也是两个典故。形容惠能不奉诏入京的德操,赞美惠能身居佛门不忘朝廷,谨遵五祖的遗训,弘法南方,不改初衷之美德,不越雷池一步的向道精神。

  惠能为不负五祖的重托,大力弘扬禅宗心法,几十年来一直住曹溪宝林寺如如不动,不但他个人成就了,他的这个道场也成就了。时人都称他为「曹溪大师」,这是人们对他恭敬之极,才用他住的地名来称呼他。他这道场,可是最高等的第一权威的学府,他的教学法,也是最高等、最究竟了义的教学法。在他这儿毕业的学生,在禅宗修证上文凭也是全国第一的。惠能在曹溪高树法幢,大振宗风,德音远播,声誉四海,门人云集,经他指点的悟道超凡者不计其数。光嗣法弟子就有青原行思、南岳怀让、永嘉玄觉、荷泽神会、韶州法海等四十三人,这可跟以往的代代一脉单传大不一样。他一个人就教出这么多的继承人,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禅宗弟子,成就多大,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这些弟子当中有许多人明心见性的故事都非常感人,《坛经》当中有记载,大家自己看一看。

  可以说,惠能在曹溪创下了弘传佛法的奇迹,为中国禅宗思想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这些传法弟子各自弘化一方,传播全国各地,后来形成河北临济、湖南沩仰、江西曹洞、广东云门、南京法眼等五宗,也是最富有特色的「五家禅」,就是所谓的一花五叶。这五宗传法各有特点,他们的言传中,都蕴育著无比的智慧和机锋,为我们留下许多精彩纷呈的禅宗经典故事。

  惠能在东山得法的时候,五祖大师就告诉他,衣钵只传到他为止,不要往下再传了,免得为名为利者只注重衣钵祖位,忽视心法,再造成流血事件。我想,惠能当时要是有神秀大师那样的地位,五祖就只能传他心法,不会传他衣钵了。可惠能是俗人,又没随五祖学法,要是没有这衣钵作凭证,他日后就很难取信於人,那就难以弘法度众生。如今人们的信心已熟,惠能便禀承五祖大师的遗训,不再往下传衣钵,而只传他的无上法宝《六祖坛经》,用来兴隆佛法,普利众生。从此后,禅学日盛,才智之士往往出乎其间。

  自古诗情半个禅,以禅为诗,以诗为禅,无可无不可也,「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骚人墨客通过参禅体验,在他们诗词中表达禅理和禅趣,禅僧也通过与文人酬唱,述说他们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像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白居易等许多诗人的作品,都表现出受禅薰陶的痕迹。许多诗歌也都抒发一种无欲恬淡、清静幽闲的感情,也描绘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意境。这种意境只有通过禅的体验才能加以表现,也只有在人与大自然的水乳交融中才能获得。由此可见,惠能大师在中国禅宗史与文化史上的贡献不可忽视,可以说他在中国禅宗史和文化史上,都谱写了生动的一页,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

  法眼宗远传於泰国、朝鲜,曹洞、临济宗盛行於日本,云门及临济宗更远播於欧美,可谓法流四海而不息。所以,惠能大师弘扬禅法的发源地,曹溪宝林寺,至今山门上还刻著那几幅具有特殊意义的对联。山门外面是「宝林道场承东山法门衣钵真传留圣旨;黄梅心印授南方樵子风幡非动泄玄机」、「曹溪净域法乳源流天下禅风从此播;宝林道场慈云弥布个中消息自西来」。山门的里边是「宝林道场智药三藏留圣迹;曹溪胜地惠能六祖阐禅宗」、「中国禅宗经黄梅西洋渐及欧非北美;曹溪法嗣由青原南岳遍传韩越东瀛」。

  惠能一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他二十四岁闻经悟道,三十九岁剃度落发,说法利生三十七年,七十六岁在他的故居国恩寺静坐圆寂,这叫菩提无树,叶落归根。他把自己的一生,毫不保留的献给弘法事业,献给了芸芸众生。当时不光社会各界的学法信众悲痛已极,就连无情的草木,也对大师的离世表示出悲情。惠能不仅以佛法之弘扬净化人心,裨益社会,更以其特有的智慧,融东西思想於一炉,开创了中国化的禅宗祖师禅,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惠能禅宗与传统意义上的禅宗,以及南北朝各家禅学,有著原则的区别,它是中国人以自己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起来的。因有惠能大师的化世,继著一花五叶之后,禅宗就在中国大大的发扬光大。他和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都是同一流的伟人,堪与他们比肩。

  为使惠能大师精神不朽,让人们见贤思齐,所以惠能大师的真身,至今仍在广东曲江南华寺,也就是当年的曹溪宝林寺的六祖殿上供奉著。历来有很多国内外的知名人士,去瞻仰、朝拜这位佛门高僧的真身遗容,表达心中无尽的缅怀和敬意。有的为他撰碑铭,也有的为他作像赞,说「如是我闻薪火程,契机米熟筛师旌,三更受钵无人觉,一偈明心万世惊,南海有缘承祖道,东山普度始羊城,十方骐骥驰天下,独耀曹溪懒晋京」。这位禅宗巨将,一代英才,六祖惠能大师,红尘洒甘露,青史留诗篇,将使后代永远尊崇与怀念。

  急急忙忙苦追求

  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愿依旧

  勤勤恳恳志不休

  写写停停十年久

  说说唱唱乐悠悠

  曲曲折折路难走

  苦苦甜甜在心头

  古德潜光应拥有

  前贤高风不能丢

  先哲伟业永不朽

  著书演唱来传流

  书说至此,思绪如潮,说不完惠能那铮铮的人生路,唱不尽他殷殷的佛子心。只得战战兢兢的用四句话来结束此书,「高僧惠能扬禅宗,度众济世润愚蒙;真知灼见令人敬,功垂千古留美名」。

  观众朋友们,「六祖惠能」一书到此全部播讲完了。在此,我非常感谢成就此书录制的所有同仁。我也很幸运,从农村的乡间小路,走上了电视大萤幕,播讲了这部由我自己撰写的长篇鼓书。本人自知才疏学浅,对佛法领悟不够,但是,我衷心的希望观众朋友们能从中悟出人生真谛,学习做人的道理,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从生活与实践出发,多牺牲一点小我,多献出一片爱心,为建设一个温暖、和谐、繁荣、昌盛的大家庭,献出一分光和热。谢谢大家收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