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学习系列演讲一 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 蔡礼旭老师主讲
弟子规学习系列演讲一 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三集)  台湾桃园孔庙  2007/4/8  档名:52-180-0023

  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昨天讲到「谨慎为保家之本,孝悌为传家之本,勤俭为持家之本,和顺为齐家之本,诗书为起家之本」。这些教诲都已经流传几千年下来了,这都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谁最有福气?能够依循这些道理立身处世的人,那是最有福的。所以闽南话说:「天公疼憨人」,这个「憨」不是傻的意思,是能真正遵循圣贤教诲,依自己做人的本分去立身行道。

  我们有位老师他就去跟学生做家庭访问,这个学生是小学一年级,到家里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弟弟,这个弟弟才两岁,父母还有两个孩子就陪老师坐在客厅里面。刚好这父母买了葡萄招待客人,招待来家庭访问的老师,这个小朋友的弟弟才两岁,他就很主动的拿起葡萄先给老师,然后拿了几颗葡萄就跑到老师面前,恭恭敬敬的给老师吃,再来给他的父母吃,最后又拿给他的哥哥吃。当他要拿给哥哥吃的时候,事实上看到这些葡萄,其实口水已经分泌出来,所以那个口水就在他的嘴巴都快要溢出来,最后要拿给哥哥的时候,终於滴下来了,还滴到自己的手上。虽然他这么想吃,但是还是把这葡萄再拿给哥哥。

  我们从这个小朋友拿水果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孩子他懂得知所先后,在待人当中,客人要先恭敬,先请客人吃;再来,「长者先,幼者后」,所以给父母吃,再来给自己的兄长吃,最后才给自己吃。虽然只是一个送水果的过程,但是他提起的是一分道义、是一分做人的态度,他调伏下来的是欲望,他把这个想吃的欲望压住了,先提起来的是做人的规矩。他从小就能够有这样的态度,那「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们的孩子假如能够像这个孩子一样,这必有后福,因为福田心耕,这个孝悌的精神,那是福田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根本。

  我们就想起曾经跟大家也讲到的,有位我们台湾的企业家到大陆去,经过黄河,他看到黄河很多这种缅怀,因为黄河是我们华夏文化的母亲河,所以他停下车来正在欣赏黄河的景色。结果那个司机没多久就哭起来了,他吓了一跳,这大男人怎么在哭?经过了解之后,这个司机因为很疼爱他的孩子,所以每天都给他孩子一个鸡腿吃,长期以来都是这么做。刚好那天他生病了,他的太太想说给他吃营养一点,把鸡腿拿到他的面前,说时迟,那时快,就听到「啪」一巴掌下来,结果他的儿子很大声的对著他的母亲讲:那个鸡腿是我的。孩子的孝心没有长,长的是欲望。

  之前我们也跟诸位朋友交流到,我们让孩子欢喜,要了解到他那个欢喜是满足欲望,还是因为他行了这些做人的道义而高兴,所以「得乎道而喜,其喜曷已;得乎欲而喜,悲可立俟」。他真正是力行这些做人的道理,那他自己内心会很欢喜的。我们看到这个小朋友在拿葡萄给大人们吃、给哥哥吃的时候,他做得也很高兴。这些事情我也做过,小时候在家里都是这样的习惯。但得乎欲而喜,你看今天他可以因为一只鸡腿给自己的母亲一巴掌,因为整个成长过程,那个鸡腿是在激发他的欲望,而没有引发他做人的道义,那他往后的悲哀就很严重了。他连对父母都是这个态度,那他以后为了自己的欲望,不知道会跟多少人冲突。所以这个孩子他懂得招待客人,拿葡萄招待客人,也懂得孝顺,懂得友爱他的兄长,这是抓到了孝悌为做人根本的基础有扎下去。所以父母懂得就会教导。

  力行孝悌这是跟我们天理相应,自然有他的福分。所以现在人都太聪明了,不愿意照著这些教诲去做,我们冷静下来看看身旁周遭,哪个聪明的人后福无穷?几乎看不到,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而父母很老实,被人家毁谤、被人家侮辱,也不生气,也不回嘴,默默承受,他的后代子孙都很显达。这只要大家留心去看,不难发现。

  在唐朝的时候,有一户人家姓崔,那这户人家他的曾祖母,曾祖母算是阿祖,长孙夫人,她因为年纪老了,所以牙齿都掉光了,吃东西很困难。所以她的媳妇唐夫人,每天都把自己梳理得很整齐,然后走到厅堂给她婆婆哺乳。你看她是先爱护自己的婆婆,让婆婆吃完之后才去喂自己的孩子。我们现在为人母的,能做到这样吗?这个唐夫人这么做了,她反而理得心安,她遵循道义,先孝顺自己的婆婆。那请问她的孩子吃亏了吗?所以我们有时候争一时的欲望,忽略了道义。

  这妈妈买一些好吃的水果,好吃的一些食品,脑海里想到的都是自己的小孩,其实这一念那已经在折福,自己不知道。那个是私情,没有先想到父母、想到公公婆婆。那孩子的学习是很直接的,我们是循私情,他学到的就是自私。所以今天买好吃的水果,回到家里面看公公婆婆已经上楼去了,才把儿子叫过来,这个妈妈特别买给你吃的,然后让孩子在那里吃,自己还站在门口当守卫,怕公公婆婆下来看到了不好。其实你看这样的日子怎么会痛快?真正依循孝悌去做,那才是坦坦荡荡;那私情都要遮遮掩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你看孩子吃著你特别买给他的食物,难道他就会对我们很好吗?这个如意算盘不能这么打,叫人算不如天算。这个「天算」就是道德,要力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给后代做榜样看。

  所以小孩子学了之后,他学到是私情,他以后有钱了,他买东西给谁?很多人会说:就买给他的孩子。其实不可能等到那个时候,他学到的是私情,他可能在交男女朋友的时候,他就买给男女朋友吃,不会给父母吃。甚至於我们之前听到西洋情人节,有一份报导说到,这个西洋情人节餐,在上海还有到七、八万块台币的一顿;在四川也有一段报导,费用都在八百块台币到一万块之间,那个餐都很贵。结果发现去吃的,有一半以上都是在校学生。我们冷静想想,他们的钱都是从哪里来的?他们是在校学生,没有赚钱,都是花父母的血汗钱。所以「勤俭为持家之本」,这种奢侈的习惯一养成,那金山银山也不够他们花。而因为他学到的是私情,只要他喜欢谁了,想对谁好,他就提不起道义,想不到父母。所以能真正老实去力行孝悌,那个是最有福的人。

  所以这位唐氏她先奉养婆婆,之后才照顾小孩。后来长孙夫人,也就是这些孩子们的,算是曾祖母,可能年龄也大了,她也知道自己将不久人世。你看古代的这些老人家,他们都一生很守本分,都是乐善好施,所以心很清澈,差不多要走了,自己心里都有数。我记得,连小时候都常听到:某某长辈、某某老人家,睡著就走了。他们一辈子没有违背自己的良知做事,所以都走得很安详。但是我们看到经过了二、三十年之后,现在想要听到一个老人家安详的离去都不容易。这个安详的离去,在中国叫善终,五福临门当中,最大的福就是安详的走,善终。那善终是要有善始,时时善心待人,才会有这样的果报。现在人太会计较了,一辈子争这个、争那个,心地都没有这么样的坦荡,然后又有太多的贪著、执著,年纪大了,有太多放不下。命也该到了,但是都舍不下,放不下,所以就很痛苦。甚至得病了都怨天尤人,这样就很难走得很安详。

  这位老人家,她自己也了解到差不多要走了,召集所有的这些子孙,告诫大家说:我这个媳妇非常的孝顺,所以我很感念她对我这么照顾,我对你们没什么要求,就是你们以后要好好孝顺我这个媳妇,孝顺你们的奶奶,你们的妈妈。因为他们是在唐朝,后来他们这一个家族,崔氏,有几十个人都当到尚书,这些重要部长的职位。它是唐朝那个时代最显赫的一个家族。你看他有多聪明吗?他没有,他只是把孝道承传下来,整个家族就有这么大的福气。我们现在要看到有一个家族能这么兴旺都不容易,因为我们现在对这个孝悌的承传忽略掉了。

  在宋朝有一户人家姓章,文章的章,刚好兄弟都没有生孩子,所以大哥就向族人认养了一个孩子。结果认养没有多久,这个大哥的夫人(大嫂)怀孕了,后来又生了一个孩子。结果他的弟弟还没有孩子,就跟大哥大嫂提,他说:你们既然亲生的孩子来了,那可不可以把那个认养的孩子给我。诸位朋友,给不给?要不要给?要给!好,你看,这个大嫂就对著小叔、小婶他们讲:我要这个孩子的时候,我就把他当亲生的,我怎么可以要了一个孩子又把他给出去?这样子太没有道义了,我以后怎么面对人。你看以前的人把「义」看得这么重。所以我绝对不可能把这个孩子再送出去。结果这个小叔就很坚持:一定要给我。后来这个大嫂就讲:假如真的要给,那我把我亲生的儿子给你。这个当妈的一定很舍不得,你看我怀胎十月,再把自己亲生儿子给出去,一般的人都做不到。

  其实说实在的,她真的把自己亲生的儿子给出去了,请问,对她来讲吃亏了吗?对她孩子来讲,吃亏了吗?她的母亲把道义演出来了,把情义演出来了。她的小叔本来不敢接受,亲生儿子要给我。后来大嫂很坚持,就她的小叔抚养她的亲生儿子,她自己抚养给族人要来的儿子。后来两个孩子又各生了两个孩子,总共有四个孙子,孙子辈的,四个孙子统统考上进士。这在历史上,这样的家族我看不会超过三家。你看,为什么他的后代子孙这么兴旺,全部考上进士,难道是这家人比较聪明?比较会算?就是一分兄弟的这种情谊,还有对孩子的这一分道义。他的母亲、这个大嫂做出来的行为,就变成了他孩子的榜样,以至於他所有的这些家族们都非常敬佩他们的这一分义气。当一个家族里面有这样的一个媳妇演出这样的好戏出来,他们的家族还会为了钱财而吵架争夺?那不可能的!所以「孝悌为传家之本」,在我们五千年的历史当中有太多的证明。

  我们看到第二句是「谨慎为保家之本」,昨天也跟大家提到,这财色名食睡这些诱惑都要很谨慎,不然会一失足成千古恨。那孩子本身德行的根基就要很牢固,才禁得起这些考验。在「财」的部分,其实教育很重要的要「防微杜渐」。所以《弟子规》里面的这些教诲,都是在防微杜渐。《弟子规》里告诉我们「德有伤,贻亲忧」,有了这样的心境,他的人生就谨慎,他不能以身羞辱父母、祖宗,所以他就不会去做贪赃枉法的事情。包含在悌的部分里面讲到「财物轻,怨何生」,他面对钱财都不会去计较,他就更不可能去贪财,这是对财来讲。《弟子规》这些教诲,包含「凡是人,皆须爱」、「将加人,先问己」,我们去贪人钱财,对人就是一种伤害,所以有这一分爱心,有这一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心,就不会干这样的事情。

  再来「色」,俗话讲说「英雄难过美人关」,其实这句话经典里面一定找不到,那我可能猜得出来是谁讲的,谁讲的?就是犯错还不承认错误,还要找藉口的人讲的,还把自己封上英雄两个字,这太不应该了。什么是英雄?在佛家,我们进到山门里面,看到大雄宝殿,大英雄,什么是大英雄?是像这些佛菩萨、圣贤人,他能够调伏自己的习气、欲望,这才叫做大英雄。之前,我们也听到有个教授,他因为不谨慎,因为掌控不了自己的欲望,后来到不好的场所去,被警察抓到了。抓到以后,事情就闹得很大。后来学校也把他免职掉了。他才四十多岁,是一个学院的院长,这么高的职位,结果现在因为犯了这个案,学校也把他解雇了。我们看到这样的事件发生都很感叹。家庭栽培了他,整个社会栽培了他,让他那么年轻就能够有这样的职位,而且学生都很信任他。他这么一犯错,那伤了多少人的心。

  所以我们要有谨慎的态度,我们的人生是有无数个爱护我们人,他们的力量成就的,我们好,他们就欢喜;我们不好,可能他们这一生都会活在遗憾痛苦当中。所以懂得珍惜众人对我们的支持恩德,这一分谨慎的心就能够提得起来。像我们昨天提到唐玄宗,他后来因为沉溺在女色当中,引来了安史之乱。其实当初在开元之治,有多少的人对他支持,对他爱戴,结果因为引来战乱,曾经支持爱戴他的人民,不知有多少成千上万都得流离失所。我相信唐玄宗在逃难过程,看到这么多人民在那里受罪,他一定非常的后悔,当初没有能够放得下这个欲望。但人生没有从头再来的机会,所以这个谨慎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那在这个「色」当中要谨慎。在「名」当中也要谨慎。这名的背后代表的是责任,绝对不是拿著权势耀武扬威,你看《菜根谭》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弄权一时,凄凉万古」,所以不能处高位就顺著自己的欲望贪财,甚至於玩弄权术,这就是很不好。我们假如有机会去翻翻看,在各个朝代当中玩弄权术的人,不只自己没有好的结果,连他的子孙都没好下场。我们有时候会想:这些小人当道,他们还是很神气。其实错了,那能神气多久?比方宋朝的王安石,他的孩子,因为自己的父亲当很大的官,所以这个孩子也显得很骄慢。那时候他的孩子还当著大众讲:要推行新法,就要把韩琦、就要把富弼这些人把他杀掉。这些人都是宋朝的顶梁柱、忠臣,你看他的孩子有了权势之后,这么嚣张。王安石那时候也骄慢的心起来,所以还讲出:祖宗的宗法也不必守。这样大逆不道的话都出口了。所以后来王安石的儿子后背长了一个瘤,之后就死掉了,很年轻就死了。所以王安石的晚年很凄凉,白发人送黑发人。后来也被皇上罢黜掉,也没有重用,后来也是死於在哀叹之中。

  包含明朝严嵩玩弄权术,严嵩不知道贪了多少人民的财产,但是皇帝看不懂,还以为他是良臣、忠臣。所以有时候不会判断人,用错一个人,很可能把一个企业或者整个朝代都给弄灭亡了。但是我们去想想这些玩弄权术的人,后来都因为什么而惨败呢?往往都是狗咬狗,就是这些小人当道,但是后来就会因为一些利害、因为一些利益分不清楚,就互相揭疮疤,都是这样下来的。夫子就曾经讲过「君子为义之上相疾也」,这些读书人他们彼此之间,在道义之前可以争得面红耳赤,为义之上相疾也;「退而相爱」,但是他们是对事不对人,是为了争取更好的政策能利益人民,所以是站在道义之上相争,不是为了私利。但是退下朝廷,还是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小人於为乱之上」,为了自己的利益,搞得朝廷很混乱,为乱之上;「相爱也」,都会互相巴结谄媚,好像很有交情;但是「退而相恶」,因为这朋友之间「善相劝,德皆建」,对方有不对都应该要规劝,应该要互相劝诫才对。不能不规劝他,等他吃了亏,我们还在那里幸灾乐祸,这就不是朋友的道义。

  当初范仲淹先生跟韩琦一起带兵,韩琦就说:一个大将要把胜负置之度外。范仲淹先生不赞同,他说不行,对事情要「先审其害,后计其利」,今天假如死伤太严重了,那不能打,纵使能打胜了,不能打。所以在这个点上跟韩琦的意见不大一样。后来韩琦是主帅,所以他做了决定,结果那场战争败了,死伤很严重,有上万人死伤。当他们要回去的时候,还没到京城,这些士兵们的家属统统都已经排在城门外,排了好长好长,都在那里引颈企盼,自己的家人有没有回来。所以一看,家人没回来,当场,都还没进城,都已经哀声震天,都哭成一团。这时候范仲淹先生就走过来对韩琦讲:这时候你还能把胜负置之度外吗?你看那君子之间就直言不讳,希望对方记住这个教训,一辈子都不要忘记。当下韩琦也没有恼羞成怒,反而自己觉得很惭愧,很无地自容。你看这就是朋友相交,为义之上相疾也,直言不讳的劝他;但是这个事情过了之后,还是互相扶持,互相爱护,退而相爱。

  但是这小人於为乱之上相爱也,看起来好像好得跟兄弟一样,甚至於是好的像父子一样。所以严嵩后来之所以会失宠,最主要是他一些不好的行为,是被他的干儿子给揭发出来的。所以这些小人到最后一定会冲突。他的孩子就因为太肆无忌惮,骄奢淫逸,犯了很多大错,所以他的孩子就被处死刑。然后皇帝就没有杀他,把他的财产全部没收。严嵩,最后皇帝给了他一个钵,黄金做的钵,要他去要饭。你看,以前的人很有道义,这种人饭都不给他吃,所以他要不到饭。觉得像这种人祸国殃民,不给他饭吃。他只好到坟墓旁,在那里等待,等人家祭祀完了,离开之后,才去偷吃这些祭祀的饭菜。结果后来冬天冰天雪地,没人来祭祀,严嵩就死在坟墓当中。所以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我们要谨记我们在这个名的背后,应该是要敦伦尽分,利用这个职位来造福於企业,造福於自己的单位。甚至於我们是公务员的话,那要用这个身分造福人民,让我们能成为政府与人民最好的桥梁。这是我们拥有这个地位应该有的心境。而且,我们做的这些工作,其实都是我们身为一个公务员,或者是我们身为社会的一分子,做好我们的工作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不能做了以后,还常常想著我做了多少事情,我有多大的功劳,不要去居功。因为很多事情都是众人的力量才成就的。我们去居功傲慢,满就会招损。

  在春秋时代,晋文公算是很知名的一个君王,他当初离开了自己的晋国逃难,整整逃了十九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里面,有几个臣子跟著他,跟他是同甘共苦,共患难。有位臣子叫介之推,他甚至於到晋文公因为饿得受不了,昏眩过去了,他看到自己的君王这么样的痛苦,自己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给晋文公吃。你看能舍自己身体来救自己的君王,这样的忠臣令我们佩服。而他的心上有没有想著说:你看我割肉给君王吃,所以他以后要回报我。他没有这个想法。所以中国人的五伦大道,那都是道义的相处。道义的相处,去成就对方、帮助对方都是应该做的,绝对没有那种还想著要有回报。

  我们今天对父母,对自己的妻儿,对自己的同事、领导、朋友,我们付出的时候,念头里还想著要有所取,那不是道义的人生,那是利害的人生。我们想想今天孩子刚从产房出来,我们看到这么天真无邪的脸庞,这个当爸爸的会不会想说:这个孩子二十年之后要买BMW给我开。会不会有这样的爸爸?会不会有?大家的答案好像不是很肯定。因为缺乏道义的教导,很可能父母为了金钱都会让自己的孩子堕落都有可能。假如没有伦理道德的教育,真的这个社会风气会下堕得很快。所以面对孩子那是无私的付出,面对父母也是这种尽心尽力的奉养,这才是道义的人生。诸葛亮效忠刘备,他在鞠躬尽瘁当中有没有想到说刘备要给我多少的俸禄?没有!都一直在想著我可不能对不起主子、君上对我的这一分信任。因为有感念这种知遇之恩,所以一辈子任劳任怨的付出。这都是道义之交。

  介之推他能够割肉给晋文公吃。后来晋文公十九年以后,顺利的回到晋国,陪著一路走来的这些臣子开始在讲:你看这十九年过程当中,我的功劳最大。另外那个说:谁说的,我的还比你大。这些臣子就开始在那里争夺。这时候,介之推一句话都没有说,就离开了。后来这些臣子看介之推离开了,也就觉得这些态度很不对。当初陪著君王,到底是存著什么心,是真正对君王的这一分道义,还是为了功名利禄?后来,介之推讲了一句话:「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偷窃别人的钱财,那是称为窃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这古代的人对很多这些事理都很明白,今天晋文公能回到晋国,晋国能够再度兴盛起来,那绝对不是说我们几个人的功劳,那一定是晋国他们的祖宗有德、有庇荫,有这个福分,我们只是其中的一个助缘而已,怎么可以去贪功、去邀功?这是读书人很不耻的行为。所以偷人家的钱财是偷盗,而且还贪天之功,怎么可以把这个功劳往自己身上揽。那个背后是人家祖宗的福荫,那个背后是牺牲多少人的生命,才得到这样的结果来。所以这个我们绝对羞耻於还居功自傲,这样的行为不可能做得出来。

  我们看到诸葛孔明那是相当有智慧的一个大臣,他辅佐阿斗,这么样有智慧的大臣遇到了阿斗,他也只能感叹「孤臣无力可回天」。所以汉朝的气数已经尽了,纵使有这么好的大臣,也没有办法把这个朝代再复兴起来。所以我们今天在一个团体企业里面服务,我们也不能够邀功,那个也都是他的祖宗庇荫下来的,所以我们不只不邀功,是感念因为有企业主、有老板他们提供这些工作环境,让我们能够去付出,让我们能够家庭有稳定的收入,能够安身立命,所以是感念老板对我们这一生的恩德。当五伦当中都是记住对方的恩德,那我们就生活在道义的人生当中。所以不能邀功。

  不邀功、不邀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时时要很谦卑,「满招损,谦受益」,但是这个谦虚实在是不容易,要时时提醒。当初周公的儿子伯禽,他要到鲁国去当国君,周公就对著自己的儿子讲,因为周公那时候是当宰相,所以他就对著他儿子讲:我是文王的儿子,是武王的弟弟,又是成王的叔叔,又是国家的宰相,所以我的尊贵已经达到顶点;但是我时时诚惶诚恐来做我这个宰相的工作。所以我们常常听到「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周公洗一次头,因为以前的人头发比较长,他洗一次头,可能有些有贤德的人来了,所以他得握著自己的头发,然后出来接见他们,不敢怠慢这些有德行的人,希望能够多帮国家举一些贤才,所以叫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吃一顿饭的时间里面,来了很多贤人,所以他要去接见,吃了两口,有人来了,先吐出来放著,去接见。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得到周公为国举才的那种用心良苦,都是这么谦退在做。他就告诉孩子:你看我位子这么高了,都不敢怠慢,不敢傲慢,那你是我的儿子,也应该守住;你一骄慢,一定会招来祸患,招来灭亡。

  所以孩子要走以前,周公给了儿子几句话,这些话对我们人生其实都有很大的启示,我们希望家族能够长盛不衰,这些话都是重要提醒,「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这些都是恭敬谦卑的态度;「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强记,而守以浅者广」。我们看到周公给孩子交代的这六句话,其实最核心的精神就是谦卑的态度。

  德行广大,但是对人还是非常的恭敬,这样他的家道就能兴盛起来。再来,很有钱,土地博裕,守之以俭者安。因为「成家有如针挑土」,祖宗积下来的这些财产都是一点一滴积累上来;但是假如子孙染上奢侈,「败家好似水推沙」,就好像浪潮拍上来,整个沙子就被移掉了,那败的就很快。禄位尊盛,很有地位,但是守之卑者贵。禄位尊盛,假如仗势欺人,那这个也很快的就会被人民所唾弃。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因为假如没有敬畏的心,骄兵是必败。所以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益,不然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博闻强记,脑子很好,但是也不能骄傲自大;守之以浅者广,能够谦退,自己的学问就能不断的再积累,厚积薄发。这都是圣人很重要对自己子孙的叮咛、提醒,把自己这个君王的位子好好做好,利益一方。好,这节课我们先讲到这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