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学习系列演讲一 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集) 2007/3/11 台湾桃园孔庙 档名:52-180-0020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我们刚刚讲到「孝悌为传家之本」,这些教诲,首先都是从我们自己修身做起,自然身修,这家道就传下去,家就齐了。而这个孝悌不只是齐家是如此,我们管理一个企业,我们带领一个单位、团队,其实都是不离这些精神。我们把企业经营成家的一种氛围,家的一种气氛,那也是孝悌可以承传,企业长久不衰。我们面对自己的这些下属、这些部属,我们都像长辈一样去爱护他们、栽培他们,就像《弟子规》讲的,「虽贵端」,我们虽然位子比较高;但是虽贵端,「慈而宽」,我们对待他们很慈爱,时时想著珍惜跟下属的这段缘分。
我们也不清楚这段缘分是多久的时间,很可能一年,五年,十年,一辈子都说不定。但是我们时时用心的来照顾他们、来栽培他们,不管这段缘分什么时候结束,我们也觉得对得起这段因缘。而一定也能够在我们同仁、我们的下属心目当中留下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我遇到的长官、领导非常爱护下属,提拔下属,栽培下属。而这一分关爱很可能改变了下属一生,他在从事、经营他自己事业上当中的一个态度。他也会把这一分慈爱,对人的关爱,从他自己身上继续再承传下去。我们常常看到朋友,他们是当老师的,往往有个因缘,就是他整个求学过程,他对小学老师或者对中学老师很佩服,所以之后就变成以当老师为自己的志愿。今天我们面对一些有缘的下属,我们这样去爱护他们,这一分精神也会留在他们的心目当中,继续承传下去。而这分精神的承传,其实就是我们人生的价值。当我们离去的时候,虽然躯体已经坏掉,但是这一分精神却可以在我们的家庭,以至於在整个社会继续延续下去,承传下去。
我们刚刚提到的,把公公婆婆一定要当作自己亲生父母一样的去孝敬,相同的,妯娌之间也要像兄弟姐妹一样的爱护,这样家庭就一定可以和乐。在宋朝的时候,有个女士她叫崔少娣,她要出嫁的时候,她的这些亲属们都很担心,为什么担心?因为她要嫁过去的那户人家有五个儿子,其中老大到老四都已经娶媳妇,这四个媳妇每天都会吵架,甚至於还会打架,还曾经抄家伙的记录。这是史书上记载的,这不是我乱讲的。所以她的这些亲属,这个嫁过去很害怕她凶多吉少,满担忧的。但是古代人认命,嫁过去也没有什么抱怨。
嫁过去以后,因为崔少娣家教很好,她面对这些嫂嫂们的脾气都这么火爆,但是她不要求别人,她先要求自己。所以吃饭,她都先让嫂嫂先吃。虽然嫂嫂脾气很大,遇到人家对她恭敬,她高不高兴?她很欢喜。所以吃东西都先请她们。自己有什么好东西,送给嫂嫂。然后一些比较粗重的这些家务事,可能婆婆叫她的嫂嫂做,结果她就说:我是最后来的,我做多一点,没关系。一般人家是喜欢贪小利,她布施;一般是逃避工作,不喜欢付出,她主动付出。
这些嫂嫂们假如过来给她说长道短,告诉她,谁不好,谁怎么样、谁怎么样,她都不回嘴,她就笑一下,微笑,笑一下,没有回嘴。其实说实在的,当那个嫂嫂在那里挑拨是非的时候,她知不知道自己这么做是错的?知不知道?她知道!但是你都不回嘴,她就讲不下去。假如你又回一句嘴,那就更有得讲。所以她就笑一笑。假如是我,我听他们在搬弄是非,我也会笑一笑,然后我就用那种非常真诚的眼神看著他,「人之初,性本善」,他一定感受到我那一分诚意,他马上就讲不下去。真的,人是可以透过眼神沟通的,我就做过实验。
我有次刚好坐在车上,闻到了一股抽烟的味道,看到一个年轻人在那抽烟,我要过去劝他,不然全车的人都难受。我就过去跟他说:先生,对不起,我有气喘。不然,他年轻气盛,你直接批判他,怕他受不了。结果我一下这么一劝,他可能长期以来没有人这么样劝过他,他一下子也不知道怎么回应,他就也没有说什么。但是你看,当他有点不耐烦的时候,我的眼神都没有变,我还是一样非常温柔的看著他,然后我都没有任何的生气,还是保持微笑,慢慢的把我的头又转过来,继续坐车子。接下来,因为他没有马上接受,我就闭上眼睛开始祈求,「人之初,性本善」,他的善根一定会引发起来。我就这样闭著眼睛祝福他,差不多没有两分钟的时间,我就吸一下,没有烟味了,他把烟给熄掉。后来下车的时候,我们的同仁说:这个男生瞄了你两次。我跟他讲完话之后,他瞄了我两次,看我态度还是很诚恳,他就把它熄掉,所以这种诚恳是可以感应人。
崔少娣的这些嫂嫂们来挑拨是非,她都没有回嘴,也非常温和,后来这些嫂嫂讲不下去。她的仆人来说她嫂嫂们的坏话,她就把仆人带到嫂嫂面前,处罚她、训斥她,你怎么可以讲这些长者的坏话?这样做会不会太狠了?有时候狠一点,可能对仆人一辈子有更大的受用。所以她当面这样指责,她的仆人下一次就不会以下犯上。而且这么一做以后,这个嫂嫂会想:你看,我都这么多不好让人家讲,我这个弟媳妇这么替我留面子,还不让她们讲。所以她就会更收敛,这些嫂嫂们就更收敛。所以不讲闲话,也不听这些谗言,她还会主动照顾这些嫂嫂们的孩子。有时候不小心,她的这些算是侄子,小便就淋在她的身上。这个时候很重要,假如小孩的小便淋在我们身上,我们马上表情脏死了!这样不大好。反而这些侄子们尿在她的身上,她欢欢喜喜的在那笑,然后还帮忙换尿布。这些嫂嫂看到这些情景,内心怎么样?很感动。你看照顾我的孩子,跟她的孩子一模一样,都这么能够体恤、宽容。
后来才过了一年多,她四个嫂嫂说了一句话,「五婶大贤」,我这第五个弟媳妇真是贤德,五婶大贤,真有德行;「我等非人」,我们实在是差得太远了,我们实在是差得太不像话!你看真的人的德行能感化再怎么样顽劣的人。后来的读书人看到这个事件,崔少娣的德行,讲「三争三让,而天下无贪人矣」,能够退让不争,那个贪心的人都会被感化;「三怒三笑,而天下无凶人矣」。真有德行的人,见不到天下有贪人、有恶人。我们现在想一想,我们有没有见到很多贪人、恶人?那要反省我们德行还不够。
其实人生明理之后,心理很安,真的,该是你的福分,任何人都抢不走,何必去计较、何必去争?在明朝,今天怎么都讲到吴家的人?明朝有个人叫吴子恬,他娶了个太太孙氏,姓孙。他这个太太非常有德行,结果他的母亲比较早过世,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这继母对他很刻薄,他就很不能接受,都想去找继母吵一吵。他的妻子都劝他不可以这样,为人子要孝顺,「亲憎我,孝方贤」。父母对你有意见、对你有指责,你都还依然孝顺,这才是真正的德行。所以先生看到妻子这样,也能接受她的劝告。后来父亲死了,他的继母把很多的黄金都私吞。家里分成三个部分,田地分三份,就把那最差的,种不出什么东西来的那一片分给他;继母跟弟弟,继母生的弟弟分比较好的地。这个时候他又受不了了,又要去找继母理论。
诸位朋友,要不要找?要不要争?我看到很多的朋友都说不要争,这么多人有这么好的修养,我们的国家民族要兴旺了。《中庸》讲「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家民族要兴旺,你看这些当妈妈的人都说不要争。他的太太又说不行,父母可以不对,但我们儿女不能跟著不对。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面对文化产生一些误解,「父可以不父,子不可以不子」,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当然有道理,父亲已经错了,你再跟著他错,不叫意气用事吗?意气用事的结果是什么?家里一团糟,所以父可以不父,子不可以不子,那代表要用理智来面对人生。父亲都已经错了,但是我们坚信「人之初,性本善」,用我们的德行感化了父母,这个家庭才能走向和乐。
在历史上,我们最熟悉的闵子骞,后母刻薄,虐待他,母可以不母,子不可以不子,所以他还是记住了自己为人子的本分,并没有把继母的不好放在心上。当他的父亲发现继母居然拿芦花给闵子骞做衣服,很生气,当下要去把他的后母给休了。假如闵子骞对他后母有记恨,当他父亲要把他继母赶出去的时候,他会怎么做?他可能心里想:好!你也有今天!是吧?那一定,继母也会记恨他,这个家庭统统是这个怨恨的气氛,哪能兴得了?闵子骞一念的至孝,转变了他整个家庭的命运,他的子孙现在还很兴旺。我们在庐江办课的时候,闵子骞的后代也来过,也来上过课了。
所以当下跪下去,念念只有为继母、为兄弟、为家庭著想,还有为父亲;父亲年龄也比较大,有后母照顾,父亲的生活才有保障。你看一个小孩马上跪下去:爸,不能把后母赶走,「母在一子寒」,母亲在,只有我一个人寒冷;母亲离去了,「母去三子单」,我两个兄弟都要陪著我挨饿受冻。所以你看这一分真诚,连父亲都感动,连他的后母深深反省,一个这么小的孩子都这么为我跟我的孩子著想,我怎么还跟这么小的孩子计较?这句「父可以不父,子不可以不子」,代表我们的人生要用一分理智,要用一分德行来转变我们的家庭、转变我们的人生命运。
我们面对人生有个态度,别人对不对,我们暂且不管,自己先做对,才有资格说别人。其实,当我们真正做对的时候,亲朋好友就开始变。往往都是我们还没做对就要求别人,到最后互相指责,互相抱怨。《中庸》里面讲「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我们都做到了,才有资格要求别人。我们孝悌真做到了、我们勤俭真做到了、我们谨慎真做到了,才有资格要求别人。但是更微妙的事情是什么?当我们真做到了,反而不要求人,为什么?自己真做到了,就了解在学习提升自己的学问过程,也都还是有反反覆覆,都要对治自己的坏习惯,所以也是不容易的事。面对别人的过失,因为自己已经提升做到,反而对人有一分包容,宽以待人。所以真做到的人,绝对不刻薄;太会要求别人的,往往自己都还没有做到。
所以君可以不君,臣不可以不臣,一般都把它错解,那这么不平等!其实领导人错了,我们还在那批评,整个团体完全就瓦解掉了。今天上司不听我们的话,我们反求诸己,可能我们的表现还没有让他信任,我们继续好好表现。我们只问自己有没有做对?自己有没有尽忠?但是该讲的话要讲,我们提的意见,上司不接受;之后事情真的如我们想像,上司会想,他的话满正确的,所以可能下一次就会听、就会接受了!凡事都要循序渐进,不可以上司这次不听我们的话,马上跟他翻脸,甚至还发动同仁跟他抵触,这都是不理智。夫可以不夫,妇不可以不妇;妇可以不妇,夫也不可以不夫。所以都是在整个五伦关系当中,先要求自己,而不是先要求别人。
这吴子恬先生他看到后母如此不讲理,都把好的田地,还有把银子都私吞,但是他的太太说你不可以去跟你的后母争吵,我们还是老实的就耕这亩田!后来过没几年,他的弟弟都被这个后母给带坏、宠坏了,所以染上赌博,一下子家产全部都败光,流落街头。诸位朋友,假如你是吴子恬,看到这个情境,会怎么做?这时候吴子恬会不会说:后母,你也有今天?假如我们看到一个人,他的后母流落街头,他在那里很痛快,我们看了舒不舒服?不舒服,这不通人情。这位吴子恬没有什么反应,他的太太贤德,马上告诉他:你要赶快去把后母跟弟弟接回来奉养,大家同一个屋子生活。吴子恬也很听太太的话,但是我们想想,为什么他这么听他太太的话?那假如没有平常太太的德行,平常太太把家里管理照顾的非常好,让他高度信任,在劝他的时候,都能接受吗?假如我们平常做什么事都不让家里的人安心,我们的建议,人家也没有信心。后来把后母、把弟弟接回来。
其实我们感受看看,这个后母这么贪婪、贪心,他们都让她了。当后母在贪心的时候,知不知道自己错了?知道,只是她那个贪心的欲望把她控制住。当她落魄到如此地步,自己的孩子、媳妇居然是完全包容,她那个良心就整个流露出来。他的弟弟也很感动,所以后来弟弟就把这个好赌给戒掉,哥哥又带著他读一些圣贤书,整个家庭就变得很好。后来,他的太太孙氏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儿子都考上进士;一个进士已经很了不得了,生三个儿子,统统上进士。人欠你,天会还你,人生干么那么计较?三争三让,而天下无贪人矣,贪婪的人都被感化了;三怒三笑,天下无凶人矣,恶意对我们,我们都很包容、很宽恕,慢慢的他那个态度就会转过来。
我们中国儒道释三教的圣人教诲我们已经几千年的历史,在佛家有一尊菩萨,大家应该印象很深刻。这尊菩萨,弥勒菩萨,在宋朝的时候曾经在中国示现,示现做布袋和尚,大家听过布袋和尚吗?跟岳飞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这个弥勒菩萨就有一句偈,那句偈语叫「涕唾在面上」,就是人家给他吐口水在脸上,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那口水喷在他的脸上,他连擦都不去擦,随它自己干掉就好。我也省力气,这个弥勒菩萨物理学学得不错,因为人手举起来,卡路里要浪费不少,浪费热量,我也省力气,不要擦;他也无烦恼,今天他脾气上来,给你吐个口水,你假如举起手要来擦,他还以为你要跟他打架。这时候你连擦都没擦,还笑嘻嘻的,对他点点头,他气就气不起来了,一个巴掌拍不响。
你不跟他计较,这件事情过后,很可能你刚好到南投、到花莲去玩,买了些当地的名产,回来之后还放在他的桌上请他吃,你看这段恶缘会不会转过来?对,人生要广结善缘,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看他这么恶劣的对我们,他也知道不对,他伏不住他的坏脾气。你不只不跟他计较,还同样的关怀他、照顾他、包容他,慢慢的彼此的缘就转过来。他会想,在这个世间居然还有修养这么好的人。他就仔细观察你,夫妻这么和乐,家庭这么幸福,每天都灿烂的微笑,到底他是怎么经营家庭的?他就开始不只是恶缘转化了,还可以变成好朋友,一起求学问。他突然探听到、打听到,原来我这个同事他是学弟子规的,他是每个月的第二个礼拜六礼拜天。我们的修养是给我们古圣先贤老祖宗脸上贴金。
真的,一个人人生要幸福,要真正美满,没有圣贤的智慧,那是不可能。我们体会看看,我们整个成长读了十几年书,圣贤人的智慧学了多少?真的,我们这一代,不要说我们这一代,我们这三代到五代都没学到。所以这三,五代的人都要赶快来补习,补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学问。所以这个时代,假如我们没学到,也不要埋怨任何人。假如儿子回去:爸,你怎么都没教我?爸爸说我也没学,看看爷爷:你怎么都没教我?爷爷看看墙壁上的曾祖:你怎么都没教我?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炎黄子孙的悲哀!不要再让这段悲哀继续下去,到此为止,从我们开始承先启后。
真的,我有个长辈他修养很好,他有个同事非常嫉妒他的才华能力,常常都毁谤他,他都不计较。后来,这个同事遇到了一个困难,找人帮忙,没有人愿意帮他。其实,我们冷静来感受一下,当一个人都嫉妒、都障碍我们,他不可能只有嫉妒障碍我们一个人,所以他一定是跟很多人也都处不好。我们假如坚信「人之初,性本善」,坚信,一个人变成这么会嫉妒、这么会发脾气、这么心胸狭窄,他是把他的本善给折磨成这个样子,他把自己的本善给堕落成这个样子。所以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是性本善,看到别人犯错,不只没有对立,不只没有批评,反而是一种不舍的心,闽南话说「不忍」那种心情。所以,这《三字经》开篇这几句话,你真读到心里去,那真是大肚能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因为他的人生很悲哀,没有遇到祖宗圣贤的教诲,苟不教,他才把自己折磨成这样,「性乃迁」。一个人真正有一分宽恕的心,见天下人都没有过失,都能包容。
他这个同事,所有的人都不帮他,他也不好意思来找我的长辈,我的长辈是主动的去帮他,那同事很惊讶。后来帮完忙以后,这同事非常感动,之后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也了解到一点,他为什么内心会嫉妒别人、会忿忿不平?因为他这个同事的整个成长过程,家庭也好,还有求学过程都很不如意,所以内心很缺乏爱,内心有很多的怨恨。我们从这里体会到,可恶之人必有可怜的地方,从原因上去找,都是不幸的人。我们能从这样去看,整个心量,整个同理心、宽恕人的心就起来了。我们在监狱里面发现到八九不离十,这些犯罪的孩子们,这些犯人们,绝大部分都来自於家庭不健全。他都是人生不幸变成这样。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浪子回头。
诸位朋友,你们假如刚好亲朋好友在监狱里面当领导的、当长官的,要告诉他们,「公门好修行」,要把监狱变成学校,不然我们就得拿钱去盖监狱。所以把监狱变成学校,那真的会让多少的家庭重见天日。所以我们桃园是块福地。昨天我们讨论到桃园三结义,要把恩义、情义、道义演出来;桃园也是女子出嫁,叫「桃之夭夭,其叶蓁蓁」,都是要去兴旺夫家,丈夫的家族;还有桃子,「桃李不语,下自成蹊」。就是我们很有德行,人家自然会来跟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效法。用德行去感人,这都是桃子的意义。还有,我们看那桃树一结果,结一堆,代表多子多孙多福气,就从我们桃园开始做。我们也接触到很多教育的官员都非常重视整个伦理道德的教育,包含监狱系统,我们跟几位老师也到我们女子监狱已经讲了好几次的课程。
真的,我们在讲课的过程,这些服刑人员跟我们都是素昧平生,才讲了短短半个多小时,我们看底下都已经有人哭的鼻子都是通红,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之初,性本善。假如这些教诲在她们小时候就听到,她们的人生不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所以才短短的课程就已经能把她的善良给唤醒。我们每个从事教育的老师们,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不能不教;没有教到了,我们的孩子、学生以后长大了,都很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包含我们还曾经给一些爱滋病的服刑人员讲课,我们看了也很辛酸,望眼过去,不满三十岁的占了一大半,结果人生居然是在监狱,以至於在这么严重的病当中要度过。当然能承传圣贤的这些智慧教诲,人生纵使遇到多大的困难瓶颈,都可以转祸为福,都可以把这灾祸给化解掉,只要真正用心来学、来做。有了这些智慧,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刚刚说从我们桃园好好的来开始做。
这是刚刚跟大家提到了我这个长辈的故事,了解到他这个同事,其实都是人生过程当中有很多的不幸福、不幸,才会造成人格当中有这些嫉妒,有这些不好的习性在。三怒三笑,天下无凶人矣。大家今天回去之后,修养也要达到像弥勒菩萨说的,「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其实人生能够契入这样的境界非常好。你看我们有时候很生气,气谁?气自己!明明刚刚就不要发脾气,怎么又发了?很多境界自己都掌控不了自己,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有时候脾气来了,一个不好的言语出去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所以很可能那个气话又留在对方的心中一辈子,两个人这个怨结都解不开。从崔少娣这个故事,我们「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我们也效法这位媳妇的德行。他人不能感动,首先反省我们自己,是我们「德未修」,德行还没有修养好,「感未至也」。这是刚刚跟大家提到孝悌为传家之本。
其实每一句经句,假如再打开来,都讲不完。但是我们要举一怎么样?要反三,包含大姑小姑跟弟媳妇之间,那个也都是要有悌的精神。比方这个大姑听到自己的弟弟在讲弟媳妇的不好,这时候大姑、小姑要怎么回应?要不要继续搧风点火?是!所以家庭的和乐,婆婆很重要,小姑、小叔也都很重要。我们刚刚讲到的,「和顺为齐家之本」,应该互相多体恤才对。假如今天弟弟在抱怨弟媳妇,这些孩子也没照顾好,这孩子还多生病,常常生病,这个太太实在太差劲。我们当小姑的要怎么接话?小姑马上接话:那个儿子怀胎十月是谁怀的?你都没有怀过胎,你怎么知道?而这个孩子跟著她,跟著弟媳妇十个月,那都是感同身受,所以这个孩子生病了,她比你还急,你还这样子骂她。这么一劝告,弟弟的态度就会转过来,反而更能够去体恤自己的太太。假如这时候又搧风点火,那家庭一定大乱。而且我们感同身受来想,一个媳妇嫁到家里面来,在心理上她也会罣碍,毕竟你们是一家人,我是外来的人,是吧?所以更应该对她更好,让她能更快的融入这整个家庭里面,这才是理智,这才是智慧。
我们接著来看下一句是「谨慎为保家之本」。一个家庭要建立起来不难,保持更难。就像一个事业,有机会了可以把事业做起来,但是要把事业能保持几十年、几百年不衰,那没有真实的智慧,就很难办得到。这谨慎就是,比方我们面对人生很多的诱惑要谨慎,常在经典当中说,这五欲的诱惑要能够抵挡得了。这五欲叫财色名食睡,欲望。我们看这个财,其实这些欲望能不能抵挡,完全看我们德行的根基够不够?很多家长都很担心,现在社会这么污染,我的孩子出去了,我好担心!这不理智。担心对自己身心没有帮助,担心对孩子也没帮助,所以倒不如赶快把儿子德行的根基给他扎好。
我们不能把责任推给环境。有一句格言讲,「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会被邪气所染著,是因为我们的正气不够。那怎么扎?不能贪财,《弟子规》里面的很多经句就教导孩子不贪财。「财物轻,怨何生」、「物虽小,勿私藏」,他那个贪心就在这些教诲当中,很自然的就能够慢慢的淡掉。包含「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这《弟子规》都是把孩子引到道德、道义的人生,他的喜悦就在於懂得孝顺父母,懂得去爱护他人,懂得是行德行的乐趣,而不是引导到一个欲望满足的人生去了。说实在的,欲望能不能满足?欲是深渊,满足不了。所以这些财色名食睡,哪能满足得了?就像个无底洞一样。
这个财的部分,我们也看到很多社会上的现象,因为贪财落得身败名裂。其实,假如他学过《弟子规》,他知道,「德有伤,贻亲羞」,他就不会贪财了,不会贪赃枉法。真的,我们的德行不只是自己的,是我们孩子的,是我们父母的。我们德行受损,父母生不如死;我们的德行受损,我们的孩子一辈子抬不起头来。所有爱护我们的长辈,一辈子都遗憾。所以人真正有感恩的心,他就能面对这些诱惑,不忍心让所有支持爱护他的长辈遗憾。好,这一节课我们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我们刚刚讲到「孝悌为传家之本」,这些教诲,首先都是从我们自己修身做起,自然身修,这家道就传下去,家就齐了。而这个孝悌不只是齐家是如此,我们管理一个企业,我们带领一个单位、团队,其实都是不离这些精神。我们把企业经营成家的一种氛围,家的一种气氛,那也是孝悌可以承传,企业长久不衰。我们面对自己的这些下属、这些部属,我们都像长辈一样去爱护他们、栽培他们,就像《弟子规》讲的,「虽贵端」,我们虽然位子比较高;但是虽贵端,「慈而宽」,我们对待他们很慈爱,时时想著珍惜跟下属的这段缘分。
我们也不清楚这段缘分是多久的时间,很可能一年,五年,十年,一辈子都说不定。但是我们时时用心的来照顾他们、来栽培他们,不管这段缘分什么时候结束,我们也觉得对得起这段因缘。而一定也能够在我们同仁、我们的下属心目当中留下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我遇到的长官、领导非常爱护下属,提拔下属,栽培下属。而这一分关爱很可能改变了下属一生,他在从事、经营他自己事业上当中的一个态度。他也会把这一分慈爱,对人的关爱,从他自己身上继续再承传下去。我们常常看到朋友,他们是当老师的,往往有个因缘,就是他整个求学过程,他对小学老师或者对中学老师很佩服,所以之后就变成以当老师为自己的志愿。今天我们面对一些有缘的下属,我们这样去爱护他们,这一分精神也会留在他们的心目当中,继续承传下去。而这分精神的承传,其实就是我们人生的价值。当我们离去的时候,虽然躯体已经坏掉,但是这一分精神却可以在我们的家庭,以至於在整个社会继续延续下去,承传下去。
我们刚刚提到的,把公公婆婆一定要当作自己亲生父母一样的去孝敬,相同的,妯娌之间也要像兄弟姐妹一样的爱护,这样家庭就一定可以和乐。在宋朝的时候,有个女士她叫崔少娣,她要出嫁的时候,她的这些亲属们都很担心,为什么担心?因为她要嫁过去的那户人家有五个儿子,其中老大到老四都已经娶媳妇,这四个媳妇每天都会吵架,甚至於还会打架,还曾经抄家伙的记录。这是史书上记载的,这不是我乱讲的。所以她的这些亲属,这个嫁过去很害怕她凶多吉少,满担忧的。但是古代人认命,嫁过去也没有什么抱怨。
嫁过去以后,因为崔少娣家教很好,她面对这些嫂嫂们的脾气都这么火爆,但是她不要求别人,她先要求自己。所以吃饭,她都先让嫂嫂先吃。虽然嫂嫂脾气很大,遇到人家对她恭敬,她高不高兴?她很欢喜。所以吃东西都先请她们。自己有什么好东西,送给嫂嫂。然后一些比较粗重的这些家务事,可能婆婆叫她的嫂嫂做,结果她就说:我是最后来的,我做多一点,没关系。一般人家是喜欢贪小利,她布施;一般是逃避工作,不喜欢付出,她主动付出。
这些嫂嫂们假如过来给她说长道短,告诉她,谁不好,谁怎么样、谁怎么样,她都不回嘴,她就笑一下,微笑,笑一下,没有回嘴。其实说实在的,当那个嫂嫂在那里挑拨是非的时候,她知不知道自己这么做是错的?知不知道?她知道!但是你都不回嘴,她就讲不下去。假如你又回一句嘴,那就更有得讲。所以她就笑一笑。假如是我,我听他们在搬弄是非,我也会笑一笑,然后我就用那种非常真诚的眼神看著他,「人之初,性本善」,他一定感受到我那一分诚意,他马上就讲不下去。真的,人是可以透过眼神沟通的,我就做过实验。
我有次刚好坐在车上,闻到了一股抽烟的味道,看到一个年轻人在那抽烟,我要过去劝他,不然全车的人都难受。我就过去跟他说:先生,对不起,我有气喘。不然,他年轻气盛,你直接批判他,怕他受不了。结果我一下这么一劝,他可能长期以来没有人这么样劝过他,他一下子也不知道怎么回应,他就也没有说什么。但是你看,当他有点不耐烦的时候,我的眼神都没有变,我还是一样非常温柔的看著他,然后我都没有任何的生气,还是保持微笑,慢慢的把我的头又转过来,继续坐车子。接下来,因为他没有马上接受,我就闭上眼睛开始祈求,「人之初,性本善」,他的善根一定会引发起来。我就这样闭著眼睛祝福他,差不多没有两分钟的时间,我就吸一下,没有烟味了,他把烟给熄掉。后来下车的时候,我们的同仁说:这个男生瞄了你两次。我跟他讲完话之后,他瞄了我两次,看我态度还是很诚恳,他就把它熄掉,所以这种诚恳是可以感应人。
崔少娣的这些嫂嫂们来挑拨是非,她都没有回嘴,也非常温和,后来这些嫂嫂讲不下去。她的仆人来说她嫂嫂们的坏话,她就把仆人带到嫂嫂面前,处罚她、训斥她,你怎么可以讲这些长者的坏话?这样做会不会太狠了?有时候狠一点,可能对仆人一辈子有更大的受用。所以她当面这样指责,她的仆人下一次就不会以下犯上。而且这么一做以后,这个嫂嫂会想:你看,我都这么多不好让人家讲,我这个弟媳妇这么替我留面子,还不让她们讲。所以她就会更收敛,这些嫂嫂们就更收敛。所以不讲闲话,也不听这些谗言,她还会主动照顾这些嫂嫂们的孩子。有时候不小心,她的这些算是侄子,小便就淋在她的身上。这个时候很重要,假如小孩的小便淋在我们身上,我们马上表情脏死了!这样不大好。反而这些侄子们尿在她的身上,她欢欢喜喜的在那笑,然后还帮忙换尿布。这些嫂嫂看到这些情景,内心怎么样?很感动。你看照顾我的孩子,跟她的孩子一模一样,都这么能够体恤、宽容。
后来才过了一年多,她四个嫂嫂说了一句话,「五婶大贤」,我这第五个弟媳妇真是贤德,五婶大贤,真有德行;「我等非人」,我们实在是差得太远了,我们实在是差得太不像话!你看真的人的德行能感化再怎么样顽劣的人。后来的读书人看到这个事件,崔少娣的德行,讲「三争三让,而天下无贪人矣」,能够退让不争,那个贪心的人都会被感化;「三怒三笑,而天下无凶人矣」。真有德行的人,见不到天下有贪人、有恶人。我们现在想一想,我们有没有见到很多贪人、恶人?那要反省我们德行还不够。
其实人生明理之后,心理很安,真的,该是你的福分,任何人都抢不走,何必去计较、何必去争?在明朝,今天怎么都讲到吴家的人?明朝有个人叫吴子恬,他娶了个太太孙氏,姓孙。他这个太太非常有德行,结果他的母亲比较早过世,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这继母对他很刻薄,他就很不能接受,都想去找继母吵一吵。他的妻子都劝他不可以这样,为人子要孝顺,「亲憎我,孝方贤」。父母对你有意见、对你有指责,你都还依然孝顺,这才是真正的德行。所以先生看到妻子这样,也能接受她的劝告。后来父亲死了,他的继母把很多的黄金都私吞。家里分成三个部分,田地分三份,就把那最差的,种不出什么东西来的那一片分给他;继母跟弟弟,继母生的弟弟分比较好的地。这个时候他又受不了了,又要去找继母理论。
诸位朋友,要不要找?要不要争?我看到很多的朋友都说不要争,这么多人有这么好的修养,我们的国家民族要兴旺了。《中庸》讲「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家民族要兴旺,你看这些当妈妈的人都说不要争。他的太太又说不行,父母可以不对,但我们儿女不能跟著不对。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面对文化产生一些误解,「父可以不父,子不可以不子」,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当然有道理,父亲已经错了,你再跟著他错,不叫意气用事吗?意气用事的结果是什么?家里一团糟,所以父可以不父,子不可以不子,那代表要用理智来面对人生。父亲都已经错了,但是我们坚信「人之初,性本善」,用我们的德行感化了父母,这个家庭才能走向和乐。
在历史上,我们最熟悉的闵子骞,后母刻薄,虐待他,母可以不母,子不可以不子,所以他还是记住了自己为人子的本分,并没有把继母的不好放在心上。当他的父亲发现继母居然拿芦花给闵子骞做衣服,很生气,当下要去把他的后母给休了。假如闵子骞对他后母有记恨,当他父亲要把他继母赶出去的时候,他会怎么做?他可能心里想:好!你也有今天!是吧?那一定,继母也会记恨他,这个家庭统统是这个怨恨的气氛,哪能兴得了?闵子骞一念的至孝,转变了他整个家庭的命运,他的子孙现在还很兴旺。我们在庐江办课的时候,闵子骞的后代也来过,也来上过课了。
所以当下跪下去,念念只有为继母、为兄弟、为家庭著想,还有为父亲;父亲年龄也比较大,有后母照顾,父亲的生活才有保障。你看一个小孩马上跪下去:爸,不能把后母赶走,「母在一子寒」,母亲在,只有我一个人寒冷;母亲离去了,「母去三子单」,我两个兄弟都要陪著我挨饿受冻。所以你看这一分真诚,连父亲都感动,连他的后母深深反省,一个这么小的孩子都这么为我跟我的孩子著想,我怎么还跟这么小的孩子计较?这句「父可以不父,子不可以不子」,代表我们的人生要用一分理智,要用一分德行来转变我们的家庭、转变我们的人生命运。
我们面对人生有个态度,别人对不对,我们暂且不管,自己先做对,才有资格说别人。其实,当我们真正做对的时候,亲朋好友就开始变。往往都是我们还没做对就要求别人,到最后互相指责,互相抱怨。《中庸》里面讲「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我们都做到了,才有资格要求别人。我们孝悌真做到了、我们勤俭真做到了、我们谨慎真做到了,才有资格要求别人。但是更微妙的事情是什么?当我们真做到了,反而不要求人,为什么?自己真做到了,就了解在学习提升自己的学问过程,也都还是有反反覆覆,都要对治自己的坏习惯,所以也是不容易的事。面对别人的过失,因为自己已经提升做到,反而对人有一分包容,宽以待人。所以真做到的人,绝对不刻薄;太会要求别人的,往往自己都还没有做到。
所以君可以不君,臣不可以不臣,一般都把它错解,那这么不平等!其实领导人错了,我们还在那批评,整个团体完全就瓦解掉了。今天上司不听我们的话,我们反求诸己,可能我们的表现还没有让他信任,我们继续好好表现。我们只问自己有没有做对?自己有没有尽忠?但是该讲的话要讲,我们提的意见,上司不接受;之后事情真的如我们想像,上司会想,他的话满正确的,所以可能下一次就会听、就会接受了!凡事都要循序渐进,不可以上司这次不听我们的话,马上跟他翻脸,甚至还发动同仁跟他抵触,这都是不理智。夫可以不夫,妇不可以不妇;妇可以不妇,夫也不可以不夫。所以都是在整个五伦关系当中,先要求自己,而不是先要求别人。
这吴子恬先生他看到后母如此不讲理,都把好的田地,还有把银子都私吞,但是他的太太说你不可以去跟你的后母争吵,我们还是老实的就耕这亩田!后来过没几年,他的弟弟都被这个后母给带坏、宠坏了,所以染上赌博,一下子家产全部都败光,流落街头。诸位朋友,假如你是吴子恬,看到这个情境,会怎么做?这时候吴子恬会不会说:后母,你也有今天?假如我们看到一个人,他的后母流落街头,他在那里很痛快,我们看了舒不舒服?不舒服,这不通人情。这位吴子恬没有什么反应,他的太太贤德,马上告诉他:你要赶快去把后母跟弟弟接回来奉养,大家同一个屋子生活。吴子恬也很听太太的话,但是我们想想,为什么他这么听他太太的话?那假如没有平常太太的德行,平常太太把家里管理照顾的非常好,让他高度信任,在劝他的时候,都能接受吗?假如我们平常做什么事都不让家里的人安心,我们的建议,人家也没有信心。后来把后母、把弟弟接回来。
其实我们感受看看,这个后母这么贪婪、贪心,他们都让她了。当后母在贪心的时候,知不知道自己错了?知道,只是她那个贪心的欲望把她控制住。当她落魄到如此地步,自己的孩子、媳妇居然是完全包容,她那个良心就整个流露出来。他的弟弟也很感动,所以后来弟弟就把这个好赌给戒掉,哥哥又带著他读一些圣贤书,整个家庭就变得很好。后来,他的太太孙氏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儿子都考上进士;一个进士已经很了不得了,生三个儿子,统统上进士。人欠你,天会还你,人生干么那么计较?三争三让,而天下无贪人矣,贪婪的人都被感化了;三怒三笑,天下无凶人矣,恶意对我们,我们都很包容、很宽恕,慢慢的他那个态度就会转过来。
我们中国儒道释三教的圣人教诲我们已经几千年的历史,在佛家有一尊菩萨,大家应该印象很深刻。这尊菩萨,弥勒菩萨,在宋朝的时候曾经在中国示现,示现做布袋和尚,大家听过布袋和尚吗?跟岳飞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这个弥勒菩萨就有一句偈,那句偈语叫「涕唾在面上」,就是人家给他吐口水在脸上,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那口水喷在他的脸上,他连擦都不去擦,随它自己干掉就好。我也省力气,这个弥勒菩萨物理学学得不错,因为人手举起来,卡路里要浪费不少,浪费热量,我也省力气,不要擦;他也无烦恼,今天他脾气上来,给你吐个口水,你假如举起手要来擦,他还以为你要跟他打架。这时候你连擦都没擦,还笑嘻嘻的,对他点点头,他气就气不起来了,一个巴掌拍不响。
你不跟他计较,这件事情过后,很可能你刚好到南投、到花莲去玩,买了些当地的名产,回来之后还放在他的桌上请他吃,你看这段恶缘会不会转过来?对,人生要广结善缘,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看他这么恶劣的对我们,他也知道不对,他伏不住他的坏脾气。你不只不跟他计较,还同样的关怀他、照顾他、包容他,慢慢的彼此的缘就转过来。他会想,在这个世间居然还有修养这么好的人。他就仔细观察你,夫妻这么和乐,家庭这么幸福,每天都灿烂的微笑,到底他是怎么经营家庭的?他就开始不只是恶缘转化了,还可以变成好朋友,一起求学问。他突然探听到、打听到,原来我这个同事他是学弟子规的,他是每个月的第二个礼拜六礼拜天。我们的修养是给我们古圣先贤老祖宗脸上贴金。
真的,一个人人生要幸福,要真正美满,没有圣贤的智慧,那是不可能。我们体会看看,我们整个成长读了十几年书,圣贤人的智慧学了多少?真的,我们这一代,不要说我们这一代,我们这三代到五代都没学到。所以这三,五代的人都要赶快来补习,补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学问。所以这个时代,假如我们没学到,也不要埋怨任何人。假如儿子回去:爸,你怎么都没教我?爸爸说我也没学,看看爷爷:你怎么都没教我?爷爷看看墙壁上的曾祖:你怎么都没教我?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炎黄子孙的悲哀!不要再让这段悲哀继续下去,到此为止,从我们开始承先启后。
真的,我有个长辈他修养很好,他有个同事非常嫉妒他的才华能力,常常都毁谤他,他都不计较。后来,这个同事遇到了一个困难,找人帮忙,没有人愿意帮他。其实,我们冷静来感受一下,当一个人都嫉妒、都障碍我们,他不可能只有嫉妒障碍我们一个人,所以他一定是跟很多人也都处不好。我们假如坚信「人之初,性本善」,坚信,一个人变成这么会嫉妒、这么会发脾气、这么心胸狭窄,他是把他的本善给折磨成这个样子,他把自己的本善给堕落成这个样子。所以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是性本善,看到别人犯错,不只没有对立,不只没有批评,反而是一种不舍的心,闽南话说「不忍」那种心情。所以,这《三字经》开篇这几句话,你真读到心里去,那真是大肚能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因为他的人生很悲哀,没有遇到祖宗圣贤的教诲,苟不教,他才把自己折磨成这样,「性乃迁」。一个人真正有一分宽恕的心,见天下人都没有过失,都能包容。
他这个同事,所有的人都不帮他,他也不好意思来找我的长辈,我的长辈是主动的去帮他,那同事很惊讶。后来帮完忙以后,这同事非常感动,之后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也了解到一点,他为什么内心会嫉妒别人、会忿忿不平?因为他这个同事的整个成长过程,家庭也好,还有求学过程都很不如意,所以内心很缺乏爱,内心有很多的怨恨。我们从这里体会到,可恶之人必有可怜的地方,从原因上去找,都是不幸的人。我们能从这样去看,整个心量,整个同理心、宽恕人的心就起来了。我们在监狱里面发现到八九不离十,这些犯罪的孩子们,这些犯人们,绝大部分都来自於家庭不健全。他都是人生不幸变成这样。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浪子回头。
诸位朋友,你们假如刚好亲朋好友在监狱里面当领导的、当长官的,要告诉他们,「公门好修行」,要把监狱变成学校,不然我们就得拿钱去盖监狱。所以把监狱变成学校,那真的会让多少的家庭重见天日。所以我们桃园是块福地。昨天我们讨论到桃园三结义,要把恩义、情义、道义演出来;桃园也是女子出嫁,叫「桃之夭夭,其叶蓁蓁」,都是要去兴旺夫家,丈夫的家族;还有桃子,「桃李不语,下自成蹊」。就是我们很有德行,人家自然会来跟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效法。用德行去感人,这都是桃子的意义。还有,我们看那桃树一结果,结一堆,代表多子多孙多福气,就从我们桃园开始做。我们也接触到很多教育的官员都非常重视整个伦理道德的教育,包含监狱系统,我们跟几位老师也到我们女子监狱已经讲了好几次的课程。
真的,我们在讲课的过程,这些服刑人员跟我们都是素昧平生,才讲了短短半个多小时,我们看底下都已经有人哭的鼻子都是通红,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之初,性本善。假如这些教诲在她们小时候就听到,她们的人生不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所以才短短的课程就已经能把她的善良给唤醒。我们每个从事教育的老师们,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不能不教;没有教到了,我们的孩子、学生以后长大了,都很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包含我们还曾经给一些爱滋病的服刑人员讲课,我们看了也很辛酸,望眼过去,不满三十岁的占了一大半,结果人生居然是在监狱,以至於在这么严重的病当中要度过。当然能承传圣贤的这些智慧教诲,人生纵使遇到多大的困难瓶颈,都可以转祸为福,都可以把这灾祸给化解掉,只要真正用心来学、来做。有了这些智慧,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刚刚说从我们桃园好好的来开始做。
这是刚刚跟大家提到了我这个长辈的故事,了解到他这个同事,其实都是人生过程当中有很多的不幸福、不幸,才会造成人格当中有这些嫉妒,有这些不好的习性在。三怒三笑,天下无凶人矣。大家今天回去之后,修养也要达到像弥勒菩萨说的,「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其实人生能够契入这样的境界非常好。你看我们有时候很生气,气谁?气自己!明明刚刚就不要发脾气,怎么又发了?很多境界自己都掌控不了自己,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有时候脾气来了,一个不好的言语出去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所以很可能那个气话又留在对方的心中一辈子,两个人这个怨结都解不开。从崔少娣这个故事,我们「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我们也效法这位媳妇的德行。他人不能感动,首先反省我们自己,是我们「德未修」,德行还没有修养好,「感未至也」。这是刚刚跟大家提到孝悌为传家之本。
其实每一句经句,假如再打开来,都讲不完。但是我们要举一怎么样?要反三,包含大姑小姑跟弟媳妇之间,那个也都是要有悌的精神。比方这个大姑听到自己的弟弟在讲弟媳妇的不好,这时候大姑、小姑要怎么回应?要不要继续搧风点火?是!所以家庭的和乐,婆婆很重要,小姑、小叔也都很重要。我们刚刚讲到的,「和顺为齐家之本」,应该互相多体恤才对。假如今天弟弟在抱怨弟媳妇,这些孩子也没照顾好,这孩子还多生病,常常生病,这个太太实在太差劲。我们当小姑的要怎么接话?小姑马上接话:那个儿子怀胎十月是谁怀的?你都没有怀过胎,你怎么知道?而这个孩子跟著她,跟著弟媳妇十个月,那都是感同身受,所以这个孩子生病了,她比你还急,你还这样子骂她。这么一劝告,弟弟的态度就会转过来,反而更能够去体恤自己的太太。假如这时候又搧风点火,那家庭一定大乱。而且我们感同身受来想,一个媳妇嫁到家里面来,在心理上她也会罣碍,毕竟你们是一家人,我是外来的人,是吧?所以更应该对她更好,让她能更快的融入这整个家庭里面,这才是理智,这才是智慧。
我们接著来看下一句是「谨慎为保家之本」。一个家庭要建立起来不难,保持更难。就像一个事业,有机会了可以把事业做起来,但是要把事业能保持几十年、几百年不衰,那没有真实的智慧,就很难办得到。这谨慎就是,比方我们面对人生很多的诱惑要谨慎,常在经典当中说,这五欲的诱惑要能够抵挡得了。这五欲叫财色名食睡,欲望。我们看这个财,其实这些欲望能不能抵挡,完全看我们德行的根基够不够?很多家长都很担心,现在社会这么污染,我的孩子出去了,我好担心!这不理智。担心对自己身心没有帮助,担心对孩子也没帮助,所以倒不如赶快把儿子德行的根基给他扎好。
我们不能把责任推给环境。有一句格言讲,「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会被邪气所染著,是因为我们的正气不够。那怎么扎?不能贪财,《弟子规》里面的很多经句就教导孩子不贪财。「财物轻,怨何生」、「物虽小,勿私藏」,他那个贪心就在这些教诲当中,很自然的就能够慢慢的淡掉。包含「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这《弟子规》都是把孩子引到道德、道义的人生,他的喜悦就在於懂得孝顺父母,懂得去爱护他人,懂得是行德行的乐趣,而不是引导到一个欲望满足的人生去了。说实在的,欲望能不能满足?欲是深渊,满足不了。所以这些财色名食睡,哪能满足得了?就像个无底洞一样。
这个财的部分,我们也看到很多社会上的现象,因为贪财落得身败名裂。其实,假如他学过《弟子规》,他知道,「德有伤,贻亲羞」,他就不会贪财了,不会贪赃枉法。真的,我们的德行不只是自己的,是我们孩子的,是我们父母的。我们德行受损,父母生不如死;我们的德行受损,我们的孩子一辈子抬不起头来。所有爱护我们的长辈,一辈子都遗憾。所以人真正有感恩的心,他就能面对这些诱惑,不忍心让所有支持爱护他的长辈遗憾。好,这一节课我们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