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学习系列演讲一 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 蔡礼旭老师主讲
弟子规学习系列演讲一 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一集)  2007/1/14  台湾桃园孔庙  档名:52-180-0011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今天天气比较冷,诸位朋友、诸位家长都顶著寒风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相信这样的一个榜样,会深深留在我们孩子的心中。教育孩子,我们老祖宗讲「身教者从,言教者讼」,真正为人父母自己做到了,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学到了。而这个教育最重要的,在《孟子》的教诲当中说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真正的学问就是在启发孩子善良的本心,然后让他错误的心态能够导正过来。这个「放心」就是他忘失了孝心,忘失了恭敬心、忘失了爱心,要把他引导回来。所以教育就是长善,长他的善,救他的过失。

  这句话就把教育最重要的主轴抓出来了,长善救失。而最关键的点,就是在这颗心地上。所以时时孩子的心地都在一切的人事物接触当中,都在受影响。是好的影响还是不好的影响?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叫「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这个进跟退,那绝对不是这一年,或者这三年是进还是退?不只是这么长的时间在进退,他每个念头都在进退当中。他这个念头是为人著想,他在提升;他这个念头是自私自利,他已经开始在堕落下来。《易经》当中有提到一段话,他说整个社会假如发生了孩子杀父亲,臣子杀国君,这样的情况绝对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其所由来者渐矣」,都是渐渐形成这么不好的情况。

  那孩子的心地不断的在下堕当中,但是为人老师、父母的人并没有洞察到这一点,那就是没有早一点分辨的关系。假如我们在教育当中,并没有看到孩子的心地,反而只是看到了孩子的学历,那我们很可能教出来的孩子,是高学历,但是却不懂得孝顺父母,不懂得做人。当下一代是这样的情况,那我们的中晚年会觉得很无奈,因为耗尽一切的心血在栽培孩子身上,却培养出这样的孩子。

  有对夫妻,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比较不会读书,后来去当修理机车、汽车的工作;另外一个孩子比较会读书,父亲本来是教书的,还把教职工作辞掉,然后自己从商去了,也很辛苦,把赚来的钱都栽培这个会念书的孩子留学。结果留完学回来,娶了老婆,所谓「娶了老婆忘了娘」,他学历很高,但是父母所作一切都是为他,到头来,他觉得那是应该的。我们只看到了孩子的学历,我们却没有看到孩子的心地,他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所以这都很重要。今天孩子的心假如没有不断的有爱心,没有不断的有恭敬心,那这样的孩子,真正到社会上去,那他的苦头还有得吃,所以长心地非常的重要。

  有个博士生,他是数学博士,他是二十岁左右就拿到博士学位。诸位朋友,假如是你儿子,高不高兴?人生不可以高兴得太早。二十岁左右拿到数学博士,破格进入台大教书,教了十多年,还是升不上去,没有办法升等。刚好他跟我一个朋友认识,他就去找这个朋友,奇怪了,我努力了十多年,都没有办法升等。他们交流起来,原来发现,他在写论文的时候,都是写著某某教授他的论文缺点在哪里,某某教授的论文偏差在哪里,他看别人的不好特别的犀利,都看得很准,一针见血。因为他都是讲别人的不好,把这些教授统统都得罪光了,见不得人好。所以每个教授看到他的名字要升等,马上怎么样?马上就把他放一旁去了,所以他十多年徒劳无功。你看因为对人不懂得欣赏,只会批判,没有恭敬心,形成很多的障碍。他十多年来郁郁寡欢,得不到助力,得不到人和。

  后来我的朋友就建议他:这样好了,你写论文改一下,改成不要写一切人的不好,就写一切教授他的论文好在哪里,你把他写出来。结果这个年轻人听了之后,皱著眉头,很无奈的说:我试试看,然后就回去了。过了一段时间,他真的写好了,又拿给我的朋友看:那你帮我看看这篇论文怎么样?结果我的朋友一边看,一边鸡皮疙瘩掉一地,因为他在称赞人的时候,称赞得很不自然,人家看了都很不舒服。其实,习惯成自然,习惯批评,突然变得跟人家讲好话,人家真的会很难受。

  我们办的课程,一连都是五天,有个朋友他从乌鲁木齐来上课,也是跑很远的路;上了五天之后,他回到乌鲁木齐,很多朋友给他打电话。那天他的朋友给他打好多通电话,不同朋友打的,结果这些朋友不约而同都问他一句话说:你还好吧?因为他上了课回去之后,变得很有礼貌。朋友跟他在谈话,他很客气,他的朋友都觉得怪怪的,所以谈了一段话之后都说:你还好吧?你最近怎么了?我们本来不礼貌,一下子变礼貌,人家很难接受。这时候要怪谁?要怪自己,怪自己以前让人家太痛苦,让人家没好日子。

  比方我们学到夫妻要相敬如宾,要经营家庭气氛,本来这先生回来的时候都没有什么表示,也好像视若无睹,结果现在学了之后,刚好先生回来了,我们马上站起来,跑到门口:你回来了!你先生一听,神魂未定,今天是怎么搞的?然后又去帮他拿皮包,他真的是快吓坏了。他接著问你说:你今天吃错药了吗?这时候我们要不要生气?先生这句话的背后代表谁是凶手?谁让他觉得这么忐忑不安?是!所以当我们学习中国文化,一有改变,亲朋好友都抱以怀疑的眼光,我们不能跟人生气,我们要反求诸己,是我们以前做得不够好,让人家都受惊吓了。

  刚刚讲到的,一个恭敬心不够,造成他往后在事业当中,跟人家起的这些不好的对立存在,所以一有对立起来,你很多的努力可能都化为乌有,徒劳无功。纵有再高的学历,对於他事业的发展,那不见得能有最有力的一个发展。真正一个人在事业当中能否有成就,那还是看他这颗心境能否跟人和睦的相处?所以孟夫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爱心,人起了爱心之后,他的使命感、他的责任心就会很强,这个时候他在学习上都会自我要求。我们现在看到孩子容不容易自动自发、自我要求?起了孩子的孝心,他的仁爱心自然也会提起来。而这颗孝心的提起,那也是父母做榜样的。有个小学生,他刚好家里是非常和睦,父母也很孝顺爷爷奶奶,他的父母带著他出去,走著走著就看到一个老太太,而这个老太太刚好在这寒风当中行乞,在跟人家要东西。这个孩子看了以后,也很难受,他的父母也看到这个情景,就拿了些钱,请孩子拿去给老奶奶。结果当他拿给她,小孩拿完回来,又坐上车上,突然这个孩子就哭起来,父母也觉得很惊讶。这个孩子情绪比较平和下来,他就对著父母讲:老奶奶的孩子跟孙子,怎么没有好好的奉养这个老奶奶?他从家里的温暖推而感同身受,他也希望所有的老者都能够得到孩子、孙子的孝敬。

  这个孩子后来去上《弟子规》的课,他就对著老师说道,他说他以后要办养老院,他以后要办学校。养老院可以照顾老人,学校可以教孩子懂得这些做人处世的道理,免得很多的这些老人没人照顾,还在寒风当中受苦。这个孩子的爱心启发了,他的整个生命的动力就不一样。所以启发心地,那是教育的一个核心点。我们家长假如懂得时时去观察孩子,他现在的心境是不断的提升,不断的把善良引发,还是不断的在增长他的自私,增长欲望,这样我们教育一个孩子才看得准。

  昨天我们讲到,「得乎道而喜,其喜曷已」。真正孩子立身行道,把孝道、把爱心做出来,他的欢喜会持续不断,甚至持续到他一辈子。但是「得乎欲而喜」,他是因为欲望满足了,才觉得高兴,那因为「欲是深渊」,欲望是满足不了。假如他的喜悦完全建筑在满足欲望上,那他人生的悲剧就渐渐形成。昨天提到一个六岁的小女孩,从小她要什么,父母都满足她,不给她,她就在那里胡闹,慢慢的这个欲望止不住。有天跟母亲出去,她就又在那里要很多东西,母亲钱带不够,结果她就动手打母亲。你看欲望,「欲令智迷」,一个人欲望太强的时候,六亲不认。

  大陆有个国中生,才十三岁、十四岁左右而已,迷上网路,那是欲望。他好像去打的时候很高兴,但是那种喜,那个悲哀已经渐渐形成。后来他已经迷上了,没有钱打,又听到爸爸谈话当中,说拿了几千块钱给爷爷奶奶,所以他就起了不好的念头。趁著爷爷奶奶不在房间的时候,他就到爷爷奶奶房间里面去找,去偷钱。后来他奶奶进来了,他找不到钱,脾气就上来,就伤害了他的奶奶,钱也没有找到。后来他的爷爷来了,他也六亲不认,也把爷爷给打成重伤。所以欲望起来的时候,人完全失去理智,情绪失控。后来他被警察抓起来,奶奶已经受伤离开人世,这时候警察问他:你现在是要奶奶,还是要去打电动玩具?他当下就说:我一定要奶奶。但是悲剧已经产生了。而他最后找到了两块钱,他的奶奶每天固定拿给他买早餐的那两块钱,而那两块钱可能还留著他奶奶的体温。这些事情的发生,那都是渐渐形成,都是因为我们在跟孩子互动的过程是长了他的欲望。

  回到古代,有个孩子叫范乔,他两岁的时候,他的爷爷要临终以前,他的爷爷很无奈的说:我无法看到这个孩子长大成人,这是我的遗憾。爷爷就把自己用过的这个砚台亲手交代给他的奶奶,他说你带这个孩子长大的时候,要亲手把这个东西交给他,也告诉他,我最大的遗憾就没有办法看他长大成人,为家、为社会做出贡献。后来范乔五岁的时候,五岁就比较懂事一点,他的奶奶就把这个砚台拿给他,也把这段话告诉他。范乔听完之后,捧著这个砚台在那里流眼泪,他那个眼泪是感受到爷爷对他的期许,他那个眼泪是对爷爷的一种孝心。这个孩子往后一定会很有成就。

  后来他很有德行,也很有学问。朝廷请他出来当官好多次,他都不愿意出来。为什么?因为他的父亲生病了,精神状况不大好。他跟他的弟弟就这样为了照顾父亲,放下了功名利禄,整整照顾他父亲三十六年。诸位朋友,请问范乔不出来当官,就没有办法对社会有贡献吗?真正对社会有贡献,不见得要当官。在这个时代当中,我们真正做一个孝子,人家一听闻这个孝子的风范,他的善良都被唤醒,反而对社会的帮助更大都说不定。

  孔夫子那时候,人家就问他:夫子,你怎么不出来从政?不出来当官?夫子讲到,出来当官最重要的是要教化人民。今天我假如把孝道,把友爱兄弟、尊敬长辈,我们真正自己做好,在家庭里做好了,我们的家庭就变成社会的榜样,这样也是真实在从政。所以我们重实质,不要重形式。前几次我们提到几个孝子的故事。其中在山东,确实山东出了不少圣人。我们知道孔子、孟子、颜子这些都是圣人,而在山东曲阜一带,光是孔夫子、孟夫子,还有曾子、颜子的后代,那就有好几十万人。在当地还保有很好的中国文化的氛围。

  山东出了一个孝子叫田世国,他的母亲得了尿毒症,得尿毒症以后,她要隔一段时间就去用透析法,那会很难受。而用透析法治疗的人,他不可以喝水,我们感受一下,不喝水很难受。所以他的母亲生病以后,他们全家人都很有默契,绝对不在母亲的面前喝水,因为这样会让母亲更难受,那真的是体贴入微。不只是不在母亲面前喝水,也不在母亲的面前吃水果,减轻母亲心里的难受。所以他就开始找方法,如何能够真正解决母亲的痛苦?你看母亲她在生病当中,他印象很深,纵使母亲已经病成这样,他从外地回到自己的家,母亲一定要跑到市场去买他最喜欢吃的菜,回来煮给他吃。他看在眼里,觉得母亲时时为他著想,而在母亲这么痛苦的时候,他当儿子的却不能做些什么。

  后来他跟很多医生交流之后,了解到可以换肾,换肾就能解决这个疾病(尿毒症)的状况。结果后来因为这个换肾都必须要那种血液、体质能够吻合才行,对到最后,还是家人把肾脏捐给母亲是最稳当的。所以这个时候,他还有他的弟弟、他的妹妹一起集会,商讨要把肾捐给自己的母亲。结果兄妹都在那里争著要捐,后来下来的是他跟他弟弟的最吻合,但是他弟弟的身体比较不好,所以他就挺身而出,自己是摆在第一顺位来捐。结果在捐肾的协议书当中,排了四个人,除了他们兄妹三个人之外,他自己的太太排在第四位。他的太太不只没有阻止他把肾捐给他的母亲,还全心全意,甚至自己都排在这个捐肾的行列里面。所以田世国先生讲到他的太太的时候,我们都感觉得到他的眼眶都泛著泪水。他说在这整个过程当中,最支持我的就是我的太太,还有我的岳父岳母。

  你看,他的太太这么样的贤淑,这么样的体谅他,这么好的女子怎么来的?也是教出来的。闽南话有一句话叫做,「做田要捡好田底,娶某要看好娘酹」,这都有人生很高的哲理。现在人娶老婆、娶媳妇看什么?诸位朋友,我们现在有没有看到要找一个媳妇,然后先去探听她的爸爸妈妈好不好?应该还有吧?好像不多了,现在都是先探听什么?探听对方有没有钱,是吧?这样的角度都已经有点偏颇了。《朱子治家格言》说「嫁女择佳婿」,找女婿,「毋索重聘」,看他有没有好的品德,不是要看看他的聘金有多少;「娶媳求淑女」,娶媳妇要看她有没有善良的性格,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不是要看到她嫁妆多少?这都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假如婚姻是用钱来交的话,利尽而交疏。「以利交者」,这利益发生冲突,亲家都可以上法院去,「利尽而交疏」。假如找对象是看漂不漂亮,「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那都靠不住。一定要「以道交者」,用道义来相交,「天荒而地老」。

  这个亲家对自己的女婿以及对自己的亲家母是这么样的支持,你看这两家亲家的缘会结得多深!后来知道了要捐肾,就一连赶快处理要怎么样把自己的肾脏捐给母亲。当然这整个过程不敢给母亲知道,因为他们很了解自己的母亲,假如母亲知道是自己的孩子要把一个肾捐给她,她可能会死都不愿意。所以都没有让母亲知道是自己的孩子捐的。田世国忙了好一段时间,终於就在今天要捐了,结果他说他这一段时间的心都是很焦急;而当他自己真正躺上了病床,医生推著他要进手术房,他说他有这一段时间从没有的那种宁静,他觉得很踏实。这个身体是父母给我的,而我现在能用我的身体来换母亲的健康,他觉得很安心、很安慰。所以人家躺上病床是忐忑不安,他是得到莫名的那种欣慰。那是一个孝子的心境。

  田世国先生,后来他的母亲恢复得也很好,所以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整个家里的人也都到了,他的太太也到了。当记者在访问她的时候,说你怎么这么支持你先生把肾脏捐给他的母亲?结果他太太讲:我的婆婆一辈子都为了这个家,我们这么做,也是一个为人子女应该做的事情。而这段节目在采访的时候,那有很多的观众,以至於很多的年轻人都在看。我们都可以感觉到这一代的年轻人是不容易被感动,可是在这个节目的当场,很多年轻人看的时候,我们都看到他那种本来是比较有一点傲慢的气质,都变得软化下来,甚至有的年轻人眼泪都掉下来。其实那个就真的达到教化下一代效果出来。所以一个人把孝道演出来,那真的对社会有莫大的贡献。

  明朝,有个读书人叫郑濂,郑濂他们家几个人口?一千人左右,而且还处得很和乐。诸位朋友,我们现在冷静来看看,我们现在一家多少人?三个人、四个人,人家一千人和乐,我们可能一家人,三个人、四个人每天都还有冲突,比起明朝的郑濂,那差得很远。一个人的道德学问能否提升,有一个态度很重要,要知耻,「知耻近乎勇」,圣贤人能做到,别人能做到,我们一样也能做到。那时候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看了他一千人,可能他自己也觉得,我们家也没他那么多人,我都摆不平。所以也去请教请教这个大臣,他怎么治家的?「家和万事兴」。问郑濂的时候,郑濂就告诉皇帝说,家里和乐,其中有一点叫「不听妇言」,就是不可以听妇人之见。这个妇人之见,按照意义来讲,就是说不可以听自私自利人的话。因为家庭要能够和睦平等相处,不能有私心,只要私心起来了,人心就不平,不平慢慢发展就有埋怨;埋怨的时候,我们继续自私,那就可能会产生仇恨。我们往往看到别人的怨、别人的恨,却不知道源头就在这自私的心上。

  我们能不自私,那就不可能结冤仇。甚至於是我们对待,就像郑濂他的一个做法,那就不可能让人埋怨。哪一个做法?就是皇帝给了他两颗大水梨,就拿给他,请他拿回去。皇帝也是给他考试,只有两颗水梨,我看你怎么分?还派了锦衣卫跟在后面了解状况。回到家里面,郑濂不急不徐,找了两个大水缸,然后交代下去,把这水梨敲碎,让这个汁、整个梨子的果肉都渗在水缸里面去。做好以后,他就对著一千个亲人说:来,每个人舀一碗喝。那代表公平对待一切的人。

  我们来想想,假如郑濂拿著这两颗大水梨,马上跑进自己的房间,只把长孙叫来,把长子叫来,他能不能经营一千个家庭这么和乐?那不可能的。但是他这个动作做下去,离他很远的亲戚会怎么想?你看某某叔公这么样的替我们著想,有好的东西都想到我们。你看他的心非常的温暖,那个凝聚力就出来。自己的亲生儿子看到这一幕,他会感受到父亲那种时时能关怀到这么多的人,佩服他的父亲,进一步承传他父亲的品德、精神。所以为公以后,跟自己很亲的亲人得利益了,跟自己比较疏远的人也都得利益,这叫理智。范仲淹先生也是这样,对待贫苦的人,对待贫苦的这些邻里乡党的人,他尽心尽力帮助他们,结果自己的孩子省吃俭用,四个兄弟只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谁出门谁穿。诸位朋友,我们现在能不能做到这一点?能不能?假如做不到,那家风就不可能千年不衰。这些这么好品德的圣贤人,那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有源头,都是父母的教育。

  我们都知道一百零六岁的许哲女士,她有这么好的品德,也是受她母亲影响。她们家的几个兄弟,她的弟弟是牧师,一生都是牺牲奉献;她的姐姐一生都是支持公益事业,许哲女士办的养老院,也都是她姐姐出钱的。你看那兄弟姐妹多么的和睦、和乐!他们的印象当中,他们的母亲也活到一百多岁。老祖宗说「仁者寿」,仁慈的人,时时替人设想的人,身体健康,为什么?因为时时替人著想,这个善的念头,谁先受影响?自己身体八十兆细胞都在这种仁爱之风当中,所以身体健康。我们想到要算计别人,那个念头起来,谁先受到损害?诸位朋友,有没有发现电视里面在演那个奸臣都长什么样子?都是小鼻子,小眼睛,跟我差不多?现在这个长相是以前没有学中国文化,那时候太跟人计较,人家考得比我们好,我们很难受,把自己的福分都折掉。现在亡羊补牢,犹未晚矣,所以现在懂得替别人著想,慢慢我们的福就能愈积愈厚。

  他们家,他们是潮汕人,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很贫苦,可是他们的记忆当中就是有那个饿了很多天,来乞讨的人,在他们家门口出现。他们也吃的不好,拿在手上,他母亲二话不说,就把他们的东西拿走,然后就拿给这些人吃。她说她看到那些人饿成那个样子,吃到食物的时候,那种内心的喜悦,深深印在她的心上。所以母亲仁爱的品德深植在她所有的孩子心中。

  有一点,我在看许哲女士《106岁,有爱不老》,有爱的人就不老。这本书当中提到,那时候许哲女士在香港,也从事一个很好的工作,有不错的收入。她跟朋友约好在一个饭店里面吃饭,还喝了一些香槟酒,结果走出餐厅,因为那时候是冬天,天气比较寒冷,她看到一个人穿著破破烂烂的衣服在那里发抖,很饥饿的样子。她突然心里很难受,她就对著她的朋友说:那也是我们的同胞,为什么我吃著这么奢侈的东西,他却在这里挨饿?当天晚上,许哲女士回到家里,她脱下了她这些华丽的衣裳,脱起来放在一旁,对著镜子说道:是穿著华丽的衣服才是我?还是脱下华丽的衣服,这才是真正的我?她不断的在问自己,什么才是我的真正面目?是这一颗纯朴的心,而不是追求物质欲望的心。当下她告诉自己,我假如因为奢侈多花了一毛钱,就是多花了我兄弟姐妹的钱。从此以后,她的整个生活所需,够就可以了,她很知足,她绝对不多花买一些奢侈品。甚至於,因为新加坡环境好,有些衣服根本就没有破,就扔在垃圾堆里面,她都去把这些衣服拿回来穿。

  我们记得一百零一岁的时候,许哲女士接受采访,人家问她说:你的衣服从哪来的?她说她很久没买衣服,都从垃圾桶来的。你看,那个爱心的承传,她的母亲把爱心传给她,而她这一颗爱心却关怀温暖了千千万万人的心。诸位朋友,许哲女士有没有从政?她没有形象上的从政,但是她是实质真正教化人民的心。所以她办养老院的时候,她没有去请谁来做义工,也没有请谁来做经济上的支持,都是被她感动的人,自然就来做义工,他们还自己编组。她把一切人的善心唤醒,那才是真正从政的意义,才是真正的教化一方。所以我们要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我们当下当好我们为人子的本分,当下我们当好为人父的本分,我们把孩子品德教好,让他以后成为范仲淹,以后成为教化一方的栋梁之材,那是对国家民族最大的贡献。而这些事,我们当下都可以做的。

  我们讲到范乔照顾了他的父亲三十六年,也已经让天下的人都感动。所以晋朝出了不少孝子,都是这些好的榜样形成的。诸位朋友,假如我们看这《八德故事》就会发现孝子最多的朝代,汉朝。为什么?我们《弟子规》念的,「冬则温,夏则凊」,东汉的黄香,才九岁,他就懂得冬天的时候,能感受到我的父亲会不会太冷?所以他去帮忙温被子。夏天天气热,怕父亲睡得不舒服,去帮父亲搧凉席,体贴入微。企业都在那里伤脑筋说找不到好的人才,现在找员工来,还得好好训练他们做人,不然他们都不懂得替人设想,替客户服务。

  诸位朋友,替人设想的心是不是大学毕业了,踏到职场上去、踏到公司里面去了,然后马上上三个小时的课,马上变得会做人,有没有可能?不可能!今天他在家里面,长辈来了,他都不闻不问,不理不睬,他到公司去懂得如何接待客人?他在家里对著家里的人都是一张苦瓜脸,他能对客户微笑?所以现在很多课程是来学三个小时、来学十个小时,马上学会人际关系,有没有可能学得好?他在学人际关系,不是想到要真诚待人,他会先想到,我假如不笑,这个客户的钱就赚不到。他学好之后跟人家笑,自不自然?不自然。真正好的员工,能替客户著想的,能替所有服务人群著想的员工,从哪里找?从孝子里面找,绝对错不了。他能体贴入微父母的需要,他自然能转移这分心到一切人的身上。所以现在的老板要会找,找那个孝子做什么事,你就放心了。

  《孝经》里面有一段话讲「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顺可移於长;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君子侍奉自己的父母很孝顺,这分孝心,体谅人的心,报恩的心,就能转移到对於国家、对於团体的忠诚,忠可移於君。事兄悌,他对待自己的兄弟懂得友爱,故顺可移於长。他这兄友弟恭的态度,尊重长辈态度起来,他到单位去跟同仁之间也会相处得很好。甚至面对一些比较有经验的长者,他都会很恭敬,跟人家学习。居家理,他在家里面都懂得帮忙父母料理家务,他那种做事的能力一点一滴就形成。所以居家理,他这个做事的能力会怎么样?治可移於官。就在他当官,在他做事业当中,这些做人做事的态度自然就提起来。但是假如我们让孩子在家里什么事都不干,他做事的能力就很低。看起来什么都不让孩子干,好像是为他著想,让他少吃点苦。现在不磨炼,以后苦头就吃一辈子。孔老夫子说「爱之,能无劳乎」。爱护一个孩子能够不让他劳动锻炼?这是《论语》上面的经典告诉我们的,那我们现在顺著自己,反正让孩子好命一点,但是剥夺了他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

  我记得我带班的时候,有个学生家里比较贫困,所以他从七、八岁就开始带著弟弟,他七、八岁就会煮饭。大家一想,那七、八岁就吃这么多苦,祸福相倚,看起来是苦,但是他的能力起来。其实我们现在听说七、八岁会带弟弟,好像很神奇,其实我们父母那一代,这算什么?很常见的。台湾经济起飞,台湾经济发展,谁的功劳?不是我们这一代的功劳,都是我们上一代刻苦耐劳的那种特质创出来的。我那个学生,他虽然家里比较贫困,但是磨炼多了,后来班级里面比较重大的事情,我们都是交给他,一交给他就非常放心,读书都不用人家担心,做事也不用人担心。这个孩子所形成的做人做事的能力,已经让他立於人生的不败。

  而真正居家理,常常懂得付出、懂得帮忙的孩子,他才会深刻体会到父母经营一个家不容易。因为他自己做了以后,妈妈还要上班、还要工作,居然还做那么多家务,我才做了一点点就这么累,他感恩心会起来。好,这节课我们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