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学习系列演讲一 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九集) 2007/1/13 台湾桃园孔庙 档名:52-180-0009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在给学生上课,事实上是非常活泼。我们在《论语》里面都有看到,都是夫子跟学生的谈话,或者是跟那时候的一些从政者、那时候的人民的一些交谈,不单是在教室里面上课而已。所以是活活泼泼,一抓到机会教育就会给学生启发。有一次刚好孔老夫子在郊外看到有人在抓鸟,他抓鸟的方法就是用一根棍子把一个篮子架起来,在这个篮子里面放了一些米,一些谷类,然后鸟会跑进去吃这些谷类,吃著吃著,他就赶快把那根棍子给它抽掉,然后篮子就盖下来。学生看到这一幕就发现,怎么被抓到的鸟都是一些比较年轻的鸟,有一些年轻的鸟没被抓到,就很好奇了,但是绝对没有老的鸟被抓到。这是老的鸟比较有人生阅历,不是人生阅历,是比较有鸟生阅历。
看到这个情景,孔夫子就抓住这个教学的机会跟学生谈到,他说为什么这些年轻的鸟有的被抓到、有的没被抓到?因为没被抓到的鸟它懂得跟在那些老鸟后面,老鸟的警觉性很高,所以一发现这个人有动作的时候,老鸟就飞了,然后年轻的鸟就跟著飞走,所以不会被抓。但是往往被抓到的,就是没有老鸟在,全部都是小鸟,然后愈吃愈起劲,统统不知道情况,一下子拉起来,全部被抓到。孔夫子看到这个情景,就对著学生讲,「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这些鸟没有被抓到是因为它跟著老鸟走,所以它命保住了。假如没有一些老鸟有宝贵的经验,统统「小者之戆」(用闽南话「戆」,戆戆的那种人),你就跟他这样「戆」,到头来,灾祸就来了。
从这句话当中引申到我们的人生来,假如我们不跟循著古圣先贤的教诲来修身齐家的话,那真的不知道会把自己的人生跟家庭搞成什么样子。所以现在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最主要的原因,为什么我们受这么多苦?「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论语》的教诲,孔夫子的教诲,对我们的人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关键点,但是现在夫子的教诲留在我们的心上有几句?所以真的,有一句时时放心上好好的用,人生就会有很大的转变。人生假如不愿意接受圣贤教诲,那可能走的一条路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大家都想,我看很多书,问题是书上所谈的这些说法不见得有几千年的印证,不见得是真正人生的真理。所以我们要有「全身之阶」,这辈子能够走得幸福、走得圆满,还是得遵从智者,遵从真理去走。
上次我们提到的那段话,不知道大家背起来没有?看大家的表情,没有背起来。所以学习,我们今天时时想著,我的孩子能好学多好!诸位朋友,我们希望孩子好学,最重要的是从哪里下手?从自己下手。我们在各地开讲《弟子规》,讲中国文化,非常多家长很认真的来参与,然后讲课的老师们都会听到这些家长有一些建议。其中有个建议就是提到:老师,你可不可以多讲一些方法,我可以好好的去治我儿子?我可以一个方法,他马上明天就变乖?其实我们想想,当我们想著说「有一个方法用下去,明天我儿子就变乖」,这样的念头对不对?有没有这么好的事情?那个只有作梦才梦得到。这都显示出我们人不负责任。明明是三、五年造成的结果,我们要他一天就好,不好还要找老师算帐。这都是显露出人不负责任,不是用真理在面对人生。
在南投有位法师非常仁慈,他专门收哪些学生?他跟监狱合作,他说:你监狱判的那些重刑的少年犯,本来在监狱要五年,可不可以让他来我的佛寺,我好好教育他?不然你关在监狱里面,他到底能不能变好?假如在监狱里不好好教育他,他本来是小偷,进去关了五年,出来会变什么?他可能进去之后研究讨论,本来经验还有限。一定要有好的教育,不然我们能关住他的身体,我们能关住他的思想吗?所以面对这些受刑人来讲,亦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关进去,不给他好的教育,不启发他的善良,他还是一直在退步。而当他不断退步以后,等他刑期完了,出来社会,又是一颗定时炸弹。
所以诸位朋友们,教育犯人重不重要?重要。我们在做了没有?「我又没有在监狱,我怎么做?」我们的亲朋好友有没有在监狱工作的?有的话,能不能把《弟子规》介绍给他们?可以。所以这次我们刘议员带著我们一些同仁到女子监狱,去跟监狱里面的长官沟通,长官也很高兴。其实好事大家都愿意做,一被提醒,使命感就能够提得起来。而他是一个监狱的长官,是一个单位的长官,当他有正确认知的时候,他所管理的人群都有福分。所以当我们身边都有这些单位的领导者,一定要把圣教(圣贤教诲)介绍给他们。因为每一位长官、领导位置的背后,他含有的是对人群的责任,绝对不是「我是总经理,我是董事长」,在那里耀武扬威,那是不负责任。
不只当一个领导是责任,当爸爸被叫「爸爸」高不高兴?你们怎么都没反应?当初孩子叫我们第一声「爸爸」跟「妈妈」的时候,高不高兴?高兴。那个高兴现在还在吗?高兴接著是责任,但是责任尽了以后,那真的,你把孩子教好了,孩子的德行「德日进,过日少」,你那个高兴可以持续一辈子。教育孩子是最重要的,才能让你的高兴长长久久,所以闽南话说「翘脚捻胡须」。孩子教好,晚年的时候悠哉悠哉,每天想到孩子、想到孙子有这么好的表现,觉得这一生非常的安慰。所以每份工作的背后都有我们对人群的责任。
《诗经》里面有句话:「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就好像人的福祉,因为有他在会启发人的德行智慧,所以乱能够化解掉。诸位老师,这个君子是谁?大家不要读《论语》读到「君子」,那都是别人,跟我没关系。我们跟著古圣先贤学,就是立志要当君子、要当圣贤。所以我们念《弟子规》念到哪一句最有精神?「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不是因为要念完了很高兴,而是这一句自我的砥砺、期许,所以经书里面的君子都是我们的目标。
今天家里就是因为有我这个母亲,所以能把孩子教好,能把先生事业过程当中遇到的一些瓶颈,甚至是一些诱惑,都能够化解掉,所以叫「相夫教子」。有位太太也是都有在修学圣教,她的先生是个单位的领导,她常常就会跟她先生讲:我可不愿意到女儿嫁人的时候,她爸爸的位置上缺一个人。我可不要我们家以后晚节不保,你工作的时候可要谨慎,不可以贪污。太太就时时给先生提醒一下,叮咛一下,他在面对很多诱惑时,警觉性就高。现在贪污腐败的官员很多,除了自己的贪欲之外,缺乏贤母的教育,缺乏贤妻的提携和帮忙。所以听说一个贪官的背后,很可能有一个贪的妈妈,或者是贪财的太太。假如他的太太有德行,真的,先生的危难会化解掉。
有一个单位,在这位领导还没有来以前,离婚率特别高。后来这位领导来了,他跟他太太相处得很好,然后他时时会把这些做人的道理告诉他的这些部属。结果,他来了以后,他们单位本来离婚率很高,从此以后,没有任何一对同仁再离婚。诸位朋友,这位领导对於他整个公司同仁重不重要?很重要。假如这位领导没有这样的榜样,没有时时给予他这些同仁好的教诲,那现在外面的诱惑那么多,甚至於这位领导自己做得不好,还常常抓著自己的部属出去花天酒地,那他的同仁的家庭危难都出来了。所以一位领导者做好、做不好差很多。做得好,他是整个团队的福祉、福气;做得不好,是整个团队的灾难。当然,我们要期许自己是家庭、是团体的福分。诸位朋友,我们有没有同事,他在跟他的朋友讲说:我这辈子太幸运了,就是能跟某某人当同事,在我人生很可能走错路的时候,他都会提醒我一下,都会拉我一把。这真的就是走到哪里都能利益一方,我们要定位自己当这样的君子。
刚刚提到,监狱的教育很重要,而且一定要启发他们的善良。善良的心不起来,为非作歹是难免。所以去年年底,十二月三十一号,在海南海口办了一场晚会,参与的受刑人有三千多人,他们一起读诵《弟子规》。在这个晚会当中,假如不了解他们是受刑人,真的会以为是学校聚会,那种学习的氛围很好。在整个会场里面,写了两行字:明荣知耻,高唱《正气歌》;弃恶扬善,力行《弟子规》。这样的教诲是在三千多位受刑人当中,他们把它说出来,他们以此为人生努力的方向。我都感觉到那三千多位受刑人在读《弟子规》的时候,那个声音可以直上天庭。为什么这些受刑人能够遇到我们圣贤的教诲?最主要的就是他们司法厅副厅长,张副厅长,他的志向就是要把监狱变成学校。其实每位受刑人,他来到面前的时候,那都是一场人生的不幸,因为「人之初,性本善」。
诸位朋友,我们到婴儿房里去看,哪个人像会犯罪的?看得到吗?看不到。甚至於科学家还做实验,他们要实验「人之初,性本善」。他们就故意把东西掉下去,然后几个月大的孩子看到有人东西掉下去,他就马上爬过去把这个东西拿起来,然后又爬到那个人面前拿给他,小孩很自然的就会去帮人,这是天性。你看那个小孩子年龄很小,两个人走在一起,走著走著,突然有一个小朋友跌倒了,碰!摔得很重,另外一个没有跌倒的孩子跟著哭起来。有没有这个情况?他为什么哭?他觉得别人跟他是一体,他很敏锐,所以别人跌下去,他可以感觉到他痛,跟著就哭了。现在大人更严重,不只不会同体的哭,人家跌倒,我们还笑。有没有?你看,小孩子很纯真,这个时候大人就跟他说:孩子,是他跌倒,他痛,你不痛,别哭了。他本来很有感受能力,一次、二次、三次之后,「别人家的事,不干我的事」,他那种感同身受的能力就这样一点一滴被我们给磨掉了。所以都能感同身受的。
科学家又做了一个动作,就是欺负一个人,骂他、打那个人,结果就看到这些几个月大的孩子统统对著那个骂人打人的人,都看著他,那个眼神就是「你怎么这么过分!」统统有济弱扶倾的精神。这是科学家在实验「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怎么会想像得到这些在襁褓当中这么可爱天真的孩子,后来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这都是因为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没有能够真正把他的善良启发起来,所以他们来到我们的面前那都是一种不幸,我们应该可怜他们才对,「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这位领导有这样的期许,这些人已经人生走错了,希望能够让他们迷途知返,给予他们好的教诲。「人有善愿,天必从之」,现在我们中心派好几位老师就住在监狱里面,跟受刑人一样住在监狱,然后每天长期的跟监狱的犯人讲学、讲课。假如我们感同身受的心很强烈,事实上,受刑人关的是有形的监狱。当事人没有改过自新的时候,事实上,他的家人关的是无形的牢狱。关多久?不只是关他在监狱里那段期间,纵使他出狱了,假如不懂得做人,他的家人时时都要提心吊胆。所以真正,我们这个社会现在不需要锦上添花的东西,现在需要雪中送炭,给那个最需要的人。
刚刚我跟大家提到,这位法师就跟监狱达成合作关系。「那个杀人的少年犯,来我的佛寺,我好好来教他。假如他不受教,跑了,你们再把他抓回监狱去。但是假如他肯学,可能他的心性就转过来了。」诸位老师,假如让你来带十五岁的杀人犯,你敢不敢?所以这位法师不容易!他肯去承担社会当中最需要的工作,也教得相当好,教得很用心。结果有一个年轻的孩子到了佛寺,去了一个礼拜,他的妈妈来看他,来看的时候突然发现她的孩子在抽烟,他母亲发现以后就跑到这位法师面前,对他说:我的孩子怎么还在抽烟?就很生气对法师讲:你们怎么可以还给他抽烟!这个母亲为什么这么凶?这个母亲想,我都交到你手上了,你马上给他变成圣人。才一个礼拜就要让他全部都改,有没有可能?人急於求成,欲速不达。我们都没有去体会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面对小孩的教育都应该有这样的心境。教育不是一天、二天可以达成,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除了要有爱心之外,还要很有耐心,急躁的心绝对不可能把孩子教好。当她气冲冲的质询法师,法师跟她说:你看你这个孩子跟了你十多年,十五年都有了,才跟我七天,你就要让他所有的习惯都改,他在这一个礼拜不打人、不骂人,已经算不错了。
刚刚我们提到,在跟家长沟通的过程里面,家长时时都想著赶快有个方法,马上给孩子变好。事实上,我们都不愿回到根本上来。回到了根本,「本立而道生」。回到根本以后,很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道生,「道」是家道。家道怎么样兴盛?家道怎么样承传?最重要的,「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定是从自己先做好开始。要回到这个本,绝对不是回到孩子要先变好,去要求孩子,而不是要求自己。所以我们在修学圣教的过程有个态度很重要,叫「老实」。圣贤人这么教我们,我们还是照著自己的意思去做,那就很难得到真实的利益。
诸位朋友,我们提到教育,这个「教」字,在《说文解字》上告诉我们,叫「上所施,下所效」。这个「教」字,已经很明显的告诉我们,两个〤〤,第一个〤是父母、老师,以至於一个单位的主管、企业家,他先做了榜样,接下来孩子、学生、员工,自自然然效法,这叫「教」。你看,孩子跟在后面,很自然的就会画了。这里是一只手拿著一枝树枝,这枝树枝表示要有耐心,时时去提醒孩子,提醒学生。绝对不是说教一次,他就会了,他就做了。教育假如那么轻松,为什么说父母伟大?为什么说老师伟大?就是不厌其烦,不疲不厌的爱心,才让我们深深的感恩,深深的放在心上。
「上行下效」是家道最重要的精神。刚刚我们提到的是,跟家长沟通的时候,他们都说到要用一个很快的方法可以把孩子教好,结果我们老师上去的时候就对著他们讲,对著乡亲父老说:你们都希望我多讲一些好的方法来教孩子,但是我最想讲的还是「教儿教女,先教自己」。我们没有回到先从自己做起,真的,孩子的问题就像做数学题目一样「无解」,解不开。我们自己公司里面的问题,假如不从我们当领导的人开始做好榜样,那还是无解。所以往后我们讲到的经典里面的教诲、圣贤的教诲,那个都不是给别人做的,都是我们自己开始先做。
刚刚提到我们都希望孩子好学,怎么好学?把每次的学习当作最后一次,马上学,马上把它领受,这叫好学。所以我们学习不能够精进勇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还有下一次」。现在科学发达,反正这次听课不认真听,以后还有VCD会出来。科技到底是让我们得大利益,还是让我们懈怠?可要冷静看。以前这些圣哲人讲课讲到一半就有人开悟,现在是讲到一半就有人打瞌睡,为什么?这次机会听完,我以后不一定有机会,全神贯注,句句话记在心上。现在科技太发达,明日复明日,还有明天。你看《明日歌》告诉我们,「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我这一生假如等著明天再说,明天再做,明天再学,「万事成蹉跎」,任何事情都会把时光浪费掉,都没有珍惜到。所以今天我们的学习要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它有一个源头,就是使命感,就是责任心。假如我们学的时候,就是要承传我千年不败的家道,那会很认真。我学就是要为往圣继绝学,我当一个炎黄子孙应该承担的责任,那学每一句就会记在心上,并且要去把它做出来。因为教育孩子没有偶然的,我们把每一句演出来了,孩子自然而然就薰习,就学习到。
我们很冷静的来看,整个修学中国文化,圣贤的教诲,「为学者,必有初」。读书一定要有次第,依照正确的顺序来学,不可以颠倒,它有一定的学习的规矩。所以我们今天读《三字经》特别重要,《三字经》可以说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概要。整个中国文化的精神,第一,「人之初,性本善」。当然,相信别人本善,更重要的,相信谁也是本善?要相信自己有本善,自己有无量的智慧跟德能。不然,说实在的,往往都是被自己的消极、自己的颓废丧志给打败。能对自己有坚定的信心,那会愈挫愈勇。
我们读到「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读到「苟不教,性乃迁」,真正想到了每个人在襁褓当中都是那么天真善良,但最后会变成难以教化,最主要他小时候失教。这样的心境体会到了,「苟不教,性乃迁」,这个时候我们对人的宽恕包容就出来。这个时候我们跟人就不对立了,也不会看任何人不顺眼。因为当我们看人不顺眼,那已经不能够利益他人,已经在造成人与人的矛盾冲突,怎么去利益他人?所以这句「苟不教,性乃迁」是告诉我们对一切人都要懂得用恕道。这个「恕」字,如其心,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感同身受。没有人喜欢自暴自弃,自甘堕落,但是因为失教,形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性,已经变成欲望的奴隶,所以他无法自拔,我们能体会到这个就不跟他冲突,就能用一个真诚的心去感化他。但是假如我们已经「那个人真不好」,这种意念起来了,跟人对立了,当我们看到他的时候,我们看他不顺眼,他也看我们不顺眼。
人生很微妙,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我们对著镜子笑,镜子也对著我们笑;我们对著镜子哭,镜子也对著我们哭。有位朋友,他看某位同学不顺眼,他就把对这位同学不满的地方写下来,骂了他一顿,写写写。结果那天刚好他走著走著,走到这位同学的旁边,突然发现他的同学也写了一段话,刚好也是骂他的。你看很巧!更巧的是,骂他的内容跟他骂他的内容几乎一样。所以我们看人不顺眼,就像镜子一样,他也看我们不顺眼。
说到这里我们就想到,在宋朝的时候有位读书人叫苏东坡先生,苏东坡先生跟当时的一位高僧佛印禅师关系挺好的,刚好他们一起修学佛法。有一天,苏东坡先生觉得自己静坐的状态不错,他自己就写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你看,他坐在蒲团上面觉得境界很好,觉得八风吹他不动。诸位朋友,什么是八风?我们也来看看我们八风动不动。八风是指「称、讥、毁、誉、利、衰、苦、乐」。你看这八阵风厉不厉害,人家一批评我们,好不好受?人家一称赞我们,飘飘欲仙。
有位读书人,他刚好跟他一位朋友辞行,因为他要去当官,他就跟他的朋友讲:我已经准备好了一百顶高帽,要帮人家戴,就是要谄媚人家。结果他的朋友就非常严肃的告诉他:你怎么可以去谄媚他人!这不是我们读书人应该有的气节。结果他马上就说:是是是,现在像你这样的读书人真是太少见了。他的朋友一听,马上就:没错没错,像我这么正直的人愈来愈少。结果他一走出来,他就对著他的仆人说:我一百顶高帽已经一顶出去了。所以称赞能不起傲慢,不容易!你看那个孩子,听了称赞听习惯,你一批评他,他跟你翻脸。现在的孩子听称赞听习惯,批评的话,三、五岁就听不进去。假如孩子变成这种态度,那人生的危机就很大,因为只要他听不进去人的批评,他这一生想要有贵人相助就很难。
如何有贵人相助?就在《弟子规》每句教诲当中。他懂得「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他那个态度做出来,长辈会说:这个年轻人懂事。他今天能「闻誉恐,闻过欣」,人家称赞他,他不只不会骄傲,还会觉得我担当不起,我不敢承担这样的荣誉,这个荣誉都是大家的努力才能得到的,这叫做「闻誉恐」。真的,一个人假如接受荣耀的时候,还自己觉得「那是我的功劳」,那往后一定会受到大众的毁谤,觉得这个人怎么都不感谢他人,还自己一个人邀功!这样的个性到最后一定众叛亲离,没人肯跟著他干。你看,「闻誉恐」重要。「闻过欣」,听到别人劝谏他的时候,他不只不会难受,他会很感谢对方,这样他的贵人来了,所以「直谅士,渐相亲」,真正正直,真正为他著想的朋友,真正肯直言不讳的人,都聚到他的身旁来。所以我们教育孩子要看得深远,他现在正确的为人处事的态度,那是伴著他一辈子,这样的心态要早一点扎在孩子的心田当中。
再来,利、衰,利就是运势比较好的时候,衰就是运势比较不好的时候。还有一些苦的境界、乐的境界,我们的心还能不能清净,不受到这种影响,这样才是八风吹不动。诸位朋友,我们想一想,苏东坡先生说八风吹不动,然后要把这首诗送去给人家看的时候,八风动了没有?已经动了。其实一个人最难的是什么?看清楚自己。人生要不自欺,不容易。我们自己都已经八风动了,自己都看不到;我们自己已经堕落了,我们自己没有察觉,这个才是危机。苏东坡先生的德行很好,这些都是给我们做表演,我们不要听了这些故事说:你看苏东坡真差劲。不可以有这样的念头,因为那个真的是做表演给我们看的,我们要体会得到圣贤人这一分提醒我们后代的存心。
苏东坡先生的气节,我们比不上的。你看古代读书人的气节,怎么看?看他被贬得愈远的那个气节愈够。苏东坡小时候的故事,跟大家讲过没有?还没讲。苏东坡先生被贬到海南,贬得有够远。因为苏东坡先生被贬到海南,所以我们在海南才能推广中国文化,真的不是假的。他从宋朝以后,因为把这些好的文化、教诲带到海南去,开始扎根,不然我们现在去讲《弟子规》,底下是鸭子听雷听不懂。你看,这都是有承先启后。一个地方都有过去的圣哲人的教化,我们承传下来,再启发当地后代的子民,都是一脉相承。我们读书人不管到了哪个地方,都应该有这个责任、使命去做这件事情。
苏东坡先生十岁时,有一天看到他母亲在看书,他母亲看的是东汉《后汉书.范滂传》。《范滂传》里面就提到,范滂非常正直,结果朝廷诬陷了他,要抓他。当地的监察官收到命令之后,不肯去抓他,因为觉得他是个正直、尽忠的好大臣,所以不愿意抓他。他知道以后,不愿意为难这位官员,他自己到县太爷投案。结果去县太爷投案的时候,那位县太爷对著范滂讲(范滂是范仲淹的祖宗),他就对著范滂说:范大人,我的县太爷不干,我跟著你逃命。你看,官不要了,命也可以不要,就为了这种道义,这是以前读书人的心境。我常常想,这辈子假如遇到一位像郭揖这样的县太爷,真是死而无憾。
诸位朋友,我们现在有没有这样的朋友?怎么都没反应?我们还要再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别人这样的朋友?不要听完,「怎么都没有?」要先期许自己做到。我们有了这样的心境,「德不孤,必有邻」,有道义的朋友自自然然到我们的身边来。所以范滂就跟他讲:县太爷,我不能够连累你。他的母亲知道他去投案,自己跑到衙门来,对著范滂讲:儿子,你的气节跟圣贤人已经齐名,你这一生无憾了。人生要长寿,又要有气节,又要有好的名声,不可能都如我们所愿,你安安心心去吧!你看,母亲这样的凛然大义,才能教出这么好的孩子,所以这些忠臣都不是偶然的。
中国人讲「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闺阃」是女人住的地方,就是有好的母教才出圣贤人,「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所以当母亲太重要了。诸位朋友,生女儿的举手,「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把女儿教好是天下太平很重要的因素。因为苏东坡的母亲看了《范滂传》,很感慨,叹了一口气,结果苏东坡走过去看到,拿起来,对他的母亲说:母亲,假如我要当范滂,你能不能当范母?诸位朋友,你的孩子说:妈,你能当范母吗?他母亲说:你假如能当范滂,我绝对能当范母。好,我们待会儿再继续来讲这个故事,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在给学生上课,事实上是非常活泼。我们在《论语》里面都有看到,都是夫子跟学生的谈话,或者是跟那时候的一些从政者、那时候的人民的一些交谈,不单是在教室里面上课而已。所以是活活泼泼,一抓到机会教育就会给学生启发。有一次刚好孔老夫子在郊外看到有人在抓鸟,他抓鸟的方法就是用一根棍子把一个篮子架起来,在这个篮子里面放了一些米,一些谷类,然后鸟会跑进去吃这些谷类,吃著吃著,他就赶快把那根棍子给它抽掉,然后篮子就盖下来。学生看到这一幕就发现,怎么被抓到的鸟都是一些比较年轻的鸟,有一些年轻的鸟没被抓到,就很好奇了,但是绝对没有老的鸟被抓到。这是老的鸟比较有人生阅历,不是人生阅历,是比较有鸟生阅历。
看到这个情景,孔夫子就抓住这个教学的机会跟学生谈到,他说为什么这些年轻的鸟有的被抓到、有的没被抓到?因为没被抓到的鸟它懂得跟在那些老鸟后面,老鸟的警觉性很高,所以一发现这个人有动作的时候,老鸟就飞了,然后年轻的鸟就跟著飞走,所以不会被抓。但是往往被抓到的,就是没有老鸟在,全部都是小鸟,然后愈吃愈起劲,统统不知道情况,一下子拉起来,全部被抓到。孔夫子看到这个情景,就对著学生讲,「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这些鸟没有被抓到是因为它跟著老鸟走,所以它命保住了。假如没有一些老鸟有宝贵的经验,统统「小者之戆」(用闽南话「戆」,戆戆的那种人),你就跟他这样「戆」,到头来,灾祸就来了。
从这句话当中引申到我们的人生来,假如我们不跟循著古圣先贤的教诲来修身齐家的话,那真的不知道会把自己的人生跟家庭搞成什么样子。所以现在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最主要的原因,为什么我们受这么多苦?「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论语》的教诲,孔夫子的教诲,对我们的人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关键点,但是现在夫子的教诲留在我们的心上有几句?所以真的,有一句时时放心上好好的用,人生就会有很大的转变。人生假如不愿意接受圣贤教诲,那可能走的一条路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大家都想,我看很多书,问题是书上所谈的这些说法不见得有几千年的印证,不见得是真正人生的真理。所以我们要有「全身之阶」,这辈子能够走得幸福、走得圆满,还是得遵从智者,遵从真理去走。
上次我们提到的那段话,不知道大家背起来没有?看大家的表情,没有背起来。所以学习,我们今天时时想著,我的孩子能好学多好!诸位朋友,我们希望孩子好学,最重要的是从哪里下手?从自己下手。我们在各地开讲《弟子规》,讲中国文化,非常多家长很认真的来参与,然后讲课的老师们都会听到这些家长有一些建议。其中有个建议就是提到:老师,你可不可以多讲一些方法,我可以好好的去治我儿子?我可以一个方法,他马上明天就变乖?其实我们想想,当我们想著说「有一个方法用下去,明天我儿子就变乖」,这样的念头对不对?有没有这么好的事情?那个只有作梦才梦得到。这都显示出我们人不负责任。明明是三、五年造成的结果,我们要他一天就好,不好还要找老师算帐。这都是显露出人不负责任,不是用真理在面对人生。
在南投有位法师非常仁慈,他专门收哪些学生?他跟监狱合作,他说:你监狱判的那些重刑的少年犯,本来在监狱要五年,可不可以让他来我的佛寺,我好好教育他?不然你关在监狱里面,他到底能不能变好?假如在监狱里不好好教育他,他本来是小偷,进去关了五年,出来会变什么?他可能进去之后研究讨论,本来经验还有限。一定要有好的教育,不然我们能关住他的身体,我们能关住他的思想吗?所以面对这些受刑人来讲,亦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关进去,不给他好的教育,不启发他的善良,他还是一直在退步。而当他不断退步以后,等他刑期完了,出来社会,又是一颗定时炸弹。
所以诸位朋友们,教育犯人重不重要?重要。我们在做了没有?「我又没有在监狱,我怎么做?」我们的亲朋好友有没有在监狱工作的?有的话,能不能把《弟子规》介绍给他们?可以。所以这次我们刘议员带著我们一些同仁到女子监狱,去跟监狱里面的长官沟通,长官也很高兴。其实好事大家都愿意做,一被提醒,使命感就能够提得起来。而他是一个监狱的长官,是一个单位的长官,当他有正确认知的时候,他所管理的人群都有福分。所以当我们身边都有这些单位的领导者,一定要把圣教(圣贤教诲)介绍给他们。因为每一位长官、领导位置的背后,他含有的是对人群的责任,绝对不是「我是总经理,我是董事长」,在那里耀武扬威,那是不负责任。
不只当一个领导是责任,当爸爸被叫「爸爸」高不高兴?你们怎么都没反应?当初孩子叫我们第一声「爸爸」跟「妈妈」的时候,高不高兴?高兴。那个高兴现在还在吗?高兴接著是责任,但是责任尽了以后,那真的,你把孩子教好了,孩子的德行「德日进,过日少」,你那个高兴可以持续一辈子。教育孩子是最重要的,才能让你的高兴长长久久,所以闽南话说「翘脚捻胡须」。孩子教好,晚年的时候悠哉悠哉,每天想到孩子、想到孙子有这么好的表现,觉得这一生非常的安慰。所以每份工作的背后都有我们对人群的责任。
《诗经》里面有句话:「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就好像人的福祉,因为有他在会启发人的德行智慧,所以乱能够化解掉。诸位老师,这个君子是谁?大家不要读《论语》读到「君子」,那都是别人,跟我没关系。我们跟著古圣先贤学,就是立志要当君子、要当圣贤。所以我们念《弟子规》念到哪一句最有精神?「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不是因为要念完了很高兴,而是这一句自我的砥砺、期许,所以经书里面的君子都是我们的目标。
今天家里就是因为有我这个母亲,所以能把孩子教好,能把先生事业过程当中遇到的一些瓶颈,甚至是一些诱惑,都能够化解掉,所以叫「相夫教子」。有位太太也是都有在修学圣教,她的先生是个单位的领导,她常常就会跟她先生讲:我可不愿意到女儿嫁人的时候,她爸爸的位置上缺一个人。我可不要我们家以后晚节不保,你工作的时候可要谨慎,不可以贪污。太太就时时给先生提醒一下,叮咛一下,他在面对很多诱惑时,警觉性就高。现在贪污腐败的官员很多,除了自己的贪欲之外,缺乏贤母的教育,缺乏贤妻的提携和帮忙。所以听说一个贪官的背后,很可能有一个贪的妈妈,或者是贪财的太太。假如他的太太有德行,真的,先生的危难会化解掉。
有一个单位,在这位领导还没有来以前,离婚率特别高。后来这位领导来了,他跟他太太相处得很好,然后他时时会把这些做人的道理告诉他的这些部属。结果,他来了以后,他们单位本来离婚率很高,从此以后,没有任何一对同仁再离婚。诸位朋友,这位领导对於他整个公司同仁重不重要?很重要。假如这位领导没有这样的榜样,没有时时给予他这些同仁好的教诲,那现在外面的诱惑那么多,甚至於这位领导自己做得不好,还常常抓著自己的部属出去花天酒地,那他的同仁的家庭危难都出来了。所以一位领导者做好、做不好差很多。做得好,他是整个团队的福祉、福气;做得不好,是整个团队的灾难。当然,我们要期许自己是家庭、是团体的福分。诸位朋友,我们有没有同事,他在跟他的朋友讲说:我这辈子太幸运了,就是能跟某某人当同事,在我人生很可能走错路的时候,他都会提醒我一下,都会拉我一把。这真的就是走到哪里都能利益一方,我们要定位自己当这样的君子。
刚刚提到,监狱的教育很重要,而且一定要启发他们的善良。善良的心不起来,为非作歹是难免。所以去年年底,十二月三十一号,在海南海口办了一场晚会,参与的受刑人有三千多人,他们一起读诵《弟子规》。在这个晚会当中,假如不了解他们是受刑人,真的会以为是学校聚会,那种学习的氛围很好。在整个会场里面,写了两行字:明荣知耻,高唱《正气歌》;弃恶扬善,力行《弟子规》。这样的教诲是在三千多位受刑人当中,他们把它说出来,他们以此为人生努力的方向。我都感觉到那三千多位受刑人在读《弟子规》的时候,那个声音可以直上天庭。为什么这些受刑人能够遇到我们圣贤的教诲?最主要的就是他们司法厅副厅长,张副厅长,他的志向就是要把监狱变成学校。其实每位受刑人,他来到面前的时候,那都是一场人生的不幸,因为「人之初,性本善」。
诸位朋友,我们到婴儿房里去看,哪个人像会犯罪的?看得到吗?看不到。甚至於科学家还做实验,他们要实验「人之初,性本善」。他们就故意把东西掉下去,然后几个月大的孩子看到有人东西掉下去,他就马上爬过去把这个东西拿起来,然后又爬到那个人面前拿给他,小孩很自然的就会去帮人,这是天性。你看那个小孩子年龄很小,两个人走在一起,走著走著,突然有一个小朋友跌倒了,碰!摔得很重,另外一个没有跌倒的孩子跟著哭起来。有没有这个情况?他为什么哭?他觉得别人跟他是一体,他很敏锐,所以别人跌下去,他可以感觉到他痛,跟著就哭了。现在大人更严重,不只不会同体的哭,人家跌倒,我们还笑。有没有?你看,小孩子很纯真,这个时候大人就跟他说:孩子,是他跌倒,他痛,你不痛,别哭了。他本来很有感受能力,一次、二次、三次之后,「别人家的事,不干我的事」,他那种感同身受的能力就这样一点一滴被我们给磨掉了。所以都能感同身受的。
科学家又做了一个动作,就是欺负一个人,骂他、打那个人,结果就看到这些几个月大的孩子统统对著那个骂人打人的人,都看著他,那个眼神就是「你怎么这么过分!」统统有济弱扶倾的精神。这是科学家在实验「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怎么会想像得到这些在襁褓当中这么可爱天真的孩子,后来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这都是因为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没有能够真正把他的善良启发起来,所以他们来到我们的面前那都是一种不幸,我们应该可怜他们才对,「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这位领导有这样的期许,这些人已经人生走错了,希望能够让他们迷途知返,给予他们好的教诲。「人有善愿,天必从之」,现在我们中心派好几位老师就住在监狱里面,跟受刑人一样住在监狱,然后每天长期的跟监狱的犯人讲学、讲课。假如我们感同身受的心很强烈,事实上,受刑人关的是有形的监狱。当事人没有改过自新的时候,事实上,他的家人关的是无形的牢狱。关多久?不只是关他在监狱里那段期间,纵使他出狱了,假如不懂得做人,他的家人时时都要提心吊胆。所以真正,我们这个社会现在不需要锦上添花的东西,现在需要雪中送炭,给那个最需要的人。
刚刚我跟大家提到,这位法师就跟监狱达成合作关系。「那个杀人的少年犯,来我的佛寺,我好好来教他。假如他不受教,跑了,你们再把他抓回监狱去。但是假如他肯学,可能他的心性就转过来了。」诸位老师,假如让你来带十五岁的杀人犯,你敢不敢?所以这位法师不容易!他肯去承担社会当中最需要的工作,也教得相当好,教得很用心。结果有一个年轻的孩子到了佛寺,去了一个礼拜,他的妈妈来看他,来看的时候突然发现她的孩子在抽烟,他母亲发现以后就跑到这位法师面前,对他说:我的孩子怎么还在抽烟?就很生气对法师讲:你们怎么可以还给他抽烟!这个母亲为什么这么凶?这个母亲想,我都交到你手上了,你马上给他变成圣人。才一个礼拜就要让他全部都改,有没有可能?人急於求成,欲速不达。我们都没有去体会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面对小孩的教育都应该有这样的心境。教育不是一天、二天可以达成,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除了要有爱心之外,还要很有耐心,急躁的心绝对不可能把孩子教好。当她气冲冲的质询法师,法师跟她说:你看你这个孩子跟了你十多年,十五年都有了,才跟我七天,你就要让他所有的习惯都改,他在这一个礼拜不打人、不骂人,已经算不错了。
刚刚我们提到,在跟家长沟通的过程里面,家长时时都想著赶快有个方法,马上给孩子变好。事实上,我们都不愿回到根本上来。回到了根本,「本立而道生」。回到根本以后,很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道生,「道」是家道。家道怎么样兴盛?家道怎么样承传?最重要的,「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定是从自己先做好开始。要回到这个本,绝对不是回到孩子要先变好,去要求孩子,而不是要求自己。所以我们在修学圣教的过程有个态度很重要,叫「老实」。圣贤人这么教我们,我们还是照著自己的意思去做,那就很难得到真实的利益。
诸位朋友,我们提到教育,这个「教」字,在《说文解字》上告诉我们,叫「上所施,下所效」。这个「教」字,已经很明显的告诉我们,两个〤〤,第一个〤是父母、老师,以至於一个单位的主管、企业家,他先做了榜样,接下来孩子、学生、员工,自自然然效法,这叫「教」。你看,孩子跟在后面,很自然的就会画了。这里是一只手拿著一枝树枝,这枝树枝表示要有耐心,时时去提醒孩子,提醒学生。绝对不是说教一次,他就会了,他就做了。教育假如那么轻松,为什么说父母伟大?为什么说老师伟大?就是不厌其烦,不疲不厌的爱心,才让我们深深的感恩,深深的放在心上。
「上行下效」是家道最重要的精神。刚刚我们提到的是,跟家长沟通的时候,他们都说到要用一个很快的方法可以把孩子教好,结果我们老师上去的时候就对著他们讲,对著乡亲父老说:你们都希望我多讲一些好的方法来教孩子,但是我最想讲的还是「教儿教女,先教自己」。我们没有回到先从自己做起,真的,孩子的问题就像做数学题目一样「无解」,解不开。我们自己公司里面的问题,假如不从我们当领导的人开始做好榜样,那还是无解。所以往后我们讲到的经典里面的教诲、圣贤的教诲,那个都不是给别人做的,都是我们自己开始先做。
刚刚提到我们都希望孩子好学,怎么好学?把每次的学习当作最后一次,马上学,马上把它领受,这叫好学。所以我们学习不能够精进勇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还有下一次」。现在科学发达,反正这次听课不认真听,以后还有VCD会出来。科技到底是让我们得大利益,还是让我们懈怠?可要冷静看。以前这些圣哲人讲课讲到一半就有人开悟,现在是讲到一半就有人打瞌睡,为什么?这次机会听完,我以后不一定有机会,全神贯注,句句话记在心上。现在科技太发达,明日复明日,还有明天。你看《明日歌》告诉我们,「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我这一生假如等著明天再说,明天再做,明天再学,「万事成蹉跎」,任何事情都会把时光浪费掉,都没有珍惜到。所以今天我们的学习要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它有一个源头,就是使命感,就是责任心。假如我们学的时候,就是要承传我千年不败的家道,那会很认真。我学就是要为往圣继绝学,我当一个炎黄子孙应该承担的责任,那学每一句就会记在心上,并且要去把它做出来。因为教育孩子没有偶然的,我们把每一句演出来了,孩子自然而然就薰习,就学习到。
我们很冷静的来看,整个修学中国文化,圣贤的教诲,「为学者,必有初」。读书一定要有次第,依照正确的顺序来学,不可以颠倒,它有一定的学习的规矩。所以我们今天读《三字经》特别重要,《三字经》可以说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概要。整个中国文化的精神,第一,「人之初,性本善」。当然,相信别人本善,更重要的,相信谁也是本善?要相信自己有本善,自己有无量的智慧跟德能。不然,说实在的,往往都是被自己的消极、自己的颓废丧志给打败。能对自己有坚定的信心,那会愈挫愈勇。
我们读到「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读到「苟不教,性乃迁」,真正想到了每个人在襁褓当中都是那么天真善良,但最后会变成难以教化,最主要他小时候失教。这样的心境体会到了,「苟不教,性乃迁」,这个时候我们对人的宽恕包容就出来。这个时候我们跟人就不对立了,也不会看任何人不顺眼。因为当我们看人不顺眼,那已经不能够利益他人,已经在造成人与人的矛盾冲突,怎么去利益他人?所以这句「苟不教,性乃迁」是告诉我们对一切人都要懂得用恕道。这个「恕」字,如其心,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感同身受。没有人喜欢自暴自弃,自甘堕落,但是因为失教,形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性,已经变成欲望的奴隶,所以他无法自拔,我们能体会到这个就不跟他冲突,就能用一个真诚的心去感化他。但是假如我们已经「那个人真不好」,这种意念起来了,跟人对立了,当我们看到他的时候,我们看他不顺眼,他也看我们不顺眼。
人生很微妙,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我们对著镜子笑,镜子也对著我们笑;我们对著镜子哭,镜子也对著我们哭。有位朋友,他看某位同学不顺眼,他就把对这位同学不满的地方写下来,骂了他一顿,写写写。结果那天刚好他走著走著,走到这位同学的旁边,突然发现他的同学也写了一段话,刚好也是骂他的。你看很巧!更巧的是,骂他的内容跟他骂他的内容几乎一样。所以我们看人不顺眼,就像镜子一样,他也看我们不顺眼。
说到这里我们就想到,在宋朝的时候有位读书人叫苏东坡先生,苏东坡先生跟当时的一位高僧佛印禅师关系挺好的,刚好他们一起修学佛法。有一天,苏东坡先生觉得自己静坐的状态不错,他自己就写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你看,他坐在蒲团上面觉得境界很好,觉得八风吹他不动。诸位朋友,什么是八风?我们也来看看我们八风动不动。八风是指「称、讥、毁、誉、利、衰、苦、乐」。你看这八阵风厉不厉害,人家一批评我们,好不好受?人家一称赞我们,飘飘欲仙。
有位读书人,他刚好跟他一位朋友辞行,因为他要去当官,他就跟他的朋友讲:我已经准备好了一百顶高帽,要帮人家戴,就是要谄媚人家。结果他的朋友就非常严肃的告诉他:你怎么可以去谄媚他人!这不是我们读书人应该有的气节。结果他马上就说:是是是,现在像你这样的读书人真是太少见了。他的朋友一听,马上就:没错没错,像我这么正直的人愈来愈少。结果他一走出来,他就对著他的仆人说:我一百顶高帽已经一顶出去了。所以称赞能不起傲慢,不容易!你看那个孩子,听了称赞听习惯,你一批评他,他跟你翻脸。现在的孩子听称赞听习惯,批评的话,三、五岁就听不进去。假如孩子变成这种态度,那人生的危机就很大,因为只要他听不进去人的批评,他这一生想要有贵人相助就很难。
如何有贵人相助?就在《弟子规》每句教诲当中。他懂得「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他那个态度做出来,长辈会说:这个年轻人懂事。他今天能「闻誉恐,闻过欣」,人家称赞他,他不只不会骄傲,还会觉得我担当不起,我不敢承担这样的荣誉,这个荣誉都是大家的努力才能得到的,这叫做「闻誉恐」。真的,一个人假如接受荣耀的时候,还自己觉得「那是我的功劳」,那往后一定会受到大众的毁谤,觉得这个人怎么都不感谢他人,还自己一个人邀功!这样的个性到最后一定众叛亲离,没人肯跟著他干。你看,「闻誉恐」重要。「闻过欣」,听到别人劝谏他的时候,他不只不会难受,他会很感谢对方,这样他的贵人来了,所以「直谅士,渐相亲」,真正正直,真正为他著想的朋友,真正肯直言不讳的人,都聚到他的身旁来。所以我们教育孩子要看得深远,他现在正确的为人处事的态度,那是伴著他一辈子,这样的心态要早一点扎在孩子的心田当中。
再来,利、衰,利就是运势比较好的时候,衰就是运势比较不好的时候。还有一些苦的境界、乐的境界,我们的心还能不能清净,不受到这种影响,这样才是八风吹不动。诸位朋友,我们想一想,苏东坡先生说八风吹不动,然后要把这首诗送去给人家看的时候,八风动了没有?已经动了。其实一个人最难的是什么?看清楚自己。人生要不自欺,不容易。我们自己都已经八风动了,自己都看不到;我们自己已经堕落了,我们自己没有察觉,这个才是危机。苏东坡先生的德行很好,这些都是给我们做表演,我们不要听了这些故事说:你看苏东坡真差劲。不可以有这样的念头,因为那个真的是做表演给我们看的,我们要体会得到圣贤人这一分提醒我们后代的存心。
苏东坡先生的气节,我们比不上的。你看古代读书人的气节,怎么看?看他被贬得愈远的那个气节愈够。苏东坡小时候的故事,跟大家讲过没有?还没讲。苏东坡先生被贬到海南,贬得有够远。因为苏东坡先生被贬到海南,所以我们在海南才能推广中国文化,真的不是假的。他从宋朝以后,因为把这些好的文化、教诲带到海南去,开始扎根,不然我们现在去讲《弟子规》,底下是鸭子听雷听不懂。你看,这都是有承先启后。一个地方都有过去的圣哲人的教化,我们承传下来,再启发当地后代的子民,都是一脉相承。我们读书人不管到了哪个地方,都应该有这个责任、使命去做这件事情。
苏东坡先生十岁时,有一天看到他母亲在看书,他母亲看的是东汉《后汉书.范滂传》。《范滂传》里面就提到,范滂非常正直,结果朝廷诬陷了他,要抓他。当地的监察官收到命令之后,不肯去抓他,因为觉得他是个正直、尽忠的好大臣,所以不愿意抓他。他知道以后,不愿意为难这位官员,他自己到县太爷投案。结果去县太爷投案的时候,那位县太爷对著范滂讲(范滂是范仲淹的祖宗),他就对著范滂说:范大人,我的县太爷不干,我跟著你逃命。你看,官不要了,命也可以不要,就为了这种道义,这是以前读书人的心境。我常常想,这辈子假如遇到一位像郭揖这样的县太爷,真是死而无憾。
诸位朋友,我们现在有没有这样的朋友?怎么都没反应?我们还要再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别人这样的朋友?不要听完,「怎么都没有?」要先期许自己做到。我们有了这样的心境,「德不孤,必有邻」,有道义的朋友自自然然到我们的身边来。所以范滂就跟他讲:县太爷,我不能够连累你。他的母亲知道他去投案,自己跑到衙门来,对著范滂讲:儿子,你的气节跟圣贤人已经齐名,你这一生无憾了。人生要长寿,又要有气节,又要有好的名声,不可能都如我们所愿,你安安心心去吧!你看,母亲这样的凛然大义,才能教出这么好的孩子,所以这些忠臣都不是偶然的。
中国人讲「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闺阃」是女人住的地方,就是有好的母教才出圣贤人,「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所以当母亲太重要了。诸位朋友,生女儿的举手,「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把女儿教好是天下太平很重要的因素。因为苏东坡的母亲看了《范滂传》,很感慨,叹了一口气,结果苏东坡走过去看到,拿起来,对他的母亲说:母亲,假如我要当范滂,你能不能当范母?诸位朋友,你的孩子说:妈,你能当范母吗?他母亲说:你假如能当范滂,我绝对能当范母。好,我们待会儿再继续来讲这个故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