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学习系列演讲一 承先启后 继往开来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五集) 2006/12/16 台湾桃园孔庙 档名:52-180-0005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这是我们第二个礼拜在桃园孔庙跟大家一起来研讨中国文化,「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我们要承祖宗圣贤的教诲,来开启启示后代子孙,这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基础,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心;假如我们没有信心,我们教的这个道理,我们只有,比方八成的信心,那我们传给下一代剩几成?可能剩六成,传到第三代可能都不到五成。所以我们对圣贤教诲、对真理的信心要有百分之百。曾经在孔夫子在的时候,有一次有户人家他行善已经三代了,他们家的母牛,他的母牛是黑色的,结果生了一只小白牛(白犊),生下来,大家就去问孔夫子:这是什么徵兆?夫子说:吉兆。结果过了一段时间,这个父亲眼睛瞎了。诸位朋友,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会不会在那里想孔夫子讲的话不能信?我们人生遇到一些情境,我都做好事,怎么还是得到这些不如意?当我们遇到一些境界起了这个念头,那信心就开始下降,甚至於自怨自艾,怨天尤人都来了。所以这个信心是时时刻刻不能动摇。
接著这个人家他的母牛又生了一只小白犊,黑母牛又生了第二只小白牛,又有人去问夫子:这是什么徵兆?夫子又说:吉兆。又过了一段时间,他的儿子眼睛也瞎了。诸位朋友,我们对孔夫子教诲的信心有没有动摇?现在听起来没什么感觉,假如真的我们家是这样,那可能就受不了了,就在那里苍天!这两件事情以后,夫子还是非常坚定说这是吉兆。没隔多久,这户人家是宋国人,宋国人跟楚国人发生战争,宋国人几乎这些身体健全的人统统被调到前线打仗去了;因为这对父子眼睛瞎了,不能打仗。那场战役超过一半的宋国军队都死了,死得非常惨烈。战争过后,这对父子的眼睛统统复明了。所以这要有真实的信心。
夫子教诲我们,「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易经》也告诉我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面对这些教诲,我们要坚定不移,「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你只要行善,好的果报自然会来临。但是这个好的果报,我们可千万不能用自己的好恶去判断,喜欢的叫好的果报,不喜欢的叫坏的果报。
在明朝时候,有个从商的人,他的父亲赚了不少钱,要临终以前就跟他讲:儿子,今天我生意能够做得这么成功,就是因为我在秤上动了手脚,人家卖货给我都是重入,我卖出去都是轻出;所以卖货给我的人被我占了便宜,我卖出去的时候,客户也被我占了便宜,这是我赚大钱的诀窍。结果他父亲就去世了。去世以后,这个儿子很有良心,他就把这个秤给毁掉,不愿意再学他父亲用不法的手段赚钱。结果过了没有多久,他的两个小孩全死了。诸位朋友,假如是我们会怎么想?你看,我把错误做生意的方法,我把它改过来,怎么我的儿子都死了?
因为他心里很不平,上天就有感应,就有个天神在梦中告诉他:你父亲他本来命中就可以赚很多钱,但是因为他用不法的手段,其实他的钱已经折掉一大半;而他的钱不只折掉一大半,他这分不好的心,这分占人便宜的心,感来了两个孙子是要让他丧家亡身的,让他整个家族垮掉,就感来这两个孙子;因为你没有继续用不法的手段做生意,你这一念善心把你们家的家运给转了,所以这两个儿子本来是要来破你们家的,现在你已经断恶修善,而且做生意很公平,又乐善好施,所以往后你还会有孝子贤孙来到你们家里。后来,他也不改他做人的原则,就感来非常好的孩子。
从刚刚这两个例子来谈,其实,我们在力行圣贤教诲的过程当中,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纵使遇到挫折,也都要在这个考验当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智慧。大家可能也曾经听过孔夫子他要到楚国的时候,在陈国、蔡国之间七天断粮,没有饭吃。你看,圣人也有可能遇到一些劫难。但是圣人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是当他遇到劫难的时候,圣人是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而凡人遇到劫难很可能就自暴自弃,差别就在这里。圣人可以逢凶化吉。诸位朋友,大家有没有遇过七天没吃饭的经验?能够七天没吃饭,然后又没有怨天、没有尤人;甚至於七天没吃饭,夫子依然还是弦歌不断,还是在弹著古琴陶冶自己的性情,慷慨讲授,还是在那里讲课。七天没吃饭,为了承传大道,他没有丝毫的灰心丧志,完全没有。
结果学生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点受不了,第一个学生就站出来,大家猜一猜,第一个学生谁先站出来?子路比较直率,他马上就出来,他说:夫子,你不是说做好事就有好报吗?怎么我们落得七天没饭吃的下场?接著夫子就跟子路讲「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一个人做好事,不是说马上就得好的果报;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不是做好事马上就有好的结果,做坏事马上就会有报应。因为善报、恶报它的因素很复杂,我们种下善的种子,可能明天就有好的果报,也有可能十年之后才会有好的果报,甚至於有可能下辈子才会有好的果报;为恶亦然如此。但是假如我们现在念念是善心,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因为我们都是善的念头,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感来的都是好的因缘,所以恶、不好的这些事情慢慢就离去了。
大家应该很有感受,我们走入圣贤的教诲,接触到的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好像社会再怎么乱,感觉自己还是在过太平日子,这叫共业当中有别业。社会虽然有些乱象,但是只要我们是善念,那就不会招感来恶的境界。所以夫子就跟子路讲到:我们行善是我们应尽的本分义务,绝对不是希求好的果报,纵使人家都不理解我们,我们依然行善,依然坚定不移,所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接著夫子又讲到,「芝兰生於深林」,芝兰长在深林里面;「不以无人而不芳」,不会因为没有人看到,它就不芳香;「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君子立身行道,绝对不会因为一些障碍而改变了他的气节。
我们刚刚提到行善都是我们应尽的本分,包含人与人当中的五伦关系,要孝顺父母,要忠於国家、忠於团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对自己的另一半要忠贞,要恩欲报,要珍惜彼此这段因缘;再来,兄友弟恭、朋友有信。而当我们在五伦关系当中,假如我们有一个念头觉得:我对我爸爸挺好的,我爸爸应该也要对我好;或者是我对这个领导很忠诚,领导应该多重用我;以至於到夫妻,我对我太太这么好,她应该在亲朋好友面前多讲我的好话;以至於朋友。假如我们在五伦关系当中,还有一个念头觉得应该有所回馈我,其实,我们已经不是真正在伦常大道中用我们的本善在生活。因为五伦本乎天性,我们本善之心自然流露的,绝对没有谈条件的;还要谁怎么对我,我才要怎么对他,那已经不是用我们的自性性德在生活。所以我们有时候要冷静观察自己,有没有在跟人家计较东、计较西?不只跟人计较,甚至於跟上天计较,应该要给我多一点好的果报、好的回馈。用有求的心做事,那很难感动他人、感动天地。所以「万类相感,以诚以忠」,人与人以及天地万物相交感,最重要的是要用真诚的心、忠贞的心才能够交感。
遇到这个情境,夫子告诉子路这段话,我们好好的去立身行道就对了,不会为了这些不好的境界而改变我们的气节。结果子路听了这些教诲,也很受教,因为子路他是闻过而喜。我们在看这些历史故事的时候,可不要在那里想子路比较勇猛、比较鲁莽,然后就轻视这些圣哲人。其实,他们跟孔夫子比起来德行稍差,跟我们比起来,那我们比不上他们。从这里我们看得出来,子路是闻过而喜(闻善言而拜是大禹),人家点出他的过失,他很高兴,感谢他。所以《弟子规》其实每一句经句对我们修身,对孩子健全的人格,以及对一个人的家业、事业,每句都是成败的关键。我这么讲不知道大家感不感受得到?其实,我们冷静来看看,「父母呼,应勿缓」,居然影响到一个孩子的人格,包含他的家业、事业,有这么严重吗?所以中国人的教育抓的是根本,绝对不是抓枝末;他会背多少书,他会多少国语言、多少才华,不是看那些东西,因为这所有的能力都为德行所用。
上次我们结束以前提到士先器识而后?你们都入定了!我去拿个引罄来,「咚」。因为我们教过小学,会有一个坏习惯,喜欢考试,常常动不动:上次讲的,记不记得?「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器识都是指一个人的心境,他有非常恢宏的气度,心量很广大,很有见识,可以看得很深远,就是很有智慧。我们一开头讲到,对圣贤的教诲都要有信心,我们才能得利益,你没有信心,这句话你就不得受用。你看,这句话现在几个为人父母的人认知到了?教育好一个孩子,首先是他的心量跟他的智慧要看得很深远,那我们看现在孩子的心量怎么样?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假如这个颠倒了,我们上次讲到心量狭窄跟心量广大,一个范仲淹先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所开的是一千多年不败的家风;范仲淹先生的后代子孙到清朝以前,总共出了七十二个尚书,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七十二个部长级以上的官员,宰相也是很多个。所以这千年来家道最兴盛的就是范仲淹先生。
而很可能范仲淹先生那时候在努力忧国忧民,照顾他整个宗族的生活的时候,会有很多的人说:范仲淹很傻,傻到连死了棺材都买不起。假如现在有一个人真的忧国忧民,然后死的时候连个棺材都买不起,我们会怎么说他?所以到底谁傻很难说。虽然他们家买不起棺材,但「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多布施一些穷困的人,然后让他的家族每个人都能安居乐业,这分道义传给了他的子孙。所以有了这么宽广的气量,对家族才能绵延千年不衰。不只对家如此,对国亦如此,我们刚刚看到七十二个部长级以上的官员,代表整个一千多年来,在每个朝代,不管是兴盛的时候或者是在衰败的时候,范仲淹的子孙都在其中救民於水火,都担任重要的职位。
上次我们也有提到,范仲淹先生在他们家的祖堂取名叫什么堂?岁寒堂(幸好你们回答出来了,不然我下次不敢来了)。岁寒,那是取自《论语》孔夫子的教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那就代表著希望他的子孙在任何朝代交替的乱世当中,也依然能够坚定他的气节,造福於人民。清朝为什么这么重视中国文化?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范仲淹的后代子孙范文程,他那时候看到明朝气数已尽,满清气数比较旺,很有可能拿下天下;但是在朝代交替当中会有很多的杀戮,他赶快去亲近皇太极,把中国文化的道理告诉他,减少很多杀戮屠城,那不知道救了多少人。以至於满清入关以后,不是用他们的文化来治理中国,而是用几千年的圣贤教诲治理中国,把乱世很快就平定下来,一开就开了一百多年的康干盛世。所以范仲淹的子孙在整个中华民族当中,那积的阴德不知道有多厚,我们都算不清楚了。但最重要的,就是范仲淹这分心胸气度,还有这分气节时时在提醒他们的后代。而范仲淹的后代都会得到他们父母还是爷爷、长辈的一些教诫都提到,身为范仲淹的后代,做好是你应该尽的本分,做得不好会侮辱千年的祖宗。所以他们的家教都非常的严格。
另外,历史上一个反面的例子,上次我们提到曹操,他就没有宽广的气量,所以自己拿到权力之后,干了很多遗害人民甚至国家的事情。他在逃难过程,本来他父亲的一个朋友要帮助他,让他住下来,他还因为疑心把他们全杀掉了;后来知道原来是误杀,他居然讲了一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负我。你看,心胸这么狭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心胸宽广才能感来很多志同道合的人,众志成城。其实,我们很冷静的来看,在现在的社会绝对要有人和,家道事业才能好、才能有成就;绝对不可能靠一个人家庭就好了,靠一个人事业就发达了,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都很清楚人和很重要,我们什么时候成就孩子未来的人和?就是在他现在的心地当中成就他未来的人和,就是这个宽广的心量。《论语》里面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那是结果,原因这《论语》都讲得很清楚,「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觉悟的人会在原因当中下功夫,迷惑的人只希求那个结果,但是又不种好的因,再怎么希求也得不到好的结果;每天就在那里做白日梦,患得患失,别人的孩子都能这样,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能这样?刚刚我们念的这句《论语》就了解到,一个人对他人有恭敬的心,他就能感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以《弟子规》第一句话就是让我们长养恭敬心,「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就成就了一个孩子主敬存诚。
中国的学问,主敬存诚,对人都是一分真诚恭敬的心。荀子有一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任何事情的成就都是先从恭敬心开始的。我们的孩子成绩要好,对谁恭敬?对父母恭敬、对老师恭敬、对学问恭敬,他一定学得好;甚至於对课本,《弟子规》这本书恭敬。诸位老师,当我们拿著这本《弟子规》给我们的学生或给我们的小孩:这本是人家送的,不用钱的,拿去。他用不用心学?是!他没恭敬心。但是假如这本《弟子规》要拿给孩子的时候,告诉他:这本是依照孔老夫子的教诲编成的,而且是几千年文化的集大成,所以这本《弟子规》就好像五千岁的老人,五千岁的老人有很高的智慧,它能成就你一生健全的人格,而且这本书是杨淑芬老师一笔一划用她的真心写出来的。孩子看到这本书都想到这些情景,又是很多无私付出的人出钱来印的,然后才送到我们的手上,我们要以至诚恭敬的心来学每一句,学一句要做一句。
所以教导孩子以至於我们自己,面对一个因缘都应该慎於开始,一开始就是用正确的心态来面对。等态度已经不对了,他已经在糟蹋那本书了,你才告诉他:这个要爱惜,那个得来不易。他可能当耳边风听。所以教育当中很重要的一点,「禁於未发」,在他还没有形成不好的态度以前就要把他禁止。而《弟子规》里面禁於未发的句子很多,「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你看有「绝」字、「勿」字的都是禁於未发。像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算不算禁於未发?算,他傲慢心还没长以前,赶快长他的恭敬心。长善其实就是救失,善心起来,坏习惯就不会长出来。现在的孩子对父母脾气很大,那是对父母没恭敬心。你看,我们成长几十年下来,什么对父母脾气很大?父亲很严肃看我们一眼,我们就乖得跟绵羊一样,哪有可能还对父亲忤逆?脑海里就没这个态度,那都是禁於未发。从这个经文我们就了解恭敬心很重要,百事之成,必在敬之。
「其败也,必在慢之」。这件事情明明已经起来了,但是后来又失败了,就是因为傲慢。我们看到目前很多企业,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在大陆,中小型企业平均寿命二点九年,大型企业平均寿命七到八年。诸位朋友,这些数字我们看了以后会有什么想法?我们都很希望孩子以后能当老板,当多久的老板?我看到这个数字想法不一样,中小型企业二点九年,这叫干什么?这叫胡闹,是不是?他很傲慢,我可以当老板,统统不衡量一下自己的能力,恃才傲物,才会干出这种事来。而且二点九年,一上去就下来了,然后倒了以后没事了吗?拍拍屁股就走了?不对!前面收集来的资金,那可能是亲朋好友几年、几十年的积蓄就被这样玩完了,然后员工也没有出路了。
所以人要有恭敬、戒慎恐惧的心,事情才能够长盛不衰;没有恭敬心,迟早完蛋,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假如有那分恭敬心,员工的生活都跟我维系在一起,所有亲朋好友的资金,人家都得来不易,我应该要好好经营,他就不可能是这个结果。甚至於很多父母的退休金统统被搞进来了,结果一垮下来,还负债,母亲、父亲都已经六、七十岁了,还得上法院,因为儿子又用他的名字去借款。你看这样的晚年,那不胜唏嘘。甚至於当儿子在做老板的时候,父母还搞不清楚再过一年、二年是这个下场。为什么父母看不清楚?父母也是重虚荣心就看不清楚,真是这样。
我们有一个老师,他很认真在推广中国文化,他也把他的工作辞掉,专职在做。他的母亲就有点舍不得说:你现在这样公益的在推广,你也不多赚点钱。就有一点舍不得。刚好他的母亲生病了,因为他在推广,他也很孝顺,所以他就每天都陪著母亲养病。所以母亲看到这个情境有点安慰。假如孩子都去赚钱,那谁来陪母亲?刚好在病房隔壁床住了一个医生的母亲(医生的母亲本来就认识,后来又住在一起),本来常常都在那里夸耀:你看,我的儿子每个月收入多少钱。都很自豪。结果就在那段时间,她的儿子因为贪污受贿,所以被关起来。这个母亲也很落寞。其实你看,当她的孩子在贪污的时候,她知不知道?她很有可能知道。但是因为好虚荣,爱财,当作没看到。所以今天孩子出了很大的问题,关进牢房,父母都要反省,冷静!从小廉洁有没有扎在孩子的心中?恭敬有没有扎在孩子的心中?这都是关键所在。
当都在医院里面,这时候这位教《弟子规》老师的母亲就比较欣慰:我的孩子现在随时我需要他的时候,他都能过来。所以《弟子规》的每一句都直接影响孩子的心性。比方,再举一句,「冬则温,夏则凊」,这句话重不重要?冬温夏凊,在心性上就是一个孩子从小形成孝心,从小就有那种时时体察别人心情或者别人需要的能力,就从对父母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当中形成。而这个孝心自然「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他那分孝心自然就延伸到忠於国家、忠於上司、忠於股东、忠於客户,自然就形成。但是这个孝心没有形成,「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所以这句「父母呼,应勿缓」跟「冬则温,夏则凊」没有形成,孩子爱人、敬人的心就形成不了,那他这辈子铁定遭殃,铁定得不到众人的相助。
现在的企业家,听说还有一篇文章叫「企业家抓狂」,就是找不到人才!这些刚毕业出来的大学生,叫他观察客户的需要,他都很迟钝。你做服务业,当然就是要时时能体察别人的需要,不只体察不到,还要人家叫。所以很多企业家说他们公司都变成培训机构,这些员工的能力太差,还得培训他半年、一年才能上岗,所以很无奈。甚至於是面试写履历,写好了然后来面试,主管就跟他讲:你自我介绍再讲一遍。看看他会不会讲话,结果这个社会新鲜人说:我上面都写得很清楚了,干嘛还要我讲一遍?主管遇到这种人真是也很无奈。更夸张的,他们来上班之后跟人家处不好,居然父母到公司来找领导说:你要多帮帮我儿子,他人际关系不好。把公司当学校,你看有什么办法?所以他孩子假如这些能力都没有,那铁定会被人家三振出局。父母有没有这么深远的见地?现在这每一句《弟子规》都在成就孩子一生最重要的心态、人格,他已经立於不败之地了。
也曾经跟大家提过很多次,我这辈子遇了好多贵人,其实都是因为小时候父母的教育,对长辈要有礼貌,有了这分恭敬心,才感来这些因缘。恭敬心不起,我们孩子的人生往后会凭添多少的阻力、障碍,算都算不清楚。所以轻重缓急、先后顺序,这是一个人的智慧。《弟子规》大家从心地上去看,那句句都是成败的关键。古人教人,无非存心、养心,求其放心而已。抓这个根本,无非是让他的存心都有孝弟忠信、礼义廉耻;求其放心,把本善的心找回来,把它开显起来。
刚刚我们提到中小企业二点九年,大型企业七到八年,你看,大型企业员工都上百,才没多久的岁月就倒下来。在韩国有一家汽车公司大宇集团,他的企业是韩国第二大的汽车公司,发展得很快,没几年的时间就发展到全世界去了。但是因为老板事业做大了之后,非常的恃才傲物,所有股东、员工的话都听不下去;后来一下子破产,逃亡到海外去了。他全世界分公司六百家,员工上万人,你看就因为傲慢,听不进劝告,一倒下来,上万人工作出问题,股东也很多,他就跑出去了。结果韩国还组成杀手团,就跟他势不两立,组成专门追杀他的组织。后来他逃亡海外,实在是度日如年,都已经是老人家了,回国投案;在外面每天想著有人要杀他,可能也是提心吊胆,后来才回国投案。
所以我们都要很冷静的来看这些事例,今天当他在叱吒风云的时候,是否已经看出来往后的败象?其实都看得出来。看得出来的人想劝他,因为他可能《弟子规》这句没学到,他就败得那么惨,所以《弟子规》是宝典。哪句话没学到?「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他这么大的企业,旁边有多少人,怎么有可能没有任何一个人看得清楚问题在哪?但是就是没有接受别人劝诫的雅量,造成他往后大的失败。所以谦卑受教的态度绝对是他一生成败的关键。所以从小孩子要有接受别人意见的雅量。但是我们冷静来看,现在的孩子听人家批评听得进吗?假如他听批评听不进,他现在纵使考第一名,你往后都要收拾他的残局,因为他输不起!接受不了人家的劝诫,他很可能是忧郁症的高危险群。我们以前在教书的时候,成绩中等的人心里比较没有问题,反而是成绩一、二名的人,见不得人好,输不起。这每一句当中都是心性的教育。
我们话说回来,刚刚是提到子路是闻过而喜,大禹是闻善言而拜,这是圣人,真正听到人家好的劝诫,他真拜下去感谢!子路,人家批评他的过失了:谢谢你,把我的缺点指出来。诸位朋友,当别人指出我们的缺点,我们曾经九十度鞠躬说:谢谢你,指出我的缺点,你真是我生命中的贵人。你曾经这么讲过的举手。这个动作一做下去,这个榜样可能就扎在孩子的心田当中。现在的孩子,我那时候讲:现在的孩子听不进去人家的劝告,好像七、八岁就听不进去。有个家长说:什么七、八岁,二、三岁就听不进去了。二、三岁就听不进去,就喜欢听好话,那还得了!一个人喜欢听好话,招感来的都是逢迎谄媚巴结的朋友!那个真正正直的人,他绝对不会去巴结别人。所以到底我们现在孩子的态度有没有圣人的态度?现在的孩子,你指出他的缺点,他马上给你顶一个礼说:谢谢爸爸。有没有?有的话,要通知我一下,我们特别照顾,那以后一定是弘扬中国文化的人才,他有可能是大禹来转世的。闻过而喜,这是贤人。
我们现在自己想想看,人家一批评我们,我们当下的念头是什么?当下觉得很难受,还是当下说:你给我记住!圣狂就在这一念之间。在宋朝的时候,宋仁宗,大家听到这个「仁」,那已经算是不容易了,才被封为宋仁宗。有一次,刚好春天他出去散步,旁边有些侍臣陪著他一起走,刚好他看到树枝的嫩叶刚长出来,他顺手就折了一段下来,结果旁边的臣子马上说:皇上,春天是万物生发的时期,你怎么可以伤害生命?就劝他不可以乱摘草木。结果宋仁宗听了,马上把树叶就丢在地上,哼,就走了。这样还称为宋仁宗,他没有说:给我拖出去砍了。那不错了,脾气还能压得下来,只是当下还伏不住脾气,但是事后走了:真的是有点道理。因为他做皇帝,那是全国人民的榜样,上行下效,当然对自己就要比较严格一点。
而且,你看我们现在的孩子有没有爱护草木?父母有没有注意到这些情况?他拿著棍子都在那里乱打树木,我们大人不要觉得树木又不会痛,他只要对生命不爱护,对人也不会爱护的,为什么?任何一个动作,他的心性要不就是在提升,要不就是在堕落。小时偷针,大时就偷金。所以我们的圣哲人对一个动作所造成一个人心性影响特别的谨慎,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刚刚讲到的是「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的重要。
器量,我们回到刚刚谈的。有一对姐妹念小学,大姐有一天回家去,就跟她的妹妹讲:今天有个朋友问我这一题数学怎么做,我不告诉他。结果她的妹妹说:假如是我,我一定会告诉她。她姐姐一想你这么有爱心?接著她妹妹又讲:我一定会把错的告诉他。(夭寿!)你看,这种人会有福报吗?现在这种情况还不少,我以前就干过。所以为什么以前工作一年可以换十来个工作?人没有福气,怎么干都会是不好的下场。但是人一有福气了,干什么都可以干得好,是真的不是假的。好,如何从命运多乖舛转成现在命运一帆风顺,愈走愈宽广?我们下一节课再来讲,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这是我们第二个礼拜在桃园孔庙跟大家一起来研讨中国文化,「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我们要承祖宗圣贤的教诲,来开启启示后代子孙,这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基础,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心;假如我们没有信心,我们教的这个道理,我们只有,比方八成的信心,那我们传给下一代剩几成?可能剩六成,传到第三代可能都不到五成。所以我们对圣贤教诲、对真理的信心要有百分之百。曾经在孔夫子在的时候,有一次有户人家他行善已经三代了,他们家的母牛,他的母牛是黑色的,结果生了一只小白牛(白犊),生下来,大家就去问孔夫子:这是什么徵兆?夫子说:吉兆。结果过了一段时间,这个父亲眼睛瞎了。诸位朋友,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会不会在那里想孔夫子讲的话不能信?我们人生遇到一些情境,我都做好事,怎么还是得到这些不如意?当我们遇到一些境界起了这个念头,那信心就开始下降,甚至於自怨自艾,怨天尤人都来了。所以这个信心是时时刻刻不能动摇。
接著这个人家他的母牛又生了一只小白犊,黑母牛又生了第二只小白牛,又有人去问夫子:这是什么徵兆?夫子又说:吉兆。又过了一段时间,他的儿子眼睛也瞎了。诸位朋友,我们对孔夫子教诲的信心有没有动摇?现在听起来没什么感觉,假如真的我们家是这样,那可能就受不了了,就在那里苍天!这两件事情以后,夫子还是非常坚定说这是吉兆。没隔多久,这户人家是宋国人,宋国人跟楚国人发生战争,宋国人几乎这些身体健全的人统统被调到前线打仗去了;因为这对父子眼睛瞎了,不能打仗。那场战役超过一半的宋国军队都死了,死得非常惨烈。战争过后,这对父子的眼睛统统复明了。所以这要有真实的信心。
夫子教诲我们,「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易经》也告诉我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面对这些教诲,我们要坚定不移,「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你只要行善,好的果报自然会来临。但是这个好的果报,我们可千万不能用自己的好恶去判断,喜欢的叫好的果报,不喜欢的叫坏的果报。
在明朝时候,有个从商的人,他的父亲赚了不少钱,要临终以前就跟他讲:儿子,今天我生意能够做得这么成功,就是因为我在秤上动了手脚,人家卖货给我都是重入,我卖出去都是轻出;所以卖货给我的人被我占了便宜,我卖出去的时候,客户也被我占了便宜,这是我赚大钱的诀窍。结果他父亲就去世了。去世以后,这个儿子很有良心,他就把这个秤给毁掉,不愿意再学他父亲用不法的手段赚钱。结果过了没有多久,他的两个小孩全死了。诸位朋友,假如是我们会怎么想?你看,我把错误做生意的方法,我把它改过来,怎么我的儿子都死了?
因为他心里很不平,上天就有感应,就有个天神在梦中告诉他:你父亲他本来命中就可以赚很多钱,但是因为他用不法的手段,其实他的钱已经折掉一大半;而他的钱不只折掉一大半,他这分不好的心,这分占人便宜的心,感来了两个孙子是要让他丧家亡身的,让他整个家族垮掉,就感来这两个孙子;因为你没有继续用不法的手段做生意,你这一念善心把你们家的家运给转了,所以这两个儿子本来是要来破你们家的,现在你已经断恶修善,而且做生意很公平,又乐善好施,所以往后你还会有孝子贤孙来到你们家里。后来,他也不改他做人的原则,就感来非常好的孩子。
从刚刚这两个例子来谈,其实,我们在力行圣贤教诲的过程当中,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纵使遇到挫折,也都要在这个考验当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智慧。大家可能也曾经听过孔夫子他要到楚国的时候,在陈国、蔡国之间七天断粮,没有饭吃。你看,圣人也有可能遇到一些劫难。但是圣人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是当他遇到劫难的时候,圣人是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而凡人遇到劫难很可能就自暴自弃,差别就在这里。圣人可以逢凶化吉。诸位朋友,大家有没有遇过七天没吃饭的经验?能够七天没吃饭,然后又没有怨天、没有尤人;甚至於七天没吃饭,夫子依然还是弦歌不断,还是在弹著古琴陶冶自己的性情,慷慨讲授,还是在那里讲课。七天没吃饭,为了承传大道,他没有丝毫的灰心丧志,完全没有。
结果学生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点受不了,第一个学生就站出来,大家猜一猜,第一个学生谁先站出来?子路比较直率,他马上就出来,他说:夫子,你不是说做好事就有好报吗?怎么我们落得七天没饭吃的下场?接著夫子就跟子路讲「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一个人做好事,不是说马上就得好的果报;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不是做好事马上就有好的结果,做坏事马上就会有报应。因为善报、恶报它的因素很复杂,我们种下善的种子,可能明天就有好的果报,也有可能十年之后才会有好的果报,甚至於有可能下辈子才会有好的果报;为恶亦然如此。但是假如我们现在念念是善心,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因为我们都是善的念头,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感来的都是好的因缘,所以恶、不好的这些事情慢慢就离去了。
大家应该很有感受,我们走入圣贤的教诲,接触到的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好像社会再怎么乱,感觉自己还是在过太平日子,这叫共业当中有别业。社会虽然有些乱象,但是只要我们是善念,那就不会招感来恶的境界。所以夫子就跟子路讲到:我们行善是我们应尽的本分义务,绝对不是希求好的果报,纵使人家都不理解我们,我们依然行善,依然坚定不移,所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接著夫子又讲到,「芝兰生於深林」,芝兰长在深林里面;「不以无人而不芳」,不会因为没有人看到,它就不芳香;「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君子立身行道,绝对不会因为一些障碍而改变了他的气节。
我们刚刚提到行善都是我们应尽的本分,包含人与人当中的五伦关系,要孝顺父母,要忠於国家、忠於团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对自己的另一半要忠贞,要恩欲报,要珍惜彼此这段因缘;再来,兄友弟恭、朋友有信。而当我们在五伦关系当中,假如我们有一个念头觉得:我对我爸爸挺好的,我爸爸应该也要对我好;或者是我对这个领导很忠诚,领导应该多重用我;以至於到夫妻,我对我太太这么好,她应该在亲朋好友面前多讲我的好话;以至於朋友。假如我们在五伦关系当中,还有一个念头觉得应该有所回馈我,其实,我们已经不是真正在伦常大道中用我们的本善在生活。因为五伦本乎天性,我们本善之心自然流露的,绝对没有谈条件的;还要谁怎么对我,我才要怎么对他,那已经不是用我们的自性性德在生活。所以我们有时候要冷静观察自己,有没有在跟人家计较东、计较西?不只跟人计较,甚至於跟上天计较,应该要给我多一点好的果报、好的回馈。用有求的心做事,那很难感动他人、感动天地。所以「万类相感,以诚以忠」,人与人以及天地万物相交感,最重要的是要用真诚的心、忠贞的心才能够交感。
遇到这个情境,夫子告诉子路这段话,我们好好的去立身行道就对了,不会为了这些不好的境界而改变我们的气节。结果子路听了这些教诲,也很受教,因为子路他是闻过而喜。我们在看这些历史故事的时候,可不要在那里想子路比较勇猛、比较鲁莽,然后就轻视这些圣哲人。其实,他们跟孔夫子比起来德行稍差,跟我们比起来,那我们比不上他们。从这里我们看得出来,子路是闻过而喜(闻善言而拜是大禹),人家点出他的过失,他很高兴,感谢他。所以《弟子规》其实每一句经句对我们修身,对孩子健全的人格,以及对一个人的家业、事业,每句都是成败的关键。我这么讲不知道大家感不感受得到?其实,我们冷静来看看,「父母呼,应勿缓」,居然影响到一个孩子的人格,包含他的家业、事业,有这么严重吗?所以中国人的教育抓的是根本,绝对不是抓枝末;他会背多少书,他会多少国语言、多少才华,不是看那些东西,因为这所有的能力都为德行所用。
上次我们结束以前提到士先器识而后?你们都入定了!我去拿个引罄来,「咚」。因为我们教过小学,会有一个坏习惯,喜欢考试,常常动不动:上次讲的,记不记得?「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器识都是指一个人的心境,他有非常恢宏的气度,心量很广大,很有见识,可以看得很深远,就是很有智慧。我们一开头讲到,对圣贤的教诲都要有信心,我们才能得利益,你没有信心,这句话你就不得受用。你看,这句话现在几个为人父母的人认知到了?教育好一个孩子,首先是他的心量跟他的智慧要看得很深远,那我们看现在孩子的心量怎么样?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假如这个颠倒了,我们上次讲到心量狭窄跟心量广大,一个范仲淹先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所开的是一千多年不败的家风;范仲淹先生的后代子孙到清朝以前,总共出了七十二个尚书,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七十二个部长级以上的官员,宰相也是很多个。所以这千年来家道最兴盛的就是范仲淹先生。
而很可能范仲淹先生那时候在努力忧国忧民,照顾他整个宗族的生活的时候,会有很多的人说:范仲淹很傻,傻到连死了棺材都买不起。假如现在有一个人真的忧国忧民,然后死的时候连个棺材都买不起,我们会怎么说他?所以到底谁傻很难说。虽然他们家买不起棺材,但「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多布施一些穷困的人,然后让他的家族每个人都能安居乐业,这分道义传给了他的子孙。所以有了这么宽广的气量,对家族才能绵延千年不衰。不只对家如此,对国亦如此,我们刚刚看到七十二个部长级以上的官员,代表整个一千多年来,在每个朝代,不管是兴盛的时候或者是在衰败的时候,范仲淹的子孙都在其中救民於水火,都担任重要的职位。
上次我们也有提到,范仲淹先生在他们家的祖堂取名叫什么堂?岁寒堂(幸好你们回答出来了,不然我下次不敢来了)。岁寒,那是取自《论语》孔夫子的教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那就代表著希望他的子孙在任何朝代交替的乱世当中,也依然能够坚定他的气节,造福於人民。清朝为什么这么重视中国文化?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范仲淹的后代子孙范文程,他那时候看到明朝气数已尽,满清气数比较旺,很有可能拿下天下;但是在朝代交替当中会有很多的杀戮,他赶快去亲近皇太极,把中国文化的道理告诉他,减少很多杀戮屠城,那不知道救了多少人。以至於满清入关以后,不是用他们的文化来治理中国,而是用几千年的圣贤教诲治理中国,把乱世很快就平定下来,一开就开了一百多年的康干盛世。所以范仲淹的子孙在整个中华民族当中,那积的阴德不知道有多厚,我们都算不清楚了。但最重要的,就是范仲淹这分心胸气度,还有这分气节时时在提醒他们的后代。而范仲淹的后代都会得到他们父母还是爷爷、长辈的一些教诫都提到,身为范仲淹的后代,做好是你应该尽的本分,做得不好会侮辱千年的祖宗。所以他们的家教都非常的严格。
另外,历史上一个反面的例子,上次我们提到曹操,他就没有宽广的气量,所以自己拿到权力之后,干了很多遗害人民甚至国家的事情。他在逃难过程,本来他父亲的一个朋友要帮助他,让他住下来,他还因为疑心把他们全杀掉了;后来知道原来是误杀,他居然讲了一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负我。你看,心胸这么狭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心胸宽广才能感来很多志同道合的人,众志成城。其实,我们很冷静的来看,在现在的社会绝对要有人和,家道事业才能好、才能有成就;绝对不可能靠一个人家庭就好了,靠一个人事业就发达了,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都很清楚人和很重要,我们什么时候成就孩子未来的人和?就是在他现在的心地当中成就他未来的人和,就是这个宽广的心量。《论语》里面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那是结果,原因这《论语》都讲得很清楚,「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觉悟的人会在原因当中下功夫,迷惑的人只希求那个结果,但是又不种好的因,再怎么希求也得不到好的结果;每天就在那里做白日梦,患得患失,别人的孩子都能这样,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能这样?刚刚我们念的这句《论语》就了解到,一个人对他人有恭敬的心,他就能感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以《弟子规》第一句话就是让我们长养恭敬心,「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就成就了一个孩子主敬存诚。
中国的学问,主敬存诚,对人都是一分真诚恭敬的心。荀子有一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任何事情的成就都是先从恭敬心开始的。我们的孩子成绩要好,对谁恭敬?对父母恭敬、对老师恭敬、对学问恭敬,他一定学得好;甚至於对课本,《弟子规》这本书恭敬。诸位老师,当我们拿著这本《弟子规》给我们的学生或给我们的小孩:这本是人家送的,不用钱的,拿去。他用不用心学?是!他没恭敬心。但是假如这本《弟子规》要拿给孩子的时候,告诉他:这本是依照孔老夫子的教诲编成的,而且是几千年文化的集大成,所以这本《弟子规》就好像五千岁的老人,五千岁的老人有很高的智慧,它能成就你一生健全的人格,而且这本书是杨淑芬老师一笔一划用她的真心写出来的。孩子看到这本书都想到这些情景,又是很多无私付出的人出钱来印的,然后才送到我们的手上,我们要以至诚恭敬的心来学每一句,学一句要做一句。
所以教导孩子以至於我们自己,面对一个因缘都应该慎於开始,一开始就是用正确的心态来面对。等态度已经不对了,他已经在糟蹋那本书了,你才告诉他:这个要爱惜,那个得来不易。他可能当耳边风听。所以教育当中很重要的一点,「禁於未发」,在他还没有形成不好的态度以前就要把他禁止。而《弟子规》里面禁於未发的句子很多,「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你看有「绝」字、「勿」字的都是禁於未发。像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算不算禁於未发?算,他傲慢心还没长以前,赶快长他的恭敬心。长善其实就是救失,善心起来,坏习惯就不会长出来。现在的孩子对父母脾气很大,那是对父母没恭敬心。你看,我们成长几十年下来,什么对父母脾气很大?父亲很严肃看我们一眼,我们就乖得跟绵羊一样,哪有可能还对父亲忤逆?脑海里就没这个态度,那都是禁於未发。从这个经文我们就了解恭敬心很重要,百事之成,必在敬之。
「其败也,必在慢之」。这件事情明明已经起来了,但是后来又失败了,就是因为傲慢。我们看到目前很多企业,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在大陆,中小型企业平均寿命二点九年,大型企业平均寿命七到八年。诸位朋友,这些数字我们看了以后会有什么想法?我们都很希望孩子以后能当老板,当多久的老板?我看到这个数字想法不一样,中小型企业二点九年,这叫干什么?这叫胡闹,是不是?他很傲慢,我可以当老板,统统不衡量一下自己的能力,恃才傲物,才会干出这种事来。而且二点九年,一上去就下来了,然后倒了以后没事了吗?拍拍屁股就走了?不对!前面收集来的资金,那可能是亲朋好友几年、几十年的积蓄就被这样玩完了,然后员工也没有出路了。
所以人要有恭敬、戒慎恐惧的心,事情才能够长盛不衰;没有恭敬心,迟早完蛋,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假如有那分恭敬心,员工的生活都跟我维系在一起,所有亲朋好友的资金,人家都得来不易,我应该要好好经营,他就不可能是这个结果。甚至於很多父母的退休金统统被搞进来了,结果一垮下来,还负债,母亲、父亲都已经六、七十岁了,还得上法院,因为儿子又用他的名字去借款。你看这样的晚年,那不胜唏嘘。甚至於当儿子在做老板的时候,父母还搞不清楚再过一年、二年是这个下场。为什么父母看不清楚?父母也是重虚荣心就看不清楚,真是这样。
我们有一个老师,他很认真在推广中国文化,他也把他的工作辞掉,专职在做。他的母亲就有点舍不得说:你现在这样公益的在推广,你也不多赚点钱。就有一点舍不得。刚好他的母亲生病了,因为他在推广,他也很孝顺,所以他就每天都陪著母亲养病。所以母亲看到这个情境有点安慰。假如孩子都去赚钱,那谁来陪母亲?刚好在病房隔壁床住了一个医生的母亲(医生的母亲本来就认识,后来又住在一起),本来常常都在那里夸耀:你看,我的儿子每个月收入多少钱。都很自豪。结果就在那段时间,她的儿子因为贪污受贿,所以被关起来。这个母亲也很落寞。其实你看,当她的孩子在贪污的时候,她知不知道?她很有可能知道。但是因为好虚荣,爱财,当作没看到。所以今天孩子出了很大的问题,关进牢房,父母都要反省,冷静!从小廉洁有没有扎在孩子的心中?恭敬有没有扎在孩子的心中?这都是关键所在。
当都在医院里面,这时候这位教《弟子规》老师的母亲就比较欣慰:我的孩子现在随时我需要他的时候,他都能过来。所以《弟子规》的每一句都直接影响孩子的心性。比方,再举一句,「冬则温,夏则凊」,这句话重不重要?冬温夏凊,在心性上就是一个孩子从小形成孝心,从小就有那种时时体察别人心情或者别人需要的能力,就从对父母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当中形成。而这个孝心自然「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他那分孝心自然就延伸到忠於国家、忠於上司、忠於股东、忠於客户,自然就形成。但是这个孝心没有形成,「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所以这句「父母呼,应勿缓」跟「冬则温,夏则凊」没有形成,孩子爱人、敬人的心就形成不了,那他这辈子铁定遭殃,铁定得不到众人的相助。
现在的企业家,听说还有一篇文章叫「企业家抓狂」,就是找不到人才!这些刚毕业出来的大学生,叫他观察客户的需要,他都很迟钝。你做服务业,当然就是要时时能体察别人的需要,不只体察不到,还要人家叫。所以很多企业家说他们公司都变成培训机构,这些员工的能力太差,还得培训他半年、一年才能上岗,所以很无奈。甚至於是面试写履历,写好了然后来面试,主管就跟他讲:你自我介绍再讲一遍。看看他会不会讲话,结果这个社会新鲜人说:我上面都写得很清楚了,干嘛还要我讲一遍?主管遇到这种人真是也很无奈。更夸张的,他们来上班之后跟人家处不好,居然父母到公司来找领导说:你要多帮帮我儿子,他人际关系不好。把公司当学校,你看有什么办法?所以他孩子假如这些能力都没有,那铁定会被人家三振出局。父母有没有这么深远的见地?现在这每一句《弟子规》都在成就孩子一生最重要的心态、人格,他已经立於不败之地了。
也曾经跟大家提过很多次,我这辈子遇了好多贵人,其实都是因为小时候父母的教育,对长辈要有礼貌,有了这分恭敬心,才感来这些因缘。恭敬心不起,我们孩子的人生往后会凭添多少的阻力、障碍,算都算不清楚。所以轻重缓急、先后顺序,这是一个人的智慧。《弟子规》大家从心地上去看,那句句都是成败的关键。古人教人,无非存心、养心,求其放心而已。抓这个根本,无非是让他的存心都有孝弟忠信、礼义廉耻;求其放心,把本善的心找回来,把它开显起来。
刚刚我们提到中小企业二点九年,大型企业七到八年,你看,大型企业员工都上百,才没多久的岁月就倒下来。在韩国有一家汽车公司大宇集团,他的企业是韩国第二大的汽车公司,发展得很快,没几年的时间就发展到全世界去了。但是因为老板事业做大了之后,非常的恃才傲物,所有股东、员工的话都听不下去;后来一下子破产,逃亡到海外去了。他全世界分公司六百家,员工上万人,你看就因为傲慢,听不进劝告,一倒下来,上万人工作出问题,股东也很多,他就跑出去了。结果韩国还组成杀手团,就跟他势不两立,组成专门追杀他的组织。后来他逃亡海外,实在是度日如年,都已经是老人家了,回国投案;在外面每天想著有人要杀他,可能也是提心吊胆,后来才回国投案。
所以我们都要很冷静的来看这些事例,今天当他在叱吒风云的时候,是否已经看出来往后的败象?其实都看得出来。看得出来的人想劝他,因为他可能《弟子规》这句没学到,他就败得那么惨,所以《弟子规》是宝典。哪句话没学到?「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他这么大的企业,旁边有多少人,怎么有可能没有任何一个人看得清楚问题在哪?但是就是没有接受别人劝诫的雅量,造成他往后大的失败。所以谦卑受教的态度绝对是他一生成败的关键。所以从小孩子要有接受别人意见的雅量。但是我们冷静来看,现在的孩子听人家批评听得进吗?假如他听批评听不进,他现在纵使考第一名,你往后都要收拾他的残局,因为他输不起!接受不了人家的劝诫,他很可能是忧郁症的高危险群。我们以前在教书的时候,成绩中等的人心里比较没有问题,反而是成绩一、二名的人,见不得人好,输不起。这每一句当中都是心性的教育。
我们话说回来,刚刚是提到子路是闻过而喜,大禹是闻善言而拜,这是圣人,真正听到人家好的劝诫,他真拜下去感谢!子路,人家批评他的过失了:谢谢你,把我的缺点指出来。诸位朋友,当别人指出我们的缺点,我们曾经九十度鞠躬说:谢谢你,指出我的缺点,你真是我生命中的贵人。你曾经这么讲过的举手。这个动作一做下去,这个榜样可能就扎在孩子的心田当中。现在的孩子,我那时候讲:现在的孩子听不进去人家的劝告,好像七、八岁就听不进去。有个家长说:什么七、八岁,二、三岁就听不进去了。二、三岁就听不进去,就喜欢听好话,那还得了!一个人喜欢听好话,招感来的都是逢迎谄媚巴结的朋友!那个真正正直的人,他绝对不会去巴结别人。所以到底我们现在孩子的态度有没有圣人的态度?现在的孩子,你指出他的缺点,他马上给你顶一个礼说:谢谢爸爸。有没有?有的话,要通知我一下,我们特别照顾,那以后一定是弘扬中国文化的人才,他有可能是大禹来转世的。闻过而喜,这是贤人。
我们现在自己想想看,人家一批评我们,我们当下的念头是什么?当下觉得很难受,还是当下说:你给我记住!圣狂就在这一念之间。在宋朝的时候,宋仁宗,大家听到这个「仁」,那已经算是不容易了,才被封为宋仁宗。有一次,刚好春天他出去散步,旁边有些侍臣陪著他一起走,刚好他看到树枝的嫩叶刚长出来,他顺手就折了一段下来,结果旁边的臣子马上说:皇上,春天是万物生发的时期,你怎么可以伤害生命?就劝他不可以乱摘草木。结果宋仁宗听了,马上把树叶就丢在地上,哼,就走了。这样还称为宋仁宗,他没有说:给我拖出去砍了。那不错了,脾气还能压得下来,只是当下还伏不住脾气,但是事后走了:真的是有点道理。因为他做皇帝,那是全国人民的榜样,上行下效,当然对自己就要比较严格一点。
而且,你看我们现在的孩子有没有爱护草木?父母有没有注意到这些情况?他拿著棍子都在那里乱打树木,我们大人不要觉得树木又不会痛,他只要对生命不爱护,对人也不会爱护的,为什么?任何一个动作,他的心性要不就是在提升,要不就是在堕落。小时偷针,大时就偷金。所以我们的圣哲人对一个动作所造成一个人心性影响特别的谨慎,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刚刚讲到的是「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的重要。
器量,我们回到刚刚谈的。有一对姐妹念小学,大姐有一天回家去,就跟她的妹妹讲:今天有个朋友问我这一题数学怎么做,我不告诉他。结果她的妹妹说:假如是我,我一定会告诉她。她姐姐一想你这么有爱心?接著她妹妹又讲:我一定会把错的告诉他。(夭寿!)你看,这种人会有福报吗?现在这种情况还不少,我以前就干过。所以为什么以前工作一年可以换十来个工作?人没有福气,怎么干都会是不好的下场。但是人一有福气了,干什么都可以干得好,是真的不是假的。好,如何从命运多乖舛转成现在命运一帆风顺,愈走愈宽广?我们下一节课再来讲,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