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 - 蔡礼旭老师主讲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一集)  2005/8/8  台湾中坜善果林  档名:52-138-0001

  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老师好!

  看到这么多朋友大家一起来深入老祖宗的圣贤智慧,我的内心感到十分的喜悦。人生不管在学业上、在家业上、在道业上要有所成就,往往在遇缘不同,这个缘分殊胜,我们就会得到相当大的利益,我们的人生将很早就能建立正确的态度。打一个例子来说明,假如从小父母就有教我们要懂得礼貌,习惯成自然,礼貌一形成,人生会增加非常多的助力。假如从小没有养成礼貌的态度,不管在言语上或者在行事上常常只考虑自己,常常不替他人著想,那就处处失礼,处处得罪人,就会形成很多无形的阻力,对人生的阻碍,这不是说出社会以后才会有阻力,是从小只要他无礼,他跟同学之间相处就会形成很多的障碍。一个态度从小养成,延伸到一生,那将有很巨大的影响性,有教跟没教,差之毫厘,将会失之千里。

  因为小时候父母有指导,叫我们要对长者恭敬有礼。回想自己家中许多的情景,每天吃中饭还是吃晚饭的时候,都是我们走到家里、家以外去找爷爷、找奶奶,因为叫爷爷吃饭习惯了,爷爷会在哪几个地点、做什么事情,我们心里都有数,很快就能找到。「爷爷吃饭了!」爷爷看到孙子来叫,挺高兴的,祖孙俩就沿著家门口的这一条马路慢慢走回家里来,是孙子去叫爷爷吃饭。诸位朋友,现在是谁叫谁吃饭?爷爷叫孙子吃饭。所以有一位长辈他也已经是当爷爷当奶奶的年龄了,他非常感慨,很认真的对我讲,他说假如你有孙子了,你就真的变孙子了;假如你有儿媳妇了,你就真的变儿媳妇了。这一句话有待我们细细去思考,这一句话透露了两个字,「颠倒」了。当我们礼貌的顺序颠倒了,当我们孝顺的对象颠倒了,当我们价值观的本末轻重颠倒了,那所呈现出来的社会现象将会让我们看了频频摇头。我们不能只是看到这些现象摇头,一定要把根源找出来才行,不然这个头会一直摇下去,摇到我们临终前还在摇头,因为看到儿子、看到孙子都不像样,这个时候就会死不怎么样?瞑目。我们当然不希望我们人生的结局是这样,可是要很保持冷静。

  我们自己小时候都是去叫爷爷来吃饭,可是为什么我们自己当爸爸妈妈了,却是我们去请儿子、女儿吃饭,甚至於是爷爷奶奶去叫孙子吃饭?叫的顺序颠倒了。再来,吃饭的顺序也颠倒了。小时候吃饭是爷爷奶奶先上座,我们再上座吃,现在是还没开动,小孩就坐上桌上去了,他喜欢吃的部分拼命吃,吃了一半以上的菜,那一道菜他吃了一半以上,旁边的妈妈、爷爷、奶奶还说喜欢吃再多吃一点,等到大家要上桌吃饭了,他已经吃饱,完全没有规矩,先后次序叫规矩。当他让爷爷奶奶、让爸爸妈妈先坐,他了解到这个家庭多亏了爷爷奶奶把爸爸照顾长大,爷爷的功劳最大,而这一个家需要父亲辛苦的工作,母亲辛劳的付出,所以母亲先上座,父亲先上座,就在吃饭当中体会到一种恭敬之心。

  那吃饭的过程当中又训练孩子要有吃饭的样子,吃饭的礼节,中国的教育都已经含摄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吃饭拿筷子要有拿筷子的样子,你不能拿著筷子又拿著汤匙,看起来就很难看,做哪一个动作就要像哪一个动作,那都在培养孩子把每一个动作做好,那要很有耐性,要喝汤了就赶快把筷子摆好,不疾不徐再拿起汤匙来喝,孩子的耐性往往都在生活点滴当中慢慢去培养。筷子没拿好,小时候爸爸妈妈还要不要给你解释半天,筷子要怎么拿才好,然后还跟你商量,拜托啦,拿好,没有那么费劲。筷子没有拿标准,一句话都不用讲,爸爸拿起筷子往你的手怎么样?敲一下,然后看看你,你就很警惕了,筷子要拿好,敲了二三下,一辈子就学起来。

  在吃饭的过程里面能时时想到长者,这样就不自私。我们有一位朋友他就回想到小时候都是奶奶陪他们吃饭,因为爸爸妈妈工作比较辛苦,晚回来。当在吃饭的过程,他的奶奶都会一直提醒他们,你爸爸还没回来,你妈妈还没回来,这个菜你妈妈比较喜欢吃,那个菜你爸爸比较喜欢吃,都是提醒孩子要想到父母,而不只是想到自己而已,这点点滴滴都是在培养孩子待人的态度。我们成人、为人家长每一句话、每一个态度,事实上都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性在,我们不可把它忽略掉了。

  我常常在演讲当中会问家长,假如你夫妻两个跟爷爷奶奶还有孙子一起吃饭,这时候你夹起来的第一口菜会给谁吃?当我把这个问题抛出去,很多家长就笑出来了。诸位朋友,你们都没有笑出来,代表你们非常的理智。他们笑出来是说,完蛋了,夹错了。为什么你把问题点出来的时候他马上就体会到?为什么不点出来的时候都没体会到?诸位朋友,很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你只要稍微想一下,稍微有点观照,你就知道对错,但是因为我们在生活当中很少用理智的态度来观照自己,习惯意气用事,习惯顺著自己喜欢、不喜欢去办事情。对孩子很偏爱了,做啥事只要他喜欢就好,没想那么多。有一位奶奶就说道,她说我疼孙子疼到连他要我的命我都会给他,这么疼爱。而为人长者的很少会去思考到,「爱之不以其道」,不用正确的道理去教育孩子,「反足以害之焉」,反而是害了他,因为人不是用智慧在爱,而是用好恶、用情感(不理智的情感)在爱。

  闽南话我很喜欢讲也很喜欢教,因为闽南话已经几千年的历史,在闽南话当中所留下来的俚语,句句都是人生正确的智慧、态度。记得我在教书那个时候,每天中午他们吃饭前,我都给他们讲一句俚语,比方「一枝草,一点露,天无绝人之路」,给他们这些态度。比方「做牛得拖,做人得磨」,刚好我是属牛的,我又做人,所以我这一生注定要拖磨,又拖又磨,但是我非常的欢喜,因为苦尽才能怎么样?甘来,所以我很认命,属牛的人一定是中晚年才来享福报,既然是这样我们就干得非常的欢喜,让福报自然呈现出来。其中教到有一句,「宠猪举灶,宠子不孝,宠老婆吵闹;宠老公,半夜爬起来哭;宠女儿,难入别人的家教」。你看才一句俚语,道破了人间多少最关键的态度,这个态度你不对了,你这一辈子枉然,白忙一场,还搞得焦头烂额。

  记得小时候有一出连续剧,她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比较会读书,她就拼命照顾这两个儿子,老三比较不会读书,她又比较瞧不起他。培养了半天,这老大、老二都有出息了,结果都搬出去了,因为瞧不起自己的妈妈没读书就很少回来探望他的母亲,后来谁照顾这个母亲?这个老三,比较没读书的。这个故事用在现代这个社会来观照又别有一番味道。书读得愈多愈不会做人,哇,这一句话在两百年前讲,人家都听蒙了,书读愈多应该是愈懂道理才对。在一次讲课当中我就问了在座的朋友,你拿到一个最好吃的东西,请问你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坐在第一排的一位三十来岁的年轻人,他连想都没想,他说赶快吃下去。过了三四排有一位妇女,她四十来岁,想了一下说给儿子吃,给小孩吃。坐在最后排有一位长者七十岁左右,他说给父母吃。这三个答案道出了这个时代的颠倒。谁的学历最高?坐在最前面这个年轻人保证是大学毕业以上,而七十来岁的长者可能不认识字,但是他却了解做人的根本在孝道,他马上会想到给父母吃。教育应该是教导人成为好人、成为善人、成为圣贤才对,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向。

  我去应徵老师的时候,在我的自传当中有一句话,古时候读书志在圣贤,现在的人读书志在赚钱。我们有没有去了解到这个赚钱的背后是什么样的动机在推动著他?是享受,他为了有好的享受要去拼命赚钱。一个人好享受,再往根源去探,是为什么?是他从小欲望就发展出来了,而一个人欲望很重的时候,他是念念想他自己的需要,这自私的态度就已经形成了。

  我们教育的方向确确实实要冷静下来思考,因为现在人不读古书,甚至於我自己当了老师也没读过什么古书,我们现在在师范院校读的大半都是西方的心理理论、心理教育理论来得多。这些心理教育理论,它是要把人教成什么?而我们古代这些古籍教育的理念是要把人教成什么?在《说文解字》当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得很深。在许慎的《说文解字》注解当中提到,「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养子使作善也」。这才两句话,当我们今天已经为人父母、为人老师了,我们再来细细品味这两句话,您会非常佩服老祖宗的智慧。从「教」字我们看出来什么最重要,身教最重要,一句就点透了,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身教占了决定性的因素,所以中国话说「身教者从,言教者讼」。这些话都已经好几千年了,现在西方人连抓到这个根本都没有,结果因为中国人在这一二百年丧失了民族自信心,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外国的文化比较高。我们这几十年来确确实实都拿著外国的理论、思想来教我们的下一代,诸位朋友,这三五十年来教下来效果怎么样?一团乱,但是这对外国那种崇洋、媚洋的态度有没有减少?没有,因为人已经没有理智去判断。

  因为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言在哪?在圣贤的经典之中,问题是现在的孩子文言文能力愈来愈差了,他没有这个能力就很难去深入这些智慧之中。结果听说现在文言文的比例在求学过程愈占愈少,那也不能怪这些决策者,因为他也没读古书,他也不知道好处,所以不要怪任何人,现在最重要的要透过我们理解了多少,赶快把它告诉有缘的亲朋好友,让所有人认知到圣贤教诲的殊胜、重要性,慢慢就会形成一股共识。与其我们在那里只是抱怨,只是批评,不如从自己开始深入,从自己把圣贤教诲演出来,这样更有利於家庭社会,好。

  身教,孩子很自然潜移默化受你影响。今天你孝顺你的父母,你孩子从小都看在眼里,你没有教他孝顺爷爷奶奶,他也会对爷爷奶奶很孝顺,这是我的记忆当中很清晰的景象。因为爸爸妈妈打开冰箱拿出水果来都是先拿给爷爷奶奶吃,小孩最强的能力是模仿,当我身高够了,力气够,有资格把冰箱打开来拿东西的时候,一拿出来很自然的先拿给谁?爷爷、奶奶吃。而当我拿给爷爷、拿给奶奶会有什么情景上演?什么情景?你们小时候都没上演过啊?爷爷、奶奶欢喜得不得了,然后摸摸我的头,这个孙子真乖,这个孙子最照顾奶奶、最照顾爷爷。爷爷很欢喜,我也很怎么样?很满意,这种满意是从内心散发出来的喜悦,因为那是一种行道的快乐,我在孝顺爷爷奶奶,我在恭敬爷爷奶奶,愈做愈欢喜,那种喜悦是一种性德,从内而外感受出来。

  现在教孩子不是从内而外的一种喜悦,现在是说,来,叫一声爷爷,这个巧克力给你吃;叫一声奶奶,这个糖果给你吃。这个糖果、巧克力放下去,给他以后,请问有什么影响?下一次没有巧克力叫不叫?不叫,所以你物质化下去以后,以后什么都跟他谈条件。「爸爸,这一次考试我假如考得好,你要带我去吃麦当劳。」「好,没问题。」你看这个爸爸还当了非常称职。小时候会要求你,考得好要吃麦当劳。再来,上了国中,爸爸,考得好你要帮我买一台数码相机。上了高中,爸爸,我高中联考考得好,你要送我一台高级脚踏车。接下来要考大学,说爸爸,我大学考上了,你要给我到欧洲去游学一个月。诸位朋友,这样的孩子以后结婚会跟你要什么你知不知道?「宠猪举灶,宠子不孝。」

  在去年十月十九号,深圳特区报有一个报导就提到,他夫妻俩高龄才生了这个孩子,对他是百般疼爱,在念幼儿园,很多的老师就已经跟他反映到,你这个孩子太傲慢,这孩子生活习惯不好,他夫妻俩还帮孩子掩过饰非,「没有啦,他很乖」,「没关系、没关系,我回去再跟他讲就好,你别骂他」,小学也是一样。老师都已经反映这个孩子一些做人做事的态度偏颇,父母视若无睹,觉得反正这孩子以后就懂事了,不管,他要什么给什么。等到这个孩子交了女朋友打算结婚,对他夫妻两个讲,我要结婚了,我需要有一栋房子,所以这栋房子我要了,你们两个搬出去住。他们夫妻俩感受到宠爱孩子的后果,是毫无羞耻,也不想想那房子是谁的,非常理直气壮要把爸爸妈妈赶出家去。这个恶劣的行为、恶劣的态度是不是一二天形成的?不是,是你从小教育他的方法错误了,而说实在的,很多家长认知到错误了还是不肯回头的多,所以俗话又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小时候一有东西先拿给爷爷奶奶吃,也可以感受到孝的喜悦,感受到施比受更有福的乐趣。在我的记忆当中,小学出去郊游旅行,刚好在游乐区看到奶奶喜欢吃的,比方晒干的凤梨干,比方豆腐乳,这些我奶奶最喜欢吃。我小时候是很吝啬的,你们都看不出来,问我姐姐她们都知道,我是一毛不拔。因为小时候的习气是很会做生意,这个都跟过去生有关系,哪有一个孩子小学一二年级就懂得回外婆家还兼做生意。我是从小本生意开始做起,先花二十八块本钱去买一盒比方是蕃薯糖,然后蕃薯糖有八十张签,一张签五角,抽一次要五角,八十张签抽下来可以回收四十块钱,再扣掉本钱二十八块可以赚十二块,我就是从这个小本生意开始干起,我妈妈常笑我说每一次回外婆家都很忙著做生意。可是我对我奶奶很慷慨,出去了,自己的东西都没买,就拿了一罐豆腐乳抱在怀里,然后很高兴,还没交给奶奶就很高兴,为什么?就想到奶奶假如接到我这一瓶豆腐乳一定会高兴得不得了,我们一想到奶奶那种表情就非常的安慰,非常的欢喜,从小就感受施比受更有福,这是身教的影响,「身教者从」,自自然然就跟著做。

  「言教者讼」,你只是叫孩子做,你自己都不做,叫孩子跟你讲话要有礼貌,结果我们自己跟父母讲话大小声,到最后你的孩子会指著你说,你要我做,你自己都做不到,到这个情况出现了,就是现在最常讲的叛逆期出来了,在大陆叫逆反心理出来了。我们要冷静思考一个问题,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从来没有出现一个名词叫「叛逆」,那为什么这三五十年的人这么厉害,几千年生产不出来的「叛逆」,居然在短短几十年快速生产?有没有快速生产?有。还有的学校,因为看很多西方的书,这些训导主任、教务主任,甚至校长,在跟家长做沟通,全校的班亲会,对著家长说了,诸位家长,你的孩子现在十多岁念国中,正是进入所谓「龙卷风时期」,还有一个特别名词叫「龙卷风时期」,所以你们每一个人要做好心理准备。每个家长听完以后回家等龙卷风,看著他儿子的脸,龙卷风来了,叛逆出现了,每天都好像在抓贼一样,看啥时候真正贼出来了,看了一天,看了两天,看了三个月,突然孩子跟他顶了一句话,他说喔,你开始叛逆了。这个叫心想什么?事成,孩子都被你想成那个样子,每天过得很焦躁、很担心。太多的言论说法徒增人的烦恼,而没有把根源找到。

  光是这个叛逆,我还特别跑去问我妈妈,我说妈,我有没有叛逆期?我妈妈想了一下说没有,对啊。在我成长的记忆当中,我对我的父亲从来没有讲过一句顶撞的话,哪来的叛逆期?可是话又说回来,为什么对父亲连一句顶撞的话都没有?读小学的时候自己做错了一点小事,爸爸连骂人都不用,只要他的眼睛往我们的方向瞪了一眼,我们马上就修正了,还要等开口!那是父亲的威严。而这一份威严从哪里来的?为什么现在的家长指导孩子、训斥孩子,孩子把他当耳边风看,讲都讲不听。《格言联璧》里面有一句话,「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我们都没读古籍,这些理智的态度在人生的过往根本提不起来。一个真正有威严的人会不会常常发怒?不会。我们看到很多为人父母者唠唠叨叨,动不动就骂一顿,这样的环境之下,孩子差不多十岁以上,对你骂、打,他就已经视若无睹了,被你打得也皮不痒了,那些骂的话左耳进,右耳就出来,没什么效果的。而这个威的根源在哪?威的根源不是你装著一副很凶的样子孩子就怕你,不然。这威的背后含有的是德行,言行一致。他从小看著父亲都是孝子,都是尽忠职守,他那对父亲的崇敬之心油然而生,从小就形成,他对父亲是又敬又畏,尊敬又有点害怕。而现在为人父母者言行不一致就很难有威严产生,那又硬是要孩子听你的话,慢慢的你就常常发怒,最后就没效果了。

  家长要言行一致才行,当我们言行不一致一次,你的孩子对你的信任就减了一分。比方你叫孩子好好去读书、看书,人要好学,然后你却坐在那里看电视,然后命令你的小孩,赶快给我去看书,赶快去写作业,假如你再不过去的话,我就要去拿家法来伺候你。很多家长教孩子,规矩谁定的?都自己定的,而这个自己定的还会常常变化,因为随自己情绪好坏,态度不一样。而现在的孩子最强的能力:察言观色,察言观色久了以后变什么?变阳奉阴违。把你的底细都看清楚了,他表面功夫特别会做,只要你在的时候他都符合你的标准,你一不在了就根本不像样。我相信很多的家长,他的孩子去读大学以后的生活是如何,他无法想像。太多的人去读大学犹如脱缰的野马,那一些在家庭的规矩根本就是做表面功夫而已。

  命令孩子赶快去念书,去写功课,孩子看著电视依依不舍,走到了楼梯口还抱在柱子上继续看,当然这时候妈妈还有点修养,先让他看了三分钟,然后说,好了,不能再看了,赶快上去。孩子踏著沉重的步伐走到了书桌前面,而家长他所做的功夫就是只要我的孩子坐在书桌前面就叫读书,我们现在要的都是那种表相,没有要实质的东西。赚了钱给孩子去补习,我就尽了我的责任,到底他去补习的时候是用什么态度,吸收了多少,到底有几个家长清楚明白?虽然坐在书桌前,但是魂不守舍,魂在哪里?魂在观想著现在男主角发生啥事,女主角发生啥事。很有可能你那个电视的声音又太大了,他一边听声音,一边自己在当导演,看那个景象怎么演,哪有可能会用功念书?我的小时候没这个情景。

  我的父亲他们吃饱饭休息一会儿,两个夫妻就进他们的房间看书,我记得我还跑到父母的房间偷偷看了一下,看看父母在做什么,那爸爸妈妈都在看书,虽然有点想坐在电视机前,不过又不敢,自然而然就上楼去了,一天没有看,两天没有看,一个礼拜、两个礼拜没看就习惯不看了。一二年没有看,有时候看看那连续剧,你给他一巴掌,他又给你一巴掌,然后在那里骂来骂去,然后家庭就搞得鸡犬不宁,看了心好慌,看了五分钟就不想看,没那个习惯。父母的一个行为、习惯就让孩子养成正确的态度,并不辛苦,并不用在那里挣扎,还要在那里谩骂,都不用。在国中也好,高中的岁月当中,都是我的母亲走上楼来对著我们三个姐弟说,去睡觉了,不要再读书了。诸位朋友,你现在的小孩是不是你去叫他睡觉别读书了?还是现在的小孩大部分都是妈妈都要有突袭检查,不然都不知道他在搞什么名堂。常常父母要很紧张,孩子也要开始变孙悟空七十二变,时时在想方设法怎么逃过父母的视线,那个愈搞愈累。教育孩子并不困难,重要的是我们的主轴没抓到:身教,这是「教」的意义所在。

  我的父亲他五十初头的时候,刚好公司要成立一个证券交易所,那就派了几位同仁一起去考,我的父亲是所有去考试的员工当中年纪最大的,那时我看了也觉得很佩服,五十多岁了,头发都是白的,还在那里看书学习。后来考试的结果,他们公司只有一个人考上,谁考上了?你们都有神通了,我父亲考上了,那对我,我那时候在念大学,我对我父亲很佩服,你看,活到老,学到老,爸爸都这么争气,这当儿子的怎么可以丢脸?父亲都在做最好的身教。

  当你为人父母都叫孩子用功读书,自己都不读,都不学,孩子年纪小,你的威势他无法抵抗,他是敢怒怎么样?不敢言。当你言行不一致的情况很多,他那个怨会开始积累,那个不服气就开始累积,等刚好有一天他的身高跟你一样高,拳头比你还大一点,他就会对你讲,他说父亲,你不要再要求我了,因为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所以你不要再逼我了。这样的儿子还不错,他还会先跟你打商量,叫你不要逼他,有些儿子都没有打招呼,一拳就打在父母的身上,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的威严。而真正的威严是你的德行,是你的言行一致,让孩子从小对你就产生敬意,有达到这种效果的,孩子绝对不会叛逆。现在是家长没有这样的风范,再加上社会的一些污染,让孩子这种不恭敬快速发展,才会让几千年前都没有产生的叛逆,在几十年的速度快速发展出来。你看看那个叛逆当中,几乎家庭里面每天都有吵架的声音,言教者怎么样?讼,不用等以后告上法庭,在家里已经在热身,在开始上演。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这我们一定要抓到根本,而身教从小的效果最好,假如你的孩子已经十多岁了,还是很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