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幸福人生讲座(第一梯次) - 蔡礼旭老师主讲
幸福人生讲座(第一梯次)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四集)  2005/7/19  台湾中坜善果林  档名:52-135-0004

  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早上我们提到理智,一个人的理智在哪里体现出来?在他面对事情的时候,他是用什么态度。比方发生了一些状况,他当下第一个念头是责怪他人还是反省自己,这就是理智与意气用事的分野所在。「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诸位朋友,这一个人生的理智,您什么时候才建立起来的?您是在什么样的因缘之下才了解明白这个道理?什么时候?我是在打开了《中庸》里面的一段话,夫子讲道,「射有似乎君子」,射箭好像君子之道,「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经典是人生的真相、真理。孔夫子用譬喻的,让我们去契入这些智慧。好像射箭,这把箭射出去了,「正鹄」是指目标,没有命中目标,当下应该提起什么样的观照?我们一看,啊,没射好,马上说道,这一支弓箭是哪里生产的?是不是桃园中坜生产的?品质太差,害我没有射好。或者说这支弓设计得不够好,不好拉,可能是高雄生产的。把责任都往哪里推了?往外推,却没有往自己的技术能力上去检讨下手。这个就是理智与不理智所在,就在遇到人事物当中体现出来。

  早上也提到,当你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比方要考试没考上,当下是很沮丧,患得患失,还是马上提起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经》说的「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有这样的态度就是你的理智在起作用,而这些经句往往不在市面上的书籍当中出现,而在哪里?都在承传千年的经书之中。我们要建立理智应该如何来建立?理智的建立刻不容缓,因为理智不赶快建立又会下错很多判断,到时候要再来收拾,相当的麻烦辛苦。打一个譬喻,当你讲错一句话,得罪了一群人,那一句话出去只有三秒钟的时间,要把所造成负面的影响把它化解掉需要多久?哇,那没有办法计算,那个比例差太多。要判断言语得当,这也是我们每天必然要面对的课题。人生生涯规画最重要的是建立智慧、理智。

  我们来思考一下,现在脑子里很多的烦恼是不是都是当初抉择错了,哪时候要抉择?刚刚我们提到要择言。再来,啥时候要运用上抉择?择行,任何一个动作行为是否得当,是否没有失礼。来,还有哪一些时候我们需要抉择?择事业,择业。这个择业不容易,现在这个时代要找到确确实实利益社会的行业都要用点心才行。很多的行业不只没有利益这个社会,很有可能是制造社会的混乱,以至於是刺激人的欲望,让他不断的在追求物质,这样的行业我们不要去做。比方说你是一个社会工作者,你在传播媒体上班,要找一家好的传播媒体容不容易?假如他演的、播的都有杀盗淫妄在里面,这时候你能不能做?你做了,你就是共犯,他对社会负面影响所应该承受的果报,你也是一份,要择业。好,当然我们现在立志要弘扬文化从事教育工作,这个是绝对的好事,不会出差错。还有哪些时候要抉择?择友。可以不识字,不能不识人,看错了人,很有可能一辈子几十年的努力都会化为乌有。你合作的伙伴没有德行,到最后卷款潜逃,那时候再来后悔也没有用。要择友,不只是事业上的朋友,包含读书过程、成长,也要有良师益友互相提醒。

  那你怎么样去抉择好的朋友?必然要有理智才行。我们常常听到良药苦口利於病,所以抉择药也是,生病了如何抉择好的良药。忠言逆耳利於行,代表真正好的朋友,他的言语不会巴结、不会谄媚,他的言语很正直。假如我们没有接受他人批评进谏的雅量,你能不能够抉择到好的朋友?也很困难。能抉择到好的朋友,必然要有「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的态度,你有了理智才有可能有这样人生的态度出现。其实只要把《弟子规》学会了,这些抉择就会了。你要抉择朋友,把《弟子规》拿起来对照一下,他假如能够做几成,这个朋友就能交了?几成?你们怎么都不说话?还没睡饱吗?在现在这个时代能够做个两成也不容易了。

  有一次有一个朋友就跟我们提到,他说他仔仔细细把《弟子规》从头看到尾,结果他说他做到了一句,「便溺回,辄净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给自己打气,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诸位朋友,他能说出这样的话,保证以后是「德日进,过日少」,为什么?因为他对自己不会宽容,他很严格的观照自己的行为,他有这样的态度,必然在往后的实践上会非常的彻底。我们看事情不能只看到一个点,你只看到他只有做到一件事,却没有看到他背后那个克己复礼的态度。

  所以《弟子规》可以选择朋友,我们在讲课的时候就提到《弟子规》是照妖镜,一照这个人能不能交往,这个人值不值得信任,一目了然。不只是照妖镜,它也是显圣镜,当然你那一个镜子要擦亮一点,不然上面模模糊糊,照得不清不楚。我们《弟子规》这面镜子如何擦得干干净净?当你自己《弟子规》做得愈彻底,这面镜子就愈清晰,因为欲知人者要怎么样?先自知。欲论人者先自论,欲救人者先自救。当我们在言谈当中契入《弟子规》的境界,你那一把心中的尺明明白白,任何一个人在你的面前,你这一把尺一量,他偏颇在哪里,你一下就了解到。因为我们有一份「凡是人,皆须爱」的存心,有一份「己有能,勿自私」的态度,有这些「恩欲报,怨欲忘」的胸襟,当你看到别人不足之处,你不会批评,你会想著我如何帮助他。而且当你是真正透过自己断恶修善走过来,而不是处处要求他人,我们那一份对人宽容的心,因为也知道修行不容易,自然而然宽以待人。

  很多人生的态度不是从经典读出来而已,往往都是在力行经典当中悟出来,体会出来。有时候很多的智者、长者在跟我们讲很多道理,往往都点到为止,不会跟你讲一堆,因为要透过你力行,慢慢自己去体会感受。我们也在《中庸》里面听到夫子讲道,「力行近乎仁」,诸位朋友,你们对这句话的体会,为什么力行会跟仁慈之心相应?当你真正带著孩子到孤儿院、到老人院,去看到社会当中还有这么多可怜需要帮助的人,他真正去做了,有所体会,他仁慈的心就会提起来,有一些道理不单是用讲的,更重要要有所体悟才行。

  我们到杭州去演讲,一行人也差不多十来个人,上课到第五天,所有的不管出家、在家众,都到我们上课老师的桌前鞠躬,鞠完了躬还把发的饮料递给我们,就这样一个接一个,整桌的老师被他们的真诚心、恭敬心感动得止不住眼泪。有一个八十岁的老人家,刚好我们吃完饭,他已经在门外守候不知道多久,我们老师走了过来,老人家当场双膝跪下去。我在高中、大学时代打了七年的羽毛球,羽毛球有一个动作常常要出现,就是要扑过去怎么样?救球。羽毛球杀球的球速也有好几百公里,很快速。当这位长者跪下去,我潜在的反应就出来了,我瞬间双膝就滑过去把他接住,赶快跟这位老人家说,我们站起来说话,不要这样。等把这位老人家扶起来,他对著我们讲道,他说我是新疆乌鲁木齐人,在新疆绝对听不到这些圣贤人的教诲,所以希望你答应我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要到新疆讲课。

  老人家八十岁,在杭州天目山修行,已经了无挂碍,他的孩子都在大学里面任教,他已经无所求了。诸位朋友,他那一跪为谁而跪?为了他故乡广大的人民。不是我们给了老人家什么,而是老人家这一片心,感动了所有我们上课的老师,因为老人家这一份利益人民的心,将时时督促我们每一个老师不可以懈怠,不然对不起他至诚的这一份爱心、恭敬之心。因为有经历过了,我们的人心,我们的使命感,一点一滴就被唤醒。当我比较懈怠的时候,突然脑子里会浮现什么?会浮现我扑过去扶住他的景象,这是时时鞭策我们,督促著我,不敢懈怠。当时时有督促你不敢懈怠的力量出现,日子好不好过?好过,每天活得很踏实。当你的习性一点一滴放下了,只会觉得全身愈来愈舒服,这是真理。好,所以很多的道理确实是要透过你亲身去体验以后,你很多的心境就会起很微妙的变化。

  有一些道理当我们还不能够很明了契入,首先当老实人,老师怎么讲,先做再说,当然这一位老师一定要是过来人,他已经走过了整个追求学问的过程,整个自利利他的过程,他无私的把他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最重要的要能依教奉行。在这几年学习的过程,我有一个态度没有改变过,只要是师长教诲我的每一句话,我听明白了,一定往那个方向去做,从没想过做不到、不能做的问题,从来没有。都是想著如何去依教奉行,如何达到老师的要求,从这样的态度去执行每一句教诲。

  师长常常提到,只要你相信佛菩萨,往后的人生就交给佛菩萨安排,自己不操心。这句话假如听明白了,真做了,我们的身心状态会怎么样?很没有压力,很没有负担。时时提升自己的能力,就像《中庸》说的「君子居易以俟命」,当下我们在家庭之中就把好儿子扮演好,把好丈夫扮演好,把好父亲扮演好,不要一大堆想法,又要去干多少轰轰烈烈的事,最重要的要从修身齐家下功夫,不要去攀求,当你的能力不断提升以后,该干什么佛菩萨会马上寄信通知你,相不相信?相信。佛菩萨的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在这个大时代当中太需要人干很多刻不容缓的事,只要你这一颗心真的发出来了,他马上就把你调去用了,这你不用操心,你就不会有很多烦恼。因为你这些思虑烦恼一起会有很多干扰,佛菩萨的加持频率能不能很顺利的接上?接不上。而且纵使接上了,佛菩萨还每天在那里担心,哎哟,他这样情绪起起伏伏,到时候走到半途又给我耍赖说不玩了那怎么办?当我们愿心不坚定,佛菩萨会不会安排?保证不会,为什么?他很慈悲,他不想让你生烦恼,处处是为众生著想。

  一定是要把师长每一句话老老实实的去贯彻,这样的态度能够维持三个月、半年,您自己会感受到「德日进,过日少」。因为你能坚持这样去做到的话,你对老师的恭敬之心会上升。在这一段时间当中你会应证很多的教诲,你的信心会愈来愈提升。

  师长有一次在香港讲了一堂课,题目是「五十年修学心得」,有听过的朋友举手。好,请放下。当我们看到这个碟片的题目,都要提起难遭难遇想,五十年的精髓全盘托出要来成就我们,我们应该用全然信受、当下承担去领受,而不是在教诲当中又挑这一句做得到先做,这一句做不到以后再说。当我们用这样的态度去修学,你觉得你做得到的其实都不见得你有做到,因为当下我们已经在分别执著师长的教诲,智慧之所以不能彰显就是因为有分别、有执著障住了。很多人会想,这个境界太高了,我做不到,我们要回到早上那一句最重要的教诲,「人之初,性本善」,这颗本善的心具足无量的智慧,哪有一件事我们做不来?

  冉求有一次跟夫子谈话,冉求对夫子说道,「非不悦子之道」,我不是不仰慕夫子你说的这些大道,这些做人处事的道理。「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我实在是能力有限。夫子接著跟冉求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什么叫力不够?是走到一半了,然后停下来,我实在受不了,我要累死了,这才叫力不足。现在你不是力不足,你是划地自限,夫子说「今汝画」,还没做就已经,啊,不行了,做不到,不只对师长的话没有信心,更根源的问题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诸位朋友,早上那一个实验重点不在对别人有信心而已,更重要的是什么?你们有没有看到了自己那一颗纯净纯善的心?有看到了,这一辈子从此以后不愿再自甘堕落,不愿再自讨苦吃,不愿再自作自受了。

  我有一次在读经当中念到痛哭流涕,一股强烈的感受在内心呐喊,你怎么把自己搞成这个模样?搞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搞出这么多的贪瞋痴慢,相当不愿意。知耻近乎勇,要知道羞耻,要提起勇气,向师长、向圣贤人学习,以他们的人生境界为目标。当我们的勇气提不起来,要记得《了凡四训》里面有一段话,「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人家可以一言一行流芳千古,我们为什么把人生搞得死了之后付诸黄土,啥也没有留下来?反而在过程当中「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还觉得我们做的这些坏事都没人看到,「傲然无愧」,这样的日子是往哪里走?「将日沦於禽兽而不自知矣」。想到这里,我们就要提起志气,提起勇气,只要能遵崇经典、遵崇师长教诲全心全意去奉行,我们整个人生的境界会转变得很快。

  那一天我发了一个短信给几位朋友,写道「宁可碎骨粉身,终不忘失正念」,宁可生命失去了,绝对要坚持我们的意念是在理智当中,是在良知当中,我们对於习性要有这样的态度。就像卢叔叔曾经告诉我的那一句话,「对自己要赶尽杀绝不可松懈,对别人要厚道三分」。好,因为我很珍惜这些长者给予我的教诲,给予我的成就,这些提醒我也时时不敢忘怀。而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我们对於圣贤、对於善知识的恭敬都是体现在能不能依教奉行上面,而不是见到师长、见到这些长者在那里顶礼膜拜,这只是一个形式,实质一定是落实在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上,好。

  抉择,我们刚刚提到择言、择行,再来择业、择友。在这些抉择当中其实都有很多经典的句子,都已经教导我们如何去做。诸位朋友,在抉择言语当中,你们的脑海里有哪些句子?讲话的态度有哪些句子?比方说「力微休重负,言轻莫劝人,交浅不言深」。你在讲话当中要看对时机讲话,而且在讲话当中,情境也要抓好,比方周围有人能不能讲话?能不能规劝别人?「扬善於公堂,规过於私室」,你有没有理智都完全体现在你生活的一言一行当中。

  「言忠信,行笃敬」,所以行为最重要的在哪?在一切皆恭敬。我们打开《礼记.曲礼》,第一句话「毋不敬」。一个动作都时时想著我的心有没有念念为人著想,有没有恭敬别人,还是只是随顺我的习气在做事情。这是择行。

  择业,选择行业,我们也提起,佛陀讲要有「八正道」,其中一个就是正业,能真正利益这个社会的工作去决定我们的方向。再来,择友,怎么抉择朋友?有哪些经句教导我们择友的态度、择友的方法?有没有哪一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还有,你要抉择一个朋友要先观察他身旁的人,因为「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看他身旁的人就可以了解他的人生态度以及他的处世风范,可以断得出来。假如身旁都是非常善良的人,相信他也会是一个很好的人。这是择友,我们应该拥有的理智判断。

  再来,还有没有?择师,这个也相当重要。在古代帮孩子找老师叫「千里寻师」,理解到老师对一个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明白学问不是说出来,应该是做出来,要观察言行一致,相当重要。我有一次询问一位朋友,他在师长的身旁已经好几年了,他刚好到北京去,我就跟他请教:在这几年来,你跟著师长,你最深的体会是什么?很多缘分聚散无常,机缘来了,我们要好学,要请教,我就请问了他这个问题。他连想都没有想,马上就回答我,他说他在帮师长前三个月过后,有一天师长问他「这三个月你习惯吗?」他回答「我已经够本了」。师长问他习不习惯,但是他说我已经够本了,听起来好像答非所问,其实是他一种内在真情的流露,他看到一位智者的言语行为已经撞击他生命,让他深刻体会什么是一个智者。他说道,几年来在师长的身上最强烈的感受:言行一致。

  诸位朋友,要让一个人对圣贤学问生起向往之心并不困难,困难在我们读书人是否时时言行一致。《中庸》说的「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时时有一种态度,言语出去了,绝对不能失信於人,而他这一份怕失信於人并不是说为了自己,是不是为了自己?人生啥都带不走,为自己做啥?是深怕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他人对圣贤学问失去信心,而断了他的慧命,这是智者绝对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时时想著如何透过自己成就别人的因缘。我们在《论语》里面常常也可以看到这个态度,「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君子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好,这是择师,都需要我们理智去判断。

  再来,「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诸位朋友,你有教过你女儿如何选择对象的举手,还不少。什么时候教?你可不要等到她二十多岁了才教,那来不及了。其实择偶跟择友,很多原理原则都怎么样?都一样。她从小懂得判断人了,往后面临人生这个抉择她不会太迷糊的,所以打根基要趁早打。五经里面有一部经典很重要,《诗经》,《诗经》开篇是「关雎」。经典都是教人理智、教人智慧,为什么第一篇居然是举了一种鸟类?又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孔子筛选出来的经典,绝对有圣人的深义含摄在里面,我们要善於体会,善学。那时候我在一个高中讲课有提到这一段,我就请问学生什么叫窈窕?有一个女学生举手,她说身材很好的女孩子。你看经典的意思统统被怎么样?扭曲掉了。窈窕是指贤德的女性,是有德行的,从这个「窈窕」两个字就告诉我们择偶的条件不在外貌,而在贤德的本质。

  现在整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教导男生择偶的标准在哪?这些都是潜移怎么样?默化。而且俗话又说英雄难过什么?你一开始不引导他去注重贤德,然后举目所接触的都是女人的美色,那哪有男人在这样的环境会不好色?甚至於身旁的长辈常常在谈论就是哪一个女孩子很漂亮、哪一个女星很艳,小孩子从小到大就是这样去认知异性,偏颇甚多。

  我记得我在小学刚好有一次写文章,提到择偶,我也不知道啥题目,忘记了,我就写了一段话,找对象一定要找孝顺、找勤劳、找节俭。写了一段,还不是一二句而已。写完以后,我的老师跟我感情很好,他就把这个作文簿拿过来给我看,他说你假如照这样找,你一定找不到老婆。小学写的时候这么写,为什么我会这么写?为什么能写出这些东西来?我又没有读过《诗经》,关键在哪?在母亲。母亲把为人妻、为人母演得非常的尽职,这是德的流露,这一份德行就让你的孩子非常的感动,变成他处事做人的一个标准、原则,假如母亲演得不好,你的下一代就学歪了。

  《朱子治家格言》有提到「妻妾切忌艳妆」。有一个四年级的小朋友,他母亲那天出去,涂得很厚的妆要出门,小朋友念出这一句「妻妾切忌艳妆」,他夫妻两个相视而笑,妈妈马上走回房间稍微再修改一下,这样的家长好不好?正确。虽然我们是长辈,但是教育孩子是一起走向正确的人生,只要孩子说得有理,我们依然要能接受,要能去修正。

  「关雎」透露出贤德的重要性,为什么他不直接告诉我们说娶太太就要娶贤德不可以娶漂亮?娶妻娶贤。因为人随著年龄增长,有一个东西会愈来愈严重,叫「好面子」。你直接跟他讲娶老婆不能娶漂亮的,要娶有贤德的,他会说我家的事,你管什么!成人很难劝,尤其直接了当劝他,他一定恼羞成怒的多,为了避开人的执著,人的好面子,用鸟来譬喻。因为雎鸠这种鸟类找了伴侣以后,终生不换,透过鸟这样的一种忠贞的态度,告诉我们人类说,我们可不能连鸟都怎么样?不如。这句话比较含蓄一点,我再注解一下,可不能连禽兽都不如。这么一点,有善性的人马上就修正改过,根器比较钝的人,虽然第一次点没有点醒,但最起码不会跟他结怨。有时候你劝他,他不高兴了,以后就不理你,不想跟你谈话。所以是含蓄之中,它有人生的哲理、处世的智慧在里面。

  「关雎」后面还有一段话提到「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荇菜是古代在祭祀时候被采来放在祭祀的桌上,一种植物。那这个荇菜谁去采?中国古代很多的礼仪,我们不要只了解它的表相,要了解它礼仪背后的意义所在,你会佩服得五体投地,不要只看表面。荇菜是媳妇去采。当这个媳妇很贤能,她必然从胎教就开始做,一定可以教出很好的子孙。当祭祀祖先,让媳妇来采,媳妇来供奉,祖宗在天有知会怎么样?会非常的安慰、欢喜。假如这个媳妇没有德行那就麻烦了。俗话说道,娶一个好太太可以旺几代?旺三代。娶一个不好的太太会怎么样?我们要善学,要同理可证,会败几代?败三代,太客气了,败了三代能不能拉起来那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了,要谨慎。人生很多的过程,没有谨慎,没有判断能力,都将下错很多重要的抉择,到时候后悔莫及也不行了。

  刚好有一位朋友,他三十出头,刚好我谈完这一段话,他就过来跟我说道,他说蔡老师,你讲得很有道理,我的老婆很漂亮。言下之意是什么?他自己选错了,娶来以后是当一个花瓶供在那里,其他的事也不会干,当然这个时候不能嫌太太,因为太太是你娶回来的,你要自己负责任,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听话要会听,而且要了解人之初,性本善。另外一半出差错的时候,请问这些道理能不能提得起来?还是在那里咬牙切齿?学问的功夫到哪里要遇境界才知道,平常没事的时候觉得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要了解人之初,性本善,所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很多留名青史的思想家都有一个很剽悍的太太,所以境缘无好坏,看我们用什么态度去面对。他接著又说,他说我已经听完你的课,现在唯一能够保证的是我不会离婚,不过听这个话,他可能也是会硬撑著在那里。只要有智慧了,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要对真理有信心,要对自己也有信心,好。

  那我们谈到这整个过程,也了解到自己理智的部分占了多少。理智要从哪里学来?好学近乎智,必然要好学才能够有理智。很多人很喜欢读书,但是愈读思想愈混乱,你跟他聊起天来,本来讲这个角度,他说不过好像谁又怎么讲,讲了一段以后,他又说但是我最近又看哪本书又怎么讲,脑筋都被搞得乱七八糟。我从小贪玩,喜欢打弹珠,然后我们一些喜欢常常烤地瓜,烤地瓜国语怎么讲?喜欢玩这些有的没有的。其实在做这些事的过程当中在培养团队精神,有没有?也在培养做事的一些应对能力。比较不爱看书,语文能力就比较差,后来在这六七年开始接触经典,就很不间断,有机会我们就赶快看书,因为学问的积累绝对不是一天、两天,都是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句「绳锯木断」熟不熟悉?哪里学来的?今天早上,来掌声鼓励。什么时候积累学问?当下,不是把它抄在本子上,要怎么样?要刻在心里变成我们的行为态度。

  这一个态度在我当初要决定考师资班的时候,那时候离考试时间剩四个多月,很多补习班的同学都已经补了第一年、第二年,还有第三年,还有家里面三个姐妹都来考,都没考上,继续都在努力。那我们一来,最后只剩四个多月,而且要考十三科,里面还包含体育、美术、音乐,都是高中以前念的书,我已经一大把年纪了,离这些书本已经十年了,担不担心?都已经不熟悉了。真的,人有志气的时候就有无穷的力量,没有志气做什么都说做做看好了,一遇到挫折马上就退回来。我们当初准备考师资班就是有一种破釜沈舟,第一年没考上怎么样?你们怎么都感受不到我的决心?这行有不得,我的决心不够强烈。第一年考不上考第二年,第二年考不上,直到考上为止,义无反顾,就不再挂碍第一年能不能考上,早就已经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第一个,你决心下了,不动摇。第二个,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考试最重要的是心战,你的心能时时保持平稳的态度,你整个过程的学习就稳定。假如你的心常常起起伏伏、患得患失,那很难在考场当中有很好的表现,所以我们就看这个心要保持平稳。

  再来要专注,我发现很多这些在师资班的同学,常常都中午休息还有男朋友送东西来给她吃,晚上下课了还有男朋友来载她回去,因为她们谈恋爱的话,心就不专,我们没有谈恋爱,心比较专,所以又有几点胜算。接著,我在听课当中告诉自己,我只剩四个多月,没有太多余的时间,只要老师讲一节课,我必须要学会所有的内容,没有时间再打包回家慢慢消化,不可能。由於是这样的一种态度,整个上课的状态非常集中精神,那种状态就好像一下子就要把那个话吞下去。当有不明白的地方,一下课我马上跑去问老师,赶快把它消化完。假如这个老师赶场,你根本追不上他怎么办?观察一下哪几个同学这一科特别好,赶快去跟他请教,一请教完,心比较安,没有负担,当场把它学会。

  在考试的过程,心也是持续保持平稳。我第一次考试考模拟考,标准分数是三百六十分,我第一次只考三百二十分,差了四十分,第二次再考模拟考差了标准分数二十分,第三次考正式考试,多了标准分数四十四分。你看,心的平稳就会让我们的实力日积月累的提高,所以对自己也不能太苛刻,一下子就要自己怎么样,你的压力也会很大,我们只问耕耘,时时观照自己有没有滴水穿石的态度,时时积累。有时候我跟杨老师一起出去办一些事,杨老师的包包里面一定会摆《延寿药言》,或者《格言别录》,或者《四书》、学庸论语,一有机会怎么样?看书,都是这样点点滴滴积累上来。杨老师每一次要出远门,前一天晚上几乎不睡觉,因为很多事要做,她就赶快做。等到了机场,一上飞机,飞机还没飞怎么样?睡觉了,就睡著了,那功夫很好,飞机一下来她就醒过来了,有时候也挺羡慕她的,想睡就能睡。时时非常珍惜时间,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

  在我准备考试的这个过程当中,我体会到志气、志向是决定性的关键所在。一个人没有人生的志向目标,天下的事都做不好。只要你志向确立了,勇往直前,时时又懂得学习,懂得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藉口,来掌声鼓励,大家的学习状态。

  那我真正读书确确实实是在这六七年当中,出家人不打诳语。诸位朋友,什么是出家?出哪个家?我刚开始接触这些经典的时候,常常在书房看书,我爸爸就会走进来在我的书房绕两圈,看一看,然后就出去了,其实我都知道他的意思。因为我们学当君子要懂得君子九思,视思明、听思聪,看别人的动作,你要了解他的意思是什么。我爸爸的意思就是,哎哟,你还玩真的?你是真干吗?他很怀疑。因为在二十多年的记忆当中,他觉得他儿子五分钟热度,干什么事,一下子在兴头上是不眠不休,过了三个月之后,哇,又不见了。诸位朋友,我毕业完三年之内换了差不多十个老板,假如我是你儿子,你会怎么说?你可能会骂我一顿。我说假如没有遇到这样的父母,我现在不知道混到哪里去了。我的爸爸在我毕业那时候给我讲了一段话,他说儿子啊,在父亲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你好好摸索吧。代表什么?只要你闯出来的祸我扛得住,我尽力支持你。所以在这三年多中,我父亲不知道担心受怕多少回,幸好没出什么大娄子。但是确确实实你没有空间出来,人怎么可以摸索出自己真正想走的路?

  虽然我父亲看到我是五分钟热度换来换去,那换来换去是一个结果,原因在哪里?原因在找不到真正让自己觉得很有意义的人生道路。我以前做很多事情为什么那么积极?都觉得那是真正能对人有帮助的,但是做了一段以后慢慢明白,「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讲得天花乱坠,本质里面还不是就是要赚人家的钱,当我们明白了这个真相,愿不愿意再待一天?这个我做不到,我会觉得浑身不自在,赶快走。我有好几次离开这一个工作都是处於我工作的巅峰,就走了,公司里的人都觉得这个人到底在想什么,搞不清楚。我曾经在教育训练界待过一段时间,在我们公司销售的营业额很高,我记得我离开那时候,薪水,那个月的酬劳八万块钱,我就走了。因为我发现很多的人花了一大堆钱来上课,过了一二个月,同样的困扰还怎么样?存在。不只同样的困扰存在,另外还会延伸一个大的问题,因为花了太多钱又造成经济的负担,这个经济负担又让他生起更多的烦恼,以至於引起家人的不谅解都有。我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已经观察这些人生活的窘困,这样的钱我们不愿意赚。而且后来由於自己接触圣贤经典,在经典当中体会到圣哲人的存心,更明白了圣哲人深信本觉本有,所有人本善里面都有智慧,绝对不是我能给他的,既然他的智慧不是我给他的,我能不能跟他收钱?收钱代表他的烦恼你要帮他解决,拿人钱财与人消灾。为什么历代中国这些读书人、为人师者,有没有起一个念头要跟学生要钱?完全没有,都是安贫乐道无私去奉献。

  在这一段整个摸索过程相当疲累,突然有一天打开《金刚经》,里面有一段话提到菩萨若著相布施即不名菩萨。当我们在帮助别人,念头里面还时时在那里,哎哟,我在帮助他,起了这个念头就不是菩萨了。我们在从事教育训练常常都说:我要帮助他,我可以利益他,时时这个念头强不强?很强烈。读到这句以后,境界跟菩萨的境界怎么样?差太远了,那颗心马上觉得很惭愧、很折服,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当我把《金刚经》念完以后,椅子坐不住了,开始在那里满屋子跑,太高兴了,找不到人讲,然后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说我太愚痴了。圣贤的智慧免费奉送给你,你怎么样?我是视而不见,荒废了二十多年,结果其他要收三万、五万,甚至於收十万的课,又不能学到真正理智,我们却是趋之若鹜,这个时代颠不颠倒?真是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为什么我讲起来这么有感受?因为这种事我都干过了,但是确实不愿意再让别人绕那么大一圈。有了志气,心才能够定得住,准备考试才能全力以赴。

  我的父亲,后来也在一次跟他出外散步当中,我也告诉他我这个心路历程,父亲听了也很欢喜,终於更了解他儿子。在那段过程里面确确实实我们是很用心的在抓住时光,不能再等了,寸金难买寸光阴,而这个光阴不单是为了自己能不能有所成长,更重要的,我们能否珍惜每一段因缘去成就他们。

  诸位都有发现我有一点驼背,不能说有一点,我的驼背很严重,为什么?因为我教书当班导师第一年,有一位长者六十几岁拿东西来给他孙子,一看到我,给我鞠了一个躬,他说蔡老师你好。「老师」两个字,「老」压在我的左边,「师」压在我的右边。我们如何对得起老人家这一份恭敬,假如我们学问不赶快提升,又误了人家的子弟,於心何忍?有这一份推力进步得就快,所以到底谁在帮谁要搞明白。结果有一个现象发生,在大陆推展读经、推展德行教育这一些老师,好像百分之八十都驼背了,所以杨老师说擒贼要先擒王,都学错了。诸位朋友,我们见人善要即思齐,见人恶要即内省,学不能全盘接收,看的时候不好的部分要自己把它剔除掉。

  虽然学习的时间比较短,但是因为有师长的指导,把纲领就抓到了,纲举目张,学习就能事半功倍。这是我这一段时间一点学习的体会。我们这一节课先上到这边,下一节课再继续,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