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05年幸福人生讲座-精彩人生从《弟子规》开始 -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05年幸福人生讲座-精彩人生从《弟子规》开始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六集)  2005/6/1  巴黎粤海酒店  档名:52-130-0006

  诸位朋友,大家好。对大家致上极高的敬意,一天要上六个小时也很不容易,大家坐得也挺辛苦,还要保持体力,还有明后两天十二个小时。学十八个小时要用多久?这样就能解行相应。我们从很多圣哲的行持当中也可以深刻感觉到,他们面对这些教诲都不打折扣,都尽心尽力去落实。范仲淹一生其实就是「礼运大同篇」最好的注解,当然范仲淹也是从自己的孝道开始做起。他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母亲为了要能够扶养他长大,不得已之下另外改嫁。范仲淹在十多岁的时候就跟他的母亲提到,他要主动到京城附近的寺庙读书,好好成长考功名,所以十多岁就离乡背井。他的内心一直告诉自己,改天有所成就要把母亲接出来自己奉养。

  范仲淹在佛寺读书过程非常的清苦,在史书上写到他是饘粥糊口。他煮一锅粥很粘稠,之后就结成了膏状,他把它切开来,切成四块,一餐吃一块。他的朋友看了很不忍心,就特别准备了一个丰盛的酒席要请他吃。范仲淹对著他的朋友说:假如我吃了你的饭菜,往后我的粥就吃不下去了,因为会产生贪心。所以范仲淹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得相当扎实,而当一个人的精神层面不断发展,其实他对物质的追求自然而然就下降。

  我在海口工作的时候,哪还有时间在那里吃饭吃半天,我每天从早忙到晚,但是一开始饭还是要自己做。所以人要接受历练,很多能力就出来了,当你太多的工作都帮孩子做好,你就把他成长的机会断送掉了。所以那段期间我特别会煮面,因为面特别快,二十分钟就好了,把一些菜,红萝卜、芹菜切一切,然后全部放下去,煮起来再拿一勺芝麻酱拌下去,很香。真的对吃的欲望没有很刻意,自自然然就减少。所以一个人的快乐,其实物质的影响面相当有限。你不要说范仲淹吃那个一定很痛苦,我们不要以自己的心境去衡量圣哲人的存心。后来范仲淹也顺利考上进士,他马上把妈妈迎接过来。一般在继父的家庭里没有很高的地位,甚至於很可能会被这个家族所轻视,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的心理难免都会有一些偏颇,会有一些怨恨,但是范仲淹完全没有,只是时时想著如何进一步让母亲有好的日子过。范仲淹在母亲去世的时候他也辞掉所有的官职,尽心尽力守丧三年。

  而在范仲淹守丧的过程,他也是深入民间体察人民的需要,而且还讲学,让更多的学子能够跟他学习,能够提拔他们,所以范仲淹也在落实选贤举能。然后他又把他的薪水拿出来办义田、办义庄,把这些土地都给予他这些亲朋乡党比较困苦的人,提供他们耕作,这是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范仲淹当初在兴义学的过程,在江苏当知府,请了一个学者叫安定先生胡瑗,结果这个胡瑗先生相当严格,有很多的学子起反弹,不高兴,就有很多不平的声音一直影响著学校。范仲淹并没有去责备这些学子,他把他的大儿子范纯佑接到这个学堂来读书,然后对老师所有的吩咐统统都做到,对老师毕恭毕敬。其他的学子看到,连知府的孩子,范仲淹的孩子都对老师这么恭敬,整个学子受感动,都转成尊敬师长的态度,所以范仲淹对於以身作则这个态度做得相当扎实。

  他还观察到很多的学子经济困难,其中有个学子叫孙明复,他当时候因为常常缺课,范仲淹就问他,你怎么不好好读书?他接著就说因为我家里太穷,必须工作。范仲淹就额外资助他,让他能安安心心学习,后来这位孙先生道德学问有所成就,国家还找他去讲学,他被封叫泰山先生。结果在学堂里面跟范仲淹相见的时候,范仲淹才回想起曾经帮过这位泰山先生。所以帮助别人是他的本分,有没有放在心上?没有。

  其中还有一位也是我们宋朝相当著名的理学家,张载(张横渠先生),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诲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先生当时遇到范仲淹十八岁左右,他一身武功,只想著要三军可夺帅,只知想要在军人当中能够带兵打仗,假如他往这条路去走,一生走下来有多大价值?诸位朋友,你还记得多少武将?而一将功成万骨枯,一生所造的杀业不知道有多少,而且对於人心的教化也相当有限。所以范仲淹就劝他应该弃武从学,好好念书,就送给他一本《中庸》,张载接了这本书以后发愤读书,后来也成为宋朝相当著名的学问家,这是提拔后进。而这分心就是有为天下人民,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范仲淹除了文的方面,学问方面有所专精之外,他还能够带兵打仗。当范仲淹在对西羌作战的时候,刚到军队,了解到为什么军队每次打仗都输,因为军队打仗的时候是依照官阶排列,官愈大在后面,结果军心涣散,谁都不愿意往前冲。《论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你要做榜样给人家看,怎么可以贪生怕死?所以范仲淹马上调整,让这些将士要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又把军队分成三份,其中两份休息,一份打仗,然后轮流作战,这样让士兵不会体力透支。当取得胜利以后,范仲淹就在当地开始开荒田,很多归顺的这些敌军军队,他也都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有田地可以耕作,所以确实那分存心都是爱护一切人。《论语》里面有提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我们用一种德化,连敌军都能感动,「既来之则安之」,应该进一步给他们好的生活。所以当范仲淹去世的时候,这个消息传到了军队,很多归附的这些将士当场都痛哭流涕,范仲淹确实身体力行,我们也应该要起而效法他。

  学问实践以后我们会有很多的感受跟体认。我记得我到海口过了一、二个月左右,我跟一些台湾的朋友有联系,这些朋友因为一、二个月没有我的消息,接到电话第一句话就说:你过得好吗?我就跟他们说道:我用三句话来回答你,第一句话是「德不孤,必有邻」,第二句话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确实这是我们深刻感觉,因为我一开始去都是自己煮饭,自己打理很多事情,在买菜的过程我们也是很恭敬去跟这些摊贩结缘,我也送给他们《弟子规》,然后他每次看我去买水果,除了买的水果以外,他还会额外说这个也不错,那个也不错,帮我放在袋子里面。但是后来差不多过了一个多月,我就再也没有买过水果,也没有买过菜了。因为上完课大家都走了,我们走进厨房,这里怎么一包水果,那里怎么又一包菜。我突然体会许哲女士她的冰箱里面为什么菜都是满的,而且还不知道是谁送的。为什么送的人不愿意让她知道?因为施与,因为许哲女士是不求回馈的付出,他们也不愿意让你知道名字,而增加你心理的负担。

  像我们去送礼的时候,送给朋友礼物还要告诉他这是我送的,背后的意思说「拿人家手软,吃人家嘴软」,我拜托你的事就好好做,所以接受这样的礼,彼此都有负担。当我们的付出都是不求回馈,那种人与人的情谊就会非常的畅快。许哲女士她确实印证了经典里面说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许哲女士每次走到这些她关怀的老人处所,我们看到电视里面的情节,好像看到她的至亲一样的欢喜。许哲女士又说她从来不买衣服,衣服都是从哪里来的?从垃圾桶捡的。而新加坡垃圾桶捡的衣服也都没有破洞,因为物质很丰沛,很多时候退流行的衣服就扔了。所以许哲女士去捡衣服,一来是勤俭,爱惜衣物,爱惜物品,所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唯艰」,所以智者做事都有教育的意义存在。

  后来我又理解到第二层意义,因为她捡了这些衣服,跟她所帮助的人群穿的衣服差不多,所以走到他们的家里他们觉得倍感亲切,没有距离感。假如今天许哲女士穿著丝绸的旗袍去,你看很多高官的太太要去巡视这些贫穷的人家,这边还戴耳环,穿得漂漂亮亮,一走进去,这些人民都很害怕跟她在一起,深怕把她的衣服弄脏了,所以体贴入微,让接受者没有压力。因为她这一分存心,自然就感得相当多人对她的支持跟爱护。

  所以我们用一分无求的心在海口扎根,也赢得当地人民对我们非常多的支持。我记得刚去的时候因为没有场地,我们就去跟一位汕头的女士谈到,能不能把她家里有一层楼给我们来使用,它有四百平方米,跟我们现在的场地差不多。结果我才跟她谈了一次话,她就说:好,免费给你用。汕头人有一个特色,非常重视孝道,所以一跟她谈我们要弘扬文化,要推广孝道,她马上就生欢喜。我们也从这些过程体会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得道者多助」,一定会有很多助力随著你的一种真诚心,慢慢就会感应而来。

  我们在海口七月份办第一场课程,在办课程过程,很多朋友第一次接触我们都会问一句话,哪句话诸位朋友知不知道?你们钱从哪里来?从这个反应,一般的人觉得要把一件事情做好,第一个要件是什么?这个认知对不对?事情的成败不在於钱,事情的成败在德行,所以《大学》里面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所以「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结果现在人重视的是本还是末?末,金钱能留住真正的人才吗?德行才能留住真正的人才,你因为金钱而留下的人,改天也会因为金钱而离开。

  所以我们办了五天的课,结束以后要去结帐。当初要办这五天以前,我刚好要回台湾一趟,那时候天气很热,我们中心场地这么大,但是没有冷气,海口的七月温度差不多三十七、八度,所以我一直在那里伤脑筋,到时候讲课的时候每个人拿一个扇子在那里搧,不知道情况会是怎么样。才想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刚好隔天要回台湾,有个餐厅的老板刚好请我们吃饭,过程我就跟他提到我在讲《朱子治家格言》。他听了之后很高兴,他说我会背,然后接著说你下次回来讲《朱子治家格言》一定要找我来听,聊得很欢喜,他当场就说:蔡老师,今天晚上我送你回去,明天我送你去机场。他这么热情,我们也接受了。

  结果在路上这位老板就说:蔡老师,孔老夫子弘扬文化没有后顾之忧,是因为他有一个学生叫子贡,子贡很有钱,所以就可以支持他。这个企业家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要听得明白,很推崇中国文化。这位企业家他讲了这段话我们也明白在心里,但是不要强求。结果他突然又提到,他说:我们餐厅的三楼有一个会议室,特别适合讲课,里面的冷气刚装好,特别凉爽。我马上说:可不可以借给我们?他说:没有问题。所以我们那五天课坐的都是高级的椅子,木头做的,而且还有穿著旗袍的工作人员来帮我们倒茶。

  结果五天下来,因为是很高档的餐厅,我们就要去付钱,结果我一到柜台,他们就说:五天的钱已经付清了。我很惊讶,怎么会付清?他说我们老板娘每天都来结帐。他们老板娘每天都在后面听课,老板娘说她每天都掉眼泪,她说:这么好的教诲,我的孩子没有接受到,她希望海口有更多的孩子能够学习得到。你看她这分善心发出来,所以确确实实事情的成败在我们的真心,我们的德行,而不是有多少钱,很多的助力是由我们这分存心而感召得来的。所以你要去印证这些道理,你的信心就会愈来愈坚固。

  好,那学习也要注意次序,学习的次序要依据谁的标准?在这个时代,您要切记不能听谁讲,要依法不依人,要依经典里面的教诲来做才对。因为现在的人的智慧绝不可能超过几千年的圣哲人,而且圣哲人的心比现在的人清澈,不止清澈,还要慈悲,还要公正。好,我们依据《三字经》上面的教诲,为学者学习的次序,「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所以第一本是什么书?是这一本《小学》。这个《小学》不是念一年级到六年级,这个《小学》是宋朝朱熹朱夫子编的一本书,完全教孩子洒扫应对进退,以及对长辈的一种礼节态度,都是教这些生活教育。因为生活教育扎实了,他的言语行为就跟圣哲人的态度相应,所以再读经典才能受益。

  林则徐先生对於人生有十个提醒相当得好,叫做「十无益」。当我们的人生本末倒置了,那你所做的努力一点用处都没有,其中第一个就提到「父母不孝,奉神无益」,连父母都不孝顺,拜一大堆神有没有用?没有用,因为所有这些神圣的教诲,首重孝养父母。接著他又说「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一个人存心都不善良了,给你住在龙穴有没有用?住了龙穴三个月,龙穴变什么?可能就变老鼠洞。所以中国人说「福地福人居」,不好的地方福人、贵人一住,马上磁场就转掉了,所以存心才是风水的根源所在。其中有两句是针对读书的提醒,「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一个人自视甚高,很傲慢,书读得愈多愈骄傲。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离婚率最高的是高学历的,因为起了什么心?傲慢的心。让你跟一个傲慢的人住在一起好不好?很不舒服。

  所以一个孩子他的言语、行为都不端正,读书没益处。有一个孩子读经,背了一、二年,有一天他妈妈批评他的错误,他就对他妈妈讲:母亲,你有没有做到孔老夫子的温良恭俭让?假如你没有做到,你也没有资格说我。你看,读得愈多还可以用经教来教训父母。刚好有一次我一个阿姨的外孙女跟我阿姨到了我们家来,一进门我阿姨就说:来来来,背英文给这些长辈听。现在有很多长者很喜欢拉著孩子到处表演,有没有?这样做不大理想。《弟子规》说「对尊长,勿见能」,到处这样炫耀,很容易长孩子的傲气。我的阿姨接著就说:来,苹果怎么讲?她说apple。雨伞怎么讲?umbrella(我的英文不大标准)。讲了好几个都对答如流,突然这个小女孩就回了她外婆一句话:外婆,书本怎么讲?她外婆说:我怎么知道。小女孩说:外婆,你怎么这么白痴。我在那个当下看看我爸爸、妈妈,真的,你不会教孩子一定教错。

  所以德为根本,德要先教,知识、技能在后。你教出一个孩子有德有才,他是上品,有德无才次一等,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但是无德有才是毒品、是危险品,对家庭、社会后患无穷。你看现在高科技犯罪愈来愈多。我们也回想一下几千年的历史,能够祸国殃民者有没有不识字的?大多都是读很多书的,但是有没有读进去?没读进去,空有才华而没有德行,到最后就会祸患产生。好,所以这个次序不可颠倒。

  我们有了这些学习的态度,接著就要进入经典的教诲,中国文化讲得比较提纲挈领,两个字就解决了,叫道德。什么是道?什么是德?超越时空的大自然法则叫道;我们能随顺这个自然的法则,不逾越的去落实、去做人,那你所流露出来的行为就是德。什么是大自然的法则?在人与人的关系当中,就是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个关系是不是谁规定的?不是,都是很自然形成,所以我们不要误解中国这些教诲是孔夫子发明的、是孟夫子发明的,这不对。孔子也在《论语》里面有提到,他是述而不作,他只是把古圣先贤的教诲传下来,不是他的意思。那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有没有意思?他们依然是随顺自然去做人处事,而这个自然其实就是跟我们本性的善良相应。

  这个道就是伦常大道,不只人要遵循正道走,天地万物也有它的正常轨迹在运作。你看我们宇宙间的行星运转都有它的轨迹在,能不能今天这样转,明天换这样转?那不行。假如它不依循著自然的轨迹转,今天比方说天王星它要转九十度,它很叛逆,它说它要转九十度,很有可能过没几天太阳系会怎么样?会有星球碰撞冲突。所以不依循轨迹,星球跟星球会发生撞击摩擦。相同的,人与人不依循伦常的大道,必然也会发生冲突跟摩擦。现在有没有冲突?冲突还相当严重,所以我们要省思一下,我们偏离了这个伦常大道有多远?当我们遵循父子之道,不逾越去做人,父子就会有亲,这个亲就是德行;君臣有义,义是德;夫妇有别,别是德,这个别最重要的就是对下一代、对家庭负责任;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个序跟信就是德。

  我们来思考一下,父子有亲确实不是谁规定的。我们看到父母见到他刚出生的孩子,内心都很喜悦,脑子里想的是什么?都希望能给孩子健康的成长跟呵护。所以他对孩子这种爱护之心很自然就流露出来,有没有哪个家长一看到孩子刚生出来,马上脑子里就想以后会不会给我大房子住?会不会给我大车子开?应该不至於会这样。孩子对父母也是依然那种纯然的依恋之情,你看孩子一二岁、二三岁,你打他,他会更往你的怀里钻进来,舍不得离开。今天假如孩子他交给另外一个奶妈带,从一开始就是奶妈帮他哺乳,这种依恋之情会发生在谁身上?会发生在奶妈身上,因为孩子可以感受到奶妈对他全然的照顾。所以人与人的互动,只要你是真诚的关怀,都一定可以接受得到。你对孩子有愈多的关怀照顾,自然而然父母跟子女之间就愈亲密,所以父子有亲。

  要落实父子有亲,也要做到父慈子孝,父有慈,孩子才懂得孝心。这个慈要懂得悲智双运,要有慈爱,也要有理智才行,不然爱之足以害之。去年十月十九号深圳特区报报了一则新闻,有一对父母他到报社去要求报社能够登一篇文章。而这篇文章是写到,希望年轻的父母不要骄宠孩子,因为他们的孩子被他骄宠完以后,行为非常的偏差。这对夫妻回想到当初孩子小时候,因为他们是高龄产子,所以老来得子很高兴,对他是百依百顺。到幼儿园去念书,幼儿园的老师都已经提到孩子有些生活习惯、有些对人态度偏差了,这对父母还替他的孩子说话。结果等到孩子上大学了,交了女朋友,回来跟他的父母讲,你们两个搬出去,房子给我住,我等著娶老婆。遇到这样的情境,父母也是百般无奈,但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所以现在慈爱孩子绝对不能骄宠,这个「宠」字有无穷的害处在里面。

  我在教书的过程很喜欢教俚语,台湾俚语,因为俚语都是几百年、几千年留下来的智慧,常常都是一句话就把人生的哲理点透了。有一句话是这么讲道,「宠猪举灶,宠子不孝,宠妻吵闹,宠先生半夜就要爬起来哭,宠女儿难入别人的家教」。这个「宠」就是宠的意思,骄宠。宠猪举灶,连猪都不能宠,连畜生都不能宠,你把猪宠坏了,它到你的厨房把你的灶火都掀掉。你看现在人类养的宠物宠坏了,跳到床上去,你在那里气得半死:你赶快给我下来。它甩都不甩你,所以动物不能宠。

  儿子不能宠,所以宠子不孝,宠儿子就不孝。汕头有一对父母他生了六个孩子,然后很努力赚钱,买了六栋房子,一个人一栋,然后帮他们都娶好老婆,结果他们的下场是没有地方住。结果大儿子可能怕人家说话,找了一个在猪舍旁边的空地,建了一个木屋给他们住,旁边的邻居看不下去说告你六个儿子。诸位朋友,要不要告?要告?「居家戒诤讼」,家里面只要告上法庭,凶兆已现,绝对不会有好下场。真的法院判决六个孩子要奉养父母,刚好一年十二个月,每个人分两个月。本来这对老夫老妻还可能活几十年,结果这么个给六个儿子媳妇奉养,每天给他们的东西丢过去:赶快吃,等下我要收了。每天过得很紧张,所以本来可以活很久,这么一紧张,三、五年就得癌症,命都折掉了。所以教孩子还是要从小教正确,孩子不能宠,宠子不孝。

  妻子也不能宠,妻子宠坏了,一遇到事情就一哭,二闹,三上吊。你怎么这么有经验?这个时候男人真是腹背受敌,事业能不能做好?他可能在办公室的时候都很怕电话一响,会不会又是我老婆打来的,心神不宁,所以老婆不能宠。再来,宠先生半夜爬起来哭,你把你先生宠坏了,他在外面流连忘返,你在家里孤枕难眠,独自哭泣,所以丈夫也不能宠。最后女儿不能宠,教女儿是大学问,因为一个女儿教好了,她以后是贤妇、贤母。有贤妇,先生的事业才做得好,有贤母,国家才有好的人才,好的下一代,所以天下的致乱根源,在教好你的女儿,使命很重。女儿没有教好,她一嫁到夫家里,三天两头就闹情绪,我不干了,就回家了。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面对女儿?能不能说:来,回来,爸爸给你靠?那把女儿都毁掉了。她应该学习的人生课题,如何当太太、当媳妇,进一步当母亲,都需要学习,都需要懂得忍耐。她没有学到,这一生就空来了,所以女儿不能宠。

  我记得小时候,我的外公、外婆到我们家来的次数很少,几乎十个手指头算得出来。每次我外婆一走进我们家,就牵著我奶奶的手对她说:我的女儿嘴巴不甜,我的女儿动作又慢,我女儿有很多缺点。就一直数落我的母亲,我在旁边都听得莫名其妙。两个老人家一路走过来,然后坐了下来,接著就变我奶奶在讲话了,我奶奶说:这个媳妇好,一下班回来就开始做家事,就开始称赞我母亲的优点。现在我长大了,突然明白到我的外婆有很高的智慧,自己女儿的坏要自己讲,留好给婆婆讲,所以「人情练达皆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

  所以父慈的过程里面我们也要理解到不能宠爱,所谓慈悲多祸害,方便反而出下流。所以宠出来的孩子,很可能会让父母还有家庭都遭到很大的劫难。怎么样教孩子才能够理智、才能够教得正确,这也要依据经典的教诲来教,我们明天就针对父慈子孝来做一个探讨。今天的课我们就先上到这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