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二集) 2005/3/1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0032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我们刚刚讲到了「爱惜物命」,所有的东西都应该要爱护,而不要糟蹋。所以《朱子治家格言》教导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问小孩说:米从哪里来的?他说:从厨房来的。接著又问他,厨房的米又从哪里来的?爸爸妈妈买的。爸爸妈妈又从哪里买来的?从超市买来的。超市的米又从哪里来的?这样把它推回去,他才知道一颗米到他的手上,甚至於吃到嘴里,是多少人的付出,多少人的心血,才有可能成就,也让他感受到确实这个社会是个互助之体。所以首先要感谢农夫辛勤的耕作,还有很多人在这个过程当中的帮忙、运输,然后父母的辛勤劳作赚钱,我们才能够买到这些米。
真的会教的父母,会藉由一些带孩子出外的机会,让他去看看农夫在耕作,在那里汗流浃背,而且还要好几个月才能收成。当孩子能够有这样的情境去感受,他就能体会到「锄荷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当他能有这样的态度,每天吃饭他也能够感谢农夫辛勤的耕作,及所有付出的人,他用这种感恩的心来吃饭,来爱惜食物。相信他这样的态度,那一碗饭吃下去的效果好不好?那一碗饭的结晶可能会相当的好。
除了对饮食方面要爱惜,对一切物也要节俭,「勤是致富根,俭是持家本」。一个家庭要维系得好,一定要节俭,当然要能致富,一定要辛勤劳作,绝对没有白吃的午餐。《易经》里面有一卦就叫「节卦」,节俭的节,从这一卦当中也非常的微妙,在它的爻辞当中有提到,「甘节,吉;安节,亨;苦节,贞凶,悔亡」。节俭的态度还有境界不同,假如我们节俭的时候非常甘之如贻,那是大吉。当我们在节俭的时候想到要让孩子做榜样,想到我们节省下来就能够让更多的人不会饿死,当我们是这样的心境去节约,那会非常愉快。当我们轻物质,重精神生活,自然你的物质需求就会愈来愈下降,而不是刻意的。所以我们也不要一下子要求亲友,马上食物的享受降到很低,这样他会生烦恼,我们道法自然就好,等到他充满法喜,自然欲望就会慢慢放下。所以在春秋时候颜渊,孔夫子非常赞赏的一个学生,他能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个中境界也唯有契入才能感受,他能够甘节。
再来,「安节」,在节俭的时候也满理得心安,不会觉得很勉强。你这样的态度,「亨」,人生、家庭满顺势的。但是假如在节俭的时候觉得很痛苦,受不了,那就会去挥霍,所以「苦节,贞凶」。你看到一个父母在很奢侈花钱的时候,可不可以断定他的家庭以后的结局?看得出来。古代的人非常的有智慧,可能看到人的一举一动就可以断言他人生的吉凶,这是确实不虚。
在《左传》里面也常常能够印证。有一次秦国的军队经过周天子管辖的地方,结果秦国的军队,因为按照礼仪必须要下车来,很恭敬行走过天子所管辖的地方,等经过以后才再上车。结果这些秦国的军队下了一下,很不耐烦,就又跑上车去了,对天子一点恭敬心都没有。旁边有个读书人马上就说了:秦国这次打仗必败。后来秦军几乎全军覆没,因为没有恭敬心,一定会傲慢,而兵书上说的「骄兵必败」,从他们的整个言谈、举止就可以看出吉凶。到时候就会后悔、会败亡。我们看到荒淫无道的君主,国家都会亡掉,家庭亦如是。所以要爱惜物命,相当重要。
而当我们在节约、节俭的时候,也是在断自己的贪心。这十条善事,在做的当中不只利益他人,更直接的利益自己,成就自己的道业,成就自己的法身慧命。当我们能够处处爱惜物命,就不会伤害,不会瞋恨;当我们能够舍财作福,这个「舍」就能舍掉我们无始劫以来的悭贪,确实利人一定利己。所以,「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我们现在看下一句经文: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十年」,我们也很欢喜,小朋友学习的这种气氛这么高昂,所以我们的晚年不会被抛弃。这一句经文很重要的一个教诲就是在家庭、在与人相处当中要懂得舍,不要常常与人争夺。我们也了解到,现在整个家庭、世界、社会的病因在哪?就在处处相争。家庭相争,家庭失和;团体跟团体相争,冲突;国与国相争就战争,根源都在争。争提升就斗,斗提升就战,战提升就变什么?末日到了。所以根源在不争,而不争又要从不自私下手,从懂得舍,从懂得让,来提升自己德行。
圣学几千年的教诲,从来没有教我们一个「争」字,在《论语》里面有提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在什么时候才有一点竞争?在射箭的时候,因为透过射箭,大家可以互相学习。但是射完箭,假如我们射得比较准,马上要跟我们的同学、朋友说「承让,承让」;下来的时候,还要请人家喝一杯酒,「真是承让,承让」。所以确实没有教竞争。当真正竞争下来,就会发生兄弟阋墙,兄弟走上法院,现在这种情况多不多?多!所以《朱子治家格言》也提到,「刻薄成家,理无久享」,当为人长辈很刻薄,把家族很多的钱都占为己有,这样的财富很难绵延下去,可能果报都会很快就把这个钱给报光了。在「兄弟」这一伦当中,我们也提到,「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为人长辈要高瞻远瞩,「争」只会让自己德行下堕,只会让家庭失和,只会让孩子学到错误的做人态度。
在隋朝时候有三个兄弟,老大叫田真,他的弟弟叫田庆、田广,他们父母去世了,田真就打算把家产分为三份,分家了。结果所有的东西都分好了,他们家门口有棵紫荆树,这棵怎么分?三个兄弟说:不然就把它砍成三份,这样也公平。结果才讲完过没有多久,这棵紫荆树就枯死了。田真毕竟有读过书,一看到树枯死了,突然想到同气连枝,「我们兄弟分家,现在又要把树分了,树已经感受到这种失和,这种不仁爱、不友爱,它马上就枯死了」。田真想:我们不能比不上这个树木,应该要友爱才对。所以把这样的感受讲给他的兄弟听:希望我们是同气连枝,都是从父母这个根出来,父母应该不愿意看到我们分离。后来兄弟就不分了,住在一起,结果这个紫荆树过没多久又活得很好。所以确实万物都是有感觉的,连树都可以感觉到分离之中所形成家庭的失和,也能够感受的到当家庭的每一份子都团结、都和睦,一定会欣欣向荣。所以我们一定要切记「以和为贵」。
假如我们不争,能够舍,能够让,舍一定能够得,所谓舍得舍得,有舍必有得。诸位同修,在这几天的过程当中,我们学到了哪些古今中外圣哲人舍的美德?记不记得哪个例子?范仲淹舍了他的财富,却造就了他几百年家业不衰,甚至於他的德行还让几百年来的读书人引以为楷模、表率。这个「舍」造就了万民的福祉,这个「舍」也成就了自己的德行,自己的性德。所以,舍中有无量的义趣,让中有无量的利益。诸位同修,我们要善学,能够从师长的身上,看到忍让、谦让、礼让确实让师长的德行不断提升,也让福报不断的扩展。
因为当这个「舍」是真实的真诚跟慈悲,这个舍就通一个人的性德。而性德里面具足了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相好就代表福报;所以不只相好,还有很多的无量财富在其中。我们本来就有无量财富,只要我们的德行跟性德相应,财富就会源源不绝。而这个财富很奇妙,不需要的时候都不用来,你也不用考虑要买哪一支股票,要放在哪里,怕它会变小了,不用伤这个脑筋。但是只要众生有需要,这笔财富马上就有感应,就送来了,这是性德。因为师长这一分性德就可以跟所有人的性德相应,这些人的善根马上就流露出来,就来成就这件大事因缘。所以真正所谓的财富管理大师,真正的财富管理专家,是能够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从自性当中具足无量的财富。
我们也从「让」当中了解到,人与人相交必修科目是礼让、忍让、谦让。让,恭谦有礼,让什么?让名,让利,让财物,让功劳。还有什么?让食物,让位子。生活当中有很多我们可以处处替他人著想的地方,甚至於还有让国家,让天下。佛陀能把天下让出来,赢得所有人民对他的爱戴,也做了一个好榜样,不要贪恋名闻利养,更重要的是要让众生破迷开悟,得真实利益。当我们能舍掉这些世间的享乐,其实已经让所有接触我们的人对我们生恭敬。而当学生能生恭敬的时候,他的学习效果就会很好,所以我们要「为人演说」,首先自己要赶快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
在周朝,因为懂得让,所以成就了他们非常好的家庭风气,还有国家的运势。所以《大学》里面也说到,「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而周朝让了什么?周朝的泰伯、仲雍能够把天下让给他的弟弟王季,进而传给周文王,连天下都能不争,还有什么好争?所以家庭的和乐自然带动全国人民家庭的团结和谐,所以这一让,让出了孝、让出了悌,也让出了忠,让人民能够效法。
还有没有?让什么?连命都可以舍,让给兄弟。记不记得哪个例子?赵孝、赵礼。我常常在看《德育故事》都深刻感觉到,这些历史人物、圣哲的行为就好像是把《四书》表演出来。所以《四书》有理论、有方法还带表演,《论语》跟《孟子》就是表演;而《德育故事》是更细微的表演,把《论语》里面很多的教诲演出来,所以我们在看当中也非常欢喜。周公确实愿意把命让给周武王,有一次周武王生病很严重,周公自己写了一篇祈文,到了太庙门口,对天立誓,也对著他的父亲还有他的爷爷,就是太王跟周文王,对著他们说:我希望把我的阳寿减少,希望能让我的兄长他的病能够好起来。结果感应也很强烈,周武王后来病就转好了。
周武王去世以后,因为周成王年纪还小,周公辅政,辅佐周成王治理天下。后来成王也长大了,有些流言蜚语,一些谣言就传到了朝廷上,说可能周公有野心。周公不等周成王有什么想法,他自己就放下权位,到了他治理的鲁国那里去,确实念念为君主,为他的侄子著想,不希望他难做人。后来成王出外的时候,看到天空有异象,大白天还打雷,古代人了解到依报随著正报转,自己就开始反省:我是不是有哪些做法不顺天道?他就到了太庙前反省,刚好发现这个周公为他兄长祈求延寿的祈文。周成王一看完,非常的感动,也非常的惭愧,他的叔叔这么样辅佐他,又肯为了自己的父亲而舍掉他的生命,所以周成王带著文武百官亲自去把周公迎回来;上一代这么样兄友弟恭,下一代起而效法。所以,懂得舍命。
还有舍名,因为我们都了解,名一定是众人一起来成就的。比方说,将军他打仗打赢了,这个名、这个功劳应该给谁?可是很多将军往往一打了胜仗,念头是什么?我有多大的功劳!其实在古代,打胜仗回国以后还是用祭礼,古代人心地仁厚,绝对不希望有杀戮,那是万不得已才动兵。诗词里面也讲到「一将功成万骨枯」。
在东汉光武帝时候,有个将军叫冯异,他是光武帝的偏将军。当所有的将军因为打胜仗,聚在那里开始讲「我有多大的功劳」,在那里互相标榜当中,冯异一句话也没说,自己就跑到一棵大树下默默的坐在那里,不与他们争名。往往当一个人有德行,不争的时候,其他的人会觉得丢脸,会反省一下:人家有功都不争,我还在这里争功。所以当我们懂得让的时候,无形当中也在唤醒别人的羞耻之心。所谓「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每个人都有正义,但是需要被提醒,当我们懂得让,不贪心,就能唤醒他们的觉悟。
所以诸位同修,我们在任何一个行业跟工作岗位都至关重要,只要你很有德行,绝不贪婪,绝不偷懒,做很多事都尽心尽力,光是您坐在那里,对整个团体都是一种很良性的影响力。可是当一个团体里面所有的人都贪心,所有的人都没德行的时候,这个团体堕落的速度将是非常的快速。所以每个人都很重要,只要你把对的、好的演出来,其他的人都不敢太造次。这是懂得让名。
光武帝看了很感动,就封冯异叫做「大树将军」,就是常常坐在大树下,不跟人家争。而这个大树将军功德无量,因为他这个风范又绵延了几千年的历史。所以诸位同修,我们要时时想著,「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假如我们这样听,觉得好像责任很重,我们可以改成「动而世为家庭道,行而世为家庭法,言而世为家庭则」,有这样的定位,相信我们所作的行为都会带来长远性的影响。所以古代人非常谨慎,非常重视克己复礼,他们的态度就是「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者,可不慎乎」?他们可以感受到,他的一言一行在这个天地之间是很有影响的,不只自己的孩子,甚至於天地鬼神都会有微妙的影响性,所以「可不慎乎」,一定要谨慎。所以诸位同修,我们就可以在公司外面找一棵大树,以后大家在争的时候,你就赶快到大树下坐一下。
在汉朝时候,他们有封五经博士,一年当中皇帝会送给他们一只羊。那天抓了很多羊,这些五经博士就来接受皇帝的这个赐与。结果所有的五经博士都在那里说,「这只比较肥,那只比较瘦,这样分不公平,不然我们就拿刀把它切开来,这样秤比较公平」,就在那里争论不休。有个读书人叫甄宇,他看了没说话,马上走到羊群里面,把那只又瘦又小的羊牵著就走了。这么一做,所有的人不吵了,都觉得很惭愧,亏他们还是五经博士,真的是浪得虚名。但是他也没有骂他们,非常善巧,用身、用行为来劝导他们。后来皇上知道了,封甄宇叫做「瘦羊博士」,这个都留名青史。
这也是让了财物,让名、让功劳,没有一样不能让,因为我们了解「万般将不去」,还有什么好执著的?所以蕅益大师提到,「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诸位同修,你现在还有什么东西不能布施?假如还有,可能会影响、障碍我们往生。所以我才跟我妈妈说:你还有什么不能舍的?这也是我们跟母亲有这段法缘,一定要互相成就。这个是「让」。
再来,礼让。当我们与一个很有礼貌、谦让的人相处,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觉得跟他相处很舒服、很愉快。所以,礼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再熟的亲友也不能失礼,还是要处处体谅他人,恭敬他人。家庭当中,有些情况会破口大骂,会发生冲突,往往都是失礼。第一次失礼,亲人可能忍住,之后第二次、第三次,最后会怎么样?火山爆发。有没有?比方说,动他的东西都没跟他讲,第一次他没讲话,几次以后可能就大发雷霆;或者进门的时候,也没有给人家敲门,很唐突。所以,纵使是在家庭当中,也不可失礼。而礼也不可太过,假如父子之间,常常做些事还要一直跟他说谢谢,那父子之间听起来会觉得有点太疏了。这个拿捏的分寸也要我们自己去体会,所以礼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
当我们有礼,就能够成为一个懂分寸的人。现在的孩子有没有分寸?没有!因为不懂礼!有一次在坐飞机以前,很多人排队,一个小孩很吵闹,还会去撞到前后的人。他的母亲控制不了,后面的排队的人就对著那个母亲苦笑,说:你的孩子好活泼!这个叫活泼吗?什么叫活泼?现在有很多名词都被误解了,那个停不下来叫活泼?那个叫过动儿,是不是?那叫随便,那叫放肆!无规则不成方圆,小孩子怎么可以让他这么造次!活泼应该是思想活泼,思想常常能看到爸爸需要一杯水,弟弟需要什么,能够时时体恤他人,去帮助他人,这才叫真正的活泼!假如没有处处替人著想,只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个叫放肆、随便。所以我们引导孩子要正确,活泼要从思想活泼,处处替人著想开始。
再来,忍让。因为人跟人相处难免会有些摩擦,就像牙齿跟舌头这么样的亲密,难免也会咬到。当冲突发生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所以忍辱的功夫相当重要。「忍」就能够化干戈怒气於无形,让彼此的关系能够继续友好,而不会破坏掉,保留了彼此的关系;不然很可能一个怒气下去,兄弟的情谊障碍就来了;可能一个怒气下去,夫妻之间的情感就回不到这种境界了。所以忍重要。当你能忍得下来,对方一冷静,就觉得自己太过分了,他的惭愧心也会被唤醒。所以,忍让重要。
除了人跟人之间的冲突必须忍,我们自己面对五欲六尘的诱惑也要提起警觉,要忍住,不能受影响。当我们贪瞋痴慢起来,赶快要警觉,要忍住,马上要提起正思惟,马上应该提起佛号。因为要提起正思惟,不知道要提起哪一条,可能就掌控不了,赶快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广钦老和尚他晚年,遇到很多的同修都劝他四个字「老实念佛」。有一天他就对著所有的这些出家众还有信徒说:我要往生了。所有的人一听师父要往生了,大家手忙脚乱,赶快去穿海青、拿引磬,还有拿经书起来,要赶快帮他助念。当大家都忙得一团的时候,看到老人家很自在的在那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很自在的在念佛。接著老人家就对他们说,当生死关头,大限来时,可能都会手忙脚乱,那时候什么都来不及,只能靠一句佛号了。所以往往境界来时,一定要提得起佛号才不容易被境界所转。
而这个念佛的功夫,也都从我们行住坐卧来练,也都从我们处处能够落实三福、六和、三学、六度跟普贤十愿。当你能够落实这些行持,我们的心境就愈来愈慈悲,愈来愈清净,念佛才容易相应,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当你在扩宽心量的当中,也是在提升念佛的能力,当你念念只有他人、只有众生,你以这样的人生态度去与人相交往,你也会明显感觉,几个月以后自己念佛不同了,境界有提升。所以修佛根源就在修心。
接下来,要懂得谦让。「谦卦,六爻皆吉」,谦有无穷的好处,谦能够不贡高我慢,能够自卑尊人,赢得了人缘,又提升了自己的道德、学问。而谦卦,当你得到人和的时候,才能把事情办好;而往往假如我们傲慢无礼,人和一失去,可能本来可以办好的事,到头来也会搞砸了。所以孟夫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成事的关键在人和。得人缘便是好功夫,得人意也是好功夫,要得人意就要从礼让、忍让、谦让来下手。
而在《易经》里面的谦卦,是「上坤下艮」,「坤为地,艮为山」,这也是表法。诸位同修,我们来看一下,坤在上,艮在下,坤为地,艮为山,从中你看出什么?有没有看出来?大地比较高,还是山比较高?山绝对比地高!但是这一卦,山却在地的下面。所以,纵使我们的能力比人家高很多,也不应该压在别人上面,更应该自卑尊人。老祖宗很有智慧,都可以从天地万物当中领会做人的一种哲学。
当我们懂得谦虚的时候,就能够给人留余地,因为你谦虚,他在旁边也觉得很自在,不会被你压迫。我记得小时候,在念书的过程,有些同学考试考得很好,考得比我们好很多,然后他都说:我回去都没有念书。听了你会怎么样?差点没有吐血,我们读得半死都考得比他差,然后他说我都没有念书!这些同学在学校都带头玩,玩一玩,回去都熬夜,这个存心不好,也不够谦虚。当我们谦虚的时候,才不会以自己的才华、自己的一些功劳去压迫到别人。当我们不压别人,能够处处退让,处处给人家留面子,我们就会成为一个能够替人著想的人。
「谦」应该从哪些地方去学习、去效法?在《了凡四训》里面有一段开示就很好,我们可以从这里来提升自己的境界。「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纵使我们命很荣显,我们也应该不要觉得很得意,要当落寞来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眼前丰衣足食,也能「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从这几个角度再扩充到一切的生活情境,我们时时可以用这样去观照。比方说,命当荣显,也可以作落寞想,因为毕竟我们命运能够好,很可能是祖宗有德,祖宗的福分我们要好好守住,不可以傲慢、奢侈。当我们遇到的是很顺利的时候,所谓得意会忘形,所以也要战战兢兢,就好像是拂逆的状况去对待。
纵使我们眼前足食,物质很好,也不能浪费、奢侈,要常常当作贫窭想,甚至於把这些食物再奉献给更需要的人。你绝对不要摆阔,大吃大喝,那就会惹祸上身。当我们有钱的时候,所谓「一家饱暖千家怨」,这种情况有没有?一有钱,洗衣服请个佣人,煮饭请个佣人,打扫请个佣人。旁边邻居盖的房子可能只有十万块,我们盖一间房子两百万、三百万,这样会有什么结果?可能会弄得当地的人民对我们非常的不满,气愤。他们在那里穷得半死,你却在那里这么好的享受,很有可能当家里面失火了,有没有人来救?可能会说:老天有眼,明察秋毫,烧得好!
我们华人因为比较勤奋,不管在世界各地,确实都能够活出一片天地。但是我们在其他国家的国土上能够有这么好的财富,也应该时时想著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当我们懂得把这些财富散给当地这些贫穷困苦的人,也将赢得更好的人和,也将让全世界各地的人对我们华人更加的尊重,所以相当重要。我们也时时要想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我们到一个地方会受到排斥,绝对不能怪别人,要先看看自己有哪些进退的分寸应该调整、应该修正。所以《大学》里面提到「财散人聚」,财聚人和就散了!这些都是真理。所以「仁者以财发身」,仁慈的人一定是去帮助别人,成就他的修养;「不仁者以身发财」,只想著赶快去赚钱,自己过好日子而已。所以纵使眼前足食,也要能看到身旁人民的需要。师长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为什么师长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在澳洲赢得广大人群的尊重,我们要会学,所谓「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要看门道」。
《了凡四训》下一句也提到,「即人相爱敬」,所有人都很敬重我们,「常作恐惧想」,因为确实我们能有所成长,都是父母、师长的功劳,绝对不能起傲慢之心。「即家世望重」也不能以势压人,「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因为一起傲慢,学问就退丧掉了。所以,谦虚就可以从我们生活点滴,跟起心动念当中来修学。这节课我们先讲到这边,谢谢!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我们刚刚讲到了「爱惜物命」,所有的东西都应该要爱护,而不要糟蹋。所以《朱子治家格言》教导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问小孩说:米从哪里来的?他说:从厨房来的。接著又问他,厨房的米又从哪里来的?爸爸妈妈买的。爸爸妈妈又从哪里买来的?从超市买来的。超市的米又从哪里来的?这样把它推回去,他才知道一颗米到他的手上,甚至於吃到嘴里,是多少人的付出,多少人的心血,才有可能成就,也让他感受到确实这个社会是个互助之体。所以首先要感谢农夫辛勤的耕作,还有很多人在这个过程当中的帮忙、运输,然后父母的辛勤劳作赚钱,我们才能够买到这些米。
真的会教的父母,会藉由一些带孩子出外的机会,让他去看看农夫在耕作,在那里汗流浃背,而且还要好几个月才能收成。当孩子能够有这样的情境去感受,他就能体会到「锄荷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当他能有这样的态度,每天吃饭他也能够感谢农夫辛勤的耕作,及所有付出的人,他用这种感恩的心来吃饭,来爱惜食物。相信他这样的态度,那一碗饭吃下去的效果好不好?那一碗饭的结晶可能会相当的好。
除了对饮食方面要爱惜,对一切物也要节俭,「勤是致富根,俭是持家本」。一个家庭要维系得好,一定要节俭,当然要能致富,一定要辛勤劳作,绝对没有白吃的午餐。《易经》里面有一卦就叫「节卦」,节俭的节,从这一卦当中也非常的微妙,在它的爻辞当中有提到,「甘节,吉;安节,亨;苦节,贞凶,悔亡」。节俭的态度还有境界不同,假如我们节俭的时候非常甘之如贻,那是大吉。当我们在节俭的时候想到要让孩子做榜样,想到我们节省下来就能够让更多的人不会饿死,当我们是这样的心境去节约,那会非常愉快。当我们轻物质,重精神生活,自然你的物质需求就会愈来愈下降,而不是刻意的。所以我们也不要一下子要求亲友,马上食物的享受降到很低,这样他会生烦恼,我们道法自然就好,等到他充满法喜,自然欲望就会慢慢放下。所以在春秋时候颜渊,孔夫子非常赞赏的一个学生,他能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个中境界也唯有契入才能感受,他能够甘节。
再来,「安节」,在节俭的时候也满理得心安,不会觉得很勉强。你这样的态度,「亨」,人生、家庭满顺势的。但是假如在节俭的时候觉得很痛苦,受不了,那就会去挥霍,所以「苦节,贞凶」。你看到一个父母在很奢侈花钱的时候,可不可以断定他的家庭以后的结局?看得出来。古代的人非常的有智慧,可能看到人的一举一动就可以断言他人生的吉凶,这是确实不虚。
在《左传》里面也常常能够印证。有一次秦国的军队经过周天子管辖的地方,结果秦国的军队,因为按照礼仪必须要下车来,很恭敬行走过天子所管辖的地方,等经过以后才再上车。结果这些秦国的军队下了一下,很不耐烦,就又跑上车去了,对天子一点恭敬心都没有。旁边有个读书人马上就说了:秦国这次打仗必败。后来秦军几乎全军覆没,因为没有恭敬心,一定会傲慢,而兵书上说的「骄兵必败」,从他们的整个言谈、举止就可以看出吉凶。到时候就会后悔、会败亡。我们看到荒淫无道的君主,国家都会亡掉,家庭亦如是。所以要爱惜物命,相当重要。
而当我们在节约、节俭的时候,也是在断自己的贪心。这十条善事,在做的当中不只利益他人,更直接的利益自己,成就自己的道业,成就自己的法身慧命。当我们能够处处爱惜物命,就不会伤害,不会瞋恨;当我们能够舍财作福,这个「舍」就能舍掉我们无始劫以来的悭贪,确实利人一定利己。所以,「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我们现在看下一句经文: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十年」,我们也很欢喜,小朋友学习的这种气氛这么高昂,所以我们的晚年不会被抛弃。这一句经文很重要的一个教诲就是在家庭、在与人相处当中要懂得舍,不要常常与人争夺。我们也了解到,现在整个家庭、世界、社会的病因在哪?就在处处相争。家庭相争,家庭失和;团体跟团体相争,冲突;国与国相争就战争,根源都在争。争提升就斗,斗提升就战,战提升就变什么?末日到了。所以根源在不争,而不争又要从不自私下手,从懂得舍,从懂得让,来提升自己德行。
圣学几千年的教诲,从来没有教我们一个「争」字,在《论语》里面有提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在什么时候才有一点竞争?在射箭的时候,因为透过射箭,大家可以互相学习。但是射完箭,假如我们射得比较准,马上要跟我们的同学、朋友说「承让,承让」;下来的时候,还要请人家喝一杯酒,「真是承让,承让」。所以确实没有教竞争。当真正竞争下来,就会发生兄弟阋墙,兄弟走上法院,现在这种情况多不多?多!所以《朱子治家格言》也提到,「刻薄成家,理无久享」,当为人长辈很刻薄,把家族很多的钱都占为己有,这样的财富很难绵延下去,可能果报都会很快就把这个钱给报光了。在「兄弟」这一伦当中,我们也提到,「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为人长辈要高瞻远瞩,「争」只会让自己德行下堕,只会让家庭失和,只会让孩子学到错误的做人态度。
在隋朝时候有三个兄弟,老大叫田真,他的弟弟叫田庆、田广,他们父母去世了,田真就打算把家产分为三份,分家了。结果所有的东西都分好了,他们家门口有棵紫荆树,这棵怎么分?三个兄弟说:不然就把它砍成三份,这样也公平。结果才讲完过没有多久,这棵紫荆树就枯死了。田真毕竟有读过书,一看到树枯死了,突然想到同气连枝,「我们兄弟分家,现在又要把树分了,树已经感受到这种失和,这种不仁爱、不友爱,它马上就枯死了」。田真想:我们不能比不上这个树木,应该要友爱才对。所以把这样的感受讲给他的兄弟听:希望我们是同气连枝,都是从父母这个根出来,父母应该不愿意看到我们分离。后来兄弟就不分了,住在一起,结果这个紫荆树过没多久又活得很好。所以确实万物都是有感觉的,连树都可以感觉到分离之中所形成家庭的失和,也能够感受的到当家庭的每一份子都团结、都和睦,一定会欣欣向荣。所以我们一定要切记「以和为贵」。
假如我们不争,能够舍,能够让,舍一定能够得,所谓舍得舍得,有舍必有得。诸位同修,在这几天的过程当中,我们学到了哪些古今中外圣哲人舍的美德?记不记得哪个例子?范仲淹舍了他的财富,却造就了他几百年家业不衰,甚至於他的德行还让几百年来的读书人引以为楷模、表率。这个「舍」造就了万民的福祉,这个「舍」也成就了自己的德行,自己的性德。所以,舍中有无量的义趣,让中有无量的利益。诸位同修,我们要善学,能够从师长的身上,看到忍让、谦让、礼让确实让师长的德行不断提升,也让福报不断的扩展。
因为当这个「舍」是真实的真诚跟慈悲,这个舍就通一个人的性德。而性德里面具足了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相好就代表福报;所以不只相好,还有很多的无量财富在其中。我们本来就有无量财富,只要我们的德行跟性德相应,财富就会源源不绝。而这个财富很奇妙,不需要的时候都不用来,你也不用考虑要买哪一支股票,要放在哪里,怕它会变小了,不用伤这个脑筋。但是只要众生有需要,这笔财富马上就有感应,就送来了,这是性德。因为师长这一分性德就可以跟所有人的性德相应,这些人的善根马上就流露出来,就来成就这件大事因缘。所以真正所谓的财富管理大师,真正的财富管理专家,是能够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从自性当中具足无量的财富。
我们也从「让」当中了解到,人与人相交必修科目是礼让、忍让、谦让。让,恭谦有礼,让什么?让名,让利,让财物,让功劳。还有什么?让食物,让位子。生活当中有很多我们可以处处替他人著想的地方,甚至於还有让国家,让天下。佛陀能把天下让出来,赢得所有人民对他的爱戴,也做了一个好榜样,不要贪恋名闻利养,更重要的是要让众生破迷开悟,得真实利益。当我们能舍掉这些世间的享乐,其实已经让所有接触我们的人对我们生恭敬。而当学生能生恭敬的时候,他的学习效果就会很好,所以我们要「为人演说」,首先自己要赶快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
在周朝,因为懂得让,所以成就了他们非常好的家庭风气,还有国家的运势。所以《大学》里面也说到,「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而周朝让了什么?周朝的泰伯、仲雍能够把天下让给他的弟弟王季,进而传给周文王,连天下都能不争,还有什么好争?所以家庭的和乐自然带动全国人民家庭的团结和谐,所以这一让,让出了孝、让出了悌,也让出了忠,让人民能够效法。
还有没有?让什么?连命都可以舍,让给兄弟。记不记得哪个例子?赵孝、赵礼。我常常在看《德育故事》都深刻感觉到,这些历史人物、圣哲的行为就好像是把《四书》表演出来。所以《四书》有理论、有方法还带表演,《论语》跟《孟子》就是表演;而《德育故事》是更细微的表演,把《论语》里面很多的教诲演出来,所以我们在看当中也非常欢喜。周公确实愿意把命让给周武王,有一次周武王生病很严重,周公自己写了一篇祈文,到了太庙门口,对天立誓,也对著他的父亲还有他的爷爷,就是太王跟周文王,对著他们说:我希望把我的阳寿减少,希望能让我的兄长他的病能够好起来。结果感应也很强烈,周武王后来病就转好了。
周武王去世以后,因为周成王年纪还小,周公辅政,辅佐周成王治理天下。后来成王也长大了,有些流言蜚语,一些谣言就传到了朝廷上,说可能周公有野心。周公不等周成王有什么想法,他自己就放下权位,到了他治理的鲁国那里去,确实念念为君主,为他的侄子著想,不希望他难做人。后来成王出外的时候,看到天空有异象,大白天还打雷,古代人了解到依报随著正报转,自己就开始反省:我是不是有哪些做法不顺天道?他就到了太庙前反省,刚好发现这个周公为他兄长祈求延寿的祈文。周成王一看完,非常的感动,也非常的惭愧,他的叔叔这么样辅佐他,又肯为了自己的父亲而舍掉他的生命,所以周成王带著文武百官亲自去把周公迎回来;上一代这么样兄友弟恭,下一代起而效法。所以,懂得舍命。
还有舍名,因为我们都了解,名一定是众人一起来成就的。比方说,将军他打仗打赢了,这个名、这个功劳应该给谁?可是很多将军往往一打了胜仗,念头是什么?我有多大的功劳!其实在古代,打胜仗回国以后还是用祭礼,古代人心地仁厚,绝对不希望有杀戮,那是万不得已才动兵。诗词里面也讲到「一将功成万骨枯」。
在东汉光武帝时候,有个将军叫冯异,他是光武帝的偏将军。当所有的将军因为打胜仗,聚在那里开始讲「我有多大的功劳」,在那里互相标榜当中,冯异一句话也没说,自己就跑到一棵大树下默默的坐在那里,不与他们争名。往往当一个人有德行,不争的时候,其他的人会觉得丢脸,会反省一下:人家有功都不争,我还在这里争功。所以当我们懂得让的时候,无形当中也在唤醒别人的羞耻之心。所谓「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每个人都有正义,但是需要被提醒,当我们懂得让,不贪心,就能唤醒他们的觉悟。
所以诸位同修,我们在任何一个行业跟工作岗位都至关重要,只要你很有德行,绝不贪婪,绝不偷懒,做很多事都尽心尽力,光是您坐在那里,对整个团体都是一种很良性的影响力。可是当一个团体里面所有的人都贪心,所有的人都没德行的时候,这个团体堕落的速度将是非常的快速。所以每个人都很重要,只要你把对的、好的演出来,其他的人都不敢太造次。这是懂得让名。
光武帝看了很感动,就封冯异叫做「大树将军」,就是常常坐在大树下,不跟人家争。而这个大树将军功德无量,因为他这个风范又绵延了几千年的历史。所以诸位同修,我们要时时想著,「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假如我们这样听,觉得好像责任很重,我们可以改成「动而世为家庭道,行而世为家庭法,言而世为家庭则」,有这样的定位,相信我们所作的行为都会带来长远性的影响。所以古代人非常谨慎,非常重视克己复礼,他们的态度就是「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者,可不慎乎」?他们可以感受到,他的一言一行在这个天地之间是很有影响的,不只自己的孩子,甚至於天地鬼神都会有微妙的影响性,所以「可不慎乎」,一定要谨慎。所以诸位同修,我们就可以在公司外面找一棵大树,以后大家在争的时候,你就赶快到大树下坐一下。
在汉朝时候,他们有封五经博士,一年当中皇帝会送给他们一只羊。那天抓了很多羊,这些五经博士就来接受皇帝的这个赐与。结果所有的五经博士都在那里说,「这只比较肥,那只比较瘦,这样分不公平,不然我们就拿刀把它切开来,这样秤比较公平」,就在那里争论不休。有个读书人叫甄宇,他看了没说话,马上走到羊群里面,把那只又瘦又小的羊牵著就走了。这么一做,所有的人不吵了,都觉得很惭愧,亏他们还是五经博士,真的是浪得虚名。但是他也没有骂他们,非常善巧,用身、用行为来劝导他们。后来皇上知道了,封甄宇叫做「瘦羊博士」,这个都留名青史。
这也是让了财物,让名、让功劳,没有一样不能让,因为我们了解「万般将不去」,还有什么好执著的?所以蕅益大师提到,「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诸位同修,你现在还有什么东西不能布施?假如还有,可能会影响、障碍我们往生。所以我才跟我妈妈说:你还有什么不能舍的?这也是我们跟母亲有这段法缘,一定要互相成就。这个是「让」。
再来,礼让。当我们与一个很有礼貌、谦让的人相处,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觉得跟他相处很舒服、很愉快。所以,礼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再熟的亲友也不能失礼,还是要处处体谅他人,恭敬他人。家庭当中,有些情况会破口大骂,会发生冲突,往往都是失礼。第一次失礼,亲人可能忍住,之后第二次、第三次,最后会怎么样?火山爆发。有没有?比方说,动他的东西都没跟他讲,第一次他没讲话,几次以后可能就大发雷霆;或者进门的时候,也没有给人家敲门,很唐突。所以,纵使是在家庭当中,也不可失礼。而礼也不可太过,假如父子之间,常常做些事还要一直跟他说谢谢,那父子之间听起来会觉得有点太疏了。这个拿捏的分寸也要我们自己去体会,所以礼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
当我们有礼,就能够成为一个懂分寸的人。现在的孩子有没有分寸?没有!因为不懂礼!有一次在坐飞机以前,很多人排队,一个小孩很吵闹,还会去撞到前后的人。他的母亲控制不了,后面的排队的人就对著那个母亲苦笑,说:你的孩子好活泼!这个叫活泼吗?什么叫活泼?现在有很多名词都被误解了,那个停不下来叫活泼?那个叫过动儿,是不是?那叫随便,那叫放肆!无规则不成方圆,小孩子怎么可以让他这么造次!活泼应该是思想活泼,思想常常能看到爸爸需要一杯水,弟弟需要什么,能够时时体恤他人,去帮助他人,这才叫真正的活泼!假如没有处处替人著想,只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个叫放肆、随便。所以我们引导孩子要正确,活泼要从思想活泼,处处替人著想开始。
再来,忍让。因为人跟人相处难免会有些摩擦,就像牙齿跟舌头这么样的亲密,难免也会咬到。当冲突发生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所以忍辱的功夫相当重要。「忍」就能够化干戈怒气於无形,让彼此的关系能够继续友好,而不会破坏掉,保留了彼此的关系;不然很可能一个怒气下去,兄弟的情谊障碍就来了;可能一个怒气下去,夫妻之间的情感就回不到这种境界了。所以忍重要。当你能忍得下来,对方一冷静,就觉得自己太过分了,他的惭愧心也会被唤醒。所以,忍让重要。
除了人跟人之间的冲突必须忍,我们自己面对五欲六尘的诱惑也要提起警觉,要忍住,不能受影响。当我们贪瞋痴慢起来,赶快要警觉,要忍住,马上要提起正思惟,马上应该提起佛号。因为要提起正思惟,不知道要提起哪一条,可能就掌控不了,赶快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广钦老和尚他晚年,遇到很多的同修都劝他四个字「老实念佛」。有一天他就对著所有的这些出家众还有信徒说:我要往生了。所有的人一听师父要往生了,大家手忙脚乱,赶快去穿海青、拿引磬,还有拿经书起来,要赶快帮他助念。当大家都忙得一团的时候,看到老人家很自在的在那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很自在的在念佛。接著老人家就对他们说,当生死关头,大限来时,可能都会手忙脚乱,那时候什么都来不及,只能靠一句佛号了。所以往往境界来时,一定要提得起佛号才不容易被境界所转。
而这个念佛的功夫,也都从我们行住坐卧来练,也都从我们处处能够落实三福、六和、三学、六度跟普贤十愿。当你能够落实这些行持,我们的心境就愈来愈慈悲,愈来愈清净,念佛才容易相应,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当你在扩宽心量的当中,也是在提升念佛的能力,当你念念只有他人、只有众生,你以这样的人生态度去与人相交往,你也会明显感觉,几个月以后自己念佛不同了,境界有提升。所以修佛根源就在修心。
接下来,要懂得谦让。「谦卦,六爻皆吉」,谦有无穷的好处,谦能够不贡高我慢,能够自卑尊人,赢得了人缘,又提升了自己的道德、学问。而谦卦,当你得到人和的时候,才能把事情办好;而往往假如我们傲慢无礼,人和一失去,可能本来可以办好的事,到头来也会搞砸了。所以孟夫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成事的关键在人和。得人缘便是好功夫,得人意也是好功夫,要得人意就要从礼让、忍让、谦让来下手。
而在《易经》里面的谦卦,是「上坤下艮」,「坤为地,艮为山」,这也是表法。诸位同修,我们来看一下,坤在上,艮在下,坤为地,艮为山,从中你看出什么?有没有看出来?大地比较高,还是山比较高?山绝对比地高!但是这一卦,山却在地的下面。所以,纵使我们的能力比人家高很多,也不应该压在别人上面,更应该自卑尊人。老祖宗很有智慧,都可以从天地万物当中领会做人的一种哲学。
当我们懂得谦虚的时候,就能够给人留余地,因为你谦虚,他在旁边也觉得很自在,不会被你压迫。我记得小时候,在念书的过程,有些同学考试考得很好,考得比我们好很多,然后他都说:我回去都没有念书。听了你会怎么样?差点没有吐血,我们读得半死都考得比他差,然后他说我都没有念书!这些同学在学校都带头玩,玩一玩,回去都熬夜,这个存心不好,也不够谦虚。当我们谦虚的时候,才不会以自己的才华、自己的一些功劳去压迫到别人。当我们不压别人,能够处处退让,处处给人家留面子,我们就会成为一个能够替人著想的人。
「谦」应该从哪些地方去学习、去效法?在《了凡四训》里面有一段开示就很好,我们可以从这里来提升自己的境界。「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纵使我们命很荣显,我们也应该不要觉得很得意,要当落寞来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眼前丰衣足食,也能「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从这几个角度再扩充到一切的生活情境,我们时时可以用这样去观照。比方说,命当荣显,也可以作落寞想,因为毕竟我们命运能够好,很可能是祖宗有德,祖宗的福分我们要好好守住,不可以傲慢、奢侈。当我们遇到的是很顺利的时候,所谓得意会忘形,所以也要战战兢兢,就好像是拂逆的状况去对待。
纵使我们眼前足食,物质很好,也不能浪费、奢侈,要常常当作贫窭想,甚至於把这些食物再奉献给更需要的人。你绝对不要摆阔,大吃大喝,那就会惹祸上身。当我们有钱的时候,所谓「一家饱暖千家怨」,这种情况有没有?一有钱,洗衣服请个佣人,煮饭请个佣人,打扫请个佣人。旁边邻居盖的房子可能只有十万块,我们盖一间房子两百万、三百万,这样会有什么结果?可能会弄得当地的人民对我们非常的不满,气愤。他们在那里穷得半死,你却在那里这么好的享受,很有可能当家里面失火了,有没有人来救?可能会说:老天有眼,明察秋毫,烧得好!
我们华人因为比较勤奋,不管在世界各地,确实都能够活出一片天地。但是我们在其他国家的国土上能够有这么好的财富,也应该时时想著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当我们懂得把这些财富散给当地这些贫穷困苦的人,也将赢得更好的人和,也将让全世界各地的人对我们华人更加的尊重,所以相当重要。我们也时时要想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我们到一个地方会受到排斥,绝对不能怪别人,要先看看自己有哪些进退的分寸应该调整、应该修正。所以《大学》里面提到「财散人聚」,财聚人和就散了!这些都是真理。所以「仁者以财发身」,仁慈的人一定是去帮助别人,成就他的修养;「不仁者以身发财」,只想著赶快去赚钱,自己过好日子而已。所以纵使眼前足食,也要能看到身旁人民的需要。师长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为什么师长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在澳洲赢得广大人群的尊重,我们要会学,所谓「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要看门道」。
《了凡四训》下一句也提到,「即人相爱敬」,所有人都很敬重我们,「常作恐惧想」,因为确实我们能有所成长,都是父母、师长的功劳,绝对不能起傲慢之心。「即家世望重」也不能以势压人,「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因为一起傲慢,学问就退丧掉了。所以,谦虚就可以从我们生活点滴,跟起心动念当中来修学。这节课我们先讲到这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