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五集) 2005/3/10 地点: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0025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我们刚刚讲到《净土圣贤录》当中一位往生的菩萨王打铁,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最重要是当我们在听到一位圣哲他的行持的过程,要了解到他有哪些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效法之处,把之间的差距找出来,我们就可以迎头赶上。刚刚讲到了,出家师父告诉他:反正你只要一边打铁一边念佛,这样就不会妨碍到你的工作。结果王打铁那一天以后,就开始边敲边念佛,敲一下念一声。他的太太就走过来跟他说:你有毛病!打铁都那么累了,还念什么佛?他自己念也感觉不会累,甚至於比之前只有打铁的时候还轻松,所以不管老婆怎么样不满,他也没有在乎,继续老老实实敲他的铁念他的佛。念了三年,他就跟他太太说:我要回家了。她太太说:跟你结婚那么久,你这个穷光蛋也没听过你有什么家可以回。也就不理他。结果那天王打铁就念了一首偈说到「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至,我往西方」,念完刚好敲下去就走了(我假如这样就走了,不知道多好),是站著走的。
诸位同修,王打铁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哪?老实念佛。第一个,他对於法师、对於老师恭敬,才会有这个因缘把法师接到家里来。再来,对於老师的话依教奉行,一点折扣都没有,法师有没有告诉他念佛以后有多大多大利益,没有。他对人很信任,法师这么讲一定不会错,连会怎么样也没问得很清楚,他就老老实实开始念;所以尊师又老实,依教奉行。再来,我们也看到,当别人给予他一些不同的意见,他也没有动摇,他还是很有信心。毕竟我们要了解到,念佛法门是难信之法。所以要让身旁的人各个都同意你做得是对的,容不容易?不容易!我们就不需要去强求,假如你跟每个人讲念佛可以往生作佛,他都相信的话,那就很不可思议;一般不能接受是很正常的。所以,我们老实念,也不需要他人来认同我们。
再来,王打铁工作非常忙碌,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而他念了三年也能成就。也警惕我们,能不能找藉口说我自己太忙,都没时间念佛。其实从王打铁的事迹我们也了解到,再怎么忙也不能障碍我们念佛,因为你可以在心头默念就行,这个法门是完全不会受到工作、生活的障碍。跟这些有成就的人学习,一定要抓住一个原则,就是「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藉口」,当我们找藉口的时候,道心可能就点点滴滴流失掉了。所以要「圣与贤,可驯致」,看到好的榜样赶快就往那个方向走。
王打铁也警惕我们,一个不识字的人,一个工作比较低阶层的人,都相当有机会当生成佛,所以我们面对任何的人都不可轻慢、都不可轻视。因为很可能你轻视的那个人这一生就要去作佛,那你这个罪业就结大了,所以我们要平等视众人。当我们看到每个《净土圣贤录》上的圣哲榜样,我们都应该好好从中领会、从中学习,这样我们每天生活都可以从书上、从处事待人接物当中提升自我。下一句是: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见到人家不好之处,我们首先先想想自己有没有犯同样的过失,假如有,赶快修正;假如没有,那就自我勉励,不要跟他再犯同样的错。而面对恶人,我们也应该宽恕、体恤,所谓「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当一个人无知的时候,事实上是很痛苦的,不知道要造多少罪业。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道理我们已经明白,就应该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成佛。所以当我们面对恶人的时候,也不能起分别心。因为「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有一定唤得醒,本无是刹那生灭,只要我们能够有所德行,当他的榜样,相信这段因缘也会有所转化,对他有所帮助。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是六祖惠能大师给我们的教诲。诸位同修,这一点好不好做?很多时候觉得很有道理,但是真正看到的时候都会生闷气,自己也觉得很无奈,怎么闷气就是压不下去。曾经听师长在回答问题,有位长者他就提到,实在没有办法不看人家的过失。结果师长回答他:你从今天以后,只要看到别人的过失,马上就想说就是我的过失。比方说看到太太的过失,马上就想就是我做得不够好,所以我太太没有感动;假如看到朋友有过失,就想就是我做得不够好,所以没有感动他;假如看到社会上的过失,就想到因为我没有做好表率,所以社会才会乱。当我们看到所有的过失都回过头来看到自己的本分,那我们的力量会花在尽本分,会花在提升自己的德行,就不会耗在见人过失,在那里情绪打转。师长这个方法相当好,我们听了也心生欢喜。
师长也教诲我们,他说:别人错的也是对的,我们对的也是错的。当别人是错的时候,我们把他当菩萨,他在告诉我「见人恶,即内省」,他也在告诉我们,现在的社会最缺乏什么、最需要什么。因为他们会造恶都是整个家庭社会所形成的问题,所以从他们的示现我们也了解到我们的本分,我们的责任。我们对的也是错的,当我们心里面生起我对你错,我高你低,当下我们的恭敬心、平等心已经失去了。师长很多的话语我们都要静静去领受、去领会,然后去历事炼心,常常观照自己的态度,自己的起心动念。当我们能够这样去下手,相信很多的态度会转得很快。我们看下一句经文: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这一句经文提到『唯德学,唯才艺』,这是精神生活层面;『若衣服,若饮食』,是比较属於物质的层面。当我们为人长者对於人生的价值观是偏物质,还是注重精神生活,当长者的价值观是偏向精神生活,那孩子的人生方向就会往这里走;当为人长者是比较追求物质享受,那下一代可能就会也是往这个方向走。所以我们希望孩子往后注重德行,首先我们要勘验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对不对。
我常常会问家长: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后是什么样的人生?诸位同修,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后是什么样的人生?应该会有满多答案说希望能像师父上人这样,假如你当父母从小就是这样的态度,那您的孩子应该会很有成就,我们也很欢喜,因为江山代有贤人出。我们去从历史上了解到,任何一个留名青史的圣哲都有好的父母、好的长辈调教,都不是偶然的。你们都没想过这个问题吗?每天忙著赚钱,一天过一天,哪还想这样?所以很多家长就回答:其实我也不希望他怎么样,只要他快乐就好了。我们要了解,当我们的目标都定得很低,那孩子的人生会到哪里?「取法乎下,了无所得」,所以父母要有志向,孩子才有志向。
话又说回来,他说:我只希望他快乐就好。那我会反问他们:你快乐吗?诸位同修,你快乐吗?怎么诸位的表情看起来都不快乐。当我们都没有办法过得身心愉快,怎么又去期望我们带领的孩子身心愉快。很多人都说人生就是要过得快乐一点,到底什么样才是真正的快乐?佛家讲人生有八苦,三苦、八苦,其中三苦就是指苦苦、坏苦、行苦。而世间人追求的快乐都在哪个部分?坏苦。你看现在都很强调休闲活动,有没有?我们中国几千年历史,有没有强调休闲活动?很少!那为什么西方人要休闲活动?这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因为他工作很痛苦,是不是?所以要缓和一下。礼拜一上班的时候都有礼拜一症候群,为什么?很无奈,又要工作。但是我们古代这些读书人,他假如当官的时候,他会不会觉得很痛苦?当他在当官的时候可以为民服务,他觉得很充实。处理完事务之后,因为民风淳朴,又不用处理一大堆杂事,他就可以游山玩水,跟大自然在一起,身心轻安。
而现在人的休闲活动是什么?我们带班,每次要去旅行,跟孩子提议几个地点,我们都希望他们能够多跟大自然在一起。结果孩子每次这些大自然都不考虑,都要去哪里?都要去什么游乐园,然后又贵得要死,好贵,门票实在太贵了。然后带去的时候,小孩就在那里玩那些从几百公尺然后掉下来,一路上在那里叫。人很可悲,自讨苦吃,花钱找罪受。为什么会这样?内心没有真正的喜悦,很空虚,喜欢找刺激,就好像在吸毒一样,吸一吸好像觉得舒服多了,结果过十分钟以后又觉得很空虚。我记得有一次我带学生出去,看他们这样玩我实在看不下去,我又想说真的有这么乐吗?我就上去坐了一下那个转盘,转下来我都快吐出来。我说人真是可悲,无法了解到内心的喜悦,那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们都尝不到。所以父母、长者对於孩子人生价值观的引导至关重要,当他能够真正追求的是内在充实的快乐,往后他在遇到这些很虚浮、很没有价值的东西,他就不会生欢喜心。
一般人在追求的是坏苦,比方说他去买一件衣服,很漂亮,他觉得很快乐。诸位同修,他可以快乐多久?买一件漂亮的衣服快乐多久?可能两、三天,每天都要穿出去看一下。但是因为这个卡刷下去,可能半个月、一个月的薪水都付出去了,所以这一个月后半十多天还要买方便面来吃,来过日子,这样的人有没有?有!你们怎么知道?我们看到很多年轻人确确实实这样过,有的撑不下去,饿坏了,回去跟他父亲讲:爸,我没钱了。他爸爸很生气:讲你都不听,气死我了,来,要多少钱自己讲。还是拿给他,害了他。为什么会追求物质?大人的榜样直接影响小孩。
假如我们今天买一台汽车,快乐多久?买这个汽车是豪华跑车,可能快乐一个月,而且那个快乐会造成其他人的痛苦,因为你的太太从此变成从元配掉到哪里去?掉到小老婆去了,车子是大老婆,每天要擦得亮亮的。然后开出去,开了半年、一年,你突然又看到新的款式出来,你会心又开始痒了,你看我又被人家比下去,可能开没多少年又换一台新的,一台车的贷款要付多久?可能又要付很多年?所以快乐很短暂,痛苦一大段,这是现在人在追求的。
还有人他在跟人家谈话、吃饭过程,假如他自己没有买一栋豪华的别墅,好像就觉得比不上别人。所以很多人买房子不是为了住,是干嘛?要告诉别人我也有。买了这个房子可能快乐一年,痛苦多久?可能要缴十年、十五年,甚至於更久。因为买了豪华别墅,也要找两个佣人去那里看,主人一年去个两、三次,这些佣人每天住在那里,诸位同修,到底谁有福报?人生都追求虚妄的,结果是佣人有福报,他们夫妻两个要在外面每天打拼,才能够来付这个房子的贷款。所以追求物质欲望是个无底洞,这样的人生就好像盖了一个房子,外面很漂亮,里面空空洞洞,连那个柱子都不稳定,迟早有一天会垮下来。以这样的人生态度,教出来的孩子绝对不可能会优秀的。
西方的生涯规划里面有这样的趋向,少年的时候就像天堂一样,中年的时候像战场一样,老年像坟墓一样。我们来看看,少年的时候为什么像天堂?要什么给什么,说要顺应他的个性,不要限制他。这样讲有没有道理?因为现在西方的教育理论比较盛行,所以现在教出来的青少年不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全世界的问题,因为都是这样教。我们中国人都没有遵照老祖宗的教法,还是跟西方一样的教法,我们的下一代现在也很头痛,果相都出来。「苟不教,性乃迁」,他的整个欲望从小养成,就很难再遏止。
现在孩子花钱,假如你去了解一下,你可能听了以后都快要吐血。很多高中生花钱花到妈妈都已经快要受不了,光是打个行动电话都不知道要多少钱,更何况是其他的消费。但是要怪谁?怪父母。孩子要什么你给什么,才让他养成这样的消费态度。很快乐,像天堂,买一大堆东西,把福分折掉了,把坏习惯养成。很多十多岁、二十多岁的学生都申请好几张信用卡,这一张刷爆了,然后再申请一张,这种情况也相当多。当初发明信用卡目的在哪里?我们都觉得好像新的东西是好的,其实不见得。因为这个商品的设计是为了让人的欲望能够不断的被引发出来,往往刷完以后自己就后悔。这些年轻人他还没有踏入社会开始赚钱,就已经有很多的债要还,甚至於连他的社会信用都还没有建立,已经开始在亏损。
因为欲望增长,就必须赚钱来满足欲望,所以每天为了还钱就像战场一样,因为要跟别人竞争,要击败别人我才有钱赚。很多西方的家庭它都是从年轻到老都是负债状况,都是先买再说。往往当他的工作出现不稳定的时候,他所购买的这些东西都将要出现状况,有的房子就被收回去,甚至於很多大的开销到最后付不出来,把家庭都搞得一团乱,这样的事情也很多。中国的教育绝对不是这样去挥霍,是强调应该要勤俭持家,爱物惜物才对。
他的中年像战场一般,老年,因为没有孝道,所以老年大半到老人院去居住。虽然有国家给予他们这些开销,但是我们回头想想,这些老人院的经费钱从哪里来?可能都已经花到往后第三代、第四代子孙的钱上面去了。所以我们不要只看到外面华丽的这些景象,要看到它内在本质上错误的地方。其实这些开销都已经花到往后子孙的钱,这样是不大恰当的行为。中国人会不会这样做?中国的老祖宗念念只想著如何利益下一代,我这个中国人要打括号,两百年前的中国人,我们这一代不见得。现在年轻人、年轻夫妻赚的钱要怎么样?自己花,都只想到自己,这些思想、态度都是受到整个环境的影响。为什么没有人去把这个制度改掉?因为他假如把老年福利改掉了,他可能就选不上。所以明明知道这样会损害到后代子孙的利益,但是为了当下自己的权力,他也不愿意更改。
我们来思考一下,当这些老人到老人院去的生活到底是不是很好?因为西方没有孝道,所以孩子只要成年以后,跟父母的联系就愈来愈少,当他晚年的时候,几乎孩子都没什么联系。刚好孩子来看他一次,老人家会说:我好高兴,我的儿子还没有把我忘了。假如我们听到这样的话语,我们的内心会觉得很可悲,做人连孝道都忘了,而一生汲汲追求都只是物质上的享受,这样的人生就太空虚。很有可能他在老人院里面,常常还要听到一百零八号走了,二百一十六号走了,看著身旁的人一个一个去世,他每天要在那边想,什么时候轮到我,这样的精神生活相当的煎熬。
假如能够在晚年有天伦之乐,这样的晚年才是真正的人生。所以,中国人经营人生就不是用这样的方式,中国人强调少年的时候要培福,中年的时候要造福,晚年的时候再享福;晚年享福才是真福报。有些话很难听,但是用在现在还满相应的,我们以前骂人都说「不得好死」,现在这个现象可能都变成很常见。诸位同修,您现在还有没有听说我们隔壁家的老人睡觉就走了,一点痛苦都没有?现在还有吗?他是不是念佛人?以前小时候还常听到,现在都听不到了,都是癌症,都是很多的慢性病去世的,所以老年都很难熬。
应该从小让孩子节俭、培福,而福田从心耕。当孩子从小接受的是圣贤教诲,他念念替人著想、替人服务,那他从小就可以积福。一般的人对於生涯规划都会觉得二十岁以前比较没有贡献,六十岁以后太老又不能做,都把人生压缩在这四十年当中,其实只要小孩子从小就学《弟子规》,他的存心就已经在积累人生的福分、福报。
有个孩子他才两岁,他第一次来教室上课,上完以后他回到家里,他的父母问他:今天你学到什么?这个孩子跟父母讲:我学到孝顺父母。一个三岁的孩子讲得非常字正腔圆。第二次他去上完课回来,因为那一堂课看到很多小朋友上台,把他在家里做的孝行讲出来,所以这个孩子学了以后,第二次上完课回到家里,他就马上去拿杯子端了温水给父母喝茶。两岁的孩子只要学习圣贤教诲,他从小就懂得孝顺、懂得尊敬长辈,由这样的存心,自然而然就会积累他的福分。因为有这样人生的态度,所以他出社会绝对不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而是了解到我们取之社会要用之社会,应该尽自己一分能力造福人群。所以他会认真工作,积累他的人生智慧。
当他到了晚年的时候,他会相当有人生的历练,愈老智慧愈高,愈老愈多的人需要他的协助,需要他的帮忙。就像师父上人一样,年近八十,走到任何的国家、任何的种族、宗教,都希望亲近老人家跟他学习。所以能够接受圣贤教诲,他的一生都会相当充实,相当有价值。而且当他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他的影响性还会继续存在,因为他是真诚的去付出,真诚去造福社会,所以他的生命将会无限延长。诸位同修,孔老夫子死了吗?孔老夫子的精神、他的教诲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都还在影响著我们。当我们是这样去经营人生,将会让人生发光发热;当我们是用这样的态度经营人生,我们也引导孩子这样去经营人生,这样的价值观就会让家庭走向一个充实圆满的人生大道。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对於这些物质的东西,我们当然也不是不需要,而是够用就好。世间人常说人生在追求富贵,诸位同修,什么是富?以前看书都说要过荣华富贵的生活,什么是富?假如是小孩子他会怎么回答?很有钱叫富。什么是贵?地位很高叫贵。这样的认知就有所偏颇。真正的富在知足,知足者富;真正的贵是他人打从心里尊敬你,人敬者贵。当人不知足,纵使他有再多的财富,比方说他有五千万,看到别人有一亿,他内心又不舒服了,《无量寿经》里面有提到「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人不知足的时候时时都觉得自己很穷,就一直在这里追求,所以「世人共争不急之务」,所有追求的东西都带不走,而且在追求的过程又造了一身罪业,相当冤枉。
真正的富在知足,真正的贵不在於社会地位。很多的人他在工作上职称也都很高,后来退休以后,本来是常常很多人到家里来送礼,只要他的工作一退下来,马上以前的这些朋友都不见了;有官职的时候门庭若市,官职放下门可罗雀,假如是这样的贵那是很虚幻的。一般退休以后,好像都是女众比较长寿,因为女众退休,走到公园里面就跟人家很自然的就融在一起,看是打打拳、跳跳舞。男众因为都是总经理、经理、董事长,退休下来以后好像腰比较紧,都弯不下来,跟人家很难打成一片,常常都还要摆个姿态,这个名闻利养还放不下来,往往过得不快乐,所以寿命比较短。
人生清清白白、自自在在来到这个世间,何苦来哉沾染了这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那就太辛苦、太不值得。所以,我们要做就要做真正的富贵之人。诸位同修谁是真正的富贵之人?你们心目当中有没有答案?你们都通过考试了,我收到你们的电波,答案就是师父上人。既然师长已经做了这么好的榜样给我们,那我们也要「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我也曾经听到一则公案,就是一个禅宗的祖师,他母亲过世的时候,他把他母亲背在肩上,就到了一个地方,当场就要放一把火把母亲烧了。所有的这些邻居看了以后就对他非常不满意,觉得他很不孝顺,怎么这样草草就把母亲的尸体处理掉。结果这位禅师就讲到:一人得道,九族生天,否则诸佛妄语。一讲完就把母亲烧了,母亲马上现天人相,升天而去。当我们真正念念为众生,真正当个富贵之人,不止自己成就道业,还会让所有的祖宗都能得到利益。所以我们要以这样为人生的目标。我们接著看下一句经文: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假如我们闻到自己的过失就不高兴,别人给我们称赞我们就很高兴,可能造成这些比较逢迎巴结的朋友就会亲近过来,反而这些肯指出我们缺点的朋友会慢慢的离我们而去,所以这个态度也要相当谨慎。毕竟人生的路上假如能够有很多的好友一起提携,一起帮我们指出我们的缺点,我们将减少相当多的过失。其实当我们脸上有污垢的时候,自己很可能看不到,而朋友一看到很欢喜帮我们擦掉,我们一定要深深的感谢。
在宋朝时候,有个读书人叫苏轼,他跟佛印禅师很有交情。有一次他自己坐在蒲团上,觉得身心轻安很有境界,索性就写了一首诗,诗上写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觉得他已经有相当的境界,也很欢喜,就把这首诗写好送过去给佛印。诸位同修,他为什么要送这首诗给佛印?他的内心在等著别人要称赞他,「闻誉乐」,希望别人给他肯定一下。结果拿过去,佛印禅师一看完,就给他写了一个字「屁」,就还给他了。他一看,离他心里的目标差这么多,他就当场很生气,马上就坐著船要去找佛印。一到寺院门口,看到佛印门没有开,但是在门口贴了两行字,写到「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所以真正的功夫要在境上练。我们也是常常念佛参禅似有悟,滚滚红尘又现形。有些同修就说,我在念佛的时候好清净,念了三天很想留在那样的境界里面,很怕回去跟家人一谈起话来,我的境界又不见了。这样对不对?境界要在境上练,要能历事炼心。所以这个八风吹不动,一屁就把他考验过来。
什么是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我们在这八种境界当中去勘验自己的功夫。当然,平时如战时,平常这句佛号要常常能够提得起来,当我们在这些别人毁谤,别人称赞当中,心里面开始起波涛的时候,要赶快佛号把它伏下来。所以当我们有这样的警觉性,可以不怕念起只怕觉迟,那时时每天都在练功夫、都在提升境界。这样的态度我们也可以从家庭做起,假如今天我们犯了过失,太太帮你指出来,应该怎么办?你一定要走到太太面前给她鞠个躬:谢谢你指出我的缺点。这个躬鞠不鞠得下去?假如鞠得下去,家风一定马上变了。有没有道理?
我们有个老师,上了几次课以后,回去跟她先生道歉:对不起,我哪件事情错了。那三个字「对不起」出来的时候,她的先生脸色大变,很惊讶,他说:「对不起」居然是从你嘴巴讲出来!他不相信!这个太太改变很多,她也把她的改变还有教孩子的一些收获,写了一篇文章放在「大方广」上面。她说本来跟先生的日子就好像搭伙吃饭,过一天算一天。其实她这样的叙述,还真是满真实的。当人不懂得爱人,只懂得看别人缺点的时候,每天又要相见,实在不是这么好熬。当我们能够转变态度、转变心念,将会带动整个家庭的大转变。每一句《弟子规》的教诲,都将是我们很好的家风,都要开始好好把它落实下去。当你这一条已经落实了,你就把它打勾,这一条做到了,在打勾的时候就会觉得格外的充实。你假如做了一个月一个勾都没打成,怎么办?这个时候一定是方法错了,要赶快加紧学习。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事实上朋友对你直言不讳的态度,都是从我们一点一滴的表现,他们才慢慢会显露出来。当我们愈有雅量的时候,他们就会愈敢於告诉我们、指导我们,这些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诸位同修,你们不要明天遇到同修就说:来,我有什么缺点帮我指出来!那对方可能会不知所措,还是要自然一点。今天我们就要先讲到这边,谢谢!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我们刚刚讲到《净土圣贤录》当中一位往生的菩萨王打铁,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最重要是当我们在听到一位圣哲他的行持的过程,要了解到他有哪些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效法之处,把之间的差距找出来,我们就可以迎头赶上。刚刚讲到了,出家师父告诉他:反正你只要一边打铁一边念佛,这样就不会妨碍到你的工作。结果王打铁那一天以后,就开始边敲边念佛,敲一下念一声。他的太太就走过来跟他说:你有毛病!打铁都那么累了,还念什么佛?他自己念也感觉不会累,甚至於比之前只有打铁的时候还轻松,所以不管老婆怎么样不满,他也没有在乎,继续老老实实敲他的铁念他的佛。念了三年,他就跟他太太说:我要回家了。她太太说:跟你结婚那么久,你这个穷光蛋也没听过你有什么家可以回。也就不理他。结果那天王打铁就念了一首偈说到「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至,我往西方」,念完刚好敲下去就走了(我假如这样就走了,不知道多好),是站著走的。
诸位同修,王打铁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哪?老实念佛。第一个,他对於法师、对於老师恭敬,才会有这个因缘把法师接到家里来。再来,对於老师的话依教奉行,一点折扣都没有,法师有没有告诉他念佛以后有多大多大利益,没有。他对人很信任,法师这么讲一定不会错,连会怎么样也没问得很清楚,他就老老实实开始念;所以尊师又老实,依教奉行。再来,我们也看到,当别人给予他一些不同的意见,他也没有动摇,他还是很有信心。毕竟我们要了解到,念佛法门是难信之法。所以要让身旁的人各个都同意你做得是对的,容不容易?不容易!我们就不需要去强求,假如你跟每个人讲念佛可以往生作佛,他都相信的话,那就很不可思议;一般不能接受是很正常的。所以,我们老实念,也不需要他人来认同我们。
再来,王打铁工作非常忙碌,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而他念了三年也能成就。也警惕我们,能不能找藉口说我自己太忙,都没时间念佛。其实从王打铁的事迹我们也了解到,再怎么忙也不能障碍我们念佛,因为你可以在心头默念就行,这个法门是完全不会受到工作、生活的障碍。跟这些有成就的人学习,一定要抓住一个原则,就是「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藉口」,当我们找藉口的时候,道心可能就点点滴滴流失掉了。所以要「圣与贤,可驯致」,看到好的榜样赶快就往那个方向走。
王打铁也警惕我们,一个不识字的人,一个工作比较低阶层的人,都相当有机会当生成佛,所以我们面对任何的人都不可轻慢、都不可轻视。因为很可能你轻视的那个人这一生就要去作佛,那你这个罪业就结大了,所以我们要平等视众人。当我们看到每个《净土圣贤录》上的圣哲榜样,我们都应该好好从中领会、从中学习,这样我们每天生活都可以从书上、从处事待人接物当中提升自我。下一句是: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见到人家不好之处,我们首先先想想自己有没有犯同样的过失,假如有,赶快修正;假如没有,那就自我勉励,不要跟他再犯同样的错。而面对恶人,我们也应该宽恕、体恤,所谓「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当一个人无知的时候,事实上是很痛苦的,不知道要造多少罪业。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道理我们已经明白,就应该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成佛。所以当我们面对恶人的时候,也不能起分别心。因为「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有一定唤得醒,本无是刹那生灭,只要我们能够有所德行,当他的榜样,相信这段因缘也会有所转化,对他有所帮助。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是六祖惠能大师给我们的教诲。诸位同修,这一点好不好做?很多时候觉得很有道理,但是真正看到的时候都会生闷气,自己也觉得很无奈,怎么闷气就是压不下去。曾经听师长在回答问题,有位长者他就提到,实在没有办法不看人家的过失。结果师长回答他:你从今天以后,只要看到别人的过失,马上就想说就是我的过失。比方说看到太太的过失,马上就想就是我做得不够好,所以我太太没有感动;假如看到朋友有过失,就想就是我做得不够好,所以没有感动他;假如看到社会上的过失,就想到因为我没有做好表率,所以社会才会乱。当我们看到所有的过失都回过头来看到自己的本分,那我们的力量会花在尽本分,会花在提升自己的德行,就不会耗在见人过失,在那里情绪打转。师长这个方法相当好,我们听了也心生欢喜。
师长也教诲我们,他说:别人错的也是对的,我们对的也是错的。当别人是错的时候,我们把他当菩萨,他在告诉我「见人恶,即内省」,他也在告诉我们,现在的社会最缺乏什么、最需要什么。因为他们会造恶都是整个家庭社会所形成的问题,所以从他们的示现我们也了解到我们的本分,我们的责任。我们对的也是错的,当我们心里面生起我对你错,我高你低,当下我们的恭敬心、平等心已经失去了。师长很多的话语我们都要静静去领受、去领会,然后去历事炼心,常常观照自己的态度,自己的起心动念。当我们能够这样去下手,相信很多的态度会转得很快。我们看下一句经文: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这一句经文提到『唯德学,唯才艺』,这是精神生活层面;『若衣服,若饮食』,是比较属於物质的层面。当我们为人长者对於人生的价值观是偏物质,还是注重精神生活,当长者的价值观是偏向精神生活,那孩子的人生方向就会往这里走;当为人长者是比较追求物质享受,那下一代可能就会也是往这个方向走。所以我们希望孩子往后注重德行,首先我们要勘验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对不对。
我常常会问家长: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后是什么样的人生?诸位同修,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后是什么样的人生?应该会有满多答案说希望能像师父上人这样,假如你当父母从小就是这样的态度,那您的孩子应该会很有成就,我们也很欢喜,因为江山代有贤人出。我们去从历史上了解到,任何一个留名青史的圣哲都有好的父母、好的长辈调教,都不是偶然的。你们都没想过这个问题吗?每天忙著赚钱,一天过一天,哪还想这样?所以很多家长就回答:其实我也不希望他怎么样,只要他快乐就好了。我们要了解,当我们的目标都定得很低,那孩子的人生会到哪里?「取法乎下,了无所得」,所以父母要有志向,孩子才有志向。
话又说回来,他说:我只希望他快乐就好。那我会反问他们:你快乐吗?诸位同修,你快乐吗?怎么诸位的表情看起来都不快乐。当我们都没有办法过得身心愉快,怎么又去期望我们带领的孩子身心愉快。很多人都说人生就是要过得快乐一点,到底什么样才是真正的快乐?佛家讲人生有八苦,三苦、八苦,其中三苦就是指苦苦、坏苦、行苦。而世间人追求的快乐都在哪个部分?坏苦。你看现在都很强调休闲活动,有没有?我们中国几千年历史,有没有强调休闲活动?很少!那为什么西方人要休闲活动?这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因为他工作很痛苦,是不是?所以要缓和一下。礼拜一上班的时候都有礼拜一症候群,为什么?很无奈,又要工作。但是我们古代这些读书人,他假如当官的时候,他会不会觉得很痛苦?当他在当官的时候可以为民服务,他觉得很充实。处理完事务之后,因为民风淳朴,又不用处理一大堆杂事,他就可以游山玩水,跟大自然在一起,身心轻安。
而现在人的休闲活动是什么?我们带班,每次要去旅行,跟孩子提议几个地点,我们都希望他们能够多跟大自然在一起。结果孩子每次这些大自然都不考虑,都要去哪里?都要去什么游乐园,然后又贵得要死,好贵,门票实在太贵了。然后带去的时候,小孩就在那里玩那些从几百公尺然后掉下来,一路上在那里叫。人很可悲,自讨苦吃,花钱找罪受。为什么会这样?内心没有真正的喜悦,很空虚,喜欢找刺激,就好像在吸毒一样,吸一吸好像觉得舒服多了,结果过十分钟以后又觉得很空虚。我记得有一次我带学生出去,看他们这样玩我实在看不下去,我又想说真的有这么乐吗?我就上去坐了一下那个转盘,转下来我都快吐出来。我说人真是可悲,无法了解到内心的喜悦,那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们都尝不到。所以父母、长者对於孩子人生价值观的引导至关重要,当他能够真正追求的是内在充实的快乐,往后他在遇到这些很虚浮、很没有价值的东西,他就不会生欢喜心。
一般人在追求的是坏苦,比方说他去买一件衣服,很漂亮,他觉得很快乐。诸位同修,他可以快乐多久?买一件漂亮的衣服快乐多久?可能两、三天,每天都要穿出去看一下。但是因为这个卡刷下去,可能半个月、一个月的薪水都付出去了,所以这一个月后半十多天还要买方便面来吃,来过日子,这样的人有没有?有!你们怎么知道?我们看到很多年轻人确确实实这样过,有的撑不下去,饿坏了,回去跟他父亲讲:爸,我没钱了。他爸爸很生气:讲你都不听,气死我了,来,要多少钱自己讲。还是拿给他,害了他。为什么会追求物质?大人的榜样直接影响小孩。
假如我们今天买一台汽车,快乐多久?买这个汽车是豪华跑车,可能快乐一个月,而且那个快乐会造成其他人的痛苦,因为你的太太从此变成从元配掉到哪里去?掉到小老婆去了,车子是大老婆,每天要擦得亮亮的。然后开出去,开了半年、一年,你突然又看到新的款式出来,你会心又开始痒了,你看我又被人家比下去,可能开没多少年又换一台新的,一台车的贷款要付多久?可能又要付很多年?所以快乐很短暂,痛苦一大段,这是现在人在追求的。
还有人他在跟人家谈话、吃饭过程,假如他自己没有买一栋豪华的别墅,好像就觉得比不上别人。所以很多人买房子不是为了住,是干嘛?要告诉别人我也有。买了这个房子可能快乐一年,痛苦多久?可能要缴十年、十五年,甚至於更久。因为买了豪华别墅,也要找两个佣人去那里看,主人一年去个两、三次,这些佣人每天住在那里,诸位同修,到底谁有福报?人生都追求虚妄的,结果是佣人有福报,他们夫妻两个要在外面每天打拼,才能够来付这个房子的贷款。所以追求物质欲望是个无底洞,这样的人生就好像盖了一个房子,外面很漂亮,里面空空洞洞,连那个柱子都不稳定,迟早有一天会垮下来。以这样的人生态度,教出来的孩子绝对不可能会优秀的。
西方的生涯规划里面有这样的趋向,少年的时候就像天堂一样,中年的时候像战场一样,老年像坟墓一样。我们来看看,少年的时候为什么像天堂?要什么给什么,说要顺应他的个性,不要限制他。这样讲有没有道理?因为现在西方的教育理论比较盛行,所以现在教出来的青少年不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全世界的问题,因为都是这样教。我们中国人都没有遵照老祖宗的教法,还是跟西方一样的教法,我们的下一代现在也很头痛,果相都出来。「苟不教,性乃迁」,他的整个欲望从小养成,就很难再遏止。
现在孩子花钱,假如你去了解一下,你可能听了以后都快要吐血。很多高中生花钱花到妈妈都已经快要受不了,光是打个行动电话都不知道要多少钱,更何况是其他的消费。但是要怪谁?怪父母。孩子要什么你给什么,才让他养成这样的消费态度。很快乐,像天堂,买一大堆东西,把福分折掉了,把坏习惯养成。很多十多岁、二十多岁的学生都申请好几张信用卡,这一张刷爆了,然后再申请一张,这种情况也相当多。当初发明信用卡目的在哪里?我们都觉得好像新的东西是好的,其实不见得。因为这个商品的设计是为了让人的欲望能够不断的被引发出来,往往刷完以后自己就后悔。这些年轻人他还没有踏入社会开始赚钱,就已经有很多的债要还,甚至於连他的社会信用都还没有建立,已经开始在亏损。
因为欲望增长,就必须赚钱来满足欲望,所以每天为了还钱就像战场一样,因为要跟别人竞争,要击败别人我才有钱赚。很多西方的家庭它都是从年轻到老都是负债状况,都是先买再说。往往当他的工作出现不稳定的时候,他所购买的这些东西都将要出现状况,有的房子就被收回去,甚至於很多大的开销到最后付不出来,把家庭都搞得一团乱,这样的事情也很多。中国的教育绝对不是这样去挥霍,是强调应该要勤俭持家,爱物惜物才对。
他的中年像战场一般,老年,因为没有孝道,所以老年大半到老人院去居住。虽然有国家给予他们这些开销,但是我们回头想想,这些老人院的经费钱从哪里来?可能都已经花到往后第三代、第四代子孙的钱上面去了。所以我们不要只看到外面华丽的这些景象,要看到它内在本质上错误的地方。其实这些开销都已经花到往后子孙的钱,这样是不大恰当的行为。中国人会不会这样做?中国的老祖宗念念只想著如何利益下一代,我这个中国人要打括号,两百年前的中国人,我们这一代不见得。现在年轻人、年轻夫妻赚的钱要怎么样?自己花,都只想到自己,这些思想、态度都是受到整个环境的影响。为什么没有人去把这个制度改掉?因为他假如把老年福利改掉了,他可能就选不上。所以明明知道这样会损害到后代子孙的利益,但是为了当下自己的权力,他也不愿意更改。
我们来思考一下,当这些老人到老人院去的生活到底是不是很好?因为西方没有孝道,所以孩子只要成年以后,跟父母的联系就愈来愈少,当他晚年的时候,几乎孩子都没什么联系。刚好孩子来看他一次,老人家会说:我好高兴,我的儿子还没有把我忘了。假如我们听到这样的话语,我们的内心会觉得很可悲,做人连孝道都忘了,而一生汲汲追求都只是物质上的享受,这样的人生就太空虚。很有可能他在老人院里面,常常还要听到一百零八号走了,二百一十六号走了,看著身旁的人一个一个去世,他每天要在那边想,什么时候轮到我,这样的精神生活相当的煎熬。
假如能够在晚年有天伦之乐,这样的晚年才是真正的人生。所以,中国人经营人生就不是用这样的方式,中国人强调少年的时候要培福,中年的时候要造福,晚年的时候再享福;晚年享福才是真福报。有些话很难听,但是用在现在还满相应的,我们以前骂人都说「不得好死」,现在这个现象可能都变成很常见。诸位同修,您现在还有没有听说我们隔壁家的老人睡觉就走了,一点痛苦都没有?现在还有吗?他是不是念佛人?以前小时候还常听到,现在都听不到了,都是癌症,都是很多的慢性病去世的,所以老年都很难熬。
应该从小让孩子节俭、培福,而福田从心耕。当孩子从小接受的是圣贤教诲,他念念替人著想、替人服务,那他从小就可以积福。一般的人对於生涯规划都会觉得二十岁以前比较没有贡献,六十岁以后太老又不能做,都把人生压缩在这四十年当中,其实只要小孩子从小就学《弟子规》,他的存心就已经在积累人生的福分、福报。
有个孩子他才两岁,他第一次来教室上课,上完以后他回到家里,他的父母问他:今天你学到什么?这个孩子跟父母讲:我学到孝顺父母。一个三岁的孩子讲得非常字正腔圆。第二次他去上完课回来,因为那一堂课看到很多小朋友上台,把他在家里做的孝行讲出来,所以这个孩子学了以后,第二次上完课回到家里,他就马上去拿杯子端了温水给父母喝茶。两岁的孩子只要学习圣贤教诲,他从小就懂得孝顺、懂得尊敬长辈,由这样的存心,自然而然就会积累他的福分。因为有这样人生的态度,所以他出社会绝对不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而是了解到我们取之社会要用之社会,应该尽自己一分能力造福人群。所以他会认真工作,积累他的人生智慧。
当他到了晚年的时候,他会相当有人生的历练,愈老智慧愈高,愈老愈多的人需要他的协助,需要他的帮忙。就像师父上人一样,年近八十,走到任何的国家、任何的种族、宗教,都希望亲近老人家跟他学习。所以能够接受圣贤教诲,他的一生都会相当充实,相当有价值。而且当他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他的影响性还会继续存在,因为他是真诚的去付出,真诚去造福社会,所以他的生命将会无限延长。诸位同修,孔老夫子死了吗?孔老夫子的精神、他的教诲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都还在影响著我们。当我们是这样去经营人生,将会让人生发光发热;当我们是用这样的态度经营人生,我们也引导孩子这样去经营人生,这样的价值观就会让家庭走向一个充实圆满的人生大道。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对於这些物质的东西,我们当然也不是不需要,而是够用就好。世间人常说人生在追求富贵,诸位同修,什么是富?以前看书都说要过荣华富贵的生活,什么是富?假如是小孩子他会怎么回答?很有钱叫富。什么是贵?地位很高叫贵。这样的认知就有所偏颇。真正的富在知足,知足者富;真正的贵是他人打从心里尊敬你,人敬者贵。当人不知足,纵使他有再多的财富,比方说他有五千万,看到别人有一亿,他内心又不舒服了,《无量寿经》里面有提到「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人不知足的时候时时都觉得自己很穷,就一直在这里追求,所以「世人共争不急之务」,所有追求的东西都带不走,而且在追求的过程又造了一身罪业,相当冤枉。
真正的富在知足,真正的贵不在於社会地位。很多的人他在工作上职称也都很高,后来退休以后,本来是常常很多人到家里来送礼,只要他的工作一退下来,马上以前的这些朋友都不见了;有官职的时候门庭若市,官职放下门可罗雀,假如是这样的贵那是很虚幻的。一般退休以后,好像都是女众比较长寿,因为女众退休,走到公园里面就跟人家很自然的就融在一起,看是打打拳、跳跳舞。男众因为都是总经理、经理、董事长,退休下来以后好像腰比较紧,都弯不下来,跟人家很难打成一片,常常都还要摆个姿态,这个名闻利养还放不下来,往往过得不快乐,所以寿命比较短。
人生清清白白、自自在在来到这个世间,何苦来哉沾染了这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那就太辛苦、太不值得。所以,我们要做就要做真正的富贵之人。诸位同修谁是真正的富贵之人?你们心目当中有没有答案?你们都通过考试了,我收到你们的电波,答案就是师父上人。既然师长已经做了这么好的榜样给我们,那我们也要「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我也曾经听到一则公案,就是一个禅宗的祖师,他母亲过世的时候,他把他母亲背在肩上,就到了一个地方,当场就要放一把火把母亲烧了。所有的这些邻居看了以后就对他非常不满意,觉得他很不孝顺,怎么这样草草就把母亲的尸体处理掉。结果这位禅师就讲到:一人得道,九族生天,否则诸佛妄语。一讲完就把母亲烧了,母亲马上现天人相,升天而去。当我们真正念念为众生,真正当个富贵之人,不止自己成就道业,还会让所有的祖宗都能得到利益。所以我们要以这样为人生的目标。我们接著看下一句经文: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假如我们闻到自己的过失就不高兴,别人给我们称赞我们就很高兴,可能造成这些比较逢迎巴结的朋友就会亲近过来,反而这些肯指出我们缺点的朋友会慢慢的离我们而去,所以这个态度也要相当谨慎。毕竟人生的路上假如能够有很多的好友一起提携,一起帮我们指出我们的缺点,我们将减少相当多的过失。其实当我们脸上有污垢的时候,自己很可能看不到,而朋友一看到很欢喜帮我们擦掉,我们一定要深深的感谢。
在宋朝时候,有个读书人叫苏轼,他跟佛印禅师很有交情。有一次他自己坐在蒲团上,觉得身心轻安很有境界,索性就写了一首诗,诗上写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觉得他已经有相当的境界,也很欢喜,就把这首诗写好送过去给佛印。诸位同修,他为什么要送这首诗给佛印?他的内心在等著别人要称赞他,「闻誉乐」,希望别人给他肯定一下。结果拿过去,佛印禅师一看完,就给他写了一个字「屁」,就还给他了。他一看,离他心里的目标差这么多,他就当场很生气,马上就坐著船要去找佛印。一到寺院门口,看到佛印门没有开,但是在门口贴了两行字,写到「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所以真正的功夫要在境上练。我们也是常常念佛参禅似有悟,滚滚红尘又现形。有些同修就说,我在念佛的时候好清净,念了三天很想留在那样的境界里面,很怕回去跟家人一谈起话来,我的境界又不见了。这样对不对?境界要在境上练,要能历事炼心。所以这个八风吹不动,一屁就把他考验过来。
什么是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我们在这八种境界当中去勘验自己的功夫。当然,平时如战时,平常这句佛号要常常能够提得起来,当我们在这些别人毁谤,别人称赞当中,心里面开始起波涛的时候,要赶快佛号把它伏下来。所以当我们有这样的警觉性,可以不怕念起只怕觉迟,那时时每天都在练功夫、都在提升境界。这样的态度我们也可以从家庭做起,假如今天我们犯了过失,太太帮你指出来,应该怎么办?你一定要走到太太面前给她鞠个躬:谢谢你指出我的缺点。这个躬鞠不鞠得下去?假如鞠得下去,家风一定马上变了。有没有道理?
我们有个老师,上了几次课以后,回去跟她先生道歉:对不起,我哪件事情错了。那三个字「对不起」出来的时候,她的先生脸色大变,很惊讶,他说:「对不起」居然是从你嘴巴讲出来!他不相信!这个太太改变很多,她也把她的改变还有教孩子的一些收获,写了一篇文章放在「大方广」上面。她说本来跟先生的日子就好像搭伙吃饭,过一天算一天。其实她这样的叙述,还真是满真实的。当人不懂得爱人,只懂得看别人缺点的时候,每天又要相见,实在不是这么好熬。当我们能够转变态度、转变心念,将会带动整个家庭的大转变。每一句《弟子规》的教诲,都将是我们很好的家风,都要开始好好把它落实下去。当你这一条已经落实了,你就把它打勾,这一条做到了,在打勾的时候就会觉得格外的充实。你假如做了一个月一个勾都没打成,怎么办?这个时候一定是方法错了,要赶快加紧学习。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事实上朋友对你直言不讳的态度,都是从我们一点一滴的表现,他们才慢慢会显露出来。当我们愈有雅量的时候,他们就会愈敢於告诉我们、指导我们,这些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诸位同修,你们不要明天遇到同修就说:来,我有什么缺点帮我指出来!那对方可能会不知所措,还是要自然一点。今天我们就要先讲到这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