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与佛法的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五集) 2005/3/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0015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昨天我们从中国的文字,也了解到如何把瞋恨、把愤怒化解掉,用什么方法?用宽恕的方法。《格言联璧》里面有句话提到「谦卦,六爻皆吉」,谦虚走到哪里都会得到很好的利益,无往不利,所以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曾经学生问孔子,有哪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就是这个「恕」字。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他的难处,甚至於去体会他为什么会做出这些不好的行为的因在哪里。不要在果上生气,我们从因上去了解;往往当你了解到他的原因,你的怒气就消一半以上,所谓「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昨天也有提到,我一个学生他常常打人、骂人,所以人际关系不好,很多老师看到他也会觉得很难管教。我们去了解到他的家庭状况,整个怒气都不见了。父亲根本都不回家,妈妈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后来父亲又娶了个泰国人,她根本无法教导孩子。确确实实,我们要用一分宽恕、包容,甚至於是去帮助、去成就的心,就能够转怒为恕。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先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我们的慈悲心现前就没有困难。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要先伏得住情绪,愤怒。昨天我们也了解到,一句万德洪名是最好的方法,但是一句万德洪名,绝对不是要跟人有言语冲突的时候才拿起来念。什么时候就要念?我们要遵印光大师的教诲,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这个方法不得了,很重要。很多朋友说:蔡老师,你讲课怎么比较不紧张?我说就是因为念佛,当要紧张的时候,赶快念阿弥陀佛,把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
我在海口前年十月份要讲第一场演讲,结果是对三百多个老师,我也很紧张,又怕睡不著觉。因为我大学联考吃了两颗镇定剂也没睡著,结果隔天药效发作,考得一塌糊涂,「一饮一啄」。我怕这个情况再度发生,我就到孔老夫子面前跟他顶礼三拜,孔夫子你要保佑我今天睡得好。结果确实一觉到天亮,坐在台下就一直念佛,上了讲台,三百多个生疏的面孔,我也一直想,这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特别亲切,所以也很自然才能够侃侃而谈。所以持佛号益处很大。在那第一场当中,也是很重要的因缘,我们后来中心的老师,大半都是那场演讲当中结识的好友。
所以讲课可以用念佛,脾气要现前的时候,也可以透过念佛把它伏住,但是这个功夫一定是在平常要练。很多朋友都问我,你什么时间念佛?我们常常要讲课,要固定一天拿出来一个小时、两个小时都很难。都是抓什么时候?煮饭的时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洗衣服的时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都可以有节奏;走路的时候,差不多两声一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这样化整为零。所以,凡事为成功找方法,不可以为失败找藉口。常常都说,我这也没时间,那也没时间,其实时间是人找出来的。当我们坐下来,别人聊的是是非人我,又不干扰你,赶快修行,念佛。而当行住坐卧常常念佛,我们的心就很平静,就好像一潭湖水一样,等你有得失心、有瞋恚心,念头一起,好像湖面起了波浪,你一看就知道了。突然自己的妄心一起来,马上有警觉,这个时候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赶快再把它伏下来。这个觉照的能力都取决於平常用功的功夫。所以,一句佛号也可以做到『言语忍,忿自泯』。
我们学习圣教,也要经过几个过程的考验跟提升,师长也常常说,学佛最重要,要提升自己的境界,我们学《弟子规》,也是要不断提升自己实践的境界。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有提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这句话已经点出来,学问有四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学习;第二个境界,适道就是力行,去做了;第三个境界,是在做的当中,时时可以屹立不摇,如如不动,这是定功。还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什么?懂得通权达变,开智慧了,不会学的死板板的,学成书呆子,这样也不好。
我们这次这个因缘是可与共学,大家一起来学习,我们也发现到每位同修都相当用功,学了以后马上做,这叫适道。我们曾经在初中、高中、大学这么多的同学,毕业以后,虽然受的是同样的教育,毕业完出来社会,走出来的路一不一样?统统不同,所以那只是在共学的状态,不在适道的境界。古代有两位兵法家,庞涓跟孙膑,他们两个跟同一个老师学习,学出来结果一不一样?完全不同,所以学习最重要还要存心正确才行,不然学不入。两个人同一个老师教,结果两个人出来风格完全不同,到最后还自相残杀。
「可与适道,未可与立」,虽然这么多的读书人念念都说我要当孔夫子的好学生,要当圣贤人的好学生,看起来都是走在圣贤大道上。但是只要出现跟他的利益有关系,跟他的生命存亡有关系的时候,他就不见得能够死守正道。所以老子《道德经》里面有一段教诲,「国家昏乱」才看得出谁是忠臣。国家没有问题的时候,好像大家都是忠臣,但是真正出状况,就可以了解到谁能够屹立不摇。「六亲不和,有孝慈」,其实虽然我们现在社会乱,但是你可以真正看出来,谁是真正的孝子。在这样的风气之下,他还能够屹立不摇,抓住做人的本分,他的境界已经到了这个立的状态。
唐朝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祸乱,就是安史之乱。那时候因为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国政荒废,结果安禄山开始作乱,快速的就把整个国土都占领。几个月之内,半壁江山都打掉了,所有这些科举出身,这些念圣贤书的人到哪里去了?统统都举白旗投降。刚好有两个忠臣,张巡、许远死守睢阳城,死都奋力抵抗,安禄山的军队就打不过去,这才让唐朝的军队得以喘息,得以重新调整,重新备战。假如没有张巡、许远,唐朝可能就败掉了。所以诸位同修,你的人生能够有这些知心至友,很可能在你危难的时候,他们能够真正帮你化解。后来安禄山把张巡、许远抓起来,对他们严刑拷打,叫他们投降,结果他们不肯,还大骂安禄山,安禄山把他们的牙齿都拔掉,他们依然含著血骂。我们在想,安禄山那个时候双脚都发抖,他面对这样的浩然正气,他也会觉得很惭愧。好,这是可与立。
再提升,就是懂得通权达变。在古代,有个孝子叫毛义,因为他们那个时候是乱世,读书人大半都不愿意出来当官,自己独善其身,好好教学,不想贪图这些功名利禄。但是毛义就接受了一个官职,要出来当官,他一些读书的好友就觉得他怎么可以这么做?看不起他。因为毛义在接受官位的时候,还露出微笑,所以这些朋友慢慢都远离他。后来当了一段时间以后,毛义的母亲往生了,毛义就把官职辞掉,从此就没有再出来当官。他的好友当中,也有一个很有名望的读书人叫张奉,他看到毛义后来辞官回来,他内心很惭愧,他说毛义当初这一个笑为谁笑的?我挨饿没关系,怎么可以让我的母亲挨饿!他是为了奉养母亲,心生欢喜。等母亲往生以后,他要守气节,他就不愿再出去。所以这是通权达变。
我们学《弟子规》,也要从立到权。比方说『财物轻,怨何生』。我们对兄弟是不是「弟弟,所有的财产都给你」?也要看情况。当弟弟不成熟,他的很多德行还没建立,你把钱给他,他会统统败光。所以我们学圣贤学问,还是要有个核心的思惟,念念为他著想,这个时候你就会权变。应该跟他好好沟通,你把生活、把家庭好好弄好,哥哥这些财富一定会给你,你要引导他、要协助他,不然他会倒下来。
再来,『言语忍,忿自泯』。言语什么时候要忍?是会结怨的时候我们要忍;以退来感化对方,要忍。但是面对公共事物、公德心的时候,该讲的时候你也必须讲,不然整个人群都没公德心,我们「言语忍」就变成姑息养奸。我在搭公车的时候,常常会看到有人在抽烟,你看车子上都写著什么?「禁止吸烟」,他们都在吸,所以整个社会没有公义,这时候我们要主动劝诫。但是劝诫的时候我们要记住「亲有过,谏使更」,然后怎么劝?「怡吾色,柔吾声」,你假如对他很凶,可能明天报纸就会写一篇「昨天公车上发生斗殴」,那就不好。
有一次刚好看到一位男士在抽烟,我马上走过去,我说:对不起,这位先生,我有气喘,可不可以不要吸烟?我有没有气喘?这叫方便妄语,让人家有台阶下,所以得理还要饶人。说我有气喘,可不可以不要抽烟?我还笑笑跟他讲。结果可能从来没有人劝过他,这个突如其来的劝让他不知所措,又想骂我又不知道怎么骂,所以就这样口齿不清,脸色不好看。这时候我们要有定功,继续看著他微笑,然后缓缓移过来,继续拉著。拉著的时候,我们就想「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要赶快念佛回向给他,把他的善根唤醒。就在那里闭著眼睛一直念佛,阿弥陀佛,一直念。差不多过了一会,我就闻了一下,没有烟味。后来我就下车,下了车以后,同行的两位老师就跟我说:这位男士瞄了你两次。他在那里看我一下,看我一下,这时候我们很镇定,他会生起惭愧心,我们又无意跟他起冲突,让他有空间自我反省。所以面对公义,我们还是要仗义执言,注意态度就好。
后来我们的老师听完以后,他们坐在公车上,常常就会听到一句话:这位先生对不起,我有气喘。刚好有位女老师,她就劝了第一个人,这个人就把烟熄掉;结果又上来一个人,又再抽,她又走过去跟他说「我有气喘,可不可以不要抽」;结果上来,又有一个人在抽,她突然觉得是不是佛菩萨要考验她是不是真心的?结果一劝劝到了第五个,突然她要劝那第五个的时候,那第一个说:不要抽烟了!所以我们要形成社会的公义,自然就有一种团体的力量,这就是社会教育,慢慢人就会收敛,这个时候我们也要通权达变。往后每一句《弟子规》,我们也要学的通权达变。
礼是儒家的本,戒是佛家的本,戒也有开、遮、持、犯,《弟子规》也有开遮持犯。但是这一句教诲当中,我们看到未可,未可,未可,但是前面有一个可,可,可。怎么样让这些境界不断提升?它有个关键字,就在前面,「学」,「好学近乎知」。只要肯好学,一定可以不断提升境界,而这个好学还要善学,善於观察别人到底是如何把事情做圆满,这个我们也要善於去观察才行。所以时时刻刻我们都在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抓住一个原则「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而且我们面对恶人,不只是在他的行为当中我们不去学习,更要把他恶的因找出来,我们随分随力去引导他们、去帮助他们,让他们从恶因当中去转掉、去改正。我们看下一句经文,一起念一下: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饮食,坐走』都是我们生活当中,常常会出现的情景,当我们有好的食物,一定是先让长者先吃。在几十年前,吃饭一定要等爷爷奶奶,要等父亲回来,为什么?因为家庭的生计都是父亲辛劳工作的成果,当子女的要尊敬、要感恩父亲的付出,当然要请父亲先吃。所以在这个礼仪当中,都是时时提升人的孝心跟恭敬之心。现在食物拿出来,谁先吃?小孩就在那里,还没拿筷子,拿手就在吃了,所以这个机会教育都没有抓好。
我们用经典教育的小孩,就很懂得食物都先让给长辈来吃。然后在坐位子的时候,这个「坐走」,还教导他们吃饭的时候位子应该怎么坐。主位一定是对著入门的这个方位,因为主位坐在那里,他就能够掌控整个餐厅,或者是这个空间的情况,所以要让主位给长者坐。我们晚辈尽可能坐在哪里?坐在门口旁边,常常有什么事要处理,或者要端菜,就可以坐那里。小孩子学了要马上就做,老师还告诉他们,假如这个桌子有条纹,那个条纹一条一条不能指著主位的人,这样没有礼貌。刚好有一次,我跟这些孩子一起吃饭,我坐下来,孩子马上就在那里调桌子,他们说这个一条一条的痕不能对著蔡老师,他们还把这个转过去。这么细微之处,孩子都提得起恭敬,他在办大事的时候就能够沈稳,从这些小地方去增长孩子的善根相当重要。
有个老师她学了以后,回去都跟她婆婆问安,问安的时候都鞠一个躬。在吃饭的时候,她也主动夹菜给她婆婆吃。有一次她婆婆刚好要唠叨一下,刚好她把菜就夹过去,她婆婆的话突然停在嘴巴,然后接一句话说:你学得不错。所以,恭敬可以让很多人与人之间的小磨擦都化解掉。
「或饮食」,我们也要学的通权达变。因为我们这几天都过著天堂般的生活,大家都互相夹菜,还有同修夹给对面的,这样怎么样?要通权达变,你这么一夹过去,所有的人都很紧张,还要帮你看衣服有没有被菜给弄脏了,我们就心意了了就好,太远就不方便。再来,你拼命跟旁边的人夹这个菜,结果这个菜他又不大喜欢吃,你夹了他又不得不吃。通权达变就是我们有这个心意,夹了以后夹一点,之后就每个人想吃什么自己夹,这样就不会出现这种尴尬的情况。刚好您是跟师长坐,或是跟一些长辈坐,而这个长辈正忙著,可能在吃饭过程还要跟很多的朋友做沟通。当然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主动服务,帮长者把菜夹好,因为他可能连夹菜的时间都比较少。所以任何时候都要伺机而动,观察一下时机。所以「或饮食」。
「或坐走」,坐的时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有一个小朋友,他们学了以后,刚好跟妈妈到朋友家里去。他母亲在打电话,用行动电话打,他就跟他母亲说:妈,你坐。他妈妈说:你赶快坐。他接著又说:妈,你坐。他妈妈说:叫你坐就坐,你怎么都讲不听?他说:妈,你没坐,我不能坐。学圣贤学问首先要老实,所以孩子这样老实,很容易有成就,我们当长辈的要成就他这种学习的心。所以当孩子让你坐,孩子给你夹菜,你都要欢欢喜喜接受。
有一个老师他们刚好出去旅游,结果很多年轻的老师都冲在前面上车,因为没学过《弟子规》,都坐在前排。因为这个老师已经学过《弟子规》,她一上去就想劝一下这些年轻老师往后坐,把前面的位子应该让给长者。这个时候怎么办?她也是「怡吾色,柔吾声」,她马上说:女士优先,你怎么都不让我们坐?用比较缓和的语气跟他们讲。这位老师她又马上坐下来,坐在前面一点,然后有一位年长的老师一起来,她马上站起来:这位老师,您坐这儿!就引这位老师来坐。没有用言语劝,用什么?用行动来劝。所以我们处处要善巧方便。
结果到了旅社去,她一些同事马上就把整个房间的灯都打开,为什么会这样?人觉得我花钱是老大,所有的电,所有的水,我就尽力去把它花。其实不然,电是不是我们的?地球的能源是不是我们的?不是,地球的能源应该是属於世世代代的人都应该可以拥有。假如在我们这一代我们这么浪费,统统把它花掉了,可能后代子孙不知道会怎么看我们。所以做人要对得起上,对得起下,水也要节俭,不可以浪费。假如人对於这些能源不珍惜,对於水源继续浪费的话,那往后最后一滴水将是什么?将是人类的眼泪,因为到头来,可能因为水而打起仗来都说不定。这些对於所有事物应该珍惜的态度、勤俭的态度,一定要从小藉由这些生活情境去教导。
很多孩子学了以后,坐电梯他也都让长者先走。但是孩子才三岁、四岁,年纪都还小,这时候能不能我们先走?不行,到时候那个电梯门关起来,就有危险。所以,他比较年长的时候,可以服务长者;当他比较年幼,在坐电梯的时候,还是要让小朋友先走,比较安全。
我们看下一句,『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古代客人到家里来,我们晚辈一看到,「您要找我父亲」,他就马上去叫父亲。假如父亲不在,他一定会恭恭敬敬回来跟这位长者报告,甚至於会询问长者:请问您有什么事吗?我可以通知我父亲,再去跟您报告。在接待的过程当中,就训练一个孩子处理事情有恭敬,处理事情有始有终。有时候我们交代学生去找某个人,结果一去找就没有再回来,后来找他来:你找的怎么样?没找到。他不习惯说没找到,他觉得他已经完事了,其实还要再回来报告,有始有终,对一件事情负责任。
我们这一句教诲把它延伸成接待的礼仪,接待客人的礼仪。诸位同修,您的孩子您有教他接待的礼仪的举手?这个很重要,礼是人与人之间很优美的距离,当我们不懂礼的时候,给人家的印象就不好,人与人之间可能就会有一些误解、一些磨擦。我们看看现在的现况,孩子在家里,长辈来了,阿姨来了,叔叔来了,孩子正在看电视,他会怎么接待?看看阿姨,然后往屋里面喊「妈,阿姨找你」,继续看他的电视。然后长辈出来:这个孩子!来来,我们这边坐。有没有教?没有教,你愈晚教就愈难教,所以接待的礼仪一定要落实。
我们在学校里面也同样是遇到这种情况,隔壁班老师来找,学生一看到,也是打开他的嗓门喊老师,这都没有恭敬。有一次几个小朋友,我们一起教导他们接待客人,这句教诲不只要用说的,一定要让他们用做的,现场示范,你当客人,我当主人。所以他们学得不亦乐乎,还角色替换。结果学完刚好中午吃饭,也很巧,就来了一个阿姨,当他们听到门铃声的时候,六个人饭都不吃了,要干嘛?接待客人。僵持不下,六个人排成一排,准备接待客人。门一打开,六个小朋友深深鞠躬:阿姨好!结果这个阿姨不敢进门,她说受宠若惊,假如我们的下一代孩子都像这样,那一定很有希望。
进门就教他们要摆拖鞋,怎么摆?一定是顺著客人一走进来,马上就可以穿下去。所以仁爱之心在哪里落实?时时处处为人著想。你这么一讲,孩子就愈来愈细腻。一进门来:阿姨,你先请坐,我去帮你倒杯水。然后就恭恭敬敬倒了一杯水,说:阿姨你稍等,我去叫我母亲。这就是接待的礼仪。有一个母亲,她常常接待客人的时候都会切一盘水果。有一天刚好她不在家,来了客人,结果她一进门,看到桌上也有一盘水果,她的孩子才小学。所以上行下效,我们好好表演,孩子无形当中都在学习。
在公司里面,我们也应该落实这一条教诲。比方说同事的朋友来了,可能公司也满大的,刚好你碰上了,你能不能跟他说「他在那里」,这样就显得有点失礼。你可以「你请坐」,给他倒一杯水,「我去帮你叫」。这个客人会感觉到公司气氛很好,很好相处,留给人家非常好的印象。等你的同事来了,看你还帮他的朋友倒水,他的内心很高兴。所以这点点滴滴的付出,都在拉进了同事之间的距离。还有,假如有客户来找,刚好要找经理,能不能说「经理在那里开会,在那一间,你去吧」?假如这个客户走到经理办公室,一打开,刚好在开会,那会很尴尬,他是要接待还是要继续开会?所以我们这些细微之处要谨慎、要小心,不然连客人都接待不好,有没有可能被重用、被提升?不可能!小事办不好,怎么可能办大事?
所以接待客人最好也要做训练,让每个人很清楚,这些情况发生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去应对。当然训练可以短时间之内达到效果,而更重要,长远的是要教育,让人在做这些行为的时候,是打从心里生欢喜,所谓诚於中,自然而然形於外。很多同修就说,有些规矩我都不懂。不用紧张,只要我们是用恭敬心去做,对方的感受也是很好。自然在做的过程,我们就会慢慢积累很多的经验。
在政府单位,接待就更重要,不然我们无礼是丢谁的脸?丢整个单位,整个国家的脸。有个政府主管打了一通电话到其他部门去,一个年轻的研究生接的,态度不大好,他说:我找某某某。不在!去哪里?不知道!就把他挂下去了。结果这个主管很生气,开始调查,到底是谁接的电话?最后这个研究生的命运是什么?被解雇了,开除了。后来整个单位接起电话都:你好,请问找哪位?风气大变。当然除了怕丢饭碗以后,更重要的,还是要升起对人的尊敬。
所以接待,除了人与人的情况之外,还有电话的礼仪也很重要,我们也要教孩子接电话。接起电话来,一定要问候长者,问候对方:喂,你好,我是某某某,请问您找那一位?假如长辈说,请问父亲在吗?父亲假如在,他马上说;您先请等一下,我去叫我父亲。假如父亲不在,就请教对方:对不起,我父亲现在不在,请问您是哪一位?假如有什么重要的事,您交代我,我父亲回来我再通知他;如果你现在有急事,也可以打我父亲的手机跟他联系。孩子做事、办事的能力,就从这接电话当中,从生活的细节当中,慢慢提升上来。诸位同修,您现在接小孩子的电话都是怎么讲?所以我们从中也要看到一些缺失,赶快把它补上。我们接著看下一句经文,一起念一遍: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称尊长,勿呼名』。虽然是对长者的一个称呼,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恭敬。现在因为西方东进,西方人怎么称父母、称长辈?直接叫名字,这叫平等。这是不是真平等?平等不是这样讲的,平等是对人的一个尊敬心,尊重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纵使我们是父母,也不能把子女当作附属品,因为他往后是属於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但是人生的历练平不平等?人生的智慧平不平等?不可能平等!所以长者必然要有教导晚辈的义务,而晚辈如何能真正学到这些宝贵的经验?必然是要从他的恭敬心中才能够获得。假如他没有恭敬心的时候,他就不可能听父母、听长者说什么,因为一分恭敬才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不是长者去希求晚辈尊敬,最重要的是要成就他们的人格,成就他们的学问。
我们也有些朋友他们就学西方,女儿就直接叫他的名字,叫没有多久,他就感觉到孩子跟他讲话很没有分寸。我们自己回想,从小我叫我姐姐都是称大姐,二姐,叫了十多年。有时候人家问我说,你姐姐叫什么名字?我们把姐姐的名字讲出来的时候,全身不舒服。所以一声一声的尊敬称呼,恭敬心都一点一滴在提升。这个礼仪相当重要,而这一声一声姐姐,二姐,愈叫感情愈亲密。所以称呼绝对要尊敬。诸位同修,不然你去观察看看,兄弟姐妹都用兄、尊长互相称呼的感情好?还是直接叫名字的感情好?您自己可以去观察看看,结果一定会非常明显。
小孩现在也有常常取外号、绰号的习惯,这样好不好?你不要看小孩在那里取外号,你自己还跟著他一起笑,那就不对了。当孩子乱给同学取外号,甚至於还给老师取外号,他就没有恭敬心,所以这个时候要适时导正过来。「将加人,先问己」,你希不希望人家取这种外号取笑你?假如你不愿意,也绝对不能去取别人的外号。
『对尊长,勿见能』。当孩子有些能力,就开始到处表演,绝对是增长他的傲慢。假如底下的大人还说:你真了不起,真不得了!这样的言语听多了,往后批评的言语就听不进去。而且才华学到了,真正的目的在干嘛?是表现出我比人家高一等吗?那错误了,学到的才华,最重要的要服务他人,要奉献社会。所以我们学历愈高,代表我们接受社会的帮助愈多,社会的付出愈多,我们更应该回馈愈多。这些观念一定要从小扎起,不然孩子都觉得我得到高学历,就是为了我自己可以赚大钱,这样就偏颇了。当孩子知道学能力、读书的目的是要奉献,他整个学习态度就截然不同。
有个孩子才三岁多,他的母亲带著他到商场上去买东西,刚好一个朋友遇上了,就对他小朋友说:你怎么还没有去念书?想说这个孩子可以送去幼儿园。这个小朋友就问他妈妈:妈妈,为什么要念书?结果对面这个长者马上回答:念书可以赚大钱!所以我们要谨言慎行,有时候假如我们思想、观念错误,都在误导别人。他妈妈很有教育的敏感度,很警觉,马上就给她朋友示意,自己就蹲下来,她说:我们读书是为了要学本事,学了本事以后才能服务别人,就好像你刚刚去买那个馒头,就是因为做馒头的叔叔有这样的能力,我们才能够吃到馒头,整个社会就是互相帮忙,所以你读书学好能力,就可以服务别人;因为我们要感谢叔叔做馒头给我们,假如把你的玩具送给叔叔好不好?他可能不需要,所以我们就拿钱感谢叔叔,让他也可以拿著钱去买他需要的东西。无形当中,都在引导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当孩子知道提升自己的能力是为了服务人群,他就不会见能,不会傲慢。
我们看下一句,『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遇到长辈要主动问好,行礼。其实我们接触很多朋友,他们都说这个躬还真不好鞠,可能是因为现在人都长骨刺。有个小朋友躬鞠不下来,这个孩子才三、四岁,为什么鞠不下来?原因在哪里?因为他的母亲有四个兄弟姐妹,父亲有三个兄弟姐妹,只有他一个是男的;然后其他的他父母的兄弟姐妹没有生孩子,所以三千宠爱就在这个小孩子;还有四个老人疼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的爷爷在一次吃饭当中,跟所有的子孙讲:这个孙子就代表我,他讲的话就是我讲的话,打他就是打我。所以你看,这个孩子他的权力很大。
他的父母有学佛,也警觉到孩子这样带下去不堪设想,用了方法把孩子带回去自己教。有一天吃饭,七点的时候他母亲拿了一些五谷粥给他吃,这个孩子说:我不要吃这个,我要吃面。妈妈也没有回应他,九点的时候又来问他:要不要吃?不要,我要吃面。妈妈还是很有耐心,不理他。九点半过来:你就吃一口试看看。结果孩子已经饿得受不了,就拿起来吃,结果一吃,因为很饿,什么都很好吃,就很快把它吃完了。他的父母就把他带到用经典教育的幼儿园去,一去要学鞠躬,他的母亲带著他说:来,给老师鞠躬。他母亲还亲自鞠给他看,鞠了五次,孩子如如不动。他母亲要去上班,就先离开,结果走到社区门口,想想这个机会点假如错失了,往后更难教。所以打了电话给先生,先生赶过来,两个夫妻又走过来:来,跟老师鞠躬,爸爸做给你看。父亲就开始鞠躬,不知道鞠了多少个躬,一直鞠,一直鞠,鞠到孩子哭出来。这夫妻也很不简单,用身教影响小孩,小孩一哭,有惭愧心,后来躬就鞠下去。他们的老师告诉我们,这个孩子的学习情况,随著他的德行、他的礼貌成正比,效果就愈来愈好。
刚好也遇到这个孩子生日,一般孩子生日都想到什么?想到礼物,但是刚好老师就开始引导,是母亲受难日,我们要常常想著如何报答父母的恩德。后来这个孩子他就说道:今年的生日我不要蛋糕,我要给父母一个期许,我给父母一个愿望,就是我在这一年要好好学好做人。当一个这么小的孩子,他就已经了解到做人很重要,相信他这一辈子的人生方向已经抓正确了。
「路遇长,疾趋揖」,我们把它当作一种打招呼的礼仪。中国古代,人与人相见,都是恭恭敬敬鞠一个躬。诸位同修,您现在看到常常会鞠躬的是在哪里?哪个国家看到?日本、韩国。日本、韩国跟谁学的?我们。所以你看,我们现在自己家的东西都到别人家里去卖了,都快要自己都不会了。好,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如何「路遇长,疾趋揖」,谢谢。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昨天我们从中国的文字,也了解到如何把瞋恨、把愤怒化解掉,用什么方法?用宽恕的方法。《格言联璧》里面有句话提到「谦卦,六爻皆吉」,谦虚走到哪里都会得到很好的利益,无往不利,所以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曾经学生问孔子,有哪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就是这个「恕」字。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他的难处,甚至於去体会他为什么会做出这些不好的行为的因在哪里。不要在果上生气,我们从因上去了解;往往当你了解到他的原因,你的怒气就消一半以上,所谓「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昨天也有提到,我一个学生他常常打人、骂人,所以人际关系不好,很多老师看到他也会觉得很难管教。我们去了解到他的家庭状况,整个怒气都不见了。父亲根本都不回家,妈妈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后来父亲又娶了个泰国人,她根本无法教导孩子。确确实实,我们要用一分宽恕、包容,甚至於是去帮助、去成就的心,就能够转怒为恕。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先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我们的慈悲心现前就没有困难。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要先伏得住情绪,愤怒。昨天我们也了解到,一句万德洪名是最好的方法,但是一句万德洪名,绝对不是要跟人有言语冲突的时候才拿起来念。什么时候就要念?我们要遵印光大师的教诲,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这个方法不得了,很重要。很多朋友说:蔡老师,你讲课怎么比较不紧张?我说就是因为念佛,当要紧张的时候,赶快念阿弥陀佛,把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
我在海口前年十月份要讲第一场演讲,结果是对三百多个老师,我也很紧张,又怕睡不著觉。因为我大学联考吃了两颗镇定剂也没睡著,结果隔天药效发作,考得一塌糊涂,「一饮一啄」。我怕这个情况再度发生,我就到孔老夫子面前跟他顶礼三拜,孔夫子你要保佑我今天睡得好。结果确实一觉到天亮,坐在台下就一直念佛,上了讲台,三百多个生疏的面孔,我也一直想,这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特别亲切,所以也很自然才能够侃侃而谈。所以持佛号益处很大。在那第一场当中,也是很重要的因缘,我们后来中心的老师,大半都是那场演讲当中结识的好友。
所以讲课可以用念佛,脾气要现前的时候,也可以透过念佛把它伏住,但是这个功夫一定是在平常要练。很多朋友都问我,你什么时间念佛?我们常常要讲课,要固定一天拿出来一个小时、两个小时都很难。都是抓什么时候?煮饭的时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洗衣服的时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都可以有节奏;走路的时候,差不多两声一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这样化整为零。所以,凡事为成功找方法,不可以为失败找藉口。常常都说,我这也没时间,那也没时间,其实时间是人找出来的。当我们坐下来,别人聊的是是非人我,又不干扰你,赶快修行,念佛。而当行住坐卧常常念佛,我们的心就很平静,就好像一潭湖水一样,等你有得失心、有瞋恚心,念头一起,好像湖面起了波浪,你一看就知道了。突然自己的妄心一起来,马上有警觉,这个时候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赶快再把它伏下来。这个觉照的能力都取决於平常用功的功夫。所以,一句佛号也可以做到『言语忍,忿自泯』。
我们学习圣教,也要经过几个过程的考验跟提升,师长也常常说,学佛最重要,要提升自己的境界,我们学《弟子规》,也是要不断提升自己实践的境界。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有提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这句话已经点出来,学问有四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学习;第二个境界,适道就是力行,去做了;第三个境界,是在做的当中,时时可以屹立不摇,如如不动,这是定功。还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什么?懂得通权达变,开智慧了,不会学的死板板的,学成书呆子,这样也不好。
我们这次这个因缘是可与共学,大家一起来学习,我们也发现到每位同修都相当用功,学了以后马上做,这叫适道。我们曾经在初中、高中、大学这么多的同学,毕业以后,虽然受的是同样的教育,毕业完出来社会,走出来的路一不一样?统统不同,所以那只是在共学的状态,不在适道的境界。古代有两位兵法家,庞涓跟孙膑,他们两个跟同一个老师学习,学出来结果一不一样?完全不同,所以学习最重要还要存心正确才行,不然学不入。两个人同一个老师教,结果两个人出来风格完全不同,到最后还自相残杀。
「可与适道,未可与立」,虽然这么多的读书人念念都说我要当孔夫子的好学生,要当圣贤人的好学生,看起来都是走在圣贤大道上。但是只要出现跟他的利益有关系,跟他的生命存亡有关系的时候,他就不见得能够死守正道。所以老子《道德经》里面有一段教诲,「国家昏乱」才看得出谁是忠臣。国家没有问题的时候,好像大家都是忠臣,但是真正出状况,就可以了解到谁能够屹立不摇。「六亲不和,有孝慈」,其实虽然我们现在社会乱,但是你可以真正看出来,谁是真正的孝子。在这样的风气之下,他还能够屹立不摇,抓住做人的本分,他的境界已经到了这个立的状态。
唐朝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祸乱,就是安史之乱。那时候因为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国政荒废,结果安禄山开始作乱,快速的就把整个国土都占领。几个月之内,半壁江山都打掉了,所有这些科举出身,这些念圣贤书的人到哪里去了?统统都举白旗投降。刚好有两个忠臣,张巡、许远死守睢阳城,死都奋力抵抗,安禄山的军队就打不过去,这才让唐朝的军队得以喘息,得以重新调整,重新备战。假如没有张巡、许远,唐朝可能就败掉了。所以诸位同修,你的人生能够有这些知心至友,很可能在你危难的时候,他们能够真正帮你化解。后来安禄山把张巡、许远抓起来,对他们严刑拷打,叫他们投降,结果他们不肯,还大骂安禄山,安禄山把他们的牙齿都拔掉,他们依然含著血骂。我们在想,安禄山那个时候双脚都发抖,他面对这样的浩然正气,他也会觉得很惭愧。好,这是可与立。
再提升,就是懂得通权达变。在古代,有个孝子叫毛义,因为他们那个时候是乱世,读书人大半都不愿意出来当官,自己独善其身,好好教学,不想贪图这些功名利禄。但是毛义就接受了一个官职,要出来当官,他一些读书的好友就觉得他怎么可以这么做?看不起他。因为毛义在接受官位的时候,还露出微笑,所以这些朋友慢慢都远离他。后来当了一段时间以后,毛义的母亲往生了,毛义就把官职辞掉,从此就没有再出来当官。他的好友当中,也有一个很有名望的读书人叫张奉,他看到毛义后来辞官回来,他内心很惭愧,他说毛义当初这一个笑为谁笑的?我挨饿没关系,怎么可以让我的母亲挨饿!他是为了奉养母亲,心生欢喜。等母亲往生以后,他要守气节,他就不愿再出去。所以这是通权达变。
我们学《弟子规》,也要从立到权。比方说『财物轻,怨何生』。我们对兄弟是不是「弟弟,所有的财产都给你」?也要看情况。当弟弟不成熟,他的很多德行还没建立,你把钱给他,他会统统败光。所以我们学圣贤学问,还是要有个核心的思惟,念念为他著想,这个时候你就会权变。应该跟他好好沟通,你把生活、把家庭好好弄好,哥哥这些财富一定会给你,你要引导他、要协助他,不然他会倒下来。
再来,『言语忍,忿自泯』。言语什么时候要忍?是会结怨的时候我们要忍;以退来感化对方,要忍。但是面对公共事物、公德心的时候,该讲的时候你也必须讲,不然整个人群都没公德心,我们「言语忍」就变成姑息养奸。我在搭公车的时候,常常会看到有人在抽烟,你看车子上都写著什么?「禁止吸烟」,他们都在吸,所以整个社会没有公义,这时候我们要主动劝诫。但是劝诫的时候我们要记住「亲有过,谏使更」,然后怎么劝?「怡吾色,柔吾声」,你假如对他很凶,可能明天报纸就会写一篇「昨天公车上发生斗殴」,那就不好。
有一次刚好看到一位男士在抽烟,我马上走过去,我说:对不起,这位先生,我有气喘,可不可以不要吸烟?我有没有气喘?这叫方便妄语,让人家有台阶下,所以得理还要饶人。说我有气喘,可不可以不要抽烟?我还笑笑跟他讲。结果可能从来没有人劝过他,这个突如其来的劝让他不知所措,又想骂我又不知道怎么骂,所以就这样口齿不清,脸色不好看。这时候我们要有定功,继续看著他微笑,然后缓缓移过来,继续拉著。拉著的时候,我们就想「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要赶快念佛回向给他,把他的善根唤醒。就在那里闭著眼睛一直念佛,阿弥陀佛,一直念。差不多过了一会,我就闻了一下,没有烟味。后来我就下车,下了车以后,同行的两位老师就跟我说:这位男士瞄了你两次。他在那里看我一下,看我一下,这时候我们很镇定,他会生起惭愧心,我们又无意跟他起冲突,让他有空间自我反省。所以面对公义,我们还是要仗义执言,注意态度就好。
后来我们的老师听完以后,他们坐在公车上,常常就会听到一句话:这位先生对不起,我有气喘。刚好有位女老师,她就劝了第一个人,这个人就把烟熄掉;结果又上来一个人,又再抽,她又走过去跟他说「我有气喘,可不可以不要抽」;结果上来,又有一个人在抽,她突然觉得是不是佛菩萨要考验她是不是真心的?结果一劝劝到了第五个,突然她要劝那第五个的时候,那第一个说:不要抽烟了!所以我们要形成社会的公义,自然就有一种团体的力量,这就是社会教育,慢慢人就会收敛,这个时候我们也要通权达变。往后每一句《弟子规》,我们也要学的通权达变。
礼是儒家的本,戒是佛家的本,戒也有开、遮、持、犯,《弟子规》也有开遮持犯。但是这一句教诲当中,我们看到未可,未可,未可,但是前面有一个可,可,可。怎么样让这些境界不断提升?它有个关键字,就在前面,「学」,「好学近乎知」。只要肯好学,一定可以不断提升境界,而这个好学还要善学,善於观察别人到底是如何把事情做圆满,这个我们也要善於去观察才行。所以时时刻刻我们都在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抓住一个原则「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而且我们面对恶人,不只是在他的行为当中我们不去学习,更要把他恶的因找出来,我们随分随力去引导他们、去帮助他们,让他们从恶因当中去转掉、去改正。我们看下一句经文,一起念一下: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饮食,坐走』都是我们生活当中,常常会出现的情景,当我们有好的食物,一定是先让长者先吃。在几十年前,吃饭一定要等爷爷奶奶,要等父亲回来,为什么?因为家庭的生计都是父亲辛劳工作的成果,当子女的要尊敬、要感恩父亲的付出,当然要请父亲先吃。所以在这个礼仪当中,都是时时提升人的孝心跟恭敬之心。现在食物拿出来,谁先吃?小孩就在那里,还没拿筷子,拿手就在吃了,所以这个机会教育都没有抓好。
我们用经典教育的小孩,就很懂得食物都先让给长辈来吃。然后在坐位子的时候,这个「坐走」,还教导他们吃饭的时候位子应该怎么坐。主位一定是对著入门的这个方位,因为主位坐在那里,他就能够掌控整个餐厅,或者是这个空间的情况,所以要让主位给长者坐。我们晚辈尽可能坐在哪里?坐在门口旁边,常常有什么事要处理,或者要端菜,就可以坐那里。小孩子学了要马上就做,老师还告诉他们,假如这个桌子有条纹,那个条纹一条一条不能指著主位的人,这样没有礼貌。刚好有一次,我跟这些孩子一起吃饭,我坐下来,孩子马上就在那里调桌子,他们说这个一条一条的痕不能对著蔡老师,他们还把这个转过去。这么细微之处,孩子都提得起恭敬,他在办大事的时候就能够沈稳,从这些小地方去增长孩子的善根相当重要。
有个老师她学了以后,回去都跟她婆婆问安,问安的时候都鞠一个躬。在吃饭的时候,她也主动夹菜给她婆婆吃。有一次她婆婆刚好要唠叨一下,刚好她把菜就夹过去,她婆婆的话突然停在嘴巴,然后接一句话说:你学得不错。所以,恭敬可以让很多人与人之间的小磨擦都化解掉。
「或饮食」,我们也要学的通权达变。因为我们这几天都过著天堂般的生活,大家都互相夹菜,还有同修夹给对面的,这样怎么样?要通权达变,你这么一夹过去,所有的人都很紧张,还要帮你看衣服有没有被菜给弄脏了,我们就心意了了就好,太远就不方便。再来,你拼命跟旁边的人夹这个菜,结果这个菜他又不大喜欢吃,你夹了他又不得不吃。通权达变就是我们有这个心意,夹了以后夹一点,之后就每个人想吃什么自己夹,这样就不会出现这种尴尬的情况。刚好您是跟师长坐,或是跟一些长辈坐,而这个长辈正忙著,可能在吃饭过程还要跟很多的朋友做沟通。当然这时候我们就可以主动服务,帮长者把菜夹好,因为他可能连夹菜的时间都比较少。所以任何时候都要伺机而动,观察一下时机。所以「或饮食」。
「或坐走」,坐的时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有一个小朋友,他们学了以后,刚好跟妈妈到朋友家里去。他母亲在打电话,用行动电话打,他就跟他母亲说:妈,你坐。他妈妈说:你赶快坐。他接著又说:妈,你坐。他妈妈说:叫你坐就坐,你怎么都讲不听?他说:妈,你没坐,我不能坐。学圣贤学问首先要老实,所以孩子这样老实,很容易有成就,我们当长辈的要成就他这种学习的心。所以当孩子让你坐,孩子给你夹菜,你都要欢欢喜喜接受。
有一个老师他们刚好出去旅游,结果很多年轻的老师都冲在前面上车,因为没学过《弟子规》,都坐在前排。因为这个老师已经学过《弟子规》,她一上去就想劝一下这些年轻老师往后坐,把前面的位子应该让给长者。这个时候怎么办?她也是「怡吾色,柔吾声」,她马上说:女士优先,你怎么都不让我们坐?用比较缓和的语气跟他们讲。这位老师她又马上坐下来,坐在前面一点,然后有一位年长的老师一起来,她马上站起来:这位老师,您坐这儿!就引这位老师来坐。没有用言语劝,用什么?用行动来劝。所以我们处处要善巧方便。
结果到了旅社去,她一些同事马上就把整个房间的灯都打开,为什么会这样?人觉得我花钱是老大,所有的电,所有的水,我就尽力去把它花。其实不然,电是不是我们的?地球的能源是不是我们的?不是,地球的能源应该是属於世世代代的人都应该可以拥有。假如在我们这一代我们这么浪费,统统把它花掉了,可能后代子孙不知道会怎么看我们。所以做人要对得起上,对得起下,水也要节俭,不可以浪费。假如人对於这些能源不珍惜,对於水源继续浪费的话,那往后最后一滴水将是什么?将是人类的眼泪,因为到头来,可能因为水而打起仗来都说不定。这些对於所有事物应该珍惜的态度、勤俭的态度,一定要从小藉由这些生活情境去教导。
很多孩子学了以后,坐电梯他也都让长者先走。但是孩子才三岁、四岁,年纪都还小,这时候能不能我们先走?不行,到时候那个电梯门关起来,就有危险。所以,他比较年长的时候,可以服务长者;当他比较年幼,在坐电梯的时候,还是要让小朋友先走,比较安全。
我们看下一句,『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古代客人到家里来,我们晚辈一看到,「您要找我父亲」,他就马上去叫父亲。假如父亲不在,他一定会恭恭敬敬回来跟这位长者报告,甚至於会询问长者:请问您有什么事吗?我可以通知我父亲,再去跟您报告。在接待的过程当中,就训练一个孩子处理事情有恭敬,处理事情有始有终。有时候我们交代学生去找某个人,结果一去找就没有再回来,后来找他来:你找的怎么样?没找到。他不习惯说没找到,他觉得他已经完事了,其实还要再回来报告,有始有终,对一件事情负责任。
我们这一句教诲把它延伸成接待的礼仪,接待客人的礼仪。诸位同修,您的孩子您有教他接待的礼仪的举手?这个很重要,礼是人与人之间很优美的距离,当我们不懂礼的时候,给人家的印象就不好,人与人之间可能就会有一些误解、一些磨擦。我们看看现在的现况,孩子在家里,长辈来了,阿姨来了,叔叔来了,孩子正在看电视,他会怎么接待?看看阿姨,然后往屋里面喊「妈,阿姨找你」,继续看他的电视。然后长辈出来:这个孩子!来来,我们这边坐。有没有教?没有教,你愈晚教就愈难教,所以接待的礼仪一定要落实。
我们在学校里面也同样是遇到这种情况,隔壁班老师来找,学生一看到,也是打开他的嗓门喊老师,这都没有恭敬。有一次几个小朋友,我们一起教导他们接待客人,这句教诲不只要用说的,一定要让他们用做的,现场示范,你当客人,我当主人。所以他们学得不亦乐乎,还角色替换。结果学完刚好中午吃饭,也很巧,就来了一个阿姨,当他们听到门铃声的时候,六个人饭都不吃了,要干嘛?接待客人。僵持不下,六个人排成一排,准备接待客人。门一打开,六个小朋友深深鞠躬:阿姨好!结果这个阿姨不敢进门,她说受宠若惊,假如我们的下一代孩子都像这样,那一定很有希望。
进门就教他们要摆拖鞋,怎么摆?一定是顺著客人一走进来,马上就可以穿下去。所以仁爱之心在哪里落实?时时处处为人著想。你这么一讲,孩子就愈来愈细腻。一进门来:阿姨,你先请坐,我去帮你倒杯水。然后就恭恭敬敬倒了一杯水,说:阿姨你稍等,我去叫我母亲。这就是接待的礼仪。有一个母亲,她常常接待客人的时候都会切一盘水果。有一天刚好她不在家,来了客人,结果她一进门,看到桌上也有一盘水果,她的孩子才小学。所以上行下效,我们好好表演,孩子无形当中都在学习。
在公司里面,我们也应该落实这一条教诲。比方说同事的朋友来了,可能公司也满大的,刚好你碰上了,你能不能跟他说「他在那里」,这样就显得有点失礼。你可以「你请坐」,给他倒一杯水,「我去帮你叫」。这个客人会感觉到公司气氛很好,很好相处,留给人家非常好的印象。等你的同事来了,看你还帮他的朋友倒水,他的内心很高兴。所以这点点滴滴的付出,都在拉进了同事之间的距离。还有,假如有客户来找,刚好要找经理,能不能说「经理在那里开会,在那一间,你去吧」?假如这个客户走到经理办公室,一打开,刚好在开会,那会很尴尬,他是要接待还是要继续开会?所以我们这些细微之处要谨慎、要小心,不然连客人都接待不好,有没有可能被重用、被提升?不可能!小事办不好,怎么可能办大事?
所以接待客人最好也要做训练,让每个人很清楚,这些情况发生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去应对。当然训练可以短时间之内达到效果,而更重要,长远的是要教育,让人在做这些行为的时候,是打从心里生欢喜,所谓诚於中,自然而然形於外。很多同修就说,有些规矩我都不懂。不用紧张,只要我们是用恭敬心去做,对方的感受也是很好。自然在做的过程,我们就会慢慢积累很多的经验。
在政府单位,接待就更重要,不然我们无礼是丢谁的脸?丢整个单位,整个国家的脸。有个政府主管打了一通电话到其他部门去,一个年轻的研究生接的,态度不大好,他说:我找某某某。不在!去哪里?不知道!就把他挂下去了。结果这个主管很生气,开始调查,到底是谁接的电话?最后这个研究生的命运是什么?被解雇了,开除了。后来整个单位接起电话都:你好,请问找哪位?风气大变。当然除了怕丢饭碗以后,更重要的,还是要升起对人的尊敬。
所以接待,除了人与人的情况之外,还有电话的礼仪也很重要,我们也要教孩子接电话。接起电话来,一定要问候长者,问候对方:喂,你好,我是某某某,请问您找那一位?假如长辈说,请问父亲在吗?父亲假如在,他马上说;您先请等一下,我去叫我父亲。假如父亲不在,就请教对方:对不起,我父亲现在不在,请问您是哪一位?假如有什么重要的事,您交代我,我父亲回来我再通知他;如果你现在有急事,也可以打我父亲的手机跟他联系。孩子做事、办事的能力,就从这接电话当中,从生活的细节当中,慢慢提升上来。诸位同修,您现在接小孩子的电话都是怎么讲?所以我们从中也要看到一些缺失,赶快把它补上。我们接著看下一句经文,一起念一遍: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称尊长,勿呼名』。虽然是对长者的一个称呼,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恭敬。现在因为西方东进,西方人怎么称父母、称长辈?直接叫名字,这叫平等。这是不是真平等?平等不是这样讲的,平等是对人的一个尊敬心,尊重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纵使我们是父母,也不能把子女当作附属品,因为他往后是属於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但是人生的历练平不平等?人生的智慧平不平等?不可能平等!所以长者必然要有教导晚辈的义务,而晚辈如何能真正学到这些宝贵的经验?必然是要从他的恭敬心中才能够获得。假如他没有恭敬心的时候,他就不可能听父母、听长者说什么,因为一分恭敬才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不是长者去希求晚辈尊敬,最重要的是要成就他们的人格,成就他们的学问。
我们也有些朋友他们就学西方,女儿就直接叫他的名字,叫没有多久,他就感觉到孩子跟他讲话很没有分寸。我们自己回想,从小我叫我姐姐都是称大姐,二姐,叫了十多年。有时候人家问我说,你姐姐叫什么名字?我们把姐姐的名字讲出来的时候,全身不舒服。所以一声一声的尊敬称呼,恭敬心都一点一滴在提升。这个礼仪相当重要,而这一声一声姐姐,二姐,愈叫感情愈亲密。所以称呼绝对要尊敬。诸位同修,不然你去观察看看,兄弟姐妹都用兄、尊长互相称呼的感情好?还是直接叫名字的感情好?您自己可以去观察看看,结果一定会非常明显。
小孩现在也有常常取外号、绰号的习惯,这样好不好?你不要看小孩在那里取外号,你自己还跟著他一起笑,那就不对了。当孩子乱给同学取外号,甚至於还给老师取外号,他就没有恭敬心,所以这个时候要适时导正过来。「将加人,先问己」,你希不希望人家取这种外号取笑你?假如你不愿意,也绝对不能去取别人的外号。
『对尊长,勿见能』。当孩子有些能力,就开始到处表演,绝对是增长他的傲慢。假如底下的大人还说:你真了不起,真不得了!这样的言语听多了,往后批评的言语就听不进去。而且才华学到了,真正的目的在干嘛?是表现出我比人家高一等吗?那错误了,学到的才华,最重要的要服务他人,要奉献社会。所以我们学历愈高,代表我们接受社会的帮助愈多,社会的付出愈多,我们更应该回馈愈多。这些观念一定要从小扎起,不然孩子都觉得我得到高学历,就是为了我自己可以赚大钱,这样就偏颇了。当孩子知道学能力、读书的目的是要奉献,他整个学习态度就截然不同。
有个孩子才三岁多,他的母亲带著他到商场上去买东西,刚好一个朋友遇上了,就对他小朋友说:你怎么还没有去念书?想说这个孩子可以送去幼儿园。这个小朋友就问他妈妈:妈妈,为什么要念书?结果对面这个长者马上回答:念书可以赚大钱!所以我们要谨言慎行,有时候假如我们思想、观念错误,都在误导别人。他妈妈很有教育的敏感度,很警觉,马上就给她朋友示意,自己就蹲下来,她说:我们读书是为了要学本事,学了本事以后才能服务别人,就好像你刚刚去买那个馒头,就是因为做馒头的叔叔有这样的能力,我们才能够吃到馒头,整个社会就是互相帮忙,所以你读书学好能力,就可以服务别人;因为我们要感谢叔叔做馒头给我们,假如把你的玩具送给叔叔好不好?他可能不需要,所以我们就拿钱感谢叔叔,让他也可以拿著钱去买他需要的东西。无形当中,都在引导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当孩子知道提升自己的能力是为了服务人群,他就不会见能,不会傲慢。
我们看下一句,『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遇到长辈要主动问好,行礼。其实我们接触很多朋友,他们都说这个躬还真不好鞠,可能是因为现在人都长骨刺。有个小朋友躬鞠不下来,这个孩子才三、四岁,为什么鞠不下来?原因在哪里?因为他的母亲有四个兄弟姐妹,父亲有三个兄弟姐妹,只有他一个是男的;然后其他的他父母的兄弟姐妹没有生孩子,所以三千宠爱就在这个小孩子;还有四个老人疼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的爷爷在一次吃饭当中,跟所有的子孙讲:这个孙子就代表我,他讲的话就是我讲的话,打他就是打我。所以你看,这个孩子他的权力很大。
他的父母有学佛,也警觉到孩子这样带下去不堪设想,用了方法把孩子带回去自己教。有一天吃饭,七点的时候他母亲拿了一些五谷粥给他吃,这个孩子说:我不要吃这个,我要吃面。妈妈也没有回应他,九点的时候又来问他:要不要吃?不要,我要吃面。妈妈还是很有耐心,不理他。九点半过来:你就吃一口试看看。结果孩子已经饿得受不了,就拿起来吃,结果一吃,因为很饿,什么都很好吃,就很快把它吃完了。他的父母就把他带到用经典教育的幼儿园去,一去要学鞠躬,他的母亲带著他说:来,给老师鞠躬。他母亲还亲自鞠给他看,鞠了五次,孩子如如不动。他母亲要去上班,就先离开,结果走到社区门口,想想这个机会点假如错失了,往后更难教。所以打了电话给先生,先生赶过来,两个夫妻又走过来:来,跟老师鞠躬,爸爸做给你看。父亲就开始鞠躬,不知道鞠了多少个躬,一直鞠,一直鞠,鞠到孩子哭出来。这夫妻也很不简单,用身教影响小孩,小孩一哭,有惭愧心,后来躬就鞠下去。他们的老师告诉我们,这个孩子的学习情况,随著他的德行、他的礼貌成正比,效果就愈来愈好。
刚好也遇到这个孩子生日,一般孩子生日都想到什么?想到礼物,但是刚好老师就开始引导,是母亲受难日,我们要常常想著如何报答父母的恩德。后来这个孩子他就说道:今年的生日我不要蛋糕,我要给父母一个期许,我给父母一个愿望,就是我在这一年要好好学好做人。当一个这么小的孩子,他就已经了解到做人很重要,相信他这一辈子的人生方向已经抓正确了。
「路遇长,疾趋揖」,我们把它当作一种打招呼的礼仪。中国古代,人与人相见,都是恭恭敬敬鞠一个躬。诸位同修,您现在看到常常会鞠躬的是在哪里?哪个国家看到?日本、韩国。日本、韩国跟谁学的?我们。所以你看,我们现在自己家的东西都到别人家里去卖了,都快要自己都不会了。好,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如何「路遇长,疾趋揖」,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