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真正做一个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八集) 2004/11/27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档名:52-115-0028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谈到的是学习第四个关键「明辨」。我们要对善能够明辨,我们要对世间的价值观要能明辨。世间价值观包含什么是成功,什么是美,还有很多这些想法、看法,你都要能明辨它真实的部分而不是外在虚幻的东西。所以我们要看得懂真假,才能经营出真实的人生。
我们有一些孩子都是读圣贤经典,他们的年纪平均六岁,刚好有一天我们出去讲课,其中一位老师就问他们什么是好心?什么是坏心?刚好老师顺手把它记下来,我念给诸位朋友听听看。接受经典教育六岁的孩子,他是怎么去看好跟坏。一个小朋友说:一件东西自己想要,但别人想要的话就让给别人,这是好心。能够让,能够舍。诸位朋友,舍得、舍得,得的因在哪?在舍,在布施,有因才有果,舍的人才能得,大舍大得。诸位朋友,我假如没有舍掉工作,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给我的支持吗?所以确实舍了之后一定能得,但是得到之后还要再舍,就会愈舍愈多。就好像银行会给你累积利息,会再还给你,这是事实真相,我们要懂。
当孩子真能懂得舍,他才种了他福田的根本。我们自己当老师的,当看到一些学生不跟人争,真的是如此,有一些东西很多人马上就跑过去,深怕自己没得拿,就看到一些孩子很有修养他不拿,他说没有也没有关系。这样的学生我们往往对他关照有加。所以真正肯不计较,真正肯舍的孩子,是能承传圣贤教诲的人才。这样的孩子绝对会得到有智慧者的提携。所以有礼貌的孩子、肯礼让的孩子,他一生注定绝对会遇到贵人。所以为人长者,深谋远虑。
下一个孩子说:孝顺父母,上课专心,对别人恭敬是好心。这些言语都是六岁讲的,我们绝对没有添加东西进去。你看读经的孩子开口,言语都是很有水平。下一个说:对佛恭敬,做到《弟子规》的心是好心。可能家里父母有引导他学佛,他还说做到《弟子规》的心是好心。下一个孩子说:做到《孝经》第一章到第十八章,听老师的话,做到《常礼举要》的心是好心。因为他的课程里面有《孝经》,有《弟子规》,有《常礼举要》。所以你看孩子他的好心有没有飘在空中?都在哪?都在生活点滴,他学的学问是实的不是虚的。另一个孩子说:智慧的心是好心,做好事的心是好心,不用督促就能去做事的心是好心,知道是好事就去做的心是好心,懂道理的心是好心。诸位朋友,孩子假如没闻圣贤道理,他能讲出这种言语吗?他哪会想到那里,所以确确实实有教就有学,就能学得会;没教,一生种子没下,怎么长也长不出来。
另外孩子说什么是坏心?第一个孩子说不帮助人的心是坏心,下一个说欺骗别人,浪费的心是坏心。我们有时候叫他们反省今天做错什么,他们还会说今天开水龙头开得太大了,浪费了。而我们给孩子的引导是你把水省下来,不是省了一块钱而已,是为千千万万的后代子孙把水省下来。假如你现在这么浪费,到时候水被我们这一代用光了,那后代怎么用?所以我都想未来国与国打仗,可能为了什么?可能为了水,假如人继续挥霍水源,继续污染水源,到时候全世界最后一滴水不是自来水,是人的眼泪。孩子有这样的引导,他自然而然会了解到每个物品都应该珍惜。所以他说浪费的心,浪费什么?小孩还说电、水、生命、人生、时间,他说这个不能浪费。
下一个孩子说侮辱别人是坏心。「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诸位朋友给我的眼神告诉我,昨天好像有念《弟子规》。昨天我们强调一遍,往后课程会跟《弟子规》有很多地方是结合在一起。因为时间有限,我希望能够也把《弟子规》让诸位朋友体会理解得更深,所以你们一定要念,会更有效果。下一个小朋友说开玩笑过火,祸从口出。所以孩子有这样的认知,他在对待别人的言语、行为自然就比较有分寸,不会太过。怨恨别人的心是坏心。所以他们这些孩子自我检讨都从哪里下手?从心,从自己的存心去看。下一位小朋友说:为自己不为别人的人心是坏心,生气的心是坏心;别人对他好,他对别人不好,没回报的人,忘恩负义。这种句子我们大人不见得能写出来,那是孩子直接讲出来的。
下一个孩子说记仇的心是坏心。这一个孩子一讲完,下一个孩子说,报仇的心也是坏心。下一个孩子说小气的心是坏心;别人指出缺点,但是坚持错误不改,是坏心。因为他们知道《弟子规》说的「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别人批评你,你就生气;别人说你好,你就洋洋得意,这样好朋友都走了,趋炎附势的人统统都来了,所以损友来,益友都走。益友为什么走?因为他不指出你的缺点,他就没有尽到朋友的道义;但是指出缺点来,你又这么生气,他觉得不要再跟你结恶缘了,所以先敬而远之,等你能受教了,他再来讲,再来劝你。但是「闻誉恐」,当我们听到别人的称赞,觉得自己受宠若惊,自己学问还差得很,所以不敢接受。「闻过欣」,闻到别人指出我们的缺点,我们很高兴,马上跟他说,谢谢你指出我的缺点。「直谅士,渐相亲」。真正正直,真正能体谅,能够规劝你的朋友,渐渐走到你的身旁来。
所以这个态度太重要。孩子因为学了《弟子规》,而且诸位朋友,您看孩子学《弟子规》学多久?要把人生正确的做人做事,方方面面能扎根,这绝对不是十天、二十天,绝对要有二、三年的根基扎下去。所以所有的经典学习可以慢慢加上去,但是唯有一本经,必须自始至终都要念、都要做,哪一本?《弟子规》,对,因为是纲领,做人的纲领,非常完整。
下一个孩子说没爱心,害别人的心是坏心。下一个孩子说没慈悲心,知道应该做好事,但是没有去做,这是坏心。还一个孩子说对孔子像不恭敬是坏心。这些孩子一进门,老师好,然后一走进来,孔子像挂在墙壁上,要跟老夫子说孔老夫子我回来了,很可爱。我们海口有一个孩子才八岁,那一天刚好海口防空演习,来得非常紧急,所以老师也不慌张,抓住这个机会点也可以教导孩子。就开始跟学生讲:现在你只能拿最重要的东西,最需要的东西。有些孩子拿著水,拿一些轻便的东西要走;同时也观察到有孩子拿了一大堆,这是一种结果。一个孩子遇到紧急状况,拿一大堆东西,代表他内心怎么样?很没安全感。好像拿很多东西才放心。
其中有一个孩子,他什么都没拿,跑过去把孔子像抱起来,然后头看著他的老师,虽然没讲话,他的老师当场眼泪就掉下来。这么样紧急的状况,他什么都没想就想到孔子像。当一个孩子在这么紧急状况都能想到孔子像,代表他人生面对挑战的时候,他会想到什么?他会想到孔夫子的教诲。孩子能产生这么样深的恭敬之心,已经扎了他一生道业成就的根本,就是对圣贤至诚的恭敬。这个孩子的故事很多。有一次我也跟诸位朋友提过,我们九个人吃了九个饼干,还剩一块,这个孩子出来:妈妈,还有没有?我们也话都没说,只看著那一块饼干,这个孩子马上拿起饼干,把饼干放到我的面前说:这一块应该给蔡老师吃。你看孩子不只不贪,孩子还懂得辨别应该先给谁吃。所以圣贤的学问活活泼泼。很多人说学礼的孩子会不会学得变得很呆?错了。
什么叫活泼?现代人对活泼搞错了。那一天我们的老师要过关,在海关要过关,有一个孩子拼命往前冲,拼命往前挤,挤前面的人,我们的老师也被他挤。这个母亲没有当场制止他,还好言相劝:宝宝,你就乖一点,你不要这样。劝有没有用?孩子是愈来愈嚣张,旁边几位跟著他的朋友还随口说:这个孩子真活泼,很好动。这个话对不对?所以确确实实我们现在大人连什么好,什么坏,怎么样教孩子是对的,自己都拿不准。活泼是指思想活泼,思想活泼在哪里看到?在处处替人著想,这样才是真正的活活泼泼。时时刻刻看到谁口渴了,时时刻刻看到谁需要一件衣服,时时刻刻能感受到谁需要一句安慰,这样的孩子你看了内心生欢喜,他会不会呆呆的坐在那里?不会的。而现在人觉得活泼是动来动去,那不叫活泼那叫随便,那叫连规矩都不懂。到处不知规矩,只会到处让人家生烦恼,到处让人家觉得很不懂事,那个不叫活泼。所以孩子真正的活泼,要从处处替人著想开始形成他对人的正确态度。
下一个说怕吃苦的心是坏心。因为他们的老师写了一句话给他们,「不怕吃苦,吃一阵子苦;怕吃苦,吃一辈子苦」。所以诸位朋友,不要小看你对孩子、对学生一句圣贤的教诲,一句就可能让他终身受益无穷。诸位朋友,我的初中三年只记得两句话。第一句「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以没有骨气」。初中三年在升学主义之下,没有老师教我们做人。其实我们想不想学?谁不愿意把人做好?谁不愿意跟别人和和气气?想学。刚刚有一位中学生听完之后觉得:老师,你讲得很好,我很喜欢听。孩子决不是不受教育。
我曾经到一个中学去演讲,去的时候,他的老师说现在的学生都坐不住,所以你讲一个小时一定要休息十分钟。老师这么讲,我们就点点头,好,休息。当我讲到一个小时的时候,我跟底下应该也有五百来个学生,我说现在我们休息十分钟,等一下再讲。学生说:老师,不要下课了,继续讲。结果我讲到两个小时之后,欲罢不能,超过两个小时,讲完之后他不让我下台,继续问我问题。孩子问的问题非常好,我们听了都很欢喜,甚至於回答完问题,他们还分享。很多孩子说,我本来觉得我还满孝顺的,但是听完之后,觉得自己还差很多。有些孩子分享,他说我听到蔡老师他们这些老师,演讲居然是免费的,我好感动!我们这个社会给孩子什么印象?给孩子唯利是图。孩子那一颗助人的心,善心,被我们社会淹没了。他遇到的时候是欢喜,我们没那个机会去长他的善良,是我们对不起小孩。
因为我的一位理化老师,教物理化学的老师,不是教我语文,他告诉我这句话,我一辈子都不会忘。每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这句话提起来「人不可以没有骨气,不可以有傲气」。当我们接受别人的称赞的时候,这句话马上出来,不可以有傲气。所以因为我们感念老师,假如我们没有依教奉行,内心觉得对不起这个老师给我们的教诲。所以诸位朋友,您不要小看一句真诚的教诲,都可能造成孩子一生的受用。我们要有心,用心去教。
下面一个孩子说表面做好事,心里做坏事。这些孩子看行为都看到哪?看到存心去了。一个人有自省能力,他一辈子受益。人假如还处处要让别人来指缺点,那已经太慢了。可能错了三、五年人家才来指,那都错三、五年了。真正能够自省的人,当下起念错了,马上改,不让行为错误,从念头就开始改。所以我们刚刚提到了,一个孩子本来一根竹棒要丢出去马上拉回来,那就是从念头上自己能反省。
下一个孩子说:不孝顺父母的心是坏心,破坏的心是坏心;妈妈不知道,就说妈妈笨是坏心;不做到《弟子规》是坏心,做坏事的心是坏心。本来可以做到但老想到做不到,这就是「勿畏难」,《弟子规》说的,不要害怕困难,要能勇往直前去做。己所不欲,施於人是坏心。这一位小朋友还把圣贤的教诲改了一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好心,那己所不欲,施於人是坏心。所以诸位朋友,你不要小看孩子的悟性。这个孩子读了好几年的经典,有一次他听课的时候说「学如逆水行舟」,他跟他妈妈说:学如斜坡骑车。他能悟到,还同生活结合起来。
下一个孩子说高声喧哗,打扰别人是坏心。这叫「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弟子规》教的。「尊长前,声要低」,你看提得起来,遇到境界能提起来才是真实学问,遇到境界提不起来那没用,那叫「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下一个,「倘揜饰,增一辜」的心是坏心。这意思就是做错事还要掩盖,这就是坏心。所以这是小朋友刚好在一天晚上跟他的老师互动的时候,讲出来的话。当我们的孩子对於是非善恶能这样去辨别,那这样的孩子一生,你就减少很多的担心、担忧。而能这样去分辨善恶的孩子,相信到任何一个团体,都能够用他好的德行去影响他人。这里刚好提到什么是好话。有一个孩子他就说:爸爸妈妈骂他是好话。他说感谢爸爸妈妈骂我们,打我们,因为是爱我们,爱不是用嘴巴说的。你看,假如孩子能体谅到你骂他、打他都是为了他好,那你教育孩子你一定不觉得累,你会觉得很窝心。
如何让孩子真正能从小建立起明辨善恶、是非、好坏的能力,就要从小扎德行。在明辨当中我们还要明辨因果。这一件事现在已经呈现结果了,我们就要去把不对的原因找出来。当一个人能不断从自己所发生的事去检讨原因的时候,你的理智,你的智慧会提升得特别快。比方说孩子没教好,孩子懒惰,你会想孩子懒惰是结果,原因在哪?孩子自私自利是结果,原因在哪?当我们都能把原因找到,你就能对症下药,你就能扭转干坤。你的智慧也会因为你时时处处能追根究柢把原因找到,你就能够愈来愈有智慧,你的理智会在短时间之内架起来。诸位朋友假如不相信,你做三个月看看,任何一件坏事来,先不要气馁,也不要先责怪别人,先想想原因在哪里,为什么这个朋友对我态度不好,原因在哪里?
人往往就是在结果停留,只会患得患失、自怨自艾,对人生没帮助。所以当你有这种态度,当你教孩子也能够这样引导,那你的孩子会非常勇於面对事情,面对挑战。所以我们会问孩子,这一位同学成绩能够这么好,能够受到这么多同学的欢迎是结果,请问原因在哪里?孩子开始思考,开始建立判断能力。本来他只会羡慕别人,本来他可能只会嫉妒别人,这么一引导,他开始知道原来是他处处替人著想,原来是他用功认真,上课专心。他开始不是只有在那里嫉妒羡慕,他开始找到因,从自己种下正确的因开始努力起。而孩子这样的时候,也是一步一步踏上理智智慧的人生。
所以从果推因特别重要,要去分辨。再来有智慧的人可以从因看到往后的结果。诸位朋友,举一个例子,在《左传》里面,有一次在春秋时代,秦国的军队经过天子管辖的地方,按照礼仪任何军队经过天子管辖的地方,都必须要把帽子脱下来,本来坐在车上都必须要下车。结果秦国的军队,有的没把帽子脱下来,有的跳下来一下,还没有经过天子的地方马上又跳上去。这个读书人一看就说,秦国这一战铁定打败仗。你看才看到他一个动作,就可以断言他们这一场仗必败。所以古代人智慧很高,我们比不上。这一位读书人就分析,他连对天子都这么傲慢,都这么轻率,小地方都轻率,面对大事的时候就马上变得恭恭敬敬吗?那是不可能。所以秦国那一次军队因为轻率,几乎全军覆没。所以那一场仗打下来,秦穆公幸好没有责怪那个将军还责怪他自己,但是也从一个人轻率的态度,就可以断言他能不能成大事,这叫从因可以推果。
老子他要出嘉裕关的时候,当官的官员就问他一个问题,他说我生了两个儿子,以后我要靠哪一个比较保险?他就问老子。老子马上拿了一些钱放在桌上,他对这个大儿子说,你去打爸爸一下,这些钱就是你的。这个大儿子比较笨,小儿子比较聪明,但是大儿子很厚道,他死都不肯去打爸爸一下。后来因为大儿子坚持不打,老子接著转向小儿子,他说你去打爸爸一下,这个钱马上就归你。这个小儿子二话不说,过去马上打他爸爸一下,然后回来把钱抱起来高高兴兴。老子说,你要靠谁?靠大儿子!
我们曾经看过一个电视剧,生了三个儿子,老大、老二学历又高钱又赚得多,老三只有高中毕业。这一个母亲最后靠谁养?其实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学历愈高,却不见得懂做人?原因在我们引导孩子读书的动机错了,读书应该志在圣贤,读书应该志在尽孝心,志在对人恭敬,爱护他人,这才是读书的目的!是志在圣贤。而现在的人读书志在哪?志在赚钱,志在让自己有好日子过,志在自私自利的动机,所以反而读愈多愈不重情义,读愈多愈傲慢,读愈多,甚至於不愿意承认我的父母是农夫。而这个孩子刚好读得少,污染少,不贪心,还觉得自己不如人,还会谦虚,到最后就是小儿子养。
所以这一个官员被老子这么一分析,知道大儿子会养他,小儿子一定不管他。结果这一位官员真正临终的时候,他的小儿子没回来。因为他的小儿子后来从商赚钱,他的家人叫他回来,小儿子说,我这么一来一去要少赚多少钱。所以孔夫子说「放於利而行,多怨」。一个人人生最高指导原则,假如是钱,假如是利,这一生走下来,一定会让他的亲友寒心,会让他的亲友众叛亲离。所以我们要从因推果,现在给孩子种什么因,才能成就他一生的善果,这就是你父母最重要的明辨,这就是给你孩子一生最大的助力。
诸位朋友,您假如深入《弟子规》,你会觉得每一句都是种你孩子最重要的因,成就他一生的善果。我是因为讲了一年多,体会这么深。我相信诸位朋友,你现在体会可能没有我这么深。我们看第一句就好,「父母呼,应勿缓」。一个孩子连对父母讲话都不恭敬,他这一生已经毁了,他一生对人的恭敬起不起得来?起不来。这一句没做到,孩子一生就会有很大的障碍;这一句话做到了,你孩子一生受益。当他尊重自己父母,对父母讲话和颜悦色,他看到别人的父母,他会想别人父母也很辛劳,我们也应该恭敬。当他体会到他的父母念念希望他好,他也能体会到别人的父母念念也希望他的孩子好,所以当我们对人恶言相向,他的父母会伤心难过。所以一个孝子就能够有这种同理心,不愿意让别人的父母痛苦,所以他的恭敬就能从父母身上再延伸到一切人。所以《弟子规》句句铿锵有力。
「谨」里面说「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这只是两句话教导什么?衣服、帽子要放在固定的位子上,不然到处放,杂乱,地也搞脏了,衣服、帽子也搞脏了。甚至於乱放之后,紧急要用的时候找不到,找不到还不打紧,还要对著一家人发脾气。现在这种孩子多不多?真的,没有教好,孩子的行为真的会让人吐血,不止父母吐血,我们看了都吐血。所以不要小看这句话,当孩子帽子放好,衣服放好,难道他只把这两样东西放好吗?当一个孩子很习惯干干净净,他已经有这种存心的时候,他看到这个椅子没摆好,马上摆好,内化了。所以他一定会把他的房间摆好,会把房间整理好。一个孩子能够把房间整理好,他就有条不紊,孩子的心能定得下来。能定下来,定才能开智慧。一个孩子房间里杂杂乱乱的,每次要找什么找半天,你叫他读再多的经书,能不能开智慧?开不了。学问不在经典上,学问在生活的点点滴滴。经典只是告诉你,在生活你要落实,你真正能得学问的益处,就在生活当中去提升。所以当孩子把这句话做到了,衣服、帽子、书包,甚至於所有的东西都懂得有定位,那他一生管理事情、管理人的能力扎根了。
所以您不要误会大学去念个企业管理叫管理学。一个大学生四年毕业之后,房间乱七八糟,你要不要用他?那叫纸上谈兵。管理学要自己有条不紊,管理学要以身作则,这叫真实管理。当孩子房间自己都不用好,当孩子自己德行都不弄好,他读管理学,再读十年有没有用?学问要其本质,不要搞形式,搞形式,自己得不到好处,甚至於会自取其辱。我们不念管理学还好,念出来自己都管理不好,还被别人笑。所以我们要看得到,种《弟子规》每一句话的因,都是影响孩子一辈子的。我继续举下去我们的课又上不完。所以从因推果,特别重要。
人跟人的言语是人与人相交往频率最高的互动,就是言语。所以我们听话会不会听?能不能分辨话的正确与否?能不能分辨讲话人的动机是什么?这就很重要。当我们不会听话,很可能遇到一些搬弄是非的人,就可能毁了你的家庭,毁了你的事业。诸位朋友说:老师,你有没有讲得太夸张?不夸张,为人君的,我们说君臣关系,君听进谗言,臣子就要掉脑袋,多少忠臣死在哪?死在谗言之下;死在为人君、为人领导的人不辨是非,不会判断这个话是对是错。
「父听子当决」,父亲假如听了谗言,可能跟孩子的关系都破裂。《朱子治家格言》里面有说「听妇言,乖骨肉」。以前因为不止娶一个老婆,娶小老婆,小老婆讲大老婆孩子的坏话,结果父亲就听进去了,可能到时候父子都会起冲突。「朋友听之别」,听信谗言,朋友听之别,疏远;「夫妻听之离」,夫妻假如听别人谗言,可能最后离婚。所以中国有一句话非常有哲理,叫「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这一句话很有智慧,我们来思考一下,为什么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因为一个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的人,他一定朝著一个人与人的关系,就是和气,就是大家都能受益的方向走。所以他希望人与人当中能和睦相处,能平等对待,他绝对不愿意看到人群失和。所以纵使看到恶人,他也不愿意去批评,他只会反躬自省,我做得不够好,还没有让他感动。他绝对不会添乱子,还搬弄是非,搞得大家人心惶惶。所以有德行的人绝对不会干这个事情。
一般的人进谗言,你要去了解他的目的在哪?他的目的是嫉妒别人,他的目的是要控制你。因为你听了他的话之后,以后就一直听下去,他就把你牵到东,牵到西,等你醒过来,你都后悔莫及。所以我们可以听到,他假如进别人的谗言,他的居心何在?当然你不要他在跟你进谗言的时候,你就马上跟他说你在干什么?你怎么这么没德行?他以后可能会找你麻烦。我们听了不动声色。听了之后,就了解这个人的存心。再来,假如你实在听不下去了,他在讲给别人听,你不希望你在那里做一份子,在那里还怕到时候人家传出去说,他在讲某某人坏话的时候他也在。你要避嫌,你可以马上站起来,对不起,我想上个厕所。人要时时掌握进退的时机,不然你可能会惹祸上身,马上赶快溜之大吉,这就是你懂得进退。
所以听话要会听,别人劝我们的过失要听,别人进的谗言不能听。但是人做不做得到?所以我们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个魔不是外面的,心魔。为什么长养一个孩子纯净的心,长养一个孩子的浩然正气这么重要?因为他从小扎下去之后,所有的邪门的东西染不上身。当我们从小没扎这个纯善的心,又没有正气,邪气一来还觉得满亲切的。所以他一讲,某某人讲你坏话,我们的耳朵马上竖起来,眼睛瞪著说谁讲的?那就完蛋了。所以谗言不能听,花言巧语不能听,结果这就是我们最喜欢听的。所以一个人没真正明理,你还真的很难转境界。所以学习一定要不间断,长期薰习,你的定性,你的正气才能时时提起,这很重要。
诸位朋友,你听完这个话,你要会听,别人毁谤人,进谗言不能听。但是假如我们是办完一个活动,我们希望活动办得愈成功,能够利益更多的人,这个时候必须坐下来互相检讨,这可不是进谗言!我们说的就事论事,谈完之后,出去都不讲,为的是同一个目标,把公事做好,把团体经营好,把事情办好,能利益他人。所以论事,对事不对人,这不算谗言。很多人学了这些课程,都怕东怕西的,觉得有一些小事都要打电话来:蔡老师,这样可不可以做?我们要抓住还是你的存心,还有讲话者的存心如何。
我们明辨善,明辨价值观,明辨什么是成功,明辨什么因造什么果,什么果是什么前因,这都需要去辨别。还有对於言语的谗言,言语的影响,我们也要会分辨。除了人是老师之外,书本,好书也是老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一句话绝对不是只有背的感受,我对这一句话体会很深,因为我现在连读书的时间都很少。没事翻起书来都觉得很珍惜,能十分钟,二十分钟,都其乐无穷。我们上飞机,除了休息之外,只要精神还好,马上一个小本的《格言别录》,我就赶快翻起来,每一次读一句,就觉得圣贤人的学问真是值得我们深深的折服。
诸位朋友,我常常举的例子,举的名句,都是从哪里来的?从经典,从《格言别录》。这个《别录》是李叔同,弘一大师节录出来的。弘一大师是巨人,你要站在他的肩膀上,他把这么好的几百、几千个句子浓缩成一小本,句句都对你的一生至关重要。所以《格言别录》时时翻起来,对人生非常大的提醒。而这个书要怎么选?你选对一本书,就得到一个名师指导。选书不是你看完之后,觉得说这个写书的人学问真是深厚,看完之后,你连一条都用不上。你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让家庭更好,让自己学问提升;也不知道怎么样去利益自己的公司,只觉得太厉害了,高深莫测。
道在哪?道绝不高深莫测,道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孝心是道,真诚心是道,恭敬心是道,仁慈之心是道,既然道就在这一些存心当中,哪有什么高深莫测?哪有什么不能马上做?所以真正好的书,你看完之后非常欢喜,而且明白下一步应该从哪里下手,因为写书的人处处为了成就你,他怎么会讲一些你听不懂的话?所以选书要从写书人的存心去选。所以孔夫子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就在处事待人的点点滴滴当中。这一堂课我们就上到这边,谢谢大家。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谈到的是学习第四个关键「明辨」。我们要对善能够明辨,我们要对世间的价值观要能明辨。世间价值观包含什么是成功,什么是美,还有很多这些想法、看法,你都要能明辨它真实的部分而不是外在虚幻的东西。所以我们要看得懂真假,才能经营出真实的人生。
我们有一些孩子都是读圣贤经典,他们的年纪平均六岁,刚好有一天我们出去讲课,其中一位老师就问他们什么是好心?什么是坏心?刚好老师顺手把它记下来,我念给诸位朋友听听看。接受经典教育六岁的孩子,他是怎么去看好跟坏。一个小朋友说:一件东西自己想要,但别人想要的话就让给别人,这是好心。能够让,能够舍。诸位朋友,舍得、舍得,得的因在哪?在舍,在布施,有因才有果,舍的人才能得,大舍大得。诸位朋友,我假如没有舍掉工作,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给我的支持吗?所以确实舍了之后一定能得,但是得到之后还要再舍,就会愈舍愈多。就好像银行会给你累积利息,会再还给你,这是事实真相,我们要懂。
当孩子真能懂得舍,他才种了他福田的根本。我们自己当老师的,当看到一些学生不跟人争,真的是如此,有一些东西很多人马上就跑过去,深怕自己没得拿,就看到一些孩子很有修养他不拿,他说没有也没有关系。这样的学生我们往往对他关照有加。所以真正肯不计较,真正肯舍的孩子,是能承传圣贤教诲的人才。这样的孩子绝对会得到有智慧者的提携。所以有礼貌的孩子、肯礼让的孩子,他一生注定绝对会遇到贵人。所以为人长者,深谋远虑。
下一个孩子说:孝顺父母,上课专心,对别人恭敬是好心。这些言语都是六岁讲的,我们绝对没有添加东西进去。你看读经的孩子开口,言语都是很有水平。下一个说:对佛恭敬,做到《弟子规》的心是好心。可能家里父母有引导他学佛,他还说做到《弟子规》的心是好心。下一个孩子说:做到《孝经》第一章到第十八章,听老师的话,做到《常礼举要》的心是好心。因为他的课程里面有《孝经》,有《弟子规》,有《常礼举要》。所以你看孩子他的好心有没有飘在空中?都在哪?都在生活点滴,他学的学问是实的不是虚的。另一个孩子说:智慧的心是好心,做好事的心是好心,不用督促就能去做事的心是好心,知道是好事就去做的心是好心,懂道理的心是好心。诸位朋友,孩子假如没闻圣贤道理,他能讲出这种言语吗?他哪会想到那里,所以确确实实有教就有学,就能学得会;没教,一生种子没下,怎么长也长不出来。
另外孩子说什么是坏心?第一个孩子说不帮助人的心是坏心,下一个说欺骗别人,浪费的心是坏心。我们有时候叫他们反省今天做错什么,他们还会说今天开水龙头开得太大了,浪费了。而我们给孩子的引导是你把水省下来,不是省了一块钱而已,是为千千万万的后代子孙把水省下来。假如你现在这么浪费,到时候水被我们这一代用光了,那后代怎么用?所以我都想未来国与国打仗,可能为了什么?可能为了水,假如人继续挥霍水源,继续污染水源,到时候全世界最后一滴水不是自来水,是人的眼泪。孩子有这样的引导,他自然而然会了解到每个物品都应该珍惜。所以他说浪费的心,浪费什么?小孩还说电、水、生命、人生、时间,他说这个不能浪费。
下一个孩子说侮辱别人是坏心。「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诸位朋友给我的眼神告诉我,昨天好像有念《弟子规》。昨天我们强调一遍,往后课程会跟《弟子规》有很多地方是结合在一起。因为时间有限,我希望能够也把《弟子规》让诸位朋友体会理解得更深,所以你们一定要念,会更有效果。下一个小朋友说开玩笑过火,祸从口出。所以孩子有这样的认知,他在对待别人的言语、行为自然就比较有分寸,不会太过。怨恨别人的心是坏心。所以他们这些孩子自我检讨都从哪里下手?从心,从自己的存心去看。下一位小朋友说:为自己不为别人的人心是坏心,生气的心是坏心;别人对他好,他对别人不好,没回报的人,忘恩负义。这种句子我们大人不见得能写出来,那是孩子直接讲出来的。
下一个孩子说记仇的心是坏心。这一个孩子一讲完,下一个孩子说,报仇的心也是坏心。下一个孩子说小气的心是坏心;别人指出缺点,但是坚持错误不改,是坏心。因为他们知道《弟子规》说的「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别人批评你,你就生气;别人说你好,你就洋洋得意,这样好朋友都走了,趋炎附势的人统统都来了,所以损友来,益友都走。益友为什么走?因为他不指出你的缺点,他就没有尽到朋友的道义;但是指出缺点来,你又这么生气,他觉得不要再跟你结恶缘了,所以先敬而远之,等你能受教了,他再来讲,再来劝你。但是「闻誉恐」,当我们听到别人的称赞,觉得自己受宠若惊,自己学问还差得很,所以不敢接受。「闻过欣」,闻到别人指出我们的缺点,我们很高兴,马上跟他说,谢谢你指出我的缺点。「直谅士,渐相亲」。真正正直,真正能体谅,能够规劝你的朋友,渐渐走到你的身旁来。
所以这个态度太重要。孩子因为学了《弟子规》,而且诸位朋友,您看孩子学《弟子规》学多久?要把人生正确的做人做事,方方面面能扎根,这绝对不是十天、二十天,绝对要有二、三年的根基扎下去。所以所有的经典学习可以慢慢加上去,但是唯有一本经,必须自始至终都要念、都要做,哪一本?《弟子规》,对,因为是纲领,做人的纲领,非常完整。
下一个孩子说没爱心,害别人的心是坏心。下一个孩子说没慈悲心,知道应该做好事,但是没有去做,这是坏心。还一个孩子说对孔子像不恭敬是坏心。这些孩子一进门,老师好,然后一走进来,孔子像挂在墙壁上,要跟老夫子说孔老夫子我回来了,很可爱。我们海口有一个孩子才八岁,那一天刚好海口防空演习,来得非常紧急,所以老师也不慌张,抓住这个机会点也可以教导孩子。就开始跟学生讲:现在你只能拿最重要的东西,最需要的东西。有些孩子拿著水,拿一些轻便的东西要走;同时也观察到有孩子拿了一大堆,这是一种结果。一个孩子遇到紧急状况,拿一大堆东西,代表他内心怎么样?很没安全感。好像拿很多东西才放心。
其中有一个孩子,他什么都没拿,跑过去把孔子像抱起来,然后头看著他的老师,虽然没讲话,他的老师当场眼泪就掉下来。这么样紧急的状况,他什么都没想就想到孔子像。当一个孩子在这么紧急状况都能想到孔子像,代表他人生面对挑战的时候,他会想到什么?他会想到孔夫子的教诲。孩子能产生这么样深的恭敬之心,已经扎了他一生道业成就的根本,就是对圣贤至诚的恭敬。这个孩子的故事很多。有一次我也跟诸位朋友提过,我们九个人吃了九个饼干,还剩一块,这个孩子出来:妈妈,还有没有?我们也话都没说,只看著那一块饼干,这个孩子马上拿起饼干,把饼干放到我的面前说:这一块应该给蔡老师吃。你看孩子不只不贪,孩子还懂得辨别应该先给谁吃。所以圣贤的学问活活泼泼。很多人说学礼的孩子会不会学得变得很呆?错了。
什么叫活泼?现代人对活泼搞错了。那一天我们的老师要过关,在海关要过关,有一个孩子拼命往前冲,拼命往前挤,挤前面的人,我们的老师也被他挤。这个母亲没有当场制止他,还好言相劝:宝宝,你就乖一点,你不要这样。劝有没有用?孩子是愈来愈嚣张,旁边几位跟著他的朋友还随口说:这个孩子真活泼,很好动。这个话对不对?所以确确实实我们现在大人连什么好,什么坏,怎么样教孩子是对的,自己都拿不准。活泼是指思想活泼,思想活泼在哪里看到?在处处替人著想,这样才是真正的活活泼泼。时时刻刻看到谁口渴了,时时刻刻看到谁需要一件衣服,时时刻刻能感受到谁需要一句安慰,这样的孩子你看了内心生欢喜,他会不会呆呆的坐在那里?不会的。而现在人觉得活泼是动来动去,那不叫活泼那叫随便,那叫连规矩都不懂。到处不知规矩,只会到处让人家生烦恼,到处让人家觉得很不懂事,那个不叫活泼。所以孩子真正的活泼,要从处处替人著想开始形成他对人的正确态度。
下一个说怕吃苦的心是坏心。因为他们的老师写了一句话给他们,「不怕吃苦,吃一阵子苦;怕吃苦,吃一辈子苦」。所以诸位朋友,不要小看你对孩子、对学生一句圣贤的教诲,一句就可能让他终身受益无穷。诸位朋友,我的初中三年只记得两句话。第一句「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以没有骨气」。初中三年在升学主义之下,没有老师教我们做人。其实我们想不想学?谁不愿意把人做好?谁不愿意跟别人和和气气?想学。刚刚有一位中学生听完之后觉得:老师,你讲得很好,我很喜欢听。孩子决不是不受教育。
我曾经到一个中学去演讲,去的时候,他的老师说现在的学生都坐不住,所以你讲一个小时一定要休息十分钟。老师这么讲,我们就点点头,好,休息。当我讲到一个小时的时候,我跟底下应该也有五百来个学生,我说现在我们休息十分钟,等一下再讲。学生说:老师,不要下课了,继续讲。结果我讲到两个小时之后,欲罢不能,超过两个小时,讲完之后他不让我下台,继续问我问题。孩子问的问题非常好,我们听了都很欢喜,甚至於回答完问题,他们还分享。很多孩子说,我本来觉得我还满孝顺的,但是听完之后,觉得自己还差很多。有些孩子分享,他说我听到蔡老师他们这些老师,演讲居然是免费的,我好感动!我们这个社会给孩子什么印象?给孩子唯利是图。孩子那一颗助人的心,善心,被我们社会淹没了。他遇到的时候是欢喜,我们没那个机会去长他的善良,是我们对不起小孩。
因为我的一位理化老师,教物理化学的老师,不是教我语文,他告诉我这句话,我一辈子都不会忘。每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这句话提起来「人不可以没有骨气,不可以有傲气」。当我们接受别人的称赞的时候,这句话马上出来,不可以有傲气。所以因为我们感念老师,假如我们没有依教奉行,内心觉得对不起这个老师给我们的教诲。所以诸位朋友,您不要小看一句真诚的教诲,都可能造成孩子一生的受用。我们要有心,用心去教。
下面一个孩子说表面做好事,心里做坏事。这些孩子看行为都看到哪?看到存心去了。一个人有自省能力,他一辈子受益。人假如还处处要让别人来指缺点,那已经太慢了。可能错了三、五年人家才来指,那都错三、五年了。真正能够自省的人,当下起念错了,马上改,不让行为错误,从念头就开始改。所以我们刚刚提到了,一个孩子本来一根竹棒要丢出去马上拉回来,那就是从念头上自己能反省。
下一个孩子说:不孝顺父母的心是坏心,破坏的心是坏心;妈妈不知道,就说妈妈笨是坏心;不做到《弟子规》是坏心,做坏事的心是坏心。本来可以做到但老想到做不到,这就是「勿畏难」,《弟子规》说的,不要害怕困难,要能勇往直前去做。己所不欲,施於人是坏心。这一位小朋友还把圣贤的教诲改了一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好心,那己所不欲,施於人是坏心。所以诸位朋友,你不要小看孩子的悟性。这个孩子读了好几年的经典,有一次他听课的时候说「学如逆水行舟」,他跟他妈妈说:学如斜坡骑车。他能悟到,还同生活结合起来。
下一个孩子说高声喧哗,打扰别人是坏心。这叫「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弟子规》教的。「尊长前,声要低」,你看提得起来,遇到境界能提起来才是真实学问,遇到境界提不起来那没用,那叫「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下一个,「倘揜饰,增一辜」的心是坏心。这意思就是做错事还要掩盖,这就是坏心。所以这是小朋友刚好在一天晚上跟他的老师互动的时候,讲出来的话。当我们的孩子对於是非善恶能这样去辨别,那这样的孩子一生,你就减少很多的担心、担忧。而能这样去分辨善恶的孩子,相信到任何一个团体,都能够用他好的德行去影响他人。这里刚好提到什么是好话。有一个孩子他就说:爸爸妈妈骂他是好话。他说感谢爸爸妈妈骂我们,打我们,因为是爱我们,爱不是用嘴巴说的。你看,假如孩子能体谅到你骂他、打他都是为了他好,那你教育孩子你一定不觉得累,你会觉得很窝心。
如何让孩子真正能从小建立起明辨善恶、是非、好坏的能力,就要从小扎德行。在明辨当中我们还要明辨因果。这一件事现在已经呈现结果了,我们就要去把不对的原因找出来。当一个人能不断从自己所发生的事去检讨原因的时候,你的理智,你的智慧会提升得特别快。比方说孩子没教好,孩子懒惰,你会想孩子懒惰是结果,原因在哪?孩子自私自利是结果,原因在哪?当我们都能把原因找到,你就能对症下药,你就能扭转干坤。你的智慧也会因为你时时处处能追根究柢把原因找到,你就能够愈来愈有智慧,你的理智会在短时间之内架起来。诸位朋友假如不相信,你做三个月看看,任何一件坏事来,先不要气馁,也不要先责怪别人,先想想原因在哪里,为什么这个朋友对我态度不好,原因在哪里?
人往往就是在结果停留,只会患得患失、自怨自艾,对人生没帮助。所以当你有这种态度,当你教孩子也能够这样引导,那你的孩子会非常勇於面对事情,面对挑战。所以我们会问孩子,这一位同学成绩能够这么好,能够受到这么多同学的欢迎是结果,请问原因在哪里?孩子开始思考,开始建立判断能力。本来他只会羡慕别人,本来他可能只会嫉妒别人,这么一引导,他开始知道原来是他处处替人著想,原来是他用功认真,上课专心。他开始不是只有在那里嫉妒羡慕,他开始找到因,从自己种下正确的因开始努力起。而孩子这样的时候,也是一步一步踏上理智智慧的人生。
所以从果推因特别重要,要去分辨。再来有智慧的人可以从因看到往后的结果。诸位朋友,举一个例子,在《左传》里面,有一次在春秋时代,秦国的军队经过天子管辖的地方,按照礼仪任何军队经过天子管辖的地方,都必须要把帽子脱下来,本来坐在车上都必须要下车。结果秦国的军队,有的没把帽子脱下来,有的跳下来一下,还没有经过天子的地方马上又跳上去。这个读书人一看就说,秦国这一战铁定打败仗。你看才看到他一个动作,就可以断言他们这一场仗必败。所以古代人智慧很高,我们比不上。这一位读书人就分析,他连对天子都这么傲慢,都这么轻率,小地方都轻率,面对大事的时候就马上变得恭恭敬敬吗?那是不可能。所以秦国那一次军队因为轻率,几乎全军覆没。所以那一场仗打下来,秦穆公幸好没有责怪那个将军还责怪他自己,但是也从一个人轻率的态度,就可以断言他能不能成大事,这叫从因可以推果。
老子他要出嘉裕关的时候,当官的官员就问他一个问题,他说我生了两个儿子,以后我要靠哪一个比较保险?他就问老子。老子马上拿了一些钱放在桌上,他对这个大儿子说,你去打爸爸一下,这些钱就是你的。这个大儿子比较笨,小儿子比较聪明,但是大儿子很厚道,他死都不肯去打爸爸一下。后来因为大儿子坚持不打,老子接著转向小儿子,他说你去打爸爸一下,这个钱马上就归你。这个小儿子二话不说,过去马上打他爸爸一下,然后回来把钱抱起来高高兴兴。老子说,你要靠谁?靠大儿子!
我们曾经看过一个电视剧,生了三个儿子,老大、老二学历又高钱又赚得多,老三只有高中毕业。这一个母亲最后靠谁养?其实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学历愈高,却不见得懂做人?原因在我们引导孩子读书的动机错了,读书应该志在圣贤,读书应该志在尽孝心,志在对人恭敬,爱护他人,这才是读书的目的!是志在圣贤。而现在的人读书志在哪?志在赚钱,志在让自己有好日子过,志在自私自利的动机,所以反而读愈多愈不重情义,读愈多愈傲慢,读愈多,甚至於不愿意承认我的父母是农夫。而这个孩子刚好读得少,污染少,不贪心,还觉得自己不如人,还会谦虚,到最后就是小儿子养。
所以这一个官员被老子这么一分析,知道大儿子会养他,小儿子一定不管他。结果这一位官员真正临终的时候,他的小儿子没回来。因为他的小儿子后来从商赚钱,他的家人叫他回来,小儿子说,我这么一来一去要少赚多少钱。所以孔夫子说「放於利而行,多怨」。一个人人生最高指导原则,假如是钱,假如是利,这一生走下来,一定会让他的亲友寒心,会让他的亲友众叛亲离。所以我们要从因推果,现在给孩子种什么因,才能成就他一生的善果,这就是你父母最重要的明辨,这就是给你孩子一生最大的助力。
诸位朋友,您假如深入《弟子规》,你会觉得每一句都是种你孩子最重要的因,成就他一生的善果。我是因为讲了一年多,体会这么深。我相信诸位朋友,你现在体会可能没有我这么深。我们看第一句就好,「父母呼,应勿缓」。一个孩子连对父母讲话都不恭敬,他这一生已经毁了,他一生对人的恭敬起不起得来?起不来。这一句没做到,孩子一生就会有很大的障碍;这一句话做到了,你孩子一生受益。当他尊重自己父母,对父母讲话和颜悦色,他看到别人的父母,他会想别人父母也很辛劳,我们也应该恭敬。当他体会到他的父母念念希望他好,他也能体会到别人的父母念念也希望他的孩子好,所以当我们对人恶言相向,他的父母会伤心难过。所以一个孝子就能够有这种同理心,不愿意让别人的父母痛苦,所以他的恭敬就能从父母身上再延伸到一切人。所以《弟子规》句句铿锵有力。
「谨」里面说「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这只是两句话教导什么?衣服、帽子要放在固定的位子上,不然到处放,杂乱,地也搞脏了,衣服、帽子也搞脏了。甚至於乱放之后,紧急要用的时候找不到,找不到还不打紧,还要对著一家人发脾气。现在这种孩子多不多?真的,没有教好,孩子的行为真的会让人吐血,不止父母吐血,我们看了都吐血。所以不要小看这句话,当孩子帽子放好,衣服放好,难道他只把这两样东西放好吗?当一个孩子很习惯干干净净,他已经有这种存心的时候,他看到这个椅子没摆好,马上摆好,内化了。所以他一定会把他的房间摆好,会把房间整理好。一个孩子能够把房间整理好,他就有条不紊,孩子的心能定得下来。能定下来,定才能开智慧。一个孩子房间里杂杂乱乱的,每次要找什么找半天,你叫他读再多的经书,能不能开智慧?开不了。学问不在经典上,学问在生活的点点滴滴。经典只是告诉你,在生活你要落实,你真正能得学问的益处,就在生活当中去提升。所以当孩子把这句话做到了,衣服、帽子、书包,甚至於所有的东西都懂得有定位,那他一生管理事情、管理人的能力扎根了。
所以您不要误会大学去念个企业管理叫管理学。一个大学生四年毕业之后,房间乱七八糟,你要不要用他?那叫纸上谈兵。管理学要自己有条不紊,管理学要以身作则,这叫真实管理。当孩子房间自己都不用好,当孩子自己德行都不弄好,他读管理学,再读十年有没有用?学问要其本质,不要搞形式,搞形式,自己得不到好处,甚至於会自取其辱。我们不念管理学还好,念出来自己都管理不好,还被别人笑。所以我们要看得到,种《弟子规》每一句话的因,都是影响孩子一辈子的。我继续举下去我们的课又上不完。所以从因推果,特别重要。
人跟人的言语是人与人相交往频率最高的互动,就是言语。所以我们听话会不会听?能不能分辨话的正确与否?能不能分辨讲话人的动机是什么?这就很重要。当我们不会听话,很可能遇到一些搬弄是非的人,就可能毁了你的家庭,毁了你的事业。诸位朋友说:老师,你有没有讲得太夸张?不夸张,为人君的,我们说君臣关系,君听进谗言,臣子就要掉脑袋,多少忠臣死在哪?死在谗言之下;死在为人君、为人领导的人不辨是非,不会判断这个话是对是错。
「父听子当决」,父亲假如听了谗言,可能跟孩子的关系都破裂。《朱子治家格言》里面有说「听妇言,乖骨肉」。以前因为不止娶一个老婆,娶小老婆,小老婆讲大老婆孩子的坏话,结果父亲就听进去了,可能到时候父子都会起冲突。「朋友听之别」,听信谗言,朋友听之别,疏远;「夫妻听之离」,夫妻假如听别人谗言,可能最后离婚。所以中国有一句话非常有哲理,叫「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这一句话很有智慧,我们来思考一下,为什么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因为一个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的人,他一定朝著一个人与人的关系,就是和气,就是大家都能受益的方向走。所以他希望人与人当中能和睦相处,能平等对待,他绝对不愿意看到人群失和。所以纵使看到恶人,他也不愿意去批评,他只会反躬自省,我做得不够好,还没有让他感动。他绝对不会添乱子,还搬弄是非,搞得大家人心惶惶。所以有德行的人绝对不会干这个事情。
一般的人进谗言,你要去了解他的目的在哪?他的目的是嫉妒别人,他的目的是要控制你。因为你听了他的话之后,以后就一直听下去,他就把你牵到东,牵到西,等你醒过来,你都后悔莫及。所以我们可以听到,他假如进别人的谗言,他的居心何在?当然你不要他在跟你进谗言的时候,你就马上跟他说你在干什么?你怎么这么没德行?他以后可能会找你麻烦。我们听了不动声色。听了之后,就了解这个人的存心。再来,假如你实在听不下去了,他在讲给别人听,你不希望你在那里做一份子,在那里还怕到时候人家传出去说,他在讲某某人坏话的时候他也在。你要避嫌,你可以马上站起来,对不起,我想上个厕所。人要时时掌握进退的时机,不然你可能会惹祸上身,马上赶快溜之大吉,这就是你懂得进退。
所以听话要会听,别人劝我们的过失要听,别人进的谗言不能听。但是人做不做得到?所以我们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个魔不是外面的,心魔。为什么长养一个孩子纯净的心,长养一个孩子的浩然正气这么重要?因为他从小扎下去之后,所有的邪门的东西染不上身。当我们从小没扎这个纯善的心,又没有正气,邪气一来还觉得满亲切的。所以他一讲,某某人讲你坏话,我们的耳朵马上竖起来,眼睛瞪著说谁讲的?那就完蛋了。所以谗言不能听,花言巧语不能听,结果这就是我们最喜欢听的。所以一个人没真正明理,你还真的很难转境界。所以学习一定要不间断,长期薰习,你的定性,你的正气才能时时提起,这很重要。
诸位朋友,你听完这个话,你要会听,别人毁谤人,进谗言不能听。但是假如我们是办完一个活动,我们希望活动办得愈成功,能够利益更多的人,这个时候必须坐下来互相检讨,这可不是进谗言!我们说的就事论事,谈完之后,出去都不讲,为的是同一个目标,把公事做好,把团体经营好,把事情办好,能利益他人。所以论事,对事不对人,这不算谗言。很多人学了这些课程,都怕东怕西的,觉得有一些小事都要打电话来:蔡老师,这样可不可以做?我们要抓住还是你的存心,还有讲话者的存心如何。
我们明辨善,明辨价值观,明辨什么是成功,明辨什么因造什么果,什么果是什么前因,这都需要去辨别。还有对於言语的谗言,言语的影响,我们也要会分辨。除了人是老师之外,书本,好书也是老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一句话绝对不是只有背的感受,我对这一句话体会很深,因为我现在连读书的时间都很少。没事翻起书来都觉得很珍惜,能十分钟,二十分钟,都其乐无穷。我们上飞机,除了休息之外,只要精神还好,马上一个小本的《格言别录》,我就赶快翻起来,每一次读一句,就觉得圣贤人的学问真是值得我们深深的折服。
诸位朋友,我常常举的例子,举的名句,都是从哪里来的?从经典,从《格言别录》。这个《别录》是李叔同,弘一大师节录出来的。弘一大师是巨人,你要站在他的肩膀上,他把这么好的几百、几千个句子浓缩成一小本,句句都对你的一生至关重要。所以《格言别录》时时翻起来,对人生非常大的提醒。而这个书要怎么选?你选对一本书,就得到一个名师指导。选书不是你看完之后,觉得说这个写书的人学问真是深厚,看完之后,你连一条都用不上。你也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让家庭更好,让自己学问提升;也不知道怎么样去利益自己的公司,只觉得太厉害了,高深莫测。
道在哪?道绝不高深莫测,道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孝心是道,真诚心是道,恭敬心是道,仁慈之心是道,既然道就在这一些存心当中,哪有什么高深莫测?哪有什么不能马上做?所以真正好的书,你看完之后非常欢喜,而且明白下一步应该从哪里下手,因为写书的人处处为了成就你,他怎么会讲一些你听不懂的话?所以选书要从写书人的存心去选。所以孔夫子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就在处事待人的点点滴滴当中。这一堂课我们就上到这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