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真正做一个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二集) 2004/11/26 海口市孝帘国学启蒙中心 档名:52-115-0022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中国纵使是学习艺术、艺能,都还是不离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所以《论语》里面有一句话「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我们学习这些艺术、这些艺能是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时时处处依於仁,用一个仁慈之心与人相处,然后行事(做人处事)的规矩都以德行为规矩,慢慢的就能够契入我们说的伦常大道,我们就能够去经营圆满。我们来看这个艺,六艺。当一个人时时处处非常有礼貌,他也是处处替人著想,有仁厚之心。我们学习音乐,音乐感人至深,所以说「移风易俗,莫善於乐」。常常我们听到一些旋律非常优美的歌曲,本来心情很不好,突然会平和下来。所以学习音乐不只陶冶自己,艺术的创作也是希望能够利益他人,所以也是依於一个仁心(仁慈的心),然后根据德行来创作音乐,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做一个道德之人。所以古代制礼作乐,因为音乐感人至深。
那我们现在来看看「游於艺」,游於音乐的这一些创作者现在是什么存心?有没有依於仁,有没有?现在依於什么?依於钱、依於名、依於利。所以本来可以产生最大教化力量的音乐,现在却成为让社会风气堕落最快的一把刽子手。你看古代人学艺术的动机是要成就社会风气,是要成就他人的德行,结果现在目标不对了,所以结果就会截然不同。我们看看很多歌曲里面的这些言词还有旋律,都会让人心非常浮动。所以现在人说我假如有亲戚或者我的小孩去当演艺人员我就很光荣,其实这都有待商榷。我们要看到的是做了这些事对往后的影响是什么?这才是做人应该去思惟的重点。
现在的音乐大部分是摇滚,大部分是西方的音乐,所以不是西方的东西你都照单全收,要理智!我们听听中国这些古筝、中国的这些古乐,心很容易静下来,因为是依於仁,据於德,还要志於道。因为中国的音乐是五音,宫、商、角、徵、羽,而西方是七音,Do re mi fa so la si。很多人说你看人家七个音,我们才五个,人家比我们好,是不是这样比?所以人没有判断力,你真的是非不分,好坏你也不会分。因为中国的五音宫商角徵羽,它的五音跟你的五脏相应,肝、心、脾、肺、肾,又跟天地之间组成物质的金、木、水、火、土又相应,又跟做人最重要的五常仁、义、礼、智、信相呼应。
所以我们以前不懂中国文化,只是常常听说博大精深,但是也感受不到它博大精深在哪,后来慢慢深入经典,你不得不佩服。因为宫、商、角、徵、羽都是全音,所以音符非常平稳,会让人心静下来。而七音里面有fa、si,这叫半音,所以歌曲里面的fa跟si愈多,你听完之后情绪波涛汹涌。当人心时时波涛汹涌就很容易感情用事,所以现在的年轻人感情用事的太多了,因为他每天都是听这些情爱的音乐。一个人的理智已经很难确立了,我们还从小用这些会让他心绪非常躁动的音乐来给他听,那怎么可能会理智?我们常看一些小孩在表演唱情歌,然后模仿那些歌星,才七、八岁就装得好像很痛苦的样子,所以说人的理智要形成已经很不容易了,还有这么多的东西让你不能形成理智。
康熙皇帝非常有智慧,他的子孙二十岁以前不让他读诗词歌赋,为什么?很多诗词歌赋都是这些文人的情感。理智要建立起来,才能够去擅用情感,理智都不建立起来,感情就很丰富,就很容易感情用事。音乐也是一样,一定要能陶冶性情的这种音乐才值得去创作、值得去学习。所以弘扬中国的音乐也不是只为中国人弘扬,还要造福全世界的人。音乐如此,也是要依於仁、据於德、志於道。所以学所有艺能还是要立志向修道,成就自己的伦常大道。
接下来射,射箭。射箭最重要的在训练定力。定力太重要了,一个人心性都不定能不能办大事?不可能。他时时很躁动,时时会出状况。所以中国所有的艺能当中还有训练一个定性,训练他的耐性。定得住,耐得住,就能够看出很多艺术的原理原则在哪里,他就可以洞察得出来,他就可以掌握很多天地万物的原理原则。所以射箭,因为他要专心至志才能射得准,这是训练最重要的定。定能开智慧,心躁动是绝对不可能跟智慧相应的。
第四个御,驾车。古代人学驾车可以磨炼他什么态度?他驾著车要很专注不然会危险,所以这也是在训练他专注。再来训练他处处可以服务他人,你总不能在服务他人的时候驾得东倒西歪,人家坐在后面心脏都快麻痹了。所以你要处处能体谅到坐车人的感受,那也是同时训练他的仁心(仁慈心),然后他体谅别人的心。再延伸出来就是当一个人愈有才能的时候,就愈能够服务他人,不然我们都没有能力也帮不上忙。我们书法家李老师他因为写了一手好字,处处走到哪里都能为人服务。当愈是服务他人,他就愈提升他仁慈的心、仁德的心,所以御也是一样,是在提升他的道德学问。
最后书法。书法练我们的定性,而且学书法确确实实要一门深入,跟求学问是一样的。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中国的艺术技能都快断了?因为现在找不到肯专心至志一门深入的学生。结果现在很多书法界的人是怎么教?来,三个月之后保证你能够出去比赛。所以现在人学东西的动机,错!一错就错到底。
定了之后才能真正把这一门艺能愈扎愈深入。我们书法界很知名的书法家启功老先生,他都已经是书法界公认的泰斗,但是他现在还在练什么?练摹,临摹的摹。摹就是字帖摆在底下,然后放一个玻璃继续在上面照著字帖描。因为他自己写得这么好的书法,但是写完之后再跟字帖一对,他觉得还是差很多,还是觉得自己的功夫不够,继续摹这个定性!而在这摹的过程就是要把「我」放下,现在人就是定不下来,常常都想著我要有自己的创作,他就很难真正契入整个字帖的精髓里面。而所有能够留了几千年的字帖,都是已经掌控整个书法的艺术精髓,书法的规矩架构,所以我们不能放下自己而融入临摹,就很难掌控这些纲领。因为没有掌控纲领,心又已经浮动,又开始学杂,这边临一下,那边也临一下。所以整个求学问也好,学艺术技能也好,这个方法确确实实你没有照著做,或者没有人教你,你很难能够有所成就。
所以「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而当我们真正有机会跟到好老师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要依教奉行,跟著做你就会得到很大的好处。所以我也是都跟著同一个老师学习了三、五年的时间,慢慢的也感受到能够去掌握整个圣贤的教诲。在我们处事待人当中,时时遇到境界都能提得起来,就不容易被境转。所以老实的人有福气,我们不管求学问也好,或者引导孩子学习世间这些艺术技能,都一定要掌握学习的这些关键,听好老师的话,然后加上不断要把学的东西落实在生活当中,然后学习的次第次序不能乱。所以我们学中国圣贤学问,第一本《弟子规》,好好耐性把它扎好、扎深,心不要太浮动。
诸位朋友,我这一年多来只学一部经,也只讲这一部,叫《弟子规》。结果讲了一年多之后,有朋友来问我《论语》,结果这么一问这一句,我们也没有刻意去学,就从很多生活方方面面就给他举事例讲给他听,因为这一年多来掌握住了纲领。所以一个人的恭敬心从哪里落实?当然从「入则孝」,孝顺父母开始落实。落实之后推而广之从哪里落实?从对长辈、长者开始落实,除了对父母、对长辈要恭敬之外,还要对谁恭敬?「凡是人,皆须爱」,对一切人也要恭敬。最后不只对人要恭敬,对物要不要恭敬?要,对时间要不要恭敬?所以《弟子规》说「老易至,惜此时;对饮食,勿拣择」,对食物也要恭敬;对我们的这些衣服要恭敬,所以「置冠服,有定位」。而且我们每一句开显的经文绝对不是飘在空中,会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所以我们跟朋友这么一讲,他们都马上知道从哪里开始下手。当我们学习的次第确确实实是老实听圣贤人教诲,那你的学习就能够事半功倍,还是要依照《三字经》说的「小学终,至四书」来学习。
博学是求学问的第一个重点,接下来第二个是审问。要先有博学,才能进入审问,为什么?当他有所学习他才知道圣贤学问的纲领在哪,他才能顺著这个道理来询问、来发问。也由於他有学了,他才知道在做的过程会出现哪些状况,他会进而「心有疑,随札记」,然后再来请教。所以要有学才来问,学问学问,学了之后再问。现在人不是,还没学,问题一堆。所以我们常常面对一些朋友,他一来好像要给你考试一样,一个问题接著一个问题问。然后你每一次在回答他的问题,才回答到百分之三十,他就说:蔡老师,好,那我再问你一个问题。然后我们又很专注的回答他的问题,回答还没到一半,他说:好,那我再问你一个问题。他为什么有这么多问题?其实他还没学,根本不知道圣贤的存心,圣贤的学问,而且他打从心底不相信圣贤学问可以学,圣贤学问可以真正在现在的社会用上去。他内心这个信心没起来,他就想假如我把你问倒了,就代表我的想法是对的,所以就一题一题发出来叫你对招。这样的心态,再怎么问也不能问出学问的厚度出来,所以问问题的存心特别重要。
问问题一定要恭敬,一定要受教。现在很多人问问题,都问一些会认同他想法的人,他去问他,这样的心态好不好?不好,俗话说「良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人很怕听真话,一听真话心脏受不了,所以就喜欢去问一些可能会赞同他意见,然后他心里又自己安慰自己,你看别人也是这么想,所以我这么想也没错。
有一次很早我有一个朋友打电话给我,一个女性,打来之后哭哭啼啼,就讲到她先生一些很恶劣的情况。讲完之后,我看她情绪比较有发泄完了,我接著就跟她说:我们为人处事别人对不对是其次,我自己有没有做对才是重点。假如先生错了,我也跟著错,那我跟他是一般见识,我哪还有资格在这里说他!你先生不对是他没受过教育,你自己要做对才有资格讲他。所以你现在要思考的是现在你为人母的本分应该做什么?现在你为人妻、为人媳妇的本分应该先做到什么?当一个人心定在他的本分,他就不会气愤,也不会胡思乱想一大堆。我这话一讲完,我这个朋友就说,她说:蔡老师,你跟我其他的女朋友讲的都不一样。因为她问我以前已经去问过二、三个朋友了,这二、三个朋友都告诉她,非常的时期一定要用非常的手段。你看这一些朋友不知道给了她多少很激烈的手段。
我们说人家问你问题,你可不能乱答,到时候给人家答错了,误了人家一生,人家一辈子都找你,所以「话说多,不如少」,「宁拆十座桥,不破一桩婚」。现在人轻易的就教人家:这样的人算了。我们就有一个朋友他就是劝他朋友离婚,结果一离,双方后悔,他自己也很难受。很多事有时候无法挽回,一辈子都会很不安。所以夫妻之间我们一定要抓住劝合不劝离,而且真正帮助朋友不是去煽风点火,真正帮助朋友是要让他看到自己的问题,看到自己的不足,他才能够有所成长。当一个人有所成长,那他一辈子是受益。所以我们被人家问的时候,一定要循著这个主轴,就是处处引导他修身,处处引导他反省自己的这一个主轴,去给人家提意见。
所以你要有学了之后,你才知道如何去发问。而在问的当中,我们一定要以至诚恭敬的心去领受老师的教诲。当然你要问也要问对人,所以我们刚刚说的选择一个好的老师,你要从有没有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有没有存心仁厚、谦恭的态度,这些方面去看他是不是真的是有道德之人。「问」,你确定哪一个人的话可以相信,你就听他的话去做,你不要又问一大堆人。有没有这个情况?有,你问很多,到最后你自己听都听杂了,甚至於有一些家里人的问题到处跟人家问,问到最后每一个人都知道他家有问题。这些做法都不理智,会陷自己进入一个更困难的状况,到时候你先生说你把我的糗事都告诉多少人,他愈不能原谅你。
所以问要找可以信任的人,找有德行的人来问。问好之后,你要好好的去思考,我们说「慎思」。我常常会跟家长做一个沟通,现在大部分的家长都把孩子挤到一个升学的路上去,只要求他学业成绩好,其他的都不用干了,你只要把书念好就好。结果从这一条路出来的孩子,从此以后有没有过著幸福快乐的日子?没有。家长都往那里送过去,而且送的过程自己还花了一大堆钱,然后自己也拼死拼活,结果是怎么样?结果出来的是一大堆都是失业的人。那我们觉得很纳闷,从大学、研究所、博士毕业出来的这么多人,结果都失业,所以代表人才太多还太少?看起来好像人才太多用不完,结果企业家说都找不到要用的人才。这要很谨慎来思考这个问题,问题出在哪?问题出在整个教育的体系没有训练出企业社会需要的人。所以我们要有理智去面对现在的状况,你才能够真正栽培一个能够在未来社会得到很好发挥的一个立足点。
所以在几十年的过程当中,企业最重视的叫做全面品质管制。在他的管理当中他注重的是什么?注重的是商品。比方说这一枝笔,我只要把它做得很好,把它的品质抓好,他就觉得我的事业可以做得很长久,所以他就著眼在把这个品质做好就好。结果因为这二、三十年很多很大的企业垮了,像英国的霸菱银行,二百多年的企业只因为一个新加坡期货员挪用公款,二百多年的基业毁於一旦。他的公司是通过ISO900这一些统统管制,你们的品质很好,作业都很好,结果二百多年的基业还是保不住,只因为员工的品德不好,这是在一九九五年发生的。二00一年全球第七大企业安隆集团,一年的营业额超过千亿美金,结果也因为两个主管在会计当中做手脚,挪用了一些金钱,公司也在二00一年宣布倒闭。所以外国人一惊,我拼死拼活几百年的基业、几十年的基业都会因为员工的品德不好而毁於一旦。所以全球各大企业开始从只重视物品,开始重视人员的品德、职员的品德,所以整个管理学的重心从TQM转到TEM来了,这个E是Ethics,全面道德伦理的管理,未来的社会已经转到这个方向来了。
所以未来愈有德行的人、愈值得信任的人往后的发展愈好。我们接触一些企业家,我也曾经到企业去演讲,我们都会跟他请教,你觉得现在最想用的员工是什么?绝对没有一个人跟你说学业成绩考得很好的,都是什么?都是诚信、负责任、有担当,都是这一些做人处事的特质,最缺乏的就是这种人才。所以我们为人父母的人,能够慎思到扎孩子一生的德行是成就他的修养,还有成就他人生事业最重要的基石、根基。当我们现在就懂得去扎孩子的德行,他往后面对全球性的社会,他已经立於不败之地了,那你还担什么心!
所以我们理解到这一点慎思,懂得去判断、去明辨,那我们从小该教孩子什么?你就要去辨别、要去取舍、要去重视轻重缓急,所以德行就要摆在第一位,知识跟技能要摆在其次,这样你这个慎思才有价值。不然每一次听一听,真有道理,讲得真好,但是一回去看到这么多人都在补习一大堆,又把孩子送去了。人生没有真正透到道理,你很难转变成行为,所以你真正能够思考到把道理想透了、想通了,你的孩子就有大福气了。
所以我们面对很多的道理你要思考,进而转化成行为,你这个学问才是真正扎下去。一个道理一定透过博学,然后审问、慎思,那你也辨别正确了,之后要落实,开始教孩子德行。假如你没有笃行,那你前面博学、审问、慎思、明辨都白费了。所以学问最关键的枢纽还在力行、笃行。其实我们人生面对很多情境都需要谨慎思考,慎思。我们之前在讲五伦关系的时候,父子关系要不要慎思?要!教育的时候时时慎於开始,慎於始,这就是慎思。今天孩子不吃饭怎么办?现在孩子说我今天不想吃,父母会做什么动作?哄他,拜托再吃两口,你这一碗吃下去,礼拜天我带你去吃麦当劳。他本来在那里耍脾气,马上狼吞虎咽把它吞完。有没有家长干这种事?家长觉得太好了,我解决问题了,他终於把它吃下去了。有没有解决问题?问题更大!这叫症状解除,但是根本问题愈来愈严重。
诸位朋友,东西方的差异在哪?东方的思想学问是根本解除,西方是症状切掉就好了。所以医学是这样,癌症,好,来切了,没看见就是没有了。中医是不是这样看?不是,这只是一个症状显示出来,真正根本问题在哪?在你长期身心失调,所以身心一调回来癌症就消失。结果你这里一切掉,你的身体还是那个身体马上又长,而且你这一切掉之后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一来开刀,二来钴六十照下去,那个很痛苦!很多癌症病人不是病死的是跳楼死的,是治疗过程太痛苦受不了死的。我们做一个比喻,就是今天有一包垃圾在那里,很多苍蝇飞过来,这个人一看到苍蝇很生气,就统统把苍蝇通杀,他说你看问题解决了,它离开了。过没三分钟又长了一大堆,苍蝇又来了,他又气得半死,又把苍蝇统统杀掉了,问题是在苍蝇吗?不是,根本在哪?在那一包垃圾。所以婚姻的问题绝对不是在对方,在自己内心没有宽容、没有爱心。所以人都症状解除掉,但是他的人生会一直活在不明不白当中。其实现在人很苦,现在的人能够笑得很灿烂都很少见,理不明。
我在从事教职的时候,刚好我到那个学校去,我们的会计小姐来跟我询问一些基本资料,我教六年级在四楼,她爬上来,然后问了我一些基本资料之后就要离开。结果走了二、三步她又回头看看我,我就有点不好意思,诸位朋友看得出来我很害羞。她看看我,我说有什么不对吗?她说我从没看过人家笑,笑得这么灿烂的。笑可以帮助一个人,因为你笑得太灿烂,她很羡慕,所以我就说因为我都跟圣人学习,后来我就把一些经书送给她。所以道理明白才能从根本解决人生的问题,所以东西方的差异你一定要看出来,我们才能够珍惜自己的文化珍贵之处,所以就不把责任推出去。
刚刚说的,这个孩子一偏食,你马上满足他,表面上他听你的话,事实上他往后一定是予取予求,他是攻城掠地,你是节节败退。所以卢叔叔他的儿子第一次不吃饭,他太太马上那个动作就是要过去劝,拜托一下。他马上跟他太太用眼神示意,你退下。当然这个前提是夫妻有默契,太太很尊重先生教导孩子的智慧,就叫她退下。后来卢叔叔一吃饱之后就说:来,统统收起来。就把所有的菜都收掉,他儿子还在那边憋嘴。当天晚上他儿子饿的不行了,自己起来翻东西吃,下一次敢不敢发脾气?不敢。
所以父子关系要慎思,君臣关系也要慎思,什么时候该劝,该用什么方法劝,这都是你要有智慧去思考。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个国君,刚好有一次他的母亲跟他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冲突,这个国君马上就讲我再也不想见到你。就对他母亲讲,我再也不想见到你,不到黄泉不相见。他马上讲出这么绝情的话,这是郑庄公讲出来的。他有一个臣子德行很好,看到国君讲这样的话,他觉得国君有过失。我们为人处事要记住「勿以小嫌疏至亲,勿以新怨忘旧恩」,这句话一定要切记,不然我们可能会产生很多人生的遗憾。
「勿以小嫌疏至亲,勿以新怨忘旧恩」,人不要因为小小的嫌隙就跟至亲伤了很大的和气,甚至於连电话都不打,这个太意气用事。我们在北京办课,刚好谈五伦关系谈到「长幼有序」,有一个姊姊听完之后自己很忏悔,因为她已经跟她妹妹两年没通过话了,只因为有一次口角吵了一个架就两年都不通。后来她一回去就打电话给她妹妹,跟她妹妹说:这件事是我错了,我跟你道歉。结果她话才讲完,她妹妹就在电话那一头就哭起来,放声大哭。幸好两年化解了、包容了,假如撑五年可能两个人都快得癌症,每天怨气在身上,血气都不通,细胞迟早会病变,所以癌症都是先从心病起。结果这么一承认错误之后,整个关系就化解了。所以人生不要去赌这种气,太不值得了,苦了自己然后也苦了至亲。
「勿以新怨忘旧恩」,跟所有的亲友也不能因为小小的冲突,就把人家几十年对你的协助,很多的帮忙、恩情都忘得一干二净,这是最缺德的、最折福的。所以郑庄公因为一时气愤讲出了「不到黄泉不相见」,其实他讲出来之后,他自己也很后悔。所以他这个臣子一发现,因为他这个臣子是一个孝子,是一个很有名的孝子,所以他能够去体谅到。我相信他这个臣子能够去体谅到,当他讲出这句话的时候他的母亲有多么的伤心,一个孝子一定能够去体谅到别人父母的感受。所以《孝经》说「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一个人真正学到孝道,他一定敬所有人的父母。
所以他很谨慎思考,要用什么方法才能够让他的国君回心转意,能够放下他的执著。他就拿了自己很好的东西就去献给国君,因为当时候的礼仪,臣民献东西给国君,国君一定要回礼,要请他吃饭。结果他一边吃就把一些很好的食物放著不动,然后在这个过程,国君一看说:你这些食物怎么不吃?臣子就跟君王讲:我家里所有的食物都一定是先让我母亲先尝,因为我母亲没尝过国君您赐的食物,所以我要先带回去给我母亲吃。这么一说,打动了国君,他说你都有母亲可以奉养,怎么我没有。就把他的一种孝心唤醒了。
唤醒完之后也不是直接说,君王你自己怎么讲这种话?没有这样直接给他难堪,就给了他一个方法。他说:君王,现在有一个地方,你只要在这个地方把它往下一挖,挖得很深,挖出一个隧道出来,然后在这个地方上面写著黄泉两个字,就取那个地方叫黄泉,然后你就跟你的母亲到里面去相见,那就到黄泉,不就相见了。所以就因为这样的设计让君王有台阶下,也让这一件可能会造成母子终身遗憾的事能够化解掉。而且这一个动作不只化解掉一对母子关系,一个君王假如做出不孝的行为,那所带动的可能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不孝。所以这位臣子不只是要成全他的君王,他还要挽救整个社会的风气。
所以古代这些读书人圣者,我们常常都用自己的想法去想他们,其实我们是以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在商汤那个时候,就是有伊尹辅佐才推翻夏桀。商汤是接二连三用非常重的礼去请伊尹出来辅佐他,都拿了非常贵重的东西去,伊尹毫不动心,后来三次之后才把他请出来。诸位朋友,是什么把他请出来?当然第一个是商汤的尊重贤能的人的这种态度,我们说尊贤的态度把他请出来。但是这还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根本原因在哪?在天下人民现在在水火之中,只要哪一个人、哪一个贤君有真正要解决人民痛苦的这种仁慈之心,他一定出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而且商汤他请伊尹出来并不是要打夏桀,商汤请伊尹出来是为了要请伊尹去辅佐夏桀。所以因为我们现在人什么都是名、什么都是利,都不清楚古代这些圣者,他们确确实实存心都是为人民。所以因为介绍了将近快十次,把伊尹介绍给夏桀,夏桀都不接纳、不接受,反而愈来愈暴虐无道,后来不得已才代天宣化,才推翻夏桀。而且古代这些圣王一推翻夏朝,他就划一个地方给他的子孙继续住,没有把他赶尽杀绝,所以这一分存心我们要去领受、去学习。
这一位臣子他的慎思,他处处为国君著想,然后处处能够沙盘推演,知道要拿一个东西去,然后君王才会赐东西给他,赐了东西给他,他就可以把好的留下来唤醒君王的一个孝心。所以我们在父子关系、在君臣关系、在五伦关系当中,你要擅於去思考、去体会哪一些情况出现,我们要怎么去化解。好,这节课就到这边,谢谢。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提到中国纵使是学习艺术、艺能,都还是不离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所以《论语》里面有一句话「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我们学习这些艺术、这些艺能是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时时处处依於仁,用一个仁慈之心与人相处,然后行事(做人处事)的规矩都以德行为规矩,慢慢的就能够契入我们说的伦常大道,我们就能够去经营圆满。我们来看这个艺,六艺。当一个人时时处处非常有礼貌,他也是处处替人著想,有仁厚之心。我们学习音乐,音乐感人至深,所以说「移风易俗,莫善於乐」。常常我们听到一些旋律非常优美的歌曲,本来心情很不好,突然会平和下来。所以学习音乐不只陶冶自己,艺术的创作也是希望能够利益他人,所以也是依於一个仁心(仁慈的心),然后根据德行来创作音乐,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做一个道德之人。所以古代制礼作乐,因为音乐感人至深。
那我们现在来看看「游於艺」,游於音乐的这一些创作者现在是什么存心?有没有依於仁,有没有?现在依於什么?依於钱、依於名、依於利。所以本来可以产生最大教化力量的音乐,现在却成为让社会风气堕落最快的一把刽子手。你看古代人学艺术的动机是要成就社会风气,是要成就他人的德行,结果现在目标不对了,所以结果就会截然不同。我们看看很多歌曲里面的这些言词还有旋律,都会让人心非常浮动。所以现在人说我假如有亲戚或者我的小孩去当演艺人员我就很光荣,其实这都有待商榷。我们要看到的是做了这些事对往后的影响是什么?这才是做人应该去思惟的重点。
现在的音乐大部分是摇滚,大部分是西方的音乐,所以不是西方的东西你都照单全收,要理智!我们听听中国这些古筝、中国的这些古乐,心很容易静下来,因为是依於仁,据於德,还要志於道。因为中国的音乐是五音,宫、商、角、徵、羽,而西方是七音,Do re mi fa so la si。很多人说你看人家七个音,我们才五个,人家比我们好,是不是这样比?所以人没有判断力,你真的是非不分,好坏你也不会分。因为中国的五音宫商角徵羽,它的五音跟你的五脏相应,肝、心、脾、肺、肾,又跟天地之间组成物质的金、木、水、火、土又相应,又跟做人最重要的五常仁、义、礼、智、信相呼应。
所以我们以前不懂中国文化,只是常常听说博大精深,但是也感受不到它博大精深在哪,后来慢慢深入经典,你不得不佩服。因为宫、商、角、徵、羽都是全音,所以音符非常平稳,会让人心静下来。而七音里面有fa、si,这叫半音,所以歌曲里面的fa跟si愈多,你听完之后情绪波涛汹涌。当人心时时波涛汹涌就很容易感情用事,所以现在的年轻人感情用事的太多了,因为他每天都是听这些情爱的音乐。一个人的理智已经很难确立了,我们还从小用这些会让他心绪非常躁动的音乐来给他听,那怎么可能会理智?我们常看一些小孩在表演唱情歌,然后模仿那些歌星,才七、八岁就装得好像很痛苦的样子,所以说人的理智要形成已经很不容易了,还有这么多的东西让你不能形成理智。
康熙皇帝非常有智慧,他的子孙二十岁以前不让他读诗词歌赋,为什么?很多诗词歌赋都是这些文人的情感。理智要建立起来,才能够去擅用情感,理智都不建立起来,感情就很丰富,就很容易感情用事。音乐也是一样,一定要能陶冶性情的这种音乐才值得去创作、值得去学习。所以弘扬中国的音乐也不是只为中国人弘扬,还要造福全世界的人。音乐如此,也是要依於仁、据於德、志於道。所以学所有艺能还是要立志向修道,成就自己的伦常大道。
接下来射,射箭。射箭最重要的在训练定力。定力太重要了,一个人心性都不定能不能办大事?不可能。他时时很躁动,时时会出状况。所以中国所有的艺能当中还有训练一个定性,训练他的耐性。定得住,耐得住,就能够看出很多艺术的原理原则在哪里,他就可以洞察得出来,他就可以掌握很多天地万物的原理原则。所以射箭,因为他要专心至志才能射得准,这是训练最重要的定。定能开智慧,心躁动是绝对不可能跟智慧相应的。
第四个御,驾车。古代人学驾车可以磨炼他什么态度?他驾著车要很专注不然会危险,所以这也是在训练他专注。再来训练他处处可以服务他人,你总不能在服务他人的时候驾得东倒西歪,人家坐在后面心脏都快麻痹了。所以你要处处能体谅到坐车人的感受,那也是同时训练他的仁心(仁慈心),然后他体谅别人的心。再延伸出来就是当一个人愈有才能的时候,就愈能够服务他人,不然我们都没有能力也帮不上忙。我们书法家李老师他因为写了一手好字,处处走到哪里都能为人服务。当愈是服务他人,他就愈提升他仁慈的心、仁德的心,所以御也是一样,是在提升他的道德学问。
最后书法。书法练我们的定性,而且学书法确确实实要一门深入,跟求学问是一样的。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中国的艺术技能都快断了?因为现在找不到肯专心至志一门深入的学生。结果现在很多书法界的人是怎么教?来,三个月之后保证你能够出去比赛。所以现在人学东西的动机,错!一错就错到底。
定了之后才能真正把这一门艺能愈扎愈深入。我们书法界很知名的书法家启功老先生,他都已经是书法界公认的泰斗,但是他现在还在练什么?练摹,临摹的摹。摹就是字帖摆在底下,然后放一个玻璃继续在上面照著字帖描。因为他自己写得这么好的书法,但是写完之后再跟字帖一对,他觉得还是差很多,还是觉得自己的功夫不够,继续摹这个定性!而在这摹的过程就是要把「我」放下,现在人就是定不下来,常常都想著我要有自己的创作,他就很难真正契入整个字帖的精髓里面。而所有能够留了几千年的字帖,都是已经掌控整个书法的艺术精髓,书法的规矩架构,所以我们不能放下自己而融入临摹,就很难掌控这些纲领。因为没有掌控纲领,心又已经浮动,又开始学杂,这边临一下,那边也临一下。所以整个求学问也好,学艺术技能也好,这个方法确确实实你没有照著做,或者没有人教你,你很难能够有所成就。
所以「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而当我们真正有机会跟到好老师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要依教奉行,跟著做你就会得到很大的好处。所以我也是都跟著同一个老师学习了三、五年的时间,慢慢的也感受到能够去掌握整个圣贤的教诲。在我们处事待人当中,时时遇到境界都能提得起来,就不容易被境转。所以老实的人有福气,我们不管求学问也好,或者引导孩子学习世间这些艺术技能,都一定要掌握学习的这些关键,听好老师的话,然后加上不断要把学的东西落实在生活当中,然后学习的次第次序不能乱。所以我们学中国圣贤学问,第一本《弟子规》,好好耐性把它扎好、扎深,心不要太浮动。
诸位朋友,我这一年多来只学一部经,也只讲这一部,叫《弟子规》。结果讲了一年多之后,有朋友来问我《论语》,结果这么一问这一句,我们也没有刻意去学,就从很多生活方方面面就给他举事例讲给他听,因为这一年多来掌握住了纲领。所以一个人的恭敬心从哪里落实?当然从「入则孝」,孝顺父母开始落实。落实之后推而广之从哪里落实?从对长辈、长者开始落实,除了对父母、对长辈要恭敬之外,还要对谁恭敬?「凡是人,皆须爱」,对一切人也要恭敬。最后不只对人要恭敬,对物要不要恭敬?要,对时间要不要恭敬?所以《弟子规》说「老易至,惜此时;对饮食,勿拣择」,对食物也要恭敬;对我们的这些衣服要恭敬,所以「置冠服,有定位」。而且我们每一句开显的经文绝对不是飘在空中,会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所以我们跟朋友这么一讲,他们都马上知道从哪里开始下手。当我们学习的次第确确实实是老实听圣贤人教诲,那你的学习就能够事半功倍,还是要依照《三字经》说的「小学终,至四书」来学习。
博学是求学问的第一个重点,接下来第二个是审问。要先有博学,才能进入审问,为什么?当他有所学习他才知道圣贤学问的纲领在哪,他才能顺著这个道理来询问、来发问。也由於他有学了,他才知道在做的过程会出现哪些状况,他会进而「心有疑,随札记」,然后再来请教。所以要有学才来问,学问学问,学了之后再问。现在人不是,还没学,问题一堆。所以我们常常面对一些朋友,他一来好像要给你考试一样,一个问题接著一个问题问。然后你每一次在回答他的问题,才回答到百分之三十,他就说:蔡老师,好,那我再问你一个问题。然后我们又很专注的回答他的问题,回答还没到一半,他说:好,那我再问你一个问题。他为什么有这么多问题?其实他还没学,根本不知道圣贤的存心,圣贤的学问,而且他打从心底不相信圣贤学问可以学,圣贤学问可以真正在现在的社会用上去。他内心这个信心没起来,他就想假如我把你问倒了,就代表我的想法是对的,所以就一题一题发出来叫你对招。这样的心态,再怎么问也不能问出学问的厚度出来,所以问问题的存心特别重要。
问问题一定要恭敬,一定要受教。现在很多人问问题,都问一些会认同他想法的人,他去问他,这样的心态好不好?不好,俗话说「良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人很怕听真话,一听真话心脏受不了,所以就喜欢去问一些可能会赞同他意见,然后他心里又自己安慰自己,你看别人也是这么想,所以我这么想也没错。
有一次很早我有一个朋友打电话给我,一个女性,打来之后哭哭啼啼,就讲到她先生一些很恶劣的情况。讲完之后,我看她情绪比较有发泄完了,我接著就跟她说:我们为人处事别人对不对是其次,我自己有没有做对才是重点。假如先生错了,我也跟著错,那我跟他是一般见识,我哪还有资格在这里说他!你先生不对是他没受过教育,你自己要做对才有资格讲他。所以你现在要思考的是现在你为人母的本分应该做什么?现在你为人妻、为人媳妇的本分应该先做到什么?当一个人心定在他的本分,他就不会气愤,也不会胡思乱想一大堆。我这话一讲完,我这个朋友就说,她说:蔡老师,你跟我其他的女朋友讲的都不一样。因为她问我以前已经去问过二、三个朋友了,这二、三个朋友都告诉她,非常的时期一定要用非常的手段。你看这一些朋友不知道给了她多少很激烈的手段。
我们说人家问你问题,你可不能乱答,到时候给人家答错了,误了人家一生,人家一辈子都找你,所以「话说多,不如少」,「宁拆十座桥,不破一桩婚」。现在人轻易的就教人家:这样的人算了。我们就有一个朋友他就是劝他朋友离婚,结果一离,双方后悔,他自己也很难受。很多事有时候无法挽回,一辈子都会很不安。所以夫妻之间我们一定要抓住劝合不劝离,而且真正帮助朋友不是去煽风点火,真正帮助朋友是要让他看到自己的问题,看到自己的不足,他才能够有所成长。当一个人有所成长,那他一辈子是受益。所以我们被人家问的时候,一定要循著这个主轴,就是处处引导他修身,处处引导他反省自己的这一个主轴,去给人家提意见。
所以你要有学了之后,你才知道如何去发问。而在问的当中,我们一定要以至诚恭敬的心去领受老师的教诲。当然你要问也要问对人,所以我们刚刚说的选择一个好的老师,你要从有没有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有没有存心仁厚、谦恭的态度,这些方面去看他是不是真的是有道德之人。「问」,你确定哪一个人的话可以相信,你就听他的话去做,你不要又问一大堆人。有没有这个情况?有,你问很多,到最后你自己听都听杂了,甚至於有一些家里人的问题到处跟人家问,问到最后每一个人都知道他家有问题。这些做法都不理智,会陷自己进入一个更困难的状况,到时候你先生说你把我的糗事都告诉多少人,他愈不能原谅你。
所以问要找可以信任的人,找有德行的人来问。问好之后,你要好好的去思考,我们说「慎思」。我常常会跟家长做一个沟通,现在大部分的家长都把孩子挤到一个升学的路上去,只要求他学业成绩好,其他的都不用干了,你只要把书念好就好。结果从这一条路出来的孩子,从此以后有没有过著幸福快乐的日子?没有。家长都往那里送过去,而且送的过程自己还花了一大堆钱,然后自己也拼死拼活,结果是怎么样?结果出来的是一大堆都是失业的人。那我们觉得很纳闷,从大学、研究所、博士毕业出来的这么多人,结果都失业,所以代表人才太多还太少?看起来好像人才太多用不完,结果企业家说都找不到要用的人才。这要很谨慎来思考这个问题,问题出在哪?问题出在整个教育的体系没有训练出企业社会需要的人。所以我们要有理智去面对现在的状况,你才能够真正栽培一个能够在未来社会得到很好发挥的一个立足点。
所以在几十年的过程当中,企业最重视的叫做全面品质管制。在他的管理当中他注重的是什么?注重的是商品。比方说这一枝笔,我只要把它做得很好,把它的品质抓好,他就觉得我的事业可以做得很长久,所以他就著眼在把这个品质做好就好。结果因为这二、三十年很多很大的企业垮了,像英国的霸菱银行,二百多年的企业只因为一个新加坡期货员挪用公款,二百多年的基业毁於一旦。他的公司是通过ISO900这一些统统管制,你们的品质很好,作业都很好,结果二百多年的基业还是保不住,只因为员工的品德不好,这是在一九九五年发生的。二00一年全球第七大企业安隆集团,一年的营业额超过千亿美金,结果也因为两个主管在会计当中做手脚,挪用了一些金钱,公司也在二00一年宣布倒闭。所以外国人一惊,我拼死拼活几百年的基业、几十年的基业都会因为员工的品德不好而毁於一旦。所以全球各大企业开始从只重视物品,开始重视人员的品德、职员的品德,所以整个管理学的重心从TQM转到TEM来了,这个E是Ethics,全面道德伦理的管理,未来的社会已经转到这个方向来了。
所以未来愈有德行的人、愈值得信任的人往后的发展愈好。我们接触一些企业家,我也曾经到企业去演讲,我们都会跟他请教,你觉得现在最想用的员工是什么?绝对没有一个人跟你说学业成绩考得很好的,都是什么?都是诚信、负责任、有担当,都是这一些做人处事的特质,最缺乏的就是这种人才。所以我们为人父母的人,能够慎思到扎孩子一生的德行是成就他的修养,还有成就他人生事业最重要的基石、根基。当我们现在就懂得去扎孩子的德行,他往后面对全球性的社会,他已经立於不败之地了,那你还担什么心!
所以我们理解到这一点慎思,懂得去判断、去明辨,那我们从小该教孩子什么?你就要去辨别、要去取舍、要去重视轻重缓急,所以德行就要摆在第一位,知识跟技能要摆在其次,这样你这个慎思才有价值。不然每一次听一听,真有道理,讲得真好,但是一回去看到这么多人都在补习一大堆,又把孩子送去了。人生没有真正透到道理,你很难转变成行为,所以你真正能够思考到把道理想透了、想通了,你的孩子就有大福气了。
所以我们面对很多的道理你要思考,进而转化成行为,你这个学问才是真正扎下去。一个道理一定透过博学,然后审问、慎思,那你也辨别正确了,之后要落实,开始教孩子德行。假如你没有笃行,那你前面博学、审问、慎思、明辨都白费了。所以学问最关键的枢纽还在力行、笃行。其实我们人生面对很多情境都需要谨慎思考,慎思。我们之前在讲五伦关系的时候,父子关系要不要慎思?要!教育的时候时时慎於开始,慎於始,这就是慎思。今天孩子不吃饭怎么办?现在孩子说我今天不想吃,父母会做什么动作?哄他,拜托再吃两口,你这一碗吃下去,礼拜天我带你去吃麦当劳。他本来在那里耍脾气,马上狼吞虎咽把它吞完。有没有家长干这种事?家长觉得太好了,我解决问题了,他终於把它吃下去了。有没有解决问题?问题更大!这叫症状解除,但是根本问题愈来愈严重。
诸位朋友,东西方的差异在哪?东方的思想学问是根本解除,西方是症状切掉就好了。所以医学是这样,癌症,好,来切了,没看见就是没有了。中医是不是这样看?不是,这只是一个症状显示出来,真正根本问题在哪?在你长期身心失调,所以身心一调回来癌症就消失。结果你这里一切掉,你的身体还是那个身体马上又长,而且你这一切掉之后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一来开刀,二来钴六十照下去,那个很痛苦!很多癌症病人不是病死的是跳楼死的,是治疗过程太痛苦受不了死的。我们做一个比喻,就是今天有一包垃圾在那里,很多苍蝇飞过来,这个人一看到苍蝇很生气,就统统把苍蝇通杀,他说你看问题解决了,它离开了。过没三分钟又长了一大堆,苍蝇又来了,他又气得半死,又把苍蝇统统杀掉了,问题是在苍蝇吗?不是,根本在哪?在那一包垃圾。所以婚姻的问题绝对不是在对方,在自己内心没有宽容、没有爱心。所以人都症状解除掉,但是他的人生会一直活在不明不白当中。其实现在人很苦,现在的人能够笑得很灿烂都很少见,理不明。
我在从事教职的时候,刚好我到那个学校去,我们的会计小姐来跟我询问一些基本资料,我教六年级在四楼,她爬上来,然后问了我一些基本资料之后就要离开。结果走了二、三步她又回头看看我,我就有点不好意思,诸位朋友看得出来我很害羞。她看看我,我说有什么不对吗?她说我从没看过人家笑,笑得这么灿烂的。笑可以帮助一个人,因为你笑得太灿烂,她很羡慕,所以我就说因为我都跟圣人学习,后来我就把一些经书送给她。所以道理明白才能从根本解决人生的问题,所以东西方的差异你一定要看出来,我们才能够珍惜自己的文化珍贵之处,所以就不把责任推出去。
刚刚说的,这个孩子一偏食,你马上满足他,表面上他听你的话,事实上他往后一定是予取予求,他是攻城掠地,你是节节败退。所以卢叔叔他的儿子第一次不吃饭,他太太马上那个动作就是要过去劝,拜托一下。他马上跟他太太用眼神示意,你退下。当然这个前提是夫妻有默契,太太很尊重先生教导孩子的智慧,就叫她退下。后来卢叔叔一吃饱之后就说:来,统统收起来。就把所有的菜都收掉,他儿子还在那边憋嘴。当天晚上他儿子饿的不行了,自己起来翻东西吃,下一次敢不敢发脾气?不敢。
所以父子关系要慎思,君臣关系也要慎思,什么时候该劝,该用什么方法劝,这都是你要有智慧去思考。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个国君,刚好有一次他的母亲跟他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冲突,这个国君马上就讲我再也不想见到你。就对他母亲讲,我再也不想见到你,不到黄泉不相见。他马上讲出这么绝情的话,这是郑庄公讲出来的。他有一个臣子德行很好,看到国君讲这样的话,他觉得国君有过失。我们为人处事要记住「勿以小嫌疏至亲,勿以新怨忘旧恩」,这句话一定要切记,不然我们可能会产生很多人生的遗憾。
「勿以小嫌疏至亲,勿以新怨忘旧恩」,人不要因为小小的嫌隙就跟至亲伤了很大的和气,甚至於连电话都不打,这个太意气用事。我们在北京办课,刚好谈五伦关系谈到「长幼有序」,有一个姊姊听完之后自己很忏悔,因为她已经跟她妹妹两年没通过话了,只因为有一次口角吵了一个架就两年都不通。后来她一回去就打电话给她妹妹,跟她妹妹说:这件事是我错了,我跟你道歉。结果她话才讲完,她妹妹就在电话那一头就哭起来,放声大哭。幸好两年化解了、包容了,假如撑五年可能两个人都快得癌症,每天怨气在身上,血气都不通,细胞迟早会病变,所以癌症都是先从心病起。结果这么一承认错误之后,整个关系就化解了。所以人生不要去赌这种气,太不值得了,苦了自己然后也苦了至亲。
「勿以新怨忘旧恩」,跟所有的亲友也不能因为小小的冲突,就把人家几十年对你的协助,很多的帮忙、恩情都忘得一干二净,这是最缺德的、最折福的。所以郑庄公因为一时气愤讲出了「不到黄泉不相见」,其实他讲出来之后,他自己也很后悔。所以他这个臣子一发现,因为他这个臣子是一个孝子,是一个很有名的孝子,所以他能够去体谅到。我相信他这个臣子能够去体谅到,当他讲出这句话的时候他的母亲有多么的伤心,一个孝子一定能够去体谅到别人父母的感受。所以《孝经》说「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一个人真正学到孝道,他一定敬所有人的父母。
所以他很谨慎思考,要用什么方法才能够让他的国君回心转意,能够放下他的执著。他就拿了自己很好的东西就去献给国君,因为当时候的礼仪,臣民献东西给国君,国君一定要回礼,要请他吃饭。结果他一边吃就把一些很好的食物放著不动,然后在这个过程,国君一看说:你这些食物怎么不吃?臣子就跟君王讲:我家里所有的食物都一定是先让我母亲先尝,因为我母亲没尝过国君您赐的食物,所以我要先带回去给我母亲吃。这么一说,打动了国君,他说你都有母亲可以奉养,怎么我没有。就把他的一种孝心唤醒了。
唤醒完之后也不是直接说,君王你自己怎么讲这种话?没有这样直接给他难堪,就给了他一个方法。他说:君王,现在有一个地方,你只要在这个地方把它往下一挖,挖得很深,挖出一个隧道出来,然后在这个地方上面写著黄泉两个字,就取那个地方叫黄泉,然后你就跟你的母亲到里面去相见,那就到黄泉,不就相见了。所以就因为这样的设计让君王有台阶下,也让这一件可能会造成母子终身遗憾的事能够化解掉。而且这一个动作不只化解掉一对母子关系,一个君王假如做出不孝的行为,那所带动的可能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不孝。所以这位臣子不只是要成全他的君王,他还要挽救整个社会的风气。
所以古代这些读书人圣者,我们常常都用自己的想法去想他们,其实我们是以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在商汤那个时候,就是有伊尹辅佐才推翻夏桀。商汤是接二连三用非常重的礼去请伊尹出来辅佐他,都拿了非常贵重的东西去,伊尹毫不动心,后来三次之后才把他请出来。诸位朋友,是什么把他请出来?当然第一个是商汤的尊重贤能的人的这种态度,我们说尊贤的态度把他请出来。但是这还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根本原因在哪?在天下人民现在在水火之中,只要哪一个人、哪一个贤君有真正要解决人民痛苦的这种仁慈之心,他一定出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而且商汤他请伊尹出来并不是要打夏桀,商汤请伊尹出来是为了要请伊尹去辅佐夏桀。所以因为我们现在人什么都是名、什么都是利,都不清楚古代这些圣者,他们确确实实存心都是为人民。所以因为介绍了将近快十次,把伊尹介绍给夏桀,夏桀都不接纳、不接受,反而愈来愈暴虐无道,后来不得已才代天宣化,才推翻夏桀。而且古代这些圣王一推翻夏朝,他就划一个地方给他的子孙继续住,没有把他赶尽杀绝,所以这一分存心我们要去领受、去学习。
这一位臣子他的慎思,他处处为国君著想,然后处处能够沙盘推演,知道要拿一个东西去,然后君王才会赐东西给他,赐了东西给他,他就可以把好的留下来唤醒君王的一个孝心。所以我们在父子关系、在君臣关系、在五伦关系当中,你要擅於去思考、去体会哪一些情况出现,我们要怎么去化解。好,这节课就到这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