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 蔡礼旭老师主讲
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八集)  2004/11/24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档名:52-115-0018

  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谈到朋友有信义,而朋友相处当中有五个本分要尽,第一个就是要能够劝谏朋友,当朋友有过失的时候,我们要劝导他,要引导他。

  早上也有提到,当我们在劝朋友的时候,要能够观察自己的存心是不是真诚,还是幸灾乐祸,所以这个存心是根本,特别重要。当我们有这种真诚的心对朋友,就会去考量什么样的时机劝他好,用什么样的态度、方法才能够让他接受,进而还要用耐性,毕竟现在的人很难说你劝一次他就听。诸位朋友,有没有劝别人一次他马上就接受,然后还谢谢你说,真是感谢你,不然我会铸成大错,你身旁有没有这种朋友?假如有的话,请诸位朋友一定要通知我,因为这种人太希有了,他可能是颜渊转世的,因为颜渊是不贰过,犯一次过失,他就不犯第二次,这个不是普通人,您一定要介绍给我,我要找他出来弘扬中国文化,现在太缺人才了。所以在考量到我们的耐心,有具足这些条件,相信朋友会感受到我们的诚意,能够接纳我们的劝告。

  第二个,当朋友的本分就是要关怀朋友,要处处关心,处处慰问,就能够感受到朋友彼此之间的这分爱护,这分情义。现在人与人当中人情比较淡薄,人情愈淡薄,人的内心觉得生活愈没有安全感,愈空虚,觉得好像没人可以怎么样?可以信任,这样的人生没有味道。人生要有天伦之乐,人生要有恩义、道义,过起来才会觉得很踏实,很舒服。所以当我们主动去关怀别人,自然而然就会带动人与人当中的互爱互敬。常常我在谈到这里的时候,有些朋友就说,那为什么我先生不先对我好?为什么我朋友不先对我好?人生假如常常在等著别人对我们好,那实在是太累了,而且又等得患得患失,每天情绪起起落落,这样很容易得忧郁症,得内分泌失调。所以我们主动去关怀当中,你更能感受到施比受更有福,你的内心的一种状态更好,当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当你看到别人需要的时候,你会更体会到我生命当中的价值,所以我们一定要主动关怀,而且交朋友不只要关怀他,还要关怀他的家人,他的亲友。

  我在高中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我们两个感情很好,他也是男的,诸位不要误会,他的母亲常常听到从他口中一直都谈到我,我想他母亲会想这个人到底是何方人物,不知道品德好不好,假如品德不好,那我儿子跟他这么熟,一定会被他带坏。所以我有一个习惯,只要这个朋友跟我有相当的交情,我一定会主动去拜访他的父母,当他父母见到我们之后,就能够安他父母的心,不只安了他的心,原来是跟这位朋友交往,甚至於他会觉得很安慰,往后我孩子有这样的朋友,那他的人生一定会愈来走得愈正确。所以不只要想到朋友,还要想到他的家人的感受,所谓爱屋及乌。我这个高中同学的母亲为什么这么关注我跟他的交往?因为那个时候社会流传说有同性恋,所以他母亲特别紧张。所以为人父母确实不容易,处处担心小孩,所以当我们跟一个朋友相处,也要能够去体恤到他的父母的感受,这个相当重要。所以应该在谈对象的时候也要主动去拜访对方的父母,他的女儿在跟你交往,他的儿子在跟你交往,你迟迟不露面,那他的父母做何感受。所以一个人的关怀、一个人的爱心,就在这点点滴滴当中要用出来。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年轻人交往都不敢去见对方的父母?为什么?因为对方父母有人生历练,他们有火眼金睛,我们这些年轻人怕去了之后,被人家一眼看穿,所以自己没自信,又不懂得怎么跟长辈互动,跟长辈嘘寒问暖,都没有这些学习。所以确实「不学礼,无以立」,不学这种应对进退,人生常常都怕东怕西的。所以经一事要长一智,假如真正要去拜访朋友,或者拜访对方谈对象的家里人的时候,也是给我们历练的好机会,所以也不要害怕。

  不管你学的多与少,人与人相处还是一个最重要的态度,就是要有真诚的心就好,至於很多的礼节可以透过每天的学习再提升自己的能力,但是这分诚心,这分对朋友及朋友亲人的关怀,我们不能没有。当你尊重他的父母,他就欢喜;你尊重他的兄弟,他也欢喜。所以《孝经》里面有说「敬其父」,你尊敬他的父亲,「则子悦」,孩子会很高兴;「敬其兄,则弟悦」,敬他的兄长,弟弟都高兴;「敬其君,则臣悦」,你到别人的公司去,你很尊敬他的领导人,他的部属也会很欢喜。所以你懂得尊敬一个人的亲友,你就会让他欢喜,也会让他所有的亲友都欢喜,当你有这样的态度去与人相交往,那你走到哪里都是受人欢迎。所以现在人都讲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根本在我们对人的恭敬,跟对人的关怀,这才是重点。

  而对人的恭敬跟关怀的能力,诸位朋友,什么时候开始建立起来?什么时候?从小,「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所以现在很多市面上的课都说可以让你快速提升人际关系的能力,有没有这种课?很多人一听,从小到大没有常常去与人交往,没有常常去关怀别人,现在看到这种课,五千块三天就可以学成,马上趋之若鹜,赶快跑去交钱,这种课很多人上。上的时候老师就会告诉他,你只要对人有礼貌,常常微笑,你的业务就会做得好,你的荷包就会愈来愈多。请问这样子引导,这样子教导,他所学的这些礼貌的动机是什么?还是自己的利益,还是钱。能不能真诚对人恭敬、对人关怀?所以这样子学不只是钱白花了,甚至於还把自己的心性、学问往下降,而不是往上升。所以很多人学完之后回来,看到人就握手微笑,因为他已经几十年没微笑了,所以这么一微笑,不只别人不觉得亲切,还觉得看了之后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因为笑得很不自然。所以这个连对别人关怀、恭敬都是要从内心生起来。

  我有一个朋友,他们夫妻都跟我很熟,刚好我要去拜访他,因为现在年轻人都很怕朋友到自己家里去,怕朋友不小心谈一些话把他一些底细露给父母听到,那父母会质问他们,所以很多人是不让朋友到家里去。所以我去这个朋友家,我就想说他一定不让我上去,因为刚好那天要去放生,因为放生父母不见得会支持你。其实我们人都害怕太多事,很多事只要你循序渐进做好沟通,没有人会不接受的,所以重点在我们有没有把道理讲清楚,有没有顺势去引导亲人,这是我们的问题,不是亲人的问题。

  那一天因为要去放生,所以我想这个朋友一定不会让我上去,我已经想像到他一定两个夫妻骑两台脚踏车,推一台出来准备让我骑,骑脚踏车。所以我算准之后,我就买了一箱苹果,为什么买一箱苹果?制造机会,买了一箱苹果他就不得不让我上楼了,所以买了一箱苹果。他们两个果不其然,脚踏车都已经牵出来了,所以我马上抱著那一箱说,人都已经到了,怎么可以不上去问候一下你父母!他们两个只好勉强为之,但是脸上露出担心的眼神。所以一上去之后,就跟他的父母寒暄问暖,跟他谈了一下话,其实老人家都很慈祥,谈了差不多五分钟,他还怕耽误你的时间,她说「来来来,赶快,你们要去办啥事就去办」,我就跟他夫妻俩就出去了。结果当天晚上,他就打电话给我,他说「我妈妈要请你吃饭」。要请我吃饭,我说「好,没问题」。

  那个礼拜我就去他们家吃饭,他们家不吃素的,结果我一去,全桌都是素的,还特别煮。在这个吃饭的过程,我们说见面三分情,他的父母就跟我们愈来愈亲了,吃完饭之后,他的母亲就跟我坐下来聊了很多事情。因为他跟他母亲说我是一个国学启蒙中心的老师,刚好他的妹妹生了一个女儿,而这个女儿就是他的妈妈在带,所以在带孩子有很多的方法,他的母亲就跟我做探讨,结果我就跟她说,「这样子不行,这样会宠坏孩子」。这么一讲,道理讲明白,他妈妈就说,「好好好,那我下次要修正过来」。结果我朋友在旁边就说了,他说「我早就告诉你这样不对了,你都不听」。所以你看朋友跟朋友有好处,你父母讲不听的地方,可能你的朋友一句话就听进去了,这个叫「易子而教」。因为毕竟他是你父母,你是他带大的,他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你还要训我!」但是其他的朋友一讲,他们反而接受,所以你身旁有一群好的朋友可以帮你说话,对你的家庭是一种很大的助力。

  等你以后孩子大了,孩子有时候因为每天听你唠叨,对你的话可能有时候这边听这边出来,但是假如是你的朋友发自内心劝你的儿子,可能两、三句话他就怎么样?他态度就修正了,他会突然觉得说,原来叔叔讲的跟我父亲讲的也一样,所以我爸爸还是对的。所以当我们主动的去关怀对方的父母,那对他的家庭就是一种助力,那朋友跟朋友之间都能够在家庭、在事业、在工作上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提携,那整个朋友关系就会愈来愈好,所以我们说酒是愈陈愈香,朋友是愈老愈有味道,所以交朋友第二个重点要懂得关怀。

  交朋友第三个重点要懂得朋友跟朋友之间互相赞叹,互相肯定,因为古代读书人有一个不是很理想的态度,叫做「文人相轻」,自己有学问,别人也有学问,就很容易不舒服,很容易嫉妒,这样好不好?这样不好,对他对你都很不好,怎么说?当我们嫉妒别人而没有赞叹别人的时候,其实我们的道德、学问在往下堕了,学问是看一个人的心量,那才叫真学问,所以第一等的学问叫做处处为人著想,这个叫第一等学问。

  范仲淹有一个儿子叫范纯仁。我们中国为人父母者,处处都是为孩子著想,连取名字也不例外,中国父母给孩子取名字是给他一生的期许,所以范仲淹给他的儿子取一个名字叫范纯仁。诸位朋友,从这个名字当中可不可以看出范仲淹对孩子的存心?「仁」是中国字,会意,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两个人,哪两个人?自己跟别人,所以想到自己就能想到别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以范仲淹对他孩子的期许就是他纯是一颗仁慈之心,能处处替人著想,他的孩子真做到了,那是世间第一等的学问,会让人佩服,让人折服。

  有一次他的孩子纯仁,范纯仁,接受父亲的一个吩咐,就押解五百斗的麦子回他江苏老家,那时候范仲淹在京城工作,结果范纯仁押送的过程刚好遇到他父亲的老朋友,他父亲这个老朋友刚好家里出现一些窘困,父母亲死了没有办法安葬,女儿很大了也没有嫁出去,所以范纯仁一看到这个情况,马上就把五百斗的麦子就卖掉,把这个钱给了他父亲的老朋友,结果钱还是不够,范纯仁索性就把他坐的那条船也卖掉,刚好钱才够。后来回京城跟他父亲报告这个工作的情况,父子俩对坐在一个桌子下,范纯仁跟父亲报告,当报告到说,「父亲,五百斗麦子我卖了之后,钱还是不够」,范仲淹抬起头来跟他儿子说,他说「那你就把船也卖了吧」,范纯仁接著说,「父亲,我已经把船卖掉了」。所以父子纯是一颗仁慈之心,所以这种家道的传承比你传千千万万的银两更有价值。而因为范家的这种仁慈之心的传承,所以他的子子孙孙到现在将近一千年,家道不衰。所以确确实实这种替人著想的心,他才是真实的学问。

  我们刚刚提到的,不去嫉妒别人,懂得欣赏别人的心那才是学问,所以当我们嫉妒别人,不赞叹别人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心量愈小,学问就上不去。而由於自己的这种嫉妒之心,也会让自己的情绪很不好,甚至於还会影响到我们家里的人的心量,所以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所以要常常看别人的优点,欣赏别人。当我们嫉妒其他有学问的人、有修养的人,这样对别人有很大的坏处。当我们嫉妒这个有学问的人,甚至於用言语毁谤他,当然你毁谤这个有德行的人,他不会跟你计较,但是由於你毁谤他之后,很多跟他学习的人会怎么样?会对他失去信心,到时候这么多人求学问的机会被你怎么样?被你这个嫉妒之心给障碍掉了,这个动作对自己是非常损阴德,很折自己的福分,所以不可嫉妒别人,你嫉妒了别人还障碍了一大堆人。

  在春秋战国时代,秦国有一位宰相叫李斯,李斯就是嫉妒心太强,他有一个师弟叫韩非子,他嫉妒韩非子的学问,还设计把他害死,所以心胸很狭窄,甚至於到最后还焚书坑儒,建议秦始皇要把所有这些圣贤书烧了。所以这么一烧,多少人往后不能闻圣贤教诲,他只想到我的学问要比别人高,所以这个嫉妒心,你看这一把嫉妒的火烧伤了多少人,烧断了多少人闻圣贤教诲的机会。因为他这个嫉妒心,他也没有好下场,所以他的孩子跟他都是被推到刑场腰斩而死,从腰部切断。

  所以害人者到最后一定是被害死,嫉妒人的人一定也会遭人嫉妒。而当我们心量拓宽,常常懂得去欣赏别人的优点,赞叹别人的优点,那这种赞叹、欣赏的风气,见贤思贤的风气,就会带动整个社会的改变,家庭气氛的改变。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懂得「见人善,即思齐」,惟有这样,我们说惟有读书人跟读书人互相赞叹德行,这样正法、圣贤学问才能慢慢恢复起来。

  诸位朋友,欣赏别人要不要学?要不要?也要从点点滴滴磨炼起来。这个嫉妒也是很大的习气,我们有一个朋友,他非常有才华,也很聪明,二十岁就拿到数学博士,厉不厉害?很厉害,世间人都觉得他很厉害。二十岁拿到博士,一个知名大学破格直接让他进来当副教授,当了十年都没有升教授。刚好我有一位朋友也是博士毕业,跟他同一个办公室,就去了解为什么这个人禀赋这么好,跳级跳了好几级,二十岁就可以拿到数学博士的人,为什么三十岁还是在副教授。结果发现他这十年来所有的论文,都是发表哪个教授哪里不好,那个教授又哪里不好,而且讲得很精辟,都能抓住人家最弱的弱点,所以他这十年来要升等的时候都被这些教授压下来。所以一个能欣赏别人的态度,影响一个孩子一辈子,而处处只会挑人家缺点的性格,也会障碍一个人一辈子。

  后来我这个朋友就给他一个建议,他说你写论文就换一个角度写,你可能就升教授。哪一个角度?你就换一个角度说这一位教授哪里好,你就换这样写写看。这个朋友一听建议,脸色很难看,因为他觉得很困难,因为批评别人二、三十年习惯了,一下子要欣赏别人还真不容易。结果后来论文写出来拿给我的朋友看,我朋友看完觉得全身不自在,为什么?因为他称赞别人的时候,他听起来都觉得很不舒服,很不自然,看起来就觉得很故意,很造作。所以欣赏别人还要点点滴滴养成,你在赞叹别人,人家才会感受到你是打从心里对别人的肯定。所以对待朋友第三点要懂得互相鼓励,互相赞叹,互相欣赏,这是第三点。

  朋友相交第四点要「不言家丑」,不可以把朋友家里的一些隐私讲给其他的人听,所以言语要谨慎,「话说多,不如少」。有时候你话说得太多,不经意把朋友一些家里情况讲给其他人听,有时候你讲出来,一些有心人拿起来挑拨就麻烦了,这样会破坏你朋友之间的情谊。而且也要你信得过的朋友,才可以把一些比较隐私的话跟朋友讲,你还是要选对象,不然你会自取其辱,你讲给像播音员一样的人听,到最后大家都知道。很多的女性,或者很多的男性,很喜欢把家里的事到处讲,每个人都知道她先生现在怎么样,这样做好不好?你先生听到了一定会气得半死,所以家里的隐私也不可以轻易对人讲,所谓「交浅不言深」,所以你讲话要懂分寸,而我们是他的好朋友,听话也要有分寸,不可以把这些话再传出去,所以这是当朋友当中要谨慎去对待的。

  其实说实在的,自己家里的事最好不要跟人家讲,要提升自己的智慧,自己就可以解决了,因为这个嘴很难封得很密。而一件事愈少人知道,愈不容易被障碍,也愈容易成就。所以古代人说「慎言,慎言」,言语确实要很谨慎。不谈人家的隐私,你可以多谈人家的好事、德行,所谓「扬善於公堂」,我们愈肯定他,他就愈积极努力去做好。这是第四点「不言家丑,不言隐私」。

  第五点,还要有「通财之义」,因为人生的过程难免会有顺境、逆境,会有起起落落,所以当一个人处於低潮的时候,当一个人处於逆境的时候,他最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我们及时的帮助,所以这个时候就有通财之义。朋友在经济上突然很低潮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不能吝啬,要赶快帮助他。在帮助朋友财富当中有一个原则要记住,就是要救急不救贫。什么是急?他是突然间遇到了一个困厄,比方说父母突然身体出状况,需要一大笔钱,这个时候我们要懂得支持他。我的父亲在我小时候,有些亲友家里有困难,他大部分会斟酌情况去帮助,有一种情况是绝对会帮忙,就是亲友的孩子付不出学费,这个时候我父亲二话不说,都会支持,因为孩子的学习不能等,所以一定都会把钱拿出来,而且当拿钱帮助这些亲友的时候,心里面的态度是什么?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再拿回来了,所以这是看到紧急状况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去支持他。

  但是救急不救贫,一个人假如是思想贫穷,好吃懒做,那你要不要一直支援他?你再一直支援他,他会因为你帮助他而愈来愈堕落了。所以当一个人思想贫穷的时候,你不能一直用经济去支援他,你有可能是害了他,假如他拿了钱去赌博,你还要不要给他?所以帮助别人你也要看清楚,要用智慧判断,不然有可能你用善心行了恶事,促成了他去做一些坏事,拿著钱去吃喝嫖赌。所以求学问要懂得权变,不是叫你要拿钱帮助别人,你就谁都帮助了,那就学呆了。所以当一个人思想贫穷,你不能拿钱帮助他,你要从思想观念去去慢慢把他引导正确,当他思想观念正确了,他才懂得如何去改善他的生活。所以这个时候你可能拿一本《弟子规》送给他更好,让他先学做人,先学做事,从这里开始做。你也可以引导他去学习一个谋生的技能,当他的能力,谋生的技能一起来,他就可以自力更生,所以你在工作当中的经验也可以协助他。所以通财之义不只通钱财,还可以用内财,我们的内财是指你的经验、你的智慧,也可以用内财去协助他,让他的能力有所提升。

  所以这是朋友当中五件我们的本分事,应该去尽到朋友这个道义,这个情义。五伦关系我们在这里告一个段落,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我们已经讲了十多个小时,这十多个小时所提到的这些态度、观念、方法,学了之后要能好好的来运用。

  有一群鸭子,它们非常羡慕老鹰能在高空当中飞翔,所以相约一群鸭子就去找老鹰学习飞翔,它们也很好学,早上六点钟就起床,六点半就去找老鹰了,学到晚上六点半,整整十二个小时,学得很认真,终於学会了,每一只都学会了。六点半它要告别老鹰,就跟老鹰说,「谢谢你一天的教导,我们要走回去了」。「我们要走回去了」,诸位朋友,鸭子学一天学什么?飞,结果学了一天,它们怎么回去的?走回去的,把学习的东西都打包起来,以后再说。

  所以我们学习了圣贤给我们教诲的五伦关系,你就要马上用上去了。当然不是说你马上用就全部都学会了,那你也不是普通人了,但是一定要体会到学贵力行,最重要就是要做到。所以《论语》里面有一句教诲,它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这句话最主要的意思,它点出了一个人的道德学问,它是有层次的,我们必须透过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实践的过程,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也由这段话我们可以来观照一下,自己的道德学问是在哪一个层次,所谓「人贵自知」,我们知道自己的水准到哪里,进而懂得继续勉励自己,往更高的层次去发展。

  第一句话讲到「可与共学」,「共学」就是一起学习。所以诸位朋友,我们现在是处於哪一个状态,「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的状态,所以大家一起学习,学了之后,「适道」,这个「道」就是道理,你学完五伦的道理之后,有没有开始做,这又是第二个境界了。当我们学完夫妇有别,当我们学了夫妻之间要互相欣赏对方,你学了之后,一进门就忘记了,看到先生又开始嫌东嫌西了,那就没有「适道」了。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人物跟同一个老师学习,他的老师叫鬼谷子,这两位人物一个是庞涓,一个是孙膑,跟同一个老师学出来,两个人的情况一不一样?差很多。所以诸位朋友大家学是同样学,但是学出去的效果要看自己的存心、领受能力,都不一样。两个师兄弟学完之后,学成什么样?学成互相残杀。庞涓处处嫉妒孙膑,所以把孙膑害得很惨,后来自己也是咎由自取,被万剑穿心。所以我们一起学习也要共勉之,大家一起走向正道,而且同学可以互相叮咛,互相鼓励,一起贯彻下去,可以适道。

  当我们真正去做了,「可与适道」,但是「未可与立」,这个「立」叫做屹立不摇。你平常都说我很孝顺,我很忠诚,那是在太平时代很孝顺、很忠诚,当真正国家面对危难的时候,很多的读书人就变节了。在这么纷乱的社会当中还能够坚持孝心的,这才是真正的孝子。所以现在孝子容不容易看?不容易,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生活谋生计。所以老子《道德经》有一段话讲得特别好,老子说「国家昏乱,有忠臣」,真正国家在乱的时候,你才真正看出谁才是屹立不摇的忠臣;「六亲不和,有孝慈」。当很多社会,家庭的兄弟都不和的时候,你才能从中看到谁才是真正兄友弟恭,懂得孝顺的人。所以我们在人与人现在关系这么不好的情况,你还能够屹立不摇去遵守圣贤教诲,那你的学问层次已经到第三层,可以屹立的状态。

  古代在乱世当中,很多读书人都演出这样的精神给我们看。举一个唐朝的例子,当初唐玄宗因为认识了杨贵妃,所以从此君王不早朝了,所以朝政从盛世变乱世。所以一个为人君能不能修身,能不能把自己做好,那个不是影响一个人,影响整个团体跟国家。因为君王不早朝,整个朝政就荒废掉,所以一些乱臣贼子就起而造乱,作乱了,所以发生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唐朝在几个月的时间当中,大半江山都沦陷掉了。这些沦陷掉的城县,这些地区当官的人有没有读过圣贤书?有没有?有,没有一个不读,都是科举出来的,所以可与适道,他们当官也都当得很好,看起来也都满有学问的,但是真正遇到危难都变节了。

  有两个忠臣死守他负责的这个县,叫睢阳城,死守了几个月,安禄山怎么打都打不下来,所以唐朝的军队才得以缓和一下,重新整顿,再把天下,再把唐朝打回来。这两位读书人,一个叫张巡,一个叫许远,后来他们两个也被安禄山抓起来,安禄山对他们是严刑拷打,要叫他们投降,他们两个是誓死不愿意,当著安禄山的面一直骂他是叛臣,安禄山看了很生气,下令把他的牙齿都拔掉,结果当他牙齿都被拔掉的时候,他的正气不减,依然破口大骂安禄山。我在想安禄山那个时候表面上看是很凶,其实两只腿在发抖,他一定会被这样的正气所震慑,所以张巡、许远的学问是能够屹立不摇。

  「可与立」,屹立不摇还不是学问的最高境界,「可与立,未可与权」,这个权叫通权达变,要有通权达变的能力,不然有时候你会死守了一些原则。举一个例子「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我们要有仁慈之心,但是圣贤人也教导我们「凡出言,信为先」,所以要有信用。刚好有一个猎人走到你面前来,因为之前有一只兔子往东边跑掉了,他跑过来问你说,「请问兔子往哪里走?」

  问: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说?往哪里走?

  答:往西边走。

  那你说谎。不能说谎,好,往东边走,这样有没有对兔子好?有没有对猎人好?有没有对自己好?所以学问是活的,不是死的。当我们告诉猎人说往西边走了,这样子一来,兔子活了一条命,二来这个猎人少造一个杀业,所以对每个人都是好的。所以一个人有真学问的时候是处处能成就每个人,那是懂得通权达变,懂得去灵活运用,所以这个就是学问的功夫。

  孔夫子有一次发现了一个地区,就是卫国有一个地区封给了一个臣子,而这个臣子正运用这个地区开始制造很多兵器,准备叛乱,准备推翻卫国,刚好孔夫子经过被孔夫子看到,那夫子最讨厌的就是什么?乱臣贼子,所以夫子就离开,准备赶快赶到卫国的首都去把这件事情揭发出来。结果这个臣子知道夫子要去把他的事情告诉他的国君,马上派大军把孔夫子团团围住,然后就跟孔夫子说,「你对天发誓,绝对不能把我的事情讲出去」。那夫子情急之下,就对天立誓,「我绝对不把你的事情讲出去」,讲完之后军队就撤了。因为他们说孔夫子是这么有学问的人,言出必行,所以军队都撤掉了。撤完之后,夫子马上说「走,去卫国」。子路一听到就很不高兴,「夫子,你怎么可以言而无信」。夫子就跟子路说,「一个人在被要胁之下的信,可以不用遵守。而信要跟义配在一起,信义信义,对於正义的事情你才要守信,所以要灵活运用。而且假如我不去揭发,又让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受灾难,我一个人受灾难没关系,我一个人背信没关系,不能够让这么多人民受灾难」,所以这个学问才是达到通权达变。好,这节课先上到这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