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 - 杨淑芬老师主讲
弟子规  杨淑芬老师主讲  (第九集)  2002/7/1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047-0009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继续看《弟子规》。请看:

  【余力学文】

  第三十二条。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前面所讲的无非都是我们的一些行仪,我们的言行,我们的态度,还有我们居家生活当中所应该注意的事项。从「余力学文」告诉我们,人要不断的提升,提升自己的内涵,就要好好的用功读书。当我们有空暇的时候,应该把空暇的时间用来充实自己。所以从三十二条到三十三条,都告诉我们读书应该用什么态度来读;一直到最后一条,都是告诉我们在求学方面,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态度来学习,才会学得好。请看第三十二条: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这一条告诉我们,我们学习任何世间的一项学问,我们都要有恒心、要有耐心、要有毅力。『力行』就是要有恒心,一定要努力去做,努力去学习,你才能学得好。所以,它就讲到『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你没有好好的学习,你所学的就没有办法有成就,你所学到的只是很肤浅很表面而已。这样对我们的学问,不但没有办法累积,同时你没有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后你再学其他的东西,也一样学不好。所以,此地告诉我们,修学态度要懂得恒心,还有毅力。

  为什么说「不力行」,他会变成浮华之人?我们都晓得,现代的人,凡是学习任何事物,学问也好,他都希望能一蹴可几;也就是说能用很短的时间,就把它学好。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学问它要累积,学才艺也是如此,我们看人家有一手好的功夫,只有羡慕,不晓得好功夫它的后头需要堆积多少的努力,才有这样的成果。所以古人有一句谚语,他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也是告诉我们,我们看到别人这么好的成就,也是下尽了很多的功夫,才有办法学到。此地就是教我们学习当中,不要好高骛远。因为我们学任何才艺也好,做学问也好,你不能深入去探究,你就没有办法学到它的精华,学到它的义趣、宗旨所在。所以学得很多,到最后都只有很肤浅而已。

  「成何人」,你会变成怎样的人?还是一样,没有学到。所以古人有提到,如果你读了《论语》之后,读完之后,你的言行举止、你的态度完全没有受到潜移默化之下,就等於你白读这一本书。所以此地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认真;没有认真,你学得很多,还是一样很轻浮很浮躁的。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这里又讲到『力行』,你很用功、很努力。我们都晓得,学问可以随著年龄的增长,你的理解力会愈来愈丰富。如果你裹足不前,自以为我读这样就够了,已经自己很满意了,这里就提到『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你就会随著自己的欲望,随著你自己的想法、看法,认为自己就是对的。所以有很多事情的义理所在,你就没有办法再进一步的深入,还有提升。对於自己来讲,也是很大的遗憾。

  为什么?人的学问,应该随著你阅历的丰富,随著人生的历炼,相对的要提升才对。做学问如此,做人也是要如此,外在与内在都要同时的进步才可以。这里也勉励我们,有空闲的时候,我们不忘展开圣贤的典籍,从圣贤的典籍当中,我们反观自照,我们的内心与圣贤有何差距。如果觉得自己差太多了,我们可以见贤思齐,随著圣贤的教诲,我们依教奉行。在我们的人生旅途当中,我们会觉得生活愈来愈美满,愈来愈幸福。

  所以此地最主要还是在提醒、勉励所有的人,读书要有恒心;没有恒心,我们没有办法读好。即使我们做学问,自己觉得已经读得不错,更不应该自满;自满的人很容易自傲,自以为是。所以这里「任己见」,就是自傲之后,你会任凭自己的意思来做一切的事情。这样很可能有一些事理,你都会被蒙蔽,会障碍你自己个人的思想意见,这样就失去我们「活到老,学到老」的真义了。接下来我们再看下一条,第三十三条: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我们都晓得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子女非常的用功,每天专注在课业上,你看他每天读到三更半夜,可是考出来的成绩却非常的差,非常的低落。这时候我们要想一想,人为什么很用功,效果那么差,可以说事倍功半,原因就是不懂得读书的要领。

  所以此地古人告诉我们,读书有三个要领,这三个要领都要同时具足,就是『心眼口』。但是我们看这三点,眼睛在看,口也在读,但是心如果没有专注在课业上,也是白看白读。所以即使「心眼口」这么重要,最主要的还是在你的心。心如果没有专注,心有旁骛,心有罣碍,心里头想著其他的事情,这些都会妨碍我们读书的效果。

  所以此地,从小我们要告诫学生,以前的人他们教导孩子读书,通常他们还会观察。譬如说过去的老师,他们看到学生虽然很专注在学习,眼睛也盯著老师,但是如果老师所说的学生没有反应,也可以说学生完全不懂。所以在教学还有在学习的过程,或者我们在学习,或者指导别人学习的时候,我们都要特别注意到,他所学的有没有效果?有很多人,他觉得他很认真,可是达不到那个效果,所以就灰心了,对自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这样也非常的可惜。

  所以,末后一句话叫『信皆要』。这个「信皆要」,有不同的解释跟看法统统对,他认为这个「信皆要」,指前面三项都非常的重要,一定要做到的。但是末学觉得一个人在这世间上,不管我们学习任何一项学问,或者功课,对自己都要有信心,有坚定的信心,你就会有力量,还有精神,你会激发出来,勉励自己好好的再接再厉。所以,此地如果用信心来解释也可以通的。

  这一条告诉我们读书要有要领,这个要领是「心眼口」。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於你的心,你能这样专注的学习,再加上你有坚定的信心,你读书就会读得很好。如果我们学习有障碍,这个时候应该要想一想,我是哪里犯错了。下面一段就讲到读书很切忌的一些现象,什么现象?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这个现象就是你读了这本书,内心又想到其他的一本书。就好比学生做功课,现在写国语,他想到:我数学还那么多;写数学的时候,又想到自然:我自然还那么多实验没有写。如果你会这样心里有旁骛,会惶恐,会想到说:我还有那么多还没有做。你的心就起了很大的烦恼,就会起了很大的障碍。障碍你什么?障碍你不能专注做你现在的功课。

  所以,此地教我们怎么读书?你这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你的功课这一门还没有做完,你就专注。你专注之后,你就有智慧,你的聪明智慧不会被你这个心有旁骛给你分散掉。所以,你只要专心冷静下来,就可以一一的把它完成。千万不可以心里想著其他。这个『勿慕彼』,就是不可以心里想著其他。其他,「彼」就是其他,其他的课,其他的功课。

  我们也晓得,成年人读书,有时候看到这么厚厚的一本,心里就想我要何时才能读完?往往也是虎头蛇尾,前面看一点,中间翻一些,后面再看几页,这一本书囫囵吞枣就全部看完了。如果像这样的话,这样的读书方式,我们要真正了解它个中的真理、真谛所在,往往没有办法达到。

  所以古人他们勉励自己,都是一部书读完之后,再读另外一部。我们看到历史的记载,唐朝他们的科举,太学里头,他们有《论语》、有《四书》、有《五经》,几乎每一部经典,他所学习的年限是一年。举个例,他们《孝经》跟《论语》要用一年的工夫,才有办法把它修学完毕。我们现代人,你叫他一本书读一年,就只有读那一年,那一年都是读这一本书,往往很多人都没有这样的耐心。他认为我看一看,翻一翻,翻完了就算了。但是古人做学问就大不相同。所以有道是一经通,所有的经典也都会通达,但是前面的耐心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前面修学的态度在力行,在恒心跟毅力。此地来讲也是告诉我们,当你看一部书的时候,你一定要从头读到完。慢慢的看没有关系,你只要能通达理,其他也可以通达。

  所以它讲『此未终,彼勿起』。这本书还没有看完,这们功课还没有做完,你就不要心里羡慕其他的功课。读书如此,做事也是如此。有的小朋友,不只是小朋友,很多成年人也是有这样的毛病,这件事情还没有做完,他想到另外一件事情,所以就把这一件事情丢著,然后又做另外一件。做另外一件,还没有做完,他又想到另外一件事情还没有办妥,所以又去做。结果到最后,你看三件事情都搁在那里。所以,这个也是很不好的习惯。读书贵在能运用,此地读书如此,要一部通达之后,再接著下一部,做事也应当要如此。我们再往下看: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这里也告诉我们,读书要有次第,时间要会规划安排。我们都晓得,做学生的往往会投机取巧。怎么说?每天下课回来,他不知道今日事今日毕,不知道要把今天的功课先复习,就累积了很多;累积很多,到接近考试的时候紧张兮兮。这个时候时间非常的紧迫,就开始很猛的用功,非常精进,非常勇猛。我们也看到很多图书馆,平常没什么人,一旦快要考试的时候,真的是人满为患,很多人都挤在那里拼命的读书。这个也犯了《弟子规》里头告诉我们,我们读书求学应该每天都要读,而不是把它累积在一起,为应付考试而读书。

  这里讲『宽为限』,就是你读书的时候要有一个目标,譬如说我们今年,我们要看哪些书,你把它订下来,订下来以后每天按照进度来读、来用功。跟我们现在一般人完全不一样,读书是为了考试,尤其是学生。如果我们成年人,你是父母,如果每天把家事做完以后,你能开始展书来薰习,与古人在一起,或者看一些与知识领域范围之内、你工作范围之内的这些典籍,你能做很好的模样。孩子在家里,他看到母亲父亲每天做完事情,就把剩余的时间都在读书,你就树立了非常好的模范,孩子从小也会很喜欢读书。

  假使做父母的空闲下来就开始看电视,孩子也会跟你一样爱看电视。即使你在客厅看,孩子在房间做功课,他也会受到影响,他会经常开门看看,今天电视已经演到哪里。所以父母在家里能多看书,树立好榜样,孩子也会很喜欢看书的。

  过去曾经有一位长官,末学就请教他,他年龄已经有六十岁了,但是他几乎可以把一些法规法条背得滚瓜烂熟,非常的熟。我说:这些都很难背,我们年轻人记忆都不好,为什么你还可以背得这么清楚?他从右手拿出来一本小小的法规,左手拿出来,口袋又是一本,左上角拿起来又是一本。他就告诉我,在工作的领域方面,他凡是要了解的这些法规,他随时随地都在读。我就问他:你怎么背?像有一些法规几百条,你怎么次序不会颠倒?他就跟我说,每一条读五十遍,口要念出来五十遍,五十遍之后,再慢慢用记忆的方式来想一想,回忆一下。不行呢?法规法条要随时随地都要看,一有空闲就要看。他说从孩子出生之后,孩子看到父亲这么用功,所以两个孩子也非常的优秀,从小读书都不要大人盯他,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们做为父母的,应该要有这样为小孩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不但可以相得益彰,同时你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也会很轻松。为什么?你可以减少金钱,他不用补习,他认真,他就通达,所以何乐不为?

  此地也讲到,『工夫到,滞塞通』。我们读书最怕遇到困难,遇到困难第一个反应就是说:好了,我不读了。然后把这个困难就跳过去了,尤其是理科。很多小朋友通常也有这样的毛病,遇到困难就不想去突破,就会觉得:好烦,我不会。再不然就把这个题目丢给父母。父母问他说:你会不会?他往往说:我会了。结果考试出来,一看到数学六、七十分,你问他,他好像会,似懂非懂,其实是不懂。此地也告诉我们,「工夫到,滞塞通」。首先,我们要排除内心对这种困难的题目、困难的问题不要怕,面对它,就要想办法解决它。

  过去求学的阶段,也曾经碰到很难的数学,这个数学怎么办?没得问,明天要交,所以当天晚上我就花了三个小时,慢慢的思考,去推理;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努力,终於我解出来,非常的高兴。从此之后,我对数学不再害怕。为什么?我认为我可以做到,只是时间长一点。慢慢因为你解除自己内心的障碍以后,你对数学不怕,你就会兴起这种兴趣。兴趣一旦建立以后,你多做了,慢慢这个解答就开始快了。从三个多钟头,后来渐渐进步,到最后数学就不怕了。

  所以最主要还是在我们内心,你有心去做,这个问题你就有能力去突破。可是你无心去做,你功夫没有下到底,你就没有办法通达。所以此地讲只要「工夫到」,你下的功夫足够,你的努力够的话,肯定你一些不能通达的也能通达。假使做学问当中,学习过程当中,我们心里有疑惑,应该怎么办?此地就讲到: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此地就讲到,当我们有疑惑,没有办法了解的时候,就应该随时随地请教会的人。如果是同学当中,先请教同学比较优秀的,这一科比较专门的,我们请他帮忙。为什么?你不能通达,你累积的会愈来愈多,尤其是数理这方面的,前面不懂,后面连带的这些都没有办法通达,因为很多数理它是有连带关系。所以,此地只要心里有疑惑要把它记下来,『随札记』,随时要把它记下来。

  『就人问,求确义』。你应该要不耻下问,别人比较了解,比较清楚,我们应该要很虚心的求教於别人。也有很多人,他不愿意替别人解答。有时候碰到这种情形怎么办?我们可以参考其他的资料,譬如说参考书,工具书,它同时也可以替我们解决疑惑。但是最主要还是要靠自己,自己先去探究,没有办法的时候,再请问别人。

  曾经有一个母亲,她这样跟我反应,他说他的女儿当班长,可是家里电话每天她几乎要讲一两个小时,母亲就要我来告诫她的女儿。后来有机会,我就单独找她女儿:你为什么电话这么多?是不是你的朋友很多?她说:不是的,是因为同学有很多的问题都来请教她。我说:那这样会耽误你的功课,对不对?她说:对。我再问她:这些同学平常他们的学习态度情形怎样?她说:有的人在抄作业的时候,故意不抄,反正回到家里还有同学可以问。有一些应该解答的,应该把这些重要的题目抄下来,有一些他也不愿意再去抄下来,他就专门依赖学生。我问了这个同学,我问她:这些同学平常在校的情形如何?学习的情形如何?她告诉我多半都有这些毛病。所以他想:我回到家里,我请教班长就好了,我何必在学校很认真。他完全以自己的自私的心,不愿学,然后就把这个问题去请教别人。这样也不对。

  也曾经碰到这样的一个贤明的母亲,她就讲有一次她检查她女儿的联络簿,发觉她有多样的作业好像没有写,也没有做。因为看到老师的评语之后,她开始对女儿多加的追问,后来她女儿就说:我要问同学,今天应该做哪些。母亲就禁止。她说:我禁止,我绝对禁止,你今天所应该要做的,你竟然没有做,然后要把责任再去推给别人,再去抄别人的,你有靠山,这样不行,学习不能靠别人,一定要自动自发。所以这个母亲她宁可隔天女儿被老师处罚,而且联络簿上也写了几句:请老师严格执行,不守法、不守规矩,一定要处罚。这个孩子被母亲这样教导,以后她就不敢用这样的方式,投机取巧的方式;把所有的作业,还是老师交代的,在学校不愿意做好,回到家里电话一拨,全部找靠山,这样是很不对的。

  后来,我就跟这个班长讲:这样的话,长久下来,不但你的功课受到很重的影响,同时你也不是在帮忙他,你也是在害他。为什么?你害他没有办法自力更生,没有办法自己好好的学习。所以从此之后,你应该婉转的跟他讲,你要做功课,你很忙,要拒绝他。因为你这样的帮他,长久下来不是正确的。所以在此,我们也建议家长对子女的功课,我们要把它查证一下,是不是有这样的毛病;有这样的毛病,一定要及时的来制止他。

  此地『就人问,求确义』。也有很多人裹足不前,譬如说不懂自以为懂,不明了自以为明了,结果以讹传讹。因为自己以为明了了,又教了别人,就误导了别人。所以在此地古人告诉我们,要有不耻下问的这种精神,要精益求精,做学问一定要以通达明了为主。这个通达明了要自己有所悟处,才算是真正明了。我们再看三十四条: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我们读到这一条,我们也反省自己,自己的书房、自己的卧室是不是也经常保持很干净。在教学过程当中,也曾经问卷调查学生,会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间、整理自己书桌的有多少?往往非常少,寥寥无几,几乎都是父母替他整理。由此可知,小孩从小这种家庭教育几乎都丧失了,这些学习的机会都被父母把他给剥夺了。所以,我们读到『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做父母的应该要让孩子学习,要教导他怎么整理。

  我们这里讲到「房室清」,就是你要整齐清洁,墙壁也要干净。有很多小朋友他很喜欢画图,甚至在墙壁上画了一排的火车,画完以后,自己非常的高兴,请母亲看。说:爸爸,妈妈,你看我画的火车漂不漂亮?父母看到孩子这么天真,也舍不得打他,只好再把它粉刷干净。所以从小我们对於孩子要教导他,除内心要清净之外,我们外界的环境也要保持干净。首先父母就要做良好的榜样,子女才会向你学习。

  「几案洁」,几案就是书桌。我们晓得有很多人看书,他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东一本,西一本,凌凌乱乱。只要读书的时候,他自己的桌上,只要有一角还能放一本书,他自己就觉得很满足了,从来不会整理自己的书桌。像古人朱熹,每一次在书房读完书之后,一定要把它收拾得干净,他才离开书房。我们说一分诚敬得一分的利益,有十分的恭敬,你就能得到十分的利益。所以此地讲「几案洁」,就是要保持我们书桌的整齐与干净。

  「笔砚正」,古人所用的文具,就是文房四宝。今天没有毛笔,也没有砚台,但是我们的文具,我们所用的这些笔、橡皮擦等等,这些用具、文具,我们也要把它摆好,排得非常的整齐。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此地就讲到古人他要写字,他要读书,旁边一定要备好文房四宝才有办法写。此地说,墨磨歪了,就表示你心里有旁骛,你心里不专心。我记得小时候,父亲如果要写书法的时候,就会叫我去旁边磨墨,一池的清水要把它磨得恰到好处,总要半个钟头到一个钟头。他示范给我看的时候,我牢牢的记住。他也有要求,第一个手要握好,不能握歪;第二个不能碰到你的手,这个墨水不能喷出来,手不能碰脏,同时也不能溢出来。不能溢出来,不能溢到纸,不能溢到你的衣服,这个条件也可以说相当的严格。但是我也可以做到,因为我按照父亲所教的方法,握好以后就慢慢的磨,磨的力量要平均,要均衡。如果你的力量不均衡,你磨的速度有快有慢,你的墨条就会歪了。所以到最后,磨好了之后,请父亲来检查,他会看你的墨有没有平?有没有歪?你有歪,就证明你在磨的时候不专心;你有溢出来,就表示你的眼睛没有看到这个墨磨的速度,还有它的快慢,所以它才会溢出来。

  古人教导子女,从小由磨墨的功夫当中来训练他的耐心。我们现在没有这种机会,学习到可以用磨墨来训练自己的耐心。但是我们可以从小朋友的字来观察他有没有耐心。有很多人都抱怨说字很丑,我就会反问他:字为什么会很丑?你是不是眼睛没有看,你怎么写?他说:对,干嘛看?就手一直写下去。我说:不对,写字要意在笔先,你的心意要在下笔之前就要有,心里就要胸有成竹。你要知道我这一画这一笔要走到哪里?你不能笔拿起来就写。不管是毛笔或者硬笔字,都是如此,你要专心,要有耐心。首先就是要有耐心,一笔一画清清楚楚的交代好,不要纠在一起。

  所以『字不敬,心先病』。这个字写得歪七扭八的时候,首先要检查的是你的心,你的心有没有静在那里,有没有很专注就在写字这个功夫上。如果你打从心里就不想写,怎么会写得好?所以字写得丑,我们先要想一想,我是不是有不专心?你很专心,你眼睛盯著你的手,你的心意在你的手之前,它要写到哪里,到哪里该停,到哪里该顿,你心里有个底,再加上你有美感,你写出来的字就会很漂亮。所以「字不敬,心先病」,是因为你心里有毛病。什么毛病?就是不专心的毛病。所以这一条告诉我们,不论你写字做功课,都要反躬自省,自己有没有专注在里头。你有专注,你肯定会写得很好,读书也会读得很棒。我们再看下一条: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读到这一条,我想很多人都会会心一笑,有这样的感觉。过去末学还没有教《弟子规》的时候,都是书看到哪里放到哪里,所以家里除了厨房没有书以外,几乎到处都有书。这里也可以说,这是每一个人经常犯的毛病。

  此地告诉我们,『列典籍,有定处』。我们要把书籍,家里所有的书要排列好,把它放置好,放在书柜上面,要有固定的地方;不要没有固定的地方,经常在找书。尤其子女如果很多,家里的书也很多的时候,往往你会听到叫声:妈妈,我什么书不见了;爸爸,我哪一本书放在哪里,你可不可以帮我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毛病?都是犯了读看毕没有还原处,都是读看毕随便放。

  所以在此地我们做父母的大人,也应该要深深的检查自己,当你的书看完之后,你有没有把它收好。你没有把它收好,有时候家里弟弟妹妹很小的,哥哥姊姊没有及时收好,弟弟妹妹不分青红皂白,会把他的书在那里乱画。所以有很多小朋友,他们在家里为什么会吵架?有时候这个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所在,吵架、打架很重要的因素所在。

  所以从小子女看完书,一定要告诉他,要爱护书籍,要把它放好,而且要放在固定的位置。同时也要指导他,教导他,书要怎么排列比较整齐,比较好看,比较好拿。做父母的从小就要做很好的榜样,来教导自己的小孩。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这里讲到我们读书读到一半,可能有人找我们,有人叫我们,这个时候我们要随时把这个书收齐好,收拾干净,把它收拾整理好以后再离开。我想时间再赶,也没有差那个一分钟、三十秒,三十秒我们可以把书落好。也有很多人因为很急,他可能要出去办事,所以读到哪里,他就把它摺角,把书那个页码摺起来,这个也是不好的习惯。

  古人告诉我们,书要好好的爱惜,不要让它有缺损。如果你把它摺角,这个摺久了我们会觉得书好像很旧。我们爱惜书,我们就要让它保持得整齐美观。所以书读到哪里,不应该把它摺角做记号,应该用书签把它夹起来,不要让自己轻易的用摺角的方式来记读到哪一页,这样对书本是不恭敬的。

  『有缺坏,就补之』。我们都晓得,古人的书,他们的书籍往往都是用针线所缝制的,这样来把它固定。今天科技不同,我们的书可以说相当的紧固,所以当我们如果书经常读,它可能会有磨损;尤其是工具书,像字典这一类经常翻,我们对这样的书,我们也要爱惜它。翻的时候,有很多人动作非常的粗鲁,这些也是很不应该的。我们爱惜课本,在翻阅的时候要轻轻的,不要很粗鲁;你很粗鲁的翻书,我们会觉得很心疼。我们想一想,古人把这么好的书籍留下来,到了我们今天,虽然得到书很容易,但是我们也要存著恭敬之心来爱惜这些书籍。

  也有一些小朋友书本拿来以后,他很珍惜,他会把它先包好,用了一学期以后,还是非常的新颖。也有一些小朋友,他就比较随便,很草率,他会在课本里头东画西画,把课本涂得脏兮兮的,这样也非常的不好。如果读书时候,我们看到每一页都非常干净整齐,我们的视觉也会觉得很舒服。所以做父母的,当你的子女喜欢在课本上乱画的毛病,我们也要及时的制止,让他从小就建立爱护书籍、敬爱书籍的这种观念。接下来我们再看下一条: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这里就提到书,并不是天下的书、种种的书都能看。好的书可以让我们受益良多,不好的书也会污染我们的心志。所以此地讲不是好书,『屏勿视』,「屏」就是抛弃它的意思,就是不能看,要丢弃,不可以看它。『蔽聪明』,它的坏处在哪里?它会掩盖你的聪明,它会掩盖你的智慧,它会让你的智慧蒙蔽,它会破坏你内心的清净。所以『坏心志』,会破坏你的内在,你会污染到。

  康熙皇帝他在对他后代子孙的庭训里头,他就交代,交代什么?他交代二十岁之前,不要给他读小说,他说很容易染习到这种权谋智巧。尤其他们涉世未深,不懂得明辨是非之下,你这么小就给他看这些人心态上恶的这一面,小说里头都是杜撰的;有这一面的污染,从小就应该要禁止。康熙皇帝他同时也自我要求勉励,他怎么讲?他说:朕贵为天子,有很多话听不到,因为很多人不敢跟他讲实话。他如何来警惕自己,到底有没有犯过失?他说他唯一每天都一定要做的事情,就是读古书。读圣贤的经典来检查每日所作所为,是不是哪里有过失、哪里有缺失?施政方面哪里有缺失?他完全按照圣贤的经典来检点自己。

  我们也晓得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他非常提倡儒学(儒家的学问)。在皇宫里,每天还请这些儒学的专家日讲《四书》。我们就晓得,以前的皇帝,他对自己的要求有多么严格。我们今天读到《弟子规》,我们也想到看到古人这么好的学习榜样,我们也应该要效法,好的书籍我们要多读,一再的读,有道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这里也告诉我们,身为父母的,一定要经常看看,关心你的子女,他所阅读的是什么书?末学曾经有一次,下课之后,因为家长晚一点来带小孩,我就看他从书包里头取出一本漫画书在看。我就跟他讲:借老师翻一下。结果我稍微翻一下,我才发觉里头的污染、里头的内容,实在是不堪入目。有时候做家长的他不了解学生在外,自己的子弟他在外面,他是不是有接触这么多不良的书籍?所以这个也非常重要。我看了之后,除了告知这个家长之外,同时也跟学生讲:凡是你在课堂上看其他的书,一定要经过我的同意你才能看;不能看的,绝对是没收。为什么?不好的书的确是伤害非常的大。我们看最后这一行: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这里讲到人不能够对自己没有信心,一定要坚定自己有能力,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对自己要有什么心?要有自重自爱之心。什么叫自重?就是你不愿意随便抛弃你自己,放弃你自己。你要自己尊重自己,就要珍爱自己,珍爱自己就自立自强。所以此地讲『勿自暴,勿自弃』,不要轻易的说我不行,不能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古人对於立志这一方面非常的强调,人一生要立定志向,有了目标,有了方向,我们想一想圣贤之道,我们也可以向他学习,渐渐的我们也可以达到。『驯致』,「驯」就是渐渐的意思,渐渐的也可以达到像这样。

  所以,人在这一生当中有机会学习,我们要把握住机会。我们今天有这样的机缘读到《弟子规》,我们更应该好好的深入,帮助自己,同时也帮助周遭之人。如果你是父母,你还可以教育好你的子女。末学才疏学浅,承蒙老师一再的指导,所以斗胆向大家报告学习《弟子规》的过程,讲得不对不正之处,还恳请十方善知识多予指导,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