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 杨淑芬老师主讲 (第三集) 2002/7/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047-0003
大家好!我们接下来再继续看《弟子规》。前面讲到「入则孝」,从这一堂课开始,我们讲:
【出则弟】
什么叫『出则弟』?就是离开家里,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我们的行为。请看第八条: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从第八条开始,就讲到如何与人相处。我们都晓得,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自己独居。既要与众相处,我们就不得不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行为,我们一切的造作,都要特别的留心注意。这里一开头就讲『兄道友,弟道恭』,在家里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跟兄弟姊妹和睦相处。此地的「兄道友」,「道」就是做哥哥的如何来跟弟弟相处。「弟道恭」,弟弟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哥哥。「兄道友」,这个「友」就是友爱。做哥哥的要友爱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自己的兄长,还有姊妹,彼此都要互相的尊重。
有很多家长曾经这样抱怨过,他说孩子很少没有一天不吵架的,每天总是会打打吵吵。我们晓得,虽然子弟在家里,他们是玩乐也好,是真的吵架也好,从小父母就要灌输他们观念,让他们知道兄弟姊妹就好像是树干、树枝一样,都是生活在一体的,如果吵架就是不孝;两个人呕气,也是不孝。因此,如果兄弟姊妹有吵架的时候,身为父母的应该要晓以大义,如果能讲一些故事给他们听,可以说会更好。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孝悌的故事,譬如说唐朝的李绩。李绩当时已经贵为像宰相那么大的一个臣子,当他年老的时候,他还不忘照顾他的姊姊,还为他的姊姊熬煮稀饭,不小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我们想一想,当姊姊年纪这么大了,李绩年纪也不小、也已经老了,他还能这样的对待自己的姊姊,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
而且我们想一想,兄弟姊妹的相处,往往比父母还要长久。因为我们距离父母的年龄,相差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是跟兄弟姊妹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几乎可以说从小一直到我们终老,所以相处的机会非常的多。更何况童年的时候,非常的难得,从小我们懂得尊敬自己的兄长,做兄长的懂得爱护自己的弟妹,不但你在家里能和睦共处,将来在社会上也能与人互相的包容,互相的帮助,互相的关怀。所以,从小能建立这种友爱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再看下一句:
『兄弟睦,孝在中』。如果兄弟姊妹在家里能和睦共处,这个就是属於孝道了。怎么说?如果你经常跟兄弟姊妹吵架,让父母操心,每一次要把爸爸妈妈气得半死,这就是不孝了。所以,从小孩子建立这个友爱的观念非常的重要,因为影响将来非常的大。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也就是说孩子在家里从小就要建立他一个观念,不可以让他感觉钱财非常的重要。当然钱财也是重要,我们要教他懂得节俭,教他要从小就要爱惜家里的物品。如果从小他知道这个物质享受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的重视,他对钱财看得那么重,将来都会有很大的祸害。为什么?中国传统的社会,一旦父母百年之后(就是往生之后),往往为了争田产,兄弟姊妹彼此不能和睦相处,可以说是反目成仇。在现今的社会里头,我们可以见到非常多,为了争家产告到法院去,这些都是很不应该的。如果父母当时晓得留下财产会起了这么大的纷争,一定不愿意留这么多财产让子女争吵。
所以弟子在家里,身为父母的也要告诫他要节俭,有道是「勤俭持家家业盛」。如果不能勤俭,物质、钱财看得非常重,很重视物质的享受,将来如果面对有财产的纷争,这个彼此的怨恨都会从此而产生。所以能轻财物,我们把物质看得很轻,你能看得很轻,你就有布施的心,会把你多余的财产、多余的财物分散与人,同时也可以减少许多的怨恨,很多的纷争都是由於钱财太多所引起的。
除了钱财外,『言语忍,忿自泯』。为父母的在家里也要特别关心你的小孩,他们的互相对谈当中,是不是言语很粗鲁?是不是讲话非常的急,会伤人?这些从小我们就要告诫孩子,做父母的更要以身作则。我们都知道,在现代的家庭夫妻不合,经常口角的也很多。小孩看到父母是这样的情形,他在心目当中,他也会起了这种观念,就是父母也会吵,我跟别人吵,当然也是理所当然的。
过去曾经有一个朋友,她告诉我,有一次她跟她的先生吵架,吵得很凶,一时也没有注意五岁的儿子就在旁边。后来两个吵得很凶的时候,突然听到儿子在一旁拍手大叫:爸爸加油!妈妈加油!结果两个正打得起劲、吵得很凶的夫妻,突然看到儿子的这一幕,吓一跳,赶快停止。从此夫妻不再吵架,即使有口角也一定不再子女的面前出现。可见为人父母的,我们在家里的言行举止态度,讲话的语气,都要特别的注意小心。
因为孩子很小,他不能明辨是非,他在家里学习的对象就是父母。所以父母在讲话的时候,我们也要戒,戒什么?言语也要能忍,能忍的话,夫妻就会好言相向;不能忍的话,夫妻的话语针锋相对,孩子就会向你学习。如果孩子从小看到父母讲话都是很大声、很冲,那可见孩子小小的心灵也会向你学习。长大之后,他的这种耐心肯定也不够,讲话也会很粗鲁、粗鄙,为人所讨厌。
所以从小,我们懂得言语能控制。「忿自泯」,这个忿就是生气。我们都晓得人与人在谈吐当中,我们都希望对方讲话能很好听。自己讲话,我们也要特别注意。你讲话很急、很紧张,又很大声,对别人来讲,可能会误以为你在骂他,你在凶他,很多误会也会因此而产生。产生之后,大家内心起了不愉快,很多愤怒就会因此起来。所以,我们在谈吐当中,应该要特别注意。
人与人之间,我们也要替对方想一想。当别人很忙的时候,我们去问他,可能他的言语会很快很急,我们也不要误以为他就是在骂我,他就是在凶我。能彼此互相的体让,就可以减少很多言语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还有争吵。我们看完第八条,请再看第九条: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前面是讲对钱财,还有言语,如何与自己的兄弟姊妹相处。你能与自己的兄弟姊妹好好的相处,你将来在外面也同时可以跟你的朋友好好的相处。这些重要之外,我们的饮食也是非常的重要,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规范,也是特别的要注意到。这里就举到了饮食,应该怎么样才符合礼节?坐的姿势,还有走路的礼节,又应该如何?
这里讲到『长者先,幼者后』。如果我们跟长辈在一起走路,肯定一定要先礼让长辈。长辈走在前面,做晚辈的应该走在后面,走在后方,一定要礼让长辈。如果我们没有礼让,我们就不懂得尊卑次序,也不晓得这个次第怎样,这样就是没有礼节。我们想一想,年纪大的人或者尊长,他们走路行动比较缓慢,我们走在后面,同时也可以看顾他们。你能礼让长者,长者也会很欢心。
有一天我们也都会老。如果我们看到现代这一辈能敬老尊贤,等到我们老的时候,我们的下一代,他也会尊敬我们。所以从小要告诫自己的子女,不管是对自己的亲人也好,将来在外头也一样,面对老者,我们应该要礼让。懂得礼让,这是很好的美德,做晚辈的一定要注意到。
我们从小就要养成孩子有尊敬长辈的习惯,在家里我们一定要教导他,不是孩子小,他就最大。跟我们现在的环境恰恰相反,往往孩子在家里是当王,吃饭抢第一,做什么完全都抢第一,从来没有教导他应该如何尊敬长辈。所以,我们也看到现在很多的景象,年轻人不懂得敬老。所以这个没有办法怪谁,只怪我们环境潮流,前面一代他没有受到这样的礼教,所以传下来之后,当然我们也见不到这样敬老的这种情形。接下来我们看: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这里也提到,当父母呼唤儿女,或者当长辈叫唤子女或者家里的成员,我们听到,如果这个人不在旁边,应该要赶紧的代替父母去转达。「呼」,就是叫唤的意思。『即代叫』,「即」就是很快,要赶快的去代为找来。如果找不到的话,『人不在,己即到』,如果找不到父母所要找的人,你就要赶快来回应,跟父母跟长辈报告说此人不在,应该要把转达的情形,再向父母转达。好比我们在一个团体里头,如果主管叫我们代为找人,我们现在可以透过电话,我们可以直接叫唤他来,也可以透过种种的无线电传呼就可以转达到。
过去我们晓得,往往一户家宅很大,有前厅还有后院,可能旁边还有书房,往往父母要找人、要叫人,可能要走一些路,才有办法找到那个人。所以,以前如果听到长辈在呼唤,一定随时回应。即使你在工作,你在吃饭,也一定赶快小步的跑到尊长的前面,问问看有什么吩咐,还有交代。由此,我们也可以延伸出来一个道理,就是长者所交代我们、交办的,对於人的传达、传呼,我们都要立即去做,而且要把做完的情形向长者报告。请看第十条: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这个『称』就是称谓尊长。我们对於尊长,如何来称呼他?『勿呼名』,「勿」就是不可以,「呼」就是叫他的名字。呼名,直接叫他的名字。我们要对长者尊敬。有很多父母,他在家里,夫妻之间的应对,往往连名带姓,互相的叫唤。儿女从小他也听到父亲这样唤母亲,母亲也这样直呼父亲的名字,姓名统统叫出来。所以,难免做儿女的他也会,偶尔也会脱口而出。
曾经有一次,我在一个团体里头,看到老师彼此之间互相叫名字。某某名字老师(某某人,然后再加老师这样),不是说直接他姓陈,就叫陈老师。就是把他的名字直接呼出来叫老师这样。结果学生听了以后,也是直呼老师的名,虽然后面有加个老师,但是这样也是不礼貌。为什么?因为老师他做了不良的示范,让孩子也这样直呼老师的姓名,这样是不对的。所以成年人在讲话,或者父母在讲话,我们都要特别注意,如果旁边有子弟在,我们的言语,我们的造作,我们都要好好的思考,不要让他们落入不好的印象,然后来学习,这样就非常的可惜!
『对尊长,勿见能』,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如果长辈在场的地方,做为晚辈的,从小父母就要告诫他,不可以在长辈之前好像故意卖弄你的才华,你的才艺。此地的「勿见能」,这个「见」,我们在这里读成「现」,表现的意思,很特别会来表现自己,这是不礼貌的。为什么?因为孩子如果从小有这种情形,他爱现,从小就爱表达,把自己的锋芒毕露,将来会隐藏很大的危机。
我们都晓得,社会上往往很有才艺的人、很有才华的人,他很容易遭到嫉妒,有时候我们可以说是他锋芒太露了。所以古人很重视韬光养晦,即使你有才华,也不能在大庭广众当中故意卖弄,这样对自己有很不好的负面作用。所以,从小子弟在家里,做父母的也要特别小心注意,千万不能让子弟与人觉得这么小就爱卖弄自己,这是相当危险的,对将来的前途,对将来立身处世,都有负面的影响。我们再往下看: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这里是讲到当我们在路上看到有长辈、有老师或者有长辈亲戚,我们应该要过去跟他打招呼。这个「疾」是有一点快步走过去,「趋」也是小步的走过去,「揖」就是很恭敬的来向他问候。在以前,由於交通没有那么发达,往来於路上,车辆没有那么多,所以在路上我们行走的时候,往往远远看到有长辈过来,或者有邻人也是长辈,一定会过去问候。我们现在在路上行走,我们可能没有这么的方便,因为时代毕竟不同。
譬如说我们在学校,也曾经问过学生:在学校看到老师或者看到校长,缓缓的从前面过来,会逃避的,请举手?大概有一半。会很大方的跟老师、跟校长问候的,请举手?大概有一半。所以我们也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来,有很多小朋友他不爱这种社交,他往往会害怕,所以掉头而走。我们想一想,如果两个人,远远的一个已经看到对方,一个故意没看到掉头就走,他有可能产生误会,就是你故意不看我。所以『路遇长,疾趋揖』,这也是从小我们就要养成如何尊敬长者,在路上看到长者,我们应该要问候。
『长无言,退恭立』。如果长辈没有跟我们讲话,我们就退后一点,礼让长者先过去。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礼节,也有很多人感慨,我们现在都不讲人情。在大都会里头,我们都说水泥森林,跟以前比起来,我们现在的社会,淳朴的这种景况已经完全没有了。记得小的时候,经常在外面游玩,很多户人家,他们即使家里都没有人,也不用锁门,也不用关门,因为根本就不怕有小偷,左邻右舍也会互相的关心,几乎邻人没有一个不认识的。所以在这种守望相助之下,社会治安非常的良好。我们在路上,如果远远看到隔壁的婆婆、伯母过来,我们都会打招呼,她也会叫我们的名字,某某是不是出去,还是怎样?最少都会打个招呼,偶尔还会寒暄几句。
我们想想,现代几乎是完全没有。所以,有的人隔壁住了谁?不晓得。对面住了谁?也不清楚。因为我们现在不懂得尊长,也不懂得邻人相互的照应,所以彼此当然不认识;不认识,感觉就没有那一份亲切。往昔的人,他为什么会这么亲切?原来他远远只要看到有长辈过来,就会打招呼。打招呼当中,我们就会说:你是某某人的子弟,大家就好像很亲切。即使住在这么一个区域里头,可以说彼此都相互的认识,跟我们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这里也提到,刚刚所指的是说走路,你看到长者应该要跟他打招呼。此地讲到如果你是骑著马,这里所指的都是以前的社会环境背景。以前的人,即使乘著马车,坐在马车上面,远远看到隔壁的伯伯或者叔叔,他一定会下来跟他打招呼;打过招呼以后,又目送著他远离,所以说『过犹待,百步余』,即使他已经走过了,也要目送著他远去,直到没有看到为止。差不多有多远?差不多行走有百步多一点这样。
我们今人,我们应该怎样『骑下马,乘下车』?我们如何来对待我们的长辈?今天马车已经没有,今天所取代的是汽车,我们就要懂得对於长者、长辈,他搭乘交通工具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要先礼让他。帮他开门,为他开门,然后看他坐好之后,我们再轻轻的把门给关上,让老者他坐得很舒服。长辈要下车的时候,做晚辈的一定要先去开门,让他轻轻的很安全的下来。所以虽然时代不一样,但是我们的做法可以随著交通工具的不同,我们也要懂得如何帮助老者。在交通工具上,我们要帮助他;在礼节上面,我们也要懂得礼让,礼让老者乘车或者下车,我们都要特别的礼让他们。
我们现在礼节可以说也很不错,譬如说搭乘飞机,我们会到机场送机、迎机。搭乘其他的交通工具,我们也懂得送父母要送到车站,目送他搭上车子再离开。这些是时代环境的不同,我们也要懂得,如何让父母在这个接送、迎送当中要特别的注意,尤其年纪大的人行动不方便。如果为人子女的你有驾车,你开车,对於长者,我们要看他完全身体手跟脚都已经伸到车子里头坐安稳了,还要再问他坐好了没有?他答好,才可以把门关上。
曾经看到一个老者,他的脚受伤,末学就问他说:你的脚何以受伤?他就说他搭朋友的车子,脚还没有伸进到车子里头,这个朋友司机,他从前面没有看到他的脚还在后面,就把门用力关上,结果脚受伤了,三个月才好。可见我们在这一方面也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对於老者,他如果有乘载交通工具,要特别的谨慎,保护他们的安全为要。送这个老者离开,或者长辈离开,我们也要记得不是只有送出门就好了。往往我们看到很多人在机场送别的时候,都看到没有人影了,挥挥手再离开,这个也告诉我们要目送长者安全的离开。看完了第十条,我们接著再往下看十一条: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这里也是教导我们在行仪上面,我们应该重视社交礼节。我们经常参加一些聚会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到,譬如说有一些带小孩子到现场,如果小孩没有受到约束,他往往会在会场里头东跑西跑,非常没有礼貌,也没有礼节。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从小父母没有约束他。当有长者有长辈在场的时候,做儿女的应该要懂得进退应对,统统要了解。
所以此地这一条就告诉我们,长者如果没有坐下来,「幼勿坐」,所有的晚辈统统不能坐下来;这个主人没有坐,所有的客人也不能坐下来。所以这里就讲到『长者立,幼勿坐』,做为晚辈的就不能坐下来。『长者坐』,长者已经有跟大家讲:大家请坐!晚辈才可以做下来,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礼节。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这里也提到在长辈尊长或者长官主管的前面,我们讲话声量要放低一点,要小声一点。有很多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声量很大,讲起话来许多人都要为之侧目,都会看看他,但是他往往不晓得自己的讲话声音非常的大。所以子弟在家里,做父母的也要告诫,也要注意到他们讲话的声量。家里有客人来,这个时候就是最好的观摩情形。在有这样的机会,我们也可以让我们的子女,跟他讲:你可以出来。测试看看他的这种情形,礼貌的情形,还有应对的情形,给他有这样的机会学习。学习之后,父母如果发觉孩子有哪些过失,或者表现得不妥的地方,一定要当下就来跟他指导,应该如何做是最好。但是这种做,不是造作,不是刻意,而是很自然的在教育他、在引导他。
『低不闻,却非宜』。如果讲话会紧张,在长辈之前讲话很紧张、很小声,这样也不对。「低不闻」,声量小到对方没有办法听到,这样也不对,也是没有礼貌。「却非宜」,「宜」就是适合,「非宜」就是不适宜。所以讲话,从小我们就要训练孩子要落落大方,即使有客人来,有尊长在面前,我们也要指导他,他的行仪也要很自然,很大方。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进必趋,退必迟』,就好比我们在一起聚会的时候,当会议结束,或者有人要进出,当长辈要进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先赶在前面,为长辈开门关门;等他进了以后,再把门关起来。如果有离开的时候,散会要离开的时候,一定先礼让长辈先走,做晚辈的就跟在后面。
可是我们现代有很多情景是不太相同的,譬如说要先打开每一道每一道的门,即使在散会的时候,要有一个人先替长辈开门,或者按电钮,或者按电梯,在电梯外面先等候。可以等候的时候,我们就有人先在外面等候长者,为长者开关门,其余之人就跟在后面。我们要懂得,一定要尊重长辈。如果你能懂得尊重长辈,尊重你的长官,你一定可以深得大家的喜欢。因为人家看你彬彬有礼,温文儒雅,肯定你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
『问起对,视勿移』。这里就谈到与人对话的时候,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视线,应该怎么摆。当长辈跟你讲话的时候,你不能害羞,头低低的,应该眼睛目视著长辈,不能眼睛看别的地方,这个都是不礼貌的。如果你不懂得这样的话,往往会吃了很大的亏。尤其是你有职业,你有经商的经验,我们都晓得,与人对谈的时候往往都是看你的眸子,看你的眼神。眼神正,就表示你这个人为人正直。眼神不对、飘浮,也可以看得出来你内心是轻浮、是不正之人。所以「问起对,视勿移」,这个「对」就是对答,当长辈问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回答,我们的回应,要注意我们的目光不可以随便的飘移,应该要注视著对方,注视著长者。除了对长辈如此,我们跟一般人交往,在谈吐当中,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到「视勿移」这一点,这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礼仪。看完了第十一条,我们接下来再看第十二条。请看课本: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我们都晓得,当我们跟群体在一起的时候,或者工作、或者职业,我们都会与人相处在一起。在团体里头,如果有长辈,不一定他是我们的主管,但是他的年纪比我们还大,如果我们有共事,一起合作,一起工作,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来对待这样的长者?此地告诉我们『事诸父,如事父』,就是他的年纪像父执辈这样的人,我们对待他,也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那样的来敬重他。如果也像兄弟姊妹,我们的年龄差不多是在我们的兄长当中,我们也要爱惜他,珍惜这样的友谊,珍惜这样的因缘,可以相聚在一起工作的因缘,或者相聚在一起学习的这种因缘,我们都要珍惜。怎么相处?『事诸兄,如事兄』,对待这样年纪的人,就好像家里的兄长一样来尊敬他。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贵在能和睦。一个团体不能和睦,这个团体肯定不能兴旺。同理,家庭不能和睦共处,这个家也不能兴盛。所以与人和睦共处,非常的重要。当然首先我们的出发点,一定要懂得,凡是年纪比我们年长的,我们一定要守住一条,要尊敬他,要尊重他。你能尊敬他,你能尊重他,他会把他所学的他会的,他一定会提携你,教导你。如果你瞧不起他,你认为他没有什么,你有傲慢的这种心态,别人也不会帮助你,也不会提携你。
所以人与人相处,也贵在能谦虚。尤其对长者,长辈他们的经验丰富,虽然或许他们的学识没有做晚辈的来得高,但是他们经验的累积,往往不是做晚辈的他们所能体会了解的。所以在对待年纪如同父执辈这样的人,我们也要敬爱他,像父亲这样的,不是用孝顺,而是用那样的心来尊敬像父执辈这样的人。如果人人从小都有这一份心,我们可以说这个社会一定是相当的和谐,相当的安定,相当的幸福。看完了第十二条,我们继续再看:
【谨】
前面「出则弟」已经告诉我们一些行仪,日常行仪应该如何。接下来「谨」,它告诉我们自身这个态度,也是属於居家生活的一些细节,我们也要特别的留意。请看第十二条: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这里就讲到人一定要珍惜光阴,我们都晓得「一年之计在於春,一日之计在於晨」。早上起来,可以说精神最好,最抖擞的这个时段,所以一定要珍惜。古者他们对於子女非常重视,要早起。曾国藩曾经告诫他的子弟,在《曾文正公嘉言集》里头,他讲:要看一个家庭有没有兴盛,就看他的子弟是不是晏起?这个晏起就是起得很晚。他们是不是会早起?早起的家庭,我们感觉这个家庭是一个有朝气、有前途的家庭。如果子弟都睡得很晚,日照三竿,这个家恐怕就是没有家教。所以,古人很重视子弟要爱惜时间,爱惜光阴,早上就要早早起床。
所以这里讲『朝起早,夜眠迟』。在往昔我们可以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者晚上很晚睡,也不像我们现在几乎到半夜凌晨还在那里读书也好,做事也好。因为毕竟环境不同。以前教育子女它是这样子的,父母还没有睡的时候,为人子女的一定要等待父母都去睡了,然后他们目送父母就寝之后,把家里再打理,再看看,有没有门窗哪里没有关好,或者东西没有处理好,等检查一切没有安全顾虑之后,为人子女的再上床睡觉。早上在父母还没有起床的时候,为人子女就已经先起来问候父母。跟我们现代的情形恰恰相反。
此地也有人会误解,晚上很晚睡,早上又这么早起床,那不是睡眠不足吗?这里的用意就是说,我们如何先让父母安心的睡觉之后,为人子女再跟著睡觉。因为这样,如果万一父母有什么事情发生,不要说子女都已经跑去睡觉了,不晓得。所以这里告诉我们要仔细,先把父母安顿好之后,做子女的再睡觉。此地最主要的精神所在,就是告诉我们时光,不要睡得太久,时间很宝贵,今天过了,今天永远不再回来。如果永远存著拥有今天,有很多人不懂得珍惜,他认为每天都有今天,所以他可以为所欲为,可以睡得很晚。
也有很多家长,每到寒暑假的时候,他就让自己的子女睡得很晚。曾经这样问过学生:在暑假的时候,睡到十点的请举手?差不多有一半,睡到九点的也有一些,睡到八点的也不少,睡到七点的没有。睡到六点的有两个小朋友,是兄妹,他举手。我就问他说:全班只有你们两个表现最优秀,为什么你们这么早起?这个哥哥就回答说:没办法,是因为妈妈帮我们办了报名晨泳,所以五点多就被叫醒,六点就去学晨泳。原来是如此。
可见一般家长往往也忽略了,孩子在休假的时候,也让他们睡得这么晚。我们想一想看,如果早上六点多起床,七点多吃完饭,肯定他可以做很多事情,也可以学很多的才艺也好,也可以看很多书。每天你能多了两、三个钟头,一个暑假六十天,他所节省出来的这些时间,可以用在很多很好的地方。但是很多家长往往都忽略了,实在是相当的可惜。
『老易至,惜此时』。这里就讲到时光匆匆,人往往回头一看,已经好几十岁了。这个时候我们想到要努力已经来不及了,有道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所以为人父母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要记得要好好的教导他。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这一条很多人从小父母就已经教得很好。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盥洗梳洗,把自己打理得干净。刷牙漱口一定三餐都要做到,尤其晚上睡觉的时候,更要特别的一定要落实,才能保健牙齿。
『便溺回,辄净手』,几乎每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里头,老师都有教,父母从小也会教他们。所以这一点一般小朋友都已经可以落实,而且做得很好。今天时间已经到了,就为大家讲到此地,再会。
大家好!我们接下来再继续看《弟子规》。前面讲到「入则孝」,从这一堂课开始,我们讲:
【出则弟】
什么叫『出则弟』?就是离开家里,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我们的行为。请看第八条: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从第八条开始,就讲到如何与人相处。我们都晓得,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自己独居。既要与众相处,我们就不得不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行为,我们一切的造作,都要特别的留心注意。这里一开头就讲『兄道友,弟道恭』,在家里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跟兄弟姊妹和睦相处。此地的「兄道友」,「道」就是做哥哥的如何来跟弟弟相处。「弟道恭」,弟弟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哥哥。「兄道友」,这个「友」就是友爱。做哥哥的要友爱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自己的兄长,还有姊妹,彼此都要互相的尊重。
有很多家长曾经这样抱怨过,他说孩子很少没有一天不吵架的,每天总是会打打吵吵。我们晓得,虽然子弟在家里,他们是玩乐也好,是真的吵架也好,从小父母就要灌输他们观念,让他们知道兄弟姊妹就好像是树干、树枝一样,都是生活在一体的,如果吵架就是不孝;两个人呕气,也是不孝。因此,如果兄弟姊妹有吵架的时候,身为父母的应该要晓以大义,如果能讲一些故事给他们听,可以说会更好。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孝悌的故事,譬如说唐朝的李绩。李绩当时已经贵为像宰相那么大的一个臣子,当他年老的时候,他还不忘照顾他的姊姊,还为他的姊姊熬煮稀饭,不小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我们想一想,当姊姊年纪这么大了,李绩年纪也不小、也已经老了,他还能这样的对待自己的姊姊,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
而且我们想一想,兄弟姊妹的相处,往往比父母还要长久。因为我们距离父母的年龄,相差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是跟兄弟姊妹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几乎可以说从小一直到我们终老,所以相处的机会非常的多。更何况童年的时候,非常的难得,从小我们懂得尊敬自己的兄长,做兄长的懂得爱护自己的弟妹,不但你在家里能和睦共处,将来在社会上也能与人互相的包容,互相的帮助,互相的关怀。所以,从小能建立这种友爱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再看下一句:
『兄弟睦,孝在中』。如果兄弟姊妹在家里能和睦共处,这个就是属於孝道了。怎么说?如果你经常跟兄弟姊妹吵架,让父母操心,每一次要把爸爸妈妈气得半死,这就是不孝了。所以,从小孩子建立这个友爱的观念非常的重要,因为影响将来非常的大。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也就是说孩子在家里从小就要建立他一个观念,不可以让他感觉钱财非常的重要。当然钱财也是重要,我们要教他懂得节俭,教他要从小就要爱惜家里的物品。如果从小他知道这个物质享受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的重视,他对钱财看得那么重,将来都会有很大的祸害。为什么?中国传统的社会,一旦父母百年之后(就是往生之后),往往为了争田产,兄弟姊妹彼此不能和睦相处,可以说是反目成仇。在现今的社会里头,我们可以见到非常多,为了争家产告到法院去,这些都是很不应该的。如果父母当时晓得留下财产会起了这么大的纷争,一定不愿意留这么多财产让子女争吵。
所以弟子在家里,身为父母的也要告诫他要节俭,有道是「勤俭持家家业盛」。如果不能勤俭,物质、钱财看得非常重,很重视物质的享受,将来如果面对有财产的纷争,这个彼此的怨恨都会从此而产生。所以能轻财物,我们把物质看得很轻,你能看得很轻,你就有布施的心,会把你多余的财产、多余的财物分散与人,同时也可以减少许多的怨恨,很多的纷争都是由於钱财太多所引起的。
除了钱财外,『言语忍,忿自泯』。为父母的在家里也要特别关心你的小孩,他们的互相对谈当中,是不是言语很粗鲁?是不是讲话非常的急,会伤人?这些从小我们就要告诫孩子,做父母的更要以身作则。我们都知道,在现代的家庭夫妻不合,经常口角的也很多。小孩看到父母是这样的情形,他在心目当中,他也会起了这种观念,就是父母也会吵,我跟别人吵,当然也是理所当然的。
过去曾经有一个朋友,她告诉我,有一次她跟她的先生吵架,吵得很凶,一时也没有注意五岁的儿子就在旁边。后来两个吵得很凶的时候,突然听到儿子在一旁拍手大叫:爸爸加油!妈妈加油!结果两个正打得起劲、吵得很凶的夫妻,突然看到儿子的这一幕,吓一跳,赶快停止。从此夫妻不再吵架,即使有口角也一定不再子女的面前出现。可见为人父母的,我们在家里的言行举止态度,讲话的语气,都要特别的注意小心。
因为孩子很小,他不能明辨是非,他在家里学习的对象就是父母。所以父母在讲话的时候,我们也要戒,戒什么?言语也要能忍,能忍的话,夫妻就会好言相向;不能忍的话,夫妻的话语针锋相对,孩子就会向你学习。如果孩子从小看到父母讲话都是很大声、很冲,那可见孩子小小的心灵也会向你学习。长大之后,他的这种耐心肯定也不够,讲话也会很粗鲁、粗鄙,为人所讨厌。
所以从小,我们懂得言语能控制。「忿自泯」,这个忿就是生气。我们都晓得人与人在谈吐当中,我们都希望对方讲话能很好听。自己讲话,我们也要特别注意。你讲话很急、很紧张,又很大声,对别人来讲,可能会误以为你在骂他,你在凶他,很多误会也会因此而产生。产生之后,大家内心起了不愉快,很多愤怒就会因此起来。所以,我们在谈吐当中,应该要特别注意。
人与人之间,我们也要替对方想一想。当别人很忙的时候,我们去问他,可能他的言语会很快很急,我们也不要误以为他就是在骂我,他就是在凶我。能彼此互相的体让,就可以减少很多言语所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还有争吵。我们看完第八条,请再看第九条: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前面是讲对钱财,还有言语,如何与自己的兄弟姊妹相处。你能与自己的兄弟姊妹好好的相处,你将来在外面也同时可以跟你的朋友好好的相处。这些重要之外,我们的饮食也是非常的重要,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规范,也是特别的要注意到。这里就举到了饮食,应该怎么样才符合礼节?坐的姿势,还有走路的礼节,又应该如何?
这里讲到『长者先,幼者后』。如果我们跟长辈在一起走路,肯定一定要先礼让长辈。长辈走在前面,做晚辈的应该走在后面,走在后方,一定要礼让长辈。如果我们没有礼让,我们就不懂得尊卑次序,也不晓得这个次第怎样,这样就是没有礼节。我们想一想,年纪大的人或者尊长,他们走路行动比较缓慢,我们走在后面,同时也可以看顾他们。你能礼让长者,长者也会很欢心。
有一天我们也都会老。如果我们看到现代这一辈能敬老尊贤,等到我们老的时候,我们的下一代,他也会尊敬我们。所以从小要告诫自己的子女,不管是对自己的亲人也好,将来在外头也一样,面对老者,我们应该要礼让。懂得礼让,这是很好的美德,做晚辈的一定要注意到。
我们从小就要养成孩子有尊敬长辈的习惯,在家里我们一定要教导他,不是孩子小,他就最大。跟我们现在的环境恰恰相反,往往孩子在家里是当王,吃饭抢第一,做什么完全都抢第一,从来没有教导他应该如何尊敬长辈。所以,我们也看到现在很多的景象,年轻人不懂得敬老。所以这个没有办法怪谁,只怪我们环境潮流,前面一代他没有受到这样的礼教,所以传下来之后,当然我们也见不到这样敬老的这种情形。接下来我们看: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这里也提到,当父母呼唤儿女,或者当长辈叫唤子女或者家里的成员,我们听到,如果这个人不在旁边,应该要赶紧的代替父母去转达。「呼」,就是叫唤的意思。『即代叫』,「即」就是很快,要赶快的去代为找来。如果找不到的话,『人不在,己即到』,如果找不到父母所要找的人,你就要赶快来回应,跟父母跟长辈报告说此人不在,应该要把转达的情形,再向父母转达。好比我们在一个团体里头,如果主管叫我们代为找人,我们现在可以透过电话,我们可以直接叫唤他来,也可以透过种种的无线电传呼就可以转达到。
过去我们晓得,往往一户家宅很大,有前厅还有后院,可能旁边还有书房,往往父母要找人、要叫人,可能要走一些路,才有办法找到那个人。所以,以前如果听到长辈在呼唤,一定随时回应。即使你在工作,你在吃饭,也一定赶快小步的跑到尊长的前面,问问看有什么吩咐,还有交代。由此,我们也可以延伸出来一个道理,就是长者所交代我们、交办的,对於人的传达、传呼,我们都要立即去做,而且要把做完的情形向长者报告。请看第十条: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这个『称』就是称谓尊长。我们对於尊长,如何来称呼他?『勿呼名』,「勿」就是不可以,「呼」就是叫他的名字。呼名,直接叫他的名字。我们要对长者尊敬。有很多父母,他在家里,夫妻之间的应对,往往连名带姓,互相的叫唤。儿女从小他也听到父亲这样唤母亲,母亲也这样直呼父亲的名字,姓名统统叫出来。所以,难免做儿女的他也会,偶尔也会脱口而出。
曾经有一次,我在一个团体里头,看到老师彼此之间互相叫名字。某某名字老师(某某人,然后再加老师这样),不是说直接他姓陈,就叫陈老师。就是把他的名字直接呼出来叫老师这样。结果学生听了以后,也是直呼老师的名,虽然后面有加个老师,但是这样也是不礼貌。为什么?因为老师他做了不良的示范,让孩子也这样直呼老师的姓名,这样是不对的。所以成年人在讲话,或者父母在讲话,我们都要特别注意,如果旁边有子弟在,我们的言语,我们的造作,我们都要好好的思考,不要让他们落入不好的印象,然后来学习,这样就非常的可惜!
『对尊长,勿见能』,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如果长辈在场的地方,做为晚辈的,从小父母就要告诫他,不可以在长辈之前好像故意卖弄你的才华,你的才艺。此地的「勿见能」,这个「见」,我们在这里读成「现」,表现的意思,很特别会来表现自己,这是不礼貌的。为什么?因为孩子如果从小有这种情形,他爱现,从小就爱表达,把自己的锋芒毕露,将来会隐藏很大的危机。
我们都晓得,社会上往往很有才艺的人、很有才华的人,他很容易遭到嫉妒,有时候我们可以说是他锋芒太露了。所以古人很重视韬光养晦,即使你有才华,也不能在大庭广众当中故意卖弄,这样对自己有很不好的负面作用。所以,从小子弟在家里,做父母的也要特别小心注意,千万不能让子弟与人觉得这么小就爱卖弄自己,这是相当危险的,对将来的前途,对将来立身处世,都有负面的影响。我们再往下看: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这里是讲到当我们在路上看到有长辈、有老师或者有长辈亲戚,我们应该要过去跟他打招呼。这个「疾」是有一点快步走过去,「趋」也是小步的走过去,「揖」就是很恭敬的来向他问候。在以前,由於交通没有那么发达,往来於路上,车辆没有那么多,所以在路上我们行走的时候,往往远远看到有长辈过来,或者有邻人也是长辈,一定会过去问候。我们现在在路上行走,我们可能没有这么的方便,因为时代毕竟不同。
譬如说我们在学校,也曾经问过学生:在学校看到老师或者看到校长,缓缓的从前面过来,会逃避的,请举手?大概有一半。会很大方的跟老师、跟校长问候的,请举手?大概有一半。所以我们也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来,有很多小朋友他不爱这种社交,他往往会害怕,所以掉头而走。我们想一想,如果两个人,远远的一个已经看到对方,一个故意没看到掉头就走,他有可能产生误会,就是你故意不看我。所以『路遇长,疾趋揖』,这也是从小我们就要养成如何尊敬长者,在路上看到长者,我们应该要问候。
『长无言,退恭立』。如果长辈没有跟我们讲话,我们就退后一点,礼让长者先过去。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礼节,也有很多人感慨,我们现在都不讲人情。在大都会里头,我们都说水泥森林,跟以前比起来,我们现在的社会,淳朴的这种景况已经完全没有了。记得小的时候,经常在外面游玩,很多户人家,他们即使家里都没有人,也不用锁门,也不用关门,因为根本就不怕有小偷,左邻右舍也会互相的关心,几乎邻人没有一个不认识的。所以在这种守望相助之下,社会治安非常的良好。我们在路上,如果远远看到隔壁的婆婆、伯母过来,我们都会打招呼,她也会叫我们的名字,某某是不是出去,还是怎样?最少都会打个招呼,偶尔还会寒暄几句。
我们想想,现代几乎是完全没有。所以,有的人隔壁住了谁?不晓得。对面住了谁?也不清楚。因为我们现在不懂得尊长,也不懂得邻人相互的照应,所以彼此当然不认识;不认识,感觉就没有那一份亲切。往昔的人,他为什么会这么亲切?原来他远远只要看到有长辈过来,就会打招呼。打招呼当中,我们就会说:你是某某人的子弟,大家就好像很亲切。即使住在这么一个区域里头,可以说彼此都相互的认识,跟我们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这里也提到,刚刚所指的是说走路,你看到长者应该要跟他打招呼。此地讲到如果你是骑著马,这里所指的都是以前的社会环境背景。以前的人,即使乘著马车,坐在马车上面,远远看到隔壁的伯伯或者叔叔,他一定会下来跟他打招呼;打过招呼以后,又目送著他远离,所以说『过犹待,百步余』,即使他已经走过了,也要目送著他远去,直到没有看到为止。差不多有多远?差不多行走有百步多一点这样。
我们今人,我们应该怎样『骑下马,乘下车』?我们如何来对待我们的长辈?今天马车已经没有,今天所取代的是汽车,我们就要懂得对於长者、长辈,他搭乘交通工具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要先礼让他。帮他开门,为他开门,然后看他坐好之后,我们再轻轻的把门给关上,让老者他坐得很舒服。长辈要下车的时候,做晚辈的一定要先去开门,让他轻轻的很安全的下来。所以虽然时代不一样,但是我们的做法可以随著交通工具的不同,我们也要懂得如何帮助老者。在交通工具上,我们要帮助他;在礼节上面,我们也要懂得礼让,礼让老者乘车或者下车,我们都要特别的礼让他们。
我们现在礼节可以说也很不错,譬如说搭乘飞机,我们会到机场送机、迎机。搭乘其他的交通工具,我们也懂得送父母要送到车站,目送他搭上车子再离开。这些是时代环境的不同,我们也要懂得,如何让父母在这个接送、迎送当中要特别的注意,尤其年纪大的人行动不方便。如果为人子女的你有驾车,你开车,对於长者,我们要看他完全身体手跟脚都已经伸到车子里头坐安稳了,还要再问他坐好了没有?他答好,才可以把门关上。
曾经看到一个老者,他的脚受伤,末学就问他说:你的脚何以受伤?他就说他搭朋友的车子,脚还没有伸进到车子里头,这个朋友司机,他从前面没有看到他的脚还在后面,就把门用力关上,结果脚受伤了,三个月才好。可见我们在这一方面也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对於老者,他如果有乘载交通工具,要特别的谨慎,保护他们的安全为要。送这个老者离开,或者长辈离开,我们也要记得不是只有送出门就好了。往往我们看到很多人在机场送别的时候,都看到没有人影了,挥挥手再离开,这个也告诉我们要目送长者安全的离开。看完了第十条,我们接著再往下看十一条: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这里也是教导我们在行仪上面,我们应该重视社交礼节。我们经常参加一些聚会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到,譬如说有一些带小孩子到现场,如果小孩没有受到约束,他往往会在会场里头东跑西跑,非常没有礼貌,也没有礼节。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从小父母没有约束他。当有长者有长辈在场的时候,做儿女的应该要懂得进退应对,统统要了解。
所以此地这一条就告诉我们,长者如果没有坐下来,「幼勿坐」,所有的晚辈统统不能坐下来;这个主人没有坐,所有的客人也不能坐下来。所以这里就讲到『长者立,幼勿坐』,做为晚辈的就不能坐下来。『长者坐』,长者已经有跟大家讲:大家请坐!晚辈才可以做下来,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礼节。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这里也提到在长辈尊长或者长官主管的前面,我们讲话声量要放低一点,要小声一点。有很多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声量很大,讲起话来许多人都要为之侧目,都会看看他,但是他往往不晓得自己的讲话声音非常的大。所以子弟在家里,做父母的也要告诫,也要注意到他们讲话的声量。家里有客人来,这个时候就是最好的观摩情形。在有这样的机会,我们也可以让我们的子女,跟他讲:你可以出来。测试看看他的这种情形,礼貌的情形,还有应对的情形,给他有这样的机会学习。学习之后,父母如果发觉孩子有哪些过失,或者表现得不妥的地方,一定要当下就来跟他指导,应该如何做是最好。但是这种做,不是造作,不是刻意,而是很自然的在教育他、在引导他。
『低不闻,却非宜』。如果讲话会紧张,在长辈之前讲话很紧张、很小声,这样也不对。「低不闻」,声量小到对方没有办法听到,这样也不对,也是没有礼貌。「却非宜」,「宜」就是适合,「非宜」就是不适宜。所以讲话,从小我们就要训练孩子要落落大方,即使有客人来,有尊长在面前,我们也要指导他,他的行仪也要很自然,很大方。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进必趋,退必迟』,就好比我们在一起聚会的时候,当会议结束,或者有人要进出,当长辈要进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先赶在前面,为长辈开门关门;等他进了以后,再把门关起来。如果有离开的时候,散会要离开的时候,一定先礼让长辈先走,做晚辈的就跟在后面。
可是我们现代有很多情景是不太相同的,譬如说要先打开每一道每一道的门,即使在散会的时候,要有一个人先替长辈开门,或者按电钮,或者按电梯,在电梯外面先等候。可以等候的时候,我们就有人先在外面等候长者,为长者开关门,其余之人就跟在后面。我们要懂得,一定要尊重长辈。如果你能懂得尊重长辈,尊重你的长官,你一定可以深得大家的喜欢。因为人家看你彬彬有礼,温文儒雅,肯定你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
『问起对,视勿移』。这里就谈到与人对话的时候,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视线,应该怎么摆。当长辈跟你讲话的时候,你不能害羞,头低低的,应该眼睛目视著长辈,不能眼睛看别的地方,这个都是不礼貌的。如果你不懂得这样的话,往往会吃了很大的亏。尤其是你有职业,你有经商的经验,我们都晓得,与人对谈的时候往往都是看你的眸子,看你的眼神。眼神正,就表示你这个人为人正直。眼神不对、飘浮,也可以看得出来你内心是轻浮、是不正之人。所以「问起对,视勿移」,这个「对」就是对答,当长辈问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回答,我们的回应,要注意我们的目光不可以随便的飘移,应该要注视著对方,注视著长者。除了对长辈如此,我们跟一般人交往,在谈吐当中,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到「视勿移」这一点,这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礼仪。看完了第十一条,我们接下来再看第十二条。请看课本: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我们都晓得,当我们跟群体在一起的时候,或者工作、或者职业,我们都会与人相处在一起。在团体里头,如果有长辈,不一定他是我们的主管,但是他的年纪比我们还大,如果我们有共事,一起合作,一起工作,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来对待这样的长者?此地告诉我们『事诸父,如事父』,就是他的年纪像父执辈这样的人,我们对待他,也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那样的来敬重他。如果也像兄弟姊妹,我们的年龄差不多是在我们的兄长当中,我们也要爱惜他,珍惜这样的友谊,珍惜这样的因缘,可以相聚在一起工作的因缘,或者相聚在一起学习的这种因缘,我们都要珍惜。怎么相处?『事诸兄,如事兄』,对待这样年纪的人,就好像家里的兄长一样来尊敬他。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贵在能和睦。一个团体不能和睦,这个团体肯定不能兴旺。同理,家庭不能和睦共处,这个家也不能兴盛。所以与人和睦共处,非常的重要。当然首先我们的出发点,一定要懂得,凡是年纪比我们年长的,我们一定要守住一条,要尊敬他,要尊重他。你能尊敬他,你能尊重他,他会把他所学的他会的,他一定会提携你,教导你。如果你瞧不起他,你认为他没有什么,你有傲慢的这种心态,别人也不会帮助你,也不会提携你。
所以人与人相处,也贵在能谦虚。尤其对长者,长辈他们的经验丰富,虽然或许他们的学识没有做晚辈的来得高,但是他们经验的累积,往往不是做晚辈的他们所能体会了解的。所以在对待年纪如同父执辈这样的人,我们也要敬爱他,像父亲这样的,不是用孝顺,而是用那样的心来尊敬像父执辈这样的人。如果人人从小都有这一份心,我们可以说这个社会一定是相当的和谐,相当的安定,相当的幸福。看完了第十二条,我们继续再看:
【谨】
前面「出则弟」已经告诉我们一些行仪,日常行仪应该如何。接下来「谨」,它告诉我们自身这个态度,也是属於居家生活的一些细节,我们也要特别的留意。请看第十二条: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这里就讲到人一定要珍惜光阴,我们都晓得「一年之计在於春,一日之计在於晨」。早上起来,可以说精神最好,最抖擞的这个时段,所以一定要珍惜。古者他们对於子女非常重视,要早起。曾国藩曾经告诫他的子弟,在《曾文正公嘉言集》里头,他讲:要看一个家庭有没有兴盛,就看他的子弟是不是晏起?这个晏起就是起得很晚。他们是不是会早起?早起的家庭,我们感觉这个家庭是一个有朝气、有前途的家庭。如果子弟都睡得很晚,日照三竿,这个家恐怕就是没有家教。所以,古人很重视子弟要爱惜时间,爱惜光阴,早上就要早早起床。
所以这里讲『朝起早,夜眠迟』。在往昔我们可以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者晚上很晚睡,也不像我们现在几乎到半夜凌晨还在那里读书也好,做事也好。因为毕竟环境不同。以前教育子女它是这样子的,父母还没有睡的时候,为人子女的一定要等待父母都去睡了,然后他们目送父母就寝之后,把家里再打理,再看看,有没有门窗哪里没有关好,或者东西没有处理好,等检查一切没有安全顾虑之后,为人子女的再上床睡觉。早上在父母还没有起床的时候,为人子女就已经先起来问候父母。跟我们现代的情形恰恰相反。
此地也有人会误解,晚上很晚睡,早上又这么早起床,那不是睡眠不足吗?这里的用意就是说,我们如何先让父母安心的睡觉之后,为人子女再跟著睡觉。因为这样,如果万一父母有什么事情发生,不要说子女都已经跑去睡觉了,不晓得。所以这里告诉我们要仔细,先把父母安顿好之后,做子女的再睡觉。此地最主要的精神所在,就是告诉我们时光,不要睡得太久,时间很宝贵,今天过了,今天永远不再回来。如果永远存著拥有今天,有很多人不懂得珍惜,他认为每天都有今天,所以他可以为所欲为,可以睡得很晚。
也有很多家长,每到寒暑假的时候,他就让自己的子女睡得很晚。曾经这样问过学生:在暑假的时候,睡到十点的请举手?差不多有一半,睡到九点的也有一些,睡到八点的也不少,睡到七点的没有。睡到六点的有两个小朋友,是兄妹,他举手。我就问他说:全班只有你们两个表现最优秀,为什么你们这么早起?这个哥哥就回答说:没办法,是因为妈妈帮我们办了报名晨泳,所以五点多就被叫醒,六点就去学晨泳。原来是如此。
可见一般家长往往也忽略了,孩子在休假的时候,也让他们睡得这么晚。我们想一想看,如果早上六点多起床,七点多吃完饭,肯定他可以做很多事情,也可以学很多的才艺也好,也可以看很多书。每天你能多了两、三个钟头,一个暑假六十天,他所节省出来的这些时间,可以用在很多很好的地方。但是很多家长往往都忽略了,实在是相当的可惜。
『老易至,惜此时』。这里就讲到时光匆匆,人往往回头一看,已经好几十岁了。这个时候我们想到要努力已经来不及了,有道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所以为人父母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要记得要好好的教导他。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这一条很多人从小父母就已经教得很好。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盥洗梳洗,把自己打理得干净。刷牙漱口一定三餐都要做到,尤其晚上睡觉的时候,更要特别的一定要落实,才能保健牙齿。
『便溺回,辄净手』,几乎每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里头,老师都有教,父母从小也会教他们。所以这一点一般小朋友都已经可以落实,而且做得很好。今天时间已经到了,就为大家讲到此地,再会。